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0日 星期日

洞穴奇案的十四種判決

 

洞穴奇案的十四種判決( 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Nine New Opinions, Peter Suber)

        "洞穴奇案"是一個有名的法律虛擬案例,是由法律學者富勒(Lon Luvois Fuller)所提出的,它涉及到一件關於人類相食的案例,富勒藉這個案例中五位法官的不同主張來呈現五種不同的法哲學流派的觀點,說明因為主張法哲學基礎的不同對於法官各自判決所產生的結果影響.而這本''洞穴奇案的十四種判決"的作者薩伯則以富勒的觀點為基礎,在五種法哲1學外,另外虛擬了九位法官的九種法哲學,同樣的也會另外產生九種相異的判決結果.所以事實上,這是一本基於一個虛構案件討論法律基礎和精神的書,告訴我們既使在相同的案件,採取完全一樣的法條下,每位法官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判斷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判決結論.這其中當然充滿著對於法律的根源,倫理和邏輯的思考,同時也說明法律判決過程即使看似一切公平,但其中依舊存在著相當的人為解釋與自由裁量的影響力.

        所謂的洞穴案大抵是這樣的: 富勒假設了這樣一個案例,有5名洞穴探險協會的成員去探訪一個石灰岩洞突遇山崩封住洞口,因此被困在洞穴中,官方派出了救援隊,不幸又遭遇另一次山崩,造成救援隊中10人喪生.救援經歷了20天,救援隊才獲知受困人員隨身帶有無線電,透過無線電聯絡告知,至少還需要10天才能將他們救出,但此時受困者已經吃完了所有預先準備的食物,於是他們便詢問救難人員若吃掉其中一名受困者,其餘四人能否生存超過10天?得到了肯定的答覆,但當他們詢問是否可以因此殺掉其中一人時,救援隊中無人敢對此應答,隨後無線電因為電力用盡不能在通話..在這種情況下,受困者中名為威特摩爾的人提議用擲骰子的方式選出一個讓其他人殺來吃.但當眾人都同意他的提議之後,威特摩爾自己卻突然反悔,拒絕擲骰子.其餘四人則不認同他的反悔,並在他未反對的情況下,由另一人代替他擲骰子.擲骰子結果是威特摩爾輸了,因此其他人便衣事前的約定將他殺了分食,最終堅持撐過了10天等到了救援成功.不過事後,法院以謀殺罪對這四個人進行起訴.富勒在之後撰寫了審判該案五位法官的陳詞,以表達不同法學理念的觀點.而本書的作者薩伯則在富勒的基礎上,根據法哲學的進步演變,又提出了九位新的法官意見.於是便形成的對該案的14位法官的14種意見書,而無論兩人中的一位,最終都沒有得出一個確定的判決傾向性.使得這個案件有無限的討論可能性.

      關於富勒擬定的五名法官意見,及其判決意見如下: 

      首席法官特魯派尼觀點: 應尊重法律條文,所以四名被告有罪.他認為法律條文不應有任何例外,即使個案特殊,法官也不該動用自由裁量,既然當時的法典規定的規定"任何人故意剝奪他人的生命都必須被判處死刑",所以應該維持遵照法條的精神判處有罪.但他也主張,基於該案的特殊性,應該給予行政赦免,他建請由高行政長官給予赦免,這樣正義將會實現且不會損害法典的字義或精神,也不會鼓勵任何漠視法律的行為.

      福斯特法官觀點: 依據立法精神,當時被告處於自然狀態,法律的管轄權已不及於他們,實定法已不適於當下環境,應該採用自然法,所以此四人應無罪.管轄權的假定是當一群人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同一特定區域時,才可能把同一種法律秩序強加在他們身上.被告在做出他們性命攸關的決定時是遠離我們的法律秩序的,加上被告所作所為依據的是由受害者本人首先提出並經所有人同意的生死協定,法律或政府的最基本的原則建立在契約或協議觀念之上,因此被困五人的協議是有效的.任何實定法的規定都應該根據它顯而易見的目的來合理解釋.

    唐丁法官觀點: 他認為存在法律與道德間的兩難,因此法律無法對於道德事件來做出審判,所以他雖不同意福斯特法官的意見,卻也表示法律難以介入,因此主張迴避審判.他表示什麼情況算脫離法律管轄,有不確定性,會帶來混亂,法官沒有權利解釋和適用自然法,所以他反對福斯特法官的意見.認為在其自然法裡設定合約法的效力高於懲罰謀殺很荒謬.同時他以為刑法除了威懾還有其它目的,自我防衛是人的本能,多數人同意並不能決定殺人,一個原則的合理性應被它所得出的結論所偵測,如果判謀殺罪,顯得荒謬,應該用其它罪名來指控.

     基恩法官觀點: 維持法治傳統,所以應判四名被告有罪.基於立法至上原則,法官有義務忠實適用法律條文,根據法律的平實意義來解釋法律,不能參考個人的意願或個人的正義觀念.雖然對立法目的的看法帶有主觀性,但不能根據法官自己認為的立法的目的來修改法律,由於受害人沒有威脅被告的生命,因此本案並不構成正當防衛,司法權力分配從長遠看比艱難的裁決危害更大.

     漢迪法官觀點: 判決應以常識與民意予判斷,法律存在著公眾的道德,所以應判無罪.應該如何處置這些被告必需將程序和原則適用於手中的案情,在所有可以利用的形式中挑選出最適合得出正確結論的規則,而要讓我們的行為與接受我們統治的人們的情感保持合理一致,才能保持必要彈性,一旦破壞了人民大眾與指導其法律k政治和經濟生活的那些人的關係,我們的社會就會瀕臨毀滅.所以不應忽視民意的因素,而大多數民意傾向於同情被告,本案案情已完全公開,討論充分,被告被指控犯罪,有四種方法可以脫罪:1.法官判決無罪 2.檢察機關不起訴.3.陪審團做出無罪判決.4.行政長官赦免或減刑.這些途徑都無法完全避免民意的影響,因此罪名不成立.

     關於薩伯所擬定的九名法官,及其相關的判決意見如下:

       首席法官伯納姆觀點: 身為法官必須遵守法律,所以應判被告有罪.法律無關同情,同情感沒有任何權威的力量,即使存在道德方向的考量,也不該介入法律.案由中有人提議的緊急避難抗辯不成立.濫用緊急避難將破壞法治,因爲任何人都可以用緊急避難作為犯法的理由,當時洞內的情況也沒有嚴重到要馬上殺人,飢餓不能構成緊急避難,也不能因為飢餓去殺人.且他提出減輕飢餓並非只有殺人一種選擇,可以處置的方式包括諸如1.等待最虛弱者自然死亡,或者2.吃掉不太重要的身體末梢,3.嘗試重新恢復無線電聯絡;或再等幾天.且探險者當初能去探險,便是假定自己是能預測到自己行為的危險性的,且因為是自願前往的,所以根本就不足以稱為是緊急避難事件,法律並不允許法官把自己不喜歡的明確規定的法律加以修改.且法律條文中的字詞的一般意義並不支持任何有關基於人類本性的例外或緊急避難免責效果的推測.對重要的是他認為對立法機關而言,法律和道德不可分離,但對司法機關來說,法律和道德相互獨立,所以法官不該以道德的名義否決法律,或以解釋的名義混淆法律與道德的理由.

       斯普林漢姆法官觀點: 被告的行為是故意的,但不具備惡意,是不得已下的必要行為,屬於緊急避難的一種選擇,故為無罪.他認為在這案例中殺人是事實,但被告沒有任何邪惡意圖,而是出於自我保存的動機而殺人.被告可能有其他一些合理的選擇,法律要求他們做出那樣的選擇,被告有預謀和有意識地採取了行動,但是並沒有惡意,並且基於同自我防衛者一樣的原因,他們沒有犯罪意圖,由於無罪推定,我們應該以有利於被告的方式解決所有的困難問題.

       塔利法官觀點: 被告等人的選擇是一命換多命,雖是功利主義態度,但值得,因此應該判無罪.一命換多命是一筆划算的"交易",我們如此珍惜生命,以至於我們總是傾向於更多的人而不是更少的人在悲劇性事故中存活下來.同時選擇殺人好過等待自然死亡,因為如果五人狀態一樣,等到第一個人自然死亡,其他人也可能已經到達面臨死亡的邊緣,很有可甭不那麼緊急處置的結果是五人同死.而如果他們五人狀態不一樣,等待自然死亡等於把目標鎖定在身體最弱的人身上,等它自然死亡再吃他,但這是不公平的,而被害者被選中的抽籤過程是公平的.同時緊急避難雖不是否認犯罪意圖之存在的免責事由,探險家的殺人是故意的,但殺人行為之所以正當,不是因為缺乏故意,而是公共政策支持人們選擇較小的惡而不是較大的惡,以少換多,所以合理的緊急避難抗辯可以讓那些即使有故意的被告被判無罪.

      海倫法官觀點: 被告等人是不情願地殺人,他們沒有殺人動機,他們只是被迫選擇,所以應判無罪.海倫法官已強暴案受害者的順從並不是真正的同意,來同位指出這些殺人者並不是真的同意殺人.她指出人們可以有意識做某種行為,比如順服強暴者,但實際上同時又違背自己的意願,因為不接受強暴可能會被殺死,同理,被告殺人是唯一的求生選擇,探險者是在沒有故意的情況下殺了人,如果有別的方法可以讓他們存活下來,他們就不會那樣去做了,所以基於緊急避難的殺人是正當的.

      特朗派特法官觀點: 他認為生命的絕對價值,沒有人和的價值與需要高過它,所以他支持被告有罪,但同理,因為生命權最高,他認為不論是司法還是行政機構都沒有權利剝奪他人生命,所以他主張有罪但非判處死刑.在他看來每一個生命都是及其崇高和無限珍貴的,每個生命具有平等的價值,沒有哪一個生命可以超過其他生命.因此任何犧牲必須是自願的,否則就是侵犯了法律所確認的生命平等和神聖尊嚴,如果沒有人主動犧牲,那誰也沒有權利殺害不願犧牲的人,每個人都有義務面對死亡,都不能違反最高的道德和法律義務去殺人.

      戈德法官觀點: 他主張契約的認可,所以當被害者反悔不願擲骰子時,五人合議的協定就不成立了,因此被告等人是在當事人不同意下的強制行為,故而有罪..被害人撤回同意的行為不容忽視,因為被害人撤回了同意,並表明其不同意加入之前的那項協定,因為受害者有權保衛自己,這與被告出於緊急避難殺害被害者相矛盾,且無罪判決可能會導致悲劇重複發生,所以理性與情感不應截然分開,沒人可以在脈絡之外進行法律推理,語境總是影響著人們的推理目的與內容.

      弗蘭克法官觀點: 弗蘭克法官設身處地想像,他自認若與被告處同樣狀態,他也會做同樣的事,所以應判決無罪.這是14個判決意見中立論最簡潔的.

      雷肯法官觀點: 跟據最基本的道德原則,殺人就是殺人,無其他的理由可辯,應該判處有罪,嚴格懲罰犯罪是預防犯罪最有效的手段,不承認心理的或意志力方面的任何理由,對所有那些實施了受禁止行為的人都進行懲罰可以實現三項目標:1.把危險分子一掃而光  2.縮短審判時間讓懲罰來得更迅速且少有遺漏. 3.有力地阻止其他人做出同樣的行為.同時廢除免責事由有助於減少犯罪,根據被證實的有害行為對所謂無行為能力的人進行懲罰會保護我們以後不會再受其擾,但同時也會阻止其他人犯罪,懲罰的好處大於成本.懲罰就是對犯罪最大的嚇阻.

      邦德法官觀點: 基於利益衝突,迴避此案.邦德法官認為自由裁量權不可避免,但應竭盡全力去避免濫用自由裁量權,負責任的運用它.自由裁量權不會在很大程度上改造法律,讓不確定的邊緣地帶也變得確定,借助自由裁量權,某種尚未預見的案件的方案就可確定下來了,這是優點,但也是缺點.這是因為邦德法官多年前成經審判過一間電池案件,此案件涉及電池的用電量持續時間問題,而此電池恰好正式本案中無線電所搭配的電池,基於這個理由,法官認為自己的自由裁量權實際上已被前案所限制,自已於審判過程中有利益衝突,所以選擇迴避.

      這本書全由這些大量的法官判決觀點與意見組成,對於原來學法律的人來說可能有許多觀點比如道德與法律問題,緊急避難問題,實定法與自然法,等法哲學,與狀態,處境,心理,限制等實際案例的細節推敲問題要去思考,去討論.但是對我們這種非專研法律的人來說,討論該不該有罪的原因或者並不真的重要,而是能看見它的難處在相同的條文前,竟能有這麼多不同的說法,與理論,有了看似成理又充滿詭辯,什麼是自然狀態,什麼是正當防衛,什麼又是自由裁量,哪種狀態下才能稱為契約形成其實都有許多的枝蔓與各色緣由,竟然未必有一種絕對的定論,甚至因人解釋而有差異,由此便可約略推出大概並不存在什麼絕對權威毫無問題,不會曲解的法律宗師或者巨擘,反而由這個案例看出判決時所存在的各種困擾決策者內外的各種可能誤導,與僵固因子,增添了判決的諸多不確定性.加上其合議性的干擾,這書讓我們看到法學與法律判決過程與結果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多了,但也比想像的更充滿多了一點的隨機性.受制於合議組成者自身的專業素養與知識或心理缺憾,判決結果的不確定性終究是比想像的大.所以大法官的釋憲會是怎樣的結果呢?.會向這本書的案例一樣嗎?

      這本書雖是繁體版,但卻是香港那邊的書商轉碼的簡體譯本,除了翻譯用語有點拗口外,基本上算是一本值得去閱讀的書籍.國內並沒有出版這本,事實上以洞穴奇案爲基礎衍生的書籍在國外還有好幾本,基本上也都沒有引進國內,這是有點可惜了.以上.


2024年6月24日 星期一

支配與抵抗的藝術:潛藏在順服背後的底層政治,公開與隱藏文本的權力關係

 

支配與抵抗的藝術:潛藏在順服背後的底層政治,公開與隱藏文本的權力關係(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hidden transcripts,James C. Scott )

       在政治上,統治權力支配者者與被支配者間明顯的存在一種假和諧的表現樣貌,雙方所屬群體心照不宣的進行著自己的表演,這種表演的形式實際上至少包括兩面.這本"支配與抵抗藝術'就在解構政治現實中的支配與抵抗的關係的兩面表演,分析在既定關係下兩方表現的表演性質與內在真實意義.並以此為基礎,回溯支配階級與被支配階級間關係的演變.這本書所要討論的是這類政治演出背後所設定的文本,或劇本的差異,及其之間的關係.

       這種政治表演的文本或劇本分成兩部分,一個稱為"公開文本",就是我們在公開場合看到支配者與被支配者雙方表面關係的呈現.另一部分的表演則潛藏於政治舞台外看不到的地方,所以就存在我們稱為看不到的"隱藏文本",也就是在劇場後或劇場外的演出的文本內容.公開文本表現的是被支配者與其支配者之間的公開互動關係,而潛隱文本表現的被支配者在支配者被不見的地方所演出的內容.相較於公開文本所想要傳遞內容,與雙方關係的單一性,潛隱文本的意義在不同環境下意義不同.被支配者在相似的公開文本下可以藉由潛隱文本表達出自己與在劇場上表現不同的真實想法.這種兩面性的文本就是被支配者對於支配與抵抗的藝術展現.而這種藝術,在公開文本與隱藏文本之間展現出支配與抵抗力量的對抗,最終兩股力量交替進行構成了社會變革的重要動力.

         直白的來說,隱藏文本的表現就是一種抵抗的藝術,畢竟被支配者不是真心的心悅誠服,他就是對於統治者不滿.所以隱藏文本,或者被支配者在統治者看不見的地方所展現出的行為,言論,生活,態度等才是他真實對於公開文本的反對與回應,隱藏文本所表達的是公開文本表演之餘的真實想法.但公開文本和隱藏文本組成的並不是彼此對抗性的世界,相反的這是一個共存的世界.與公開文本相對應的隱藏文本的形態其實並不單獨的由被支配者決定,相對的,它是作為公開文本的影子來存在的,因此隱藏文本所反映的不僅僅是被支配者本身,而是從屬於支配關係中的一種平衡.所以我們在解讀支配與抵抗關係時,會注意到出於支配或被支配者的地位,人們都同時清楚這兩種文本的存在.被支配者清楚自己在公開文本與表演中的順從角色,也明確自己隱藏文本中的表達,當然,其實統治者也清楚被支配者在自己面前的表現具有表演性質,甚至也清楚知道自身的表現也是表演性質的.

        實際上統治者與被支配者雙方的演出都可以視為是一種博弈行為,雙方在這樣的文本架構下基於有限資訊進行多回合的競爭博弈,在這種背景下,雙方在公開文本中的表演,在隱藏文本中所傳達的內容都可以看做雙方的策略性行為之一,因為其實彼此都知道哪個演出才是真實意思的表達,而被支配者可經由隱藏文本掌握更多真實資訊.在這樣的框架下,帶來更多資訊的隱藏文本無疑具有更多意義,也因此可以被稱為是被支配者的反抗武器.在博弈過程中公開文本的意義在於提出可置信且明顯的威脅,威脅包括了懲罰和獎勵,雖然公開文本是由支配者劃定的,但是因為它所設定的規則同時也包含統治的合法性認定在其中,因此這樣的文本對支配者自身也有約束性.所以若支配者違背自己公開文本的話也可能被認為該遭到懲罰.

       公開文本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對支配者合法性的畫定界限,以便構建統治者的疆域區塊,同時區分解釋支配者和被支配者之間的差異,並對支配者的合法性給出支撐理由.古代常說的君權神授就是這種價值觀下的一種說法.可以說公開文本中大量的活動都是圍繞著支配者權力合法性來進行.相對的,這種合法性要求支配者接受雙方階層差異,相信共同歷史,從而穩定支配者與被支配者的既定關係.這一系列展示活動包含對質疑統治支配合理性的展示,和被支配者贏得統治者獎勵的展示,統治者利用蘿蔔與棒子的獎懲組合來完成了公開文本的建構,並在此同時創造並寫就了隱藏文本的可能空間.

       隱藏文本做為公開文本的對立面,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用來展現作為被支配者是個獨立個體的意義.公開文本對被支配階級的強制係展現是剝奪了個體性格,抹殺了個體獨立性,要求被支配者以支配者所要求的姿態,行為,規則來表現,但被支配者想要安靜安全的生活必需選擇配合公開文本,這是被支配者所選擇的妥協,自然另有其隱藏下的目標.在奴隸制社會中被支配者被剝奪了人的自主性成了他人的財產.在被殖民社會中,整片土地與原住民喪失了獨立性淪為附庸.在集中營,戰俘營中同樣存在一種絕對服從的表演.這些不同的公開文本呈現都具有統一的特徵,對個體的抹殺,這些公開文本事經由威脅懲罰,公開懺悔,與請求寬恕等元素組成.他們構成了公開文本的實體內容,而對這種實體文本的對應回應則是隱藏文本真正的核心內容.在隱藏文本中,可以觀察到某種沒有具名或表現身份的方式所進行抵抗的呈現,這些抵抗的藝術在最開始的時候往往難以被發現,直到抵抗行為公開化了才被重視.隱藏文本的特徵提醒我們抵抗是時刻存在只是未被注意到.更重要的是,被支配者日常的抵抗往往具有藝術性,因此能夠超越時空的限制,形成被支配者階級的圖騰.這類圖騰往往被公開文本所棄用,因為它會招來禍端,需視為禁止行為,而這樣反倒進一步加深了圖騰的力量,最終成為抵抗公開化的引導力量.

       隱藏文本做為一種武器與公開劇本同時存在,是被支配階級不得已的一種抵抗存在上的妥協方式.並且社會結構並非時刻在發生變化,現存的公開文本和隱藏文本往往可以共存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某個導火線下隱藏文本的公開化,才可能被支配者以武力取締.因為二者長期共存,往往無法解釋兩者究竟如何形成,也無從回答支配者與被支配者雙方關係位階的確定.從雙方博弈和策略性競爭下的行為來解釋這兩個文本為何可以長期共存,可以看出在最極端的狀態下,整個統治結構已經形成了絕對的個體孤立和階級固化.此時公開文本將完全替代隱藏文本成為所有人的唯一劇本.但一旦上述條件無法成立,絕對的控制被撕開一個小口,潛隱文本必將伴生於公開文本之下並開始有了威脅公開文本的功能.而大多數情況下,個體孤立性較弱同時具有一定的階層流動空間類文本都可能可以同時向灰色地帶移動,因此形成較為穩定的效果,也就是表現出我們所看到的以隱藏文本策略性回應公開文本.相反的,如果個體不孤立且缺乏階級流動可能性,那麼隱藏文本對公開文本的反抗將更為激烈,且因此讓隱藏文本公開化的行為會更常見.從此抵抗將由藝術轉化為暴力,隱藏文本將變得公開化,社會出現動盪,因為會讓某些得不到隱藏文本表演機會的人更趨於公開激烈的手段來表示對支配階級的反對.

       因此當回歸基於兩重文本螺旋交替式的社會變遷想像中不難發現,隱藏文本的公開化往往是支配者與被支配者關係對抗最激烈最具破壞性的表現.事實上當灰色地帶時刻正在進行策略性行為,雙方的對抗時刻進行著.當社會保持正常流動且各方承擔應有義務時,支配者與被支配者間的統治關係弱化,公開文本和隱藏文本滑向灰色地帶時.雙方以策略性行為進行重複賽局.一旦現有公開文本的規則被破壞,特別是當原有公開文本所承諾,同意的支付無法兌現,或是支配積極威脅不再履行約定的情況下,潛隱文本將會轉向公開化.這種公開化對統治階級來說是致命的,因為它破壞了原有的公開或隱藏的文本間並存的默契,使得社會關係出現了大幅動盪.破壞式的對抗也將由此而生,所以現存的兩種文本的暫時頂定間的關係是推動社會螺旋式變遷的核心力量,許多人未曾看重的潛隱文本則是這項核心力量的重要來源,也就是說抵抗的隱藏文本看起來不大有作用,但實際上它是被支配者對抗支配者長期有效的利器,相反的因為它是利器,從支配階級的眼光來看,理解與解讀這類隱藏文本的能力與意願,從安穩這個方面去看,是能加強其統治支配的效果的.

       之前已經看過幾本Jame.C.Scott書寫的相關書籍,在無政府主義主張下的各種關於權利與對抗的論述,都相當的有啓發性,這一本雖不例外,但比起來這本相對規矩穩健的內容與語言,其實是令我有些彈性疲乏而不及思索太多的.以上.


2024年6月23日 星期日

越南現代小說選

 

越南現代小說選(南高,蘇懷,日進,阮氏瑞宇,阮輝涉,阮玉四)

       這本"越南現代小說選"應該是國內出版社首次選集的越南現代小說,共有六篇中短篇,分別是南高的"志飄",蘇懷的"另外三個人",日進的"難眠之夜",阮氏瑞宇的"一個下午",阮輝涉''水神的女兒",阮玉四''無盡的稻田".

       以上這些作家大名全沒聽過,少了外在價值束縛,讀者的自我感受空間就更寬廣.這六篇中個人自己比較能夠融入吸收的是"無盡的稻田","難眠之夜","另外三個人"這三篇,其他的不是說不好,而是有些越南風味自己一時體會不來.不論從哪篇讀起,這些篇章普遍給人的全是純樸鄉野中的生活場景,但相同場景中呈現的卻是不同時期的艱困與苦難,或者在某種程度上來看,可以視為是一種鄉土文學的形變,雖然說六篇各自處於越南不同時期,從殖民時代一路到市場經濟時期都有,但其實從文字中,從描繪上,從意象呈現的景觀裡,時間似乎在這裡面是停滯,被遺忘,或者是說其實是場景的不變讓時間看來是凝滯的.所以若不明白提示,讀者其實是看不出這六篇分屬不同年代作家的作品.

      "無盡的稻田"背景設定在1990年代,此時越南雖早已統一多年,但已經宣示要向市場經濟前進,這篇卻不是明明白白寫什麼市場經濟的影響,而是寫一戶養鴨人家逐水草而居的遷移故事,是的,寫的是農村.這個故事裡頭帶起了兩個關鍵,首先是文本中養鴨人家因為需要不時的延河流移動找尋不同人家的稻田以便給鴨食物需要.但是此時的河水入非早已陷入多重重金屬污染,就是早已鹽化,能提供的給養不高,鄉村人連喝水都得另外採購,緊鄰的河水喝不得,連洗衣服都是帶著鏽色的,稻米的種植自然收穫不佳,獲益有限下,蕭條殘破的農村是可想而知,何況新興工業必然也會吸引許多農村人離開土地.在這種狀態下,農村生活的艱辛可知,這戶養鴨人家由父親帶著兩姐弟三人組成,因為姐弟的母親在物質生活不豐,欲求無法滿足下與他人私奔,所以這個父親遷移的過程中不斷的試圖以要勾引經過地區農戶的人妻,藉由玩弄他人妻,苛待自己的子女來報復洩恨.最終子棄父,女兒遭到地痞強暴.透過一種各方慾望的不得滿足來反應貧困,透過農村收成的蕭條,環境污染來反應現代市場經濟引入的傷害,更重要的是明明越南早經過土改分地,農村的景象卻是如此的殘破,反映出經歷了政權鬥爭,土改,戰爭,統一,再市場經慨放後,越南農村狀態竟然與幾十年前毫無二致,甚至更加的不幸.最恐怖的是傳統的純樸人心早已不見,時時都在算計他人的口袋或者他人的慾望,作者描繪這樣灰暗的黃昏景象相當的有畫面感.

       個人以為"難眠之夜"是比較觀念與導向上較為傳統的一篇.說傳統是因為這篇寫的多少是有點域外文明角度.在南北越分離時期,處於兩政權統治未明的某鄉村中的一群村民的故事,村中的一群自幼年起彼此相交為友的男人到成年後,因為自身的遭遇與各自信仰的不同,分別加入了不同的軍事組織,有的成為的正式部隊軍人,有的加入彼此不相同屬的游擊隊,因為各自的政治追求不同,而彼此武力攻詰,偷襲,暗殺,不一而足.而這些原來的村中好友因此變成了彼此的仇敵,甚至連親兄弟之間因為加入的組織不同,見到對方都要殺之為後快.在這種關係因為政治而變換的時空裡,最為尷尬,受影響最深的自然包括了原先構成這個聚落相關的親屬,家族,鄰里關係與往來,作者相當樸實的文字裡是看不到什麼理想,使命,烏托邦那類的字眼,因為當地人普遍未曾受過太多教育,也沒有機會接觸外界的資訊,有的只是受制於環境的有心人的宣傳,耳語,與大約如此矇矇懂懂的自以為的幸福觀念,做法,沒有根據的堅持,與自以為正確的目標.除了這些彼此因為堅持自己的正義與夢想追殺異己組織的兄弟間相互殺戮外,在這些人之外的其他村民,或者父母,妯娌,妻小,近鄰,姻親等爭間因為年ㄉ輕男人的各自追求陷入了一種不知要如何在其間生活的窘態,比其殘酷的血腥暴力,或者無名的仇恨暗殺外,這種鄉村緊密關係間的被打壞才是本篇最大的主角,相信應該不太會有人記得那些革命組織叫什麼,誰家的兒子到底服役於什麼革命理想,只知道他要殺了誰家的哪個小孩,只因為他們各自有自己的組織目標,那些受不了這些緊張關係而有所變化的人們,最終只能離開此地,而老一輩的人只能在子孫都命喪此地後懷著不知所以的心情繼續的留守在逐漸喪失年輕的人鄉村中.我之所以稱此篇為傳統,是因為本篇似乎是這六篇中視野拉得較高的一篇,文本反映了對戰爭意義的質疑,革命或反革命本質上的一致性,起碼就結果來說,百姓並沒有看到太多不同,只是換了一批統治者而已,除了篇幅較其他維多之外,這篇顯然就是比較多的符合當代政治視角的潛在語言.

       "另外三個人"寫的是一批土改地方幹部的遭遇,這篇顯然直接批判的意味較大,就是寫土改參與的幹部從中牟利的故事,但從故事中我們發現所謂的幹部根本就是一批雜牌,冒名,又存在不少小奸小惡價值觀的人的集合體,名字啥的根本不重要,反正就是利用機會上下其手,要是不能遂行其志,便換個地方重新再起,又能贏得升遷小幹部的機會.直到被另外一個更大勢力給驅逐.但土改的結果,直到了這些人老年後突然相遇了,卻發現彼此之間狀況都差不多,依舊貧困,難以自生,即使他們當年藉機貪污偷點好處,似乎也沒比人家更富有,而另外的表現在於呈現土改下,人民生活的真實樣貌,當然是一種恐懼的呈現,負面的,這裡呈現的自是對整個土改的暗諷,這篇文本簡單,它的出現對比於寫作的時間來說,是不容易的,畢竟越南政治上依舊沒有經濟上開放,因此作者敢於批判執政者政策的荒謬,本身就是意義的表現.

       至於另外的三篇主軸放在為越南社會因歷來的各種動盪,戰爭,革命,開放下所呈現的人心變化,主要是各類的異種心態與景象呈現.戰爭與革命帶來的許多家庭破裂,夫失妻,子喪父,沒有雙親的孤雛,到處離散,殺戮與恐怖血腥後的人心異變,搭配越南自身存在的文化傳說,有一種特別的屬於越南的特色,但是個人在此所知有限,領會的不多,也就只能簡略的交代.但是這六篇充滿著異國農村特殊氛圍,顯出的農村家庭,親緣,關係的變異,反映的正是一個人們常見於螢幕卻並未必真的理解的越南性.以上.


2024年6月17日 星期一

控制邊緣:未來科技與全球秩序的抉擇

 

控制邊緣:未來科技與全球秩序的抉擇(The Coming Wave: Technology, Power, an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s Greatest Dilemma,Mustafa Suleyman & Michael Bhaskar  )

        前幾日台大醫學系宣布來年將棄英文改採社會科做為率取計分標準,許多議論者期期以為不可.畢竟英文是明顯的工具角色,那社會科的作用呢?似乎對於學醫沒有直接幫助.不過隨著當前醫學與生物合成技術快速發展,在AI協助之下,未來學醫的人是有機會變成21世紀怪醫黑傑克,能挽救萬一的不可能,但同時,超前的技術追求也可能製造出如開發出B.O.P病毒的博士團隊,害人不淺甚至禍亂全世界.學習人文社會科是有一點點阻滯濫用技術發展的作用,將防火牆建築在未來頂尖技術生物合成與醫學開發者的心中與記憶裡,儘管中學社會科作用可能不如想像中有力就是了.

       "控制邊緣"談的主題是駕馭(containment),談控制與管理,更進一步說是關於技術發展的駕馭,控制,管理.這裡的技術發展指的是帶動人類經濟物質文明向前,提供生活便利性等攸關的科技新知的研究,創新,發明,發現等,而在這本書所指的技術駕馭,就是指控制,防範或消除這些攸關技術在提升經濟,提高生活便利的同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駕馭技術一方面最好能讓這些負面影響降低,甚至完全消除它們,駕馭是為了防止這些負面影響超出了人類控制的範疇而傷害人類,駕馭甚至是為了禁絕反噬人類的技術出現與被運用,本書特別著重於未來即將主導並可能大幅改變人類世界樣貌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合成生物,生物科技等新興科技潮流的技術駕馭上.

       本書的主要作者Suleyman是DeepMind的共同創辦人,他先以AI相關議題為發軔,隨後論述及於未來技術浪潮領頭的生物科技,機器人等領域,談它們在技術的發展上可能會創造與誘發出的一些未來世界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攸關倫理的,可能是法律相關,也可能與人類生存繁衍相關的,這些問題無疑可能可能帶來對人類文明過去幾千年累積發展出的思維,與生活,生命框架,價值觀造成破壞,而這種破壞有兩種可能形式,一種可能是有利於人類發展增進文明繁衍的創造性破壞,但破壞也有可能是引發人類滅亡的毀壞開端.Suleyman透過本書來提醒在當前發生毀滅型破壞這樣的狀態是可能出現的,因此在人類社會尚未研究出這種毀滅型破壞技術之前,最好考慮在發展技術的同時,也要考慮駕馭技術發展的過程讓其不產生超越破壞人類世的臨界點問題.

        其實一項新的技術在帶來文明向前,創造經濟發展的同時,都會帶來負面衍生物,只不過人類自己有沒有察覺,何時察覺,察覺後又如何處理才是問題,能不能控制問題繼續擴張才是關鍵的所在.一個當前最明顯的案例就是氣候暖化.約150年前開發出以石油燃燒為動力所帶來的技術進步及相關的研究,發明,改變了人類世紀的距離,空間與時間的關係,可以說是大幅的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在擴張效益之下,這樣的技術廣為世界各地的人們所使用,所以當初僅是簡單的少數地區污染性問題在長久的積累與匯聚之下形成了今日人類世界的大災難,而人類真的發現這是個大問題竟然也要等到石化產業發展近百年之後.這個案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技術帶來的負面衍生問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是一種常態事件,比如更早的工廠自動化,紡織機等工業革命遺緒替代勞動力,它引發了薪資抑制,失業,忙碌等現象改變了傳統經濟社會下的生活樣貌與習慣,所以在英國曾經發生盧德運動,打砸工廠,焚毀紡織機,抗議新技術對工人的迫害,但最終技術所帶來的問題,也因為技術創造出更寬廣的社會需要,與多元消費產出需求,衍生出更多的行業與就業量,原先的困境問題自然而來就被消彌了,過去歷史上的技術問題幾乎談不上論及需要駕馭的思考,正是因為那些衍生問題都被後續廣大的地球空間與繁衍滋長的人類數量需求給去化.而暖化問題與核能連鎖反應控制問題應該是進入20世紀人類所遇到首次觸及人們需要思考科學技術及其衍生可能逃出人類的掌控,而產生無邊無際難以控制影響的事件,那時人類才開始想到是否存在需要對技術研發進行駕馭的思考.

       但技術究竟能不能完全被人類駕馭?人們當然希望技術在發展的過程中是延著一條不會誘發人類生存危機的路徑前行,但從人類當前碳捕捉技術能力依舊不能滿足當下的需要,或者在疫情期間開發出的疫苗效力有限的結果,我們即可醒悟,人類確實可能無法完全駕馭技術的破壞力,起碼在有限時間內要求時,人類確實無法立即完全駕馭技術來解除災難.更遑論在當前新興的科學知識技術,不論是AI,還是新式的生物科技合成技術,大數據模型等的發展上,作者們認為這些下一代的新浪潮技術有一種必然突破這些想當然爾受控於人類劃定邊界的趨勢,超出了人類自己當前的預期,而為了防範這種可能,所以他主張此時在這些技術依舊稚嫩未達成熟之際,人類社會應該需要在發展技術的同時,也建立一套駕馭技術發展的法律,準則,文化,組織與相關控制技術,這樣才能防範於未然,想像一下實驗室發展出的超級病毒,或是有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忌器人,經過Covid_19的疫情,與近年出現的人工智慧alphago,大型語言模型的出現,已經為令人開始懷疑人類最終無法駕馭這些新奇的技術,必須於此刻防範為然的想法播下種子.

       根據Suleyman分析這些難以駕馭的未來浪潮的新技術上有著四大特性.首先是巨大的不對稱影響,新技術不再需要相同規模的力量就能產生,且能以小克大,一個私人研究室所產生的人造病毒就可能毀滅一個國家,不在需要國家之力.其次是這些新技術的發展是以一種超快速的方式在更新迭代,比如從alphago到alphazero就是一種超進化的快進,幾個星期便能產生跳躍性的進步,第三它是一種全面性的技術同時進化,比如當前要求AI去做分子生成製造毒藥,它可以在6小時內找出4萬種有毒分子的組成,一班人便可以輕鬆入手,第四個特徵則是未來技術可能具備高度的自主性與超越自我性,會讓人無法掌控他,比如魔鬼終結者的機器人就是這樣的想像,而alphago擊敗人類棋手關鍵的一手就是機器自我化的某種程度的實踐,這些技術上的吸引力是一股超強動力,但也是恐怖的來源,使得未來世界更不可知不可想像.但若加上四項社會條件,會使得追求技術,高端前進的技術成為人類不可能放棄追逐技術的強力因素,這四項社會因素的第一項便是國家需要,不論是基於民族自尊,國家自衛,大國對抗,還是什麼亂七八糟的民族自決意識,如果能利用新技術讓自己國家走在其他國家之前,領先優勢,壓制周邊國家,或是創造自己的安全邊界,基於這些理由在條件允許下,國家領導者基本上都會同意支持向未來的尖端技術研究發展前進.第二個會促使人類社會必須向新技術潮流前進的動力在於大多數研究成果,尤其是學術性研究成果都是開放的,可以讓任何人都能引用,接續研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前,所以能夠在不刻意為惡的情況下利用既有技術創出新奇的,非刻意而為的意外成果.第三個社會因素則是經濟因素,這個最為直接易懂,新的藥物開發,新的生殖合成技術都能化成商機,延年益壽或是治療惡疾既是好事也是有利益的事,何樂而不為.第四項誘發人類追求高端新潮流技術的社會因素在於個人的自我滿足感,任何人都想揚名立萬,科學家,大數據模型開發者,合成生物研究者也不例外,這種自勵心通常是個人從事追逐前沿技術最大的動力.所以想要全面的禁絕人類走往那些可能突破人類控制範圍界線的科技研發道路的可能性相當低,而駕馭技術發展演進的走向,必然是不可能禁絕,只能以監督與管理為主軸,

         正因為具有不對稱性,又有國家可能主動參與,這些新浪潮技術可能誘發的災難,將難以過去的思維下的管理框架與結構來思考.我們都知道利維坦,透過這樣的論述讓國家取得了暴力的獨家權利.但是如今的新型生化武器可能只是私人實驗室裡幾個小年輕透過AI的協助及新型的生物合成技術就能製造出來,新的無人機跨海峽攻擊也可能只是一個地方的瘋狂政治狂熱者或私人企業家,這都使得對於新潮流的技術的駕馭管理上有了相當的困難與阻力.因為全面的禁絕私人研發,將所有權力統一由政府組織,必然引發威權獨裁之異,形成了反烏托邦的問題,反之,全面開放技術毫無限制的任人所為的結果就是有可能創造出科學怪人,奇特的滅世企業家的出現,如電影裡的奇異博士,使得全球各地的人們可能因此日日生活於恐懼之下.因此作者一方面提議人們必須承認這種新技術可能帶來的禍患值得留心注意,主流世界必須將人類部分的資源與經費投入放在駕馭技術的監督與管理上.另一方面他提出了建立10種可以邁向技術駕馭的機制方向,分別是首先將安全機制的掌控問題加入在新技術設計中,讓人隨時可以按下停止鈕防止不幸,其次他暗示可以加入利用審查機制,在機構的內部與外部設置相關審查流程與機制,找出可能的問題,其三是利用鎖喉點控制某些國家的奇異發展,特定企業的技術,或掌控原物料流向來拖延新技術的加速出現,第四則是認為讓新技術的批評者也加入開發團隊,藉由對立的關係想法限制技術岐異的走向,第五是將某些特定的良善社會責任放入企業獲利目標之內的追求上,第六項則是由政府訂出相關的規範限制,避免私人任意而為,第七項則是國際上成立某種跨國技術聯盟,藉由簽訂國際協定來限制特定技術的發展.第八項則是塑造一種願意在安全確保下才考慮效益的潛在研究文化,讓研究開發者自心中理解某些界線是不宜任意跨越的.第九項則是讓群眾的力量與目光加入到技術監督與管理中,讓諸多社會人士了解技術可能隱藏的問題與災難,由他們發起監管,甚至形成一種防範運動,最後透過以上九項創造出了一相對狹窄的技術研發通道,人類技術的研發走勢就只能限制在這個窄廊通道之中,以避免全面自由可能造成的災難,或者全面禁絕所產生的威權環境的出現.

          對技術發展的駕馭要干預又不能過度干預就是本書所提供的答案,從答案的角度來看論述就顯得內文很多水份很重,不過這也沒辦法,這個主體對照於當前實際發展狀態,就是一片混沌,國際上沒有太多明確的管理與監管機制與組織,有能力的民族國家都以國家力量的立場拼命地向科學技術最前沿進發,唯恐落後,是不太有人會先顧及未來技術新潮流可能帶來突發意料之外的災難.這或許就是最大的問題所在,以上


2024年6月13日 星期四

中國的印度戰爭:世界屋脊上的衝突,亞洲兩大區域強權的角力+印度對華戰爭+中印涉藏關係史:以麥克馬洪線問題為中心

 


 中國的印度戰爭:世界屋脊上的衝突,亞洲兩大區域強權的角力(China’s India War: Collision Course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Bertil Lintner ) +印度對華戰爭( INDIA'S CHINA WAR,Neville Maxwell )+中印涉藏關係史 :以麥克馬洪線問題為中心(The McMahon Line: A Study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dia, China and Tibet 1904 to 1914,Alastair Lamb)

        雖然列了三本書,但主要是讀第一本"中國的印度戰爭".本書實際上未必值得一讀,但卻頗具有當下國際情勢中出版品議題走向的代表性,這種代表性明顯是在一種相對偏聽的立場上建立起來,特別是本書,因為它有一個舊時的參照品,也就是後面兩本"印度對華戰爭",'"中英涉藏關係史"兩書既定觀點下,對照下可以讓讀者看見在立場影響下遙控推論的南轅北轍.

        那這本書寫什麼呢?.它主要是寫中國與印度之間因為國界線未定或未曾清楚釐清而因此產生兩國間歷來的邊界爭鬥或軍事衝突問題,如果只單看這本書,很容易就被它具備傾向性的論點與筆法帶起飛,認爲中印雙方邊界歷來的種種衝突問題應該歸咎於中方與中國的野心,企圖,或禍心,但是在這本書出現前,透過與西方國家對於中印邊界問題歸屬研討的兩本主要歷史研究作品的對比,就是後面列出的這兩本"印度對華戰爭",''中英涉藏關係史".我們能看見後兩本書論述所持的論點恰好與''中國的印度戰爭"相反,認為是西方殖民者與帝國主義所創造的歷史遺留問題才導致後來這一切衝突的根本.

        中印兩國之間的邊界線因為受到戰亂,內部自身的政治動亂,與自身疆域與內部異議族群劃分等問題的困擾在20世紀的中葉以前根本是團亂麻,分不清的,雙方直到共產黨一統中國,印度國大黨也主導了獨立後的印度政權,兩個新政權才開始有了真正的餘力將目光著重在國家安全維護與邊界疆域的釐清上,此後之前不明白或含糊不清的疆界就被雙方政府看成是寸土必爭的要務.而中印邊界之間領土裡面主要爭議部分包括兩國國土接攘的東線,即我們所常聽見的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問題,即以喜馬拉雅山分水嶺為界劃分中印國界線,另一處則是位於西線阿賽克欽-拉達克線問題.麥克馬洪線在當年議定時即未獲國民政府認可,今天的中國原則上也不承認麥克馬洪線,甚至認為喜馬拉雅山麓以南到布拉馬普河間的平原帶,即印度的阿魯納恰爾邦為中國屬地藏南,而印度雖已接受西線中國佔優勢自己無發插足的事實,但雙方其實並未真正對此曾達成協議,只是一種默認暫時狀態.而這些暫時狀態正是中印兩國這幾年不斷發生邊際衝突的根本原因,雙方都想打破這種暫時性認定,想創造一個更有利於自己的邊界線,於是便有這樣那樣的衝突在邊界發生.

       從本書作者Lintner的角度來看,他堅持印度主張的麥克馬洪線做為實質界線的主張是唯一符合歷史發展延續下來的狀態.因此在這個認定基礎上,他指出中國當前任何超越此線的領土要求皆是不合理的,是一種基於侵略意圖的擴張行為,該受到制裁與譴責.而Maxwell與Lamb兩本書籍的主張恰好相反,他們明顯的對於中國持有藏南與西線段暫時邊界線上的立場與合理性是較支持的,而之所以會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認定狀態產生,個人看出這裡面其實有部分原因是因為三本書所處國際局勢時空的不同,因而有了不同的引導思維,由強權間的結盟需要創造出不同的氛圍,便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思考或其他非研究上的考量,當然,也有可能是Maxwell與Lamb是基於自己的探索研究結果推論而得.並沒有我想的如此狹隘.

       Maxwell與Lamb的書皆成於上個世紀60~70年代,冷戰的高張時期,中蘇雙方關係因為蘇修紛爭與邊界問題轉為緊張,西方此時想到藉機拉攏中國,而當時的印度意圖施行社會主義的理想,正逐漸發展與蘇聯交好,所以西方發表一個傾向中國邊界利益的論述是相當有利於與雙方發展突破關係.反之,Lintner當下成就的本書,國際情勢發展狀態正好相反,中國被認為可能新起稱霸威脅西方,在此情況下,西方需要拉攏中國周邊國家為己用,欲與印度保持連結行動遏制中國,提出偏袒印度的說法,自然更合乎當前西方的需要.當然這種陰謀論的對比純屬個人臆測,不太有參考價值,不過,近年這類基於中國霸權論,中國威脅論而衍生的相關出版品近年大量的出籠,以國內出版商高層普遍可見的立來看場,這種基調的書籍不論是商業上還是政治論述上都符合他們私人的利益,所以這種反中國基調的出版品可以說是充滿在書店的架上,這是現勢,無可厚非,但對於想釐清歷史過程演進各種層面看法的人來說,還是比較希望有多元角度不同的出版品可以相互對比參照為佳.

       回到本文開頭所述的論點:這書或者並不值得一讀.因為這本書就是全面站在印度的立場來評價與書寫關於中印邊界問題及地區相關的歷史演進的,就是站在反對之前的Maxwell與Lamb的論點上,且在反對的路上走得相當遙遠.要理解真實歷史的解釋除了詳讀多樣資料外,也有相當程度需依賴讀者排除自身既定偏狹的立場,因此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人,與其一條道走到黑的偏聽,不如把這三個人的論述都一併理解後再來判斷,因此個人不對何者為對再多言,反而要引出本書之所以是偏聽的有問題之處.這書最大的問題便是在作者歷史解讀上標準不一,定義模糊,甚至任意曲解,因而造成對兩造雙方不公平的論述.

       首先是麥克馬洪線的問題,歷史上這條國界線及其他相關邊界線的劃定是經由過去的西藏噶倫政府與英國印度殖民政府議定協約而來,問題是如今邊界兩地的政權,一個是獨立後的印度,一個是打敗西藏噶倫政府的新中國,兩邊都已不是當年議定協約的政權,因而就產生了對此和約認定態度上的不同..作者以當年西藏是個獨立國家,得告英國承認,所以當年它與英國殖民政府簽訂的協定就是符合國際法理過程的結果,所以那之後續繼的政權就只能依據以前的和約行事,自不待言.但從新中國的立場,認定過去的西藏是個藩屬,不認他的獨立地位,認為沒有得到宗主國允許而私自簽訂和約是無效的,加上該條國界線一開始就沒到前面國民政府的認可,所以共黨中國始終不認為麥克馬洪線的合理性,反而推考歷史,拙溯因為清末曾經遠征麥克馬洪線以南成功佔領藏南地區的歷史,來認定藏南就是中國的傳統疆域.這裡的癥結點是作者自認當時的西藏是獨立國家?獨立國家與他國議定的合約是有效的,但中國則認為西藏屬於中國的一部分,認定西藏噶倫政府與他國簽約無效.故從民國到現代北京政府都不承認這麥克馬洪線,我在此不直接評論,反而要從本書另外看到的一個有趣異點來論.

      除了劃界外,讀者能從本書文本中另外看到關於西藏,錫金,不丹,尼泊爾這中印之間週邊的四個區塊或國家政權在這場邊界爭奪中曾經有過的歷史角色,與他們各自在19世紀到今天政權演變的歷史描述.這本書最好玩的地方,就是以任意性態度而非一制性原則來看這些周邊政權,其實,錫金,不丹,與西藏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相互之間都有一定的統屬或是神權,政權上的攸關性,比如雖然他們都是藏傳佛教,但是根本上彼此間既是相似合作,卻也是競爭關係,甚至根本都是近似的政體結構狀態,從本書所述的歷史上看,這幾個所謂佛教的國家政權居然經常發生暗殺政變,推翻政權,並不是我們以為的純粹純樸之地,但可能也與當地處在印度東北的民族紛亂衝突區有關.隨著歷史的演進,西藏受制於中國,而錫金則慢慢的被印度統屬,最終也被印度吞併,不丹受制於印度地理上的轄制而被印度威脅,以作者的角度如國這三個區塊都算是獨立國家,何以中國佔領西藏讓噶倫政府逃離就是一種不義,強權威脅,是一種侵略,但作者居然都不會用同一套居心不良的侵略性意圖描述來寫印度政府對於錫金的吞滅,對於不丹的箝制覬覦,這算不算是嚴重的雙重標準?相同的行為對於中國的描述就是另一回事.如果西藏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被中國吞併,那麼錫金何嘗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被印度吞併,不丹個受印度威脅的國家,怎麼完全沒有相同的負面語彙的描寫與批判,還把印度吞併錫金視為理所應當,顯然這就是一個基於作者認定標準答案下的各自表述,差異頗大.從追溯觀點的角度,這本書其實是站在十九世界西方殖民帝國時期意圖瓜分中國區域勢力的某種概念的延伸,英俄日等強權在清末爭奪瓜分中國領域時期,普遍把蒙藏疆等地都視為非屬中國的領土,這些中國邊區的地塊與當地的部族正是適合於西方國家利用來以獨立自治的名義從中國切割出來,透過這些新的獨立政權的代理人來遂行帝國殖民者自身的利益滿足與勢力擴張,因此這些地塊上在中國眼中認定某些只是部落民族的自治領地與藩屬國,被那些殖民國家視為是獨立國家,但是若以相同的眼光,抬高西藏,貶抑錫金,不丹的自主性受控於印度的差異上,顯然是衝滿著帝國主義價值眼光的自我認定差異,毫無一致性的標準,以至於中國反成了入侵西藏的帝國主義,而印度承接錫金則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從這裡我可以看出本書中關於在國家定義觀,歷史定義觀,是非價值觀等層面上都已經擺上了一設定好的答案,也就是把標準的西方霸權認定條件作為唯一的標準,這使得本書看起來無論寫了什麼內容,最終都要服務於作者觀念認定的結論.而缺少了真正對於歷史過往,國際紛爭探索回顧真相的作用與意義,而且很明顯想要藉此把相同的觀點擴及到南海的十段線論的中國自認的傳統領域的講法也提上來討論批判,因此大約我們就能看出本書真正的目的不是在中印邊界線的紛爭解釋與討論,而是想要以中印邊界之爭舉例來證明西方認定中國近年必將擴張霸權侵害世界為真,並非單純的臆測.但除卻這些偏頗的認定後,可能讀者並不能夠真的看出在這個問題上有什麼特殊的新觀點.

        2023年3月14日美國參議院決議承認麥克馬洪線是中印邊界,而阿魯納恰爾邦為印度領土.這決議極其荒謬,中印邊界之爭關美國會何事?即使印度以前的殖民國也是英國不是美國,就算此事是國際紛爭也有聯合國,美國國會根本沒立場討論一條與己無涉的國境線,這就是本書成就當下的國際強權局勢及其所需的歷史重塑需要的呈現,本書只算是順應潮流的出版品罷了.本書中文版的出版商或許在編輯過程中已經發現了這個嚴重問題,所以於書末附上一篇由中研院服研究員吳啟訥老師的''我讀中國的印度戰爭",這篇文章分成五點來分析批評本書所存在偏誤之處,可以說是全書中最值得去閱讀的部分.除此之外,有興趣的人可以把後面所列的Maxwell與Lamb的舊書也一併參考了,這兩書雖稍嫌繁瑣枯燥,純歷史述敘,但相對之下,是對理解相關議題比較嚴謹的作品.以上




2024年6月7日 星期五

數學教你不犯錯(上)(下)

 


數學教你不犯錯(上)(下)( HOW NOT TO BE WRONG:The Power of Mathematical Thinking, Jordan Ellenberg)

          飼料公會舉辦年度全國飼料評比調查,分別調查各類家禽家畜與寵物的眾多飼主,由飼主來評比自己對所用飼料的滿意度,於是飼料公會得出這樣的排名,雞飼料,狗飼料,貓飼料,金魚飼料,牛飼料,豬飼料......就這樣,雞,狗,貓飼料分別獲得飼料公會頒布全國最佳飼料的前三名.

          以上這個飼料評比當然是唬爛的,稍微想一下就知道,雞飼料如何去與貓飼料做評比排名,先不說雙方使用受眾不同,飼料內容物間就不具備可比較性,請問雞飼料評比高於狗飼料的意義是什麼?.這種評比本身就是荒唐,一眼即可得知.但是,如果我將雞飼料改成為屏東縣府的施政,雞飼主改成屏東縣民,豬飼料改為新北市府的施政,豬飼主改為新北市民,你就會發現這種荒唐的調查在日常生活裡普遍充斥,還可以被媒體做成全國施政最佳縣市長排名,且行之有年,荒唐了許多年.而其中的關鍵問題是究竟選民的滿意度與首長施政成績的高低間有何直接關係?歷史顯出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的效應可能也會發生在選民投票的行為上,好的施政成績未必能與選民喜好掛上鉤,滿意度顯出的就只是我喜歡你而已,根本與首長真的做出了什麼成績無關.

         後來,不知道是媒體看到了這樣的批評,還是自己發現了這其中的荒唐,總之就是不玩排行了,改用星級制度.就是不再跨區比較出排名.當然飼料公會也跟著仿效起來,根據雞飼料的組成份子,包括大小,軟硬,顏色深淺,香氣,排泄物狀態等各種項目讓飼主來評分,由極度滿意,滿意,普通,不滿意,極度不滿意五分法讓飼主填選自己對各項成分的滿意度高低.公會再由這幾項滿意度的轉為分數,平均分數達到90分以上的是五星,80分的是四星,...於是乎雞飼料,牛飼料,狗飼料,貓飼料,都贏得了五星飼料的稱號,其他的飼料也幾乎都是四星級飼料.後來有一個亞洲媒體看到了這評比方式覺得有趣,也仿效來用在評比亞洲領導人施政獲民眾滿意的評比上,分別用問調查各國國民對自家領導人的滿意度,評選結果它選出了莫迪,小馬可仕,安華為五星領導人,李顯龍是四星,而岸田,尹錫悅則只獲得兩星.至於習近平則是在問有沒有反對他應會得超五星評價的提問中得到..沒有..沒有...沒有..沒有....通過.的回應,..在掌聲中贏得了 超五+星級的最高等級評價.

        亞洲媒體評選星級領導人的事當然是我唬爛的.但是卻應該是在亞洲會真的發生的事,有多少人會真認為小馬可仕,安華比李顯龍,岸田施政能力更高,或評價更好?除了問券調查可能涉及人為舞弊之外,調查受眾對於領導人施政評價的感受本身存在著組間的嚴重差異.某些國家人民平均受教年限超過12年,有的則不滿6年,各國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傳媒發達度不同,各國的人民文化性格不同,這些都可能影響了評比的基準性,在甲國人民評價得到的五星,其實可能只等於在乙國人民眼中的二星.是的,我只是以跨國比較的方式就顯出了星級評選制的另一種荒唐度,同樣的五星是不同的內涵,星級制只約略在同一地區前後任之間的比較作用上有意義而已,就是上一任縣市長與現任間的滿意度差異比較有點意義,前任三星現任五星差異可能會有點意義,因為問券是在同一個近似變化不大的母體中抽出的,其他的評比結果與它區共列則毫無價值.且星級制評價的核心問題仍是一樣,滿意度與施政成績間並無太多相關性的連結,內核純粹就是在問選民支持不支持喜不喜愛這個人而已,前面說的壞男人理論.所以什麼五星級市長評比根本上就沒有任何施政成績上的意義.

        以上的滿意度統計調查的弊病問題是我歷來觀察思考下的種種彙整,只是用一種比較誇張的表述來呈現.但社會上種種濫用數學,統計調查的例子很常見,從一發命中率70%衍生出三發命中率210%那種明顯的錯誤,到以上這種由許多博碩士組成的媒體企業與統計調查機構的各類評比的誤導.產生這樣的現象其中有諸多原因,比如講述的內容中如有數學,統計來佐證看來比較科學,理性,講理,有人可能會以為有數覺解釋比較高檔,當然也可能是因為媒體丟掉了傳統第四權應該監督揭弊角色,主動轉成了捧臭腳的犬媒身份以便能在權錢方面得利而加重自身的影響力,於是如果利用數學正好能夠有條件的設計出他們想要的可能的結果來傳播,那麼運用令人眼花撩亂的數學統計來迷惑他人的思考是一種簡潔又難以被普通人揭露的偽裝假象工具何樂不為.這本"數學教你不犯錯"主要談的就是在生活中我們常見的種種可能運用,或領會,感知的某些知識,概念,觀點,信仰,等因為數學的背書或誤用而造成我們可能犯錯,或迷信的諸多面向案例說明.從過度看重小概率事件,現象而產生的一些醫學知識誤解,到不參與玩樂透彩的極小中頭獎機率而錯失可能能從中或去定額收益的方式等,又比如三位以上的候選人的當選率與選舉制度間的關係如何採用支持度間的差異看初選舉制度的不同如何的影響了可能當選人物的不同等等的內容結構說明上.因為真正的數學往往在解題之外,甚至是在數字之前.但是學校教育往往把重心放在了一些封閉式習題的解題技巧上,我們記得許多公式,在實際運用上可能也可以用在生活中某些事情上,但是生活遇到實際問題若不是單純的封閉空間,則反而成為了障礙,因為那會讓人們忽略掉許多原先公式沒有考慮到的環境與條件變異.譬如我們了解統計學,用數字比較幾個對象間的區別,但可能卻被大數定理給欺騙了,過度執著於沒有太大意義的數據.也可能驚艷於實驗數據卻忘了回頭想想零假設的存在,輕信了浮於表面的宣傳.還有許多看似有跡可循的機率問題為什麼總和我們設想的不一樣?作者Ellenberg說"用一個數除以另一個數只是單純的計算,考慮清楚用什麼除以什麼才是真正的數學問題".沒有養成數學思維,而先養成了解題思維,恐怕是今天學習與使用數學,統計相關事務的最大障礙與問題.

        在這本書中學到的觀念其實很清楚,文本中雖然提供部分的數學,數字,方程式,公式,但其實真的要用運算或是要強調這些東西的文本很少,事實上本書不是在教你運算什麼.它純粹提供一些在生活中看似受數學思考影響的事情,但重心不在數字,書本身所想表示的就是世界裡有結構,我們有希望瞭解其中一部分,運用數學理解世界構成中某些的成分,同時也釐清因為數學而造成對結構的誤解所在,書本身就是在澄清數學的極限與有限,讓人們勿須僅能瞠目結舌的接受感官訊息,它能讓我們觀察到好東西多了比如稅率,效用並不見得總是更好.或者只要給予足夠機會,不太可能發生的事也會多發生,比如大量簽注樂透.幫助我們做決策時不要只關注到最可能的未來,應該看到所有可能未來興起的突發事件,注意到哪些比較可能,哪些比較不可能,且它讓我們對於群體信念與個體信念的規則應該相同的想法不再堅持.有了這些認識就是找到了認知的甜蜜點,即使沒有寫下一條方程,沒有畫出一幅圖像,但你就是在做數學,你正以額外手段擴充常識,想更清楚的認識世界的各類組成結構就要好好的使用數學,並思考它與周遭之間的變化關係.這本書涵蓋了線性思考帶來的弊病,歸納法可能犯的錯誤,均值回歸模型中存在的問題,多參與者民調的困境,及波士頓彩票系統變革所帶來的思考,都是相對能帶來許多思考的問題,值得讀者花一點時間去慢慢地閱讀理解,只不過我認為這書對純文科生應該不算太友善就是了.以上.



2024年6月6日 星期四

戰爭下的平民生存手冊:懂這些,才能撐過黃金48小時

 

戰爭下的平民生存手冊:懂這些,才能撐過黃金48小時(邱世卿)

         "敵軍進入台北,連不上google 會迷路?!",這種爆笑鬼話聽聽就算了,若國軍培養出的將領思維都如此,留給平民脫困自保的時間應該不會太多.

         這本手冊稱提供在開啟戰端48小時內的個人自保的相關注意事項與提前準備事宜.個人以為手冊太繁瑣,除非像這樣預先閱讀,準備,不然事到臨頭,緊急匆忙之下應該無法深思或顧及太多事務.但既然先看了,就起碼有個大致的概念,對個人應該在戰事開啟之時如何自處的步驟有粗淺理解,雖然希望用不上,這事畢竟不是黑天鵝,對我們這種哪來也去不了的人來說,這應該是必要的知識.

         對於緊急避難來說,除了個人,恐怕很難依靠官方的指引.作者應該知道從沒有演練過的想像狀態,實際發生時可能只會一團混亂,只是他大概不想模糊焦點.過去演練民防警報的過程往往就是一場表面功夫的演出.有多少人真的知道自己居住地附近最近的空襲躲避處?從沒有集體的真實演習,都是警報一響繼續待在室內吹冷氣,吃喝,能想像大家都要跑出自家往避難所移動的場景嗎?所以,多數人根本心裡就沒有預想過真的發生戰事的狀態,更別提後續的動作1,2,3等步驟了,這本手冊應該算是較理想的狀態下應對.

         以今日無人機與城市飛行器的發展,個人預想敵軍入侵未必是搶灘或飛彈火箭,而是大隊單兵飛行器以低於50公尺高空從河口飛入,一隊沿基隆河直取衡山與機場,一隊沿新店溪在某大橋左轉入官邸捕捉或斬首,然後大兵隊運輸機就從機場落地,因此可能連48小時都不需要就要開始面對另一種可能狀態應對,只是描述那種狀態在當前應該沒人敢寫書或手冊來教人如何處置就是了.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