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我啊,走自己的路

 

我啊,走自己的路(おらおらでひとりいぐも,若竹千佐子)

                 "我呀,走自己的路",中文版譯名像是一句輕聲的呢喃,帶著一點自我安慰的溫柔.也像是一聲清晰的宣告,肯定的,仿佛面對命運的孤勇.不同的語氣解釋,卻都指向一種相似的姿態.孤單卻堅韌,寂寞卻不屈.此時,尚不知這一趟關於孤獨與自我尋覓的旅程,究竟要表現的是什麼.

                   文本的主角桃子,75歲,獨居,丈夫早逝,子女不在身邊.她的日子在都市郊外的小屋裡靜靜流淌,像一條無聲的溪流.外表看似平淡,但她的內心卻如深海般湧動.她與無數個"自己"對話.那些聲音有的天真,有的嚴厲,有的像是來自久遠童年的呼喚,有的則像年老母親的低語.這些聲音彼此交錯,織成一張內心的網,托住了她孤單卻仍然鮮活的靈魂.這是精神分裂?亦或是某種想像.不,它可能真的是某種並不被認為是種疾病的病態,人們可能只認為那是年老,或孤獨的外在表現,有時我會在路邊看見這種外顯的自言自語者,通常會不自覺的稍微遠離他,而桃子是將這種外顯場景隱藏在心中上演.某種因為獨居,因為缺乏語言對象的內心自言自語.讀著讀著,彷彿看見一個老人.在無人聆聽的世界裡,仍努力哼唱一首屬於自己的歌.

                   "我呀,走自己的路"毫不遮掩地展露了孤獨.有人常有意把孤獨浪漫化,看成一種智慧,視為某種詩意的自由.老人桃子的呢喃卻赤裸沉重,像一塊石頭壓在胸口.她的世界裡,不再有丈夫的身影.也鮮少有子女的探望.她的話語無處寄託,日子靜得只能聽見時鐘的滴答聲.於是,她只好向自己傾訴.這些對話,不只是自言自語,更像是生命在掙扎著不被沉默吞沒.她喚醒了體內的無數"我".讓它們彼此說話,互相陪伴.這種描寫,讓人想到某種心理學裡上所述的"內在“自我的衝突,對抗,人的心中從來不只有一個聲音,而是無數聲音的合唱.桃子在孤獨裡,逼迫自己成為合唱團的指揮.

                    然而,桃子的孤獨並非只是老年的必然,它其實是她一生的延續.自幼年起,她便受制於傳統家庭的規範,自我規訓.她必須聽從母親的安排,必須順應丈夫的性情必須滿足兒女的期望.她的"我"在一次次的遷就中被抹去,在一聲聲"應該"裡逐漸沉沒.於是,當小說裡出現成百上千個自我,像孫悟空拔下毫毛幻化出的分身,除了覺查某種新奇的敘事,以覺察到某種心酸.那些聲音,本就是她被壓抑的真實心念,只是長年不被允許浮現.她的人生,幾乎就是一部"消失的我"的歷史.連此刻正在自言自語,自我糾纏的桃子,也依然沒有"我",我是自稱,是原有我之外的其他參照人物下的自稱,但是,此刻,除了"我",身旁哪裡還由其他人?沒由其他人,又何需使用"我"的指代?

                    桃子老了,當長輩都已不在,丈夫遠逝,子女各自獨立,她終於第一次有機會對自己說:"現在,輪到我了.這就是走自己的路的真正意義",這裡沒有什麼因為勇敢,或是因為某種原因,而是因為到這個年紀.終於可以不再服從,也很難再有一個強制壓抑的力量.我們本來是孤獨的一個人來到世界,這是個真我,但現在的"我",是其他人所共同期待,塑形的,於是真的我卻不知蹤影.多個我的相爭,因而矛盾潛藏其中,當桃子成為最年長的一輩時,她也會不自覺地把那套壓抑過她的規範,向下傳遞給規訓兒孫.她既是受壓抑的我者,也是傳遞壓抑者,傳統家庭的影響,往往在代與代之間循環不息.桃子的矛盾.是我們文化中千千萬萬個體的矛盾.

                    從祖母到母親.再到外孫女.女性似乎總要退讓.她們在父親,兄弟.丈夫的話語前縮小自己,把自己的位置讓出去.她們的存在.往往被定義為為誰而活.桃子的一生,便是這種模式的縮影.只是也可能,桃子那一代是某種情況的終結,未來可能未必如此,女兒的請求,外孫女的詢問,都表達某種傳統界線的被侵蝕.但文本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安排,所有的男性角色,不是死去,就是遠走.當男人消散,留下的,是一個女性獨自承受的舞台.表面上看,這是一種孤立與悲哀,但另一方面,它卻意外地打開了一種新的可能.

                    桃子雖然孤單.但她終於開始為自己而活.這樣的獨自承受並非弱勢,而是一種力量的展現.相對於她的過去,她與她們在家庭裡常常壓抑自我.但當她們終於能單獨面對生活時,反而生出另一種堅韌.小說透過桃子,看見女性角色的緩慢轉變,從被迫沉默.到開始說出自己的聲音.這或許正是傳統崩解下,逐漸走向主體的過程,隱藏的我終於第一次被意識到,要突穿肉體而出.

                    她曾經離開東北的老家,為了擺脫貧困與壓抑,奔向城市.那是一場年輕時的逃亡.懷著對未來的憧憬與希望.可是,幾十年過去,她依然還是活在那個壓抑她的村莊裡,真正意識到逃離並不能改變最根本的東西.我們常相信只要改變環境.人生就會不同.離開家鄉.離開原有的羈絆,到大城市去追逐夢想.但最終發現.無論走多遠,自己還是會跟著自己.那些深藏的孤單與矛盾.換個地方依然存在.桃子最終選擇的,不是再度逃離,而是回歸.不是回到地理上的故鄉.而是回到內心的故鄉.她終於直面自己的孤獨,接受它.並在其中尋找一絲自由.這樣的回歸,比逃亡更需要清楚的知道自己.

                    老去,是無法逃避的命運.身體逐漸老化,記憶斷斷續續,世界越來越小.但主角並沒有完全沉默,而是讓自己的聲音繼續流動.這種情境,讓人既害怕又難以面對.它提醒,老去並非純粹的失落,而是另一種存在的方式.而恒常,是那些最微小卻最堅定的日常.主角的生活由細瑣的小事構成,整理屋子,做飯.散步.回憶.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片刻.卻像一粒粒石子,穩穩鋪出她的人生小徑.或許人生最後留下的,並不是壯麗的夢想,而正是這些恒常.遠方,是她內心仍然渴望的地方,即便75歲,她仍在追尋,仍然伸展心靈的手臂,觸向未知.那遠方不是具體的地點,而是一種精神的光亮.它讓她的孤獨,不再只是黑暗,而帶著一點微弱卻真切的希望.

                   讀到最後,我發現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啟發,其實是學會與自己對話.我們太容易被外在的聲音佔據,太容易忙著回應別人,卻忘了傾聽內心.桃子在孤獨中,被迫面對自己,聽見自己體內的嘈雜與低語.那些聲音有時荒謬.有時令人不安.但卻是真實的.透過對話,慢慢與自己和解.那是一種不被世界聽見.卻依然要唱下去的固執,或者會讓人開始問自己;如果有一天身邊再無他人,我能不能與自己好好相處?或許,這才是許多人人生最後也最重要的功課.

                   合上書頁時,最初的感受,應該跟讀"本命,燃燒"接近,那就是無法理解,畢竟這兩個話題都與自己的年紀有相當的差距,說能理解,其實也太矯情,所以只能就文本表意來感受.而就此,心裡浮起一種複雜的哀傷,敬意,還有一絲釋然.其它則沒有太多.主角的故事讓人明白,孤獨可能終究是每個人最後之路,但比孤獨更可怕的是從未活成自己.她用一生的壓抑,換來晚年的一場自我重逢,她告訴我們,即便年老,也仍然可以對自己說:"我呀,走自己的路".以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

我啊,走自己的路

  我啊,走自己的路(おらおらでひとりいぐも,若竹千佐子)                   "我呀,走自己的路",中文版譯名像是一句輕聲的呢喃,帶著一點自我安慰的溫柔.也像是一聲清晰的宣告,肯定的,仿佛面對命運的孤勇.不同的語氣解釋,卻都指向一種相似的姿態...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