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視角:二十一世紀地緣政治、國際危機的內幕故事(And Then What?: Inside Stories of 21st-Century Diplomacy,Catherine Ashton)
"歐盟視角"是歐盟首任"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就是我們俗稱的"歐盟外長"Catherine Ashton的回憶錄.書名頗具哲思語氣,像是對歷史事件提出延續性提問,也隱隱透出作者身為國際斡旋者,事後回望時的反思與感嘆: "那麼之後呢?".這本書並不如書名強調的“inside stories”那樣充滿秘聞或爆點,而更像是一本跨越2010年代的歐盟外交實錄,一種外長行事日誌,所以文本透露的與事前期待的差距讓人稍嫌失望.
Ashton出身英國工黨,並非外交體系出身,也未受傳統菁英外交訓練,在歐洲政壇原本僅擔任教育與貿易相關職位.2009年歐盟成立對外行動署(EEAS),她意外被任命為首任外長,頓時成為歐盟與世界主要政治領袖對話的代表.她的非典型背景使她面對一連串外交挑戰時,不帶傳統霸權外交的傲慢,反而更像一位專注細節,勤於傾聽與協調的技術型官員.這本書的價值即在於呈現這樣一位"非主流"角色如何在外交舞台中扮演協調者的角色.作者以伊朗核談,利比亞內戰,烏克蘭危機,海地地震,索馬利亞海盜事件,塞爾維亞與科索沃關係等重大議題為篇章,記錄了她如何與不同國家領導人交涉,與多邊組織合作,並努力讓歐盟在全球發聲.
讀畢全書後,最讓我感受深刻的,卻是這些努力背後的不對等與挫敗感.無論是埃及的革命風暴,利比亞的政權崩解,索馬利亞的海盜問題.或海地的大地震.歐盟雖迅速提供援助,動員資源,甚至出動談判官,但在這些國家內部的動盪,貧弱的政體,錯綜的歷史問題前,所有外部的努力都顯得微不足道.問題往往在於當干涉碰觸到他國內政的深層結構,無論人道救援或政治勸說,都無法從根本改變情勢.至於民族主義間的衝突,外交斡旋往往是最高層說話才算數,外長什麼的,通常也只是這中間傳話的小人物,這是依據本書中凡是涉及聯合國五常的重大事件中,所見到的歐盟其其下屬機構的無力呈現所得的感想,Ashton的記錄中常透露這樣的矛盾,歐盟介入,但始終無法控制局勢.提供幫助,卻改變不了根本原因.這讓我不禁懷疑所謂歐盟外長的"外交",在面對世界級危機時,是否僅止於禮貌的調停與象徵性參與?它能調和矛盾,但無法定義結果.能安撫情緒,卻無力掌控方向.
書中亦記錄幾場表面看來頗為成功的外交突破.最著名的是六國與伊朗的核協議談判,在她領導下,歐盟扮演了居間撮合者的角色,最終在2015年達成協議.她也促成了塞爾維亞與科索沃的歷史性接觸會談,協助烏克蘭與歐盟簽署聯合協定.但諷刺的是,這些成果在數年內迅速破局.伊朗協議遭美國政府單方面撕毀,烏克蘭爆發戰爭,塞爾維亞與科索沃關係仍反覆緊張.所有這些成果顯示出歐盟外交的短期成功,無法抵擋更深層的權力爭奪與地緣變化.Ashton誠實地承認她常常被其他大國排除於關鍵談判之外.如美國與伊朗的秘密雙邊會談,就是她從伊朗外長口中得知的.這揭示一個令人尷尬的事實,即使是歐盟的"外長",也未必真正掌握全球外交內幕.她更多時候像一位細心的管家,而非主桌上的棋手.
整體而言,本書像是一段歐盟外交的內部工程記錄,誠懇,實在,但略顯枯燥.它並未揭露太多爆點,更多是流程性的紀錄與反覆的會談細節.對於期待深入洞察地緣政治的讀者而言,可能略感失望.但若將之視為一名女性政治人物,在權力場域中謹慎前行的紀錄,則能看出她在資源有限,權力受限的情況下,如何以技巧與耐性維持對話空間.然而,本書文本的限制,也讓人不得不思考歐盟的外交角色是否本質上就侷限於一種"次等權力"?它沒有軍力,外交政策分散,各會員國本身往往另有盤算.Ashton所代表的或許正是這種難以整合,象徵多於實權的歐洲政治現況.在真正涉及大國角力的場域裡,她多次被邊緣化,被對手隱瞞,欺騙,甚至只是被當成溝通窗口,而非決策參與者.
然而這些外交成果背後,也隱含著Ashton本人的深層無奈.她所扮演的"歐盟外長"角色,始終處於一種既要協調眾聲,又無法真正決定走向的矛盾狀態.她的任務是穿梭其間,促成共識,但她既不是當事國政府的一員,也無從改變那些已經根深蒂固的價值立場與政治計算.她無法理解,也無從干預,為什麼科索沃總理會對於協議文本中是否出現"協議"(agreement)一詞反覆糾結.那種執著並非語意之爭,而可能牽涉國內政治象徵與主權認知的敏感平衡.但這對於一位外來調解者而言,是難以全然掌握的文化與歷史負擔.她無從說服他放下執念,也無法將歐盟價值凌駕於他個人的政治生存壓力之上.同樣的困境,也出現在中東與非洲.她無力改變埃及前總統穆爾西被政變者軟禁的事實,甚至為了維繫與軍方的溝通管道,不得不在公開場合口徑一致地"假裝"此人只是暫時"在某個基地休息".外交上的斡旋,有時竟得依附於這種集體的話語表演,明知其荒謬,卻無可迴避.更遑論試圖改變俄羅斯總統普丁那種深植歷史記憶與冷戰經驗中的地緣定見,或希望在海地這樣一個長期政治崩解,制度破敗的國度中.幫助選出一位真正不貪腐的總統,這些願望都太過理想化.Ashton身處於一張錯綜複雜的全球網絡中,她得面對的,往往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整個價值系統,歷史背景與國內政治邏輯的結晶.
在這樣的環境中,她唯一能做的,便是讓那些根本立場對立的國家或政治勢力,先在某個空間內,彼此坐下,喝茶,說話,再簽下一紙至少表面上的和平協議.至於協議條款中的細節,對那些國家領導人來說,也許是存亡關鍵.但對Ashton而言,她無需計較這些具體利害,因為她不代表某一主權國家的選民,也沒有國內政治壓力.她關心的.是歐盟在世界的民主形象,是能否在國際危機現場創造一個橋樑者的空間.正因為她不必計算國內選票得失,反而能將重心放在"推進民主價值"與"避免衝突擴大"這兩個目標之上.然而,這樣的角色定位,也使她在真正涉及實權與博弈的現場,往往顯得邊緣.她不是談判桌上的主角,更像是一位中立的佈局者,一位專心調和而難以掌控未來的修補者.
或許書名"And Then What?"可視為全書的精神主軸,也可作為對當代外交困境的疑問.當協議簽署,救援送達,對話展開後,那麼之後呢?是否真的改變了什麼?還是,只是推遲了衝突,裝飾了失控?Ashton的經歷或者誠實的告訴我們,外交官也許能在短期內創造空間,但面對大國私心與歷史裂痕.往往無能為力.歐盟外長的角色.也許更接近一位高級調解員,不是戰略設計者,也不是政治現實的定義者.這本書,不是一部熱血澎湃的外交紀實,而是一部誠懇卻帶著無力感的工作手記.它讓我們看見外交桌上那些不會寫入新聞稿的"過程",但也提醒我們.真正影響世界走向的,往往不在會議室內,而在權力本身的天平之外.以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