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0日 星期六

斯德哥爾摩情人

showLargeImage.jpg



斯德哥爾摩情人(LOS AMANTES DE ESTOCOLMO,Roberto Ampuero)



   為這次美洲小說的主題準備的書不少,但不確定能否在這次都看將它全部讀過,從福克納的"聖殿","押沙龍押沙龍","去吧,摩西"."我彌留之際",馬奎斯"愛在瘟疫蔓延時",魯爾福"佩德羅.巴拉莫",阿圖里亞斯"玉米人',"總統先生',波拉尼奧"2666",富恩特斯"阿爾特米奧.克羅斯之死",科塔薩爾"萬火歸一",阿特伍德"盲眼刺客',翁達傑"英國病人",數目太多,每本的份量又不少,除了部分實體書外其他多是早年別人給的pdf檔,所以不確定能否全部看完,畢竟看pdf傷眼,只好看到哪本就算到哪了,就不列閱讀順序了,照例,不會一直看小說,還是會插入其他類書籍.   



   接在"城市與狗"與"麥田捕手"後的是一本智利作家的作品.書名叫做"斯德哥爾摩情人",也確實是個發生在瑞典的故事.但作者Ampuero是智利人,他曾經因為政治原因流亡到歐洲20年,也曾移居瑞典4年,回國後曾擔任智利的駐外大使,後又出任外交部長,這篇小說得主角背景與他的政治背景與起伏是相關的,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本反映他自身經歷的作品.儘管拉美曾經政治動盪,不知為何竟有好幾位知名作家都能當上自己所在國家的部長,總理,甚至總統,雖然他們的政績普遍不佳,又貪污頻傳,但文學作品的卻四未曾受影響."斯德哥爾摩情人"是本帶著懸疑的偵探小說.



   就通俗的意義上,這疑似一本偵探小說,一對在斯德哥爾摩生活的夫妻,先生偶然間發現妻子私藏一些情趣衣物,又經常與一些他不熟識的異性偷偷聯繫與見面,先生克里斯托瓦懷疑妻子馬賽拉有外遇,於是他開始跟蹤馬賽拉,果然發現她與一些男人見面.就在此時他的鄰居馬爾庫斯的老婆瑪莉亞病逝,但是他波蘭籍的女傭博耶娜卻向克里斯托瓦暗示其實是被馬爾庫斯下要害死好模奪財產.於是半信半疑的克里斯托瓦開始了他的鄰居接觸,確認韋伯耶娜可能故意說他前雇主的壞話,因為馬俺庫斯看來極為頹喪厭倦了斯德哥爾摩的生活.有一天當克里斯托瓦又跟蹤妻子時,發現她進了一幢湖邊別墅,原本他打算入內抓姦,卻不料發現妻子正與一個白人男子打鬥,他上前協助妻子卻失手殺死了這個俄羅斯人.兩人慌張逃離現場,卻在進入家門前遇到了馬爾庫斯,讓他看到了一些他們從殺人現場帶走想湮滅的物品.於是克里斯托瓦很擔心當案情為大眾所知曉時,馬爾庫斯會想起今天他所看到的場景進而去檢舉他們.於是他試著想要抓住馬爾庫斯殺妻的證據想藉此來勒索他做條件交換.事實上克里斯托瓦夫妻都是智利人,他們是因為政治因素不得不離開家鄉到歐洲生活,所以在瑞典克里斯托瓦藉著寫作偵探小說為生,他當下正在創作的正是一本以他自己當前生活為本的小說,因此他已經將對妻子外遇的懷疑,對鄰居殺妻的可疑,與自己在湖邊別墅中所發生的事情,與自己心中的盤算都當成小說人物與情節寫盡自己的小說中,但是湖邊殺人事件後,他意識到自己的小說不能夠再按實際的情況來寫,否則將來人們查到小說,不就知道他是兇手,於是他開始半真半虛的繼續他的寫作.不久後女傭博耶娜在家中遇害,負責調查的警官董甘找上了克里斯托瓦.董甘透露博耶娜的死可能與俄國的黑手黨有關,但是克里斯托瓦卻以為是馬爾庫斯為了害怕自己殺妻的事洩漏而做掉了博耶娜.加上為了讓馬爾庫斯不透漏他曾看到的事情,他故意引導董甘可能其他人殺死博耶娜.於是他向董甘陳述這些從博耶娜聽來的謠言,於此同時,馬爾里斯看到了在商場商議事情的克里斯托瓦與董甘,以為克里斯托瓦是向董甘檢舉他殺人,他趁此時潛入克里斯托瓦家將他沒有及時丟掉滅證的殺人證物偷走.於是當克里斯托瓦回家時,馬爾庫斯拿著證據要脅克里斯托瓦.後來雙方達成默契,馬爾庫斯先是搬離,後來可能移居到他最喜歡的古巴去.而克里斯托瓦夫妻則因為外遇的還移而離婚分手,可里斯托瓦移居葡萄牙,馬賽拉則曾此不知所蹤,幾年後,董甘去葡萄牙度假,帶了一本朋友電腦上印下來的小說,要在這次旅行中讀它.卻在路上遇上了克里斯托瓦,原來那便電腦是克里斯托瓦離開斯德哥爾摩時寫作用的,不巧卻賣給了董甘的朋友,朋友一看小說中有提到董甘,就把小說印出來給他.克里斯妥瓦知道後,在董甘離去後,開槍打進自己的喉嚨,死了,而董甘知道他突然自殺死亡,回去翻看小說,才發現那是一本牽涉到三條命案的自白書.



    救我的看法上,這並非是一本單純的偵探小說.從主人公對真實與虛幻的混沌不清的角度來看它,似乎有那麼點意思.但我以為這種真實與虛幻不清是源於另一個面向.讀這本首先讓我注意到這小說的人物,這些人物其實具有內在的共通性,這共通性就能連結出一種完全不一樣的觀點,殺事件發生的地點明明是斯德哥爾摩,但是所有的人物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全都是政治烏托邦破滅後的失意人.馬賽拉的父親曾是智利獨裁者皮諾契特下的高官,權威專制統治稱霸政壇,但皮諾契特下台後,這些曾經風光的人,並沒有完全受到懲罰或流亡,有部分甚至還能在智利國內利用政商關係撈錢,但是馬賽拉卻痛恨這種生活,因為讓別人以為他是靠姓氏為生令他痛苦,因此與其在國內遭人唾棄,不如離開,轉到歐洲生活.克里斯托瓦的父兄一樣曾在皮諾契特的政權統治下受益,但他個人卻心儀社會主義,於是當新自由主義成為智利新政權的主軸價值後,他的不削自然轉為離開母國,也到歐洲生活.而女傭博耶娜原是波蘭大學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生,卻跑到瑞典幫傭,因為彼時波蘭共產黨早已受唾下台,馬克思那套主張被棄如敝屣,一個研究生只能淪落他國幫傭,心裡的不忿可想而知,那位被殺的俄國人實際原是蘇聯KGB的人,卻因為蘇聯解體,KGB政治地位衰退不得不到瑞典買賣藝術品為生轉售國內為生.至於董甘探長,其實他也是智利人,甚至他比克里斯托瓦還更具老資格,他是皮諾契特之前的阿葉德政府的官員,是一位篤信左派共黨信條的人,阿葉德被推翻後,他就來了智利,至於馬爾庫斯雖不是拉美人,卻是一位嚮往古巴與南美左派生活,崇敬卡斯楚的歐洲人.從這些人物各類背景,各存不同的思想的烏托邦,在這種條件下生活在單調冰冷,秩序,與民主的瑞典斯德哥爾摩簡直大異其趣.這就讓我聯想這是一個關於政治失意者或流亡者的題材.



    在這樣的故事中,表現的是政治失意者或流亡者在打發無邊無際單調的北歐異國生活與他們原有的思想,價值間落差間所產生的虛幻衝突,這樣的流亡或逃離生活與過去經歷拉美政治風雲的起伏相較,形成了三重空間,這三重空間分別是現實中的流亡地,流亡前的母國,以及目前由政敵統治中的母國三塊.這種混合著自己的想像與對自己越來越陌生的母國的差異形成了現實與想像的落差.在現實中的流亡地,斯德哥爾摩,寒冷單調冰封是他們面對環境的真實寫照,但更是這些小說人物對現實的感覺寫照,以致產生悲觀主義,失敗主義,挫敗情緒,冷漠情緒,懷疑,心灰意冷和不適應感等失落.隨著時間的經過越發的加重了對自身懷疑..而這三重空間有時是以單一空間的形式出現,更多的時候是兩重甚至三重空間,是由回憶構成交替融合的是對記憶的重組.這裡很好玩的是,由這些角色在流亡國的言行逤產生的另類諷刺,買賽拉雖然不削於他的父親過往的權勢所擁有的特權,可是在斯德哥爾摩,表面上她是個演員,實際上卻是靠著父親暗中接濟,利用他提供的金錢在瑞典販賣假畫,其實並沒有外在表面的光明,克里斯托瓦到了歐洲後,很快就放棄了他的左派烏托邦思想,而博耶娜與俄國藝品收購商都是對原共黨烏托邦思想與社會崩解後的嘲諷,至於董甘這位智利前共黨員,不但是逃到瑞典,甚至他完全改為信奉經濟民主的北歐體制,還成了體制下的警官,尤其他在商場上喝著海鮮湯享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陶醉的景象更是對原有信仰形成強烈諷刺,表面上這些人似乎都脫離了原來的烏托邦思維或國度,但實際上,在這小說裡,你常看不到他們屬於瑞典人行為心理的一面,從交友的範圍,到語言使用,甚至日常看的節目,聽的廣播,都依舊是南美提供的資訊,或當地移民族群所設的媒體,可以說他們簡直是身體活在瑞典但內裡卻仍在活在母國的奇異組合體.



    事實上這樣的移民出走母國者有三種不同的可能結果.第一種是一直無法與移居地社會同化.第二種雖已融入移居地社會,卻擺脫不了鄉土文化的根.第三類政治移入者融入了移居國的社會,並從母國的土壤中拔出了根.因政治因素出走或流亡者大多是在成年以後才移居國外的.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童年的記憶和教養是最深刻的,不可轉化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每個人實際上都生活在他或她的前半生中.但流亡者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成為一個精神無家可歸的浪子.一位移民要遭受多重分裂與挑戰,他失去了他原有的地方,他進入一種陌生語言,他發現自己處身於社會行為和準則與他自身不同.於是他感到了自由後的失重,產生了認同危機,最重要的是政治失意者不是主動的移民者,而是被動者,以致除了以上這些個多了一份小心翼翼的謹慎與約束,這形成了更大的壓力與問題.



    因此回到一般意義上看這部的偵探小說,克里斯托瓦究竟是否是真的兇手,或殺人,其實是不得而知的.因為,留在電腦硬碟中的書稿還是自白,其實不情楚,在虛實不明之間,克里斯托瓦都知道不能將全部的真實寫下來,必須真實與虛幻參半,而最後的自殺與其是說逃避警方的追捕,還不如說他已經都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誰?又是怎麼會到了葡萄牙的渡假地,不能找到自己.那結局當然是如此.以上.



2021年1月28日 星期四

麥田捕手

s10413848.jpg



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J. D. Salinger)



   接著是本北美小說.這書的心得難寫.雖然它是本名氣比較大的作品.可是高中時沒看過,後來也沒看.當時看過類似的書就是"拒絕聯考的小子",若你現在要問我心得,我可能會說他若沒拒絕聯考可能好一點,畢竟根據作者現在的言論,文字觀點邏輯與行事簡直只剩宗教信仰傳播作用,不具甚麼思考性,也許當初唸大學可能可以改變這種結果,但誰知道呢?!.不過,我立刻醒悟這種後設想法是有問題的.對當下的我來說要寫這種青年期作家對於青少年時的思考行事故事的心得,未免已經老到不堪領悟,也難體會.



  此刻直覺的想法"麥田捕手"就是無聊荒謬青少年的荒唐歲月自述.所以,自然不能這麼寫.與"城市與狗"類似,它也是一種人與社會關係的表述.但相反的是它不是人臣服於世的無奈,它是描述對人沉浮於世的對抗與逃離.是卡謬"異鄉人'與電影"刺激1995"(原著為史提芬金的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的合體,但與這種合體不一樣的是,"麥田捕手"的第一人稱:霍爾頓是個中學生,更進一步說是剛剛又被退學的中學生,主角的年齡不大,所以有不同於異鄉人或刺激1995主角那種大人的價值與思維,自然會呈現完全不同的風格與取向,故事寫的就是他收到退學通知準備離開學校前的最後時光,與隨後他決定回到故鄉紐約卻不先回家而在紐約市區閒晃幾天這一路上發生的事.



   1963年耶魯大學的Stanley Milgram教授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俗稱米爾格倫實驗(Milgram experiment),這是一種人類對服從面向的實驗.這個實驗在一個靜態的實驗環境中測試一個普通人的服從性,科學家給予受試者電擊後,來衡量一個受試者在逐漸增強電擊幅度下願意在另一個人身上加諸多少的痛苦.實驗顯示了人對於權力者有較大的服從意願時,也就是當實驗給予受試者較大的電壓時,他就有更大的可能去做出幾乎任何尺度的懲罰他人的行為.這個實驗看似與"麥田捕手"無關,但這測試有另個名稱,叫"權力服從研究".試想一下社會中甚麼樣的"力量"看似無形卻是有相對較大的電壓能讓人不得不服從?!從單純實驗的電壓,到實驗是從艾希曼"平庸的罪惡"而來,我們會以為暴力,武力,刑求等罪惡的方式就是這種最大的力量.但其實並不是,真正讓多數人從眾的推力其實源於產生'幸福"的秩序力量.也就是透過這種力量讓人馴化,當一個人信仰著社會邁向進步,個人邁向成功的幸福價值追求是人類社會或個人生活最重要的事情時,,那麼能夠邁向這種價值活結果的種種規範,制度,形式,就成了督樹人認為必須遵守的慣例或習俗,所謂約定俗成,當價值追求一致時,行為的限制也就被高高的框限了.接受這種過程的人,會說他是一種文明或文化的進步,相反的自然有人會體認到這種進步價值的可疑性.做一個人,或是在人類社會生活,或人類社會本身就該這樣的被規範,圈定,或直白的說人就該這樣的被社會給馴化嗎?這等於鯊堡的囚犯不想被監獄給"制度化",或是"異鄉人"當下必須做直覺而非社會化下的反應,如果周遭的都要追求幸福,或是物質環境進步,他們已經接受了要達到這些該有怎樣的人生路徑,而你是個例外,你並非質疑有其他的路能邁向幸福所以對抗他們,而是壓根就狐疑人類為什麼需要追求那些?人不能只追求當下的爽快嗎?,不能只追求無所事事嗎?不能追求懶惰嗎?不能追求想吃再去獵捕的動物生活嗎?可不可以不知道,但當只有你是這種追求時,別人若非嘲笑你,諷刺你,就是親近的人來阻止你,而這是霍爾頓這個小說人物的當下狀態,一種極度壓力的"米爾格倫"實驗狀態,當然這是隱形的,並沒有真的電擊測試,但它卻無處不在.



   所以,我並沒有依照一般將霍爾頓看作是個青少年的叛逆來解讀這部小說.是以逃離與對抗社會馴化的過程來看這部,且它是一部極度反諷的,因為主角根本逃不開也沒有對抗成功.學生要好好唸書,不想唸書就求個手藝,找個好工作,然後何時該結婚,生子,賺錢,建立事業,要讓言行生活要合乎正常的禮儀,法律,規範,對於異性該是如何,對於家庭該是如何,對於社會該是如何,好像社會自有其規範或不言而喻的準則,以上這些種種雖然各地區的要求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基於一個人類正常的期望與幸福欲求產生,一條直坦通向順利,幸福,美滿,和諧的工作,事業,家庭的必要結果.但是,人活著就是追求這些嗎?霍爾頓可能言行存在叛逆性,但這非重點.他最初的疑問也很單純,人活著究竟的做是甚麼?或說人是來做甚麼,跟狗,豬有甚麼不一樣.還是說遵循那些的人有比狗與豬活著更好嗎?要知道他就是青少年,之前並不知道太過世俗深化的社會系統與規制那些,他眼見為多是玩樂,吃喝,閑散的過生活,只是社會系統的壓力隨著年齡逐步地貼近了他,他感到了疑惑與懼怕.



   小說安排的很有意思,這位主角從開始因為在紐約把擊劍器材弄丟了,害得學校不能參賽,灰溜溜的回到學校,但他不在意.他是回來收拾行李的,成績不佳準備被退學已經是早知道的.然後就展開了一系列對抗,一路的對抗,其實是一路敗退撤退,最終興起了"逃離"的念頭."退學"就是對抗的開始,讀者當然也解釋成逃離馴化的開始.別看霍爾頓通篇到尾自我,自負,毫不在意他人,隨時展現自己獨特的行為與主張,但其實他"色厲內壬".架不敢打,也打不過大塊頭,叫了雞不敢真嫖只能聊天,被人家多訛詐了5塊,也只能忍氣吞聲奉送出去,說話惹了女孩不高興也只能低聲下氣,女孩與其他男孩聊天也只令他氣到內傷自己走開,當他覺得受到老師變態的撫摸也沒有反抗,只是離開那間屋子,甚至通篇他都在不斷的與各年種年齡層的女性調笑,調情,說無意義的垃圾話,看來似乎是情場老手,還能在同性面前吹噓戰功,但其實他根本就是個處男,那些一切的肉體戰果吹噓原來都是假象,他啥也沒做成.是的,如果沒把這些狀態與結果挑出來,讀者大部分看到且記得的其實是一個表面一直在反抗社會價值,與對抗他人被社會價值馴化後的言行的瘋狂青少年或少年英雄,但其實他的對抗方式不過就是言語上的俗話髒話,或是藉著低級的性暗示語言等嘲諷,並沒有真的有效反抗,所以反抗可能是表面的,逃離才是真的,霍爾頓實質上既不酷,也不性格,更不帥,只有青少年會覺得這種表面散發的率性是一種值得仿效的英雄,其實他骨子裡面都是懼怕的,或著說霍爾頓只是個懵懂的年輕人並不知道他反對的是甚麼,只是隱約知道這樣那樣的狀態不是他要的,這一點很重要,畢竟人設就是青少年,即使霍爾頓的寫作能力不差,英語是他唯一及格的科目,但他還不會想到類似社會馴化或米爾格倫那類東西,他的疑惑就是一種對於不清楚事件的單純恐懼.他可能覺得抽菸,喝酒,泡吧,泡馬子,看舞台劇,看電影,聽音樂,玩運動比賽,罵髒話,睡大覺,甚至讀許多有趣得的文藝作品才是真正的人生追求,好玩的是小說裡霍爾頓看的小說與戲劇大都是悲劇.而社會價值上認同的好好求學,謀得好工作,有個好的婚伴,幸福家庭,事業發展成功,或說只是單純安安穩穩的過日子,那些對當下的他來說沒有意義.所以他既不是甚麼樂觀,快樂,與具有一定思想性的人物,而是一個連自身要反抗甚麼都不清楚的迷茫小孩,其他的都是外在的自我保護,只是知道追求讀好學校,謀份好職,正經說話這些種種妨害了他現在對於優閒好玩舒適的追求,他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因此他從學校逃離,從旅館裡逃離,從電影院逃離,從家中逃離,從老師家逃離.這才是他一路表面反抗的實質內容.這種逃離可以看成是他的疑問:我為何不能過我想過的生活?.



  "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記,是他願意為某種原因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記,是他願意為某種原因謙卑地活著",當然不論霍爾頓是留在紐約,還是到某個地方工作打工賺錢.他都是選擇活著,只是那是英雄地活著還是謙卑地活著就不知道了.小說開頭的歷史老師對他被退學與學習上的勸戒,他前次退學時父親的告誡場景,還有上面這句引用的話是一個能讓霍爾頓在深夜住進自己家的老師的苦口婆心.這三人既有師長的角色,也有他們代表的意涵,當他最終必須回到原生家庭,選擇明年再度入學,就已經宣告了這個故事的結局."米爾格倫"實驗再度的驗證壓力下的服從確實能成功的產生合於權力者的行為需求.儘管這種權力者並不是任何一種可見的人事物,或是有特別明顯的罪惡,暴力,霸凌,反而是建立在社會和諧,進步,共榮的願意下,而上述這三位男性尊長恰好是這種價值的服膺者與發號施令者,也許霍爾頓會是下一個服膺與施令者,除非他願意跑到深山獨居,或是在他空蕩的麥田拿著手套自傳自接.因為任何年代都有這種橫空出世睥睨一切的青少年,但似乎最終都成系統內的英雄魔王或是少數能謙卑地活著,似乎沒甚麼人真正的英勇的死去,如果有那幾乎都是不明不白的死去卻自以為英勇吧.以上.



2021年1月22日 星期五

城市與狗

s22661548.jpg



 



城市與狗(La ciudad y los perros,Mario Vargas Llosa)



  接著看一些美洲小說.說是美洲小說其實是簡單將尚未閱讀的存書中分成拉美小說與北美小說兩塊.要說是西葡小說與英語小說也行,只是主軸是美洲而不是歐洲那邊的,地域與政治會產生差異,即使他們使用的是同一種文字.



   "城市與狗"與我原先想得完全不一樣.以前看過作者寫的"公羊的盛宴",關於多明尼加獨裁者的故事,以為尤薩(Mario Vargas Llosa)可能寫的都是貼近政治的題材,這一本是寫發生在利馬的軍校裡的故事,很直覺得以為又往那個方向移動,卻不想並不全是那一回事.這小說的第一大特色,也是看懂小說的第一關鍵就是要理解敘事結構.書分成兩部分,每部份各有八章,但這不是難點.小說敘述由一個第三人稱,與兩個第一人稱所構成.一個全知全能的"他',與兩個軍校學生第一人稱的"我"組合而成.問題是作者非常的別出心裁,或說根本非常隨意,這三個敘述者並不是線性分割,也沒有按照章節分割,而是隨意或隨機的組合而來,可能讀者在讀了三頁的第三人稱敘述後,突然會冒出兩段其中某個人的第一人稱的回憶過往,然後再接上另一位第一人稱現況的行文兩頁.而這些敘述者的變化既無規律,也沒有分割線或表明差別之處,讀者必須自己看內文來判斷現在是第三人稱,現在是波亞的第一人稱,還是現在是美洲豹的第一人稱在敘述或在回憶.釐清了這個特點,看這小說會越看越順越過癮,撥開層層的謎團,要是沒釐清這點,可能會覺得不知作者在玩甚麼花樣,感覺前後文連不上,無聊的東西,加上現實與回憶時空不斷來回跳躍,可能更看不懂在寫甚麼了.



    有經歷過本地兩年役期的人應該能對這本書產生強烈共鳴.藉由長期處在封閉的軍校環境,或是接受嚴苛軍事訓練,可以形成一種異化.特別若相較之前所出的單純環境,更能形成有利的對照.而特別是若這種由開放與自由的環境轉為封閉嚴苛是一種不自願下產生的,那麼衝撞將更為明顯,對於年幼者,或是尚未走入社會就業者,那絕對是個首次體驗社會黑暗與惡質面的地方,簡單說,就是"我們不願役"才能發現其中的真相與恐怖,弄虛作假,欺上壓下,表面功夫,濫竽充數,無惡不作卻又假仁假義,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任何一種你想看到的社會之惡,那裏都有且包裝在一種絕對服從無從辯駁的假規範型態裡,而少數為惡者主導成了團體之惡,那些不願跟隨著若非遭難就是自陷苦難.



    萊昂西歐.普拉多是所軍校.裏頭的學生都是13到16歲.故事就是這群青少年的,"美洲豹',"波亞","奴隸","捲毛","詩人"阿貝多這幾位都是同一班的同學,從一入校開始共度了近三年時光,他們就在美洲豹的帶領下形成學校裡的"團體",剛開始一起對付學長的霸凌,甚至反霸凌回去,相互掩護翹課,逃校,抽菸,喝酒等校規禁止的行為,一起嫖妓,到後來一起欺凌新生.雖然因故這團體被解散了,但實質上還是維持者一種緊密的內在關係.軍校或軍隊中裡最常用來控制學員與士兵遵守一切規定的方式就是禁假,這會帶來心理壓力,平日犯錯違規都會被記點,點數累積一定程度就禁假."奴隸"已經被禁假了好幾周,他有一件急事必須在這周出去辦,但他自身因為各種動作緩慢,遲疑,或是替團體成員作掩護又累積了點數不可能出去,於是他就私下去向長官檢舉山地人"卡瓦"在化學考試的前夜去辦公室竊取試卷,並販售給同學牟利.卡瓦因此被開除學籍被迫離開軍校,奴隸也獲得了想要的外出放假.幾周之後,軍校野外排練攻擊山頭的演習中,一次向山頭衝鋒過後"奴隸"被發現死在演習場中.學校高層查明死因認為"奴隸"是自己在衝鋒過程中不小心跌倒被自己的槍誤殺的.但是"'詩人"阿貝多卻知道這是"美洲豹"做的,演習中從背後開槍殺死了"奴隸",為的是報復"奴隸"的告密.阿貝多向坎伯亞中尉檢舉此事同時道出軍校生多年一直都在團體掩護下藏酒喝,藏菸抽,侵凌他人,寢室內有大量違禁品.坎伯亞先是不信,但後來搜索巡查後發現事實,於是他拘禁美洲豹,波亞,捲毛等人,並將此事報上高層.軍校的高層卻認定阿貝多的指控沒有證據,並拿出他過去基於創作寫的奇思妙想又天馬行空猥褻汙穢的小說指稱他有精神病,警告他若不服從校方的決定將會被送到精神病院或逐出學校,不得已他只好撤銷對美洲豹殺人的指控,而相信阿貝多指控的坎伯亞中尉也因為高層壓力被迫放棄堅持,同時軍校高層擔心他的擇善固執會給學校帶來麻煩,於是將他遠調到深山的胡里亞卡營區,美洲豹雖然因此逃過了殺人的指控,卻因為被懷疑是出賣同學藏酒藏菸祕密的告密者,從此遭到團體唾棄,但這已無關緊要,再過幾個月,三年期滿他們都從軍校畢業了.阿貝多將遠赴美國繼續求學,且交到了新女友瑪瑟拉,美洲豹則終於向他自幼暗戀的對象德蕾莎表白成功,並結婚了.



    既然有多個敘述者,多重結構.那麼我我們也從其中發現多重的可能與意義.首先從這群"團體"成員來看,這是他們從13到16歲的時光.,青春與成長,滿滿的荷爾蒙,充斥著叛逆,異性,暴力,好奇,冒險,無知,虐待,霸凌,慾望.各種各樣的渴求,甚至是贏的心理.這個軍校生涯更是創造了一段特殊的青少年成長史,因為軍校正意味著"隔離".個離正常或一般社會上青少年會面臨的青春問題,與家庭尊長的價值衝突與對抗,對異性的好奇,對於性慾的初探,透過一場封閉限制的團隊場所與教育,隔離了這些正常的衝突欲求,雖然沒了常見的家庭革命場景,卻在軍校中衍生出一幕荒謬的劇場.



   第二個角度我們能從對團體"價值"的服膺來看."奴隸"因為告密被殺,"美洲豹"被懷疑告密而遭團體厭惡.這樣的團體中,拳頭強大的才是團體王者.王者決定何種價值為最重要.因此破壞王者權力的行為都是錯的,告密便是其中之一,而王者能決定和者對錯,所以同儕中拳頭小者所信奉的價值便可能是錯的,寬容,善良,代表懦弱,偷竊,作弊,殺人反而能彰顯團體價值,因此就成了主要的價值觀點,美洲豹便是此中的代表,他是自幼即在校外的盜竊團體中學得此點,從一個小簍囉福從兄弟,老大的指令便得到了好處.但是"盜竊團體"價值是自外於社會正常價值的,自然軍校的"團體"也自外於軍校的價值.



   而我們將此種價值放大整個社會,就會形成第三種觀點.整件殺人事件真相,軍校生私下酗酒抽菸,在校內小舖內甚至偷賣菸賣酒這些爛事難道軍校高層不知嗎?擺明就是不理他不管他,甚至屠圖從中牟利.大家一起壞一起黑,正是"城市與狗"想諷刺的那個社會,祕魯社會的真相.小說裡在這軍校中唯一正直的人坎伯亞中尉想維護正義,維護能讓社會安穩的正常價值,想找出真相,找出兇手.卻被軍校高層視為麻煩,因為若軍校演習殺人事件被公開,所有的高層都會受調查或調職,為了"團體"所有了的利益,那個可能淪為"告密者"的中尉就不該存在.因此,學生團體不過是在模仿高層團體,而高層團體不過是反映了整個祕魯社會的真實狀態.從這個角度,它就不再是單純的青少年成長,青少年價值成型過程的小說,它就是一本嚴肅探討社會弊病與價值觀混亂的諷刺批判小說.



    原來的個體欲望自原生的社會狀態下本可自然勃發與去化,而軍校能將這種欲望給予限制,規範化的生活強制約束了個體慾望無盡的發展,這固然是一種利,卻也是種病.軍校的強權政治只會使青少年對生活的前景感到迷惘.學生間的強權霸凌極為明顯,"城市與狗"中的狗正意味著受欺凌的人.那隻流浪到此成為校狗馬爾巴貝經常受波亞凌虐,它卻彷彿生了哥德斯摩爾症候群,反而最常與波亞相伴.高年級叫低年級生為"狗崽",並隨時以各種霸凌"洗禮"他們,,這些"洗禮"儀式千奇百怪,打罵,搶奪財物,叫新生鋪床,朝新生吐口水,讓新生學狗叫,撒尿,喝尿,雞奸.但大多數的新生會選擇順從,甘願把這一切當作"洗禮",成為軍校生的一部分.而以"美洲豹"為代表的"團體"卻敢於反抗"洗禮",他們自定計劃,伺機報覆高年級,在足球場,電影院和老兵們大打出手.如果說軍校是一個小型社會的話,良民必須服膺暴民,"美洲豹"等人則是以暴制暴的反抗者,但一旦它們取得權力,他們就成了新的統治暴民.



   "美洲豹"是值得探索的角色,作為強權代表,他有過人勇氣,敏捷身手,打架更是看家本領.在以暴力權力主導一切的軍校中,"美洲豹"自然成了無冕領袖.憑借強權胡作非為,頂撞師長,打罵同學,最後還殺死了"奴隸"."美洲豹"可以說讓人恨之入骨,但他展現出重情重義,能為朋友兩肋插刀,他的所作所為符合街頭黑道的價值標準.因此能將同年級連結成一個的"團體".在軍校的環境中,人們被嚴苛的律法命令給制約.因為重情義,"美洲豹"恨透了為一己之私利出賣集體的叛徒"奴隸",他在演習中開槍打死"奴隸".."奴隸"的朋友阿貝多憤而告發了"美洲豹",當兩人被監禁在一起,阿貝多戳破了"美洲豹"的秘密,但他並將"詩人"阿貝多置於死地,且在回到宿舍後,他把所有的過錯都攬到了自己的身上.因為"美洲豹"發現了"詩人"的背叛是為了對"奴隸"的感情,"美洲豹"在情義的基礎上是認可"詩人"的.這反映出"美洲豹"對於真情實感的重視,並非絕對的粗暴走到黑."美洲豹"的情感堅持其實是自幼的生活造成.家庭變故,父親拋棄母親,母親收入有限,只能寄希望於"美洲豹"的叔父,"美洲豹"缺失父母的感情,.書中還有一條他和德蕾莎兩小無猜的感情線,幼年的他可以把借到的,偷到的錢都買禮物送給德雷莎,還經常假意找各種藉口與她偶遇,甚至偷偷跟她回家,曾因為嫉妒把德雷莎身邊的小男孩給打了一頓,小說最終安排了兩人成眷屬.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瘦子"的鋃鐺入獄."瘦子"雖是一個小偷,,但他確實曾毫無遲疑的援助過"美洲豹",他跟"瘦子"借了許多次錢,二人一起去盜竊有錢人的財物,結果在一次與他人合作中,"瘦子"聽信他人,被陷害入獄,"美洲豹"四處奔逃,幸免於難,這造成了他極為憎恨告密者.種種經歷都證明了"美洲豹"所以形成了那樣的性格與情感,表面上看似兇狠無情,實際上他自認是在追尋人世間的真情.



   告密被殺害的"奴隸",其實是這個社會服從隱忍的代表.他其實是所謂的好人,並不曾欺負或霸凌他人.他之所以也在"團體",那是隱射著一種必然."奴隸"是所有敢怒不敢言良民的代表."奴隸"是個遵守紀律,嚴守規則的學生,每天早操他都會第一個站在操場上,在宿舍裏不私藏煙酒,也不主動和他人打架鬥毆.但你主動不打人不代表就不會遭到武力侵犯.這麽一個學生,卻經常被其他同學欺負,"美洲豹"對他更是大肆侮辱,逼著他學狗叫,和波亞的狗獸交.每個學生都認為"奴隸"不合群,不合群的代價就是被人欺負.其實他只是性格上較為軟弱,心中其實仍有著堅定的信念,才會堅持不主動作惡.但在那樣一個追捧強權政治的環境裡,"奴隸"只能因與他人的隔閡而成為奴隸,成為被霸凌羞辱的犧牲品.只有"詩人"向他伸出友誼之手,幫他偷軍裝,免費為他代寫情書,當然這一切可能只是"詩人"的愧疚或負罪感,而不是真友誼,因為他正與"奴隸"暗戀寫情書的對象德蕾莎交往中,這位相貌平凡的德蕾莎到是如此的將"詩人","美洲豹","奴隸"三人給連結上."奴隸"的悲劇也與原生家庭有關,父母早年離異,他跟隨母親生活,而母親改嫁了一個專橫跋扈的男人,使得"奴隸"從小就沈默寡言,但繼父硬逼他需和家人溝通交流,他只能偽裝自己,流露虛假的情感,這樣的模式不就是他軍校生活的複製縮小版而已,他之所以選擇去軍校,就是要脫離原生家庭的悲劇與苦悶,卻不料只是走進一個更大的苦難中.他渴望情感,渴望愛,甚至是虛無縹緲的愛,他相信"詩人",殊不知他壓根就沒把情書送到德雷莎那裏,反而藉機搶走了他的所愛,其實也正是因為他一直沒收到德蕾莎回信,所以才想要放一假,想出校門去看看,正是這個慾望,讓他興起了告密的念頭,最終連性命也送了.其實"詩人"的假意才是終究他命運的源頭.



   學生結構中強權只是一部分,軍校高層的強權才是校園中壓制一切的根本."奴隸"死後,當"詩人"選擇向中尉告發,面對接踵而至的真相,高層軍官們發現,如果承認了軍校中這些弊病,殺人,酗酒,鬥毆,那麽整個軍校幾乎所有學生都會被開除外,他們自己也會因此受到懲罰,而斷送了自己的仕途,因為每個人背地裏都在違反紀律.既然如此上校選擇將"詩人"當作精神病患者,以他所寫的色情小說威脅他,讓他受制在自己的權力之下,否則將會被開除學籍,"詩人"只能聽從.而全校的軍官也都服從上校的指令,因為所有人"只能命令下級,不能質疑上級".只有坎伯亞是正面典型,他完全按照一個標準軍校中層領導的言行做事,他嚴守軍隊的規章制度,恪守職責,每天都堅持第一個到達操場,每次演習都當做實戰加以面對,也是重情重義的代表,有著家庭責任心,每日都要與妻子通話,或寫信問候家人,但是當這種人的存在就是團體的障礙時,他勢必要被"清洗"."詩人"告發後,坎伯亞的言行與態度勢必會讓醜聞曝光,所以從上尉到上校,沒有一人對他的主張認同.最終,他被調離軍校,到秘魯的高原地區就任新職,可能將永遠失去了升職的機會."坎伯亞面露苦笑地背出:秩序與紀律構 成公理,是理性集體生活中必需的規範,秩序與紀律藉由法規落實於現實生活中",這是小說中交代的一段,至於怎樣的規範,秩序,紀律為合理,就不是他能背誦出的,因為那是由權力者所決定的.","對於坎伯亞來說,遵守紀律是一項天經地義的事情,他以為在軍事學校裡也是這樣,不過他現在心存懷疑.在發生這些 事情之後,怎麼能再盲目地相信上級呢?或許其他人那樣做才是明智的選擇.沒錯,卡利多上尉說得有道理:那些規章應該經過頭腦變通一下,保護自身的安全應該擺第一",他的悲劇竟是遵守紀律這樣的天經地義.



  "城市與狗"可以說是一部秘魯社會的縮影,是秘魯社會的成長史.軍校本身就映射了當時在秘魯實行獨裁統治的軍政府,而軍人掌控國家權力也是政治常態.貧富差距大,經濟疲弱,但有權者似乎能享受經敬上的特權優勢.小說裡的平民似乎都對軍人有著崇高的敬意,特別是那些出身優越的軍人."詩人"雖看上去是本書的英雄,但其實他正代表著特權.他出身名門,不僅生活優越,每天都能有不菲的零用錢,文化水平也很高,他的父親總是在指責他的學習成績有辱門庭,所以他才被送去軍校想洗刷恥辱.,德蕾莎的姨媽看上了他的財富,慫恿她與她交往,連軍校的高層都曾經聽他家的姓氏,想著是否與某高級將領有關,想解此攀關係,這都顯出處當下的祕魯社會.但是"詩人"阿貝多卻常暗自希望自己能去美國,像美國人一樣高高在上,不再回到秘魯,結局部分他便決定去美國學習工程師,帶上自己的妻子,像父親那樣做一個仕紳富豪.其匙他身上投射的正是體現拉美殖民主義的人物典型,他有豐富才識,優渥地位,知道自己和軍校中其他人的差距,所以總是以一種狡獪圓滑的態度對待同學."奴隸"之死暫時喚醒他的良知意識,但他最終仍需在社會的框架與權力爭奪中碰壁,所以他的"美國夢"是一種對社會的反抗,不想加入,就離開吧,做個美國人才是最好的,拉美高階地位者的經常結局.一種逃離.



   而不能逃離這樣社會,這個城市的人,就只能在權力的圈限中成為被欺凌的狗.波亞只能欺凌自己的狗,對於美洲豹而言其他人就是他欺凌的狗,他們又全是軍校高層壓迫的狗,軍校也只是這個社會裡另一種型態的狗.當然不當狗也行,沒辦法像"詩人"一樣能離開,那就當隻羊駝吧,打它罵它丟它石頭,它還是乖乖地在軍校中任意來去,因為它沒有殺傷力,這是誰都能看見的,比起狗的不想離開還知道有一個波亞照應它,羊駝壓根就沒有意識到哪邊不一樣,以上..



 



2021年1月14日 星期四

極端不確定性

s33791026.jpg



極端不確定性(Radical Uncertainty : Decision-making for an Unknowable Future,John Kay)



   鄰近農曆年末,這一整年的疫情發展似乎又驗證了逢"庚子'年必有大亂的現象.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從近代中國歷史回推,1960年大飢荒,1900的拳亂與隨後的八國聯軍,1840的鴉片戰爭.好像真的是如此.但如果我們將時間軸拉長,先去掉不知是否真的曾經存在過的夏朝與信史缺乏的商朝,單以周文王開始算至今日約3100年,期間其實只有50或51個庚子年.一方面除非我們能找到25次以上的年度曾經出現所謂的"大亂"才能初步證明這種庚子必亂的說法,另一方面這種60年循環一次的週期,誰能證明庚子年最常出現大亂?有沒有可能最常出現大亂的是"辛丑"年,或是"戊戌"年?因此可能還需要把這60種組合全部的統計一次才能證明出哪種年最常出現大亂.然而即使我們能將這3100年全部納入計算,每個組合的樣本不過50個,我們能依據這50個樣本作出歷史上庚子年必亂的推論嗎?畢竟人類社交的存在可能超過30000年,這樣的小範圍樣本推論就更加可疑了.加上以上的猜測其實上存在一個弔詭的定義,那就是甚麼樣的狀態堪稱"年度大亂"?!,無從定義的亂局,綜合這些因素是可能讓我們興起這種逢某年度必亂的推論是值得懷疑的說法.



   曆法是一種人類理性思維下編排的產物,它有周期循環,存在一致性,且是發展流動平均的一致性,符合自然界物理的規律.但是社會事件或歷史演進,國家發展等事務就非如此了,它並不具備平穩的一致性,興起衰敗起落顛仆可能有原因但卻沒有絕對性必然的規律性.因此我們若想藉由科學,理性,符合物理性的天文曆法法則去做社會學或社會科學的現象的推論時,必然存在過度相依預測推論的可能.這是因為我們對社會現象的未知程度遠大於我們人類能想像的範圍,所以逢庚子必亂可能只是一種無稽之談,是藉由過度擴大解釋小範圍事件所造成的,其實根本不能憑4個年度的庚子年亂做此推論,加上曆法又符合自然物理理性思維的規律,因此真相就不免被這種錯誤的理性運用給掩蓋了.這便是這本"極端不確定性"所想表達的主要觀點.我們對於世界真正所知的知識遠比我們自以為知道的要少得多,特別是對於未來存在太多極度不確定,而我們卻以為我們知道所有的事情,能夠精確地提出最適方式來因應,因此就會出現錯誤的預測,或是過度預期的可能.因此我們要將這本書所談的複雜內容簡化來說就是它探索理性對於決策或預測的限制,新定義與範圍,討論不確定性的影響與它在人世間的重要性.



   這本書首先所探索的對於經濟預測可能產生的理性偏誤主要有二,首先是源於人類社會的理性數學基礎的"機率論或統計推論",其次便是近年躍升熱門學科的"行為經濟學".但這只是表面,實際上本書所想探索的東西不是太難理解,卻寫了一些意在言外的事情,反而讓情況顯得複雜.我這樣評論並不是在貶抑,反而是要凸顯作者John Kay想強調的"極度不確定"的真義.面對人類社會發展不可知的未來,以人類當前的知識與工具能力想完全掌握基本是不可能,但受自然界科觀測與科學教育的啟法.所謂的公理型理性成了主要思維解決社會問題的依歸,兩位作者一位是經濟學者另一位又曾在英國央行服務,自然會以經濟決策作為主要檢討的領域.因此最先拿出來被鞭的就是建立現代經濟學相當重要的數學,機率論,與統計分析.這些方式具有公理型理性追求的根本,就是追求最適化,最優解的目標.但是公理型理性從數學,物理,化學為基礎所發展出的解答能力是有個大前提的.那就是這些被處理的目標範圍或是空間背景,環境條件具備發展流動平均的一致性.比如天體運行,重力,量子,都是符合這樣基本條件的環境中才能讓公理型理性運行的平穩無誤,絕不致有任何誤差.而我們在研究中對於社會經濟與其他問題的研究中採用這種公理型理性的數學,統計,機率等方式所產生的結論,自然就被限制在以上兩種架設前提下.一個就是它是假設在一個平穩流程一致空間的環境中來發展的,一個是它的最適或最優解就是在前面這個環境所產生的.但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社會發展,國家興退,經濟榮枯這些背景環境跟天體,重力,量子環境是不同的,他們根本不具備這樣的平流一致性.因此我們是建立在一個扭曲了現實環境下所形成的實驗環境中來找到這個最優解或最適解.而這個悖離現實的實驗空間,它就是一個適合小範圍環境,或是"小社會"狀態的封閉空間,因此統計或機率數學推理所得到最優最適只能適合於此種環境.也只能告我們這種環境下可能的發展,但要據此推論"大世界"恐怕會顯得偏誤,無力,或是可能產生誤解.但我認為兩位作者優秀的地方不在把討論停止於此,近年來發展頗有勢頭的"行為經濟學"便是據上的批評理性假設而出頭,但是這兩位作者向我們證明其實"行為經濟學"所建立模型來推測統計推論可能錯誤的想法固然是一絕,但是"行為經濟學家"本身卻經常的以他們的模型所推翻的東西去主張一個遠超過它們模型所能說的事情,也就是它依舊犯了以小社會的模型推論大社會問題的可能.書中巧妙地引用了行為經濟學學者康納曼的說法"理論導致的盲目在於,一但你接受一種理論並把它當成思考工具,就很難在意它的缺陷",因為這樣的說法恰好能夠運用到康納曼所提的讓合資種模型實驗上,因此作者們認為不在再居泥於"偏誤"的啊判斷分類上,而應把焦點放在"人類始終只能在擁有不完整的知識在大世界中行事'.



   而且從作者們引用康納曼的說法,我們可以隨即想到一個更大更嚴重,甚至從來沒人想過的連結.與經濟或商學等領域相比,社會學者的數學運用與能力表現是稍欠的.但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其實社會學者卻是這些人當中最常運用平穩流程一致性空間思維來提出解答的人.尤其在一些強調公平或社會勻質的議題上,他們處理問題的假設都是建立在其上,甚至完全不用計算,就能推出把全部人的錢拿出來平分就能達到公平這種奇思妙想.或類似以上本質的各種推論.他們幾乎是這類模型思維使用的愛好者,當然它們沒提出任何一個數學公式.只是用心裡的加減乘除理所當然的勻質模式.由此我們也能推知或懷疑,所謂的社會學研究就是一個適合"小社會"模型雖論出的答案,但是若將其放到大社會中恐怕會是一場誤解與災難.小社會與大社會的本質差異在於前者是在受控平穩一致的空間中運行的,後者則存在極度的不確定.用本書的術語來說,解答小社會是解答"謎題",解答大社會則是要解決"疑團"."謎題"有勻質平穩性,所以能找到最優最勢解,疑團充滿混沌不確定性,所以只能尋求能夠生存的解,即不要是最壞的能勉強求生的解即可,不可能找到最優最適解.因此,我以為作者們並不單是破除了所謂經濟金融等議題上預測的限制,他們其實是真的理解了研究的限制,但又不排除這些模型的研究知識,我喜歡書裡引用的四個"微言大義".我們學習社會學,歷史,經濟,金融,文學,哲學從其中領悟來對於預測與決策的參考,從來都不是抄書照做,只是使用這些模型所帶來的微言大意而已,治絲益焚從來都不是社會學,社會科學的目標.更何況是管理,經濟,金融決策.作者們質疑了公理型理性固然可供公評,但單是批評在這個世界是無用的,既然公理型理性在社會學,社會科學的議題研究上有所限制,那麼勢必得提出一點新的方向,才能稱為有所意義.



   首先,他們從Hebert Simon那邊得到了"有限理性"的觀念.想在大世界中做好決策,問題通常在於並不能提前計算出一致性的邏輯結果與一組定義明確的替代行動,畢竟我們不可能知道所有可行的全部選擇,也不可能知道知道這些選擇發生的環境的全部細節.人腦不是執行公理決策流程的電腦,在複雜的情況下,人腦是比較好的決策者,因為極端不確定使人無法按照先驗公理定義的最佳方式行事.因此對最適化理論進行更動是有必要的.這新思維就是"有限理性".Simon建議運用經驗法則去尋找一種"夠好"而非最好的結果.原因在於,在極端不確定是世界中假裝最適化,就需要對現實世界進行簡化,如果這些假設是錯的,那最適化會產生錯誤的結果.過去行為經濟學派認為這種人類推理的最適錯誤即是"偏誤",但是作者們卻認為這祇是一種人類在大世界中的自我調整,有利於生存,存在經濟學建模與實驗心理學而創造的小世界中,這些特質可能會產生誤導.但活在大世界中,必須以演化行理性取代公理型理性.因應不確定的各種面向一直是人類演化的重要部分.在數千年的極端不確定中,人類學會了許多因應策略,並發展出一種能力,讓我們在不完全了解世界的情況下做決定.為了因應真實的世界,我們發展出一些思維流程,以因應定義不清,模棱兩可,極端不確定的問題.人類處理問題的方式明顯與電腦不同,特別是電腦在解決定義明確的謎題時很有效率,人類則是擅長想辦法因應開放式的疑團.人類講故事的能力,以及從講故事中獲得的樂趣,是這種能力的核心要素. 我們根據"參考敘事"來規劃生活以因應未來.這些參考敘事不見得有具體的細節,但它們為規劃提供了基礎,也為日常選擇提供了架構.我們不是瑕疵版的電腦,不像電腦那樣是專門訓練來追求小世界最佳化的東西,而是經過數千年的演化,擁有個人智慧與集體智慧的人類..



    而這種演化型理性"參考敘述'表現在現實生活而來的主要知識有二.一是醫學,一是法律.我們的去看病,醫生並非預先設想出一套模型或流程,而是必先詢問患者的說法,然後再依這些說法做初步的判斷再決定如何處理的步驟,而這也非一套絕對性的過程,而是完全是當下的需求,即使相同的狀態仍可能表示未知的多種可能.以自身為例,前段時間因臨時腹痛脹氣嘔吐,先去看小診所,醫生是依一種循例飲食過度造成胃脹氣來開藥,但是服藥後效果不佳,於是我轉去教學醫院,大醫院的醫師並沒有預設任何必然,而是在詢問我狀態後要求先照腸胃x光,立刻知道是腸阻塞,但是對於原因採取開放的態度,並不假設是甚麼原因產生阻塞,於是循著這邏輯與敘述,他一面要求做抽血驗糞便等同步檢查處理,同時也開藥作短期狀態緩解的處理,而後確定了腸駔塞狀況被解除後,再一次x光確認,而額外檢驗的結果狀況也正常,才能確認這個病況是完全解除.同理,法律刑庭的處理都是在原被告雙方或其代理人敘述陳述之下,審判者再由其中找到各種可能的狀態,一一推出推演或推翻,最終才能找到對於未知狀態探詢的路徑,然依各種被刪除的不可能後找到最適合當時的情況與可能涉及的法律適用內容而有了較好的審判結果.然而法律或醫學也罷,它們通常涉及的是一個單一個體主導的判斷與決策,這是未知狀態下或不確定狀態下的社會演化而來的方式.但是社會學或社會科學,政治,經濟,金融等事務卻經常涉及集體事務重大的決策判斷,決策者除了聆聽各種可能狀態陳述之外,還需要具備溝通的能力與開放的心態.這本書裡舉出了許多關於政治衝突上的決策故事來說明聆聽,溝通,開明的重要,比如登陸古巴消滅卡斯楚力量的錯誤,古巴飛彈危機決策的正確,同一個甘迺迪有怎樣的轉變,或是同樣是對外的突擊案件解救受困伊朗美國人質的失敗,與突擊巴基斯坦賓拉登住所擊斃他的成功間的決策差異.都是在沒有任何先驗狀態下對於不確定事件的處理.因此決策者在聆聽各方敘述時必須是採取一個無預設立場的態度,這樣的聆聽敘述才有可能會有下一步的可能,即從敘述中找到對欲解決不確定事件決策路徑的可能.在影視劇作中的脾氣暴躁具獨特性格的巴頓將軍,麥克阿瑟等人在作者眼中都不是好的決策者,原因就在於它們對於幕僚與屬下的建議陳述是完全不聆聽不採納,只是希望幕僚順從自己的預設決策來包裝自身的陳述,亦即先射了箭,再讓屬下畫靶滿足他的需要.相對的馬歇爾與艾森豪在做者眼中就是懂得聆聽敘述又善於從敘述中找到決策路徑的好決策者,因此這種演化型理性而來的敘述方式不是一種固定模型的套用,也沒有機率在其中輔助或干涉.是一種適合於處理大世界範圍議題與決策的方式..



   但是儘管敘事有其決策優點,作者的目的卻不在否定機率模型,統計分析,總體經濟分析等適用於"小世界"的模型工具.因為它們一樣能拿來"敘述",能夠在小社會或是麼型中發揮它的功能.這是因為這些東西原來傳達就是"微言大義",是被後人過度解讀過度架設條件才讓它的適用範圍受到限制,舉個例子,在國發會的網站上列出我國歷次景氣循環的相關數據,並且指明歷次景氣循環的峰位與谷底的時間點,我們目前是在第十五次景氣循環中,這東西有甚麼用呢?如果你將景氣峰位與谷底與所有歷月的統計資訊對應股價指數,確實能夠看出一個"微言大意"的相關.股價指數既是景氣分數統計的項目之一,又是它的領先指標.我們確實能夠找到股價指數峰位與景氣分數峰位的對應點與時間上的差異,表面上看來很有用.但實際運用上若你想採用政府統計確認的資料,那這個模型的相關在操作上卻是無用.因為政府單位確認景氣峰位與谷底的時間往往落後真正峰位谷底的時間遠達6個月甚至曾有過20個月的落後,這種時間落後在實務操作上根本不能用.但是知道景氣是在邁向峰位或是準備進入修正轉趨落底卻對大方向的正確性有絕對助益,至少投機者不會站錯隊伍.所以能說它無用嗎?其實有用的很,.但是若想憑此模型精確地提前地知道峰位谷底若不是運氣夠好,便是太過苛求這個模型了,畢竟對於未來不確定性,它並沒有能力預言,它有的也只是現在剛剛發生的資料,根本不可能對於未來的可能發展提供有用的參佐,因為那些資料的效果本來就沒又包含對於未來經濟結構,國際情勢,各國相對利益的內容,又如何能夠產生超出它能力範圍的預言,更別說透過它來做投資決策了.我們從商業與政府的模型運用中記取了許多教訓.首先,用簡單模型以找出影響評估的關鍵因素以為那些模型可以描述世界的真實樣貌.但建模的實用目的是為了發現小世界的問題,而那些問題可以彰顯出極端不確定的大世界的一部分. 第二,在找出可能對評估產生重大影響的參數之後,要開始做研究以證實這些參數的價值.第三,簡單的模型有彈性,比較容易探索模型修正及替代方案的影響.在極端不確定下,分析各種情境總是有幫助的. 第四,在極端不確定下,一項政策所提供的選項可能會左右評估.選項的價值可能是正的,也有可能是負的.最後,只有當使用模型的人知道,模型並不代表世界的真實樣貌只是探索决策是否會出錯的工具時,模型才會有用..



    經濟學家無法告訴政策制定者該做什麼決定,但他們可以幫助政策制訂者思考問題,並提供相關的資訊.社會學家的敘事就像專業從業者的敘述如醫生的診斷.工程師的專案說明,律師的案例陳述.相關敘事的挑選取決於問題與情境脈絡而定, 所以小說,數字,模型的選擇,需要針對問題與情境脈絡進行判斷.我們試圖建構的敘事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只有實用或不實用的區別.在挑選敘事時,判斷需要兼容並蓄且務實去華.疑團無法像謎題一樣解開.在疑團中推理需要承認疑團的模糊性,並充分化解模糊性澄清思緒.然而,即使是擬定一個問題,也需要具備技巧與判斷力.這是經濟學家能做的最重要貢獻之一.首先必須擬定一個疑團來幫助大家在極端不確定下做出必要的決定.擬定要從找出關鍵因素及組合相關資料開始做起,這需要應用這些因素過去如何互動的經驗,並評估它們未來可能如何互動.決策流程需要了解問題所在的廣泛情境脈絡,多數判斷需要傳達給他人,且實施時也需要他人的協助.經濟學家的角色就像其他社會學家一樣,是在擬定政治與商業領袖在極端不確定性下所面臨的經濟和社會議題.所以務實經濟學家的角色就像是狐狸,而不是刺蝟,不是從一套公理或總體的理論開始出發.



    經濟金融與其他政治或外交事務的決策近似,它是種集體性的決策,需要個體間相互間的溝通,協調.集體智慧與溝通型理性主導了這種決策模式才是它可能成功的前提.這是因為經濟發展充滿不確定,它非均質一致的模型能套用,它是不穩定的,不穩定代表可能存在風險與存在不確定,但是穩定卻不代表沒有風險,更非表示穩定就能一切確定毫無懷疑,反而穩定的東西更易讓人可能忽略未知的極端事件帶來的破壞或影響.因此本書雖然談極端不確定可能產生的未知影響或負面效果,卻不主張人們毫不懷疑地擁抱穩定,因為穩定將失去可能產生創新,改革與帶來新發明的機會,作者反而鼓勵人們在生活穩定的狀態下可以是當接受某些未知的不確定並擁抱它,也許這樣能帶來更好更進步的生活品質與未來.以上..



 



2021年1月9日 星期六

圖解AI|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的技術與原理

showThumbnail (1).jpg



AI|機器學習圖解和深度學習的技術與原理(株式会社アイデミー、山口達輝、松田洋之)



   新舊年交恰病了一場,兩周內完全沒閱讀任何書籍,開年的第一本選了本圖文書.沒料到,這是一本很不錯的教材,敘述解釋平直易懂,這一點國內的Mook類書籍也做得不錯,但這一本卻不只照顧"傻瓜"性的內容,深度竟然同時也存在,日本出版編輯在書籍定位與執行上的完整度與精密度應該值得借鑑.內容往上可以喚醒研究生時期修過的Generlize liner Model,Multivarite Ananlysis,計量經濟學等包括Classification,cluster,factor analysis,Dimension reduction,principle component,ARMA,ARIMA等多種統計分析的課程記憶,溶入了新的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的內容中.



   當然,以前還沒有大數據分析這種名詞與觀點,受制於當時電腦處理與網路能力,與類神經網路等發展受制頻頸尚未突破,因此有的就只是統計分析.我們學的也就是這些.這本"機器學習圖解和深度學習的技術與原理"其實並沒有詳談許多技術細節,但它的重要性在於,讓已經具備許多技術常識與觀點的讀者將所學習的相關知識全部串連到了一起,雖不能說接通任督二脈,但有了整體性的觀念,如此等於是幫閱讀活學習Goodfelllow那種大部頭全面性的深度學習的教材做了綜合性的整理.也把個人從網上學習的線上課程從演算法,深度與機器學習的數學,與深度學習的內容給串在一起.個人的目的其實並不是要把它整個內容都學會.只是恰好有直覺認為深度學習的CNN,RNN,MCMC可以幫助我在台期指Day Trade慣用的方式做完全的程式化交易模式.畢竟我採用的方式既不是均線,指標,K線,型態這些東西,本來就是一種特別化的方式.因此過去的TS,Multicharts.Wealth lab其實並能滿足需求,直到看到了Nutrual network,markov process等那些可能用在棋奕類的人工智慧模型的內容,隱約知道這才是我需求的關鍵路徑.



    接下來自然是從Python for finance切入,開展自己的模式實作了.當然不看Goodfellow那類的書籍或去重溫一些數學模型,直接切進Python for Finance也是可以的.只是不喜歡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的Coding,何況前面依舊是未知的黑箱,畢竟自己的模式也只是自己的使用多年的還算成功的Day trade模式,雖然人工看盤運作超強,缺點就是要程式化太難,它明顯不是單純的線性,許多地方也只是個人含糊的類比式型態思維,這裡面的個人經驗判斷要換成數字型的程序本身就是為難.所以即使能夠從簡單的建模有了開始,卻未必能夠最終做出甚麼用的東西,不過,向困難與極限挑戰,本來就是當為之事,要弄通的東西只會更多,效果卻可能未必如個人所願.但那又如何呢.起碼可以藉由這本圖文書逐步恢復正常的生活.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