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

隱谷路:一部解開思覺失調遺傳祕辛,深入百年精神醫學核心爭議的家庭調查史

 

隱谷路:一部解開思覺失調遺傳祕辛,深入百年精神醫學核心爭議的家庭調查史(Hidden Valley Road: Inside the Mind of an American Family ,Robert Kolker)

      防疫的指引已經行進至戶外可脫口罩,與病毒共存策略結果看似越發輕鬆愉快,但其實這是有代價的,前面看"綠色精神"時已經提過,它的機會成本就是每天在隧道中死亡,但人們看不到,不為人知的老弱病殘等生命.每天固定50條上下的生命在消失,已經成了訊息欄尾端的是一個數字,絕大多數人並不在乎,甚至因為沒看到"死亡"畫面而不覺得它存在.就呈現方面來說,這種策略像是一種"鋸箭法",把露出頭的箭桿砍掉,當成沒事就行了,對沒有絕對效力疫苗無法完全克制的疫病,似乎也是一種滿足大多數人的做法,因為犧牲少數人能成就多數人,符合功利主義,資本主義價值的社會心態,同時,它也隱含了將難解的公共衛生流行疫病事件降階成為個人醫療問題,去化了集體的道德問題.

     去化集體道德的"鋸箭法"對於解決疫情是好用的,它同樣適用於"隱谷路"所談的面對精神分裂者問題,一樣是常見符合多數人心態與利益的作法."隱谷路"是一本非虛擬的作品,它描寫了美國科羅拉多州一對蓋爾文夫婦所生10男2女的12個孩子中,有6位男孩自青少年至成年期間陸續出現了精神分裂症的病症與行為現象,描寫了這位夫婦與這個家庭成員醫生的遭遇.穿插在家庭悲劇故事裡另一主線則是有關醫學上在研究與治療精神分裂症上的各種手段,方法的演進,與效果.

     對於咪咪,與唐.蓋爾文這段夫妻來說,"鋸箭法"就是他們面對家中出現精神非分裂症病患時,所採取的應對之策,與心態.不過,這不能怪他們,因為多數有著這種病患的家庭大概都會選擇這種方式來面對問題,面對自己,面對家人,更是面對社會的好方式,裝作沒有這檔事,維持對外形象的正常與平靜,是個不錯的選擇,特別是對於家族裡其他沒有病徵的人來說,這是維繫自己心情,維持自己面子,或是自認為的社會地位形象的一種暫時性的好做法,這樣一來,還能保持其他沒有問題,沒有病的人所該有的對外社交時該有的生活質量,與身分形象.更何況,故事裡的咪咪與唐兩人都不算是中下階級出身,咪咪來自南方的一個還算有點資財的中等家庭,至少它外組曾經經營過尚可的事業,經濟情況比一般人略好,而唐.蓋爾文靠著自身的努力在暈中值涯有所發展,他先是入海軍,在二戰期間也曾出過幾次任務,後轉空軍,隨著資歷與軍功逐步擢升至上校,拿到史丹佛的學位後,開始在軍中的幕僚層級大展拳腳,後雖退役,但憑藉著過去的人脈,仍經營著不錯的公關事業,因此這樣的一個家庭一對夫妻,先是一連誕下12名子女令人吃驚外,隨後從長子唐諾德開始,吉姆,布萊恩,喬,馬特,彼得等六個兒子都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更是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不知該如何處理的他們,只好表面上維持著自家看似風光,有地位的形象,與態度,選擇隱瞞著家裡的各種不幸.

     與其他疾病不同的是,精神分裂是一種會有外顯行為徵狀的疾病或現象,讀者自然可以想像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發病時所外顯的不合理,不正常,甚至是帶有暴力傾向的行為時的場面,一個家庭中若是有一個這樣的不定時炸彈可能已經令人感到頭疼,若是同時出現了6位有這樣類似行為與生活狀態的子女時,情況恐派智慧更複雜,更混亂.但是唐與咪咪竟然能長期對外都能表現出若無其事,依舊是個風光的空軍中校家庭的模樣.但是這種表面的和諧,自然要出現家庭組成分子間關係風暴的可能,比如兄妹間存在性侵與亂倫的可能,因此這本書描述的故事主軸之一便是這種情況下的親情關係的真實與疏離,親情關係的密結與冷淡.也就是呈現出鋸箭之後,在皮膚表層之下所受的損傷與痛苦,這家庭的痛苦故事只要是透過兩個未曾發病的女兒瑪格麗特,與瑪莉來呈現的,因為上面的兄長一個接著一個發病倒下,變成了行為怪異熟悉卻又陌生的家人後,在家長的焦點方在那些得病孩子的身上時,兩個女兒不得不承擔起這種不幸所衍生的後果,比如被父母忽略,或是被有病的兄長性侵,或是需要獨自面對外界對於她們蓋爾文家的流言蜚語與看法,於是得病的人固然不幸,那些沒有得病的家庭成員,若不是在強大的心理壓力下崩潰,就是選擇在成年之後搬離家庭,獨自謀生,且盡量遠遠的避開可能的回家,回鄉的可能.因此關於蓋爾文家族成員過去60多年的生活遭遇與經歷構成了本書故事的第一個,也是主要的軸心.

       而在此軸心之下,另一個現象,就是模糊且疏離,並且應該被多數人給忽略的人物,就是那幾位出現精神分裂症狀現象的6個男生.誠然,對於這6位男性自幼至成年的主要生活經歷仍有基本且詳細的描述,比如他們皆是運動高手,玩冰球,美式足球,是彈琴玩樂器的好手,甚至有人擅長閱讀,下棋.但是所有的這些特長,在他們發病之後全部都消失了,成了沒有臉孔的精神病患,不僅是他們可真的在過這樣的生活,而是整本書裡只要進入了發病期後,唐諾德,吉姆,布萊恩,喬,馬特,彼得不是在吃藥,在精神患者診間間受治療,就是萎靡的躺在家裡,若是有任何吸引人的言行,必然是他們展現出發病亢奮,甚至於產生暴力對待他人的場景,但除此之外,關於個人,作者已經沒有再有個性化的描述,只是眾多病患同一行為重複的病態機器人而已.

       在此二線外的另一主軸便是關於治療精神分裂的醫療方式,其實也是屬於鋸箭法.只是這種鋸箭法是不得已的,因為過去60多年來關於精神分裂,思覺失調的治療方式並沒有太大的進展,甚至於連精神分裂發生的原因至今都不能有效清楚的完全釐清,它是出於先天還是後天?是基於基因變化,或是心理變化?其實人類的醫學走至今日依然並不清楚,就如同covid-19雖然已經有許多的疫苗出現,但其實無法如過去天花,白喉等疫苗那樣一劑見效阻斷傳播源,因為不能找出真正的灶因,或無法完全消滅病毒,所以治療手法只能說是減緩狀態,聊備一格.2013年發表的一份分析報告發現,美國總人口中有7.2%的人經歷過幻覺或妄想,另一份發表於2015年的研究得出的數據是5.8%, 其中1/3的人只出現過一次幻覺,另2/3則表現出持續的症狀,這表示隱藏的精神疾病因子並不是一個少見現象,但是真正能夠明顯發病的人占其中的比例不高,且除非與大規模槍擊殺人事件相關,否則一般人並不會把它當重重要的事情,正如不再把covid-19在是為公共衛生事件,一旦成了私人的衛生醫療情事,那麼大眾最常出現對此種人物的態度,就是躲避它,甚至於希望它們全部被關起來,不要妨害他人,在公眾的道德範圍中已經將其去化,這便是社會鋪普遍可見的鋸箭法態度.

        關於精神分裂的成因一直眾說紛紜,一派認為精神分裂完全是外因導致的,環境因素,還有一派認為是內因導致的,也就是視為遺傳疾病.這兩派最開始的時候是外因佔據上風,認為生活與家庭環境產生的心理變因等情況造成,甚至有人發明了"精神分裂症媽媽"這個術語,認為造成人類精神分裂的來源就是有一個處處嚴厲要求的母親,這個術語就成為了很多母親幾十年都無法擺脫的陰影.接下來必需提到兩個重要的人,一位是弗里德曼,一位叫德利西,德利西是想要尋找精神分裂症的遺傳因素,而弗里德曼想尋求對這種疾病的生物學解釋.弗里德曼認為精神分裂和感覺門控,就是說是大腦處理即時訊息的能力有關,精神分裂患者缺乏對刺激做出不抑制的能力,也就是隨時都處在被迫處理接踵而來的訊息的狀態,以至於大腦負載過度而崩潰了.韋恩伯格在1987年提出了一個新理論,過去的研究者都認為精神分裂症的症狀最早出現於青春期剛結束的那段時間,但是韋恩發現,腦部異常在更早的階段就潛伏在患者身上,甚至胚胎在子宮中就已經出現了發育異常.弗里德曼想出了一個方法,他發現了乙酰膽鹼,一種沒有毒性的良性營養素可以用來抑制發育異常的產生.2017年美國醫學會通過一項決議,產前維生素中應該包含更高劑量的膽鹼,以預防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的腦部發育疾病.因為認為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典型的的器質性生物學疾病,德利西他們透過研究發現具有精神分裂症家族的成員都存在著一個突變的shank 2的基因,會影響大腦中一個重要過程,這個過程似乎與精神分裂有密切相關,她發現攜帶shank2基因突變的人中,有的人可能會患自閉症,而另一些人則可能患雙向情感障礙或者精神分裂症,而且shank2基因不在性染色體上,而是位於第十一號染色體上,所以它並不是伴隨著遺傳出現,但其出現的條件尚未能夠被發現,以至於目前關於精神分裂的產生依舊只能採用模稜兩可的由內在與外在兩種變異共同產生來解釋,並沒有太多實質上的進步.

      精神分裂者的命運是悲慘的,目前為止他們的結局很簡單,若不是一直吃藥受抑制,成了無強烈自我意識的軀殼,然後受制於藥物負面作用慢慢的邁入死亡,就是不吃藥任其發展,產生許多怪異的言行,反覆的進出醫院,最終若不是耗盡了親人或照護者的耐心與金錢,就是屢次產生暴力行為傷害了社會中其他無辜旁人,以至於大家都當他們是瘟神,主張予以禁閉,只能悲慘的失去自由然後被關到死.以上兩種不論那一種都是本書作者不願意見到的,雖然她提出了緩和的和解方式,想讓社會以寬容且符合情感的方式來接納這些人,採取讓這些人進入社會與人相處的社會治療法來抑制他們的精神突變的可能,但想想這種被接受的可能實在太低了,人的道德性與容忍度,都比大家自己宣稱的要低得多,少得多,這是必需戳破的社會真相.以上.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製造非洲白種人:聖經故事、殖民探險、人種假說,一段尋找人類起源的歷史

 

製造非洲白種人:聖經故事、殖民探險、人種假說,一段尋找人類起源的歷史(The Lost White Tribe: Explorers, Scientists, and the Theory that Changed a Continent,Michael F. Robinson)

     這是一本探索白種人優越感的書籍.這裡的優越感可不僅僅是一種個人感受,而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氛圍,從人的行為態度,到操控這些表面現象的內在邏輯,觀點與方式,它形成一種牢不可破優越白人主宰者與非白人自卑自抑各自的自我凝視關係,並強加的自我認同現象,是過去數百年白人殖民或暴力於它族的藉口,也是令某些國家今日白人因為勢衰而產生自我恐懼防禦心態的根源.

     "製造非洲白種人"其實是"The Lost White Tribe"中文版的再版,前一版的書名是"非洲失落的白色部落",這是讀完後才發現的,哈哈.前書名是忠於原文,新的中文書名販售時吸引眼球力高一些.雖然換了書名,名氣似乎依然普通,不過,我以為這是一本值得參考閱讀與思考的書籍.這本書開始於非洲探險家史坦利(Sir Henry Morton Stanley),說他在屢次探險的路途中都曾聽當地人說過非洲的核心地區在維多利雅湖附近的高山上有一個原始的白種人部落,這座高山便是甘巴拉嘎拉山,於是在隨後的幾次對於尼羅河源頭的探索旅程,或是橫跨非洲的探險中,史坦利都曾試圖要去找尋這個白色人種部落,或是探索甘巴拉嘎拉山.當然,他並沒有見到甚麼白種人的部落,儘管有發現或偶遇一些膚色較淺的當地人,但基本上都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白種人,因此史坦利留下的探險紀錄或是後來的回憶錄裡都只提到了這些相關的傳說紀錄,卻沒能寫出眼見為憑.

      雖然事實上一直都沒有在非洲發現曾經存有白人原始部落.但在歐洲人進入非洲之前當地便存在白種人部落,或是曾經有過白種人在此生活的傳聞卻沒有因此而停止,本書作者Robinson想要探索的便是這個傳聞究竟是怎麼來的?傳聞的來源自然不外是當地黑人流傳的,或是先前到達居住停留過的白種人流傳的兩種途徑.從當地黑人部落流傳的途徑來看,Robinson推出了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是相對主義,就是所謂的白色人種是從皮膚更深的黑人的眼光來看的,因此基本上就是一種語意與觀念上認知的差異,身黑皮膚眼中所謂的白色部落其實就是一些淺色黑皮膚的人種所組成的,而這種淺黑色皮膚情況的生成可能是因為這些部落居住在非洲高地長年不見陽光的寒冷地區,因為環境改變而淡化了皮膚原先較為深邃的黑色而成.另一種可能則是由於突變所成,也就是白人文明社會中所說的"白子",這種是生物現象,可能是因為曾經有當地人見過這種幾個黑人白子,但我們知道口語相傳這種事情最終總是會變調,事實通常失去了原先的面貌,於是便由見到一個白子,或數個白子的事實,變成了見到的是一個白色人種部落的傳聞,畢竟當地人當時無法確實的記錄與描述這些現象.

      第二種傳聞來源:白人自己傳播的才是重點.這種傳播來源有三路徑,一是宗教,二是語言,三是人種學.但三種來源共通背景的根源都是基於政治的,便於統治的,也就是新的中文書名"製造非洲白種人"的原始目的.宗教的傳聞甚至是以上其他兩種來源的一些主要的根源,聖經裡關於諾亞(本書都翻作挪亞)的三個兒子:雅弗,閃,含.其中的含因為看到諾亞裸體睡覺未試圖去替他遮掩還告知他的兄弟來觀看,被懲罰發配到了迦南之地,且挪亞稱迦南必須做雅弗的奴隸,這是大洪水後的新世界,於是含做為帶領一支白人進入非洲的白人種族統治的開端.這種過去宗教上的記載便被當時興起奴隸貿易的販賣者拿來當成好的材料.這種材料普遍變成了一種統治意義上的說法,大致上的意思是,因為含是受詛咒與懲戒的,是雅弗的奴隸,所以非洲是奴隸,黑人受到白人的統治,為其奴,都有了宗教上合理的來源與說法,因此,一支生活在非洲深處的白人部落自然也不是太難懂,太意外的事,他們應該是含的後代,這種傳聞一則有利於白人殖民的統治,而則也有利於歐洲人在此傳播它們的宗教信仰,久而久之就成了連白人自己都相信的傳聞.

      而隨著歐洲人探索世界的擴張,新航路的打開,"含"的概念也被複製擴大了.主要是合理化它們在非洲之外的地區,包括中亞,印度次大陸,與東南亞地區的新殖民領域擴張有關.有人利用梵文,宣稱這種語言與拉丁文,希臘文在形制上存在某些關聯與一致姓,應該通稱為印歐語系,因此印度人的長相偏向歐洲應該是這裡曾經有過白人居住關係.首先,他們結合了"含"的觀念,認為人類的起源應該在中亞,後分成三支,其中一支向東,入印度,一支走向西北,一支則往西向,透過語言上的連結,合理化了印度與歐洲在語言文字上的從屬關係,這種關係上更衍生出一種相當有趣但是極端卑劣的雜種混血消磨了純種的優越性觀點.

      白人會思維認為古代的印度既有優秀的印歐語發展出的梵文,又有各種高尚的精神文化,但何以致沒落?直覺認為這是因為當時由中亞進入的優秀白人,因為逐漸地與當地人通婚,混血雜交致使他們優秀的基因被汙染破壞了,同樣的概念也形諸在對於非洲,特別是從埃及的文化上的描述,這在本書裡被稱為"王朝人種"理論.在埃及,在東非的大辛巴威遺址上都存在著一些初期被認為是超越當地非洲原始部落工藝與科技能力的建物與遺址,西方人直覺想法就是若不是當地古代就存在白人,就是曾經有一些白人入侵居住過,只有白人的能力才可能創造建築出這樣的.於是乎,一種白人入侵進入的可能歷史探索一方面被擺上檯面,另一種則是隨著時代興起的由科技思維為基底的人種學的發展出新的白人優越觀.

       前述的人類中亞起源論此時被改成了高加索地區為源頭,所謂的高加索人,後來則被更有心人的改成所為的雅利安人,原生的白人觀便被擺上了檯面,因此後來只要是白種人便是優越,未必一定要是源自中亞,高加索或某特地區,因為可能當地就存在白種人的觀點替代了遷徙論.這是因為從大辛巴威的遺址探索,北美洲發現疑似古老白種人遺骸,北極圈發現的金髮愛斯基摩人,新疆發現的且末男人,小河女人,西藏人的臉孔,他們的頭骨,從骨形上來看被認為疑似都是遠古的白種人骸骨,或是認為美麗的臉孔必然與白種人有關的定見,但是因為找不到它們曾經是從它地遷徙移居到此的證據,有可能就是生於當地的可能,於是便有了類似納粹雅利安人種論的觀念,他們不是自某地遷徙過去帶來優越的文明,它們能留下優秀的文明,因為它們是白種人,因此,像印度,非洲,東南亞等地發現的疑似高加索人,雅利安人的遺跡,骸骨,可以證明這些地區過去必然曾經高度發展過,後來因為白種人與當地低劣的其他人種混血,通婚,以致逐步地被消滅,或是退化了,因此當地就陷入停滯發展,甚至後來落後,淪為低文明的地區,因此,現在我們白人重新來到這個地方,是為它帶來新的希望,新的基因灌入,它自然會由長期的陷落重新回到曾經的光榮裡,因此在非洲,在印度,在東南亞,甚至在全球各地,這變成了一種絕對白種人優越觀,影響著當地人,也加強了白種人的自我認同.

        比起白種人的自我認同,這種白種人優越感影響所及更加厲害的是對於代理人的效力,有人稱作"二鬼子".在本書裡面國王"穆特薩"或是西方殖民統治地區裡所謂的當地部落首領,或權力階級普遍的對於這種白人的宗教故事或是經典採取全盤接受,並模仿的態度,特別是對於這種觀點下所形成的階級順序觀,他更是完全的身體力行,已經成為身體的某種自然反射基因.這種二鬼子現象更普遍的可見於東方幾個已進入開發中國家裡的人們言行中.雖然大辛巴威遺址的揭秘者葛楚(Gerturde Caton-Thompson)已經證明了它的先進建築形制其是骨子裡是完全非洲人自己的傳統美學與建築觀,根本與西方白種人無關,但是仍然有許多人不相像這種高超的工藝出自一群"愚笨的黑人"之手.就像許多被發現的被定義為美麗完美的頭骨,或是當地的臉孔,根據科學測定,其實根本與西方無關,但他們然然要堅定認為這只能源出自白種人的偏見大大影響了,認為其他的種族的臉孔只能是平庸或是低劣醜陋的觀念.從尊目白人,到自我貶低的態度仍可見於與白人同處時的普遍社會現象,而這種白人優越觀的呈現其實才是本書"製造非洲白種人"所想揭露的真相.

        其實作者試圖揭露的事實裡,最想呈現的其實是一種偏見史觀產生的由來.它竟是悄無聲息地,任何一個人,甚至包括大量接觸史書,理解更種史觀的人依舊會被這種自幼所處的無形的社會態度與氛圍所影響而不自知.而且不少傳播史學或歷史故事的人也經常會有意或在不經意之間就傳播了許多偽劣的價值觀,民族觀,種族觀,就連不少博通古今,或遍歷各地的探險者都不能從其魔掌中逃脫,這種先天的知見障,不可不謂不厲害,要躲開它的摧殘:太難了!白人所定義的人種優劣順序雖然正在被打破,但要完全清除消滅它,實在太難了.以上.


2022年11月20日 星期日

形狀:資訊、生物、策略、民主和所有事物背後隱藏的幾何學

 

形狀:資訊、生物、策略、民主和所有事物背後隱藏的幾何學(Shape: The Hidden Geometry of Information, Biology, Strategy, Democracy, and Everything Else,Jordan Ellenberg)

     這一本是談幾何學.光是名詞幾何學或是Geometry的出現,應該就嚇跑了許多人.不過這書沒有教課書那類的幾何圖或是複雜的算式,主要是以揭露生活中許多常見但隱藏的幾何學現象.

    可能也基於眾人畏懼數學,幾何學,為了化解疑慮,吸引讀者,開篇作者就到了三位戮力學習幾何學的人,但這三人既非數學家,更不是依數學為業,相反的,他們應該都算是我們今日所謂的文科生,分別是林肯,傑佛遜,霍布斯.當然,其實他們並不是真的文科生,雖然三人若非從事政治工作,律師,就是以研究政治哲學著稱,但以前的人受教學習不似今日分科明顯,涇渭分明.傑佛遜認為幾何學是高雅貴族必要的古典教育,他雖是政治人物,任過總統,但也擅長農學,數學,密碼學,密碼學.霍布斯對於心智的自信來幾何學.林肯雖靠自學為律師,正式教育的程度不足,但他以為幾何學是掃除胡言亂語的工具,所言所語必須有不正自明的公設推演而得的邏輯事實,才能讓人無法否認,這是從幾何證明過程中領悟出的辯論真理,對他來說用不合邏輯或險惡的推理去與人辯論,或寫文章,等同於偷盜,這與今日那些經常說出欠缺智商完全沒有基本常識的話的律師習性可以說是大異其趣.

    幾何學是數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形狀,大小,圖形的相對位置等空間區域關係以及空間形式的度量,有關長度,面積及體積的知識,西方將幾何學視為數學的部份,直到歐幾里得的出現,歐幾里得成為幾何學的標準.幾何在希臘文原指的是"丈量大地",因此可將一塊地或一群人或一群馬視為幾何,其實就是對任兩點,兩群,兩塊定一個數字,將之視為彼此間的距離.阿基米德發展了計算面積,體積的方法,甚至衍生出其後積分的概念.天文學中有關恆星和行星相對位置,及其相對運動的關係,都是後續幾何探討的主題.笛卡兒發明的坐標系統,與同時期代數的發展讓幾何學進入新階段,讓各類幾何圖形可以用函數或方程的方式表示,這對微積分的引入有重要的影響,透視投影的理論讓幾何學不再只是物體的度量屬性,透視投影衍生出射影幾何,歐拉及高斯開始有關幾何物件本體性質的研究,使幾何的主題繼續擴充,最後產生了拓撲學及微分幾何.

   在歐幾里德的時代,實際空間和幾何空間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別,但現代幾何的空間的概念有了大幅的調整,在二十世紀形式數學興起以後,定義空間中包括點,線,面已沒有其直觀的概念在內,需要區分實體空間,幾何空間以及抽象空間.現代幾何學的一個基本見解是不同的選擇意味著不同的幾何學.當繪製族譜樹上表親之間的距離時,關係的間隔數可以視作是一種"距離",所以親屬關係圖是一種幾何.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是連接兩者的直線長度,以距離衡量,它是一種幾何.但還有另一種幾何,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是以交通時間的長短決定,它又成了一種新式的幾何,也可以城市的字母排列順序成為一種幾何,.這種就和馬流感或是covid-19的傳播也是一種幾何,它是一種人與人間隔的數量,這許親屬圖系關分布是類似的,由此可知幾何學已經不是固定不變,而是可以依我們的意志與想法而改變.

    本書的論述相對散亂,看不出一個重點,但似乎哪哪都是值得一看的內容,而我以為本書從頭至尾由兩個概念貫穿連結,一是"不同事物,同一名字",一是"今天發生的事情明天也會發生",這也分別是書的第三章,及第十章的章名.事實上這個用語過'ˊ,若用常見的數學語言替換,第一個可以簡稱為"相似"(similarity),第二個可以簡稱為"迭代"(interation)."相似"的觀念在這裡有兩層意義,首先它確實是從幾何學裡來的,國中一開始學習的相似三角形的證明便是我們初次接觸這個名詞的開始,這是其中的一層意義,技術面的,兩個看起來相似的圖形.但"相似"在本書裡還有另一層意思,是類比,類推.透過將一個圖形透過拉伸,翻轉,旋轉可以得出另一個圖形,但它本質上還是原來的那個圖形,必然擁有某些相同的根本資訊的留存.比如生物學調查上透過研究蚊子的飛行來計算它帶病菌傳播的走向與速度,這與證券市場的股票價格有何關係?他們其實屬於隨機漫步所討論的範疇,兩者的相似性個然可以從畫圖來找到,但其實"相似"的它運作中的根本邏輯,同樣的概念,在生物學家發現花粉在水中的擴散碰撞形成的布朗運動,與熱力學裡的定律,可能與金融商品價格的不斷出現新的價格,資訊的碰撞有"相似"的狀況,而這種相似不單是作用上的西相似,化作圖形與方程式可能都有約略的相似,甚至一致,因此熱力學的公式,布朗運動的公式為什麼會被許多金融數學直接拿來使用便是這個道理.於是生物防治,金融交易,在看起來完全不一樣的事物,有了"相似"的連結,自然也就樂類似的幾何.從其中的隨機過程,到可能的馬可夫鏈可以被用在生物生物學,遺傳學,也可因為相似性被使用於資訊領域的密碼學,甚至更進一步的在人工智慧裡的"語言邏輯","文字邏輯"裡被延續使用了下來.

     從密碼學,語言學的發展上走出了一個"選擇"問題.選擇可以是生物上親子幾代之間的問題,可以是下棋的每一次決策間的連續問題,可以是撲克遊戲中的下注問題,也可以是超過300位數數字的因數分解問題,它是人工智慧中神經網路問題,是數學裡因式分解問題,是生物親屬關係的遠近問題.這些問題中隱藏著三種需要釐清的部分,一是適用甚麼工具來做,如何做?如何來做最後的決策?他們都相似的能夠代換成為一種"樹"形決策圖,透過試誤法(try and errror)進行每一條路徑的可行性評估,給予分數,最終區分出能夠取得之解,與最佳路徑,或最佳的下法.而人們於其中會發現某些遊戲有既定的答案,必然贏,必然輸,必然和,當窮盡了所有的步驟找到了每一種組合的分數後,這最終答案其實一方面宣告了定式的結果非人力可變,一方面透露出人生的最終樂趣是在旅途中的享受,而非結果論的悲喜.因為人不識機器,不可能事前窮盡所有路徑,一定會有錯,一定會有算不可及,這是人工智慧,也是人生智慧.是本書的重點之一.

     人工智慧相關領域之外,書籍的另一個主題則是"流行疫情",而這便是"今天發生的事情明天也會發生"的主軸.因為流行病染疫者數量的變化是一種看似粗略快速增長隨後逐步退散的形式,就其形態,它其實就是一種數列表現,只是這種數列的表現形式不是隨機的,而是前後數字間存在某種關係,或整串數字間有特定的消長邏輯,比如感染率的影響,這便是我所說的"迭代".一種重複卻又不完全一樣.作者於此先討論的許多今日已然不陌生的觀念,如傳染率,感染數,群體免疫.同時也探索了要如何做能讓原先呈指數成長的染病人數的成長速率衰減,甚至達到阻斷衰退的目標.而我們甚至能從中猜測covid19因為當前疫苗無法達成阻斷傳播,曾經染疫者也不保證不會重複感染,因此群體免疫的概念在此案中可能尚未或不能發揮作用.相對於流螢疫情,還有其他的數列,比如費茲納波數列,及其衍生的黃金切割律,對我來說這不陌生,我們金融商品的技術分析中有一派被稱為波浪理論的就是由這個數列觀念所產生的預測價格走勢的方法,它也是一種"迭代"的推演,只是這種迭代背後藏有一個隱藏的黃金切割律0.618做為數列間彼此關係的恆定,而這種隱藏著某種恆定係數的數列觀念也在音樂的和弦中,人類關係的間隔數上,在化學恩的結構上出現,這又讓敘述迭代與前面所述的相似再度連上關係,形成一本完整的幾何學通用常識論述的書籍.

      最後有一章單獨列於此"相似","迭代"主題之外,是關於選區劃分問題.共和黨在威斯康辛州可以利用50%的得票數取得60%州議會的席位,這是因為他們利用了法律定期調整的規定,私下劃定出最有利於己黨的不公平選區劃分方式.這問題作者分兩部分討論,篇幅不小,但都很有意義.一個是不公平選區的劃分有沒有可能被改變成為公平選區的劃分.一個是區要不需要將前者調整為後者.遞一個是數學問題,作者給出了它的逐步調整答案,是可行的,也就是讓50%的得票率只能得到50%的席位,或合理範圍的誤差,但作者同時也向我們證明這種改變沒偶意義,因為如果照同比率票數贏得約略相等比率的選區,很有可能最終分布結果是40%票數的政黨,一席都不會取得,這是因為單一選區對決者贏者全拿的問題,如過某黨選民人口均勻分布,恰好分散到一席都拿不到.第二個問題則是政治問題,何以均勻選區劃分就是公平?作者引用了許多美國大法官的見解,除了數學,這裡還有一些值得參考的看法,算是書籍額外的亮點.

      持平的說,這本書的主題其實是有趣的,但個人以為作者的切割及敘述缺少一種整體的脈絡,讀者不易統整,我自己將它分成"相似""迭代"兩個子題也不過是一種簡便卻不完全精確的做法.另外,本書的翻譯有點怪,國內常見的譯名似乎都被用一種不常見的名稱給替代了,比如資訊界人物圖靈,本書翻作圖寧,天花疫苗的發現者金納醫生,本書翻成基納,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勒,這邊稱為貝爾格萊德,其下還有很多,雖然不妨礙閱讀,但總有隔一層的感覺,略為可惜.以上.


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操弄:劍橋分析事件大揭祕

 

操弄:劍橋分析事件大揭祕(Targeted: The Cambridge Analytica Whistleblowers Inside Story of How Big Data, Trump, and Facebook Broke Democracy and How It Can Happen Again, Brittany Kaiser)

     以吹哨者為主角的"操弄"相比前一本"爽拿的時代'是本敘事較流暢,故事更精采沒落入流水帳的作品.但釜鑿設計痕跡重,個人感覺剪掉隱藏的部分應該比刊出的內容更多更精彩,事情不會只有這樣而已,必然有所保留.文本中看得出作者Kaiser的業務員性格,能力,不論是她人生好的時期,或低迷的時期,都能化成文字或與影像商品,侃侃而談,為自己取得最大利益,審時奪事清晰迅速,我以為她並不像是個被騙無知者,更談不上是受害人,與她在文本試圖呈現的被欺騙與被家庭經濟羈絆拖累因而走險的那名弱女子形象應該是完全不同的.

     這本是以作者Brittany Kaiser加入"SCL"這家以行為研究與策略傳播為核心的政治與企業公關服務公司後,所經歷一切事務的故事.SCL被控以非法的手段利用從Facebook取得的會員個資從事分析,來進行對於英國脫歐公投,美國總統大選的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與宣傳的活動,從而產生了不當的影響.簡單說就是透過數據分析,取得會員資料者能精準的定義出那些選民是潛在可被影響決策的選民,哪些則是猶豫不決的選民,SCL下的劍橋分析公司能夠根據它由心理研究所得出的模型提供給不同定義的選民接收不同的訊息或廣告,試題影響與改變該名選民的投票行為,而且可以因應不同選民的特色單獨提供推送屬於他的廣告內容,達到操控選戰結果的目的.在英國脫歐成功的公投,與川普當選的大選上,SCL與劍橋分析都曾參與其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但因為事涉非法使用Facebook會員資料,違反了個資保護而被控告,Kaiser當下則立即由SCL的銷售顧問轉為一名吹哨者,揭發SCL與劍橋分析的黑暗面,此書便是她在該公司期間的所見所聞與執行業務過程.

      這本書的重心有二,其一是關於個人經歷,其二則是劍橋分析究竟是甚麼?第一部分所占文本極多,但個人以為看看就好,Kaiser試圖將自己描繪成是一個信仰左派,前進思想,民主黨的忠實支持者,卻因為家庭經濟拮据等原因,不得已,不小心加入了一個充斥著共和黨保守主義人士大本營的企業,與它相關的業務範疇,進而淪落成了一位為了錢而暫時拋卻理想的博士研究生,開始因為業務的需要而違背自己的初衷,加入了一個又一個共和黨候選人選戰的虛傳公關事務,甚至還幫助了她過去甚為討厭的川普當選,是個為了幫客戶當選贏得高傭金而迷失自我的小白兔.且試圖將自己描寫成只是一位單純的銷售業務,既不懂技術也沒有涉入盜竊個資案的可憐無辜者,只是因為任職在罪犯公司而被證人誤解被牽連,她更試圖將自己說成是一個講究公平,維護正義,人權的前進思想者,只是生不逢時,錯用位置.第二部分則暫比較少,只是約略的提到劍橋分析的OCEAN模式,透過這五種主要的指標能將被選定的人清楚的定義出他屬於在選民結構中的哪種特性的人,是否可以進一步的加以影響,達到操控他最終投票行為的目標.

      2015年的一項研究表明,一個大數據模型可以通過Facebook上的點讚數據,精準地預測人的行為,只要拿到某個人10個點數據,模型對這個人的行為預測,會比他的同事還精準,如果有了一個人的150個點數據,預測準確率會比他的家人還高,如果有300個點數據,這個模型對他的了解,會比他的配偶還要高,所以,大數據模型在判斷人格方面是有一定優勢的,做市場銷售或者心理評估的,都很依賴把人當成數據來處理,把人當成數據來處理,這個趨勢被從事選舉的公關,宣傳等類型企業看成是一個有利的新武器,而實際需要選票的政治人物更是視這項新的研究成果是確保他們勝選的新武器,因此不少資金被願在這方面的開發上,原則上"操控"裡的共和黨候選人們正是被描述於此領域功能的沉迷者,因為能夠取得這樣的數據,便有機會既由他的選擇喜好,推送他喜歡的資訊內容,而在這種資訊內容的設計上夾帶某些能夠引響其心理的"元素",便有機會更進一步的掌握或轉換他的喜好,或是達到控制他喜好與大腦的目的,因此關於Facebook的資料角色的重要性在本書雖然被強調為關鍵,但文本對於Facebook的檢討卻幾乎是沒有的,而是著重在拿到這些資料的劍橋分析.

      那麼劍橋分析是如何試圖控制他人的心思呢?劍橋會有一幫專門的心理學者和數據專家,開發如何激發利用社交媒體和假新聞操控他人,關鍵在於壓制投票,與創造恐懼.對於不屬於能夠被操控或改變的選族族群,他們試圖利用創造出一種讓他們不去投票的訊息與氛圍來影響他,而對於那些搖擺不定的人或是游移不決的,他們則採取製造恐懼的方式,實際的作法可劃為三種. 首先,把政治正確界定為是一種身份威脅,讓人感覺不那麼做就是不對的.劍橋分析注意到,美國年紀較大的人,從小被灌輸了一種觀念,認為自己天生享有一定的社會特權,比如像種族歧視,性別歧視,過去白人認為黑人低劣,看不起黑人,男人看不起女人,但是現在已經沒有這種歧視的自由,白種男性必需小心約束自己的語言,不斷糾正自身在公眾場所的表現.但當經濟衰退,他們找不到高薪工作時,對他們來說,受歡迎的男性形象越來越高不可及,這讓他們內心充滿憤怒,劍橋分析要做事情就是把這些人心中的仇恨和憤怒給勾出來,劍橋分析要給這些人建立一個信念:種族關係是一場零和遊戲.少數族裔拿走的東西越多,你能拿到的就越少,別人要是主張政治正確,你就無法發聲, 把政治正確界定為一種身份威脅,就會催發一種效應,當接觸到跟自己意見相左的人之後,他的偏見和信念反而會加強.

       其次可以採用強化認知偏差的方式.有一個心理學概念稱為"公正世界效應":人相信自己生活在一個公正的世界裡,如果有人發生了不幸,那一定事出有因,如果有人因為發生惡性事件受害,那受害者肯定也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因此一個相信"公正世界效應"的人,往往更傾向於責怪事件的受害者.劍橋分析發現,公正世界效應跟種族偏見往往極度相關.因此白人普遍比黑人富裕,文化程度較高,而相信公正世界效應的人就會認為造成這種社會和經濟差距的原因,要怪黑人自己,後者明明有那麼多時間,條件可以迎頭趕上,可就是扶不起來,針對這些人,劍橋分析會推送相關的敘事,強化他們的觀念.

       最後可以採取煽動個體的黑暗人格來達成目的.所謂的黑暗人格,包括了自戀,極端自我中心,其二是行為的馬基雅維利主義,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無情的絕對利己主義,第三種黑暗人格則是情感疏離,不能與他人產生共情.一般來說,這三種黑暗人格都起因於對社會適應不良而生,而人格障礙的人更可能做出反社會的行為, 劍橋分析發現,如果有人在Facebook點讚了某個極端主張的文章,影片,其中的大數據算法把他和其他用戶區別開來,此後,算法會優先給這個人推送一些同樣屬於極端的文章,影片,或是會員連結,或給他一些量身製作的新聞,廣告,文章,這樣就能提高他的參與度,參與度越高,看到同質同類文章,影片,廣告的機會就越高,時間就越長.

     透過種種心理學分析的拆解,劍橋分析公司開始在Facebook上投放各類選舉廣告與信息,並創立一些群組,在這些群組中,他們會發布能進一步煽動和激發用戶共鳴的內容,若某群組的人數到達一定規模,會再組織網路外的線下活動,讓這些人能交流彼此的心情,看法,與恐懼,在這種同溫層效應下,這些被選定的人們就會逐漸拋卻理性判斷,放棄其他種可能的解釋,看法.換句話說,當一個人被激起了群體或部落認同,將很容易被操控.而對那些不屬於這個群體的剩餘個體則採取壓制手段讓它們失去對於原有主張的堅持,未必需要做到讓他改變原先的投票認知,只要讓他放棄實際投票行為即可.比如可根據需要組織青年搭車返鄉投票的運動,但是當情勢不利時,則可以反轉調整成無法組成青年搭車返鄉投票的活動,這些變化都是順應當下的個體與群體的狀態而變化.

     這種源於網路的新媒體已經完全顛覆了傳統媒體的生態,我們在前一本書所提到的第四權的墮落問題因此越發嚴重,因為傳統媒體的墮落,閱聽者移轉資訊獲得的管道對象,取代它的卻是更容易被源頭端"操控"閱聽受眾的社群媒體,比起傳統媒體絕大多數不清楚自己訂戶的個體性資料,新式媒體的發行者完全掌控了訂戶的各種資料,很容易藉由這些個體資料竟進行個體的心理思維,行為操控等做法.而且社群媒體有一種黨同伐異的同溫層聚集作用,容易因此產生對立,衝突,並從虛擬進入到實體世界,其引響力不可謂不小.因此,對於社群媒體會員或用戶資料的保護,與使用限制必然是當代社會的一個重大問題,而防止這種資料被政治利用成了新的問題,而這與前一本主張全面的企業資料公開間,其實存在著衝突,要如何達到兩種主張間的平衡固然是個問題,但在之前的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第四權的全面崩潰,即使有吹哨者,或是匿名者,若沒有健康願意監督執政的第四權,其他一切的工作與檢舉大概都是無用的,第四權如何與執政者保持距離,才應該是首先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只是第四權越來越被執政者吸納成側翼或成為發聲者已是一件不容樂觀的事,.獨立的新聞媒體與新聞人幾乎已經快要完全消失了.以上.


巴拿馬文件

 

巴拿馬文件(Panama Papers: Die Geschichte einer weltweiten Enthüllung, Bastian Obermayer &  Frederik Obermaier)

     前面幾本的喬伊斯過於消耗心神,接下來兩本則選較為鬆散的報導性作品,先是與離岸金融有關的"巴拿馬文件",後則是與選舉投票行為有關的"操弄",對我來說這兩本的共通性與重點放在"資訊揭露"的公共意義與隱私權的衝突上.

     "巴拿馬文件"文本本身倒是沒甚麼太過驚豔的內容,就是一家位於巴拿馬的Mossack Fonseca & Co律師事務所協助全球許多客戶在離岸免稅地區成立人頭公司,人頭帳戶供其使用,藉此來逃避客戶所在國包括高額稅率或是資金轉移限制等問題,可達到節稅,逃稅,隱匿資產的目的.由於涉及逃稅,或犯罪資產等法律問題,或反映出不公平現象,再加客戶中藏有不少貪汙政客,獨裁統治者,軍閥,大毒梟等令人反感人士,因此有一位正義匿名者(John Doe)將他取得的這些Mossack Fonseca & Co與客戶間來往的電子郵件,包含所附的各文字與圖像資料都轉給了本書的作者Obermayer,任職於南德日報的調查記者.後Obermayer與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裡來自全球不同國家幾十位的調查記者共同揭露與報導了這個藏有21萬家離岸金融公司,共1100萬筆資料的檔案,他們將此檔案稱為"巴拿馬文件",便是此書名與文本的由來.

     但是本書的文本敘述過於流水帳,加上一個無法真正揭密的根本問題,其實看下來並沒有太多"爽"度,因為即使知道某名人,名企業私下成立了匿名的離岸金融公司,或是有私密帳戶,甚至是層層包裝,看起來裡頭就是有貓暱,但只要抓不到真正的事證,或資金移轉個案,根本就不可能有甚麼驚天爆料,加上這類疑似犯罪,如貪汙並跨國轉移隱匿資產案件事涉至少2個以上國家,只要這其中有一個國家的金融資訊不透明,或政府不願意追查,更不可能有甚麼下一步的資料,更別說息形成一個故事,所以本書頂多就是讓人知道"巴拿馬文件"中有哪些國家的哪些人藉由Mossack Fonseca & Co的協助下成立了這種不為人知的人頭公司,與帳戶.

      作者最終的結論建議有二,一是他們認為這種離岸金融,基於租稅差異所設立的公司,或產業傷害了全球大多數人,因為逃漏稅不利於人類的公平性,建議人類應該取締這種離岸金融,或是取消租稅天堂的設立,讓那些原先就是漁村,小島,人煙稀少的地區回歸它本來面貌,即使經濟因此衰弱人散也沒關係.其二,他建議全球的企業登記都該任人自由取用,並針對最終受益人公開人們能取得的詳細資料,藉由設立資訊揭露與公共取用的標準來強化推動財務的透明化,而揭露不法行為的人應獲得豁免權.就第一點來說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別說原先就有窮國與富國的差異,逼得一些先天自然資源匱乏,旅遊資源不佳的地區必須走向這種產業,即使如美國那樣的國家都有稅率特別優惠的"州",何以故?其實與窮國的道理是一樣的,沒了租稅方面,人散財盡很快就蕭條沒落,就政治人物來說是不允許出現這種情況的,特別是一些離開大陸很遠的海島小國,這種取締的要求並不現實.而有趣的應該是第二點,即充分的企業資訊揭露.

      從本書的許多個案中會發現除了事主自身外,更這些離岸公司接觸最多的其實是"銀行",特別是跨國性大型銀行,畢竟再怎麼轉移資金到某個不為人知名下的企業或私人手中,最終也不是把現金窖藏,而是帳戶數字從A銀行某分行轉到B銀行某分行,既想要全球化的跨國性金融移轉資訊揭露,但又受阻於各國的政治清明度與資訊揭露度的差異,那些貪污橫行法律不彰又威權專制的國家根本不可能主動去做資訊揭露的事情,而在那些先進國家則是私心的政客目的來攪亂這些資訊揭露的可能,所以雖然資訊揭露似乎是一個可行之路,但是自2016年"巴拿馬文件"披露以來,不論是貪汙案件與隱密這些行徑需求極高的中國,或是倡議現代民主政體的美國,都沒有因此而揭露出甚麼令人震撼的大新聞,爆出某個政客貪汙隱匿資產,頂多是某種疑似的傳聞,或眾人的某整想當然耳的猜測,而這種情況之下,只有一種人能夠打破它的限制,那就是與本書作者的職業一樣:調查記者.

       雖然匿名的資訊提供者John Doe在"巴拿馬文件"中有著重要地位,但是若入無調查記者,與少數還有正常新聞心態與作為的記者與媒體,這本書根本不可能出現,但我們清楚的知道第四權正在衰亡中,而且是個全球現象.把"巴拿馬文件"輸入百度搜尋欄,它只會出現美國的案例,與俄羅斯指稱它汙衊俄國等條目,不會出現任何"巴拿馬文件"與中國相關的條目,這是一個極端封閉訊息傳播的例子,對岸媒體更是不會報.但是本地呢?個人以為已經沒有甚麼新聞媒體值得花時間看了,讀者與閱聽者標題掃一掃就差不多可以了,因為新聞媒體墮落的太快,大多數成了政治人物的公關與宣傳,政黨的喉舌,與政府化妝師,毫無尺度,"恥度".傳聞證供的新聞與假新聞充斥,只剩下一些公關表演者正襟巍坐的在鏡頭前講著不知所以,沒有邏輯,經不起推敲的新聞內容.可以說只剩下幾個個位數的調查記者還能在個人範圍內勉強支撐,是圖立抗統治者的不法,但因無機構保護動輒陷入司法困境,或遭到統治者所支持的黑道威脅,使得第四權實在是衰亡的既快又慘.因此"巴拿馬文件"雖然有一票國人列名其中,但從來沒有媒體真正的敢於去追查過當前的政治人物有無於其中從事不法,或者確實有曾經查過,但基於某些理由而被隱匿或消磁,這種狀況可能美國一樣,傳統的大型媒體已經深度資本化且往往與統治者牽扯不清,政治與媒體兩者間的分際越來越難割離,現代的媒體背後往往就是政客金主或它的富豪側翼所擁有,因此更加不可能爆出對自己或對自己的富人朋友不利的新聞,而這正是第四權衰亡的根本因素.

        這一本與下一本不同之處在於"該揭露未揭露",困難度是受制於全球化下的個體能力與權利需求不對稱.那些擺明威權專制的國家我們管不到,但起碼希望民主國家能夠重視自己的需要,由第四權發揮角色功能來對抗那些意圖隱匿的政客與他們金主,因為要期待執政者來做恐怕只會陷入另一種暗黑的貪污狀態,因為可以上下其手無人監管的部分實在太多了.以上.


2022年11月8日 星期二

爽拿的時代:一九六○年代美國民權改革的貽害

 

爽拿的時代:一九六○年代美國民權改革的貽害(The Age of Entitlement: America Since the Sixties,Christopher Caldwell)

     "爽拿的時代"的重心就是寫美國白人男性異性戀者已經淪為美國境內的最低等公民,美國法律給予人民的權利或由此衍生的利益,他們都必須排序在黑人,少數族裔,女性,同志之後,才能享有,或根本享受不到那種權利.

     看完"爽拿的時代"竟然不知道這本書的心得該如何寫,原因有二,一是文本中的觀點充斥散亂,缺乏一個寫作脈絡,有點"一個白人男性"漫談的味道.其次是是個人無法判斷書裡寫的究竟是能被稱作一種觀點的集合?!抑或只是意識型態的表達?若是後者,看過也就算了.但是不論是"一種觀點的集合"或是"意識型態",這裡指的就是美國保守主義者經常表達的對於美國政治的核心看法,只不過一般人會用通俗的生活字眼,而學者或作家會升級成以法律或學術用語來書寫而已.

     "Entitlement"原意當然不是爽拿,查過,指的其實是權利,應得權利,特別指的是法律授予的應得權利.書名只是暗示美國自上世紀60年代以後變成了一個以法律授與的權利會因為人的身分而有所差異的年代,其中權利的分配與權利的來源都由少數的菁英統治者來定義,不再是一個講求自由的開放式全民民主社會,變成了管理式的菁英統治獨裁民主社會.作者之所以會認為有這樣的改變,是由於1964年的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 of 1964)所造成.民權法案是美國在民權和勞動法上的標誌性立法,它宣布了因種族,膚色,宗教信仰,性別或來源國而有的歧視性行為為非法,這一法案禁止了公民投票中的不平等待遇以及在學校,工作場所和公共空間中的種族隔離,最初,執行這一法案的權力支持薄弱,後逐年得到提升,國會立法時聲稱本法案是基於憲法的數個不同部分組成的.

     可是民權法案的本意育目的不是應該是好的,在於彌平改善過往的不平等社會嗎?是的,從"宣布了因種族,膚色,宗教信仰,性別或來源國而有的歧視性行為為非法..."等等法律內涵來看確實如此,它還破解的美國長期以來的種族隔離制度,因此它究竟有甚麼問題呢?作者Caldwell用盡了篇幅,東彎西繞講了一堆他認為的"不平等"現象,得出的一點看法,但他又不敢直說也說不清楚的便是"基於過往不平等年代的回饋補償究竟應該做的何時與何種程度?".在作者的敘述裡是他不反對單純的民權法案,美國政府,法律,與社會,應該基於民權法案為基礎,確實執行各項關於民權與平權的施政.這裡的問題,或是與Caldwell一樣的保守主義人們,或是美國白人男性覺得的問題是,民權法案源是基於平權而生的,可是它卻創造了新的不公平,而這新的不公平現象下的受害者就是大多數的中下階層的美國白人異性戀男性.

     至於新的不公平如何產生的?原因就在於"虧欠"與"補償"!.這個現象或概念類似於我們前段時間看過的"父輩的罪惡",德國後人對於納粹曾經的惡該做到何種地步與程度的補償與修正才能得到至少是世人的諒解與豁然?民權法案最初是基於對於黑人,少數族裔,過往受到的歧視,不平等對待而制定在社會運作下的法律補充與改良的指標,本來就是立意良善的作為,但問題出在於美國有"奴隸"的不光榮歷史,與從此形成的根深蒂固難以改變的歧視現象,許多黑人與少數民族遭受非人的對待,致使他們除了當下的處境可能面臨艱困外,也對後續的生涯有著大小不同的作用與影響,包括他的受教,經濟,工作,居住,繁衍後代等日常生活的各種層面都因此有受到大小不同的歧視與對待,無法如美國白人所取得的權利,與白人們基於過往的累積.民權法案除了糾正了原先的這些不平等,主要的是有許多人認為需要提供一些優惠,便利或是激勵讓這些受制於舊時代約束而發展不順的黑人與少數族群能夠與當下的白人的權利情況接近,畢竟起跑線已經落後別人一大截,即使後來同速前進,依舊存在著過去不公所形成的落差,所以在平權的同時,也積極個給予黑人與少數族群補貼,優惠好處,或是特別優待,作者或保守主義所提出的大問哉便是這種特別的優惠與好處該執行到如何與何時呢?因為民權法案後,許多私人企業機構與教育單位為了符合"民權法案",甚至基於協助,額外提供了許多優先權利給予了黑人與少數族裔,比如私人企業雇傭人數,又比如常春藤聯盟率取的人數中,都存在明顯的黑人保障名額,這些倍率取的人中有許多是不夠專業資格,或學業成績低劣的,但基於民權法案與鼓勵他們向上,必須讓他們佔有這樣的名額,這使得許多中下階層的白人即使較為優秀也必須被排除在外,創造了某種程度的新不公平.

      本來這種新的不公平只是一個相對較低的比例,帶有鼓勵性質,應該是不容易產生問題的.但是隨著全球化的來臨,致使美國的整個產業結構與經濟狀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低階製程大量的外移,美國在1960代以後又有新一波的外國移民大量移入,主要是來自東亞與南美,致使低階白人的工作機會減少,工廠外移讓位於其他國家的藍領,而國內的服務業則被被這些外來新移民者給搶佔,白人雖然仍能佔據高階製程的科技,與新興的金融業,但畢竟這些都不是人力大量需求的產業,且需要一定的教育與社會背景,對於過往生活在鄉間的中低階白人而言,他們的經濟生活由此產生困境,普遍有了新的不滿政府施政的心理.此時入看到某些黑人能夠輕鬆地取得理想工作,或是得到某種特殊補貼,或是不如自己的黑人能輕易入學哈佛,心態的不平衡只會加劇,也才會有我前面所述這種起因於對過往罪惡的補償該到何時能結束的疑問?在中低階層白人的眼裡只到黑人一直在"爽拿",特別是他們眼中看到的恰好又是那些無所事事,甚至小偷小摸的無賴,懶鬼都正在領取好處時,心中恐怕只會產生更佳的憤恨不平,覺得包括黑人,少數族裔,女性,同志們都在爽拿,國家甚至因此陷入地大量的債務危機,為了他們大量的福利支出,加上國防支出,又為了給予某些支持這些少數人的富人減稅,以致造成了舉債爆量,美國的財政危機也都是因為無限制的爽拿福利而陷入困境.而恰好這些人都是1964年民權法案後,延伸加入法律保護領域甚至享有某些津貼,保障,優惠的人們,因此才會有本書論點的產生.

      本書的論點就是1964年的"民權法案"與美國憲法是衝突的,違背了憲法第一修正案中所規定人民結社的自由,因此民權法案在作者眼中是一部新的憲法,太上皇,美國憲法在1964年起已被改寫了.民權法案之後,所有被納入保護範圍內的人包括黑人,女性,少數族裔,同志關於他們的生活保障,婚姻型態,社會地位等都已經形成某中約定俗成的認定,這些認定是基於國家社會多元化的事實與目的而去建構的.作者質疑的便是這種多元性意見進入法律規範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對於多元性的違背,根據法律在任用人的時候不能因為他是黑人,女性,同志等如膚色,性別,與性取向就採取差別的對待方式,本意是基於好意,可是這樣好意被擴大成為"必需"時,那些只雇用白人,男性,異性戀的機構與企業就會遭到質疑,作者的疑問就是,這難道不就是是一種對於"多元化"的違背.我就是不想雇用黑人,女性,同志,不行嗎?因為可能有某種工作確實不適合某個人,或他的工作能力與泰剁太差,但因為他是女性,黑人,同志就不能開除了,不能調整,這還能算是一種平等嗎?也就是說從做的觀點"民權法案"不但違背了憲法中結社自由,與人人平等的原則,基本上它還違背了"憲法至上"的設計目的,成了太上法令.

        作者認為當年"民權法案"的產生是由民主黨的甘迺迪倡議,詹森主政時期通過,可以說是民主黨為首的政見,居於黨派的前進主義思想容納了許多這樣的人物,包括媒體,知識分子,政治人物,甚至於文人,文化人,因此歷來那些提倡黑人權利,女權,同志權利的人多數與民主黨的聯繫較深,加上近年經濟發顫重心在金融業,科技業中的網路,電腦科技等企業界人士較傳統的製造業商人更貼近民主黨,時以基金會的名義暗助,因此在作者眼中高知識分子與商界菁英連了文人文化界人士可以說是構成或創造這樣少數族群"爽拿"時代的元兇,而這使得那些在工廠從事作業的中下階白人的生或陷入更大的悲哀與困境,成為了另一整新型態的少數,沒人要理會他們,這可以說是當前美國社會分裂成兩邊的另一種現象,因此那種階層的白人與黑人間的對抗必然成了一種常見的街頭與社會現象,悲劇事件也就層出不窮了.

       當然,以上這些是作者與共和黨保守主義們的觀點與看法,未必是事實的全貌,從法律觀點,延伸到政治主張觀點,這一本書的目的就有點模糊了,一如我文章開所寫,個人無法分辨它究竟只是一種中低階白人觀點的集合,還是保守主義意識型態的發揮,但是作者看出民權法案的施行與美國中低階白人當前生活狀態的連結,應該也不是無的放矢,至少對於還願意努力工作生活的某些忠地些人士來說,可能確實不願意見到有人輕而易舉的"爽拿",而自己奔波半天,卻甚麼也拿不到.那種心態造成的問題,除了政治外,也是社會動盪的隱憂.以上.


2022年11月2日 星期三

尤利西斯(上)(下)

 

尤利西斯(Ulysses,James Joyce)

     1922年喬伊斯的"尤利西斯"首度出版,今趁著出版滿100周年來讀它,讀此書前已先讀過喬伊斯的"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都柏林人",另外對希臘史詩"奧德賽"裏頭所述故事也大概性的有了簡單的認識.前兩書的許多人物會重複出現在"尤利西斯",且喬伊斯的思想價值觀透過了對青年藝術家斯蒂芬,與"都柏林人"眾生相的呈現會在理解這個小說上佔有提醒的位置.至於"奧德賽",其實正是本書書名的源頭,"奧德賽"裡的希臘英雄奧德修斯,他的拉丁文名字被稱作尤利西斯,小說"尤利西斯"共18章,據說對應的就是"奧德賽"裡的18位人物名稱,我讀的蕭乾版譯本還在書末列出了這18章的相關內容簡述與在"奧德賽"裡的應對,不過我僅將閱讀重點放在奧德修斯與"尤利西斯"主要人物布盧姆的對照或對比上,包括遭遇,性格,與從相似或詫異面去看喬伊斯有甚麼意圖,或隱藏的表意,文意中其他過多的衍生思考就忽略,不然會看得沒完沒了.

     這套書躺在書架上起碼有10年以上,都沒動過,外觀品項內頁紙張完好潔淨的像是新書.其實當初花不到150是以二手書名義買的,推測前手應該是完全沒讀就直,接賣掉了,很正常,這小說確實不好讀.我看了一章後,意外獲得了原譯本的epub檔,就改看電子書,把實體的放回架上.原因倒是挺簡單的,書中的出版緣起有提到,當初為了方便讀者,將原本集中錄在書末的名詞附註全部打散到文本相對的頁面上,這樣讀者不必經常來回翻動,只要在該頁面下便能看到解釋附註,試圖除卻多次翻動在閱讀上造成的妨礙干擾.但紙本書編輯格式其實不那麼精準,附註與文本依舊經常不在同頁上,雖然只是提前或落後一頁,因此仍需前後翻動,且它附註的註記號碼方式很怪,註記標示的竟是所在行號,除非讀者自己留心附註欄,才會知道剛才讀的某行某個名詞或語句被加了附註,或說明典故來由,或說出名詞隱含的意思,要是一不留神就這樣單從文本讀過去,可能會漏讀很多東西.電子書在此便發揮了它的功能,每一個被附註解釋的名詞上頭都被標了號碼,輕點號碼便直接跳到附註,讀完後輕點再跳回原文本所在,如此看來較為輕鬆,而且不會有任何附註被遺漏,畢竟本書的附註應該有好幾千個,來回翻書簡直要逼瘋人,這算是時代技術進步帶來的好處.

     尤利西斯:一部傳說中很難讀懂的小說.心得是,當文句看不懂時,就繼續讀下去;當段落看不透時,就繼續讀下去;當章節看不懂時,就繼續讀下去;閱讀結束還是不懂時,就寫讀懂的那部份就行了.因為或許讀不懂的大部分只是它的裝飾品,並非核心.說到底,它終究就是本小說.雖然說許多人認為意識流的小說很容易出戲,蒙太奇一下就不知道跳到哪裡去裡,但過去在吳爾芙,福克納的作品上都已經各自選讀了幾本,算有點底子,這一本也經過一些緩慢的開端,在第6章開始突然覺得比較適應了,直到最後完全的無標點符號的第18章才又算是遇到另一次障礙,其他都還能勉強克服.但是篇幅很大的第15章明明就是一個"類劇本"的劇場形式,第17章全部採用"問與答"的結構拼貼而成,到了18章,作者全然放棄了標點符號,幸虧讀的是中譯版,中文因為字句的關係,可以從空格看出斷句,想像中原文英文可能連要看出斷句都需要費點時間與精力,混亂的已不只是小說人物的意識跳到哪個時空了,而是讀者自己的意識恐怕已經一團麻亂了.

     我們前面讀的"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都柏林人"都是為了看這本而做的準備動作,現在想來似乎是必須的,青年藝術家斯蒂芬這個人物在"尤利西斯"開始就出現了,他是"尤利西斯"裡三個重要角色中的一個,僅次於主角布盧姆.透過理解斯蒂芬,就是理解喬伊斯的自傳式作品,在閱讀這本小說是用得上的.劇情,結構,表現形式,這本作品讓讀者陷入了對表現形式上理解的困惑,不知那種天外飛來的語意或語境的目的,被困住了,所以應該不是棄書,就是困惑.加上過去的人推論它古希臘詩歌裡故事的關係,由此衍生了一堆繁瑣複雜的猜想與連結,可能反倒限制了讀者的冒險精神.若要問小說劇情,真的很單純,就是一個叫布盧姆的男人懷疑他的妻子可能有出軌的情事,當他得知這天妻子要跟情人約會,決定當天要離家一天逃避現實,於是他去了郵局,墳地,報社,飯館,圖書館,大街,酒吧,海灘,妓院,一直到凌晨兩點才回家,整本小說劇情就是如此而已.難度向來不可能能是劇情,而是小說情節背後的藝術創意,文學象徵,政治隱喻,在閱讀前面兩本喬伊斯的作品就已經體會到部分,而"尤利西斯"應該堆積了所有的困難而成.但是,無論外在表現時是為何,重點依舊是故事文本傳達的主題,我猜測這應該仍是以斯蒂芬精神追尋為主題的延續,而從"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中,作者藉由斯蒂芬的口表示了他對於美學形式的三個主要來源,分別是敘述,詩歌,與戲劇,因此,無論是依託古希臘史詩,還是採用問答形式,或是仿照"要裡問答"中的問答體例來寫敘述,或是最後乾脆捨棄了標點,稱作意識,來表現出摩莉的精神狀態與想法,但它形式上是可以看成是另一種詩歌表現,這樣一方面既符合前面所稱的"美"的創造意圖概念,另一方面這也能被視作是一種新型態的文體格式,起碼就1922年那個年代來說,意識流算還是種別以傳統的實驗性質的表現,若有人覺得新奇創新有新意境,自然有覺得詭異,多餘或有其他想法的人同時存在,甚至有人覺得這只不過是一本被那些多餘裝飾給搞得過譽的三流作品,這應該都是閱讀後可能有的結果.

    在"奧德賽"裡,敘述的是英雄奧德修斯在特洛伊戰爭之後的返家旅程,這旅程其實隱藏著上帝對他的考驗,他花了20年才回到家,從他的角度"奧德賽"是一場歸鄉之旅,於此同時,奧德修斯的兒子帖雷馬科接受雅典娜的建議出外尋找父親,因此從帖雷馬科的角度是一場尋父之旅.當時奧德修斯的妻子潘奈洛佩正面臨幾個新的追求者,在不知奧德修斯生死之下,她面對著感情上的考驗,因為已經返鄉扮成另一個人的奧德修斯將試探她的真情,從她的角度而言,"奧德賽"是尋情之旅,"奧德賽"著重將這20年的旅程重心放在最後的40天中.而若將這三者對應到"尤利西斯",小說寫的是1904年6月16日這一天中小市民廣告業務員布盧姆在得知妻子摩莉將在午後與情人約會通姦後,逃避在外的整天行程,布盧姆只有一個在外地工作的女兒,曾經有一個兒子但早夭,於是作者安排了斯蒂芬這個外人,透過一些雙方相處的機會讓他將布盧姆視為是一位精神上的父親,他要追隨這位精神上的父親,要遠離他真正的父親,這與"一個青年藝術的畫像"中的的斯蒂芬要離家離國離開天主教的意涵是前後呼應的.其實"奧德賽"裡的夫妻,父子,這三人與"尤利西斯"的這三人剛好形成了相異的對照.英雄v.s凡人,尋生父v.s棄生父,堅貞v.s出軌.20年的回鄉之旅v.s一日的離家之旅.

    "奧德賽"裡受不了眾多求婚者的長久以來的騷擾,潘奈洛佩宣布只要有人能拉開奧德修斯的大弓,一箭射穿十二把斧頭上的孔,就能成功迎娶她,奧德修斯扮裝成破爛的乞丐,趁大家不注意時悄悄關起宮殿的大門,讓大家無法進出,射箭大賽中追求者無人能把弓拉開,這時奧德修斯扮成的乞丐說自己也想挑戰,雖然眾人都不相信他能成功但珮涅洛珮同意讓他試試看, 奧德修斯不費力就把大弓拉開向眾求婚者宣戰,與兒子帖雷馬科並肩作戰,最後奧德斯以才智取勝,廳堂佈滿了求婚者的屍體,起初潘奈洛佩因無法相信自己的丈夫就是眼前外表骯髒破爛的乞丐,她心中的奧德修斯一直是年輕俊美的樣子,但奧德修斯在除卻偽裝恢復原貌,並說出婚床的秘密後,夫妻終於相認,闊別二十年後團圓.但求婚者的家屬卻非常悲憤,決定向奧德修斯復仇,以戰術挑戰奧德修斯,戰事一觸即發,女神雅典娜適時出手干預,最終迎來長久的和平."奧德賽"自始至終都在表彰著"某種偉大的東西",英雄,堅貞,善良.等不一而足.

    但是"尤利西斯"就是不同了,甚至根本上是一部藉由偉大希臘詩歌為名的諷刺作品,表現出愛爾蘭社會中平凡,低俗,卑劣,甚至有些狡詐生活裡的凡人樣貌,在都柏林街頭打轉的奧德修斯就是主角布盧姆,他是一個小小的廣告業務員,時不時受到上司的凌辱,父親因為事業失敗而自殺身亡,在主角心中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他的兒子出生僅十一天便夭折,使得他苦惱不堪,由於多方面的無情打擊,主角漸漸發現自己的性功能喪失,隨後,妻子更紅杏出牆,與他人私通,對於布盧姆而言,人世間的一切如夢似幻,好像一切都因為過於悲涼而變得不再真實,較好的處世方式是過得且過,這是閱讀喬伊斯作品從"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都柏林人"一直以來的絕對背景當時如一潭死水般,俗爛不堪的愛爾蘭社會,即便人們知道愛爾蘭已經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仍無動於衷,每天的生活也十年如一日,這些愚昧的市民就以布魯姆為代表,他每天早早起來為妻子做早餐,然後坐在馬桶上看一本言情小說,接著就是上班.那麼,他的妻子如何呢?"奧德賽"中潘奈洛佩面對一大群無賴,一直採用拖延戰術,希望拖到自己的丈夫歸來,努力守護丈夫的王座和自己的貞節.而主角布盧姆妻子摩莉就在丈夫辛勤忙於職場時,亦很忙碌和其他人男人在床上辦事,總之在這裡,讀者又再一次感到強烈的諷刺感,一個古代的忠貞妻子,竟然對應住一名寂寞難耐的現代人妻,足見喬伊斯對當時社會的風氣有頗多不滿,但是最諷刺的是儘管這名女人如此水性楊花,絲毫不忠於丈夫,但是她依舊要偽裝一切安於現狀,因為她知道像布盧姆這樣知識豐富,有教養,為人寬厚的男子,她是再也找不到了.相對的在"奧德賽"中奧德修斯是將所有來向妻子求婚者殺死來恢復家庭安寧,但是布盧姆卻是採取一個懦弱妥協,認為這一切都沒有甚麼,所謂的精神勝利法,他只是在心裡面殺死這些與妻子有染的人,而布盧姆猶太人的身分在此間也是重要的線索,他的精神竟被拋棄生父思維的斯蒂芬給信仰著,追隨著,這裡的猶太人身分其實基督信仰的另一種表徵,一方面是天主教信仰帶來的顢頇,所以才有布盧姆這種令人莞爾好笑的精神勝利法,但同時以暗喻著要打破舊有窠臼必須離開"埃及"去往迦南,即離開愛爾蘭之意,這又與他前兩部的作品的意思是完全的呼應的.相比於"奧德賽"是偉大英雄精神與崇高道德古代表徵,"尤利西斯"就是小人物的行徑,生活,與猥瑣的凡人,道德善心散亡的現代社會.

         喬伊斯的作品包括前兩本到"尤利西斯"所呈現的是一種虛無,精神空虛的頹廢,是孤獨,頹廢,善感的悲觀者的集合體.由於小說是從1918年開始在美國的刊物上連載,與金庸小說一樣,並不是全書完成後一次付梓,有個整體的風貌後才出版,由於是邊寫邊刊,這種作品的非線性突變性較強的,因為作者必然沒有辦法在邊刊編寫的過程中一直維持著固定的態度,想法,甚至是風格一致性,加上已經發表在刊物上的內容不可能塗掉不算重來,這形成了一種破碎的型態的堆疊,而這種特性正是現代性的特徵.這應該"尤利西斯"比起"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都柏林人"更進一步探索的內容,對於現代性的全面質疑,"奧德賽"裡的英雄與道德在"尤利西斯"全然的被翻轉了,神話性,神聖性被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以金錢為主控的資本化社會,成為了新的價值衡量標準,傳統的道德可以說是淪為裝飾物."奧德賽"講的是特洛伊戰爭最主要的領袖奧德修斯勝利後返回家鄉的十年曆程.特洛伊戰爭導致整個希臘進入了一個價值紊亂,商業失調,文藝廢弛的黑暗時代,喬伊斯藉由後特洛伊時代做為"尤利西斯"的背景反射,告訴我們20世紀初期的的愛爾蘭甚至歐洲,整個世界其實都是黑暗的.特洛伊戰爭摧毀了舊的文明,人們進入了等待新文明崛起前的黑暗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和場景下,有一個類似的環境,那就是20世紀初的都柏林,道德彝喪,虛偽,墮落,腐敗的社會樣貌,造成了許多"無所謂"的價值態度,可有可無的不堅持,正是新時代最大的弊病,既然毫無喜好,癡念,只能隨大波逐流,沒有甚麼是必須要堅持的,甚麼都是能放棄的,因此親屬觀,人倫觀,家庭觀在此一個個被打破被改造,成了毫無信仰的新奇時代.

     布盧姆是這故事的靈魂人物,小說中的其他人物都圍繞著他,一方面,布魯姆作為都柏林一家報紙拉廣告的社會底層小人物,小資產階級,陷入生活瑣事,需要應對各種各樣的事情,為生計奔波,外表樸素平凡略胖,甚至可以說是有點醜陋,愛吃動物內臟,有手淫的習慣,被認為是平凡,平庸,粗俗,甚至偶爾會有小小的下流,狡詐行為的人,更重要的,布魯姆是猶太人,在當時遍布全歐的排猶主義瀰漫情況下,在一個被天主教主宰和蹂躪的愛爾蘭的都柏林,他的猶太人血統導致他的生活注定比純種愛爾蘭人還要悲催,他甚至無法得到人們起碼的尊重,經常遭到周遭的鄙視,連妓院的老闆都把他說成不陰不陽的人,另一方面,布盧姆有非常好的學問,是一個有理想,有才智,同情女性,永遠讓自己沉浸在內心世界不被傷害的人,他也是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好朋友,他還是一個烏托邦主義者,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個充滿宗教感的人.這兩種極端使布魯姆長期處於分裂的,甚至絕對分裂的狀態,每天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極度艱辛,沒有人尊敬,卻能維繫良知和希望,從未放棄他的理想,並儘力做一些他認為應該做的,不乏非常感人的行為,比如,他要到婦產醫院去關心朋友的朋友難產,甚至會如同一位女人面對這樣情況下的感同身受,他渴望平等,公正,渴望所有人起碼有尊嚴的生活,希望每一個人即使走向墳墓時,也應該有起碼的尊嚴.但這個世界向來就是極端虛偽的,"奧德賽"裡的潘奈洛佩通過了嘗試性的考驗,所以結局是便是美的,因為史詩要表現的便是堅守道德的永恆勝利,但是"尤利西斯"的摩莉無法依樣相隨,她是個人盡可夫的淫婦,布盧姆就只好採取精神勝利法,將所謂的道德縮限成自我的約束,也就是說在那個強調大集體的遠古,道德是被統治者,神者創造出來作為考驗集體成員的標準,但進入了現代,道德在個人主義主導下,只能成了自我約束限制的條框,道德原來所存有的集體性,精神性,已經隨現代而消亡了.人性表面醜陋的背後是布盧姆的善良,他悲天憫人,充滿人類弱點,充滿著完整小人物的天性,因此他值得被肯定和尊重,甚至被喜歡,相對的,他的精神勝利法,絕對的阿Q,卻是無法忽略的重點,現代性帶來的是傳統道德價值的裂解,與去道德集體化.

         "奧德賽"裡奧德修斯經歷十年時間最終回到家鄉,需要重構父子關係."尤利西斯"中透過布盧姆對待斯蒂芬的態度,再現了父與子關係演變,他倆共同構建了一個精神與肉體的關係,一個追求精神世界和陷入物質世界的反差關係,斯蒂芬對於精神的追求在"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裡便開始了,他試圖離開英國,赴巴黎與歐洲其他地區生活,追求的就是美與藝術發展的更高領域,但應該是並不得志,陷入了金錢的障礙,小說開頭便是要去學校領薪,還為了讓校長開心,拿著自己並不欣賞的文稿親赴報社請求刊登,為五斗米折腰.相反的,物質不虞匱乏的布盧姆,儘管是八面玲瓏的公關性格,潛藏他內心的痛苦,卻始終縈繞不去,且最終用當下的遺忘來戰勝自己的困惑.斯蒂芬和布盧姆都保存了自己精神世界裡的一塊田園,所以,他們能成為朋友,伴隨新世紀帶來的那種黑暗,無聲無息,無邊無際,令人窒息的新黑暗時代,一個平庸,沒有戰場對壘,沒有如奧德修斯歸鄉路上時刻充滿生死威脅的挑戰的時代,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想成為英雄,就只能夠用自視的方法,尋求永恆的精神世界,企望精神變得萬分強大,摩莉最終沒有離開布盧姆,因為她認為布盧姆除了有知識,智慧,誠實外,最重要的是他對她的理解與寬容.比起"奧德賽"裡的試妻貞成,"尤利西斯"更加大膽的試圖訴說一個觀點,連摩莉這樣的女人都能原諒,甚至一起繼續共同生活,那又還有甚麼是不能接受的.這已經是一種全然不同於傳統的家庭觀,人倫觀了.最能夠反映摩莉內心世界的是小說的第18章,一個全然沒有標點的強力情慾放縱,摩莉的精神世界在混沌維度中,實現了無序的跳躍,這是現代性帶來的各類慾望,希冀的交錯衝突而生的新人類,必然也是人類將來的精神主流,因此不再需要英雄的現代,平凡的小人物也自有他臣服於生活而生的新道德觀與應對方式,但這些不能為人道之處,就成了個體內部自我吶喊,自我呼籲,自我忍受的一種壓力,亦即它化成了身體內部自我意識衝突,自己與自己的戰鬥,而不再是自己與眾多求親者的戰鬥.

         因此"奧德賽"可以稱之為本講述身體流亡的小說,奧德修斯流落異國荒島,沒有辦法回到自己的家鄉,家庭."尤利西斯"就應該視為是一本精神流亡小說,精神喪失歸宿,處於極端孤獨狀態,其中體驗到孤獨的極限狀態的,就是布盧姆.而斯蒂芬,摩莉又何嘗不是如此.我以為這種流亡的感觸,應該是喬伊斯在離開愛爾蘭多年後的真實感受,他拋卻了那些被他以為會限制藝術創造的思想,家國框架,追尋著藝術與美學的最高,但同時應該也體會到身體流亡和精神流亡的疊加感受,最終體驗的必然是精神孤獨,雖然他宣稱追求的精神的至高,但實際上可能不如他自我的期望,經歷這樣流亡的:後果是一旦經歷過來,人的精神世界就不可能回到從前,只能在新的時空中,找尋到一個能讓自我安適相處的觀點,也許布盧姆就是喬伊斯自己的答案.

          這本小說很複雜,多元,甚至可以說是完全的混亂,能夠寫的面相原本很多,我個人只將焦點集中在這三個主要角色上,從他們對應"奧德賽"三個主要人物的對比切入,可以說"尤利西斯"是對"奧德賽"致敬,但是它呈現的卻是一個完全不同於古希臘英雄史詩所展現的風貌,從一個古代偉大英雄人物的追尋,回歸到一個價值觀充滿現代性的平凡年代,一群小人物,一個由集體性信仰生活的人群打碎成無數個體的自立孤獨的生活,它所需的精神性必然是有所變異的.至於那些文學性,結構性,還是甚麼藝術性,因為不是個人專業領域的東西,就把它擺在一個裝飾的作用上,我就寫自己能夠理解切入的區塊.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