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 星期六

奧古斯都

showThumbnail (19).jpg



 



奧古斯都(Augustus,John Williams)



   "奧古斯都"是本歷史小說.這是小說無誤,但奧古斯都是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以他為主角的小說自然不能任作者隨意想像,畢竟有史實擺在那裏對照,若純粹依據歷史來寫,又何必多此一舉,寫本傳記就是了,小說以此人為題的難度是可見的.目前存世關於奧古斯都或屋大維的故事,傳記或軼聞書寫的不知有多少.錦上添花,狗尾續貂似乎都沒有必要,因此想寫出意在言外的東西才是這本小說的重點.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躬謙下士時,設使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小說想說的是這個吧.當然美國人想法還是現代多元一些,沒有上面這首打油詩這麼黑白分明,只是被短期幻象虛掩,它想呈現的更進一步,就是善惡,好壞,單純詭詐,機敏愚笨這些狀態元素都是相互交錯彼此相容,既非絕對,也非全部一元化的在某個人或某件事上呈現,每個人都存在這些相互對立或衝突的性格元素中的部分.而一個鼎鼎有名的人物,"奧古斯都',要如何呈現他的多面?!.John Williams的做法是利用許多主角之外的"我"來敘述這個人物.在一篇長篇小說使用多個"我"的第一人稱看來玄奇,其實可以這樣設想,假設你想寫本關於"奧古斯都"的傳記或歷史小說,必然會蒐集許多文字資料,然後透過閱讀將這些不同來源的資料內化成自己所有後再動筆.Williams就是利用了這樣的機制,他假設自己蒐集許多有關奧古斯都的文字資料,包括他父母朋友與他之間的信件,他的部屬與朋友生前的日記,他的政敵之間彼此的書信,與他共同經歷政權爭奪過程的夥的回憶錄,元老院會議紀錄,"羅馬史"作者李維與回憶錄作者間的往來書信,甚至行政命令,財務資料,軍令,政令,這些信件,日記,回憶,會議記錄等都是第一人稱的文件.於是他巧妙的將這些假設性的文件依序排列,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關於敘述"奧古斯都"生平為主的歷史小說.也就是他假設這小說是建立將原材料拼貼而成,當然,這裡頭所謂的書信,日記,回憶錄等原材料仍是作者自己杜撰出來的,作者揣摩了這些文件可能的呈現方式搭上了"它"門的主人公口吻與心理.但是寫出這些文字的"我",這些第一人稱都是歷史上卻是真實存在的人物,歷史小說倚靠歷史人物的敘述語氣與角色心理,假托虛作的信函,日記,回憶錄,寫出另一種意象.



   這樣的形式並非單純的花架取巧,或做無聊之事.比如一封開篇寫著"馬克.安東尼致布魯斯圖"的信件,也許內文只是帶著試探意味的意見,或局勢分析上的建議溝通,但布魯圖斯涉嫌與元老院的人士共同謀劃暗殺凱薩,馬克.安東尼是在凱撒死後手握大權者欲與凱薩指定的繼承人屋大維一爭統治地位者,但一封私下往來的信件難道不能令人聯想他是否也參與了行刺凱薩的陰謀事件?!.這種本來在史冊的敘述中就不清楚的東西,雖依舊不可能在歷史小說裡改變,但藉由這樣的設計,我們可以看出其間的複雜度,絕非黑白有無是非對錯這些二分法能說清,真相也許並非是誰與誰勾串或聯手,而是諸多的相互來往爾虞我詐間伴著隨機性而來.於是屋大維的母親,繼父與馬克安東尼,與西賽羅之間,或是屋大維自身最信任的部屬的回憶錄,其實都能勾勒出有趣的影射現象,說不清到不明,你懷疑它似真非真,這不才是真的歷史文獻存在的問題,而時間越是久遠越是如此,我們只能相信事後傳下來的最主要的一種.但很可能它就是錯的假的.而小說性質不單如此,小說的開端以回憶錄日記發起,在凱薩被刺殺身亡的消息從羅馬向外傳出,遠在馬其頓的屋大維得知了它,首先是與自己親近部屬,即日記或回憶錄的作者談及應對之法,與現況分析.呈現是當下的疑惑與迷茫,儘管屋大維已被宣告繼承了凱薩的遺產與名位,但他與周遭的人都知道許多人特別是以在羅馬享有權力者並不服氣於讓一個20歲的無功無勞無名位的小孩承繼大位,因此回羅馬之行必然充滿荊棘,甚至連自身當下所處的軍團都未必保證真的效忠自己,這幾人只能計畫暗自偷偷潛回羅馬的準備.隨即在中途接獲母親與繼父的來信,信中竟然告訴他最好不要繼承凱薩的名位,最好暫時別回羅馬,信中充滿對屋大維勸退與輕視的敘述.這樣就引起了讀者的興趣,連自家人都不希望自己回羅馬繼承凱薩的位置,甚至有落井下石與敵對勢力勾結的嫌疑,讓處在這種內外艱迫狀況下的屋大維更形躊躇.這種劇情化的處理,用不同的"我"呈現出來,雖然不是甚麼獨創,卻極有特色.



  公元前44年的3月15日,尤利烏斯.凱撒在元老院遇刺身亡.隨後出現的是羅馬陷入了無政府狀態的可怕動亂.凱撒的老部下馬克.安東尼和雷必達趁機擁兵自重,以西塞羅為首的貴族元老們則試圖為刺殺者們正名,而凱撒遺囑指定的第一繼承人,他的養子也是甥外孫蓋烏斯.屋大維在當時人們眼裡還是個稚嫩才華不出眾的歲青年.沒人料到正是這個不起眼的瘦弱年輕人,徹底了改變了羅馬的命運.他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利用羅馬人民懷念凱撒的心理,利用元老院與安東尼的矛盾,組建起自己的軍團,隨後又與安東尼,雷必達結成後三頭同盟.一年後,他聯手安東尼打敗了刺殺凱撒的主兇布魯圖斯等人.七年後,他兵不血刃地剝奪了雷必達的軍權,接著打敗了安東尼,徹底掌控了羅馬軍政大權. 他以高超的政治手腕逐步將羅馬政體從元老院主導制改為元首制.34歲那年,他獲得了英白拉多稱號.一年後,元老院賜予他"奧古斯都"稱號.他在位長達43年,創造了羅馬帝國最強盛的時代,還為此後兩個世紀的和平與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在公元14年8月去世,羅馬元老院將他列入神的行列.



    奧古斯都給羅馬帝國帶來了秩序恢復與繁榮,凱薩雖然表現了羅馬的強大,但實際上那是一段戰禍頻仍的時代,凱撒的被刺殺其實隱藏的就是某些貴族對此的不滿.奧古斯都能夠平定各處的權力企圖與叛亂當然是難能可貴的.但是當人們對太平盛世習以為常之後,奧古斯都所創造的秩序及其持續地鞏固,就漸漸成了令人厭惡的專制,而這是普羅大眾並不太知曉的.市面上關於奧古斯都的記載文獻,史料傳記雖不少,但多數是肯定其歷史功績,對集權過程中的冷酷,慘忍,虛偽,狡詐,締造獨裁政體,緊握兵權不放,還有粉飾自己的功績與強調個體的仁慈寬容,淡化那些無情甚至可以說簡直沒甚麼人性的一面卻選擇迴避,或乾脆不語.以致他屋大維就真正的成了逐漸神化的奧古斯都.奧古斯都一生謹慎,雖然生前始終牢牢掌控著羅馬帝國的軍政大權,但他為人行事極為克制和低調,很多次拒絕了元老院給予他的各種榮譽.僅管他為羅馬做的一切足以令他在歷史有一席之名,但實際上的他根本不是史書中的那個人.面對這樣一位人物,小說能做些什麽?!是依托信史加以適當演繹,還是任取野史戲說之!?Willians讓奧古斯都從蓋棺定論式的歷史語境里解脫出來,小說的結構固然在交代一個完整的奧古斯都的人生故事,但他營造了一個由其好友,妻子情人們,女兒,女婿甚至對手等以攸關事件與時代相關人的視角勾勒出的多重形象.這裡沒有沒有光環,沒有神話,沒有傳奇,沒有對政治鬥爭的刻意渲染,他們的敘述就像來自歷史幕後深處的各種聲音,讓奧古斯都形象從那些人的嘴裡表現出來,如同形狀各異而又色澤斑駁的玻璃碎片,為你拼貼出一個與歷史傳記里不一樣的充滿現場感的屋大維形象,



    作者為這部小說設置了三部式的結構.第一部寫的是凱撒遇刺後,奧古斯都如何以一個微不足道的地位與身份,利用各方勢力之間的矛盾及對手的弱點,有步驟地逐個擊破,登上羅馬權力之巔.第二部則寫處於權力巔峰期的奧古斯都不得不面對其家人圍繞權力展開的殘酷的明爭暗鬥,繼承者們的爭奪戰.他的女兒茱莉亞初次嫁人時起,就是他手中的一枚政治棋子,為了選擇繼承人,屋大維在已經沒有親生子能夠成大位的情況下,只能藉由女兒的婚姻,或是自己再娶來產生下任權力繼承者.茱莉亞的每次出嫁都是基於他權力平衡的需要,她則因逆反心理逐步放縱情欲,一步步走向了他的對立面,最後加入了企圖顛覆政權的反對派尤魯斯.安東尼後遭到揭發,為了挽救她可能因為叛國罪受審而一命嗚呼,屋大維乾脆揭發她犯了通姦罪,被他流放荒島.多年以後她的荒島手記這部分的主要內容寫的都是這段噁心且顯出屋大維無情的過往.當然,對於奧古斯都來說,失去是必須的,必然的.他的戰友先後去世,他最欣賞的文人朋友賀拉斯,李維也都陸續死了.他掌控著羅馬帝國,卻失去了所有應該是最在乎的人,成了孤獨之人,權力者必然的最終結局.在前兩部中,作者設置了兩條時間線,一條是事件正在進行時的,一條是多年以後當事人回憶錄與書信聯繫間構成.這種時間的錯落並置的好處,是使得那些多視角片斷式敘事的過程因時空交織重疊而產生了豐富的肌理效果.此外,作者在用那些私人文獻資料的形式講述奧古斯都的故事時極少濃墨渲染,而是盡可能保持著樸素日常的氣氛與基調,其真正目的,就是為了在第三部裡釋放出被抑制的全部能量.這一部分應用了的"我"就是真的以第一人稱出現的屋大維,以他寫給傳記作者的書信,一方面交代他人生的的最後旅行,前往卡谷里島,一方面這也是他人生的最後旅行,因為他就病逝在那個他父親出生地島上,最後佐以他的醫生幾十年後回憶那段旅行的場景與後來的四王時代型另一種對比,這部分可稱之為徹悟或悔悟.奧古斯都人生的最後時刻給大馬士革的史學家尼古拉烏斯寫的長信,終於敞開了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內心世界.它作為屋大維.奧古斯都的精神世界.那封長信無異於最後的獨白,更多的是回味與沈思,參透人生的通達與面對生命終點時的坦然,不時隱含著沈郁而又超乎的深情,散發出極具感染力的溫暖光芒,在不知不覺中為這本傳記式的歷史小說點亮了生命.以上.



2020年12月13日 星期日

赤字迷思:現代貨幣理論和為人民而生的經濟

showThumbnail (18).jpg



赤字迷思:現代貨幣理論和為人民而生的經濟(The Deficit Myth: Modern Monetary Theory and the Birth of the Peoples Economy,Stephanie Kelton)



   "赤字",通常代表財務狀況不佳的意思,這本"赤字迷思"想顛覆這個思維.赤字是好的,赤字有助於完成一切建設計劃目標與增進國民福祉.只要出現赤字的主角是政府,那麼赤字就能跳脫它負面的意思,轉而為好事.這便是"赤字迷思"這書想說的.而如果所有的赤字能在一秒間化為零,那政府不論計畫做甚麼建設,福利.支出都不愁花錢了,因為儘管財政收入稅收有限,不足應付支出,但可以發公債籌錢補不足,且能做到想發多少就發多少債,因為赤字眨眼間便能消失,那就再也不必擔心沒錢建設,規劃福利政策.而對於有貿易赤字的國家來說,政府部門財政赤字代表的反面意思是非政府部門的盈餘增加,而這能抵銷貿易赤字給民間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既然赤字不再是問題,本書作者提示政府應當將決策的重心放在擴大支出後對應的經濟結構改良與提升,以免出現高度的通貨膨脹.同時完善的規畫各種福利,保障,建設措施的細節與對象,也就是作者主張財政政策應該優先於貨幣政策作為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



  但有以上這麼好的事情嗎?天下會有白吃的午餐?該如何秒銷赤字實務上該怎麼做呢.其實說來不值一提,作者Kelton的想法就是,財政部發行的公債全部由中央銀行買入,這樣政府便能無止盡創造提供財政支出的資金來源.用最白話的說法就是,政府財政需要用多少錢就由中央銀行以印鈔的方式提供給它自己用就對了,而實際上可能根本連"印"都不用,央行今日創造貨幣的手段不過就是電腦上幾個按鍵的事而已.作者在這樣以印鈔買入所有公債的預設上唯一需要說服讀者的便是央行這樣的創造貨幣,如此大量的貨幣數量增額,不會產生對經濟與社會上負面的影響與效果即可,或者在負面影響出現前叫停即可,如果她解釋得通,這或有令人覺得值得執行的部分,那這個想法就有它的價值.反之,印鈔養債那就是異想天開而已.



   通常會想讓政府具備有花不完的錢能力這種想法的人基本都非壞人.他們常只是單純的希望政府萬能,能解決一切用錢便能解決的經濟事務,特別是解決所謂公平性問題.過往從取消私有制,將所有的財經資源全收歸國家調動,統一控制,到對於富人徵稅,到各種名目的資產稅制的主張,儘管差不多都被證明不可行,或效果不佳,他們還是前仆後繼地往這上面想辦法來增加政府收入對應各種希望實現的公平性的福利政策.若我們依循前面所述的Kelton的想法的路徑更進一步想成最極端,那是不是政府可以連收稅都不用做,想花多少錢全都自己央行印製就好了,這樣健保,年金,勞退,還怕沒錢嗎?所以呢,作者寫書的目不單純的只在赤字上,還是在幫政府支出找來源,幫民間創造儲蓄,解決失業,貿易的問題,Kelton推論的條件是建立在一個能創造人民經濟的現代貨幣理論.而我們能從中看到作者深受凱因斯主張影響的痕跡.而這正是思考前後的因果路徑,也會是問題的來源.



   由央行買進的公債成了它產負債表上的貨幣發行額部分.這個公債貨幣與常態發行的貨幣唯一的差異,在於它是有附息的.但是貨幣發行的立場沒有差異,就作者的說法將常態貨幣發行假設為是綠色貨幣,而附息貨幣則是黃色貨幣.財政部是拿到黃色貨幣替代從收稅取來的綠色貨幣來支應需求,但就央行來說黃色與綠色這些都是貨幣發行,而這個黃色貨幣的付息必然不會太高,不會形成財政負擔.而這與我們過去所知的觀念相悖,要知道政府若與民間爭搶資金,爭買債券,理論上會拉高債券價格,造成利率上揚,報酬下跌,所以央行在此能夠以低息買進公債,這是有它理論性的假設,這假設就是建立在現代貨幣理論,關鍵就是擁有絕對的"貨幣主權",擁有貨幣主權,政府就是貨幣的發行者,而非使用者,就能夠隨時創造自己想要的任何支出數額,這便是本書的最大關鍵.



    "貨幣主權"是指一種不強制保證以其它國家貨幣或貴金屬作為償付貨幣的能力.包括傳統的金本位主義國家或是與美元施行聯繫匯率的國家貨幣都是貨幣主權極低的貨幣,而歐盟使用歐元的國家則完全沒有貨幣主權,擁有貨幣主權即國家對本國貨幣行使的最高權力,就擁有不容許外國或其他勢力干涉的排他性權力,一個國家要是失掉了貨幣主權,將會產生嚴重的影響,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拉丁美洲那些經常發生金融風暴債務危機的國家,因為它們存有大量的外債,國家貨幣又採取釘住美元的措施,以至於失掉了貨幣主權,一旦美國為了控制自身的通膨而升息時,這些國家的外債負擔瞬間加重,以致貨幣狂貶,國際收支逆轉,既欠缺美元償債,又無法遏制貶值所造成的國內經濟衰退,以致於完全喪失了控制國家經濟的能力,這便是貨幣主權喪失的一種狀態,另外的例子則是希臘,歐債危機時因為沒有貨幣主權,不能發債,以至於必須被樽節支出來應對,使得過國家邁入陷入蕭條.因此只有國家貨幣擁有絕對貨幣主權才能夠執行這本"赤字迷思"裡所說的一切,而這裡就產生了一個與超出書籍範圍的新觀念的衝突,那就是比特幣等新興的數字貨幣,這些新興貨幣剛好與貨幣主權的觀念背道而馳,數字貨幣實際上並沒有任何國家能夠絕對掌控它,而依據傳統的貨幣定義上數字貨幣其實不算是真正的貨幣,依據國家保證償付的觀點,數字貨幣缺乏這樣的根本條件,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現代的鬱金香現象,至少目前仍是如此.因為沒有任何國家保證願意以國家之名為它償付,且再實務上因這種貨幣不受國家控制管理,自然也不可能提供來做為國家對於總體經濟宏觀調控的工具,也就是它完全沒有貨幣主權,因此從國家立場來看,這種"超貨幣主權"的貨幣並非對己有利的工具.儘管當前已有對岸的中國人民銀行開展進行數字人民幣的啟動,與Facebook也有LIBRA的加密貨幣,但是從貨幣主權的立場,這些新的貨幣當下恐怕仍很難挑戰大國對自身貨幣權力掌控的想法,也就是要大國放棄貨幣主權根本不可能,更不可能讓他國有機會操控本國的貨幣主權,因此即使中國銀行有數字人民幣,它也沒放棄主權貨幣即是如此.以上這些"超貨幣主權"的新貨幣都不在本書的論述範圍中,但卻能呈現貨幣主權這件事的重要性.擁有貨幣主權才可進行將赤字全數貨幣化而不會產生重大影響的可能,能消除赤字迷思,能隨己意調控利率,跳脫赤字貨幣發債所產生一些負面影響,這影響主要是在對於資金爭奪相互排斥所引起的升息壓力,而這升息壓力將會毀掉赤字貨幣化的效果.當這些傳統上被認為是負面因素的經濟限制都不已不再是重點,作者就將重點轉到了兩部分,一是指出傳統反對福利政策的一些政策主張與它的疑點,二是她指出哪些項目才是政府真正該注意的赤字.



    依Kelton的觀點債務貨幣化便能解決所有的赤字問題,貨幣主權在手,政府想要花多少錢都能有.因此她指出了一些在政治說詞上已被認為是定見的觀念該進行修正.Kelton認為過去政府或學界基於赤字因素,收入不及支出等因素,因此在沒有找到收如來源時,不在同退醫療保障,年金,退休金保障等福利措施,加上退休金與與社會安全保障由確認支付制改為確認提撥制後,財務年金的不足,更讓福利措施被許多專家拒絕.但是透過現代貨幣理論加持,政府能夠創造任何它想要數額的的貨幣,財源再也不適問題,因此作者呼籲美國的未來政府不要再將赤字當作不能施行各種基建,醫療,教育,福利等項目的理由,而要當作美國就是有能力花這些錢,因此只要專注在各種項目的施行內容即可.雖然財政赤字在座者的觀點中變得不重要了,但Kelton卻提醒政府要重視幾種新的赤字,工作赤字,教育赤字,醫療保健赤字,基礎建設赤字,氣候赤字,民主赤字.這些赤字未必是真的曾經被統計出來的數字,反而是因為我們基於財政赤字不能擴大在教育,醫療,的投資以至於笧生民間對於教育,醫療等支出的負債,或是因為不能擴張基建,提高產業等級,以至於在低就業狀態,或是因為採取不能降低溫室效應的工業技術,或是因為收入不均所分別造成的工作斥做,或水災風災產生的氣候赤字,或是因為不均等收入造成了民主無效率的民主赤字,這些都應該在無財政赤字的考量下獲得重視與改善的赤字,因為他與人們的生活才是真的相對攸關.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Kelton認為現代貨幣理論所創造出來的是服務人民的經濟,而不是在單純的滿足預算均衡這樣對於政府沒有實際意義的東西.



   在現代貨幣理論推演出的新觀點就是完全不必關心財政赤字,而要將施政重心放在各種提高生活品質與生命循環的各類品質赤字,而因為不需憂慮找不到足夠的貨幣,因此它是一個強調財政政策更甚於貨幣政策的主張,它以為央行過去過度關注在自然失業率與為加速的通貨膨脹間的均衡,以至於往往必須忍受較高的失業率以免過度刺激創造了通膨的出現.Kelton則認為政府必須提出就業保障的政策,讓每一個想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政府提供以公共服務為主的工作機會來替代市場的缺額.這樣可以降低因為過度的就業人口引發的通貨膨的可能.



   如果天下有白吃的午餐,那Kelton在本書所提出的一切建議都實在太完美了.不過這裡有兩個問題未解,首先本書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出如果出現通貨膨脹該如何處理,理論上當然可以無限將發行的公債全數貨幣化,但這麼多的貨幣真的不會有通膨嗎?即使真的沒有出現,與今日歐美日等QE的狀態類似,確實沒有通膨出現,但是卻出現了許多資產市場的泡沫,這該如何處理,而這也沒有被作者列為是可能的一種負面因素而加以討論,所以這午餐究竟是白吃還是有很高的代價尚未可知.其二便是我前面提出來的現代貨幣理論是一種強調絕對貨幣主權的主張,與今時今日興起的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觀點剛好背道而馳.中間的差異便是,實際上有多少國家願意將貨幣主權拱手相讓他人?加上偏偏就是有許多國家經濟結構太弱必須讓本國貨幣釘住主要貨幣美元,歐元而損失了它的貨幣主權,或是像幾格被美國指稱操控匯率的國家貨幣,亦即他們就是無法採用現代貨幣理論不能不管財政赤字的國家,以至於作者的這種主張恐怕在全球除了美國,真正能夠施行的國家恐怕沒幾個,何況還有通膨疑慮未解,它的可行性恐怕仍站在一個不確定的地帶.



   並不能說因為它的可行性存疑就否定了這本書,事實上它的許多探索挺有啟發思想的功能,至於書衣上宣傳的"拜登經濟學"可以暫時不用當成重點,即使作者是民主黨參議院的首席經濟顧問也不表示這類完全顛覆傳統觀點的主張能夠很快的被新總統採用,畢竟它的爭議與可行性都還是一個相對的問號,不過這書的左派立場倒是與民主黨的主流價值是一致的.以上..



 



2020年12月7日 星期一

分手去旅行

s32309437.jpg



 



分手去旅行( Less ,Andrew Sean Greer)



   舊情人結婚,收到婚禮邀請函,為了避免出席造成許多人尷尬,男主角乾脆規劃一段赴外地工作旅行的行程,既能享受一段旅行兼賺取額外收入,又能推掉出席婚禮避開典禮中熟人投射過來憐憫與嘲笑眼光,這便是"分手去旅行".光是如此自然不特殊,"Less"是小說裡男主角的名字,是個沒有大眾知名度的小作家,勒思旅行期間正好會度過他50歲生日,而他交往9年卻即將與他人結婚的前任男友弗雷迪則比他小15歲,是,這是一段男同志關係發展出的旅行故事.....)



    雖然男同志的元素在其中,但這小說的主軸包括了情愛卻也說的是"中年危機",與性取向未必絕對攸關.雖然男同志的中年危機或老年男同可也算是個題材,只是作者Greer似乎有避免被這種政治正確的調性匡定的企圖.當這位年齡不小沒甚麼地位的作家勒思意外停在巴黎竟遇到老朋友杜外爾,被問到從未得獎的原因時,被告知"不在標準裡".原因在於"你是個差勁的同志","我們的職責是呈現圈內美好的一面,可是,在你的書裡面,你把角色寫成吃盡苦頭卻得不到回報",這對話即有對同志文學刻板的政治正確性卻忽略了他身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其他生命特徵與個體人為性的諷刺.因此勒思是個作家,然後才是個男同志作家,可能才是作者意圖,而在排在作家之前,他是個"人".而恰能搞笑證明這點的是在巴黎之前兩站義大利杜林之旅中,勒思其實得獎了,只是杜外爾尚不知,雖然那也是個無聊的雞肋獎項,但兩相比對,能夠猜出這定位的意圖.同志的性議題奪走了一個同志的其他部分,他是個人,肉體會成長會年老,有中年,老年,會生病,有生物需求須顧及,有工作,需要工作成就肯定,有社會需求須顧及,但過去在他需要愛情生活與家庭生活的舒適與肯定著墨過多後,他與其他人一樣會面臨的職涯或生活面困難都被忽略或遺忘了.



    作者幫勒思這個角色塑造了兩個對比,挺有意思的.他在21歲那年和詩人羅伯.布朗本相戀,羅伯甚至因為他與妻子美利恩離婚,爾後相差25歲的兩人同居多年,但是15年後的羅伯竟以放勒思自由為藉口與他分手,將舊金山的房子留給勒思,自己住到養老院去.勒思因此失落了第一段的青春,歲月燃燒,一去不復返,沒料到9年後當時無縫接軌的弗雷迪此刻也要琵琶別抱.兩段歲月的喪失,勒思已過中年,所餘歲月無多,甚至可能是最後階段.此刻他所處的年歲正是當時年羅伯與他交往的年歲,羅伯今日的處境可能是他的未來.同樣的,他的過去也是弗雷迪未來的可能參照.即使結婚了可能再離婚如羅伯,再一起也不代表永遠,這點同志與常人婚姻無異,與勒思這位籍籍無名者不同,羅伯已是位得過普利茲獎的作家,這點勒思完全不能相比,職涯上對比的失落,加上與弗雷迪即將邁入與其他同志合組家庭的相比,愛情上對比的失落,這個中年同志當下可真是有無任何成就感傷的可能.加上新書的初稿編輯要求修改,這是出版社要他去紐約主持一場知名作家的作品發表,這讓勒思想起了還有幾個邀約,於是乾脆將它們連成一串展開一場散心兼工作的旅行.



   雖然他是以躲避的心態出發,但實際上卻不可能真的藏起來.他去的幾個地方幾乎過去都造訪過,或者早有熟人等在那裏準備迎接他.他去紐約,替當紅科幻小說家新作發布會做說明. 然後,轉去墨西哥參加前男友羅伯.布朗本作品研討會,主辦單位提前安排他跟羅伯的前妻美利恩對談.結束後轉去義大利杜林,他的小說被提名當地的文學獎,他要出席獎典禮.隨後轉往德國柏林,擔任大學客座教授一個月.之後轉到摩洛哥參加一場文人派對,不料途中因為機位超賣被迫在巴黎暫待,經過熱得半死的摩洛哥沙漠之行後,便要轉赴印度一面體會靈修,一面修改舊文稿,旅行的最終將最飛往京都為美食雜誌介紹當地溫泉旅社的懷石料理.搞笑兼回憶撲滿了行程,為了替小說家站台,勒思準備了頂俄國太空帽走進會場,但不料作家食物中毒嘔吐,使得場面搞得混亂,搞笑有趣之虞,紐約也勾起了他過去戀情的痕想.而在王往墨西哥的飛機上想矇頭大睡的亞瑟,遲遲睡不著,吞了安眠藥等待睡神降臨,但是美利恩因為摔傷沒有出席,加上不懂當地的西班牙文弄得整場研討會彷彿雞同鴨講的嗑藥發作,不過與幾格文學同好大遊墨西哥兼耍廢,其實大家來此玩樂多過文學交流.而義大利之行他意外得了獎,隨後要轉赴德國開課,雖然他德文不佳,但授課方式卻受當地學生歡迎,在這此地結交了一位臨時男友,此行竟應驗了他朋友事前嘲笑得文學獎沒用最終只能去教書的諷刺,有趣.而後轉赴摩洛哥時卻因為機位超賣,亞瑟必須在巴黎多留1天,而碰到了他以前的朋友杜外爾而與當地貴族有一場狂歡夜宴.在摩洛哥的沙漠風暴中他度過了50歲生日,但除了一位女性陪到最後,其他的同行者皆因各種原因退出沙漠旅行,在這裡他的夢境竟然穿過了沙漠到勒太平洋的小島,而與同行的女性在酒吧談起有相同長戀而後分手的經驗.在京都初嚐滿桌精緻的懷石料理,但吃了兩家就索然無味,無聊,重複,最後一天竟被關在房間,因為百年旅館的門壞掉拉不開啦,只好貓著昂長身軀從小窗爬出去.此聽聞老情人羅伯竟然中風,急忙 視訊問安,看到滿頭白髮鬆弛臉頰的羅伯和美利恩,錯以為是舉辦化妝舞會,勒思驚覺時間流逝的威力.



     旅行與生活差不多,一站一站與一日一日,會遇見甚麼人,發生甚麼事,事先並不會知道.明明是一對人去沙漠,結過分別各種理由掛了只好脫隊,明明從未得過獎,還被嘲得獎只能去教書,結果真的得獎,也去教書了,儘管獎名不見經傳,教書也只是短期的玩票.明明虔誠的靈修兼寫作,結果卻摔斷腿,加上西裝被狗咬爛了,真是霉運當頭,說是經典的各家懷石料理,其實大同小異,不同的前菜主菜開端,卻總是同樣的三道結尾,這簡直是人生,也是愛情的隱喻.各類新鮮有趣的展開生活,戀情,最後還是要邁向一致乏味的時期,也許就這樣到了結尾?!但是要是沒有這些經歷,我們有怎知道那個是好哪段是不好,於是,在遙遠的大溪地,弗雷迪忽然從一個噩夢中驚醒,他發現自己在哭.環顧四周,這間新房讓他有種不適感,雖然他前一天才結婚,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麽.此刻他才知道,少了一個人.沒有那個人的陪伴,他的未來生活看起來可能會如此刻一樣空虛.原來,他最想要在一起的人仍然是勒思.雖然分開兩地,他們都在分手後發現,其實他們才是彼此最好的愛人了.



    這小說有一點小小的懸疑,即便我們從第一篇起即知道它是第一人稱,但一路看下來並不知道這第一人究竟是誰?必須要看到最終回的結尾,這個人物才出現,而這也相對的回復了杜外爾的觀察,"吃進苦頭卻得不到回報",從結局來說,並非如此.不過,這也是整本小說好玩又多處自嘲有趣的地方.以上.



2020年12月1日 星期二

美國牧歌

showThumbnail (17).jpg



美國牧歌(American Pastoral,Philip Roth)



   "美國牧歌"與"呼喚奇蹟的光"正好形成一種對比,後者是戰爭殺戮裡的陽光,那前者就是昌盛繁榮中的陰影.



    有一些題材會令我覺得想看.比如寫911事件裡那些劫機撞向大樓的虔信者,或者寫白色恐佈時期在警總專門刑求人的無名軍警,可以安排刑求者與被刑者後代因戀而有交集,還是寫電視鑑寶節目拿著寶物的年輕人不知道這寶物是他父親當紅衛兵時從抄家者手中得來,恰好被抄家的後代也正在電視前欣賞這幕,然後故事開展,消失的紅衛兵,或者寫90年抗議獨裁的野百合學生到了10年代可以為了立委身分換黨淪為新獨裁者爪牙,立利獨裁者法案.或者寫白色恐怖受難者後代為了復仇不惜支持創造另一次的獨裁社會重新創造一批受難者.他們都經歷或改變了甚麼?!還是我們原知道的都只是假象,只有時間才能提供真相,真面目?嫌以上距離太大太長太遠不能看,那就寫很久以前的一個同事近日居然列名否決繼續發照封殺新聞台的七人之一,她究竟這些年都經歷了甚麼?寫當下人的骯髒與真面才有趣嘛!."美國牧歌"寫一個富裕良好家庭,父母辛勤努力,受過高等教育的運動動健將與選美皇后所孕育下的一個女孩淪為炸彈客的故事,理由是反戰,反對越戰,虔信馬克思主義,然後女孩炸死同鄉人,時間是1968年,紐約附近的紐華克.大時空背景是二戰後到世紀末這段美國國力最鼎盛時期.因此任何人都不禁要問,Why,"美國牧歌"試圖來找這條路徑,形成了一個吸引人的題目.



   這本有改編成電影,但評價不高,我趁這閱讀這段時間也找來看過,我猜看沒看過原著單憑電影內容要理解故事很難.畢竟電影時長太短,連個因果前後都說不清道不明,自然令人感覺不知在說甚麼,觀眾只會以為是富家養出的任性女孩做出荒唐行為的青少年成長電影,因此還不如直接看Roth的原著.從電影看題材,"美國牧歌"引我興趣理由之一是它相對於"阿甘正傳"那種標準的美國偉大,陽光燦爛,傻人努力,奮鬥不懈的勵志主流標準,簡直就是一個異數.但其實它才是值得關注的議題,相對於阿甘正傳裡的阿甘,Roth其實有點像在寫阿甘欽慕的那個女孩的故事,嬉皮,反戰,任性,隨波.但Roth思索不僅於此.小女孩梅樂是其中一個有逆家族期待成為炸彈客的角色,但由她擴及她的父親綽號"瑞典人"的西謨.黎沃夫,與得過選美比賽紐澤西小姐后冠的母親朵恩所組成的家庭,還有她三代猶太家族,再擴及紐華克中的猶太人社區才是真正的故事主角,這個猶太家族移民美國取得事業與家族的成功,美國夢成功,但他們的第四代卻出了一個反對贈恨美國的女孩,還多次引爆樂炸彈炸死了4個平民,這便是整個"美國牧歌"真正想探索的,為什摩會出這樣的人,由此衍生出一連串引起我們思索的問題.



   小說分三篇,第一篇"憶樂園"以第一人稱展開,"我",內森.祖克曼,他是一位作家,返鄉參加畢業45周年的中學同學會,遇見了以前的死黨,傑森.黎沃夫.這位已移居佛羅里達的外科醫生.一聊之下,才知道傑森並不是回鄉參加同學會,而是參加他老哥"瑞典人"西謨.黎沃夫的喪禮."我"相當震驚,因為幾個月前,他才見過"瑞典人'.當時西謨主動邀他餐敘,目的是希望內森這位作家能幫他過世的父親寫一本傳記,但餐敘中對此事卻又隻字未提,這令內森感到不解,此時再聽聞噩耗,更感到震驚與詫異,他怎麼就死了?!青年時期因為與傑森的關係,內森經常出入黎沃夫家,與西謨也算熟識,西謨這位中學裡的風雲人物,棒球,美式足球,籃球三棲明星,俊美的面孔,壯碩的體態,在當時大名鼎鼎,簡直是無人不知的萬人迷,畢業後還加入過陸戰隊,娶了選美比賽的冠軍當妻子,繼承家族開設的手套公司,擴大經營規模,在全球多處設有工廠,人生可謂是絕對的"贏家",這樣的記憶一直在內森的腦中.但此刻的"瑞典人"卻成了傑森嘴裡那位命運多舛的老哥,引起了作家的好奇,這45年他都經歷了甚麼?第一篇就以同學會為背景,透過內森在會場遇到老同學,與每一位老同學的談話中,讓時空回到中學的時光,講出了自己與"瑞典人"的各自經歷,主軸自然是"瑞典人".,"我"這個角色盡情地回憶了描述了風雲人物的過往.他的一切令人羨慕的各種成績與表現.到了第二與第三篇,"我"消失了,文本成了看似第三人稱的結構.這是要為這45年西謨的經歷寫下完完整整全視角的過程.我們在此可以看成這是內森實踐西謨曾經提出寫傳記的要求,雖然內森寫的並不是西謨父親,而是以西謨為主題的他的家族的故事與經歷,也就是西謨自稱他認為他父親生前有些不對勁的部分,而這個不對勁的部分其實並不單是他父親,而是由這個家族的三代與美國經歷所構成.



   這個不對勁是"猶太性","美國性","全球性"的交互作用與衝突形成."瑞典人'是家族的第三代,所謂的第三代是移民的第三代,黎沃夫是個猶太家族.他的祖父追求美國夢,自歐陸跨海而來,最先從事體能工作,直到第二代即西謨的父親老盧.黎沃夫開始從事皮革加工業設立小作坊轉而進入的商品製造買賣,而有了家族事業,並在西謨的手中擴大規模,事業成功,而有了美國夢成功的樣貌.西謨明明是個猶太人,他的綽號卻是"瑞典人".金髮,白皮膚,新教,一個刻版的白種人要冒,一個內在的美國夢外型.這是瑞典人這名詞裡隱喻的意思.這樣的外殼裡要承載些甚麼?這形成了一個自身家族反射的有趣對比,內在的"瑞典人"信仰者猶太人大部分的傳統,從家庭觀,信仰,習俗,與親屬間的相處,乃至習慣.而他的外在則全是屬於美國夢成功者的,矯健的運動身手,顧及周遭一切人事物的做人風格,事業的成功,美麗的選每皇后信仰天主教的愛爾蘭裔妻子朵恩,表面上這種內外在差異沒有問題,實際上兩元素彼此初相見必是衝突扞格的,這是移民者身上必然有的現象.只是"瑞典人"能夠刻意的壓抑住衝突.或者說他已經能夠接受這種內外相異的現象,畢竟他是移民的第三代,這點與他父親摩的狀態就完全不一樣,他的父親還是遵守猶太信仰,習俗,對於西謨要娶一個信仰天主教的女孩頗有意見,"她要改信猶太教嗎?".而對外,他展現出那怕有一份猶太人的因子而惶惑謹慎,他是美國人,成功的美國夢掘獲者,他必須表現出讓人一眼即知他的"美國人性",但同時,不論是和樂的家庭生活,或是外在燦爛的事業與做人的成功,都只是一種服從集體性的表演或模仿,他的個體性被隱藏了,或者說被埋葬了,尊重長輩的子女,成功的企業家,善待勞工的資方,能夠展現領導者能力的運動健將,手套工廠經營者,或是參加猶太人的社會聚會,這些一切的一切不過都是"表演",表演出符合"猶太性',"美國性"的完美,旁人想看他是哪一面特性,他就儘力的隱藏他的另一面.所以每隔人都認為他是好人,是符合社會要求,符合族群期待,符合家族價值的完美人物.而這種形象與現實的衝突並非不存在,他不可能認為父親的訓示永遠正確,美國社會的價值也必然無誤,定會有所質疑,他的好好性格是建立在容忍上的.容忍他人的無理,他父親的無理或工廠員工的無理,透過容忍來創造和諧,表象的和諧,這是猶太性與美國性的衝突,衍生來說就是移民者身上原鄉與新駐地間的文化與生活衝突,在他這一代顯示出來.



   他的父親老盧並沒有以上這種衝突膠著,至少並不顯著.因為他那一代還忙於物質的基礎建立,無暇他顧,堅持原鄉或原來的習慣即可,最好能於同鄉報團群居共同對抗外界可能的威脅挑戰,他們的美國夢是淺層的物質生活面.而小說安排讓西謨陷入陰霾的是他的女兒梅樂.她的猶太性被大部分的美國性給替換了,畢竟比起親族她更多的時間是與同儕相處.加上戰後的世界已經有所改變.隨著工業,商業,新興媒體的興盛,世界性或全球性元素進入了美國性.比起來梅樂並不是裝成美國人,或要別人看她做美國人忽略猶太性,而是她壓根就沒有太多的傳統猶太性思維,可能碩果僅存的不過僅存血緣性的關係.她的思維,行為已經與普遍的美國青少年一致是真正的美國化的一代.自他身上的移民自我認知的衝突其實很微弱,甚至不存在,即使有,那些被當下的更大環境所掩蓋.而梅樂生長的環境時空裡,國際政治是冷戰,是共產主義在它意識形態的實踐週期裡最昌盛的年代,儘管它只是理論性的昌盛,但正是年輕人追求時代潮流必須服用的一劑興奮劑,是戰後舒適生活星帶來的厭戰思維,是懷疑,自我,是思想交鋒也是思惟迷失交錯不迭的年代.全球性進入了美國性,是階級議題躍遷到與國族議題,民族議題同等位階的年代.比起猶太人,猶太主義,新的年代裡全球化的是也帶來的是第三世界的民族獨立問題,是階級貧富差異的問題,因此這個內外都已去移民性個的梅樂自然與他的父親,祖父等人在所關注的事情上有了ˊ不同,她也沒有祖父所ㄒ顧及的猶太集體性,或是她父親要保持的美國性外在,而作者在此又刻意的選擇遠離"偉大的美國"那樣的阿甘路線,他以在那些時期裡在廣場在政府機構外抗議越戰的人物為樣本塑造了梅樂,這個人物有理想性,是反映當時的年輕人,但也具有衝動無知的荷爾蒙,所以暴力,抗議,甚至引爆炸彈都是可能的表現手段,與其說他們是某種反建制,反戰爭,反資本主義,還不如說,其實他們壓根都聯反對的是什麼都未必有清楚的理解,自然也難提出解決之道,唯一的手段想法就是讓現況"停止".以致只有破懷,而提不出建設.最終就是轉而毀壞自身,頹唐萎靡.



   但是梅樂的暴力與萎靡所殺死的不僅是炸彈引爆所波級的四人,還包括她看似風光的家族,從她的天生口吃,創造影射的就是這種移民性衍生出的表達混亂,猶太性愛爾蘭性美國性,不知如何地以言語表現自我.同時她越是順應家長的期望來說話與行為,她的口吃越是嚴重,反而放任她不管她的發展,她才能夠偶爾的順利說話,因此她後來的發展,反越戰,反階級剝削,都與主流所給予的價值不同,而她的父親不能接受她的價值觀點,她反抗無力,最終造成她引爆的做法無疑就是一種"行為上的口吃",既然不能盡情表達清楚被人接受,那就讓一切都混亂吧,而混亂的狀態,就真的表現了她反越戰的清楚主張.所以當西謨的做法無力挽回,就只能陷入那個她不是壞人,她是被他人蠱惑慫恿來自我解釋安慰,以為找到了外部性因素,事情便能迎刃而解,殊不知最終只是造成自己偷情出軌,老婆出軌,兄弟不睦,父子不合,弟弟與父親都因此遠住佛羅里達難道不是清楚說明問題,而朵恩養的牛隻必須全數賣出,即暗喻牧歌蕭蕭,,結局竟然安排梅樂返家,豈不是給了細心安排一切外在的西謨一拳重擊,她刻意不讓父親知道梅樂另外又犯下了三件炸彈案,掩飾知情老婆出軌,但最終是必須讓真相為眾人所知,終究成了段悲劇的的美國牧歌,美國夢碎.



   這本小說也暗喻著美國社會中猶太人一種自我身分的不確定性."瑞典人"的祖父移民來到美國的小城紐華克,思想裡還是猶太傳統.但第二代的老盧就開始處在雙重矛盾中.一方面,他自然無疑的恪守猶太教規,猶太傳統,在精神上不背叛猶太教.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放棄對物質的追求,為了變得像美國人一樣,為了實現美國夢需不斷積累財富. 在老盧看來只有做完美的手套才能賺錢.老盧本不同意讓西謨娶非猶太女人,因為彼此的宗教信仰不同,將來定有衝突,但他無法讓西謨放棄執拗,或說對於美國性的追求.只能以妥協收場.同樣老盧也不贊成小兒子傑森多次離婚,因為這有違猶太教規,不過每當傑森找到新對象,老盧又對此做了妥協.他的妥協性是他對猶太性逐漸變得不堅持的表現.到"瑞典人"這代完全成長於美國,對猶太傳統淡泊,渴望融入美國社會,多少因為尊重家族仍能見他有少量的猶太性,但他並不以此為榮並極力的自我壓制.直到女兒梅樂用一顆炸彈,將家族的夢想終結,意味著猶太傳統被徹底捨棄.小說裡美國這座熔爐就這樣將猶太人的傳統融化掉.一方面,這是移民家族必會面臨的問題,是時代必然,但是另一面是作者有諷刺美國社會裡猶太移民者的企圖,儘管他自己就是猶太人,諷刺他們在這個世界性全球性的時代裡依舊只關心自己的集體性有沒有獲得照顧與滿足,仍只注重在自己所居社群與族群的利益裡,與自身利益,對於其他議題,如黑人問題,階級問題,貧富差距,乃至一般社會治安問題並不關心也不在意,他們的移民性格中仍具備高度的排他疏離與隔離性,而故事最終的幾位猶太人朋友間的餐會上表面出各人的黑暗瘡疤,無義是暗諷他們嘴裡所堅持的猶太性,猶太傳統,猶太教義真正被實踐的部芬有多少,形成相當諷的結局.這應該也是他想表達疑問吧.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