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0日 星期三

現代菲律賓的誕生:一片片拼圖組成的國家

 

 現代菲律賓的誕生:一片片拼圖組成的國家(The Making ofthe ModernPhilippines: Pieces of a Jigsaw State,Philips Bowring)

        菲律賓雖然是鄰國,但素日裡關注不是很多.這一本"現代菲律賓的誕生"大致上講述了自大航海以來的菲國歷史,同時對於當代的菲國政治,經濟,民族,宗教,文化等面向做了粗略的介紹,儘管如此,包括了政治家族,商業經濟家族,地方勢力都有算類似於媒體報導式的統攬,算是一本對於了解菲律賓來說不錯的書籍.

        從歷史演進與發展的歷程上,對於東亞,甚至東南亞的國家來說,菲律賓可以說是一個標竿,當然這種標桿不算是光榮.二戰之後,菲律賓在一批獨立東亞新興國家中,從人均收入,政治民主制度發展等都遙遙領先周圍地區的一個國度,但是弔詭的正是,周遭的國家從馬來西亞,台灣,韓國,,一個個在經濟發展上都後來居上超越了它,後來是泰國,中國,甚至最近幾年人均收入還被越南,印尼給超越了.環顧整個東亞,東南亞,戰後的七十年,它從東亞的排頭,一路向後,其實它的經濟並非停滯,一樣的有某種程度的經濟增長,只是相比於其他國家,似乎太慢,相比於周遭的發展,經濟有一種給人停滯的感受.所以如果我們想探索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在這個國家發展的歷史中找出一些面向,應該可以說是相對客觀,且具參考價值的,因為連越南這種遭遇數十年戰爭的國家都能迎頭超越它,那不就說明他很有問題.

        首先,從地理上看,菲律賓由數百個島嶼所形成,內部原先的民族雖不複雜,但受制於當地前現代的部落,部族政治分隔的影響,既未曾出現過一個傳統大一統形勢下的民族國家,也未曾見過強大跨部落的統一聯盟,因此自然就沒有原始的在地菲律賓民族意識形成的可能,在前現代世界本來就是個常態.菲律賓這個名稱的概念本身就是源於西方航海者殖民統治下的一種結果,它沒有所謂的歷史傳統性,加上後來移民如來自西班牙,中國等地的人最初是基於生活,商業,貿易等因素來此探險,掏金,求一個拼身家立足的理想,而以前的人也沒有什麼深重的國族意識,賺了錢可能回到原母國,不是在此落地生根,自然也未能在菲律賓歷史的國族意識建立上放太多的認識,而殖民統治者本來就是一種榨取式的經營,只是利用當地的資源,人力來資助殖民國,更不可能自行協作或創立菲律賓的民族意識,加上自今因為歷史上宗教,或者現代政治主張的侵入,以致在地仍然潛藏著許多反對菲律賓中央的地方自治意識,因而菲律賓從來都不是一個真正領域一統,當局治力遍佈所有地區的國家,反之,它是一個由許多多元分散氏族統治地區所組成的鬆散國家,一儒前現代充滿著部落統治集團那樣.

         中央體制功能在此地無法發揮有效的統治力作用應該是這個國家失敗的最根本原因,但是,這樣的一種國家失能卻不是單一的因素造成的.首先,前面說到的地理間隔性,對於中央治權及於地方的影響受到了阻隔,這固然是菲律賓先天的硬傷.但是比起地理因素,事實上菲律賓從部落轉為現代城鎮,國家的過程中,因為統治者的需要,想法,及目的,所創造出的特殊情境,才是這裡一直有著制度上效能不彰,無法通達全境的核心缺點,從西班牙殖民時期,一直到美國在美西戰爭之後取得了菲律賓的統治權力,這兩個殖民政府,所採取的統治形式雖然不同,但大體上都屬於事以少來事多,意思就是只有統治者的高層是西班牙人,美國人,因此想要有效的統治,必須利用當地已經存在結構上的權力體系,因此,從地主佃農中抽取的少量地主精英,或是那些從事交易而致富的地方大商戶,由這些人及他們所擁有的私人體系來管理,這就形成了一種明顯的統治上的恩庇系統,這種恩庇系統會造就出許多地方的豪強,或者是超級富商,他們協助外來統治者管理地方,同時從統治者那邊取得特許權,或者取得大批重新分配便宜的土地.而這種制度上長期循環的結果,一則是造就許多強大地方勢力,諸侯,他們是當地的統治精英,或是有錢的富人集團,透過商,政結合來統治地方,另一方面個人則透過權力所帶來的商業利潤回饋給統治階級,以保自己當下的特權能夠持續不斷,而後能稱之為某種恩庇系統,隨著時代的演進,轉換成現代資本主義與民主政體後,這樣的恩庇形式沒有太多改變,不過我們可以用一種較新的名詞叫它裙帶資本主義,就是大財團與統治階級合作,一個給予特許,一個則在獲利之下回饋給授予他們特許權的統治集團成員,時至今日,這依舊是菲律賓根本的上層結構模式.

         這種恩庇體制有其優點,就是初期的統治效能快,特別在維穩大於一切的要求上,地方的要求與中央是協同一致的,但是也有明顯的缺點,就是容易造成貪污系統的建立,既然主結構就是交換系統,那麼其下的行政體系自然也就容易模仿,而代理人的方式長期盤根在地方也縙易形成另一種可見的威權或者隱藏的暴力統治,而這個系統在經濟發展上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任何現代創新的效益,多數是威逼榨取式人力,物力,資源的經營模式,所以產業層級不能提高,始終進入不了新興現代科技與新型製造業的領域.

         所以讀者從本書的閱讀中可以發現菲律賓從獨立至今的幾位主要統治者基本上都是這樣的出身,某地方大家族的頭面人物,及其親眷,形成了家族政治,甚至是一種世襲的家族政治.加上在菲律賓民族意識受制於地緣,地理分割,部落複雜不易一統的情況下,軍隊基本沒有完全國家化,所以造成私人能夠掌控部隊,再加上事實上地理上的不統一,有部分地區在中央的管控範圍之外,不論是法律上的自治,或是被定義為叛亂組織,基本上許多地方武力也不在國家的管控中,這就容易產生一些合法政權外的武力事件,或是偶有軍人政變干政,或是地方的武裝攻擊事件,所以,真實的菲律賓看來似乎人們非常的活躍,自在,但是他們所在的周遭環境卻是經濟效能不彰,工業化落後周邊國家,以服務業為主體,造成空白在國內無法找到工作的大量勞動力只好輸出國外,輸出勞工創匯成了菲律賓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這也是相對於周邊那些,國內經濟受制於型態與體量,以農產品,農業加工,天然資源開採,能源發展等為主.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因素是菲律賓人民平均的教育程度提升遠落後於周邊國家的進步程度,而以上的諸多問題歸根原因便在於菲國的政治上從來都沒有出現一個真正有效能,能做長遠計劃思維,且有能力將治權及於全國的政府,以至於不論行政,經濟,教育,軍事等各層面的發展依舊停留在前殖民時代的架構上,缺乏真正的隨時代演進的改變,而這一切也反映該國的民主體制雖然早就施行,卻是一種建立於低軌緩步前進的狀態,並不真的能夠達成與現代化同步的進度.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內政,經濟問題更需要列為優先解決的國家,所以本書有相當的部分在談該國的外交與鄰近地區國家的衝突問題,主要是與中國間近年關係的發展,菲律賓居於中美對抗之間的尷尬位置,主要是地理位置在中國宣稱的歷史海域疆界上與之有衝突扞格,但個人以為這些事務與它的內政問題相比,不該列為首要.加上隨著經濟的發展,不論是中企進入菲國,或是將來隨著菲律賓的勞動力可能會進入中國等,雙方可能的需要,與對抗的因素將會有改變,而這並非當下的世界格局能提供出一個正確答案的.但是這也顯示本書除了菲律賓的國內事務有所敘述外,對於該國的涉外事務也有所觸及,算是一本對於了解菲律賓相對全面的書籍.

         其實這本書的內容算是不少,但是我們日常管道中獲得的菲律賓訊息大多是以政治面為主,且屬於馬尼拉,中央政府為主體.這書有大量的對於菲律賓各種經濟產業相關重要企業,及其政商關係的敘述與連結,地方豪強勢力的介紹,世襲家族政治的問題,都算是一本雖不深入,但對了解普遍意義上的菲律賓是有助益的書籍,以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

我啊,走自己的路

  我啊,走自己的路(おらおらでひとりいぐも,若竹千佐子)                   "我呀,走自己的路",中文版譯名像是一句輕聲的呢喃,帶著一點自我安慰的溫柔.也像是一聲清晰的宣告,肯定的,仿佛面對命運的孤勇.不同的語氣解釋,卻都指向一種相似的姿態...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