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8日 星期日

民族的虛構:建立在想像上的集體認同,如何成為現實的族群矛盾?

 

民族的虛構:建立在想像上的集體認同,如何成為現實的族群矛盾?( L’ ÉTRANGER, L’IDENTITÉ. Essai sur l’intégration culturelle ,小坂井敏晶 )

          如書名,這本書談的就是"民族"定義的虛構性.未翻開書之前,可能會預設這書該談的多少會涉及批判性,讀完後卻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

          討論民族議題的書籍往往很虛偽,若不是政治意義上的鼓吹,便是認同意義上的假面和諧,而且些喜歡以一種光明和平的口吻與描述出現.但兩者內涵往往一致,隱藏其中論述不是排除"障礙",要對統一認知進行鬥爭,便是直接殺戮.究其原因倒單純,因為實際上無法用一種絕對無例外的方式定義出''民族"的範疇,篩出一個純種的民族出來,其間往往涉及定義任意性,或是概括的暴力性,不在定義範圍內的少數個體,若不是笨被強迫硬逼塞入範疇,便是將其割除,只有這兩種方式能創造出表面名義上看似純粹的單一民族.但這樣似乎讓談民族議題最終都是為了區分彼此,方便後續的辨別,且不管論者是基於多元民族主義,還是單一民族定義,不願接受或是同意這種定義的,下場都很慘.

          所謂的''民族同一性"似乎是個虛幻?作者小坂井敏晶是個日裔法國人.正是這樣的身份讓作者有機會從自我凝視,到觀察他者,興起的對民族這個議題的興趣.從文本中我們發現作者的幾個觀察,一個是對日籍朝鮮人的狀態觀察起了疑問,這些人之所以會遷徙到日本居住生活繁衍是源於殖民時期,現在在日本的朝鮮人基本上都已經不會說韓語,與原先的母國也沒有任何聯繫.他們一方面還是會面對若有似無的被歧視,卻也無力或無法連結原母國,以至於只能留在日本,但是許多留日朝鮮人並沒有改變國籍,認同上依舊當自己是朝鮮人,作者以為從某些觀點上來看,他們明明已經是日本人,但實際上,不管是他們的自我認同,還是部分的日本人眼中,他們依舊不被認為或不自認是日本人,還有他自己早長居法國,卻經常被人視為是一個日本人.單一民族的論點如此,那麼從美國英國那種多元民族,擬制想像民族的觀點來看呢?顯然從愛爾蘭人,蘇格蘭人的例子,及,美洲原住民,都與被認定的美國人或英國人區別居住,分別明顯,看不出具有同一性,因此顯然找不到一個絕對無瑕不能排除其他少數的民族定義方式.面對同樣移民法國,但來自中南半島移民在法國的受認同度,與自我認同度,都遠高於來自阿爾及利亞等北非移民,即使向法國這種普遍主義定義民族的方式,依舊不能讓民族同一性成為一種絕對無誤的可能,於是作者自然思考起''民族同一性"的虛無性,虛構性,的荒謬性.

          當作者講出民族同一性虛構的荒謬時,讀者可能以為他要開始批判人類這種虛構的虛偽與惡劣時,作者反而回來要確認虛構是必要的,必然的,且虛構才是符合於人類世界觀點的,作者於此提出了三種觀察,這三種觀察都涉及關於民族的定義.首先是認為民族中必有某種超越各個個人的本質的存在,所謂的"民族精神",它是超越歷史的實體,假設這樣的提起確實存在.第二種方式是將民族視為保有血緣的大家族,就是血緣論.第三種則是主張只要能維繫某種這要的文化元素,就可以做為民族連續性的依據.這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人類群體的成員必然會發生變化,成員的集合本身是不可能存在同一性的,想要讓這種同一性合理的延伸產生連續性,就必須要找到某種個人與個人之間共同的臍帶,這三種方式便是過去人們定義民族所找尋的共同臍帶方式,從作者的觀點不論是血緣神話,還是文化連續他們其實都是在歷史長河中逐漸不斷地融入其他,透過核心不變,邊緣改變等讓人無法在短期內發現改變的型態在演進,實際上,並不存在不變的同一性,實際上其中真正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只是那種變化極小,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就是微分,所以有一種同一性的假像,實際上血緣或文化歷史長河的演進像是積分,它是一塊面積,即使某些東西的名稱不變,它的內在可能與早先定義時大不相同,也就是說用實體不變的同一性定義民族,本身就是一種虛構,虛妄,人類就是不斷的在無意識中製造虛構,將斷續的現象同一化.若不是這樣的運動,連續性不會出現在我們眼前,所以人類認為的民族記憶或者文化的表象沒有一刻具備同一性,人類本質沒有同一性這種東西.這些東西都是動態的,所謂的民族文化或者血緣其實是一直不停的被解構加入新的元素再建構而生的.

          即使我們明白了民族定義的構建充滿了虛構性,那麼人們為什麼會相信它呢?作者提出了一種說法稱之為''預言的自我實現",這是由社會學家Robert King Merton經由實證發現的,這種觀點大意上是說人總是會抱著某種先入為主的觀點,與外界接觸,對象的意義並非獨立存在於觀察者,行為者,而是每次在不同情境下,由對象與其觀察者,行為者的關係所決定,而觀察者,行為者只能夠過他們習慣的表象,他們所構成的表象,來認識,理解現實.於是,即使一開始表象與現實不符,因為表象而產生的行動最終將扭曲現實,而為偽們所認定的表象正當化,不論在正面,或負面的的意義下,這樣的事態都會發生,這便是預言的自我實現,這種自我實現的預言被作者認為在韋伯的資本主義與新教倫理中有類似的觀點.因此雖然民族是沒有虛構就無法建立同一性的現象被勘破,但最終還是成了人類從根本處規範生存的現實.不過,作者雖解構了民族的虛構性,卻認為與其解開這種虛構的誤解下可能的錯誤,還不如相信與更近一步利用這樣的虛構性,只要能找到一個有利於民族和諧組成共處的方式與說法即可,這是作者破解民族的虛構,卻沒有呼籲要消滅虛構說法的原因.

          要利用民族虛構性,作者接著揭露了對共同體責任的構成看法,及共同體與個體的關係,主要是之前提出的對在日朝鮮人,在以色列國境中的巴勒斯坦人,或者法國的北非或阿拉伯裔少數民族融合問題,他最終提出開放式共同體的建議試圖藉此來解決當前民族國家內,民族國家不此之間所遭遇的衝突與民族困境問題.作者對於民族的實體責任的看法首先摒除了整體論,既然本質上民族不具備實體的同一性,要硬套某種特定的責任於共同體中的每一個人其實是虛妄的,他以為過去對於社會對民族集體責任看法的失敗是源於盧梭的契約論,這種契約觀點強調國家或共同體的連續性,但是如果共同體中的人們否定了這樣的契約責任,問題便會發生,這種契約論的本質是將社會視為是由各原子個體所組成,將人類視為個體自主且合乎理性的存在,他以為這種個人主義透過了契約解構了個人與社會關係原先的直接聯繫關係的定義,及社會關係影響駕馭著個體的思考行為,改主張人是因為最大利益,而與他者進行各式各樣交換,於是透過契約聯繫著個體間的關係,最終形成社會關係,這是一種源於新古典經濟思想而來的見解,作者則排拒這種看法,主張以涂爾幹的主張社會決定論為基礎,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重視歷史上形成的社會規範對人類思考的束縛,認為人是受到了社會與歷史條件制約而存在的,但是社會決定論與社會契約論都將社會與個人視為對立的兩項,差別只是一個以個人為起點,一個以社會為起點,在作者看來都無法補抓到社會與個人之間的動態關係.作者提出的方法是不將集體視為實體,而是努力地從個人之間相互作用的角度來理解集體,將集體現象視為各個個人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一方面承認社會只不過是個人的集合,同時觀察社會成員相互關係的產物,脫離個人主觀意願與控制的過程.,個人現象與及體現想以循環的方式相互影響,宛如螺旋一般,並在這個基礎上嘗試構建開放的共同體的概念.        

          在作者動態論觀點之下,不把集體的同一性當成是一個看做固定不變的具體事物,而是視為社會成員之間相互作用的運動.因此要理解同一性的變遷時,必須將同一性分為核心價值與周邊價值來思考,同一性隨時間的變化,就是人們在短期內認為屬於核心部分事項較不願改變,但是周邊的部分,則容易接受異文化的要素,因此亦文化的衝擊首先由周收因為如此,接受了異文化衝擊的自己實際上已經產生了客觀的變化,但主觀上人們仍認為自己維持著民族與文化同一性.因此為了維持著民族同一性的假象,多元文化主義的主張容易因此產生公民依照其民族或文化出身而彼此分離的現象,而普遍主義之下,少數族群經常會受到壓迫,所以作者以動態觀點的演變觀念提出開放的共同體,一方面強調不壓抑移民社會中少述派的文化,這樣的影響是雙向的,少數派也能侵蝕多數派的周邊,一起構築一個新的世界觀,不論什麼出身,所有公民都自發地接受異文化及其同化所帶來的改變,只是一昧的保護特定少數而不改變各自的價值觀,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多數與少數間的關係是流動與充滿活力的,少數派理論的影響有斬斷主流主體多數支配,壓迫,歧視的惡性循環的可惜性.

          雖然說作者的用心可觀,但現實政治的權力來源本質靠的便是多勝少,所以民族切割作為一個議題,是有利於想要藉此強調差異而贏得多數選票的政治組織的,而且以今日世界分裂的狀態,這個多數勝甚至只需要相對多數即可,如此更增添了許多政治人物或黨派主張民族區別或定義民族絕對同一性的動力,明知它幼稚可笑又落伍,但它就是現世,是我們每天都能在媒體上看到聽到的真實,所以利用虛構真的會如作者所期那樣光明,個人是有些懷疑且相當的不看好的.以上.


2024年4月21日 星期日

你玩遊戲,還是遊戲玩你?:一場無法登出的遊戲,公司、政府和學校如何利用遊戲來控制我們所有人

 

你玩遊戲,還是遊戲玩你?:一場無法登出的遊戲,公司、政府和學校如何利用遊戲來控制我們所有人(  You’ve Been Played: How Corporations, Governments, and Schools Use Games to Control US All, Adrian Hon)

           "You've Been Played"直譯是"你被玩了!",不過中文版書名也能接受,它就是儘量表達書所想傳達核心觀念的意思.

           開年不久讀過的一本書"蚱蜢,螞蟻,生命與烏托邦",是一本訴求人們不妨以玩遊戲的心態與型態來度過生活與工作種種經歷的哲學性書籍.這一本"你被玩了"則直接訴求人生的歷程就是由許多不同種類的遊戲組合所構成,因此人生就是不斷地在不同的遊戲間進出.隨著時代演進發展使得社會組織與空間活動逐漸演變成由許多不同的遊戲場域構成,其中許多遊戲空間能讓人察覺,但也有部分遊戲空間不易讓人察覺,甚至身處其中毫無知覺,這樣一方面使得人的一生似乎總是在玩遊戲而不自知,且無法逃脫,但另一方面這些看不見的遊戲,及為達成特定遊戲目標所規定的遊戲中必須執行的行為都隱藏著一種行為的強制性,這種強制性會使得遊戲者在遊戲期間會過度的執行某些特定的行為,手段,讓遊戲者在不知不覺中也被遊戲玩了,被制約而不自知.這種過度執行特定行為來玩遊戲往往讓玩遊戲的心態只剩下達成收穫遊戲外利益的目標,反而忘了自己最初只是為了玩樂而參加遊戲的初心,這種失掉玩遊戲原始目的遊戲現象恰是"蚱蜢,螞蟻,生命與烏托邦"所反對的,同時也是這本''你被玩了"想要探討的社會現象.這現象在本書用一個名詞形容就是"遊戲化"(gamification).

          根據上面所述,遊戲化的簡單定義,就是透過遊戲手段來達成遊戲以外目標的意思.一種在非遊戲的領域中,採取遊戲設計元素,與加入遊戲機制,使得當局者能夠解決當局者所面對的非遊戲問題,當局可以是企業,民間機構,也可以是國家政府,或特殊的社會機構.在許多社會領域中已出現遊戲化的現象,基本的目的大約都是為了協助改善人們對特定事務所投入的心力,比如消費,運動訓練,投資,工廠作業流程管理,,數據品質,時間掌握,教育,娛樂,徵才等領域的應用.有研究顯示遊戲化確實能促進人們投入的程度,當然遊戲化的效果仍會因為個人因素與環境因素而產生差異.比如透過設計填字遊戲來學成語,或是拼字遊戲學外文,透過給予達成者某些行為激勵.比如獎金,點閱率,或者給予某種成績的加計,不能達成者則施予某些懲罰,透過獎勵,來達成特定目標,或者藉由懲戒來達成規訓某種管理行為的目的,在這些情況下,遊戲化除了是有用的,也能被稱為是好的遊戲化,這種遊戲化中玩的就是好的遊戲,因為它既未干擾破壞原先的社會權利,義務結構,也沒有產生太多負面的影響,依作者的用詞好的遊戲能讓人自動產生達成目標的動機,具備三大要素,自主感(autonomy):能夠決定自己要做的事;勝任感(competence):覺得自己有把握做到;歸屬感(relatedness):和其他人有互動連結的關係.而壞的遊戲就是玩家強制加入性,對抗,被控制性,與產生人間的疏離感.

          早期的遊戲化是以為完成任務的人提供獎勵以提高競爭,類型包括積分,成就徽章或等級,進度欄的填充,或提供數字虛擬幣,虛擬圖像.讓完成任務的獎勵對其他玩家可見,或揭露排行榜來吸引有興趣者注意,都是鼓勵玩家參與競爭的一種手段.遊戲化的另一種目標是使現有任務如進行程度,殺怪數目達成成為遊戲目標,使人忘了原先的遊戲目標,只是為了娛樂或者享受,比如遙控無人機狙敵人,使得人們可以像玩電玩般的參與一場殺戮戰事,忘了血腥,又如監獄透過行為計點的方式給予囚犯某種自由度來達成獄方規訓管教的目標,或者讓社會大眾行為普遍的符合一種狀態,但是不論是獎勵或懲戒過度,都可能產生因為過遊戲化的異化作用,比如社會規訓管理過度,就會壓抑人類的自由度,進而降低人們創造性的發揮,或者為了搜集獎章,虛擬圖像,完成度而過度的迷戀破關數,殺敵數,殺死殭屍數目,失掉了原先基於玩而玩的心態,轉為為錢或為權而玩的異化,而這樣的遊戲化就是不好的,此時遊戲者玩的就是壞的遊戲,它讓社會產生某種程度無法掌控的行為,與心理變異,讓遊戲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與目的.

          也就是說區分普通遊戲與遊戲化遊戲的簡單標準,便在於遊戲化過度的重視遊戲之外其它目的,甚至將遊戲外的其他目的當成是玩遊戲主要的,或是唯一目的.因此當我們認為應該用遊戲的態度處事與生活,如"蚱蜢,螞蟻,人生與烏托邦"中所訴求的,便是強調玩"去遊戲化"的遊戲.問題是,以上純玩遊戲的觀點在現實中看來實在太烏托邦了,這是因為遊戲化確實存在能夠讓生活的某些層面獲得改進,甚至於促進邁向幸福的可能,比如教育,學校中的老師利用搭配獎懲機制的遊戲來傳達教學內容時,確實可能會增加學生對於某些課業的興趣,進而有可能創造出主動追求學習的心態,這便是遊戲化美好作用的一種實踐,同樣的概念也被應用到了企業工作或是政府施政上,遊戲化有可能增加企業獲利員工收入,或者政府施政效能,比如台灣的發票對獎這樣的遊戲設計創造出稅收增加的可能,遊戲化的效果便隨著社會的運轉而擴張它的使用範圍,而隨著科技的進步,"點數","排行榜","成就","進度條","挑戰系統"等紀錄被廣泛的使用在各種數位追蹤的活動上,使得越來越多的事務與活動被套上了這類"通用遊戲化"的工具而遊戲化,進而讓遊戲化幾乎遍佈了人們周遭環境裡,"通用遊戲化"的遊戲很常見,一則因為它很簡單,根本不需要什麼設計,可能只是填寫資料或是簡易的猜拳,再來因為通用遊戲化限制並簡化了數據內容,可以達到快速而即時的判別,比如游泳,賽跑,第三則是通用遊戲化有利於達成行為主義的目標,所謂的行為主義就是強調透過獎勵去增強特定的行為,就會帶來更多相同的行為,這些都是遊戲化,特彆是常見的通用遊戲化可能的良好成就.隨著電玩的發明與興起,從電玩概念延伸出來的遊戲化與通用遊戲化幾乎佔據了世界所有的角落,不但讓學校教育,企業經營競爭,國家政策施行普遍上都充滿了由下化的型態,甚至連玩電玩這樣樣的遊戲都轉成了遊戲化,許多人工作不是因為工作內容好玩,能引領好奇探索與興趣,純粹只剩金錢目標,甚至連玩電玩也不是為了抒發,愉悅的感官,而是為了收集武器,裝備,破幾關,位階等遊戲樂趣外的虛擬目標,因此許多原先被視為單純的遊戲,都成了"遊戲化的遊戲"這種怪現象.

          之所以有遍地''遊戲化的遊戲"現象出現,主要來自於三種因素,個人對於美好生活的極度追求,資本主義下企業對利潤的執著,以及無所不在國家統治力展現的需要.一個簡單的現象便是工作的數位化下,讓許多工作與活動的形式看來像是打電玩.比如一個外送員,一個多元計程車司機,從他們日常工作時緊盯手機或螢幕準備接單的情境,一旦螢幕顯示出了訂單的到來,操作者手速搶單,一但成功便開始了如馬力歐的行動前往破關,衝刺,歷經險阻等待,然後抵達終點,完成任務,此時便在進度條,或功勳勳章內加計一筆,最終在設定的獎勵範疇內收得自己的所得.一個最近慘痛的例子,便是有個連續每日40單以上的單親爸爸,經過三日滿足120單達標加計1000元獎勵條件的任務後猝死,他如此拼命的原因不過就是偽了追尋美好的生活,企業也知道這一點,因此便會特意在獎酬制度上定出了一種超出常人負荷卻不被認為是有問題的制度,所以呈現出來的遊戲化模式便是玩家(外送員)停留在遊戲中的時間越久,他越可能進入得更高的關卡,贏得較多的收入,企業也能因此有更多獲利.而這樣的遊戲化機制其實出現在許多事物上,比如我使用iPad Pro上的書籍功能,它會隨時提醒我今天的閱讀時間已經有多少,列出今年讀過的書籍,還希望使用者自己輸入今年預計閱讀的書籍數目,隨時提醒使用者是進度如何,還差多少滿足.又比如手機上,或是智慧手錶上的步行計數器,及其他各類身體數據的顯示,提醒著有運動習慣的人,更該多動一下,多走500步,消耗更多熱量,都是這類進度條,功勳等通用化遊戲的元素,要的就是讓使用者為了贏的更多的通用遊戲化元素而留在遊戲內,進行中,企業也配合推出更好的智慧手錶與相關app數據的收集提示,直到悲劇發生的前一刻,應該不太有人認為這樣的遊戲化設計有什麼問題,從這個例子延伸思考下,可能大部分的工作獎酬制度設計都類似如此.讀者也可以由此推論出升學競爭因為招生人數的限制而生的內卷效應同樣的也來自於進入關卡,打怪數量的累積而得,使得就學受教育最終成了通用遊戲化組成的產物.其他如交通上測速照相,是一種逆向的獎酬,與新興的教學監控軟體專門紀錄學生的不專心行為都是遊戲化發展出來的新的裝置,目的矯正不當行為,但是這些器具基本上並不能讓駕駛或學生產師自發性的意識,而是透過規訓懲戒的關係來達成目的,且其中夾雜著強大的資本主義力量.

            常見遊戲化現象出現的另一個大宗是普通人不太有知覺的政治領域,透過公民參與來達成,比如台灣的發票系統,便是利用了對彩票的概念,由中獎誘因吸引玩家收集發票,這樣玩家在每次消費後便會主動的向商家要求開發票,進而達到半強迫商家必須誠實報稅的目標,商家當然可以不開發票給消費者,但是消費者拿不到發票必然會檢舉商家,這成了懲罰的路徑.在這個遊戲中,玩家獎酬仍是遊戲化元素,不過這算是一種能提升效率又多贏的遊戲化政治遊戲,但是其他關於政治的遊戲化遊戲就沒那麼好了.比如公民信用指數評分制度來決定可享用的購票,參觀的獎酬回報,或者如網路上政治討論社群的成立,這些背後都有著特別的引導與規訓功能,目的就是要讓公民的行為趨向於遊戲化遊戲設計者所想要呈現出的公民行為,政治立場與態度,目標都是監督或者控制人民的政治行為及滿足特定政治人物私人的權力目標,這些政治目的能夠達成與今日網路的普及有絕對的關係,它讓原本互不相識的人能夠在相同理念下透過科技傳遞訊息迅速集結,不論是在網上帶動輿論風向,還是在實體世界進行串聯為特定政治人物助選,還是從事抗議活動,甚至是集體創造出假新聞,假訊息傳播都有著極大的推動力量,當然它的負面也存在著相當大的毀滅社會安全的力量,可以同時是民粹者,或者威權者所掌控設計的遊戲化的遊戲,讓公民或者選民失去了自身觀察與分析能力,而成了遊戲化規訓與引導下的一個指令遵行者.

           未來社會的遊戲化將更嚴重,其中一項重要元素便是A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的出現.AR是結合了實體與虛擬,當一個人戴上了AR頭套,他個人就成了一個隨時隨地與虛擬指令結合的遊戲中的人物,表面上人還是他自己,但實際上人已成了虛擬app平台上指令的執行者而不自知,而擁有他身體主導權的人自然是AR前端掌控這個app平台的資本家或者政治人物,但是,以AR所帶來的新鮮好奇,及其可能達成的目標,確實可能在某些生活的層面上提供更快速便利的服務,或享受,但是它的強制制約性可能也是相當強力的,

           大多數的遊戲化最終發展出充滿了強制性與操控性,成了一套協助那些試圖系統性大規模改變人們行為的輔助工具.遊戲化表面上一副為了玩家利益而生的樣子,實際上則是讓人毫無芥蒂的接受養成自我監控與監視,並強加外在的價值觀與目標在玩家身上,透過越來越無所不在的網路,構建出一套持續不斷的即時回饋迴圈,促使這些外在目標得以實踐,當這種科技的控制權緊握在平台擁有者的手上時,多數人其實從來都不是主動的選擇參與,其中遊戲化的設計與啟動都是被動,人們只能被動接受,此時,人們其實也分不清促成他個人達成目標的動力究竟是自我而生的自勵心,自制力,還是遊戲化帶來的抑制作用,或者貪婪心態,雖然遊戲化確實能在初期帶來某些改良與變化社會的好處,但過度的遊戲化下所創造的卻是一個過度追求功利,過勞,工作超時,過度消費,過度放大輿論效應,過度累積群眾效應,過度講究獎勵與懲罰機制,同時過度被動參與遊戲的社會.本書作者於書末提出應對解決過度遊戲化的社會問題時,強調的便是建立設計出具備高道德性,玩家主動加入性,少用懲罰獎勵機制,以玩家為主體著想,非遊戲設計者獨享,且不過度重視遊戲化利益的遊戲,唯如此方能讓遊戲回歸遊戲的本質,而非高度的遊戲化的遊戲,社會生活才有可能透過遊戲,展現出自主,開放非強制性的遊戲特色.以上.


2024年4月11日 星期四

資本與意識形態

 

資本與意識形態( Capital et idéologie,Thomas Piketty )

           "資本與意識形態"中文譯本分上下兩冊,共約1200多頁,個人感受是,內容龐雜但不算艱涉.唯瑣碎內容過多有些考驗讀者耐心.作者皮凱提,已讀過他的"21世紀資本論",這本主題也一樣,焦點鎖定"不公平"這個議題.內文論述法國大革命以來至今人類社會不公平型態的演化,轉變,與不公平制度的構成結構,成因的變動,也就是說從文本上看這是一本關於歷史上不公平現象的經濟史.但要進一步仔細說明這書究竟寫的是甚麼,我可以說,這除了是本關於皮凱提對過去不公平現象的成因與問題發表看法與批判的書籍,同時他也透過解析歷史發展進程逐步呈現出解決不公平問題的曾經的面向與路徑,並由此收縮找出一條可以應對未來社會不公平問題的發展之路,而這條路在他看來便是社會主義,所以他便歷史教訓為基本提出關於社會主義未來施行的可能方向與核心目標,提出了參與式社會主義(participatory socialism)的主張.

           作者用"資本與意識形態"為書名,很明顯,直指他認為不公平的根基便是''資本".尤其是對這項生產工具的持有,報酬率,效能及與其他生產工具間分配的看法與關係認定,主宰了不公平現象的歷史發展,也就是本書所書的''意識形態",人類不公平的歷史便是源於人們對'資本"角色認知的意識形態而來.因此本書的開端鎖定由法國的三級社會,教士,貴族,平民談起,這是一個簡單的歷史觀察,透過身份的不同,創造出所擁有生產工具的不同,及它們各自該有的分配份額認定,在這樣的三級功能社會裡,生產工具的持有是透過身份認定與世襲的,土地與資本屬於教士與貴族,平民則只有勞動力,因此對於資本分配高份額的認定,便是身份階級政治觀念下的一個平行延伸而已,因此創造出作者認為的不公平,教士與貴族持有的土地透過地位與權力強制創造的應對於佔高分配,不公平的來源一眼可見便是政治體制,與階級問題,當人們對此產生了認定工具化分配比被固有的環境框限後,從此便有了關於生產工具間的分配比一定的意識形態,於是乎貴族與教士那個1~3%的人卻持有了90%以上大多數的財富現象便長期出現了,後來即使後來三級社會被打破,但是人們對於資本與土地的分配間的意識形態卻早已成為一種僵固意識形態,甚至成了不驗自明的先驗觀點,所以進入了皮凱提所述的"財產權社會"後,資本與土地的持有者便從此有了高佔比的分配,這便是我前投所說的不公平的根基為"資本"的理由,即人們對於資本角色認定的意識形態掌控了人類不公平的歷史發展進程.因此即使沒了貴族與教士,能夠掌控"資本"這個生產工具的人便能掌握較多的社會分配,且始終未曾改變,這便是意識形態的延伸與持續性.

         因此想要改善這種從歷史觀察上得到的諸多不公平現象,從本書來看首先要調整的便是人們對於"資本"的意識形態.後來在法國大革命之後,財產權社會成為主流,資本高分配的佔比卻創造了一批不亞於貴族,教士的資本持有者,他們替代了前者,依舊是1~5%的資本持有者擁有90%的社會財富,不平等的現象依舊只是換了一批頭面人物,於是出現了馬克思的主張,出現了蘇聯,中共的共產主義是施行,出現了北歐社會主義,這些主張有一個共同的特色,他們要嘛想重塑人們對於"資本"的意識形態,要嘛就想直接貶抑或改善"資本"被認定的高分配必然結果,其中的差異在於一些人將個人持有資本視作是不公平社會最大的亂源,所以它們強迫將資本,財產權的觀念從個人擁有的財產關係中剝奪出來,成為一種集體物,讓一個中央調控單位來持有操作,這便是蘇聯式的共產主義.另外一種思維則是認為私人資本或個體資本不可能取締,要立馬消滅對資本既定的意識形態不容易,不可能一踀而就,於是他們採取了事後重分配的概念,就是不對資本本身限制,而是對資本的分配報酬抽取高額的稅額,將資本所得的高分配透過中央機制調控再分配給其他生產工具的所有者,即那些原先處在生產工具弱勢下的人們,同時限制個人持有資本的時間,規模,地點,與型態,這便是北歐式的社會主義,所以他們有高額的累進稅制,遺產稅,轉移支付費,他們要求透明的資轉移路徑與存放地點.

        在作者歷史論述的探索中,源於三級社會,轉移至財產權社會的不平等在上世紀初開始經歷上述多意識形態與制度挑戰的改善而得到了某些修正,但到了共產主義鐵幕倒下後,新加入的前共黨國家對於財產權社會的推頗助瀾,美國資本主義獨霸效應後,這種人類社會的不公平現象不但重新高漲,甚至還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現象,所謂的新恩超級資本主義.這種新超級資本主義的不公平現象,與過去的不公平現象有幾點不同,最大的不同是階級位階的反置,我們知道在法國革命之後,出現了所謂的右派與左派的觀念,就是財產權社會中資產階級與勞動階級的分別,往往資產階級不但是資本的擁有者,還靠著資本取得了許多方面不同於勞動者,一方面可以透過資本取得與政治的連結,與許多政治人物相交,取得了以商領政的隱形權力,另一方面因為資本可以世襲轉移,可以讓子弟接受較好的教育,使得資本所創造的不公平除了政治權力與地位外,也創造出了教育的不平等,有錢者能讓子弟接受更多年限更高深的教育,而平民為了生活只能提前離開學校或完全不接受教育,而教育又影響了可能從事的工作型態,隨著智識社會的興起,缺乏智識者更不可能因此尋得好工作,只能持續的待在底層.但是資本主義社會提攜了一小部分原先由低階勞動者透過轉為小型商販,或靠技術取得一定的資本與財富後,改良了自身子弟能接受的教育程度,因此在原先的資本社會中創造了一批能藉由知識取得一定財富與地位新貴族階級,新的中產階級,作者以為正是這批新的中產階級加深了不平等的固化現象.

         傳統上的左派與右派的分別代表者資本與勞動兩個階級,分化極其明顯,因此在投票的意向與行為上相當容易的區分與判定,但是這批新興的中產階級改變了政治長久以來的僵固認定,皮凱提稱這批新興的階級為"左派婆羅門",婆羅門是印度種姓社會的用詞,專指一些高種姓的貴族,結合了傳統"左派"的意涵後,有了新的意義,顛覆傳傳統的政治認知框架,比如美國,原先是工人,黑人投票以民主黨為主體,講究自由的知識份子與商人投共和黨,但隨這民權運動後對於民主黨的失望,及新興中產階級對於分配問題的關注,使得原先低智識者投民主黨的現象被翻轉為左派婆羅門主導民主黨,反而一些因為失意的低層人口被右派興起的排外主義吸引改投共和黨,使得整個政治結構的分別已經與過去不同,不再是單純的工人黨與資本家黨的分別,而是失望的底層不再投票,另一些底層則被主張地方主義的政見吸引,政治個高層是由右派的商人與左派的婆羅門共同掌控.也就是說,貴族與教士經過了200多年替換成商人與知識份子重新構成了新的三級社會,他們霸佔著政治,經濟,與教育上的所有優勢地位形成了新的財產權社會,是新的不公平現象的呈現.而這樣的新現象除了美國,在歐盟的許多國家也都出現了,作者花了相當多的篇幅介紹歐盟諸多國家包括法國,德國,義大利,美國內部的政黨發展,政治演變,選民結構,投票趨勢的改變等歷史,與當前的狀態.除了這樣的困境外,因為資本可以跨境流動的特殊性,加上歐盟的成立讓勞動力與貨物可方便跨國境自由移動的現實也降低了國家原先壓抑"資本"影響力所施行的諸多措施效果,因為資本可移動,資本便可能從超高稅率地區移轉到低稅率,或租稅天堂等區域內,因為人,貨,物皆可流動,就會產生民族接觸的衝突與問題,因為貨幣統一,但財政各行其是,於是便有了國家之間經濟主張的強制與遷就,造成北歐國家的人民認為自己加入並不是歐盟,統合提升的組織,而是一個"提款機聯盟",部分民眾認為原屬於自己國家的錢被南歐的人民胡亂無樽節的花用,於是這加深了高舉地方主義,與民族主義為號召政客的影響力,反過來對國家自身的政治階級與經濟發展產生了影響,加上福利支出仰賴的便是原先資本的成功,不論原資本是因爲質疑或過度被國家榨取而出走,或是因為效能問題出走,許多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政府為了穩住部分的資本階層或統治者,不得不採取若干降低或抑制累進稅制的稅率提高的動能,這又使得原先底層的人對於原左派政黨主張的失望加劇,在這些國家殖民地逐步瓦解後,許多新來到的移民與因為中東,南斯拉夫等地戰事增加的庇佑難民,都大幅增加了歐盟富裕國家的負擔,這就更使得原先居於底層的人民更不滿那些新來的外國人或是新移民,排外情緒由此逐漸的滋生,更增加了政治上的不確定性,使得歐盟國家,特別是一些主導國家的政治結構由單一轉為多元分化,加上左派婆羅門與右派商人所形成新的多元精英結構體的傲慢,慢慢的讓許多國家選民逐漸的轉向支持極端主張的新興政黨,這是不少國家內部社會隱隱不安的因素,同時不平等的現象讓各國之間的緊張局勢持續升溫.

         在這種情況下作者提出了利用''社會共有制",教育,以及知識和權利的共享為基礎,以全民為目標來展望新的平等的可能,這就是他的"參與式社會主義".透過發展"社會共有制",共享投票權和參與公司決策的新形式,實施高度累進財產稅來協助"全民基金"的支出.透過皮凱提稱之為暫時性財產權的觀念來替代永久性私有產權的觀念,藉由財富與貨物永遠的流通,迭代,讓他由原先的集中性樣貌逐漸轉為集中分散,再集中在分散的循環現象,以彌平可能的分配極度不公平的現象,利用累進所得稅來協助達成"基本收入"的制度,與教育公平的目標,然後將相同的觀念已聯邦形式組成國與國之間的財富與資本意識形態與實質部位的統合,分配的實體,以達成公平世界的目的.他所謂的公平社會是指全體社會成員得以享有盡可能最廣泛的"基本善",這些基本善包括教育,健康,投票權,以及人們充分地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文化,經濟,公民和政治生活.公平社會能夠組織社會經濟關係,財產關係,收入與財產的分配,即使最弱勢族群都能享有良好的生存條件,而公平社會最困難的公平定義,作者以為只有藉由全體公民的歷史和個人經驗性及提使審議才能解決.

           對於一本談不公平歷史及其解決之道的書籍應該不太有人會反對主題,但是呢,何以這種議題很難贏得所有人的共識?很多人都認為這是陷入既得利益者角色認知與知識認識間的誤差,即所謂的從個人利益角度看問題,這或許是其中的主要成因面向固然不錯,但我還是要從智識上提出一些質疑,而且這些算是我個人認為相當重要的關竅.首先,在上完基本的經濟學之後,個人首先主動去尋找的課外書籍並不是後來常看的海耶克,米賽斯,或者是卡爾波普,也不是凱因斯,而是馬克思的資本論,雖然我當時還不滿20,程度不好,但是我有一個隱約的感受就是這種集體形制的調控,必然需要一個強大聰明的中央決策中心.這種中央調控分配功能的組織隱藏的就是一種權力集中的假設前提,以一替代萬千,這原先就隱藏著智識選擇至生活選擇的強制性,也就是隱藏著威權的本質,而想要達到某種一致性,又必然有權力上強對弱的強制性,很難不採用極端的權力駕馭異端.或有異議者會說北歐社會主義並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它是民主體制,但是從本書來看,很明顯,一旦北歐制度要跨國境到其他地方聯合施行時,必定要如本書所提的學美國強迫瑞士開放資料的例子,但是北歐不是美國,美國有的權力不就正是建立強勢的蠻橫暴力之下嗎?北歐有那種力量嗎?歐盟有那種力量嗎?若要全世界都加入這個社會主義聯邦,不就是需要一個超強的力量,而這樣真的能行嗎?所以會不會所謂的聯邦社會主義的施行,本身就是一場烏托邦夢,沒有力量它無法達成,但是過度的力量就失去了它民主的必然性?依舊是一個少數精英統治的不公平社會,或是一群平庸者統治的低效能公平社會?第二個問題就更直觀了.亞當斯密著有國富論,也寫了一本書叫道德情操論,於是便有人推論亞當斯密重視效率也重視公平,我的理解卻是其實他是主張在效率施行的基礎上再去解決公平問題,正是因為這兩個問題彼此干擾,所以難以討論出一套同時解決兩個難題的良好模式或答案,這就是這些討論所以困難的本質,但是從"21世紀資本論"到這本"資本與意識形態"其實都是隱含了擱置了其中一個問題; 效率,這些書籍中都假設效率它會自發性的良好繼續的向上擴張,假設這個前提下然後單純的鎖定在公平問題上,並討論出美好,因此即使我不採用海耶克,或米賽斯的可能看法,我也一樣會從社會科學中定性分析的前提質疑它未來的有效性,也就是說這本利基於''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前提的書籍是假設資本這種工具的效率真的可以在某種高額重分配調整流動下依舊能發揮它原先的效率不變甚至能增長為前提,但我其實懷疑重塑分散資本下的力量能否達成某些能大幅躍升人類世的突破性的技術能力與生產能量的可能,偏這種跳躍技術攸關人類經濟發展的幾個階段,似乎不宜全然忽略,因此不免會對假設定性不變下的討論發出疑問.

         所以雖然這確實是以討論不公平歷史出發的書籍,但它根本上是倡議社會主義的.作者主張在改良關於不平等諸多問題上,應該在經濟制度上提倡參與式社會主義替代資本主義,提倡社會財產權概念取代私人財產權概念,在政治上以參與式民主取代當前的資本裙帶主義衍生式民主,主張在國際主義下集體協作以鬆散聯邦制社會主義替代民族國家聯合體,簡言之,作者期望未來的世界是一個改良式的聯邦社會主義世界.

         本書的內容雖然很多,過於龐雜,但是作者論述的大多數內容有它一定行文的邏輯必要性,因此很難說什麼內容不用讀,所幸作者歸納出各種國的狀態有一定的模式性,很容易讓讀者聯想理解,所以要理解皮凱提對於此議題的看法,或者想理解許多歐洲國家內部當前政黨主張紊亂極端的現象的前因後果,還是建議閱讀本書,除了經濟學上的智識外,皮凱提也寫了相當多國家的政黨主張與選民投票傾向的歷史變化,相當值得去閱讀,最近這本書有出了一個漫畫版,我也看了,內容其實與本書不太相同,是用一種簡化的年代索引方式來描述相關內容,雖然有利於讀者把它當成知識來記憶,但個人以為想理解作者全面的看法,邏輯與推演,還是以看這套1200多頁的書籍比較合適,以上.


2024年4月8日 星期一

造神:人類探索信仰與宗教的歷史

 

造神:人類探索信仰與宗教的歷史(God: A Human History, Reza Aslan)

         如書名,這本書就是談人類世界中如何產生信仰這個概念,神又是怎麼來的?!根據本書的探究,宗教與神的概念在人類世界是很晚期才出現的,而且我們可能以為神的概念是來自於人從自然環境中的混沌未知所感悟而來,但實際上通過歷史遺跡追尋與古代的文本探索,作者得出神的概念起自於人對自己靈魂的發現,並將這種靈輪的觀念想像轉化成一種對自我的期盼,恐懼,與德行的呈現,人類其實是根據自己的樣子創造出神的,因此信仰宗教的核心本質便是追尋完整的自我.

         關於宗教起源的探索,早在十九世紀便已展開.當時人們認為透過理性分析與科學研究,可以解答各類問題,甚至包括神的領域.不容否認的是宗教信仰四處可見,廣為普及,必須視為人類的基本經驗.作者認為人們是"宗教人屬"(Homo religiosus).但這並非是人類渴求信條或體制,也不是人類尊奉特定的神祇或追求特定的神學,而是人類與其他物種不同,有心智能力,有超越現世的懷抱,因此想要觸探表象世界之外的界域假使人類這個物種天生就想信奉宗教,那麼信仰必定是人類演化的產物.在信仰當中鐵定有某種物競天擇的優勢,否則不會有任何理由使得宗教信仰存在. 

          十九世紀的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認為人類宗教動機的起點,以及因而採取的行為,乃是因為人性當中有一個莫名的神祕觀念,認為靈魂與身體彼此分離.泰勒認為為何遠古祖先會認為人的靈魂不死,只是受困於必死的軀殼?那是因為當人在入睡時得到把靈魂當成栩栩如生,可以分離且獨自存在,且是個體存在的載體.因此他認為除非仰賴夢境與異象,才能把靈魂當作身體的空靈形象.德國人類學家穆勒(Max Müller)認為人類最初的宗教體驗是和大自然相遭遇的結果.穆勒指出,亞當並非於夢境看見異象才衍生信仰,而是甦醒時看到外界事物才激發對宗教的想像力.因為他活在廣闊無垠難以理解的世界,處處充滿他無法解釋的神秘,而他發現汪洋浩瀚無窮;他穿過森林,眼見群樹高到穿入雲霄,又古老到祖先流傳下這些樹的故事,他看見太陽日復一日追逐月亮橫跨蒼穹,而他知道,萬物的創造,功不在他.因此,他認為必定有其他人替他創造了萬物.英國民族學家馬瑞特(Robert Marett)將這種驚嘆於造物者鬼斧神工的感覺稱為超自然主義(supernaturalism),亦即心智感受到對神秘事物敬畏的態度.馬瑞特認為,古代人相信有某種看不見的力量,亦即可見世界的背後隱藏某種"普世靈魂"(universal soul).他將這種力量稱為瑪那(mana),意思就是表示"力量".馬瑞特指出,瑪那是客觀的超自然力量,無形無體,寄居於所有的生命體和無生命體.瑪那存於海洋與樹木,太陽和月亮,古代人類不得不崇拜這些物體,或許應該說,他們膜拜這些物體內的東西.最終,原本和個人無關的瑪那演變成了個人的靈魂.靈魂從身體釋放之後,便成為靈(spirit).某些靈進入岩石,石頭或碎骨,將其轉化為受人膜拜的圖騰(totem),護身符(talisman)與偶像(idol).其他的靈則化為各式神祇,聆聽人們求告,各自發揮特定功用.爾後,經過多年的靈性發展,物換星移,這些個別的神祇演化成為一個普世全能的神.這種關於神形成源自靈的概念便在十九世紀末葉和二十世紀初期由包括以上諸位及其他學者所做出的共同結論.

          涂爾幹明確否認,宗教起源自原始人類為了解釋神祕世界而尋求解答.其實,他根本不認為宗教與超自然現象有關.涂爾幹認為宗教是一種全然的社會產物,因此在人類演化的初期,為了宗教作為一種社會建構可以存續,它必須牢牢植根於真實,而不是依存於神話或天馬行空的推測,也不是想像或神秘的信仰,必須依附在真實的物件與經驗之中.夢境不是真實的,瑪那不是真實的.靈也不是真實的.涂爾幹主張以血緣和親屬關係結合的群體所採取的具體行動,面對險惡艱困的外界,眾人齊心協力適應環境,求取生存,這才是真實的.因此,宗教的動機必定根植於社會生活,而群體是藉由儀式來凝聚集體意識.涂爾幹的說法是最被人廣為接受的宗教起源論.這個理論指出,宗教起初是一種社會黏合劑,讓原始社會的成員凝聚向心力和彼此團結.從演化角度而言,我們的遠古祖先藉著整合出一組共同的符號,並參與一種共同的儀式體驗,提升了集體生存的能力,而在競爭激烈的蠻荒世界中增加活下來的機會,這種假設頗有道理.

          另一個十九世紀的新興學科精神分析也加入辯論.精神分析有兩位最著名的先驅理論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與榮格(Carl Jung).這兩位學者都試圖在意識與無意識心智間的模糊地帶中找出人類宗教衝動的起源.這兩人也都認為靈魂等同於心靈.榮格總體上對宗教抱持正面的看法,打算用心理學來解釋靈魂等傳統宗教概念,但佛洛伊德則抱持對立觀點,認為宗教屬於精神官能症,乃是一種精神障礙,使人去相信看不見且不可能存在的事物,導致強迫性的行為與偏執的舉止.佛洛伊德指出宗教信仰是誕生自人類需要將他的無助變得可以忍受,他相信宗教衝動來自原始人類想要創造出一個父親般的人物的內在渴望,而且是一位完美與全能的父親.人類崇拜神祇的理由,就和孩子崇拜父親是一樣的,因為人類想尋求慰藉,擺脫最深沉最黑暗的恐懼.按照佛洛伊德的觀點,人類的祖先對夢境,大自然或儀式沒有興趣.他的主要渴望是順從自己的動物本能.而後人類發現這樣做得付出社會和心理代價,於是他壓抑性慾,發明出宗教作為一種工具,來減輕當他意欲壓抑他的基本天性時所升起的罪惡感.並非只有佛洛伊德認為宗教衝動源於恐懼或暴力.比佛洛伊德更早一個多世紀,蘇格蘭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便指出人類主要的宗教,大抵源自一種焦慮的恐懼..在佛洛伊德之後的一個世紀,法國哲學家吉拉德(René Girard)也提出了一項理論,認為原始人類之所以發明宗教,乃是要減輕暴力,將暴力集中到儀式的犧牲祭品身上,亦即他所謂的替罪羊(scapegoat).總而言之,佛洛伊德認定宗教思想是幻想,是滿足人類最古老,強大和緊迫的渴望的假設,只不過是呼應了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Ludwig Feuerbach),他把神定義為"匱乏的感受:,凡人所缺少而需要的,那就是神.

          在人類將近250萬的演化中,最初是在地球上四處覓食,是掠食者,徘徊於森林與平原,跟與遠比人類更敏捷的野獸搶食獵物,狩獵採集者的經歷形塑定義了人類,擴大了人們的大腦,使得人腦能發展建構了認知能力,逐漸成為有變勢力的生物,透過挖掘,發現,我們知道當時人們的信仰之神是狩獵之神,基於祈求的目的,從祈禱祭祀捕抓獵鹿物的工具如矛,漁網,骨頭中,獲取了被灌注神聖力量的概念,人們仰賴些工具維生,將他們從物品轉化為對於靈界的擬象.同時因為捕獵需四處遷徙,無法累積財富與資產,這種方式制止了階層分化發展的可能.但在大約12000~10000年前,人類從狩獵轉為農耕,這改變了人類的許多關鍵定義,首先是長期的狩獵生活讓人能掌握空間,但農耕則讓人體驗了時間長我的重要性,所以人類關注的我他之間的關係,從人類與動物間的神秘關係,專變為人類與大地之間的神秘關係,在改良土地的過程中,人類發展出一套全新的價值與行為準則,也就是這個時期開始出現''被獻祭的神祇"(immolated deity)的概念,亦即神靈死後軀體肢解,世界由此而生.獻祭需要一座廟宇,祭壇,需要一種神祇的替代實體,建造神廟的實體行動可能帶來種植農作物,馴養動物以供該處聚集的工人與信徒實用的需求,因此會形成聚落,永久的定居點,創造出一個模仿自然界的人造環境,這便是人類聚居生活型態的出現,此時人們首度將自己想像成宇宙的中心,而非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從靈魂與精神層面將人與自然綁在一起的泛靈論世界觀已然逐漸消逝,轉為人類自身成了靈性層面的中心,高於一切活物.人士自然界的統治者,也是廣袤大地上的神,這種結構出現後,便衍生出了一批有個性的人性化神祇,每個神靈體現特定的人類屬性,直到已有一位唯一的一神囊括了人類所有的善與惡,也就是人一開始是潛意識裡的認知衝動,使得人用自己的形象塑造神,但是隨著靈性發展,人類有意識地讓神越來越像人,直到最後神真的變成了人.

          作者在敘述了他以為的人類世界中神如何形成產生的過程後,他開是利用近東的一寫考古發現與文學,宗教遺留作品來講述前投所形成的眾神,如何的演化成為單一主神論(henotheism)的型態,後又如何形成今日所謂的一神教.單一主神論可以追溯到人類將神人性化之後,人類定居於小村莊,放棄狩獵改為農耕,萬獸之主讓位給大地之母,此時人們想像的天國重新的被改塑成由一群豐饒眾神所統治之地.當小村莊擴展成城邦時,每個城邦都有自己的部落神祇,彼此征戰,此時天國便讓位給各種好戰的神祇,每位都是陳氏某個城邦的神聖守護者,當這些城邦合併為龐大帝國,由具有無上權力的國王統治,眾神便重新排入高地威街,這種調整也恰好反映塵世的政治新次序,作者稱這個現象是"政治映型"(politicomorphism),或更白話的說事"塵世政治的神化",是今日世上主要宗教系統的特徵之一,而後當某位神祇在神系中越爬越高,取代了低階的神靈,祂便可能要承擔與承繼原先歸給其他神靈的屬性,直到這位置高的神所吸收的靈性屬性彼此衝突矛盾到達引爆點,問題便來了一個人同時具有創造者破壞者,治療者與降災者,禁慾者與享樂者的身份.因此一種簡化且直接解這種衝突的方式就是讓神除去任何人類屬性,重新定義神,但是要人接受只存在一個一位唯一,單獨,沒有人類形式,屬性或特質的神,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要忽視一神概念中的矛盾,並且覆蓋掉人們用自身形象去形塑神的天性,作者書寫了在歷史上,埃及的艾基納登,波斯的查拉特拉圖斯都曾嘗試的歷史過程,但歸於失敗,而他指出歷史上一個最早成功的一神論形成便是源於以色列迦南地區的宗教,當地的原始地方信仰的價值觀,儀式,書典,是如何的被早期的宗教人物吸納,超譯,轉介變形,如何隨著時代演進不斷地進行"政治映型"遞迴,如何的在教義遭質疑下尋求新的突破解釋,如何的善悪歸一,三位一體問題如何解意,後來便由此衍生發展出今日的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等一神教的雛形,經過了多年再度回到以人身塑型為神,反映了信仰即是自我追求的概念.

         後來看了作者的經歷,他原是信仰伊斯蘭教,後因為移民美國轉信基督,在上大學時學習宗教史,又轉回信仰伊斯蘭教,所以本書有一大部分是談猶太教,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一神發展上遭遇的問題與衝突,但多少有些主觀指向性,我對這部分就看看參考,並不是太認同就是了.但是這本書前面的部分推論敘事有一點意思,還算值得花點時間去看就是了.以上.


2024年4月4日 星期四

世上為什麼要有圖書館

 

世上為什麼要有圖書館(楊素秋)

         這是本簡體書,還很新,今年年初才剛出版,但內容有點意思,引發了些關注,講一個縣級單位成立圖書館的經過,有意思是這麼小的圖書館成立居然成了另類官場現形記.

        "世上為什麼要有圖書館"是本社會紀實.作者楊素秋原是一名陝西科技大學教授文學的老師,她響應了官方對博士人才的政策留職一年到政府部門掛職,任職西安市碑林區文化旅遊與體育局副局長,掛職一年的副局除了日常行政,文書瑣務,舉辦活動,區內文化旅遊設施檢查外,她要面臨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要籌設成立碑林區的圖書館,這是一個縣級圖書館,將會有約8萬冊左右的藏書,在她掛職的這一年預計要建構基礎設施並先購入1萬冊的書籍,然後開館.

        從無到有建立一座圖書館本就非易事,但令作者感到驚奇的是地點,西安雖不如北上廣,但好歹也是個千萬人口的大城市,碑林位於市中心又是西安市GDP最高的地帶,居然一直沒有圖書館,基於原先的預定館址挖出了古物暫時停止開發,不得已臨時館址的地點被選在一棟普通商場的地下樓,採光差,不開闊的入口,小小的三千平方米,臨時的館址又不可能大肆裝修,因為未來隨時會遷走,多裝修多浪費,,一個從未擔負行政事務的菜鳥小官就這麼上路了.

        個人認為"世上為什麼要有圖書館"是一個好的書名,讀者的第一感覺會以為她是想要說明或者定義,解釋"世上為什麼要有圖書館".但實際上,這種說法並不是答案,這本書不是要給我們單一的答案.應該說不是單一的標準答案.因為讀者應該直接可以聯想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會因人而異,沒有標準.比如楊素秋原先是個文學教授,這個身份讓她必然有一個世界上為什麼要有圖館的答案,但是轉為副局長的她可能會有另一個不同的答案.所以與其把這個標題書名看成是一種提問,我們也能把"世界上為什麼要有圖書館"這句話看成是一種釋疑,說教,闡明,而我們試圖說教,釋疑,闡明的對象可以是這本書籍的讀者,可以是碑林區圖書館的讀者,借書人,也有可能是楊素秋的文旅局同事,與上級長官.於是依據對象可以把"世上為什麼要有圖書館"這本書看成是一本掛職寫實生活紀錄,是散文.可以把它看成是社會學中一個關於圖書館題材,是報導文學,當然,如果把"世界上為什麼要有圖書館"這句話的釋疑對象設定為楊素秋文旅局的長官,就可把這本書看成是楊素秋留給官方的掛職期間最終檢討報告,這便有了苦口婆心向長官解釋"世上為什麼要有圖書館"的意思,畢竟於她而言她的長官們可能是真的不明白,不明白世上為什麼要有圖書館!.長官們是當真不明白或只是裝蒜假裝不明白都有可能,文本中沒這樣交代,這樣的推論一切都是我這個敏感讀者的聯想,於是接著便能把這本書看成是高級酸網文,諷刺作用破表卻挑不出太多毛病的"芝麻官札記".

        這本書分兩條敘事線.兩者穿插交錯,一條是敘事作者擔任文旅局副局期間所經歷事務,當然包括圖書館的成立面對的大小庶務,困境,衝突,解決的方式.另一條敘事線寫的是她如何為圖書館選書.一個人再博學也不可能輕易找到一萬本值得各色人口來閱讀的書單,有哪些必藏專項書籍?有什麼暢銷羅列?有哪些經常性來館的閱讀者?他們都是怎樣的人?年齡?職業?興趣?找什麼人諮詢書目,圖書館藏選書要面對哪些問題?於是乎便有了另一個視角的'"世上為什麼要有圖書館".這兩條線看似無交集,但那只是一般常人的目光,我們以為要買1萬本書就是買而已.但楊素秋最初發現的問題,我在我家附近的圖書館也看過一樣的.

        在這種地區性的圖書館開架上出現類似"冷凍xx配線處理","玻璃xx強化水泥應用"這類書籍的時候,難道沒人質疑過這些書是怎麼來的?這間圖書館收藏這本合適嗎?先別看這主題是否能被地方人士借去閱讀或引發興趣,這類書籍往往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書籍的出版社往往都是沒聽過的,且內容用紙粗略,編輯手法差勁,書籍的品相極差,於是一個普通讀者可能從來沒想過的問題出現了,請問圖書館收藏這本書要花多少錢?圖書館一般是公共財,鮮少有私人成立的,如果館藏裡有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這類的書混雜在人們常見的經典書籍,暢銷書籍,優秀專題或漫畫裡頭,你看得出來嗎?如果館藏的四分之一都是這類的書籍,你認為要花多少錢?我家附近的圖書館依據官網提供的資訊館藏10萬本,四分之一就是2.5萬本,即使黑金裡頭的梁家輝說;"我們政府很有錢",錢也不該是這樣花的吧?

        政府要買1萬本書,從成本角度,跟要鋪設一段人行道紅磚一樣,是公共工程,需要招標.但是紅磚都是同質性,買一萬塊紅磚,品質往往不是同樣好,就是同樣糟,但是買1萬本書容易被人用濫竽充數的手法將大量爛書埋藏在許多品項,內容優秀的書堆中,上下其手,對公務員或財會人員,一本書就是一本書,單位就是一本,即使書名不同,內容不一,它都是一本,買這一本與買那一本的差異只有價格成本問題,但是對讀者或圖書館成立的專才來說,每一本都是不同的,有些書很多人搶著借閱,得等,得排隊,有些書在入館之後,可能從未有人翻閱,更別說借閱.楊素秋要成立圖書館的消息一出,所謂的經常參與招標的書商就上門了,四折,二折,這種我們去外面買書不可能出現的折扣價都出現了,更棒的服務是書商還都幫你選好了書,開出了超過你需要數目的書單,這樣的服務不好嗎?省事,又便宜,幫他們政府省了很多錢.可楊素秋一看到那些書,嚇到了'"xxx反腐群眾感知報告",''xx師範副刊選集"類似這樣的三流書籍也罷了,那些國外名著的譯本內容也與常見的版本不同,文學出身的人只好一咬牙要自己選書,放棄書商的提供,再用自己選擇成形的書單來招標,但這樣一來,就引發了長官的不悅.首先,圖書館沒有創造GDP的功用,GDP的提升的幅度是中國當下官員考核的最重要指標之一,因此在更大的官員眼中,圖書館建設只是聊備一格,宣示作用而已,別出事就好,人家書商都把書選好,折扣也有,1萬冊的KPI立即達成,幹嘛還去自找麻煩!?更麻煩的事還隱藏在後頭,某些長官一直拖延不簽核楊素秋選擇的某些書目書單,得不到允許就不能招標,不能買書自然就達不成目標,上官阻撓的原因在本書的最後有交代,這些沒有露臉顯出姓名的高官長期的霸佔標案吃回扣,楊素秋所編的書目書單價高,書商沒有太多利潤,那要如何騰出預算空間來孝敬高官呢?他們自然會把問題反應給長期賄賂的對象,讓他來整下屬,讓楊素秋不能完成自己的想法,最終放棄然後便回歸過去的做法,自然就能從中取利,無奈,這位菜鳥副局長一心要完成依自己從各方面專家諮詢而來的書目來買書的目標,逼得那些長官最終不得已派出代理人挑明威脅指她擋人財路,楊的回應就是若對方不肯放手,自己將利用媒體,或者透過寫書來捅破窗紙,讓回扣之事曝光,因而讓對方有所忌憚,最終只好放手讓楊完成目標.事實上,在開館前楊素秋已經先在公眾號發表了一篇文章"花了半年時間,我們在西安市中心建了一座不網紅的圖書館",這篇文章起初為她帶來不小麻煩,上官質疑他搞個人主義,為自己謀利,對團隊不利,但因為引來中央電視台"新聞週刊"的訪談有利西安市的宣傳,畢竟建立圖書館是所謂的良好文化政績,反因此被上官看成能夠利用的宣傳工具 .

        "世上為什麼要有圖書館"這個問題的答案,表面上作者在行文中曾經引用教科書式的答案"圖書館有三大傳統功能:一是保留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二是宣傳教育,三是滿足和提升群眾閱讀需求,最大程度實現公益性和正義性 ",但實際上作者用了全書來提供這個答案,這便是本書中的另一條敘事線,如何選書.為什麼要有圖書館?因為這世上有人沒有太多錢買書,又有閱讀需要.比如中小學生,低收入者,小學生需要哪些書目,漫畫,繪本,立體書,有那些書目,楊素秋未必能全知道,於是她訪問喜好動漫的咖啡店主,知曉中外漫畫作品的同人專家,店主.立體書有什麼功能,損壞率如何?為什麼要有圖書館,因為有些書不易買到,使用率不高,很特殊,但有人就是需要,比如盲人的點字書,字體放大閱讀器,又如特殊有聲書,這些書要不很厚重,一部三國演義點字書要八大冊,每冊厚幾公分,價格高昂,視障者既不可能購入,也不可能收藏,所以圖書館要買入收藏.為什麼要有圖書館,因為有重複練練習需要,又不宜久藏,比如書法字帖,喜好書法者可借閱練習,又能流通創造利用率,是退休人士的喜好之一,於是楊素秋訪問許多視障的閱讀者,許多字帖的收藏家,開拓了自己的館藏書目.為什麼需要圖書館?給雙薪家庭孩子一個放學後的去處,聽聽故事,閱讀書籍,提供親子假日互動的創造一個場所,於是設有公共孩童閱讀空間.為什麼需要圖書館?提供人們休閒娛樂活動,所以需要武俠,科幻,經典文學,通俗流行讀物滿足各種偏好需要,館方於是搜羅陳列諸多暢銷與經典書目.為什麼需要圖書館?因為需要做基礎人文知識,科學新知的傳播,所以楊素秋探訪人文社科書籍,哲學,科普讀物的愛好大家,一一詢問建立各種專門項目的經典書庫.爲什麼需要圖書館,因為能提供新時代的呈現表達裝飾藝術的知識,所以需要各種的攝影集,各種相關的美學作品,於是需要與理解美學,傳播藝術的專家諮詢.為什麼需要圖書館?是為了偏遠地區知識落差下無法得到新知的少年,青少年,於是楊素秋在堅持自己書目的同時,也協助資助購買川藏山間由喇嘛久美私人成立的圖書館館藏,她親自到訪,勘查真實的需要.世上為什麼瘀要圖書館?由以上諸多的理由,從對象,從電子郵件,親自訪談到電話溝通的過程中,楊素秋講出了一串串的理由,正是有這麼多的理由,圖書館的購書才與買人行道紅的磚不一樣,而這個道理是似乎是人都能懂,難道唯獨長官不明白嗎?.這條敘述線關於書目來源的各種接觸,分析,歸納,結論,一方面展現出人文的知識硬核,一方面也寫出了許多專門書籍推薦者生活上的遭遇,見聞等知性見聞,透過這個部分點出了本書敘事的終極目的,那就是團書館書籍購買收藏的目的,是為了當地人們過上更好的精神生活.

          即使一開始就有了央視的關注,但是那隻看不見的手始終干擾著楊素秋圖書館書目的完成,貪官無畏,這應該是本書受矚目的原因之一.即使他們未曾得逞,楊素秋還是於一年期滿離職後經常回館看看自己建立的書目標的是否已達完全購入,且不再有人趁機混入購買三流書籍入館來謀私利.對我來說,這本書除了看看掛職官員一年的生涯,其間不經意地透露出許多當地官場怪異生態外,最重要的是透過楊素秋所建立的書目,讓我增加了不少未來閱讀的新標的,也算是一個不錯的意外收穫.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