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八月: 印巴分治以來的對抗(The Longest August: The Unflinching Rivalry Between India and Pakistan,Dilip Hiro)
印度在1974年首度進行核爆,成功進入核武國家行列.此後一路保持"核模糊",1998年5月中,印度突然又連續進行2次共5枚核彈試爆,半個月之後的5月27日,巴基斯坦不甘示弱宣告首度試爆核彈,且初次試爆就宣稱成功的完成5枚核彈試爆,成為第一個擁核武的穆斯林國家.南亞兩個明顯彼此有仇恨的鄰國同時進行核試,這對地緣政治的發展自然是引向緊張的,較勁意味濃厚,大戰有一觸即發之勢.如果說從1974年就成功發展出核彈,那在1998年試爆新型核彈,人們自然不會懷疑印度的軍武實力.但是,看見長期仇敵試爆新型核彈成功,巴基斯坦竟能在短短半月之後也成為擁核之國,難道它的核武發展有瞬間"無縫接軌"的能力?
根據這本"漫長的八月"所述,其實早在1984年,巴基斯坦就在中國的協助下於新疆羅布泊引爆過一顆原子彈,也就是巴基斯坦的核武發展也是經過長期研究後,水到渠成下在適當的時間來展現而已,不是真的用半個月就能突變產生.只不過關於1984年中巴原子彈試爆這段歷史敘事,除了本書,我在其他的地方查不到,最後問過大模型,則回稱這種單一歷史敘事可能有疑,這種說法存疑.但是由此至少顯出巴基斯坦的核彈研發過程,不論在設計,濃縮鈾,還是組裝,中國都曾給予意見與協助,應該是不必爭論的事實.對岸喜歡稱巴基斯坦是"巴鐵",以顯示兩國間的緊密關係,雙方的軍事合作自然應該不會只有近期因為巴基斯坦在空戰中狂勝印度而引起矚目的殲10C交易而已.
在以上的敘事下,人們接著可能會心生疑問,何以中國要如此盡力協助巴基斯坦?竟連引爆場所都能提供,畢竟這是污染自身的事情.答案其實很簡單,或說單純,那就是"敵人的敵人,即為朋友". 巴基斯坦與印度之間存在難以化解的仇很紛爭,這種仇恨讓彼此隨時虎視眈眈,只要巴基斯坦有能力讓印度大部分的部隊與軍力部署於西面與巴接攘的位置上,自然也就無力在東面防線上部署太多兵力.加上印度軍力不可能同時引發對中國,巴基斯坦兩線戰爭,若巴基斯坦時時威脅印度,印度自然無暇它顧,這緩解了中國邊界面可能的壓力,與麻煩,培養敵人的敵人軍力的算計,基本著眼於大戰略角度.
我以長串的武力對抗,與相鄰三國間的軍事,外交,戰略關係起頭,看來與"印巴分治以來的對抗"這個副標疏遠.但其實這是這本分量不輕,又有點過度囉唆的書真實重點之一,大部分印巴對抗的歷史都在呈現與上述類似的內容,理由.我自己將"印巴對抗"這個主題分成幾個重點層面,其中之一,就是"印巴"作為他國勢力對抗的踏板,這個角色相當突出且明顯,甚至構成了印度,巴基斯坦獨立以來當地歷史的主軸.
首先,那就是我們要問,為何印巴分治獨立之後,還要如此的仇視彼此?既然不能生活在同一個屋簷底下,但雙方已經明顯分家,各有各的房屋,不就把原先紛爭給解決了?何以還會發展出如此長久的仇恨,以止於軍事對抗不休.這就要先回到歷史.也就是重點之一,把它稱之為,英國的算計,貪便,與愚昧.印度次大陸是一個民族交錯,語言複雜的地區,在英國殖民之前,它雖被統治在一個高層信仰伊斯蘭的蒙兀兒帝國,雖號稱帝國,但彼時的統治,宗教信仰,使用語言與今日民族國家大不相同,屬於某種型態的自然寬容,與並存,進入英國殖民之後,這種普遍的情況並無大變.問題就出在今日民族國家與傳統鬆散部落形態,或是所謂的帝國結構構成其實大不相同,這種時候,要將一個鬆散多民族散治的情況結成一個現代的民族國家,從能偷看歷史的角度,或者我們今日的認識裡,勢必要有一番能夠兼容並蓄的制度與方式,否則便是長期的災難.英國雖然在二戰中取得勝利,然而其國力在戰爭中嚴重受損,加之非殖民化運動的興起,戰後英屬印度的解體已經不可避免.在當時的印度,多數派印度派教徒和少數派伊斯蘭教徒間的對立日益嚴峻.特別是以真納(Muhammad Ali Jinnah)為領導者的穆斯林聯盟在1940年的拉合爾決議上鼓吹"二民族論",強烈主張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分離.在本書的敘述裡,真納有一種以穆斯林獨立為要挾,希望換取在未來印度獨立後穆斯林人的政治權力,因為彼時穆斯林佔印度人口的25%,但真納提出給與穆斯林保障33%的權力席次,特別是在那些穆斯林人口佔多數的地區,他還提出獨立選舉.但這類主張並不獲印度聖雄甘地( 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的贊同,因為他主張一個能包容一切的"統一的印度",強烈反對這種分離思想,提倡實現統一印度.國大黨也出於政教分離和世俗主義的立場而對因宗教的特殊權力表示謹慎,因此這埋下了日後分裂的必然因子,鑑於這些主張的興起爭議,末代印度總督蒙巴頓放棄了將印度統一的計劃,聲明將在1947年的8月15日透過將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的方式來實現印度的獨立.然而,事實上,分割成兩國,這件事情遠比想像中困難,因為人口的流散,分佈,它自然形成的狀態不可能是某邊佔70%,另一邊25%,它就是形成雜居混著的情況,加上除了印度教,伊斯蘭教信仰人口外,這塊大陸還存在著大小不一的許多土邦王國.除了信仰,語言不同於兩大主體外,這些土邦王國中的某些往往有明顯的少數統治多數的狀態,即統治者是印度教高種姓,但是下層卻是由穆斯林群眾組成,或者反過來,所以在地圖上能以劃線切割成兩國的簡便方式,實際執行上卻千難萬難,表面上形成了一個大的印度國,與分割成東西兩塊的巴基斯坦國,並就此展開人民各找各家的政治流動,要移動人口本已不易,財產,牲口又該如何處置,這其中就發生了無數強奪,強佔的事件,這是印巴分治開始就創造出的彼此仇恨的最初來源,加爾各答殺戮不過只是其中的一次較著名的悲劇而已.
何況,分割的方式是信仰,但實際是,這裡遍佈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語言,信仰相合的卻未必表示ㄧ定能居於同國,因為還有民族的分別,語言的隔膜,同信仰間一樣有衝突.那些土邦王國就可難處置了,上層人士與群眾想歸屬的"祖國"並不相同,此時該聽誰的?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何況,許多土邦王公心裡想的是,既不加入印度也不加入巴基斯坦,自己成為獨立國豈不更自由,更有權力?喀什米爾的問題,基本上就是這個思路衍生出的政治災難,印度,巴基斯坦分別控制3/4,1/4的喀什米爾區塊,卻都想將其全境納入自己的範疇,儘管喀什米爾的多數民眾的是穆斯林信仰,它卻是由個由印度教信仰者統治的土邦.所以巴基斯坦想的是透過普通選舉,而印度則堅決它的傳統政體形態,都想要將其納入己境,於是關於雙方在此爭奪的軍事衝突就層不出窮了,這是印巴長期衝突仇恨的持續延燒,後來加上東巴基斯坦想脫離獨立的願望,印度藉著與巴基斯坦的開戰中,協助孟加拉的成立,這更加深了印巴之間的仇恨值.
從簡述的歷史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在後殖民,現代民族國家獨立出現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一個方形的置物箱是放不進一個比它容量大且形狀不規則的物體.唯一的方式就是切割不規則物體,除多餘的部分,而這就意味著暴力,屠殺的發生.英國讓印度獨立,不論是因為倉促無心顧及,還是出於對當地另有未來地緣政治心計的打算,它都種下了這顆後殖民獨立國家的問題遺毒.明明就是鬆散原始的多邊體,卻要突然變成一個緊密方正的當代民族國家,這如何形成並堅持下去,其實就是一個無解難題.英國當年的印度分割法就是創造這兩國彼此仇視的元兇,或是最初出現苦難鬥爭仇恨的淵藪.而第二個造成長期對抗的因素也由此生,就是真納與甘地,及那些與他們相同概念的人.別看這裡有人的主張是所謂的包容民族,語言,文化,但實際的執行過程中,一個當代嚴密的中央集權政體之下,不論它主張是民主,還是專制,基本上與傳統部落散居模式的印度大陸狀態是相距甚遠的,而真納,甘地這些人骨子裡都是從英國高等教育出身的人物,即使是所謂的聖雄,概念上能包從許多人事物,但是堅持大一統的概念政體,就是放手讓多數人有了更大的權力,只要是少數,且是那些無法移居它地的少數,如果不願服從這種分配時,會如何處理他們的狀態,比如印度境內信仰錫克教的人,他們不願接受印度教信仰者多數暴力時會如何?只能吞忍?此時,若有一些區域中錫克教信仰者佔絕對多數時,他們會不會覺得自己也可以仿效印度的獨立運動,卡利斯坦主義就是這樣的衍生,活躍於旁遮普區域.而當巴基斯坦知道印度內部有錫克族這樣的分離主張,它自然不會放過機會,定會暗中給予協助,於是乎類似於無法清一色,又不可能絕對鬆散下,光是有美好的理論烏托邦民族自決主張,從現實論來看,就是一場上層的笑話,與底層的悲哀而已,印巴各自在對方內部支持不合於當地一統的分裂主義,加強了印巴對抗的力道,與又一次加深了彼此間的仇恨.而究其根源,無非就是那種一統的思想,在這種傳統上就是多元共存混雜的區域文化完全難以相容,因此,人們似乎從未朝思考往製作一只多邊形的箱子來適應物品的方向走去,也就是如何在傳統與現實下真正能容納包容多數的體制,而只是創造一種固定的集中體制,然後要多數人去配合它.真納與甘地骨子裡頭都是大一統集權主義的信仰者,鬆散的邦聯制不是他們的考量,這就給予少數族群,古邦王國等主張分離的可能,畢竟在一個自己不屬於多數的封閉環境內,長期得不到所謂"民主"數量的支持,即使有所謂民主制度,對他們而言跟沒有,其實是差不多的,因此不如冒險走上主張分離,自決,自治之路,或者尚有取得自身權力的一日.
而印巴對抗長期加劇的另一個背後主因,就是本文一開始所說的國際關係,地緣政治的三方問題,印巴對抗成了想在當地從事地緣政治活動的其他國家的一種利用工具,這造成了印巴仇恨的更加深化.有人或許發現了,印度與巴基斯坦的武器系統是個美蘇系統的混合體.既能擁有蘇聯的米格系列,也可以同步持有法國,美國的新型戰機,因為軍武不同於其他商品,買到它不是有錢就行了,還得政治屬性上貼近於同一團體.軍武的美蘇混合體,就意味著這兩國能同步遊走於美蘇兩大強權之間,所以兩邊的戰機都能買,但何以能如此?就是國際情勢的變化與需要造成.冷戰初期,為了防止南亞的赤化,儘管印度宣告不結盟,但基於防範蘇聯擴張,與防範中共,美國積極的拉攏印度,但尼赫魯不主張與美國過度靠近,這使得美國改去拉攏巴基斯坦,真納也傾向與美國往來為主,拒絕蘇聯,巴基斯坦直到真納過世後才與蘇聯建交.因此,冷戰期間蘇聯與印度之間的關係較為密切,雙方為軍事同盟,而美國甚至透過巴基斯坦向鄰國阿富汗游擊隊提供裝備,藉此讓蘇聯統治阿富汗陷入泥淖,這種關係本來涇渭分明.但是,1989年蘇聯撤出阿富汗後,巴基斯坦的地緣價值下降,又因為發展核武被美國制裁,雙方關係陷入僵局.為對抗塔利班,美國改向印度親近,相信此時因為中美對抗的原因,美國勢必會加強利用印度的能力,同步的,在美國的經濟封鎖下,巴基斯坦也要尋找其他國家的支援,對蘇聯關係的開放自然是水到渠成,此時蘇聯的能源,軍武的提供緩解了巴基斯坦的壓力,而蘇聯也明白此時是改善雙邊關係的良機,主動解禁武器銷售封鎖,這就讓巴基斯坦能與印度持續的對抗提供了另一個契機.正是這種地緣政治,需要的變化,讓印度,巴基斯坦既是想主導地緣的棋手,又是大國博弈的棋子的雙重身份,讓印巴被人利用,同時利用他國的狀態而加劇了雙方間的仇恨,阿富汗的塔利班與北方聯盟背後其實都有印巴在背後支撐的力量更可說明一般.
這本書講述了自1947年以來印巴分治間所有曾經發生過的衝突,戰亂,詳細說明了加爾各答殺戮,東巴基斯坦屠殺,與歷年來相關的恐怖攻擊事件,巴基斯坦經常的軍事政變,印度經常的總理被暗殺,地方民族的分離自治運動所引起的火力衝突,包括喀什米爾地方的兩種不同主張派系間的對抗,可以說是十分詳盡到接近有點多餘的地步.加上翻譯問題,與簡體慣用的音譯與台灣不同,在閱讀上會有許多困難,其實並不適合大多數人閱讀,但是,因為找只不到其他類似能把這歷年來說方的恩怨條裡說清的其他書籍,就只好免搶地讀完它,以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