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0日 星期五

無神論

 

無神論(Atheism: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 Julian Baggini)

     因為讀艾諾作品比預計的快,臨時再看一本."無神論"是牛津通識讀本系列的99號,對作者Baggini其名病不陌生,有"自願被吃的豬","你以為就是你以為的"這些通俗作品.

     這本"無神論"主要是來解釋是甚麼是"無神論"及由其衍生的相關的議題.但Baggini在這裡討論的"無神論"是有去汙名化的意思隱含其中的,與我原先設定的內容方向略有不同,應該說這本書是一種西方價值與社會型態下的另類聲音,長期以來西方是一個宗教性社會,不管是天主,或是基督,猶太,抑或耶穌宗教系列下的其他形式,宗教的影響可以說是遍及在社會與國家的方方面面上,關於統治,關於生活,關於文化,甚至教育,信仰之重要有其深遠影響.因而,主張"無神論"者長期被視為是這種社會中的一種怪人,雖然未必違反道德律法,但會被另眼相看,卻是不爭的事實,這是略為不同於我們當下對於無神論者的看法的.

     無神論顧名思義認為不存在上帝或諸神的意思.根據作者Biggini的探索:無神論者是對超自然現象,與超驗經驗抱著擯棄的態度,無神論者不必然是物理主義者,而是一種所謂"小寫形式的自然主義".這裡的自然主義,就是指自然環境裡找不到神曾經的足跡,甚至於關於前世,後世,這些所謂宗教中宣稱的體驗探索,在自然環境裡無法提供這樣的經驗認識,至少,你能找到的曾經宣稱有過超自然經驗者,相比於無此經驗者的比例過於懸殊,以至於不能在事實邏輯上推出這種的可能性.因此無神論出於自然主義,而它的基礎根於其實是源自於"理性",或"理性主義".但Biggini宣稱的理性主義並不是歷史上所謂的理性主義,其實只是一種表示人類思維經過基本的常識,經驗,生活,環境等經歷,與知識累積,透過所謂的歸納而得出的一種判斷方式,不一定是嚴肅且高大上的定義,但如此的理性主義主要是為無神論提供肯定性的論證,因為單純的對有神的否定,並不足以說明無神論具有否定性,拋棄了無神論只能寄生於有神論,因為無神論對宗教的看法可以是漠視,而非敵視.這種肯定性的基於理性主義的看法最早源於古希臘時代,當時源於修習底德的歷史研究方式具備的理性特徵.但是真正歷史上的無神論出現的很晚,在18世紀末霍爾巴哈的"自然的體系"首度出現這樣的概念.

       書裡有幾個重要的概念釐清了個人長期以來能的錯誤認知.首先,"無神論"與"不可知論"其實是有明確定義差別的,從這個差別中可能會發現自己自認是無神論者可能不是真的無神論,頂多是一個"不可知論"者.所謂的不可知論就是因為不知道有沒有神,雖然自身未曾見過,也不知道有誰曾經有過這種超自然的經歷,但是基於沒有件有神存在的經驗,就以為自己是反對有神論,加上自以為反對有神論的便是無神論者,這是一個誤區.其二,在Biggini定義中的無神論是具有"可取消性",這是因為當下我們主張基於自然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結果才相信"無神論",但是若有一日出現了能夠證明的條件,狀況,那麼這個關輾是可以被否認,或放棄的,因此無焚論者並不是一個教條主義者,因為我們是生活在一個自然統一的環境裡,過去環境自然如此運作,當前的假設就是這種運作暫時不會被改變,而產生任何可能的例外或變態狀況,因此形成了一種"最佳解釋狀態",也就是說無神論是可以被推翻的,它不是一種教條,當然更非"信念",反之,信仰或有神論者卻經常陷入了一種純粹的"信念"狀態來看事情.也就是說一昧盲目的以為自己不信有論者,並不是本書中所謂的無神論者,因為可能陷入另一種單純信仰某種信念的非理性主主義狀態,個人以為這是本書的重點之一.

        另外一個重點則在於說明"無神論"不是甚麼.原因很簡單,前面說過了無神論者在西方曾經有很強烈的被汙名化的現象.人們以為無神論者就是無道德者,不講求社會普見的通行的迎為道德準則,人們以為無神論者是"虛無主義者",不存在對於人生的意義探索追求,不具備找尋個體目標與社會目標,只會淪為純粹的物質享樂主義者,人們以為無神論者最終經常淪為法西斯主義者與獨裁集團的支持者.關於以上這些對於無神論者的誤解或汙名化,作者於本書一一的澄清破解,基本的原則很簡單,就是個體的生命意義,目的,設計,狀態的就是個體的生命歷程,生命歷程即可帶來意義,目的,並不需要借助一個"神"來協助個體做這些規劃或目標,因為無神論者就是自認能夠經由自行來經歷,享受這個歷程,這就是目的與意義,至於有神論者該如何定義它,是有神論者自己的事,並無涉於這件事的意義,目的,或正確與否.也就是無神論者可以理性,自我的態度來定義異己的生活與人生,他們認為並不與有神論者有高低之分,而歷史中的獨裁者與法西斯主義者其實經常的與所謂的信仰集團,即有神論者互相合作的紀錄,並常利用宗教教派的敵我意識為自己的統治牟利,反而無神論者因為對於"政治神聖化"可能淪為某種無意識"信念"的警覺,而遠離這些極端統治者集團.

         限於篇幅,本書只是簡單說明澄清部分無神論的觀念,想法,定義,意義.對我來說,提供理解無神論不是一種信念,而是能夠具有"可取消性"上的這種定義已經是有我幫助了.警醒教條,信念的框架限制,釐清了某些過去模糊不清的,甚至沒有思考過的認知,算是有些助益吧,以上.


2022年12月26日 星期一

悠悠歲月

 

悠悠歲月(Les années,Annie Ernaux)

    這本是簡體版,國內目前尚未有繁體譯本,但看出版社都能將艾諾早年已絕版的繁體中文譯本緊急重新上架,個人猜測應該有機會在國內看到新譯本.

    "悠悠歲月"的原文出版於2008年,從文風明顯看出與"位置","一個女人"等1982,1993年出版的作品有些許不同.首先,這是一本"無我"的作品,與之前看的那三部"我"的第一人稱不一樣.明明寫的就是以"我的視角"為主體出發,但文本卻假托了一個不存在的"她"的角度來說故事,作者稱之為"無人稱"作品,其實這裡的"她"即是"我",而這個"我"是以一張張的照片描述出現於文本中,帶起種種敘事.其次,文本呈現了個體性的淡化,拔掉了主體瑣碎的故事,在一種個體歷史敘述中夾雜了社會演化的歷史,但是你明明看到的是一個女性的成長過程經歷的風景,卻最終能在這個"她"身上,看到作者從"位置"開始即專注的階級,性別,職涯,婚姻所引起的諸多異化問題,包括時代問題,時間問題,也會發現主角依舊是作者"我"的呈現,只是融入了宏觀的環境,與歷史進程描述,有人視為是作者的自傳體.

     表面上全書不分章節,但個人以為可將其看成是一本圖文書,影像書,是一部由大量訊息拼貼出的時代電影.整本小說由14張照片影像組成,書裡沒有真的照片,而是用文字描寫來一張照片中的場景與人物,而這14張照片裡都有的共同元素就是一個叫"安妮"的女生,隨著時序的變化,照片裡的安妮由1940年代的孩童,逐步成長為2006年的老人.而每一張照片後所附帶的龐大敘事,既是有關女孩在照片當下的成長經歷,也包含了同時期的法國社會從政治,經濟,軍事,藝術,文化,與社會各種層面的事件與議題的呈現,然後更往上含括了國際社會的政治,經濟,國際關係,戰爭等等,而敘中自然需要夾議,這個口述的"她"以她特別的價值觀點,其實是略帶激憤與批判的來寫出這個女生的成長經歷中的心境,困境,陰暗,恐懼,不解,憤怒,反抗,當然也包括了對同時成長的法國社會出現的各種事件,現象,的看法與批判,呈現出了"她"對於社會,世界的看法,感受.所以說它是一個少女成長為老太太的女性成長史,也是與女孩同時代的法國社會史.

     這書裡呈現影像的不單是那14張照片,其實文本中對於當下社會的描寫,作者採用了大量的"標題"拼貼,而這些"標題"就是一連串的影像構成的.當然文本中並沒有真正所謂的"標題",個人在此用"標題"拼貼中的"標題"指的可以是書名,電影片名,唱片專輯,歌曲名稱,段落,詩歌,文學作品中的精句,段落,戲劇的台詞,廣告標語,政治口號,科學現象,街頭運動標語,文化名詞,社會運動目標,黨派精神,藥品作用,產品功能,宗教禱詞,禁語,或是各類名人包括政客,作家,藝術家,表演者,科學家曾經的演講內容,或留下的名言佳句等,也就是艾諾在這個作品裡使用了大量的政治,文化符號與元素,持續的堆疊來去描寫著一個又一個法國社會在這60多年時間內曾經發生的事件,現象,並對每一種曾經的精力都提除了自己的看法,觀點,只是對於這些現象的描寫,她採取就是以許多我將其定義為"標語"的東西來替代瑣碎事件描述的本身.因此這本小說充滿著一種對非法國人的閱讀障礙,太多人太多事太多觀念都是屬於當地人才能理解的,因此必須仰賴譯者的註釋,否則難以讀懂,這是與艾諾前幾作的文字單純性完全不同的的另一種表現.而一個標題貼在另一標題之上,逐漸的堆疊,每一個標題內都帶著相關事物的意義,實質上不就是一段影片接著另一段影片,只是這影片裡有著法國社會戰後以來的社會史,政治史,各種歷史,同時伴隨著這些集體歷史中,也夾雜了女孩個人的成長經歷史於其中,兩者互相影響,且輕重無分軒輊,是因為這裡的女孩是"我",是"她",是"我們",也是"她們".安妮是個體,也是女孩中的一員,是法國女性的一員,是法國人的一員,是法國社會的一員,她是一顆螺絲釘,也是一部機器的零件,因此個體於集體間是相互依從的關係,"我"淡漠與消逝或許正是因為如此.艾諾的作品勾勒出了一個時代的一個社會群體中奉行的一整套價值觀和態度,這本書呈現出將這個世界留給她和她同代人的印象,以此來重建一個共同的時代,從很久以前逐漸轉變到今天的時代,以便在個人記憶裡發現集體記憶的部分的同時,恢復歷史的真實意義,個人記憶和集體回憶相互穿插是作品特點.

       說這小說裡的"安妮"是社會的一顆螺絲釘或許可以,但要用在艾諾身上可能就不令她滿意了.這位女作家一系列的作品都在於"我"脫離了上一代的"階級"中奮戰,都在於在兩性的情慾交纏中找的自身的安處所在.經濟上她既關注中產階級,想要脫貧向上,"悠悠歲月"這裡的畫面呈現猶如"位置","一個女人",但在思想上可能是受到教育與社會薰陶,安妮與艾諾相同,"我""她"是個社會主義者,是個左派,甚至是共產主義傾慕者,資本主義的批判者,傅柯,布厄迪赫的名字與觀點經常的出現在這小說裡,同時"她"又是一個也強烈自我主張的女性主義者,西蒙波娃在文本中也是常客.這種多種角色所誘發的觀點衝突,甚至是自相矛盾也不斷的文本中出現,且隨著歲月,年齡增長,"她"個體的激越思想衝突,也與社會發展同步似的越來越趨於和解,但這種和解可能只是基於一種個體的無能為力,與最終將邁入死亡的不可逆的必然,其實她依舊是於那些曾經堅持的消逝,社會的妥協則是基於新一代的價值觀替換了老人思想.於是乎,一個鼎力向上的女子有了自身的階級與經濟成長後,既不需要憂慮物質所需,又能夠完全的享受社會進步帶來的新技術,新生活風格樣貌,型態.可是呢,身上背負的社會主義觀點,價值又令"她"經常的關心這些新技術,新文化,所謂的資本主義下的果實帶來的"異化"問題,因而憂心於電腦,網路,各種新的機器帶來了人類行為,社會行為,集體行為的改變問題,甚至最終改變人類的思想與價值觀問題,性別的崩解,傳統家庭觀的佚失,愛情婚姻觀念的改變,甚至是傳統價值,儀式,觀點,行為的完全喪亡等等,這種成為中產階級所帶來的生活上的改變,與精神上對於異化反抗的壓力,始終來回的衝擊著她.至於政治上的憂心矛盾衝突更是明顯,不同於她上一代的人崇敬於戴高樂,言必稱戰爭時期的困頓,她的左派思維只終於社會主義,因此密特朗是唯一的選擇,完全看不上季斯卡等右翼,遑論勒龐,即使左右共治也是笑話,席哈克快滾一邊去.柏林圍牆倒了,共產主義崩壞,她既心繫樂見曾受困的解放,卻又還是希望共產黨拿夠在當地為民主注入新的觀點,抑制社會異化的變態,這種完全扞格矛盾衝突在內心不斷的衝撞,形成了某種有趣對比.

     當然,"她"還是那個個體,從1940年代小店舖夫婦的女兒成長為一位女教師,一位女作家,從女童,少女,女孩,妻子,母親,到祖母,依循著生理的成長有了身體型態,樣貌的變化,在那14張照片的描述裡,我們能夠看清這一點,但是個人的歷史經歷,卻經常不可能的單靠一個拍攝的瞬間來描述,畢竟那上頭只能看出外貌,服裝,背景,甚至是時代的演進,卻不能看出那個身體,與身體裡的靈魂正在經受,遭遇甚麼,是欣喜,悲傷,憤怒,平靜?是思慮清晰,還是困頓踟躕,神態自若下可能隱藏的是內心風暴,順應時代潮流下可能正在上演各種心靈劇場,這位中產階級作家試圖寫下"她的時代",可是這個時代裡的"她"終究不是只有她自己一人,而"她"只能感嘆人們試圖留下一種印象,以為記憶是可以透過其他的方式留存下來,但是我們終會離開這個世界,一切都將在下一秒內消失,從搖籃到臨終床上積累起來的全部詞彙也會消失,這將是沉默,而且沒有一個詞可以說明,從張開的嘴裡什麼都說不出來,無論是我還是自我,語言會繼續把世界變成詞彙.時代意義的演變竟使她感嘆連一個聖誕節都能消逝成無往日情感,無傳統的資本主義的異化的結果,與樣貌,"在節日餐桌旁的談話中,我們只會是一個越來越沒有面目的,直到消失在遙遠一代無名大眾裡的名字".時代對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每一代人的記憶終將老去.也因此作者於本書開頭即引用了契科夫的話:"是的,人們會遺忘我們,這是生活,毫無辦法,今天我們覺得重要,嚴肅,後果嚴重的事情,那麼會有它們被人忘記,不再重要的時候,但有趣的是,我們今天無法知道它們在一個被視為偉大而重要的,或者平庸而可笑的日子裡會是什麼樣子.也可能這種我們今天贊同的生活,有朝一日會被視為離奇,不快,沒有智慧,不夠純潔,誰知道呢,甚至是罪惡的."

        幸虧把"悠悠歲月"放到這系列的最後來讀,否則一定是場災難,單是大量的文化符號元素拼貼就可能造成閱讀上的障礙與誤解,何況其中夾雜與作家同步的個人經歷,而那些在"位置","一個女人","嫉妒所未知的空白"裡都已經有所交代,已經讀過的自然事半功倍,但比起前幾作,這小說的故事可讀性較低,價值觀點的部分呈現較多,是本不太一樣的作品.以上.


嫉妒所未知的空白

 

嫉妒所未知的空白(L’Occupation,Annie Ernaux)

     這作品篇幅小,約略2篇短篇的長度,一個午後時間應該能看完.但問題來了,雖然中文"嫉妒所未知的空白"很清楚的說明這小說寫的是甚麼,不懂法文好奇的將"L’Occupation"丟進翻譯,竟然顯示的是"職業"!?要說"職業"跟文本意圖完全無關卻也不是,但以"職業"為名,至少個人初始是摸不清這裡想要指涉的重點在哪!!

     小說表現的是"嫉妒"這件事.雖然是她做出了離開W的決定,但當她得知他遇到了另一個比他年長的女人並且已經下定決心開始新的生活時,她變得非常嫉妒.知道在W的新生活地點和心中取代她的人的名字,職業後,她不惜一切代價,不惜使用一切手段,甚至是卑鄙的手段,想知道另一個女人的身份,輪廓,樣貌,甚至個性.但即使她仍然與W保持親切友好的關係,但他卻拒絕更多的向她透露她渴望知道的事情.

    作者在這裡幾乎是機械性的描述了主角的感受和行為,不知道這會不會就是"職業"的意思.源於強烈的嫉妒,她試圖找到更多關於那個女人的訊息,尤其是這位"情敵"的名字,職業,住處.文本中描述她的行為時沒有情緒,但是她的情緒又顯出是極度的瘋狂,彷彿"它"是另一個人的行為,與"我"無關似的,但這明明是第一人稱.文本中她對前情人W沒有太多的愛的表現,未交代她為什麼離開他,疲憊或是厭煩,還是"職業倦怠",我們甚至不知道她是否還愛他,事實上,嫉妒的表現卻一點也不簡單,甚至可以說是瘋狂,而這裡的瘋狂是指她內心的風暴,與無涉他人時的言行,與思想的表現,極盡的低能,猜想,無厘頭,甚至是不知所措,許多接近幼稚甚至於差點犯罪的行為應該與她個人的身分職業無關,表現出了"失戀"後的任性.但這有關於愛嗎?我們知道期間她偶遇了舊識L,突發了一夜情,但這又算甚麼,偶然的衝動?還是直覺似的報復?抑或僅僅是一時的情慾發洩?.嫉妒發軔於不甘心,但分手是自己提的,矛盾的個體,歇斯底里的內心風暴,為的早就非關於愛,畢竟先是結束了18年的婚姻,再來又切斷了6年的同居情,那個女人實際上連情敵都稱不上,畢竟是自己先放手的,那不甘的是甚麼?可能只是以為自己能掌控了一切走向下,對那些自己掌控不了的走向的不甘吧,而這確實是有點像是"職業",當感情只剩下感官後的狀態.工作只剩錢,情感只剩性愛,所以嫉妒的只是一種情慾丟失的不甘而已.

     這篇只能寫這樣.篇幅就如此,沒有大的結構與敘事,短篇小說的型態,看個轉折,然後意外的結局,就差不多了,莫名的來,莫名的去,"我"的嫉妒一下子沒來由地也就退燒了,放手了,一切復歸平靜.只能說是個本分的作品,單看寫"嫉妒"表現還是可以的,只是真的也只有這樣了.至於這是否是艾諾的個人經歷,於我而言也不重要了.以上.


2022年12月23日 星期五

位置:位置/一個女人

 


位置:位置/一個女人(La Place/Une femme,Annie Ernaux)

    年終以法國作家,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的作品結尾.準備了三本,共四部作品,第一本"位置",包括了位置與一個女人,再來是"寂寞所未知的空白",最後看"悠悠歲月".

    位置與一個女人雖然是兩部小說,但其實可以說是同一個敘事的兩面.甚至可以把兩篇小說當成是散文換個書名,分別叫"我的父親",與"我的母親"."位置"是以"我"為主體寫出與父親生前的生活點滴,"一個女人"同樣以我的角度寫出母親的一生,因為這文本中"我"交代了先前曾出版過父親生前事,所以可以看作這兩篇中"我"是同一人.又因為兩篇中的"我"求學與成為作家的職涯經歷與作者安妮.艾諾完全一致,難免就讓人把"我"等同於作者,依此相當於作者把自身當成了虛擬作品的題材,也因此有人稱這兩作品是自傳體,艾諾後面的作品就延續了這風格.

     這個讀書心得的部落已經有超過500篇以上的心得,不過其實我家原來是沒有半本書的.父母親一個小學畢業,一個肄業,農工出身,即使後來做了小生意,改善了經濟,終究是與書沒有任何關係,因此家裡無書是正常的,他們那一代加起來10多個兄弟姊妹除了一個很晚出生最小的弟弟重考吊車尾上了一個私大外沒出過大學生,小舅重考北上暫住我家補習時,我都已經在唸小學.沒有升學是絕對必要的觀念,更不覺得讀書很重要,是他們那一代的經驗與經歷,因此我從來都沒有被叫"快去唸書"這種事,唸不唸是你的事,大人不懂管不了也幫不來.我只是在聯考氛圍嚴峻的年代裡,剛好被分到所謂升學班,一路走上來,又剛好讀研的年代都有助學金可領,而家裡沒贊成或反對而已.初出社會,工作性質的關係,名字都會被打在刊物上或是螢幕上,因為能換成他們看得到的某種東西,所以他們才有點覺得升學似乎有點用處,.雖然如此,到了今日,家裡書堆得越來越多,偶爾還是會被嫌,"不要買書",因為在他們眼裡,書是既沒有用又佔地方的東西.不過呢,被唸的同時自己偶爾也會被他們在與外人言談時推出去"口語展示".

     所以,艾諾寫的"位置",就個人經歷來說就是有完全類似的狀態,很容易能體會她的意圖.我與我的前一代階級不同,因此而有了許多差異,追求不同,喜好不同,欣賞趣味不同,甚至價值觀完全不同,這些不同,可能會形成某種衝突,也可能是更大社會結構異化的一種表現,與未來問題所在."位置"裡的我就是一個由農工階級父母養大的小孩,她靠著自身的努力逐步的脫離了原有的生活環境,先是教書猴成為作家,進入了一般人認為是中產階級的生活群裡.艾諾注意到自己與父親的疏遠體現在生活中的種種細節上,詳細地描寫她父親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如"他用歐必奈爾牌小刀把麵包切成小方塊,然後把小塊的麵包放在盤子邊上,把奶酪或者香腸放在上面,叉著吃.他每週刮鬍子三次,而且是在廚房的水槽刮.他喜歡跟客人開玩笑,他從來不去博物館".以上的這些描述細節都屬於因為階級習慣,生活習慣,時代流行所限.這些日常生活的細節都屬於慣習,透過不加價值判斷的方式如實地描寫他父親的日常生活,試圖展現跨階層的機制,體驗.這種跨越,體現就在艾諾身上,所以這小說並沒有以我開頭所寫的"我的父親"這個"我"的女兒的'角色為主題,而是以"位置"這個看來尷尬又奇怪的名詞為主題.我與我父親的不同,除了黏在自身的身分不同外,年齡不同,性別不一,主要還是她倆所處的階級位置不同而產生,但說階級不同其實是奇怪的,她明明與他父母同住直到求學離家,他們依舊是父女,只是兩者間的裂隙越來越大,表面上看這種裂既未影響親情,也沒有太大的問題,但仔細一看卻又不是完全這麼回事,原來階級的轉變是可能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親情的內在,隨著那個"我"越來越朝他想奔去的生活地點,找到的工作型態,新的生活模式,他的這個"我"就已經不適原來的那個小鎮的"我",而成了都會區,巴黎市的某個人,這個"我"的位置與原先的"我"的位置已經大不相同.而父親的位置還是停留在他所屬,所出生一來即存在的時間與空間中,所以"我"雖然依舊是他的女兒,但"我"看他就有了不一樣的感受,而且那種感受其實對於留在原有階級位置上的"他"來說,是一種無法體會又不能對其表示的殘酷.因為他可能企盼自己能夠進入跨越,但是無法,在此種情況下,期盼後一代能夠跨進那個他進不了的階梯,可一旦"我"真的進入了,雙方的距離只會越來越遠,原先的爭吵轉為客氣和平,親情也就此被拉扯,疏遠,淡漠,這算不算是種可悲的社會異化?!.

     相比之下,我的母親即"一個女人"就是另一番風景了.比起那個在中產階級前踟躕,羞赧,或是略嫌自卑的父親,這位母親可是拚了命的想與女兒一同向上爬升,儘管經營的咖啡館,小賣舖並不總是順遂,可能是年頭不好,命運不好,也可能是經營眼光太差,總有各種起伏,不過她比較願意迎難而上,比起動輒受挫失落的先生要勇敢的多,但也好面子偽裝的更多,這難道不就是中產階級的某種虛偽劣性?!."一個女人"雖然是獨立成篇,但延續看下來,會發現這次的"我"寫出另一個想跨越"階級",卻始終不得成功的女子.相對於他父親的那位男子始終在自認低人一等階級的狀態下,表現出略為卑微的言行,態度,與思維,"我"給了她的母親一個較為強硬又略帶野蠻的形象,始終不服輸,但也一直在輸,一直在適應新的生活,而新生活裡有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的形制.但是這種狀態是好的嗎?.無法確定究竟是作者母親完全的真實遭遇,還是"一個女子"中的虛構,文本中的母親在結束了小店舖主的生活後,搬去與女兒女婿同住,一家三代看似和樂,也越來越與她過去一直響往的階級鄰居相處融洽,但一轉進巴黎,這樣的生活就破裂了,老人化,少子化帶來的城市化的孤獨,除卻商業勞動活動之後,只剩下等死的無依,這算不算另一種對於中產階級生活型態諷刺,至於後來患了阿茲海默,一個人住在老人公寓,被像貨物一樣的在不同的安養院來去,最終孤獨死在某夜裡,無任何親人陪侍在側,這又何嘗不是對於當在資本社會異化的另一種描述,與諷刺?!.

       當然,這兩篇可以完全不用以上述眼光與與角度來看,如我一開始寫的,可以把它看成是"我的父親"與"我的母親"兩篇風格平實,文字簡單的散文,不用過多的延伸其意,也不用在文學批評,作用的範疇裡打轉.單就文本來說,艾諾寫的不帶高度情緒,缺少激憤,沒有太多抱怨,只是還原她的某種記憶,或說,寫的很生活化,克制.兩篇都是從死亡與葬禮開始,從亡者的面容,儀態,回憶起自幼起的生活種種,紀念她的雙親,也寫出的自己的風格.對我們身居東亞的人來說,代溝的題材很近似也不陌生,但作者顯然是從一個我們不太用的角度:階級跨越去寫,值得去讀.當然也可以把它單純的當回憶父母親的生活點滴文去看,只是這樣就與許多華文作品差不多了.以上.

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牛津通識】腐敗

 

【牛津通識】腐敗(Corruption: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Leslie Holmes)

      這本"貪腐"是拿來墊檔的,墊檔時刻剛好外頭抓了個局長,也算蹭熱度.雖然待看的書排序還有許多,但有幾本就想在年底這個時間看的書正在寄送途中,等書空檔順手挑了本薄的來填時間,就選到這本"腐敗".

      原文的"腐敗"是牛津通識讀本系列的第426號,於2015年出版的,中文版自然要更晚,繁體版是香港的出版社出的,.根據維基百科顯示牛津通識讀本系列至2022年5月底為止共出版了697本各種單一主題的書籍.系列中每一本都對一個特定的主題進行簡潔而精煉的介紹,所有讀本都由該主題領域公認的專家撰寫,篇幅約為100–150頁,並包括進一步深度閱讀的建議,雖然其中難免包括作者們的個人見解,但原則上尚稱中立和完整.這些主題由藝術,醫學,社會科學,法律,科學與數學幾個大項含括,單一主題從社會學,邏輯學,數學,哲學,等概括性單項,到分科更細的馬克思,笛卡爾,自由主義,馬基維利,甘地,榮格,動物權利,後現代主義,藝術理論,甚至到西班牙內戰,當代藝術,機器人學,密碼學,潮汐,拓樸,火山,空戰,營銷,仲裁,甚至連"英國電影""法國電影"這種都能成為單一本的主題,對於想多元閱讀者這系列算是一個不錯的選項,而其中有中文化的繁簡版加起來約只有100本左右,畢竟出版社還是得考慮銷售額.本地目前有"日出"出版的關於宇宙學中的重力,行星,黑洞,光各主題,少量幾本人文主題的,與"左岸"出版的20世紀的主義們等5本.

     "腐敗"這個主題其實是困難的.原因很清楚明白,究竟是甚麼行為可以稱之為"腐敗"本身就難以有定論,連聯合國的反腐敗公約都沒有就此定義.根據Holmes引用了許多不同學者的看法,文化可以說是操控人們認知"腐敗"這件事的重要背後因素.貪腐廣義的說法是"為獲取私利而欄用公職權力".早期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則將其定義為"為獲取私利而濫用受託的權力",兩者的差別是國際透明組織的定義裡甚至將非公職權力也加進了其中,但因為私人部門的測量太難,後來也因此放棄對其定義.話說文化影響了人們對於"腐敗"的感覺,首先就在於"受託的權力"或"公職權力"的公與私該如何區分,公共關係與私人關係間的區隔在某些地方根本是難以劃分的,作者很清楚知道了東亞地區的文化狀態,這種私人請託關係與公務請託關係往往畫不出分際的地方,在這裏被定義為人情義理的部分在其他地方如西歐,北歐,可能就列進了"疑似貪腐"的區塊裡,因此這種文化背景首先操作了人的心理認知.

      而這種認知首先能夠干擾的便是測量時的精確度.因為彼此對於"腐敗"的認知在心裡的定義與感受已經並不相同,因此呢國際間該如何評估貪腐?哪國的貪腐比較嚴重呢?雖然國際透明組織有進行清廉指數(CPI,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與行賄指數(Bribe Payers Index)的統計與排名,但基本上它們皆是依據有在與該當地進行商業貿易,或是投資的外國人的問券調查而成.而這種問券調查首先的影響因素就是被調查者的文化背景,與所在國的文化背景,比如那些會跑去北歐國家從事商業活動的外國人,與跑去印度,非洲等地的商人,自身所有的文化影響,個體對於貪腐的認定,可能本身就已經是不同的,加上所在地的商業環境的腐敗認知度不疼,可能遭此影響而連帶改變了受調者的認知.因此,這類國際間的貪腐或清廉指標往往形成一種令人懷疑,甚至是可笑的結果.比如說2013年對岸的CPI指數排在66名,未免也太前面了,當年我國的腐敗晴雨表指數(GPB,Global Corruption Barometer)竟然落到68名與非洲,烏克蘭等貪腐嚴重地區幾乎等列,而過了幾年這些指數排名還能上竄下跳,變動得太厲害,顯然是沒有太多參考價值的,畢竟文化與法律,政治變動不大下,這種跳上又跳下的情形純粹就是統計上的荒謬,這這是因為"腐敗"全憑受試者個人的感受而成.

       另外一種造成腐敗難以衡量的原因在於"腐敗質變".腐敗最初的形式以經濟方面的不當行為為主體,最原始的形式俗稱"賄絡".但現在直接的塞錢送禮的影視畫面可能被會認為是愚笨的,經濟上可能改為替對方於海外置產,或是海外人頭帳戶,甚至我國發生幫官員的小孩付留學生活費也是一種間接的付款型態.但這都只是型變中小兒科,今日貪腐最常見的形式是以社會方面的不當行為為大宗了,常見的如任人唯親,任用親信佔位,而於我國變化形態最強的腐敗型態就是"社會交換".比如官員以政府標案指定的方式交換某些媒體與個人對於自己的宣傳或是進行有利的個體新聞包裝.這裡面並沒有"法律"上可以被指為經濟類的腐敗,但實際上就是一種社會交換形成的不當社會行為所創造的"腐敗",甚至於今日還有更厲害的老師替靠作弊仍無法達標得的官員學生開綠燈,送他輕易地取得學位,可以交換未來自身的仕途方面,這便是一種可能雖未涉及不當經濟行為,但已屬不當社會行為的"腐敗",這種腐敗在本書中的描述裡確實是成立的.

       清除解決腐敗問題的關鍵唯有一途:政治意願.就是統治者願意真心這麼做,否則講一堆計畫方式,最終還不識打高空而已.即使本書列出了胡蘿蔔與棒子,法律,文化,性別,國際組織,公司企業等各方面的許多配合做法,但根本解決問題之道在於政治領導人必需真正投入,真正的有打擊及腐敗的意願,配上可行的行動能力才有效.相比之下,北歐社會的清廉度在歷來的評比上總是列在前端,作者認為這是長期形成的商業交易與社會型態的文化結果,但他認為真正值得於今日重視在"反腐敗"上做得較佳,符合上面所述擁有政治意願,且實施反腐敗最成功的地區就是新加坡與香港,相比之下兩岸的狀態則反而相對屬於落後的,這其實是蠻值得探索的一種表現,雖然說富裕與民主度能提升解決腐敗問題的效度,但似乎也未必是必然的定論,本書也得出相似的結論,那些從政治制度,傳統文化,經濟條件等各種方面分析的過程都只能得到一個約略的相關性,比如女性地位越高,民主制度越強,經濟條件越好,環保管控更佳似乎都能影響當地對於腐敗觀念的認知而易於實施防範腐敗有成,但竟然也不是必要條件,而且有一種腐敗的階層位移與規模位移現象值得留心.

      那些糟糕的極度貧窮又腐敗的地區或國家,往往極低階的公職人員就進行收賄與腐敗行為是常態,而且是一種公開的"肉食性"腐敗,就是索賄者主動來要錢.然而那些富裕國家的腐敗行為,早已轉型,低階的公務人員往往貪不到錢.而是被高階的公職人員以"出賣國家"的型態大量大批的以公共建設之名從事腐敗,而且這種行為往往是一種"草食性"腐敗,就是索賄與賄絡者可能是雙向的在彼此尋找,各蒙其利,不像肉食性腐敗可能有的強迫行為,雙方明顯的不對等,草食性腐敗是雙方對等合作愉快的超大型腐敗為常態,因此,它也許更能得出漂亮的表面CPI,但實際上比起那些嚴重腐敗的地區並不遑多讓,個人以為本地應該就是這種型態明顯的一個例子,大型公共工程的規格與能源產業的未來政策都能恰好的某些特定的企業機構滿足,而且只有特定的"他"能滿足,這實在並不合理.在分析腐敗時有一個常被引用的公式,即 羅伯特·克利特加德的等式C=M+D-A,其中C 代表腐敗(corruption),M代表壟斷 (monopoly),D代表自由裁量權 (discretion),A代表問責 (accountability),據此看法,官員的自由 裁量權越大,腐敗就越多,除非對這些官員有嚴格的問責機制,否則根本不可能改善腐敗,M+D其實就是表現了威權的強度,因此獨裁國家自然腐敗狀態較盛,但是民主的威權國家也有同樣的問題,因此就需要能夠問責的力量A相抗衡,那就是司法,立法,與媒體能力,而一個收編媒體,司法為統治者權力的一部分的地區,又怎麼可能因為單純的民主制度而改善了它的腐敗問題,這是實際上由簡單的公式得出的結論.

        關於腐敗的成因,從文化,經濟,政治,制度,甚至是從社會與心理面來解釋,本書都提供了許多的看法,也引用了不少人的研究結果來提供我們參考,對於國家與全球範圍還訥做些甚麼來防止腐敗也有更多細微的論述,雖然是有點瑣碎與繁雜,但還是提供了某些值得深思的部分,就一本小書來說,應該還算是物有所值.以上.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什麼都別說:北愛爾蘭謀殺與記憶的真實故事

 

什麼都別說:北愛爾蘭謀殺與記憶的真實故事(Say Nothing: A True Story of Murder and Memory in Northern Ireland,Patrick Radden Keefe)

    這是本非虛構作品,內容是關於愛爾蘭共和軍對抗英國的手段由武裝戰鬥轉向議會和平路線中的這段歷史."Say nothing"則指的是要求共和軍中知道那些當年在貝爾法斯特武裝革命期間"被消失的人"下落的人,不要說出當年的真相.因此這些愛爾蘭共和軍戰士,主要是執行清除抓耙仔任務的人後來都曾參與"貝爾法斯特口述史研究計畫"說出了他們在共和軍武裝革命年代所犯下的事,但關於那些突然失蹤的人的下落與遭遇,則依舊沒有完全交代清楚,只能藉拼湊某些隻言片語來還原當年究竟可能發生了甚麼,而本書便試圖藉一名婦女的失蹤做為打開一切的窗口.

    1972年貝爾法斯特市中一名有著10個小孩的婦人珍.麥康維爾遭闖入家中的共和軍戰士帶走,從此消失無蹤,直到31年後,才被人海邊的沙灘中挖出遺骸.麥康維爾失蹤事件只是一個引子,透過這個案例揭露了與她相同在北愛爾蘭獨立運動與英國武裝衝突對抗的年代裡,莫名失蹤的北愛爾蘭的人民,經由這些失蹤人口故事的敘述,大體上能夠知道當年的許多秘辛,並一窺當前北愛爾蘭看似和平表象下的一些陰霾,甚至是可以理解到目前都很難解決,甚至可以說是無解的民族邊界現象.

    從行政上來說北愛爾蘭隸屬英國,但區域內的天主教徒長期以來一直主張要與南方的愛爾蘭合併統一,脫離英國,這種期望在英國政府與當地佔半數的新教徒反對下,自然不可能實現,於是北愛爾蘭共和軍順勢而起,希望用武裝暴動的方式能夠達成目的,因此,北愛爾蘭始終是個不穩定的地區,特別是首府貝爾法斯特,新教天主教居住生活界線劃分明顯,城市風貌宛然某種種族隔離制,至今依然如此,且經常有搶案,槍案,爆炸等暴亂事件,不同政治主張的人非但勢不兩立,且經常相互攻擊.由於共和軍沒有治權,所以被認定是必須取締的非法組織常遭軍警突擊殺戮,使得共和軍對於當地英軍與警察恨之入骨.軍事上共和軍在當地採用以城鎮隱匿的游擊戰或暗殺來對抗軍警,因此並不容易被逮.於是英軍發展出了以收買戰士或天主教平民來做為內應的策略,吸收願意提供情報給英國的戰士為線民,因此順利破獲了許多游擊隊組織,斬首了許多人狂徒,這本"甚麼都別說"裡失蹤的戰士或平民,如麥康維爾,都是被愛爾蘭共和軍認定是已被英軍吸收成為"抓耙仔"的人,因此必須祕密的將他們全部"幹掉","消滅",以防有變,也就是這些失蹤的北愛爾蘭天主教徒,平民或是共和軍成員絕大多是都是被自己人殺掉的.

     而動手執行家法清理抓耙仔任務的人,大部分源自共和軍無名隊,其中最著名的成員是一對姓普萊斯的姊妹,桃樂絲與瑪麗安.這本書的故事大略就是以她姊妹倆為主軸,敘述它們如何循著家族的傳統加入共和軍,如何執行這些清理門戶的過程,如何去到倫敦試圖引爆汽車炸彈後被捕,長期入監,絕食抗議,經歷數年的牢獄生活之後,如何地回歸社會,脫離了武裝行動的啟發.透過桃樂絲對於過往執行暴力殺戮不當的自悔與思考,點出了共和軍高層傑瑞.亞當斯,與布蘭登.休斯間原本穩固的革命情誼如何的變質,後又對武裝革命各有何不同的路線思考,從同心抗敵到分手的歷程,其中也點出了政治權力春藥引人思維變動或價值取向改變的可笑過程與結果.透過革命行動的質變,點出北愛爾蘭由戰到和的歷程,故事精采之虞,同時也提供我們在本故事線中幾個重要的思考.

      革命組織中高層間的權力鬥爭先放到一邊,首先,這本書從頭到尾有一個極端諷刺的情景,應該可能並沒有被人視為是重點.那些負責動手執行清除抓耙仔任務的人,比如桃樂絲,瑪麗安姊妹,休斯,麥金泰爾等人後來陸續被逮並長期的遭到監禁,出獄後若不是窮居在家,便是生活困頓謀生不易,除此之外,他們一個個莫不是患上了憂鬱症,便是得了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要知道這些人曾經都是革命信仰極為虔誠的武裝戰士,殺人不眨眼,竟是他們染上了PTSD,相對的"什麼都別說"裡關於那些被炸亡,炸傷,炸殘的人,他們的親屬對於失去親愛家人後的反應,心情,與其後的生活細節則是相對付之闕如,很可能因此就失去了家庭的經濟支柱,或是成了孤獨飄零的孤兒,他們才是應該得到PTSD的人吧?.

      之所以會有前段敘述裡的現象,或說錯覺,是因為本書採取的重心不在於革命戰士與普通平民間的信仰差異.而在於愛爾蘭共和軍中信仰思維的差距,因為其中有人悟到了"暴力"無用論,那就是後來成為新芬黨主席的傑瑞.亞當斯.經過了數十年的較量,愛爾蘭共和軍始終不能夠驅逐英國人離境,也無法實現與南方合併的願望,還因為時時的戰鬥使得市井蕭條,人民生活困頓,後來在一場入獄九名戰士包括桑茲(Bobby sands)等人絕食死亡事件裡,加上亞當斯自身遭到槍擊後,藉由絕食期間桑茲參選當選議員的結果,讓英國政府施行了某些退讓政策,亞當斯悟到走議會路線可能會比"武裝"路線更能達成目標.於是乎,這本書的論述重心就成了亞當斯這個後來改走議會路線的人與當初與他一起手持槍械戰士間思想分道揚鑣下的路線差距所形成的結果.本來應該是被視為暴徒的那幾個人,今天在視亞當斯為貪慕金錢權力的革命叛徒的視角下,成為了另一種"好人".

    因為整本書的論述都顯示出從桃樂絲,休斯,到麥金泰爾等人全部都不否認當年曾因為革命需要殺掉炸死了許多人,甚至可能包括無辜的平民,但這一切都是聽從當時領導者的指令而施行,而他們共同的領導人只有一人,那就是傑瑞.亞當斯,但如今亞當斯不但否認曾經對他們下令進行武裝清除活動,撇情了自己在武裝革命曾經犯下的罪,甚至還當選議員加入議會與英國人協議勾搭,成了新芬黨的主席,金錢與權力在手,這令他們覺得不服氣,覺得被騙,且被背叛,雙方如今地位與權勢的差距也教他們心有不甘,因此這書的論述裡隱含了亞當斯成了"壞人",而遭受困頓平窮生活,或是身患PTSD的他們全部成了"受害人"這樣的調性,實在是本書凸顯出的一大諷刺.

     但是,亞當斯錯了嗎?從他個人的角度,自然不是問題.但從北愛爾蘭人的角度呢?此時問題就來了,甚麼是北愛爾蘭人的角度?是桃樂絲,瑪麗安,休斯?還是麥康維爾與跟他一樣消失的莫洛伊,林斯基?或是其他在此書裡沒有名字沒有現身的絕大多數北愛蘭人?我們剛看過王明坷老師的"毒藥貓理論",很顯然的這些被突然被消失的部分確實是英國的線人,抓耙仔,但是也有幾位根本就是毒藥貓理論的受害人,在"北愛爾蘭"這個邊界地帶,這是一種絕對會出現的現象,他們成了毒藥貓,至少也被口語傳播成為有害的人,這裡的邊界指得是英國與愛爾蘭的邊界,如果非得將這兩種人視為是兩個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對對對立,互相仇視隔離的區塊的話,那北愛蘭就是雙方邊界交接那個混合的區域,是一個不可能簡單畫線區隔一切的地方,這是因為在此不可能找到一個絕對"純化"的個體,人人身上都是"混血"的,這裡的混血可能是民族的混血,宗教的混血,文化的混血,教育的混血,甚至於法規的混血,也就是一開頭所說的"邊界現象".要在一個根本不可能純化區隔的地方,執行單一的純化信仰,唯一能行的手段,就是消滅一切不純的東西,事物,武裝革命做的就是"純化"的運動手段,當然,英國人也有相對應的純化對抗手段,於是乎,北愛爾蘭的情況就是前面所述市井蕭條,動則暴亂,直到亞當斯思想轉變,新芬黨議會路線,與1998年簽署的耶穌受難節協議,共和派與保皇派才首度共進,邁入暫時的和平,至今雖偶有武裝攻擊事件,但比較1970年代已是不可同日而語,唯這種純化思想仍見於貝爾法斯特的街頭,鐵絲網或是區隔劃分天主教,新教的生活區塊明顯各自獨立,互不干擾,雖是和平,卻也是隱藏的危機,因此議會路線可以包容"混血",卻也不能解決純化,然則,亞當斯錯了嗎?.

      其次是"集體遺忘"(Collective danial),愛爾蘭共和軍這個團體不論是集體創傷也好,還是集體幹下了違背人類倫理道德的重罪也罷,幾乎各個都試圖以美好的謊言,甚至虛構的故事,編造當年所犯下罪行的事故的前後內容,與經過.但是即使經過了本書作者的探究追尋,當年的真相依舊不得而知,有的只是個別個體所述在自身美好的信仰風景下所說的一切,但究竟背後的真相是甚麼?說出來又有甚麼影響?恐怕除了犯下那些罪行的個人外,對其他人應該是不會有太剁負面的傷害,反而可以提供警醒,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集體遺忘"似乎是這個世界上,集體犯下違背人類罪後必然採取的手段,特別是那些動輒以武裝暴力加諸弱勢貧民與國民身上的專制,獨裁,或假式民主的威權統治者的手段,與其爪牙.寬恕似乎對他們無用,因為他們可能從不認為自己有罪,但既然無罪,又何必羞於將真相說出,可見得這個世界還是有某種的微正義價值在人類思維的底層運作,即使無善心者也難免會自慚形穢,"甚麼都別說"也就表示是這說了些甚麼!

      "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曾寫道:自古以來, 對大部分人而言,所謂"人類"從不包含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我們稱之為人的對象,通常是指與我們來自同一個部落,同一個語系,甚至是同一個村莊". 北愛爾蘭問題爆發期間,一個名為「那……呢?」(whataboutery) 的社會現象逐漸成形.凡是有人提到珍·麥康維爾的案件,就會有人反問"那血腥星期日事件呢?".結果,又會有人質問"那血腥星期五事件呢?"依此類推,此對話便會出現下列提問:那巴利墨非屠殺案呢?那恩尼斯吉林爆炸事件呢?那麥格克酒吧爆炸攻擊呢?那……呢?那……呢?那……呢?".以上這段敘述摘自書末的某段,個人以為頗為適合當作閱讀本書的第三個意外之言,這種狀態並不罕見,現在世界討論某些扞格衝突的政治,或社會問題不下時,便會出現這種爭論的場景,大多數人們要的就只是符合自己信仰價值的那種答案,至於真正的答案或是真正的大眾願望,根本就不是爭論者想要爭取,希冀,或是願意聽從的.以上.


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黑天鵝策略:無畏金融風暴的避險投資法

 

黑天鵝策略:無畏金融風暴的避險投資法(SAFE HAVEN:Investing for Financial Storms,Mark Spitznagel)

      "SAFE HAVEN"原意是安全的避風港,看起來與"黑天鵝"似乎是沒關係,打開本書首先看到的是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 Nassim Nicholas Taleb)的一篇前言,便以為這個書名是因為他的關係,按照一般價值邏輯看似沒錯,但是"Investing for Financial Storms"其實才是涵蓋黑天鵝的意思,金融風暴就是黑天鵝事件:規避尾部風險的投資法.

     這是本有些可惜與疑惑的書籍,可惜的是它精準的遵循科學原則,因為如此很可能被通俗讀者認為是學究型的書籍,但其實並非如此,因為Spitznagel與塔雷伯都是屬於對商學院裡的金融學有著負面批評,甚至反感的人物.所以本書中所採用的敘述裡,作者使用了大量新的統計抽樣方式,與新的風險觀點,不同於金融教科書裡的方式,這些新的統計方式可能會干擾對這個領域觀念不足的人,讓他們讀來會覺得有些疑惑,困惑,因為可能看不懂,這也是本書的閱讀門檻.

       但是若要進一步說這是甚麼書,這就不好說了.從文本直意上看,投資上的SAFE HAVEN就是提供安全避險功能得以維繫保障資本,作為金融風暴時的避難所的意思,因此它必須帶來減緩風險的作用以形成某種安全避險投資,但是作者Spitznagel的意思不單是如此,它最好能在符合某種成本效益的框架中提升投資部位的經濟價值.用更白話的說:SAFE HAVEN就是提出某種減緩風險的措施,在符合成本效益的前提下降低投資組合風險,並讓投資組合隨著時間的經過提升它的CAGR(複合年報酬率,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但這不就是金融學教科書裡的東西嗎?,只是要人們留心投資風險?讓人們在投資時注意可能的各種外在變化,找好相對應的行動調整準則?.

       乍看之下會以為這是一本談投資組合避險策略的傳統書籍,但其實不全然是,這樣理解它也是錯的.實際上這是一本全然打破學院範疇裡既定金融投資思維,重新建立風險投資觀念的書籍.如果有閱讀過塔雷伯書籍的人應該都知道,那裏對於現代財務金融理論存在著反對,說鄙視可更合乎它所散發的意味,作為塔雷伯曾經的創業夥伴,Spitznagel在這個議題看法上是一樣的態度.因此,本書所談的所有之是假設有一個隱藏的背景,那就是不在常態分配的所謂金融價格邏輯裡打轉.Spitznagel引入了白努利(Daniel Bernoulli)的聖彼得堡悖論(The sant peterburg paradox)進入了安全避險投資的核心,這悖論的重點就是一般的賭局,包括船難保險等涉入不確定狀態風險事件的結果其實是一種充滿偏態(skewed)的分布狀態,少數的結果充滿極高的回報,或是極大的虧損,這樣在相關的行為決策結果會產生不同於常態分配的結果.作者提及白努利於1738年所出的一篇論文"風險衡量新理論闡述"中,新的風險效用函數中效用平均數(EM,emolumentum medium)是潛在最終財富結果之對數值的平均數,因此參與賭局,保險的白努利期望值是所有最終可能財富結果的幾何平均數,因此幾何平均數替代了常態分配的算術平均數成為了衡量工具的核心,作為計算是否加入某項新的保險或其他風險產品,投資衡量的成本效益評估標準.

      從算術平均改成了幾何平均正式將線性思考的評量方式給打成了非線性,使得一項原先稀鬆平常的觀念被改變了,一件事情的成本與效益間的關係不再是一條線性的固定關係,成了非線性,因此涉入成本效益非線性函數的凹性或凸性將會改變了,甚至創造了新的評量方式,比如某種行為的啟動增加了線性的成本,卻創造了凹性幾何的效益,通常即是對數函數,即效益大於成本,則此行為就是值得去執行的.於是乎,作者Spitznagel自行設定了幾個可能的增加當前投資部位安全風險的決策行動,然後去評估這些增加的行為活動是否符合成本效益的評估,同時滿足增加CAGR的目標,若是符合,則此項增加的行為可以稱之為減緩風險的安全的避險決策行為.因為丟棄了常態的假設.作者將三種假設的安全方式:價值儲存,alpha策略,保險做為提供擁有某投資期指spx部位下的必線方式去評估他們的成本效益,與CAGR,雖然說得出保險是一個較其他兩者較佳的作法,但這卻只是一種剛好的例子出像,不是絕對性的答案.因此就得出了我前面所說的這本書乍看是一本談投資組合部位避線策略的書籍,其實並不完全是,因為它跟本沒有提出任何一個答案,或是指出哪一種決策與補充投資行為是必然需要,與對於降低投資風險是安全可靠的.

        不給答案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世界唯一不變的便是變,怎麼可能在一個無法窮舉所有狀態下去訂出一個標準答案,更應該要留心的是,人們怎麼可能在未來的某天某項事件決策裡恰好遭逢著與過去曾經出現的一模一樣的狀態的情形?因此,作者在評估以上三者價值儲存(其實這相等於保留部分現金不投資的安全資金策略),Alpha策略(這相當於多角化投資),保險(這類似於買入選擇權)做為降低風險的補充策略時,它採取了拔靴法(bootstrap)這種無母數統計的抽樣實驗過程,再一次的脫離的常態分配的假設前提來進行假設抽樣實驗中的10000次樣本,解以得出它的CAGR,算出成本效益評估,而產出某一個推論的答案,即選擇某種輔助降低風險的行為,是要提高保留資金,還是購入多種不同Alpha的其他金融商品,或是買入option,CDS,等保險概念金融商品,但是這以上所謂答案不過是一種特殊時間與空間預設之下的結果,目的是要形成一個成本效益評估圖,與安全避險防線,藉由圖形與計算成本效益之間的差距來判斷某個方式是否可行,但是著種可行也只是一種抽象型態的可行,要化成實際的操作有更深的困難要解決,那就是安全避險的前瞻性謬誤,與回溯性謬誤,以統計的語言可以稱之為型一錯誤,與型二錯誤,因為操作避險策略的結果的變化空間太大,可以如預期般的好用,但也可能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是以你付出了成本,但是結果走勢可能不如原先的預期,因此產生了扭曲效果,這種扭曲效果可能讓我們放棄了原先不該放棄的避險策略,所謂的偽陽性,第一型錯誤,相對的也可能產生讓我們沒有放棄我們本應該放棄的某種避險策略,所謂的偽陰性.我們可以從書中的例子看出,即使是採取購買長期的公債這種策略來避險,也會因為購入公債的發行期的不同,而產生了完全不同的成本效益,因此,這種成本效益計算出的模型,它提供的就是一個概念,而非絕對的答案,讀者需要在此留心此間的重點.它其實只有強調一件事,就是降低投資風險的輔助部位或行為的必要性而與絕對性而已,至於該如何實際操作,還是受制於當下的環境,與隨後的變化,我們人類頂多只是能夠猜測出一個大致的可能,無法達到絕對的精確,與正確.

      因此,這本書真正想說的其實是關於風險的真正定義,那就是:運氣,而非機率.因此關於降低投資風險,本書所談的人們能做的其實只在於需要面對可能的壞運氣時,只能採取事前預防,且並不能達成完全避險.這是因為真實的世界不是薛定顎的又死又活的貓,不是處在平行時空,不是多種出象的均值,或是以此為根基的統計分配.Spitznagel認為真實的世界猶如尼采的永恆回歸,一次只能面對一種結果出象.你做了避險策略要不就是起到了某種作用,要不就是白白浪費了成本,而沒有發生該發生的事件,並不會金融學中所假設出的那種一次面對多種出象均值的狀態,更沒有所謂起到平均某種避險作用的說法,因此傳統的財務金融學的觀念被本書完全給丟棄,它所使用的就是一種實際遭遇狀態下的估計形式,採取大量重複抽樣的拔靴法來計算可能的成本與效益,所以書籍的本質就是在反金融學的觀點下敘述投資部位如何面對壞的運氣的處理方式,它把金融學置於一種近偽科學的區塊,改採了一種否證形式的自問,定義出一個邏輯上若A則B的假設形式,尋找出藉由否定非A,確認非B的狀態,即藉由觀察採用某個策略若無法提升投資組合的長期CAGR,則代表該策略不能在符合成本效益的功能下,減緩投資組合風險.即作者去掉傳統金融學的偽科學方式,改採符合科學哲學上波普的否證假設原則來達成認證風險的減緩的做法.因此本質上,這是一本以科學方式談金融投資與風險規避問題的書籍,只是它完全脫離了當前這項學問被認知的領域範圍的知識,採取了另一套符合科學論證的方式而已.

        理解那些是真正符合科學精神的投資方式或概念,才是本書潛藏的意義.或至少要讓讀者明白傳統金融學的限制在哪個領域裡,不要再在人力無能為力的地方做過度自信的操作,過度的投資.面對所謂的風險:壞的運氣,人們只能面對它,提前的建起能讓投資風險降低的部位預防它出現後引起負面效應的損害,基本上人們應該是沒有太多辦法能夠事先預測,並且精準的閃過或是順勢而為,人不是神,沒有那個神準的能力,金融投資領域不對稱風險行為的吹噓者已經太多,實在需要一些能夠提出正確的觀念的書籍與知識傳播者.以上.


2022年12月4日 星期日

柏南克談聯準會:二十一世紀貨幣政策

 

柏南克談聯準會:二十一世紀貨幣政策(21st Century Monetary Policy: The Federal Reserve from the Great Inflation to COVID-19,Ben S. Bernanke)

     今年似乎都沒甚麼真的值得看財經新書,勉強年底來了一本."21世紀貨幣政策"是原文書名,加了作者的大名當然是為了好賣.但這本書不只賣名氣,個人以為值得細看,會有多思,即使它的行文略嫌枯燥,重複的部分不少,未知仍待研究的部分仍多,但都不失為可以一看的書籍.

     這本表面上延續了Milton Friedman的名著"美國貨幣史"的結構,它談的是從大通膨的1960帶至新冠疫情燎原的2022年這段期間美國聯準會應對經濟起伏變化所進行的各種貨幣政策決策過程,結果,與檢討.除了這段所謂的經濟史,夾雜在敘述中的還包藏了作者柏南克對於過往決策的分析,看法,與思維相同與相異處,因為這60年來聯準會一共出現了柏恩斯,伏爾克,葛林斯潘,柏南克,葉倫,鮑爾共6位總裁,聯準會是投票決議制,面臨的經濟情況,國際局勢也是大異其趣,但不同決策者的性格,專業能力,與面對的其他非專業問題的干擾各不相同,形成了完全迥異的風格,也創造了不同的決策結果,雖然說事後諸葛未必值得稱道,但柏南克所言總有許多讓後人可以多思,模仿或列為教訓的部分.

     經濟史的部分在此不重複,個人以為這本書既然叫做"21st Century Monetary Policy",那麼這部分才是真正的重點,而這個重點並沒有被作者忽略,甚至於本書寫作的重心就是從此開始.

    "菲利浦曲線失靈?"其實只是書中的某章某節的小標題,但這應該列為本書絕大多數內容的核心.Phillips Curve原來是表現失業率與工資成長率之間關係的一條曲線,名目工資率的變化率與失業率呈負相關關係,進而推論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的關係,因通貨膨脹的數據難以取得,於是以名目工資的成長率來代替通貨膨脹率,得出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的負關係.菲利浦曲線表達通膨率與失業率呈反向變動的關係,也就是彼此有替代的效果,一般簡化的解讀是當通膨率高時,產品往往可以先隨市價調高賣價,而工人薪水的調高提升則稍滯後,這樣廠商就有意願多雇用工人來生產,所以可以降低失業率,而失業率高的時候,薪資水準受供需法則可以調降,名目所得減少消費縮減,也引導通膨走降.表面上菲利浦曲線是兩個變數間的trade-off,也就是通膨與失業率之間很難以存在一個win-win的狀態,低通膨率又要低失業?很難?但明眼人一看這不就是現代央行必須要執行的貨幣政策工作目標,在這個trade-off間取得最適的一個空間,並將其持續下去.

    為什麼會開出"菲利浦曲線失靈?"的疑問,這裡面其實包含的一個時代演變的問題,使得我們所學所知的東西有了新的型變,需要用新的角度與方式去應對.前面說過菲利浦曲線的中通膨與失業率間負向關係,但其實它是一個粗略的概念,在圖形上可以是任意一個這樣的負斜率關係,現實中它會略微型變,甚至是位移.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中東重要產油國突然減產,導致油價飆漲,衝擊全球,造成球經濟成長大幅衰退,當工人和企業開始預期通膨上升時,菲利浦曲線逐漸向上移,特別在通膨持續多年,工人和企業在薪酬談判中會考慮進通膨傷害,令工人薪酬和企業成本加速上升,這更引導通膨惡化,穩定和負斜率的菲利浦曲線就不存在,換句話說,一旦一般大眾形成對通膨率產生預期,則傳統的菲利浦曲線將伴隨預期通膨率的上升而右移,伴隨預期通膨率的下降而左移.這就是考慮預期通膨率之"擴張的菲利浦曲線",這是菲利浦曲線帶給聯準會的一個問題,因為聯準會必須同時解決兩個問題.過去,聯準會與央行被認為只要解決物價問題,即通膨上升超過了可忍受的範圍,央行或聯準會採取緊縮貨幣政策,藉由調高聯邦資金基準利率,引導利率上升,讓多餘外溢的貨幣回流央行,即可,反之,若通膨處於溫和的狀態,但失業率過高或是經濟有走弱的態勢時,央行則可以反向執行它的聯邦資金基準利率,創造貨幣數量,達到寬鬆市場,活絡經濟,促進就業等目標,隨後在達於通膨目標物價穩定的狀態下達到勞動衝份就業,此時的失業率,稱為自然失業率,而合於通膨目標與自然失業率當時的利率水準則稱為自然利率.

        因此伯恩斯與伏爾克年代,這條菲利浦曲線其實是整條大幅地向外移動的.因此即使聯準會或央行採取傳統的調節利率,或是直接的調節準備率等模式,是難以把它視為是單純trade-off問題立即找到解決之路的.固然調高利率,採取緊縮能降低通膨數據,但因為整條菲利浦曲線外移,它實際上的失業率必然比正常的自然狀態要嚴重得多,同樣的,因為整條曲線外移,通膨也比實際上在正常狀態下的數據要高得多,甚至於特別在通膨持續多年,工人和企業在薪酬談判中會考慮進通膨傷害,這將使得工人薪酬和企業成本加速上升,更加引導通膨惡化,此時穩定和負斜率的菲利浦曲線就不存在,若政府不斷以擴張政策降低失業率,最終物價必在預期心理下而上升,失業率並未改變,只讓物價持續的上升而已,這就形成長期的菲利浦曲線,一條垂直線,表示失業率與通膨率在長期的替代關係消失了,形成了一條"垂直的菲利浦曲線".因此伯恩斯的失敗,伏克爾的成功,基本上存在著可能並不完全相同的政治與經濟狀態,但是做為聯準會的第一大敵"通膨",伏克爾的緊醒程度,施加打擊的力度,與持續性,顯然不僅僅是將兩變數間的合宜位置拉向右下,其實是更進一步的將整條菲利浦曲線向內拉回原有的位置.事實上,原先於經濟學中的菲利浦曲線的單純關係,被發現有外移或內縮,甚至是垂直等不一樣的型變,是由Miton Friedman與Edmund Phelps發現的,他們指出這兩種變數的線性關係長期可能並不存在,但是一直要到許多年後才獲得數據上的實證,對這樣推論的確認,可見得早期聯準會處理貨幣政策的實務領域依然相對保守的多.1970年代後許多國家實證發現,菲利浦曲線既非負斜率,也不是垂直,而是一條正斜率的線,之所以形成正斜率的菲利浦曲線,可能是在高度通膨率時期,政府過度介入勞動市場,導致勞動市場缺乏效率,或因通膨不利國家的競爭力,因此出現高通膨率與高失業率同時並存的現象,這也稱作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這打破了早期通膨和失業不可能並存的說法,而是通脹及失業同時持續高漲的經濟現象,在石油危機時,由於供給面的成本推動造成物價持續上漲,經濟停滯不前加上失業率居高不下,,後來的人把失業率及通脹率相加的數字稱之為痛苦指數(Misery index),後來有許多人用它來量度經濟或貨幣政策施政的表現指標.

        但是這本書所提出的"菲利浦曲線失靈?"卻又是另一種現象了.因為有了歷史的經驗,葛林斯潘上任以來,聯準會的主席或是內部成員都將重心瞄準了"通膨"這個大問題,但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通縮的問題乎突然不見了,維持溫和的物價上漲率的冒標,就能夠持續獲得滿足充分就業的自然失業率狀態,即使是央行略為的刺激,竟然也沒有發生太過度通膨現象,更別說是形成問題.這產生了一種樂觀的現象,就是景氣循環完全的能夠被貨幣政策給壟罩,聯準會能隨著自己的判斷準確的調控總體經濟,因此葛林斯潘時代是一個明顯的長期無通膨又持續成長的年代.但其實後設的觀點是當時的經濟結構正面臨著一種新技術帶來的轉變,所謂技術提升的效用在背後運作,1990年代以來,通膨與失業脫鉤,或稱通膨反應鈍化的現象,而且隨時間推移,"消失的通膨"現象越來越明顯.根據費雪原理來平均通膨率上漲每增加1%,那麼利率也應該調升1%,但是在這個時期裡,因為通膨很低且接近充分就業,因此由此衍生出的相對的自然失業率,與自然利率都處於一個相對低的狀態,於是就行了另一種菲利浦曲線,是本書裡所謂"平坦的菲利浦曲線",或有人戲稱躺平的菲利浦曲線.

        這種平坦的菲利浦曲線有幾個特別的經濟呈現相貌.首先是因為低通膨,造成長期利率沒有向上的誘因或是調整必要,因此每當就業問題,或景氣循環問題出現,聯準會很容易就執行了寬鬆的貨幣政策,使得長期利率修正往下的次數頻率與決策較常出現,因此央行調降利率的次數與機率都高於調升,使得聯邦基準利率出現較強頻率的向下走勢,因為年度通膨率長期的處在2%,自然失業率自然也長期的處於低檔,加上自2000年的網路股災,2003年sars,到2008年的次貸風暴,每一次資本市場或金融耶遭受圍困殃及經濟前景時,央行都採寬鬆的方式降低基準利率,使得利率已經逐步地往接近零的方向前進.當接近利率底線時,央行未來能夠採取的貨幣政策空間必然受到了限制,因為物價上漲率可以為負,但是利率基本上很難以長期的為負數.加上又有所謂的流動性陷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央行即使一再的調降利率,增加貨幣數量,卻依舊不能夠解決高度的失業問題,與提高所得,使得貨幣政策調降利率的功能失效,而形成了前面所說的"菲利浦曲線失靈".這便是21世紀貨幣政策執行上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

        首先自然利率偏低的問題,這是由資金的供給與需求所創造的,只是大多數人沒有留心,它是由Alvin Hansen所提出的稱為長期停滯(secular stagnation)的現象,與儲蓄狀態所共同構成的.若將利率看成是資金市場的價格,就能夠知道為何長期利率下向的趨勢形成,與自然利率偏低的原因.從資金的需求面來說,因為隨著人口的老化,技術的停頓,新的創新需要或是更大量的需要成長不足,自然不需要更多的資金,資金的需求量下降.而隨著家戶的所得逐年成長累積,隨著老年化的來臨,隨著社會發展,家庭的普遍儲蓄率或絕對的儲蓄額提高,使得資金的供給較過去為多,需求減少供給上漲,資金的價格:利率自然是一個長期往下的趨勢,自然利率自然長期偏低,甚至可能發生走入負利率的狀態,此時貨幣政策該當如何發展?還能靠降息來寬鬆貨幣,提升所得,就業,與脫離景氣低谷嗎?.

        既然利率有一個零的限制在那裏,單靠調整利率,就是移動資金的價格來做為貨幣政策未來必將有所限制.於是就出現了21世紀的新貨幣政策方式,而這才是本書的核心重點.首先出現的新貨幣政策就是大家目前已經耳熟能詳的量化寬鬆(QE Quantitative easing),藉由央行大量的購買美國公債或是GSE發行的MBS來寬鬆市場的資金需要,提振景氣,創造需求,消費,與就業.但是單憑著大量的送出貨幣是不夠的,聯準會與旗下的研究人員發現有一種手段與QE的同步施行能夠創耖出有利於寬鬆的貨幣環境,那就是前瞻性指引(Forward guidence).前瞻性指引是各國央行通過引導市場對未來利率的預期,使市場預期與央行目標預期靠攏的現代貨幣政策工具.2008年至今的美國歷次前瞻性指引分為兩類:一類是美聯儲歷次公佈的FOMC利率決議中的貨幣政策導向,稱之為正式的前瞻性指引.第二類為非正式的前瞻性指引,是在兩次FOMC會議之間,大量且頻繁的聯儲官員講話,透過官員的文稿,或被採訪的說法,在有意無意之間放出於央行,聯準會未來將怎麼執行當前的貨幣政策的可能,是寬鬆的狀態可能將持續多久的一種若有似無的訊息放出,任一般的機構至平民能夠信任央行話語中的意圖,就是當前的貨幣政策將至少持續到時,或何種狀態前,都不會有突然改變的可能,以此提振大眾的信心,穩定民間對於聯準會的信心與看法,這樣的"前瞻性指引"能夠達到有效的執行貨幣政策或量化寬鬆的效果.而指引的形式一般可分兩種,一種稱之為delphic,另一種稱之為odyssean,前者主要是前瞻性指引做成是一種聯準會所做對於經濟與政策的預測,而後者則是將這種指引包裝城市聯準會的承諾,兩著交互運用,邀請市場參與者或其他人跟著央行一起思考與行動,藉此來達成貨幣政策的施行.

       除了國實際執行的量化寬鬆與前瞻性指引外,柏南克在本書裡也提出了借鑒國外所採取的方式.首先是大量的購買其他金融資產,由於美聯儲的量化寬鬆雖然可以大量的購買公債與MBS,但這些基本上都屬於有美國中央政府擔保或是發行的證券,柏南克認為能夠向外擴張購買地方的債券或是私人企業發行的債券,能夠達到平衡作用,將風險分散,同時可以更容易得去話有問題的商品與企業問題.其次可以學習歐洲央行的再融資操作(LTRO),直接提供資金給小型企業與家戶單位貸款融資計畫.第三個新的貨幣工具則是學習日本的負利率政策,從日本的例子中,柏南克認為負利率可以降低銀行貸款利率,接著貨幣市場利率降低,隨後導引了長期利率下降,寬鬆了整體的金融狀態.第四種也是學習日本的做法控制殖利率曲線,同時釘住短期政策利率,而將長期利率鎖定在一個區間範圍內,藉此控制一系列的公債殖利率,再讓市場達成能夠達到此殖利率必須購買的債券數量,藉此來做為調控手段.而第五種方式則是一種基於傳統的變革,稱之為調控政策目標,就是找出一個明確的依循規則與方式,甚至是數字,比如是根據依據物價水準或是依據名目GDP的升降來最為機械式調整的依據.除了以上幾種外,柏南克認為新世紀的貨幣政策已經辦單純是聯準會的事情了,因此也可以把財政政策也納入其間,做出綜合性的考量,從硬生生的直升機撒錢,到最近這幾年突然出現的現代貨幣理論,運用貨幣來融資舉債,提供給財政使用,這也是一種新型態的貨幣政策的作法.而以上這六種額外的新作法雖然各有優劣,也未必能全盤被納入此用,但作者以為此可以與量化寬鬆,前瞻指引共同作為聯準會新的政策工具,因為在自然利率太低甚至於接近零的情況下,當傳統調整聯邦資金利率的手段有所限制時,這些都能提供給未來的聯準會主事者做為決策參考.

      至於書末的的貨幣政策與金融穩定,或是未來的聯準會功能,大體上仍不脫傳統的獨立監管說,個人認為只要它是在政權的統治下,它就很難單獨脫離政客的需求而有絕對的獨立性可能,只是表面上仍然必須被視為如此而已.因此個人以為閱讀本書的重心仍放在於"菲利浦曲線失靈?"並由此衍生的低利率狀態,與零利率的利率下限所衍生出的貨幣政策執行面的問題為主.此外,過度長期的低利率所早成的有利於利率優勢企業如房地產,金融業而不利用存款者等所形成的貧富差距社會問題可能也是本書所忽略,卻是可以成為另一個題目來發展出一段論述的,也值得後續再找其他著作來補充閱讀.

       基本上我在本篇中割離了本書全部的經濟史的部分,單純的將過去由貨幣政策發展所發現的問題全數以自己的方式改寫如上,應該已經差不多能夠說明本書主題的核心論述.從這個角度來看,應該可以說已經去化一些本書內容的龐雜瑣碎的部分,不過,那些冗餘的細節或是敘述並非不重要,對於央行或聯準會決策有興趣深入理解的還是必須逐步閱讀,細節中其實仍有許多隱微卻值得思考的部分.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