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較量︰俄烏戰爭的內幕故事(Overreach: The Inside Story of Putin’s War Against Ukraine, Owen Matthews)
千萬被這本書中文書名誤導,"超限較量"會讓人誤認是某種特別戰爭型態,以為有什麼新型的科技戰法出現,引發閱讀好奇心.但實際,"Overreach"原意是指"過度擴張",如果把副標的Putin's War搭進去一起看,大略能體會,這是對普丁發動對烏克蘭戰爭的某種評價,大約能猜測作者的風向立場.
事實上,這是一本講俄烏戰爭前因後果的書籍,說它屬於歷史類,是因為相關的文本有討論到俄烏之間千年來的歷史,民族,宗教關係變化,也有屬於近代雙方社會,政治自個發展與互動上的輿情報導,更有關於雙方當前領導者政治統御與民族觀點心態的比較.其實是一本綜合性俄烏戰爭的漫談.事實上這本原文2022年出版的書籍中,作者認爲普丁發動戰爭初期在佔領優勢情況下沒有立即與澤倫斯基謀和議談,是他最大的錯誤,作者Matthew認為這個錯誤將把俄羅斯拖入一個長期的泥淖,對俄羅斯未來的社會,經濟,人力資本,與聲譽都是自殺性的,有可能使俄羅斯發展就此倒退20年.
那些關於歷史,輿情,及對戰爭場面的敘事,在一些過往的書籍,媒體上都有相應的報導,這本書的關於戰事的早期敘事其實沒有太特別的.畢竟當前已經是俄烏戰爭在2022年開戰後的第三年,有很多現況,與原文出版的當時已經不同.作者的立場也不難理解,首先,發動戰爭者必需被譴責,這個觀點怎麼看都是正確無誤的,其次,作者也不同情歷史俄羅斯,俄羅斯人民族觀點的立場與角度,所以我試著融合作者的立場用白話簡化如下:就是"普丁你不人道發動戰爭也就罷了,不譴責你實在不對.但你老兄也太笨了,一開戰取得初期勝利,就應該順應澤倫斯基主動開出和談的意願,與他談判,這樣你不但贏得戰爭,且沒有太多損耗,也能達到原先設定取下盧頓共和國的願望,但你太貪心,結果弄到現在陷入戰事膠著,沒在戰場上討到太多好處,又讓國內遭到經濟制裁,士兵大量戰死,國內一片混亂,西方的武器裝備又源源不絕的被送進烏克蘭來對抗你,這場戰事注定要拖延,且最後一定會拖垮俄羅斯,甚至會讓俄羅斯社會倒退許多年,你發動的這場戰爭最終並未讓俄羅斯就此得利,更遑論偉大的俄羅斯復興".
其實這場戰爭之所以延續如此之久,但又沒能在俄羅斯引發大批民眾的反對,有點遠超作者的想像,真正的關鍵依舊要從俄羅斯觀點來看這件事,才有可能理解.對於作者認為速戰速決,替面過度消耗,損及國力等等的說法,其中當然有合乎戰略,與戰事發展合理性的道理.但所現實所以出現異於作者想像的發展,正是在於雙方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如此不同.而要理解這種現象,必需從歷史,民族認同,國際戰略,安全觀,資訊控制與個人心理等多個層面提出合理的解釋,因為它們形塑了俄羅斯人的民族心理,尤其,對於前蘇聯國安會出身的普丁更是如此,畢竟他是那位從蘇聯末期就看見國家從絕對一統的強大狀態,到分裂轉衰退,甚至後來被人忽略的一種狀態,他擁有自己獨特對於恥辱與復興的感受.加上這裡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西方民主國家,有自己悠長的政治文化特色與屬性,是寫作者必須要去考量的地方.
首先,從歷史文化的角度看,俄羅斯有它屬於自身帝國榮光的傳統,也有相伴的苦難記憶.俄羅斯歷經羅曼諾夫王朝,蘇聯時代,歷史上都是歐亞最大陸權國家.大國的心態早已深植於國民心中,普遍有"俄羅斯應該是世界強權"的觀念.但蘇聯解體後,許多俄人感到羞辱與失落,普丁上台後強調恢復國家尊嚴,使民眾對他有高度認同.同時,俄國人民有長期"苦難文化"的經歷,從拿破崙入侵,沙皇暴政,兩次世界大戰,蘇聯飢荒,大清洗到阿富汗戰爭,俄國歷史是一部苦難史,這樣的歷史形成一種強調"忍耐與順從"的民族性格,只要國家強大,即使受苦也值得的價值觀.而這是西方媒體人在那種社會下所不能體會的.其次,俄羅斯民族認同與敵我觀念與作者Matthews的認識不同,俄羅斯人對烏克蘭存在模糊認同,在俄國許多人眼中,烏克蘭是"小俄羅斯"(Malorossiya),而非一個真正的獨立國家.普丁公開否認烏克蘭有民族主體性,很多俄人也有這種"兄弟民族不該分離"的想法.加上長期西方敵視的歷史累積,以後蘇聯時期,北約東擴,自冷戰後西方對俄羅斯的壓制的發展狀態,使俄羅斯民眾對西方始終抱持不信任.而普丁也藉此成功塑造了一種'俄羅斯是被西方打壓的受害者"的敘事,讓戰爭被視為一種自衛與保衛文明的行為.其三是俄羅斯獨特的國家戰略與政權統治技術,我們都知道普丁是的獨裁者,採取專制政權的統治手段.普丁政府強化內部監控,鎮壓言論自由,關閉獨立媒體,抓捕異議人士.因此即使民眾普遍對戰爭有異議,也不敢表態.資訊封閉,形成一種"真空式支持".加上前面所說的民族敘事,讓俄羅斯能進行有效的民族主義動員.透過教育,媒體,宣傳機器強化人民對祖國的忠誠,將戰爭塑造成捍衛祖國的神聖任務.普丁的宣傳非常善於利用歷史情感,如藉由宣稱衛國戰爭勝利,反納粹等口號來打造'俄羅斯再次與邪惡帝國作戰"的敘事.
至於關於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堅持上,雖然被制裁,但俄羅斯並未陷入全面經濟崩盤,國內基本生活尚可維持,這是戰前俄羅斯經由長年的能源出口獲得的外匯累積高達5600億,它有一個堅持的支撐基礎,加上開戰後石油出口轉向中國.印度,非洲等非西方國家,緩解部分壓力.至於社會階層隔離上,因為戰爭死亡多由農村,少數民族.邊緣地區承擔,城市中產較少直接受害,因此真正反感戰爭的人比想像中少,加上它有一個特別的由支持普丁的經濟寡頭,與過往普丁的西羅維基(siloviki)的同事所組成的上層結構能協助管理社會穩定,多數城市中產,老年人.從國營電視獲取資訊,反而更加相信官方說法.這形成了資訊壟斷與認知戰爭,大多數俄國人接觸的新聞是國營電視,資訊受政府高度操控.西方媒體被描繪成"假新聞","敵對宣傳".民眾難以接觸到烏克蘭境內的真實狀況.最後的一種狀態則是產生認知失調與政治冷漠.普通民眾若面對自己國家成為侵略者,將產生"認知失調"這種矛盾的心理狀態,因此不如選擇相信戰爭是正當的,加上部分人則選擇冷漠或逃避政治,轉向只關注日常生存與家庭生活,不願挑戰國家機器.以上這些原因,都讓普丁能夠控制戰爭的時間,即使它可能動到俄羅斯經濟的核心功能與發展,卻從外部不能看出任何太大的傷害.因此,俄羅斯民眾對戰爭的沉默,甚至部分支持,並非全然不可理喻.它是一種歷史心理的延續,加上民族主義的動員,結合國家權力的壓制,與個體心理的逃避,資訊的壟斷控制.這是"體制性幻覺"與"文化性順從"共同作用的結果.
習慣於西方敘事的人閱讀本書毫無困難,但難免你會發現作者明顯的立論方向,這不奇怪,但這樣你恐怕無法判斷俄羅斯某些怪異的決策.比如當下,在美國川普的喊話中,有雙方即將議和的傳聞,但俄羅斯卻立即給你意外,普丁藉著這個時間點,又再次展開對烏克蘭的閃電狂轟,想不通何以如此?!.或許這就是資訊來源失衡帶給我們的問題,我們其實比自己以為更不了解這個遠方的國家,與民族.當然你也可以從戰略上猜測這是普丁想在談判桌上佔據更有話語權的一種預備行為,但是,更應該思考的是,何不試著更多了解一下俄羅斯.以本書為例,雖然它有著許多西方敘事對於俄羅斯的刻板印象,但是,它也試圖去解構普丁周遭的權力組成主要份子與來源,簡單的將知名的寡頭,與屬於西羅維基的重要成員都逐一的介紹背景,與在俄羅斯政壇的升遷過程,大概是個人以為算是這本書中能提供過去較少見的資訊的部分,但相對的,除了澤倫斯基外,本書對於烏克蘭政權內當下的主要成員與有影響力的成員介紹卻幾乎沒有,尤其是開戰三年後的今天,我們大略知道澤倫斯基後面也是有一批強硬份子在半要脅狀態的支持戰事的持續進行,表明絕不投降,或者和談的態度,而這股力量與這些成員可能是本書所未曾說明的部分,比如2024年被解職的烏克蘭武裝司令Valerii Zaluzhnyi,他就是高層其他人在戰略與用兵見解上有衝突的人物,這本書顯然有一種烏克蘭無反對派,一致擁護澤倫斯基的態度,且戰事行進到今日,烏克蘭的傷亡人數也日漸增加,這也與剛開戰時不同,而我們較不能得到當前當地民眾對於真實戰爭繼續進行下去的想法,與烏克蘭社會在此下的流變,這是本書比較缺少的部分,尤其當今日戰事早已陷入膠著,卻還要佯裝烏克蘭內部團結一致,毫無異音的狀態,也著實是不太令人信服.
而且還有一點其實非常重要,就是本書對於西方的描述上,往往著重於那些主和派,特別是德國,有意無意的想以綏靖的罪名給他安座,讓它背上姑息養奸的形象,但是對於北約東擴這種從根本上影響俄羅斯心裡的狀態的發展卻基本不太提,也不太提美國人在軍事背後的支援角色,因此當然不可能去探索普丁及其周遭的統治集團成員對於西方逐漸對俄羅斯形成一種收縮包圍圈狀態的憂慮與憤怒,雖然說烏克蘭,波蘭絕對有其決定往東還是往西靠攏的自治權力,但是國際間情勢的發展也不可能簡單到一種明明可見的敵對包圍正在形成,俄羅斯還要被包裝成裝作都沒有看見這件事,或者表現出完全不在意被包圍的想法,因此即使烏克蘭絕對有其往西方靠攏的選擇自由,但這種選擇也是包含著對於俄羅斯一種隱含的挑釁,而或許德國就是知道這背後隱藏的另一種可能,擔憂歷史的重演,所以它才選擇以弱示人,雖然這正好給了俄羅斯分化西方的機會,卻也是謀求和平的另一種可能思路,畢竟玩誰是膽小鬼遊戲也不是次次都有效,不知道哪一天萬一就真的會觸發全面的大戰,這是我們在看俄烏戰爭發展中比較會沒有留意到的部分,那就是俄羅斯的角度.以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