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0日 星期四

因果革命:人工智慧的大未來

s33301531.jpg



因果革命:人工智慧的大未來(The Book of Why: 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Judea Pearl)



   這本其實挺要緊的.每年底國內某些單位都會評選年度書籍.但可能不太有人注意到包括經濟,金融,商管類的書籍這幾年幾乎都上不了那名單上.其實不意外,但這幾乎不完全是書籍本身的問題.只要去看評選者名單,看他們的背景與專業方向,依路徑相依,大概就能猜到原因,一個不看這些類型書籍的評選團怎會選擇那些書籍?!.這種結果在統計上稱為"相關性".而"因果革命"則更進一步,它指出'相關性"其實並不能說明太多事情,而直接將焦點放在事情的因果關係上,既然都沒有財經資訊背景的評選者,那些書籍被評選者閱讀的機率可能等於0,或是他們認為財經書無資格與社科文學並列,以至於幾乎不會被選上的.但是這還不能稱為因果關係,因為也許評選單位找評審時就已經有條件預設,只是外人不知,於是若將評選單位的思考納入,或者就能展開因果分析了.



   這本書的論點可以直說是對於統計學相關性的挑戰,我們甚至可以直觀用本書的工具猜測社科,商管等學院裡以統計假設為基礎的博碩士論文在作者Pearl的因果觀點下可能多數淪為垃圾,只是大型的統計模式的抽樣資料練習而已,因為傳統的統計學並不足以證明事件間的因果關係,呈現的只是它們間的相關性,而這在社科商管自身的知識內容裡其實得不到因果方向與程度的推論工具,所以自然的淪為猜測垃圾,這便是本書相當要緊的部分.當然Pearl的目的其實並不在此,他是想修正或測試把統計用在人工智慧的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裡可能的問題,而以因果關係的新方式替入做出更接近真實的人工智慧系統,協助人們在此方向的跨步,與其說這是對統計學的激烈革命,還不如說Pearl是對人工智慧提出新的參照,自然是本重要書籍,但它不一定會有高評價,因為它是一門新的東西,所有的相關知識與發展步驟的架構都還在Pearl這些專門人士的手上,或在建構中,所以在學校系統裡,還只是研究生的課題,尚不能達到傳統統計學已經成為固定課程一般的地位,對多數讀者而言,這本書應該有進入的閱讀障礙,它採用許多技術細節,包括在路徑圖,機率算式,來架構從貝氏網路到因果圖,並藉由干擾與去干擾因子去改良找出因果圖的解答,大多數讀者可能都受阻於這些技術內容而放棄.書中的數學符號阻礙了文科生的進入,且中間的許多推論缺乏中繼解說,讓缺乏聯想者無法將一些內容連貫,以至於它可能被忽略,比如這書裡的後門路徑,前門路徑沒有解釋清楚,但其實如果書能增加一兩行指出有箭頭指向X即為後門,相對的為前門,且讀者當能立刻判斷出那條是因果路徑,哪條不是,被這些名詞搞得無以為繼.但以開創性而言,這絕對是本值得有心於此的人選擇的一本.



   從人工智慧這範圍我們可以先猜測之所以要破解"相關"進入"因果",是這批新知識的開創者們引發這樣的自問:當前人工智慧裡的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技術究竟是一種全新的算法推理形式,還是僅僅是傳統描述性統計和曲線擬合等長期數學技術的延伸!?.很明顯當前人工智慧無法執行因果推斷是一個嚴重的缺陷.深度學習停留在聯想層面,曲線擬合.從數學層次結構的角度來看,無論多麽熟練操作數據,以及在操作數據時引進了什麽內容,它仍然是一個曲線擬合的練習,即使它非常複雜和重要.從本質上講,表面上看深度學習算法具有大腦的靈感,但它們其實只算是一種強大的數據分析工具,尤其是擅長處理大量非結構化數據.但是,深度學習是一種非常通用和強大的曲線擬合技術,它可以識別以前隱藏的模式,推斷出趨勢或形態,並預測出各種問題的結果.曲線擬合方法在表示給定數據集方面的一個風險是過度擬合,就是算法不能識別出數據中推論的行動是基於的正常波動,還是因為被其他干擾因素迷惑,這便是風險與危險所在.深度學習的過度擬合可能會讓研究者陷入概念上的窠臼,並危及一般形式的人工智能的進展.這是因為基於傳統統計學來的就是相關分析的再延伸,但它形式,或數學算術變得更複雜,它依舊是相關分析.不是因果關係,而這便是因果革命的最重要之處."WHY",而非"correlation".這就如"網路聲量"這名詞其實只是代表同溫層回聲與對抗層效應兩者的加總,跟一個人的受支持度與得票數無關,即它是一個人或事件在望路上的討論度相關性的衡量數,但跟當選或落選不具必然的因果關係,對這種關係的理解弄錯了自然就是預測悲劇,但這是人類自創的悲劇.Pearl認為除非演算法和由它們控制的機器能夠推理因果關係,或者至少概念化差異,否則它們的效用和通用性永遠不會接近人類.除非機器人能夠模擬人類的直覺,否則不可能與它們進行有意義的對話,要求機器人具備理解因果關係才有可能讓它具有採取的其他行動和結果的能力.創建"類人"的學習和思考的機器需要他們能夠構建出世界的因果模型,能夠理解和解釋他們的環境,而不僅僅是使用模式識別來解決問題.既然如此,那為什麼要看這本書?從投機客來說,如果你也是個系統交易者,或根本就是已經以程式交易來替代人力,那麼系統過度擬合的問題一定是困擾,而在傳統的金融交易資料思考框架下其實已經不可能有突破,當然必須尋求一個新的路徑.當然尋求"類人"是第一步,"超"人則是另一種期望,比如過去一年的圍棋職業賽中,已經有棋士運用alphago的棋步在他職業賽的對戰中,便是人工智慧反過頭來影響人類思維一個例子.



   傳統的統計學從常見的迴歸,變異數分析,到logistic regression,模式廣泛generlize liner model 到更複雜的多變量分析,基本上都屬於相關性,都是衡量不同變數間關係的衡量.但是兩數相關並不能解說其間有因果,y=a+bx,其實並不能表達因果性.比如公雞啼與太陽出來,並沒有直接因果關係,只能說有高度的相關性,公雞不啼太陽可能依舊出現,天雨無日出但公雞卻啼鳴,這是其一,其次公雞啼與日出兩者間,何者為因何者為果也沒有可供證明的條件,只是一般人並沒有在這個問題上深思過.在"因果革命"中.Pearl給了一個他認為的找出因果的一種方式,那就是因果階梯(The Ladder of Causation),這個階梯就是人類找尋因果這件事的理解,它將人們認知因果這件事分成三階段.在這個階梯最底層是觀察(Seeing):即用眼睛去看.這一層考慮的是關聯(Assiciation),例如當我們看到雞啼然後再看見日出,會產生一種關聯.而第二階段是執行(Doing),這一段要考慮的是介入(Intervention),比如我們把公雞用眼罩罩住它的頭,讓它看不到,那麼隔天太陽會不會出來?公雞回不會啼鳴?來介入這樣的關聯.第三階段則是想像(Imagining),參與這一層要考慮反事實(Counterfactuals),比如若公雞沒有啼鳴,那麼將會發生甚麼,這是我們人類行為上對於因果產生的實際步驟,而Pearl的觀點就是必須要給人工智慧跨越這三個階層來形成的因果推斷模型.



   而Pearl以生物遺傳學研究上發展出來呃路徑圖(Path diagram)而由路徑圖發展而來作為因果分析第一層的主要工具.書中以A,B,C三個變量為基礎寫出了最簡單的三變量間的路徑關係:



  1、A—>B—>C,這被稱作一個鏈子(chain).例子:,著火(A)—>冒煙(B)—>報警(C).顯然,只有先著火,火導致冒煙,煙導致報警.但是如果我們只知道兩個,尤其是只知道A和C,那麽A和C是有關的嗎?假想一下我們的數據是一個地區著火次數和報警次數,那麽這兩個次數之間我想應該是呈現正相關的.這里需要註意一點,一旦我們給定B,即知道了B冒煙與否.假設,已知了在B=1(1表示冒煙,0表示不冒煙)的情況下,著火和報警的次數,那麽這A和C就是條件(在B=1的條件下)獨立的.



 2、A<—B—>C,這稱為叉子(fork) 例子:同樣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這種關系.鞋子的大小(A)<—孩子的年齡(B)—>閱讀能力(C).還是考慮A和C,從相關的角度來看,鞋子的大小和閱讀能力可以想象有正相關的關系.但是我們一旦限定某個年齡層的孩子,比如孩子年齡等於8歲,那麽我想A和C之間也就條件獨立了.



 3、A—>B<—C,這稱為衝突(collider) 例子:最顯然的例子就是,好萊塢演員的天分(A)—>名氣(B)<—外表(C)對普通人而言,天分和外表是無關的.但是在好萊塢,無論是外表還是天分都可以讓你成名.那麽把事情反過來想,如果你成名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是靠A就是靠C,如果靠了A那C的成分就弱一些(這是某種負相關).所以,A和C本身獨立,但是限定了B之後,A和C變得相關起來.



   以上便是書中闡述的三種基本的變量關係的說明,.那路徑圖有什麽用?按照作者的看法,假設透過觀察我們發現A和C有某種關聯,但是不知道其間的因果是什麽?是A直接導致了C,或是說A透過了B影響了C,此時就必需執行干預與介入,透過將B條件化,去除干擾因子,執行do的機率算法計算出A與C之間的因果關係,即P(A|C)-P(A|do(C)),這是因果關係的第二層.而第三層即是反事實,它是透過中介分析法來調整達到計算出其中A到的直接效果與A->B->C的間接效果,與其間的交互作用達到了解其間因果關係程度,而這涉及條件多重的中介方程式,書中就至少列出三個中介方程式來找出反事實下的相對效果,而根據觀察,介入,反事實之後,就可以算出我們企圖問的從A到C 間的因果關係.



   但是,我認為大多數人在書中技術方法的講解的過程中應該是暈頭的,這便涉及到這本書的定位與寫法問題.因為包括路徑圖,變量混成的計算,條件機率,每一種其實都有它基本的知識在其中,但這本書偏偏沒有這些內容,它可能假設讀者都已經具備這些基本觀點下才來讀這本的,以至於在前面三個三變量間的路徑圖後,便跟著一些複雜的技術觀點,與無解答推導過程的直接答案,加上對路徑圖又不完全理解,以至於讀完本書可能完全不知道在做甚麼,個人以附圖將這三種變量關係重繪於下,下圖前面三個就是書中所述的A到C之間的路徑關係,但不同的是,個人以B為條件重新改變了這三個圖的關係,在其中fork是本書的主角,要計算A->C的因果關係,只要條件化B即可計算,此使B便是干擾因子,我們需要執行的就是去干擾因子,而這就是後門調整法,但是若B無法測量,或在現實中無法取得資料,就可以透因果路徑中A->C中的相關因子Z作為中介,即圖下的2.1,2.2,那麼可以採用前門調整來計算,而2.1與Chain類似,在Chain中,A與C之間的關係,除了因果路徑A->C,也包括非因果路徑A->B->C,因此才會有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與交互作用.在Collider中因為A,C能夠互通,所以讀者可能發現除了開頭外,後面的計算例子完全沒有再見過Collider了,整本書可見的所有的路徑圖例子大約就是這三種路徑的擴張發展的變形.



    原則上這是一本試圖說明因果關係發展新觀點的書籍,它的動機與企圖是好的,但是本書似乎並不適合普羅大眾,它的技術面是有進入條件與障礙的,而這也是關於人工智慧書籍的難題,如果都談現象與理論,市面上的書大概都差不多,觀點發展到了一個段落.然後想研究人工智慧的人可能就被迫要跳進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裏頭,可是偏偏首先就碰到他們無法克服的數學技術問題,或許可以硬記先用在程式的模式裡,但其實並不真的理解它的功能,而這對於發展是有問題的,因為原本人工智慧就被認為有黑盒子運作的疑問,這下人們可能連黑盒子都搞不清楚了,不清楚因果那要如何發展下去,我想這也是文科生基本很難進入此領域的障礙,真的有興趣的人,還是得要把一些基本功練好才行,哪怕那些基本功其實對於某些人來說並不基本.以上.



.IMG_20200209_130032_resized_20200209_010211022.jpg



2020年1月24日 星期五

人類網絡:社會位置決定命運

s33444360.jpg



人類網絡:社會位置決定命運(The Human Network: How Your Social Position Determines Your Power, Beliefs, and Behaviors,Matthew O. Jackson)



   這本最先是做為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學術人"的延伸閱讀,從副標"社會位置決定命運"應該能猜想到選擇它的思維連結.它從人類社會關係網路的角度探討造成個人命運僵固性的可能原因.不過實際看下來,除以上這面向外,書從網路的角度來分析小集體的從眾現象時,正如英文副標"社會位置決定權力,信仰,與行為"所顯露出訊息一致性現象,某種程度與"後真相時代"裡所討論的"信念"形成的群體觀相連結,所以對於解釋或解決行銷,宣傳等爭奪市場占有率或政治選票份額的手段上也能提供有用的路徑啟發思考,所以關於金融風暴,流感傳染,流行風潮的社會現象都與人類網路有關而加以探索,當前人類網路由傳統的個體人際網路連結轉變為小群體人際網路,網際網路,運輸網路結合的新型網路體,因此加重了個體行為受所處網路位置的影響甚至是決定性.一如1918年發生的"西班牙流感"造成全歐洲死了5000萬到一億人口,但它持續的期間是1918~1919年,原因是一戰結束後大批的軍隊轉運回鄉,但當時的運輸極慢,又沒有固定的路線,所以它的爆發與傳染方式是緩和漸進的,與當前這個幾乎是瞬間爆發快速傳染到全球的武漢肺炎發展大不相同,這正是因為兩個時期的交通網絡與人際網路已經大不相同.



   若用簡化降階的說法,個人以為這書所談的主要觀點可以濃縮成"同溫層窄化意識形態,同質性固化社會階級",同質性高的群體或社會網絡是社會不公平與階級差異的主要原因,而居於同質性高群體中的個體容易產生長期接收同一資訊欠缺同溫層外資訊考驗的封閉性,因為無法吸取新知與新資訊以至於無法改變個體現處的社會位置,而使得未來發展受到限制與固化,這是不公平的主因.



   書中更一步指出取消私有制或提倡基本收入等方式並無法真正改變社會間階級不流動的固化性.作者Jackson提到該如何克制同質性的效應時指出,想要從根本上改變社交網路可能會失敗,這是因為它屬於社會工程術,一如取消私有制的共產思維,這種大規模的社會變革通常無法達成他的烏托邦效果還經常造成悲劇,而比較可行的路徑是提醒大家關注同質性的問題,引導社交網路往良性的方向發展.比如通過短期的遷移來建立更多人際關係可能會是個較有效的方式.但比起改變,另一種做法的思維是用某些行動來抵銷同質性產生的作用,比如給予缺乏信息與機遇的地方提供這些資源.信息成本很低,可以發揮部分的效用,且能節省後期巨大的成本.幫助人們了解某些行動的重要性,並不時提供有力的助推,可能帶來驚人的成果,信息越多,越容易擴散.則越有效果.其次如消除低收入家庭父母花時間懷還子女的障礙,平價托兒或課後後輔導服務,或是提升高等教育與職業發展的機遇.而隨著網路效應,這些個別的幫助若能造成小群體改變行為模式就能產生較大的槓桿作用.而由此帶來的社會流動性提高不僅能夠建立公平競爭環境,還能促進生產效率.



   這本書以探索人類網路為主.人類階級的固化只是其中議題之一.構成網路圖的元素主要有二.一是節點,二是連結線.就人類網路來說.一個節點就是一個個體.連結線則表示為兩節點間有關係.所以探討網路要討論的主角有二.一是中心度,即每個點所擁有的力量特色,通常能連通最多節點的特定點就有最大力量,二是感染與傳播度,就是由一個節點向另一個節點連通傳輸的力量特色.某些節點擁有最強的中心度.而某些節點間的關係連通方式能夠創造最大影響力的網路效果.表面上看任何一個節點都能彼此相連,但實際上卻非如此,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某些節點能彼此相連形成一個緊密關係,某些節點則不行.山區圈定的豪宅區,城郊自然成形的貧民窟,都能解釋這樣觀點的實際現象.所以透過節點與連結的關係作者發展出四個不同的中心度觀點,每一個中心度有它自己的感染與傳播力度.一是中心度,二世特徵向量中心度,三是傳播中心度,四是中介中心度.中心度是指一個節點能夠連接最多的節點數,它可以代表一個人認識多少人,是一種人氣現象,表示一個節點的連接數量.而特徵向量中心度則是與一個節點連接的其他傑都擁有相對較高的影響力,所以它探測一個節點的連結品質.傳播中心度是指一個節點能在最短的時間把訊息傳播給網路內最多的節點,這是一個節點的傳播品質.而中介中心度代表的是該節點具有最大協調不連通的網路節點間的力量,它具有節點間最大協調力的衡量點.透過中心度與節點傳播的綜效達成人類網路的功能,而一個人身居於此網絡中的位置將會對於這個個體在社會上的發展,生活,思維,個發現產生影響,而這網路結構在不同的個體間,產業間,或是國家間會因為相互的關係而產生不同的結果,甚至個人的命運都會因為處於網路所在的位置點而有必然的某種結果.



  常言道"臭味相投",不論人類關係網路的原始分布如何,人們本身就具有尋找或親近與自己在某些方面相近的人.這便是同質性出現的可能最初的原因.不過觀察世間,為了提神,辦公室裏是喝"咖啡",建築工地裡則是喝"保力達+米酒".這很明顯發現兩個特點,一世辦公室裡的工作者與建築工地裡工作者的個人社會條件的差異,與他們各自族群裡的一致性.另一個特點就類似他們喝的提神飲料因為所在地或社會條件的差異而有不同,但是各自族群裡仍然是一致性.畢竟我沒看在辦公室裡喝保力達的例子.而即使特定的個體初始並不在同一個群體或空間中,也有經濟學家謝林(Thomas Schelling)提出搬家效應,會讓排斥處於與個體特質不同的群題中的人搬離該地,向屬於與他特性接近的族群或居住地移動,因此會由異質化專為同質化.正所謂"物以類聚".除了以上條件,城市化,傳統婚姻與親族觀念,權力階級的自我認同都會讓社會人類網路中產生同質化的現象.



   這種同質化最受探討的一個主題.就是社會階級的固化與收入的不公平.這裡作者引用了一個新的衡量指標叫了不起的蓋茲比曲線(greatest gatsby curve)由縱軸的基尼係數,與橫軸的代際收入比(兩代之間收入的比率之比)構成,發現固化型的社會與收入不公平呈現正向關係,而造成固化的因素包刮教育的限制,人際網路的分化現象以至於在獲得工作機會與社會資本上的機會產生了完全不同的結果.這便是同質性所造成的社會固化.而這種同質性所產生的固化除了教育,收入,職業,階級等缺手流動性的階級代際固化外.這本書提出了一個相當重要的網路效應稱為德格魯特模型(Morris Degroot)是指在人類網路中一個人的行為模式或受到與他接進節點個體行為的影響,於是在同質化的貧窮或低層階級的網路連結中,會產生一種退出效應,比如一個人不選擇就讀大學,那麼同網路中的其他節點就會受到影響.於是形成了整個族群網路的教育,收入,職業狀況呈現普遍的一致性.而因違沒有與其他族群網路的聯通.於是產生了幾個有意思的現象,在固化與不平等上就是貧窮效應呃世襲,而其他社會面上呈現的一是極端化的現象與程度越發明顯,一是在封閉的網路環境中讓傳統的傳播型體失效崩解,而小規模立場特定極端的媒體容易以低成本鎖定特定客群的立場出現,且具長期佔有小市場的僵固性.而這在現實的社會裡造成了,政治的極端化盛行,兩級化對抗盛行,以至於加大了社會中不同立場人群網路中的對抗性,破壞性,暴力性.特別是當這兩種所屬的各自網路都是不平衡系統時這種情況會更嚴重,所位的不平衡系統是指除了中心節點外,其他節點之間彼此無連結,這造成了一個極端化的政治人物或媒體只要能掌控該子網絡的中心度,就能掌控該自網路所有節點的行為,思想,與為所欲為.而子網路節點間因為德格魯特模式會產生兩種傳播效應,一是自我回聲的影響,回聲就是透過旁人節點加強自己原有觀點意識形態的力量,另外一個就是集體係數,就是整個子網路都是具有同溫層思想的人,以至於別人對自己的影響也是加強自我原有的觀點,這就是同溫層同質化所造成的完全將僵固思維的個體節點.



    而加劇人類網路同質化,極端化,對抗化,僵固化的一種因子就是新出現的網際網路.不論是社群軟體,或是新的自媒體.或是任何一種你能使用到的軟體.它的網路節購自始就屬於不平衡網路.以臉書為例,一個人能夠很直觀的看出的某人的網路節點上每一個朋友的同質化,與他們所接收的某個中心度媒體或政黨或來自朋友的同溫層觀點,德格魯特效應傳播.這種新的技術加劇了世界的分裂與對抗,民粹,脫歐,上街抗議,比起那些冠冕堂皇的編輯或名人,媒體效應,同質性與同溫層才是實際運作達成分化的根本原因.身在其中的人,特別是已經深入某子網路的人,容易收羊群效應的影響,形成有聚集的網路,而產生集體迷失,集體行動,集體思維的可能.相對的離開這種聚集網路的人則相比較為獨立,思想不受他人影響,沒有跟隨大眾喜好的特色.集體性的網路可以創造彼此間的信任,對於個人來說可以在職涯生活面有所加持,但也因為關係太近,容易產生惰性,與貪腐的可能.就世界來說,技術進步將持續地改造我們的社會,也改造人類網路,網際網路並不是第一次,只是它的效果是最突出的.在社會的演變中,更稠密的網路,更多的同質性,更強的兩極化,更快的訊息擴散與傳染,因此即使是結構相同,人際網路的改變也可能給傳染,社會固化,極端化帶來深遠影響.



   一如貿易網路能夠讓過去70年的戰爭大幅降低,比起而戰之前的少數國家的聯盟關係帶來和平的不確定感,其實是一種進步.所以作者在最終強調要與同質性帶來副作用做對抗,強化蒐集傳播準確而深入信息的激勵,借助更好的聯通性來改善集體智慧與生產力,而不是讓社會更加分裂,不該讓它一直在集體愚蠢的基礎下執行這德格魯特式的循環.因為,那最終只會造成對抗,暴力,裂解與災難.以上.



2020年1月21日 星期二

會計帝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壟斷與危機

showThumbnail111.jpg



會計帝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壟斷與危機(The Big Four: The Curious Past and Perilous Future of the Global Accounting Monopoly,Ian D. Gow & Stuart Kells)



   談會計這個行業的書不多,既然有一本新書出版就看吧.這本書說的四大事務所排續依次是普華(PwC,PricewaterhouseCoopers),德勤(Deloitte,Deloitte Touche Tohmatsu),安永(EY,Ernst & Young),畢馬威(KPMG,Klynveld Peat Marwick Goerdeler).它們在本地的代理或分支依序則是資誠,勤業眾信,安永,安侯建業,因為個人很早習慣了國內機構的名稱,所以看這本時有些地方會一時轉不過來,而這邊的全球排名與國內排名並不一致,這是需要注意的,而2019年valut排名中安永沒有參與評比,所以跌落10名以外,但在其他機構的評比上安永仍名列前茅,2019,2020新的valut排名中第四名都是Grand Thornton.國內的對應機構是正大.不過這些排名對讀者而言並不重要,首先我們是要看行業的發展狀況與問題,其次不論從英文或中文來看這些事務所都是一再合併而擴張的,所以他們的名稱都是兩個以上的姓氏或機構名字的疊加,而這正顯示出會計行業的發展歷程.全球化,大型化,與業務複雜化.



   一場抽獎活動通常會找律師或會計師當公證人,但其實路人都能當公證人,為何要找這兩種人?這就想起電視劇"潛伏"裡的台詞"信任是種奇妙的好感,我求之而不得!".如果實際抽獎的手是魔術師劉謙,你找律師會計師公證還不是只有路人的擺設功能被騙得團團轉,看不出作弊隱藏的破綻.所以囉,公證,信任這種東西看來高大,實際上嘛,若沒有需要根本不必要存在,"若無懷疑何須公證"?!.一個老闆賺多少錢自己知道即可,帳房這角色確實要找信任可靠的,但他只忠於出錢老闆,老闆給他薪水除了請他算帳外,也包括守住財務秘密.悖論在此就出現了,那就是會計師這個角色.企業老闆出錢給會計師讓他查核公司的財務以便讓會計師對外宣告公司財務報表裡沒有任何欺詐隱瞞的內容,而會計師就是這份財務報表的公證人.因為有了會計師公證,路人們在閱讀這份財報時就可以安心相信其中所列的每一個數據毫無作假的可能.此處的悖論就是老闆出錢請人公證他的財務報表沒有秘密,這就回到開頭我們說的抽獎公證人問題.首先會計師並不知道財務報表的編製是不是出自劉謙之手,其次會計師還是要具備看出劉謙之手破綻的眼光與能力,路人甲可沒這能力,最後重要的是會計師敢於與出錢的老闆翻臉,特別是當公司財務報表真的是出自劉謙之手時.而會計師這麼做的結果是以後魔術師老闆就不願意再找他來公證財報,會計師的收入會因此下降,這正是悖論的驅動力,魔術師老闆以後會改找"願意當路人甲"的人來公證財務報表,對"公證"二字而言這不就是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發展?!這樣會計師豈不又回到了帳房的角色?一如前一本書我們說的新聞人終於成了政治人物的公關行銷企宣一樣,關於社會公證或監督功能的角色普遍消失,創造的就是失去監督濫用權力與資訊封閉欺詐叢生的不公社會.



   於是問題來了.魔術師老闆很多嗎?萬一真的很多,會計師要如何生存?這便是會計師事務所發展的囚徒困境與問題來源:專業價值與商業價值的衝突.在梅迪奇時代,為應付多處多城市的宗教收付需要形成了對於外包會計服務的需求,而有了專業複式會計的出現.而因為神職人員的關係,這些會計人一般是低調謙卑保守的.這些都成了後來會計學上常說的保守一致性的會計人特色.但隨著上世紀初資本市場的新興發展,外部人對於財報公正度的需求,而有了財務報表公開簽證審計的必要.特別是IPO成為企業主要籌資手段後,會計師事務所服務有了較大的變化.這變化也對實質工作有了影響,首先針對何謂"審計"這一名詞的定義有不同的認知.最早"審計"被認為是"檢查財報數字錯誤的程序",也就是一般人在學校或正統知識中對於會計師事務所服務的認知,查核財報可能出現不符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的地方,並藉此揭露.但隨著爭取業務競爭需要的增加,"審計"成了"創造信任的技巧",這是技術上對實質工作內容的轉換藉口.另外一種變化是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併大型化與全球化,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歐美政府法律對於會計師事務所能取得的審計收入開始有了限制,通常是以被審計公司的營收獲利為基礎收取一定百分比的數額,所以若客戶的規模越大,自然事務所的收入才有增加的機會,為了服務大型企業,事務所勢必要擴大規模廣增人才,這是大型化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在跨國企業出現,使得會計服務也有了跨國跨行業跨貨幣的必要,分支機構自然會增加,更進一步促進規模擴張,而合併其他會計師事務所是增加規模的最快方式.



   專業價值與商業價值的競爭便由此開始.究竟是為了專業勇於揭露可能不符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的部分而開罪被審計人,還是為了固守一家長期給予自己穩定收入的大型企業而能對某些違規放水或視而不見?從近30年各種大型企業倒閉或金融風暴中會計師事務所的角色,我們可以知道商業價值已經取得了主要勝利.這雖是事實,但仍有許多事務所採取不同的說法,甚至試圖改變審計可能的功能的解釋,便是前面所說"創造信任的技巧",這其實是一種委婉的說法.因為他們自認不能在審計中查出問題未必是會計師故意的,而是因為真的無法查出隱藏的問題.這樣的原因可能有幾個,首先審計程序本來就是抽樣的產物,單憑抽樣未必真的能完全反映全貌,其次是企業的經營內容越來越複雜,甚至是會計專業者理解領域之外的東西,比如金融業的衍生性商品的複雜度可能連事務所的人都未必能完全了解,於是這些交錯因素就形成了審計這事未必真的能查出財報嚴重的不符合會計原則的問題,更不可能進而找出經經營上的問題,因此未必真的能把這些隱藏經營問題的倒閉企業或金融風暴衍生的問題都推給事務所,不過這可能是另一種託辭,主要是因為現代事務所除了審計業務外,新的諮詢業務已經在營收上占比提高.當初只是平衡季節收入與人員工作的不均勻,在愗些時候人力閒置時才開發出諮詢或顧問的營業項目,但如今在四大內諮詢顧問服務的收入也近占比四分之一,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就是角色矛盾,特別是對於事務所原有的審計客戶來說,要一邊審計還要對想辦法對他出售諮詢服務,勢力得有所妥協,自然造遲了在審計上有放水的嫌疑,這兩種因素的交錯,至少過去幾十年來發生了太多因為審計失誤沒有對外接露可能的問題,而至財報的使用者因此誤判投資決策而遭受損失的案例多不勝舉,也讓人們懷疑會計師事務所的角色究竟算不算只是花瓶擺設,專門聯合企業來欺騙投資人的惡劣機構.



   除此之外,會計師事務所提供諮詢的服務可能也會與他們在社會上的角色衝突,比如它一方面提供企業節稅的諮詢規劃服務,卻又同時接受政府的顧問諮詢工作來設計稅務徵收的細節.這雙重角色本來就自相衝突,加上四大的客戶規模一般而言皆是大型企業,又因為專業與政府官員常接觸,許多有問題的涉及公務員貪腐放水的案子也往往就是這三者聯合的結果.因此對於這樣的會計壟斷與劣質現象,作者提出了幾個可能的未來方向.首先是分拆,設法將四大的規模給予業務分拆,比如按審計與非審計業務將事務所的規模減低,也不會因為諮詢服務的販售來影響審計的專業性,其次是資本化,將事務所合夥制改成股份制,引進外部股東,提供會計專業以外的多元人才加入,避免事務所的近親繁殖,也讓慎計工作更專業,第三種則是公共化,將審計工作改以官方為主體的角色來提供,脫離了事務所的範疇,這樣或許就能避開書中所提的審計八宗罪,作者提出的第四個方式則是保險,他指出可以創造一種財務報表保險,若因為信任財報而遭受損失者可以藉此保單來給予補償,這是一種新奇的想法,但個人以為實務上較難施行.雖然以上的改革方式未必能真的讓審計工作回歸專業主導,但改變勢力得進行.這是因為會計工作的一個大敵正悄悄地接近中,那就是人工智慧.會計工作的內容應該是最合適於程式化的一種,所以未來的審計工作在大數據與機器學習的帶動下,應該可能有機會脫離採取抽樣的方式,而採全部即時的監控稽核,與隨時的調整,也就是說不管從事會計工作的人意願如何,他們的工作應該是未來容易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對象,因此屆時可能會因為自動化而失去了專業上的優勢,而除了專業的被挑戰外,錢少事多加班血汗的會計底層工作,專賣努力的特色也可能會被電子化給完全打敗,這便是近期可見的一種危機.



   這本書談了許多關於四大的故事與過往,也提出了許多審計舞弊或疏忽而導致的商業失敗事件.但他不事純粹的獎過往歷史的書籍,重心還是鎖定在四代攏短下可能存在問題,與未來可能的出路,同時對於會計審計工作內容上實際執行而不能解決,或表面現象的問題提出了許多看法,雖然略嫌瑣碎,但還稱不上無聊,只是有一些專業用語與程序可能沒念過會計的人可能會不理解,這是需要注意的.以上.



2020年1月16日 星期四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弄、利用,我們該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思考?

s29799297.jpg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弄、利用,我們該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思考?(TRUTH: How the Many Sides to Every Story Shape Our Reality, Hector Macdonald)



   在資訊匱乏的年代,人們從少量的訊息中試圖拼湊出真相.在資訊爆炸氾濫的時代,普遍存在"矛盾真相",於是人們在海量的資訊中只找尋自己相信的訊息來拚出真相.這便是後真相時代.這裡的"矛盾真相"是指真相有多個面向,且可能是彼此解釋相對立的面向,但是在這個後真相時代,大多數人都只選擇與自己價值觀認同接近的那一面真相為真相,因此若我們能夠操作大多數人的認同與價值觀,便可以控制真相的解釋權,達到真相任我們操控的可能.這本書就是談有心人如何來創造眾人的價值認同與掌控操作真相解釋權,以達到他的目的.所以想當有心人,想破解有心人,或是避免被人操控的人都適合來看這本.



   這是一個新聞業死亡的年代.記者或評論員與政治人物的界線已經沒有了.角色可以經常彼此互換,還能一換再換,傳統媒體都已經不可能達到像李普曼(Walter Lippmann )輿論學裡所說的功能與角色,何況現在還出現新自媒,新網媒,這些新穎的東西,根本就已經否定了傳統輿論與真相的功能與要求,這些新興新聞媒體或個人本來就是出自操控的目的而能存在的.因為分眾愈細加上傳播成本降大幅低,只要小部分的人願意追隨聽從便可以讓自媒生存,這與過往需要大資本才能設立的媒體結構已經不同,因此形成矛盾真相的單一面向便能養一小群的人,當前已經不像以前存在所謂的國民偶像,利潤偏態已緩和,而這些新興人既沒有義務也沒有意識來追求真相,何況追求真相與他們的生存利潤方式是背道而馳的事.在此不做道德批判,反正新聞業的實務界與理論界在我國可以說是全數死亡,因此想藉傳統新聞業陣亡而牟利的人特別需理解這書裡關於真相的操控法則,它將真相分成四塊"部分真相","主觀真相","人為真相","未知真相",逐一講解如何操控,或說如何避免被操控都該注意那些事情,或創造哪些事情.



   這本書若讓我來編輯,我會把整本書籍的順序做的大調動甚至完全顛倒.會把書中列在結論的"最終真相"放到前面,先談最終真相的影響與它的結構.再結合書中無知之幕的觀點來形容未知真相.未知真相終分為"預測"與"信念"兩部分等內容來引導出為何人們需要真相.這是因為除了構成宇宙空間時間物質的物理數學現象等"科學真相"外,人們所涉及事物的真相大多數非關於科學與物質.而是社會與人之間互動而生,這些非科學性的真相佔據了我們生活決策的大部分區塊.而人們之所以需要真相就是要利用它來進行"選擇".從攸關個人生活生存的課題,與社會或國家生存生活的課題攸關,有經常性的,也有機遇性的問題的各種選擇,都會影響到個人與社會的生活方式與型態.從未知真相的認知形成信念,信念影響了預測,進而影響了選擇.這是真像在個體上所發揮的影響力.所以為了特地的目的,若我們想讓別人照著我們所設計的方向與行為去做選擇,我們就必須在不知不覺中創造那個人對於信念的認知,從而使他完全依我們定義的"真相"去從事選擇與操作.因此,我們只需要讓他在諸多"矛盾真相"間選擇我們灌輸與影響他的"部分真相".在我們設計的與定基在他體內的信念影響下來按部分的主觀真相與部分的人為真相形成他的選擇的唯一路徑,如此我們便能操控這個人的選擇,達到影響他與他背後群眾社會選擇的目的.



   於是,從中秋去烤肉到假冒的法國餅乾,發電的安全型態,到選舉的結果,無一不在有意人的掌控中.,予取予求.而這也是我前面所書此處不以道德批判,是因為我們在此將新聞業或政治行業都當成銷售商品的企業來看,能占有最大份額或獲得最多票的人或組織即是成功者,而這也意味著將這兩個行業資本主義化,失去關乎道德與創造正義等善良社會功能的目標.從行銷來看,這本書就是攸關創造選擇與信念的內容,能夠幫企業創造客戶或消費者.但若要將這些非真正關於商品而有關於社會正義監督等功能的新聞輿論業或是政治行業給商品化看待,那就表示放棄了提升社會正義與監督的功能,我們這些平常人可以這樣分析不在意它們的道德性與正義性,但行業中人能不這樣自我要求嗎?如是,那正是我說新聞業與的崩潰死亡,所以這裡我們是以成功與失敗,創造最大佔有率這面向來看"真相"在新聞輿論行業中的"成敗功能",而非攸關監督或正義這些它們原該具備的"角色功能",這是一種悲哀,民主國家的悲哀,但暫時忽略它,讓不理解自己如何失敗的人或組織知道如何操控選擇也許瑱是本書的閱讀目的.至於新聞業願意將自身降格設定為政治人物或組織的公關,宣傳,行銷,企劃部門,那也就是它們自己的思考與選擇了.



    複雜性是競爭性真相存在的前提和基礎,我們每天看到聽到很多不同的競爭性真相,這些競爭性真相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模式,我們的思維模式又決定了我們隨後的選擇和行動.當我們對一些主題一無所知時,我們很容易受到影響,並且這些影響會先入為主的進入我們的思維,影響我們以後的行動.那磨何時何種東西容易先進入我們的思維決定了我們的"信念"或信仰,便有機會提供別人當作操作控制個人選擇的切入口.能夠首先掌控無知之幕的便是引道建立特定信念,這便是我前頭所說這書應該順訊反過來寫的原因.與其說是被操控者喜歡信任某些真相的說法由於其他,倒不如說其實這些部分真相的權重在聽聞者者心裡早已有了絕對性的份量,操控者不過世引導了部分真相與閱聽者的信念做了充分連結而已.所以"伊莎貝爾"明明是本地企業卻能以"法式"喜餅的由頭打下市場,首先法國人有喜餅的概念嗎?那沒有關係,重點就是法式一詞在聽聞者看來就是另一種情調,或是高級品的代名詞,對於原先存在對以上這種認同信念的消費者而言,只要器也能讓他們產生這種連結,他就有機會能夠大入市場.掌控信念,便能掌控預測,並操作無知真相.所以父母的教導,幼時以來的教育,裁示形成我們最初信念的來源,隨著與外界資訊的接觸,最先影響的除了來自父母的經驗,教科書與老師,就是同儕的影響,以幼年青少年主要是流行次文化的,這三部分形塑與影響了大多數人的信念.人們往往更容易接受與自己已有的思維模式相符的訊息,抗拒與內心觀點相衝突的部分.這是我認為要理解本書的第一核心,雖然作者可能以為追求真相是第一,但我以為那太難,沒有任何一個人或單位能宣稱自己章握真相,何況不同的部分真相間彼此是競爭關係,究竟是要真正接近事實的真相勝出,或是讓最多人相信的真相勝出還是得靠操控者,若新聞工作者想讓接近事實的真相勝出,他就是想當個新聞人,若他想讓最多人相信的真相勝出,那他就是公關企畫宣傳,我們不可能影響操控者的自由意志,但操控者有能力影響哪一種真相勝出.因為他知道信念的占比是如何分布的,更厲害的是創造主流信念,比如極權國家就是這麼做的,極權的僵固性便主要來自於此,真相如何也早已不重要,因為信念已決定結果.控制預測的因子,所以內容是在河邊看於逆水上游,或是洋蔥炒蛋本身已無關宏旨,只要能掌控信念即可.



    由此可知信念的力量.而這種信念的創造多數是人為的,主觀的,選擇性的,也就是本書的前三部分,部分真相,主觀真相,人為真相.從主觀真相來談可以透過注入道德性,將敵對真相妖魔化,創造一種符合信念的集體體性的道德認同準則,或是讓真相與道德觀點各行其是,,讓人脫離道德考量,如此便能從人心與信念切入操控他人對真相的選擇.除了道德性外,創造主觀真相可以藉由提高被選擇真相的吸引力,比如說服他人欣賞某種特定價值觀的東西,或鼓勵他人反抗群體作為操控特立獨行族者的一種手法.或者創造讓人知道選擇某種主觀真相有有相對的較高的價格或價值滿足.利用定錨點來影響閱聽者的主觀估價,或是選擇判斷比較.至於人為真相則更加的赤裸裸,掌控定義權,社會建構力,與掌控命名權三者為要.而這些恰恰是新聞媒體它功能上最具影響力的.比如藉由解讀形式來滿足定義,夜遊歪曲定義來滿足形式,或藉由改變定義創造一個稻草人來改變辯論內容,這就是政論節目中最常見的改變定義的手法.至於選擇性敘述,重新定義社會建構,與創造或消滅一個既存的社會建構,這些都是政黨論述中最常見的手法.而不論是主觀真相或是人為真相,它們都屬於想像中的真相,事實上社會科學中許多論述與價值觀點都是透過這類競爭性想像的結果而來,因此操控者所做的並不單純只是歪曲事實,主要是為了創造尋找相同信念者的追隨因子,也就是這些歪曲的觀點若不能引發信念的追隨變無效用,只是巧舌如簧,但能引發信念發出認同訊號便是創造追隨的有效利器.而這些想像的真相內涵透過創造性的故事,選擇的數據,便能影響脈絡,打破或創建框架,更進一步的創造歷史事件的新意義,從而讓複雜的真相,顯得更單一更純化,更能符合一般人簡單的直向信念.



    信念有兩個主要的功能,就個人而言能激勵做大事的力量,另外一功能就是團結群眾.因此就操控者來說,能團結群眾力量為我所用便是目標,從商品品牌的忠誠創造,宗教信仰,或是愛國主義,揭示現實表現信念團結群眾的實際表現,我[呒前述關於矛盾真相的運用都在誘發認同信念的心理.以為我所用.而信念的創造與培養守在鼓勵從眾,讓人產生離群及孤僻異類或是被排斥的想法,讓人以為只有順從大群體中信念才能得到想要的慾望與目的,其次是利用隔離與控制,分別讓個體接受特定信念的灌輸,並重覆將信念轉化的觀點讓個體不斷的一再的記憶,或是利用選擇性的觀點來解釋經典,以達到操作信念的一致性,在現實中比如常見的直銷拉人,摩門教傳教士經常使用這種手法來傳播宗教,或是大學裡的政治社團也用這種模式經營,,藉由創造個體新信念洗去舊的思維來達到目標.因此只要能夠掌控這個終極的根基,便能從根本的去操控個體對於真相的認知理解,而這也是我試圖將這本書順序反過來的理由.而操作信念的根本機器在現代有機個管道,一是教育與教科書,二是流行潮流與次文化產品比如藝人或是與其相關的文化產物,三是媒體,且它的功能影響越來越強,四是家庭的傳統,但此項效用已在降低.因此只要能夠掌控這四者便能毫不費力的朔造一代又一代的認同信念,因此伊莎貝爾並不需創造法式產品是潮流格調或是傳達某種意識的信念,它只要努力去發現人們有這種潛在的信念即可,而政治人物或組織卻可以透過四個管道來創造影響信念根植,以便未來為己所用.



    這本書的論述內容與舉例條件都不錯,但正如我前面所改變的順序,它的文本觀點零散屬於條列式,而我試圖將這些零碎梨節起來,此處也暫時放棄道德批判角度,正是因為信念的創造與影響對於真相的解釋有負面的,但可能也有正面的,只是它們可能都屬於在商品化資本主義的範疇下,因此反而顯出那些信念真相必須脫離此範圍者必然有所謂非關價值金錢的考量,而攸關人間正義,善良,監督或是鈣症的功能,洽讓這些令譽的從業者難以自辯是在傳播真相或是創造虛偽的信念來達到特定的目的.以上.



2020年1月10日 星期五

中性

s1867835.jpg



中性(Middlesex,Jeffrey Eugenides)



   計畫中普立茲獎小說系列的最後一本,"中性',從英文middlesex可以猜出這書大概是甚麼主題.它寫一個陰陽人.藉由陰陽人第一人稱的敘述寫一個居住在底特律的希臘移民史特芬尼德家族三代的故事與她(他)的自我成長歷程.陰陽人卡爾或叫卡莉歐琵,是一個表面女體上有著隱藏男性生殖器的人,在14歲以前是以卡莉琵歐純女性自覺活著,直到一場車禍被家人發現了身體的秘密.當然啦,如果作家寫同性戀,LGBT題材,演員演聾盲智障精神病患角色就要被當成表現創作與演技,就是好的東西,那也太無聊了太單一了.所以不打算只從身體這個議題向下發展這篇心得,而是先用另一個角度,打開隱藏在這小說裡的一個更大的視野企圖心,不單是middlesex,也可以是bisexul,或是intersex,third tender,因為一種事不是只有一種解答路徑,陰陽人,雙性人,第三性都可以是答案,且推及其他領域.



   番紅花是種奇妙的植物.一般知道它可加入料理中,為食物增色添香.實際上它還可充作藥,對許多病狀包括心臟病有治療效果,也有鎮定效果,還被用在壯陽.這許多功效看來不錯.但是它能活血化瘀,加速宮縮,宮鬥劇中那些妃子害別人小產流產的利器"紅花"就是番紅花,最可怕的是番紅花食用超過10g可能有生命危險,番紅花一般是野生,最先開始人工繁殖的是希臘人.而這朵番紅花隱生在卡莉琵歐的女性性器官裡,只在特定時刻,它才會生長膨大向外挺出,這樣的含意與內容其實是雙重的,一面是陰陽雙性的暗示,另一面則是美國希臘移民的雙國暗示,而更多隱藏的雙重暗示更在其後.



   卡莉歐琵是個女孩,他的祖母黛絲荻蒙娜與祖父拉夫提原是一對親姊弟,是居住在小亞細亞的希臘人,小亞細亞當時雖隸屬於希臘,但歷史上主權其實一直在希臘與土耳其的交戰中更替,上個世紀初土耳其在凱末爾的領導下復興,並趁機奪回此地,所以在當地的希臘人因為害怕遭到屠殺便展開逃亡之旅.黛絲荻蒙娜與拉提夫就在這種狀況下離開移民到美國,並在赴美的輪船上結為夫妻.她倆在美國投奔定居在底特律他們表姊蘇美莉那的家中,拉提夫為了生計先後在汽車工廠,販賣私酒,與開設酒吧中討生活,逐步的將家在美國紮根.婚後它們生下一兒一女,兒子密爾頓後來娶了蘇美的女兒泰喜,也就是密爾頓娶了自己的表姊.婚後它們也生下了一兒一女,兒子十一章,女兒就是卡莉歐琵.密爾頓繼承了拉夫提的酒吧本來生意平平幾乎要倒閉,後來在底特律發生黑人暴動時遭遇暴徒點火焚毀,卻因禍得福因為之前的保險而取得幾十萬的賠償金.利用這賠償金他們家族進入了中產階級搬到了高級住宅區,且因十一章無意間發現的熱狗煎法,而開創了熱狗連鎖店,全美共有60多家分店,家族終於轉趨富裕.可能是先天就隱藏著家族的問題基因,也可能是近親繁衍的結果,卡莉歐琵一直被認為是女孩,直到十四歲時出了一場車禍,被急救的醫師發現她性徵有問題,後赴紐約檢查被證實是"陰陽人",且屬於基因男體.但是因為出生時被誤認加上後天培養,他一直被當成女生來養,她自己也這樣自我認知.檢查完畢進行評估後準備施行荷爾蒙治療要讓她的男性性徵徹底消除時,卡莉歐琵選擇逃出醫院留書離開家庭.因為他在醫療評估時對醫生撒了謊,加上她偷看到醫生的醫療意見上寫著卡莉歐琵有著男性的基因,所以她留書示意自己願意當個男生因此出走離家,隨後靠著搭便車從東岸到了西岸的舊金山.展開她的自我認知之旅.他在舊金山遭到了搶劫,不得已投靠一個靠開情色表演的人維生,在此認識了另一個陰陽人左娜,左娜年紀大得多,對於陰陽人知識的了解多也藉機傳授給了卡莉,不,應該卡爾,因為離開紐約後,卡莉自覺自己應該是個男性認同,一年後,情色表演酒吧被警察破獲,卡莉被抓返回底特律,但此前她姑丈利用她的失蹤,假扮綁匪威脅她爸爸密爾頓,在交付贖款時,因為飛車追逐,密爾頓不幸翻車身亡,所以當卡莉以男性的裝束卡爾的身分回到底特律後,迎接她的是她無所謂的哥哥,暫時還在適應她變形的母親,與已經神智不清的奶奶黛絲荻蒙娜,她的奶奶在忽而迷糊忽而清楚的狀況下,透漏了希臘家鄉偶爾會出現陰陽人的歷史,與卡莉的爺爺其實是她黛絲荻蒙娜的親弟弟的秘密.,



  動物之間會亂倫嗎?從人類的觀察,那恐怕答案恐怕是可能的,但可能的就是錯的嗎,那動物的亂倫必須與人類的亂倫有一樣是錯的答案嗎?.藉著卡利歐琵的性別問題,藉著希臘家族移民,藉著移居城市中西部的底特律.這個故事無處不在的暗示,暗示著正確與錯誤的關係發展,但何者為正確何者為錯誤就不是一種答案了.就路德醫生的報告,卡莉的生物徵性是男性,這是科學上的正確,但是就性別受後天影響較多的面向來看,卡莉是女性,也被這樣教養,這是社會學上的正確.,於是在醫院治療時,那本所在桌上的韋氏大辭典定義了變態,醫學書籍定義了男性假性陰陽人,但那就是答案嗎?醫生想給卡莉一個標準答案的治療,是依據她的社會性.但是醫學上也有另一答案.惟經過了這段時間在舊金山的生活,她學到了一個觀念就是"模糊",這是因為她以女性身分出現時不不覺得不適,但後來改以男性身分出現一樣沒有不妥,並沒有那科學或社會學上的標準答案.而這正如住在小亞細亞的希臘人,究竟算時哪國人,他們的身分認同其實既不在希臘也不在土耳其,所以才會移民美國而沒選擇回希臘本土.當他們在底特律生活始終不能完全融入美國,但也不希臘,所以經營走私酒,販私酒,完全不符合他們的宗教.甚至於賣熱狗完犬希臘飲食背道而馳.底特律的艱辛生活連酒吧都不能維持,卻因為黑人暴動被燒了店鋪才能領取保險金脫貧.這完全與他們家族信仰的道德與宗教觀相衝突,,在甚麼地方選擇做甚麼人,經營甚麼事業,做甚麼工作,或許多有她社會學上必然的正確答案.但作者其實想強調兩個隱藏點,一世存在主義,即活在當下,二是自由意識,即人有他屬於個人抉擇的自我意志,並不需要依賴社會體制提供的標準或群體思維提供的唯一答案,一個人就是他自己能夠決定自己.所以卡莉可以是陰陽人,也可以稱做雙性人,或第三性,表面上他的自然身體完全一樣,男體假性陰陽人,但實際上這三個名詞是有差異的,這差異就是它們間的模糊性,也是他們的自主性,沒有人可以強迫所有的這種身體都只有一種選擇,一個答案,必須按照那個方式去修正治療,比如按醫生的診斷,或按他母親的期望.所以就生物的立場小亞細亞的那個村落的近親繁衍可能是錯誤的,但是基於愛或是基於地域閉塞無法與外界方面通聯,那誰又能說近親通婚那些是錯?!小亞細亞的希臘人,底特律的黑人,地特律的窮人,甚至是卡莉的姑丈的神職工作,誰能說該有甚麼標準的行為與認同.這種因為標準而創出的純粹性,純種特質,也就是近親繁衍可能生出的禍患.而近親繁衍不單在基因上,在思想上一樣也可能是毒素產生的一種可能途徑.這意味著自我選擇當有風險,成為異類遭人鄙視,但是按照集體思維也可能會有另一種問題,就像吃多了番紅花.



    小說就在過往的敘述與卡莉40歲後在柏林邂逅了一位亞洲女性展開一段曖昧不明的關係兩個時空間交錯,1965年卡莉回到底特律後,父親過世家族生意失敗,後來他以外交官的名義駐外,以卡爾的外型與身分面世,儘管他選擇了當一個男人.卻始終無法建立親密關係,一直要到2000年後,在這場與東方女性的邂逅關係上,雖然一度落跑,但在解釋了自己奇異的性別後,對方居然接受了,終於圓滿的到達了一個新起點,但這究竟是因時代的變遷讓觀念開放或是只是湊巧不得而知.因此故事雖是這樣的原滿完結.但在現實中我們不經要想問若他沒按世間標準,選擇做一個男人或選擇做一個女人,而是用他模糊不清楚的雙性人身分繼續生活,他是否還能找到這種圓滿?這是我懷疑的也有興趣的地方,畢竟土耳其在小亞細亞的屠殺希臘人或是底特律的鎮暴黑人暴亂亂殺,都顯示出模糊性可能不容易生存於世,起碼當下還是這樣.以上.



2020年1月6日 星期一

時間的秩序

s32332471.jpg



時間的秩序(The Order of Time,Carlo Rovelli)



    這本科普書談"時間"這個概念.它是本對難以想像物理觀念與名詞闡述清楚,又能以嚴謹的態度來描述現象卻不失用讓普通人理解的方式的作品,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過往對時間概念的認知提出攻擊,消滅了我們這些普羅大眾對於時間固有的認知範圍與想法,最終作者Rovell讓i時間這個概念消失,第二部分則是作者提出的新觀點,沒有時間的世界該是怎樣的,第三部分則是延續第二部分,既然沒有時間這個概念,那"我"所認知到的時間究竟算是甚麼?.



    作者先從生活現象開始說明,可能在有意或無意間,人們發現位置在高處的手錶跑得比位在低處時快,這個發現似乎沒甚麼大不了的,因為兩者時間差異根本不是沒有意識的常人能從計時器能發現的.但實際上卻在無意間打破一項人們長期以來的認知.我們一直以為時間是勻速的,在所有的地方都相同的步調一致行進.但透過這發現證明而這認知大有問題的.而物理學家便從這些微的差距,勘破了大事.就中的關竅就是引力.物體質量會使它周圍的時間變慢,而人能見的萬物都傾向於向時間流逝較慢的地方運動.由此推知空間中的每個點都有不同的時間,所有現象都有它自己的固有時,它自己的節奏,它自己的時間,透過這個發現,讓我們習以為常的"時間"概念趨於瓦解,這就是時間的坍塌.而首先時間統一性的被打破了. 



  不可能把熱量從低溫物體傳到高溫物體而不引起其它變化,所以熱的傳導由高溫向低問,這是熱力學,僅僅在有熱量的地方,時間之矢才會出現,也就是它是時間的方向,每當過去與未來的差別顯現,都會有熱量參與其中.克勞修斯引入了"熵"來量度熱量這單向不可逆過程.熱力學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第二定律是Delta S永遠大於或等於0.玻爾茲曼發現了第二定律背後的含義,熱量是分子的微觀振動,一切與時間流逝有關的現象都被還原為過去的一個特定狀態,而這個狀態的特殊性是由於我們模糊的視野,如果我去觀測事物的微觀狀態,那麽過去與未來的區別就會消失,因而時間的方向性消失了,只有在有熱量的地方,過去與未來才有意義.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說質量可以延緩時間,狹義相對論說速度可以延緩時間.對於不停運動的人,時間流逝的更慢.所以當下的概念只涉及與我們臨近的事物,而非遠處.宇宙的時間結構可以用圓錐表示,"當下"被壓扁為一條水平細帶,把過去與未來分開,它極其短暫,幾乎察覺不到.當下的不在,意味著時間的'現在性'被消滅了,現在是個沒有意義的詞.



   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提出時間是什麽,他認為時間是變化的度量,牛頓則以為在對於時間,空間,位置,運動這些名字,應該區分為絕對的和相對的,真的和似真的,數學的和經驗的.亞里士多德筆下的時間是相對的,似真的,經驗的,牛頓認為必須存在另一種時間,無論如何都會流逝的真實的時間,獨立於事物及其變化.由此建立了現代物理學,對於空間,亞里士多德的定義是,物體的位置是指其周圍有什麽.而牛頓認為即便空無一物,空間也存在.愛因斯坦整合了兩者的觀念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真實的現象,但不是絕對的,它們並不獨立於發生的事件.物理學家把構成世界物理實在的物質成為"場",狄拉克場構成桌子與星雲,電磁場構成光,"引力場"構成時空.物體附近時間變慢是由於引力場少所以時間少,所以它的獨立性消失了.



   以上是物理界"當下"確認的對時間與空間的認識範圍,在第一部分最後作者便要開始他自己的時間之旅,他加入了量子與時空來結合.愛因斯坦在1915年年寫出了引力場方程式,一年後他自己就註意到,由於量子力學的存在,這不可能是關於時空本質的最終結論,與其他物理實在一樣,引力場也肯定有量子特性.時空的量子特性還在研究之中,目前分為兩派:圈理論和弦理論,作者是區理論的主張者,量子物理帶來了分立性,不確定性,與物理量的關聯性.它會跳躍,漲落,只在相互作用時實體化,在最小尺度之下無法被發現.量子力學最大的特點就是分離性,並因此得名,量子即基本微粒.對一切現象而言都存在著最小尺度,這是分立性.在引力場中,這被稱作"普朗克尺度",而最小時間被成為"普朗克時間".時間是有可能分立的.而量子力學的第二個發現是不確定性.例如,我們無法準確預測電子明天會出現在哪兒.時空像電子一樣的物理客體.它也會漲落,也可以處於不同狀態的"疊加"中.甚至過去,現在,未來的區別都可以漲落,變得不確定.一個事件可以同時在另一個事件之前與之後,這是它的不慶定性.決定時間段與物理間隔的物理基礎引力場,不僅受到質量的動態影響,它本身也是一種沒有確定值的量子實體,直到它與其他物體相互作用.當發生作用時,只有對與之相互作用的物體來說,時間才是分立的,確定的,對宇宙的其余部分,它們仍是不確定的.   



    量子的引入看出世界處於永不停息的變化過程中,整個科學的發展都表明,思考世界的最佳方式應該基於變化,而非不變.不是存在而是生成.通過把世界看作事件,過程的集合,我們得以更好的理解與描述世界.這世界並不是物體的集合,而是事件的集合.一場戰爭不是物體,而是一系列事件,一次暴風雪不是物體,而是事件的集合;山上的一朵雲不是物體,而是風吹過山上時空氣中水蒸氣的凝結;破浪不是物體,而是水的運動,而且形成波浪的水總是不同的.家庭不是物體,而是關係,事件,感受的結合.一個人當然也不是物體,就像山上的雲,它是食物,信息,光,語言,等進進出出的複雜過程.它是社會關係,化學過程,情感交流中的一個結點.如果我們所說的"時間"只表示"發生",那麽一切皆時間.時間之內別無他物.透通過研究生物的演化,生存,我們理解了生物學,通研究人與人交往,思考的方式,我們才理解心理學,通過形成過程而非存在,我們理解世界.物體僅僅是暫時沒有變化的事件,一切都遲早要複歸塵土.比起有序的新加坡,世界更像隨機無序的那不勒斯.愛因斯坦以為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區別只不過是持久而頑固的幻覺.對於基礎問題,愛因斯坦多次改變想法,而他的很多話都互相矛盾,因為語法的發展來自我們有限的經驗,在我們理解了世界豐富的結構之後,才發現語法不那麽精準,不可能精確地描述世界所發生的事,特別是當時間都已經成了虛無模糊的概念.事件的變化形成了世界與對世界變化的認識,而基本的力學形式不需提到時間,催動世界動力學的方程式極其簡單,不含時間的世界是相互關聯的事件網路,變量遵循機率法則,空間鄰近的關聯將空間微粒連結成網,Rovelli稱它為自旋網路,而自旋網路中的一個環稱為'圈",圈理論就是以此圈而得名.這些網路進而透過不連續的跳躍彼此轉化,成為自旋泡沫網路,這些跳躍的出現在大尺度上就像是時空的平滑結構,在小尺度上就療術了一種漲落,機率性,不連續的量子空間,只有一大群的量子出現又消失.圈理論描繪的是一個沒有基礎物理學中時間的世界.作者在書中便以他自己的研究團隊研究黑洞經過量子態爆炸所需的時間,發現在黑洞及其周圍不存在單一與確定的時空,一個黑洞量子攤縮的過程,中間的過程時間完全無法確定,因為既然位置不能確定,自然時間是不確定的,於是在圈理論中時間與空間不再是容器或世界的一般形式.它們不過是量子動力的近似,不包括時間與空間,只有事件與關聯,而這便是我開頭所說的那個沒有時間的世界.



  接著便要回到既然沒有時間,那麼那個我們熟知的時間又有何意的這個問題上.由前段我們知道許多東西都不是世界基本語法的一部分,而只是以某種方式顯現.靠近去看時,世上的一切都變得模糊了.這種模糊性可由兩部分推知,一是我們觀察宏觀世界時,會先查看是否有能量的變化,因此能夠測度時間,但是因為宏觀世界自身就是模糊的,所以我們能探知的時間也是模糊的概念.另一個則是從量子的隨機性來看,隨機性創造了不確定,那也是模糊的一種可能.所以從物理學上看,時間是我們對於無知的體驗.時間即無知,但為什麼我們會有對於時間有統一性,方向性,獨特性,現在性的概念?.這是因為我們是處在宇宙中一個特別的區塊,這些概念只在特定尺度才會顯現.在宇宙無限的種類裡,存在一些物理系統,熵在不斷增加,在那裡,存在著與時間流動相關聯的現象,但是這些現象的產生與我們觀察的視角有關,我們對世界的經驗來自世界內部,我們給世界投去的每一瞥都來自一個特殊的視角.哲學家所謂的"指示性"就是說每次使用時,都具有不同的含義.我們原先被告知讓世界運轉的是能量,但實際上驅動世界運轉的是低熵.能量都會把自己轉化為熱能,即熱量,它會傳到冷的物體,但要想把它取回來,重新用來讓植物生長,或驅動發動機,這樣的免費方式並不存在.在這個過程中,能量保持不變,但熵增加了,熵無法回轉,這是熱力學第二定律.讓世界運轉的是低熵源,在地球附近有著豐富的低熵源,正是因為如此,它才構成了一個特殊區域.而人在這個區域要如何從時間即無知變成當下的理解,主要是透過人類內在的感知,時間是人類心靈腦中對於現在的感知,過去的記憶,與未來的預期.而人透過視角,觀念,與記憶三者共同融合形成以上的觀點.作者在此引用了許多哲學家與文學觀點,指出時間在人類的心靈中是屬於先驗的,就是我們的觀點概念與角度無關它現實的科學的樣貌,所以我們從低熵的演變環境中看到了時間的方向,均勻性,統一性,與現在性.而這看起來與沒有時間的世界根本毫無相關,其實正是為我們是位在宇宙中特殊的區塊,我們是特殊的一種物種,人.這種對時間錯誤的認知,反而反映了人類的獨特性.



    正如這本書中內容所說,書的部分內容已經是得到公認事實,部分是有相當的程度可信賴,部分則是尚待驗證的觀點,所以我們未必要以絕對正確的角度來看這本書,而是著重理解作者的說明與推論,有些內容未必能完全理解,但也沒想像中困難,因為作者已經做了很大程度的通俗性描述,而有些部分雖然套用哲學家觀點有些多餘,但其實也是值得作為理解參考的路徑.以上.



2020年1月1日 星期三

卡瓦利與克雷的神奇冒險

s3291928.jpg



卡瓦利與克雷的神奇冒險(The Amazing Adventures of Kavalier & Clay, Michael Chabon)



  "卡瓦利與克雷的神奇冒險"是普立茲這系列閱讀中份量最大的一本.它是個鋪墊在美國漫畫史上的故事.講述一對表兄弟卡瓦利與克雷在1939年到1941年合作搭檔,一個寫作腳本,一個提筆繪圖創作了漫畫人物"逃脫俠"闖進美國漫畫業的歷程.小說在卡瓦利自布拉格到紐約然後轉赴戰場後再回紐約的現實故事線,與漫畫中"逃脫俠"在虛擬的帝國市裡與納粹份子大戰的場景間交錯,基本上現實與虛擬結合,但是不會有突兀感,因為這個帝國市便是卡瓦利心中虛擬的納粹市,逃脫俠代替他在虛擬的世界裡與納粹份子對抗,但卡瓦利自己則從現實的帝國市中逃脫了.



   猶太人卡瓦利從捷克布拉格逃出納粹統治後,以他繪畫的本事闖進美國社會,並逐步的站穩腳步,生活在現實繁華奢糜的紐約,漫畫上的成果讓他與許多上流社會人物交往,但心裡卻時時掛念受困在布拉格的家人.在知道即將脫離歐洲抵達美國的弟弟所搭乘的船被德國潛艇擊沉後,儘管收獲事業與愛情卻毅然選擇做個現實中的"逃脫俠",離開紐約拋棄愛情與事業入伍從軍,要在戰場上找德國人報仇,卻陰錯陽差地被軍方派到南極大陸探勘.因為拋棄愛情與事業夥伴自覺有負,戰後他都不敢在紐約的友朋間露面,直到1954年才再度以真實逃脫俠的名義出現在帝國大廈,以冒險犯難的行為再度回到人們的視野,再度重回漫畫業的行業,儘管虛擬的逃脫俠已經因為閱讀漫畫口味的轉換被逃離市場,但卡瓦利靠著消失的10多年間創作的"魔像"將代替逃脫俠重新進入他曾逃離的漫畫業,紐約,與家庭生活,也將找回他曾逃離的最愛.



   雖然只是臆測,但我以為這小說的發想不難理解.我們看漫畫的時候是從一格到另一格,每一格有它固定的框架與人物,只表述一件正在醞釀或發生的事,或者是一種狀態與轉折.彷彿在閱讀時是好不容易或好容易的從一受制的坑間與時間裡逃脫,然後自然而然地掉進了另一個框架,人物,時空的限制.但讀者的對立面創作就沒這麼簡單了,他其實是花了時間與心思把自己框架在一格格未知的行徑上,等待著未知的腳本發展或是突然的靈光乍現.每一個的行進是希望也是痛苦所在.而這與住主人公卡瓦利的遭遇不謀而合,在布拉格,受困於猶太人的身分,時局的逐漸轉壞,納粹的迫害將隨時雸而至.卡瓦利在魔術師父孔恩布魯指導下協助下利用了搬運猶太人宗教聖物魔像的木箱,仿效了他們心目中的英雄逃脫大師胡迪尼,從布拉格經立陶宛俄羅斯日本到達美國紐約他姑姑的家,在此結識了他的表弟克雷.卡瓦利與克雷憑藉著繪畫的功力在帝國公司找到了出路,它們創作了專以打擊納粹分子為職志化裝成行走江湖賣藝表演的逃脫俠漫畫,這本漫畫很快地及贏得了市場認同,銷量快速增加,出資人還因此將他們的公司搬到紐約帝國大廈,當時最高樓,明顯的象徵.雖然漫畫銷售收入都被資方拿走,但負責創作的卡瓦利與克雷仍來贏得了事業成功帶來的金錢與愛情.卡瓦立急於賺錢存錢,目的是為了將他然受困在布拉格的弟弟送來美國.籌足了經費並在他女友羅莎的幫助下,他弟弟終於離開布拉格抵達葡萄牙,正當他喜迎弟弟的到來,與甜蜜的婚姻成果時,那艘載著他弟弟的船卻在大西洋上被德國潛艇擊沉.受到沉重打擊的卡瓦利選擇不告而別的離開紐約,想加入部隊上前線與德國人較量,而當時珍珠港事變爆發,美國全面投入戰事.帶陰錯陽差,卡瓦利未被派赴到前線,反而因為先到北方受極地訓練後被配往駐守南極電訊站,專門負責截聽德軍的無線通訊.在一次媒氣意外事件後,基地只有剩卡瓦利與另一個人生還,他們在截聽的電訊中聽到德軍在南極的基地也因為事故而使剩一人留守,兩人拚進力量駕機抵達德軍基地,並殺死了那名殘存者,但卡瓦利的夥伴也陣亡,孤獨一人的他被美軍接回,並在醫院休養直到戰爭結束,但期間閱讀了女友戰時寄來的信,知道女友與表弟克雷結婚了,並生下了一名男孩,不知如何面對他們的卡瓦利再度選擇逃離,沒有依照期望出現在紐約家人的面前,而一個人在美國大地旅行流浪後才一個人會到紐約在帝國大廈租了一個房間,專心從事漫畫創作,直到1954年她才出現在克雷的小孩湯米的眼前,其實他知道湯米其實是他自己的兒子.透過魔術與一連串的精心設計,帝國大廈逃脫俠跳樓的表演,他重新為回到紐約友朋與漫畫業者的視線.而此時一場關於漫畫究竟是否傳達暴力色情殘害兒童身心的公聽會正在進行,在這場公聽會上克雷被揭開了他同性戀的本質,但無損於他的家庭與事業,漫畫雖遭內容批評但實則以更多元化了,克雷在此時看到了卡瓦利這10年來的漫畫新作"魔像',而出版逃脫俠的帝國公司已經因為市場口味變遷受挫將出售,卡瓦利將歷年版稅累積的錢100萬美金買下了它,他將在此回歸漫畫回歸家庭,而克雷則試圖要回去他先前沒有踏入的洛杉磯,那個他逃離的同性戀圈子.



    生活就像逃脫俠,也像看漫畫,不斷的從一個籠子到另一籠子,它可能是一個視力能及,身體四肢能夠感受擠壓的小籠子,卻也可能是一個看似無拘束卻終究令人像囚鳥般受困的大籠.從簡單的納粹派迫害,到漫畫著作權與所有權的爭議甚至到資本主義的本質,從愛情與婚姻的框格,到戰爭殺人的意義,從漫畫流行的內容題材到藝術流派畫家風格的變化,從異性戀到同性戀,無一無一不是一個籠換過一個籠,我們必須在以上各種狀態被設限的牢籠下活著,以一個既定主流或稱為合乎正常人的行為活著,所以其實每個人真實都是困在社會中大大小小的籠子裡.原先我們會以為在扮演逃脫俠的是卡瓦利一個人,但實際上我以為作者的企圖要大得多,你以為作者在替漫畫與同性戀申冤,但其實當主客易位,那受困在新一種款式籠子裡的人就是另一批人,換成未來可能是異性戀或是純文字的閱讀者,只要不是最多最強最好的那一方便有可能淪為異類,少數,被視為荒異怪誕,那麼社會裡無形的籠子便是讓你成為逃脫俠的好理由,但我們真要逃嗎?濤除了這一格,也還有下一格.而在其中,唯一能夠讓我們真正停止逃脫的鑰匙只有愛,愛能使納粹醒悟免於殺人,能使帝國公司的老闆知道自己條約的苛刻,能讓卡瓦利知道它們在南極殺人的無意義,能讓克雷卡瓦利羅莎重逢,能夠心平氣和地解決荒謬的婚姻結合,解除湯米的困惑,甩脫無理的國會羞辱.能夠找到自各坦然生活的愉悅道路,而恨意則是始終束縛著人們的牢籠,要以愛這把金鑰匙開啟牢籠,以金鑰聯盟對抗邪惡帝國,而這無異是這小說是圖像我們傳達的主軸.



    就我來看,作者的敘述算是成功,但故事內容稍嫌平淡場警變化雖多頗似魔術,但情節似乎沒有太離奇,以神奇來說就不太達標了.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