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9日 星期日

行過地獄之路

s29334249.jpg



 



行過地獄之路(The Narrow Road to the Deep North, Richard Flanagan)



   "行過地獄之路"是澳洲作家Flanagan的作品,從英文書名"通往北方的窄路"是看不到地獄的意思.但看完之後,覺得這樣翻也挺好的,甚至覺得書的禎裝也對了.是因為個人以為這小說是本建立在反諷,對立暗喻的故事.用表面的美麗燦爛光明鮮豔來呈現兇殘噁心殘忍荒唐的真實世界,並對這種呈現法語意念表現出的假意世界提出一種隱性唾棄,所以表面上故事人物用了大量的西方詩歌日本緋句來呈現個人的心情與意圖,但實際上深究這些詩歌的意境與這本小說人物呈現的處境根本完全不同,甚至相悖.而我以為這是故意的,就是要用這種反面假掰的手法來諷刺假掰的世界.這種呈現法就像現在年輕人開玩笑的網路用語:"通往北方的窄路(讀作行過地獄之路)",所以才說翻成這書名也能接受.



   說用了大量的詩歌與緋句,其實主要是四個人.一個是寫出"通往北方小徑"的松尾芭蕉,一位是小林一茶,這兩位緋句的作家,前者作品主要是寫出他旅途中對於大自然所感受的身心反應,而小林一茶的作品則主要唱應人道精神:在於對抗強勢扶助弱勢.另外兩個作品都是書中主角人物杜里戈醫生常用的話語來源,一個是書中幾處都能見到的"向風車進攻",這很清楚說的是西班牙作家賽萬提斯的唐吉軻德,另一位則是英國詩人丁尼生寫的"尤利西斯",主角死前再度引用的便是尤利西斯的部分.唐吉軻德的意喻挺清楚明白的,一種傻意的理想追逐者,而尤利西斯這詩則是意喻即便生活困苦也要積極生活的意思.明白了這些作家作品的意思,再讀回小說內容,才能發現這裡面意義對比的意趣,當然可能並無別人這樣看,不過接著看內文大概,便能知曉它的創破性,其實從簡單的結局思維便能猜想,小說裡犯下戰爭罪的日本戰犯不但個個壽終正寢,有人活到105歲,甚至安享自得的逝於榻上,身邊安放讓身心安樂的緋句作品,而反觀戰俘們返家後卻逐一遭遇不幸,妻離子棄,主角更是在山火中車禍喪命,難道這樣會是一本符合普世價值的戰爭小說該有的結果?這不讓不讓人進一步的深思這樣佈排的可能!?.



  杜里戈是一個澳洲的外科醫生,年輕時是位上校軍醫官,二戰時隨軍被派往馬來西亞,後被日軍俘虜,在戰俘營中,他是官階最高的人.而他所處的戰俘營有一個特別任務,就是被強迫要在泰國往北修築一條通往緬甸的鐵路,杜里戈是指派澳洲戰俘到工地工作的指揮官,但本身不用下地工作,因此他有許多時間來思考與發呆,因此被迫不斷的回想到過往的日子,唯一任他牽掛的是他在阿德雷德偷情的對象,他叔叔的老婆艾咪.又因為它是外科醫生,必須隨時醫治身體受創的同袍,在這個赤道雨林遭日軍長時間強迫工作的澳洲戰俘,面對伙食不佳,隨時要瘧疾登革熱霍亂痢疾的威脅,經常餓病交加,加上日軍動輒體罰,1000多人的戰俘營轉眼間只剩下幾百人能勉強工作而強迫它們工作的戰俘營真正指揮官有兩人,發號施令的古田大佐,與實際執行任務中村少佐.為了達成天皇下達的命令完成鐵路,兩位日軍軍官展現出了各種可能的嚴酷指令與手段,加上缺糧缺藥品,許多戰俘都染上疫病不曾得治,因為根本沒有藥物,那霍亂痢疾瘧疾該有的患者樣貌,與身體的結果都透過小說文字真實的呈現,至於毒打體罰由底小黑賈狄納因為他人的怠工而被誤認是不工作遭到軍曹活活得給打死最為令人驚心.而不論杜里戈如何求情,或是擺出不合作的態度,都無法動搖這兩位軍官的意志,本來杜里戈還能保持一點正面的心態,但在小黑死後,他後悔沒有早一步提醒中村小黑早就被疫病迫害到神智不清應該停工可能是造成小黑死亡的間接因素而感到沮喪,又接獲新命令要選出100位戰俘出發到100公里外的地點從事構工,但其實已經沒有健康的戰俘,被選上的人幾乎可能就是有去無回而感到頭痛時,收獲家書,得知艾咪可能已經喪命於火災,此時的他可以說已經完全崩潰.已經完全喪失希望的他,自此開始過著一種奇異的生活,因此戰爭結束後,他也沒有立即返鄉,而是在其他地區繼續為戰爭後續的處置.會到家鄉後,他表面與未婚妻愛拉結婚,過著外人看好的婚姻生活,又因為專業上得到發展成位眾人尊敬的人物,但實際上他的家庭生活名存實亡,夫妻生活是假面,他本人經常與不同的女人偷情.而古田與中村戰後回到日本,古田逃過戰犯的指控,還因為曾經在中國東北參與活體取器官的實驗,被拔擢為"日本血庫"的高幹,而中村先是隱姓埋名躲過追捕找了份正常工作謀生娶妻生子,等追緝時間一過才以本名出現,後又到了日本血庫任職再次做了古田的部下,但兩人生活愜意自在,戰爭在它們身上其實根本不留存甚麼記憶,如果有那也自我解釋為遵從天皇的旨意,甚至中村自認是受害者,他們的家人根本不知道他們在戰爭期間曾經做過甚麼,宛如完全正常的家庭生活.古田死後旁邊擺著松本芭蕉的奧之細道用枯葉夾著一頁""日月乃百代過客 年亦旅人耳",中村死後劉下的絕命詩"冬冰 化為清水 我心分明",反而那位必須聽命兩人負責打戰俘的韓籍軍曹崔相敏被列為戰犯,被執行了吊刑,而後杜里戈在雪梨的路上與艾咪擦肩而過,兩人都認出對方卻沒有相認,因為沒有必要,過去的時間與日子早已回不來了,艾咪當時以身染癌症,一年多後病亡,而杜里戈則在參加一次家聚時在山區面臨突發山林大火,為了拯救妻兒,他開車衝撞下得以獲救,這讓他感到家庭的存在,但是不久的某一天,杜里戈半夜開車不明原因出了車禍,他終於結束了一生,也結束了他自入戰俘營以後就只剩下軀殼的生命.



   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充滿各色詩句與意境架構的時空,但實際上它想要呈現的就是戰爭在實際戰傷者或戰俘身上所留下的疤痕與記憶的頑固性.作者試圖表達這些傷痕,記憶與我們這些後代所受獲經歷的大不相同,那些冷冰冰的文字或是事無關己的記述是不可能觸碰到戰爭殘忍的核心.甚至於古田,中村所留下的緋句,絕命詩,有哪一點不表現出純潔光明自認無塊天地之愾!?相對的,那位經常講出"向風車進攻"的杜里戈在戰後的二十多年裡又哪裡還存有一點這樣的理想心態,因為他對理想的希望與執念,在那天收到了艾咪死訊與必須與100位同袍話別時,就已經畫下了句點.而作者在這裡安排了他家庭遭遇山火的蒙難,多少也表示了他捨掉了唐吉軻德的念想,而成了回歸現實的桑丘,意味著這場戰爭的蒙難,要直到此刻才有一個短暫的了結.而這之前他的生活正如地獄,不只戰爭時處在地獄,對於戰俘來說這樣的地獄折磨記憶或伴隨著他們直到真實肉體死亡前甚至不能消滅.所以我會以為作者正是借用了這些假掰的詩詞來呈現現實世界裡對於戰爭的虛偽看法,以為它結束了它就對人的影響消失了,彷彿我只要把它當成是歷史書籍紀錄的文字就能毫無罣礙的接受它,或無關緊要,或事不關己,一如古田中村,也如小說故意呈現出日本優美緋句文字,不論是從自然旅遊來的體悟或是宣揚人道精神,其實是暗含玄機的諷刺戰爭的殘酷被這種假面文藝給掩蓋了,而作者就是要拿戰俘所受的地獄之行,來對比通往北方的窄路,也許某些人早就忘記了自己曾經發動過戰爭,忘卻讓他人受盡痛苦的地獄折磨,但是那些有過相同經歷的人不會忘記,他們的後人也不會忘記,因為作者Flanagan本身就是戰俘的後人,所以,這小說這樣特別的方式,絕對不適偶然搭建的,作者聰明的以優美的罵人方式,說出了他要說的故事.



   單就戰俘營的故事,與那些折磨人身的過程就值得人們來看一回這本小說.至於其他衍生的看法純屬我個人猜想,也許並不具備太過重大意義,參考即可.對那些緋句或詩句沒有感覺的人,不妨就將它當成假掰裝飾的部分也無不可.以上.



 



2020年3月18日 星期三

雲圖

s3896421.jpg



雲圖(Cloud Altas,David Mitchell)



   雲圖是本小說,也曾翻拍成電影.但電影的評價與書籍存在差異.可能是因為這小說有著特殊的結構,它由時空彼此獨立卻又內含連結的六段故事構成,而我們可能一時不能從這些故事裡理解作者的意圖.我直到讀到第三篇"半衰期——露薏莎.瑞伊秘案首部曲".看到了這樣的描述:"真正的過去會被虛擬的過去覆蓋,虛擬的未來會被真正的未來覆蓋",直接的反應就是聯想到"真正的未來隨後成為真正的過去,然後再成為虛擬的過去".順著思路,真相必漸不為人所知.那這應該是雲圖的主旨嗎!?繼而推測當人失去追求真相的能力,成為新物種,無感知無思考力的新物種,必臣於屬掌控虛擬歷史的全能尊者所架構的空間與制度裡.而這不就是歐威爾的1984所說"誰掌握了過去,誰就掌握了未來;誰掌握了現在,誰就掌握了過去".人失去追求真相的能力與企圖,就只是個聽命奴隸,難道這是本談壓制與奴役的小說..



   以上這樣看,應該接近,因為這六段故事說的都是關於壓迫與反抗的故事.但,它可能沒那麼單純.因為這六種壓迫與反抗的狀態,各有不同的內容.六段故事跨越了幾百年,似乎形成一種循環,故事的主角們身體上都有一個相同的胎記,且每一個故事都藏著前一故事所代表的紀錄產物,那它想呈現甚麼?首先想到的是雖然時間不同卻總有掌權者要壓迫別人?:"為什麼有些人能宰制他人,但多數卻都像部下,像畜生那樣生存與死亡".為什麼需要權力?權力是甚麼?:"決定另一個人命運的能力".是甚麼驅使這個人或這些人去累積權力?是種"癮"?是財富?是求生存?還是物競天擇?在第三篇中給了雲圖作者的答案,"根本不要問為什麼,因為那就是我們的本性".那麼為什需要反抗?順著權力壓迫的答案,也是不需要問為甚麼?因為那就是我們活在世界上的的原因:"行動的必要".於是從此"權力意志","超人"的聯想就浮現腦海,加上"善良的彼岸"所反映的主人與奴隸的道德問題,"悲劇的誕生"對於過度理性的批判,對於過度道德的虛妄,這些故事內容竟然隱含的是大量的關於尼采哲學主張的表現,只是它不談道理而以情急來表現,從強調反抗者當下行動的重視與必然,關乎人與身俱來的自然反應,包括掌握權力與施行暴力,這些錢道德行為.解此我們猜測前面所說它可能是關於歐威爾式反烏托邦批判只是外貌,而我們藉由此種外貌進一步的切入它的核心內容,而這六段相關故事的循環則表示為壓迫與反抗的永恆輪迴,作者想六段故事表現出對"弱肉強食"的生物自然觀點的批判.即使這種悲苦情節是人類社會必然的輪迴與過程,但是若所有的自然暴力對象都被絕禁之後,人類的強食最終將反噬的就是自己,也就是這六段故事完全是來鋪陳尼采這些哲學觀點,因此,若是不熟悉這些內容,就只能把它視為是六段反抗壓迫的故事,並不意體會出作者的意圖.這應該也是影視化下不意表現的東西.



     這六段故事是以切割法將每一段故事拆稱兩半,當第一個故事講到一半時進入第二個是故事開頭,依此類推,直到進入第六個故事才是完整的一篇,然後接續到第五篇的下半部,第四篇下半...到第一篇下半,整個結構像極一個大桶套住一個小桶,及所謂的俄羅斯娃娃的模樣.很多人在這個結構上有所見解,但個人以為這並非重點,畢竟我還是依篇序看完,不是按著頁次.所以基本上在樂得上個人以為結構意義不大而六篇依序是.



   亞當-尤恩的太平洋日記 時間是1844,在美國舊金山擔任公證人的亞當乘坐縱帆船女預言家號,航行至南太平洋小島尋找一個遺產信托受益人.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都被詳實地記錄在他的日記當中.在旅途當中,尤恩看到了白人對土著人的詐騙與欺壓,“文明”對“傳統”的暴力侵略,他還出手解救了一個偷渡上預言家號,名叫奧圖阿的莫里奧里人.莫里奧里人是愛好和平的部族,但是除了偷渡上駛往舊金山船的奧圖阿外,其餘族人都被毛利人和當地白人給奴役了.在這部分故事中,作者使用了日記形式,而故事的類型則是歷險小說.



   寄自日德堅莊園的信: 時間是1931年,年輕音樂家羅伯特.佛比薛爾投靠隱居在比利時布魯日的作曲家艾爾斯的家,羅伯特在此期間,體驗了音樂創作,偷情,愛情失敗等人生波折,而這些細節,都寫在了他寄給身在英格蘭的好友希克斯密的信件中.在這部分故事中,作者用的是信件形式,在艾爾斯加期間,他與艾爾斯的夫人偷情,但艾爾斯也利用了佛比薛爾的才華來創作,甚至抄襲這位訪客的作品,而佛比薛爾寫出的雲圖六重奏則沒有被艾爾斯奪走.在其中的一封信當中,薛比佛爾提到他從艾爾斯家的書架上,偷竊了一本書籍,缺失了後半部,這本書是"亞當-尤恩的太平洋日記".



  半衰期--露薏莎-瑞依秘案首部曲 :時間是1980年代,露薏莎是一本二流雜誌的記者.一次電梯故障事件,露薏莎認識了物理學家希克斯密,這位希密克斯就是前篇故事裡的書信收信人.她因此被卷進美國史灣尼克核反應爐陰謀當中,陷入追查真相與躲避追殺的困難境地.在這個部分,作者採用的是小說的形式,而故事類型則是間諜式懸疑小說.在故事開頭沒多遠處,物理學家希克斯密即遭到暗殺,露薏莎無意間取得了希密克斯九封暗藏在聖經中由前薛比佛爾寫給希克斯密的信件,也就是寄自日德堅莊園的信.



  提摩西-卡文迪西的恐怖考驗: 時間是2012年,卡文迪西是一個三流出版社的老板,曾幫一個警察署的退休署長出版自傳.由於該自傳被某書評家批的一文不值,而這個退休署長又憤而將書評家扔下十二層,因此卡文迪西得以靠該自傳大發利市.然而好景不長,卡文迪西被退休署長的兄弟勒索,不得已下落荒而逃,卻陰錯陽差地被關進了療養院.在這部分,作者用的是自傳形式.在躲避黑幫勒索之前,卡文迪西收到一份小說的初稿,小說的名稱是"半衰期--露薏莎-瑞依秘案首部曲",後來為了躲債卡文迪西逃到了一間安養院卻被監禁,中風,於是後半段講述她如何自安養院脫逃,重回出版人的日子過程.



   宋咪-451的祈錄 時間是未來:宋咪-451是一個基因改造,人工培植的量產人.在2122年的未來世界中,世界的一切治理都按照"公司"的計劃執行,人們的一切都被嚴密監控與設計.宋咪-451被選為實驗對象,被賦予高於其他量產人的智慧與知識.在覺醒後,宋咪-451體會到量產人所受到的壓制與迫害,因而謀求與叛亂份子的合作.在這段里,故事使用了口供紀錄的形式,寫的是量產人革命的失敗被捕.在展開逃亡前,宋咪-451曾看過一部舊時代的電影,片名是"提摩西-卡文迪西的恐怖考驗".



   史魯沙渡口及之後的一切:時間是世界歷經大毀滅之後,沙奇.貝利是居住在夏威夷部落中的河谷人,生性醇厚善良,與族人一同信仰單一神祇“宋咪”.居住在未知地的文明人"先見"們會定期乘船來與各個部落進行交易.先見們擁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醫療科技,但始終避免涉入原始部落的生活當中.一天,先見中的一個人美若寧決定來對河谷人進行學習和考察,因而住進了沙奇的家中,並由此展開了對當地原始部落和過去文明的探訪.這段中,故事的形式是口述歷史,由沙奇的兒子講述,,在美若寧造訪期間,野蠻的寇納族人對河谷人發動攻擊,殺光了所有人,只有沙奇與美若寧逃出大島,是篇帶有魔幻寫實意味的奇幻小說.



   這六篇共的主軸就是壓迫,多數族群對少數族群的壓迫,經濟優勢者對弱勢者的壓迫,高等智人對於智慧前人類的壓迫,先進技術對於弱後的壓迫,武器強者對於弱者的壓迫,部論是何種形式,何種理由,作者試圖藉此對於文明提出見解與批判,大自然的真理其實是恐怖的.弱肉強食.當地六個故事已以野蠻人消滅文明人作終時會允人以為當野蠻人比當文明人好.而作者透過文明的美若寧說出了想法:"野蠻人只知道滿足當下需求.肚子餓了,他就吃.生氣了,就攻擊人,性慾來了,舊社近一個女人,他的感覺就是一個主人,如果說感覺說"去殺",他就去殺,就像長著尖牙的動物."."文明人同樣有這些需求,但是看得比較遠,他只會吃一半食物,然把另一半拿去種,這樣明天就部會挨餓,生氣的時候,他會停下來想為什麼會生氣,這樣下次他就不會生氣了,,性慾來了,他想到自己有姊妹及女兒需要尊重.他的感覺就是他底奴隸,如果說有感覺叫他這麼做,他會說別去做."野蠻人與文明人並不是部落或信仰來區分,美一個人都有這兩種本質,即使使野蠻人中,他們中的的某些人肋骨中有顆美好文明人的心在跳動,只是數目尚不足以影響它們一族人的看法,但誰能保證將來有一天他們不會變成文明人?"雲的形狀變化無窮,來的方向也不一樣,靈魂也是,誰知道雲明天會從何而來,或者這個靈魂明天會變成哪一個人.這些內容正是我所提尼采的關於道德,權力,知識,行動等觀點的隱藏與顯露.



  所以若單純地將雲圖看成是壓迫者與反抗者故事固然可以,但其實其中暗藏著較為形上的意念與探索,不過這似乎也並非要緊的事,反正就是本小說,喜歡的人自然能找到它閱讀入口.以上.



2020年3月13日 星期五

新城市危機:不平等與正在消失的中產階級

s33298252.jpg



新城市危機:不平等與正在消失的中產階級(The New Urban Crisis: How Our Cities Are Increasing Inequality, Deepening Segregation, and Failing the Middle Class—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Richard Florida)



   這本是談城市化的發展與危機.1800年全球只有一個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北京,但是今天全球有超過500個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城市,1960年超過1000萬人口城市只有東京與紐約,今天則有28個,預計到了2030年將有40個超過千萬人口的城市,而有人預估到世紀末地球上會出現10個人口超過5000萬到1億的超級都市.全球化與現代化讓世界人口的發展逐步朝向都市集中.這便是本書要談的事情,人口都市化帶來的危機.本書所談的新城市危機有兩種,一種是像紐約,東京這種已開發國家商業工業型態的變遷帶來城市人口職業階級移動聚集的不公平狀態,一種是以新興發展中國家如東亞地區等國所發生的農村人往都市集中帶來的經濟無成長的新城市危機.部過這本書在兩個主題上分布並不均勻,九成的內容都在談美國的狀況,即以其主談已開發國家的都市化危機,只有最終留下一章談發展中國家的都市危機,實在有點可惜.



  新城市危機究竟是甚麼?本書以城市不平等的範圍與根源,經濟隔離的程度,紳士化的成因與規模,超級富豪居住的城市與社區,初創科技公司聚集給城市帶來的挑戰,以及城市生活成本不斷提高對於藝術與音樂創造力的壓抑,各種因素結合了社會學家對於集中貧困的腐蝕效用的觀點結合起來,劃出了社區與階層的分化地圖,探索貧困郊區與經濟危機的發展.這邊的新城市危機不同於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發生的舊城市危機.舊城市危機被定義為城市喪失經濟職能,城市經濟被架空的危機.這是因為去工業化與白人帶量遷徙的影響,使得城市中心逐漸被掏空,城市學家以"甜甜圈中間的洞"來形容舊城市危機.因為核心產業的遷出,籌城市成了長期的貧困聚集地,住宅區逐漸衰弱,暴力犯罪事件攀升,毒品氾濫,青少年懷孕與嬰兒早夭等問題激增,城市陷入經濟衰退,稅收不斷減少,越來越依賴於國家經濟資助.相比之下新城市危機的影響範圍更廣,貧富差距擴大與房價飆升等典型問題其實只存在如紐約,倫敦,究竟山等大城市,而一些因為工業衰弱退出的鐵鏽地帶城市如底特律,匹茲堡與一些依靠旅遊地產而沒有其他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的戴陽地帶城市休士頓,聖安東尼等也深受其害,新城市危機的的其他主要問題包括,經濟與種族分化,空間不平等與長期貧困等,而且不僅在城市本身,與其相鄰的郊區也同樣受到影響,因五新城市危機不單是城市危機,也是郊區危機,是整個資本主義的危機,反過來說它也是經濟部均衡下的一種實體城市樣貌的改變與呈現..



   新城市危機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第一是少數的超級城市,紐約,香港,倫敦,洛杉磯及高科技與知識中心如舊金山灣區,華盛頓,波士頓與世界其他地方城市之間不斷擴大的經濟差距.超級城市和地區坐擁全球絕大多數高價值產業,科技創新產業,初創公司與人才.並吸引了多數的高科技風險投資者.贏者全拿的狀態藉由城市化在不同城市之間創造了不平等.,相對於這些超級城市,其他城市在去工業化的衝擊下桑失了穩定的經濟基礎,於是便與超級城市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其次是超級城市成功給自身帶來的危機,使它們普遍面臨房價不段攀高,以及不平等不斷升級的問題,在這樣的城市裡紳士化已經演變成一種富豪統治主義,他們購置高端房產是為了投資而非居住,使得社區變得死氣沉沉,因此最有活力與創造力的城市社區成了專供富豪彰顯身分的工具.而被迫離開城市的可能是不得志的音樂人,畫家等創意人才,而即使條件良好的知識型工作者也發現高昂的房價將耗盡他們所有的積蓄,也需擔心後代買不起房子.而直接承擔這種經濟後果的是藍領與服務業工作者,這些人會被直接趕出超級城市,而一些從事公共服務為主的人如教師,護士,警察,消防員則會被迫將居住地遷離市中心,因為他們無力支撐居聚在工作地附近的生活成本.而這也直接造成了第三種現象,就是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社會與階級分化,我們前面說過舊城市危機是"甜甜圈中的洞",那新城市危機的特徵呢?就是"消失的中產階級",從經做為美國實體化生的中產階級與社會都不段在萎縮.,由1970年代的65%降到2012年的40%,新世紀以來90%的都市中產階級人口都出現衰退,"窮城市富郊區"的社會階層劃分已經過時,取而代之是一種"拼布城市",極小片富人社區與大片貧困區交織,同時存在於城市與郊區中.隨著以上這種拼布城市得出現,造成的是日益惡化的郊區問題.貧窮,高攀的犯罪率,帶來越演越烈的財富分化與種族隔離,新世紀以來的郊區貧困人口增加66%,但是同樣的貧困人口在城裡增加29%,除了少數是由城中遷入者外,大多數郊區的貧困人口都是原來居住於當地的在地人,由於失業或房價上漲使得原本的中產跌落到貧困階層.第五個現象則屬於發展中國家的,因為他們透過這些發達國家的城市現象樂觀的相信城市化能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發展,提高居民生活與壯大中產階級,於是政府鼓勵或民眾自發的往城市移動,但是隨著城市經濟進程發展,城市化與生活水準的關聯被割裂了,當經濟發展持續成長轉緩後,生活的擁擠與空間不足等就會浮現出來,甚至於出現無經濟成長的城市化危機.



    而要解決城市化危機,作者提出了七個方向.而這七個方向的主要目在創造聚集力的良性發展,讓城市中的人口密度與公共設施的利用率上升.這其中包括改革區域法規,建築規範以及稅收政策,讓人口聚集的效應惠及所有人.同時加大基建投資,提高人口密度並強化聚類作用,限制昂貴且低效的城市無計畫擴張.在城市中心地區建造更多廉租房.將低收入的服務業做轉換為可以養家餬口的工作崗位,擴大中產階級群體.通過對人和地區的投資集中貧困問題.幫助發展中國家中城市化高速度發展地區購艦更繁榮的城市.授權社區和當地官員發展本地經濟,應對新城市危機.作者Florida這七個建議雖然很美好,但根本上仍是一個根本問題下所衍生的來的,,那就是"經濟",畢竟不論是"甜甜圈中的洞"或是"拼布城市"產生的原因就是因為中產階級的退出或遷移,而要讓中產階級能夠在原來地方的居住生活,單靠土地發展區分與法規是不夠的,因為根本問題沒有獲得改善解決,新城市的危機就只會惡化.但是全球化產生的工作替代性並不可能單靠政治人物試圖以強制性來取代市場性耨購改變的.所以對於作者的樂觀,個人還是相對抱持懷疑.但是,對於城市的改造讓更多的廉租房與聚落效應,卻是地方政府能夠做的,比如舊物舊聚落與社區的改建,過去是由政府徵收土地後與建商合作,往往有剝奪平民資產轉予資本家的嫌疑,也無意間將中產階級趕出市中心的一種不佳的策略,若政府能改變思維,與其為了省錢而有圖利建商土地開法者的嫌疑,還不如出錢變成另一個投資資金者與原住戶合作改建開發成新屋,這樣主原住戶能夠因為環境改變而有了新房,新環境,政府也可以透過出錢的比例獲得新房屋的分配,這些政府獲得的部分可以出租成公宅或出售給一般民眾,且若能透過獎勵容積與建蔽率來提高政府所分成的屋舍,這樣便能讓都市更新化中產生的新屋社區聚集度提高,也才能達到解決危機的可能,至於改善經濟結構,其實連作者也知道Larry summers的長期停滯(secular stagnation)的說法,顯然他對於來全球經濟的發展類似於前面辜朝明書中所提出的看法,這樣一來對於已開發國家的城市危機就很難有解,但是對於開發中國家的新城市而言,卻反而是一個機會,因為低成長或停滯對於勞力成本低的國家影響較不明顯,仍有許多改善的生活與成績機能的可能,逐漸進入城市中的農村人仍然對進入城市改善生活的可能抱著希望.



  這一本表面上是談新城市危機,實際上反映的也是全球化帶來的影響,只是這裡不全將這種負面影響的改善責任全放在中央政府,而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對於美國的問題談了許多,但是關於發展中國家的問題卻只有一章,顯然書籍在此有缺憾,加上個人以為書籍論述過度樂觀,期許與論點顯然與現實的城市發展方向或政治勢力起伏並不相同.這是值得更近一步探討的.以上.



 



2020年3月7日 星期六

五星豪門

s27314295.jpg



五星豪門(Five Star Billionaire,歐大旭)



  這本原在去年夏天預計讀的東南亞小說系列裡,但當時沒有現書,最近在二手書找到便續上.



  某天youtube推送給我了一個影片,內容是採訪一些人對quata的看法,我原以為quata是某種計量金融的東西,看了後才明白這個quata說的是對於公務員晉用,大學錄取,公共住房分配的保障名額.這是馬來西亞對於馬來人一種獨特保障方式.影片裡只採訪了幾位大馬印度人與華人,不太確定影片拍攝者的政治立場.但受訪者的看法卻很一致.皆認為有quata是好的,並表示這不算不公,印度人與華人可靠著自我努力打拼出頭.雖不知是這種怪異主張是怎麼養成的,但能聽出弦外之音似乎是只要"他們"不來干擾破壞,印度人華人都自認能憑自己發達.共同擔心的反而是努力的成果因為多數族群的忌妒帶來可能的暴力強奪.很明顯受訪者並不想直白表達這種擔憂,而是隱約晦澀中顯出一種不要引起馬來人注意的投射.從那之後,閱讀了一些馬華文學,也挑了往西方發展的華人作品,雖然題材各異,時代不同,我卻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共同元素,在這些作品裡儘管可能有婆羅洲,金馬崙高原的赤道雨林,河流,炎熱,物產,有少數部落的個別風情,或是吉隆坡,檳城英國殖民舊觀,日本軍或共黨的屠殺掠奪,屬於時代或地理的關聯,但是關於馬來人或馬來人相關的政治,企業體或個人的臉孔在這些作品中幾乎是完全空白,似乎連個一看到就知道是馬來人名字的角色都說不出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是移民的常態嗎?.



   "五星豪門"最特別的是故事裡的五個主角都是到上海打天下的大馬華人,他們本身都是移民的後裔,現下又移民,但這裡並沒有任何原鄉情懷,整本小說裡都沒有,不過不難理解,因為這五人本來是移民第三代以後的人,中國對它們的吸引單純在"金錢"與"發展".一如他們的父祖下南洋.是因為經濟的吸引.但不論他們之後的發展或盛或衰,到了21世紀,到了這五個年輕的主角放棄了在大馬的過去前往上海尋找機會,趙華特:一個因為父親天真的燕窩生意失敗,又遭開發商羞辱,立志要成功的人,妃碧:一位不甘於只當工廠女工來而到上海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的女孩,梁徽英:則是一位熱愛自由的藝術家,卻拋棄了藝術生涯投入內衣商業市場,賈斯汀:一心想逃離家族事業羈絆,到上海另創天地的富二代,蓋瑞:藉由選秀節目成為流行巨星卻發現生活逐漸失控的青年.而這小說的特別在於它表面上寫的是年輕一代在中國崛起路上試圖跟著洪流累積個人的事業與財富,但每個人最終還是受制於他想忘懷的過去歷史,命運,經歷與原生家庭的羈絆而法達成更大的目標,黯然而歸.小說表面寫的是以上海為背景生活在其中的人對金錢追逐與對前人經歷的痛恨與遺忘,但何嘗他寫的不是馬來西亞華人的現況,其中所有的元素並無不同,但一如前免所說無法直射就只能是一種隱約的暗示..



   趙華特,walter,是故事裡的核心人物.小說夾雜著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的篇章.第一人稱的章節正是以趙華特所寫的成長書籍"五星豪門的秘密"構成.所謂的心靈雞湯書籍湯常都是那麼一回事,樂觀,正面,積極,追逐著人生目標,只要照著這種書便有希望能達成生活的目標,關於事業或愛情.但實際上趙華特卻是一個騙財騙色騙情感的渣男.跟他對應的兩個女子,一個是妃碧,表面上她在街邊買了"五星富豪的秘密"這書,並按照著書中所述一步步完全執行,起初也有很好的發展,進入到一家女性按摩芳療店由總機生到店經理.但其實她是一個拿著別人身分證冒充他人,並以妝扮服飾加裝自己是個出身良好,事業發展成功的女人.梁徽英則是開著女性內衣連鎖店與芳療店,她就是妃碧的老闆.趙華特同時與她們交往,但她們彼此卻不知道此事,他看上了梁徽英在資金上的可利用性,找他合作一起投資某個上海老建物.妃碧則是他在交友網站看上的單純美麗能帶出場的女性.但實際上妃碧也只是看上了他良好的事業金錢,私下卻經常與網上一個過氣歌手蓋瑞聊天,蓋瑞曾經名滿歌壇後因脫序行為被冷凍,但她以為網路上自稱歌手的蓋瑞只是一個沒有名氣經常在小酒吧唱歌的人.而賈斯丁則是梁徽英前男友的哥哥,專門負責家族事業,但是來上海後,他家在大馬的事業出了問題破產,他索性不會去就留在上海發展,而他自己不知道20年前他六叔拒絕趙華特父親不拆屋賣屋的請求,年幼的趙華特在父親受辱的辦公室裡看過年幼的賈斯汀,即使不是賈斯汀對他父親無理,他卻一直記著當日的情景,而他是帶著恨意的.這五個彼此除了唯一認識的對方,並不知他們其實在生活上還有共同交集的人,這種分隔又交叉的關係成了這個小說另一部分,就是第三人稱的部分.



   說沒有華人與馬來企業政權有關,自然是不正確的.那些有相關的人當然不會出現我們的生活關係網絡上,因為他們未曾再移民或轉往本地求學,而移民要溶入體制不易.在上海如此,在大馬自然亦同.新興的上海有它的體制,大馬自然也是.這些體制中有類似的地方,自然也有差異處.在大馬,醉心藝文,從事社會運動的梁徽英為了保護有歷史意義的電影院曾與賈斯丁的家族有過不快,而賈斯丁六叔讓建物意外失火,這樣不費吹灰之力便能取得開發土地,梁徽英的父親擔任高官卻因為被人栽贓貪汙而下台,最後被暗殺.這些過往使得梁徽英與賈斯丁的哥哥分手,她轉赴上發展想擺脫大馬的人事物.卻在這裡與華特遇上,還試圖用賄絡官員的方法試圖取得將拍賣的國營工廠.她想擺脫過往的失敗,但最終卻被自己人華特捲款逃跑失去一切.這一點不過是過往歷史的重演,被自己熟識的人給出賣.賈斯丁雖一直被賦予家族事業繼承人的主要位子,但其實他一直不適應且無法獨自解決事情,要不是他的六叔長年在身邊給他建議,甚至幫他做了許多下流爛事,其實賈斯丁事不能在大馬的商界存活的.果然,在他的家族尚未垮台前,他尚能在上海取得一席之地,但家族事業敗亡的消息傳來,他甚至連自己的公司被部下給清盤了都只能傻傻地接受,毫無挽回的可能.妃碧先在家鄉不如意,跑去廣州開始了假裝的身分與生活,以為只要隱藏以前的身分就能擺脫貧窮的命運他 以為只要裝扮成她想要成為的那種人,她就能成為那種人,而趙華特寫的書"五星富豪的秘密"就是順著這類人心思的心靈成長秘術,恰好符合她的要求,因此他深信不已,最後卻找了趙華特這個騙子做情感的依託.而"騙"這個元素充斥這本書的每個角色,為了錢,為了名利,對於資本自由的追求,妃碧以假身分騙人,趙華特以假投資騙人,蓋瑞也要假扮成無名歌手否則便無法贏的真誠關懷的網上人.而這種綜合了資本社會快速發展下所衍生出的各種為達目的的騙,假裝,試圖以心靈成長包裝其實並不乾淨的金錢追求,以假意的情感追逐的金錢包裝下的情感,以假意的現代文化,歷史追求的包裝包藏以金錢為目的虛偽文化傳承.



   而小說更重要的是企圖表明一個前代不能容忍或接受的觀點.就是他們企圖透過努力找尋更好的生活,可能是先是物質然後心靈的,但是必須透過一種所被稱為是"努力"的經過做為起點,但新一代卻非如此,他們的起點就是有物質的,心靈的.或至少知道此二物有努力之外的其他途徑能夠獲得,而這便是上海這個新時空有別於他們父祖當年移民的南洋就時空,但是它們這些人越想脫離父祖的道路,卻最終在新移民的路上迷失,而又被迫回到原來的路上.這或許是暗喻著追逐金錢的荒涼結果,也代表著傳統之路或者古板緩慢也有著不變的作用,這遠非現代心靈成長觀點能隨便仿作的,卻也是新的一代不得不拋棄而勇於嘗試新方式的障礙,因為有新的有別於努力的其他困難擋在前頭,是他們必須去發現與突破的..



   因為是翻譯作品,所以並沒有太計較這裡邊的文字,原則上是輕鬆直白的文本,可以很快讀完.但若說要做理性的比較,這本5個人的故事都藏著壓力,哀傷與無奈,雖然並不是真的沉重,但也不是意義上的職場故事就是了.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