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7日 星期日

五香街

 

五香街(殘雪)

    連假期間看本華文小說.以前從未看過殘雪的作品,選了她的長篇"五香街".

    許多人都說殘雪的小說很難"看".這裡的"看"被加註,目的是顯示有兩層以上可能的意思.第一種看就是精彩的意思,是通俗的說法,人們常說某電影,電視劇很好看通常意味著情節精采,劇情緊湊,讓人有同感,所以難看的意思就是缺少這種共鳴感.而看的另一層就是懂的意思,難看就是看不懂,或者不易讓人理解的意思.當然如果一部電影或一本書很不容易讓人理解,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共鳴感,所以它的難看的兩層意思通常是一個伴隨另一個而生的.然則,"五香街"難看嗎?是一個難看還是一個伴隨著另一個?儘管作者不喜歡人家叫她是中國的卡夫卡,但從這一簡稱,應該能夠想出她作品可能有的樣子,心理面應該都有迎接一個怪異文本的準備,但沒想到"五香街"真的是嚇死人了,可能多數人會有這他x的究竟是在寫甚麼的感覺.我也差不多,所以只能盡力的把體驗出不一樣的言外之意寫出來行當湊數了.

    首先,"五香街"的文字是直白的好.但是這種好與王定國,吳明益的那種文字又不一樣,相對雕琢字句俳句鋪陳,殘雪的文字是口語的,幾乎沒有生僻,冷僻字眼,華文作品常見的一些文學性字詞在這裡都沒有.因為我是用逐字閱讀的方式來看這本,發現它似乎就是那種說書形式,儘管小說"五香街"結構的一部分就是由許多不同人的口述所組成,口語化文字符合這個結構,但是我以為這直白文字似乎就是殘雪文字的本尊.並不是說口語化的就是好的,而是我感覺在簡單的口語文字運用上已經是另一個火候,跟一般作品不一樣.有了這樣的文字,看小說當然不會疲累,所以我是很快地便能逐字讀完,毫無困難,但是,難就難在讀完了卻並不知道這竟寫的是甚麼故事,這便是"五香街"最令疑猜的部分了.前面說到卡夫卡在這裡便用得上了,因為這是一部把傳統上用情節推動故事進行的小說樣貌給打破的新型作品,甚至是放棄情節的作品,說它是沒有故事的小說可能有點過分,但它真的實際上沒有傳統意義上的那種習慣見到的故事情節卻是事實,就算讀者想爆雷,也要有雷才行,一個沒有雷可爆的小說,讀者是要看甚麼,更別談要看懂甚麼,而這偏偏就是"五香街"的主軸.

     如果硬要給它一個故事之名,那它說的就是五香街這個地方突然興起了一個姦情謠言,就是謠傳一位人妻X女士與一位Q男士有了婚外情,這段疑似婚外情的姦情受到了五香街居民私下的普遍關注,各種謠言與看法滿天飛.此事由一位"筆者"探訪了五香街上與X,Q相熟的人,包括X的丈夫,妹妹,閨密,到曾經艷羨X女士體貌的人,或自稱曾與X女士有過一腿的男人,或是鄰里中忌妒厭惡X的大媽,婆婆等人,與Q的老婆與各種朋友後.將它寫成了一個故事.所謂的故事是由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夾形成,但其實主要是由受訪者談他們自身與X,Q的關係與對這件疑似間的看法,或與兩位主角的個人關係所組成.但實際上它不是透過故事講故事,也就是說沒有明顯的故事線索,而是通過幾個核心人物的滔滔不絕的評價,議論,推理來重現X女士引起的一場軒然大波.故事的內核是X撲朔迷離的私生活,重點是眾人眼中X跟Q的勾引與反勾引.其中Q男士在某機關任職,就是某個公務員,而這一點引起我的警覺,加上後來知道小說原著出版於1990,原來的名稱是叫"突圍表演",連結到我在小說中段看到了這部分"筆者的口述"關於表演的一些敘述:

    "筆者心里通明透亮,知道我們要搞清的,是關於X女士與Q男士的奸情是如何開端的這回事.各人心裡都急巴巴的,懷著固執的主觀偏見,互不相讓,但心底又急切盼望著有一個所謂公正的,統一的標準答案,以便我們心安理得的來休息我們那運轉過多的疲乏不堪的大腦,這當然都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幻想.這種問題看似極其簡單,實則遠非如此.在我們五香街,凡出現這一類問題,那答案總是層出不窮,繁雜得要命的.在我們這些極具個性的百姓的眼中,一個人看見的是野豬,另一個人看見的也許是一隻鴿子,第三個人看見的則可能是一把掃帚,我們只有抱著尊重個性,尊重事實的態度,對每一個答案都加以全盤的肯定,才能闖過激流險灘,到達那光輝的彼岸.若要鑽牛角尖,糾纏於其中的個別關係,腦筋僵化,便會不知不覺地越搞越糊塗,最後沉淪到 那黑暗的底里.胸襟坦蕩是人類的最高貴的品質,在我們這個繁雜紛紜的世界裡,多少無法解開的死結,多少令人眩惑的疑團都在這種博大的,兼容並蓄的胸懷中得到化除.".

    "提起開端,也許這種事就沒有一種固定的開端,它是這樣的特殊,有刺激,有色彩,令人深思遐想不已.所以我們說它在各位眼中迅速地演化成一些特定的,與各位切身利益直接相關的鏡頭,並穿針引線,編成一些錯綜複雜的關係網,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們百姓在這條十里長街上本來就是相互依存,息息相關的.我們外表冷漠,表情僵化,一舉一動似乎透出自發的散漫,內心卻極其熱烈,極其多情而又博愛.一個人的事即是每一個人的事,我們每天思考著,感受著的,都是他人所發生的大事情.我們制定的行動目標,就是以這些事為依據的.我們每個人看似狹隘,目光短淺,成天沉醉於個人的小世界,實際上我們都是有遠大理想的志同道合者.我們的小世界就是外面大世界的縮影,個人的追求也即集體的共同追求,不但不相悖,反而相輔相成,所謂"條條大路通天堂","在彩虹中昇華”.我們這地方,只要發生一件大事,立刻就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千把個決然不同的極具個人色彩的鏡頭出現了,獨立不倚,互相反對地共存著.也有的時候陣容大亂,達成某種可笑的暫時統一,但很快又自行瓦解,各人一條徑,繼續走極端,執著於自己的看法,各人的個性都在那種看法裡得到充分的表演和發揮,每個人在表演時皆是一位上帝....在這一切的後面,永恆的生命的靈光照耀著.一切詩歌的靈魂感皆源於此,這藝術的永恆題材.當夏日炎炎,我們睜開矇矓的醉眼仰望高空時,那無處不在的呼喚,那竊竊的低語便出現了,雁群的隊形便紊亂,日頭便發紫,我們的肉體莊嚴地躁動,靈動的大腦感受著詩的極致.這一次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只不過是千百年來就有的古老把戲的重複.理智地看待,它或許是平凡得很,甚至有點兒乏味的事情,因而它也可能是不存在的.重要的不是事情本身怎麼樣,而是它在百姓頭腦中的巧妙再現,那種勃發的,瑰麗的創造,那種無羈無絆,天馬行空式的想象,那種對於博大精深的底蘊的開掘,那種細緻入微,咬住不放的感知風度,便是這一切,構成了我們這個大千世界的豐富寶藏".

     這段筆者口述,可以說是整個文本中少數幾個看來是正經八百說教的地方,相比那"五香街"裡通篇大段大段的荒唐無厘頭的性愛觀點,這簡直是正經的不得了了,於是我們就不得不想它的作用,因為如果單看文本,這簡直就是一本東家長西家短的各類性愛經驗與性愛觀念,其實很沒意思,儘管在1980年帶末寫這些關於性愛的觀點可能是相對於超前,但它的意義何在,難道是談性解放?不過這也算是個俗濫的話題吧,即使在當時中國開放約10多年的時間,應該已經不算是甚麼驚人的冬戲.但與文本產生突兀感的筆者口述談到表演,於是不得不從小說的原名下手,既然這段口述中終於出現了"表演"兩字,那要"突圍"什麼呢?突圍性愛觀嗎?似乎有這麼個意思,可這終究不事太新的議題,可是如果我們將小說創作時代的時空背景,與Q的職業聯繫起來進一步的想,將這裡的性愛觀點擬作成一種禁忌或框架的意思,那麼不就成了X小姐帶領眾人表演的不就是向禁忌與官方框架突圍的一場集體演出了?!而性愛話題在此只不過是一種代名詞作用而已,畢竟有一個官方在那裏虎視眈眈,一些可能的暗喻與隱晦就都能接受了.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五香街"是單純著眼於兩性觀之探究,畢竟這是文本表層的意思,沒有必要必得延伸解釋,但對於作者好不容易經營起來的"五香街"居民的演出只拿來解釋特異的性愛觀大全豈不可惜?能動的且多元的審視顯然更有意味."X女士這個若有似無的人物,留下數不清的謎語,她的某個似曾實施之行為,是絕對不能運用邏輯,理智去判斷的,就如一棵華蓋巨大,根子淺薄的大樹,輕輕地搖撼即會使其倒地不起,確定的只有那種虛幻感,那永恆的迷霧和煙雲,激起我們無比濃厚的興趣.".透過小說裡對X女士行為的這種描寫,讓整個小說的意義指向呈現更大的自由度,她不僅僅是一樁大肆張揚的姦情中的主角,她更是引領五香街居民大起膽來公開談論性愛議題的無形發起者,引領者,因為有這樣一個大膽的人物作了超出社會規範的行為,於是人們就能開始在這個議題的邊界偷渡,醞釀,或乾脆實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性愛觀點,而主演者X女士雖然是率先向框架突圍,但其實她根本沒有這個引領的意思,甚至於"姦情"根本只是一場無中生有的謠言,而她只是出於個人的自身的性格與需要而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結果就是讀者看到一個在眾人眼中的犯規者無意識的戴起了整個集體發起向邊界衝鋒的行為,讓五香街的人們群情沸騰,赤膊上陣的演出.這種向邊界突圍打破禁忌,規範,傳統,與集體束縛的限制可以連結到小說裡另一個集體會議場景"任何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事是最要緊的".這個意識形態,可以是性愛觀,可以是政治觀,也可以是其它許多領域包括文學,思想,藝術,甚至是小說的寫作結構與表現方式等等. X女士顯然是思想或政治領域的帶領時代風氣之先的人物,她的想法,行動是超前的,難以為人理解,因此飽受懷疑與批評.小說顯出的有趣的地方就是用一種看似無厘頭,荒謬,卻又合乎中式鄉里傳統眾人愛嚼舌根的弊病來產生的,讓整個突圍行動既大膽卻又傳統,儘管新事物之顛覆性與破壞性使五香街的人們驚訝,鄙夷甚至憤怒,但他們卻有濃厚的興趣參與其中,因為愛道人長短根本是中國文化裡非常要不得的陋習,本應該被突圍,但正因為這種陋習的無所不用其極,才形成了五香街居民共同參與這一場"突圍表演"越發的盛大,更凸顯它的荒謬.在此殘雪做了顛覆性的消解,產生了認知差異,這是X女士與五香街的人們最根本的區別,也就是引領者與跟隨著的差異,引領者看到是新事物的價值符合新人類的需要,而跟隨著則只是圖個新鮮熱鬧.比如X女士裸躺沙灘的體驗是精神層面的心理感受,但五香街的男人們以為這種裸體的場面正是X女士放蕩出軌的一種表現,他們既痛恨它卻也忍不住不去貪看它.這表明大眾對超前,新潮,前衛的思想或觀點能引發無限關注的,但跟隨者多數無法立即理解更深的層面,只能將它日常化,庸俗化,拉到與他們功利主義裡的認知讓原本的新奇改良成為一場鬧劇,突圍改革成了表演.

    結合了前面說的時空背景,就不得不令人離想這是否就是一種對於改革開放景象的觀察寫作.想看讚賞的有想看批評的也有.,五香街的人們對X女士的心態是雙面複雜的,一方面因為她超前的行為對她不滿,嘲諷,攻擊.另一方面因為她能走在人群之前享受獨有的生活而暗暗羨慕.如此一來Q的角色就成了另一個隱喻嘲諷之處,他是公務員,是官方的表徵,豈不是暗示X女士能夠如此視若無睹的自行其事,正是因搭上了官方的路線有了政府的加持,加上了姦情的隱喻成就了是這般的不堪,對於突圍這件事的喜見之外也埋下一層陰影.五香街是一個超越地域限制的隱喻, X女士的表演是一種突圍引領者,五香街人們的行為則是依樣畫葫蘆在表演突圍,這兩個表演既相反也相合,X女士的前衛觀在大眾中遭到矮化,大眾無法完全理解X女士的想法和行為,畫虎不成反類犬,儘管如此無意間也有了思想的滲透,獲得些許改變,於是乎最終他被選為代表,眾人希望他能夠帶領大家捯到她的境地.但反過來X女士也知道人言可畏之外,最好的突圍方式眾人一力,並不需要有永遠的出頭鳥,所以她轉轉成為平凡的世俗庸人,逐步使眾人遺忘她的存在,或實際上是讓大家都看來是一樣的齊步突圍的走向框架之外.

   正如一開始寫的,這小說很難看,如果不要這樣的延伸解釋其意,單看文本的故事絕對令人頭大,儘管文字是如此單純直白,終究只能落個看不懂得的感想.手邊還有殘雪的幾本短篇小說,只好說不定哪個時間再找出來看吧,暫時需要看點別的喘喘氣了.以上.


2022年2月19日 星期六

太空全書:蒼穹之上丈量宇宙

 

太空全書:蒼穹之上丈量宇宙(Space Atlas: Mapping the Universe and Beyond,James Trefil)

     雖然這一本書名被翻成"太空全書",但實際上它比較像是一本"太空圖集",當然比起真正的圖集尚有不足,起碼不是真的每一頁都是圖,它可以說是對在前面看的"預知宇宙紀事"的補充,畢竟以全文字來談宇宙或太空話題實在是個缺陷,寫了半天文字可能仍令讀者不知所以,難以想像,但一張實圖,不管是照片,模擬設計的圖片或示意圖,都能令人一目了然,"太空全書"裡的圖雖是輔助用的,但用紙印刷跳了一個層級,感覺上那些文字的壓力就沒那麼大,雖然它不似"預知宇宙紀事"說得十分詳細,但作為一本入門級的宇宙學或星空學,這本其實比較合適多數人.

     首先這本書的視角是從地球外擴,雖然說依舊將整體切割為太陽系,銀河系,宇宙,未解之謎四部分.但它非一開始就談混沌,膨脹或是其他關於星雲星系的無邊無盡的行程,而是解釋出大爆炸後,以太陽為例說明發生了甚麼事,因為理解了太陽與太陽系發生了甚麼,太陽如何形成,便能更容易的理解其他恆星的狀態,或衍生的其他樣貌,大爆炸後的星雲受到擠壓而產生了一些物質較集中的地區,這些物質集中區域因為有較大的引力會使得附近的物質更向此集中擠壓,使得星雲破裂成數個質量更密集的小區塊,其中的某一些小區塊星雲形成了太陽系,隨著氫,氦等氣體的塌縮,星雲開始旋轉,此時星雲中的大部分物質會向中心聚集最終形成叫太陽的恆星,其次是當物質向中心集中時,轉速將加快,兒系統內部的引力,壓力,離心力,甚至磁場作用都開始運作並發揮變化與力量.那些最初沒有被吸入太陽的物質變得扁平開始圍繞著太陽旋轉,當整個系統形成圓盤時,太陽系就形成了.

     圓盤形成後,由於附近的物質作用,太陽的溫度開始升高,後溫度增升到相當的高度致使某些揮發性物質無法以固態的形式存在,比如甲烷,水.而這造成了一種特別的影響力與型態,猶如高山上的雪線,在太陽系也產生了這樣的一條線.在線內揮發性物質能夠以固態存在的地區被稱為內太陽系,線外就是外太陽系,內太陽系區域內存在的行星被稱為"類地行星",外太陽系的行星則稱為"類木行星".利用地球,與木星分別來表象化行星的特質是相當直觀聰明的,由於引力與能量作用,內太陽系的揮發物質幾乎全部逸散,使得鐵,鎳等高熔點物質在圍繞太陽運行時相互碰撞,擠壓,逐漸形成從石頭到山脈大小的岩石,被稱為星子,而星子最終聚在一起成為行星,密度高的物質就入地核,表面是密度低的物質,就像地球,這就是類地行星.雪線之外則是另一種狀態,外太陽系的星子生長更快,巨大的質量會心引更多的氫,氦,造成了這些體子構成體中有大量的氣體,形成了所謂的氣態巨行星,就像木星,這即是"類木行星",木星,土星即是如此的巨星.而這條溫度雪線就在火星與木星之間,以上如此簡化直觀的概念,應該可以讓人快速理解太陽系的形成,同時帶著各行星基本不同樣的原因.而在台陽形成的初期,將巨量粒子流吹向宇宙,大量的氫氦剝離太陽系在更遠處形成較小的天王,海王二星,化學組成又略不同於巨星,但基本上它們都被歸類在"氣態行星,相對的就是類似地球這樣在內太陽系裡的"岩質行星",至於月亮則是在地球形成初期,與一顆類金星的天體碰撞後剝離的低密度物質與剩餘天體繞地球旋轉後逐步成形的.

    能以自己的用語重述或重新整理記憶這個概念並非個人有多厲害,而是書籍本質上有這功能.以上只是一的單純的針對太陽初生後發展的一連串現象由肉眼可觀的方式來描寫,是個普通人能理解的狀態,這與"預知宇宙紀事"裡大量的專有名詞不太一樣,即使本書仍然必免不了這問題,但是配圖片圖說,有些內容即使強記不住,也能留下圖像式的記憶,梳理固然有著許多了以太空望遠鏡拍攝的照片,但附帶著更有許多是以人類發射的行星探測器所傳回來的照片與訊息,誠然受限於人類當前的技術,這類探測器上只能在近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等地來運作,但因為拍攝的照片量不小,理解的部分就更多了.書裡已經是太像八大行星,這是新世紀的觀點,海王星之外被歸類成一個類冥星體,被稱為柯伊伯帶騙部的不少這樣的星體,有的是矮行星,但有也人稱此地是彗星的聚集地,或稱為楚奧特雲,因為對於此地的了解尚不清楚,我們才知道其實人類對自身的太陽系都未能清楚理解,而整個太陽系也比我們以所知的更大更複雜.隨後作者將文本切進銀河系,但是談銀河系的開端卻是先講太陽.這是因為太陽本質上是一顆恆星,而人類對於銀豪係能觀測的主角就是恆星,太陽只是恆星的一種狀態,就具象化看可以將恆星視作一團在進行核融合作用燃燒的物質,隨著燃燒的物質攤縮進核心產生中心較大的密度與質量的核心而將恆星分成幾種型態,我們所知的紅巨星,中子星,至黑洞就是恆星的各種狀態,隨著可供燃燒的物質越接近耗盡恆星就越進他的老年期,若非有新的力量能量加入讓它再度成為超新星,就是最終成為黑洞,銀河系,甚至浩瀚宇宙中心的主要星系中間當前可能都已是黑洞型態.恆星的狀態會影響它周邊的行星,但地球因為處於銀河系外圍,受制於光的影響,難觀測到太陽系外的其他行星,但我們能透過對於太陽系中,太陽與行星的關係與影響力來推知那些行星的可能狀態,尋找者能類似地球的生活環境.而透過對於太陽系的理解,我們更能猜測那些其他型態的恆星入紅巨星,中子星,乃至黑洞狀態下它周逼的行星的命運與可能型態.除了恆星的特點外,同時銀河系本身也是一個繞著它中心展開旋轉的一個星系,這類的旋轉由於時間長久,加上宇宙背景複雜的變化形成了多樣的狀態,如此可推展至觀測宇宙,進入宇宙這一部分,就能夠與"預知宇宙紀事"那本書相互對照了,本書反而談的不多,主要在宇宙微波輻射背景的發現,與紅移現象,如此導出推論宇宙大爆炸,這便是前一本書花了相當篇幅的地方,恰好能夠接續而上,最後再討論了星系,星團等概念後,加掛了一部分的弦論,主要是可以曾此由最大的宇宙與最小的量子力學形成連結,但這非本書的重心,可是恰能連串到其它談此議題的專書,可以說是埋了一個伏筆,也可以說是提供讀者另一個可讀的方向.

      這是一本圖片很多的書籍,印刷紙張稍精,價格自然比一般書籍貴,這是缺點.但是,它的敘述,分析很容易理解,搭配上各種照片,示意圖,圖表,很容易讓人理解,即使有一些專有名詞,但搭配圖,照片,很快便能知道那些名詞的意義.個人以為這個作者對於通俗讀物讀者的能力與心態很清楚,知道哪邊可能是會產生問題不易理解的地方,也知道那些部分要用讓沒有太多科學觀念的人的比喻法讓它們理解,從此來看這算是一本編輯處理得較好的科普書籍,比較合適放在"預知宇宙紀事"那本之前來看就是了,以上.


2022年2月12日 星期六

狼廳終部曲:鏡與光

 

狼廳終部曲:鏡與光(The mirror and the light,Hilary Mantelt)

    狼廳三部曲到了最終回"鏡與光".第三部的量體稍大,是前面兩部的總和.得幸虧有心得紀錄,前面兩部"狼廳","血季"的心得速速瀏覽一下,大體記憶能喚回,馬上就能接著這部.

    整個三部曲始終處在一種陰冷的調性上,這部一開始便是安妮.博林與四位姦夫的行刑場面.為了得到一名男性子嗣,亨利八世先是驅逐了他的第一任王后凱薩琳,與羅馬教會決裂,唯一的公主瑪麗淪為私生女,後凱薩琳抑鬱而終,有傳說是被安妮.博林下藥殺害.不過安妮.博林也未能善終,穿花蝴蝶勾引亨利成功,但凱薩琳死後僅四個月就被控與他人通姦而遭斬首,她只生下一名公主伊莉莎白,前王后遭斬首僅24小時,亨利便與出身狼廳的珍.西摩訂婚.前車之鑑在眼前,珍.西摩想要名正言順的長期安居后位,關鍵就在男性子嗣,這便是"鏡與光"的展開背景.當然主角湯瑪斯.克倫威爾在其間既扮演著攪弄風雲的人物,也終究要被時代吞噬,被後來的風雨給掩埋.

    整個三部曲令我覺得深刻的有幾項.首先就是人物都挺"渣"的.身為國王的亨利八世先後娶了六任老婆,但全都沒好結果.除最後一任妻子凱薩琳.帕爾因亨利去世倖免於難.第一任阿拉貢的凱瑟琳被迫離婚抑鬱告終,第四位日耳曼克里夫斯的安娜協議離婚,第三位珍.西摩因產褥熱去世,而安妮.博林,凱薩琳.霍華德都因被控與他人通姦被他處死.翻臉無情,動輒處死,他為了離婚不擇手段甚至有栽贓誣陷的嫌疑,是個絕對的"渣男",甚至渣贏如懿傳裡的"渣隆".至於克倫威爾更不在話下,到處安插耳目,刺探打聽,威之以利,或挑唆造謠,各種手段,這固然關乎他的權位,更關乎他自身的利益,這種普遍"渣"的現象,言行記載他身上,也在他手下,更在他的政敵身上出現.如果曾經出現過如陽光和煦般的人物,或是平和善良的個體,若非平民百姓,便是官員的家屬妻妾奴僕,那些無關政權的人,但春風和煦者往往一下就領了便當.但我以為這小說裡的渣性並不是壞事,這本來就是一個有關宮廷鬥爭,政治與宗教領域的對抗,國家間的利益的糾葛等爭權奪利的故事,所謂"勝者自為正,敗者自為邪".做者並沒有給任何一個角色主角正義或主角光環,而是盡量的還原可能的政治鬥爭參與者的本真.就我這個東方讀者來看,小說沒有一般華文小說裡喜歡埋藏道德正義潛台詞與背景的那種氛圍,說教不存在,即使有那也是看完後讀者自身的道德感在作祟,在"狼廳"故事裡推動事物與人物前進的是慾望與企圖,不論是對於政治權力,抑或性慾渴求,還是金錢財富,宗教影響,沒有半點訴諸道德主義與情感的跡象,赤裸裸的慾望展現才是"狼廳"的主體.

    其次,狼廳三部曲總體的步調挺慢的,尤其到了"鏡與光".實際上的三部曲是由兩部故事分組而成,一部分,也是主要的部份就是克倫威爾的生涯史,另一部分就是亨利八世的生子史.但其實還有一部分隱藏其中,就是小說裡有許多在臆想,恍惚,神遊的段落,這些部分通常在描寫一個人的心境:他的變化,他的轉化他的抉擇痛苦,他的狠心必須.留意這部分占的比重不小,但未能體會它作用,而認為故事部分很少的人應該不少,特別對只讀前兩部"狼廳","血季"的人更有這種感覺,因為那兩部裡常識性線型劇情的推進太慢,讀者可能感受到看不到太多"歷史"前進的步調,卻看到了許多這種留在意象裡的文學情境,對這段英國史不熟悉的人可能會完全不知道在寫甚麼,畢竟閱讀前設定是歷史小說,實際切入進去才發現文學語境的部分占了主要的位置,歷史敘述則多數是自行腦補為主,作者發展的主要是可能的衝突場景與它相關人物情感,情緒間的糾葛,變化,交融,或割離,縱使到了"鏡與光"這部分關於歷史敘述的前進加快了腳步,但小說裡的蒙太奇往往在這裡出現,讓故事成了次要角色,切割式,片段式,匆匆過去,馬上又快進到另一個場景段落,轉換之間,讀者可能搞不清狀態,明明還在室內說著話,怎突然又跳到郊外出巡,或進宮拜謁,而此正是小說所夾著的另一個困擾讀者的人稱問題,這問題我在看"狼廳"第一部時裡心得上就寫過,不知是作者,譯者還是編輯的問題,這部小說中的"他".經常發生在隔一行的"他"就指的是另外一個人,會讓讀者混淆不清,如果"他"是一本單純的第三人稱小說,連續兩行中的他竟是指不同人,行距間隔沒有明顯的做區分,讀者不知道已經換了場景,換了空間也換了人物,造成敘述者在變線的時候何人是主角模糊不清,這樣會令讀者迷離,神遊,我直到這部的下冊才完全適應了這小說的這種風格,原來是有特定意義的,但是對那些初次接觸的人必然會感到不知所云,有人說這是一本第一,第三人稱交錯的文體,但我沒看出來.過往讀過的這類文體的小說中,兩個人稱的篇章與段落通常是分得很清楚,即使讀過幾本雙線敘述混合在一起的如"阿爾特米奧 克羅之死"的作品,我都還能分得很清楚,但這一本足足到了最後半部才適應下來,足見它還是有閱讀上的難度,後來發現這個特質的"他"在本質上都單純指稱為克倫威爾,凡是沒有註明處,這個到處接續的代名詞就是克倫威爾,這種相對特殊的用法造成一種風格,冷不防出現的"他"意味著主人公像個陰魂,監控者,影響力無所不在,隨時都可能出現的他彷彿是對那些圖謀不軌者的警戒,對於主人公鬼魅似的動態,對於克倫威爾此人格特質的展現,直到小說近末端處,看到在克里夫斯的安娜不受亨利喜愛時朝臣們開會需要簽一份協議的文本是這樣寫的:"下列英格蘭代表都在協議上簽字:克雷默,歐德立,他自己,費茲威廉,湯斯托主教".突然靈光一閃,是了,這根本就是把第三人稱當作第一人稱在用,因此一切原有的怪異突然都合理了,這讓'狼廳三部曲"本質上成為一本文學性大過歷史性的小說.

    "一本叫亨利的書"是克倫威爾私下所寫,紀錄內容是關於亨利曾經的言行做為,與自己想到的應對亨利的方法重心與情感情緒要求,這是做為一個掌璽大臣的自保手冊.霍爾拜因是請來為亨利八世畫人像的畫師,我們都看到了"鏡與光"中國王在這位畫師面前任其擺弄指揮,還不能抱怨.然則亨利是如此容易駕馭,欺玩,控制,或利用的一位君王,還是憑藉著一本手冊指南就能輕易安撫解決的長者?顯然都不是的.亨利八世的後宮是一個令人不安驚恐的小朝廷,離奇的各種謠言,不同權貴安插的侍女,眼線遍布其間,誰也不知誰的真面目,或背後的靠山,即使是一位侍女背後可能擁有極大的力量,加上國王偶爾來的心血來潮造就了它緊張又陰鬱的氛圍.失寵是突如其來的,並常常是致命的.亨利登上王位早已經過去20多個年頭,喜怒不定無常是小說裡顯出的風格,但是爾偶虔誠的告解與沉浸自抑的場面也表明他不是一個完全無情的國王.對亨利統治的威脅既來自皇室內部,也來自遠方.金雀花王潮的後代瑞金諾德.波爾視亨利.都鐸為必須推翻的僭王,他在歐陸與反英格蘭的勢力連結傳播合力推翻亨利政權的思想.法蘭西想要從英格蘭手中奪取加萊而與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五世結盟.在英國北部地區,一場抗議苛刻稅收的叛亂已經展開.但是除了生下一個男性子嗣的願望最大化外,小說裡對於這些內憂外患似乎都無關亨利甚麼事,感覺他毫不太在意,作者沒擺置太多場景在這方面,反而多是手下的大臣在面對危機,顯出一個高大又遠離的國王形象,反而是一些與臣民的玩笑,玩樂場景卻經常見他上場,當你以為他是一位可以忽弄的人物時,卻又發現他甚麼都知道,任何傳言謠言,那怕是哪位大臣某日嫖妓,或是與那個婦女勾搭上了,事無巨細他全部都知道,亨利八世實際精明,自大,是風暴的中心,卻又無視風暴.

    所以表面上克倫威爾找到了讓國王獲得新妻子還能推倒處置凱瑟琳的方式,但他同時又是是安妮.博林的倒台的推手,預先擺好押寶了珍.西摩這棋子,促進英格蘭的宗教和政治改革,出版英文聖經,助亨利奪取了英格蘭大多數修道院的財產,對抗羅馬教廷,他站在國王的身邊,揣摩他的意思,處決各種人物,縱放自己所喜,看似是一位精明的天生政客,對於何時該奉承,示弱,威脅,撒謊瞭如指掌,以為他掌控了國王,實際上他謙謹恭敬,始終被國王給掌握,不能逃脫.自紅衣主教沃爾西未能助亨利離婚倒台去世,克倫威爾續位後周圍的屍骸便越堆越高,他要殺的人應該都是亨利想殺的,但是他其實不懂亨利的心思.Mantel將克倫威爾塑造成一個多面體,他是可靠,堅毅,聰明,殘酷的政客,但同時時又是溫柔,專情,多金慷慨的情人,丈夫,父親.他既是一位有原則的改革者想從腐敗的教會中奪取財富和權力交回國家管理的大臣,同時也是一位貪婪的利己主義者,在升遷的上升過程中不斷的聚積權力,更聚攏龐大的私人財富.既公正又貪汙,既開明又自私,既高遠又狹隘,是一位多面體又混雜著各種不為人知的陰私,陰謀,惡意與善念.

    因此這兩個表裡不一與身分地位不同的人物的交手自然才是小說的重心,既是君臣又各存私心,這種含糊不清的關係也正是這個故事魅力所在.二人經常的彼此依賴,或合作分贓或分進出擊,但又相互鄙視對抗,小說中多次有克倫威爾意指勾搭國王的女人,情婦,或與她們曖昧的場景,甚至甚至包括瑪麗公主愛慕他,讓他兒子葛羅哥利與國王成為連襟的意圖,似乎都有做僭越或攀親更上一層樓的意圖暗示.但克倫威爾敬愛的沃爾西主教因亨利而死,他掌權後能消滅那些曾經參與殺害沃爾西的政敵,但唯獨不能拿亨利說事.隨著他與其他貴族政敵鬥爭的勝利,他的野心和怨恨都跟隨官位在同步上升,還跟朋友們抱怨.這樣的怨言最怕外傳,陣營中有人背叛了他,使得連他沒做過的晦暗不明的小事都成了一道催命符."鏡與光"讓克倫威爾的倒台中恢復了一種殘酷陰冷的調性.在經歷了之前那些繁雜且艱辛的敘述後,小說最後經營的蒙太奇快速地令人覺得過於匆忙,但此使我們已經知道這是作者的風格意圖.就在克倫威爾被任命為埃塞克斯伯爵後,他的地位就開始動搖了,就像那些生不出男性子嗣的女人對於亨利的作用是一樣的,只有被消滅於塵世間才好讓亨利有走下一步棋的藉口,他要再婚與他要新的秘書大臣是一樣的可切.於是他要為介紹克里維斯的安妮和未能殺死瑞金諾德負責,要為王國面臨的一連串新威脅負責,包括北方的叛亂與可能的來自法國的入侵.國王的心情與信仰的改變就像更換外套一樣,因此"他"被粗暴對待,被剝奪了徽章,爵位,財產,現在,人們可以終於公開指責國王的秘書大臣,畢竟以前只是曾經的竊竊私語而已,不僅僅因為王國的不安全,還可能只因為他穿了一件僭越的上衣,失去了亨利的仁慈,這樣的小事就足以讓其它的亨利特質發揮作用使得這位曾經的掌璽大臣走下歷史舞台.

    克倫威爾胸前總是貼身藏著一把刀,刀原是自己打造,一度遺失後由義大利的女性轉贈,既暗示他的鐵匠之子出身,也警示位當前居高位前曾經的辛勤生活,而官場謀生如活在刀口舔血.搭配上無誤不在的"他",這個他前面說過有用第三人稱當一人稱用的嫌疑,克倫威爾的"我"在小說裡多數時間是消失的.為了向上,這位主人公在多數時間的自我消失,任憑忍讓,蟄伏,甚至委屈種種的壓抑加身,不論主動的籌謀或被動的陰險,都有著數不盡的上層力量在拉扯或誘惑他,甚至為威脅他.直到小說最終兩章,他被打入倫敦塔待死,面對著安妮.博林用過的"鏡",由此想起層層的過往,在回憶前間他的"我"終於出現了.而一直處於陰暗誨汲汲營營的他直到最後被斬首時終於能看到那屬於生命的"光".就單一角色來說,作者顯然用了相當的功夫在克倫威爾的塑造上.主線的的仕途史從狼廳第一部他進入樞機主教府邸任事到最終回"鏡與光"中的被斬首可以說是具相當層次感,在主線的敘述中偶爾會插入他回憶過往的時光,包括在歐陸的遊歷與考驗,小時候的經歷,到他在基層工作的點滴.在寫這個主人公上算是成功的,但是以三部曲來說拖得太長太大,往往有許多為了文學的呈現而把篇幅顯得相當攏長,但實際的線性進展卻很短很慢,恐令人不耐.這本小說的另一個特色就出在故事的背景是在"亨利八世"這位娶了六個妻子的國王上,小說裡的國王是一位陰晴不定隨時翻臉無情的人,這人設相當不錯,所以在英國宗教的問題上,他個人婚姻的問題上,他的外交策略上,都見到他游移不決,或反覆翻臉的部分.因此克倫威爾在當時可以說時由一個平民逐漸做到了國王第一寵臣,每一件事情亨利都要諮詢他的意見,也幾乎言聽計從.但是國王的問題在於,如果他的大臣不能幫他解決困境,他就會對你失去信任與信心.克倫威爾就是無法幫他解決瑞金諾德,又不能讓他退婚安納,加上神聖羅馬帝國與法國的反間計,亨利又被傳成是一個性無能的國王更加令他立場尷尬,自然就讓亨利最後對克倫威爾失去一切的信心加上其他大臣的構陷,最終必然消忙.平民出身的克倫威爾不論在貴族大臣或平民間都沒有贏得太多同情,反而因為些協助國王奪取教會財產而得罪許多人,加上他自己經常有不經意的取國王而代之的言行,無法廣結善緣,處處的堤防他人或誣陷栽害政敵,最終也遭自己人反噬,這段歷史原來可以寫得相當精彩,但篇幅拉得太長,加上讀者若非自行腦補,單憑小說內容可能會完全不知道歷史真正的發展,自然也會失去對於這三部曲的興趣,不過亨利的性無能無法完事,加上反覆無情,只看小說的人會不會暗中懷疑接下來的國王女王,愛德華,瑪麗,伊莉莎白其實都是別人的小孩?.

    三部曲拖了10年終於被作者完成,我們也隔了4年才把這小說完結,本來以前兩部的內容是不太想看這第三部的,但幸好這部把故事圓的還可以,雖然不是非常驚豔,但終究不算白花時間,起碼自行補充多看的歷史部分還相當的有趣.以上.


2022年2月7日 星期一

預知宇宙紀事

 



預知宇宙紀事(The Whole Shebang: A State-of-the-Universes Report ,Timothy Ferris)

    去年聖誕節新型的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被送上太空,並於今年的1月24日成功的抵達最終目的地距離地球約150萬公里的日地系統拉格朗點準備開始執行它的任務.這架望遠鏡的主要的任務是觀測在宇宙學發展中倚重的星雲殘餘紅外線光譜,它也就是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宇宙的初期狀態,藉此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了解恆星和行星系統的形成,並試圖進一步探究行星系統和生命起源.韋伯望遠鏡的任務與本書"預知宇宙紀事"所寫的內容基本是連結貼合的,書裡敘述的是人類從過去到今日對於宇宙如何形成的理解與知識累積的發展過程.

     為何觀察宇宙中星雲的紅外線光譜很重要呢?在物理學領域,紅移(Redshift)是指電磁輻射由於某種原因導致波長增加,頻率降低的現象,在可見光波段,表現為光譜的譜線朝紅端移動了一段距離.相反的,電磁輻射的波長變短,頻率升高的現象則被稱為藍移.紅移最初是在人們熟悉的可見光波段發現的,隨著對電磁波譜各個波段的了解逐步加深,任何電磁輻射的波長增加都可以稱為紅移.當光源移動遠離觀測者時,觀測者觀察到的電磁波譜會發生紅移,這類似於聲波因為都卜勒效應造成的頻率變化.這機制能用來說明在遙遠的星系,類星體,星系間的氣體雲的光譜中觀察到的紅移現象,其紅移增加的比例與距離成正比,而這種關係被認為對宇宙膨脹的觀點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所以人類觀察太空中的星雲紅外線光譜就是在觀察宇宙,宇宙膨脹,與相關的星雲,星系,星體發展的一種基本方式,這種星雲的紅移表現為宇宙膨脹的證明稱為哈伯定律.另一種形式的紅移是重力紅移,它是一種相對論性效應,當電磁輻射傳播遠離重力場時會觀測到這種效應,反過來說,當電磁輻射傳播接近重力場時會觀測到重力藍移,其波長變短,頻率升高.根據廣義相對論,光從重力場中發射出來時也會發生紅移的現象,這種紅移稱為重力紅移.如此紅移將哈伯,相對論的愛因斯坦,重力的牛頓,波源的都卜勒等不同領域的專家都串聯在一起,這是宇宙膨脹的可能表徵,大爆炸或本書稱之為"大霹靂",是宇宙學一切的開端.

     人們可以想像突然有一個實驗駁斥了廣為接受的理論,這些理論已成為物理學標準共識的一部分.科學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以為偏離舊規就是冒著被科學界驅逐的風險或可能被剝奪肩章,它其實是一個自我糾正的探究系統,發現其中的錯誤,其中有很多現象遲早會通過實驗或更仔細的分析來發現.科學也是一個自下而上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宏大的理論不是在一個總體的,自成一格的情況下達成的,而是透過從許多小案例中建立推論.科學發現,即使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發現,偶然也會發現充滿錯誤的認識,因此在它們真正開始發揚或被運用之前必須解決這些錯誤,在這個領域充滿個可能,欠缺不可撼動的神諭與確定性,當然分支的枯萎並不意味著整個理論注定要失敗.

      今天的宇宙學主要是在所謂"大爆炸"模型的框架內進行的.它認為宇宙開始於高密度狀態,此後它展開膨脹和冷卻,但其實這是一個尚為完備的理論,人類對於宇宙相關的知識與認識實在太渺小,一方面是基於它浩瀚無垠的範圍,一方面是基於自身力量的渺小,人類連太陽系都認識不全,甚至連地球都未能理解完全,加上科技手段的不足.大爆炸模型遠未完成.科學家們還不知道宇宙的確切年齡,它有多大,它膨脹的速度,其中有多少物質,或者它來自哪裡.雖然這本書裡關於以上這些知識都提出了前人專家的計算,或猜想,但其實我們是真不清楚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大部分的內容仍停留在無法驗證的條件下.宇宙,恆星和星系中有很多我們完全不知道的事情.這些問題或可能將通過一種或另一種方式得到解決,而不會留下標準模型的基本規則.

      古希臘人認為地球固定在宇宙的中心,由同心水晶球環繞,太陽,月亮,行星和恆星都附著在這些球體上.這個模型很好的回答了常識:星星確實似乎每天都在繞地球轉.而另一種建議:這種效果是由地球自轉產生的卻遇到了無法克服的困難.如果地球在旋轉,為什麼一個人直接跳起來落下的腳印會在,而不是向西數百碼之處?地心宇宙在美學上令人愉悅,它將我們的世界描繪成一個以地球中心的一組嵌套的球體,一個與柏拉圖產生共鳴的概念.但希臘人並不滿足於僅僅欣賞它的輝煌.他們還期望理論能夠解釋過去在天空中看到的運動並預測未來出現的運動,如日月蝕行星交會等事件.正是出於這些原因,我們稱讚希臘人是現代科學的先驅,他們的懷疑態度引發了科學特有的質疑,顛覆和永遠不滿的精神.他們的模型的最終失敗了,被證明是錯誤.一個理論可能是明智,美麗的,但也可能是完全錯誤的,並沒有對行星的運動產生準確的預測.

      托勒密在二世紀提出了更複雜的模型:地心論,托勒密的宇宙在西方統治了1400年,直到受到哥白尼的挑戰.今天的學童仍在被教導,以太陽為中心的哥白尼觀點為宇宙學帶來了簡單和光明.但哥白尼的原始模型形式既不比托勒密複雜,也不比托勒密精確.但是透過證明太陽是宇宙的中心的觀點可以與托勒密的地心論競爭,它為原創思想開闢了新的機會.但是哥白尼模型受到兩個主要問題的困擾.由於它將行星描繪成以完美的圓圈圍繞太陽運行,它被推向了複雜性和錯誤的方向.首先行星軌道不是圓形的而是橢圓形的.其次預測軌道上的行星運動的方式自古希臘以來並沒有太大進步.因此糾正哥白尼宇宙學中的缺陷並將其與地球物理學相結合來解決這些問題,就落在了兩位主要學者身上.開普勒和伽利略都是才華橫溢的人物,他們的著作將他們的思想帶入了整個世界.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理解並欣賞科學定律之美是一種後天的品味,很少有人在他們的成長時期對會科學產生敏感的興趣,但是對於那些想要學習如何評價科學性的人來說,開普勒定律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第一定律揭示了行星的軌道不是完美的圓,而是橢圓,太陽位於每個橢圓的一個焦點上.這一論證促使康德稱開普勒為有史以來最敏銳的思想家.與當時的所有其他宇宙學家一樣,開普勒假設行星軌道必須是圓形的.為了得出橢圓假設,他需要擱置他自己的知識結構和他所屬的社會關係.在得知這一突破性的現象後,他同時代人感到沮喪,不僅批評他的假設,而且批評他的方法,其中涉及比當時任何天文學家使用的更複雜的數學的密集應用.就連向開普勒介紹哥白尼地心論的大師梅斯特林(Michael Maestlin)也反對他,因此開普勒的成就更加引人注目,當他訴諸橢圓時,他已經贏得了可觀的聲譽.

      在開普勒做這一切的同時,伽利略正在修復哥白尼理論的物理學缺陷.開普勒和伽利略都是革命者,他們成功地擺脫了古老的信念,即純粹的思考優於將球滾下斜面,或眼睛透過望遠鏡觀察世界以及以其他方式探詢物質世界的笨拙且經常混亂的方式.愛因斯坦曾寫詩讚美他倆,強調他們願意在自然界中尋找真理,從而克服了傳統上對抽象思維而非經驗觀察的傳統偏好.愛因斯坦指出,開普勒必須認識到,即使是邏輯最清晰的數學理論本身也不能保證真理,除非與自然科學中最嚴格的觀察結果進行核對,否則它變得毫無意義.而純粹的邏輯思維不能為我們提供任何關於經驗世界的知識,所有關於實相的知識都始於經驗,止於經驗.通過純邏輯手段得出的命題就現實而言是完全空洞的.因為伽利略看到了這一點,他把它引入了科學界,所以他是現代物理學之父,也是現代科學之父.

      伽利略對宇宙學物理學最重要的貢獻在於他對慣性概念的洞察力.亞里士多德假設物體的自然趨勢是保持靜止,除非你花費精力來移動它.伽利略看出這個常識性的假設是錯誤的.他把木塊推過桌面,然後把桌子和木塊擦乾淨,又把木塊推了一遍,思考著摩擦越少,它們能走得越遠這一事實的意義.他推斷,如果它們可以完美打磨,沒有摩擦,它們就會永遠移動.他提出慣性不僅只是靜止物體保持靜止的趨勢,而且是運動物體保持繼續運動.伽利略反直覺的洞察力解決了對哥白尼關於地球運動的斷言的基本反對意見.今天我們已經看到了足夠多的宇宙,知道運動而不是靜止是物質的普通狀態,而靜止不動最多是一種局部特徵,用局部慣性靜止框架來衡量.看得越遠,就越會發現一切,相對於大多數其他事物,都在移動.宇宙生來就躁動不安,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靜止過. 伽利略的晚年被迫在宗教裁判所前屈膝屈膝懺悔,在軟禁中度過餘生.但他政治失敗的原因不僅僅是羅馬當局不願改變他們的想法,也是因為伽利略雖然擁有許多強有力的類比論據,但始終無法對哥白尼的宇宙學進行定量辯護.這是由艾薩克牛頓完成的.

     牛頓提出的方程準確地預測了行星的運動和物體落在地球上的速度,揭示了兩者都是由單一的力:重力引起的.它證明了哥白尼,開普勒和伽利略的日心論宇宙觀,同時也統一了天地物理學.牛頓的研究開創了兩項從那時起一直持續下去的科學事業.透過對地球內外現象的調查促進物理學的進步,以及對一個雖然巨大但出於某種原因可供人類探究的宇宙的繪圖. 牛頓"原理"出版後的兩個世紀後,太陽系測繪取得了實質性進展.裝備有望遠鏡和精確時鐘的航海天文鐘,開發用於使航海者能夠確定它們的經度.觀察了1761和1769倆此金星在太陽表面的凌日,結果產生了相當準確的地球軌道的數值,透過視差三角測量給計算地球到附近恆星的距離鋪平了道路.1838年第一個準確的恆星測繪:天鵝座距離地球11光年.

          與此同時,天文學從最初的觀察者按照自身隨機的發現探索收集成千上萬的觀測對天體進行分類,發展到成熟的天體物理學,這是一門科學不僅描述了宇宙外星的現象,而且對它們的運動方式提供了合理的解釋.只是這個領域對大眾來說,更像是在看一部演員說著不懂的外語表演的戲劇,由天文學者充當翻譯解釋宇宙星團演員在說什麼及如何運動,如此行為模式就變得可以理解了.通過天體物理學,可以超越描述天空的樣子,天體物理學興起的關鍵是分光鏡,它將光分解成其組成頻率.在分光鏡的幫助下,哈伯在1929年確認大多數星系正在以與它們的距離成正比的速度從銀河系中衝出:第一次證明宇宙正在膨脹.

    宇宙空間正在伸展並承載著星系的想法是 20 世紀的一項創新,這是在所有先前的科學文獻中都沒有預料到的.然而奇怪的是,在哈伯在天空中發現宇宙膨脹的證據前不久,理論物理學中就出現了宇宙膨脹的想法.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於1916年奠定了基礎,它暗示宇宙空間不可能是靜止的,而必須是膨脹或收縮.愛因斯坦起初反對這個奇怪的想法,但很快發現自己不得不接受所涉及的數學推理的有效性.然後在1929年,對這個理論並不熟悉的哈伯獨立發現了宇宙的膨脹.

        所謂的大爆炸模型源於對膨脹宇宙在它嬰兒期:即剛發生爆炸的前幾秒鐘會是什麼樣子的思考.今天可觀測的宇宙大約有150億光年的半徑.當它的半徑小得多甚至只有一光年時宇宙中的所有物質都聚集在一個小得多的空間裡.而任何特定數量的物質,壓縮到更小的空間時將以更高的密度,更熱的樣貌來呈現.因此,可以合理地想像早期的宇宙可能不僅稠密,而且還很熱.非常熱.當宇宙誕生第1秒時,每一勺物質都比石頭還稠密,比太陽中心還熱.宇宙的膨脹和隨之而來的冷卻使原子,分子,星系和生物得以形成.我們所說的物質是凍結的能量.它之所以凍結,是因為宇宙由於它的膨脹而冷卻了.大爆炸理論暗示,隨著年輕宇宙的膨脹,應該有一個時間,現在估計在爆炸開始後大約50萬年那時原始等離子體變薄到足以對光透明.物理學家將此事件稱為光子去耦,這意味著光子,構成光和其他形式的電磁能的粒子,在這一點上被釋放了.此後,它們不再經常與彼此或與物質相互作用,而是在不斷擴大的宇宙空間中不受阻礙地翱翔.因此,它們中的大多數今天應該仍然存在.宇宙膨脹會將它們拉長,將它們的波長從光的波長增加到我們稱之為微波無線電的波長.在微波頻率中,用溫度來表示能量是很方便的,因此解釋這一論點的另一種方法是說,曾經很熱的宇宙應該保持不變今天也有點熱.物理學家推測這種宇宙微波背景射線(CMB,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的存在,計算出它的溫度應該比絕對零高約3度.他們還指出,它將顯示黑體輻射光譜,這由相關的量子物理方程決定,並且它應該是各向同性的,這意味著宇宙中任何地方的任何觀察者都應該測量具有相同溫度的背景天空中的任何地方.

     人們可以將 宇宙微波背景視為自大爆炸以來就滲透到太空中的一團光子.當我們向遙遠的太空看去,時間倒退到宇宙微波背景光子更有活力的時候,我們發現霧霾變厚了.在最遠的地方,我們正在回望最初的一百萬年,霧霾變得不透明.因此,每個使用微波射電望遠鏡的觀察者都將宇宙視為一個球體,它在附近幾乎是透明的,但在其遙遠而熾熱的牆壁上卻是不透明的.

       當這些關於宇宙微波背景的預測在1940年代首次提出時,很快就被遺忘了.大爆炸理論還沒有被認真對待,也沒有微波無線電接收器這樣的東西.然後,在1965 年,兩名物理學家使用為通信衛星實驗而建造的無線電接收器檢測到了宇宙微波背景.科學家們開始意識到通過研究宇宙微波背景,他們可以直接觀察宇宙,因為它距爆炸時間開始僅50萬年. 1989年NASA發射了一顆衛星:宇宙背景探測器衛星(COBE),旨在從軌道上研究宇宙微波背景,其探測器不受地球大氣層的干擾.衛星獲得的初步發現於次年公佈,結果證明是對大爆炸模型的驚人確認. 宇宙微波背景確實是各向同性的,也就是說,它在整個天空中具有相同的強度,就像任何真正普遍的東西一樣.而且,正如預期的那樣,它的溫度比絕對零高約三度,準確地說是2.726度.而且它的光譜符合黑體輻射光譜:擬合非常精確,以至於發佈公告的研究人員不得不擴大圖表上誤差線的大小,否則觀測數據點會消失在薄薄的區域, 宇宙背景探測器衛星的最後一次勝利出現在1992年,當時一張由反復觀測精心編制的全天圖將宇宙背景探測器衛星儀器的靈敏度推到了極限,證實了大爆炸理論的另一個重要預測.儘管一般來說均勻分佈在整個宇宙中,很早就開始聚集成密集的區域,從中形成星系團.這對理論家來說是個好消息,他們認為我們今天在宇宙中看到的巨大星系團,超星系團和星系氣泡是由早期宇宙不均勻性的引力吸引形成的.物質團塊被認為起源於量子漲落,微觀上偏離了早期宇宙中物質的普遍均勻分佈.關於這些不均勻性的光譜和大小,以及它們究竟如何導致我們今天在宇宙中看到的大尺度結構,還有很多需要研究.這些發現使大多數宇宙學家一致認為,宇宙是從一個熾熱的大爆炸狀態中產生的.

          其他幾種證據支持大爆炸理論,包括宇宙元素豐度符合理論的預測.這裡的推理是,當原始火球冷卻時,質子和中子會結合起來形成原子核.核物理學家的計算表明大約四分之一的原子製造材料應該在宇宙中轉化為氦.大爆炸,還笧生了一點鋰,而其餘的則以氫的形式倖存下來.這正是經過這些科學家所發現的整個宇宙是 25%的氦和73%的氫.這理論假設所有較重的元素都是在恆星內部形成的,特別是在超新星中:爆炸的恆星,在太空中播下碎片雲,富含更重的元素,從中凝聚了現代恆星和行星,地球和太陽也在其中,而人們應該由此得知老恆星的重元素比年輕的恆星少.在一個大爆炸的宇宙中,應該有可能通過觀察很遠的距離來看到宇宙演化的直接證據,因為從數十億光年外到達我們的光已有數十億年的歷史,深空天文學的大部分光明前景來自於通過使用更強大的望遠鏡作為時間機器來直接觀察宇宙演化的前景,以觀察遙遠過去的宇宙.恆星的年齡與從膨脹率推斷出的宇宙年齡相吻合,至少根據一些數據.幾組有說服力的觀測表明,宇宙已經膨脹了大約 150 億年.這與已知最古老恆星的年齡相符,天體物理學家估計大約有140億年.但也有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具有說服力的其他觀察結果產生了一個更年輕的宇宙.如果這些證明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對最古老恆星年齡的理解或大爆炸理論的某些方面可能都有問題.

           除了基於觀察的論據之外,還有所謂的大爆炸情景的理論證明.如果我們問大爆炸在哪些方面與其他公認的理論一致,我們會找到幾個答案.首先廣義相對論在許多實驗測試中倖存下來,並且似乎是完全準確的,因為它涉及在目前普遍存在於宇宙大部分地區的條件下對引力行為進行預測.廣義相對論意味著宇宙必須要麼膨脹要麼收縮.因此,我們在天空中發現宇宙膨脹的證據這一事實意味著一個成熟的理論,即相對論,支持另一個更具假設性的理論,即大爆炸.其次量子物理學也在大爆炸方案中找到了一個令人滿意的位置.利用量子力學,物理學家能夠預測宇宙微波背景的存在和光譜,計算有多少原始物質在大爆炸中變成了氦,並估計最古老恆星的年齡.量子物理學對涉及自然界四種基本力中的三種的事件做出準確的預測:原子中起作用的弱核力和強核力,以及產生光能和無線電能的電磁力.但是對於第四種力,引力,目前還沒有一個完全成熟的量子理論.不過引力是如此微弱,以至於在計算亞原子粒子的相互作用時可以忽略它,它們的質量如此之小,以至於它們相互之間的引力可以忽略不計.但在高密度的早期宇宙中,亞原子粒子的重量如此之大,以至於它們的相互引力影響與它們通過其他三種力的相互作用相當.要重建被認為在宇宙時間最初幾分之一秒內發生的事件,需要對引力進行量子解釋.這樣的理論可能會揭示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單一原理,在我們目前的理解上,它們是基於相互矛盾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亞原子粒子的重量如此之大,以至於它們的相互引力影響與它們通過其他三種力的相互作用相當.要重建被認為在宇宙時間最初幾分之一秒內發生的事件,需要對引力進行量子解釋.這樣的理論可能會揭示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單一原理.最後暴脹假說引起了對宇宙學的極大興趣.它提出,在宇宙歷史的黎明時刻,宇宙膨脹的速度比人們想像的要快得多,事實上膨脹的速度遠高於光速.暴脹假說不僅解決了困擾早期版本的大爆炸理論的幾個問題,而且表明宇宙非常大,並為我們的宇宙起源於更早的空間中產生的微觀氣泡的驚人推測打開了大門.宇宙,它又可能是眾多宇宙中的一個,這些宇宙像星星一樣散佈在難以接近的無限隨機空間和時間以及一系列自然法則中.

      從當下觀之,宇宙大爆炸理論看起來狀態不錯.它得到了幾條可靠且或多或少獨立的證據的支持,目前還沒有真正的競爭對手.但仍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最近天文學家發現了宇宙膨脹速度實際上正在加速的證據,而不是像之前假設的那樣減速.理論家推測暗能量場正在導致加速膨脹.如果是這樣,那麼暗能量以及暗物質的性質仍有待闡述.正如我們文中所說的,這門學科受制於人類當前的能力與宇宙相比渺小的不可證性,我們所的知的一切,都是基於人類當下能力的理解,至於其中有多少是真正事實在未來沒有被推翻的可能,恐派沒有人知道,更沒有人能夠打出包票說這門學問乃至本書中所寫的一切都沒有問題,沒有錯誤,這是閱讀這類書籍必須有的一個基本心態.

       我必須說做為一本科普讀物,這本顯然並不通俗,裏頭太多的概念與常識其實一點都不容易,顯然專業人士要對一般讀者說東西的理解困難仍在,無法簡單的說清複雜的概念.加上專有名詞太多,涉及物理,化學,常人必然連基本常識都沒有遑論這邊的科學名詞都是更複雜的複合的,簡直令人暈眩,更有問題的是本書的翻譯.我看了到譯者簡介的背景與列出過去的譯作,發現這似乎是他們第一次翻科普類的書籍,也許他們之前翻過許多文學,藝術,哲學,社會,商業類,但這本的翻譯絕對是災難.配上原先就不好理解的作者將科學觀點通俗化的能力,創造了一本很難讀懂的天書.沒有宇宙學常識的人想讀本書真的要很用力的去理解,不然寧可放棄.因為太容意催眠了.以上.






2022年2月1日 星期二

哈林頓在現金桌:如何玩好無限住德州撲克(I)(II)

 

哈林頓在現金桌:如何玩好無限住德州撲克(I)(II)(Harrington on Cash Games,Dan Harrington & Bill Robertie)

    農曆新年中隨便看點輕鬆的.不賭,也不做職業撲克手,以前雖看過幾本這題材的書籍,小玩一些網路資源,但終究就只是當作遊戲,其實沒甚麼心得好寫,現在看這個也只是用來配合看片的.網路上有很多德州鋪克賭局的影片,有錦標賽對局的,也有私人玩家講解手牌的.若要問感想,基本上現實裡這種書上說的除了對有志做職業撲克玩家或靠賭為生的人有幫助之外,一般的人大體是用不上的.

    成功的玩家或選手所寫的講解如何精進德州撲克的書籍,與賭場經營在基調上是一樣的,就是在策略期望值有望為正的條件下去長期執行.但這種策略正期望值在賭場可能執行,個人卻未必如此,所以能把打撲克當職業的人實在不多,問題就出在"長期"這個事上.賭場裡有兩種本質不太一樣遊戲,一種遊戲賭場做莊,如輪盤,老虎機,這類遊戲賭場有機率上的優勢,另一種遊戲則賭場只提供服務,比如開德州撲克台,它靠服務來抽水.賭場想經營得好,維持遊戲的公平性固然是必要的,其它周邊的服務也不可少,只要來客數源源不絕,機率與服務就是提供賭場營利長期生存的薪材保證,而除卻管理層面上可能的種種問題造成的經營困境,純就"賭"這上頭能讓賭場經營陷入危機的事件就是肥尾風險,現在一般都叫黑天鵝.賭場做莊固然有機率優勢,但賭的本質必然總是有輸有贏,做莊的人必須要嚴控輸的時候的損失,所以有最大下注這種限制,不然一把就把賭場給輸掉了也是可能發生的.賭場有機率優勢,只要賭客玩得越多,玩得越久,基本都成了爛賭,賭場最後都能逮住賭客的錢,並不需要著急一把殺死賭客,正向的期望值是靠長期,靠大數法則完成的.但是這事回到普通人與一般去賭場嚐個新鮮感的觀光客身上,就可能完全不一樣了.

    首先,一個普通人不是選手也不靠賭維生,他根本就不可能長期的無限制的玩這項遊戲.game theory通常翻作賽局或遊戲理論,不過也有人翻成博奕論.博弈兩字挺有意思,"奕"是關於策略,方法的運用,"博"就是賭運氣啦.在一個短期的遊戲裡,一種"奕"道可能尚未發揮作用,遊戲便結束了,可能因為玩家輸光沒錢了,也可能因為時間到了,玩家必須離開賭場去做其他事情,這個短期的遊戲裡,運氣才是掌控一切的主軸,進賭場才有"見好就收"的說法,畢竟賭場有長期的優勢,一般玩家與賭場遊客沒有.其次,在正規的賭場中的觀光客,通常都是來玩消遣的居多,籌碼有限,流動性高,常有牌就call,沒牌也盡量bluff,對於稍精進常駐賭場撈錢者可能辨識這些人還為首要,真正能夠用上如書上那般的思考處不多,因為背景環境常變,參與者設定有異,會壓低這些方法使用的吸引力,不過基本的判別還是有用的,只是那種基本判別需不需要看書就是另一回事了.一個普通人不可能實踐大數法則,則他也不可能實踐讓策略的正向期望值發揮作用,何況,我們始終不知道成功牌手的策略是不是就是正期望值的策略,這一點無法證明,最多就是採取歸納法推論而得的一種猜測,這與賭場在做莊的遊戲上有演繹法上的機率優勢可以算出的期望值不同.只要問一個問題即可,何以大型賭場不自己做德正式州撲克桌上的玩家之一,卻會另開一種改變規則的對賭型變形德州撲克做莊家?因為後者的莊家有機率優勢,前者的遊戲賭場沒機率優勢加上又太麻煩還不如老老實實的抽取服務清潔費.而賭場沒有優勢的地方就開放給大眾玩家廝殺,自己做個壁上觀抽傭者,本質其實與證交所的位階是一致的,空出機會與空間才會創造出成功的投機客或是撲克選手,當然相對多數的沉默輸家是不可能在這裡被注意到的,而這就回到了我看本書心得之二,"複雜經濟學".

     這項遊戲的進行過程其實就是一串連續決策的動態博弈,專業上被稱為隨機博弈.隨機博弈是一種包含一個或多個參與者進行的具有狀態機率轉移的動態博弈過程.隨機博弈由多個博弈階段組成.其實它就是我們剛看過的"複雜經濟學"裡的所想傳達建立的新經濟學思想概念之一.德州撲克的這些手牌策略分析與猜想雖然與真正的經濟決策相比考量略嫌粗糙,但可以看作是一種簡化系統,存在有限理性,非均衡現象都在此體現,強調的其實是結構,模式,功能.這系統構成的元素是模式與機會.偏好的形成與觀察成為主要的核心議題,時間考量也成了核心.而這個動態博弈裡頭特別之處,是"隨機決策"使用的出現,我們將一手牌看成是在一個大決策下的一連串相關子決策的組成,看似相關,卻又彼此獨立,翻牌前決策的投入籌碼方式影響了翻牌後的方式,但又可彼此獨立決策,因為決策的環境的動態性變動的.撲克選手追求正期望值必須有的重要行為基準是期望在自己有強牌時,對手也剛好有弱於自己的強牌,但自己必須做到儘量讓對手覺得他的手牌強與我,這樣對手會有較強的意願下大注,從而讓底池籌碼大量增加;而當自己有弱牌時,要不就是選擇立即棄牌,要不就是設法讓對手覺得自己的牌較弱先棄牌.這兩種基本觀念與股票投資上大賺小賠的觀念是完全相同的,為了偽裝強,或假裝弱,必須透過加注,跟注,兩種下注行為來進行"演戲",必須讓對手猜不到行為決策後的規律,或是讓對手產生我們想要他產生的誤解,因此很多時候必須以隨機方式在這兩者中的選定其一.本書的作者提出的建議方式是決策當下看手錶秒針位置來選定,是在實戰上使用"隨機決策"的一種特殊方式,而這種德州撲克隨機決策在過去的隨機博弈裡似乎未曾見過.關於隨機博弈的研究中過去已有了關於馬爾可夫決策過程和雙人隨機博弈的標準處理方法來概括處理單人和雙人隨機博弈這個概念,但是似乎未見過有更多的內容.所以,我才認為這種連續決策的隨機模式或許是可以提供未來研究複雜經濟學的人一條新的思路或衍生出新的探索的部分.

      這本書適合那些有些玩牌經驗的人來看,基礎的策略邏輯,想法,猜想都寫得相對細微.分章是以決策階段來分別,翻牌前,翻牌,轉牌,河牌時會遭遇的狀態,作相對細緻的解說,包括持牌的型態,範圍,在場對手的打牌風格,可能手牌的猜測,加注或跟注的方式考量,籌碼多少,破綻觀察,資金管理都有稍微快過入門級的說明,對我來說看那些網路影片也有了更多的理解與猜想,可以多猜測或模擬一下選手的思維,也是有趣的事.當然類似這樣的書籍其實不少,本書的手牌例子放得多,都是假設各種可能的狀態,主要是講解在牌桌上不同位置,不同手牌,不同翻牌,轉牌,不同底池籌碼的各種組合下的狀態與決策分析,基本就是決策樹的型態,雖然可以有一定的閱讀價值,但終究不是實戰,除非有這方面精進的需要,不然一般人去享受玩牌的樂趣就好,還是別搞這些重要卻瑣碎的基礎架構.但這書對於衍生的理性思維的訓練是有助的,比如對於博奕論研究範圍的延伸,當然不論對於娛樂玩家還是職業玩家,這些理性延伸又離得更遠了,但也不意味動態決策在其他方面沒幫助,作者本身就是很好的例子,他是個成功的撲克玩家,也在證券與房產投資機構中有所斬獲,應該絕不會單純只靠"博"運氣,必然也擁有"奕"的本事.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