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洞悉市場的人:量化交易之父吉姆.西蒙斯與文藝復興公司的故事

showThumbnail (7).jpg



洞悉市場的人:量化交易之父吉姆.西蒙斯與文藝復興公司的故事(The Man Who Solved the Market: How Jim Simons Launched the Quant Revolution,Gregory Zuckerman)



    等待"美國陷阱"的時間剛好這一本"洞悉市場的人"先到,索幸就先進先出.內容一如中文書名是關於Jim Simons與文藝復興科技公司(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inc)的故事,Simons原是一名數學家,拿過數學領域中幾何研究的最高獎項,有產於自身以名字Simons命名的數學定理,20多歲即可輕鬆獲得長春藤級大學教授的能力,卻不願陷入終身教職一途,於是在投資興趣或賺錢心理的驅使下,將專長的"數學"放進投資或投機決策過程,交易中,而創造出另一個領域的成就,也讓自己獲取財務與生活自由..



   關於Jim Simons的事跡,曾在2009讀過一本簡體書"解讀量化投資".只是當時Simons的真實資訊缺乏,外界看他極度神秘,所以關於這個人的故事都只是透過新聞或網路資料匯集的側寫,這次這本心書則是透過大量的訪談.加上因為Simons已經離開了文藝復興公司的第一線不再擔任CEO,讓許多願意說話或受訪的員工或朋友,,對手較無忌憚,而文藝復興公司內部政黨支持的對立也讓一些私人的恩怨被揭露,加上大獎章基金(Medallion Fund)驚人的績效持續,因此本書可以看做欲了解Jim Simons與Renaissance Technologies的好入口.當然這本書遠比10多年前的側寫的內容多了太多,從他的學校與家庭生活,數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結識的學術圈與發展,到他轉任國防部的機構任職專門從事破解蘇聯密碼,到後來離開自行創業開設文藝復興的過程,內容甚至廣及到文藝復興科技公司從草創到今日所有主要員工的招募過程,個人的經歷,生活,與成就.因為這些個體與Simons出身類似若不是出大學數學研究領域的一方之頂尖人物,再不就是從IBM語音識別研究所裡專攻語音辨識研究的高人,或是讚腦資訊行業中精通Coding的高手,.因此使得這家公司與一般專門招募精通財務,經濟,金融出身的投資機構很不一樣,所以其中不少成員生平的軼聞故事還算有趣.



   在這裡不重複那些人的生平,而專鎖定在部分關鍵性的議題上.首先大獎章基金不僅是單純的量化投資基金,更重要的它算是決策以程式執行自動交易的先驅,Simons其實在1978年就離開了石溪大學從事投資,1982年才成立文藝復興,但直到1988年才真的有全然自動交易,以數據資料與價格策略程式的大獎章基金,先前的這10年中,在究竟是以完全的數學執行程式或是人為對經濟財務數據判斷作為交易投資的判斷者自文藝復興公司內部都存在爭論與雜音.可是一但決定了計量程式與大數據後1988~2018這30年中大獎章基金的年報酬率39.1%,而巴菲特投資的年報酬率是20.5%.看來是只差1倍.但其實大獎章基金在2002年後就拒絕接受新的投資人,並退回了大多數非員工的資金,所以這檔基金幾乎成了它們公司內部人自有資金的投資.於是,這檔基金在收取管理費與績效費用上非常誇張,5%管理費,44%的獲利績效.也就是說1檔資金規模100億的基金,一年內創造了100億的利潤,其中的49億會先被文藝復興公司抽走,剩下的51億才列入績效報酬率的計算,因此若不嘔除這些費用,大獎章基金這30年的年均報酬率是66.1%.,這就是非常恐怖的報酬率,而如果從新世紀開始看相聚就更大了(1.2的30次方約237,1.66的30次方約4010,所以這樣的報酬率差異30年後投資價值約差20倍).



  當然比較投資報酬率在這兩各標的上是不太有意義的,首先大獎章基金是避險基金,它的槓桿與標的都有差異,其次大獎章基金是量化交易基金,逐漸已成為透過機器學習來改良模型與交易,而波克夏是根據人類的經驗與判斷,大獎章基金成績最好的一年是出現在2008,r正式次貸風暴那年,152%,但其實這是一個受壓抑的報酬率,原因是因為當年金融風暴開始石市場大幅向下修正,Simons因為害怕,改變了完全靠程式判斷的自訂規則,人為的賣出的許多部位,以至於造成"只有"152%的年報率.這也是本書想訴求的重點之一,就是量化基金,自動交易的模式在資產管理界或投資領域中的運用比率大幅上揚,會不會有哪一天或哪一年會是奇點(奇點就是人工智能機器人超過人類智能的那一個時點)並不知道,但這趨勢有逐漸形成的現象.其次大獎章基金式的短線交易基金,與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完全不同.但是驚奇的點是大獎章基金的交易勝率是50.75%,這個數據似乎是令人驚嚇的,也就是它執行10次交易,獲利與賠錢的交易次數幾乎一樣各是5次,不過這也證實了我們過去從各種投資或投資書籍上所說,勝率不重要,重點是要大賺來彌補小賠即可,大獎章基金的報酬率正是透過這個不高的勝率來達成,這是投機或投資的根本原則之一.因此或許長期投資被人吹噓成為信仰,並不容易被這個案例所打破,但是大獎章基金證明短線投資一樣有出路.而且短線投資的模式較長期投資模式容易調整,特別是現在有資訊與網路科技共建的大數據資料庫運用支撐下,機器學習能夠自動改良不合時宜或找出新的交易配對模式,而長期模式恐怕有隱藏的結構性與週期性問題並沒有被解開,比如新世紀後巴菲特的績效滑落,一則是它的規模太大,根本無法更有效率的交易,受滑價與自我抬價的影響,而資產管究竟是追求最大報酬或最大規模?報酬是對投資人有利,而規模大則有利於管理者收取的管理費用,因此這個答案很明顯,大獎章基金不願為了追求規模影響報酬率才是正解.其二是目前我們尚未發現的可能的長期循環模式在背後影響,以至於某西訴諸長期的模式會受更高階段技術限制的影響而不能再升一階.



   本書的前半部多數是Simons與多數員工的如Lenny Baum,James Ax,Sandor Straus,Elwyn Berlekamp,Henry Laufer,Peter Brown,Robert Mercer,(David Magerman加入的故事為主,但是後面3章的內容卻是在講政治這個因素影響了文藝復興公司的組成人員間的情感,與工作人員更替的故事也頗有意思.在Simons卸下CEO後,由Peter Brown,Robert Mercer兩人擔任共同執行長.Robert Mercer是文藝復興公司內少數政黨傾向為支持共和黨的保守派,而在2016年大選中他是川普的最大單一獻金的金主,而Simons則反而是民主黨主要的獻金的提供者,但是因為他們本身有創業的革命情感與科學家精神,所以並不會因此影響公司的運作與私人交情,但是文藝復興公司中屬於自由派支持民主黨的員工為多數,他們大多對Merce支持川普,甚至支持Sleve Bannon表現出極度不滿,由此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公司員工因為支持政黨屬性對立所發生的風暴,造成有人被解職,有人提前退休.同時這故事也帶出了許多川普競選中軼聞或醜聞,是在單純的投機故事裡相對口味不同的另一種面向.



   書的內容雖不少,但原則是應該能夠以輕鬆的方式來閱讀,當然這裡面會有一些技術障礙,倒不是在金融或投機的術語上,而是有一些數學與機器學習的術語可能沒見過的人不理解,但個人以為應該部會影響閱讀.以上.



 



 



2020年6月22日 星期一

先進製造:美國的創新政策

getImage (1).jpg



先進製造:美國的創新政策(Advanced Manufacturing: The New American Innovation Policies,William B. Bonvillian)



    接著兩本是關於美國產業發展起落與政策的書籍."先進製造"談的是關於美國傳統製造業的創新,目的就與川普上任後所做的事情一樣,將製造業生產基地從海外拉回美國,本地企業鴻海,台積電等非傳統產業業者也被迫去美國設廠能反映這一現象.另一本書還沒拿到手,"美國陷阱",說的是美國如何透過非商業手段吞併一家法國公司,以達到打擊競爭對手的目的,情況與過去我國企業友達高階經理人被叫去美國坐牢,近日廣明光電被美國法院以反托拉斯法裁定天價賠償,不得已必須和解等案例,情況完全如出一轍.這兩本書表面是談過往與個案,真正的隱藏目標卻是要顯示製造業發展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重要性,美國應該重新振作重回這塊領域的領導者.而我們也能從這兩本書中學習到先進國家的實質作法做為參考.



   新世紀的前10年對美國制造業來說並不輕鬆,它提供的就業機會人數下降了1/3,且不論制產出,投資與生產率皆同步下滑,它加大了美國貿易逆差.在需求方面,多數的生產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普遍缺乏信息,資源,知識來部署新模式和新技術,以至於以跟完全無法與外國低成本對手競爭.在供給方面,大型企業在金融模式的驅動下並不願意為供應鏈中的小企業提供支持.使得製造業生態系統日益薄弱,小公司越來越遠離產出核心,這期間美國約有6萬家工廠關閉直接導致失業高升社會動蕩,.所以若要解決經濟不平等創造就業機會等問題,就需要立即改進,而改進的關鍵是驅動製造業進入強力創新,唯有創新方有助於逆轉停滯的生產率,提高效率,提高該製造業應對外國低工資和低生產製造業者的競爭力,這便是本書"先進製造"論述的目標,也是美國當前正在進行的改革.



   建立新的生產範式改革製造業在歷史上曾出現早期美國建國後的規模化生產與二戰後日本優質製造業的出現兩個例子.這兩個生產範式皆源於技術進步,並轉化為新的生產流程和商業模式.因此基於技術進步或創新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與他國競爭其實是有先例可循.而當前一系列與生產相關的重要技術正在浮現,這些技術有機會創造新的生產範式,從而極大改變複雜高價值商品的生產方式.這正是先進制造業的核心理念,而這些技術進步也會伴隨出現新的流程和商業模式.工業革命的歷史告訴我們"創新"不是簡單通過學習來實現的,往往是靠"做中學"產生的.生產和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使創新落地,才是創新的關鍵部分.創新流程本身也給我們提供了不少經驗教訓,只有 經過多年的專業實踐,研究,測試才能實現重大突破,僅靠研發是不夠的,只有在經歷了無休止的工程和工程再造,測試與論證,才能實現創新在制造業的規模化應用.創新需要以上兩個條件.批量生產本身就是一個考驗,它不僅僅顯示了生產技術進步的重要性,而且顯示了相關生產流程和商業模式改進的重要性.19世紀前半美國透過槍枝造部件開發實現了規模化生產,並在其中顯示政府在"創新"過程中的作用.正是因為當時的美國政府提供的長期和耐心的資本扶持下,才最終開發出能生產可互換部件的機床與隨後的其他機器零部件,從過去的美國自身的經驗裡發現私人部門很難承擔"創新"面臨的長期風險.到了20世紀80年代,美國半導體技術聯盟努力恢復美國在半導體行業的技術領先地位.而在這一過程中,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整合了業者, 政府和大學合作的方式分擔了部分成本.這是美國政府參與製造業協作曾走過的路徑,這些嘗試都源於技術挑戰,並組織項目助其實現.以上的這些過往為美國當前重振先進製造業提供了經驗.戰結束後,美國製造業領先地位已經確立,主宰了世界生產,所以美國政府便以為製造業已經不是主要問題.主要的問題是如何建立一個強大的研發體系,延續戰爭期間由領先的軍工製造所衍生的新的產業體系.因此戰後建立的美國創新體系從未專注於生產創新,而是側重於一系列其他技術挑戰.以至於讓德國,日本,韓國,中國等國圍繞製造業組織了創新體系.而將製造業江山拱手讓人,並因此有了逐步具的貿易逆差.



   美國未能更好的組織製造業創新體系付出了代價.,建設先進製造業的的目標在2010年至2015年大衰退的期間開始出現.最初出現了一系列倡導新政策的文章.美國政府首次將創新政策應用於製造業,在美國總統的直接領導下,白宮制定了一項基於創新的戰略,試圖重振美國的製造業.美國總統提名了一個由製造業公司執行長和大學校長組成的特別工作組,即先進制造業合作夥伴(簡稱AMP) 小組,它仿效德國的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組建先進制造研究所,開發一系列先進制造業技術範式.在2012年發布AMP1.0報告,政府開始實施該計劃.並於2014年的第二份報告AMP 2.0補充了製造業創新政策建議,倡導圍繞先進製造技術和流程的公私合作技術戰略,促進政府研發機構與新建制造研究所的交流,建立共享學習和最佳實踐網路以及新的員工培訓模式.創新政策當然不是製造業復甦所需的唯一政策,但它是一個核心節點,也是一種重要的新理念.2015年的美國國家工程院報告提供了更寬的視角;先進製造業將融合服務和生產建立新的經濟價值模型,成為未來經濟的核心.最終,國會通過了製造業法規,批準了製造研究所和先進制造業項目.這些報告中提出需要政府參與來幫助克服一系列的結構性障礙.包括



  (1)資本和勞動力技能獲得渠道暢.



  (2)信息不透明..



  (3) 技術鎖定.



   企業中特別是中小企業,對可以改善其競爭態勢的新技術和新知識的吸收能力日益下降.在許多生產企業在競爭中被淘汰的同時,許多進化幸存者仍然缺乏通過創新獲得領先地位所需的資金和專有技術.經濟學和製造業需要新製造業創新政策的部分原因在於歷史上主導美國國內政策制定的經濟學對於制造業存在許多錯誤認知.這些誤區包括某些經濟學觀點認為製造業下滑將被其他經濟收益所抵消.國家失去製造業工作並不是因為製造業的落後,而是整體生產率改善的結果.誤以為製造業為中心經濟將自然而然地被服務經濟所取代,誤以為低工資,低成本的海外生產者必然會取代國內的高成本生產商,誤以為即使生產在全球範圍內分布,創新能力依然存在.不幸的是,結果證明,這些觀點無一正確.這一切都源於對於製造業創新功能的忽略,而創新不同於生產.



   雖然增長經濟學讓我們理解了技術創新對於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但基於測量的新古典經濟學在處理圍繞技術創新的複雜系統時存在很大困難,"技術很重要,但是是外生的".新增長理論的經濟學家試圖將創新重新放回"內生經濟"模型中,但是這個理論並不完整.使得經濟學家迄今還不能對創新體系進行建模,更遑論作為其中組成部分的製造業.,因此無法真實地反映諸如製造業等特定經濟部門的重要性. 



   但是實體經濟的發展無法等待經濟學概念迎頭趕上,創新政策的新興領域試圖彌補這個差距,理解製造業的影響,防止美國制造業的衰落.如上所述,基於AMP 的建議,美國政府制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創新方案;利用新的製造研究所在一系列生產領域創造新的生產範式,使各行業和各種規模公司的供應鏈都能夠共享.這個方案的目標是提高生產效率,使得美國能夠生產高價值產品,能夠與亞洲低成本和低工資的生產商競爭.這些研究所將美國的創新優勢應用於上述從未成為創新體系焦點的生產.新的生產範式旨在實現變革,就像規模化生產和高質量制造背後的技術和工藝曾經實行變革並實現製造業領先地位一樣.上述的 AMP 研究證明這是一個可以實現的目標.由於小型製造商越來越脫離此前的支持網絡,這些研究所的目標是恢複生產生態系統,通過跨供應鏈的合作來推動先進生產技術和工藝的應用.從分布式生產切斷生產與創新鏈接分隔多地所帶來的問題中汲取了教訓,製造研究所試圖重新將兩者聯繫起來,將創新融入生產系統.由於製造業下滑損害了勞動力就業,這些研究所計劃實施新的教育計劃,以培養先進製造業所需的勞動力技能,為工人提供就業機會. 現在看來,在這些製造研究所起步的前五年,必須繼續分攤成本.無法在短期內修複美國創新體系中這樣一個明顯的構性問題.如果這些製造研究所想要獲得長期發展,它們的技術就不能僅關註國家層面,而是要在區域經濟中能應用.為了維持製造研究所運轉和促進技術落地,需要得到州政府和小公司持續不斷的支持.但當前的優先事項應該是讓研究所吸取歷史經驗,建立研究所網絡,把政府研究項目與製造研究所連接起來. 



    政府繼續支持強大的美國製造業,作者以為美國需要仿效德國的學徒制,製造研究所的工作之一是針對它們正在開發的技術提供所需的勞動力教育和培訓,這將成為美國的新培訓提供系統,需要連接大學以進行課程開發,連接社區學院進行課程交付,連接在線和混合學習方案以最大化成效,連接現有行 業、州和聯邦培訓項目以獲取支持.雖然大多製造研究所在這個領域的發展滯後,更加專注於其主要的技術開發任務,但也有一些製造研究所正在努力開發創新系統.這些製造研究所的領導人認為,勞動力和工程培訓是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傳播模式,這是先進製造得以實施和規模化的關鍵方式.先進的製造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屬於隱性知識,隱性知識需要師傳徒受.因此培訓是技術傳播,這是先進製造業必須承擔的關鍵任務.



   另一個製造業復甦的核心問題有關未來生產.美國的創業系統越來越傾向於通過風險投資支持創建創業公司,以支持其新技術的發展.早期該融資系統圍繞著計算和半導體領域的硬體技術,頗有成效,但近年來,它顯著地轉向了軟件.這個領域對於資本或基礎設施要求較低,不需要生產,成功或失敗的速度很快.除了生物技術以及諸如媒體和娛樂等服務行業之外,軟件現在主宰了風險投資行業.該行業現在完全不支持需要製造業的技術,因為製造業的回收需要更長期和更高風險的投資,與當前風險資本的時間表和風險組合不符.這意味著下一代創新制造技術和產品可能無法在美國生產,這對美國創新和生產的長期未來具有重大影響.投資於就業水平較低的軟件和生物技術等行業,將大大限制其就業創造潛力.這種新興的"失業創新"體系有可能進一步破壞社會穩定.工作的未來和長期經濟停滯大約每四分之一個世紀,就會出現自動化將大規模系統性消滅工作機會的威脅.因此近年,IT革命以及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技術工作崗位的普遍消失成為必然.在過去,一旦出現提高生產率的自動化,就會湧現更多工作消失.但成長歷史會就此終結嗎?迄今為止,似乎沒有更多證據支持技術創新將降低就業的觀點.但是未來的工作問題可能與所謂的長期停滯的經濟狀 況關係更為密切,這是一個GDP和生產率低增長的時期,無法提供的高質量就業機會來改善經濟不平等,也就是說定義當前的經濟問題就是結構性問題還是週期性問題本身就是困難的,只有定義清楚了,才有機會找對路徑.



   當前美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社會混亂不會消失.2000年至2010年間, 美國製造業消失了580萬個工作機會, 從1730萬個下降到1150萬個,.1999年到2011年,從中國進口的增長造成了約240 萬個就業機會的喪失.在對700個城市化地區的研究中,受中國商品競爭影響最大的前1/4地區的工人人均收入損失為549 美元,而聯邦政府提供的援助只有58美元.另一項研究發現,在經歷了2000年代的大衰退後是就業和收入下降的“失去的十年”, 估計其影響將延續到2020年代;而製造業是受影響最嚴重的部門.過去製造業是受過高中教育的男性中產階級的重要就業途徑,尤其是白人男性.然而,1996年至2014年期間,白人男性高中畢業生的人均收入下降了9%,白人男性大學畢業生的收入則增長了22%.2014年,白人男性高中畢業生的年收入僅為36787美元,而大學畢業生則為94601 美元.從這些資料我們難看出在2016年激烈的總統選舉中,重振製造業成為重要話題並非偶然.當製造業衰退是傳播社會失望情緒,導致社會動蕩的重要因素時,它就會成為美國政治與選舉角力的重點,也是美國全球戰略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其實不太幸運的,生物科技,軟體,服務業三項恰好是我國政府近年力主的幾大產業,而其發展現象正好跟本書作者所稱的結果如出一轍,無法大幅創造就業機會,無規模性,且不具下個世代的領導力與創造性,充其量只是滿足了虛增放水的大學文憑求職者的需求,以及滿足了炒作地皮與房價者的能力而已,結果呈現淪為炒股,低薪低成就,資產泡沫的一種縣況,只是似乎沒有人發現這點.而這個觀察結果其實在我沒看這本書之前就已經約略形成,只是沒想到有人與我看法一致.以上. .



2020年6月16日 星期二

MVP製造機:看大聯盟頂尖球隊如何用科技顛覆傳統、以成長心態擁抱創新,讓平凡C咖成為冠軍A咖

showThumbnail (6).jpg



MVP製造機:看大聯盟頂尖球隊如何用科技顛覆傳統、以成長心態擁抱創新,讓平凡C咖成為冠軍A咖(The MVP Machine: How Baseball’s New Nonconformists Are Using Data to Build Better Players,Travis Sawchik & Ben Lindbergh)



   在"魔球","大數據逆轉力"之後,又一本關於棒球數據革命的中文版書籍"MVP製造機".就時間關係來看,"魔球"說的是透過數據找到價格遠低於價值被低估的好球員,藉此以低成本打造有利爭冠的球隊,而"大數據逆轉力"則是更多的引入賽伯統計學(Sabermetrics)來尋找被低估,或暫時陷入低潮但有高效率能力爭冠的球員,"MVP製造機"則不同,它將大數據與生物力學結合,藉此找出能夠將一般球員改造進化成具備球星,或MVP級球星能力的"方式",藉此打造具備奪冠能力的球隊,也就是這本書重心放在尋找改造個別球員投球或打擊的運動模式與訓練型態藉此提升個別球員在球場的宰制力,並逐步搭起最強陣容的改革過程.若用投資股票選股來看,魔球時代買的是"價值股",後魔球時代就是買"成長股",這樣二分非常清楚.



   而這本書同時有一個顯性面項,與一個隱性面向,顯性的面向自然是鎖定在棒球事務的改革上,從投球,打擊等技術層面的事務與物理學,生物力學間關係的研究與改革上,從這個角度來看魔球時代的大數據革命到後魔球時代的球員發展與訓練的革命是顯性重心,它是適合對棒球發展有興趣的球迷或讀者的書籍,另一個隱性層面則它是一本探索如何改善學習技巧讓某種技術(比如學樂器,運動技術,投機技術,程式撰寫技術)領域達到專家程度的書籍,基於後者,它是近年流行的暢銷書如"刻意練習","超速練習","原子習慣","專注力","被討厭的勇氣"諸多書籍觀點的綜合體,只不過它是以棒球領域大數據革命的成功者近年曾經發生的革新,創新上的實際個人案例來說明這些事情,而最終的目的是鼓勵人們"主動學習",從這面向上,它是適合喜好閱讀主流個人成功學類書籍的讀者.



   若從顯性的角度,書籍鎖定一個人與一支隊伍為起點,並透過此發散到全大聯盟.一個人是投手Trevor Bauer.,一支球隊則是休士頓太空人.Bauer自認是個運動能力不佳的運動員,這聽來頗為弔詭,當然是因為他比較的基礎是大聯盟裡的運動員,相較那些天賦神力動輒100miles球速的其他運動員而言,因為自認天賦相對弱勢,所以他必須要找到能更增加強自我能力的新訓練方式來達到站穩大聯盟的目的.但是光是如此我們就小看了此人,這是一位自許能贏三次賽揚獎的人.你可以說他自大,也可以看成此人企圖心比天高,沒有這種目標的人格特質恐怕他真的只會是一個平均水準的大聯盟選手,甚至可能未必能站穩.為了尋求進步他找到了體制外的訓練機構來改善他的能力,經過這些機構的測試,Bauer先天的彈跳力,速度,確實在運動員中不算上乘.書就是以Bauter在這些機構中的訓練過程為入口,這些體制外機構如德州棒球農場,傳動棒球都是建立在現代生物力學,物理學,與新型的攝影器材,電子穿戴設備等科學性的架構上,它們試圖找出問題改善運動員動作與肢體運用以達目標,而Bauer正是科學解釋邏輯的信仰者與愛好者,因此他選擇了一條與傳統教練法則不同的解答路徑,所以這些新機構的出現剛好符合他的虛俏.而要達到競爭賽揚獎的程度他預計的技術目標有二,一是提高球速,二是找到或創造一個新球種能與速球產生共徑效應,以達欺敵的目的,藉由者兩種技術面的改造往他自許的目標前進..



   Bauer作為一個代表,他代表著mlb中想追求更具卓越能力的球員,也可能代表想延續職棒生涯的老將,或是在大小聯盟經常上下無法長駐大聯盟的年輕球員.這是本書裡諸多接受新式球員技術訓練的共同原因,書中的案例球員從Justing Tuner,Rich Hill,Adam Otttavano,Brandon mann,J.D.Martines,Mookie bets包括投手,打者,老將,新秀,.這些人都不甘於維持現狀.且他們對於傳統的訓練方式與觀念抱持懷疑,至少是發覺傳統的訓練觀點已經無法幫自己更上一層樓.於是那些新起的棒球訓練觀念與觀點成了他們在體制外的一種機會.包括德州棒球農場,傳動棒球等私人機構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它們才取新的科技比如艾傑攝影機,k-背心,或是能接傳感器的手套,球棒,藉此測量球員包刮投手與打擊者的每一個動作的肢體變化數據,包括力量,速度,角度,位移.而測試與記錄這些資料的目的是為與場上的數位革命做結合,我們在前面讀過的"大數據逆轉力"已經初步看過了這些球場新設備,如trackman,statcast,pitch/x.而更進一步的目的是與新時代的棒球觀念,比如飛球革命,偷好球,拉打,投手增加投變化球的比率,轉速,同軌效應等觀念做配合,這些私人機構成立的目的都是為了打造更適合現代棒球觀點的能力的球員.,當然可以藉此牟利,而球員也是為了追求個人的生涯延長與經濟利益而去..



   因此這種後魔球時代球員發展與訓練成為焦點的革命最初是由球員個體發動的,由球員與外部機構共同出演的,形成由下而上的革命.先是個別的球員經過這接濟購地改良取得了成果,然後口耳相傳,或是個別球員看到別的球員的新突破也轉換方向求助外部機構.這是因為這些外部機構的改良訓練與設計是有科學基礎的,且這些科學基礎的目標是與傳統扞格的.比如傳統的觀念認為球速主要是受制於天生肢體的限制,但是新式機購卻能幫助大聯盟球員實在的提升球速.又比如傳統的觀念認為投手要少投變化球,因為容易傷手,但實際的情況實證並非如此,反而利用同軌效應的變化球能夠創造揮空率的觀念出現,因此追求卓越的Bauer在與外部機構下合作下將自己的球速均速由92miles,提高到了96miles,還創造了一顆水平位移超過23cm的滑球,至後創造創了一顆與速球滑球前段同軌的變速球.,同樣的以上的J.D.Martines,Mookie bets,Hill,等人都是透過了改變仰角,或是提前擊球位置,或是多投他高轉速的曲球而由一個平均水準的球員晉升到MVP獲賽揚獎等級.



   因為這些成功的個案帶給了同儕壓力與鼓勵,越來越多的球員求助於外部機構.而這創造了另一層壓力,對於球隊的管理與傳統教練的壓力.因為當球員成績停滯或衰退求助於教練卻無法獲得實質改善時,傳統的教練只能告訴你他的過去經驗就是這樣,然後重複練習同樣的東西那怕花了極大的時間與心力卻無任何改善,以前會讓球員喪失自信逐漸的離正常軌道,甚至最後不得不引退,但現在恐怕還會加上讓教練的威信喪失,這是因為外部機構,那些沒打過球的人,它們可能只是數據分析者,生物學者,物理學者等卻能夠改善如Bauer那些球員,讓他們取得成績拿得大約或延長合約年,這種原先被認為是外行人所提的改良建議卻優於打了幾十年棒球的人,那被列入懷疑的首先將是傳統練習與訓練方法,其次就是教練的能力威信.這便是球員發展革命由球員進入球團的開始.在魔球時代管理階層的人已經有部分是的由那些不打棒球的長春藤璇院出身的數據分析者加入,當這些人看到這種底層現象,自然會興起引進那些外部機構的人來球團內部進行訓練羽球啽發展的改革.



  這就引出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太空人隊,記憶中這支球隊幾乎是等同於萬年爛隊,但它在2017~2019三個球季連續三年都達100勝以上,整個球隊的打擊與投手成績幾乎都是聯盟的最前段,因為這支球隊自2011年雇用了新的管理者Jeff Nurnow,他大量的引進了數據分析者,同時招聘了許多出身自這些外部機構如傳動棒球出身的員工來擔任中介者,甚至是教練.所謂的中介者就是試圖引入新的訓練與球員發展模式教導球隊裡的球員與教練的人,因為新的觀念與做法不單是單純由外部人來推廣最重要是要深入球團體系中的每一個球員與教練包括大小聯盟的球隊與球員都要同步改革.而太空人的成功也引起其他的爛隊的仿效,如金鶯,雙城.與球員為了追求延續球員生涯,創造更好的成績,求取更大的合約與經濟利益不同,球團所以熱衷於此卻是延續了魔球的傳統.在經營上可以節省成本.



   那些新穎的科技設備如艾傑攝影機,k-背心或是球場的trackman,statcast雖然花錢,但比起球員的薪資,特別是頂級球員的薪資,簡直是一筆小錢,至於那些外部人員引進當教練的薪水花費也不高.但是引進這些人的效用可能可以創造一些年輕球員的新明星.這些球員因為年輕受限制mlb自由球員年限的規定,只能領基本薪資,所以球團便能用較少的錢遲遲有空置期較長的球員來創造較大的效益.因此那些長年捨不得花錢的窮球隊,或小市場球隊,馬上就聞到這種球員訓練發展革命的好處,因為過去的經驗顯示打出成績的球星成為自由球員簽下長約後往往進入運動生涯的後期,此時屬於體能衰退,往往不能複製他個人前期的成績,造成簽字由球員的效益不佳的結果,所以現在的自由市場的競爭程度不如以往,甚至有行無市.球團的小氣經營也是這波後魔球時代追逐"成長股"的一股隱藏動力.而自太空人,金鶯,雙城,那其它的豪門洋基,道奇,紅襪自然也不能離開潮流,加上太空人的成功使得它旗下這段期間任職的教練,中介人,訓練員遭到其他球隊的挖角,形成了絕對的擴散效應.因此年輕化,數據化,週期簡短輪替高的教練團與新興的年輕勢力將是未來mlb的主流風貌.



   對於個體或球員來說,這以Bauer為起點例子的書籍自有其目的.首先這些願意接受創新思維與訓練的人都是高成就導向與自我要求甚嚴的人,或許它們也跟常人一樣會有看似不切實際的目標與夢想,但他們並不是單純的想而已,以Bauer這個看來很難搞的人為例,並不是在展現他那些不見容於常人的言行思維,或是刻意地將他打造naive的形象,而是想呈現他並不排斥苦練,他只是排斥沒有目的或意義不能創造實質效果的苦練或刻意練習.所以他回歸所謂的原點,那就是科學思維,將棒球技術猜解到它的"第一原理",棒球技術的第一原理就是由物理學,生理力學,生來構成,先拆解每一個動作,扣球位置,施力點,道他在球體的速度,旋轉,以此造成的位移,或是球速,軌跡等根本變化,了解了這些在結合生理結構,運動心理,最終才會型塑成一個獨立的球種,配球,與投球型態.然後再在此基礎上進行系統科學有效率且講究目標結果的刻意練習.有科學,有根本,有恆毅力進行大量的練習.同時了解自己的專注力型態是"外在開闊"並堅持這個原則在球場,即使並不一訂得到隊友或教練的認同,但是他能藉此維持自己一定成績在球場,而這才是他進行這樣思維與練習的最終目的,即使他連一次賽揚獎都沒得過,也不能輕視這樣的過程,而這便是這本書所與傳達的隱性目的,一個人如何藉由類似Bauer與其他球員這樣的刻意練習來捯到某種技術或專業上的成果.



   本書的內容不少,光是人名就將近500多人,雖然多是球員,教練,有經常看mlb的人應該多少都聽過,但是更大量的外部棒球訓練機構人員與小聯盟教練可挊會讓人眼花撩亂,但不同球員的改造過程內容,球團的經營逸聞,或是一些八卦加上那些生物力學棒球科學的新觀點,應該會讓一些對此議題有興趣的人了解更多,但是非棒球類議題的讀者,就當作是看一段刻意練習的故事即可.以上.



 



2020年6月13日 星期六

巨浪下的小學

s33496763.jpg



巨浪下的小學(Ghosts of the Tsunami: Death and Life in Japan’s Disaster Zone,Richard Lloyd Parry,)



   "巨浪下的小學"原文書名"Ghosts of the Tsunami: Death and Life in Japan’s Disaster Zone"直翻應該是"海嘯的幽靈:日本災區的死與生",是以2011年3月11日發生在日本東北地區地震引起的海嘯為背景,講述一所小學74名學生罹難事件,並以事件為引試圖探索日本文化與社會制度裡隱藏的問題.因此就把書列屬於社會類而沒單純的以散文或報導文學的觀點分類.



  這次海嘯共造成約18500人死亡或失蹤,但其中只有351人是學生.這些死亡學生中絕大多數都是地震當天因為種種理由沒有到學校上學因此死在校外或家裡,顯然學校對於海嘯與地震發生後的應對方式是致使學生死亡人數如此低的原因,但偏偏卻出現'大川小學"這74名小學生在地震後不久因緊急撤退避難路線選擇錯誤而致集體遭海嘯吞噬事件.作者Parry在若干年後知道了這個案,興起了由此切入模擬海嘯侵襲當下這些小學生面臨的真實情況與困境,並由此向上探索我們前面所說日本社會裡的陰暗面.因此我們首先必須明瞭這是一個外國人對於日本社會的觀察,有客觀性,但也不乏僵固的偏見性,有些問題是基於文化差異,有的則是作者毫不保留的真實批判,兩者並存並無完全切割的可能.



   "孩子被看不見的怪物謀殺了".紫桃佐代美說."我們向它發泄憤怒,可是它沒有任何反應. 它就好像一團黑影,沒有人類的溫暖".她繼續說: "海嘯是個看得見的怪物.可是,看不見的怪物將永遠存在". 我不禁問:"看不見的怪物是什麽?". "我自己也想知道它是什麽"佐代美答道.“它是只注重事物表面的日本人所獨有的,隱藏在那些絕不會說對不起的人的驕傲中.”,這是Parry採訪罹難學生紫桃千聖的母親佐代美時記下的對話."怪物"當然不是河童,甚至很難有簡單的語言去描述,連佐代美都只能說她自己也想知道.我們大致上約略能在Ruth Benedict所寫的"菊與刀"或是南博所寫的"日本人論"中找到對應的論點,藉由那些論點拼出所謂的"怪物",但那些書籍嚴肅的文化與社會論述可能會令尋常讀者失去興趣,所以這本散文或口述採訪反能凸顯論點又不至因為乏味遭棄置.其實佐代美能說出以上這些並不容易,它的困難不單是能說出"隱藏怪物'的觀點,它的困難在於"說"這個動作.因為這個動作是少數挑戰"怪物"力量與它對抗的行為,這個行為大逆不道,可以說是不見容與不被接受在那樣的環境裡,是這本書所想談的陰暗面中的部分.



   地震發生在下午2:46,災後大川小學教室裡留下了一口因為淹水斷電停止運作的鐘,上面的時間指在3:37.也就是從地震開始,學校的學生至多有51分鐘的時間可以逃離,小學位置距離海岸直線是2.5英里.大川小學的正後方便是釜谷村當地的山丘高地,其實只要花5分鐘的時間,便可以將當時在校的全部師生撤離到山上躲過洪災,但它並沒有發生,而是幾位老師一番長達40分鐘的討論後,由副校長決定帶隊往莊前北上川附近的交通島避難,結果卻是恰好迎面向著奔騰滾滾洪流走去而致師生罹難.當天是星期五,有部分的學生是在地震後被趕來的家長接走,加上留在操場等待避難的學生中有3,4人幸運的被沖到山腳由其他避難的村人救起外,其他則全數遭淹沒死亡.



   以上的描述是事後拚湊的.在這場海嘯中遇難或身亡的又不只是這個小學的師生,那麼何須花費一本書?是販賣災難溫情?不!海嘯不久後交通因積水中斷,電訊電力也都暫時停止,因此訊息不明,擔心學生的家長們自然要開始聯絡找人,無奈受阻於水.後來不幸的消息逐一傳來.本來村民還以為這是一個大自然產生躲避不過的災難.加上日本東北地區各地都有同樣死亡的事件,也就是看做一場悲劇就能結案了.但是海嘯力量強大,並不是所有罹難者的遺體都能即刻找到,那些找不到孩子的家長悲憤之下在石卷市政府招開"情況說明會"時聽到了台上講話的官員與校方人員的說詞更加憤怒了.首先是校長在地震當時因為其他事務不在學校,這原來無可罪咎,但是他在災後隔了7天的時間才回到現場,連象徵性的搜救都沒有參加,只急於找回財物或是拍照,彷彿學生罹難與他無關,這激怒了家長.再來是一位叫遠藤純二的老師,因為他講述了當副校長率隊前往交通島時他在隊伍的最後,看到前面大街上夾帶著強帶氣流的海嘯正在奔來,他趕緊大喊叫學生回頭往山上跑,但是跑到山腳時滑倒,又被倒下的樹木壓傷了,在這種情胯下他還救起一名3年級的學生,表現出一幅救人急難的樣子.但是在海嘯的隔天有失蹤小孩的家長為了找孩子卻看到他穿著潔淨的西裝在山另一側的村莊裡緊急避難,因此令人懷疑他所說的跟事實不符.最致命的是在那40分鐘究竟該待在學校的體育館或是前往交通導的討論時,卻發現其實他們從未演練過關於海嘯的避難,因此不知該選擇撤往何處,加上學校正是村莊預定的避難所,所以有人堅持牛在原地,而此時竟有學生竟然不管大人的討論大聲嚷嚷建議說"撤到山上",卻被副校長給喝止了.而當那3,4位被村民救起的學生事後講起了這段兩位學生提議的經過時,卻被包括市政府教育局與學校官員的全數否認,他們一致的口徑就是這是場災難,大家都按表作業盡力了,他們同表感傷,他們或有責任,但絕對沒有疏失,沒有錯誤,可以表示道歉致哀,卻始終不表現是因疏失錯誤而有責任須道歉.於是,有20多位罹難學生的家長將市府學校告上法庭,因為他們要一個真相.



   這本書寫得不錯,作者在三個主題中切換.一方面描寫著海嘯當下發生的所有事件個案,在釜谷與鄰近村裡所發生的一個個鮮活的在海嘯當下的經歷,或被逼上山,或是避難的公所建物被海嘯沖垮,裏頭的ˊ人趴在一塊木排隨水流入大海又沖回村里整整近3個小時,一方面寫著父母尋找失蹤的孩子的搜尋過程,寫著在這種艱困時搜尋者的心情,寫個體,也寫集體,集體的傷痛,事實上這本書的原文名也是基於那些在海嘯中喪生與受難的眾人,生者與死者,所以也有對於亡魂,宗教,鎮魂的篇章,以心靈與宗教兩面試圖來解開海嘯下殘存者的心理陰影與傷痛.光是以上這些部分就是一部標準的日式作品,該有的人文,情感,藝術,思想都有了.但是作者顯然知道了一件事,它們的作品中,往往沒有寫來,沒有說出來的才是最根本,最重要,是要刻意隱藏不欲人知的部分.就跟說明會上的全是官樣文章一樣.當然,藝術文學作品部會這麼笨,他們會用一種令人感動又能導引思維的方式.舉個代表性例子"螢火蟲之墓".明明說的是二戰中的故事,但是,你會發現它基本上就是日本影視作品或小說對於二戰的界線與看法,首先維基上寫作者宣稱他的螢火蟲之墓不是寫來反戰的,而作品影響呈現的只表現出一種事實,就是戰爭傷害人民,但它的狀態是敵人的飛機火炮在上,日本人民在下,也那意味著就是"戰爭是不好的,因為它會使得日本人民受到傷害",我刻意寫成這樣,是因為日本涉及這個議題的作品中,應該很難找到有一日本作品的戰爭場面是在外國人民在下,天上是日軍在轟炸或進攻的畫面(如果有那一定是美,中,韓,台的作品).,因此這映射著"戰爭對於其他國家人民未必是不好的"這是作品沒有說出來的話,也是作品具備感動人的所有元素,但真正令人不寒而慄的是他沒有畫的東西所呈現的陰暗思維價值:"共榮"不是問題,問題是戰敗.因而回到"巨浪下的小學",說明會上沒有說的事情才是這本書這件事需要被寫出的原因.而作者的第三部分就是要寫出這個隱藏真相的黑手,陰暗面,而這個陰暗面竟然是從那些克已復禮的失蹤學生的家長身上找到的.



    "克己復禮為仁",突然想到這麼一句似乎出自論語的話.堅忍,克己,甚至是過度的隱忍,是作者Parry這個久居日本的英國人對於日人性格與社會的一種觀察.災後失蹤人員的搜救本來應該是警方,自衛隊的工作,但是家長們都自發地展開了行動,在經過幾月後仍有人沒有被發現,便有失蹤者的母親去考挖掘機的執照."不給他人麻煩".事實上只有20多個家庭加入了對市政府與學校的訴訟,那為什麼多數罹難大川小學學生的家庭沒有加入呢?這個問題其實很大,並非三言兩語能說清,作者將它簡化成為一種屬於公眾集體的歸屬力量,他認為這是日本文化長期以來形成的立國根本與傳統,想要挑戰官方,甚至起訴它,你就等於宣告自己脫離它被棄它,這在傳統觀念中是不被被允許的.大逆不道的.而至少在生活裡,逆於集體,會遭到多數人的另眼相待,用白話說,你會遭到周遭的人排斥,因為你等於在給他人製造麻煩,因為與官方對立,失去了官方的協助,很多事便不能做好.比如還沒有被找到學生遺體的家庭,他們害怕與官方對立甚至訴訟會讓官方停止搜索行動.因此就有了與其他家庭的行為隔閡與情感破裂的現象駔者想呈現這樣的情感"不給別人添麻煩"另一個等義是"不想讓別人看到自己出醜,落魄,不光彩的時刻",而這道理在個人與集體是同樣適用.因此為了集體面子的不失禮,不出醜,不光彩,集體中的任何一個個比必須克己復禮,隱忍,而作者便是要揭發這具假面.日本為民眾編織了一張舒適,溫暖,令人麻痹的順從之網,從網中掙脫出會讓人感到不安,網中人被纏住無法脫身,產生一種模糊的糾結情緒,被束縛與被保護的感覺糾纏在一起無法分離. 一直以來這場悲劇背後都有掩飾的成份,但這種掩飾十分可憐,毫無新意而且漏洞百出,前後矛盾,手法陳舊,一目了然.但它的核心中並沒有什麽宏偉計劃,也沒有什麽幕後黑手,甚至稱不上陰謀,它一群平凡無奇的人一敗塗地,他們甚至沒有努力去否認自己的失敗,只是將它維持在可控制範圍內.從個人角度和制度角度兩方面看,這場悲劇都是一群固執己見,笨手笨腳,毫無魅力的人所創造.大川小學事件真正的謎團是日本所有人都要面對的,真要認真說來其中沒有任何思想可以全面概括它,意識因驚恐而退縮,且無法以陰謀論來解釋.而這種現象從日本的政治最高層向下來展開網羅,無能人夠單憑己力來逃離.日本人則崇尚忍耐或堅忍,表現為不同形式的耐力,耐心或毅力.,但是日式的堅忍並不是一種哲學概念,傳統釋義無法體現這一概念.它包含的被動和自我克制,堅忍在某種程度上似乎與集體缺乏自尊沒有什麽區別,因此在那場災難過後的最初幾天里,堅忍就是將混亂 不堪的難民團結在一起的那股力量,但也正是這種力量閹割了政治,讓日本人覺得個人權力無用,對國家的困境也不用承擔個人責任.這並不是說他們必然就應該去抗議,事實上堅忍或忍耐這些品質顯然在災後即刻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人們的需求,抱怨和不滿是多種多樣的,他們應該大聲說出來"反對國家政府,反對核電站運營商.可是他們沒有控訴",他們依靠耐力和耐心把這些事埋在心里,但這並不是什麽好現象.作者在此提出他的疑問"為什麽日本人無法得出一個最簡單不過的結論:你願意忍受一定程度的抱怨,爭論和混亂,也要向權威發起衝擊,同時要他們承擔起連帶責任?哪怕在這一過v程中,需要忍受一些人趁火打劫和牟取暴利,但這種自私自利的行為中又不乏普通人的抗爭意願.".這種順從的堅忍加上Parry在當時當時經常可以聽到另一組口號"加油"(Ganbaro)是一個鼓勵人們克服困難和挑戰的勸勉之詞更令他不解,它原是號召人們團結一致的宣言,往往來自本人未受海嘯影響的絕大多數日本人,但作為一種表達同情的方式,它顯得有些奇怪,更不用說 用來表達哀悼之情,讓剛剛失去家園和親人的人像馬拉松運動員那樣堅持到底,真的是一種安慰嗎?在Parry看來,加油這個詞削弱了對那些蒙受苦難的人所表達的同情.之所以大川小學的個案值得被提起作為這整個議題的發想,作者表示是因為它位在本州的東北地區,地緣代表著傳統的正統,它代表著更緩慢,更溫和的鄉村生活,一個沒有被城市的醜陋貪婪病毒和商業主義玷汙的"鄉村社會",是外人眼中的單純深刻的傳統保守主義內核,身處其中的受害者早已將這種根深蒂固的壓抑視為理所當然."沉默"是日本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默默忍受著這種壓抑,努力生活下去十分關鍵的一個要素.因此"有人"十分擔心,如果站起來抗爭,其他人會如何看待自己!?他們拒絕改變和為改變做出的一切努力.在這理想的村莊,衝突是不和諧的,甚至是不道德的,是一種暴力.那些墨守成規的人顯然不願與外人談起這個話題,相反的那些願意打破沈默的人的故事讓這樣的假象有機會被外界得知.



   經過近3年的訴訟,2016年正式宣判政府與學校須賠償罹難家庭共約14億日圓,就部分的罹難家庭而言獲得金錢繼續生活也許就能稱為合乎正義.但是從Parry與它採訪接觸的部分家庭來說,這是一個符合日本傳統價值的判決.雖然校長被迫提前退休,但是它全身而退,公所也是一樣,它也許需要付出金錢卻步用做出任何道歉聲明,至於那位唯一可能知道在那40分鐘討論中發生所有細節的遠藤老師在首次說明追後即以精神狀態不佳為由隱藏起來,再也沒有現身發聲.於是能用錢解決的問題便不適問題的概念在此現身.看來是皆大歡喜符合社會期待的判決,其實只是符合了隱藏事實鑽回黑暗陰影的日式傳統,這是全體隱忍堅忍的勝利,但卻不是真相的勝利,因為真相始終是不清不明的.



   前面說個這書共分成三層次,其中兩種是符合日式的風格型態,加上作者所加開的這一種描寫阻止真相揭露打手的文化面敘述,共同形成了非常不錯的一本普級讀物,而他所指的海嘯的幽靈,應該不是指單純的罹難者,其中必然有隱指的部分,這賴讀者個人自行閱讀發掘了.以上.



 



 



2020年6月8日 星期一

天上再見

s28357518.jpg



天上再見(Au revoir là-haut,Pierre Lemaitre)



   這是三本中內容最通俗的一本,也曾改編成電影,除了愛德華自殺由撞車改成天臺跳樓,博戴勒由入獄破產改成被砂石活埋,略有改動外,電影內容與小說基本的差異不大.



   博戴勒中尉帶領著一隊官兵,與德軍在前線形成對峙,此時已是一次大戰末期,交戰雙方皆已師老兵疲都不想再發動攻擊,在僵持的地界上各自等待著戰爭的結束.阿爾伯特與愛德華皆是博戴勒分隊成員.博戴勒是個家道中落的貴族,他期望著能夠在終戰前再立軍功以便升職.這一天他逕自下令攻擊么么三高地,在衝鋒過程中阿爾伯特被一刻砲彈炸出的土坑給掩埋了,陷入生死危機,愛德華特此時經過發現突出地面的刺刀,料想必有人被活埋,正當他好不容易清除掩土救出阿爾伯特時,又一顆砲彈飛來,將愛德華炸離,他陷入重傷昏迷.分隊搶下了么么三高地,博戴勒得到上級嘉獎,阿爾伯特受了小傷,而愛德華卻遭到砲彈毀容削去臉的了下半部,造成他喪失語言能力,同時手腳也成殘障,阿爾伯特為了報答他的救命之恩而貼身照料.愛德華出身自巴黎的富豪貴族佩瑞庫爾家族,他雖是獨子卻因為性別傾向陰柔致父子關係不睦長期離家,因此受傷毀容後他根本不想回家,么么三戰役後不久一擊案即告終戰.大批的士兵等著要退伍返鄉,因傷陷入肢體疼痛只能靠打嗎啡止痛的愛德華不想回家的願望被阿爾伯特得知.為了幫助愛德華他私下偷了人事處的陣亡名單,偷改了上面的名字.從此愛德華成了一戰陣亡士兵,而已另一個傷殘士兵的身分活了下來.在么么三高地時,阿爾伯特發現先前由博戴勒派出的兩位斥侯士兵的陣亡有疑點,因為兩人皆是背部中槍,加上他陷入炸彈坑當時也是因為博戴勒的原因,所以他很清處的知道博戴勒是個別有用心的恐怖人物.接到了愛德華陣亡通知的姊姊瑪德蓮來到了營區,想要運回愛德華的遺體.奸詐的博戴勒明知愛德華並未陣亡,卻不得不與阿爾伯特演出一場假戲,隨便找了一具屍身讓瑪德蓮帶回.



   復員後,阿爾伯特與愛德華在巴黎租屋居住,愛德華開始戴上各種面具出現在外以遮蔽顏面的殘疾,阿爾伯特因為找不到正式工作只能出賣體力活來養活兩人,同時還要支付愛德華長期吸食嗎啡減痛的費用.博戴勒則展開對瑪德蓮的追求交往,最終兩人成婚.沒落貴族改以億萬富豪女婿的身分出現在巴黎社交界.但這名女婿虛有其表,除了帥之外,並無其他特長,如果有就是勾引巴黎名媛貴婦上床.所以不久之後他的妻子瑪德蓮與岳父佩瑞庫爾先生皆看不起他.此時法國政府有了一項計畫,就是將一戰陣亡散葬在各地的法國士兵集中安葬.博戴勒得到了執行這項工作的業務,但是他不按規定,偷工減料,將預設必須大過160公分長的棺木全都訂製為130公分長,所有尋獲的法國陣亡士兵的屍身被移入這些棺木中必須先行折斷,彎曲,甚至乾脆截肢,同時因維無法按照名冊與身分對應,甚至有拿德國士兵屍體充當陣亡者的手段來向上申報,透過這項業務承包,估計博戴勒可以賺上幾百千萬.,中央政府有士兵遺體集中合葬的計畫,地方政府則紛紛展開設立"陣亡士兵紀念碑"建設,而擅於畫畫的愛德華則看上了這項計畫,他畫了許多彰顯法國士兵英勇的紀念碑圖樣,由阿爾伯特印製型錄寄到各地,他們的圖樣精緻吸引了許多人來訂購,但其實這只是騙局,愛德華打算收取預定金額到100萬之後就要從巴黎消失而討去法屬殖民地生活,他與阿爾伯特計畫1920年7月14日法國革命紀念日離開巴黎,剛開始因為缺乏啟動資金而讓計畫執行困難,但阿爾伯特卻碰上了佩瑞庫爾先生因為想咧解愛德華在軍中的生活情況香甜甚歡,最終還邀阿爾伯特到他的銀行任職,趁此機會他占用銀行公款來當成型錄騙局運作金.



   此時有一名幾十年都無法升官的公務員梅林聽聞士兵遺體遷葬執行有弊,於是親赴各地開棺調查,果然查出事實,正當他要回巴黎報告時,博戴勒找到他,並付出10完元希望他能夠放手,梅林收下了錢返回巴黎.本來以為一切搞定的博戴勒卻沒有料到梅林是個古板的公務員,一輩子得罪人無法升職,他收下了錢,卻降鈔票當成證據一張張的貼在報告上,這下將引發了自身事業的危機.不得已他求助岳父,但岳父並不想理他.不過因為先前布瑞庫爾也在該區計畫新建"陣亡士兵紀念碑"而挑上了愛德華搭門的型錄作品合輯,但此時已被報紙披露這型錄販售可能是場騙局,他不干涉騙卻怎麼也找不到騙徒,於是他只好利用自己同樣行為卑鄙的女婿博戴勒,只要他能找到騙徒,他就打電話給高層疏通了事.博戴勒最終查出戴面具的人就是行騙者,當佩瑞庫爾開車要去旅館找這位面具人時,面具人看到這輛眼熟的車子便往高速行駛中的車子撞去當場身亡,而佩瑞庫爾此時也認出了面具人便是他的兒子.而阿爾伯特則戴著女傭寶琳成功的出逃過上了安逸生活,布瑞普爾並沒有履行對女婿承諾,博戴勒最終被判入獄,並且所有的財產均付諸流水,而公務員梅林則繼續他無法升職的生涯到退休..



   基本上是一篇極度諷刺挖苦的小說.在戰場上受了重傷顏面傷殘的愛德華,在退伍後失掉戰前會計工作的阿爾伯特,他們才是真正在戰場中出身入死的士兵,他們代表的才是真實的戰爭精神,他們不得不,他們不得已,需要挺身而出.但是在戰後,根本沒有人想起他們,除了他們自己的親人外,小說裡安排法國政府的行為顯得非常可笑,首先,他們不能恢復殘存士兵的生活,放任他們自行其事,或獨臂拖車討生活,活沿街行乞過日.卻反而把重心放在美化國家精神,創造民族認同,表彰無謂的愛國心的陷阱中,它們寧願花大錢來找尋合乎名單數量的屍體,甚至不惜以德國士兵的屍體李代桃僵,卻無視戰後到處流浪失去依託的退伍士兵.它們寧願以假掰的美學設計來表現士兵在伊戰中的虛擰形象,卻無人真的願意接納一個臉部已經傷殘歪曲變形的真正軍人.甚至於從一開始,交代不清的士兵背後的彈孔無不再暗示一個沒落的貴族希望藉由一場戰役來恢復往日的榮光,如果讀者將這樣的博戴勒換成法國,那就得到了另一層的隱喻,這場戰爭固然有許多被動的元素,但它何嘗不事法國這個沒落的貴族國家內心所期盼的.因此即使戰爭要死人,不論是被正面或背面被敵人的火炮所射殺,但其實暗地裡也是國家從背後偷襲了人民,讓人民因此死喪命而不知自己國家在這場戰事中佔了血腥多少的份量.



   因此作者Lemaitre安排了一連串的復仇橋段,就阿爾伯特與愛德華而言,他們利用了所謂"陣亡士兵紀念碑"行騙,他們騙取的是各地方政府的要員或客政客,它們誤入的法國所藉此欲建立重建的民族情感與愛國精神或凝聚力,但事實上他們根本在拆政府與政客的台子,使得它們顏面無光,是兩個因為戰爭失去顏面,威武,親情的人對於國家造成他們不幸的報復.而同時他也是愛德華對於父親極權或父權觀點的報復,要知道吸引佩瑞庫爾先生願意投放最大筆金錢的設計,其實是出自他那位自幼習畫卻得不到父親美學讚賞的兒子愛德華之手,也就是佩瑞庫爾其實不是看不上愛德華的繪畫能力與作品,他看不上的是愛德華不肖他的行為舉止與思維,愛德華的舉措不只是對於家族的污辱甚至是對貴族身分的不敬,但佩瑞庫爾卻遭這樣兒子的畫作玩弄.而更進一步的是對於像佩瑞庫爾與博戴勒這樣的資本家的報復,由幾個從事勞動工作的殘疾人或工人在天真,負責的情況下對於資本主義中某些富人的醜惡行為加以擺弄,令人發炯,而這也是一個單純勤懇不合潮流與社會現況的公務員對於官僚體制的報復,透過梅林,那種愚蠢,僵固,自況的行為與觀念來嘲諷認為把一切都已掌握在手博戴勒的聰明,其實是一種極度的愚蠢.而這更是於時代現象普以觀人外貌,身分,權勢,財富,名號高低等狀態來決斷企業計畫,決定任職人選,或是婚配的一種報復.



   這些人物所展現的各種醜陋姿態,像極了面具底下阿爾伯特真正的嘴臉,他原來清純淨白的臉龐不意經過了一顆意外的炸彈洗劫給改觀了.正如所有人初出的單純經過了社會現實或是戰爭洗禮而有了形變.但大多數的並不自知或是知道該以某面去來遮蔽這種形變腐敗.而最好能夠常常以不同的形態樣貌來呈現是最好的,這樣人們會停留在觀賞各種美貌驚奇的外表上,部會去想扯下面具.所以表面上戴上面具的是愛德華,但在這小說裡,又豈不是是人人皆如此..



    基本上這本文字單純,情節也無太多懸念.雖然內容多亦有所指,但其實個人以為似乎還是接近通俗的觀點多些,創造性或引人他途的思維似乎沒太看見,如果嫌篇幅過度攏長的可以選擇電應,雖然它也近2小時,但個人以為刪減的相對較為簡潔.以上..



 



2020年6月3日 星期三

誰殺了韋勒貝克

s25807209.jpg



誰殺了韋勒貝克(La carte et le territoire,Michel Houellebecq)



   這本中文譯本取名為"誰殺了韋勒貝克"的法文小說原書名"La carte et le territoire"直譯應該是"地圖與領土".不過改成這樣的中文書名也能接受,因為作者韋勒貝克把自己寫進了小說成了一個故事人物,本色出演,在這本小說中這名法國作家被殺了,連頭都被切下,警方自然要追查兇手,所以"誰殺了韋勒貝克"並不會突兀,可能與"迪圖與領土"反應了小說的企圖的用意差不多,.



   看了以上的簡述會誤以為這是本刑偵或兇案故事,其實並不是,韋勒貝克被殺固然需要偵查兇嫌,但其實韋勒貝克的死亡是一種表徵或代表,代表某一種人,某一種精神的消逝,那位作家被殺死了,即表示那種精神被殺死了.所以,表面上是作家被殺需要追查兇手,內涵的意圖是某種精神意義被殺了,那麼究竟是什麼殺了這種精神意義,這方是小說進階的企圖.個人必須說,這本小說是近期我看過以通俗直白文字不玩過度技法的小說作品中最佳的一本,平順,簡單,情節不複雜,人物關係單純,但作者寫出了個體的孤獨與社會關係的疏離,物質與物慾控制了一切人類行為,但小說卻不訴求利用窮,苦,魯蛇之路,韋勒貝克反其道用一群成功者,穩拿來寫孤獨疏離,且烘托在熱鬧,繁華,高貴的超級富人,藝術家,媒體高層,作家的宴會,狂歡的生活裡.毫不流俗,且沒有賣弄,唯一令人覺得困擾的就是用了大量的知名藝文人物或頂級藝術家的音樂,小說,戲劇,或影視作品來呈現者小說裡的人物特質與生活內容,難免令人有裝B賣弄知識之嫌,但我以為其實那只是一種象徵手法,象徵這一群藝文成功人士的交際圈內的所使用的語言溝通模式,因此儘管我對那些有名的藝文人士一個都不知道,卻不認為這會妨害閱讀,因為我都當那些藝文名藝術名是為了顯出小說角色的特質來搭配用的而已.



   傑德.馬丹少年時期即開始習畫,他的父親是一位建築師,也自童年時期即對繪畫藝術深感興趣,後因為生活需要才改學設計與建築,經歷一段時間的工作歷練自行創業開設了建築設計公司,隨著接案逐步增加,財富逐漸累積擺脫了物質窘迫的困惱.因此對於兒子的習畫,他是絕對的全力支持,多少有彌補自己年少遺憾的移情作用.不過傑德習畫一段時間感捯疲乏,在家中發現了祖父留下的攝影器材,轉而對攝影有了興趣.畢業後,開始以攝影為業.但是單純的人像攝影,或是出版品的相片配置季乏味無聊,又不能滿足傑德的藝術渴望,使得他的生活處在一種規律單調的循環裡.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米其林出版的法國各地區的地圖時,突然興起了將這些地圖拍成照片搭上地圖所在地區風景特色的創作構想,當他著手執行後,恰好有個藝術學院的聯展,他受邀參加.展出開幕當天有個女子盯住他的作品欣賞引起他的好奇.這名叫歐勒佳的女孩任職於米其林,她十分欣賞這些攝影作品,力邀傑德在米其林舉辦一次個展"米其林系列".傑德的個展大獲好評,各種藝評佳評如潮,使得傑德的攝影作品價格水漲船高,一張照片即能賣個幾萬歐元,金錢獲得滿足後,傑德也收穫了歐勒佳的愛情,兩人共度了一段好時光.歐勒佳因為執行能力佳獲米其林拔擢升官,回到她的出身地俄國擔任高管.傑德沒有阻攔,兩人因此分手.此後傑德對於攝影突然失掉了熱情,重拾畫筆以人物畫為主軸展開"市井小民群像系列",經過了七年的創作,他一共畫了64幅人像,打拚舉辦一次個展,但畫廊的主持人建議他最好能夠找個文人幫他寫一篇展出介紹,於是他們經過商議便找上了法國作家"韋勒貝克".當時韋勒貝克隱居在愛爾蘭,傑德親赴邀請,兩人便逐漸的熟稔起來,對於寫稿邀約,韋勒貝克同意並議好稿費.但是傑德後來發現他從來沒有畫過一位作家,於是應允韋勒貝克除了約定的稿費外,還將送他一幅韋勒貝克的畫像,第65幅人物畫."市井小民群像系列"再度受到好評,傑德的名聲在消失近十年後重回藝術家的視野,這65幅畫作價格水漲船高,超過了3000萬歐元,平均一幅畫價格就超過50萬,傑德成了有錢人,雖然贏得了名聲與金錢,但這段時間內,傑德父親罹癌癌末獨自一人去了蘇黎世執行安樂死,歐勒佳雖然從俄國調回巴黎任職並與傑德重逢,但兩人已回不到過去,而傑德此時又對人物像繪畫逐漸失去興趣.韋勒貝克則從愛爾蘭遷回了他位在法國中部的老家居住,但有一天被發現被殺死在家中,他的頭被割下.這起凶案引起了警方與大眾的注目.由於韋勒貝克是個孤僻,幾乎沒有朋友的人,所以警方始終找不到查案的突破口.,直到他們在葬禮上發現了韋勒貝克,經由韋勒貝克告知才發現原該收藏在韋勒貝克家中的畫像不見了,從失竊藝品的交易中來查是可能的突破口,幾年後,一個竊賊因為超速可疑被警察逮住了,在他的車上發現了許多價值不斐禁止進口的稀有昆蟲,更進一步地查出竊賊是在竊取一個坎城整型醫生家中得到了這些,警方找上這位醫生,卻發現他被竊賊毆打早已氣絕,但在醫生的地下室發現了失竊的"韋勒貝克"畫像,此時這幅畫的市場價格已經高達1200萬歐元,這畫作在韋勒貝克的遺囑交代要還給原畫者.傑德帶著畫作離開巴黎回到了祖父的老宅,並在當地買了大批的鄰近土地,但此時他已經放棄畫筆,又重新拿起相機,此時他的創作改以拍攝鄰近地區的植物與自然環境的定格變化照片,在這個小鎮他居住了十多年,發現了一些特別的變化,主要是隨著物質生活的進步越來越多城市人移來小鎮居住,這些新來的人改變了小鎮的風暴,傑得以攝影大浪紀錄這些變化,主要是一些傳統產製造工藝與工廠的衰敗,而最終他也走上父親的老路年老罹癌病逝,孤獨地離開人間..



   沒看錯,以上便是這整本小說的所謂"故事",並沒有太過曲折離奇的劇情,也沒有吸引人的各種情色,因此即使是韋勒貝克被殺被割下了頭,警方的追緝不過虛應故事,靠的是運氣.因此可能會有人覺得警方這段是多餘的.但其實,這位即將退休的警官賈斯南,與本書的主角傑德,傑德的父親,韋勒貝克乃至藝評經紀弗朗士,瑪莉蓮,歐勒佳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人.這位警官臨退休之際被象徵性的擢升為副局長.對一個從警30年的來說不能說不謂成功.這也是本書的角色裡唯一的公職,其他的人不是藝術家就是純商人,且都是在自身領域裡名字有信用能引人尊敬,且得到許多同業認同讚賞的成功人士.這在成功特質上是一樣,帶他們也同時是他們生活裡的唯一個體.每一個人都致力或忙碌於工作,不論這種工作是在許多人前展現主持,或說是一個人在斗室裡伏案創作,只要到了工作之外,他們就是一個孤獨又無所適從的個體.因為除了建立在現代物質與資本主義下的社會的工業身分關係外,這些人都展現出極其笨拙的情感與人際互動模式,這造就了一種在熱鬧喧嘩,歌舞亭榭,酒酣食美,尊貴品味的熱烈煙火狂歡中的疏離個體,若沒了物質做為引介,不要說相愛的關係,連繼續聊天的談資也就付之闕如.



   傑德與父親的關係便是一例,除了每年的聖誕節的循例吃飯外,幾乎不見面,見了面也不知該談些甚麼,談來談去也是新建的工作,父親談建案,兒子講那趴社活動,一直要了父親過世,傑德賣了父親巴黎的老宅在整理中才發現他爸爸對於藝術的喜愛與曾經的設計圖稿,這種父子關係疏離到而甚至父親要去安樂死,兒子是到執行完畢才想到要去蘇黎士看看結果.傑德的藝術人生儘管孤寂,一生愛過兩個女人,但兩段感情皆無疾而終.他不爭取,也不奢望,更不畏懼孤獨.他不癡纏於所謂幸福的命題,但這樣的他卻會對家里的熱水器的聲響傾注更多的關心!這樣的比較實在相當的諷刺,因為這難道不是在表現現代人臣服於物質生活大於精神生活的一種的真實反射嗎?!但是傑德卻沒有發現他的人生有著鮮明的路徑,在每一次創作,成名,放棄,都和他生活中體驗到的情感密不可分.當美麗的歐勒佳離開他的生活時,他的地圖系列也隨之告終.而後,偶爾萌生出給咖啡館店主畫人像的念頭,便開始十多年的"市井小民群像系列",也因為這系列繪畫創作,他得以結識著名小說家韋勒貝克.相同的這也是小說裡的韋勒貝克的自我虛投射,小說中的韋勒貝克終日頹廢懶散,早上起床了還穿著睡衣準備寫作,憔悴,孤絕,無助,在酒精,即時食品的堆積下過著如冬眠的熊.他的孤獨特特性可以顯示在小說裡除了傑德外,他完全沒有與其他的角色有任何互動.而他兩的互動究竟是真的藝術同好情誼,還只是為了工作,實在是很難的切割清楚,但要是沒有工作牽線,兩人壓根就不會相識.傑德與歐勒佳,與警官或與畫廊的擁有者皆是因利而開展的結合.但是這種結合卻不是那種市儈的,我們從行文中可以發現小說中的每個人物都是友善,與人平和相處,並沒有顯出過於計算利潤,貪婪的面色,美一個人都呈現出表現自身專業而因此獲得金錢上的報酬.因此小說不在談金錢使人罪惡這種老掉牙的題目,而是想透露出現代人關係建立的物質層面影響越來越重,似乎沒有了這層關係,所有人類的傳統的因為親屬或是居住生活等建立癌的關係都要不再存在了.傑德晚年扳回了祖父的故居,根本沒有任何相鄰打招呼,他也理解這裡原居民的疑惑與問題,直到外來的移入人口漸增,才終於有人主動地與他招呼,但這還是基於金錢物質生活的關係才顯出的友善,而如同前面一樣,作者並不是在罵金錢骯髒,而是在顯出這種關係的荒誕,所以才有傑德的一番感悟,"即使人們都認為資本主義在這個世紀可能快要進行不下去了,但是那些左派依舊是令人看不上的該遺棄的東西",我們可以從中理解作者的意圖.書中出現了大量對現代產品,汽車,相機,食品等詳盡的描繪說明,這是要說明商品一切功能和裝飾,都在不斷地被生產然後再淘汰中循環.在此,作者無疑是要指向整個西方工業文明時代的崩壞.由產品構成的世界,是在創作和崩壞間迅速翻滾.同樣,無論愛情,衰老還是藝術,其崩壞都像產品上市到下市,都有一段光鮮的階段,而在崩壞爆發之前,一切落敗都在暗中悄然進展,而通常人們並不能立即看出來.傑德為韋勒貝克所做的人物畫像,價值1200萬歐元,最終導致維勒貝克被殺害.這不只是為了金錢的犯罪,因為多年後,警察發現作案者是個癖好怪異的收藏家,只是把畫藏在地下室.這不禁讓人去思考金錢究竟能產生或替代人性與情感到何種程度?.



   個人以為這是一本極度貼近現代人生活的小說,儘管它沒有深談情,親情.友情,僅管它是藉由一些藝術創作的成功人士來展現,但是當我們在現實社會裡看到了人際交往與情感交流,其實或者真的就如作者想呈現的情況一樣,是由物質,金錢,資本驅動或做為橋樑來架構的,地圖在遠方而領土在眼前,我們卻經常得以為虛幻的遠方是關鍵而忽略的眼前的領地.就表現來說小說確實值得一讀.它表現出的的疏離與孤獨勘成為一本佳作,只是看情節故事的人難免就要失望了.以上.



2020年6月1日 星期一

耐心之石

s6968216.jpg



耐心之石(Syngué Sabour, Pierre de Patience,Atiq Rahimi)



   德文小說之後看幾本法文小說的中譯本,Rahimi的"耐心之石",Michel Houellebecq的"誰殺了韋勒貝克",Pierre Lemaitre的"天上再見".原則上讀這三本.嗯,Jonathan Littell的'善心女神"在架上也蒙塵許久,若還有餘力,或一併解決..依據習慣,中間應該還是會插入看些別類書籍,以免審美疲勞.



    作者Rahimi是阿富汗人,因為蘇聯入侵轉赴法國,這本是她首本法文作品,之前是以波斯文寫作.寫出這個基本資料是有用意的.因為若稍微試圖理解書名Syngué Sabour:"桑給薩布爾"這個名字,可能會對小說有不同的解讀.故事結構是簡單的,一個有著兩個女兒的婦女在病塌前照顧自己的丈夫.男人三星期前中槍陷入昏迷一直不醒,婦人看著塌上不語可能永遠不醒的男人而陷入回憶,開始了對男人訴說心情不知不覺將心底的秘密也說了出來.



    男人是某個伊斯蘭宗教團體的戰士,與婦人結婚十年,但真正在家的日子只有三年,其他時間都在外打仗.這段婚姻是家長作主的,女人嫁到男人家前三年完全沒見過他,因為他還在外作戰,只能與男人的父母同住,標準的伊斯蘭已婚婦女與她的夫家,講究嚴守教規與戒律,女人因為男人被人稱為英雄而對這婚姻有過遐想.三年後男人回家,女人卻發現這個被稱為英雄的男人性無能,無生育能力.性無能加上暴力,婦人對於婚姻憧憬已經完全失去.她不知情的婆婆還屢屢催她生小孩並常常以伊斯蘭禮教約束.心灰意冷或心懷報復的婦人有天在路上遇到她離家多年的姑姑,她姑姑經營著一家私娼,透過他姑姑的安排婦人與不知情的男人發生關係,前後生下了兩個女兒



    婦人在塌前講述的就是以上婚姻這十年的秘密,但是故事將婦人家安排在仍在交戰中的城市一隅,在安靜破舊的房舍裡,吊著點滴無助的男人躺在那裏一動不動,偶爾當點滴用完時,婦人會以自製的糖水替換.兩個孩子或在別室嬉鬧,屋外安靜,偶而傳來隔壁老婆婆的咳嗽聲.但安靜並非一成不變,伊斯蘭的環境早晚定時都有誦經時間,有毛拉來講道,而這個交戰地區並不平靜,隨時都有槍戰砲擊,隔壁的婆婆在一聲砲擊後便被埋於瓦礫,一群掩面的槍手入侵了房舍,並不知道這群戰士使屬於婦人支持的這方或敵方,但其實並沒有差別,擁槍的男人入室只為搶劫,或是遇到婦女便強姦.一個少年就這樣入侵了婦人家,,仙逝搶劫,正打算強姦時,婦人宣稱自己是"妓女".少年便嚇得跑掉了,但隔幾天又來了,這次不是來強姦,而是拿著錢來"嫖"了,婦人為保護男人只得同意,第一次居然服人的男人一樣是不行的.不放棄的少年後來又來了,但不是以嫖為名,而是逐漸的婦人有不可言的默契而成了夫妻之實.當然這些情景對躺在塌上的男人而言若他是清醒的必然會知曉,只是他一直沒有反應,婦人才在與少年發生關係事後,講述了自己姑姑的經歷,自己與姑姑的偶遇,與兩個女兒身分的真相,男人突然醒了從背後抓住了婦人,婦人被摔在地拾起了刀子刺進男人身體,婦人被鳥斷脖子鮮血滿地,男人胸口插著刀倒在自己的相片前.



    表面上看這是一本來述說伊斯蘭婦女悲慘遭遇的故事.將婦女當成商品,牲口,事實上恐怕連貨物與牲口都不如的身分.從無權決定自身的婚配,到婚嫁只是充其量做一件繁衍生殖的工具,而Rahimi用了一些橋段嘲諷伊斯蘭教義下的男人,比如作戰很暴力兇猛對比床上無能,比如男人第一次上她時她月事來臨,他以為是處女之血而高興,但男人某次深夜回家突然性起,但發現婦人正逢經期卻反而大罵生氣沾上不潔.甚至直接嘲諷表面上毛拉的講道與古蘭經的所在看似莊嚴貞潔,但男人只要戰爭中看到女人就淪為禽獸.甚至顯然故意以妓女的角色來教導伊斯蘭少年的性解放,而此對比婦人在病塌前娓娓述說這十年婚姻的壓抑悲慘,顯然是對於伊斯蘭婦女地位婦權不存的一種書寫與控訴.但我以為這小說可能野心更大些.



    小說裡以男人父親常說的黑石稱作"桑給薩布爾",是婦人所稱的諦聽的堅忍之石,能接受各放信眾對他的許願訴說,直到它終於承載不下爆裂便是新啟示的展開,但事實上在男人父親臨終前終於得知這塊黑石在麥加的卡巴天房,但這個地方這塊石頭真的存在,它便是伊斯蘭信徒一生中絕對要朝聖一次的麥加天房,是這個宗教的信仰神聖所在,即是這個宗教不講崇拜偶像,但它終究在俗世化的人眼中就是一種宗教的神聖代表,而男人的父親告訴婦人,你這"要在這塊石頭面前訴說自己的苦難,等到它破裂了,你的苦難也就解脫了".而這本小說的表現就是婦人將這個聖戰士男人當作她的黑石,她的"桑給薩布爾",她正在把自己的苦難告訴它,期待著它破裂,他已經中槍成了不言不語甚至不能聽的"黑石",所以與其說她在等它破裂,不如說她在等他死亡裂解,這樣她的苦難也就解脫了.小說的結尾,男人確實是崩解了,但是他不是因為她的訴說而崩解,反而因為訴說真相,讓他憤怒讓他從沉睡中醒來,他要執行"家法","教規",那些基於伊斯蘭宗教所灌輸在他身上的價值,其實換成俗世就是暴力訓妻的表現,他從男人又成了戰士,但這名戰士是因為做不成男人又暴力才發生了婦人以後的種種"脫序"行為,而真正讓婦女從苦難解脫了,並不是訴說,而是婦人再次被掐住喉嚨,被摔倒後手邊竟然得到一樣武器,她順手的)反抗.她殺了男人,這塊"桑給薩布爾"才終於裂解了,她的苦難也才真正解脫了.這豈不暗喻,伊斯蘭的婦女要擺脫自己悲慘的"天定命運"並不能求諸儀式,禱告,禮拜,教義,而是要起身反抗,對抗掐住自己命運的"桑給薩布爾"只有自己終結了它,才能脫離苦難,迎來自由,但是脫離之路並不容易,所以婦人最終見血斷喉與她的"桑給薩布爾"都倒下了,犧牲了自己與折磨她的人一同身亡,擴大來說,那塊石頭,真正的鑲鉗在麥加天房上的代表伊斯蘭象徵的聖物,聆聽了不知數千年幾十億人的訴說,卻依舊堅挺繼續接受仰視接受訴說,彷彿說明了它的不可滅性,與作者所暗喻宗教牢籠的不可脫離性.當然是指苦難的不可脫離,這包括伊斯蘭的女性,自然也包刮伊斯蘭的少年,男人,老人,戰士,媳婦,婆婆等,因此若將這種暗喻擴大來看,本來小說看來只為訴說伊斯蘭女性不幸不公的人生歷程與箝制教條,諷刺男性主宰伊斯蘭世界的現象,但竟隱隱的顯出小說中的"桑給薩布爾"諷刺整個宗教的意思.那些鵪鶉與性器官的比喻,戰士與性無力男人的對立都不太只是文學手法那麼單純,毛拉的宣道聲中夾雜著不斷的火炮聲,而卻又沒有任何可見的敵人,至多看到長相與裝束與婦人無異的"我方","他方"而已,但那些其實就是自己人在對戰對敵,根本沒有所為的敵人,甚至沒有異族,這種明顯拿宗教所產生的一切脫離俗世又過度壓迫現象做為表徵來諷刺,其實相當高明,若說作者無心,未免也太湊巧了.



    這本份量不多,也沒有玩弄特殊結構,更非魔幻,簡單的寫實與單純的場景,曾改編成電影"The Patience Stone",不過,我以為單看小說也足夠了,不會花太多時間,應該會令人比看電影產生更多聯想與思考.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