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8日 星期一

白話演算法!培養程式設計的邏輯思考+演算法圖鑑+大話資料結構

 

白話演算法!培養程式設計的邏輯思考(Grokking Algorithms:An illustrated guide for programmers and other curious people,Aditya Y. Bhargava)+演算法圖鑑(アルゴリズム図鑑:絵で見てわかる 26のアルゴリズム, 石田保輝 / 宮崎修一)+大話資料結構(程杰)

     變味一下,速讀三本演算法的入門書.說是速讀,其實呢,應該說是這兩本書原就不是寫的很艱澀,雖然也不太是重要讀物,不過對某些人來說,這種書的角色卻很重要.

    像這種教人學習的書籍,往往會有出版上尷尬的地方,以演算法為例,明明讀者可能知道它有如Thomas H·Cormen等所寫的"演算法導論"(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或是 Robert Sedgewick的"演算法"(Algorithms)
等經典且內容全面的書籍,但基本上這些作為教科書式編排的書籍很難讓人在沒有課業壓力逼迫下自動閱讀,畢竟內容本來就不易,加上枯燥的科學式敘述對於體會較遲鈍的人簡直就是天書,且根本上並不容易被一個初學者讀懂,因此一些出版社就會想在入門這個破口找尋出版的機會,但是呢國內出版入門書籍往往陷入一個迷思,簡單是夠簡單的,但然後呢?讀者可能看完入門書還是得要接著讀經典內容全面的磚頭著作,仍舊一樣會卡關,首先固然是可能遇到難題或阻礙卻無人可問,畢竟讀者可能都已經不是學生,或是專業在其他領域的興趣者讀者或學習者.而出版者往往是陷入只要出版易懂,最好連傻瓜看來也能明白的東西為主軸,卻往往忽略這種書的目標除人讓人讀懂,還應該具備讓讀者往較深入領域閱讀與理解的能力,而通常要讓一本人們書籍具備如此能力,需要的元素卻是不少.首先最好能以圖形,圖表來表現,文字淺顯,令讀者知道每一種演算法可能運用的場景情況,這些東西對文科編輯並非難事.但接下來就是問題了,困難的地方在於既是演算法就必然有需要計算的地方,講述運算邏輯的地方,但這些計算與方法講述如何呈現計算流程卻是一個不小的問題,有時過度簡化,往往以為讀者能夠自行知道的地方忽略一個步驟不印出,也許讀者就卡關了,但是若要詳細的每一個步驟都列出,簡直是耗費紙張,又怕多餘被嫌棄.第三呢除了這些以外,要過度的中間或深入的部分,往往需要提點讀者能夠額外思考或引法他興趣的部分,而這些最好是能夠從已與前述類似的手法逐步切進難題,或許經過這樣的過程,再切入Cormen與Sedgewick的書籍會如魚得水...

    我是偶然看到了這本Grokking Algorithms的新中文版,雖然它不算新書,但是此書的附帶程式碼是以Python寫成的,能同時讓演算法的觀點與個人近期在用的Python做結合,個人覺得還算實用,加上這本的優點是所涉及的演算法範圍內容不多,並不貪婪的想把每一種演算法內的子題都弄在一本書裡,但在它的幾個子題上都是用較淺顯的step by step方式來呈現計算與思考過程,即使只是一個雜湊,廣度優先搜尋,Dijkstra,背包問題,排課問題,動態規劃都是用簡單的例子假設一步步的以圖表將演算過程循序表現出來,很輕鬆就能讀懂,加上程式碼也都逐步行的來解說,我想這樣讀者應該不會只學到簡單的答案,還包括它核心的演算步驟,與解題思維.

     至於後面這兩本圖文書.日本人寫的"演算法圖鑑"以圖表為主題,文字為輔助,內容主要是將演算法的內容以全域視的觀點做一個整理,表現核心集中在對各種演算法子題的運用內容與所在,可以補足Grokking Algorithms所暫時省下與忽略的部分包括安全性演算法與分群上都有增補,但詳細的解法所述則沒有,不過可以提供讀者知道還有哪些演算法的內容是將來須補足的.至於第三本對岸出版的"大話資料結構",則一如書名,它是一本主要"口說"的形式來表現的書籍,這本內容非常多,但是它的寫法是假設有一個人如老師在課堂上講解那樣的型態來解說,包括演算法及其後續延伸中的排隊問題,樹,圖,排序,搜尋,線性規劃,都以白話的方式鉅細靡遺地呈現出來,是這三本中乾貨最多的一本,而比起Cormen與Sedgewick的的書來說又不那麼的硬,除了"大話"外它的圖表使用也相當的多,很容易就能理解作者之意,所以在銜接上非常合適在看完入門書籍之後,進入艱澀的經典之前作為主要的讀物,甚至個人以為這本在提供思維上比起那些艱澀的書籍能產出更多的驚喜.但這本書可能是較早期的,書中所附的程式都是C語言寫就的,雖然說就看"懂"而言不是太大的妨害,但是個人實作上畢竟近年都改用Python了,也就沒有去詳細的考證它,只是純粹的看懂程式邏輯與運算的目的而已,這是需要留意的.

    簡單來說這三本是能提供入門者閱讀且能過渡到專著的一種結合,當然要直接看Cormen與Sedgewick的的書籍也行,畢竟專業的人就是有那個能力,而其他非灣業想跨練的或是自覺沒辦法一蹴可幾的也許能試試從這邊進入.以上.






2021年6月21日 星期一

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

 

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Noise: A Flaw in Human Judgment,Daniel Kahneman & Olivier Sibony & Cass R. Sunstein)

    從個人購買角度,這本"雜訊"佔了書名的優勢,對我們這些金融商品市場投機客來說,"雜訊"早不是名詞,而是日日都在遭遇的事,自然對它有興趣.在不知道Kahneman想利用這個主題寫怎樣的內容又沒有事先翻過書前,單純受書名"雜訊"所吸引來買書.要不要買書是一種選擇判斷,而單純依據書名選擇與決策行動,書名可能代表的是找到想看之書的有效證據因子也可能是令人誤解錯買無用的雜訊,或者我其實只是根據毫好來由的自信買下的.本書就是探討雜訊,判斷與判斷確度之間的關係,及其相關衍生的判斷確度提升,消彌雜訊及其影響之法這範圍的課題.

   判斷是為了行為與行動,含有預測的意思.既有預測就會有預測的誤差.但是產生誤差的原因有哪些卻不是為人所清楚.這本書談判斷倒是在分散的敘述章節裡拼湊出來了:預測誤差=系統方法的"偏誤"+人類行為差異的"雜訊"+客觀的無知,由此三者所構成.因此想要改善預測誤差,做出好的判斷,以便更好的達成執行目標,就必須針對這三個元素去著手.以這個購買例子來說,出版社+作者Kahneman+網路書店上的文案與內容摘要可以表示成是一個判斷購買的系統,透過對這個系統過往使用的檢驗可以衡量過往買書失誤的"偏誤",而我個人對書名,作者與文案摘要的理解就是一種特定的選書"雜訊",當然不經前二者只是基於自己選書的直覺自信便購入則是一種"客觀的無知".這三者都構成我買進這本書的判斷依據.

   首先就規劃內容與布局來說,這本書的企圖是好的.它試圖從常見於生活中的判斷事件中找出預測誤差的幾種來源,範例與現象,然後由此為起點逐步地分解偏誤與雜訊的來源,對預測與判斷選擇的影響,如何辨識它的各種狀態,到如何的偵測與雜訊以便改良判斷過程.而一如前面所說,將預測誤差分解為三個主要來源,這三個元素中的客觀的無知,很明顯與前二者有互斥性,加上它無法計算,所以在沒有以絕對主觀的信念作為判斷的唯一信念時,預測誤差均方=偏誤均方+雜訊均方,如下圖構成本書的主要內容.然後再將雜訊更進一步的分節成為水準雜訊與型態雜訊,而型態雜訊又更進一步分為穩定型態雜訊與場合雜訊,如我們從本書中摘出的最重要的一張圖.

書分六部分,前三部分是一種泛泛之談,談判斷,決策,預測可能產生的誤差來源與型態.此處的討論所以稱為泛泛之談是因為個人以為它缺少結構性的論述,而是試圖利用生活中常見的事件,如法官量刑,案件與判決,保險公司核保,決定保費與賠償金等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雜訊與誤差來做探討,以實際案例來解釋前面所說的雜訊構成的內容,以法官量刑為例.案件量刑因為法官不同所產生的差異被認為是"水準雜訊",而同一法官在不同案件上量刑差異則被稱為"型態雜訊",同一法官在同一類案件上因為時空不同而產生的量刑差異稱為"場合雜訊".但因為是泛談,顯得沒有太多系統性,後面三部分則分別是探索雜訊產生的因素,如何提升判斷力,與如何找到雜訊的最適水準,這反而才是本書的重點,雜訊從構成來蓋是一種統計上的偏誤,但從構成因素來看,它其實一種"心理偏誤"所造成的影響,這種影響所生的誤差與系統偏誤所閃生的誤差有著相同重要的地位,作者以為人們可以根據調成構成系統的方式與元素來降低系統偏誤,與判斷誤差,但同樣的藉由理解雜訊,讓調整降低雜訊成為一種可能,一樣可以降低判斷誤差.

   雖然準確是判斷的目標,但要百分之百的達到這個目標是不可能的,即使科學測量也不可能完全做到,可別提判斷,它雖然是人腦以一種近似儀器的測量,但能做的也是僅是盡可能接近真實狀況,它接近測量,並不是思維的同義詞,做出準確的判斷其實並不等同於擁有好的判斷力,這是因為它本質上是心理與生理活動的結合.從生物學來看,每一個個體之間存在變異,同一個個體自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不同空間中即使面對同一事件也可能會產生變異.因此判斷會帶有偏誤,也會帶有雜訊.而雜訊的源頭從何而來?那些心理機制會造成我們判斷上發生變異,即如何的改正這些問題便是重點.

   我們根據前面所說的系統雜訊均方=水準雜訊均方+型態雜訊軍方發現把焦點放在水準雜訊,可能會因此忽略很大部分的個別差異,本書作者發現雜訊多半不是水準差異的產物,即不單是個體差異,而主要是交互作用的產物,比如不同的法官如何審理特定的被告,不同的老師如何對待特定學生,不同的社工如何處理特定的家庭,不同的領導人如何因應特定的未來願景.以上這些情境下的雜訊多半是個體的獨特性,個體的"判斷性格"的副產品.雖然減少水準雜訊仍然是有助改善判斷,但是只達到這個目標,還是沒有解決系統雜訊的主要來源,那就是型態雜訊.而過往的研究對於預測誤差的焦點總是放在偏誤上,儘管有證據顯示雜訊的存在,以及產生雜訊的多種機制,雜訊卻很少被提及是影響判斷的重大因素.

    這是因為在一般的情況下人們總是以後見之明解讀事件.在常態認知裡,事件都沒有出人意料之處,而且可以用平常的推理來解釋.判斷與決策也被認為像其他事件一樣,多半發生在常態的情境裡,這些事件通常不會讓我們覺得驚訝,而且很少受到質疑.犯規戰術的罰球成功,手術成功,新創公司成功的突破技術困境這些情境發生時,我們都會假設決策者做選擇的原因必然是對的,因維結果事實證明他們是對的,結果就讓人忽略有必要去解釋異常的結果,不管是糟糕的結果,還是偶爾出現好得出奇的結果,因為過去的重大賭注一旦揭曉結果,很容易就變成天才或愚蠢之舉.心理學中的所指的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就是指人有一種強烈的傾向,在面對更適合用運氣或客觀環境 來解釋的行動和結果時,卻歸功或怪罪於代理人,這是一種心理偏誤.後見之明是另一項偏誤,它會扭曲判斷,讓原本不可預期的結果,在 回顧時卻貌似可以未卜先知. 判斷誤差的解釋不難尋找,真要說起來,為判斷找理由 比為事件找原因容易.我們永遠可以幫判斷者想出背後的動機.如果那樣還不夠,我們可以怪罪於他們的無能.心理偏誤這種狀態研究已經運用在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上發現了許多心理偏誤影響判斷的偏誤狀態,如計畫謬誤,過度自信,損失規避,稟賦效應,現狀偏誤,現時偏誤,以及其他許多偏誤.當然也包括對不同類別的人有利或不利的偏誤.關於各項偏誤可能會在哪些情況影響判斷和決策. 如果一項心理偏誤可以事前預測即時偵測到,在解釋判斷誤差時,它就是有因果關係的合理解釋.如果一項心理偏誤只能在事後辨識,只要它也能用於未來的預測,那麼它還是有用的解釋,就算只是暫時的.但是關於偏誤討論充斥著空洞的解釋,這些常見的解釋正好證明,人普遍需要因果關係的故事來理解經驗.因果關係是我們常態的思考方式.我們會自然而然的去注意特殊狀況,順勢對個案創造出因果連貫的故事,而在這些故事裡,失敗通常歸因於錯誤,而錯誤則歸因於偏誤.不良的判斷既然可以這麼輕易找到解釋,我們在描述錯誤時,自然不會把空間留給雜訊.雜訊隱於無形是因果思考的直接結果.雜訊在本質上是統計事件.只有站在統計學的角度,從整體思考類似的判斷時,雜訊才會浮現.確實,這樣一來,我們很難不看到雜訊.在法官量刑與保險公司保費核定的事後統計數據裡,雜訊就是其中的變異性.當你和別人思考如何預測未來的結果時,雜訊就是那各式各樣的可能性.在因果關係裡,雜訊不見蹤跡;在統計世界裡,雜訊無所不在.但是採取統計觀點並非易事,人們可以不費吹灰之 力就為觀察到的事件想出原因,但是要從統計角度思考事件,必須經過學習,而且還要費盡許多功夫,這些容易產生誤判的行為原因都在於人們簡化困難問題的思考時發生的,這種過度的追求連貫性迫使人們在判斷時採取從過往的紀錄與記憶種中找出合適的,配對,量表,型態,與當前的是做成相比較的連結,而因此產生的誤差的可能,14~17章看來敘述紊亂,一個個案與範例無意識的連結,其實都在說明這種暗藏尺度的挪用造成的測度偏移,與類比失策,所造成的預測誤差.

     接下來作者便進入討論減少判斷錯誤的方法.統計偏誤和雜訊都涉及心理偏誤,在反制心理偏誤方面曾有許多嘗試,並提出一種有潛力的方法,那就是指派一個決策觀察員,要求他尋找可以即時顯示團體工作受到一種或數種常見偏誤所影響的診斷訊號,雖然這個方法還沒有經過系統性的研究.就對抗雜訊則使用決策保健(decision hygiene)這個主題來減少人類判斷的雜訊.書中提出五個不同領域的案例.以指紋鑑識鑑識科學說明資訊排序的重要性.人們會因為尋求連貫性,而根據手邊的有限證據形成早期的印象,然後確認他們的未審先判.因此,不要在判斷過程的早期接觸到不相關的資訊就變得很重要. 利用總合多個獨立判斷來減低雜訊,這種"群眾智慧"法則的基礎就是求取多個獨立判斷的平均值,達到減少雜訊的保證.而在檢視醫療診斷裡的雜訊以及減少雜訊的辦法則是採用診斷指引,隨後的原估績效評估,或是人員招募都是引用評鑑評量,或是結構性法則來減少雜訊.在這個領域,為了減少雜訊所做的努力主要出使用以外部觀點為基礎的共同量表.這是一項重要的決策保健策略,原因很簡單,這些量表工具將判斷涉及把印象轉化為量表上的數值,如果不同的判斷者使用不同的量表,就會出現雜訊.所謂結構化,指的是把 一個判斷分解成幾個部分;管理資料蒐集的流程,以確保參考資料彼此獨立;還有把整體的討論與最後的判斷延遲到所有資料都蒐集完成之後.最後,我們以前面所學的基礎提出一個評估選項的通用方法,那就是中介評估法.將以上所使用的方法綜合成一個反覆的流程與傑測過程.

   其實這本書講了這許多令人頭暈目眩又雜亂的案例與名詞,其實能夠成為本書真正的核心觀點只有二個,而且均不在那些案例與相關的方法的細節上,重點有二,第一想要提升判斷力,不論是改善誤差,或是偵測與降低雜訊,主要是改善型態雜訊的根本關鍵是科學化,系統化與一致性的思維.不論是將決策利用程式寫成系統軟體步驟,或是借用圖表,檢核表,流程表,評鑑表來輔助判斷,這些實際的操作行為中所隱含的就是科學性的內核,試圖將人類心理偏誤的差異外化成明顯可見可改善的數據與步驟,並藉此將其彌平,這就是所謂"無雜訊的規則"隱藏於整本書中的意思.第二個關鍵因素則是"開放的心胸",這個主要是針對"客觀的無知"而來,許多人對於判斷預測常依賴於直覺或自以為的經驗,覺得自己能夠掌控所有變化,不認為自己視物有盲點,甚至於目空一切,這是判斷預測中的大問題.所謂開放的心胸,是指人願意重新思考那些與自己原有信念反對的東西與觀點,這些存在於自己的對立面的東西,往往否認了自己的無知是個影響相當重要的問題,現實中已經看過了太多這樣在政治,經濟,醫療,面對疫情爆發等問題上束手無策或僵化的堅持自己的認知觀點而害慘大眾,社會的事情,最近的例子就是面對疫情在印度,川普,台灣都是已經或正在上演的"客觀的無知"最現實血淋淋的例證,因此抱持開放的態度與心胸來面對判斷,能夠改正的偏誤與雜訊可甭會比前述的系統思考方式更為關鍵,因為"客觀的無知"往往是毫無思考的人類本能反應,這在重要有效的判斷上是十分要命的負面因素.

    基本上這本書的內容如前所述缺少結構性的邏輯,而以案例為主然後帶入規則與方法敘述,所以會有看了許多內容卻迷失在細節中謬誤的可能,而我以為雜訊只是過程與元素,目的還是為了提升判斷的效度與信度,所以這本的寫作多少有點捨本逐末,讀來乏味,不過在決策行為與心理面的交互作用影響上.它仍然講了一些有用的的東西,只是沒有期待的那麼多而已.以上.





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

幻影公眾

 


幻影公眾(The phantom public,Walter Lippmann)

     設想這種狀態,2330花了百億幫全民買了500萬劑疫苗,然後6547取得政府外交機密預算購買捐贈友邦500萬劑疫苗的標案.不知道這其中是否天公地道.不過效率與公平,企業與政府的功能優劣探索在此事將顯得相對好玩.

   接著讀的是Lippmann的"幻影公眾",這本的內容份量較"輿論"少,但個人以為寫得比"輿論"好上許多,短小精悍,是值得花幾個小時看一遍的書.這書視支撐民主結構的多數決的"公眾"的功能是幻影,主要從兩方面觀察,一是公眾對於輿論不具備影響力,公眾只有被輿論操縱言行的可能,這是做為"輿論"觀點的補充;而本書新增的部分是公眾在民主決策與執行過程中的角色與民主是否能達成福國興利與維護正義的目的兩者間是無關的,公眾的能力只能選擇"是與否",而沒有能力去分辨推動選擇"好與壞",即所有在理論上被推崇能創造出更好的民主社會的"公眾"的優點在現實中其實並不存在,所以它的理論優點都是"幻象".這與前書導致一致的結論就是Lippmann否定公眾在民主中的重要角色,認為應該由少數菁英替換公眾來做為決策規劃的要角,公眾的角色只能作為公共事務一個旁觀者輔助者的角色,公眾輿論對於促進公共事務的規劃執行上並無任何實質用處,它唯一的功能就是監督當局,避免淪為暴力獨裁的可能,這應該是本書的兩個關鍵重點.

    對Lippmann而言,他是一個對於"公眾"的功能不再抱有幻想的人.因為他發現無論普通人如麽關注公眾事務,公眾事務對他們而言都不是可以被他們所影響的,因此民主制度中強調公眾選民的主宰權對他來說只不過是一個幻影,因為除了去投票外,公眾並沒有其他的權力與能耐,唯一能夠表達不同意的方式就是不投票或投反對票,除此之外他並無法就改善社會之法提出任何建議,或貢獻,甚至更無力的說法就是普遍推崇公眾改善社會的智力與能力都功能都是不存在的.因為一位公民即使接受大量的教育,一般來說並沒有時間和興趣關注公共事務,因為生涯發展以及個人的能力都未必有解決之力,遑論其他.因此對教育寄予的期待,最終只會得到失望,現代社會問題層出不窮,變化之快令學校教育內容根本跟不上.其次公眾認可的良好秩序只不過是我們以為能夠適應自己需要,願望和習慣的秩序,但那根本就不是永恒不變的,儘管我們常把它們說成是美好的,但是我們很難證明我們期望的就是符合正義的,最關鍵的是個體並非對所有的公共事務都有自己的主張,或有自己主張的能力,事實是他經常不知道怎樣處理,不知道正在發生什麽,或將要發生什麽.

   即使某個人能夠理解看穿特定的事情與問題,但也只那些對規模龐大且複雜性議題進行深入研究的專家或代理人才能夠理解問題的內部真相,但這些代理人只能給廣大公眾一些微不足道的幫助,因為他們的發現對於公眾來說太複雜且無趣,因此多數人沒有能力興趣了解這些,只能從混亂模糊的思想中產生對複雜事務粗略代表的象徵符號.符號強化了抽象的感覺卻弱化事物具體的意義,"輿論"的產生就是一種這樣的過程.公眾輿論承擔的社會角色其實是由它處於事件外部的狀態來觀察與產生的,但是輿論卻不能產生直接的行動,輿論只能透過投票表達支持或反對附和或抵制,但是這種表達本身並沒有任何意義,他們只有影響了事件進程,然後才體現出價值,他們影響到的最終是事件的執行者.所以選舉本質上是輿論戰地的爭奪結果,而與改良解決未來問題的能力的優劣好壞並無關係,選舉本身就是一種不見血的戰爭而已,只有贏家輸家,而沒有改善生活的能力.

    民主結構下的公眾行為只是透過聯合優勢力量,偶爾介入公眾事務,公眾其實並不了解問題且不能掌握事件具體情況,更不可能表現出他們對核心事件問題的理解,因此他們根本無法分析問題,更不知道解決該問題專家的行動想法,或者深入理解問題的細節,由此來看,要求公眾解決問題就變得沒有任何實質意義.此時,公眾的角色在專業執行的制約上就失去力量,因為一旦執行未如預期或產生負面結果,就須依類公眾輿論的力量來矯正.但其實公眾輿論是一種力量儲備,在公共事物轉成危機時採取行動,透過相應機構運作適當的引領和調教,公眾輿論能夠讓遵循法律的人們運用它對抗專橫獨裁的代理人.公眾並不參與推理,調查,創新,說服,討價還價或者做決定,公眾輿論的最高理想是保護那些為反對強制力量而隨時準備依據理性採取行動的人,即輿論存在的唯一目的是監督執政避免獨裁的產生.

    以往我們以為民主政治理論的基本目標是公眾引領公共事物的發展,但從Lippmann的論述來看並非是如此,引導公眾行動的其實"輿論".真正執行者其實是代理人,公眾對於公眾事務真正的控制力量相當微弱,角色無比渺小,所以對於公共事務的改善而言,公眾純粹是個幻影,是個抽象的概念.為了解決這樣的差距,曾有人提出在複雜的環境與有限的人為判斷力間架設一座橋梁,那就是社會應該維持較小的規模,以適應公民有限的能力,但這種說法其實也是有問題的,因為人類社會運作是透過權利與義務體系的設置,然後協調人們不同的利益訴求,權利是一種承諾,義務也是一種承諾,人們就是在這兩種承諾間來回運作無礙,只有當有人提出反對意見,公眾才能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如果沒人提出異議,那就意味著沒有需要解決的問題,對於公眾而言,任何被相關各方都接受的規則都是對的,因為它是一種多數決下的結果.但這種法律過程的奇特地方在於公眾利益並非體現在準則契約習慣之中,而是體現在對準則契約習慣的體系的維護過程中,公眾關心的是法律體系,而不是具體的法律,關心的是法律的運行方式,而不是法律針對的具體情況.此時人們需要找到一種妥協方式來積極面對各種事物,需要建立有效的規則來定義和預知他人的行為,以便及時調整自身,但這過程就告訴了我們公眾對於促進幸福與社會並沒有真正的能力,它只是維持了一個體制的勉強運作.

   在這裡作者以為應該"公眾"名不副實的社會功能,因為插手具體的問題的時候,公眾只能是個雜亂且不明智的聯合體,其中只有利益原則被普遍認可,那就是所有的具體利益都受制於既定規則,所以個體的需求與目標都是大不相同的.但是民主制度中的公眾觀點卻試圖提出一個集權的,且一致性的道德目標與公共準則要求所有的人來尊受這樣的規則.偏偏多數決的特點就是贏者全拿,任何不是多數人主張觀點,意見與想法最終都要在這種一致性的集權制度中被犧牲,被忽視,而我們卻得假裝這是一種符合人類道德善良與正義的一種狀態,但實際上這與君權神授的型態,或是雙方數人頭比實力的戰爭本質上並無不同.而在任何社會,建立在自我否定和個人犧牲基礎之上的政治理論,都毫無價值可言,他完全不能體現人們努力工作,是為了追求個人利益,以及人們為公共事業的付出,也是想獲得其內在知識,開放性的辯論也許沒有結果,或者無助於問題的解決,但是它有助於識別出黨派偏見者與私利維護者,如果能夠真正在公眾中識別出價界公眾名義的黨派偏私者,辯論,也就有了自身的價值.     

    當出現一個人挑戰舊的規則,並提出新的規則時,改革的權力並不會在現行規則受到保護,一個新的規則,即使有非常好的設想,也被未必能夠實行,除非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得到與之相關的所有人的理解和認同. 一個規則被廢除,往往並非偶然,通常是因為這個規則有缺陷,他無法為期待遵循它生活的人給出合理的行為規範. 作者認為公眾並沒有任何檢驗這些規則是否有效的獨立能力,也就是大眾,公眾沒有能力判斷制度好壞的問題.在許多情況下,規則並不是清晰的,所有聲稱自己代表了人類最高理想的主張,其實都沒有必然性.若公共機構將無法解決的問題都交給公眾來解決,在所有公眾輿論可選用的簡易方法中,調查檢驗是最為普遍使用的一種方法. 可用於識別最有資格最先獲得支持的一方,而只有當某一方拒絕接受調查時,作用才得以顯現. 事實上,公眾並不清楚新規則是否行得通,但是無論如何,在一個變化的世界裡,沒有什麽規則,是可以永遠適用的,因此一個規則應該在於人們在實踐中發現它的不足,這個規則還必須清晰明確,違背為規則的行為可以被輕易發現,但現實是沒有任何一種普遍性能夠適用於所有具體事件,這也就意味著規則必須包含著固有程序,如果工作不能用這些檢驗指導他們的行動,那麽最明智的選擇就是什麽也不做,如果能夠克制住自己,保持中立,要比成為盲目的黨派偏見者好得多.

     從本書的敘述中我們發現民主的既有理想若非走向幻滅便是可能陷入無事不管的暴政中,民主實際上並不能為公共事務提供方向與可能.公眾在任何情況下都只是非直接相關者,只能支持某個行動者,所以民主政治最終陷入窘境,一方面除非制定獲得廣泛認同的規則,否則它們必將失敗,而另一方面,他們似乎無法找到解決重大問題的方案,除非通過集權統治推行其制定的規則,而無視認同原則,但這樣的問題困擾的民主政治,因為它就不是透過民主方式來解決.公眾輿論既非上帝的聲音,也不是社會的聲音,只不過是某些旁觀者被引導的聲音,而旁觀者與行動者是兩群完全無關的人,只有選舉活動當時能產生連結,其他時間基本上毫無關無緊密關係,二者所能采取的行為上有本質上的區別,公眾在公共事務中或許能夠發揮某些作用,但是他們的參與在性質上不同於執行者,若盲目隨意的將個人目標混淆為純粹的共同目標,是非常危險的,這便是Lippmann在本書中所提所有對公眾在民主制度上功能的否定結論.不過作者並沒有提人任何改良或替代的方案,因為他相信個體的自我努力,自利的企圖功能,仍有可能在民主制度中發揮功能,讓它走的比一昧吹捧的民主神話或理想化更適合現實人類社會.以上.

2021年6月10日 星期四

輿論

輿論(Public Opinion , Walter Lippmann)

    疫情嚴重又無疫苗,本來不用的疫苗秒變香餑餑,政黨與政府在這段期間內成為新聞製造中心,假新聞內容荒誕匪夷所思實在多到令人傻眼.所以暫時跳出小說看兩本相關舊書,作者同一人,Lippmann. "輿論"(Public Opinion)原文1922年出版,"幻影公眾"(The phantom public)原文1925年出版,都有近百年的歷史.書是老的,但其中的見解卻提前照耀了百年,正是當前世界的樣子.它們敘述的主角雖不同,但二者都是民主政治中的監督力量,本書是探討輿論與新聞,"幻影公眾"則是探討輿論的其他面向與多數決中的群眾觀點問題.兩書重心都放在對監督角色可能存在的功能幻想與目標誤解.書沒找到繁體版,簡體書又都出自大學裡附設的出版社,特色就是有點"乾",但其實原書作者是媒體出身,自然不會是嚴謹的學術作品,比較像是雜談,所以篇章的連結缺乏清楚脈絡,而邏輯性是隱藏的,需讀者自行體會串聯,但內文的觀點與以故事帶說理的方式還是有引人深思的功能,不過諷刺的是,其實這是一本明顯有批判民主欽慕威權主義觀點的書籍,我們竟然要從其中找出自身思維的弊病.

    "輿論"這件事攸關政治,經濟,與社會,是監督同時也是穩定社會安全發展的一種功能機制.書中對輿論的定義是"他人腦海中的圖像,關於自身,別人,他們的需求,意圖和人際關係的圖像".因此不論時獨裁或民主政體內,它的統治者政府或黨派成員無不視為重要工具.它可以加強權力的統治能力,也能穩定社會民心.相反的,它也是民眾能夠窺探政府可能產生的弊病或問題的窺視鏡,透過它管制人民思維或是利用它宣傳引導形成多數人民的政策觀點是各類型政府現實裡的手段,實際的作法便是對於媒體的掌控程度與力度,這樣便能有效的掌控輿論的走向與導引它的方向..

   若用最簡單具象的工具來表達人們對外界事物的觀察認知,理解外部事物的過程,那就像是使用一台現代的攝影手機或數位相機拍攝.透過鏡頭,將外部目標投射到螢幕上,因為光線折射,螢幕上的圖像與真實的環境原本就存在差異,若加上相機手機自帶的濾鏡,美顏,或是其他的修圖變圖功能,螢幕上出現的可能是卡通化或是炭筆畫的環境或人物樣貌,端看這個過濾圖像的功能而定.理解這點,大概就算看完本書了,數位顯像這是100年前Lippmann沒有的科技與認知,雖然是進步,卻未必代表我們比它那個年代的人更真實理解外部環境無誤,因為人體自帶的濾鏡美顏,經過這100年並沒有消失,相反的反而可能更多,多到即使科技已到1兆畫素的圖像出現,我們依舊未必能看清外部環境的真正樣貌.再加上這只是一個人一部拍攝器,若旁有他人,則兩人間的交流型態與結果,又形成另一種可能新的變化,那就是外力影響了原有拍攝者的位置與角度,或是選用的拍攝工具,如此,不同的觀點竹轎會形成幾種一致性的觀點,這是因為在群體的拍攝中,除了少數追求最完美的人之外,其他人的主要目標應該是不要與這個世界拍攝角度位置佔最大數量群體不同,選擇站在大多數人的觀點位置才有不會陷於落後於他人的情境狀態的恐懼.

   這個以拍攝過程來形容人們汲取資訊的過程中.可能有幾個可能遮擋,阻攔,改變現實資訊樣貌與真相的地方.首先,拍攝的目標可能被某些偽裝物遮擋,而人無法分辨遮擋物與目標間的差異,其次拍攝工具存有機器上的偏誤,或是有內藏軟體能夠改變修正現實樣貌,最後是人的眼睛可能先天受損,而最根本的是人的腦袋可能完全get不到眼睛所見,因為機能受損,或者腦中認知無法認同.以上這幾個改變現實物的地方正是本書探討的主要內容.

   這本書及雖然敘事較散亂,但其實仍有其結構邏輯,引發讀者思路的邏輯其實是這樣的,首先書先談一個人在獲取對外部世界的訊息時可能會受到主觀與客觀重重障礙,因此人們所接收到的訊息其實參雜許多雜訊,或其他不相關事物的干擾,加上訊息自身也可能並沒有辦法完整的表達真實狀態與樣貌.這是屬於被觀察客體可能的訊息缺失問題,另一方面Lippmann從觀察者的身上也找到產生偏誤的另一種可能,那就是人們"真正"接收到到可甭不是真的訊息的樣子,而是已經通過偏見,成見和喜好等目力無法看見的過濾網篩除後的訊息,因此從傳播的本質上來看.要想獲得自己視野之外的訊息本慎就是一件困難重重的事,別說對一個智力與判斷力一般的人來說是如此,即使擁有最高的學位,最廣的經歷,最多的閱讀,甚至最具科學,理性精神的人,也往往難以跳脫這種訊息偏誤的影響.

   書一開始即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個人腦中的所吸收的輿論並不等於真實,可從外部的和內部的兩個方向觀察.從外部看,人們接受到的宣傳已經收到政府或治權機構審查與或基於保密理由的過濾,這使得真相與輿論間存在距離.包括訊息與輿論的數量,質量都受到技術,經濟和政治等因素影響.經由社交圈聯繫的社會人逐步形成合乎身分圈子中的共同意識,這種身份的暗示和等級體系的存在使公眾輿論相互衝突的可能升高.現代人因為收集訊息的時間越來越減少,不得已出於追求時效性和方便傳播的目的,那種語言被簡化縮略,在反覆流通中已經被增添和丟失太多的公眾貢圖意識成了它們主要的認知,以致輿論的面目早已脫離事實.Lippmann認為人們無法對超越自我經驗範圍的外部世界產生準確的認識,這時人們只能訴諸想像或虛擬,或是同階級共同意識的支援,此時事物的真實性已經喪失,而後腦中充斥的就全是自我意識關於外部世界想像中的圖像了,而這被接受的訊息早已楔入人和環境之間的虛擬環境.這種虛擬環境已經不可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而是事實的碎片,媒體的觀點,個人的想像的拼盤大雜燴. 從個人內部來說,認識取決於我們的觀察習慣與地位.人們頭腦中形成的對與世界的認識往往產生於情感,習慣和偏見,對特定事物持有固定化,簡單化的觀念,就是所謂的受刻板印象支配.人們看到的是自己期待或想要看到的部分.在人們意識到的訊息尚未經過思考之前就把某種性質強加給這些訊息,這種刻板印象會在想象力中膨脹,傾向於熟悉的事物,從而導致對不符合自身原則的觀念的排斥,從而導致對外部事物做出片面且錯誤的判斷.

   其次是,一個政治權力的運作,不論是獨裁或是民主政治要得以實現,必須掃除的障礙是很多的.一般普通民眾未必能體認到個人的利益,權利,與興趣,其實容易受到各種象徵和情感訊息的支配.要維持統治力或獲得政治權力使得統治得以實現,除了要掌控權力機制的主要來源外,想要長期的握有政權,最好還要掌控權力的流向,對於獨裁者來說只要黨控媒體,則所有的尋席傳播機制都握在同一統治者之下,因此維持長期統治力不是較大的問題.但在民主政體中,雖然能保證掌握權力取得的來源後便能執政,但如此卻不能保證其後權力的流向,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通過輿論.輿論可以保證權力的流向得以控制,而且只要自治體間能夠有充分的訊息流動,就可以產生一種形式在自由傳播與掌控輿論間的狀態內取得平衡.

   論述了個體思想的非理性之後,Lippmann轉而分析輿論是如何在眾多分裂的個人和他們稍縱即逝的偶然意向中形成的.在Lippmann看來是領袖提出意見,一般民眾對這一意見同意與否看似是個簡單的過程,但其實現代民主社會的主要模式是少數人決策,代表大多數人意見.因此,輿論是極易被操縱的.政客或政黨領導者用模糊不清的詞語,模玲兩可觀點,歪曲的引用意象,來抹去爭議或創造衝突匯集輿論,將事實簡化為口號或標題,描述群體意象代替事實,讓群種以為民主與輿論的核心在於一個囊括同族群同社群同黨派所有概念的意象,這意象擁有普遍性,能被每個個體理解.這樣的意向成為一種工具,擁有力量可以從不同甚至相反的觀念中抽取情感,使個人意志向公共象徵的情感靠攏.於是意象成為政治寡頭疏導控制甚至操縱輿論的工具.因此,Lippmann產生了一個推翻民主理論的想法.他以為民主來依賴的是個體擁有獨立完整的智慧與經驗,因此人人具有認識真理的能力,所以責任政治與代議政府才能成功的可能.但是從他的觀察中他發現了這個理想恐怕無法達成.這種設計的前提是把自主的個人行為設計為簡單社會的前提,因此忽視了它可能的弊病在於過度關注手段而弱化了對目的的追求,關注表達的輿論來源與自由性而沒有對它的過程與結果做過深思,現實裡個體意見易被少數寡頭操縱,但人們並不是為了民主而民主,是為了得到好的生活品質與幸福,所以他以為這種結構中有明顯的捨本逐末,以致最終形成追求表面的程序民主但實際上卻可能淪為假民主實際專制的狀態.

     而後Lippmann則論述到了當時的媒體形式,與可能的輿論導引與控制的問題.與現在這種人人即媒體的時代,一個人一部手機一段驚世駭俗的影片,或是依次私密的偷拍就能產生冪次傳播效果的新媒體時代不同,Lippmann所處的時代紙媒體,報紙,雜誌等文字敘述工具才是傳播的主要媒介,因此少數擁有資金的人才可能對"輿論"發揮主觀的作用.因此容易陷入統治權與財閥或資本家靠攏的關係.雖然不能說如此便不可能有絕對禪達叫踢進真實的媒體,因此失去的貼近真相的輿論,但基本上以營利為目的的紙媒,是較不可能保持任由訊息的中性特質發揮,總要試圖從其中上下其手,操控到讓營利主導者能夠獲取最大利益的方向.因為以盈利為目的的報紙會紛紛迎合討好民主,而往大眾偏好的方向與事物方向,或歪曲事實,或以偏概全.

    個人會因為複雜的外部環境,成見和興趣做出非理性的判斷,或被少數政治寡頭利用象徵操縱輿論,該如何走出輿論面臨的困境成了一個關鍵.Lippmann認為報紙無法擔此重任.因為報紙已經成了利益集團的代言人.良好的連接起報紙和公眾輿論,只是一種渴望中的理想模式,現實是報紙已被廣告主過濾過的,被記者,編輯摻雜了個人傾向修正過,這些都影響著輿論的真實可能.因為新聞與真相早已不是一回事,新聞的作用成了凸顯某個事件,而真相則是為了解釋隱蔽的事實.但新聞經過媒體工作者以個人經驗與意象為基礎重構後,將會脫離原來的樣貌而充滿偏見,謬誤.此外,媒體賴以生存來自廣告商,財團,政黨的壓力影響,都會使得新聞已無法承擔對人類生活真相進行解釋的責任,更無法造就公共輿論.作者建議將改良的重任交給此一領域的專家.但專家應與決策者保持距離,專家的任務是提供訊息,從而使輿論真正反映事實.

   以今日的媒體狀態而言,技術型態呈現方式早已完全不同於100年前,在Lippmann時代他觀察到隨著生活型態多元化後人們用在閱讀報紙的時間減少,越來越容易受碎片化標題化的機制影響,而失去了個人思考或探索的能力.但今日人們雖然更不讀報了,碎片化與意象化的觀點卻離開紙媒轉而大量的以影像方式進入人類的感官中.因此,人們雖然接觸的訊息較過往更多,卻未必能創造出人類智慧通往理性,反而走向分化的刻板印象與意識形態.那麽究竟個人理性能否成為公眾輿論的基礎?從作者的觀點來看,他顯然認為對要寄望於個體自省是悲觀的,個人理性在社會活動中是處於一種無用狀態.但我以為另一方複雜卻又充滿秩序的社會生活形式既不是源自於人為設計,也不是刻意發明的結果,而是由於透過許許多多未事先商量一致目標的個體各自行動的結果,然後透過不斷的嘗試錯誤積累發展出來形成的自發秩序,如我國疫情間個體的自律性遠高於官員的強制力,就是明證,所以對理性的作用雖然悲觀,個人以為仍是優於菁英決策形式.但作者顯然是因為喪失了對個體的信心,從而訴諸精英體制與觀點.但過於強大的行政權是否能同時相容於有效且開放的第四權其實是個問題,這是作者寫作當時未曾見過或思考的部分.我對期望個體自發的能力與影響力也仍存疑,畢竟現實就已經表現出它最糟的樣子,但我還是相信交由個體自發絕對遠勝由菁英操控擬定輿論走向,因為那早就是歷史已經出現過的抵抗獨裁的一種有效機制,儘管它也不甚樂觀.以上.


 

天空的皮膚

 

天空的皮膚(La piel del cielo ,Elena Poniatowska)

    Scinece will win! ?

    接著選的是墨西哥作家波尼亞托夫斯卡(Poniatowska)的"天空的皮膚".這是本以天文學為題材的小說,有些冷門,不過天文學只是一個載體,盛載的內容其實另有他物.

   洛倫索是墨西哥一個落拓貴族家庭的小孩,共有兄弟姊妹共五人,他的祖上雖曾服務於墨西哥國王,但到了他父親這一代已經落入凡間,不再擁有權勢,但他父親卻依舊表面保持著貴族的心態與生活方式.因此出身低微的洛倫索母親與五個孩子並沒有與父親同住在市鎮中,而是遠離市鎮獨居鄉下,父親每隔一段時間才來此探望他們.所以孩子與父親的關係是生疏與隔閡的.直到某一天洛倫索的母親突然驟逝,父親將他們接回同住,但很明顯的這些小孩在這個自以為仍是貴族家庭的生活是突兀與不協的.逐步成年後,洛倫索的學校成績尚可便結交了一些有識之士為友,他們一起學習共同討論爭辯盼望未來有美好的前途,但洛倫索的家族因為財富與其他人不同,所以雖然仍購與這些貴公子為友,並且他的朋友也沒有因此輕視他,但羞澀的阮囊仍令弗洛倫在許督方面施展不開,中學畢業後並不能與他的朋友進入好的大學就讀,只能在附近的獨立學院學習法律,因此而與他的朋友逐步疏遠,並逐漸地產生了社會主義思想與有了改革社會的意志,因此他加入了一些激進組織希望能夠改良社會不平與不公義.但經過一段時間到各地宣揚思想進行派報的活動後,他發現所謂的激進行動組織或政黨根本是表裡不一,藏汙納垢的團體,此時有一位組織上的前輩帶領他進入了觀星的領域,弗洛倫深深地為此著迷,從此放棄學習法律,丟掉改變社會的各種運動思想,一心一意投入天文學,"天空的皮膚"便是以此為題從他投入天文學到成為墨西哥天文學界的宗派領導人物的整個過程與經歷..

   Science wil win!?這是最近熱門的一種被宣傳觀點,只是在此我在驚嘆號後加了問號.洛倫索是一個頭腦清晰,聰明,但脾氣暴躁且直言不諱的人.一旦他投入了天文學,他棄人文學科專攻自然科學,他就只相信唯有科學能改變世界,唯有科學能改善墨西哥的生活,唯有科學才不存在模稜兩可令人踟躕的時刻與區間.他的這個信仰讓他在專業事業上受人尊敬,也為自己贏得了生活上的必須收入,不再像他年輕人時總是得為錢來妥協,來忍讓,來委屈自我.加上他因為曾經從事社會運動,看多了搞社會運動,政治上的政客們總是憑藉著兩片嘴皮滔滔不絕的表現與販賣自我的理想或是帶給大眾的希望,但背地裡卻總是搞著這樣或那樣的金錢,錢權交易令他不齒,所以事業上的成功,卻是更令他相信類似Science will win這樣的觀念,只有科學才是一切進步的主因與動力.然而相對的洛倫索在事業之外的生活起初是一篇糟糕,到處遭遇阻礙.他母親的猝逝,他父親在路上被莫名其妙飛來的石頭給打死,他好不容易有了愛情的對象的一位熟女的突然死亡,這些都讓他逐步地從家庭,從情愛中,甚至因為看不慣他昔日懷抱夢想的幾位朋友也迷上了世俗權交易的陋習,而將過往的志向拋卻而從朋友中逐步疏離邁向了孤獨的道路,所以與他的事業生活的成功相比,他的私人生活完全是絕對失敗.

    首先必須說明白的是這本小說使用了太多了天文學,物理學界的名人,加上小說虛構的人物,一堆的各地天文台所在,設備功能,有點令人覺得討厭,妨害閱讀,但畢竟這是主題的背景,無可厚非,只是這樣一來便容易如觀星遇到雲霧與雨天不意看穿小說的企圖.在一連串周圍親人的不幸身亡或是因為個人理由遠離後,一個問題移直縈繞在洛倫索腦中,那就是"時間"究竟是甚麼?這是個科學問題,還是個哲學問題?剛開始他是以科學的觀點來體會這點,"時間一去不復返",所以你能看到一個孜孜不倦,總是親力親為於研究觀星實務上的男人.因此他痛恨一切浪費時間,不務實指發展表面功夫與現象的事情,這就造成了他與他人的格格不入,特別是墨西個這個社會,這個國家,這個國家的人總是將大多數的資源,時間浪費在一切他認為無用功的事物上,享樂,飲邑,而政治更虛耗在虛有其表的做作,浪費,貪汙,甚至是沒有實力的人來佔缺浪費國家資源,阻礙進步,這些大段的描述似有嘲諷當地社會的意思.但隨著這樣直白,坦率,與具備執行力的學術研究者的表現下另一個不耐,暴躁,不能體會他人困境冷血的機械人也逐步地出現,等到他事業有所成,他人事業都還停留在原地時,他也因為一個女性浮士妲的闖入而有了新的想法.時間就是當下,過去的也不會全部就過去,它還是屬於人身上一部分,"時間就是實實在在的生活",這是經過了幾十年,洛倫索才終於體會到真正關鍵,只是那已太遲,即使他得到了這樣的結論,雖不算太遲,但浮士妲已然遠去.

     小說想強調的就是這種科學與哲學間的相融與互斥,科學固然能說明自然真理,但科學無法自我決定何者為緊要?因為決定它的重要性是人,所以我在驚嘆號後接著一個問號便是此意.作者透過洛倫索角色表現出一個對於傳統社會迷戀蒙昧,拖沓,無知,信仰或是古老價值的批判,另一方面引進一個新的女性來顯出其實洛倫索自身也存有僵固不知變化一面的問題,同時表現出了表象的科學行為性中卻存著內心傳統保守無法自我突破的一面,這隱隱暗示著一個人進步的除了在於追求不斷向前變化改進的知識本體,最重要的其實是承載體自身認知到進步才行,這樣的進步不單是科學上的認知,還要將這種觀念同樣奉行於人存在的社會並與其共進,因此洛倫索是嘲諷墨西哥的角色,但他也同時是被嘲諷的對象,而不是只有單純的傳統墨西哥社會.

     直到閱讀到了尾聲才注意到這書的作者是位女性,因為小說的主角是位表面看來重視科學理性的人,但實際其實是一個文化與社會思想傳統保守的人,家庭關羽愛情觀都停留在物種延續的功能上.因此我以為,這雖是一本以天文學包裝的故事,但內核談的卻是人,家庭,社會間的關係隨著科技化,現代化,全球化的發展而越來越疏離的現況.從1950年代的慢步調,悠閒,緊密的人際到2000年網路出現的快速卻隔閡的演變,時代或時間的演進表達了這種狀態.而洛倫索卻自始至終都處在逐漸與人疏離的情況,反而因為網路的出現,讓浮士妲與波士頓的同好成了情侶才讓他有所省悟與憤怒,但終究為時已晚,反而浮士妲以一個幼年受性侵的女性轉成離開家庭庇佑獨自生活,不吝於女同志的身分於舞台表演,又在天文學中成了後起之秀,勇與追求所愛的最後離開墨西哥,顯然這是一本隱藏強烈女性價值思維的小說,只是在大範圍洛羅索地描述裡被忽視了.小說的細節與非重要性人物人名太多干擾了主線的進行,可能會令人有不知在讀甚麼故事的感覺,這應該是較明顯的敗筆.以上.


2021年6月6日 星期日

貧民窟宅男的世界末日:奧斯卡.哇塞短暫奇妙的一生

 

貧民窟宅男的世界末日:奧斯卡.哇塞短暫奇妙的一生(The Brief Wondrous Life of Oscar Wao,Junot Díaz)

    系列的下一本是"奧斯卡.蛙塞短暫奇妙的一生",原文書名裡的"Wao"翻作哇塞,個人雖以為有些怪,但這樣翻可能貼近年輕讀者的口語就是了,Junot Diaz是個多明尼加裔的美國作家,移民的身分與這本小說的題材是絕對相關的 正如前面我們看的"已知的世界"的黑人種植園主一般,題材都是與作者自身的出身條件有相對關係,依舊是包裹著身分政治的小說.

    小說裡主角奧斯卡是出生於美國的多明尼加裔,因為他的母親逃難才成為美國人,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便拋家棄子,他與母親姊姊三人居住在紐澤西的多明尼加人社區.因為7歲時一次三角戀的失敗,奧斯卡自哀自憐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肥宅.每天不是坐在電腦電視前看動漫,便是閱讀各類科幻與懸疑題材小說,平日熟識的朋友與人物若不是科幻劇以及電玩裡的人物,就是也喜歡這些東西的怪咖,而他最大的愛好是寫科幻小說,對於其他事物皆不太感興趣,有點自閉與群不合,除此外最糟的是他還因每天習慣吃喝垃圾食物又不愛動成了一個超級大胖子,滿臉粉刺.但像他這樣的人物卻是一個經常不自覺會迷戀女孩的怪胎,鄰里間,學校裡,他經常扮演青少年癡漢想一親芳澤,儘管女孩子看到他的身材往往只有嘲笑,揶揄,與躲避,所以實際上他連一個女孩子也沒真正交往過,但這並不妨礙他總是沈浸在自我的單戀想像裡.

    這小說是透過奧斯卡成長的經歷來做為發展原點,向上一路延伸到他家族成員的過往歷史,主要是透過家族成員的情感經歷為主軸,這個主軸的重心便是情感上詛咒.關於他的家族受到的詛咒,詛咒和破咒的傳說.奧斯卡相信,那個從他的外祖父母開始,一直影響到他的母親和姐姐命運的詛咒,也如宿命般攀附在他身上,因為他們都有愛上一個人卻總得不到圓滿的回報的經歷.小說分別從奧斯卡的姐姐蘿拉和她的前男友尤尼爾的視角交替敘述,德萊昂家族幾代人在美國和多明尼加的故事,也就是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交錯.然而這個情感經歷的詛咒似乎又與他家族因為政治面臨的災難詛咒是一致的.他親生外祖父母的死亡,他母親的逃美悲劇,包括他自己的情感結局都與多明尼加的政治政局相關,與情感結局接近的是那個國家的政治與德萊昂一家情感都在追求一個完美的結局而不得,而在第一人稱的姐姐蘿拉與第三人稱尤尼爾之外,這小說利用了大量的註釋,這些註釋看起來是第三人稱,但明顯的就是Diaz的口吻,這是第一人稱,但隔離於小說主軸之外的背景,卻又不是學術性的註釋,而是以Diaz自身的知識夾雜記憶,經歷來寫的關於多明尼加的歷史,歷史政治人物評價來寫的多明尼加小史.

    過去的多明尼加政治寫作我們看過尤薩的"公羊的盛宴",關於獨裁者特魯希略的故事,獨裁者的形象在傳統思維與言語模式裡被放在主要地位,而無名個人的鮮活聲音和形象變淹沒於集體的洪流中,政治敘事壓倒了個體生活的細枝末節."奧斯卡.哇塞短暫奇妙的一生"則著重於個體的經歷,傷痛,悲哀,與堅持,是一點一點的由庶民生活經歷與瑣細的小情小愛構成,過去被視為重要的宏大人物與事件則被丟進了注釋.文本主體少見政治議題的敘事,卻由對一個肥宅或其他小人物的生活中對世態的觀察中透出一個時代的嚴酷與荒唐,摧殘與毀滅,反而作者自身的立場與經驗,加上宏大的歷史過程被丟進了注釋,這是一種特殊的新對比方式.書中大段的注釋透露了許多獨裁者特魯希略當政期間多明尼加的黑暗歷史.這些描述多是戲謔式的,並不是正統的歷史敘述法,因此由於為闡釋人的不同而有了不同角度的註解.我們一路看了許多的拉美小說與歷史或社會著作,拉丁美洲作家的筆下那塊土地總讓人感覺富饒但卻充滿荒誕怪事與神奇詛咒.詛咒是來自哥倫布的艦隊?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統治?是貿易全球化?還是美國扶持的軍政府的獨裁統治?說法不一而足.在"奧斯卡.哇塞短暫奇妙的一生"中將這些都丟在遠方,關注的重點變了,說歷史,可能不再是以史為鑒,講出什麽興復國家或是社會繁榮的道理,而是要關懷每一個小人物的感受,將重點放在那些無名的短暫生命個體上.或許這符合移民國美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講求個人價值,重視多元和包容,至少表面是講這些的.少數族裔後代,貧民窟少年,社會畸零人與該有的小眾群體元素都有了,寫一個喪到家的小胖子的倒黴經歷,出生到死,仍為處男,絕對是相當符合現代的主流意識形態.這相對也表示了社會與歷史的變遷.

     小說開始就讓我們知道在多名尼加存在著底層人民深信不疑的詛咒,當時那個詛咒集中體現在獨裁者特魯希略身上,即使這個獨裁者後來死去,詛咒還是存在,還是給被詛咒的人帶來不幸的命運.奧斯卡的外祖父因為軟弱,坐以待斃,以致造成家族的不幸開始.奧斯卡的母親試圖反抗詛咒逃到了美國,卻依舊被"不愛"教訓,姐姐x蘿拉付出沈重的成長代價,與尤尼爾分合多次,最終算是成功的逃離詛咒,但這應該是建立在奧斯卡的悲劇之後的醒悟.唯奧斯卡選擇勇敢面對詛咒,報哲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心態,但卻為此付出生命代價.從情感諷刺的另一面比擬的就是面對政治詛咒,其實就是多明尼加動盪混亂暴力不段的政治,社會生活,民眾普遍從漠視忽視,視為與己無關,到幻想與暴力獨裁之共存的幻想,只追求個人的安逸理想生活而消極怠惰,最終到受到傷害不是被殺就是逃離,最後是為愛而勇敢面,對個人來說,撇開身分政治所表徵的民族主義排除異己的殺戮外,唯一能做的就是隱忍潛藏,或對抗,或逃離,只有生存,談不上英雄.面對無法阻止的惡,不參與共犯的就已是難能可貴,是一種善良的人性.小說在一個家族的三代人,不斷反抗詛咒,雖然沒有取得完全的成功,但結局依舊是彰顯著人性光輝的,儘管它仍內涵著對於多明尼加的人民與政治的諷刺,因為除了將統治惡行是為詛咒外,它們反抗或逃離的是詛咒的結果,而他們卻不敢反對反抗造成詛咒結果的罪惡本身,所以展現出多明尼加的社會或政治混亂並不像多明尼加的男人如此的擅長於結交異性,有各種各樣的經歷經驗與生活,反而如奧斯卡一般常常的迷戀在脫離現實的幻想作品中,而與人類真實情感的交流幾乎完全無關.

        小說裡的身份認同的困惑並沒有陷在虛無或民族主義的陷阱中,而是將置於更廣闊的視域內,以情感的幸福,或說從性暗喻著情感幸福追球的開始.對於奧斯卡這個處男最終終於得到了他的終身追求,但何嘗不是在暗指多明尼加在政治幸福上上仍是個處男.小說裡充斥著動漫,電玩,科幻小說等作品或產品的名稱與內容橋段,對於不熟悉這方面的人,比如我,可能會有些隔閡感但基本上不影響閱讀,反而是對於特魯希略統治時期沒有太多概念的人應該不太理解部分故事的內容,這才是問題.以上.




2021年6月4日 星期五

電廠之夜

 

電廠之夜(La noche de la Usina,Eduardo Sacheri)

   接著轉到拉美小說,選的是阿根廷作家薩切利(Eduardo Sacheri)的"電廠之夜",這是一個架構在2001年阿根廷金融風暴背景下的故事.Sacheri的前作"謎一樣的眼睛"曾改編拍成電影,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影片網上可找到."電廠之夜"也在2019年翻拍成電影,似乎並沒有引進國內,且因為是講西班牙文,我沒在網路上找到有中譯字幕的版本,所以只是單純的看書.

   能翻拍成電影通常表示原著有一定的通俗性,雖然也可能是例外,"電廠之夜"卻是絕對簡單通俗,因此雖是長篇但可能一天就能讀完.不過在表現簡單的敘述下卻也有深意隱藏其下.一個退役的足球明星佩拉西回到家奧康納小鎮生活,雖然他是明星但足球生涯並沒有賺進太多錢,回到家鄉後娶妻生子並開了個高速公路服務站提供來往的駕駛食宿來生活,隨著兒子成年到外地念大學後,雖然生活的重擔逐漸減少,但阿根廷在這段時間的政治不穩,軍政府與裴隆主義者相互傾軋經濟發展也跟著停滯不前.所以國內的經濟狀況越發蕭條也影響到了小鎮人的生活.當他看到路邊廢棄10多年的倉庫與養雞場時,興起了養雞來增加收入創造小鎮就業機會的念頭,找了幾個朋友集資想頂下廢棄的倉庫雞場,無奈錢仍不夠,所以必須向銀行貸款.而銀行經理得知他的來意後,慫恿他須先存入一筆保證金才能貸款給他,於是佩拉西將眾人的集資款35萬美金存入銀行準備核貸.但佩拉西不知道銀行經理早就得到一個極端私密的內線消息,就是政府即將宣布新的金融政策,限制存戶每天只能領250披索,於是他一面慫恿佩拉西貸款,反手就勾結了小鎮的富人曼希並快速了通過了他的貸款35萬美金,於是佩拉西前腳存入銀行的美金,後腳就被曼攜貸走.保證金存入的那個周末政府公布了新的政策,這下佩拉西開始緊張發愁了,去找經理理論也毫無辦法,直到銀行職員私下告訴他惡人曼希在他存入不久時就從經理辦公室得到了那筆錢,他才知道經理與曼希勾結的事情.後來他與老婆想去領錢並找經理討個說法的回程時在公路上出車禍,老婆因此身亡,佩拉西重傷住院身體與心智都委靡了下來.直到與他集資的小鎮朋友私下得知的一個消息才讓佩拉西振作起來,決心報仇.

    原來曼希在得到那筆錢後,因為國內的金融秩序大亂美元與批索的匯率由1比1升值為1比3,造成阿根廷貨幣大貶值,資產價格大幅衰落,而限制提款金額更重創國內經濟,使得許多店舖無法生存必須出售,曼希因此在小鎮裡買了許多資產,也買進了大量的土地開闢成種植作物農場,唯私下祕密的找人在地處偏遠的農場中央開了一個地窖,這個開挖地窖的工人後來因病過世臨死前透露出這個秘密.佩拉西與他的集資朋友們判斷曼希一定是將他的美金偷偷藏在此地.於是他們興起了去偷回這筆錢的念頭.經過測試,他們的猜測可能是對的,因為地窖裡竟然安裝了紅外線偵測裝置,當偵測有人入侵時會提出警訊給曼希,曼希即使遠在鎮內也能透過手機得到報訊而趕到地窖.為了破解報警器,他們私下調查得知這台機器必須靠電力支撐,若直接將其破壞,一樣會發報訊息,光是斷電並沒有用,它們也不知道密碼.所幸佩拉西喜歡看電影,特別是奧黛麗赫本的電影,他從電影"偷龍轉鳳"中得到靈感,想讓警報器失效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主人自己關掉它,於是他們假意幾次故意的觸發報警器,讓曼希因為報警器經常誤發對它失去信心,把報警器電池給拆掉,讓報警器只剩靠外接的電線來維持電力.而後它們再等一個機會,一個下暴雨的機會,等了許久終於來臨了,某天傍晚烏雲密布,佩拉西與他的集資同伴出發行動,他們一方面在舊電廠,現在作為小鎮的變電所中安裝炸藥,一方面派人在通往地窖的土路上挖出一個大陷坑.隨著閃電雷鳴大作,他們引發炸藥,炸壞了電廠的設備,使得附近的鄉鎮都陷入停電,趁此機會它們終於無礙地進入地窖,拿走了曼希存放在那裏將近90萬美金的錢,而當曼希對停電感到不安駕車趕赴地窖時,連車帶人掉進了陷坑,等它脫離坑洞來到地窖時,錢早已被取空.拿到這筆錢的佩拉西等人也如願的買下倉庫雞場,並雇用了30多人,不但自己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軌道,也幫助了許多小鎮人脫離苦難,曼希雖不甘心報案,但這案子自始至終都未被偵破.

    這是一部善良有趣的作品.雖然說表面上正如我寫的它是佩拉西的復仇,但其實文本沒有透露出仇恨的意味,更沒有太多遷怒於人橋段或文字表現,要知道續是裡曼希從來不知這一群人的存在,這些人都是天性樂天純樸的鄉人,他們只是想拿回屬於他們自己原有的金錢,並不想多拿,甚至計畫裡原就有把拿多餘的錢懷回去的部分,可見都不是貪婪之人的計謀,當然純樸的人並不表示它就該呆笨沒有智慧,沒有策劃能力,這是通俗曉書最喜歡的誤區,但這本小說沒有這樣寫,慎連佩拉西也沒有太多殺妻之恨的情結,他理解那都是生活偶發間的一種可能,即使若不是先被騙錢也不會開車走上那條公路發生車禍,但他並沒有絕對的恨意,他的重心仍在倉庫與機場,小鎮民眾的單純生活而已.反而可以說這是一本充滿詼諧意趣的故事,看一群小人物如何面對他們人生的劇變,儘管35萬美金可以說相當巨大,也是這樣的雲淡風輕地喝著馬戴茶抽著菸過日子,既不因為有它而富嬌也沒因為失它而墮落頹唐.物質生活好了固然很好,沒有也不是太大問題,這是拉美特色,也是小說人物天真純樸的自然表現.甚至於對於不合理的金融政策,他們只是嘴裡挖苦,他們知道不可能改變甚麼,也無人去找體制的麻煩,去找官府的通道來求償,因為他們可能已經對政治政府完全失望,所以自然完全沒有想到或沒想用那個解決問題的路徑.而那位銀行經理,儘管他是詐騙事件的主角之一,但是當佩拉西知道他一家四口死於車禍,反而認為這是自己經常詛咒他報應的結果而感到心中不安,從這一點我們就知道小說不是在顯現復仇的快感,而是在強調善良生命的可期.

    另一方面來說這是一部極度諷刺政局的小說.曼希這個人物貪婪狡詐,小心謹慎,不僅算計了許多人,以不公平手段謀奪了他們的財產,甚至連政府都被他算計利用了.想想看那種提出限制銀行提領金錢數額的荒唐政策,所有的老百姓都得為此付出代價,只有像銀行經理與曼希這種刁狡的人才能從政府手中拿到錢,這不意味著只有心中藏著各種算計的壞人才能在這種政治動盪的時代裡保住自己的財產,否則可能隨時淪為一無所有,這若不是在歌頌惡劣歹行,便只能是看成諷刺時政了,在那樣的慌亂動盪的時間裡,在拉美地區領導人的金融政策與經濟規劃裡,結果竟然只能把錢藏在地窖埋在土裡,用這種最原始的方式保住自己的財產才能成功,無異也是另一種對於政策不滿的嘲諷,所有的私產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被政府以各種名義奪走.而看看小鎮破敗幾乎沒有班車的火車站,隨便賄絡官員就能開設的服務區,人去樓空設備毀壞的建築營地,倉庫,甚至是電廠,在在以貧窮的樣貌來表現作者對時政與政治作為的諷刺,所以最終佩拉西等人唯一能靠的就只有自己,儘管最終仍由有人私下盜走了部分的金錢,但對他們而言已經能過上它們願意滿足的生活了.

    小說輕鬆簡單,充滿拉美的人物特性,儘管情節可能近於好萊塢,但我想應該在呈現面中還是有所不同的,不是本太嚴肅卻也帶點深意的作品,不過這本小說似乎是沒有繁體版就是了.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