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本海默 (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 ,Kai Bird & Martin J. Sherwin)
花了3小時看過了電影"奧本海默",但在看電影前,先花了更多倍的時間讀完電影據以改編的原著:這本"奧本海默"的傳記.雖然說電影基本守住了主角人物的原貌,但就我個人的感想而言,電影稍嫌美化了主角,有主角光環,真的對奧本海默有興趣的還是建議回到閱讀書籍上,可以看出兩者的差異,個人可能因為先看書,所以電影的蒙太奇雖多,跳躍雖快,人物繁雜,但基本馬上都能跟上,立即反應該在那個時間,地點,人物,並沒有理解上的困惑,甚至因為先看過書,等於是早就知道所有的內容.
傳記書籍採取第三人稱,因為如此,關於電影裡對應的一個反派人物Lewis Lichtenstein Strauss的言行,因為他對於奧本海默的惡意才有了整本書籍的對立衝突感,書中採用第三人稱的敘述與評價Strauss的這種手法就不適合在電影中使用,於是電影裡以奧本海默1954年的安全聽證會為全片主軸穿插了大量的回憶蒙太奇來形成整個故事線外,劇情安排還擴張了在傳記書籍中並不太重要的Strauss在1958年被艾森豪總統提名為商務部長的聽證會來遙相呼應,藉著Strauss聽證會的攻防表演來顯出Strauss對於奧本海默曾經有過的負面言行,惡意構陷,或是藉此透露此人對於奧本海默成見與偏見由來的始末,這手法顯然比書籍的平易敘述更容易令讓人感受到Strauss是整個故事中的絕對反派,並表現此人沒有任何屬於理性的合理性人性的樣貌,但也因此,電影中Strauss的壞就更凸顯了主角的善.
我必須說雖然Strauss雖是自1925年以來第一個經由總統提名但竟然沒有獲得參議院通過的內閣閣員,但主要是他在政壇樹敵太多,得罪人的事做過不少,不單單只是因為曾操控1954年奧本海默的安全聽證會,被認為陷害他這一件事情這麼簡單而已,電影戲劇手法已經有點內設偏於為主角找悲劇的盾牌.,其次在傳記書籍中,基本是忽視愛因斯坦這個人的角色與作用,因為書中根本沒有太多關於他與主角兩人有交集與共事或互相曾經商討的敘事,但電影採取奧本海默與愛因斯坦在湖邊見面開場展開,又以同一場景景來結束電影,同時兩人湖畔交談採用的台詞,既有質疑核武連鎖效應對於人類影響的思考性,又有物理大師彼此傳承的味道,但這些顯然都與傳記內容是不符的.主角因此確實被美化了許多,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不論書籍或電影都可以說是Strauss這個人物的反面傳記,不論書籍或是電影,他的壞人形象應該都已深入人心.
不過既然是"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自然就該有他的道理與可能原因.但我們只是平常人,不對這種人物下二元化的價值判斷,首先是奧本海默天資聰穎,又出身富豪之家,傳記與電影都沒有交代太多關於奧本海默的研究或求學細節,只是表現他在很年輕的階段就能理解當時美國物理界尚沒有太多人理解的先進物理觀念:量子力學.但作者經過研究探索後也約略透露出這樣的狀態,就是主角雖然聰穎,但一來興趣過多,無耐心於單一項目專精攻克,二來是缺乏對於細節的考量的興趣,又不擅於實驗的實作,因此,他雖是被推崇的大物理學者,卻未必真的有同於愛因斯坦的專業貢獻,他的名聲大多是建立於完成曼哈頓計畫的執行.其次主角可能確實存在某種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問題,,比如憂鬱症問題的困擾,這在求學時代就已不只一次展現過,包含電影中他在蘋果裡下毒,但沒有交代的是他本該因此受到學校處罰,電影還美化了以玻爾建議他離開英國轉去歐洲跟波恩學習量子力學,而忽視了主角可能擁有困擾他一生的先天性疾病,但是電影也沒有展現他自由及生長於富裕之家,懂得各色的藝術,美學,音樂,哲學,乃至通曉文學,社會學的特長,更沒有展現出他悲劇的另一個來源,即信仰馬克思,且深度同情或者認同共產主義的這一面.因為這種信仰或是認同在1930年代大蕭條的時空裡,在知識分子間流行應該是很常見也是該有的一種狀態,只是這種信仰與認同在當時美國環境下不被當政者所接納,直斥為一種邪惡,到處都在調查,或刺探搜查有"共黨"思想或是加入共黨組織的人,不管奧本海默是否真的曾經加入成為實體共黨組織的一員,在那種時空中,信仰共黨就是一種良心犯,一種思想偏誤,應該被取締,甚至到後來麥卡錫主義肆虐,這正是創造奧本海默悲劇的時空背景,其三呢,奧本海默並不只一次於婚姻中出軌,對象也不止於一人,加上他的妻子是個古怪偏執的前共產黨員,又不擅照顧幼兒,因此不論書籍傳記或電影中,我們其實都沒有感受到主角的家庭感受,儘管他的原生家庭富裕,父母照護得宜,使得他有很好成長,但他婚後自立門戶,偶爾的精神或肉體外遇,與稍嫌古怪又脾氣略衝的妻子,與加上與子女的關係因為工作的阻隔略嫌疏離,在在表現這應該是一個孤獨的科學主角人物,
不過,這本傳記或電影也有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雖然作者花了25年來寫它,但是對於想要知道奧本海默於曼哈頓計畫中的實際作為與功用的人來說,這一部分恰恰是內容最少的,個人以為這終究是一個事關美國核武過程的人物故事,顯然任何有可能過度透露出"武器製作"這方面的訊息內容必然是被有所蓋牌的,它終究是國家的秘密,不能輕易外洩,即便到了今日依舊如此.比如想知道核武的某個元件的選擇,某種作用的觸發,或是整體如何運作的細節,必然有太多值得去討論與描述的部分,比如不同主張者的爭執,實踐上的問題,奧本海默在面對這些問題上遭遇困難,或是領導的團隊中有不同的意見,選擇上的爭議時,他是如何的化解,或是如何評估,如何消彌不同主張造成武器製作上的分歧或時間耽擱,或是調和不同主張者間可能的衝突,因為沒有講述這些細部,曼哈頓計畫就依舊是一個黑箱,而傳記就只能表現出主角奧本海默與這個黑箱間的互動與關係而已,卻不能讓人知道這位負責人是如何管理與化解各式各樣的實質問題的.如何從一個純粹的理論物理學家成為同時涉及多層系統工程的武器設計製造管理者,如何在技術與實用層面的考量做斟酌,缺少了這些內容,它恐怕不能稱之為完整的傳記,而恰好因為奧本海默年輕時曾信仰過共產主義,又曾資助西班牙內戰,在那個特殊的時空中,他的所謂對美國忠誠問題就成了整本傳記的唯一焦點,就傳記而言略嫌可惜,但是電影作品恰好能夠聚焦於此,反而是比較合適的.
不論是傳記或是電影,它都試圖在彰顯在核武發展與競爭中理想主義的可能悲劇,那就是面對大規模的毀滅性武器,科學家天真的"開放訊息","國際組織管理"來處理的方式,期望以此來遏止限制核能武器對抗的發展,試圖將這些惡魔的力量導入有利人類發展上,而與此對應的則是政治人物則希望將毀滅性武器的秘密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兩種觀點的衝突,價值觀的不同,或說對於目的的期盼不同,科學家終究是輸家,畢竟決策與法律的權力都在政治人物手上,但沒有科學家,政治人物也根本不可能讓毀滅性武器來個無中生有.然而科學家也有自己的信仰與價值觀,為了讓科學家為己所用,政治人物只能虛與委蛇,或騙或誘導,或是選擇那些有名利心,權力慾的科學家,至於那些真正的理想主義又看破政治人物真相的人,若非流亡,就是被邊緣化,再不就是成為如"奧本海默"這樣成為一個悲劇人物,除了奧本,奧本的幾大弟子基本都是共產黨信仰者,甚至有的是正式黨員,他們的人生大約有如老師這樣持續地被官方監視,或是被排擠,但因為他們不是如自己的老師是所謂的知名成功人士,是對國家擊敗日本結束戰爭有大功勞者,所以他們就只能成為一個默默無名的悲劇人物,不為人所知,這是閱讀這本書籍傳記能夠知道而電影並不會表現出來的一個重要部分,這部分該是讓我們更加深思所謂的名人傳記所表現的限制究竟是些甚麼樣的東西.以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