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大戰略――小國的政治、經濟和戰略之道(Singapore’s Grand Strategy, 洪清源)
關於新加坡政治議題的書籍總是令人尷尬,還記得上一次讀類似的書籍,正有一些本地媒體人因為疫情與新加坡總理夫人筆戰,令人瞠目結舌的是不能以理說人的最終只好訴求攻擊別人身份,長相,肢體來羞辱人,但那已非是辯論,或筆戰,就是純粹寫文雅的三字經罵人而已,明顯我方敗陣,失禮又失格.雖然個人也沒太喜歡這個小國家,但奈何人家的政府效率,效能,官員的清廉,策略擬定規劃,執行力,與目標達成度都遠在天邊,不想看不仿效不學習這個被諷為鼻屎國家的戰略基準恐怕都不行.
戰略這種東西其實有時是模糊的,我以為可能多數人們壓根就不清楚"戰略"與"成見"的差異,至少我個人是這麼認為,這造成國內其實就沒有太多合適資格與經歷,能力來談國家戰略的政治或學術人物,當然在下孤陋寡聞,造成我不知道有這種人物也是必然.或者也因為國內源於政治主張分野明顯,區隔,加上只想狹隘的爭取短期權力利益,使得各自的意識形態主導了他們專業上的方向舵,以至他們所謂的戰略往往是種偏向達成特定見解,意圖的規劃而已,談不上真正的依事,依時,依勢而為的立場與相伴的變革與調整的所謂戰略.
"新加坡大戰略"這本書是目前最系統化以"Grand Strategy"框架來檢視新加坡生存策略的重要著作.書的最大特色是它把新加坡歷任領袖李光耀,吳作棟,李顯龍等人看似零散的國策放到國際關係理論中"小國大戰略"(Small States Grand Strategy)的架構下來理解,並提出一個整合模型.它主要論點簡述指出新加坡國家戰略包括三個層面,首先第一層面便是指認出新加坡的大戰略不是被動因應的對策,而是想在主動中創造環境,因為新加坡清楚知道自身是夾在印尼,馬來西亞之間,同時屬於大國爭奪間的地緣弱勢帶,因此既不能被動的被時勢與地區勢力的變化所束縛,也不可能主動產生面對大國政治競爭所需的主導能耐,所以策略上既不能採取一昧低姿態忍耐,要懂得適時出擊,同時也要在表達聲音的同時設法塑造出一種環境氛圍,就是讓自己成為不可取代的中介者與節點,而這就是所謂的"environment-shaping grand strategy".因此新加坡戰略意識到可以透過第二層所設定的三個主軸,包括生存,不可取代性,與自主性來形塑以上第一層所期望建立的環境.這裡的生存是指建立足夠的硬實力,即軍事力量來達成嚇阻鄰國侵犯意圖,與穩定國內社會秩序的目標.而要讓自己成為不可取代的節點,就必須創造新加坡在國際社會與地緣關鍵上的不可取代性,比如謀劃成為國際貿易樞紐,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調解人,與科技創新平台,從這些實際的管道,平台發展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而在不可替代,與生存的條件下發揮穩定關鍵節點的一個重要指導在於新加坡能成為其他國家眼中可信任的調解者或穩定協調和平的力量,因此必須在對外關係上維持一種不倒向任何一方,不隨意結盟,能夠維繫多邊主義力量與創造國際法基礎下的遊戲規則者.而要達成以上的三個主軸,必須有戰略的手段基礎,這包括強力軍事,經濟韌性,外交靈活度,法制與透明,社會凝聚,國家敘事建構六大手段,這些手段的特色就是務實不務虛,徹底捨棄以某種少數聲音,或部分利益為基礎的成見,而是踏實的構築達成目標的手段.
新加坡從1967年開始,18歲男性強制兩年兵役,退役後成為後備役,每年定期回營訓練,同時不只購買現成裝備如美製F-15,F-35,潛艇,還發展國產國防科技公司如ST Engineering,自主研發無人機,網路戰系統,策略清晰,執行到位.新加坡知道與無法鄰國硬拼,但知道強力軍事能讓鄰國有所顧忌,這便是毒蠍策略(Porcupine Strategy)強化軍備,建立"以小制大"嚇阻能力,任何敵對行動代價極高,讓鄰國馬來西亞,印尼明白新加坡雖然體量小,但攻擊它的代價非常大,不求打贏大國,但要能打痛對方,迫使敵人自我約束.比如像這樣的國家竟然購買潛艇並秘密訓練部隊,讓周邊國家知道其"不對稱戰力",同時發展空軍,超過實際國土需求.使敵人不敢輕舉妄動.在強化經濟韌性的執行上規劃出不依賴單一產業的正方向,新加坡同時是全球轉口港,區域金融中心,旅遊業樞紐,高端製造中心,科技研發基地,同時它主動出擊,與他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是全球第一個與美國簽FTA的亞洲國家,同時與中國,歐盟,日本都有雙邊FTA,又是RCEP,CPTPP創始成員.並透過政府投資公司包括GIC,淡馬錫將外匯儲備透過國有投資機構多元分散配置全球,避免單一國際市場動盪威脅國家金融穩定,目標是萬一任何一方勢力或市場出現動盪,新加坡都有其他支撐點,以提升"不可取代性",讓全球大國都需要新加坡的節點功能.1997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由於財政穩健與投資分散,新加坡反而迅速復甦.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淡馬錫與GIC反向增持海外資產,確保新加坡不只是"跟隨者"而是掌控資本流向的節點.在外交上秉持靈活性,堅持所有大國的朋友,沒有大國的附庸政策,同時與美國,中國,歐盟.日本保持高度接觸,並在東盟內扮演協調者角色,長期在WTO,APEC,東亞峰會倡議小國權利與開放市場,因此新加坡雖小,卻經常成為中立談判地點,這樣的外交達成保持戰略自主,避免落入大國對抗的代理人陷阱,因此即便面對中美競爭,東盟國家目前不集體倒向任何一方.
在以上的對外戰略大盤下,必須有對應穩定的內政社會環境的戰略來支撐,這其中最為人所知的便是新加坡政府的法治政策,與施行.儘管外界對新加坡嚴刑峻法有不同的聲音,但新加坡建立在高公務員薪資制下所創造的效能與效率,反貪污調查局(CPIB)的作用下嚴格法治,一律依法行事,這給予到當地投資的外資最高預測性,政策透明且一貫,不會朝令夕改,任何改革都經過公開諮詢與立法辯論,在提供可預測的營商環境下,使新加坡成為國際企業東南亞落腳首選,因此法治建立不只是治理工具,也同時是該國國家戰略資產.在社會凝聚上,雖然華人佔多數,但它施行真正的多元種族政策,公共組屋(HDB)有種族配額,避免族群聚集形成小社群,並訂立種族和諧日,成立"宗教和諧理事會"與"社區關懷小組",避免產生製造極端主義的社會環境,並且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可以講自己族群所習慣的語言,但全國共同語只有英語,這樣就避免宗教種族衝突成為外來勢力操弄破口,同時能夠利於建立國家身份超越族群身份,避開分裂化的可能.最後新加坡試圖創造真爭正的Singapore Idintity的認同,它構建敘事的方式包括在教育系統中強調"新加坡故事",領導人透過國慶講話重申"脆弱小國靠自己"故事,並藉由媒體,國家博物館,國家慶典持續塑造共同身份,宣揚從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的成就感與危機意識並存.這些活動執行的目標在強化全體國民面對外部威脅的集體心理防禦,建立不只是地理概念上的國家,而是精神共同體,以達成表現"我們是一體","同舟共濟"的精神,建立所有人內心"不放棄,靠自己改變命運"的內在精神力.
這本書所談的戰略是以過往幾位新加坡政治,經濟,外交事務領導人與國家領袖的演講內容,或公開政策文稿為基礎所衍生出的書籍,基本上配合了它所在地區的政治,軍事,與國際局勢的發展可能在短線上的調整變動,或是模稜兩可之處,但基本的戰略目標就只有一個,也是1963年新加坡獨立以來遭逢星馬立即性衝突困難下的唯一目標,就是獨立的生存空間與旗下幸福的新加坡人,並在此目標下去形塑軍事國防,經濟,外交,社會建構各方面的目標,也僅此而已,並沒有不屬於這個單純群體目標而只依靠主政者個人意識觀或族群觀,宗教觀,權力觀選擇所形成的成見偏態政策.這應該是它能稱為戰略的一個根本.以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