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6日 星期六

本命,燃燒

 


本命,燃燒(推し、燃ゆ , 宇佐見鈴)

                  小說"本命,燃燒"文本清晰明白,故事簡單,它是"偶像文化"的縮影,視野呈現青少年追星迷人,簡單,快樂,與投入的情境.對主角來說,日常追星渴求相比於學業,打工,或者人生目標這些大人眼中要緊事,可以說是更為重要,所以極端沈迷.那爲偶像付出一切的心理,行動,燃燒生命的過程便是此篇主體.因此對這篇最直白的解讀,就是將其看成為對當代年輕人沉迷偶像的警示.然而,若僅僅將它看成是一部描寫追星,沈迷偶像害處的小說,我並沒有太多感受,也過度簡化作者意圖.個人從不曾追星,或迷戀偶像,甚至連一點興趣也沒有,無法理解主角那種全心全意,毫無保留的投入行為背後的心理,想法.簡單說,在下相對於主角,或者相對於作者宇佐見鈴,就是一個不同世代的老人,產生不了同理心,雖然現實裡可能看到有些新聞報導會涉及於此,但其中的苦樂離我太遠,難以理解,只好將它視作迷因.

                  還是換個角度來理解它.轉從小說隱含的社會機制去思考,隱約意識到"本命,燃燒"所描寫的,不單是追星的沉迷,而是後資本主義,與平均主義,所有普遍主義多種情境綜合交錯下的一種新世代社會狀態.大多數人已經有了平穩的基本物質需求,得到基本教育以上的滿足,又有穩定的衛生環境,還可以的衛生醫療,合理的工作環境後,可以說相比古代人苦苦陷於以上生理追求,現代人可以說這些全部普遍的物質生理滿足後,卻陷在另一種精神上的不足狀態,或者說正是因為物質需求滿足後才發現,原來人也需要或欠缺這樣那樣的心理滿足,故而外求滿足與慰藉,而明白此點的人便設計出了偶像這樣的感情依附出口,文本描述的其實是如何把人類最深層的心理依附需求,愛與信仰,轉換成一場持續消費的遊戲.

                  小說的主角是一名女高中生,學業一塌糊塗,實體人際關係處置適應力低落.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她的"推文",追星,全力支持的偶像.她日復一日將生命投注在關注偶像上,為了購買周邊商品,支持演出而打工,成立部落格發佈偶像訊息,串連粉絲,甚至被迫休學後,還成了因為支持偶像成了在同粉絲間小有名氣的人物.母親姊姊儘管不能接受,卻全部知道女主的沈迷,甚至有點放任她將生活重心關注在偶像,打工處的同事也知道她賺錢是為了追星上的開支.後來女主因學業不佳被迫退學,家裡就選擇讓她一人獨居,所以文本開始呈現,失去家庭物質支持後,自行體會工作生活中的艱辛,但這似乎無礙於主角沈迷偶像的態度,直到偶像因為行為不端,被宣布偶像團體解散.

                  如果僅僅從道德層面來看,這是典型老掉牙的"追星害己"案例.然而其他角度看,或者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文本如何揭示了一種現代社會的結構性現象,資本主義把人類對"依附"與"信仰"的需求,甚至愛的意義,全部的徹底商品化.在傳統社會中,依附與歸屬感往往來自宗教,家族,共同體.這些結構雖然嚴苛,但提供了穩定的意義與連結.而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傳統共同體逐漸解體,個人被迫在碎片化的世界中尋找新的依靠,連家長,姊姊都成了一種物質提供滿足的"老闆".偶像,正是這種缺口的補償,他們被塑造成可消費的信仰與愛的對象,提供人們一種暫時的意義感.主角之所以願意全然投入,不僅是出於個人偏好,更因為她沒有其他更強大的依靠.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正是利用了這種心理需求,將其轉化為一條完整的消費鏈.對女主而言,消費不是附屬行為,而是愛與存在感的必要條件.

                  文本中最耐人尋味的一點,是主角與偶像之間關係的單向性.她為偶像哭,笑,付出,奔波,但偶像甚至可能根本不知道她的存在,最後甚至在偶像家附近,深深的遠眺,這是一種極端的"單向愛".在被認識的愛情或友誼中,愛往往被認為必須建立在互動與交流之上.然而,小說卻呈現了一種純粹由"想像"構築的愛.對女孩而言,偶像的每一次微笑,每一場演出,都是她活下去的理由.即使雙方毫無實質交集,這份愛依然真實,甚至比現實的人際關係更具力量.

                  這種"單向愛"本身未必新鮮,但在金錢數量,消費頻率決定"有多愛"的邏輯下,它被徹底市場化.女孩必須不斷消費專輯,周邊,票券,才能維繫這份情感.換言之,愛被轉譯為購買力,情感被轉換成商品的流通.偶像包裝者,造星者也毫不扭捏,明白告訴你:三拍五抱,消費就是愛,越多的消費,愛越近,連肉體也能相連.這樣的邏輯揭示了後資本主義的一個核心特徵,它不僅販賣物質商品,更販賣情感與依附.金錢最強大的力量,正是將"無形的需求"轉換成可計算的市場行為.當女孩一次次掏錢購買偶像的象徵物,她並不是在買一張CD,而是在買被愛的幻覺.這也讓小說成為一部現代寓言,它所呈現的,並不是單一的追星故事,而是一種普遍的後資本主義情境,我們的愛,歸屬,信仰,都被市場機制重新定義為消費循環的一部分.

                   小說的原文篇名"推し、燃ゆ"本身就揭示了毀滅的意涵.燃燒意味著全然的投入與激情,但同時也預示著終將歸於灰燼.故事中,女孩將自己的人生燃燒於偶像之上.偶像則因醜聞而被迫解散,從舞台上墜落.這是一個雙重的毀滅.偶像"失格",粉絲的人生同樣"失格".兩者構成了一種共生體的鏡像.這樣的鏡像關係,不僅是一段追星的悲劇,更象徵了現代人的普遍處境.當我們把存在意義投注在某個脆弱的對象上,無論是偶像,戀愛,事業還是政治信仰,我們都可能隨著對方的崩潰而一同失去自我.在小說裡,女孩甚至不惜搭長途車,只為經過傳聞中偶像的住處,哪怕只是幻想偶像的身影.這種行為或許看似極端,但若將其視為人對依附的渴望的象徵,它其實揭示了每個人心中都存在的空洞.只是有些人用家庭填補,有些人用事業填補,而她用偶像填補.因此"本命,燃燒"所要呈現的,不僅是追星文化的狂熱,而是人類存在的脆弱性,在一個缺乏穩定依靠的世界裡,我們只能不斷燃燒,直到灰燼為止.

                   除了追星與資本邏輯外,"本命,燃燒"最根本的,或許在於它如何描寫一個"一無是處"的青少女,如何在偶像身上尋得唯一的尊嚴與價值.小說中的女孩,不僅學業低落,甚至在打工時也屢屢出錯.她的家庭生活同樣充滿失落,她無法維持房間整潔,也不擅長處理家事.她的存在,幾乎在各個層面都被視為"失能"與"無用",明裡暗裡總是收穫各種長輩的教訓批評.相較之下,她的姊姊聰明能幹受到家人的肯定與期待.於是,這個女孩的渺小與不被看見,顯得更加徹底.

                   在這樣的處境裡,她其實沒有任何能夠證明自己值得被愛,值得存在的資源.她缺乏學業成就,缺乏家庭認同,缺乏社會適應力.當一個人徹底被剝奪了傳統價值體系中的一切支點時,她只能在裂縫中尋找新的生存之道.對她而言,那就是追星.追星之於她,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或嗜好,而是一種深層的抗議.當她全力投入偶像的守護與愛護之時,她其實是在向現實宣告,即使你們說我一無是處,我仍有一件事能做得徹底:"我能用生命去愛,去守護我的偶像.".

                   這是一種微弱卻強烈的反抗.她無法在課業上爭取第一,無法在家庭裡獲得掌聲,無法在工作中得到肯定,但她能在追星的世界裡,找到一種獨一無二的專長.她對偶像的守護,成了她的身份認同與存在價值.同時,這也是一種掙扎.她並非毫不清楚現實的殘酷,她知道自己正在犧牲課業,知道偶像可能隨時失格或解散,但她仍選擇義無反顧地投.這種投入,正是她在無力的人生中最後的抵抗姿態.更進一步,這份投入甚至具有救贖的意味.當所有人都認定她"不行"時,她透過偶像找到了唯一能"行"的地方.偶像之所以成為她的信仰,不只是因為偶像本身的光輝,而是因為偶像給了她一個"我仍然能愛,能存在"的理由.

                   因此"本命,燃燒"並不是一則單純的追星悲劇,而是一個少女在被現實全盤否定之後,如何在偶像的幻象裡尋找尊嚴的故事.她的燃燒,也可以解讀為一種對生命無力的抗議.當一個人無法在傳統價值體系中立足時,她只能選擇另一條道路,用盡全力投入,哪怕最後只剩下灰燼.在這個意義上,女孩的追星不再只是盲目或愚蠢,而是一種帶著絕望的真誠.她把偶像作為最後的救贖,這份燃燒雖然注定短暫,但在那一瞬間,她的生命確實閃耀過.這種閃耀,本身就是對"一無是處"的有力反駁.

                   若將小說放在更大的文化脈絡來看,它揭示的問題遠比追星更深刻.後資本主義的高明之處,在於它不僅賣給我們物質商品,還賣給我們情感與幻覺.偶像產業本身就是一座"幻覺工廠".它生產的不僅是歌舞,而是親近感,陪伴感,愛的幻想.小說中女孩的打工不只是謀生,而是為了"供奉"偶像.這種行為與宗教獻祭極其相似,只是祭品從羊隻變成了金錢.女孩的人生幾乎完全以"推文"為核心.這意味著她的自我認同,是透過市場機制建構的,沒有消費,就沒有存在感.這樣的現象並不局限於追星,社交媒體上的"粉絲數","讚數"也是同樣的機制,人們在數字中尋找存在感,而平台則從我們的依附中獲取利潤.因此"本命燃燒"其實是一面鏡子,照見了當代社會如何運作,它把我們的愛,孤獨,渴望,轉化成一連串可消費的商品,並不斷要求我們燃燒自己,以維繫這場幻覺.

                   因為個人不理解追星,雖然生活中還是看過所謂的偶像粉絲的瘋狂行為,不至於對主角的行為感到全然陌生甚至荒謬,但確實無法體會那些行為背後的個人心理.但當我把小說放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來看,意識到這可能並不是一個局限於追星的故事.它揭示的是我們所有人都身處其中的處境,在一個失去穩定依託的世界裡.我們只能將依附投注在某個脆弱的對象上,並透過市場機制維繫幻覺.偶像,戀愛,事業,信仰等都可能是我們的"推文".我們燃燒,直到燃盡.我們依附,直到對象崩潰.造星者高明之處,正是能不斷提供新的對象,新的幻覺,讓我們在一次次燃燒後,重新投入下一場火焰.因此"本命,燃燒"不僅是一篇追星小說,而是一則關於現代人的寓言,我們的愛與信仰,早已被後資本主義機制馴化為一場無盡的消費循環,而我們在其中燃燒,直到只剩灰燼,然後繼續不斷尋找下一場火焰.以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