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4日 星期日

羅馬皇帝:廣袤帝國,權力之顛,重現古羅馬帝制萬象

 

羅馬皇帝:廣袤帝國,權力之顛,重現古羅馬帝制萬象( Emperor of Rome: Ruling the Ancient Roman World, Mary Beard)

          這本"羅馬皇帝"與原先所想並不相同.以為是類似"十二凱薩"那種記載不同羅馬皇帝執政時代歷史事件,人物,與皇帝個人性格等相關敘述的書籍,但其實不太算是這樣的書籍.這本書是針對''羅馬皇帝"這樣的一個職務,以起自奧古斯都(西元前27年)到亞歷山大.塞維魯斯死亡(西元237年)間的28位皇馬皇帝為樣本,從他們個別的性格,日常生活習性表現,行政命令手段,施政特色,公共場合的行舉等等,來探討所謂的羅馬皇帝,這樣的一個特殊角色,一個統治力遍及歐洲與西亞大權獨攬的威權統治者執政,他的真面目,他的真實施政究竟與流傳下來的歷史紀錄有何異同?而在文獻紀錄或過往的歷史作品中中被歸類為好皇帝或壞皇帝的不同在真實世界中表現差異是否真的有紀錄上差的那麼大,或是有哪些不同?簡單說這是一本透過對這時期羅馬皇帝陛下某些特殊的行舉,性別取向,親屬關係,特別的統御方式,來寫出在歷史記載上千篇壹律大致相似的皇帝面具後面,個別的皇帝它真實樣貌,性格,與我們認知上的差異的書籍.

          羅馬帝政時期是在羅馬共和國時期之後,由屋大維創立的政府體制.作為共和國獨裁官,大征服者凱撒的養子,屋大維以凱撒之名行世,同安東尼對抗的羅馬內戰結束後,元老院遂封他為"奧古斯都",意為至尊,神的化身.屋大維死後,被羅馬帝國神格化列入神的行列,而"凱撒"和"奧古斯都"兩者遂成為未來400多年羅馬統治者的永久性稱號.此外君主的稱號還有元首,第一公民(princeps senatus)之稱,直到三世紀末,皇帝戴克里先才拋棄"第一公民"的稱號,史學家通常將從屋大維至戴克里先的羅馬帝國政體稱為元首制.屋大維剛剛創立帝國時,並沒有從法律上改變羅馬的共和體制,而是保留了共和國的所有職位與機構,僅以非正式的地位行使最高權力,其獨裁權力是通過擔任首席元老和資深執政官來確保.首席元老的崇高地位與法律上賦予的保民官權限使元老院只能對皇帝言聽計從,資深執政官則使皇帝能夠遙領行省總督,配合元首權力則能控制絕大部分行省,和監督包括總督與羅馬執政官在內的一切軍政要員,從而享有對全國執政官和行省總督的最高任命命令權.這便是為什麼羅馬其實並沒有正式的"皇帝"頭銜,而是要用"奧古斯都"等榮譽稱號取代.在第三世紀危機之前,皇帝與任何羅馬公民在法律上是平等的,雖然實際上皇帝實行絕對獨裁,所以這一時期的政府形式叫做"元首制政府"(principate,西元前27年~公元284年),因為皇帝從法律上是與公民平等的元首.第三世紀危機之後,戴克里先重建起的羅馬帝國從法律上放棄了共和國的體制,而建立起了法律上的由"君主"(Dominus)實施的獨裁.這一時期的政府形式叫做"君主制政府"(dominate),從戴克里先恢復帝國一直到古典羅馬帝國的滅亡.而後在地方上,則產生了四帝共治,整個羅馬帝國的行省被分為四個大區,每個大區都由一名凱撒大將軍(Imperator Caesar)分別統領,其中東西兩方各有一位大將軍領"奧古斯都"銜,每二十年,奧古斯都大將軍退休,由同屬一方的凱撒補任,而新任的奧古斯都則選擇自己的繼承人補任自己升任奧古斯都所產生的凱撒補缺.四位大將軍的地位並不是平等的,其餘三位均是是東方奧古斯都的臣僚.四帝共治這個建立在理想上的制度並未持久,但是東西分治以東為尊的雙帝共治觀念一直延續到法蘭克帝國時代,而任命繼承人為副帝的制度則一直延續到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在Beard的''羅馬皇帝"中,她深入挖掘了這些皇帝的生活,性格和統治策略,並分析了不同皇帝在不同歷史背景下的表現.我們可以從文本的五位羅馬皇帝為例,理解這本書想揭示歷史敘述中“好皇帝”與“壞皇帝”與他們真實樣貌之間的微妙差別的一種目標.首先,奧古斯都是羅馬帝國的奠基者,他的統治標誌著共和國向帝國的轉變.Beard描寫了奧古斯都如何通過謹慎的政治謀略和穩健的政策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並非一位完美的君主,但他的智慧和謹慎使他成為一位被歷史學家普遍認為的“好皇帝”.他進行了多項改革,強化了羅馬的政治和社會結構,並維持了長達數十年的和平與繁榮.然而,Beard指出,奧古斯都在鞏固權力過程中也展現了殘酷的一面,他在內戰中消滅了許多對手,並運用了各種暴力策略來鞏固自己的地位.這使得奧古斯都的形象在“好”與“壞”之間顯得複雜.他的成功不僅在於他的智慧,還在於他不擇手段地實現自己的目標.其二是具爭議的尼祿.尼祿是羅馬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皇帝之一,他以暴虐和奢侈聞名,我們今天仍能欣賞到過去的電影"暴君焚城錄",顯然他的歷史名聲刻板印象早已奠基.但Beard在書中揭示了尼祿複雜的性格和統治風格.尼祿熱愛藝術和表演,這在當時的羅馬社會中被視為異類.他的這些行為讓他在歷史記錄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但她指出尼祿對文化和藝術的推動以及在建設方面的投入,也能視爲是一種正面的統治成果,在藝術的歷史上有其地位.儘管他的殘暴行為,如對家人的迫害和對政治對手的清洗,讓他被後人視為"壞皇帝".但Beard的分析強調了尼祿的複雜性,並提醒讀者不應簡單地將他歸類為"壞皇帝".第三位有著不同評價的羅馬皇帝則是卡拉卡拉,他以殘暴和好戰著稱,但他的一項重要改革"卡拉卡拉詔令"卻對羅馬帝國有著深遠的影響.該詔令將羅馬帝國內所有自由民都授予公民身份,這不僅擴大了羅馬的公民基礎,也鞏固了帝國的統治.書中描述了卡拉卡拉的暴力行為,但同時也探討了他的政策對帝國長期穩定的影響.卡拉卡拉的統治展示了"好皇帝"與"壞皇帝"之間的界限並不總是明確的.他的暴力行為無疑讓他成為一個"壞皇帝",但他的改革政策又顯示了他在某些方面的遠見卓識.第四位在本書中被列為不一樣面貌的則是哈良德.哈德良是羅馬歷史上少數幾位被普遍認為是"好皇帝"之一.他的統治以建設和文化推動聞名,最著名的是修建了哈德良長城.Beard強調了哈德良對藝術和建築的熱愛,並描述了他如何親自參與許多建設項目.然而,哈德良在鞏固權力時也展現了不擇手段的一面.他鎮壓叛亂,清洗反對者,以確保自己的統治穩定.儘管哈德良的建設和文化推動讓他被視為"好皇帝",但他的某些行為也顯示了權力的殘酷性.最後則是不在本書所列的時間範圍內的居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大帝是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羅馬皇帝,他的統治對基督教的發展和羅馬帝國的歷史都有著深遠的影響.Beard描寫了君士坦丁如何利用宗教來鞏固自己的政治權力,並通過米蘭詔令推動基督教的合法化.君士坦丁的統治展示了宗教與政治的深度融合,他利用宗教信仰來增強自己的合法性,並推動了一系列宗教改革.儘管他被視為基督教的保護者,但beard指出他的宗教政策也有很強的政治考量.這使得君士坦丁的形象在"好"與"壞"之間顯得複雜.

        透過對這五位皇帝的深入分析,作者展示了"好皇帝"與"壞皇帝"之間的微妙差異.她強調,歷史上的皇帝並非簡單的二元對立,每一位皇帝都有其複雜的性格和統治風格.他們的成就和過錯常常交織在一起,使得評價他們的統治變得更加複雜.透過對這些皇帝的生活,性格,趣事,傳說和歷史記錄的深入探討,提醒讀者在評價歷史人物時應該考慮到他們所處的歷史背景和他們所面臨狀態與環境.

       既然歷史文本敘述本身可能存在因為取捨,裝飾,或其他目的而造成的偏誤,因此人們以為的某些人物的刻板印象,或對某些時代的認識與其同期的文化標籤可能就會有所偏頗.比如我們前面說的,卡拉卡拉詔令所創造出的自由公民,看似走向合乎所謂的公平原則,但實際上,當時羅馬世界裡的階級制度仍然極其明顯,我們可以從本書中探討羅馬競技場的座位安排來看出這樣的真實狀態,它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階級的分佈,更揭示了羅馬社會的權力結構和文化價值觀.競技場作為公共娛樂和政治宣傳的場所,其座位次序具有多重延伸意義.

       首先,競技場的座位安排直觀地反映了羅馬社會的階級結構.在競技場中,最靠近競技場中心的座位通常由皇帝、元老院議員和高級官員等上層階級占據.這些位置不僅提供了最佳的觀賞體驗,也象徵著他們在政治和社會中的崇高地位.隨著距離中心位置的座位逐漸向外延伸,座位的層級也逐漸降低,最外層和最高層的座位通常由平民和低級公民占據.這種安排使得競技場成為一個縮影,將羅馬社會的階級分層具體而形象地呈現出來.其次,競技場座位次序還象徵了權力與榮耀的分配.在競技場中擁有靠前座位的人,通常被視為社會中的精英,他們的地位和權力通過這種公開展示而得到強化和確認.這種安排不僅有助於鞏固統治階級的地位,還通過公開展示來提醒觀眾誰是社會的領袖和權力的掌控者.此外,競技場座位次序也反映了羅馬社會對於秩序和控制的重視.通過嚴格的座位安排,羅馬當局能夠有效地控制群眾的行為,防止混亂和暴動.這種安排還有助於維持社會穩定,因為它強調了每個人應該待在其社會階級所規定的位置上,從而減少了社會衝突的可能性.再來競技場的座位次序還體現了公共儀式和集體認同的意義.在重大節慶和公共活動中,競技場成為市民共同參與的場所,而座位次序則強化了社會集體認同感.通過共享這一公共空間,不同階級的市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共同的羅馬身份,儘管這種身份認同是在嚴格的階級分隔下實現的.最後,競技場的座位安排也反映了羅馬社會的文化價值觀.在羅馬文化中,榮耀和地位是極為重要的價值觀,而競技場座位的安排則具體體現了這些價值觀.上層階級通過佔據最佳座位來展示自己的榮耀和權力,而下層階級則通過遵守座位次序來表達對這些價值觀的認同和尊重.透過競技場座位次序的描寫,不僅展示了羅馬社會的階級結構,更揭示了權力分配,社會控制,公共儀式和文化價值觀等多重延伸意義.競技場作為羅馬社會的一個縮影,其座位安排是理解古羅馬權力運作和社會動態的重要窗口.這種安排不僅影響了當時社會的運作方式,還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羅馬人的集體認同和文化價值觀.

       另一個對於刻板階級制度觀念另類的顛覆,則是本書中對宮中奴隸與皇帝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深入探討,揭示了這些關係的多元形式及其對皇帝施政的影響.奴隸在羅馬宮廷中扮演了多種角色,從個人服務到行政輔助,他們在皇帝的日常生活和施政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奴隸在宮中的多元角色,奴隸可能是一個個人侍從,直接服務於皇帝及其家人,負責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需求,包括穿衣,梳洗,飲食等庶務,.由於他們與皇帝的親密接觸,這些奴隸有時能夠影響皇帝的私人決策和情感狀態.所以他們往往在一些行政事務上能起到輔助的作用,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奴隸在宮廷中擔任秘書,書記等角色,處理文書工作和行政事務.他們通常掌握多種語言,精通法律和財務管理.這些奴隸在信息流通和行政管理中扮演關鍵角色,能夠間接影響皇帝的決策.有些奴隸被用作家庭教師或文化顧問,為皇帝及其子女提供教育和文化培訓.他們的學識和見解對皇帝的文化素養和思想發展有著深遠影響.這些奴隸能夠透過教育和文化交流影響皇帝的思想和價值觀,從而間接影響施政方針.一些奴隸因與皇帝關係親密,成為皇帝的親信.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常常被皇帝採納,從而在政治上產生影響.
間接操控:有些奴隸能夠通過影響皇帝的決策,間接操控宮廷政治,甚至參與權力鬥爭.
奴隸在皇帝生活中的存在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幫助,還提供了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他們能夠安慰和開導皇帝,影響皇帝的情緒和心態.由於皇帝對一些奴隸的高度信任,這些奴隸在皇帝的日常生活和施政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影響皇帝的情感和決策.以上揭示的這些奴隸對皇帝施政的深遠影響的情況下可以看出奴隸在宮廷中的角色不僅限於服務和行政輔助,還包括文化傳播和情感支持.他們透過多種方式影響皇帝的決策和施政,成為羅馬宮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過本書的分析使我們更深入理解了古羅馬權力結構的複雜性以及人性在其中的作用.

        在本書中還詳細描述了羅馬皇帝統治龐大領地的方法,特別是通過書信與地方領導進行交流,以及皇帝長年的巡視活動.這些方法具有多重意義,對維持和鞏固羅馬帝國的統治起到了關鍵作用.我們以為羅馬帝國必然有龐大的官僚體系,透過層層的統屬來形成帝國治理,但實際上,根據作者Beard所述,羅馬帝國的行政體系構成並沒有運用大量官員,而是維持一個最低人員數量的行政體系.所以一種另類超乎想像的方式,那就是書信成為皇帝與各地地方領導之間的主要溝通工具,使皇帝能夠迅速獲取地方信息,了解各地的狀況.這種交流方式使得皇帝能夠對地方事件做出快速反應.皇帝通過書信發布政策指示和命令,確保中央政府的政策能夠在全帝國範圍內得到有效執行.書信成為皇帝直接影響地方行政的重要手段.書信交流強調了皇帝的至高無上權威,地方領導需要依賴皇帝的指示來管理地方事務,這種依賴性有助於鞏固皇帝的權威.透過書信,皇帝可以表達對地方領導的信任,或對他們的工作進行指導和控制.這種交流方式有助於建立和維持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書信交流使得地方領導可以即時向皇帝反饋問題和建議,提高了行政效率.皇帝可以根據地方反饋,及時調整政策和措施.書信作為正式文件,有助於保留行政紀錄,提供後續決策的依據和參考.

       另一個展示皇帝權威的方式則是出巡,透過親自出現在地方,皇帝向各地領導和民眾展示了自己的權力和威望.這種親身到場的方式有效地鞏固了中央權力.皇帝巡視能夠安撫地方,解決當地的問題和矛盾.這種親自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助於鞏固民心,減少地方叛亂和動亂的風險.皇帝在巡視過程中,經常會指導和促進地方基礎設施的建設,如道路、橋梁和公共建築等.這些基礎設施的改善有助於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皇帝巡視還會帶來文化的交流和推動,促進地方文化的發展和繁榮.這種文化影響有助於增強地方對中央的認同感.皇帝巡視提供了實地考察的機會,使皇帝能夠直接了解地方的實際情況,收集第一手信息.這些信息對皇帝制定和調整政策具有重要意義.皇帝巡視時可以親自調查地方的治理情況,發現並解決地方領導的貪腐和不當行為,從而提高地方治理的質量.皇帝巡視是一種象徵帝國統一的行為,通過巡視不同地區,皇帝展示了整個帝國的統一性和完整性.這種行為有助於增強各地對帝國的認同感.巡視活動增強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聯繫,促進了地方與中央的互動和交流.這種交流有助於維持帝國內部的和諧與穩定.
總結
       透過對書信交流和皇帝巡視的詳細描寫,展示了這些方法在羅馬帝國治理中的重要性.書信交流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傳遞和政策指示手段,鞏固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而皇帝的巡視活動則展示了皇帝的權威,促進了地方發展,增強了帝國的統一性和穩定性.這些方法共同構成了羅馬皇帝統治龐大領地的重要手段,揭示了古羅馬治理體系的複雜性和精妙之處.

       最後本書深入探討了羅馬帝國初期的皇帝們如何統治龐大領地,這些皇帝的統治方式和政治意義與之後的羅馬皇帝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反映了羅馬帝國隨著時間推移在統治策略,政治結構和社會價值觀上的變化.奧古斯都是羅馬帝國的奠基者,他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集權統治模式.他通過改革政府機構,創建新的行政體系,確保了皇帝對軍隊,財政和司法的直接控制.奧古斯都及其繼任者如提比洛,克勞狄烏斯等致力於鞏固帝國的穩定和繁榮.他們強調法律與秩序的維持,推動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這些措施為帝國的長期穩定奠定了基礎.初期的皇帝們通常試圖與元老院保持合作關係,儘管皇帝擁有最高權力,但他們在決策過程中經常徵詢元老院的意見,試圖維持某種程度的共和傳統.隨著時間推移,皇帝的權力逐漸集中,元老院的影響力相對減弱.這種權力的轉移反映了帝國統治結構的變革,從共和向專制過渡.初期羅馬皇帝深受希臘文化影響,重視藝術,文學和哲學,並通過贊助文化活動來提升自己的形象和權威.一些皇帝如奧古斯都推動宗教改革,強調傳統羅馬宗教的重要性,以鞏固社會道德和皇帝的神聖地位.在3世紀,羅馬進入了士兵皇帝時代,這一時期皇帝經常由軍隊推選產生,軍事領袖的影響力顯著上升.軍隊成為權力的主要來源,皇帝對軍隊的依賴加強了帝國的軍事化傾向.與早期相比,後期皇帝的統治更加專制,皇帝擁有絕對的統治權,決策過程中的獨裁性明顯增強.隨著帝國的擴展,後期皇帝建立了更加複雜和全面的官僚體系,以應對管理龐大領地的需求.這些官僚體系有助於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也帶來了行政效率和腐敗問題.一些皇帝如戴克里先透過重新劃分行政區劃,設立更多的行政單位,以提高管理效率和地方控制.君士坦丁大帝是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皇帝,他推動了基督教在羅馬帝國中的合法化和普及,這對帝國的宗教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基督教逐漸成為帝國的主導宗教,並影響了政治結構和社會價值觀.後期羅馬皇帝面臨著來自外部文化的挑戰和融合,如日耳曼部落的影響,這些文化變遷反映了帝國在應對外部壓力和內部變革時的靈活性.初期皇帝的統治展示了從共和到專制的逐步過渡過程,這種權力結構的變化對後世的政治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後期皇帝的軍事化統治反映了軍事力量在政治中的主導地位,這一點在後世的許多政權中得以延續.君士坦丁大帝等後期皇帝的基督教化政策,將宗教與政治深度結合,影響了歐洲中世紀的政治和宗教格局.初期皇帝通過宗教改革來鞏固社會道德和統治權威,這種策略在後世的統治者中也屢見不鮮.羅馬後期的官僚體系為後世帝國和國家提供了管理模式,影響了中世紀和近代的行政管理.行政區劃調整和地方治理的加強,展示了帝國在應對龐大領地管理挑戰時的創新和靈活性.

        透過對初期羅馬皇帝統治方式的詳細描寫,揭示了羅馬帝國在政治,行政,宗教和文化上的複雜變遷.初期皇帝的統治模式奠定了帝國的基礎,而後期皇帝在面對內外挑戰時所採取的措施,則反映了權力的進一步集中,行政體系的擴展以及宗教與文化的變遷.這些變化不僅影響了羅馬帝國的歷史進程,也為後世的統治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儘管在後期根本就是一堆過眼雲煙多如繁星的皇帝輪替,實際上已陷入衰敗的境地,但與不能改變這段時期建立執政根基的事實.

        除了以上的內容外,本書對於羅馬皇帝的宮庭起居,與僕役,大臣的往來,情婦,同性戀伴侶,巡視外地的經略,個人的飲食,衣著偏好都有一些觸及,它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的想告訴讀者那些記憶類的訊息,而是想傳達羅馬皇帝,這個身份下面的那個人的本身面貌,儘管未必真的能夠完全傳真,畢竟這些都是近2000年以前的人,我們能依靠的除了留下的文字,就是考古發掘的遺跡顯示的推測,終究還是只能管中窺豹,但卻已經有足夠的事實能說明,歷史文字敘事流傳下來的東西其實存在某些缺憾,會讓我們只能大略的對複雜的人心,歷史事件作簡化式的結論與一元化的定義,而這正是閱讀歷史時需要留心的大忌.以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

我啊,走自己的路

  我啊,走自己的路(おらおらでひとりいぐも,若竹千佐子)                   "我呀,走自己的路",中文版譯名像是一句輕聲的呢喃,帶著一點自我安慰的溫柔.也像是一聲清晰的宣告,肯定的,仿佛面對命運的孤勇.不同的語氣解釋,卻都指向一種相似的姿態...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