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進名校:特權與財富的遊戲,美國史上最大入學詐欺案(UNACCEPTABLE: Privilege, Deceit & the Making of the College Admissions Scandal,Melissa Korn & Jennifer Levitz)
"買進名校"中買進的是名校的入學資格.這是一個被美國檢調單位命名為"operation varsity blues"專案查賄行動的故事.檢方原來清查一件關於股市的弊案,卻在監聽中意外發現一名案主竟然賄賂耶魯大學女子足球隊教練,讓他的女兒以優秀高中足球員的名義申請入學耶魯大學,事實他的女兒從不曾加入足球隊,甚至根本不會踢足球.在後續的追蹤過程中,專案小組發現一名叫Rick Singer的人涉嫌在其中仲介,同時,Singer還嘗試在全美各大名校的運動球隊間尋找類似的機會,為許多有錢人家的子女偽造運動員身份,並與貪婪的大學球隊教練搭上線,成功地讓許多人順利以優秀運動員的身份取得名校入學資格,其中涉嫌的賄賂金額共達2500萬美元,是2019年轟動一時的案件.
這件事會轟動全美主要是那些案主都是全美各地的富豪,名人或有錢人.他們的子女申請名校已經比一般人有優勢,畢竟靠捐款給學校就能增加錄取機會,這是一個公開的入學資格後門.而Singer提供的服務,他稱之為通過入學的"側門",一個金錢付出不需要後門如此巨大,卻一樣能夠比普通家庭出身的學生更容易被批准獲得名校的入學資格的方式,因此,在口耳相傳之下,Singer與其服務成了許多富豪名人間為子女取得名校大學入學資格的另種保障.但這是違法的,最終也成了當年轟動的醜聞.
關於故事全貌與發展這裡就不寫了,整本書的內容不少,慢慢讀約需花一天.但同樣的案子在Netflix有紀錄片,時長不到2小時,想偷懶的人可以運用.這種案例談什麼心得?單就文本中透露的美國名校對於該國富豪,有錢名人間的意義來說,作者試圖展現一種特別的觀點,"名校"對美國富豪或上流階層的意義本質上牽涉到階級再製,象徵資本,社會排他性這幾個層面.但簡單地說,名校對許多美國富人而言,其實比較像Gucci包或法拉利,是一種身份符號與階級象徵,但它的作用比奢侈品還要深層與持久.畢竟,他們已經是富豪了,子女繼承財富,依舊階級不變,名校學歷改變不了什麼,也不會有東方所謂"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與想法牽絆,所以富豪的名校情結,更有其他廣泛的社會性意義.
首先,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名校就是象徵資本,名校文憑在社會上具有高度象徵意義,它象徵聰明,努力,有品味,精英,甚至"值得信任".對富人家庭來說,讓孩子進入哈佛,耶魯,史丹佛,不只是教育問題,而是對外宣示"我們家是這個國家的精英中精英".這個文憑可以在商業,政治,法律,媒體等領域打開門戶,也因此非常有吸引力.其次,名校能產生一種階級再製的社會意義.美國雖然表面強調"機會平等","白手起家",但上流階級透過名校進行極其有效的階級再製.因為名校提供的不是單純的學術知識,而是人脈網絡,文化品味,社會資源.孩子與未來的財經菁英,政界人士,科技創業家成為校友,建立"社會資本",所以即使學業表現不是最重要的,進入名校的"入場資格"就是財富與地位的證明.名校展現出一種排他性與稀有性,和Gucci包一樣,名校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稀有","排他","難進".比如史丹佛大學錄取率不到4%,這種極端選擇性本身就成為一種地位象徵,如限量跑車彰顯買家的"非凡地位",名校也是社會地位的通行證.名校也是一種文化資本的再包裝.對一些富裕家庭來說,教育是他們向外界表達自身"優雅品味"的方式.例如在孩子的申請文件中鋪陳長年參與鋼琴比賽,賽艇運動,志工服務,戲劇演出等內容時,展現出的不只是孩子的興趣,更是家長"包裝資產"的方式.富人透過這些美化過的文化資本進一步製造階級區隔.最後,名校代表的是一種市場價值的加乘,甚至有時候這不只是象徵性,還有實質上的經濟回報.比如名校畢業生起薪較高,對進入投資銀行,大型科技公司的機會更多.對某些家庭來說,這是穩固下一代財富的"保值投資".透過這些額外的意義的展現,可以更近一步的說,名校不只是奢侈品,更是"未來資本的鍊金術".因為名校不只是身份的展示品,更是未來能轉換為金錢,人脈,地位的"資本轉換器".這也是為什麼這本書裡的主角們不惜違法,砸下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美金,為子女去買進這張名校入場券.因為那不只是讓孩子進一所學校,更是在向社會宣告:"我們屬於這個國家的上層".
對於名校對於本地人的意義,早期大概都是前面談過的現實面的"改變命運"為主體,畢竟當時需要聯考,富家子弟在當時未必能佔有優勢,儘管這種入學資格方式被許多人詬病,但實際上,它也是唯一能直接阻斷富人財富對於子女升學有絕對影響力的一種方式,雖然當前的研究顯示富人仍能透過較早期高壓式的家教或補習教育,來提升子女的聯考成績,但那終究只是一種間接影響力,比起依靠申請審核來決定入學資格的那些方式中絕對高比例的人為操控作用來說,還是相對公平的,畢竟不論是買通一個人,還是買通一群人,富豪的財富就是有能力操控審核制的最終結果.最明顯的狀態在近年呈現的特別清楚,案例應該是前幾年因為一座棒球場興建弊案中,涉案者被挖出疑似抄襲論文,間接地讓人懷疑他的智識能力可能根本不足以考上該所大學,進而引發人們對於某些特殊大學系所成立及其招生中可能存在的弊端,情中最受注目的就是當前相當流行的所謂在職專班設立,與錄取問題,就是複製"買入名校"的弊端.那種在職專班基本上似乎完全與智識研究無關,只是一種人際關係的交匯所,實際錄取標準是看社會位置與名氣,個人資本,幾不涉及智識的考核,比較.學校設立這些在職專班的理由其實於美國富豪作弊也要協助子女進入名校的理由相當接近,更多是為了利用學生的社會地位與財富,替學校招攬到財政寬裕的方便,或是私人捐款上的大戶,畢竟它的學生通常就是國家民意代表,或者富豪,企業主本人,藝人,這些人未必人人精通智識研究,卻可能讓學校獲得更多政府預算與民間捐款,所以,等於是名校用零元購的方式,以販賣名校校友身份的方式,就能買進對學校未來發展有助益的學生,這何樂而不為?這種入學弊案發展的模式恰好與這本書中案例關係是類似的,只是學校的主動犯意可能更大,比不得美國那些名校尚有堅持風骨的人物在抵抗黑暗權錢交易的發展.而且可能許多人沒有留意到,這種以審核,口試替代文筆考核的方式已經逐漸成為我國大學研究生招生方式的主要來源,許多原先採用筆試考試的系所都已經完全改用這種審核制,未來涉及權錢的入學資格黑暗交易恐怕只會更多.
近來川普試圖限縮哈佛的外籍生錄取比例,也可能擴大適用全美主要大學.瞄準的還是那些名校錄取名額,美國人自己都不夠分了,還要拿近三分一給外籍生,不合川普的價值觀,在此不談那些家族個人錄取恩怨八卦,但限縮政策明顯是有利川普的富豪朋友,也能惠及普通美國年輕人,又能在名校中排除那些壓制保守主義力量的聲音,與排除反猶力量,怎麼看都非常符合川普決策風格會考量的利益點,有助川普的名聲威望,且因爲拿回名額給美國人自己,相信他們國內對此舉發出的聲音,應該與我們在本地看到的新聞主調是不同的吧.以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