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制度基因:中國制度與極權主義制度的起源

 

制度基因:中國制度與極權主義制度的起源(Institutional Genes: The Origins of China's Institutions and Totalitarianism, 許成鋼 )

           "制度基因"是近期出版的新書,屬於學術著作,由台大的出版社出版,不過它的題目非常有話題性,與其說是有意思,不如說是一本相對稀有探索極權制度的書籍.

            本書的主要標的是在探討關於中國當前的極權體制何以無法做更近一步的形變,做政治體制上的變動,即使它在經濟制度上透過所謂的改革,本質上已經接近當代的資本主義,採取市場制度的模式,但卻無法像台灣在1980年代那樣,從一個威權體制過度轉型到憲政民主體制,甚至在習近平上臺之後更近一步的退縮回到絕對極權體制的疆域中.本書作者許成鋼是對岸的學者,但它這本書注定只能在海外,與台灣刊印,因為這個敏感又違背對岸當局絕對威權的題目,註定是要在當地被封殺的,而這恰好正能說明極權體制的問題.

           作者指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異,在於威權體制與極權體制有著根本上的差異,這個差異是源自於它們各自的制度基因的不同,而這裡的制度基因是從過往制度變化的歷史中,不斷滾動卻一直延續下來舊制度基因的延續,中國共產黨的極權體制制度基因根本未從變動的核心是源自於中國歷史舊王朝封建體制裡專制統治的基因,以至於,它的極權統治根本性一直難以被摧毀,所以本質上即使今天中國國力已經發展到產生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困惑中,但卻依然無法擺脫核心的極權制度專制本質,究其根本是自史前時代起中國即與歐洲文明形成大分流,中國歷來缺乏對於人權,產權,政治制度等制度基因的探索,討論,這與希臘羅馬發軔的西方能行成後來民主憲政的制度基因是一種制度根本上的大分流,兩者從一開始即埋下不同的制度基因因子,中華帝制根本上缺乏邁向立憲體制的基因制度. 

            另外一個形成中國極權制度的制度基因是源自舊有的帝制基因有利於蘇聯引進的共產主義極權基因,正是因為傳統存在帝制基因,所以當現代革命的發軔起點在中國出現時,因為中國民間社會無法提供相關立憲制度基因,加上蘇聯對於中國推翻帝制的革命實質參與,提供武器,資金,使得共產國際所支持的極權主義政黨,與基因有機會潛入到中國的反帝制的革命中,而這個新的極權基因恰好接續了傳統的帝制極權主義基因,它與最終形成憲政制度的基因背道而馳,但卻與極權所需的制度基因較為接近,在共產國際的培養和扶植下,中共經過二十多年發展,培養出自己的極權主義領袖,逐漸演變成獨立的極權主義黨,並透過武裝奪權,在中國建立了全盤蘇式的極權制度.之後中共透過大躍進和文革,以數千萬人的生命為代價,將變異的中華帝制的制度基因嫁接在來自蘇俄的共產極權制的制度基因上,形成了具有更深制度基礎的中國式極權主義制──區管式極權制.

            在中國發展出的適應性更強的區管式極權制.這種制度使得私有經濟在極權控制下得以蓬勃發展,從而暫時挽救了中國的極權制.蘇歐共產極權陣營崩潰後,中國特色的極權制在全球一枝獨秀,伴隨私有制的大發展,中共對社會的控制也一度放鬆,使中國的制度曾朝著威權制演變,同時產生了有利於民主憲政的制度基因.但中共從來沒有放鬆對這些所謂"和平演變"或"顏色革命"的敵對發展的警惕,習近平作為中國極權主義制度基因的產物和代表,最終採取行動,不惜以損害經濟為代價去消滅所有"威脅"極權制的因素,以防止和平演變.而驅使中國制度朝極權制復辟方向演變的基本力量,是極權制的制度基因.正是中國根深蒂固的極權制的制度基因,使習近平得以在經濟改革四十年後重新確立堅定的極權主義立場.

            本書採用弗里德里希(Carl J.Friedrich)和布里辛斯基(Zbigniew K. Brzezinski)關於極權主義的操作性定義(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and Autocracy ).共產極權主義運動是個世俗宗教的暴力運動,馬克思在這個運動中起的最大作用在於其救世主義的(messianic)世界末日預言(apocalyptic prophecy),在於絕對平等的新世界的誘惑,階級鬥爭的煽動,以及設計無產階級專政的暴力奪權和暴力統治.在極權主義政黨內,只有少數知識分子了解馬克思理論.,但他們必須服從上級,絕不允許表達任何違反上級意圖的獨立的馬克思主義見解.觀察蘇俄和中國的共產極權主義運動,可以看到柏拉圖的哲理在其中並沒有重要作用.相比蘇俄,中共領導階層比蘇共了解馬克思主義的人更少得多,更談不上柏拉圖和黑格爾.二十世紀上半葉,整個中國知道柏拉圖和黑格爾的只有極少學者,而且他們大都與極權主義革命無關.

             摩爾(Barrington Moore)的是最早對比分析蘇聯和中國極權主義的人.他從不同社會的傳統農業組織及不同封建傳統來解釋世界近代歷史上的幾個重大的不同演變方向,分析聚焦於為何俄國和中國走向共產主義革命,而德國轉向法西斯主義.他認為極權主義的共同特點是利用或動員作為底層階級的農民.共產黨靠自下而上地動員農民.法西斯主義是封建貴族與上層資產階級的反動政治聯姻,靠自上而下地動員農民.許成鋼在此基礎上再分析因爲共產國際對中共的決定性影響,中共和中共的武裝力量與中國傳統秘密社會之間的關係,以及中共政權內存在的大量中國帝制遺留的制度成分這些重要事實.在分析方法上,本書引用歷史證據,論證了本質上不同於封建制的沙俄帝制和中華帝制的制度基因,如何幫助造就了極權制的制度基因.

            在以上的基礎上,許成鋼表示受到孟德斯鳩和馬克思的影響下,魏復古(Karl Wittfogel)把沙俄制度也歸類到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專制主義,把現代的極權制看成是中國和俄國古代極權制的簡單延續,但他沒有看到從帝制到共產極權制發展的過程所涉及制度基因的演變,突變,並忽略了中國和蘇俄共產制本身許多基本事實,及運作,機制和起源等問題.本書探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如何與中國和俄國的制度基因相結合,進而創造了一種世俗宗教運動,一種現代共產極權主義運動.本書著重分析這種結合如何誘發制度基因的突變,從而產生現代極權制的制度基因.共產極權主義可以說是一種現代化過程中產生最大規模,極為狂熱的世俗宗教式意識形態.世俗宗教運動使得極權主義有極高的蠱惑性和煽動性,使得極權制有極強的動員力,它在壓制人的自由的同時,往往在一段時期有很強的經濟發展和擴張的能力.在如此制度下,不僅經濟發展,連所謂的私有產權都不能自動推動民主化,這對現代化理論是極大的挑戰.從制度基因的角度看,私有產權和經濟發展能成為孕育和推動憲政民主的力量需要滿足多個基本條件,關鍵是私有產權的所有者必須普遍具有自覺的意識,認為產權是自己的權利,而且有意願有能力去保護自己的產權,而在共產極權主義之下,這種個體自覺力量已被去化.

           作者認為要讓私有產權演變成為憲政的制度基因有三個必要條件,首先私有產權必須得到系統法律和司法體系的保護,其次產權所有者的人權必須得到基本保護.否則,即始法律形式上承認私有產權,統治者只要控制所有者,就直接控制了產權,並可以透過暴力要求所有者予取予求.第三條件則是產權所有者必須至少在社區和基層,或者商會及行會,擁有政治決策權.政治決策權指的是超越私人產權的集體事務決策權.民主憲政制度的演變是自下而上的,產權所有者必須至少能在社區範圍普遍擁有集體決策權,才可能形成民主憲政的制度基因,使他們能在憲法保障的結社權範圍內形成更大範圍的集體決策,從而保護他們的權利.

            因此在這個基礎上,作者接著就要開始分析台灣威權體制轉型到民主憲政政體的成功,與何以中國在有了接近現代產權,市場基礎上的改革之後,卻依然走向極權主義的回頭路.作者首先提出了幾個台灣轉型成功的幾個流行解釋.第一種解釋基於現代化理論,認為台灣建立憲政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在台灣的經濟發展中,以私有產權為基礎的中產階級成為支持憲政制度轉型的制度基因,與之相比,中國的經濟發展雖然產生了很大的私有部門和中等收入群體,但這些群體在各方面的自主性都受到極大限制.人權不斷受侵犯的私企業主不僅戰戰兢兢,馬雲就是一個例子.而企業的最終控制權往往並不在企業家手裡.許成鋼強調若不分辨兩岸制度所有制的實際機制,不看經濟發展中個人的權利,不分辨經濟如何發展,就籠統斷言經濟發展會導致民主憲政,會產生嚴重的誤導,所以那些曾對中國可能會伴隨經濟發展變成民主制度的錯誤期待,主要就源於這類抽象的論斷的誤導.

            第二種解釋強調威權領導人蔣經國和李登輝個人的作用,認為他們個人的遠見和魄力起了決定性作用,但更重要的基本史實是結束台灣的威權制,建立憲政和民主制度,是個漫長且充滿不確定性的多階段的過程.其過程的每一大步都不是政治強人主動策劃的,而是在強大社會壓力下,政治強人或順應潮流,或被迫,逐步而為的結果,當然根本的制度因素在於國民黨雖是個威權政黨,但因為未能走進極權主義的領域,所以保留了些許多元化的可能性.1980年代後期起,國民黨領袖面對強大的社會壓力時選擇順應潮流,在此過程中,他們努力克服國民黨維護威權制的保守派的巨大阻力,歷史事實證明強大的社會壓力是克服國民黨內保守力量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這些強大的社會壓力,既得利益集團也會有足夠力量逼迫停止變革,.所以在台灣得以形成推動民主憲政改革的強大社會力量,是社會中的民主憲政的制度基因演變增強的結果.

            第三種解釋認為台灣成功的制度轉型是得益於儒學或新儒學.從哲學的角度.儒學真正大規模成為臺灣教育和意識形態的一部分,是戰後國民政府帶進來的,然而台灣民主憲政轉型中起作用最大的人群,大多是臺灣本地人,特別是早期的民進黨與黨外人士,雖多不是深受儒學影響的,但是他們受到日本殖民時代所帶來的基本教育觀念與立憲政體觀念的影響,開始受到儒學啟蒙,也建立了較爲前進的憲政制度概念.

             從制度基因的角度解釋台灣的制度轉型,可以概要為以下四方面,第一由於中華帝制對台灣的統治較短暫,1895年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時,中國與台灣的制度基因不盡相同.在日殖時期台灣的制度基因更發生進一步改變,第二戰後國民政府接管台灣時,制度基因已經與中國有了顯著的不同.最大的不同是蘇聯來的極權主義制度基因正在中國大陸迅猛發展,而日殖時期的大正民主卻在台灣留下了雖然微弱但極為重要的民主憲政制度基因的根基,第三雖然國民黨繼承中華帝制制度基因的保守力量,但國民黨信奉的三民主義至少名義上把施行憲政當作最終目標,至少憲法文字上是按照憲政原理設計的.這些決定了國民黨內的保守力量從來也不能徹底消滅民主憲政的制度基因.這些與中共的情況截然不同,中共視憲政制度為敵,全面徹底絞殺有助於憲政的制度基因,包括黨內外任何主張民主憲政的人,第四來自美國的外部影響,既幫助了台灣民主憲政的制度基因的成長,也在台灣轉型時期助長了民主憲政的力量.

              雖然顯得有點狗吠火車,但作者還是從台灣的轉型經驗中得出能提供給中國啟示的三點,.第一點,台灣透過民主憲政的啟蒙和實踐有了民主憲政的制度基因,其中特別重要的是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的意識,民主憲政制度的意識,以及具體的公民社會操作的實踐,社會精英和全社會民眾的普遍啟蒙,是憲政的制度基因的重要部分.第二點,私有產權,公民社會的長期發展及民間為保護產權和公民社會權利的力量的壯大,是台灣制度轉型的基礎.第三點,極權制的退化或崩潰是民主憲政制度基因獲得發展及社會上能產生民主憲政社會壓力的必要條件.而台灣從未受過極權主義統治,國民黨不是極權主義黨,最多只能稱為威權主義政黨,其中還是容忍少許的多元化,它從來沒有控制社會所有方面及所有角落,因此沒有徹底清除民主憲政制度基因得以生存和成長的機會.

              最後作者表示極權制的崩潰是從極權制轉軌到其他制度的先決條件,但極權制崩潰後是否能轉型到民主憲政,取決於社會上是否存在必須的制度基因,包括普遍存在的私有產權,發達的公民社會,及關於人權,產權,法治,憲政的社會共識等.因此,若不存在這些先天的制度基因,則談要轉型成民主憲政無異緣木求魚,因此作者雖然沒有明顯的表達中國當前轉型的不可能,卻也暗示了這個極權主義制度若沒有真正自內部發展出或誘發生出相關的制度基因概念與運動,基本上是不可能有太多改變的,且他還從根本上判斷當中國經濟成放緩,因為制度基因的因素,它的經濟改革制度必然不太可能成功,因此,有可能陷入1970年代蘇聯經濟困境那樣的狀態,而為了應對這樣的困境,極權主義的暴力性將為無時不刻的在黑暗中出擊對付那些在蕭條時期不滿的個體,令其不能煽動與擅動,畢竟軍方的力量是暴力最大的支撐力量,加上固定的太子黨接班體制堵死了變革的可能,這也是中國共產黨極權主義基因必然的表現.當然以上這些都是臆測,我們基本上仍舊可以從本書的討論中得出中國共產黨的極權主義本質上近期內應該沒有任何改變的可能.以上.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

 

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  Victorious In Defeat: The Life and Times of Chiang Kai-Shek,1887-1975,  Alexander V. Pantsov)

             歷來關於蔣介石的傳記,評傳雖不說多如牛毛,但有關的各類著作委實不少,但通常敘述方式與標的明顯.與舊國府相關人士親近,或採取早期黨國觀點的書籍,毫無例外的都給予正面甚至過譽評價,這其中自然會刻意選擇性的忽略,或根本未曾真正採證史料,只是根據官方所設定的特種人設,在這個基礎下,去建構,甚至吹噓,於是形成了一種某些政黨主張者的完人定式.相對的隨著傳統威權體制的衰退,新的以批判觀點為主體的敘事成為主流.這新的流派基於批判的立場上,可以說是毫不留情,一方面他們有目的得揭露過去被刻意隱藏的蔣介石方方面面的曾經有過不當的行為,生活,思考,決策上的槽點,讓這個人更豐富完整的人生呈現在世人面前.但另一方面,積淤批判的角度,也有許多作品經常在沒有直接證據,或者歷史紀錄佐證下去自行過度揣測,想像,不當連結,使得蔣介石在某些方面成為了一個絕對毫無可取的混世魔王.

            "失敗的勝利者",從這個副標,大體上能猜想作者Pantsov所描述的是一個怎樣的人物,作者透過了散佈在全球各地圖書館的資料,蔣介石逐步對外開放公布的日記,以期本書自稱的從舊蘇聯的檔案中找到相關中華民國與蘇聯曾經的外交檔案,秘聞紀錄,與去過去蘇聯對外來往的紀錄檔案,等諸多資料,重寫蔣介石自1887年出生起至1975年逝世為止的關於他個人的全部但大略的事蹟,使經歷的事件紀錄,作者自稱希望能為蔣介石找到一個適切而客觀的歷史位置.

             先不說蔣介石,這本書最讓我驚奇的是寫宋美齡,全書從頭到尾,這位所謂的高貴夫人,在這裡已將淪為一個混身充滿公主病的女人,從一出場到落幕謝世都沒有得到作者太多的正面評價,就像是一個每天裝扮得美美的,日日奢華浪費,感情紊亂,偶爾情感出軌,一不如意就要去國遠赴歐美逍遙度日,更看不上所謂的貧窮或一般的民眾,可以說,在本書中,她簡直是一個獨立活在幾億中國人生命之外,而黨國紀錄中曾經把她誇耀的爭取美元資助的訪美行程,在這裏變成了一場追尋情夫威爾基的私奔之旅,及其的不堪,甚至到連羅斯福總統及其夫人都厭惡的地步,根本與舊資料所傳達敘述的那個人是完全不同的.

              至於主角蔣介石呢?這本書有一點把握上的特點,就是他並不把主角寫的過於愚笨,無知,對世界一無所知,與過去對岸許多貶抑蔣氏的書籍那般,當然這樣的好處也是同步化了避免愚蠢話整個所謂黨果體系上的所有人.但是,取而代之的是,作者不但盡力地表現出主角其相關人士的智慧,或智力,眼光的優點,也同時表現出某些時候因為所知狹隘,偏見,目盲所引發的對於狀態,事件,緊急危難處置時的盲點,或者錯誤之處,同時,在埋下這樣的腔調中,作者更集中的表現出主角的性格問題,特色,或是這些性格所帶來的問題,尤其是俄羅斯,蘇聯的多年來往過程中的折衝,秘聞,與那種既希望連結,利用如列寧,史達林在國家對外發展上那種想要取利中國,又不想因此得罪它國,如德國,日本,美國時的矛盾心力,而自己又要慎防對方的貪念與野心,避免偷雞不著又蝕把米的心理,決策狀態,其實有一點表現出蔣介石並不真的那麼的愚蠢,甚至還有點精明的顯露.當然其中也有關於對於蘇態度的轉折,在本書中描寫得非常細緻.早年孫中山因為對蘇聯軍援的需要,而主張容共的政策,我們從本書中看到在早期的蔣介石這裡其實也不反對的,甚至開始時還與國民黨的左派往來較為親密,只是後來的一朝翻臉,卻也顯德決絕毫不容情,而從作者的筆法上,我們都曾中嗅到一點主角精明的味道,當然這種精明並不是什麼真的基於國家大政,人民福祉,而是建立在一種個人權力的絕對增長的目的下,顯然就算不算梟雄,只是一個幸運的軍閥之一,也不太可能單憑好運,沒有任何過人的算計就能成為一方之霸的可能,於是從這個角度,讀者可能開始會想這個人固然貪婪於權力,但絕對不是一個無知的莽夫,而是存在如商人般的投機,兼一些小聰明在期間運作的.而且作者並不吝於揭露蔣介石私德上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其實傳統文化中長期以來累積的污穢,惡習,封建觀念,而這些觀念其實洽也正好影響了身在那個時代的主角的思維的很長一段時間,甚至至死都沒能擺脫這些封建思想,這是在看主角上不可能不去觀察的部分,受制於個人的學識,眼見,見聞,與對於現代性的接納度都是影響其行為的重點,另外,藉由第三者留下的文字記錄,對話,書信,回憶錄,特別是那些曾經與主角往來的國外人士,可以看出大多數人對於主角喜愛權力慾的戀棧,或是某種自信到自大卻但在外人眼中又略顯無知的掌控慾,這裡作者都不是以自己的主觀臆測,或是語言,而是透過了他者的紀錄與感受.所以在文字敘述上,可以說是一本大致排除了許多主觀意見盡量朝向客觀的書寫方式的歷史書了.

              當然,在這個歷史教育內容簡易化且式微的年代,大多是年輕一代的可能也少了自行主動的去尋找多元觀點的歷史書籍閱讀的興趣與動力,以至於形成了另一種與黨國歷史教育下所創造的受眾差不多的狀態,就是雙方各被某種單一價值觀點的政治歷史觀給綁架了,畢竟對多數統治者而言,歷史教育即是政治教育的觀點始終未變.加上現代人尋求快速與便利,許多時候無暇於深刻且近一步的思考,於是乎,真正許多嚴謹書寫,有多元觀點的書籍,或者言有所據的歷史影片就讓位給那些以沒有根據,沒有考究,單憑個人立場立論說書式但方便立即簡單知曉記住的流行歷史影音,這種狀態恐怕也是所謂的客觀觀點歷史書籍逐漸消逝沒落,只淪為學術人追求的原因之一.

               這本書除了蔣介石之外,基本上可以說涵蓋了整個中國民國歷史的絕大多數時刻,有許多與官方決策上層有關的內容,在過去在其他蔣介石傳記上也都有記錄,但是本書因為多了許多後來逐步揭露的文件,檔案,以至於也有許多不同以往的觀點敘述,還算頗值得參考,另外,作者寫這本書的意義在於為主角單人去魅,沒錯,主角固然是以獨裁者形象留存於世,但是,他其實也存在多面性,也存在功勳性,也有功績於國家的後來施政,並不是以一個絕對的獨裁者冠以其名,就能說明白的,它引人思考的是不是蔣介石真的是什麼人,而是會什麼我們總會陷入旁人有新創造的單一價值思維這樣的思考路徑陷阱?以上.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張忠謀自傳

 

張忠謀自傳(張忠謀)

           因為身體尚待復原,原有的閱讀計劃排程暫時改變,先讀這本自傳,接下來的幾本應該也是不會太嚴肅需要耗費過多精神的書籍.

           這部落格中關於經管類的書籍一向不多,看起來似乎這個主人不是這方面的愛好者.但實際上非如此,畢竟是商管學院畢業,也曾從事財經相關書籍雜誌的採訪,與出版工作,這類書籍其實才是我過往閱讀的大宗,只是覺得這類書沒啥好寫心得,所以才看起沒太多這方面的篇章.這本"張忠謀自傳"基本上是基於他確實是個重要人物的角色才入列.

           這本自傳的一個文字特色就是有什麼便說什麼,這是非常難得的事情.相比國內關於經管類人物書籍的書寫經常流於歌功頌德,事後吹捧,或是互捧的狀態,個人以為張忠謀這本自傳的第一特色就是藏不住,他對於過往經歷的事件,人物的描述都是同時兼具褒與貶,甚至不吝批評的態度,沒有一個絕對不會犯錯,想錯,做錯,或是說錯的人物,也並無絕對一無是處之人物,主要因為傳主本身對於大部分篇章的連結是以"事件"的角度在寫的,比如一個半導體技術的攻克,一個生產標準的邁進,一個營業目標的達成,一個新公司的成立的角度為主體,因此在處理這些事情上所涉及的人的思考,價值,私心,或是遠見都會以某種明顯的個人特質,比如聰明,愚笨,短視,前瞻,為公,藏私,或是明顯的基於脾性,涵養,知見,或是身處的職位,基本能力,人脈,思緒範疇,過往經驗都回成為"他"或"她"這個人的優勢或是包袱,因此傳主在書寫這些事件所涉及的人物時,並不會單純的以成敗論英雄,而是會同時書寫自身對於他人處置,思維,或是決策所涉及的相關,與身處環境帶來的限制,所以這本書裡所有的人物都是多面的,有傳主稱讚的部分,但同時他也會因為事件發展的某些關鍵端倪,阻滯,或是失敗而被傳主點出所涉人物犯錯,做錯,或是私心決策錯誤的部分.光是這有話直說,毫不擔心得罪人的態度,就是本書值得閱讀的第一個要素.

           看完自傳的第二感受,首先是關於政治人物與事業經營人物的重大差異.書的下冊後半進入了傳主回到台灣加入工研院,雖然是一個不簡單的人生事件的轉化過程,但與他在美國德州的過往最初最大的不同,就是他開始必須與台灣的官僚互動,打交道.基於前面我們說的本書第一特色,即使面對許多我們當下耳熟能詳的過往財經官員,或黨國大老,傳主一一點名他們的決策中所隱藏的各種缺失,疏漏,或是實際寫出"僚"氣的種種問題,還有就是某些在當前被封神的財經,工業大佬真實的樣貌,這裡面其實並沒有任何一位實際上如同他在後世流傳的名聲那樣的威不可測,或是有絕對的英明,前瞻,或是大膽,反而,因為書籍的事件書寫導向,我們可以看出許多官員的猶豫,短視,近利,與事實上的不專業,只是一個簡單的以高位,剛愎,甚至是錯誤,無效,又自大的態度,而這恰好與本書根本的經營管理特色恰好背道而馳,官員往往有許多不切實際的空想,甚至很多時候只是一時興致的錯想,卻往往把這些錯誤堆積的想法當成執拗不知調整,不容挑戰的權威意志,這與需要不段隨時調整,隨處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彈性經營策略大異其趣.從本傳中,可以讀到許多過往國家產業,與財經政策決策者上的問題,與真相.

           而最深且最值得探究的是作者的人生經驗所帶來想法是自年輕建立後一以貫之的,比如,年輕時傳主於電晶體時代即從日本製造中體會的生產線良率問題,為什麼日本工廠的良率竟然是美國公司的一倍以上,那些與國情,民族性,企業文化有關的體驗,與時至今日台積電要在美國設廠前傳主即已明白的提醒生產良率與其他生產問題恐怕會不如原先在台灣時一般,這些都不是隨口的意興所致,而是有他長期的工作經驗與生活觀察所致,而從電晶體時代40%的良率即是頂峰的狀態,看看今日台積電3奈米製品近80%的高良率,實在可以一窺此代工生產巨擘的真實能力,在一個生產的改良上所耗費的心力與達成的結果,這些都並非一蹴可及,而是經過時代與當下管理者一再不斷的試煉改良而來.

           另一個從傳記中我們能體會則是對所謂的"遠見",並非單一的定義而成.個人曾有機會採訪過HP的Lew Platt,從他那裡聽聞了一個概念,就是預言未來所有的家用電器設備中都會被鉗入電腦,其時他所謂的電腦指的就是"chips"的意思,也就是晶片之意,可是呢?這個看似超前的概念一直要到很多年之後才真的實踐普及起來,當時網路初起,還有一堆新名詞如 Vedio on demand,也都是要若干年後才真的發生,甚至是今天,可是從本書中我發現原來早在1970年代中期,傳主在德儀的上司Mark Shepherd就提出過晶片將進入所有電器設備的概念.若是從概念預言的角度看似是有遠見的,但是從經營管理與生產的角度,過度抱持這種概念的預期,多少有阻礙當下決策,且與市場,技術,生產等實務面脫節的可能,畢竟就真實的經營來說,當下與未來幾年的營運才是重心,且世界的變動甚快,一種預知可能以某種不確定的方式去逐漸實踐,未必能如預言者的預知是直線且光速的,在這方面傳主貼近實務面的做法,是比較合乎企業經營的,但這並不意味傳主對這些預知抱持輕蔑的態度,反而更加證實是以務實的腳步去貼近未來.

            以上幾點大致是我閱讀本書後的主要感受,在此不對原文本內容透露過多,畢竟這是關於傳主張忠謀的個人經驗與真實感受而來,並不需要對其經歷或判斷的對錯做另一番自以為是的評論,有興趣者可以自行找來閱讀,便知分曉,但是個人以為傳主的生命歷程前半段與家國興衰並連在一起,看過上冊大抵能理解,體會這種個人生命與國家存亡間的緊密連結,而下半冊主要是傳主飄洋到美國後的生活,求學,工作經歷,這裡頭尤其傳主個人經歷與世界晶片,半導體產業的連結可以說是非常緊密的,看了傳主的敘述,大體上是同時理解了傳主的經歷,也能夠從中理解全球半導體這個行業自1960年代至今的發展大勢,與經歷的各種起落,並粗曉此行業相關翹楚曾經有過的看法,作法,與各種知識,智慧的展現,或是各式企業內部衝突,與人為知見障的種種,就閱讀來說,既不太嚴肅,帶有許多樂趣,但是也不是隨便閒聊,而是充滿各類生產,行銷,研發,業務,公關等管理智慧的一本作品.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