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8日 星期三

 

雪(Kar,Orhan Pamuk)

      帕慕克系列的第五本,"雪".這個系列應該會先暫時在這本後先結束,剛好"雪"是帕慕克獲諾貝爾前出版的小說,手邊剩下尚未閱讀的作品,都是獲獎之後寫的,以後再來看兩者間有無風格變化.看完"雪"這部小說,最大的心得是:帕慕克竟還沒被暗殺呀?!我以為惹來危機也顯出這小說隱藏的價值,小說想表現幸福與原則間的衝突,而作家的危機也表現出創作與原則間的扞格,帕慕克沒有去舔跪政治勢力.

      真不是危言聳聽,以這本小說敘述的內容,那樣衝撞宗教,在伊斯蘭社會裡,必然會引起部分傳統人士的不滿,且應該不僅僅單純的不滿,甚至應該會有人感覺自己被這個作家罵了或污辱了,特別是伊斯蘭極端虔信者.雖然前面的幾本帕慕克作品都是依循身分證政治這議題開展,但起碼帕慕克的手法與意圖顯得有所保留,隱晦,沒有太多的直接批判,最多就是讓讀者在小說人物的帶入下,逐漸的體會到他想說的伊斯蘭宗教虔信對傳統的社會強大約制甚至控制其發展的某些不滿.但這本"雪"不同,它是一本直球對決諷刺土耳其當時政治的小說.

     約略提過自20世紀起的土耳其的凱末爾主義與伊斯蘭主義之爭,當然政治爭議並沒有這樣簡單的二分,包括自由主義者,世俗的凱末爾主義者,伊斯蘭主義者,庫德族與亞美尼亞族,極端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各路的政治主張都成了帕慕克筆下"雪"裡被批判的對象,無一倖免,彷彿沒有一個政治主張不是骯髒污穢,各自的信仰者也無一步是極其醜陋卑劣,這是一本用來顯出土耳其"壞世界"樣貌的黑色作品.

      帕慕克在小說裡化身成第一人稱的小說家"奧爾罕".他要為朋友寫一本小說,內容是關於他的朋友詩人"卡"的故事.一個名叫做卡(Ka)的詩人被一場雪(Kar)困在一座叫卡爾斯(Kars)的土耳其邊陲小城4天的發展.這邊區小鎮因為歷史的緣故曾被俄羅斯統治,又因地緣關係以致除了信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外,庫德族人,亞美尼亞人,阿塞拜然人,混居其間.民族的複雜性,夾雜在原先居信仰多數伊斯蘭主義的住民,與當地奉行政府凱末爾世俗主義的統治當局,形成一個衝突地雷隱藏其間的小型世界."卡"年輕時曾經參加左派組織,遭到土耳其政府通緝,於是他流亡到德國,在法蘭克福住了12年,直到母親過世,土耳其的政變情勢又有所緩解,他返回伊斯坦堡奔喪,喪禮結束,他想重回年輕時曾經居住過的邊境小鎮卡爾斯,主要目的是探望以前私下暗戀的對象伊珮珂,因為聽說她離婚了,想著自己可能有機會與她有所發展,不料才踏上歸鄉之路天空就開始降雪,待他抵達卡爾斯時,已經大雪封路,必須在此停留直到封路解除.

     行前,他得知卡爾斯將進行選舉,並且當地傳出出現了年輕女性自殺潮,所以除了探望舊友外,他還肩負報社記者的名義到當地探查的任務.不料大雪封路,他必須要在當地待下來.這一待下來不得了,他不但親眼目睹了小鎮發生了一場暗殺,還因為身分的關係,既是海外歸國的詩人,又是伊斯坦堡大報社特派記者,而捲入了因暗殺事件而發生的政變.涉入政變的人中,既有各方政治勢力,也有他的朋友,因為他的海外身分能在國際媒體發聲,因此他成了各方利用的對象.這場政變是由信仰凱末爾主義的人發動的,狙殺的對象是當地的極端宗教分子,與其追隨者,主要是宗教學學的學生.暗殺事件,政變的理由起因都與當地傳出的女性自殺事件有關,原來為了加強控制,當地的學校訂下不許"戴頭巾"的女學生進入校園的規定,這造成一些虔信伊斯蘭教女學生的不滿與抗議,甚至傳出有人因此自殺,戴頭巾的女孩還組織了姐妹會來表達抗議,當地佔了多數的虔信伊斯蘭的居民更隱隱的表現不滿,致使治安不穩之勢,且會影響選局結果,極端伊斯蘭派支持的候選人可能因此當選,所以屬於支持政府的人士蘇納伊便與軍方合謀發動暗殺與政變,先是暗殺學校的院長,封鎖控制當地,停止選舉,同時要求女孩卡迪菲能在電視直播下當眾宣示並脫下頭巾,卡迪菲是個傳統人士,她是伊珮珂的妹妹,也是極端分子組織頭目"神藍"的情人,她若能配合直播演出,自然對於統治方有利.故事便在這錯綜複雜的個人關係,與集體關係間逐步的展開,而做為一個詩人,除了被迫捲入這次的政爭外,他還利用了這四天的時間寫了19首詩,打算出版一本詩集,詩集的名稱就叫"雪",這詩集寫的就是有關這四天內他的見聞感悟,隨興而起的詩作.

       這作品可以說是盡其諷刺之能,無處不被影射波及,小說一開始,"卡"搭車剛到達卡爾斯,便步行沿路隨意參觀,看到一處民居圍欄,標誌上寫著"保護動物"的協會組織,一進門,卻發現裏頭是個鬥雞場,我一看到這段就意識到作者的意圖很強烈,而且也夠大膽,這種隱喻可不是單純的掛羊頭賣狗肉,它有著對大多數集體主義者的劣行的諷刺,藉由保護之名行殘忍手段的暗示.這種集體主義可不管你是世俗主義的所謂"國家","政府",還是基於宗教因素形成的集體"教派","學校".這種橋段大約的暗示的小說後續的發展可能.但是帕慕克擅長的身分問題還是如影隨形的從"卡"這個人流出,他正是一個標準的"混血","多元","雜交"後的個體,卻必須裝扮或誤以為純正的當自己是某個"純種"的人.他在伊斯坦堡生活過,有著都市中產階級的外衣,也在西方流亡過,見過了標準的西方生活型態,與價值信仰,可他是從這個邊境小城出去的,也約略知道當地的一些傳統,與宗教教義.問題是集體主義往往要求某種"純種",偏偏要由一群"雜交"的個體來形成,這本身就會是問題衝突的來源,純種必然要摧毀雜交,不允許多元,更要消滅排除其他的"純種",特別是先消滅那些發展看來更吸引人的其他純化,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純化成為唯一的主張,而這裡又進而聲成了另一個可能大多數人都沒想過的問題,任何一種開始於多元成分組成的客體,不論是精神主張,還是實質肉體,一旦開始宣稱自我的正統時,它也就失去了"多元"的根本,進入了"純種"化的路徑.

        對於老式的宗教智者來說,必須佩服他們的眼光,因為他們已經看出自身宗教純化壯大的大敵,未必是其他教派,或其他宗教,而是資本化,娛樂化的生活與思想型態等等世俗化的解放生活.如若宗教信仰只涉及個人,私人,以上的衝突問題都不是問題,最多是個體問題,但是在這個八成人口都信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卻是個問題,因為他的政府奉行凱末爾世俗化主張,那些過於傳統保守的宗教舉措是不被政府允許的,比如其他阿拉伯國家強制戴頭巾面紗,在世俗化者的眼裡便是落伍,因此必須被取締.所以政權的統治者,與宗教的統治者有著完全不同的價值觀與信仰禮俗,兩相碰撞後續的結果自然就是衝突不斷,甚至屢屢出現政變.而這種二元扞格的現象也在"卡"的身上出現,在當地宗教學生與神藍眼中"卡"是一個無神論者,因為他曾待過西方,受西方思維與生活型態的影響,所以他不會是自己人,這一方面確實因為"卡"的西方價值確實存在,另一個原因在於神藍他們根本上的拒絕了其他價值,只要不信阿拉的,都是無神者.但"卡"真的無神論者嗎?是,但也不是,他其實時是一個標準的因勢利導隨波逐流的現代資本世界中的一個現實主義者,說甚麼能得到好處便主張甚麼,確實是一個沒有中心思想與信仰的"無神論者",但這樣的"無神論者"與神藍他門口中的無神論者根本不是同一個概念,所以你能在文本中,突然看到"卡"自稱自己也信阿拉,可實際上他心裡根本沒有,只是當下的狀態讓他必須那麼說,但你說他完全沒有伊斯蘭的信仰主張,卻也不是,畢竟他自幼生活於此,加上其實他在法蘭克福生活困頓不為人知,自身都對西方的價值有了質疑,他返回卡爾斯不就是為了追求"幸福"而來?!為了這個"幸福":伊珮珂,必須言:他也信仰,所以在"卡"身上出現了一種多元交雜的矛盾,這個矛盾在卡爾斯這個更大的矛盾世界中展開,便是這個小說的整個結構故事.

       那這個矛盾是什麼呢?具體來說,就是原則與幸福問題.從"卡"與卡迪菲的一段對話,"卡"表示:人不是為了原則而生活,是為了幸福而生活.卡迪菲回以:沒有原則與信仰的人是不會幸福的.從"卡"來此地一路的表現,他確實是一個沒有原則的人,在甚麼樣的緊張狀態下都能順應當時的局勢變更誠信而有所解圍,甚至是一個沒有真感情的人,你會發覺他來此地也不過就是為了找尋自己在法蘭克福窮困孤獨下的一個出口,他甚至沒有想好憑他窮困的收入該如何在法蘭克福與伊珮珂共同度日,最終為了追上幸福他出賣神藍所在地,但也因此失去幸福的機會,甚至若干年後,還被自己發下的誓言給報應了.相對的,卡迪菲堅持了自己的原則與承諾,他後來也得到了自己的幸褔,但要因此說堅持信仰與原則就能贏的幸福卻也沒這麼容易,神藍就是堅持自己的信仰,最終慘遭毒手.原則與信仰究竟該堅持到何種境地,才能贏的幸福而又無損於原則,其實正是一個難題,對於個體"卡"是如此,對於土耳其來說亦是如此.

        當然,這本小說想表達的不只以上,比如它想呈現出世俗主義生活在資本主義的享樂多元自由開放下,並不為人所見的貪婪卑劣,甚至暗黑心理與思維,是如何侵蝕了人心,讓人孤獨.它想指出宗教虔信主義者的內在慾望,限制,控制他人內心至目光的威權手段,甚至滿口謊言,動輒暴力相加的虛偽教義.所以可以說在這作品裡,帕慕克夠大膽批判到全部組成分子的各種可能醜態,當政者固然不喜,虔信者恐怕更恨,可以說是部令作者有生命之憂的作品.故事情節的發展包含了愛情的忠誠與背判,藝術生涯與現實的權衡,怎樣的文明才能稱為進步或落後,個人困境與國家困境的出口的探詢,這些都賦予讀者從不同角度去解讀的通道.也可以去思考各種身份在人生與生命間究竟該如何對待自己和由許多不同生命組成的世界.以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