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8日 星期五

大衰退年代:宏觀經濟學的另一半與全球化的宿命

s33462395.jpg



大衰退年代:宏觀經濟學的另一半與全球化的宿命(The Great Recession: The Other Half of Macroeconomics and the Fate of Globalization,辜朝明)



   美國聯準會在3/3緊急調降聯資金利率兩碼,為的是應付武漢肺炎疫情對經濟衝擊的再擴大,當天的道瓊指數卻不賞臉大跌785點,效果如何尚不可知.面對短期,臨時性的金融風暴與經濟下行,採取貨幣政策調控已經成為了常態,但似乎很少人思考過在全球發達國家比如歐洲與日本利率普遍往0靠近時,未來貨幣政策還能有多少的效用與生命期?難不成終究要接受常態性負利率?如果連負利率下儲蓄率還能再增加,那麼貨幣政策究竟還能有甚麼效果?,而如果貨幣寬鬆政策創造的錢大多沒進入實體經濟,只在股市與土地資產市場上顯出價格榮景,主政者或許不排斥資產泡沫,因為只要未破裂還將其還能吹噓成是政績,但這現象會是普通國民要的嗎?畢竟財富效果創造的不平等不論速度與幅度都是調升基本工資,基本時薪追不上的.但誰曾想原來不平等跟央行的行為也有相關性?!.這本"大衰退年代"說的就是再發達國家進入被追趕時期寬鬆貨幣政策已經不能刺激實體經濟解困的狀態下呈現的各種可能現象,並說明在此種情況下,政府該利用何種工具,該有何種做為.



   這本是偶然下發現的.國內關於辜朝明的書在2009出了兩本,一本"衝擊波x2",一本"總體經濟的聖杯:資產負債表衰退啟示錄".我讀過前者,沒選後者,這本簡體版"大衰退年代"內容上是後面那本觀點的延續.不過沒看過那本"總體經濟的聖杯"也沒關係,這本新書的第二章花了篇幅把資產負債表衰退的觀念重新說了一次,讀者應該能完全掌握.



   這本的觀點雖是前一本的延續,但個人覺得應該是作者重要的作品,延續從"資產負債表衰退"的概念下展開對於包括1930年代的大蕭條,1990年代的日本資產泡沫破裂後失落的20年,2008年次貸風暴後經濟低迷的10年等長期衰退現象提出對包括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都告失效終極原因的探索.明確的指出缺乏"資金借入者"是造成經濟長期低迷的主因.不論是金融風暴或資產泡沫破裂都創造出"資產負債衰退"現象,使得多數人背負債務,因此在此狀況下人們取得收入後會首先想到的是償還負債,改善信用狀況,進行資產負債調整.而不會先拿錢去投資或消費,這使得大量寬鬆貨幣政策或是量化寬鬆下創造的資金流並不會進入實體經濟,而是隨著償債再回到金融體系成為儲蓄,高升的儲蓄率無法創造借出者就是GDP無法成長的元凶,是節儉的矛盾創造出的通貨緊縮螺旋,而這使得貨幣政策與量化寬鬆失效,即使到了零利率,負利率也完全救不了經濟,而面臨這種狀態,辜朝明提出政府必須扮演"資金最後借入者"的角色,以連續的財政政策支出來刺激,這樣才能使貨幣政策與量化寬鬆政策有效,才有可能脫離長期衰退的可能,書中對Milton Freidman,Paul Krugman,Thomas Piketty等人曾提出的觀念或書籍主張皆有批評與質疑,加上從書名"宏觀經濟學的另一半"(The Other Half of Macroeconomics)與敘述中可以看出這不是單單出一本書這麼簡單,作者展現出完全不弱於人的企圖與能力,全書讀完後就能理解書名其實是暗示"試圖創造宏觀經濟學另一半".前面的一半是"私人部門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作者創造的另一半是"私人部門追求債務最小化".如果創造出的這一半說得通,豈不就顛覆了整個體系長年認知?!加上這本提出的許多現象比如長期工資水準停滯,經濟成長趨平,製造業外移,貨幣政策再無有效性,不動產與股市長期繁榮與基本面脫勾,都與本地當前狀態完全一致,且書中對於本地的某些措施,如2012年將遺贈稅調高至20%也有所批評,其實有許多值得思考與閱讀的一面,所以個人很好奇為什前兩本書繁體版都領先出版好多年的出版社卻沒出版這一本!?.



   一般狀態下儲蓄形成資金的借出來源而與需求資金的借款人兩方構成信用市場,決定資金成本即利率.大多數時候運作正常,但有一種狀態下這個市場會形成變異,這狀態就是資產負債表衰退.資產負債表衰退是指當全國性的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後,大量的私人部門資產負債表都會隨之處於資不抵債的狀況,從而大規模地遏制經濟活動,由此而造成的經濟持續衰退.資產負債表型衰退與一般的經濟周期波動不同之處在於衰退的時間持續更長,歷史上最典型的資產負債表型衰退有30年代的歐美"大蕭條",90年代日本的經濟衰退和德國在2000年的經濟衰退.當出現資產價格大幅度下跌,私人部門的經濟行為會發生重大變化,由追求利潤最大化,轉變成追求債務最小化,企業會把收入的大部分用於還債,而不是再投資,更不用說借錢來投資,家庭也會把收入的大部分用於還債減少消費,使信貸消費則幾乎絕跡.由於上述私人部門的行為目標出現變化,信貸需求陷入停滯或減少,此時,哪怕央行把利率降到零,大家也不願意借款,信貸迴圈陷入停滯,貨幣政策失靈形成通縮螺旋,導致經濟活動萎縮,私人部門收入下滑,如此出現惡性迴圈,直到資產負債表修復正常,經濟運行才恢復到正常狀態,這便是宏觀經濟的另一半,因為放棄了追求利潤最大化為首要目標,使得原先在這個前提下發展出的經濟學理論觀點與主張的施政措施顯得無效,因此必須要從解決資產負窄表衰退問題下手,讓人們從追求債務最小回歸到追求利潤最大,傳統的經濟觀點與政策才可能有效.所以這本書的最大目標是:找出經濟高速成長後陷入長期低迷不振現象下的結構特性,與傳統經濟政策失靈的原因,並藉此找出脫離"困","悶"經濟的有效政策與方式.



(下圖中的1,2就是傳統經濟學中私人部門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區塊,3,4則是本書所說的宏觀經濟學的另一半,私人部門追求債務最小化) 






























    資金借入者(投資者)

 
沒有
資金借出者(儲蓄者) 1 3
沒有 2 4
  教科書的世界(私人部門追求利潤最大化) 被忽略的宏觀經濟的另一半(私人部門追求債務最小化)


 



   



路易斯拐點(Lewis turning point)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rthur Lewis於1968年提出.用來指稱發展中國家工業初起時,農村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因為務農收入低.當城鎮工作的收入因為發展逐步增高時會吸引農民湧入城鎮,此時對於城市中的企業主來說,低技術或單靠勞力的勞工供應可說是源源不絕,所以企業主能完全掌控工資水準,以極低的工資來雇用勞動力.但當農村能夠轉移到城市的勞動力耗盡後,此時城市勞動市場需要靠大幅提升工資才能請到工人.這個讓農村轉移勞動力耗盡而讓工資會顯著上升的時間點就稱為"路易斯拐點".這本書利用"路易斯拐點"將經濟發展時程分為三個階段,拐點之前的時程稱為工業發展的"城市化階段",進入路易斯拐點後,經濟發展進程分成兩段,前一段稱為"黃金時段",後一段稱為"被追趕時段",而這兩段的分段點是"工資水平高到足以吸引外國競爭者的價格點",在此工資水準點之前是一國經濟發展最快速,企業收入增加,而工資水準上升,基本上是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收入分布較為公平的時期,所以稱為"黃金時段",但是到了"被追趕階段",此時企業因為工資過高可能會產生遷廠到勞力成本低的國家的念頭與行動,或是改採他國代工的模式,只有那些擁有特定技術無法被國外勞動力取代的人才會繼續留在勞動市場,且有持續提高工資的可能,其他的勞動力若不願失業就只能接受較低的工資.就此,本書重塑了勞動供給與需求曲線.並開始以此三階段來分別討論勞動市場,產品市場,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各種可能現象與效果.



   不論是由於經濟大蕭條,金融風暴,還是因為進入被追趕階段使得社會發生沒有私人借入者的現象,原因本身固然要緊,但要擺脫這個通縮螺旋的現象就是必須有一個新的資金需求者,無疑的由政府來扮演這個資金的最後需求者才有機會脫離蕭條.作者認為只要政府能最後資金借入者,長期施行有效的財政政策,就有機會讓經濟恢復到私人開始重新執行資金借入,回歸到追逐"私人部門利潤最大'的行為.重新站回傳統經濟方式的模式.有效的財政政策在這裡有兩個要點,一是有效的,即政府利用借入的資金從事的投資項目或公共工程的社會收益率必須筆借款的利率高,且最好能夠長期性的提供這樣的報酬,這裡除了隱含了需求面,也有雷根的供給面經濟學的概念,就是讓能夠提供創新的新型企業或觀念來主導公共項目,其次是政府的財政政策必須沒有排擠效果,也就是不能與民爭利或是在成功之後能夠轉進到興利民間或民企的發展.於是辜朝明這本書的觀點變得相當有趣,衝突矛盾的相結合,一則是主張提高政府的財政支出,扮演資金的最後借入者,強調政府的功能,可又強調減稅,創新,供給面經濟學的自由化論點.當然熟讀傳統經濟學的人也可以說書的觀點並無新意,它就是IS線的右移,是總需求的外移,總供給的外移,但是趁著修治時收縮因為量化寬鬆過度的貨幣數額,而這與我們之前讀過的"大債危機"與"明斯克時刻"也有所連結,這兩本都是關於政府債務可能引發的問題,但這本卻指出債務不足也可能是衰退的因素.只財政政策所產生的收益足以支付利息甚至本金,那麼它極可能是有效的.但反過來說,現金福利國家的支出多數是沒有現金收益回饋的支出,即使民眾有年金式的支出,但恐怕最終還是會龐氏部位而破產,雖然未必在我們這一代看到,但對比投資收益率與支出狀態,人口成長狀態,個人從來不認為這些年金式的福利政策能夠遠遠進行,除非能有甚麼創新式的破壞性創造才能讓它延續下去.



   於是依照這個三階段,辜朝明將歐美,日本,台灣,中國的經濟發展進程就做了形貌相似的進程劃分,英美等國在工業革名後進入了城市化階段,這一階段很長,一直到1920年左右才到達路易斯拐點進入黃金階段,此時全球並沒有在後的追趕者存在,亞非洲多數地區仍處在被殖民戰亂混亂中,一直到二戰後,德國日本透過馬歇爾計畫與美國協助開始邁入他們的城市化階段,才算出現追趕者,這時美國進入了被追趕階段,製造業外移,國內市場被日本商品大量替代,薪資成長終於達到飽和,但日本德國則開始了他們經濟的穩步發展期,1970年代日本進入了路易斯拐點經濟開始進入黃金階段,與美國一樣的進程,到了1980年代台灣等亞洲四小龍興起,讓日本看見了其後的追趕者,在1990年台灣等經濟體突破了路易斯拐點,進入了黃金階段,而日本則進入了被追趕階段,且在美國主導下的日幣升值讓日本資產泡沫破裂陷入了長達20年的不振.追趕在後中國在2005年突破了路易斯拐點,也開始了他的黃金階段,相對的台灣則進入被追趕階段.,在其中只有美國是因為主導了科技創新的位置,所以即使處在被追趕階段也沒有產生較長期的普遍性衰退現象,但是,其他國家與地區就沒有那種條件與能力,所以進入被追趕階段,普遍工資停滯不振,弱化的勞動力與勞動收入,海外生產替代形成了嚴酷的社會問題與政治問題.



   面對這種經濟發展進程上的結構與利益比較造成的問題,過去最常見的就是央行的角色,因為有了葛林斯潘時期的經濟記錄,連帶著許多央行的負責人都站上了神壇,或者說貨幣調控成了王道.但是穿衣吃飯遊戲飆車靠得都是實體經濟的發展,是實業與科技創新再煮到這個世界前進的主動力.這些年的貨幣政策最大宗的就是為了應對2008年次貸風暴的量化寬鬆(QE)了.但這個QE在解決了臨時性的流動陷阱後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經濟因此恢復了嗎?從體系運作來看,這絕對應該是恢復了,但是經濟成長呢?經常留心經濟數據的人知道,現在已經沒了高成長,可是卻掛著歷史上難得一件的資產市場大榮景,美國的房產市場價格其實已經超過2008年次貸風暴前的水準,或是本地逼近12000的股市,顯然這些都與這種氾濫的貨幣供給,而滋養這些市場的大金主,從本書來看,不就是從央行開始創造的"理性的繁榮",然後終於變成了繁華的喧鬧,這正是我們在表上看到階段3與4的階段,而3與4的差別就是有沒有股市資產市場的泡沫而已,過去這10年的多頭行情,正是由階段4轉入階段3,而作者這本書正是期望能由階段3或4轉入階段1或2,只有這樣,貨幣政策的效果才能由階段2轉階段1.  



  就一個市場投機客的角色是抱著兩個疑問點猜想這本,我們對於市場的一些操作方式,行情與基本面關係現象會有觀察與疑問.個人可能會有引發思考的點,畢竟我們是在網上買的書,不可能在實體店面先找到這本簡體書來翻,所以說是猜想.首先以前提過一個疑問,就是巴菲特的投資方式是否只是剛好適合某種大長期循環條件下的某個時段來執行,若脫離了這時段,那些方式可能沒原先那麼好.這樣懷疑的理由在於1945年二戰結束後,所謂的嬰兒超潮出現.但從2005年開始這批人逐步邁入60歲的退休期,戰後這60年的世界大體是和平的發展的,全球經濟強烈向上,加上技術變革創新,可以說是人類經濟社會最穩定成長的一個時期.但明顯的這種成長或高成長在進入新世紀後都轉而邁入平緩或低速.有些先進國家甚至出現微衰退.在可見的未來,即使所謂的5G或是AI出現,它們也不若過去那種屬於翻一翻的工業革命,電子革命那類超級技術變革,似乎暫時難以看到類似上世紀後50年的那種經濟成長狀態.如果轉入低速成長甚或長期如日本迷失20年的狀態出現,那這個投資方式難道還會持續有效?從中延續的猜想就是如果全球真的有這種大長期轉入迷失經濟狀態的時段,它會持續多久?有沒有方式能夠解決問題?以上是第一個疑問.第二個疑問比較簡單,我們知道2008年底至今,股市走了一波10年的多頭行情,但是我有這樣的疑問就是在這波行情中,包含幾次景氣循環?明顯的景氣與行情雖然不呈現完全脫鉤,但是市場的修正期與幅度卻明顯減短與減少了,但為什麼?有甚麼法人或機構的錢或資金是必須在價格修正不夠大又沒有高成長標的下盲目投入,而讓全球的資產市場長期處在泡沫卻又只有低成長支撐的狀態?而這現象代表著哪些根本結構的改變?就操作者而言,能夠找到一些問題的可能解路,就可以找到或調整更合適的投資與投機方式,這是驅動我們看這類書的根本動機,而這本書時提供了一些近似的看法與思維切入點,比如,作者也提及桑默斯(Larry Summers)的長期停滯理論,與表中的階段3.4的情況類似,也就是資產負債表衰頹時期,而此時期貨幣政策無效,一如2012年後本地進入了被追趕狀態下的情形,這種情況下只有政府介入,,以最後借款人的方式來進行財政政策,透過創新型的投資或公共工程產生的社會收益來提振經濟.



   在美國,歐洲,日本都曾面對了資產負債表衰退時期,隨著全球化的進程而各有不同的經歷.因為不同的經歷在新世紀出現新的問題時,便有了不同的思維與做法.而各種作法有不同的利弊,也有意想不到的各種可能.2008年後美國,歐盟,日本都展開大規模貨幣量化寬鬆.美國股市這幾年的狀態很清楚,其實大多數人不知道是美國地產的價格指數早已經超過2008年次貸風暴前的水準,也就是其實這也是一個大泡沫,只是當前沒了當時的衍生性商品大規模槓桿後因價格下跌導致的連鎖蝴蝶效應.但是若武漢肺炎疫情形擴大成超級的災難,難保不會是另一個新風暴.而這本書裡,辜朝明花了整整一章談量化寬鬆的可能結果,並進行了執行量化寬鬆成本與其效益的評估.雖然他的目的是要點出出使用財政政策替代的效果更好些,但是光是看如何沖銷量化寬鬆所創造的貨幣準備而不產生更糟的後果的內容也足以對讀者提供閱讀價值.原因是當政府試圖施行QE時的必需為貨幣超額準備付出利息,且這是在持續期間經年的連續支出,這是一筆不小的成本,而若決定在寬翁救援急難成效達到後逐步收回QE,必須同額的發行債券將貨幣收回,這些債券的將會推高利率,匯率,都不利於將來的復甦,且為了使將來債券收回時不致又把貨幣流出,因此必須連續的接著發新債替換舊債,,使得QE能夠產生的效果需要數年才能看到,因此越晚退出QE,將受到的困難就越高,而透過發行債權讓QE退出最好是悄悄不出聲執行的才能見效,所魏的"偽裝且拖延",因此量化寬鬆的退出它的執行更困難,且它的成本並不比效益少,以美國而言透過量化寬鬆的超額貨幣準備是正常時期的12.5倍.尚且可能如此困難,而日本的寬翁高達32.5倍,歐洲9.5倍,英國15倍這些國家的經濟規模可能尚不如美國,恐派若要執行QE退場4會面對更多的問題.



  作者進一步指出日本與歐盟國家的量化寬鬆退場還要面對一個問題,就是財政紀律.這觀點也是本書的一個相對傳統概念不同處.因為處在資產負載表衰退時期,本來就已經缺乏資金借入者,但是強調財政紀律的國家會對赤字的擴張感到警戒,比如當歐債風暴再起時,因為德國的要求希臘,西班牙,義大利等國的預算支出必須樽節,而日本因為資產泡沫破裂後幾家大型銀行瞬間倒閉了致使日本隊於財政紀律的要求高.但是,此時不論歐盟或日本早就是被追趕國家的"資產負債表衰退"時期,過度的財政紀律反而減低了財政政策的可能效果.所以他主張未來歐盟或日本在執行量化寬鬆時,採取上的債券發行方式勢必對於他們的政府是個考驗,畢竟歐盟只有一個貨幣發行機構,但是財政方面卻是各自為政的,因為恐怕會產生因為國家需求不同而發行債券的利率各有差異,由此會產生資金走向利率高國家的效應,而這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可能會不如原先的計算,至於日本則很難打破對於財政紀律的限制問題,而這個慣性打破若能常態性的加入安倍經濟學中,也許日本不只能由階段4進入階段3,也有機會往傳統經濟學的領域前進,



  最後就是自由化與保護主義.因為基於傳統經濟學的政策無法大幅的改良經濟進入被追趕國家的現狀,工資所得停滯,製造產業外移失業提升,轉為低階服務葉為主要的勞動力收入並無競爭調控利潤與薪資的可能,使得選民們對於提出遵循傳統經濟觀點的政客失望,因此從歐洲到美國,那些主張保護主義的極右派政治人物紛紛地站到了舞台稍高的位置,雖然他們也無力改變現狀,但是他們提出外國人,富人偷了低階勞工與服務業者薪資的政治語言在贏得選票上卻十分有利.作者在此對於自由化提出了殊途的看法,對於自由貿易,他是贊成的,因為能透過比較競爭達成各自取利的可能,且基於此建立的匯率市場能夠自我調控,,正是自由貿易讓這個世界許多國家逐步的進入工業的城市化階段,然後往黃金階段邁進,讓全球上多數人脫離貧窮的一種活動.但是,作者對於金融自由化並不贊同,主張加以限制,他認為隨意自由流動的資金打亂了順差國語逆差國間的匯率調控,使得順差國的貨幣更加貶值逆差國活必更加升值,反而加劇了貿易差額的再擴大,因為當前連國界線都很難打破,形成單一的歐洲國都如此困難,卻反而要讓一個能夠不理會國家界線的金融自由化走在前,它既無法制約也難以管理,與其放任它產生問題不如先限制它,除非有一天地球成為單一國家,音容自由化才有可能施行,而金融自由化造成的經濟不平衡也是讓保護主義與極右政治大幅興起的原因,.當然在此Milton Friedman的主張又被拿出來討論了一番,除了國際資金的自由化倍作者否定外,這本書其實也隱含著否定小政府主義.因為作者主張有效的財政政策需要的就是大政府.



  對於已經進入資產負債表衰退期的國家,貨幣政策的效果已經難再發揮,因次此時創造的貨幣並沒有借款者,而本書提出的主張就是該由政府扮演資金的最後借入者,然後以此資金去從事創新或社會收益大於債券利率的公共工程,透過這些項目獲取的收益來養活融資本身,這樣就不會限於因為財政紀律無法發揮的刺激功能.除此之外同時配合結構改革,這樣便有可能讓被追趕國家脫離資產負債表衰退期,往階段1與2傳統經濟學政策適用的領域,而此時貨幣政策才能重新回復到有效性的角色.不過找到具備創新概念投資或的共工程,其實並非易事.作者只能從大幅的引導創新開放式的教育來為此做準備,這也只是一種可能.實際的做法會遇到到問題,洽也與作者所期望的政府功能所扞格,因為他主張最好能由政府成立一個委員會,由具備專長的人來尋找審議決定哪些投資或公共工程值得做為這類財政政策的主角.不過作者輕鬆帶過的問題就是這類委員會容易出現自肥問題.事實上,我們稱為官僚資本主義或是裙帶資本主義所引出的貪汙腐敗問題,政商間的關係一直是我們質疑大政府效能會出現問題的地方,先別說是官員,以極具專業的主權基金來說,除了新加坡外,我們在劉特佐的事件中已經見到馬來西亞,與阿拉伯國家的主權基金都發生了那些貪污問題.更何況現代的政商勾結已經由私下交易,變成樂公開清楚地過限制規格的標案方式賄絡與攏絡.加上媒體都能被以結構方式收為己用,其實這種專家審議的方式恐怕只會淪為另一種變相的勾結機構罷了.何況,創新性的產業與企業是要如何被官僚來決定它存在未來性收益的可能本身就是一個困難的事情,比如沒有IT知識背景79歲的科技大臣根本不可能在對於未來數位發展有時麼眼光,而普通的低階公務員更與競爭性的私人企業在心態與行為上完全不同.所以從效能與效率上,以政府最為最後借入者不是問題,但要將錢花在哪裡卻是個大問題.這一點在我們國內實在表現得太清楚,無效的蚊子館林立.但也從來沒有官員要承認他做了件壞投資決策.所以政府的財政政策角色可以因為它的權力而達成,卻往往沒有相應的知識力在這個權力上,而最終還是回到了那些企業主與政府高官熟識而因此被採納為聽取建議對象,但這樣一來就陷入了官商勾串的老路,東亞國家在這方面問題一直都很嚴重甚至只是因應時代換了一種新的官商交往方式,但本質上卻沒有太多差異,而這也是我們對於大政府一直以來的質疑..



  基本上這是本值得一讀的書籍,讀者不需全部同意作者的觀點,起碼我就是,因為對錯固然很重要,但是這本書提供了許多觀點與思考路徑的入口,可讓已經陷入接近零利率負利率,貨幣政策效果低,資產負債表衰退與經濟上被追趕的國家重新的檢視一下自己的狀態,當然對於投機客來說也提供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以上,



2020年2月24日 星期一

天堂蒜籉之歌

s2768320.jpg



天堂蒜籉之歌(莫言)



   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早期的長篇小說,初版在1988年.這是一本反映現實事件的作品.個人以為它有兩個特色,一文字粗放,,但嘲諷現實犀利,二對統治現狀挖苦批判超越當下.



   造成它文字粗放有兩種可能,這是一個鄉土故事,粗放文字的調性近.其次,這本約20萬字的長篇是在35天內寫出來的,在沒有電腦打字寫作的年代,應該不容易重複修改精煉,故事取材現實事件.在前一年,山東蒼山縣發生數千農民群眾包圍縣政府砸毀縣府的事件,這些農民原來響應縣府擴大種植蒜薹的政策,當年蒜薹豐收,但縣府無力全數收購,還扣留各種名義為收購蒜薹加稅,產銷失衡致使未被收購的蒜薹農人拉著無法消化的蒜薹到縣府抗議,因縣府無作為而轉成了群眾砸毀顯府的事件.這樣的事件致使在小說裡有青年軍官在庭審時這樣的主述,"一個黨,或一個政府,若不能為人民謀利益,那人民就有權利推翻它","現在的共產黨已經與過去的共產黨不一樣了".這種直接辛辣的用用詞,現在作家反不多見了.



   小說以三個犯人三條線進展,他們都種蒜薹,也都參與了砸毀天堂縣府事件,現實裡的蒼山縣入了小說改名成了天堂縣.高馬,高羊,方四嬸三人則是事件代表.莫言的文字讓整個故事包括其間的人物瀰漫著鄉土的味道,臭,腐,爛.封建迷信,與官僚主義的貪,壞,邪惡,傲慢,恐怖治理的形色.二者交錯在莫言的現實魔幻佈局裡,窮苦的物質,淒涼的生活,這還非要點.親情人情澆薄,人性價值凋零,道德善念崩壞,生活希望喪亡,一幕幕的"惡"作劇.這場"惡"作劇透過了在天堂縣大街上專門為人說書講評的瞎子張扣的嘴,唱著歌謠來講這讓滿大街充斥腐爛蒜薹氣味的荒唐故事.



   方家為了給年過40腿有殘疾的大兒子娶親,與劉,曹兩家簽了三家換親協議,即一方的兒子與另一方的女兒嫁娶,這種方式能為窮苦三家的成年男子娶媳婦卻又同時能省下聘禮錢,因為三家也都嫁女兒,在過去的貧窮年代是極常見的一種陋習,因此方家的女兒金菊預定將嫁給已經45歲又患氣管炎的劉勝利.但金菊早已和鄰地的單身漢退伍軍人高馬互有情義,暗通款曲.高馬以婚姻法為由去方家討個說法被痛打一頓.後高馬想去鄉里告狀,又被鄉鎮府的楊助理員再打一次,因為楊助理員是三家換親者其中一家的親戚.無奈之下高馬乾脆和金菊私奔,但不幸被捉回,高馬再次被毆,卻因為金菊已經有孕,方家只好不情願的同意只要高馬拿出一萬元,他就能夠把金菊娶回家.高馬的算盤是他田裡的蒜薹長得極好,等他賣了蒜薹隨便都能湊到足夠的金錢.不料,蒜薹大收,縣府的官員不但先收自己人的蒜薹還以蒜苔銷售的各種名目上加稅,直到縣府的凍庫滿庫再也收不了,縣府停止收購,造成蒜薹價慘跌,高馬的蒜薹不但賣不了好價還因沒錢賄絡未能進凍庫,正在逐漸的腐爛發臭.這使高馬對現實中的一切充滿了仇恨.在抗議事件中,高馬自覺奮勇向前高呼口號,雖然剛開始僥倖逃過搜捕,但最終還是被關入大獄,懷孕的金菊被逼無奈,上吊自盡,高馬服刑期間,聽到方家兄弟出賣金菊的屍骨與曹家結冥婚的消息後,徹底絕望了,在試圖越獄時被擊斃. 金菊的爹方四叔在趕著牛車賣蒜薹的途中,被鄉黨書記的汽車撞死了.方四叔死後不僅沒有得到合理的賠償反遭到貪官打壓.方四嬸因此怒火爆發,趁著抗議放火燒了縣長的辦公室,她雖也被關單後來因精神異常保外就醫回家,卻聽到兩個兒子賣了女兒金菊的屍體給曹家冥婚感到羞憤而上吊自盡.高羊則是個心地善良,膽小怕事的人.在權勢面前逆來順受,忍氣吞聲.這是溫為他的父母親被劃為地主,他家在文革時曾遭整肅,因此養成了他為了求活著,求生存而被逼出來的順服性格.他趕著驢車去縣城賣蒜薹,沿途被強行收繳了各種稅費和罰款,好不容易走到蒜薹收購點,卻得到凍庫已滿停止收購的通知,高羊的老婆剛剛生下一個兒子,他都需要靠賣蒜薹的錢來維持生計,因此,無奈之下,順服的他也跟著眾人衝進了縣府大院.縣里停止收購,又不許外地的人來收購,致使大量的蒜薹腐爛變質,等於斷絕了農民群眾的生路,加上農業稅,提留費,城建稅,市場管理稅,計量器檢查費,交管,環保,衛生等各種費用和罰款,在沒有賣蒜薹之前就強行徵收,沒有錢繳的就用蒜薹抵押,致使民怨沸騰.像高揚這樣無數怨氣沖天的農民去縣政府請願,縣長"仲為民"這時卻不在縣府,依此終於激化矛盾釀成了天堂蒜薹事件.事件後說書人瞎子張扣經常在大街上以此為題說著故事或唱個歌謠,遭到警察的驅趕與警告,至某一天他被人發現陳屍在路邊..



   其實這本小說的簡體版共有21章,但是我看的這個繁體版卻只有20章,少了一章.通常來說刪節是件壞事,惡事.但在這裡,卻不是這樣看的,因為要是沒這一章,恐怕這就是本不能在中國出版的小說了.那章內容大約一頁而已,是整本小說內容最少的一章,寫的是一份"民眾日報"對於天堂蒜薹事件的後續報導與官員懲處,並在後續內容強調該省對於此事件的重視,痛斥官僚主義云云的內容,然後結論就是黨上級後續的處理將更貼近人民心意,為人民服務,省委將壞事變成了好事,也就是透過天堂蒜薹事件讓黨與人民更加接近,明顯的它的意思就是共產黨沒有錯,錯的是下面少數不為人民的官僚.因此,有人因為這章結尾批評了作者,但我以為這事可看作兩面,一種事悲觀的,就是為了生存,想看看小說裡的高羊,他真的是隻"羔羊",高羊從小到大共喝了三次尿,還喝的是自己的尿,因為貧下中農小孩要欺負他,因為監獄的死囚要欺負他,因為生存,還得假裝尿是好喝的,,他看到監獄裡的醫生,看到獻鄉里的醫生白淨的皮膚,脂粉的香,認為那些人都是高級的,反映的就是自我的低下,他這樣看,只有這樣一個地主的兒子才能活下去.他習慣了,所以,反向的閹割就是增加那一章.不得不然.另一種則是我個人的看法,娜伊章就是假託"民眾日報'來影射黨的媒體與黨的控制.對比前面20章的說書人與鸚鵡的內容.你知道差異的.



   文字粗放現實魔幻,荒謬搞笑中的悲苦,多線交錯時空跳躍,這是本簡單讀懂又能輕鬆閱讀的作品,值得一看.比起莫言後來的作品,這本內容雖然也不少,卻不嫌那麼囉了.以上.



2020年2月10日 星期一

自由的窄廊:國家與社會如何決定自由的命運

showThumbnail (5).jpg



自由的窄廊:國家與社會如何決定自由的命運(The Narrow Corridor: States, Societies, and the Fate of Liberty,Daron Acemoglu & James A. Robinson)



   西元1347到1352年間爆發黑死病,歐洲人口三分之一死亡,人口崩盤造成勞力短缺,原有的農奴勞動力拒絕再依照領主強制的條件工作,開始反對領主與傳統規範,反抗封建制度壓迫,在英國他們向亨利二世提出修改法令的要求,隨著這股勢力的發展一直到1400年左右,封建制度逐漸地在歐洲崩解,傳統社會規範的角色也陸續的被國家的法律取代,增強的社會的力量讓英國國家力量也有了向上發展的可能.但在東歐的阿爾巴尼亞,蒙特內哥羅卻沒有同樣的發展,對抗奧圖曼戰爭的需要,與部族間的攻伐,他們並沒有就此解放規範牢籠而形成強大的國家力量,而始終處於幾個部族不相服的混亂狀態.這便是國家的力量與社會力量間兩種力量的發展因為當下不同的狀態變化而有了不同的國家發展的路徑與結果,其中的差別是有的國家走向自由的窄廊,國家高度發展,有的沒有,依舊處於無國家狀態或專制狀態.這就是本書探索的重心,探索社會與國家兩種力量的關係,與影響這些力量關係的經濟,人口,政治,制度等因素.



   Leviathan,在這本書裡中翻成"巨靈",而17世紀霍布斯以此為名的書,中文版以音譯翻成"利維坦",這原是從聖經裡找來的字眼,象徵強大的怪獸,或海怪."利維坦"跟這本"自由的窄廊"都以此詞代表國家的力量."自由的窄廊"是以大歷史的角度來談國家的力量(巨靈,利維坦)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影響.缺乏巨靈保障,個人將受欺凌,隨時面對混亂暴力的侵擾,但毫無節制強大的巨靈,雖能提供保護卻也讓人民因高壓統治下鎮日惶惶不安.作者從大歷史中探索得出,一個合宜的受到制約的巨靈,能讓人民既受它保護又不致全然被它力量壓制的"自由通道"其實是非常狹窄(下圖向右上方發展的窄瓶區即是),這便是自由的窄廊,社會的力量與國家的力量既要共同發展,又要彼此牽制,才能停留在窄廊中,只要這層關係失衡,生活在其中的人民就有遠離自由的可能.



   以大歷史結構來探索人類社會某個面向包括經濟,政治,生存上問題的書籍不少,甚麼大歷史,大命運是這兩年流行的排行榜書籍,這種書的優點是你能看到許多歷史上的例子與說法來導引思維,缺點是不精確無法驗證,只是某個模糊概念,是平常人都能有的模糊概念,論述也許犀利,但從觀點來看談不上特別.比如我認為傅柯從法國監獄的樣式就能看出未來人類社會處於某種全面性監控的聯想,比起看到到處林立的網路與監視器才能推出同等想像實在高明太多,後者就是我們這種平凡人思維,而大歷史推論偶爾還會被打臉.具代表性的有法蘭西斯.福山,個人之前已經看過了他的"政治秩序的起源",那是一本他對於自己在1990寫的"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中大膽推論"自由民主",與"資本主義"已經贏得人類社會制度戰爭的優勝,從此將定位於一尊.哪知道後來有中國崛起,他必須因此修正而有了大歷史敘述的"政治秩序的起源",而後又出現席捲各地的民粹主義,他又得再修正.不過這還算好的.起碼知道修正.讚嘆過哈拉瑞大罵宗教主義與國族主義愚蠢的讀者或文人可能闔上書本走到戶外反身就在推動國族主義與宗教主義者大有人在.



   因此,這本"自由的窄廊"雖是敘述了許多案例,從城邦的希臘,部落的非洲,跳島的夏威夷,到義大利城市,沙漠的中東,把各種曾出現過的統治決策與統治權力形式的興衰都拿來談論一番,目的是為了導出一個合宜的"自由窄廊"才是有利國家發展的方向的推論.但是就我個人而言,過去已經在"自由"這個主題,雖然都是瞄準"自由主義"為核心的書籍花上不少時間,所以可能還算清楚的知道作者每一個章節故事主題,不過是曾經閱讀過關於形成自由主義或自由主題的相關各種面向的發揮與故事化.雖然如此,但我以為作者提出這個"自由的窄廊"的觀點值得思考,特別是自以為已經是高人一等開放民主的國家,其實可能沒發覺自身還處在走廊之外,而且可能是處於下圖中往左上的那條路徑中,只不過因為專制中國走得更上方,而你在此條路徑上比較下方的位置而已,或是正由自由的窄廊往外走出,因為要長期保持在窄廊中不易,所以才有了自我感覺良好的錯覺,但其實都正往遠離"自由窄廊"的路徑上不自知.或者當前雖處於自由的窄廊,但只要有些許的對天災應付不當或人禍戰爭發生便有可能離開這道窄廊,往毫無約制的巨靈或往全無巨靈的區塊移動,這樣的推測,非我直覺性的猜測,在書的中後段便以瑞士,普魯士,蒙特內哥羅為例,說明了這種歷史變化與國家進入或遠離窄廊的各種力量事件造成的結果.



   除此之外,本書前面有三篇學者導讀,第三篇陳嘉銘老師提出的疑問觀點一擊而中,非常值得深思.因為是談自由,對此主題有些許認知的我知道這本書沒有單獨談"個體"的力量,而是將它籠統放進了社會的力量中,這其實與過往談自由主義或自由主題的書籍是不同的,陳嘉銘提出"資本主義激勵各種階段變化,其中經濟精英一直扮演關鍵的角色,它們和自由制度的關係,有時親合,有時競爭對抗.他們持續和國家合作,但是國家有時也必需和它們對抗,以免他們完全宰制國家,形成另一種專制","不受宰制的自由和渴求創造性毀滅的經濟精英,常常有高度緊張關係","經濟精英在高壓,殘酷,開放的市場競爭中實驗,失敗,和再起,它們對員工,對手和民主政治有高度宰制的慾望,它們崇慕的自由是實驗,混亂,抗拒規則,破壞規則和創新的自由,和這種創造性毀滅自由最相合的是政府低度管制的洛克式不受干預自由,而不是人人有不受宰制的自由,不受宰制的自由需要國家去限制這些經濟精英和他們的企業,可是依據作者的理論,這樣也就限制了創造財富的條件,魚與熊掌顯然不像作者們想得這麼容易兼得.用最簡易的說法,將下圖原有的兩軸分別當成x,y,可以增加一個新變數菁英或個體的力量,放在z軸,那摩這些變數間關係會是如何?圖型或窄廊應該不再是一個向外發散的狀態,而應該是另一種樣子,也許是某種循環或是凸性狀態,同樣的疑問回到本書主題的兩個力量,他們真的呈現這個無止盡向外發散的應對關係嗎?這其實並沒有在書裡進行探索.或者你也可以想出其他的外生變數,而這便是這本書隨後的各種可能所在.



1.jpg



主張沿著自由的窄廊發展是這本書的核心,但只有維持國家的力量與社會的力量兼續發展,並互為制約,才能向上,這兩種力道發展拉扯的過程稱為"紅皇后效應".自由取決不同型態的國家巨靈及其演變,社會是安於一個沒有效率的國家?或締造專制的國家,還是設法打造權力均衡,催生受到制約的國家巨靈和日漸繁榮發展的自由?接靠著這個紅皇后效應.因此作者將影響不同型態國家演變的力量簡化成兩個變數.一個變數是社會規範或稱社會的力量,另一個變數就是國家的力量.大多數的前現代政體一開始時都是從左下方的地方,是沒有強大的國家機器與社會政體.圖中主要有三條路線,一條是社會比國家有力量,能夠阻礙強而有力的中央國家機構出現,這就造成了巨靈不存在的狀況.原因在於一開始時,跟社會中反對政治階級的規範相比,國家與菁英的力量都太薄弱,對權力滑坡表示恐懼.,因此只要有機會就會試圖削弱菁英的權力,進而削弱政治階級,類似國家氣氣的實體權力也會被削弱.社會的權力會比國家大,規範的牢籠宰制一切.對應的另一種是國家與菁英權力高於社會力量的初步水準,開始朝著較高的國家權力水準前進,但社會力量無法並進甚至逐步遭到侵蝕,久而久之,專制國家的權力會大到壓倒柔弱的社會,最終導致國家巨靈無法受到約束.而走在窄廊中央的便是受到制約的國家巨靈,只有在其間紅皇后效應才會發動作用,國家和社會間的鬥爭會使雙方力量強化,同時協助雙方為平衡.但是紅皇后效應本質上是危險的,在雙方所有的反應中,一方可能超前,以至於把雙方都拉到走廊之外,力量之間固然需要競爭才能向上,但是雙方都不能試圖互相摧毀或互相驅逐.必須存在妥協空間,對於每一力量的反應都會出現逆反應效應有所理解與諒解,才不至讓紅皇后效應成了零和遊戲陷入失控.因此關於這個自由的窄廊理論作者提出了它的五種內涵.



  1.不能假設所有的國家都會或都能走向同一條路徑.不該預期萬法歸一,即不是所有國家都會進入自由窄廊.



  2.歷史將反映出多變性,過去如此不代表未來如此,即使已經走在自由的窄廊中,卻很容易因一種力量的一時突出而破壞了紅皇后效應,造成退出自由窄廊,所以已在此窄廊中的國家必須隨時對於失衡保持警覺



  3.自由是從一種不能輕易設計的過程中出現的,自由不能事先設計,自由的命運不能靠著巧妙的制衡制度確保,自由窄廊必需依靠社會的動員,警覺與自信心,才能運作成功.



  4.為自由創造條件是一種多面向的過程,涉及衝突與暴力的控制,規範牢籠的破壞,以及國家制度權力與專制的約束.因此一開始即便出現在自由窄廊,也不會立刻獲得自由,一定需要長時間醞釀.



  5.走在自由窄廊內的國家,它的國家能力的發展程度最終會超越專制國家,這是因為在國家與社會的競爭中,會為國家發展提供更多向上的支持,沒有紅皇后效應的專制國家,它的國家發展可能到某個程度就會停滯不再成長向上,但巨靈受制約走在窄廊的國家發展將會持續向上.



    作者在開篇的前兩章便提出了這個"自由窄廊"的內涵,並非全無意義.因為在這本份量十足,有許多的歷史橋段與故事的描寫,目的都在說明政治權力.國家的力量,社會的力量如何消長,演變,或彼此相和對立扞格,除了點出自由的窄廊的條件外,基本上就是這五點內涵與紅皇后效應作用的反覆論述,對我個人而言,許多的國家地區歷史或事件可能很早就熟悉了,因此會覺得這本"巨"著有些太囉嗦,可是想想若沒有那些內容,可能其他讀者缺乏帶入性,這其實是必不可可缺的部分.內文敘述以上圖為準的政治大歷史中,以圖上被分割的區塊中為基準,找到相應地區或國家的歷史發展與政治權力結構間的關係來開展的,等進入每一章後,就會記起開頭所書的五點內涵,只是作者沒像我這樣將它個別列出成條列化,但這五點應該就是這些內容的核心.而"權力意志"放在正式論述的開頭,固然是為了講述巨靈不存在的國家可能存在的不穩定與混亂,在面對某些人可望重新塑造社會,聚積更大政經勢力的權力意志時,巨靈不存在的國家會向政治積極低頭.這種權力意志帶來的轉型,一方面會帶來秩序.但也會引進不受拘束的專制暴政,這是一體兩面.也正是"利維坦"的本質.我個人以為"權力意志"這個詞用的極好,它固然代表者有這個力量才有機會形成一個"利維坦",即國家的力量,但也暗示過度的權力意志不是好事,特別是當權力意志只屬於某個小集團某些少數菁英擁有的狀態下更是危險,爾後雖然不再能見到此詞,卻很清楚知道它在國家權力中的隱藏作用.



2.jpg3.jpg4.jpg



 



   



接著作者便以權力意志為起點開始形成國家力量的例子說起,因為權力意志造成了某種政治階級的傾斜,使得超越部族或部落的權力的國家力量政了檯面,雖然形成了國家力量,卻不意味著處在自由窄廊,特別是剛剛建立的國度更不可能一步踏入.位在走廊之下是豪無巨靈的國度,如印度,位在走廊之上的無節制的巨靈國度,如中國.於是,開始分析這三種國家,當然這是本建築在大歷史敘述下的書籍,以圖上自由窄廊中的歐洲為起點,探索這裡為什麼會出現首先出現讓國家走進自由窄廊的"紅皇后效應".我們一般人可能會以為歐洲的自由主義是啟蒙時代甚至到工業革命後才出現的觀念.本書的啜者卻提出了歐洲某些國家之所以能產生紅皇后效應是源於兩大歷史條件處成了.一個是羅馬帝國的政治權威與制度,一個是源於北方日耳曼蠻族南下所帶來的部落議政與民主制度.一個因素讓法國英國等留下了專制統治權力下所構築的統治結構與行政制度,形成了構築國家力量的基礎,而由蠻族帶來的部落合議與決策粗略民主習俗則建立制約國家力量的另一端力量,書將這兩種力量合併稱為剪刀的兩端,當它們一起發揮作時,才能產生國家向前社會發展的巨大動能.但是紅皇后效應並不是立即性的效果,它在一段長時間的作用下才能浸入到政體或社會的內裡,這便是前面所說的自由窄廊的5個內涵.在敘述上這裡有兩個彎,一個是歐洲境內的比較,形成因素的不同.一個是歐洲與其他地區的比較,在這裡主要是中國與印度.只有那兩把形勢看似粗略的剪刀外,當然還要需要有其他輔佐.在義大利的城市新興的商業力量,銀行,商人的作用是創造這裡開放,較其他地區更為興盛繁榮自由的背景,這種效應擴散至法國,英國,不但使得商業興盛,也因此強化了統治政府的財政結構,減少了橫徵暴斂施加於民的可能,同時加強了社會的力量與國家的力量這雙重的效果.



    這裡有趣的的地方是除了義大利法國外,作者在歐洲商業經濟發展上著墨的不多.但是當他們探索中國歷史從春秋戰國一路講到清朝時,發現除了法家的主張貫穿掌控了整個中國歷史儒家爭槍地位外,酸然傳統上中國統治者喜歡自稱是儒家的信仰者,但是反映到實際的統治作為上,嚴刑立法的控制手段仍不可免,同時因為缺乏科學,管理的思維,科舉取士的人才並不能勝任需要專業的官僚與制度設計,因此往往形成兩種經濟財政上的循環,因為大量的官營與特許權經營,一方面造成財政與經濟效率效能不彰,又容易形成賄絡貪腐.以至於經濟發展上始終不能達到一個高水準,科技的應用通常只是為了探索性的嘗試,並沒有能落實或應用到生活與進一步發展,以致在北宋達到頂峰後就逐步沒落.沒有了歐洲那種經濟的資本主義與缺少科技誘發的工業革命,因此中國始終沒卻少社會的力量而因此從未進入自由的窄廊.而印度就不同了,宗教的影響始終纏著它,種性制度產生了僵化的階級關係,不論事就是國家的力量,乃至社會的力量都受到削弱,但它們還經過英國的殖民,所以雖然這兩種力量的薄弱可能讓它們陷入"紙糊的國家"型態,但是殖民者帶進的官僚體制與經濟尚能在基本的運作中被承襲,而反殖民者菁英統治者也沒有採取專制或獨裁性的手段.因此雖然它也沒有進入自由的窄廊,也沒有落入紙糊的國家型態,但卻是一個弱化國家下受到強烈傳統社會規範的國度,這是一種關於"紅皇后毀壞"的狀態,因為國家與社會二種力量不能發揮向上互相刺激增進發展的力量,而相對於紅皇后毀壞,還另有一種"紅皇后失控"的國家狀態,這事後話.作者在歐洲透過剪刀力量可能進入窄廊德國度裡,仍然找到了許多因為外在因素的變動而有了不同結果的巨靈狀態,比如以戰爭為主導,在瑞士為了脫離周邊國家的挾制,而走向了"自由的窄廊",但是普魯士是戰爭控制了國家,而形成專制的巨靈,而蒙特內哥羅則奏向了無巨靈的國度.而在中南美洲也摻生了哥斯大黎加與瓜地馬拉的不同,前者曾經邁入自由的窄廊,後者則是一個無巨靈的鶻度.這些ㄉ是各國所在的地理環境與它對區域性關係的互動或對抗而產生的.



   雖然無巨靈國家,受制約巨靈國家,於毫無制約存在的巨靈國家是最常見的三種型態,其中只有受到制約的巨靈國度有可能走進自由的窄廊,但這三種之外,這本書另有寫著從這三種型態中稍微些許條件改變而形成了特殊的國家型態.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紙糊國家",或稱紙老虎巨靈.另外一種是由下而上的專制巨靈.個人反而覺得這兩種國家才是今日世界必須關注的重點,因為民粹主義興起,造成很多國家正往由下往上的專制國家的路徑前進.



   紙糊的國家是以過去歐洲國家殖民地轉獨立後的中美洲,非洲等國家為大宗.與印度這種受制於傳統規範的殖民新興國度不同,印度起碼還能維持一個基本的國家運作體制,與社會的規範力量運作,只是因為傳統的力量太強壓制了國家力量的發展,紙糊的國家以阿根廷為例,作者形容這類國家"穿著西裝的猩猩".它有一個表面能運作的國家體制,但無效率,政府機構冗員充斥,而這些冗員都是用來贈與或賄絡統治者的近親或鐵桿者支持者的工具.因此國家財政養著大批近親,國營機構也被主政者的親信或親族把持,但這些國家並非不民主,起碼表面上有著普選制度,但它其實仍是屬於一個半專制的國度,除了統治近親佔有了大多數資源外,其他的人民與政府似乎並不生活在同一空間中,統治者害怕國家力量的過於強化會引來群眾效應的爆發,因此寧可讓國家擺爛,這樣自己的權力沒有受威脅的可能,國家基礎建設差以致人民不容易串連成通氣而成為強大的社會力量,更遑論反對統治者,所以弱勢的社會力量與弱勢的國家力量自然讓國家發展停滯不前,阿根廷,委內瑞拉,瓜地馬拉都是這一類的代表.而紙糊的國家之外,還有另一種型態的國家,這種國家的出現是基於紅皇后效應的失效.做者直到了這部分才首次的談到了紅皇后作用除了國家社會兩個力量互相追逐又彼此扶助向上的可能外的另一種情況,那就是兩種力量互不相讓,互相毀滅,以至於造成紅皇后作用的失效.在書中用了三個例子,威瑪共和國變成納粹法西斯,智利的皮諾契特,與中世紀義大利自治市的毀壞.這類國家的形成有表面現象,那就是"民粹主義",當然它也有深層面的原因,那就是榨取式經濟體制,與全球化作用的結果,而這又回到了自由主義常談也常被批評的部分,就是關於經濟的發展與分配的問題,這其實才是本書作者最後結論所探索的,也是前面陳嘉銘老師提出疑問的深層內涵.就是魚與熊掌真的能如民主式經濟主張者說的那麼容易嗎?.



5.jpg6.jpg



   以中世紀的義大利自治市為例,剛開始的民主式發展似乎能帶起商業的興盛,但是城市裡的統治階層菁英仍擁有他們屬於地方的領主的封建勢力,隨著商業力量帶來的壓力,地主與農奴間的對抗加深,無法取得權利的底層人就會擁護一個敢於聲稱能維護他們權利的人,於是一個有心思的獨裁者就能藉此上位,他使用讓這些底層人認同的語言與價值觀念,來挑戰自治市既有統治者的權力,等到領主或統治菁英的權力被消滅,自治市崩解,這個獨裁者就回過頭來對付他原先的支持者,剝奪它們原先預期可能取得的權利.以上的場景極度熟悉,納粹在爭取青年人與中產階級持時用過,我們近年看到的在南美在西歐等少數政黨所興起的民粹主義取得政權用的就是類似模式.這種種由下而上成形成的專制國家,首先會創造出兩極化的對抗,通常就是以統治菁英與底層人士間的對立,他們喜好採用極端式的宣傳方式或語言,甚至可以將左右兩派政治觀點的對抗轉化為式"愛國"與"全球化"的對抗,這樣便能將階級與分配問題變成"國家主義"或"民族主義"問題,把哪一個主張某種經濟觀點的人轉化成"不愛國"的人,而已他們自己主張的政治經濟觀點來代表"愛國",這便創造了國家力量與社會力量倆著的對抗,形成"零和紅皇后"效應.就是書中所說的紅皇后失效的國家,也自然成為一個新的專制國家,或是從自由的窄廊離開.



   關於紙糊國家與紅皇后失效的國家間存在著一個共同元素,那就是社會的"動員效應".在紙糊的國家中,那些終身總統或執政最怕的就是社會的動員效應,所以他們任國家力量呈現弱勢,基礎設施殘破,大多數都得不到國家的照拂,只有執政者的擁護人才能在政府機構裡掛一個領薪水卻不做事的職務.而紅皇后失效產生的由下而上形成的專制國家,靠的就是動員效用上位,讓社會的底層或中產為其所用來對抗菁英執政.沒了紅皇后效應,國家自然就離開自由的窄廊.而前面提過兩種巨靈國家,分別位在自由窄廊之外,不存在巨靈的國家只要能擴張他的國家力量,而未受制約巨靈的國家則要發展他的社會力量,紙糊的國家則要同時加強國家的力量與發展社會的力量,則三者皆能有機進入自由的窄廊.但是紅皇后失效的國家該如何做呢?這是一個艱深的問題,書裡在最終段的部分才指出窄廊是可以放寬的,也就是透過自由窄廊的放寬讓已在其間的國家不會被推離.而放寬自由窄廊的方式包刮降低減少強制性勞動者,全球化,與加強深度的國際關係,透過經濟結構與勞動環境改變,或是透過國際機構的監督來讓自由的窄廊變寬,這樣紅皇后效應的衝突就有比較寬的容忍空間與時間來形成正向發展而非零和抵銷.而這裡也終於引出了關於自由論點的主軸核心,經濟發展,個人權利,與國家力量間的關係.



   於是關於自由論點最常被人引述的人物,海耶克,終於上場了.作者引述他的論點表面上是要同意他多數對於自由的觀點,對專制的警戒,所謂的"到奴役之路",但我個人認為實際上是為了推出瑞典這個答案,主要是關於強大的國家力量可能對於個人權利與社會力量的限制,以至於國家涉入個人生活需要什麼程度,海耶克一向是趨於保守謹慎的論點.但作者以重大事件為主題切入,比如全球金融風暴,或是911的國際恐怖活動來提出國家的力量與權力必需介入比過去更多,更加以"保護"個人與社會,或是從公平的觀點來切入如財富分破問題需要由國家介入,由此得出過張國家力量的必要性,然後為了管制這種可能之惡,他提出只要能擴張自由的窄廊,透過加強社會力量監控的紅皇后效應,這樣就能既滿足人民的安全保障,財富均等,公平發展,人生目標下,又能讓國家始終處於自由的窄廊中,所以書以瑞典,北歐等國家模式做為標竿,認為這是走入自由窄廊中的國家未來應該能夠達到的目標..



   這本書內容繁多,但是原則探討巨靈的兩種力量關係就在那張自由的窄廊圖中做各種位置變化與力度調整.敘述的國家歷史不少,對我來說有些內容是重複的,我基本上認為是本簡化論述的書籍,畢竟關於於自由的定義,甚至對自由窄廊裡的自由究竟是否等同於"個人取得自由"抱著疑問.但原則上還算認同這透過兩種力度的說明方式,起碼一般的讀者能夠就此理解產生更進一步的思考.至於瑞典,北歐就是理想的型態,個人是持以懷疑的.過於簡化的均等主義與菁英主義的對立並不是這個世界運作的真相,所以我前面才說陳嘉銘老師導讀中的那些話是一擊而中,創新這種東西有創造性,但明顯也有殘酷性.從事投資或投機可能贏者全拿,但是輸家往往就此沉淪輸掉一生,這便是明顯的殘酷性.顯然創新與均等主義間有明顯的扞格,而這已經有好多人寫過好多書籍一再辯論而不得的答案.所以只能說贊同這本書的論述粗論語自由窄廊的觀點.但是,這也僅是一種面向,可能並非是終極的答案.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