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思維誤判:好球為何判壞球?冠軍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

 

思維誤判:好球為何判壞球?冠軍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棒球場上潛藏的行為經濟學(The Inside Game: Bad Calls, Strange Moves, and What Baseball Behavior Teaches Us About Ourselves,Keith Law)

     家裡的人老家看長壽劇,經過了兩百集,三百集,四百集,這劇似乎都沒有完結的意思,爾偶劇情陷入鬼打牆循環或不知所云連老人都不耐煩時,他雖會抱怨歹戲拖棚順便按一下遙控器看看其他台的戲劇,但最終都會轉回那台,且一定會看到最終完結篇.隨著完結篇的結束,他會發豪語下次不看這台,但沒幾天,他還是又轉回鎖定那台看下一檔長壽劇.

     與老人追劇相關的行為經濟學的議題不少,首先就是沉默成本謬誤,因為已經看了三百集,若沒看到結局就白白浪費那些時間與精力,所以必須再看下去,即使再播到一千集也會看下去,這時不是什麼健康與值得稱道的行為.因為聽不慣配音,看字幕來不及,不熟悉外國演員,所以不想冒險看外來劇,這是維持現狀中的現況偏誤的行為謬誤,也是錨定效應下誤以為電視台將會有所改變致個人不做為的錯誤認知,因為忘記了"歹戲拖棚"的基本率,順著收視率最高的團體迷思效應,與可見得謬誤,以至於長期的習慣於定頻此台,因為一直著麼做,所遺成了習慣.即使偶爾劇情陷入鬼打牆,只要當下有驚人的片段高潮,就能透過現況效應來消除疲態繼續收看,至於電視台因為早已藉此得到利益,甚至是獨佔位置,根本不會在乎這種幾百集的爛劇長期下來對於影視與娛樂環境,收視者的傷害,與暗藏的危機,畢竟這不是它的責任更非義務,即使它也許曾想要改善改變,但它無法確保改變之後,自己是不是仍是第一,所以這種收益與責任義務不對等的代理人行為還是不可能列入它的考慮,加上未來的變化跟現任的經營者利益無關,就是以後環境變了,現在的經營者早就功成退休或離開了,於是長期下來,它們一直是獨佔鰲頭收視營收雙贏,但是在網路串流成為主流後,這種戲劇只能吸引老年人來觀賞,年輕人早就棄守電視專看網路,隨著時代與時間的演進,未來必陷無人看的窘境,只是比起國內其他更早被棄沒人看的電視台而言,它是看起來目前還是風光,只是應該沒有太多時間能讓它繼續保持不變,雖然未來的變化將會極大,但應只有當前領先的這種電視台才能保持對自己的樂觀態度吧,但這其實是一種樂觀偏誤,假象的榮光,畢竟鄰近國家的電視劇都有跨文化與平台入侵的能力,而我國的長壽劇卻完全沒有,連要賣都很難,畢竟若按集數賣,幾百集的劇應該不便宜,但經營者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對手其實已是在海外,而非國內.

    以上是我根據本書"思維偏誤"各章所提的關於行為經濟學的觀點以自身身旁觀察的事務來應用說明,內文看得出其實是有點勉強湊出來的,不過,若有更多時間,應該可以串接的更好,且完全將本書的12章的12個謬誤行為經濟學觀點全用上.這麼特意串連的目的只是要說明這類標明是以行為經濟學為主題所衍生出來的,甚至某些思維是從快思慢想那書而來,然後以棒球範圍的例子來說明不符合理性的行為謬誤的各種現象,不單是可以在經濟或關於"用錢"的事情上而已,甚至與錢無關的事情,如單純的收看電視劇也能用上,這說明對於想理解行為經濟學的人來說,它們不一定存在於棒球上,而是任何一件常見的事物中都可能存在,但讀者要自行理解內容懂得將其擴張運用.其次則是表示,對於Keith Law這從事棒球運營管理工作的人來說,除了現代賽伯計量學大量的運用在棒球技術與經營層面外,剝去數據其實球隊就是個人合的聚集體,行為的互動,與各種競技出現的結果可能是單純的技術問題,也或許管理問題,但其實裏頭更潛藏許多不知所以的觀念認知謬誤再發揮應響力,只是這種行為認知的謬誤是透過不同的角色,如裁判,經紀人,球探,總教練,總裁等去影響球隊的決策,狀態,與經營,如本書所舉的是否要用電子好球帶設備,如何選擇年度最有價值球員,如和評斷總教練的真正功力,或是打線保護效應,強心臟大賽打者的觀念是否正確,高中畢業的投手身心發展未完成不是首輪選秀的好標的,以初始效應與近時效應評估球員的錯誤以致貽誤換人時機,或因為稟賦效應產生損失規避的維持現狀的謬誤讓已經疲累的明星選手繼續投球,誘因不一與不對稱風險所產生生的道德風險,與代理人風險所產生的狂操投手現象,讓領高薪卻已經衰退打補好的明星球員繼續上場的沉沒成本謬誤,與彈力求帶來的樂觀謬誤以至於統計資料失效的問題等等所表現出來行為謬誤帶來的問題.所以這是一本輕鬆地以棒球案例與歷史,紀錄來談行為經濟的書籍,就有興趣看型經濟個案的來說是本有大量對照案例的書籍,可以讓人容易記憶,但對於純粹看棒球書籍的人來說,它也算是一本談許多棒球歷史案例的有趣讀物,儘管許多例子我們可能早就知道了,但也有許多秘辛與比較是從作者的專業身分出發的,頗值一讀,加上內文輕鬆,並不費力.

    當然行為經濟學的問題仍是一樣,它們的例子都能拿來說明問題,卻很難拿來解決問題,有時甚至要發現問題都不容易,何況要找出一個解決的模式更不可能,或許設立電子好球帶是容易的,但是要總教練放棄打者保護效應來排棒次,或是憑印象相信某些球員就是特別能在關鍵時刻打出致命一擊的這些沿襲下來的觀念其實並不容易,至於為什麼這麼難改變,也許就是行為經濟學要更進一步研究的領域,不要覺得總教練那些迷信的行為,或是老人家看劇的行為不合理性又顯得有點愚蠢,已沉沒成本為例,一對情侶若了7年的感情,因為一些小事齟齬或發現些不合處而考慮分手,必然沒有想的這麼容易,這就與老人家看長壽劇是類似的情境,所以千萬癟疑為這些狀態部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也別以為這些狀態能像看書一樣都理性的處理面對,事實可能遠非如此.

     我沒有將此書列在經營管理類,一方面是因為本來它運用的範圍就較廣,不是只有在經營企業或經營決策上,另一方面就是成功學的書籍已經越看越少或幾乎沒再碰了,而代之將它放在隨機生涯項下,這是因為隨機性其實可能才是決定許多個案走向真正的背後因素,而不是某些特定的'定見",因此書籍末的第13章中雖然列出的一些棒球經營與決策上經典性的好決策,值得去深思,卻始終不能打破它究竟是因為某些人的決策好,還是只是運氣好的存活者偏差,這是看這類書籍始終必須保持戒慎的.以上.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Python演算法交易

 

Python演算法交易(Python for Algorithmic Trading: From Idea to Cloud Deployment,Yves Hilpisch)

      Hiplisch的書好幾本都是關於用Python來處理金融相關問題的,有些是關於金融模型,另一些是衍生性商品的.而這一本"Python演算法交易"應該是其中單純將焦點聚集在金融交易上的,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說,這一本的內容是來協助有興趣者自行開發自動化演算交易系統而寫的.

      開發個人的自動化交易系統,也俗稱程式交易,已經不是新穎的東西,很多人都在做,市面上也有已經成套軟體專門提供給需要者使用,如Multicharts,TradeStation,WeathLab,或是MT等等,因此實際上一般人並沒有必要特地去學Python寫自己的交易系統,那樣太麻煩,畢竟MC,TS等都寫好了除了交易邏輯程式碼以外的東西,以如產生繪圖,圖表,產生回測報告,連接下單機,自動功能等等.一些想要學Python來開發交易系統的人必須先評估自我的需要,其實多數人是沒必要這樣做的,特別是如果你的交易系統就是傳統均線穿越,指標,動量交易,均值回歸等方式,那麼你只要買市面上已有的軟體即可,因為那樣只要隨軟體的需要學習它內建的程式語言即可,這些程式語言通常使以C#,或.Pascal或VBS轉變的Script語言為主,因為這些程式語言的功能與範圍被設計成控制在一定範圍與目標內,所以並不複雜,除錯簡單,有明確簡單的手冊能一目了然,且能快速上手,加上它已經幫使用者開發的功能,其實對程式交易者而言是能被半功倍的好物,並不需要對其排斥.

     即使是用演算法來替代傳統的指標做為程式交易的內在邏輯,以上所述的市售軟體一樣能夠達到功能上的要求.畢竟所謂的演算法沒有限定或獨特的定義範圍,也不存在普遍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它指的就是以特定形式的演算法為基礎,針對特定的金融投資工具進行交易,而所謂的演算法指的就是以特定順序進行一整套數學上,技術上的操作,以達到特定的目標,所以像簡單的迴歸,方程計算,那些阮堤還是夠用的,只是稍嫌麻煩,但與自行開發要還要設計旁支的許多東西相比,還是買現成的最快.而現在的問題是演算法被引進金融交易的東西越來越多,加上資訊領域中的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的發展在電腦運行功能的突破下有了大進展,所以使用以處理大數據為主體功能的軟體來發展新的自動化交易系統必然會有新的進展.這本"Python演算法交易"便是以此為目標將自行開發時需要理解或使用到的部分逐章解釋並以範圍說明.

     這書分成幾部分,首先它針對處理關於系統必須使用的數據型態與來源做處理,這些內容在其他的Python書上應該都有,主要是針對Numpy,Pandas的數據型態與List,Matrix資料處理的對應,並對資料的來源,如是來自外部串流,其他單位提供的資料如何連接,轉換成CSV檔,與建立資料庫進行說明,這些內容只要根據書上這些範圍裡的程式碼鍵入執行過一次,應該就能完全理解了.這幅息完畢之後,作者直接引進了向量回測,並後續以常見的均線穿越,指標追擊,與均值回歸為例做交易系統,個寫下它們的程式碼,並以這各自的系統為主,寫出每個系統的迴測類別.為為每個範例的程式碼都獨立存在,讀者在參照它的邏輯開發出自己的需求的同時,也能夠直接就在自己的系統上Import它們來使用,其實還有投機偷懶的效果.最重要的運用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打造程式交易邏輯與回測系統的部分,書上列出了簡單的迴歸,羅吉式迴歸(logistic regression),複回歸還有分類(classification)問題並嘗試以Sklearn,Tensorflow,Keras等深度學習套件來開發預測系統,這部分內容雖不多,但已經足夠提供一個學習的開口,讓初次接觸者知道運用深度學習機器學習在交易上是怎麼一回事.最後作者引入了Oanda,FXSM等現存的交易商提供的看盤下單軟體,嘗試用Python引入這些存在的模組進行下單程式碼的設計,最終與回測系統共同組合成自己開發的自動交易系統.就架構來說已經很完備,但是個別主題的內容太少,有時甚至簡略,想要照本書程式碼一個個案例執行者還要留心有部分的外界連接已經與書中不同,必須自行改動才能讓程式碼執行完全,可能會引起一些無法操作的問題,但整體而言這本書對於有心開發自動交易者算是提供了一個還不錯的概念與架構的書籍,只是不夠詳盡,讀者必須自行研展腦補..

    從閱讀與實際執行本書上的範例程式,我以為有幾個可以有效運用的範圍可以做為有用的延伸,首先是這是本奠基於Python的架構,大數據與其延伸的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套件是它必然的重心,我們正可以運用此做為改善過往傳統程式交易方面的缺憾,首先我們以第七章的一個TickSever的程式為例:.

 

import zmq
import math
import time
import random
context = zmq.Context()
socket = context.socket(zmq.PUB)
#socket.bind('tcp://0.0.0.0:5555')(for linux)
scoket.bind('tcp://127.0.0.1:5555') #(for windows)
class InstrumentPrice(object): def __init__(self): self.symbol = 'SYMBOL' self.t = time.time() self.value = 100. self.sigma = 0.4 self.r = 0.01 def simulate_value(self): ''' Generates a new, random stock price. t = time.time() dt = (t - self.t) / (252 * 8 * 60 * 60) dt *= 500 self.t = t self.value *= math.exp((self.r - 0.5 * self.sigma ** 2) * dt + self.sigma * math.sqrt(dt) * random.gauss(0, 1)) return self.value ip = InstrumentPrice() while True: msg = '{} {:.2f}'.format(ip.symbol, ip.simulate_value()) print(msg) socket.send_string(msg) time.sleep(random.random() * 2) 

    這段程式碼很短,主要的功能是將金融商品價格採取模擬布朗運動的尤拉公式的方式來產生隨機的價格資料,程式根據隨機選取的間隔時間,可能是微秒,或幾秒鐘,再根據公式產生成交的tick價格資料,並且將此tcik資料以socket的方式傳播出去.做為對應的socket接收方程式,另有一個TickClietn程式.透過這兩個程式傳播與接收關係就形成模擬一個簡單的交易所搓合交易的server,與客戶端接收交易資訊的電腦間的關係.讀者如果只是單純將這段程式碼複製執行,可能就錯過了它的更大用途,特別是對於期指當沖者來說.要知道這是模擬一個tick資料伺服器,只要不中斷,它能持續不斷的一直生出成交價格,這特性正適合提供線上演算法的需要,畢竟傳統的程式交易系統需要測試時都是採取離線算法,用歷史資料去測試,基本上沒有即時的線上資料可以使用,即使採取真的即時價格資訊做模擬交易,它的可執行次數也是有限的,所以這個TickServer程式是一非常好的工具.以台期指為例,我們可以在此程式碼加上模擬起訖時間限制,即設定從早上的8:45到下午13:45,形成一個交易日的所有成交價格tick與它的成交時間.這樣就有了一個能夠供做測試的模擬日內成交資料,因為有了所有的tick自然可以根據時間的分隔自自動的歸類出1分鐘線,5分鐘線,乃至小時線,所以不論你的資料時間結構需求時怎樣的,tickserver模擬出的資料都能提供使用,而設計者也能以此隨時產生的模擬資料進行線上運算交易系統測試,而不是只用歷史資料.而既然能夠模擬出某一天的tick資料,我們就能模擬產生1000個,甚至100000個交易日的不同的日內tick資料,產生不同的日內資料,這樣就能以大數據的型態來做當沖系統測試.畢竟一年只有約240~250個交易日,30年的實際日資料不過約7500個交易日而已,TickServer模擬資料能夠突破這個限制,也許能有1萬個交易日資料提供測試,而結合了Python在串流函式上的支援,比起那些市售軟體彈性相對大,能夠結合的資源與做法就更多了,這是一個相對有利的發展,而本書在最終章的自動交易系統上也引用了以Oanda為範例來說明,如何發展出一個完全以雲端執行的字交易系統,就是將演算法交易系統放到遠端的伺服器中自動執行,然後透過日記達到記錄與監控的功能,實施真正的自動化交易,這部分內容雖然不多,卻是整本書希望讀者實作後最終能達成的目標.

   至於最終是否要採用Python發展出自己的交易系統,還是得依需求範圍的設定來決定,畢竟市售的軟體早已能滿足一般交易策略的需求,而使用Python是因為它能與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套件連結,加上強大的數學,科學運算套件,若你的系統沒有要用到這些,那麼自然不需要多一舉放棄別人已經幫你設計好的輕便簡單的MC,WB,MT,TS等現成軟體,重複無用之功.至於那些交易邏輯與系統可能會涉及到使用這些套件,依個人的判斷,大概是牽涉的系統使用的規則用清楚,明顯,能明確定義的越不需要重複發展,使用現成軟體即可.而交易邏輯比較模寧兩可或說難以絕對規則界定的,模糊的則使用這些套件的機率會高些,這裡的模糊得意思用中文表達較不精確,應該是指Fuzzy這個意思,而這個詞很早就被引入了資訊領域,應該才是使用這工具的原因,亦即必須有真的將模糊系統,其實是複雜度高過去無法量化的交易系統才考慮使用這項工具,而不是純粹為追逐流行而使用.

   使用本書時會遇到許多問題,主要都是基於軟體套件發展快速變化的版本問題,致使許多書中的程式碼並不依定能完全按照設想的狀態成功執行,會產生許多錯誤訊息,在使用tensorflow,keras,Oanda,FXCM都遭遇過這樣的狀態,這只能透過google去網上找尋碰到相同問題的人測試出的結果來改變套件的版本,這是用python常遇的問題.所幸作者已經書裡的程式碼都公開在網上,不必真的逐字鍵入,省了麻煩,唯一要留心的是他是在linux下作業,要搬到windows上用Anaconda中的Syider使用有部分是使用者自己知道要改寫的,這就是個人經驗了.除這這些使用上的問題外,個人認為這本對於想自行開發交易系統者還是值得買來一讀的,儘管它尚不夠詳細完備,但已夠讓人折騰許久了.以上.


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

伊萬的女兒,伊萬的母親

 


伊萬的女兒,伊萬的母親(Дочь Ивана, мать Ивана,Валенти́н Григо́рьевич Распу́тин)

   單從書名"伊萬的女兒,伊萬的母親"看來,其中有兩個女人,兩個伊萬.但事實是父親與兒子都取名伊萬,所以這既是女兒又是母親的女人自是同一人.而我們也能更擴張其義來看,把書名解釋為父親伊萬的母親與兒子伊萬的女兒,但此二人都是小說裡沒有出現或尚未存在的人物,若將這延伸解釋裡隱含的意思給揭開,那應該就是女人的角色與地位的代繼演變,而這些女性身處的背景是俄羅斯,所以這是本關於俄羅斯女性的小說,當然也是關於俄羅斯的小說.

   我說女性主題,而不說女性主義,純粹是因為這是俄文小說,對這個地區的熟悉度本來就不高,大多數我所知道的俄國印象都停留在禁錮年代,但這小說的時空卻原原本本是個架構在21世紀的故事,連當代俄羅斯究竟會不會像歐美世界那樣會大鳴大放激烈爭取討論女性主義,或其他西歐社會擅場的思想這東西都不知道,所以只好先稱這本為女性主題的小說,但隨即被其他內容給翻轉.

    情節簡單,一個未成年女孩遭到了市場無賴的強暴,女孩的母親塔瑪拉在確認藉由法律討回公道無望後,一個人帶把槍到了檢察院,一槍繃掉了犯嫌,隨即被逮,遭判刑六年.這位母親塔瑪拉,正是父親伊萬的女兒,也是兒子伊萬的母親,她入獄後,這個家族面臨分裂,親情當下並沒有有將家人拉在一起,反而因為這件悲劇事件,讓親人關係間生出隔膜,有逐漸疏離之勢,而要等待塔瑪拉出獄,看她能否為這已破碎疏離的親情添上再度聚合的火苗.作者拉斯普京藉著這事件來寫一個家族在遭遇這種悲劇前後的轉變,也寫了幾代不同俄羅斯女性的思想背景與遭遇,並結由這個家庭的故事反映當下的俄羅斯社會的動盪,變化與過往的差異,.所以這是關於女性的主題,也是關於俄羅斯的主題.

     小說大致分成兩條結構,現在與過去並行,二者相為補充,對比與銜接,這一結構用以填滿了人物形象,同時揭示了尖銳的社會變動問題,表達了作者對傳統鄉村生活的想往,對當下社會頹靡現象的批判,對俄羅斯未來發展的焦慮,以及對當下局勢不可逆轉的無奈.在這部作品中,拉斯普京打破傳統的線性敘事結構,用非線性手法在過去與當下跳要,除了時間的跳躍外,也隱藏了空間的變化,從過去到現在,從農村到城市,從蘇聯到俄羅斯,從絕對傳統封閉到自由放任混亂.借助這樣的結構來搭建形成塔瑪拉言行思維的孕育環境,也藉此對比著新一代俄羅斯人與塔瑪拉之前的不同,而她作為交界的承載與傳遞的中間體,自然也是矛盾與衝突的混合體,同樣的影響功能也發揮在除個體外,家庭的,集體的思想上與價值上,最終也影響了整個國家,並映射出俄羅斯當代社會存在的現實問題.

     我們以為故事是從現在作為母親的塔瑪拉在當今城市的發展以及新時代年輕人的角度提出的,而對比過去以作為女兒的塔瑪拉及她所處的鄉村生活以及老一輩人的角度.塔瑪拉原是一位平凡但略帶粗曠又符合戰鬥民族形象的母親,她能開卡車,也能在幼兒園任職,一切只是為了家庭的需要,但女兒出事後雖倍感焦急與不捨,但她同時也是一位俄羅斯傳統堅毅沉著的女性,曾以為法律會還女兒一個公道,不過現實的俄羅斯呈現在她面前的卻是官員的黑暗腐朽,法律的怠惰無為,因此她才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懲罰了罪犯.

    小說開頭塔瑪拉做為單純的女兒的角色出現時,她是一個充滿青春活力,追求美麗的小女孩.對於女人的外表,也有自身的審美觀念,但從始至終,塔瑪拉都是一個不追求時髦耽於外在表現的女孩,甚至基於工作而經常性地保持類似男性的簡單妝容,父母親對他的影響雖稍大,但也未及到控制的程度,作者筆下的塔瑪拉不僅是一位性格堅如磐石的小夥子,還是一位對女性奧秘激動迷惑的少女,塔瑪拉的形象一反傳統婦女的性格特點,不再一味忍耐順從,而是充滿了力量,充滿了行動力,既具備了女性勤勞善良的特點,又同時擁有男性果敢英明的一面.對比之下,她的女兒斯韋特卡跟她完全不是同一類人,早早輟學進入社會打滾,而當時的社會早因為開放呈現物慾橫流的糜爛狀態,她女兒雖不是濫行違法或貪慕物慾的嬌嬌女,卻也隨波逐流在社會風氣的影響下脫離了前代的傳統.作品利用非線性結構在現在與“過去兩條時間軸錯落有致,母親與女兒的形象相互對比交叉下全面展現了人物的成長歷程.

     在這兩條敘事線並行的同時,避免不了二者之間產生強烈的對比.在現在這條軸線上城市環境與過去時間的農村環境的對比,兒子伊萬為代表的新一代與以父親伊萬為代表的老一輩人之間的對比,揭示了尖銳的社會問題,傳達了作者對時代變換,人心不古的批判,以及對俄羅斯未來發展的焦慮.小說前半瀕臨大河的故鄉村落,臨河相隔的廣大森林,與通往貝加爾湖的川流河道.對比到後半部城市的快速發展,各方面都在進行外來的競賽,從新穎的服裝到汽車,從性愛遊戲產品到大眾消遣產品,從隨身帶的小玩意到飛機發動機,從街道廣告到國事演講.所有這一切一擁而進,如入無人之境,把傳統東西從商品到思想,從習俗到心理全部推擠到一旁,社會變化太快,新事物出現隨即就落伍,人們來不及學習新的東西,造成新一代的陷落迷惘.在拉斯普京筆下,當今的俄羅斯給人一種喧囂雜亂之感,這種喧囂把以往的樸實自然擠到一旁,而字裡行間都透露了他對這種喜新厭舊現象的不滿與感慨.所以小說對於父親伊萬的故居安加拉河的草原美景大加贊賞並呈現嚮往的心情姿態.現在與過去的對比,城市與鄉村的對比,這樣的描寫這不僅只是簡單的描繪環境.更重要的是,其中蘊含著作者的價值取向與對傳統的情懷,傳達出對鄉村樸素自然生活的偏愛,以及對現實狀況的不滿和擔憂.而在兩種反差劇烈的環境下孕育著不同性格的人.老一輩人以父親伊萬為代表,他什麽都能手做,木工,鉗工,造船,操弄各種機器,狩獵,在風雪交加的冬天去救援,在嚴寒中在雪地里過夜,會砌爐子,會唱歌.他的父親也是一個多面手,他就像繼承父親的長相一樣,自然而然地繼承了父親的靈巧能幹.由他穿達出老一輩人身上形成了堅毅頑強的品質.並且,這種精神品質不僅在父親伊萬身上得到傳承,塔瑪拉日後也成為一位能幹,堅強的偉大母親.相比之下小說以時代的變換卻歪曲了新一代年輕人的精神價值觀,呈現出糜爛懶惰毫無紀律的樣貌,不論是兒子伊萬,還是女兒斯韋特卡經常呈現無目標,無所事事,閒晃度日,雖然不是紈庫子弟,卻呈現出無理想,無定性,無思維,甚至於在老人眼中無自我的自以為是的自我,任性,無堅持力恆毅力,更沒有任何專業能力,雖然科技在不斷進步,但人類的道德意識卻在退化,小說裡多次呈現俄羅斯當代青年的精神面貌,學校裡不再出現優秀生,學習的願望也消失了.新一代青年整日玩物喪志,不思進取,顯然作者是將此現實直面呈現的.

      現在與過去二者的對比暴露了俄羅斯當代社會的尖銳問題,傳達出對當代社會消極現象的批判,面對新時代年輕人的精神墮落,小說透露出對未來俄羅斯的發展感到憂慮.但是面這樣的狀態,作者恐怕也知道只能藉作品狗吠火車而已.小說以塔瑪拉獲釋出獄結束,當她從監獄所在的偏遠鄉村,回到了燈紅酒綠的城市的一路上,鄉村的寧靜和諧給剛出獄的她帶來些許輕鬆,讓人有點流連忘返.但是,回家的公共汽車仍在慢慢駛入了城市,它像雜亂無章的廢墟一樣籠罩在灰色煙塵之中,閃爍著沈重金屬的熔巖在廢墟中流向四面八方,儘管城市擁擠壓抑,消極頹靡,但是城鎮生活卻成了人們的夢想,城鎮化趨勢成為潮流,而鄉村卻成為了一座空城,這是大勢所趨,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人不能阻擋它的發展,最多只能迴避,逃離,這是一種無奈的結果,而唯一尚能維繫的就是關係已經有所疏離改變的親情,也許那是老一輩人會留在城市,留在新一代社會的唯一牽絆.

      當然這小說不僅如此,它還寫了許多俄羅斯社會問題上的亂象,只是沒有作為主軸發展,比如涉及種族歧視的俄羅斯光頭黨,俄羅斯多元民族所產生的民族動亂問題,加上政府的貪腐,無能,法律的墮落,更重要的是呈現出部分年輕的俄羅斯一代無目標,頹廢萎靡.從體制失能,教育失衡,到人心失落的現象,只是寫的隱晦需要讀者自行腦補,另外,這小說裡許多女性角色似乎處處表現出比男性更加堅強與有行動力的本色,也似是意有所指的.以上.   


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暴風雪

 

暴風雪(Метель,Влади́мир Гео́ргиевич Соро́кин)

   接著是一系列俄羅斯小說.沒有特定主題,但選擇的幾本都是21世紀的作品,預計有索羅金的"暴風雨",拉斯普京的""伊萬的女兒,伊萬的母親",普里列平的"薩尼卡",斯拉夫尼柯娃的"2017",烏利茨卡婭的"您忠實的舒里克",葉里札羅夫的"圖書管理員",希什金的"愛神草",波里亞科夫的"無望的逃離"共八部作品,照例不可能一口氣讀完,中間會插入其他類的書籍.

   "暴風雪"是本奇特的小說.就故事來說簡單到沒甚麼意義.一個醫生要送一批疫苗到一個有瘟疫疫情的村落,半道上馬已乏力,於是在經過一個官方驛站時要換馬,但驛站當時卻沒馬可換,便在村中找了一個被稱為癆病鬼的男人以迷你馬拉雪橇車載他到目的地,很不幸,從他們啟程開始天便開始下起大雪,所以一路走走停停,遇見一些奇怪的人物,途中幾經迷途,最終還是被暴風雪所阻.三天後,癆病鬼死於一夜的暴雪後,而醫生被幾個中國人救起,疫苗並未送達.

   以上對於故事的簡述便是'暴風雪"的內容.想看故事的人絕對會覺得無聊,這哪有甚麼意義?!.所以說這小說奇特是基於其它許多理由.首先,我們知道這是一本由俄羅斯作家所寫,故事的發生地想當然爾必是在俄羅斯.但是,一路要到整本書的三分之二的地方,才第一次出現"俄羅斯"這個名詞.如果沒有這個名詞的出現,這是一本發生背景發生時間與空間並不清楚的一本小說.故事由一匹馬一個"驛站"開始,那時讀者可能只有一個直覺的想法,這是"19世紀"的故事?!可是突然間出現了"電視"這項物品,"電話"這個名詞也出現了,但妙的是伴隨停電而不能通話.等到書末又有了"手機",伴隨著書中出現的"遙遠的史達林時代",開始懷疑這是20世紀末?還是21世紀?加上在結尾加進來的中國人,這麼一聯想,這可能是一個預寫未來的故事?!因為猜不出確切的時間,所以可以猜測出預言或諷刺或許才是小說的主旨..

   如果要預言或諷刺,那對象目標是什麼呢?其實從醫生與癆病鬼駕著雪橇馬車展開行程,或說從醫生開始他運送疫苗的旅程開始,這一路發生的事情,都令我有一個聯想,那就是果戈里"死靈魂",幾年前看過它,那種馬車旅行議事的氛圍跟"暴風雪"很接近,死靈魂寫的是嗜血的地主,那"暴風雪"呢?漫天不斷的大雪,殘酷的旅途考驗,荒野,寒冷,野狼,變態的維他命人,加上為了描寫對比出現的侏儒磨坊主,死亡的伐木巨人,四層樓高的馬匹對應著癆病鬼的迷你馬,顯然這意有所指的就是俄羅斯的大地與俄羅斯的人民,幅員如此廣闊,族群如此多元,但散落偏僻的村落,落後的驛站,電信,似乎又諷刺著衰敗無垠,在這樣的暴風雪中,可以表示為嚴酷的專制或極權環境,無法調和的醫生與癆病鬼,正是知識分子與農民的差異,而伴隨來的相對行為,更是品德的分野,因此原來一個看似沒有意義的運送疫苗的故事,轉折一想又變得十分怪異有味了.它看似寫實,但又揉合了誇張的魔幻場景元素,不過藉由吸食新型態的毒品,你也能說那些魔幻元素實際上醫生嗑藥後的幻覺,夢境與真實早已分不清了,這樣的筆法雖然不新穎,某些拉美小說的特色手法,但是在俄羅斯因為政治的因素,我以為這樣的手段似乎也是討巧避開不必要的爭議,既然時空不確定,也就不能為人抓住任何可議的把柄,也就能夠存活於世,包括人與小說皆是,當然,這只是我的看法,也許為避如此.

    醫生要去的多爾戈耶,那兒發生了瘟疫,他要去送疫苗.小說開始就保持了類似"死靈魂"的套路.醫生和癆病鬼上路了,才走出沒多久,他們就被兩個金字塔狀的東西給撞斷了車轅.然後要開始經歷磨難,下車在齊膝深的雪裡推動雪橇修復.走到攔河壩時,斷裂的車轅由重新裂開.然後他們去磨坊主那修理車子.雖然金字塔裝飾品是罪魁禍首,但當時他們不清楚這到底是什麽東西,但這留宿磨坊主家並不是因為不能繼續行程,而是醫生的色心大起.他們決定在磨坊主家過夜,等天亮再出發.醫生終於等到了磨坊主妻子自動獻出那肥胖的身體.第二天醫生等離開磨坊主家後卻又在遇暴風雪,他們迷路了,本來他們想去老鎮暫時修整,卻來到一片墓地,好不容易找到出路來到了一處哈薩克人的帳篷,金字塔的秘密就此被揭開了,現在醫生明白原來那金字塔是維他命人所製的新型毒品,醫生救了一個哈薩克人,因此得到這種毒品的回報,立刻就與哈薩克人共同享用,他開始出現了超現實的幻覺.金字塔似乎讓醫生重新開啟了塵世生活,在品嘗了金字塔之後它們重新上路,但又一次撞車了,撞在一個巨人遺體上,這是一個約六公尺高的巨大屍體,雪橇陷入其中,他們用盡了力氣好不容易終於讓車脫困,但是車能修復,人體卻已疲倦至極,以至於最終兩人都陷入迷離幻覺,癆病鬼沒吸毒,所以他的夢境可能真的是在困頓的生體下產生的,但是醫生卻可能是因為吸毒的亢奮而來,暗示著比較著這兩人對生活作夢的內容差異,也反映了做夢的根本,知識分子來自於精神的鴉片,與農民則來自於辛勞困頓裡的簡單慾望的不同,在這樣的暴風雪式的極權下,農民死亡,知識分子則遠離暴風雪徙居他處,目的地可能是中國.

    小說裡出現了兩個關鍵作用的有害物,一是瘟疫,另一個是毒品.瘟疫會讓人害病甚或死亡,它侵害人的精神和肉體,使人的身心靈死亡,而毒品則從另一個方面損害著人的精神,但是在這裡毒品被維他命人稱之為食品,似乎暗示著這種精神致幻劑已經成為未來社會的一種自我滿足享樂的用品,人在吸毒後獲得短暫的精神享受,卻可能對它產生了依賴性,而因此更加遠離真實,步入荒誕虛無的幻覺中,而瘟疫成了另一種傷害人類社會的新威脅,顯然又恰好地與當下的時節互相應證.小說描寫的俄羅斯未來危機四伏,燃料即將耗盡,社會趨向畸形,連帶家庭也畸形,這小說裡如磨坊一家男女主身型的差異,加上這種畸形社會連帶出現的畸形家庭,如磨坊主一家夫婦體型的差異,醫生沒有小孩,癆病鬼身體嬴弱無法生育,但有意創造出男權衰弱,女性地位提升,情慾自主的意思.資本主義與新科技發展創新下多少新的物件與玩意被發明製造出來,但是除了提供人們無窮的物欲需求與幻想外,似乎沒有其他的好處,反而讓人越來越受此種趨勢力量的宰制,不論是身體還是頭腦,人越發只能過著越來越貧脊的生活了.所以嗑藥,停電,破損馬車,都有這樣的意涵,而這個大環境的變化限制與屬於俄國自身體制的墮落,無馬的驛站,停電不能用的電話,形成了一種對於俄羅斯全面的未來預言,與可能的走向,或許是發展這小說故事情節之外的真正意圖.

   雖然可能有"死靈魂"的意圖,但這本較為現代的俄羅斯小說,看似有已經脫離一貫的苦大仇深對生活不滿的嚴肅控訴的型態.反而小說中常常出現時空錯亂和時空並置的現象,在真實的旅途中穿插了很多幻景,如醫生的夢,他吸毒後的幻覺和囈語,癆病鬼死前的潛意識活動等,這些內容打破了俄羅斯小說的慣例,讓真實和虛幻交錯,現實與非現實錯雜,使得這部作品在疑似仿效經典的同時又露出了一些較新穎的味道.以上.




2021年10月5日 星期二

罪惡感的代價:德國與日本對二戰的記憶

 

罪惡感的代價:德國與日本對二戰的記憶(The Wages of Guilt: Memories of War in Germany and Japan,Ian Buruma)

   在還沒有網路影音串流的年代,看過一部竹野內豐主演的日劇,"人間的證明",講的是一名知名服裝設計師殺害一名青年黑人的推理案,除了命案外,這部原著最值得被留意的便是它悲劇故事產生的背景,兇手與追捕者命運的改變竟都與美國大兵有關,以1970年代經濟的高速發展來揭露1950年代戰後初期悲催的生活.美軍佔領期間,為了生活,因為戰爭造就的大量的寡婦孤女只能選擇成為美軍的"人妻"或"情婦",及"罪惡感的代價"書內所說的"潘潘女",等美軍撤離後,這些人妻多數並沒有被帶去美國,而是被拋下,一個人或帶著孩子為了生活往往只從娼,或者選擇殺掉小孩,形成了社會問題,而"人間的證明"的悲劇則遲延20年才發生.所以這部作品不再是單純的推理小說,主角的背景揭露了日人普遍避談的戰爭,與被美軍佔領期的醜陋往事,這些都讓日人視為恥辱,包含了集體性的恥辱及相伴的個人恥辱,"人間的證明"裡隱藏的便是這樣的社會真實,而這恥辱的源頭與其說是來自發動戰爭的罪惡,還不如說是因為戰敗,因戰敗與美軍佔領的恥辱所帶來的不幸,為了掩蓋它,轉而追求隨美軍而來興起的資本主義社會物慾發展的追求.而這與"罪惡感的代價"所寫竟隱隱有所相合的意思.

  另一方面對岸年初的時候有部古裝耽改劇受追捧,點擊與收視率皆高,劇中的主演瞬間成頂流,原本可因此劇一吐多年不紅的悶氣.但不久卻被人扒出曾經參訪日本靖國神社,輿論瞬間反轉,甚至有遭封殺的可能,看來似乎是戰爭仇恨難忘,對於犯禁忌的自己國人也殺無赦.不過若問罪咎,要跟猶太人追擊相比,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每隔一段時間,我們都要在猶太人掌控的好萊塢與歐洲影視作品中看到一些關於納粹屠殺猶太人相關議題的電影作品,其他植於書籍,小說,歷史文獻,影劇那更是不勝枚數,甚至任何一位暴露出對過往無知而利用納粹圖騰或符號表達任何意念行為都會遭到批判砲轟,即使是一位無名小卒或是亞洲人也不例外,那種追殺可謂毫不留情.這種情況下,德國對於曾經的戰爭發動議題特別是關於對猶太人集體消滅處置歷史顯然就是難以閃躲與裝傻,必須正面應對的必要性顯然高於日本,以至於才有了兩種不一樣的觀感,就是認為德國對於戰爭發動與屠殺猶太人的罪行承認比起日本對發動戰爭與屠殺其他民族的惡行來得更坦白,更用於面對,更小心謹慎.但其實這只是一種粗略的印象,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異依本書所述可歸因某些因素加上受害者的壓力使得兩國對於發動戰爭或大量殺戮的罪責的感受與處置大不相同,相信也是本書寫作的原因,這裡的某些因素在書裡並沒有明顯地指出來,但是敘事曾經好幾觸到這個主因,讀者必須要從細節中理解才能找到作者的意圖,我以為這個主要因素就是"反對的力量".

   就題材來說,這絕對是個值得探索的有趣主題,儘管它可能充滿爭議,不過這本書的寫法上Buruma雖然寫了許多內容,但其實欠缺條理性與焦點,以至於內容偏於漫談,或者流連在文獻爬梳,與採訪交錯間失掉了敘事重心.前面說過得出兩國對於戰爭的罪行承認的差異在於"反對的力量",其實也是有所限制的.真正的狀態是這種認罪的差異只在官方的態度與行為上,事實上本書不只一次的表現出民間人士對於這種曾經的罪惡大多數仍以隱藏,躲避的心態在面對,甚至於兩國底層仍偶許多右翼人士仍積極的試圖恢復過去的"榮光歲月".這也是Buruma並不完全同意罪惡感與恥辱感所帶來的差異,事實上雙方的人民仍存有大量基於恥辱感而不願為人揭露的心理狀態.

   先回看一下這書究竟寫了些甚麼.Buruma走訪了許多城市,參訪了戰爭遺跡,訪問戰爭老兵,爬梳了相關文獻,找出了許多歷史紀錄.從奧斯維辛,廣島到南京,從柏林,東京,大阪以訪談的形式追問戰後人們對軍事審判,教科書,紀念碑等問題的看法,以此來找尋兩國人們對二戰的真正理解.事實上透過文章描述上,我們可以知道對於德國與日本而言,至少是官方的主要聲調,二戰的意義早就由複雜多元的關係與交錯的戰爭轉化成簡單的兩個符號.對於日本來說,二戰只剩下空襲,原子彈,與美軍佔領.相對的,對德國來說二戰的簡化符號就是對猶太人施行的滅絕計畫與行為.而這兩個認定的圖騰與受兩過侵害的其他國家,族群來說存在認定上的差異距離就是人們認為兩國悔罪態度的差異,在歐洲遭受德國入侵的國家大多數不是已經與德和解成為區域或歐洲共同體的夥伴,就是擁有相伴的經貿關係,除了猶太人這一條外,其實早就沒有太多的仇恨糾葛,這是因為二戰後德國就分裂成兩部,因為冷戰的關係,西德成為了過去美英法的盟國,西德的政體制打破了納粹的體制出現的新的符合現代的民主正替,最終也是由西德統一了德國,因此戰爭的仇恨造就在歷史長河裡透過這種關係的變換而逐步消彌.與德國不同,日本戰後除了被美軍佔領,處理了一些主要的甲級戰犯外,它戰前的政治體制其實並沒有完全被打破,天皇地位不變,甚至戰前的底層官吏在戰後逃過戰犯審判指控後還逐步的升為戰後政府的主要領導人,加上因為韓戰,或因為投資資金的需要,讓韓國,中國官方有求於戰後經濟高度發展的日本,而紛紛暫時放棄對於日本戰爭罪行的追究,但這種官方的需要與受害國民間的感受其實是大部不同的,也因此就造成了亞洲受害的國家的人民普遍的認為日本沒有德國那樣誠心的面對戰爭罪行.

   然而這些對於戰爭罪行的追究或承認與否都是從官方的角度出發的.至於民間的一般人態度如何,受影響的因子就多了.主要還是受政治與文化因素的影響.戰後兩國都經過戰犯的審判,除了主要的首惡外,其實在德國有許多中階納粹官員或是藉由出逃,隱姓埋名逃過罪行,有少部分人士或是因為冷戰的需求而被輕輕放過,但是在民主體制下這些人固然能夠僥倖逃脫,卻往往因為後續官場升職或權力提升而被挖出在二戰中曾經的醜行,以致GG下台的例子.所以經由民主體制中的反對力量,監督力量,有時是東德的抓耙仔告密而讓西德官方的立場傾向於對於過往戰爭罪行採取較為承認的態度,後甚至因為猶太人的金錢帝國勢力與美國配合要求下而被不斷的提醒,不敢再有隨便造次否認戰爭與屠殺罪行的機會,至少就官方而言是如此,而在日本,連天皇都沒有事,還能一直活到上世紀近90年代,民間自然有了不必醒悟的靠山,因為只要自稱是奉行政府的國策,天皇的旨意,談起愛國精神,民族生存需求,自然也就能夠開這樣罪咎的問題,"只是奉命",加上官方在教科書,博物館,與遺跡的選擇性留存或銷毀,自然沒有太多人會有不一樣的想法.何況戰前官僚體系一脈相承的自民黨長期執政,自然根本不可能在這議題上有太多改變的可能.唯一曾經有機會的是上世紀70年代的左派運動,曾經掀起過一些反對的水花外,基本上從官方到民間,對於二戰日軍在各地所施行的屠殺基本都是予以忽略,或認為那是戰爭中的必然手段,一如越南,朝鮮戰爭上的戰況是一樣的,相對的代換這些的戰爭圖騰成了空襲,原子彈,與日本佔領,這是作者約化的結果,雖然有點簡略,但大體符合現狀,作者從影視作品得出的日軍的經常影像是家裡的孝順子弟,溫潤的丈夫,和藹的兄長,最多是浪漫狂野的勇士出擊,絕對不會出現軍國主義兇殘屠戮的樣貌,如果有戰事場景必是遭逢空襲,或是原子彈的蕈狀雲,黑雨,並藉此表現出"和平主義"的思維,至於這種和平主義是類似戰後由左派所形成的那種對於所有戰爭的厭棄,抑或是另一種因為"戰敗"心理所產生的厭棄,作者沒有探討,可能也沒有想到.這是我以為可惜的,因為作者在"罪惡感"與"恥辱感"的議題上沒有過多的著墨,也沒有獨自深入的研究理解日本的文化,他只是簡單的代用了其他幾位的觀點,就否認了恥辱感為是主導日本否認罪刑的主要作用因素,但他又沒法提供我們那究竟是甚麼原因才是提供人們羞於承認的理由.

    作者寫作本書的契機是在1990年代的第一次伊拉克戰爭期間,他想探索盟軍裡究竟可不可以除了美英法軍外再增加德軍與日軍.因為他們都受限制二戰的制約,除了軍事能力被限制外,這兩國政府也受制於在它們軍力威脅下曾經受它們武力迫害的國家的反對,還要突破自身對於這種疑慮的新自信.很明顯的德國通過了這種觀感式的查核,但日本卻並沒有通過,人們對於日軍的疑慮,與對日軍可能的產生的傷害依舊是戒慎恐懼,於是就有了人們認為兩國在對於戰爭悔罪的行為上表現出大不相同的樣貌,於是Burum試圖去探索這其中的差異,可惜,作者的探索太偏向於以受訪者為主題的匯集,缺乏對於兩國各自的文化,精神上的深度探索,既然不能從文化中得出絕對的答案,而想從政治上去找,於是就得出了因為美國的佔領,除了少數的戰犯外,其他一切幾乎沒變,甚至官僚體系都還是原來的那個,因此才造成他們不願承認曾經的行為.然而事實上除了日本官方外,日本與德國的民間人士特別是曾經在二戰期間致力效忠國家,納粹,天皇的人們是屬於特別加強否認曾經與這些罪行有涉,或否認就是元兇的狀態,而這若與政治有關,就是反對的力量得贏弱,以至於他們否認上毫無困難與代價,但是同樣的行為面對那些曾經被它入侵的國家國民來說,顯然是會被他們批評與指責的,但這究竟是反對力量的嬴弱還是文化中恥辱感的作用顯然就難以釐清的,所以我才用了"人間的證明"開頭,至少在影視作品的呈現上,我很早就發現了這點,而這點與作者的在此書上關於文學或影視表現上的論點是接近的,只是作者沒有再深入從此展開更多的觀察與論述,而轉向過於浮面的東西了.這正是本書可惜的地方,有了好的題材,卻寫了一本相對離棄主題的書籍.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