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0日 星期日

娛樂至死:追求表象、歡笑和激情的電視時代

showThumbnail.jpg



娛樂至死:追求表象、歡笑和激情的電視時代(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Neil Postman)



   這是一本批判電視文化的書籍.作者波茲曼(Neil Postman)藉著觀察論述比較電視與印刷兩種介面的特性差異,得出電視文化,影像媒體是一種不利於人類思考,弱化人類心智的產物.所以他指出如果持續的讓這發展影響擴大,人類最終只會陷入繁亂無關緊要的雜訊滋擾與娛樂沉迷,失去了思想與自省的能力.按理說作者吹捧書籍閱讀的功能貶抑電視文化應該能得到還在閱讀的人讚賞,不過我個人並不推廣閱讀,也認為"閱讀"雖不至於立即消失,但閱讀活動終將逐漸消失在人類社會裡恐怕難以避免,我雖然同意波茲曼的某些論點,卻也以為這本書寫的稍嫌偏頗,很多部分的思維跳躍欠缺邏輯必然,射箭後畫靶的偏誤不少,甚至個人以為波茲曼不是論述點搞錯了焦點.就是作者太過以知識分子身分與觀點發言,本書隱藏著以為人人皆該如所述的那種方式思考,或如他所述一般生活,但這恰與當下社會的發展方向完全殊途.畢竟本書出現的1980年代,或是波茲曼過世的2003年,影像文化的發展遠不如今日的隨選視訊(Vedio on deman),可以說不單是家家電視,實際上是人人身邊都有著至少一台類電視的播放工具,如果波茲曼活到今天,不知道會不會被這種人人隨時都在收視的現象嚇死.



  書分兩部分,頭一部分說媒體界面的特性與它們傳播內容的關係,因此衍生出印刷媒介與電視媒介兩者傳播所造成的差異.波茲曼認為在印刷狀態下,重視論述的完整,思考的縝密,與來回探索辯論形成一種知識論述.而從電報與攝影術轉化而電視與影像傳播則是親像於片段式的解構內容,使得原來經過論述辯論或是歸納出來的知識被切割成零碎雜亂的無用資料.而這種切割片段的訊息被轉化成與生活無關的娛樂性質,他以為這種娛樂最終進入了新聞,政治,宗教,各方面,也使得這些方面都娛樂化了.第二部分就是講述透過電視將宗教,教育,政治各面向變成娛樂性的實際狀態,而最終作者以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觀點來替這種娛樂入侵各領域的狀態提出他的憂心勸戒.



  簡單的將這兩部分再濃縮,波茲曼的觀點就ˋ認為電視文化讓人類一切的生活事物都片段娛樂化,讓人失去思考,思辨的能力,如果人類過度的依賴這種東西最終將會論落到一個失去思維能力,娛樂至死的窘境,而要讓人脫離這種危險的狀態,他以為只有改良消除電視內容傳播的片段破碎化現象,才有可能挽救人類的思辨能力下墜的速度.以上就是本書的主題.一般閱讀應該到此止.但我該寫些完全不同的論點,雖然我也看電視,但總還算是個閱讀者.



  在我看來,這是一本張飛打岳飛觀點的書籍,作者沒搞清楚對象.舉個例子,在bbs的棒球版經常有人提出1980~90年代的棒球員比今日的球員要厲害,所謂上古神獸,博古非今,但這是事實嗎?再用一個例子,有人覺得今日大學100%錄取率所取比不上我們以前20%錄取率的大學生,但真是這樣嗎?如果你拿今日大學錄取的前20%與過去比較,那還會覺得今不如昔嗎?前面的球員剛好相反,今日球員的均質更接近上古的頂尖球員,所以現在球員當然更好.所以今古相比本來就沒太大意義,而大眾與菁英相比也是顯示差距,沒有實質上的代表意義,唯一可以表現的就是大眾力量對於形成社會文化與內涵的能量已經超過了菁英的影響力,所以掌握權力的人追求的是大眾認同,而非菁英認同.電視受眾是全大眾的,看電視不需太多條件,但是閱讀,起碼必須識字,收看電視節目的沉沒成本很低,拋棄或轉台很容易,但你閱讀一本書中途放棄的沉沒成本太高,所以閱讀相對收視是比較接近少數,限制於特定人的行為,這二者相比所出現的不單是傳播內容的不同,事實上,它們的受眾一開始就是不同的.



  "受眾不同".受眾可以是電視機前的觀眾,也可以是印刷品的讀者.我用"印刷品"而非直接用書籍,是因為它還包括報紙,定期刊物,或是公告等.作者在吹捧閱讀時一開始便強調了口說辯論轉成文字敘述的特性優點.但他是以北美殖民地隨著越來越多的歐洲移民進入,跟著來的就是墾殖之外大量的書籍需求,他自述那時代的人能閱讀者是主流.以此開始論及道格拉斯與林肯的辯論,逐步來表現他指出人會閱讀產生的效應.但其實我根本看不出這裏面的特殊的優越性,要知道現在1980年代的美國文盲絕對比1860年代要少得多,作者何以能得出前者是閱讀較優社會思考公共論述較佳?畢竟後者的閱讀能力與數量大大超過前者,如果波茲曼以為1980年代人類的思維思考不如1860年代,那麼結果豈不反是!?即閱讀有礙思辨?!如果是因為1980年代的人在閱讀之外又有了電視可看.所以就能推測電視妨害的思辨?以上說法是我為辯而辯,不必太過認真,我真正的意圖是作者這種案例浮面的觀察根本不可能得出他要的那種絕對推論,充其量只是一種可疑的推論.因為其他因素都被她自然地忽略了.我以為他明顯遺忘了1860年代的大量文盲.而從這個觀點,我得出了一個可疑的猜想,他以為從1660到1860的北美是個閱讀興盛的時代,可能只是"知識分子"或"上層階級"的一種生活活動方式的推想,就像拿20%錄取錄與100%錄取錄的大學生相比一樣,變數太多,實質意義不大,但他說了一點就是片段式,零碎式的知識,思維確實是現在大眾思維的主流,至於殖民時期的文盲,別說閱讀性的思辨思維,其實連片段式零星式的資訊知識他也是沒空理會的,顯然這本書有了很大的觀察偏誤.



   因此,當他談及報紙因為電報出現,那種片段式的資訊取代了完整的需花大量時間或大批篇幅論述的報紙取代了書籍,加上片段的遠方的予己無關的新聞出現,致使閱讀的內容型態改變了,更加劇這種影響的則是報紙廣告的出現,所以作者推論出是這種新型態的電報與攝影術組合成的報紙破壞了閱讀的特行,而循此衍生出的電視自然而然更繼承了它破壞閱讀的各種元素.但實際上,報紙與書籍都是"印刷品",那麼何以報紙就是暗殺思考的兇手,而書籍卻是幫手?我只能說兩個印刷品的受眾式不同的,不同的人需要各自需要的印刷品,因此印刷承載的固然具備作者所書的那些功能特性,但是破壞它的然到不會是"新聞需求',"廣告需求","娛樂需求","商業需求"?,因為這些需求的受眾,不需要長篇大論,或是真理辯論,它要的是別的東西.而這樣不行嗎?是不是人人都要像作者一樣思考?很顯然者ˋ裡得出三點推論,一是報紙與書籍受眾不同,內容負載自然大異其趣,二是作者是菁英思維,但他批評的受眾卻是大眾,是大眾思維,三是作者試圖想從大眾那裏拿回思維決策權力的主導權.



    本書認為訊息的零碎片段化先因電報出現,然後透過報紙廣告的性質改變,那種與論述無關的資訊到處透過電報傳播,而不講求敘述說理只求助標題訴諸情感認同的廣告逐步的侵入,使得媒體,先是報紙改變了它的性質.而後電視用影像與光速加速了這種質變,娛樂入侵了人的生活,片段影像零碎的知識占滿了人類的生活.我以為這觀察太簡略,其實不只是報紙,電視,按照作者推崇的閱讀,你把任何一本學校的教科書翻開,其實都是這種零碎片段的組合.因此究竟是媒介性質改變使得思考斯便成了次要,還是因為資訊知識體系變得太龐雜,使得人類不得不如此的來分化它?這是一個思考點,所以報紙取代書籍,娛樂閱讀取代嚴肅閱讀,兩種印刷品的受眾功能本來就不一樣.



    另外一個思考則是公共論述的弱化.被商業行為或行銷包裝給取代了.這本書寫了半天只有一個簡單的論點就是電視文化帶來片段式零星式的觀點弱化了公共論述,而讓位給商業力量訴諸情感認同的包裝方式,並以宗教傳播,政治選舉,與教育內容三章來"證明"這種現象.但問題誰需要好的公共論述,誰又懂好的公共論述?如果作者以為閱讀所產生的思維能力是好的公共論述的條件,那麼它只可能是嚴肅的閱讀,少數人的閱讀,菁英式的閱讀,而不可能是報紙,因為它承載就是片段,娛樂,非嚴肅性的.是多數的.這個特點雖然看來是愚笨化的一條路徑,但是作者忘卻了隨著體制的解放,大眾統治取代了菁英統治,就掘獲權力的路上,顯然招攬大眾要比招呼菁英變得更為重要.所以波茲曼看到的娛樂化,愚蠢化,去公共論述化講求個人情感認同的手段與資訊將包圍我們,宰制我們這一點是必然的,而且只會越來越明顯越嚴重,這是因為它的受眾是大眾,權力來自大眾,想掌權取得政治權力,地位,商業利益,宗教大餅,廣增信眾,需要靠的就是能吸引做多數人情感認同的口號,想法,或是意識形態,而不在公共論述的好壞,這是電視文化的強項,他可以彰顯情感認同,特別是政治取向的情感認同,但它無法展現公共論述需要大量的內容與思辯.但是若因此要倒過來說電視文化創造了這些雖非過度,但應該不是關鍵,因為究竟誰需要大量的公共論述,是大眾還是知識份子,顯然,波茲曼是假設他的受眾是大眾,是公共知識分子,但偏偏看電視的人多數不是他的受眾,也不會找這本書看,也就是我開頭即說的結論. 



    權利與權力的解放,個人不再大量的受制於傳統宗教,文化,政治,教育的約束.自然也就對於嚴謹閱讀產生的思維,邏輯,推演需求的降低.加上工作效率,使得人對於要填滿餘暇有了更大的支配力.娛樂性絕對會優先成為填滿餘暇的心理需要.想掌權者理解了個人的權利擴張,心理與情感解放需求.就這樣娛樂的需求與娛樂的供給同時爆發,因此這非單純電視文化問題,是社會文化問題,你所用所想所見所聞都被這種情感認同包裝的西給填滿了.甚至連書籍出版商宣傳書籍所節錄的片段,宣傳用語,有哪個不是以讀者與銷量為最大訴求而以情感認同訴求來促銷,難道我們要因此說那些編輯不懂不會深度思維思辨?於是問題就來了,作者指出赫胥黎美麗新世界的主張將會成未來世界的主流,歐威爾提出"極權"的威脅將會逐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科技帶來的娛樂與方便讓人深陷其中,而讓社會文化倒退,人陷入另一種意我封閉的困境,另一種意識形態的管控種,但世界真會如此嗎?



   其實歐威爾與赫胥黎的主張非但不是排他性獨自存在,還可以彼此交融成為一體.一個社會可以有各種聲光娛樂讓人忘了威脅,卻同時可以在這其中隱藏著極權的威脅讓人喪失自由.這現象離我們很近,正是我們身處的環境,任何的選舉都是以這種情感認同為爭取選票的唯一訴求.公共論述基本沒有,事實上也沒太多人在意,人們可能並不喜歡極權,但卻喜歡能帶給它們情感認同的極權,並在這種情感認同中享受著認同的各種娛樂與歡欣.



   至於這本書,個人認為作者在追求情感認同娛樂發展的基礎上所論述的政治,商業,宗教,教育等議題上的發展描述是準確的,他害怕大眾被餵養而墮落,但實際上恐怕只是一種護衛菁英份子話語權的反射而已,因為大眾不再聽他們的,而改聽那些在它們眼中沒有知識,或論述能力的人.至於那些人背後所長括的商業利益與權力才更是令這些知識分子或菁英所感到羨慕或厭惡的根本.而作者以為只要保持與某些資訊的距離便可以讓我們延緩電視影響帶來的破壞.但我以為這根本不可能,人吃得少或被限制不能吃什麼,可能會餓死或生病,但人若吃的過多,有爆血管死亡的危險,唯一的的路徑除了少吃,那就多運動.這些過多的東西必有它的去路與可用處,並不全然絕對是妨害人類文化進步的因子,我以為娛樂至死終究難免,畢竟這個時代已經遠遠的跳要出前一代的想像,因此,老一輩的憂慮究竟是文化,還是他們在新文化中話語權,值得我們探索.至於未來若是片段,聲光,影像真的取代閱讀或文字,那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需要,其實沒甚麼好漴古非今的.以上.



2019年6月22日 星期六

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貪婪,恐懼,英雄主義與比利時的非洲殖民地

s29675049.jpg



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貪婪,恐懼,英雄主義與比利時的非洲殖民地(King Leopold's Ghost: A Story of Greed, Terror, and Heroism ,Adam Hochschild)



   二十世紀有三大知名人魔:毛澤東,史達林,希特勒.三人共通點是可能都沒有親自動刀動槍直接殺過任何一個人,但都造成幾百萬到幾千萬人死亡.不過呢,起碼大多數恐怖統治的歷史記述不會忘記寫下他們犯過的罪行.但有一些人魔就幸運了,除非你有特定的知識需求,否則沒有知道的可能,十九世紀末的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就是一個例子.可能是因為咱國家歷史教科書內容在十九世紀的重心都放在亞洲,歐美,幾乎沒甚麼篇幅寫非洲,加上與歐陸大國的法德俄英相比,比利時實在不算是個"咖",以至於不太有人注意到這個人,他在非洲殖民剛果,儘管時間不長,單從1880年到1920年剛果第一次人口統計為止,保守估計有一千萬到一千五百萬人被殺死,國王的恐怖殺戮絕不在前面那三人之下.他非但沒親自動手殺人,事實上他連剛果都沒去過.



  對利奧波德來說幸運中的不幸是那個年代已經有了照相技術,即使沒有影片,但是有一堆被砍掉一隻手掌露出憂鬱臉色的黑人照片,有的照片畫面甚至是黑人一隻手拿著自己剛被砍下的另一隻手掌,或是一個男子正在目睹他的妻子小孩被砍下手掌的瞬間,這些照片在網上隨便就能搜到,加上有一位導演peppa scott曾拍過King Leopard's ghost的紀錄片,所以至少有一些人已經知道了這位國王曾經的作為.當然,此前已經閱讀過康拉德的"黑暗之心"說的就是這段殖民故事,主角馬洛就是隨著象牙貿易來到此地,康拉德透過小說以一位同情黑人的狩獵者視角書寫,而這本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就沒那麼糾結,直接赤裸裸的書寫殘酷的統治故事.



   chicotte是一種鞭子,取在太陽底下曬乾的生河馬皮,然後將邊緣削鋒利,選幾股絞成像螺絲長條型的鞭子,用chicotte打人裸露的屁股約25下就能致人昏迷,打死人已很平常,這是一種在砍掉手掌之外對於不聽話剛果奴隸的懲罰方式.當然打死就失掉勞動力,所以打傷懲罰之後為了讓黑人奴隸記得教訓往往在受傷的屁股上噴上辣椒與鹽巴.這就是那個殖民時代在剛果每日發生的事情之一.這些剛果黑人被白人用小珠,爛布,銅絲,老舊火繩槍從部落村落首領手中騙買下來.用來充當比利時殖民政府的士兵或是腳伕,專門將非洲中部源源不斷大量的象牙,橡膠送到海岸,然後輸出到歐洲換取金錢.這就是比利時利奧波德國王殖民剛果的最大目的.而且當地禁止使用貨幣交易奴隸,目的就是為了執行最低成本的榨取,能用最低價買入奴隸與象牙的人就能得到殖民政府給予最高的價格補貼,所以為了壓低價格,乾脆就用暴力強迫部落與村落獻出奴隸與勞動力,幾乎完全不用付出任何東西就得到這些資源,而比利時政府交換這些奴隸與象牙的輸入品就是那些不值錢但是非洲人沒有看過的過時槍枝,小玩意.就部落人民來說chicotte是實質上的鞭刑,就剛果來說,比利時白人的統治就是鞭刑.



   說這種白人統治是一種鞭刑.在於統治術的刁鑽.國王將剛果劃分成若干區域,然後找尋一些親近政府的商人給予特許權.取得特許權的商人便獲得與國王共同組成地區開發公司,國王不出錢佔股50%,該地區的開發與資源的取得就由特許公司全權負責,獲得的利益則由商人與國王對分.全權負責的意思就是甚麼都能做,國王部會管,只要按時把分配的目標達成即可.19世紀末John Dunlop在偶然化學合成狀態下發明出橡膠輪胎.原生橡膠汁液成了重要的資源.而橡膠也成了繼象牙之後,國王最大的利益來源.非洲的橡膠樹是天然生成的藤蔓林,與美洲亞洲由人工種植原培養的不一樣,除了採集的人工外,幾乎沒有其他成本.而殖民者連工人的成本都不想出,這些特許商往往帶著部隊,到一個村落,把全村的人都抓起來,將女子與小孩當作人質,然後男人每天負責去叢林裡割取收集橡膠汁液,每人都有收集配額,不能完成的則小孩或老婆會被砍手,耳朵,鼻子,或強姦,而疲勞不堪不能再工作的人會被殺死,殺死後也把它們的右手砍下來,所有砍下來的手為防腐敗都加以燻製.這些熏製的手就拿來當成展示品,讓其他部落村落的人看到後心生恐懼.在剛果用一法郎收購的橡膠運回安特衛普後起碼能賣10法郎.而國王甚麼都不用出,只需不斷提供劣質商品小玩意去剛果就能換取這些橡膠,另外輸入的還有大量的供統治殺戮用的槍械軍火,只是這些殺戮手段都不是國王親自下令或親統軍隊執行的,而是利用"代理人'來執行,代理人是那些商人配上一些招募來的軍官,有比利時人也有其他國的傭兵,然後透過當地抓到的黑人奴隸充當士兵.來執行這種近似鞭刑的統治.採集橡膠獵取象牙都是危險且耗勞力的,這些被抓的奴工經常營養不良,整天吃不飽,還需經常的遷徙移動,直到最後不是燈盡油枯勞作而亡,就是在白人任意打罵鞭刑處罰下給打死了.形成到處是破敗村落而村民一見到白人臨近就全部逃光的蕭條恐怖.而剛果在後殖民時期出現的當地黑人的獨裁統者蒙博脫恐怖統治不知是否就是延續白人的手段而來?.相對的,比利時獲得的利潤巨大,單事橡膠,每年可以從剛果取的1100萬磅,這些巨額利潤大多被國王一人給吞下,充作他個人皇居改建,比國的公共設施博物館,街道,林園的修築上,讓首都更處煥然一新,而這些還留下的歷史建物可以說都帶著黑人的血汗與生命,它今日的繁榮富裕不知是否曾有在這些殖民收入的加持?.



    上面是不含名人的實質的統治的簡述.而本書是將這些統治真相由一些傳奇人物故事串連出來.人物分兩類,一種有著傳奇故事,主要是探險家或是投機商人,政客,收賄的各路人,著眼於名聲與利益,社會地位,主要人物是斯坦利(Henry Morton Stanley),他是一個帶領坦險隊由非洲東部循著剛果河支流上游一路向下探訪記錄整個剛果河流域的第一人,正是因為他的成功,才給了利奧波德殖民夢想成真的機會.另一種人則有著人性的根本觀察,他們或許沒有個人傳奇故事,卻有著各類關於剛果人民在殖民統治下面對的真實情況,主要有兩位英國人,兩位都曾任職英國的登普斯特(Elder Dempster)船務公司,因為這家船公司獨家代理剛果到比利時貨物運輸.因為任職的緣故所以船員很清楚兩邊貿易往來的不對稱,輸入比利時的是高價象牙,橡膠,而交換輸入剛果的卻是低價碎布,珠子,銅絲.兩位中的莫雷爾(Edmond dean morale)是船公司派駐在安特衛普港口的人員,他很清楚兩邊貿易的不對等,而察覺出比利時在剛果攫獲了大量利潤,用現在用語就是透過大數據查出其中的秘辛.另一位則是英國駐剛果領事凱斯門特(Roger Casement),他從船公司離職後,進入英國的外事駐外人員體系工作,十多年後升任英國駐剛果領事.他在多次下鄉探訪中發現殖民者的惡行,他想將這件事情揭露,但他的上級,英國政府裡的高官不想觸碰這個問題.而恰好莫雷爾離職回到英國進入報紙媒體工作,也正要揭露比利時對剛果不對稱貿易可能隱藏的奴隸制問題.兩人接觸後決定組織成立剛果改造聯合會(CRA),透過這個協會它們試圖要讓外界了解剛果的真相,於是凱斯門回到剛果負責收集資訊,而莫雷爾則留在歐洲,他夠過自辦的週刊,定期揭露剛果的狀況,而凱斯門則定期郵寄他的訪問與從各處得到的照片供周刊使用,除了媒體的宣傳,莫雷爾還在法國,德國,美國成立剛果改造協會的分會,得到了各種政界與人權團體的支持,從此利奧波德國王的殖民真相漸漸為外界得知,有一種描述當時的狀態很貼切,那就是國王能銷毀剛果的一切,但是唯一沒被銷毀的是柯達膠片,因為照片與傳媒的力量已經在當時開始發揮作用了.



   除了恐怖統治,這裡面對剛果造成最大傷害的就是大量人員死亡,但是於前面三個人魔的方式不同,這裡其實沒有刻意的種族滅絕.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四方面,殺戮,飢荒,疾病,生育率下降四項.畢竟比利時殖民的主要目標是透過免費的勞動力來收集橡膠,殺人不是它們第一選擇,只要當強迫勞動不能施行的時候才會開殺戒,但是因為它們沒有提供足夠的食物,每到一個村落後就先將村落的食物全部搶光,再逼迫村民勞動達成預計目標,不能達成者要受刑挨餓,人體已被操勞到極限,加上糧食不足,都足以造成人員死亡.加上對於不服從的部落或已經不能榨取勞力的村落採用殺光全村人民的策略.所以根據後來人的推估再1880到1920年間剛果的人少一半,而1920年剛果第一次人口統計數量約是1000多萬人,所以能夠很明確這段殖民時間因各種原因利奧波德手染1000萬人民的血債.



  在1904年成立的剛果改造聯合會的奔走宣傳,已經在英國,美國取得了許多名人政要,議員,民眾的支持.為了對抗這整宣傳劣勢,利奧波德也動用他下屬的人脈透過權力金錢賄絡其他國家的新聞機構與政治人物,試圖扭轉劣勢.但陰錯陽差,他雇用的一位名嘴,擅長演講宣傳的美國律師柯瓦爾斯基因為沒有獲得續聘,不但沒有幫到宣傳剛果殖民正面的形象,反而倒過來抨擊國王.而利奧波德為了消彌國際上對他的批評,刻意找了三個法官組成調查委員會赴港果探查實情,本以為已經買通的法官,在調查結束後反而發布了不利國王的剛果真實慘狀,,加上兩位都叫威廉的傳教士,威廉謝波德,威廉加里森被剛果政府起訴汙衊政府的虐待行為被判無罪後.使得國王的公關行動完全破功.不得已,利奧波德國王只好在1907年將剛果賣給比利時政府.而在這之前,剛果其實是屬於國王個人的私產,擁有它所有的土地所有權,比利時政府不但取消了國王先前向政府借的3500萬法郎,還再給他1100萬法郎支付處置的費用,並答應未來分期給付給國王5000萬法郎,有人估計國王從剛果的殖民上至少賺進2.2億法郎,約當11億美金,而國王在1909年過世.



  恐怖統治並沒有隨著剛果由比利時政府接手就消失,只是由明目張膽變成技術統治,可能不再砍手.但比利時改課人頭稅,藉此來控制收集橡膠的勞力,同時隨哲天然橡膠藤蔓的採竭,人工種植的橡膠種植園跟著興起,只是那種動輒砍手殺人的方式已經逐漸消失.事實上這本書是要透過這個案例,顯示出那個年代殖民統治的普遍狀態.比利時剛果如此,其實鄰近的德國,英國,法國殖民地也差不多.採集橡膠,或是開採礦產,皆有類似chicotte的酷刑或是屠殺,只是他們或是因為是大國,所以沒人敢直觸其鋒,同樣的美國在菲律賓,西葡在南美洲,東南亞,也是一樣,屠殺數量雖不若利奧菲德的作為,卻也不是個低量的統計數字.而這種反殖民的思維在當時並沒有太多人思考過,但本書的兩位主角,兩位原英國人,凱斯門特原自愛爾蘭,受自身剛果經驗所產生的反殖民主張,他回國後主張愛爾蘭應該脫離英國自治,後加入德國後被派回英國革命被抓後處死,莫雷爾的剛果經驗則是讓他反對戰爭,反對一站,也被英國政府逮捕下獄.這兩位推倒利奧波德恐怖統治的人,卻沒有辦法改變它自身所屬國家殖民的態度,事實上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英法比利時等國仍在剛果,西非,中非等民地大量的採掘橡膠,礦產以供戰爭使用,對人民的勞動虐待並沒有稍減.而且這些國家從來沒有承認他們在這些國家做下的壞事.所以直到今日,利奧波德的"政績"很清楚的顯示在他建立的大型建物,公園,公共設施,石碑,但是他的那些行為記述文件大部分在1908年都被銷毀,即使有留存,比國政府仍列為不得隨意對外公布的資料,而其他殖民國家的做為也是類似,以至於西方人們對於史達林,希特勒,毛澤東很熟悉,卻反而不知道它們自己國家曾經做過的事.而那些被殖民的國家在二戰之後,表面上民主化,但通常很快就被一個獨裁者給控制,這些獨裁者的行為固然有他們部落的傳統,但恐怕也有很多是從西方學來的,這難道就是利奧波德的鬼魂一直寄居在這裡,使得他們無法進入更現代化民主的階段?.



   這本作品以記述事件的角度來看實在是本佳作,簡單清楚,故事引人,也不缺值得深思的說理,是本各方面都考慮很清楚,論述平衡值得一看的歷史作品,特別就殖民歷史記述的角度,他的批判與自省是毫不掩飾的.以上.



2019年6月13日 星期四

明斯基時刻:如何應對下一場金融危機

s32316616.jpg



明斯基時刻:如何應對下一場金融危機(Why Minsky Matters:An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a Maverick Economist,L.Randal Wray)



     坊間的周刊以接軌國際會計原則IFRS 17的角度切入,探討國內壽險業可能面臨的危機.危機大小不明,但新聞不脫聳動不可能,不過重點是壽險業的龍頭真的找過主管機關求寬鬆救援.前面看大債危機時,Dalio對政府在次貸危機發生前堅持要企業財報遵守會計原則,對那些價值大幅下降的商品資產依新的價格重估在財報中表露提出質疑.他認為這是拖垮或擴大災情的一樣錯誤決策.當然Dalio是投資業者,不是我們這種學會計的人,所以他的"原則"有些時候是與我們不同,他以為有危機時先救危機比堅持制度帶來的好處更大.但商人,投資客形象不好大多可能就是這麼來的.不過,可能還有比他的觀點更能引一般民眾不滿的東西,還是學術界提出的,明斯基曾提出政府提供資金給面臨危機的大型銀行與金融業者是它無可避的責任,因為經濟週期本來就不穩定,面臨危機資金匱乏時,政府就該扮演"最後融資者"的角色.於是,很有可能做錯事的業者會得到政府無止盡的援助,因為這樣做銀行與政府都能得到解救,也能減少社會受到牽連,但真的這樣做,一般民眾會如何想?世界真理果然是大到不能倒?但如果"大盜不能倒"是經濟結構裡不可免,成本代價最小的作法,又該如何?民眾就能,就必須該接受嗎?當然不會這麼簡單,明斯基也稱必需之前先讓大銀行變中銀行或小銀行,這樣到時也許就方便救援讓傷害變小.



     原則上這本明斯基時刻是上一本議題的延續.但它不像大債危機是將債務起因做分類個別探索,這本只是單純的討論經濟循還週期高點難以持續後的崩潰必然現象,而把這個崩解的起點稱為明斯基時刻,透過明斯基時刻的探索現代經濟結構的不穩定於源於它的內在.明斯基以為經濟危機,波動,災難是經濟週期中註定會發生的事,因為經濟循環本身就是不穩定的.這樣的發現最早起源於Hyman Misky,.他稱經濟自身就是不穩定的,所以經濟決策者需要做的就是穩定不穩定的經濟(Stablizing the unstable Economic).



   這本書的論點從這出發一方面在批評傳統經濟學觀點穩定均衡概念的錯誤,從而導出他認為真正的經濟循環發展歷程,另一方面是為了讓凱因斯支持者的主張更具必然性,明斯基一邊糾正凱因斯主義者對凱因斯主張理解的錯誤,一方面提出他認為真正的凱因斯觀點該是如何,並如何把這種正確觀點化成實務運作,他的目標就是讓大政府與最大銀行全面介入經濟週期調整的過程來降低發生不可收拾狀態的可能,大政府是指政府的財政支出達到GDP的20%,由政府支出公共政策提供的穩定性來降低民間投資的不穩定,並扮演最後雇用者的角色,讓失業的人都能得到工作,最大銀行的觀點亦即一國的中央銀行是資金最後的融資提供者,藉由平穩經濟,充分就業與經濟災難最終救難者的角色來達到消彌經濟過度爆炸所可能產生的一切負面後果.當然大政府與最大銀行觀點本身就是凱因斯主張的延續,加入他改良的貨幣學派觀點而來形成的.



   簡單說Minsy認為解決面臨明斯基時刻的方式就是要有個萬能的政府.雖然我認為這實在太荒謬了,我市場主張的觀點一向認為政府調控把利率嚕來嚕去早晚會出問題,本來就不認同政府宏觀調控的萬能無誤性.但我們還是先站在本書與作者的角度來看這書.



   首先是為什麼經濟是不穩定的.明斯基認為主要原因在投資的收入與借款投入間的不穩定.特別是投資金融化後,金融投資的收入與借款負債之間形成了三種投資資金部位.避險部位,投機部位,與龐氏部位.避險部位是指那些投資所產生的收入足以支應負債的,包括支付本金與利息,避險部位則是指那些投資產生的收入僅能夠支應借款利息,但不足償還本金,於是借款到期之後,避險部位的投資人會去借新債來還舊債,持續這樣的部位下去.而龐氏部位則是指那些投資收入尚不足以還清利息的部位,此時投資人會選擇將無法償還的利息債務化,擴張了債務的數額.當景氣發展溫和向上或是持續發展時,以上部位都能持續地進行它們所屬的投資活動,但是當投資收入衰退,或是升息時,龐氏部位與投機部位的投資人會很快地陷入災難.這就是經濟不穩定時會發生的問題,民間那種保證每月收入多少的投資,恰好也是前面提到我國壽險公司所賣高利險種會面臨的狀態,變成龐氏部位,然後就會發生新聞裡債權人求償抗議的場面.



  金融的不穩定如上,而明斯基進一步依金融在經濟社會中角色的比重的不同,將從19世紀末起的資本主義世界分成四階段,商業資本主義,金融資本主義,管理福利國家資本主義,與貨幣經理資本主義.從最初由商業銀行單純融資給企業的角色,即商業資本主義,隨著投資銀行的出現,這類新式銀行一邊以槓桿融資幫企業募資,又一手斜資新創企業發行股權,這是金融資本主義,到大蕭條的產生,這類銀行因為過度融資與作假致使問題變得嚴重,而有金融業分拆縮小規模的改革,後美國新政,福利主義出現,由央行與財政部調整財政貨幣政策的方式,使得金融業推動了一波有利的經濟時期,但隨著景氣溫增長時間的穩定發展,金融業又因為新的衍生性商品與債務貨幣化的創新,爾有了逃離監管的影子銀行的出現,這就是管理福利國家資本主義,而後隨著大型退休基金,避險基金等更多貨幣化包裝的多重債務資產脫離監管的新商品,新準貨幣機構的產生而成了貨幣經理資本主義.這四個階段資本主義的演變,讓前面所說投機部位與龐氏部位越來越大,金融的不穩定就越高,金融越脆弱,相對的也讓經濟的不穩定增加.這便是不穩定經濟由結構到時間的演變.



    除了金融脆弱引發的經濟不穩定外,明斯基又從理論上分析指出新古典與斯密的自由市場主張,容易產生資本配置不均,他認為資本會大量流入新式科技,高資本等行業,會產生經濟部平等的現象,他以為這是種資源配置錯誤.而他以為凱因斯主義者又有過度追求總需求的毛病,以至於經常會過度配置資源,然後會產生景氣過度無法持續的現象,投資需求轉衰退不穩定,以至於產生失業.所以對於明斯基來說經濟不穩定的問題可以分成三塊,長期失業,非配不均,與金融不穩定.本書耗費了許多篇幅來談這三個問題在理論與實務上可能的問題,但我們將重點放在明斯基提出的解決方式.



   基於投資的不穩定,明斯基推演出幾個觀點,首先是以投資為主的一國GDP不如以消費為主的一國GDP穩定,因為民眾消費比投資要穩定.其二是民間投資不如政府投資,因為民間的投資會因為過度追逐產生龐氏部位,但政府投資只要用赤字預算,央行印鈔來融通即可,所以民間投資還不如政府投資對經濟穩定.這兩點可以說在明斯基所提主張裡面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消費比投資穩定,所以他主張私人企業應該多發展以提升民眾消費為主的企業.私人過度投入需要大資本化的行業一方面會產生較大的經濟波動,另一方面會創造資本收益大於勞動收益的傾斜,使得國民收入變得不均衡,高收入往資本家靠攏.因為過度資本化的投資發展不利所得均衡,所以國家的投資也該放在公共建設,改善環境,基本能源等行業中較佳,不該放太多資金於新創,或創新行業,因為那只會令所得更不均,明斯基在拯救長期失業這一塊比較推崇新政時期美國政府所採取的一些措施,這些措施並非單純的創造需求,而是針對特定的失業人與特定的產業創造需求.他認為凱因斯主義者是誤讀了凱因斯,他自詡以正統凱因斯觀點提出協助失業者訓練工作技能或是幫它們續練專技都不是及時有效的方式,最好由政府直接創造工作機會給那些失業者,甚至依照失業者的個人特性創造工作,而非反向,這種做法比起透過私人企業由衰退回復到正常後再招募人員更能解決失業問題.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他大政府的觀點主張,那就是,政府是最後的工作提供者..



  以上是明斯基對於降低經濟不穩定上的兩個建議,但是既然穩定不穩定的經濟如此不易,即使經過以上的調整,恐怕仍不免發生過熱爆炸後結果,一如大蕭條,或次貸危機.這正是緣於金融的不穩定?這是書的另一個重點.由央行扮演最後的貸款提供者,這件事已經在1980年後屢次的信貸危機中被採用,但還不只於此.到了2008年甚至美國政府還直接的注資給危險的金融業,或是乾脆將一些金融機構給國有化了,表面上是解決了問題,但卻遭到大到不能倒的譏諷.所以本書的作者引用了明斯基的金融改革觀點.首先就在降低銀行規模,讓與一般接促更廣更頻繁的社區銀行來取代代行金融金構,降低單一機構的破壞效應,同時調整銀行的流動性與償債能力,由央行提供安全網,一是存款保護,二是因航的貼現窗口,讓銀行可舉資產來向央行融資,除此之外善銀行本身的穩健度,過提升審核,增加資本適足率,由貼現窗口檢查銀行資產的優劣性,並進行審慎的監管,藉由這些行動來改良金融業的體質,與穩定度,並提高受創時的防護力.



  從這些敘述裡,我們知道明斯基提倡的是一種家長式資本主義,由政府做最後工作提供者救失業,並扮演最後貸款者以防金融風暴的流動性問題.他的目標是想創澳一個穩定,民主,安全和平的社會.但即使如此,他也知道穩定不穩定的經濟很難,理論上與實務上將會有落差.而這也是後人們採用明斯基時刻來指那些繁榮轉為蕭條的時刻點,而沒有真的完全實施他的想法,我個人以為他偏重消費與非投資型產業的方式也許可以挽救一些收入低者的就業問題,但能否真的創造平等其實不無疑問,這是因為沒有新創,沒有新科技領軍,只靠那些大幅提升的政府支出領軍,會不會到頭來只創造一些政商蟑螂型富人替換創新科技與金融業富人而已,實質上沒有改變?因為那些巴著政府公共工程與特許權的富人在我國橫行霸道的現象其實非常嚴重,前不久才有國策顧問檢舉標案蟑螂.另外,真實的世界也不可能以這種停頓緩慢式的發展模式一路向前,另外他以為財政赤字不是壞事,一方面與一些講樽節的政治人物觀點不同,另一方面是其實過度財政赤字也可能引發其他的經濟問題,只是這本書裡沒有談而已.當然我個人一向不同意大政府觀點,覺得最後不過是浪費且貪腐嚴重的家長主義而已.總之,這本書展顯了一個自認是完全繼承凱因斯觀點的人來談經濟危機與他解決問題的觀點,應該也不是太大眾的書籍就是了.以上.



2019年6月5日 星期三

大債危機:橋水基金應對債務危機的原則(債務危機:我的應對原則)

showThumbnail.jpgs30245856.jpg



大債危機:橋水基金應對債務危機的原則(A Template For Understanding Big Debt Crises/Principles for Navigating Big Debt Crises,Ray Dalio)



    接著兩本皆關於經濟與金融,首先這本是等很久Ray Dalio的"大債危機",簡體版則取名"債務危機".下一本則是有關Haman Minsky所提出的明斯基時刻,但我沒有選擇Minsky的原作Stabalizing  an unstable Economy,而是選讀他的弟子L.Randal Wray寫的明斯基時刻:如何應對下一場金融危機(Why Minsky Matter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a Maverick Economist ).因為在網路書店買的當時,這兩本都沒有出繁體版,就一起買了簡體版,但讀簡體版債務危機到一半時,繁體版大債危機居然出版了,於是看完簡體版只好再看一次繁體版,這書等於連續看了兩次,繁體版因為圖表較大又塗色比起簡體版的黑白圖好看,加上留空,足足比簡體版多了150多頁,翻譯文字來說卻差不多,只專有名詞兩岸間的翻譯用語略有差異,如何選擇就依個人習慣吧.



   1930年6月14日美國國會通過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Smoot-Hawely Act),調高2萬項進口商品關稅,這讓輸入美國商品的平均關稅提高到60%.同年9月10日胡佛總統再提出限制移民法,除了求學,旅遊,專技人才外,對移民美國的人採取禁入政策.以上兩政策看來挺眼熟的.胡佛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當時美國失業問題,拯救農業與製造業.提升商品自製率,並限制移工,就能一邊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同時保障本國人的工作機會與福利不被後來的移民吞噬,所以怎麼看這兩法案都應該是好事,利於國民生計.



    不過從1930年起連續4年美國的經濟成長率是-9.6%,-7.7%,-13.8%,-2.2%.儘管在事前就有1028位經濟學者聯名建議胡佛不要實施斯穆特-霍利法案,但擋不了胡佛的意志.胡佛的保護主義政策引起了加拿大,法國英國等紛紛調漲輸入品的關稅,以致表面上是創造各國自己生產機會的契機,實際上卻是聯合的降低了國際貿易的份額大餅,以至於需求大減產生連鎖的蕭條衰退效應.美國最終反受其害,從那之後,美國的關稅稅率是逐步降低,到1970年後稅率平均更是降到10%以下.



    但這並不意味有類似的條件,就會出現一樣的結果,這是因為每一個時段的經濟結構與政經環境並不相同.胡佛的保護主義固然可能創造了1930年代大蕭條,但是德國債務問題,黃金準備制度在其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並不能推論保護主義必創造大蕭條,必出現金融風暴,但既然這本書的焦點在債務危機,所以會把更多論述放在無法償債後引發的一連串回饋反應,而這是德國戰爭債務無法償還的一連串連鎖效應中的部分.而這正是這本書的重點,Dalio以歷史上出現過因為債務信貸問題引發金融風暴或經濟衰退的事件為基礎,分別歸類導引出創造這些事件的共同條件,與異質條件.分析政府政策或施政者在這些經濟問題的根源,助長,創造,或是消彌,解決上各曾有怎樣的決策行為或觀點,就此來找出可能的因果關係或是疏漏的地方.所以對主政者而言,本書可以提供若干的決策參考,對於投機或投資者而言,這本書可以提供一些觀察方式來對應現世,有助於投機者作為各自決策的輔助.



   但個人要先指出這本書簡體版的副標"我的應對之道",或是繁體版的副標"橋水基金應對債務危機的原則"都是空話,因為Dalio開宗明義就說因為涉及公司的利益,他不會在這本書中拿出橋水資本(Bridgewater Capital)或他個人應對這種經濟危機下的部位處理與應對方式,但是本書在逐步敘述近年的經濟事件與金融風暴時會附上橋水資本內部使用的<橋水每日觀察>,可以從那邊一窺橋水內部人平時是怎麼思考的,隨著可疑的泡沫產生到後事件的發展,我們都能看到橋水每日觀察上的說法,不論是疑問,或是肯定的推論,或是對未來的看法與預期,都有值得參考的地方,畢竟橋水當前是全球第一大避險基金公司,縱使我們只是小的不能再小的個人投機客,操作部位與時機循環與他們不同,最好也要理解一下這些人的想法.比如2006年的一月橋水每日觀察已經顯露出對房市多頭在新的一年可能持續的懷疑,並接著直接想到次級房貸違約率創新高可能有引發市場下行的風險,隨著時間演進,在這個問題上每日觀察皆有隨新的數據或事件出現做思考的紀錄,一直到2007年12月上面出現了預估全美次級貸商品可能引發損失的金額將超過4500億.這些記述固然不能絕對換成操作依據,但對於不知道如何寫交易日誌的人卻是一個可以參考的資料點,你總會學到該紀錄些甚麼是對於個人操作有利的資訊或資料來做為個人思考的基礎,對於一般的投機者或投資人至少有這方面的實務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提供我們對於債務周期循環,經濟循環,與市場循環間的牽動關係,有助於那些指數操作週期較長的人,或是提供頂部與蕭條期的判斷.



   本書將債務危機的型態分為兩種.一種是通膨型的債務危機,一種是通縮型的債務危機.兩者皆因債務信貸過度引發出一連串的經濟問題,由盛轉衰蕭條.兩者的差別在於通膨型的債務危機主要是因為外債,或對國外資金依賴過度所引發,關鍵因子在利率與匯率,書中主要的例子是以一戰結束後1920年代德國威瑪共和國因為凡爾賽合約必須償付戰勝國大比戰爭債務所引發的債務危機.而通縮型的債務危機則主要源於國內的信貸過度所引發,關鍵因子在於利率與經濟成長率,書中主要以1930年代的美國大蕭條,與2008年的次貸金融風暴兩個例子作為這一型債外危機的代表.這三個大例子被以大篇幅逐步由債務引起的經濟擴張初期,泡沫,頂部,蕭條,到正常化五個階段,以經濟頂部為基準點往前5年(60個月)往後7年(84個月)構成一個完整的大債週期.當然此週期與景氣循環週期不同.Dalio這在三例中時隨著這五階段的進程,逐步介紹真實的市場發展狀態與經濟,金融,貨幣數據是如何的變化.讀者可以從其中理解到經濟數據與決策上大致上的關係與變化.同時也能明白當時的德國與國施政者在面對債務危機時是如何思考與行動的,當然兩個1930年代的例子中政府的反映是無法與2008年相比的,畢竟經過長期的經濟調整與政策發展,政府已經比上世紀初更懂得如何運用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同時更理解資金匱乏流動性衰竭時的應急手段效用.



   在這三大例子後,Dalio又舉了21個通縮型債務危機,與27個通膨型債務危機的例子.21個通縮型債務危機,主要仍是以2008年次貸引起的效應所連動遭難的國家,比如南歐的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義大利或是1930年美國大蕭條下受影響的英國,日本.基本型態變化與主例子的美國差不多,其中比較特別的通縮型債是1990年代的北歐芬蘭瑞典挪威的通縮債務危機,1945年後英美等國的戰後通縮,與1980年代的日本狀態也屬這一型態,值得讀者看看其中差異.而27個通膨型危機主要是跟"外債"有關,所以這27個例子主要是1980年代的拉丁美洲債務危機,阿根廷,巴西,1990年代的東南亞金融風暴相關泰國,馬來西亞,韓國等國,其中比特別的是2008年次貸風暴中的冰島與俄羅斯,他們是被放在通膨型債務危機的例子中,與南歐各國不同,也值得讀者細看分明,畢竟通膨型的債務危機,引發外資流出,匯率貶值,對以出口為主擁有一定數額外匯存底的國家的風險離我們較近,也值得我們放較多的心力來看其中分別.讀者也可以從中理解要脫離蕭條,各國自自用了怎樣的力道,效果如何,比如為何通縮型例子中1980年代的日本要一直到2013年才進入通貨再膨脹的階段,因為它的名目經濟成長率一路都低於名目利率,根本拉不起來.而通膨型的債務危機中,不論是動用外匯存底保護本國獲利,或是管制外匯等手段在作者的判斷中最終都沒用,不如一次讓幣值貶個夠,不要產生貶值持續不停的預期心理,這還比較能夠透過貶值重新的創造出口,與資產吸引力,才能及早的恢復,而這正是我前面說的兩個關鍵因子,通縮型在利率與經濟成長率,通膨型在利率與匯率,一般不解其中變化的讀者能夠從書中大致了解為何如此便是有收穫,雖然這些都是基本經濟學理應該驚鴻一瞥過的東西.



   但是,這裡有幾個作者沒有提,卻值得深思的地方.首先留心27個通脹型債務危機的例子中,可以發現有幾個國家不只發生一次危機,如阿根廷,墨西哥,巴西,智利,菲律賓,俄羅斯,土耳其,馬來西亞,其中俄羅斯與阿根廷甚至發生過三次通脹型的債務危機.根據Dalio在其中的說明,每一次致連鎖性通膨債務危機的危險因子都不一樣,有時是國家對通膨的管理缺乏警覺,有時是經常帳赤字過大,有時是實質利率太低,有時是外匯存底過低.但根本原因是甚麼呢?以至於這些國家在經過第一次通脹型債務危機後,也調整了國際收支,讓貨幣貶值,控制支出,甚至進行結構性調整,有的甚至跟威瑪共和國一樣最後乾脆廢掉舊的貨幣發行新的貨幣,並與強勢貨幣連結,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蕭條然後通貨再膨脹逐步恢復出口,外資再度回來,資本與資產市場也逐步回復,看似回到泡沫之前的經濟狀態,可是沒多就又再度引發通脹型的債務危機,然後通膨再度上門,雖然沒像威瑪共和國一樣變成惡性通膨,但也沒有如帝國馬克一樣一次就將問題給解決了,為什麼?我以為這可以從國內的儲蓄與投資上找尋答案,也許這方面德國與俄羅斯,阿根廷在國內投資儲蓄上的比例是不同的,而這也是威瑪共和國的的外債是源於戰爭,而阿根廷或俄羅斯等是源於熱錢,投機性的以至於當德國外債的根源被解決了,後續的調整也就順理成章,而阿根廷俄羅斯等並沒有從歷史上學習教訓,他們只是學到了遇到這樣的危機該如何脫險,卻沒有真的改變過他們的經濟型態.



  其次,這本書沒有大範圍的把國與國之間連接起來,以至於有些更有趣的議題沒有呈現.比如1920年代威瑪共國的通脹型危機中,作者很詳細的說明了凡爾賽合約所引發的政治經濟問題.也讓法國,英國在德國求償上的鷹派角色讓德國陷入惡性通膨的現象顯現無遺.因為過於貪婪卻沒想到德國可能真的拿不出錢,於是再經過道威斯計畫讓德國每年的還款額大降,可以有更多的錢拿去到其他方面的支出,才開出了一條生路,以及隨後的貨幣調整.但是,這時期的國際環境是戰後的通縮環境與德國的通脹狀態完全不一樣,通漲混亂現象反而讓德國的資產市場興盛比那些通縮國家具備吸引力,這樣的資金流動與變化,是否隨後隨哲德國的復甦而有變化,因為再過10年就是美國的大蕭條,這其中是否再有連結,值得再敘述,而德國馬可如何的在黃金準備脫鉤再連結,與後來大蕭條美元與荒金的脫鉤,又可以再敘述黃金準備制度下與今日法幣制度下的調整不同,甚至聯繫匯率如何在通脹型危機中被殲滅,這些都是通脹型中沒有以東南亞金如風暴,或是拉丁美洲債務危機為主,而已德國威瑪共和國為主例所不能更擴大的地方.



  再來依我們投機客的觀點,會特別關注這種書,與主政者的重心不同.主政者可以從這些例子中找出自己國家經濟結構中的系統弱點做加強,轉建,或防護.而我們的重心卻在投機,畢竟一個多頭循環往上假如走3000點指數可能需要3到10年,但是往下走3000點卻只需要三周到10個月.同樣賺3000點當然是越短期越好.這也是會有索羅斯在英國,馬來西亞攻擊貨幣的嘗試,其實其他投機客也是一樣,比起長年的景氣向上循環,更喜歡這種系統崩潰下的空頭市場,這絕非單純貪婪,而是一種可以證明自己眼光的事.相對於金融市場,投機客,這種大危機現在影響得利最大的就是政治人物,書中已經從一堆例子中告訴我們民粹政客,或是新的政治人物是如何從這些危機所產生的經濟崩潰中大量取得窮人選票,這是政客的機會,卻未必是選民的.因為如前所述,那些曾經發生通脹型債務危機的國家,仍然有再度發生同樣危機的可能,而且還不只一次,兩次,如果結構不變,再換一批能言會道,能演會辯者,又有甚麼用,一般民眾依然會遭殃,該來的還是會來.



 最近外面正在貿易戰,當然不可能不受影響,比起1930年代來說,現在的全球經貿連動實在又快又強,這是一種危機,但也可能是另一次機會,有可能找到一個弱勢系統的機會,所以精熟這本書的一些精華,並用在實務上,縱使不能獲利也能避開一些災難,這就是閱讀這類書的功能之一,不論對投機客或主政者而言都是有利的.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