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之路:李白(The Banished Immortal : A Life of LI BAI,哈金)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首"早發白帝城"大約寫就於西元757年底,或758年初.再過不到5年,李白(西元701-762)就過世了.但是比起知道這首詩完成的年代,現在的我更約略明白為什麼"輕舟已過萬重山",是閱讀這本"通天之路"帶來的.
當時的李白,行路至三峽奉節一帶,暫時休整,好繼續接下往西南的旅程.說是行路,旅程,實則流放.因為他被皇帝下令流放夜郎,夜郎就是那個自大的夜郎.不知道流刑地點算不算上天給的某種諷刺,對他政治眼光狹隘的一種懲罰.安史之亂,唐玄宗已無力掌控天下,有四位皇子各於所在地宣稱興兵勤王,其中太子李亨與三皇子永王李璘勢力為最,李白當時避戰禍暫居廬山,在永王幕僚韋子春勸說下加入永王陣營.未料最終永王敗於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之手,曾寫下十一首"永王東巡歌"頌揚他功德的李白就該遭罪了,奪嫡之戰站錯邊,被新皇判以流刑.但天恩浩蕩容許他一年內抵達夜郎即可,這才慢悠悠的走走停停,待到三峽,突傳新皇大赦天下,流刑便取消了,淪為囚徒的李白陡然獲得自由,要乘舟東返回家,所以為什麼有"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句,這既寫景,也反映出當時他的心境.
這本"通天之路"是李白的傳記,嚴格說來,應該是小說型傳記.畢竟李白是1200多年前的人,既沒有留下日記,也不可能有口述歷史,單是他寫就的詩至今也只留下1000多首,更多的作品早已佚失,所以作者哈金就只能根據至今流傳的某些紀錄,文本,與他人寫就的李白傳,加上一些想像虛構,來寫出這一本李白傳.雖說是如此,但這裡頭李白沒下水撈月亮,更沒有與楊貴妃有情感曖昧,這是傳記,不是戲說,作者把那些話本,傳說的內容大致都去除了.
李白的傳記重要嗎?個人以為還挺要緊的,這是從理解一個詩人作品的角度來看,而不是當他單是個重要歷史人物.哈金寫就本書的結構很簡單,基本上以李白生命歷程的線性方向,遭遇,經歷鋪陳,然後,在每個關鍵的時間點,遇到什麼人物,到過哪些特殊地方,有什麼經歷,感悟,故事,然後就突然寫出他的詩作,這種方式讓讀者明白,自己不再是記誦,背誦一串押韻的文字連結,或者是所謂的詩歌,而是知道了這段詩歌文字形成的前因,心境所在,不是那種課堂上枯燥冰冷的人物生涯表述,而是一個人生命旅程中短暫的感嘆,或是長期痛楚的演出中的一環.比如"靜夜思"是李白於揚州城內的某處破舊小客棧,躺在床上睡不著時突然有所感悟的作品."低頭思故鄉",這是有意識的,如果我們還是學生,只會被教授這首短詩中的文字內容該如何理解,但是看傳記就不同了.這時,對李白來說是個生命的轉折期.原來,李白出身商賈之家,家中頗有貲財,他不是窮人家出身,父親的孩子眾多,觀察到李白在詩文上頗有天賦,走讀書做官這條路是不錯的規劃,於是便給了李白金錢上最便利的資助,讓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需擔心錢不夠用.所以,從小李白就被養成了不太計算金錢的性格,雖然不致揮金如土,但花錢不手軟.從離開四川老家開始了行萬里路的過程中,他一路向東,幾年之後來到了揚州,突然傳出家中生意中落,不能再給予有效的財務援助,李白便被困在城中的小客棧,連酒錢都不付出來,只能賒帳看人白眼,因此才有了"低頭思故鄉"之感,至於他是真的想念故鄉,還是故鄉給予的金錢支持,讀者便能自行想像了,這種內容,無論如何是課堂上講不出來的,畢竟沒那個多餘時間,也受限於教師自身理解條件.所以說是生命轉折,正是因為李白沒錢了.此時有一名江都縣丞叫孟榮來拜訪,因為他私人欽慕李白的詩作,聽說詩人在此盤桓,但是看到詩人住在破客棧當下的慘況,他先幫詩人清償債務,同時提出在安州有一個許姓的大戶人家有個女兒正在招婿,他認為憑李白的大名,應該是合適人選,於是在孟榮的牽線撮合下,原不想結婚的李白,竟然成了"贅婿".此時,約是西元726年,李白才25,26歲,也就是說從"靜夜思"到"早發白帝城"這兩首詩作中間竟然間隔了30年,這是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在課堂中知道的事.
那麼這30年間李白在做什麼呢?簡單說,主要就是求官.既號"詩仙",作品中又經常顯出狂放,洪荒之力的人會喜好求官?讓高力士幫忙脫靴,叫楊國忠磨墨的人是個喜歡求官之人?其實從前面提過的"永王東巡歌"便能略虧一二,這種拍馬屁的詩作,李白其實寫了不少.哈金筆下李白的行萬里路也沒有想像中的單純,起碼一開始是如此,他行萬里路的目的是為了"干謁",干謁的意思就是求見,求見拜訪那些有官位,能為他說好話,舉薦他去朝廷當官的人.因為他家是商賈,在唐朝社會中是一種低階,被看不起的行當,商賈子弟竟然沒有參與科舉的資格,所以為了當官,李白就只能尋求他人舉薦這一途.這本"通天之路"中絕大多數的時間,李白都是流浪於路上的,從一州轉赴另一州,你可以說他是天性不好定居,也能說他就是愛賞天下奇景,結交各地的名士,詩人,與友朋,但是"干謁"才是旅遊個中的核心因素.尤其在他家道中落後,沒了錢財支持,更需要結交各路高官,尋求新的出路,或至少能看在他詩作的份上,多少賺取一些貲財,夠過上一個基本的物質生活.因為他是"贅婿",本來岳家也以為他的大名,必能在功名上有所前途,但奈何李白求官之路始終困頓,幾年下來,連岳家之人也看不上他,岳父去世後,他就只能攜妻子離家獨居,更失卻經濟上的依據.因此,有許多違心的詩作出現,也是理所當然,這是一個正常人的表現,用詩換錢,即使與我們以為詩仙人設可能差距甚遠,但其實這正是我們誤解的人物的部分,也是教科書上不會也沒時間寫出的內容.那麼李白何以干謁總是失敗,或者沒下文?.
"通天之路"中總是重複這樣的橋段,某地官員聽說李白大名,誠心相邀,或李白遞上名帖主動拜訪,人們總是驚訝於他的文采靈動天成,毫無矯飾,超越造作,但是同時也對文采中透露出的傲慢,狂狷感有所疑慮,畢竟向上舉薦人,要是所薦之人出事,比如貪贓,或者其他原因坐罪,推薦之人恐也會受牽連,李白文采中所透露的便有一種令人覺得此人性格不穩之處,這種特色做個詩人當然很好,甚至是加分的,但是這種性格要當官,恐怕早晚會出事.因此,被他"干謁"過的官員通常都是看出了此點而不願舉薦他,寧可給點錢打發他,這也是他這30年汲汲營營路上最大的阻礙,只是他自己不曾自我知覺此點而已.
而從這裡可以看見許多從詩作看不到的內容.比如傳記顯出的詩人特色一如所知,能因醉酒讓高力士幫忙脫靴,同時隨筆即揮就"霓裳羽衣曲"新詞,看不上李林甫,楊國忠的施政,可是這種性格的人卻能屈就"贅婿"這種普通男人都不願做的角色,又能為幾本書就安然度日,似乎那裡顯示的不是同一個李白.而哈金所寫的李白傳記表現出一種認知與實踐的的錯落差異.雖然李白詩作大才無誤,但是這種文學天賦,跟當官需要的條件,中間有著明顯的落差,這種現象可能就是時代眼光落差的悲劇,中間固然有人能同時具備兩種才能,但多數人僅能擁有其中一種,即使正規科舉考試出身的人也是一樣,所學與統治管理間可以說未必相關,而李白就是這樣一個落差最明顯的例子,他連當官基本看人臉色辦事的能力都沒有,無法與其他官員相處,自視又過高,這一點恐怕連唐玄宗都看出來李白不適合當官,所以只給他一個批改文書的工作,更遑論李林甫,高力士以及其他更下層的官吏.而最不明白此點的,恐怕就是李白自己,因此只能長期責怪自身命運的不濟,求不到一個上層關愛的眼神,觀諸我們自幼讀過的那些不受重用或是功名路不順的文人,屈原,杜甫常見的作品中都有類似的感嘆之語,顯然這就不單是李白一人的問題了.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個文人,或者知識份子,究竟是不適合當官?顯然的,就管理施政層面來說,這個答案是否定的,文人可能只適合當某些提供意見的幕僚角色,但這樣的答案又不是古代的那些唸書人甘心接受的角色,總認為自身大才,經世治民在他們看來不過是比讀書更簡單的事,而現實根本並非如此,不過這種文人求官現象,到今天依舊沒太多改變,連上任後造成許多可笑的施政結果,也照搬照行,千年不變,也是這本傳記中能透露的趣點.李白不僅自視的文采不能轉變成進階之路,連他自視甚高的劍術,也在看過老將軍裴昊輕鬆飄逸的舞劍中失去銳氣,在欣賞老將軍表演之時,竟然因此氣沮,竟感嘆多年學劍的粗糙幼稚.加上他在政治上不削與專擅的李林甫,楊國忠一路,卻又不斷地看走眼,先是想依附安祿山,想從軍,後來又投靠於永王,而這一切政治選擇錯誤的表現,與渾然天成的詩作能力大異其趣,但這創造出了一個真實有趣,而非像過去教科書中單一天才的形象的人物,他的缺點明顯被展示了.
對李白而言,"通天之路"中的"天"有兩個,一是天子,一是天道.李白終身求道,煉丹的內容在文本中的佔比不高,雖然如此,但這兩個"天",明顯彼此是互斥的,求天子關愛的眼神必須入世,但求道延年壽卻是出世的,當然,他對兩個天的追求都幾乎無所成,這兩種衝突的追求,交織在這位有大才的詩人身上,雖然都無所成,唯在求道過程中,認識了許多民間友人,倒是這本書中值得一提的,因為我們過往背過的李白詩作就與這些人有關,比如詩作"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題名為"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中的斛斯,他就是一位李白的農人朋友,又比如"將進酒"中的"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中的岑夫子岑勳是他的民間友人,丹丘生的元丹丘就是求道同好,而往往與這些民間朋友相處的場面,才能真正展現李白詩仙,酒鬼的本質特色,狂放不羈,率性隨意,毫無羈縻,拘束,自然的又與因求官而拘謹,奉眛,隱忍相伴的李白大不相同,加上這本書也談了李白的家庭狀態,婚姻,兒女,此時身有羈絆的丈夫,父親角色,又與特立獨行,毫無牽掛的詩意絕無相關.顯然,這一切都顯出一種微妙的旋律,就是李白的詩應該與他民間,個人,大自然,或者天道追求混天一色,而不該是與官場,名利,成就相愛相殺.
也許就傳記的角度,受制於年代,材料的缺失,這本"通天之路"未必能成為經典,但是,若從學習詩作,理解詩人的經歷,與其作品特色間的關係,個人以為這本書能達到在傳統課堂上無法達成的功能,且只要簡單的花個一天的時間,即可比制式的教學內容有助益,有意義.這是我在本書得到的最大感受.以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