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分身:與陰謀論者交鋒的鏡像世界之旅


分身:與陰謀論者交鋒的鏡像世界之旅(Doppelganger: A Trip into the Mirror World,Naomi Klein)

                   對我來說,這本書原本是打算跳過不讀的.原因很簡單,Naomi Klein是典型的左派進步主義者她過去的作品如"No Logo","震撼主義"早已把立場表明得很清楚,強烈批判新自由主義者.而我大概正好屬於她批判的那個範圍,所以直覺認為沒必要再讀一次同類的書籍.這就像我最近看到皮凱提與桑德斯合著的書,雖然知道他們有影響力,但我大概也能預測他們會怎麼寫,與其重複閱讀,不如去探索一些新的領域或觀點.不過,這本"分身"似乎有些不同之處,讓我覺得值得讀完並記錄一些心得.她在"分身"中竟開始反思自身理論的困境,甚至隱含"無我"的哲學轉向.這種微妙的自我質疑,讓這本書跳脫了進步主義者的陳腔濫調.

                   和我預料的一樣,這本書依然延續了Klein 社會學研究與政治批判的基調.她仍舊強烈反對資本主義,以及由此衍生的大多數現象.不過,我感覺她在這本書中似乎意識到自己某些主張的困境或侷限,因此開始在用語和論述上做出些微的調整.這種轉變若不熟悉她以往的作品,恐怕不容易察覺.

                   書名既然叫"分身",自然就隱含了一個"本尊".Klein先從觀察"分身"開始,進而引出了"自我"這個概念,更精確地說,是"真實的自我".我自己在閱讀時延伸思考到如果自我本身存在困境,那麼解決之道或許不是強化自我,而是某種"去自我化",甚至近似於"無我",唯有如此個體才可能回歸群體,重新思考如何化解資本主義帶來的種種災難.這部分或許不是Klein明確提出的,但卻是我從書中得到的啟發.

                  先從破題開始,既然談到"分身",那自然就有一個"本尊",從觀察分身開始,Klein體認到從沒想過的一個詞,那就是"自我",更明白的是說是''真實的自我",再從尋找真實的自我,體驗到"自我"的困境,隨後思及要解除"自我"的困境,就要解放"自我",在許多社會議題上先"去自我化",達到"無我"的立場,那樣就會將社會問題討論的焦點回歸系統,回到留心關注群體上,如此才能改變資本主義帶來的災禍,當然以上純屬我的解讀.我的解讀多了哲學的味道.Klein主張的"無我"並非佛學式的超脫,而是對"自我"被資本主義異化的反抗,當個體過度執著於品牌化的身份,反而會模糊對體制壓迫的集體覺察.作者Klein可能未必喜歡如此的觀點,但這是我個人確實的感受,從過往作者的作品一路延伸下來產生的,著實不易,畢竟要硬讀一位左派進步主義對於資本主義的批判,除了老生常談的感受外,個人實在很難領會到更多,她要說的,可能我這個自由主義者比她還能提早知道,加上這本書的論述有些雜亂散漫,或者說作者文思泉湧,經歷豐富,閱歷驚人,把太多的日常遭遇當成一件件細說的案例都賦予了意義,但對讀者來說,特別是自由主義者來說,這可能會比較像是左派大媽囉裡囉唆的自我論證循環,畢竟,我原來就不怎麼信服你的論點.但若終於能為其安上一套哲學外衣,可以化解閱讀上暫時的不同意,或者同時也確實能夠引入新的思考.

                  話說這本書的由來是這樣的,有一位也叫Naomi的女性作家,Naomi Wolf在Covid-19的疫情中,突然成了聲量驚人,帶有話語權的人物,這引起了Klein的注意,疫情發生後不久,Wolf開始與川普政府的主要幕僚人物班農開節目,講述了許多關於保守主義者,或者川普迷,共和黨支持者喜歡的議題,與觀點,比如Covid-19是一場政治陰謀,疫苗有害人體等等.本來在自由民主社會,任何人要講述任何政治主張觀點都是他的個人自由,只要不涉及違法即可,Klein對此本來沒什麼好批評抱怨的,最多就是黨派主張對立而已.但是,因為是政治,所以Wolf的觀點當然會引起許多自由派,進步主義者的批評,偏偏許多在網路上的普通民眾搞不清楚Naomi Klein與Naomi Wolf是兩個不同的人物,於是許多人明明是在批判或是反對Wolf的言論,卻往往將批評名字寫成Naomi Klein,這讓Klein覺得困擾,平白無故地被人罵.

                 要知道,其實Naomi Wolf其實並非無名之輩,她比Klein大8歲,早在Klein的書籍成為暢銷書之前,Wolf就已經是位相當知名的女性主義,反法西斯主義,左派多元主義者,加上她與Klein都是猶太人後裔,怎麼看兩人在大眾眼中都是條件與特色相近的白人女作家,進步主義女性社會學者.於是,Wolf突然之間變成保守主義旗下大將,動輒發表極右派的主張,這就使得原先與她"形象"相近的Klein遭到池魚之殃,狂被網友誤會炮轟.本來兩人各行其道,互不隸屬,但一場疫情的出現,造成Klein覺得自己無緣無故被突然跑出了一位分身,實在是心有不甘,偏偏這個分身近來又發表一大堆具爭議且自己根本不認同的保守派主張,更令她感到困惑,於是她開始好奇這個分身究竟為何會轉變爲如此?!.

                  在Klein的認識與調查後,她發現原先的Wolf本來就是活力充沛,勇於表現的左派人物,只不過在 2019年涉及某件學術醜聞後,從此聲名受挫,不再受主流媒體的追捧,她原先在女性主義形象下建立起來的人脈,觀眾緣,也因此逐漸流逝. Klein猜測這些後果,引發了Wolf開始追求聲量,看上了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ic)的作用.Klein所指的注意力經濟就是追求網路上的粉絲關注,點擊數,按讚數,聲量等等數字.Wolf從此走向原先主張的對角線,與左派相反的主張,也就是保守主義,川普道路.這樣做之後,不但收穫了一批新的粉絲,也讓她在那些願意接收對立主張政治人物,學者轉投陣營的人或政治組織眼中具有利用價值,所以Klein猜測Wolf的轉變就是為了維持個人的地位,財富,或者權勢,名聲那些稍嫌去理想主義的物質東西.而在這樣推論的過程,Klein除了得出這些現實的思考外,也開始思考這位分身帶給她的除了被人誤解外,是否還具備的一些額外值得觀察留心的社會意義與價值.

                  於是,她第一個想到的便是"什麼是分身?","廣義的分身那幾種層次意義?".在Klein 看來,分身既可以是誤認的替身,數位影像,政治鏡像,也可能是心理陰影.它不是單一定義,而是一個靈活的隱喻,用來解釋我們在資訊過度,對立激化的世界裡,如何被另一個"我們"追逐,吞噬.從這樣的簡單的敘述裡,我頭一個想到是回溯Klein過往的著作,那裡潛藏著可能是分身概念,而沒有被明確的被點出來.很明顯,她在20多年前所寫的"No Logo"中所批判的"品牌",就是一種明顯的分身概念."品牌"就是分身,在Klein過往的敘事與觀念裡,以Nike球鞋為例,人們買的是Nike這個品牌,而不是鞋子本身,可能因為品牌存在某些高度的個性主張暗示,地位所在,或是某種身體的表現意涵,人們正是基於這些外在的社會因素來購買Nike球鞋,但鞋子本身卻是由可能具備高污染的塑化產品,與血汗工廠的勞動力所合成,所以品牌所代表的高檔形象,與鞋子具備的血汗污染本質是完全不同的意義,在這樣的案例裡,Nike品牌就是分身,鞋子才是"本尊".在高度批判資本主義觀點的Klein眼裡,"品牌"是一種絕對剝奪個體工人經濟的毒物,鞋子本身的價值不該如此之高,從這個概念裡,我們變差不多能得知,Klein對於分身所代表的意義不會太正面,她是一個反對設立品牌之人,那是高度資本主義的剝奪世界,特別是寫作"No Logo"時期可預見的,未來即將出現許多"個人品牌",她對此雖然沒有明確的表現反對,但顯然也是不支持為主,因爲品牌的存在就是對於工人的剝削.品牌不是產品,而是"產品的分身",品牌創造了一個"理想化,夢幻的形象",往往與工廠勞工的真實處境完全不同.消費者買的不是Nike鞋本身,而是"Nike 這個分身世界的酷形象".市場上最有力的不是本尊(產品),而是分身(品牌).

                 不料,後來進入了所謂的網路時代,數位資訊,數位身分的需要,與創造,構成了一個產生大量"個人品牌"的商業世界.在數位與政治世界,每個人,每種立場也都會產生分身.根據前面品牌分身比產品本尊更有吸引力的道理,那分身Naomi Wolf 比 本尊Naomi Klein更能吸引觀眾,特別是受陰謀論吸引的觀眾.所以分身陰謀論,比嚴肅的左派批判本尊更能獲得流量.因此在這種分身遍佈的鏡像世界裡,分身能量超過本尊,甚至反過來吞噬本尊.

                   從Klein書中的描述,我們發現她的分身的幾種解釋層次.首先,最直接的,分身是一種"錯認的他者".在書中作者認為許多人誤認Naomi Wolf 等於Noami Klein,形成一種錯認的他者,而產生的分身.因為名字,背景,性別相似,Wolf成了Klein的"替身",她的言行會被誤以為是Klein的.這是最具體的分身現象,別人把你錯當成另一個人,這個人卻與你形成鏡像般的對立.分身型態的第二種就是 數位時代的"網路分身".我們在社群平台,媒體上都有一個"形象化的自我",這個"數位我"常常與現實的我有差距,甚至會自己成,變形.比如演算法偏好極端,戲劇化的表達,於是"分身我"變得比'真實的我"更激進,更吸睛.Klein認為這種"數位分身"會反過來塑造,扭曲我們的公共形象.第三種解釋層次是政治文化上的"鏡像分身",比如Wolf為左派時,會批判全球化 ,這是基於剝削效應,但其實右派也以陰謀論在批判全球化,但把它的罪惡說成是'猶太菁英陰謀","大重置".左派談反殖民,是基於帝國主義的壓迫,右派也喊"我們白人是受害者"的逆向製造業殖民,形成鏡像.以上這些是 "意識形態的分身",同一種社會焦慮,左派與右派各自產出版本,但後者是"扭曲分身".第四種解釋則是心理層次的"分身".Klein 也引用心理學,文學裡的 doppelgänger 概念,認為分身往往是"壓抑的自我","我們不願意承認的部分".所以她認為Wolf成了她的"陰影分身",代表 Klein 所害怕或拒絕成為的樣貌,這讓分身不只是外部現象,而是我們內在恐懼的投射.

                   所以Klein 的分身概念可以這樣理解,從個人層次看,它是另一個'我"出現,可能是誤認的他人,也可能是數位影像.從社會層次來看, 政治對立面形成鏡像,像是左派觀點被右派扭曲複製.從心理層次來看,分身是壓抑的陰影,提醒我們自己也可能滑向對立面.所以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分身就是一種"在鏡像世界中出現的另一個我,或另一個版本的我們",它可能是別人投射的,演算法造出的,政治對立面製造的,甚至是自己心中隱藏的.

                   那為什麼Klein這麼在意分身Wolf,主要的原因在於前面所說的第三種解釋層次,也就是Wolf是Klein政治文化的"鏡像分身"這個因素為主軸.Wolf在她重新塑造自我品牌,改掛支持保守主義,力挺川普時,恰好是全球遭受疫情大災難,無數人死亡,隔離,全球經濟大幅衰退之際,這種環境,與發展狀態,恰好撞上了Klein另外一本暢銷書籍"震撼主義"所描述與批判的情狀,Klein應該是一位最不能接受利用全球災難而從中謀取私利的人,企業,或者政府,"震撼主義"是她批判資本主義怒嘯狂吼,砲火四射的一部作品,雖然我個人不是太認同,但基於敘事"分身"的需要,在此需要簡單交代.

                   "震撼主義"(Shock Doctrine)也被稱為是"災難資本主義"(Disaster Capitalism),是指當社會遭逢巨大危機,包括戰爭,自然災害,政變,金融危機時,掌權者與資本往往趁大眾處於混亂,恐慌,無力狀態時,推動原本難以推行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包括私有化,削減社福支出,讓市場放任化進行自動調整,其中知名的例子包括智利政變,卡崔娜颶風後的重建,伊拉克戰爭,以及最有名的2008次貸危機.Klein對於資本主義中的商人與某些政府要員,在這些災難發生時採用某些市場自由主義的措施,與勾結行為,相當不以為然,甚至極端痛恨.因此,在Klein眼裡COVID-19疫情就是一個"全球震撼事件",而川普政府明顯的有許多施政作為就是持續的不作為,讓市場,與私人經濟進入政策,加上疫情期間政府宣布緊急狀態.許多公民自由受限.防疫相關物資,疫苗研發與配發成為巨額市場利益,因此讓許多原先應該救人為先的醫療,生技業放著解決災難為次要,一昧的只想趁災難大賺錢,加上邊境管制,遠距工作,教學讓一些科技巨頭Zoom,Amazon,Google因疫情受益,壟斷更進一步.而許多小型企業,服務業因為隔離,社交距離等因素而影響了收益,只能默默倒閉,造成許多人失業,失學,失去房屋,家庭,這明明白白就是災難資本主義的最新體現,危機產生,然後群眾被震懾,隨後資本乘機擴張.而"分身"Wolf卻要在這種時間,大肆的為那些企業,爲川普政策說話,看在本尊Klein眼中絕對會十足不快與生氣,這種分身立場的轉換,原先可能只是一種不同政治主張的異變,雖然不太常見,但也算符合人性心理,可對於Klein來說,你Wolf偏要利用震撼時刻來做這種改變,其實是根本的觸犯了Klein的信仰根本與禁忌.

                   但是如果這本書只是這樣,當然還不完全值得閱讀,重點是Klein並沒有把Wolf的轉變,當成是一件個人的私怨處置而已,她首先會想,為何Klein要這樣做?接下來,她再思考Wolf這樣做了之後,有什麼影響,與觀察,是她值得更進一步深思的?在Klein繁雜又囉唆的個案敘述裡,她發現了這樣的矛盾,而這正是Klein在"分身"中想特別指出的,那就是經由Wolf攪皺一池春水後,世間價值觀變得模糊了,從Klein的角度,左派批判疫情,揭示了災難資本主義,它讓資本趁機壟斷,擴大利益,政府在危機中強化控制.但是右派竟然也批評疫情是一種陰謀,疫情不是自然災難,而是"全球菁英故意策劃的大陰謀",用來奴役人民.這左右雙方同時批判疫情的狀態,就形成了她所謂的 "鏡像世界"(Mirror World),左右兩邊都感覺到"危機被利用了",但一邊的解釋,是基於結構性分析的災難資本主義,另一邊則解釋為滑向某種陰謀論的方向.剛開始Klein會質疑為什麼原本屬於左派的"災難資本主義批判"會被右派搶走,扭曲,最後變成陰謀敘事?但是,她的思維並沒有只停留只在這個扭曲層次上思考,她接著看著分身,從分身鏡像反射中突然悟道,如果分身身上有我的主張的扭曲版本,那麼我身為"分身"的"分身",那我自己心中會不會也有著分身主張的扭曲版本?再接下去,Klein再提出質問,我這個本尊Klein除了有Wolf這個分身外,還有沒有有其他的"分身"?以及相關分身的扭曲版本思想?

                    前面提問的答案是: 有的.她發現自己與Wolf除了寫書,研究興趣領域都在政治文化領域外,兩人都是猶太人後裔,Klein青年時曾以女性主義題目就教於來校演講的Wolf,所以從"種族","性別","膚色"這每一個分類來看,Klein清楚的知道自身與Wolf有很多重疊"身份"之處,Klein從此推之,每個人都將會有無數的"身份分身",而單一個身份分身的集體主張通常會被認為能代表自己某種主張,比如Klein是猶太人,所以她理當被外界認為贊同猶太復國主義,即使他根本不是以色列人.比如她是自閉症孩童的家長,所以她理當支持尋求能夠誘導自閉症兒童的的教育方式,與適合的學校的政策.但是其實這些所謂"理所當然",有時卻是未必盡然.Klein並不會因為自己猶太人後裔身份,就支持當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管理方式,她也清楚的知道,那些非自閉症的家長並不會像她一樣,寬待自閉兒,巴不得把這些自閉症患者當成異類,關押在常人看不到的地方,或者乾脆以優生學的姿態消滅它.也就是一個身份分身的並不能真的決定個人的本尊主張.Klein從"身份"這個"分身"標準之一,看出了''自我"這件事,在影響人們對於身份問題的看法時,有著相對重要性的影響,每個人基本上都是站在"自我"利益態度的狀態下來看事情,"我是誰"影響了我看事情的結果與角度,而這個"我是誰"究竟是"本尊自",還是虛擬的"品牌自我",其實難以立即判斷?從這個"自我"的真相中,Klein明白了不是只有主張個人主義的自由主義者方如此思考自我,從分身鏡像中,她看到了像她這樣得左派在許多問題上,也一樣的擁有許多"自我"的角度立場,以至於在許多問題上,人們總是被一個"自我"所限制,而就此忽略了系統,體制,團體的真正需要.因為所謂"自我",究竟是Nike的鞋子,還是Nike的品牌,常常是說不清楚的,但"自我"這個概念,可能終將以一種自利態度暗中影響著決策事務,Klein因而悟出了面對政治文化事務時,最好能將這個"自我"從心中抽出,形成了一種擬似去自我化的"無我"的狀態,這就是本書的第十四章的意思,也是我文章開頭所說的哲學意思,在Klein的論述裡,無我是最適合來處理當代政治文化現實狀態的一種姿勢.

                     因為"無我:決策思考的目的,是要讓事務的走向導向解決系統,團隊,集體性的主體問題,從這個方向上看,Klein依然是個堅定的左派,社會主義者,她並未藉由自我鏡像的映照就選擇了對角主義的另一種態度.她依舊嚴厲批判資本主義,災難資本主義,即使今日個人品牌到處流串,她也依舊不支持品牌建立,在疫情中她看到的許多保守主義的主張,施政,與政商間密謀串連的情況,在她眼裡那些最終都屬於她批判的資本主義作為,那些新政策的發展只讓少數人獲利,會導致許多人失去所有,或最後一無所有的狀態.Klein從分身上看到的自身主張的借用,最終還是從對方身上看到了自己該堅持,與修正的部分.以上我所述的這些思維演進,或者才是Klein在疫情中領會的新轉變.但這些內容明顯的被Klein大量批判保守主義施行的個案,說法,右派思想的炸街篇幅給掩蓋,遮蔽了.所以若要閱讀本書可能最終就是被大量批判右派的主張,施政,行為,言詞給吞沒,會覺得這本書有一點不知所云,沒有重點雜亂感.個人將Klein三本書的概念在本書串連起來的所得的感受大致如此.

                     總的來說"分身"並不是一本提供全新理論的著作,而更像是Naomi Klein在當前數位環境與政治極化之下,對自己過去思想的一次回望與延伸.她以Naomi Wolf的例子切入,說明分身如何在鏡像世界中被放大,誤認,甚至凌駕本尊,這不僅是她個人的困境,也是一種普遍的時代現象.對我而言,閱讀這本書最大的啟發在於在這個社群媒體與陰謀論交織的年代,我們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對自己的分身,而問題不在於它是否存在,而在於我們如何與之相處,並在真假混淆的世界裡,依舊保有對"真實自我"的追索與思考.至少,她應該看見了自"No Logo"後至今,她所批判的,期待的,與現實世界中大致發展模樣,方向的差距,分身還是一直替代了本尊.以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