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 星期六

奧古斯都

showThumbnail (19).jpg



 



奧古斯都(Augustus,John Williams)



   "奧古斯都"是本歷史小說.這是小說無誤,但奧古斯都是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以他為主角的小說自然不能任作者隨意想像,畢竟有史實擺在那裏對照,若純粹依據歷史來寫,又何必多此一舉,寫本傳記就是了,小說以此人為題的難度是可見的.目前存世關於奧古斯都或屋大維的故事,傳記或軼聞書寫的不知有多少.錦上添花,狗尾續貂似乎都沒有必要,因此想寫出意在言外的東西才是這本小說的重點.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躬謙下士時,設使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小說想說的是這個吧.當然美國人想法還是現代多元一些,沒有上面這首打油詩這麼黑白分明,只是被短期幻象虛掩,它想呈現的更進一步,就是善惡,好壞,單純詭詐,機敏愚笨這些狀態元素都是相互交錯彼此相容,既非絕對,也非全部一元化的在某個人或某件事上呈現,每個人都存在這些相互對立或衝突的性格元素中的部分.而一個鼎鼎有名的人物,"奧古斯都',要如何呈現他的多面?!.John Williams的做法是利用許多主角之外的"我"來敘述這個人物.在一篇長篇小說使用多個"我"的第一人稱看來玄奇,其實可以這樣設想,假設你想寫本關於"奧古斯都"的傳記或歷史小說,必然會蒐集許多文字資料,然後透過閱讀將這些不同來源的資料內化成自己所有後再動筆.Williams就是利用了這樣的機制,他假設自己蒐集許多有關奧古斯都的文字資料,包括他父母朋友與他之間的信件,他的部屬與朋友生前的日記,他的政敵之間彼此的書信,與他共同經歷政權爭奪過程的夥的回憶錄,元老院會議紀錄,"羅馬史"作者李維與回憶錄作者間的往來書信,甚至行政命令,財務資料,軍令,政令,這些信件,日記,回憶,會議記錄等都是第一人稱的文件.於是他巧妙的將這些假設性的文件依序排列,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關於敘述"奧古斯都"生平為主的歷史小說.也就是他假設這小說是建立將原材料拼貼而成,當然,這裡頭所謂的書信,日記,回憶錄等原材料仍是作者自己杜撰出來的,作者揣摩了這些文件可能的呈現方式搭上了"它"門的主人公口吻與心理.但是寫出這些文字的"我",這些第一人稱都是歷史上卻是真實存在的人物,歷史小說倚靠歷史人物的敘述語氣與角色心理,假托虛作的信函,日記,回憶錄,寫出另一種意象.



   這樣的形式並非單純的花架取巧,或做無聊之事.比如一封開篇寫著"馬克.安東尼致布魯斯圖"的信件,也許內文只是帶著試探意味的意見,或局勢分析上的建議溝通,但布魯圖斯涉嫌與元老院的人士共同謀劃暗殺凱薩,馬克.安東尼是在凱撒死後手握大權者欲與凱薩指定的繼承人屋大維一爭統治地位者,但一封私下往來的信件難道不能令人聯想他是否也參與了行刺凱薩的陰謀事件?!.這種本來在史冊的敘述中就不清楚的東西,雖依舊不可能在歷史小說裡改變,但藉由這樣的設計,我們可以看出其間的複雜度,絕非黑白有無是非對錯這些二分法能說清,真相也許並非是誰與誰勾串或聯手,而是諸多的相互來往爾虞我詐間伴著隨機性而來.於是屋大維的母親,繼父與馬克安東尼,與西賽羅之間,或是屋大維自身最信任的部屬的回憶錄,其實都能勾勒出有趣的影射現象,說不清到不明,你懷疑它似真非真,這不才是真的歷史文獻存在的問題,而時間越是久遠越是如此,我們只能相信事後傳下來的最主要的一種.但很可能它就是錯的假的.而小說性質不單如此,小說的開端以回憶錄日記發起,在凱薩被刺殺身亡的消息從羅馬向外傳出,遠在馬其頓的屋大維得知了它,首先是與自己親近部屬,即日記或回憶錄的作者談及應對之法,與現況分析.呈現是當下的疑惑與迷茫,儘管屋大維已被宣告繼承了凱薩的遺產與名位,但他與周遭的人都知道許多人特別是以在羅馬享有權力者並不服氣於讓一個20歲的無功無勞無名位的小孩承繼大位,因此回羅馬之行必然充滿荊棘,甚至連自身當下所處的軍團都未必保證真的效忠自己,這幾人只能計畫暗自偷偷潛回羅馬的準備.隨即在中途接獲母親與繼父的來信,信中竟然告訴他最好不要繼承凱薩的名位,最好暫時別回羅馬,信中充滿對屋大維勸退與輕視的敘述.這樣就引起了讀者的興趣,連自家人都不希望自己回羅馬繼承凱薩的位置,甚至有落井下石與敵對勢力勾結的嫌疑,讓處在這種內外艱迫狀況下的屋大維更形躊躇.這種劇情化的處理,用不同的"我"呈現出來,雖然不是甚麼獨創,卻極有特色.



  公元前44年的3月15日,尤利烏斯.凱撒在元老院遇刺身亡.隨後出現的是羅馬陷入了無政府狀態的可怕動亂.凱撒的老部下馬克.安東尼和雷必達趁機擁兵自重,以西塞羅為首的貴族元老們則試圖為刺殺者們正名,而凱撒遺囑指定的第一繼承人,他的養子也是甥外孫蓋烏斯.屋大維在當時人們眼裡還是個稚嫩才華不出眾的歲青年.沒人料到正是這個不起眼的瘦弱年輕人,徹底了改變了羅馬的命運.他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利用羅馬人民懷念凱撒的心理,利用元老院與安東尼的矛盾,組建起自己的軍團,隨後又與安東尼,雷必達結成後三頭同盟.一年後,他聯手安東尼打敗了刺殺凱撒的主兇布魯圖斯等人.七年後,他兵不血刃地剝奪了雷必達的軍權,接著打敗了安東尼,徹底掌控了羅馬軍政大權. 他以高超的政治手腕逐步將羅馬政體從元老院主導制改為元首制.34歲那年,他獲得了英白拉多稱號.一年後,元老院賜予他"奧古斯都"稱號.他在位長達43年,創造了羅馬帝國最強盛的時代,還為此後兩個世紀的和平與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在公元14年8月去世,羅馬元老院將他列入神的行列.



    奧古斯都給羅馬帝國帶來了秩序恢復與繁榮,凱薩雖然表現了羅馬的強大,但實際上那是一段戰禍頻仍的時代,凱撒的被刺殺其實隱藏的就是某些貴族對此的不滿.奧古斯都能夠平定各處的權力企圖與叛亂當然是難能可貴的.但是當人們對太平盛世習以為常之後,奧古斯都所創造的秩序及其持續地鞏固,就漸漸成了令人厭惡的專制,而這是普羅大眾並不太知曉的.市面上關於奧古斯都的記載文獻,史料傳記雖不少,但多數是肯定其歷史功績,對集權過程中的冷酷,慘忍,虛偽,狡詐,締造獨裁政體,緊握兵權不放,還有粉飾自己的功績與強調個體的仁慈寬容,淡化那些無情甚至可以說簡直沒甚麼人性的一面卻選擇迴避,或乾脆不語.以致他屋大維就真正的成了逐漸神化的奧古斯都.奧古斯都一生謹慎,雖然生前始終牢牢掌控著羅馬帝國的軍政大權,但他為人行事極為克制和低調,很多次拒絕了元老院給予他的各種榮譽.僅管他為羅馬做的一切足以令他在歷史有一席之名,但實際上的他根本不是史書中的那個人.面對這樣一位人物,小說能做些什麽?!是依托信史加以適當演繹,還是任取野史戲說之!?Willians讓奧古斯都從蓋棺定論式的歷史語境里解脫出來,小說的結構固然在交代一個完整的奧古斯都的人生故事,但他營造了一個由其好友,妻子情人們,女兒,女婿甚至對手等以攸關事件與時代相關人的視角勾勒出的多重形象.這裡沒有沒有光環,沒有神話,沒有傳奇,沒有對政治鬥爭的刻意渲染,他們的敘述就像來自歷史幕後深處的各種聲音,讓奧古斯都形象從那些人的嘴裡表現出來,如同形狀各異而又色澤斑駁的玻璃碎片,為你拼貼出一個與歷史傳記里不一樣的充滿現場感的屋大維形象,



    作者為這部小說設置了三部式的結構.第一部寫的是凱撒遇刺後,奧古斯都如何以一個微不足道的地位與身份,利用各方勢力之間的矛盾及對手的弱點,有步驟地逐個擊破,登上羅馬權力之巔.第二部則寫處於權力巔峰期的奧古斯都不得不面對其家人圍繞權力展開的殘酷的明爭暗鬥,繼承者們的爭奪戰.他的女兒茱莉亞初次嫁人時起,就是他手中的一枚政治棋子,為了選擇繼承人,屋大維在已經沒有親生子能夠成大位的情況下,只能藉由女兒的婚姻,或是自己再娶來產生下任權力繼承者.茱莉亞的每次出嫁都是基於他權力平衡的需要,她則因逆反心理逐步放縱情欲,一步步走向了他的對立面,最後加入了企圖顛覆政權的反對派尤魯斯.安東尼後遭到揭發,為了挽救她可能因為叛國罪受審而一命嗚呼,屋大維乾脆揭發她犯了通姦罪,被他流放荒島.多年以後她的荒島手記這部分的主要內容寫的都是這段噁心且顯出屋大維無情的過往.當然,對於奧古斯都來說,失去是必須的,必然的.他的戰友先後去世,他最欣賞的文人朋友賀拉斯,李維也都陸續死了.他掌控著羅馬帝國,卻失去了所有應該是最在乎的人,成了孤獨之人,權力者必然的最終結局.在前兩部中,作者設置了兩條時間線,一條是事件正在進行時的,一條是多年以後當事人回憶錄與書信聯繫間構成.這種時間的錯落並置的好處,是使得那些多視角片斷式敘事的過程因時空交織重疊而產生了豐富的肌理效果.此外,作者在用那些私人文獻資料的形式講述奧古斯都的故事時極少濃墨渲染,而是盡可能保持著樸素日常的氣氛與基調,其真正目的,就是為了在第三部裡釋放出被抑制的全部能量.這一部分應用了的"我"就是真的以第一人稱出現的屋大維,以他寫給傳記作者的書信,一方面交代他人生的的最後旅行,前往卡谷里島,一方面這也是他人生的最後旅行,因為他就病逝在那個他父親出生地島上,最後佐以他的醫生幾十年後回憶那段旅行的場景與後來的四王時代型另一種對比,這部分可稱之為徹悟或悔悟.奧古斯都人生的最後時刻給大馬士革的史學家尼古拉烏斯寫的長信,終於敞開了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內心世界.它作為屋大維.奧古斯都的精神世界.那封長信無異於最後的獨白,更多的是回味與沈思,參透人生的通達與面對生命終點時的坦然,不時隱含著沈郁而又超乎的深情,散發出極具感染力的溫暖光芒,在不知不覺中為這本傳記式的歷史小說點亮了生命.以上.



2020年12月13日 星期日

赤字迷思:現代貨幣理論和為人民而生的經濟

showThumbnail (18).jpg



赤字迷思:現代貨幣理論和為人民而生的經濟(The Deficit Myth: Modern Monetary Theory and the Birth of the Peoples Economy,Stephanie Kelton)



   "赤字",通常代表財務狀況不佳的意思,這本"赤字迷思"想顛覆這個思維.赤字是好的,赤字有助於完成一切建設計劃目標與增進國民福祉.只要出現赤字的主角是政府,那麼赤字就能跳脫它負面的意思,轉而為好事.這便是"赤字迷思"這書想說的.而如果所有的赤字能在一秒間化為零,那政府不論計畫做甚麼建設,福利.支出都不愁花錢了,因為儘管財政收入稅收有限,不足應付支出,但可以發公債籌錢補不足,且能做到想發多少就發多少債,因為赤字眨眼間便能消失,那就再也不必擔心沒錢建設,規劃福利政策.而對於有貿易赤字的國家來說,政府部門財政赤字代表的反面意思是非政府部門的盈餘增加,而這能抵銷貿易赤字給民間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既然赤字不再是問題,本書作者提示政府應當將決策的重心放在擴大支出後對應的經濟結構改良與提升,以免出現高度的通貨膨脹.同時完善的規畫各種福利,保障,建設措施的細節與對象,也就是作者主張財政政策應該優先於貨幣政策作為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



  但有以上這麼好的事情嗎?天下會有白吃的午餐?該如何秒銷赤字實務上該怎麼做呢.其實說來不值一提,作者Kelton的想法就是,財政部發行的公債全部由中央銀行買入,這樣政府便能無止盡創造提供財政支出的資金來源.用最白話的說法就是,政府財政需要用多少錢就由中央銀行以印鈔的方式提供給它自己用就對了,而實際上可能根本連"印"都不用,央行今日創造貨幣的手段不過就是電腦上幾個按鍵的事而已.作者在這樣以印鈔買入所有公債的預設上唯一需要說服讀者的便是央行這樣的創造貨幣,如此大量的貨幣數量增額,不會產生對經濟與社會上負面的影響與效果即可,或者在負面影響出現前叫停即可,如果她解釋得通,這或有令人覺得值得執行的部分,那這個想法就有它的價值.反之,印鈔養債那就是異想天開而已.



   通常會想讓政府具備有花不完的錢能力這種想法的人基本都非壞人.他們常只是單純的希望政府萬能,能解決一切用錢便能解決的經濟事務,特別是解決所謂公平性問題.過往從取消私有制,將所有的財經資源全收歸國家調動,統一控制,到對於富人徵稅,到各種名目的資產稅制的主張,儘管差不多都被證明不可行,或效果不佳,他們還是前仆後繼地往這上面想辦法來增加政府收入對應各種希望實現的公平性的福利政策.若我們依循前面所述的Kelton的想法的路徑更進一步想成最極端,那是不是政府可以連收稅都不用做,想花多少錢全都自己央行印製就好了,這樣健保,年金,勞退,還怕沒錢嗎?所以呢,作者寫書的目不單純的只在赤字上,還是在幫政府支出找來源,幫民間創造儲蓄,解決失業,貿易的問題,Kelton推論的條件是建立在一個能創造人民經濟的現代貨幣理論.而我們能從中看到作者深受凱因斯主張影響的痕跡.而這正是思考前後的因果路徑,也會是問題的來源.



   由央行買進的公債成了它產負債表上的貨幣發行額部分.這個公債貨幣與常態發行的貨幣唯一的差異,在於它是有附息的.但是貨幣發行的立場沒有差異,就作者的說法將常態貨幣發行假設為是綠色貨幣,而附息貨幣則是黃色貨幣.財政部是拿到黃色貨幣替代從收稅取來的綠色貨幣來支應需求,但就央行來說黃色與綠色這些都是貨幣發行,而這個黃色貨幣的付息必然不會太高,不會形成財政負擔.而這與我們過去所知的觀念相悖,要知道政府若與民間爭搶資金,爭買債券,理論上會拉高債券價格,造成利率上揚,報酬下跌,所以央行在此能夠以低息買進公債,這是有它理論性的假設,這假設就是建立在現代貨幣理論,關鍵就是擁有絕對的"貨幣主權",擁有貨幣主權,政府就是貨幣的發行者,而非使用者,就能夠隨時創造自己想要的任何支出數額,這便是本書的最大關鍵.



    "貨幣主權"是指一種不強制保證以其它國家貨幣或貴金屬作為償付貨幣的能力.包括傳統的金本位主義國家或是與美元施行聯繫匯率的國家貨幣都是貨幣主權極低的貨幣,而歐盟使用歐元的國家則完全沒有貨幣主權,擁有貨幣主權即國家對本國貨幣行使的最高權力,就擁有不容許外國或其他勢力干涉的排他性權力,一個國家要是失掉了貨幣主權,將會產生嚴重的影響,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拉丁美洲那些經常發生金融風暴債務危機的國家,因為它們存有大量的外債,國家貨幣又採取釘住美元的措施,以至於失掉了貨幣主權,一旦美國為了控制自身的通膨而升息時,這些國家的外債負擔瞬間加重,以致貨幣狂貶,國際收支逆轉,既欠缺美元償債,又無法遏制貶值所造成的國內經濟衰退,以致於完全喪失了控制國家經濟的能力,這便是貨幣主權喪失的一種狀態,另外的例子則是希臘,歐債危機時因為沒有貨幣主權,不能發債,以至於必須被樽節支出來應對,使得過國家邁入陷入蕭條.因此只有國家貨幣擁有絕對貨幣主權才能夠執行這本"赤字迷思"裡所說的一切,而這裡就產生了一個與超出書籍範圍的新觀念的衝突,那就是比特幣等新興的數字貨幣,這些新興貨幣剛好與貨幣主權的觀念背道而馳,數字貨幣實際上並沒有任何國家能夠絕對掌控它,而依據傳統的貨幣定義上數字貨幣其實不算是真正的貨幣,依據國家保證償付的觀點,數字貨幣缺乏這樣的根本條件,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現代的鬱金香現象,至少目前仍是如此.因為沒有任何國家保證願意以國家之名為它償付,且再實務上因這種貨幣不受國家控制管理,自然也不可能提供來做為國家對於總體經濟宏觀調控的工具,也就是它完全沒有貨幣主權,因此從國家立場來看,這種"超貨幣主權"的貨幣並非對己有利的工具.儘管當前已有對岸的中國人民銀行開展進行數字人民幣的啟動,與Facebook也有LIBRA的加密貨幣,但是從貨幣主權的立場,這些新的貨幣當下恐怕仍很難挑戰大國對自身貨幣權力掌控的想法,也就是要大國放棄貨幣主權根本不可能,更不可能讓他國有機會操控本國的貨幣主權,因此即使中國銀行有數字人民幣,它也沒放棄主權貨幣即是如此.以上這些"超貨幣主權"的新貨幣都不在本書的論述範圍中,但卻能呈現貨幣主權這件事的重要性.擁有貨幣主權才可進行將赤字全數貨幣化而不會產生重大影響的可能,能消除赤字迷思,能隨己意調控利率,跳脫赤字貨幣發債所產生一些負面影響,這影響主要是在對於資金爭奪相互排斥所引起的升息壓力,而這升息壓力將會毀掉赤字貨幣化的效果.當這些傳統上被認為是負面因素的經濟限制都不已不再是重點,作者就將重點轉到了兩部分,一是指出傳統反對福利政策的一些政策主張與它的疑點,二是她指出哪些項目才是政府真正該注意的赤字.



    依Kelton的觀點債務貨幣化便能解決所有的赤字問題,貨幣主權在手,政府想要花多少錢都能有.因此她指出了一些在政治說詞上已被認為是定見的觀念該進行修正.Kelton認為過去政府或學界基於赤字因素,收入不及支出等因素,因此在沒有找到收如來源時,不在同退醫療保障,年金,退休金保障等福利措施,加上退休金與與社會安全保障由確認支付制改為確認提撥制後,財務年金的不足,更讓福利措施被許多專家拒絕.但是透過現代貨幣理論加持,政府能夠創造任何它想要數額的的貨幣,財源再也不適問題,因此作者呼籲美國的未來政府不要再將赤字當作不能施行各種基建,醫療,教育,福利等項目的理由,而要當作美國就是有能力花這些錢,因此只要專注在各種項目的施行內容即可.雖然財政赤字在座者的觀點中變得不重要了,但Kelton卻提醒政府要重視幾種新的赤字,工作赤字,教育赤字,醫療保健赤字,基礎建設赤字,氣候赤字,民主赤字.這些赤字未必是真的曾經被統計出來的數字,反而是因為我們基於財政赤字不能擴大在教育,醫療,的投資以至於笧生民間對於教育,醫療等支出的負債,或是因為不能擴張基建,提高產業等級,以至於在低就業狀態,或是因為採取不能降低溫室效應的工業技術,或是因為收入不均所分別造成的工作斥做,或水災風災產生的氣候赤字,或是因為不均等收入造成了民主無效率的民主赤字,這些都應該在無財政赤字的考量下獲得重視與改善的赤字,因為他與人們的生活才是真的相對攸關.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Kelton認為現代貨幣理論所創造出來的是服務人民的經濟,而不是在單純的滿足預算均衡這樣對於政府沒有實際意義的東西.



   在現代貨幣理論推演出的新觀點就是完全不必關心財政赤字,而要將施政重心放在各種提高生活品質與生命循環的各類品質赤字,而因為不需憂慮找不到足夠的貨幣,因此它是一個強調財政政策更甚於貨幣政策的主張,它以為央行過去過度關注在自然失業率與為加速的通貨膨脹間的均衡,以至於往往必須忍受較高的失業率以免過度刺激創造了通膨的出現.Kelton則認為政府必須提出就業保障的政策,讓每一個想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政府提供以公共服務為主的工作機會來替代市場的缺額.這樣可以降低因為過度的就業人口引發的通貨膨的可能.



   如果天下有白吃的午餐,那Kelton在本書所提出的一切建議都實在太完美了.不過這裡有兩個問題未解,首先本書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出如果出現通貨膨脹該如何處理,理論上當然可以無限將發行的公債全數貨幣化,但這麼多的貨幣真的不會有通膨嗎?即使真的沒有出現,與今日歐美日等QE的狀態類似,確實沒有通膨出現,但是卻出現了許多資產市場的泡沫,這該如何處理,而這也沒有被作者列為是可能的一種負面因素而加以討論,所以這午餐究竟是白吃還是有很高的代價尚未可知.其二便是我前面提出來的現代貨幣理論是一種強調絕對貨幣主權的主張,與今時今日興起的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觀點剛好背道而馳.中間的差異便是,實際上有多少國家願意將貨幣主權拱手相讓他人?加上偏偏就是有許多國家經濟結構太弱必須讓本國貨幣釘住主要貨幣美元,歐元而損失了它的貨幣主權,或是像幾格被美國指稱操控匯率的國家貨幣,亦即他們就是無法採用現代貨幣理論不能不管財政赤字的國家,以至於作者的這種主張恐怕在全球除了美國,真正能夠施行的國家恐怕沒幾個,何況還有通膨疑慮未解,它的可行性恐怕仍站在一個不確定的地帶.



   並不能說因為它的可行性存疑就否定了這本書,事實上它的許多探索挺有啟發思想的功能,至於書衣上宣傳的"拜登經濟學"可以暫時不用當成重點,即使作者是民主黨參議院的首席經濟顧問也不表示這類完全顛覆傳統觀點的主張能夠很快的被新總統採用,畢竟它的爭議與可行性都還是一個相對的問號,不過這書的左派立場倒是與民主黨的主流價值是一致的.以上..



 



2020年12月7日 星期一

分手去旅行

s32309437.jpg



 



分手去旅行( Less ,Andrew Sean Greer)



   舊情人結婚,收到婚禮邀請函,為了避免出席造成許多人尷尬,男主角乾脆規劃一段赴外地工作旅行的行程,既能享受一段旅行兼賺取額外收入,又能推掉出席婚禮避開典禮中熟人投射過來憐憫與嘲笑眼光,這便是"分手去旅行".光是如此自然不特殊,"Less"是小說裡男主角的名字,是個沒有大眾知名度的小作家,勒思旅行期間正好會度過他50歲生日,而他交往9年卻即將與他人結婚的前任男友弗雷迪則比他小15歲,是,這是一段男同志關係發展出的旅行故事.....)



    雖然男同志的元素在其中,但這小說的主軸包括了情愛卻也說的是"中年危機",與性取向未必絕對攸關.雖然男同志的中年危機或老年男同可也算是個題材,只是作者Greer似乎有避免被這種政治正確的調性匡定的企圖.當這位年齡不小沒甚麼地位的作家勒思意外停在巴黎竟遇到老朋友杜外爾,被問到從未得獎的原因時,被告知"不在標準裡".原因在於"你是個差勁的同志","我們的職責是呈現圈內美好的一面,可是,在你的書裡面,你把角色寫成吃盡苦頭卻得不到回報",這對話即有對同志文學刻板的政治正確性卻忽略了他身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其他生命特徵與個體人為性的諷刺.因此勒思是個作家,然後才是個男同志作家,可能才是作者意圖,而在排在作家之前,他是個"人".而恰能搞笑證明這點的是在巴黎之前兩站義大利杜林之旅中,勒思其實得獎了,只是杜外爾尚不知,雖然那也是個無聊的雞肋獎項,但兩相比對,能夠猜出這定位的意圖.同志的性議題奪走了一個同志的其他部分,他是個人,肉體會成長會年老,有中年,老年,會生病,有生物需求須顧及,有工作,需要工作成就肯定,有社會需求須顧及,但過去在他需要愛情生活與家庭生活的舒適與肯定著墨過多後,他與其他人一樣會面臨的職涯或生活面困難都被忽略或遺忘了.



    作者幫勒思這個角色塑造了兩個對比,挺有意思的.他在21歲那年和詩人羅伯.布朗本相戀,羅伯甚至因為他與妻子美利恩離婚,爾後相差25歲的兩人同居多年,但是15年後的羅伯竟以放勒思自由為藉口與他分手,將舊金山的房子留給勒思,自己住到養老院去.勒思因此失落了第一段的青春,歲月燃燒,一去不復返,沒料到9年後當時無縫接軌的弗雷迪此刻也要琵琶別抱.兩段歲月的喪失,勒思已過中年,所餘歲月無多,甚至可能是最後階段.此刻他所處的年歲正是當時年羅伯與他交往的年歲,羅伯今日的處境可能是他的未來.同樣的,他的過去也是弗雷迪未來的可能參照.即使結婚了可能再離婚如羅伯,再一起也不代表永遠,這點同志與常人婚姻無異,與勒思這位籍籍無名者不同,羅伯已是位得過普利茲獎的作家,這點勒思完全不能相比,職涯上對比的失落,加上與弗雷迪即將邁入與其他同志合組家庭的相比,愛情上對比的失落,這個中年同志當下可真是有無任何成就感傷的可能.加上新書的初稿編輯要求修改,這是出版社要他去紐約主持一場知名作家的作品發表,這讓勒思想起了還有幾個邀約,於是乾脆將它們連成一串展開一場散心兼工作的旅行.



   雖然他是以躲避的心態出發,但實際上卻不可能真的藏起來.他去的幾個地方幾乎過去都造訪過,或者早有熟人等在那裏準備迎接他.他去紐約,替當紅科幻小說家新作發布會做說明. 然後,轉去墨西哥參加前男友羅伯.布朗本作品研討會,主辦單位提前安排他跟羅伯的前妻美利恩對談.結束後轉去義大利杜林,他的小說被提名當地的文學獎,他要出席獎典禮.隨後轉往德國柏林,擔任大學客座教授一個月.之後轉到摩洛哥參加一場文人派對,不料途中因為機位超賣被迫在巴黎暫待,經過熱得半死的摩洛哥沙漠之行後,便要轉赴印度一面體會靈修,一面修改舊文稿,旅行的最終將最飛往京都為美食雜誌介紹當地溫泉旅社的懷石料理.搞笑兼回憶撲滿了行程,為了替小說家站台,勒思準備了頂俄國太空帽走進會場,但不料作家食物中毒嘔吐,使得場面搞得混亂,搞笑有趣之虞,紐約也勾起了他過去戀情的痕想.而在王往墨西哥的飛機上想矇頭大睡的亞瑟,遲遲睡不著,吞了安眠藥等待睡神降臨,但是美利恩因為摔傷沒有出席,加上不懂當地的西班牙文弄得整場研討會彷彿雞同鴨講的嗑藥發作,不過與幾格文學同好大遊墨西哥兼耍廢,其實大家來此玩樂多過文學交流.而義大利之行他意外得了獎,隨後要轉赴德國開課,雖然他德文不佳,但授課方式卻受當地學生歡迎,在這此地結交了一位臨時男友,此行竟應驗了他朋友事前嘲笑得文學獎沒用最終只能去教書的諷刺,有趣.而後轉赴摩洛哥時卻因為機位超賣,亞瑟必須在巴黎多留1天,而碰到了他以前的朋友杜外爾而與當地貴族有一場狂歡夜宴.在摩洛哥的沙漠風暴中他度過了50歲生日,但除了一位女性陪到最後,其他的同行者皆因各種原因退出沙漠旅行,在這裡他的夢境竟然穿過了沙漠到勒太平洋的小島,而與同行的女性在酒吧談起有相同長戀而後分手的經驗.在京都初嚐滿桌精緻的懷石料理,但吃了兩家就索然無味,無聊,重複,最後一天竟被關在房間,因為百年旅館的門壞掉拉不開啦,只好貓著昂長身軀從小窗爬出去.此聽聞老情人羅伯竟然中風,急忙 視訊問安,看到滿頭白髮鬆弛臉頰的羅伯和美利恩,錯以為是舉辦化妝舞會,勒思驚覺時間流逝的威力.



     旅行與生活差不多,一站一站與一日一日,會遇見甚麼人,發生甚麼事,事先並不會知道.明明是一對人去沙漠,結過分別各種理由掛了只好脫隊,明明從未得過獎,還被嘲得獎只能去教書,結果真的得獎,也去教書了,儘管獎名不見經傳,教書也只是短期的玩票.明明虔誠的靈修兼寫作,結果卻摔斷腿,加上西裝被狗咬爛了,真是霉運當頭,說是經典的各家懷石料理,其實大同小異,不同的前菜主菜開端,卻總是同樣的三道結尾,這簡直是人生,也是愛情的隱喻.各類新鮮有趣的展開生活,戀情,最後還是要邁向一致乏味的時期,也許就這樣到了結尾?!但是要是沒有這些經歷,我們有怎知道那個是好哪段是不好,於是,在遙遠的大溪地,弗雷迪忽然從一個噩夢中驚醒,他發現自己在哭.環顧四周,這間新房讓他有種不適感,雖然他前一天才結婚,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麽.此刻他才知道,少了一個人.沒有那個人的陪伴,他的未來生活看起來可能會如此刻一樣空虛.原來,他最想要在一起的人仍然是勒思.雖然分開兩地,他們都在分手後發現,其實他們才是彼此最好的愛人了.



    這小說有一點小小的懸疑,即便我們從第一篇起即知道它是第一人稱,但一路看下來並不知道這第一人究竟是誰?必須要看到最終回的結尾,這個人物才出現,而這也相對的回復了杜外爾的觀察,"吃進苦頭卻得不到回報",從結局來說,並非如此.不過,這也是整本小說好玩又多處自嘲有趣的地方.以上.



2020年12月1日 星期二

美國牧歌

showThumbnail (17).jpg



美國牧歌(American Pastoral,Philip Roth)



   "美國牧歌"與"呼喚奇蹟的光"正好形成一種對比,後者是戰爭殺戮裡的陽光,那前者就是昌盛繁榮中的陰影.



    有一些題材會令我覺得想看.比如寫911事件裡那些劫機撞向大樓的虔信者,或者寫白色恐佈時期在警總專門刑求人的無名軍警,可以安排刑求者與被刑者後代因戀而有交集,還是寫電視鑑寶節目拿著寶物的年輕人不知道這寶物是他父親當紅衛兵時從抄家者手中得來,恰好被抄家的後代也正在電視前欣賞這幕,然後故事開展,消失的紅衛兵,或者寫90年抗議獨裁的野百合學生到了10年代可以為了立委身分換黨淪為新獨裁者爪牙,立利獨裁者法案.或者寫白色恐怖受難者後代為了復仇不惜支持創造另一次的獨裁社會重新創造一批受難者.他們都經歷或改變了甚麼?!還是我們原知道的都只是假象,只有時間才能提供真相,真面目?嫌以上距離太大太長太遠不能看,那就寫很久以前的一個同事近日居然列名否決繼續發照封殺新聞台的七人之一,她究竟這些年都經歷了甚麼?寫當下人的骯髒與真面才有趣嘛!."美國牧歌"寫一個富裕良好家庭,父母辛勤努力,受過高等教育的運動動健將與選美皇后所孕育下的一個女孩淪為炸彈客的故事,理由是反戰,反對越戰,虔信馬克思主義,然後女孩炸死同鄉人,時間是1968年,紐約附近的紐華克.大時空背景是二戰後到世紀末這段美國國力最鼎盛時期.因此任何人都不禁要問,Why,"美國牧歌"試圖來找這條路徑,形成了一個吸引人的題目.



   這本有改編成電影,但評價不高,我趁這閱讀這段時間也找來看過,我猜看沒看過原著單憑電影內容要理解故事很難.畢竟電影時長太短,連個因果前後都說不清道不明,自然令人感覺不知在說甚麼,觀眾只會以為是富家養出的任性女孩做出荒唐行為的青少年成長電影,因此還不如直接看Roth的原著.從電影看題材,"美國牧歌"引我興趣理由之一是它相對於"阿甘正傳"那種標準的美國偉大,陽光燦爛,傻人努力,奮鬥不懈的勵志主流標準,簡直就是一個異數.但其實它才是值得關注的議題,相對於阿甘正傳裡的阿甘,Roth其實有點像在寫阿甘欽慕的那個女孩的故事,嬉皮,反戰,任性,隨波.但Roth思索不僅於此.小女孩梅樂是其中一個有逆家族期待成為炸彈客的角色,但由她擴及她的父親綽號"瑞典人"的西謨.黎沃夫,與得過選美比賽紐澤西小姐后冠的母親朵恩所組成的家庭,還有她三代猶太家族,再擴及紐華克中的猶太人社區才是真正的故事主角,這個猶太家族移民美國取得事業與家族的成功,美國夢成功,但他們的第四代卻出了一個反對贈恨美國的女孩,還多次引爆樂炸彈炸死了4個平民,這便是整個"美國牧歌"真正想探索的,為什摩會出這樣的人,由此衍生出一連串引起我們思索的問題.



   小說分三篇,第一篇"憶樂園"以第一人稱展開,"我",內森.祖克曼,他是一位作家,返鄉參加畢業45周年的中學同學會,遇見了以前的死黨,傑森.黎沃夫.這位已移居佛羅里達的外科醫生.一聊之下,才知道傑森並不是回鄉參加同學會,而是參加他老哥"瑞典人"西謨.黎沃夫的喪禮."我"相當震驚,因為幾個月前,他才見過"瑞典人'.當時西謨主動邀他餐敘,目的是希望內森這位作家能幫他過世的父親寫一本傳記,但餐敘中對此事卻又隻字未提,這令內森感到不解,此時再聽聞噩耗,更感到震驚與詫異,他怎麼就死了?!青年時期因為與傑森的關係,內森經常出入黎沃夫家,與西謨也算熟識,西謨這位中學裡的風雲人物,棒球,美式足球,籃球三棲明星,俊美的面孔,壯碩的體態,在當時大名鼎鼎,簡直是無人不知的萬人迷,畢業後還加入過陸戰隊,娶了選美比賽的冠軍當妻子,繼承家族開設的手套公司,擴大經營規模,在全球多處設有工廠,人生可謂是絕對的"贏家",這樣的記憶一直在內森的腦中.但此刻的"瑞典人"卻成了傑森嘴裡那位命運多舛的老哥,引起了作家的好奇,這45年他都經歷了甚麼?第一篇就以同學會為背景,透過內森在會場遇到老同學,與每一位老同學的談話中,讓時空回到中學的時光,講出了自己與"瑞典人"的各自經歷,主軸自然是"瑞典人".,"我"這個角色盡情地回憶了描述了風雲人物的過往.他的一切令人羨慕的各種成績與表現.到了第二與第三篇,"我"消失了,文本成了看似第三人稱的結構.這是要為這45年西謨的經歷寫下完完整整全視角的過程.我們在此可以看成這是內森實踐西謨曾經提出寫傳記的要求,雖然內森寫的並不是西謨父親,而是以西謨為主題的他的家族的故事與經歷,也就是西謨自稱他認為他父親生前有些不對勁的部分,而這個不對勁的部分其實並不單是他父親,而是由這個家族的三代與美國經歷所構成.



   這個不對勁是"猶太性","美國性","全球性"的交互作用與衝突形成."瑞典人'是家族的第三代,所謂的第三代是移民的第三代,黎沃夫是個猶太家族.他的祖父追求美國夢,自歐陸跨海而來,最先從事體能工作,直到第二代即西謨的父親老盧.黎沃夫開始從事皮革加工業設立小作坊轉而進入的商品製造買賣,而有了家族事業,並在西謨的手中擴大規模,事業成功,而有了美國夢成功的樣貌.西謨明明是個猶太人,他的綽號卻是"瑞典人".金髮,白皮膚,新教,一個刻版的白種人要冒,一個內在的美國夢外型.這是瑞典人這名詞裡隱喻的意思.這樣的外殼裡要承載些甚麼?這形成了一個自身家族反射的有趣對比,內在的"瑞典人"信仰者猶太人大部分的傳統,從家庭觀,信仰,習俗,與親屬間的相處,乃至習慣.而他的外在則全是屬於美國夢成功者的,矯健的運動身手,顧及周遭一切人事物的做人風格,事業的成功,美麗的選每皇后信仰天主教的愛爾蘭裔妻子朵恩,表面上這種內外在差異沒有問題,實際上兩元素彼此初相見必是衝突扞格的,這是移民者身上必然有的現象.只是"瑞典人"能夠刻意的壓抑住衝突.或者說他已經能夠接受這種內外相異的現象,畢竟他是移民的第三代,這點與他父親摩的狀態就完全不一樣,他的父親還是遵守猶太信仰,習俗,對於西謨要娶一個信仰天主教的女孩頗有意見,"她要改信猶太教嗎?".而對外,他展現出那怕有一份猶太人的因子而惶惑謹慎,他是美國人,成功的美國夢掘獲者,他必須表現出讓人一眼即知他的"美國人性",但同時,不論是和樂的家庭生活,或是外在燦爛的事業與做人的成功,都只是一種服從集體性的表演或模仿,他的個體性被隱藏了,或者說被埋葬了,尊重長輩的子女,成功的企業家,善待勞工的資方,能夠展現領導者能力的運動健將,手套工廠經營者,或是參加猶太人的社會聚會,這些一切的一切不過都是"表演",表演出符合"猶太性',"美國性"的完美,旁人想看他是哪一面特性,他就儘力的隱藏他的另一面.所以每隔人都認為他是好人,是符合社會要求,符合族群期待,符合家族價值的完美人物.而這種形象與現實的衝突並非不存在,他不可能認為父親的訓示永遠正確,美國社會的價值也必然無誤,定會有所質疑,他的好好性格是建立在容忍上的.容忍他人的無理,他父親的無理或工廠員工的無理,透過容忍來創造和諧,表象的和諧,這是猶太性與美國性的衝突,衍生來說就是移民者身上原鄉與新駐地間的文化與生活衝突,在他這一代顯示出來.



   他的父親老盧並沒有以上這種衝突膠著,至少並不顯著.因為他那一代還忙於物質的基礎建立,無暇他顧,堅持原鄉或原來的習慣即可,最好能於同鄉報團群居共同對抗外界可能的威脅挑戰,他們的美國夢是淺層的物質生活面.而小說安排讓西謨陷入陰霾的是他的女兒梅樂.她的猶太性被大部分的美國性給替換了,畢竟比起親族她更多的時間是與同儕相處.加上戰後的世界已經有所改變.隨著工業,商業,新興媒體的興盛,世界性或全球性元素進入了美國性.比起來梅樂並不是裝成美國人,或要別人看她做美國人忽略猶太性,而是她壓根就沒有太多的傳統猶太性思維,可能碩果僅存的不過僅存血緣性的關係.她的思維,行為已經與普遍的美國青少年一致是真正的美國化的一代.自他身上的移民自我認知的衝突其實很微弱,甚至不存在,即使有,那些被當下的更大環境所掩蓋.而梅樂生長的環境時空裡,國際政治是冷戰,是共產主義在它意識形態的實踐週期裡最昌盛的年代,儘管它只是理論性的昌盛,但正是年輕人追求時代潮流必須服用的一劑興奮劑,是戰後舒適生活星帶來的厭戰思維,是懷疑,自我,是思想交鋒也是思惟迷失交錯不迭的年代.全球性進入了美國性,是階級議題躍遷到與國族議題,民族議題同等位階的年代.比起猶太人,猶太主義,新的年代裡全球化的是也帶來的是第三世界的民族獨立問題,是階級貧富差異的問題,因此這個內外都已去移民性個的梅樂自然與他的父親,祖父等人在所關注的事情上有了ˊ不同,她也沒有祖父所ㄒ顧及的猶太集體性,或是她父親要保持的美國性外在,而作者在此又刻意的選擇遠離"偉大的美國"那樣的阿甘路線,他以在那些時期裡在廣場在政府機構外抗議越戰的人物為樣本塑造了梅樂,這個人物有理想性,是反映當時的年輕人,但也具有衝動無知的荷爾蒙,所以暴力,抗議,甚至引爆炸彈都是可能的表現手段,與其說他們是某種反建制,反戰爭,反資本主義,還不如說,其實他們壓根都聯反對的是什麼都未必有清楚的理解,自然也難提出解決之道,唯一的手段想法就是讓現況"停止".以致只有破懷,而提不出建設.最終就是轉而毀壞自身,頹唐萎靡.



   但是梅樂的暴力與萎靡所殺死的不僅是炸彈引爆所波級的四人,還包括她看似風光的家族,從她的天生口吃,創造影射的就是這種移民性衍生出的表達混亂,猶太性愛爾蘭性美國性,不知如何地以言語表現自我.同時她越是順應家長的期望來說話與行為,她的口吃越是嚴重,反而放任她不管她的發展,她才能夠偶爾的順利說話,因此她後來的發展,反越戰,反階級剝削,都與主流所給予的價值不同,而她的父親不能接受她的價值觀點,她反抗無力,最終造成她引爆的做法無疑就是一種"行為上的口吃",既然不能盡情表達清楚被人接受,那就讓一切都混亂吧,而混亂的狀態,就真的表現了她反越戰的清楚主張.所以當西謨的做法無力挽回,就只能陷入那個她不是壞人,她是被他人蠱惑慫恿來自我解釋安慰,以為找到了外部性因素,事情便能迎刃而解,殊不知最終只是造成自己偷情出軌,老婆出軌,兄弟不睦,父子不合,弟弟與父親都因此遠住佛羅里達難道不是清楚說明問題,而朵恩養的牛隻必須全數賣出,即暗喻牧歌蕭蕭,,結局竟然安排梅樂返家,豈不是給了細心安排一切外在的西謨一拳重擊,她刻意不讓父親知道梅樂另外又犯下了三件炸彈案,掩飾知情老婆出軌,但最終是必須讓真相為眾人所知,終究成了段悲劇的的美國牧歌,美國夢碎.



   這本小說也暗喻著美國社會中猶太人一種自我身分的不確定性."瑞典人"的祖父移民來到美國的小城紐華克,思想裡還是猶太傳統.但第二代的老盧就開始處在雙重矛盾中.一方面,他自然無疑的恪守猶太教規,猶太傳統,在精神上不背叛猶太教.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放棄對物質的追求,為了變得像美國人一樣,為了實現美國夢需不斷積累財富. 在老盧看來只有做完美的手套才能賺錢.老盧本不同意讓西謨娶非猶太女人,因為彼此的宗教信仰不同,將來定有衝突,但他無法讓西謨放棄執拗,或說對於美國性的追求.只能以妥協收場.同樣老盧也不贊成小兒子傑森多次離婚,因為這有違猶太教規,不過每當傑森找到新對象,老盧又對此做了妥協.他的妥協性是他對猶太性逐漸變得不堅持的表現.到"瑞典人"這代完全成長於美國,對猶太傳統淡泊,渴望融入美國社會,多少因為尊重家族仍能見他有少量的猶太性,但他並不以此為榮並極力的自我壓制.直到女兒梅樂用一顆炸彈,將家族的夢想終結,意味著猶太傳統被徹底捨棄.小說裡美國這座熔爐就這樣將猶太人的傳統融化掉.一方面,這是移民家族必會面臨的問題,是時代必然,但是另一面是作者有諷刺美國社會裡猶太移民者的企圖,儘管他自己就是猶太人,諷刺他們在這個世界性全球性的時代裡依舊只關心自己的集體性有沒有獲得照顧與滿足,仍只注重在自己所居社群與族群的利益裡,與自身利益,對於其他議題,如黑人問題,階級問題,貧富差距,乃至一般社會治安問題並不關心也不在意,他們的移民性格中仍具備高度的排他疏離與隔離性,而故事最終的幾位猶太人朋友間的餐會上表面出各人的黑暗瘡疤,無義是暗諷他們嘴裡所堅持的猶太性,猶太傳統,猶太教義真正被實踐的部芬有多少,形成相當諷的結局.這應該也是他想表達疑問吧.以上.



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

呼喚奇蹟的光

s29469112.jpg



呼喚奇蹟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Anthony Doerr)



   接著是三本美國作家的作品.Antony Doerr"呼喚奇蹟的光",Philip Roth"美國牧歌",Andrew Sean Greer"分手去旅行".



   "呼喚奇蹟的光"若按原文書名似乎應該是"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故事是寫在二戰中因為廣播連結而有短暫交集的一個納粹德國男孩韋納與一名法國女孩瑪莉蘿兒的故事.他們於二戰末期的1944年8月相逢於法國北部的小鎮聖馬洛.瑪莉蘿兒是個盲女,與父親居住在巴黎,父親任職於自然學博物館,當德軍逼近巴黎,他授命攜帶一顆館藏價值連城的鑽石出走以避開德國人的掠奪,最終回到了瑪莉蘿兒祖父生前常住的小鎮聖馬洛.而德國孤兒韋納與妹妹佳妲從小則住在育幼院,韋納有一個專長就是能夠修理各種收音機.因此受到納粹官方的吸收加入了納粹軍校,二戰開始後,他奉命靠著搜尋電波找出敵方廣播電台的特殊技能在德佔領區消滅潛伏的電台.因為搜尋電波他最終也到了聖馬洛,因此而救了瑪莉蘿兒一命.



  整篇故事就是鋪墊呈現戰爭.循著瑪莉蘿兒與父親的逃亡,德國的士官長搜尋鑽石追查,讓他們不得不潛居,直到父親離開失蹤後,到瑪莉蘿兒與叔公決定利用祖父生前設立的電台開始傳播起義游擊隊的訊息.而這個法語電台正是韋納幼年時常常偷聽的頻道,他與妹妹就在這個頻道上聽到了與納粹宣傳完全不一樣的德國面貌.只是韋納已經在德國的軍校訓練與他同儕的歷練交往裡變成了一個真正的納粹戰爭機器,他的妹妹佳妲因為他的入伍而與他決裂,她是一個深受法語電台影響擁有看透納粹本質的小孩.而韋納在聖馬洛,聽到了瑪莉蘿兒的廣播,想起了幼年,也許這最後一絲的回憶喚起了他的期待渴望,不但殺了企圖奪取鑽石的士官長,隱匿女孩的蹤跡,最後還將她安全的送到盟軍的手裡.



   "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在整本書中只出現過一次.韋納與他的搜尋小組在維也納找到一間疑似敵方電台的地方,依照韋納從未出錯的計算記錄,小隊的人闖進了屋子,幾槍之間便殺死一個紅衣小女孩,那個之前在街上偶遇的小孩,雖然他們都知道自己找錯地方,殺錯了人,但這已如戰爭中每天重複的過程,殺一個人是犯罪是殘忍,殺幾千萬人天天殺人不過就是歷史紀錄與例行公事,對韋納他們而言已毫無痛癢."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在此場景傳達的便是他們眼睛明明都看見了,卻依然有著看不到的光,看不見得訊息,看不見的電波,看不見的真相.而與它對比的就是韋納在聖馬洛得知了瑪莉蘿兒藏身所在,他一個人去找她,去回應她發出的求救呼聲,他救了她.在盲女眼中韋納只是一個救過她的青年人,她看不見他身上的德軍制服,不知道他過往利用電波搜尋所犯下的罪行,也不知道他的人生經歷,對她來說"所有看不見的光"體驗出的韋納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物,幸虧她是盲人,所以所有看不見的光必須經過心裡再一遍,反正她原就是看不見的,只能勉強或者以自以為的方式來解讀那些光.



    這又是一本大長篇,且看文字與情節都有起碼的安排.但一開始我卻有一種不知道這小說的重點在哪裡的疑惑.書名不是說"光"嗎?,何以內容一直都在玩收音機,講電波!而且它有一種現代影視劇的即視感,場景跳接的看來頗成熟.瑪莉蘿兒所處的時空,轉換到韋納所處的時空.二位從未有過焦急的異國人,作者藉著這兩人生命經歷的各種遭遇各自發展獨立敘述,並且用片段式的拆分,形成將,瑪,韋,瑪,韋的結構,片段又將主角各自的生命以平行線方式穿插不斷地在兩個人物所出的時空之間轉換,它保持了章節的對稱.將一個人物敘述暫時懸置幾頁,轉向另一個訰敘述,這有點像傳統的敘事模式,讀者停留在懸而未決勾引製造出急於想要知道下情者的急迫心態.或許這樣的結構給讀者提供反應的空間能緊隨兩位主角的步伐.但是結構玩轉的如此目的,卻有些弱化了文本的目的.這是一本交代戰爭的故事嗎?它要說甚麼?是一個盲女的可憐遭遇,抑或是一個納粹少年的成長史?!或者討論那些歷史觀或政治正確?結果關於戰爭的殘酷或無奈的場景,事件雖然一幕接一幕,卻始終沒有那麼強的帶入感,因為不論是弗雷德瑞克悲劇,或是紅衣小女孩母女的死亡,抑或瑪莉蘿兒父親的不知所終,佳妲與她同伴的不幸,終究都只是戰爭中的常態性事件,作者對於戰後創傷處理的情節表現也很克制,且掠於浮光,似乎並非重點,於是我們又回到那個關於"光"的主題..



   主角之一的瑪麗蘿兒是個盲人.她看不見,看得見的光於她無用,對於外界,她只能透過觸摸來感受,只能透過耳朵來閱聽,只能夠過鼻子來嗅聞,只能透過嘴唇來驗嚐.而韋納則是一個憑藉著器械來探索空氣中看不見的電波,想在那些無法看見的電波中找到想要的資訊,其實物學理上光與坡是同一樣的東西.小說其實在展現對於外界的探索,對於資訊的解讀的各種可行性.瑪莉蘿兒透過一格格的觸摸父親幫她製作的巴黎小區與聖馬洛的模型來了解這兩地的街道,隨後她靠著腳步觸摸,記數水溝蓋與腦中記下的模型順序在真實的街道上探索,絲毫未曾迷過路,失去方向.相比之下,韋納高超的技術,透過數學三角計算定位,能幫她找到一個個敵人電台,並摧毀之.直到在維也納他們犯下了誤殺濫殺的罪行,終究證明這樣的探索方式不能全面的理解資訊真義,而隨後他移到了聖馬洛,因為維也納的錯而令他開始有了改變,而真實的小女孩廣播聲音,加上那些伴隨播出的音樂,這樣真實的訊息是不能與三角計算那樣冷冰冰的傳達內容混為一談.他聽聞的真實呼救,才是真正的一切.才是戰爭裡那些看不到的光所傳達的真實內容,如果我們將戰爭也視為是一道看不見的光,那麼裡面究竟傳達出了些甚麼,就是這個納粹男孩的最後領悟.儘管他曾經拋下弗雷德瑞克,遠離他的妹妹,造成了紅衣小女孩的死這些代價,都是這道看不見的光裡的真實內容.因此這部小說的重要計劃就是努力塑造出一個意象來表現我們周圍始終充斥著視而不見的光,短訊,電話,新聞,廣告等,空氣中充滿著資訊的交流,而這些資訊都是由看不見的光來運行的,我們即使有力量能截住了這些光,但我們真的有能力解讀這些光,理解這些光傳德的內容嗎?要是不能,或根本錯誤理解,小則是創造一個納粹男孩,大則是可以形成一個殺人無數的狂魔政體,因此,盲人瑪莉蘿兒的位置,自有它小說中心裡的意思.



   原則上是本文字精煉,細節片段到位,劇情尚可,結構精準,但是故事卻顯得有一點乏力的小說,可能是因為刻意削減戰爭必須呈現的那種極度殘酷,而以一種"美麗人生"似的畫風呈現讓我讀得有隔靴搔癢之感.或說其實它比較像當代出現的影視劇還比較貼切,連場景分段都已經幫後人處理好了.以上.



 



 



2020年11月21日 星期六

黑色優勢:比狼更狡詐!揭開華爾街不為人知的黑錢流動、內線交易,以及FBI與頂級掠食者的鬥智競賽

showThumbnail (16).jpg



黑色優勢:比狼更狡詐!揭開華爾街不為人知的黑錢流動、內線交易,以及FBI與頂級掠食者的鬥智競賽(Black Edge:Inside Information,Dirty Money,and the Quest to Bring Down the Most Wanted Man on Wall Street,Sheelah Kolhatkar)



    "黑色優勢"是本關於內線交易的故事.主角Steve Cohen,他在上月底以24億美元成為紐約大都會的老闆.而這支職棒球隊的新主其實才在2018年解禁重回避險基金業,他當初被禁止的原因正是因為被控主導了他創立的SAC  Capital(薩克資本)這家投資公司以收賄或購買方式藉由取得上市企業內線消息從事證券交易,後被判罰款18億美元並禁止從事避險基金,直到解禁.根據Bloomberg的資料,Cohen的淨財富約100億美元,操盤21年的避險基金平均年報酬率是29%,最大操作部位160億美元.他的操盤績效雖然驚人,但收費也是嚇人的,2%手續費加上年收益的50%,過去看過的避險基金巨擘多數最多也不過收年收益的20%.操作佳收費高,但是與其他避險金梟雄不同,Steve Cohen並沒有廣為人知的操作方式與哲學,直到內線交易案爆發,人們驚覺或許這才是他的操作優勢所在.



  "黑色優勢"是指擁有企業經營的非公開資訊.擁有黑色優勢未必是錯,可能知情者就是公司核心經營者.但藉由黑色優勢在股票市場進出則是法律不允許的,不論是企業內部人或是外部人士藉由非法段取得的非公開資訊皆是,Cohen與他擁有的SAC Capital內部的投資組合經理憑藉的就是運用收買賄賂擁有黑色優勢的人來取得操作進出優勢.



   "李洲彬和法爾則遵從律師的指示,在確知政府是不是在虛張聲勢之前不說太多話,也不承認任何事. "我什麼事都沒做".李洲彬說"我去臺灣和幾個公司的人見面,但我不知道收入金額." "真的嗎?"姜說"不知道收入金額?" 姜打開筆電,播放一個數位音檔,李洲彬很快就聽到了一間半導體製造商輝達公司的營收金額.政府持有證據能證明李洲彬每季都付兩千美元給亞洲一小群顧問,他們會蒐集半導體公司的內 線消息交給李洲彬".



   以上這段敘述的李洲彬曾在SAC任職,是Cohen的手下,而姜則是FBI的探員,正在調查SAC的內線交易案,他想說服李洲彬當汙點證人一起揭發Cohen,若李不同意合作,將可能被處重刑,在不得已下李與FBI合作.李洲彬把SAC的狀況告訴姜.他解釋說,"他以前也曾在其它投資公司工作過,但他一進入Cohen的基金公司,Cohen的員工就不斷逼他要表現得更積極主動.李洲彬覺得唯一能滿足這些人的方法,就是取得內線消息.李洲彬在SAC工作時,科技公司正逐漸把製造工業從美國轉往亞洲.他的中文流利,又認識住在臺灣和中國的人.多數臺灣人並不在意公司美國法規,也不在意他們分享給李洲彬的資訊是否違反了哪些法條.李彬洲耳目聰明,很清楚在得到這些資訊後該如何處理.經過了一段時間後,他逐漸對整個半導體製造業發展出了直覺反應,有辦法想出能帶獲利的交易計畫".李洲杉只是一書中的一個個案,反映的是這些黑色優勢的來源並不是甚麼偷盜,詐騙,或放話,而是實在的從標的企業取得的非公開資訊.包括財務數據,生產數據,與實驗研究測試數據.擁有黑色優勢的人不一定就是企業的最高層,往往在生產,銷售,財務,研發個環節中能夠接觸到核心數據的人就能成為黑色優勢的提供者,所以它遠比人們想的要更接近"人間",並非遙不可及之事,而這種接近性卻造成了一種困難,就是內線交易認定上的困難.



   為何說企業非空開資訊的接近性反而不易讓內線交易成案呢.我們先看本書案例的調查與審判結果.整個SAC Capital中包括Cohen在內,共有10多人被逮捕或做認罪協商,本書所談SAC主要的股票內線交易案有二,一是戴爾案,一是阿茲海默新藥案.其中除了阿茲海默案中的主要經理人馬托瑪(Martoma)個人被判9年入獄確認外,其他的經理人若不是輕罪協商轉證人,就是最終撤銷或轉為無罪.而本書中是證管會,聯邦檢察官,與FBI三方都最想抓到的大咖Cohen以繳交18億的罰款,連帶禁業避險基金,換取個人原本被控"證券詐騙"的刑事罪刑,改以"督導失職"的罪名起訴,最終個人完全身退.只是暫時禁制SAC Capital以外部資金從事的避險基金操作,但准許Cohen以個人與家族資金操作投資.等於他可以說是全身而退.可以說司法在金融內線交易案中的正義訴求己乎全線潰敗.



    儘管有了許多SAC內部員工認罪轉證人證言,有電話錄音,有電子郵件來往紀錄.但是司法機構無法確認一件事,就是Cohen的股票進出與他手下向他匯報的非公開資訊間有必然關係.首先,只要Cohen宣稱他的交易決策的考慮因素是多方面的,他手下提供的訊息只是其一,何況他也能宣稱不知手下所得的訊息是非公開性資訊.如此便能投過一層防護網保障自己與非公開資訊的隔離度,讓法官與陪審團認定他事先不知這些訊息的攸關度,誰能說他就是企業機密的洩漏,或只是與其他企業員工閒聊所知的無意義訊息,更何況Cohen明顯刻意的保護自己,他要求員工對所提供的投資確認程度以數字表達,未曾以文字寫下那些攸關內容.



    其次,SAC的投資經理花錢從外部網路或公關公司取得攸關企業的員工閒談或公關交誼的機會.這些標的物企業的員工或顧問可能是影響力或能取得絕對性資料的高層,如阿茲海默新藥案,馬托瑪就是與實際能提前取得人體實驗數據結果的醫生的資訊,他透過了近似友情的結交,讓對方有了懷念自己已逝兒子的聯想,一方面又給予高額百萬美金的談話費,所以SAC本來建立大量多單,但在提前拿到人體實驗數據顯示效果不佳後不但賣出原部位,還反手放空,一舉從賠了幾千萬美元到逆轉賺2.6億.這種明顯的關鍵人物.到前面李洲杉僅月花2000美元從半導體公司的中層員工閒聊來的數據.或是因為人際網路,事業網路,從朋友關係所得來套來的資訊,任何不管有心或無意取得這些資訊者其後的傳播,究竟又該如何與涉嫌內線交易的交易畫上臂的等號,都是在法律上難以認定的.



   其三是檢調司法人員與被告律師間的專業性對抗完全相互透明,官方不佔優勢.這個案例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後期進入了審判結束後,交代了涉及的檢察官,證管會官員的去處.這些充滿正義企圖拉下他們認為是華爾街的詐騙大戶的人,多數是剛從學校畢業,或任職不久的年輕人.而與他們站對立面的律師,往往是專幫股市富豪打官司的知名律師.年輕檢察官或證管會官員在法庭上與蒐證上的表現自然被這些被告律師與被告看上了,等官司結束了,這些華爾街大戶與他們的專用律師,律師事務所便會主動邀請檢察官與官方律師轉業到他們企業底下任職.名義上是協助它們建立內控或機制來防範員工有機會在從事內線交易,或試圖取得非公開資訊來獲利,但實際上可能也是想透過這些人來建立一套避免官方查緝卻又能行走在灰色地帶的模式,也就是想利用黑色優勢的機構可能反而因此精進了它的招數.



   被禁業的Cohen在2018年解禁,他成立了Point 72 Asset Management再度復出避險基金業.但Cohe除了是操盤人外,他還是個藝術品的買賣大戶,在他的手下馬托瑪入獄服刑9年的當天,Cohen花了一億美元拍下了一件畫作,而馬多瑪卻幾乎被沒收了所有財產,兩人下場簡直迥異.但馬托瑪卻寧可入獄也沒在檢方要求認罪下利用咬出Cohen來脫罪.人們都知道這中間顯然有明顯的利益交換,只是外人或外業恐怕不容易知道其中有甚麼利益交換,因為連檢方也查不出之間的問題,而普通的市民或讀者恐怕只會覺得沒錢的下手或小民入罪,而有錢的富人卻逃過懲罰,買下藝術品,買下職棒隊,出入高級場合,依舊為多數人崇拜艷羨其財富,仍然擁有100多億美金的資產,簡直堪稱是毫髮未損而感到失望.



   "黑色優勢"引起注目,是因為首腦人物的財富堪稱在前,而雖然這是一個國外的案子,但也能反映咱國內市場的內線交易程度與頻率恐怕不惶多讓.前面刻意引用李洲彬的內容顯示在SAC案子中幾個牽涉非公開資訊的到海外企業竟然全是台灣的,"多數臺灣人並不在意公司美國法規,也不在意他們分享給李洲彬的資訊是否違反了哪些法條".這是李洲彬的原話.事實上國內的真實內線交易比狠窩人知道的還多得多,且最終與SAC的案子一樣,完全不會遭到法律的懲處,幾年前的學術大老與生技公司股票間的案例竟然與本書的伊連藥廠阿茲海默新藥案完全如出一轍,就可以知道嚴重性.以上.



 



2020年11月15日 星期日

異見的自由

s33702439.jpg



異見的自由(Freedom for the thought that we hate: a biography of the first amendment,Anthony Lewis)



    "我說言論自由很重要,台獨要獨立建國,也要有言論自由,難道不對嗎?".以上摘自施正鋒老師最近的發言.這是我看過解嚴後本地多少號稱或自稱民主人士的發言中,對言論與新聞自由主張上唯一值得尊敬的話.這是因為施老師話裡所支持讓其自由發聲的竟是 the thought that he hates.相較那些骨子裡獨裁思維卻包裝著民主外衣說著似是而非話的專制者,不是一個層級.



    1918年美國蒙大拿州通過該州的"反煽動叛亂法",隔年該州有79人據此被定罪,"凡在戰時針對美國政府,憲法,國旗,軍服的口述,印刷,書寫或出版任何不忠,褻瀆,暴烈,粗鄙,輕侮或不當言論者".有位地產商因為不買自由公債,又不配帶國旗,而被定罪.後來威爾遜總統以蒙大拿州為模板新訂聯邦的反翻動叛亂法,這法原有舊法在1798年訂定,當時是因為害怕法國革命的恐怖暴民政治傳到美國,但隨著約翰.亞當斯總統下台,傑弗遜將此法推入了墳墓,他明白言論自由的重要.但100多年後威爾遜政府再據此以國安為由將許多人打入獄,理由可能只是因為神父牧師在講經時宣稱"基督徒不能參戰"而已,判刑15年.1919年法務部長帕爾默據此展開大逮捕,超過4000人遭到入獄,世稱"帕爾默大搜捕"(Palmer Raids).2006年蒙大拿州長Brian Schweitzer宣布赦免了1919年該州下獄的79人的罪,他聲明"我很抱歉,請人民原諒我,天佑美國,因為我們現在有批評政府的權利'.人們憎惡不愛國者.但只要無實際反叛行為,任何以言論入罪不過誅心,誅心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寒蟬效應,殺一儆百,以法律處理異見對手."反煽動叛亂"只是誅心名目的一種,其他包括誹謗,有違善良風俗,有害國民身心健康,皆是這類誅心由頭的代表,這些理由也無一不是多數人憎惡的,誅心處罰這些目的無非就是要人"閉口不言".



  "thought that we hate"翻成異見雖然不差但與"我們憎惡的思維"意思總是有那麼一些不同.因為黨同伐異,"憎惡"有強烈的痛恨與對立之意,往往欲致那些主張我們憎惡思維的人於死地才是當前世界顛撲不破的真相.但此書竟然要討論我們應給於他們表達我們所憎惡的意見造由,這在常人看來豈不怪哉!.我們幾年前看過Anthony Lewis的"批評官員的尺度",那本書是以一個案例來說明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馬丁路德金恩的支持者在紐約時報上刊登了一則廣告宣稱美國南方的政府機構放任種族歧視與隔離的行為妨礙了民權運動的進展.因此被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的警察局長蘇利文以誹謗罪告上法庭.一審時,法庭判蘇利文勝訴,紐約時報必須賠付蘇利文50萬美金,而隨後有幾名南方的地方官員依樣畫葫蘆,也對紐約時報提出相同的告訴,二審敗訴後進入最高法院的三審,1964年3月9日九位大法官在以9票對0票一致通過裁決,宣布媒體在"對錯誤陳述信以為真"的前提下發布不實之詞應豁免於誹謗訴訟,而判紐約時報勝訴,免於賠償.大法官們如此判決的關鍵因子就是"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這本同樣是Anthony Lewis的所寫的"異見的自由"就是把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當成主角,寫它自1791年出台後,這些年來的經歷,即這200多年來對它內容的解釋或被理解的範圍有怎樣的成長與演變,人們對它的認知解釋是如何隨著一個又一個案例的來改變的狀態,所以說"a biography of the first amendment".這本書是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的傳記是這麼來的,



  "國會不得制訂關於下列事項之法律:設立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剝奪人民言論自由或出版及新聞自由; 奪人民和平集會及向政府請願救濟之權利".這便是美國險法第一修正案的內容.就是美國憲法中關於言論自由,出版與新聞自由的保障.這條款既短又只是概念性的敘述,在實際執行必然不能滿足長遠時間的需求,畢竟世界隨勢而變,隨時在變,因此自然不可能滿足不同時代的條件與需求.但也正因為他只是個原則,所以能任後人延續此精神來自我解釋,使用這樣的概念自然擁有彈性,但這彈性仍是本諸原則精神.依此,這本"第一修正案傳記"的書籍,正是以1791年它被產生後在美國社會的經歷過程為主體,寫出一個又一個發生在美國社會中因為人際互動,政治角力,或是國際關係間的行為與言論中所產生與"第一修正案"有所扞格,或是疑似應受"第一修正案"條款保護卻沒有被保護的各種事件.當然,這麼簡略只有原則的條款,光是如何界定何者該被保護?或哪一個事件是真的不在保護不被侵犯之列就是個難題.因此我們在此也不再重複那些多如繁星的案例,純粹從它實際面的運作來看這條修正案的執行面的核心.



   首先,我們能看到這些爭議性的案例或判例通常都是由於涉及侵權而來,自民間的私人利益糾葛到政治權力,政權保衛的侵犯.所以它很少真正的上升到國家安全的基本沒有.最大不過就是二戰時日本向美國宣戰後,美國設立特定的區塊"再安置營"將所有的日裔美人監禁起來,其中有8萬人是美國公民.這是美國史上在戰爭或艱困時期對憲法權利最嚴重的一次侵害.羅斯福總統授權軍隊指揮官阻止所有日裔美人停留在西岸,因此有12萬人被迫遷移出居住地拘禁在沙漠地區.最高法院拒絕宣告迫遷違法.應該是這本書裡唯一一場"法律"屈從於政治宣告的事件.而在書裡的其他案例,不論是基於宗教信仰,政治理念,或是私人利益,一旦涉入可能與第一修正案有扞格,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最高法院都是朝向開放,自由的這一路上行進.即便上述的迫簽案,也有松豐三郎訴合眾國案(松豐三郎在加州逗留,背叛違反軍令)中雖然最高法院維持原判,但有三位大法官持不同意見.即想要因為身分誅心,即便在戰時可能因為戰爭兇殘引發人們的恐懼兒童裔侵犯人權,但在美國仍然有基於憲法精神"因為他們害怕如果據於此例炫告行為是合理的,那麼是否表示最高法院便是永遠地承認,不論是刑事訴訟中的種族歧視原則,或是迫遷美國公民,均具有正當性?這三位大法官更怕的是"如此,這種原則如同上膛武器,讓何當權者凡能為緊急需求找到貌似有理的主張,登能隨時動用",而這種可能對於人權侵犯的謹慎態度,正是三位大法官的思考核心.而從這裡,我們能看到一個重點,就是任何一款基於聯邦法或州法的判決最終仍要在憲法所標示的精神下來解釋,而不能任由行政或低階的司法機構技術性的判決或價值觀來操控.法律的精神,與立國的原則即根本是一脈相承的,而這些在隨後的歷史長河裡必然會遭遇不一致或因時空變化而有不協調之處,這便是這本傳記節由一個個時代案例來看各時期可能出現的"詭異","異化"思維與人物可能的影響,從這書裡我們看出美國關於言論,出版,新聞自由的保護是寫進憲法中的,且若有爭議,它只依靠"法律"來決定這種爭議的各層面,維護地方的初級由州法與聯邦法令,若涉及原則的事件則有最高法院大法官,這裡頭並沒有所謂的"主管機構","行政機構"來為公眾定義何者該說,何者能報,何者能出版,這種不假專家之名施行指導監控言論,報導,出版範疇的事情或以戰爭,反恐等因素來限制以上三權利的特點,正是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在經過多年之後所形成的帶重認知,簡單說,它不一種統一的指導意見來干涉關於言論,出版,與新聞上的自由,特別是新聞,它是一種相對的權力,不受行政機構制約管束的第四權,獨裁國家以事先禁止或事後懲罰的方式來控制新聞與出版自由,經過歷史的演進也在美國的社會被拋棄了.



   "強制統一意見只會導致墳場般的一片沉寂,這或許是老調重彈,但在此仍必須 提出:憲法增修條文第一條的立意正是藉由防範如此開端來避免如此後果……我們能擁有知性的個人主義與豐富的文化多樣性,要歸功於傑出的心靈,唯一的代價即是偶發的離經叛道與異常態度,如同本案當事人,當他們對旁人與國家並無任何危害,這種代價也不算太大,不過,表達異議的自由不應僅限於無足輕重之事,否則 這將只是自由的一抹影子,對該自由的實質考驗是對觸及既存秩序核心的事物我們能否有表示異議的權利,若說在我國憲政的穹蒼中有哪顆是恆定不動之星,那就是官員不論其職位高異見的自由,絕不能為政治,國族主義,宗教或其他事務規定什麼是正統意見,也不能強迫公民以言語或行動對這些議題表白個人信念",這是大法官傑克森在1943年最高法院在西維吉尼亞教育委員會訴巴尼特案判決強迫向國旗行禮違反增修條文第一條後所寫的多數意見書.這裡的統一性包括品味審查,意識形態,甚至個案本身就是愛國審查的否決,雖然將猥褻排除在增修條文第一條保護之外,但是對何謂猥褻定出非常狹窄的範圍.布倫南大法官表示"即使對社會的益處再微不足道,諸如異端思想,具爭議性的思想,甚至是對主流觀點心懷恨意的思想",任何表意都受增修條文第一條保護,,甚至連仇恨性的族群語言也都不能以謗罪來起訴.而這是1943年.時至今日,在1963年的蘇利文案後,美國已經開放至基本沒有甚麼能成為禁絕言說,禁報出版,甚至禁絕播報的.你要控告誹謗成立,仍可有個案的討論,但基本的精神透過第一修正案仍能給予這方面達成雙邊的平衡,其實仍是走向寬容與自由的.史都華大法官在他為五角大廈密件案撰寫的意見書中表示,'事關國家安全時,新聞 媒體的角色格外重要.他說,在那個領域,立法與司法部門鮮少能發揮它們通常對行政權該有的制衡力量,國會與法院傾向尊重總統.所以,對行政政策與權力的唯一有效約束可能有賴於明智的全體公民,以基於充分資訊且有批判性的輿論為之.職是之故,以本案而論,一個警覺清醒且自由的新聞業,或許是達成增修條文第一條目的之最重要工具.因為缺乏具有充分資訊且自由的媒體,就不會有明智的人民."便是最好的說明.



    在國旗遭遭焚燒被起訴所引起的爭議案中,布倫南法官在法院意見書中寫道"若說增修條文第一條有任何根本原則,那就是政府不能僅因社會大眾認為某一思想本身具有冒犯性或令人不快,即禁止表達此一思想",這是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新聞自由的最根本.而這種自由有何重要呢?美國憲法應許的言論自由與出版及新聞自由不只是外在的權利,也跟人的內在有關,不只是"表意的自由",也是"思想的自由".霍姆斯大法官曾深受察菲教授的文字影響,而察菲把這種自由分成兩大類來談.他寫道:"增修條文第一條保護言論自由的兩種利益,其一是個人利益:許多人感到有需要對他們認為至關重要的事物發表意見,人生才值得活.其二是追求真理的社會利益,在歷史的長河中,個人都在不斷抵抗壓迫,力求表達自我,不論是出於科學,文學或政治目的,這些人自覺有發聲的需要".根據麥迪遜的說法在這些自由中,新聞自由是最重要的,因為擁有至上主權的是人民而非政府,且第四權的重要功用在於存在"監督政府"的功能.亦即媒體與評論者糾舉與報導官方濫權的功能.有鑑於政府行政部門掌握如帝王般的大權已經膨脹至前所未有,這種監督功能也變得至關重要.



   而從此處我們看到幾各重點.一是既然稱為第四權,就沒有政府利用行政手段來監督控制媒體言論的手段與系統.其次既然存在對於行政或執政的監督功能,那麼以官方的資金設立的媒體可能陷入自我監督的矛盾情境,因此國家設立的媒體應該避免從事新聞領域範圍的作業,而當專注在教育與文化傳承功能才是正途.否則即有淪為政客打手的嫌疑,即使它本來就只是宣傳功能或政令宣導也該盡力避免.,其三是對於新聞報導涉及的利益衝突或是違法之處,當以法律系統來解決,不當以任何行政方式來做內容審核就此判定它的政治正確性,進而做更政治性的處置,起碼從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傳記中,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則又一則的判例,與大法官宣告.而美國更值得學習的地方在於任何一次大法官的判例,不論同意與否定的票數如何,大法官都會有專人來寫多數者的意見報告,同時也指派專人寫少數票的意見報告,這是一種多元呈現,思想交鋒,提供思維與辯證起點的一種好方式,而它們並不使用秘密投票來決定一個重大判決,特別是涉及媒體內容爭議的,每個大法官都得標明投票意象與決策思路,而這才是先進國家的作法..



   Fox體育系統年底要消失了,基於"意見市場"機制.中天新聞要消失了,基於"行政機制".雖然他們都要消失,但就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觀點,一個是合宜的,另一個則否.不過這也不意外,五年前就在這部落格裡寫下未來本地將越來越有獨裁的可能.而這只是實踐了我的預期而已.預言這些也沒甚麼用,也不奇特,都是從閱讀這些外來書籍後觀察本地後的判斷.從異見來看自由的功能來說,這是一本值得多看一次的書籍.雖然對於官方的濫權它沒有實際解決問題的助益,只能提供狗吠火車的功能,因為對於本地的大眾來說他們喜歡的只有紅色的獨裁,藍色的獨裁,綠色的獨裁的一種獨裁選擇而已,而真正講究並堅持自由的人可能在人群只佔非常小的部分,可能連5%都不到吧.即使我們認為'行政機制"裁決是惡的,只好以一個言論一言堂的媒體被一個言論一言堂的政黨給封閉來自嘲.以上.



 



2020年11月3日 星期二

無敵艦隊

s29607798.jpg



無敵艦隊(The Armada,Garrett Mattingly)



   一場戰爭的發生或有偶然性.但更多時候是必然的,不過必然通常也不是因為一個單一的事件或元素造成的,瞬間的事件與元素往往只是導火線,但導火線並不疑已產生爆炸,勢必需要先用時間累積許多恩怨仇恨,或慾望利益的對抗,這種積累往往是長時間醞釀發酵或多次刺激而來,才會讓點燃的導火線引燃上火藥,因此能有爆炸的威力."無敵艦隊'的征討是一次戰役,它是一場更大戰事中的一場戰役,我們看這本書能了解戰役的發展與戰場情況,但是,可能同時更需要了解這場戰役背後的大戰事背景及其由來.



  這本書英文版書名為"The Armada",但國際版書名卻是"Defeat Of The Spanish Armada".不知甚麼原因竟把"被擊敗"的意思給拿掉了.於是"被擊敗的西班牙艦隊"就成了"艦隊",然後簡體中文版卻選擇了符合我們一般人對此艦隊的印象"Grandey Felicísima Armada 或 Armada Invencible",即"無敵艦隊"之意為書名.這支"無敵艦隊"史實上是以慘敗告終.且關於艦隊的實戰只是1585到1606年間持續多年英西戰爭的一部分,英西戰爭結束後雙方簽訂協議,戰爭對兩國的財政都有負面的影響,但也因此加強他們各自對外發展所需的武裝力量.中文歷來慣以"無敵"形容此艦隊,其實從戰果看只能算是歷史的眼淚,或是西班牙的眼淚.



  如果專看戰術調度,戰場變化描述,或是層峰決策過程與決策的心態行為,這算一本挺不錯的敘述史.但對16世紀當時歷史不了的人,可能只會迷陷在戰事當下人物與情節描述中,會有不知道不理解為什麼要有這一場海戰的可能.因為本書的敘述一開始就沒出有戰事出現,沒有炮艦,或戰場.它竟是以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被砍頭處決的場景開始,隨著這消息傳到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後宛如滴入靜池中的一滴水所形成一連串的反應與事件漣漪.這樣的開頭雖然有趣,但對英國歷史不熟的人應該一開始就陷入閱讀困境,對這場處決,隨後的宮廷對抗,過往流亡的情節術續只能接受卻連貫不起來.



    所幸我們前年曾看過Hilary Mantel的兩本布克獎獲獎小說"狼廰","血季"說的正是這段恩怨的原始開端,加上當時順便看了狄更斯的英國史.所以能夠在這本"無敵艦隊"之外來勾畫大略.從英國與西班牙的角度分別敘述,這是本書完全沒有的. 我們知道"狼廳""血季"說的是亨利八世的繼承問題.他的皇后凱薩琳因為只誕下瑪麗公主外並沒有生下男性繼承人,所以他想與皇后離婚,另娶安妮.博林,但羅馬的天主教廷不同意他在沒有正當理由下離婚.但後來安妮懷孕,為了不讓小孩沒有名分,亨利一不作二不休乾脆直接宣布英國國教脫離羅馬天主教,由他自己擔任英國國教的最高領導人,自己宣布與凱薩琳的婚姻無效並與博林結婚.英國的天主教從此開始受到打壓,英國與教會開始交惡.但安妮博林後來也只生下一位伊莉莎白公主,且因為行為不檢,遭亨利厭惡,他又看上另一位女孩珍.西摩.於是揣摩上意的大臣們構陷安妮叛國,她被處死,珍尚未皇后誕下了王子愛德華.亨利死後,愛德華繼位是為愛德華六世,他上任後宣布盎格魯宗為英國國教.自此英國新教與羅馬天主漸行漸遠,且當時歐洲咒興起一股宗教改革熱,馬丁路德帶領的德意志宗教改革,北歐,荷蘭等地都有對抗天主教的新教宗派出現.愛德華六世去世後,原指定表姪女簡.格雷繼任,但隨即遭到瑪麗公主的推翻,她繼任為女王瑪麗一世(不同於前面所說被處決的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是她的表姪女,).



    愛德華六世之所以沒有一開始就讓姊姊瑪麗公主繼任,是因為瑪麗是舊教的信仰者,他擔心天主教勢力在英國復僻.但最終歷史真的如此發展,她上任後燒死了300多位宗教異議人士,人稱"血腥瑪麗".大舉鎮壓新教.後為了子嗣與天主教的勢力發展,她不顧反對與西班牙王儲腓力結婚,後來腓力繼位為西班牙國王.這段婚姻埋下了一個西班牙後來挑戰英國王權的藉口,因為婚姻腓力二世取得了英國蘭國王的封號,而1555年羅馬教會又承認瑪莉一世為愛爾蘭的君主地位.等到瑪莉一世過世,她也沒有子嗣,於是他的妹妹伊莉莎白公主繼認為伊莉莎白一世,就是這本'無敵艦隊"時期的英格蘭的實際統治者,她信仰新教,所以她上任後廢除了許多瑪莉時期的嚴苛規定,新教又重回國教地位.而伊莉莎一生未曾結婚,她死後的繼位任人選問題頗為困難,主要的順位繼任者便是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但她也是位天主教徒,她後來嫁給法國王儲後來成為法國國王的佛朗索瓦二世,成了法國的皇后.國王死後,她又回到蘇格蘭,但因統治殘暴被貴族趕出蘇格蘭,並讓她的兒子詹姆士繼任為蘇格蘭國王,瑪麗一世流落到英格蘭被伊莉莎白一世收留並軟禁了20年,直到1587年2月18日即這本"無敵艦隊'一開始她被處絕的場景時結束了生命.zo6



   對腓力二世來說,當他的皇后英格蘭瑪麗一世過世後,自認有英格蘭國王頭銜的他才應該是英格蘭的王位繼任者.但因為伊莉莎白曾協助瑪麗平亂有功,即使瑪麗與腓力不願意她繼任,但伊莉莎白最終還是坐上了英格蘭女王的寶座,腓力後來還曾追求過伊莉莎白但被拒,而預計伊莉莎白的第一繼承順位的人選便蘇格蘭女王瑪莉一世,她被處決之後,腓力二世更加覺得英格蘭王位應該是他的,同時,天主教廷也不承認信奉新教的伊莉莎白的繼任權力.這就埋下的衝突的因子之一.腓力二世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兒子,查理五世退位後,他繼承了哈布斯堡家族除了德意志,奧地利之外所有領地,包括西班牙,尼德蘭,西西里與那不勒斯,弗朗什孔泰,米蘭及全部西屬美洲和非洲殖民地.腓力二世可以說是西班牙國力達到最顛峰的時期,加上此時神聖羅馬帝國控制的羅馬教廷,西班牙可以說時當時與教廷關係最密切的天主教國家.但此時也是宗教革命興起的年代,喀爾文宗,路德宗,湖格諾等新教教派興起.宗教革命與當時西歐各國將興起的民族主義力量結合成一股反對教廷與統治者的力量.西班牙在尼德蘭施行中央集權,且徵詩高稅賦,造成當地人民不滿,將上當地興起的幾個新教教派,於是在奧蘭治親王的帶領下對西班牙展開反叛的活動,公開宣告"無代表不納稅"的自治主張.雙方展開了軍事力量的對抗.而基於對於新教的支持,伊莉莎白一世也派出部隊支持尼德蘭的反抗運動,這場反抗運動持續了許久從1568到1648之間,俗稱八十年戰爭,其後方有了荷蘭共和國的出現,而英西戰爭恰好處在期間.在這兩場大戰事的同一時間內還有另一場戰爭,就是法國的宗教戰爭.1562到1598之間.這場戰爭的持續期間很久,但是世斷斷續續的,而涉及這場宗教戰爭的有三方,曾經這三方的領導者名字恰好都叫"亨利",所以也被稱為是三亨利之戰.這場宗教戰爭的起源原是為了宗教寬容,因為法國原是天主教國家,攝政在1860年宣布開放對胡格諾等新叫教派採取寬容,但這引起了守舊派的不滿,他們試圖架空王權,鎮壓信叫勢力,於是個例發生各種暴亂,到了1587年時,形成了三股勢力,國王亨利三世,洛林家族的後裔吉斯公爵亨利,與坡旁家族納瓦拉王鶻國王亨利,這三位亨利的對抗.亨利三世雖是信奉天主教,但他痛恨神聖同盟,也願意採取寬容政策,這引起吉斯公爵亨利的不滿,他的背後有西班牙領到的神聖同盟撐腰,而納瓦拉國王亨利則是胡格諾的信仰者,他的背後有伊莉莎白一世出錢所組織的雇傭兵來協志支持他的武力.而腓力二世除了要維護自己在倪德蘭的勢力而出兵鎮壓當地的革命與前來支援新教的英國正面衝突外,他在法國的宗教戰爭中也援助天主聯盟,更甚一步他還支援愛爾蘭的天主教徒反抗伊莉莎白.因此在繼承問題之後,我們能看到二個因素,就是宗教的對抗,讓伊莉莎白與腓力二世必定交鋒.



   如果前述的兩個因素上有歷史包袱,或是權力爭奪古老的理由.第三個因素則是最現實的.因為英國海上力量的崛起讓西班牙從中南美等殖民地送回的財富數額減少,甚至英國政府與海盜之間默許默認的合作行為,讓西班牙的船隻經常受到劫掠,這讓腓力更不能忍受.英國在西班牙大陸美洲及大西洋的私掠行為嚴重影響西班牙的王室收入.英國的跨大西洋奴隸貿易是由約翰.霍金斯爵士於1562年發起,他獲得伊莉莎白的支持,無視於西班牙政府的控訴指霍金斯在加勒比地區西屬殖民地的貿易實已構成走私.1568年9月,一支由霍金斯與弗蘭西斯.德雷克領導的奴隸買賣遠征隊遭到西班牙突擊,造成數艘船艦於墨西哥韋拉克魯斯沉船,即聖胡安戰役.這場交戰使英西二國關係迅速惡化,翌年英國便扣押了數艘西班牙派遣至荷蘭支援軍隊的珍寶艦隊.德雷克與霍金斯則加強私掠以突破西班牙在大西洋貿易的壟斷.而德雷克正是本書一開始在1587年首支從英格蘭出發,直抵西班牙港口加迪斯法起攻擊試圖破壞西班牙艦隊集結的英國艦隊領袖,因此在前幾年仍被認為是海盜的他,此靠已是英格蘭女王特命的建艦隊指揮官,其實更坐實了西班牙的控訴,但這並非重點,而是兩國在海外殖民的利益衝突真實的搬上了檯面.



   於是英西戰爭在1585年爆發,德雷克駛往西印度群島,在聖多明哥,卡塔赫納,佛羅里達州的聖奧古斯丁進行劫掠,英格蘭投入八十年戰爭,站在早先宣布脫離西班牙統治的荷蘭新教聯邦一方.腓力二世決議入侵英國.而伊莉莎白因為處決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觸怒了羅馬的天主教會,因此天主教會不承認她的英格蘭王權,教會欲將權力交予腓力二世,教皇庇護五世(中文簡體版稱為西克斯圖斯五世)將伊莉莎白逐出天主教會.而腓力二世入侵英國的計畫主有幾條路線,位置皆在英格蘭東南的海岸線上,可由攻克荷蘭聯邦後從佛蘭德沿岸從那邊渡海至英格蘭,或是支援法國的天主教穩定整權後,從多佛那邊登陸英格蘭,但不管從以上哪一條路線,只要想登陸就必須依靠一支強大的艦隊在登陸對岸時給予強力的火砲支援,而這就是'無敵艦隊"最初產生的由來.本書的開端在瑪麗一世被處死後不久,德雷克於1587年4月奉命率艦隊進入西班牙沿岸,他在加迪斯港口炸毀30多艘西班牙船艦,就是為了阻止組織無敵艦隊所需的補給後勤與部隊集結,並拖慢西班牙艦隊成軍的速度,隨後讀者便可藉由主權的,宗教的,殖民利益三個因素所產生的尼德蘭,法國的戰事,英格蘭西班牙殖民劫掠的衝突在匯聚在1588年交集,而形成這場艦隊間的海戰對抗,如果還能找到第四個因子,那應該也是從'宗教"這個因素而來,即某些人根據聖經的啟示書預言1588是末日年代,將會有特殊的事件,如國家覆滅,或是創造榮耀的可能,而產生了一種不能明言的迷信,末日代表的另一個救世主的興起,而這究竟是應驗在腓力或伊莉莎白則各有其讖語的預言擁護者,而這讓我們能帶著一點神祕主義進入本書戰場核心的敘述史.包括英軍支援尼德蘭聯邦對西班牙陸軍的牽制,法國三亨利之間爾虞我詐彼此對抗又縱放的三角關係,與在大西祥上應西兩國艦隊的角力,共三大主要戰場,而整個背景就是書裡沒有寫出的以上諸多歷史背景因素所形成的.



    我們在閱讀這本書時須留心的正是我在前面所列的戰爭因素,因為那些都是後設,是一般歷史學研究者或愛好者的習慣性思維分析路徑,這樣的梳理設定在這書裡雖然是存在的,只不過這種設定傾向於隱性.實際上Garrett Mattingly是用一種顯性的方式來表現當時的決策思維,特別是主要決策者如何來看或決策要進行這一場戰爭.我們所說的宗教的,王權的,利益的等因素,這些用語多少都有點現代性的學術味.那作者如何呈現個別決策者的觀點呢?.比如從腓力的角度,他這位哈布斯堡血緣的承繼者,擁有北到低地國尼德蘭,東到義大利的西西里,拿坡里諸邦國,英格蘭在播後對尼德蘭,法國,等地新教與議會政體的支援,不但是入侵了西班牙領地,對腓力來說更是對於西班牙對他王權的侵犯,而英格蘭默許的商人或海盜在大西洋的劫掠,直接影響的就是讓西班牙的債務越來越吃緊,西班牙經過了伊莎貝拉斐迪南雙皇的大力擴張後,極度渴求資金,因此雖然他們殖民中南美成效卓著,從運回的金銀與商品能資助王廷與國家財政,但隨著戰爭,與對外開拓的資金需求越來越高,雙皇後期起西班牙從中南美運回的金銀其實早一步就先抵押給銀行,所以只要這些金銀貨物被劫,西班牙就有還不上帳的可能,對腓力來說,王權固然重要,但是財政的危機其實如影隨形的壓迫著他,所以對他而言英格蘭的海上開拓就是威脅.



   全書選擇以蘇格蘭瑪莉一世受刑作為開篇,其意在表明從全局視角來審視這場戰役的宏大背景.福瑟林格的刑斧落下的那一刻,打破了天主教與新教間綁面和解實則隱藏衝突的最後一線防線,大戰變得不可避免.法國的三亨利之戰中的巴黎攻防是伴隨無敵艦隊自里斯本出發同時發生的超級端戲劇性的事件,與蘇格蘭瑪麗一世和伊麗莎白一世的糾葛類似,法國的這場鬥爭也因為種種原因與國際關係纏繞在一起. 胡格諾派的領袖納瓦拉國王亨利,法國天主教勢力的領袖吉斯公爵亨利,還有瓦盧瓦王朝末代君主亨利三世,他們既爭王權也爭宗教主張.國王亨利三世雖然擁有合法王權,卻是最孱弱的一方.吉斯的亨利背後有西班牙國王和羅馬教皇的支持,腓力就是利用他來牽制法國的動向,但他覬覦王位的憑據,只是把家族世系上溯至查理大帝那種權威權力的想像,部過他的宣傳做得好,巴黎之爭辯是他與國王亨利的精彩演出.而納瓦拉的亨利背後有英格蘭伊莉莎白的支持,加上他擁有一支相對強大堅定的武裝力量.最重要的因素其實亨利三世無嗣,而納瓦拉的亨利擁有王位繼承人身份.就在吉斯的亨利成功攻占巴黎之時,無敵艦隊也揚帆起航,一時間,天主教的事業似乎就要在陸海之上雙雙結出果實.但1588年的這場戰役卻見證了天主教優勢局面只是表面.當無敵艦隊於8月鎩羽後,吉斯的亨利被亨利三世派人謀殺於十五年前他策動聖巴托羅繆之夜大屠殺的同一座城堡之中.隨後胡格諾派也在陸地上完成了面對天主教同盟的反敗為勝.這本書的作者敘述停在了亨利三世的遇刺上,但法國的宗教戰爭其實遠沒有終結.當時獲勝的亨利三世在未來同樣被刺死後,納瓦拉的亨利雖既位為亨利四世.但為調和國內宗教衝突,他自身又從信仰胡格諾派回歸天主教徒,而後頒布南特敕令,給予胡格諾派宗教自由,儘管為了國內安穩已經如此妥協了,但他還是在1610年遭一名狂熱天主教徒刺死.因此宗教與王位交錯的糾葛戰鬥下,三亨利其實誰也不是真正的勝利者.因此我們在這書描述三亨利的幾次交戰包括納瓦拉亨利與吉斯亨利的庫特拉之戰,吉斯亨利與亨利三世的巴黎街壘日,都顯出相對的戲劇性,他們彼此各懷異心,卻又表面和諧,明明是欲置對方於死地,可真的到要下屠刀的那一刻,卻又往往有意無意地露出一點縫隙讓對方能脫難,這是因為雖然他們因為王權宗教權力的爭奪必須引入外國的力量支援,但它們心裡也清楚,這些外國力量並非真的無條件的要協助自己,他們各有盤算,腓力想牽制法國,讓其無暇在西英開戰時插手干擾,英國則想破壞神聖同盟.但這些都是領導者私心所想,未必曾公諸於眾或留下文字紀錄,同樣的思維,尼德蘭聯省議會雖然與英格蘭合作,它固然要對抗腓力,可實際上也擔心英國藉機對其領土的覬覦與掌控,因此在無敵艦隊抵達加萊下錨地時,它們仍然先等待英國的艦隊育部對是否已經出現再決定自身部隊的下一步動作,而英格蘭艦隊沒看到對方的軍艦出現,也同樣不動,顯見雙方自合作之外的私下盤算.



   而這種顯性的個體思維描述又彰顯出書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對於一件歷史事件多元的說法並存,作者對過往作品描述無敵艦隊這段歷史中某些關鍵的場面或行動決策的方向上有不一樣的敘述或說法時,是傾向採取把它們都並陳寫出來,頂多是區分何謂主流的看法何為異音,而不是採取絕對主觀態度讓某些敘述成為定論.而這也是我們看多對抗對立團體之間形成的各種小劇場,個人私心的計算,貪婪,與團體利益衝突時形成相對有趣的畫面,或轉折,甚至許多未曾見諸文字的場面,都在Mattingly的筆下形成了這部作品..



   說來奇特,這部內容龐大的作品,這隻有名的艦隊,英西雙方的交戰,自無敵艦隊離開里斯本之後,真正涉及雙方海上衝突交戰的時間就是1588年7月29到8月9日而已.雖然戰事零星交火,最終在無敵艦隊在加萊與敦克爾克之間等待西屬尼德蘭的渡海部隊時從後追擊的英國艦隊運用火攻沖散,隨後兵敗如山倒,一路向北狂逃,最重繞過英格蘭的北方從愛爾蘭的西岸轉而返回西班牙,但在戰火下已有不少戰艦遭到擊沉,剩下的船隻因為糧食不足,飲水遭汙染,疫病熱病發作,不得已許多船艦在愛爾蘭與英格蘭西部靠岸想謀取飲水食物的補給,卻在搶灘時死亡或遭陸地上的愛爾蘭人殺害.最終能夠回到西班牙的船隻大概只剩50多艘已經不到出發時的三分分之一.這裡有幾點須釐清,一是通常簡約的歷史教材會說無敵艦隊覆亡後也造成西班牙海上勢力與國力的衰退,但其實這樣說並不準確,甚至不對,畢竟英西戰爭在這無敵艦隊之後仍持續了14年,最終是因為伊莉莎白的過世而終結.其次,這場海戰雖然英軍在艦砲的火力,與船隻的速度都在西班牙之上,但是當時的火炮準確度都不高,真正主導影響戰事結果的有四因素,一是西班牙的準備不足,陣前換將,關於後勤的食物飲水皆處理得不夠妥當,至出海後遭致許多航行中的病號損耗,連飲用水桶都能長滿青苔以致無法飲用,二是溝通不良,其實從頭到尾西屬尼德蘭的渡海將領都沒有準備足夠的船隻,以至於他們的士兵與五期根本無法到達指定的位置與無敵艦隊會合,三是運氣不佳,無敵艦隊自里斯本出港後,連遭風暴,使得它們必須近岸避風,道道再次集結時已經浪費了時間,同時糧食飲水也跟著損耗不足以為持久戰,甚至最後連砲彈的預估也錯誤,至最終與英軍開戰時為了保持砲彈,而讓英軍在較遠的位置就展開射擊,失去先機又受制砲彈數量必須保守接戰,最爭只能敗陣逃走.



    雖然無敵艦隊只是英西戰爭的一部分,但它還是有一些意義.首先,它是當時世界曾經出現的最大海戰,同一個世紀的主要海權之爭是在地中海,我們從看過Roger Crowley的地中海三部曲說的正是這個.英西海戰意味著大西洋的海權成了未來爭奪的主流.其次是它意味著藉由宗教凝聚人民力量時代逐漸遠去,我們已經看到以民族國家意識凝聚人民力量的方式出現,而到英西戰爭其後的三十年戰爭結束,這種現象就成了世界的主流.這作品雖然不小,但廢話不多,能讓讀者始終停留在故事的進行中,穿梭在幾個展場,又跨越多個時空,是本值得一看的作品,但是,正如一開始所說,需要讀者自身對當時的歷史環境的背景有點了解.因為這書本書沒有額外對這些背景解釋,怕不熟的人可能會因為不知道英法西皇位繼承的恩怨所產生的各種勢力對抗與連結.以上.



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

西班牙的靈魂:宗教熱情與躁動理想如何形塑西班牙的命運

showLargeImage (4).jpg



西班牙的靈魂:宗教熱情與躁動理想如何形塑西班牙的命運(Spain: The Root and the Flower: An Interpretation of Spain and Spanish People,John A. Crow)



    接著看兩本存書,皆是關於西班牙的歷史,先是John Crow的"西班牙的靈魂",後是Garrett Mattingly的"無敵艦隊".這兩部應該都放了有一兩年了吧.



     基本上這本書正如它的英文書名所寫,是來闡述或解釋西班牙與西班牙人.所以這本書的定位與敘述略嫌尷尬,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它的內容依照時間軸,從最早伊比利半島上的伊比利人開始說起,寫到到近代20世紀為止的西班牙歷史為主體背景,超過3000年的歷史敘述.但是基本上這本書重點不是在寫這段時間發生的歷史事件與發展,而是以政治主體的發展與演變來寫西班牙逐漸發展與起來文化,藝術,民俗,宗教,文學,詩歌等諸多構成或形塑西班牙民族與文化特色的各種成因與現象,並寫在這種特別的西班牙文化下所產生的政治"西班牙國"權力結構與體制之間的關係.尷尬的是當本書在寫西班牙歷史時都是簡述,或乾脆就省略,而直接談那段時間的的風俗,風土,民族性,或是文藝文學特性,因此若沒有段西班牙史有真正全盤了解的人,其實看這本算是走馬看花,而且內文分量不小,以致造成可能有許多時間段的文化敘述對不熟悉或背景知識背景不足的人來說,就是只能宛如旅客在看旅遊指南一般,只能產生並不會有太深刻的理解的背誦記憶而已.因此,外國我不清楚,但這本翻成中文可能面對剛好卡在中間的尷尬,真正熟讀西班牙史或想讀西班牙史的不會找這本,而想粗略了解一下西班牙文化社會狀態的人,這本又份量太多且有一些閱讀門檻.



   英文書名中的"The Rooot and Flower"是個好的比喻.根與花,對應的是西班牙與西班牙人.西班牙不論是指地理上的西班牙或說伊比利半島,或是泛指西班牙這個民族國家彷彿若根,但是在這塊地域上或這個民族國家中的"西班牙人"卻如花,花開化落,又再開,套句歌詞,再開的不在是原來那一朵,而還有各種不同的花,整個西班牙人的花正入這片地上由百花爭艷逐漸的形成單一花種的花園.誠然,他們也曾試圖讓滿園有不同春色的花朵,因為各花入個眼,每個都能有自己的選擇.喜好,主張,正是標準的自由主義,只可惜這在西班牙幾千年的歷史上一直不得成功.重傳統,保守的勢力一直主宰著這塊土地上的權力運作,以至於在歐洲大陸的國家上,除了地理因素外,它始終落後當時的潮流或與歐洲他國的發展大相逕庭,因此西班牙過往歷史形塑了一些今日人們對西班牙人或ㄒ班牙的刻板印象,包括宗教虔信,迷信,懶惰,浪漫脫離現實等等,這些外顯的形象正是經過千年的經歷逐步堆積發展出來的.



   從歷史的分野上能將西班牙分成幾個階段,在西元711年摩爾入侵之前是一段混亂的各部族入侵階段,其後自摩爾人入侵經過近800年到了伊莎貝拉女王與斐迪南國王形成了一段中世紀的黑暗時代的再征服運動時期,而雙皇就位開啟了西班牙的黃金時代,不論是在對外開拓,殖民,戰爭方面,特別是在文學藝術等方面可以說是西班牙文化最催燦最多色彩的時代,其後在繼承了哈布斯堡的血統後,進入了一段近150年疆域擴充形成神聖羅馬帝國的跨歐帝國但統治力卻反而衰退的時期,到了西元1700神聖羅馬帝國承繼的血統中斷,經由教廷的協助,法國的波旁王朝血緣承繼了西班牙國王的位置,但這卻是西班牙轉為衰退混亂的開始.上主昏饋,王權衰落,偶爾還會被自由派的勢力推翻,但因為西班牙傳統人民信仰王權,不喜議會制或是自由體制,是以即使議會總統也曾掌權卻始終不能長久便被推翻,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兩次共和政體皆以失敗告終且因派別問題展開血腥內戰,最終迎來的佛朗哥的法西斯專制.直到佛朗哥過世後在1975年由波旁王室的血統再度回國承繼大權,期間雖然施行民主改革,但是王室腐化習性不改,2020年8月卸任國王卡洛斯一世因涉貪流亡海外,已有民眾因此主張廢除君主制,為了切割,現任國王菲利浦六世還特別宣告放棄繼承遺產.



   要知道現在正要求削減國王權力與用度的國家是泰國,從我們"被培養"的價值觀看泰國與西班牙的似乎應該有一段差距,但其實歐洲各國的觀點看,特別是與西歐諸國相較,西班牙真的不算是在前的國家,看成是歐洲的泰國也似乎可以.甚至我們會有一些從書籍或新聞而來對西班牙的刻板負面印象,主要是窮困南歐印象的反射對西班牙希臘皆如此.但從本書的閱讀中,我們才理解這真是一個歷來保守專制,宗教不寬容,不思科學進步,迷信,文盲充斥,知識落後,人民生活素質低落且歷來就有不喜歡工作,甚至以從事勞動勞工為恥的國度,原來人們言之鑿鑿的事,真的有它形成的歷史因素,而非全然的印象.那麼這些負面的真實相貌事如何從歷史裡形塑的呢?顯然與它的民族形成與戰爭征服間兩相交替影響所帶來的不同民族傳統與特殊地貌分割間的生活苦痛,與國度分布所形成的特殊城鎮地域關係有關.



   形成這種對西班牙刻板印象的成因有二.一是戰爭,二是宗教.如果依靠戰爭,宗教便能謀職求生,甚至可以謀取投機,從事商販,物暢其流大賺錢財,又何需辛勤的勞苦工作.這便是整個西班牙史所揭示的西班牙人的民族性格形塑的真相.所謂的民族不論是從Benedict Anderson的"想像的共同體",或是劉仲敬的"民族發明學",都能知道它隱含了多元性否定了血緣一致論.在摩爾人進入伊比利半島上的時期,不管是當地的原住民,還是後來進入這裡的北非伊比利人,隨著他們的生活留下的特有的部落或是地域關係,這裡不事宜耕作,倒是放牧的場所.而隨著希臘,羅馬人的進入,帶來了他們的文化,文字與思想,基督宗教.北非的非尼基,迦太基,猶太人則是帶來武力,部族文化,與商業交易的性格.在多元民族多元文化下,逐步的形成了今日西班牙文化的底層.來自不同地區的建築型態,藝術風格,文化習俗在此留下了傳統的依據,然後北方南下的西哥德人也帶這尚武戰鬥的特性溶入了它.隨著摩爾人的進入,這裡進入了一種類二元化的對抗狀態.這種二元對抗就是宗教帶動的,伊斯蘭與基督宗教之間的信仰之爭,但在政體是當時的伊比利半島卻是多國狀態,因此既要兼顧王權,又要兼顧宗教下,信仰基督的國家固然會南下攻擊信仰伊斯蘭教的摩爾人國家,但同為基督信仰的國家間也會彼此攻擊,而北非的部族也會在西班牙南部的摩爾人政體衰王時,北上取而代之,以此摩爾人與北方的基督國家之間有時也有戰爭夥伴關係,而且隨著領域的變動,而形成了多元混種,既有信仰基督的摩爾人,也會有改信伊斯蘭的混血或北方人.中世紀西班牙生活與當時其他歐洲國家有很大不同,摩爾人,猶太人,摩爾裔基督徒及其他混血族裔,加上這些族群的文化,構成了基本差異.長達八世紀的再征服運動.孕育出,社會,經濟,與政治有機體的各層面,也更進一步的擴大這些差異.封建制度是領主與諸侯間界定雙方義務的固定契約.在伊比利半島上從不像在歐洲其他地方那樣深入與普及.一個不斷的在移動的文明,不同的擴張,戰鬥,藉勝仗累積,緊縮開支,整合統一,不可能安定下來接受封建制度嚴格的階級劃分.在西班牙,城鎮,特別是從摩爾人手中奪來的新領土,獲得特權的城鎮,在國家體系中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在中世紀西班牙約有12000多大小城鎮與村落,享有當時多種形式的公有制,這些生產與分配手段的合作社或社區所有權,這些城鎮居民享有的個人自由比當時其他歐洲國家都多.這形成了一個特色,就是在西 班牙,所謂的國家認同與意識是表面且鬆散的,比起為國效力,人們實際更重視是個人利益或生存在其中的重要性,但這種強調個人自由度優先的情況又不同於從英國,荷蘭而生的個人自由主義,因為西安牙人還有另一項讓它們凝聚區分你我分別的標準,那便是宗教.這種時時處在戰爭狀態的情形,固然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性,權力更大的城鎮生活,個人要求勝於其他的人民性格,還造成了戰士能夠親義的絕或資產財貨的習慣,加上貴除們的特權造成的財富特權性格,因此人們逐漸便有了工作為低等的印象與習慣,加上後來的殖民擴張,很大的一部分是建立奸邪或罪惡者的一種投機活動,這些人的公共致富更給人多數人工作無用的印象.因此他們這個民族看似有奔放自我,卻又懶散自在的人民性格,顯然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這種特殊性甚至今日依舊能跨海在中南美洲看見,正是它的擴張.



    而宗教的壓力則一開始就繼承了羅馬政教合一的優點與缺點.宗教的教義傳播是個人與群體寬容,行善的一種指引.相對的也是統治者凝聚力量的一種工具.當然這有一個前提,宗教自身對於他者能寬容,但是對於其他宗教呢?顯然這在中世紀的黑暗世界中是找不到宗教和解的可能,在歐洲的東邊引來一連串的十字軍東征,但實際上我們的教材中很少回提及同一時期的伊比利半島上,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的權力對抗與領域爭奪是相關的.北方的卡斯提亞就是憑著這共同的信仰,逐步地將摩爾人打敗,直至將其逐出歐陸.而宗教對抗或不寬容不僅止於異教徒,連帶著不允許教內有派有新宗,因此ˇ對於新教徒,對非天主教徒採取追殺,最重要的就是設立宗教裁判所.宗教能讓人向善,與政治結合可提高凝聚力,但是不寬容的結果是對於主張可能違背宗教教義的東西全部打壓或禁絕,包括對於教義經典或教廷意旨的解釋,或是對於教育,科學,生活等相關知識可能違背教義者,以至於人民普遍容易陷入愚昧,無知,而主張科學,文明,知識進步的人可能動輒被迫害下獄,甚至因此被處以死刑,以至於國家的統治階級雖然能夠穩定政權,卻沒有辦法追上當時西歐他國發生的新興變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民主革命或是工業革命,西班牙皆自外於此.



   民族的更迭融合,宗教的清洗,雖然讓社會生活水準的改進緩慢,甚至停滯.但是它在建築,藝術,文學與文藝上卻有一片新天地,形成了藝術上的黃金時代.光是西班牙今天仍留存的教堂的建築風格就能表現出這些融合特色.有單純的天主教堂,也有築基在原來伊斯蘭寺院為基礎的融合性建物,或是從其他教堂拆卸的物品所拼湊的新教堂.這是文化融合的表徵.而在文學上存在多種的詩歌,田園詩歌,巴洛克風格詩歌.而小說與戲劇更是黃金時代的重要產物.唐吉軻德,劍俠唐璜.或是講述底層愚昧民俗的題材,揭示當時流行作品的方向.這方向就是在嚴苛的宗教意旨與不容侵犯的王權政治交錯下形成,它產生了一種避開這兩種題材作品的天下,流浪漢,多情風流好色的騎士,愚昧的民間丑角成了主體.任何對政體王權或宗教不敬的題材都不可能出現,因為有鐵衛與宗教裁判所在等著它們.很明顯的,個人的自主性被國家的王權與宗教的意旨壓制,個人的熱情無法發揮只能藉由這種無關宏旨的題材來發洩,而更多的是愚昧,未受教育,迷信,髒亂的人民,這才是黃金時代底層人民的真相,上層的統治則在波旁王朝的統治下逐步的邁入衰退.



    當然,國家中不可能全是貪婪愚蠢之輩,總有些能夠接觸吸收或受當時讓西歐天翻地覆的文藝復興智識,宗教改革思維,工業革命的成果.1870年西班牙教育部長要求所有的大學教授都得宣誓效忠,支持王室,國家王朝,天主教.但有人拒絕而遭解雇.那就是以吉納.羅德里歐斯(Francisco Giner de los Rios)為首的一批知識份子,他們成立了"自由教學機構",智識主義的浪潮由此展開.其中帶領思潮的主要人物如安荷.加尼韋特(Angel Ganivet)主張喚起西班牙靈魂在非歐洲的過去中所尋求的原創性與獨特性,提倡從內部重振西班牙.而與加尼韋特不同的則是華金.柯斯塔(Joaquin Costa)則是認為西班牙必須去非洲化,要歐洲化,以榮耀交換進步,以戰艦交換學校,西班牙需要自由,但是不解決經濟困境,無法取得自由,但西班牙人民沒有智識接受民主政府,他主張像羅馬一樣"民主獨裁".這些人物與思潮的星期結果造成大批作家與藝術家誕生.他們開始以作品來表現對西班牙的情感與看法.加爾多斯,伊巴涅斯的小說作品,烏納穆諾與奧德嘉則延續了這樣的傳統,在烏納穆擴看來個人吉是一切,群眾則甚麼也不是,他不信任科學與理性主義,教育應偏向智慧而非知識,他相信西班牙本身的價值在延續下來的自我個體.而奧德嘉則反對他,他相信西班牙歐化的必要性,不信讓純正的西班牙價值觀,他頌揚科學,秩序,組織,理智化,崇拜日耳曼的思想與事物.這兩位皆是後來西班牙共和政府裡的主要人物,他們主張引導了未來西班牙年輕人的思維與前途,更在政治上形成兩大對抗勢力,是此後分國家紛亂的根源之一.不過雖然有這些百家爭鳴的思潮與作品,讓西班牙在文學與藝術上更添光彩,但這些思維與爭辯在實際的政治改革或實務上卻沒有替人民帶來幸福,因為基本的王權仍在,君主立憲的政體不過虛有其表,不斷重複的選舉,偶爾的軍人政變,波旁王室在此已無可救藥,腐化貪污好奢逸淫的王室早遠遠的脫離了當時的世界大勢,阿方索十三世被迫流亡海外,因此而有了1931年的第二共和..



   第二共和一開始即命運多舛,雖然從1870年起西班牙進入了智識時代,逐步的引進學習了西歐各國的制度面,經濟面,文化面的進步優點.自由終於進入了議會,同時當時歐洲劉習的各種立場黨派,或是主張形式也被人複製於此.在共和國裡,溫和自由派雖是主軸,但是從極右的保皇派,法西斯主義,到極左的社會主義主張的左派,甚至連後來蘇維埃的共產主義主張也進入了西班牙的社會.根據本書的說法共黨的主張者潛伏進共和政體,與極右派的人發生衝突,以致形成極度對立,最終演變成武力對抗,以至於最終成了1936~1939的西班牙內戰.頂著長槍黨與愛國軍的極右法西主張的佛朗哥將軍最後力壓雄.其後西班牙進入了佛朗哥一人專政的局面.軍方獨裁一面採取嚴苛的手段對待政敵,屠殺異己,一方面開放在經濟面的缺口,提升工業商業環境,依此從1939年到1975年佛朗哥專政前間,西班牙是一個秩序現職嚴謹但經濟逐漸的起飛的年代.佛朗哥死後,西班牙恢復了王權,就是前面說得自逃亡海外的卡洛斯一世繼位,社會黨掌握國會,從此之後一直到本書最後修訂版本的1985年一直都是由溫和派社會黨執政,極端主義暫時退位..



   因為書籍最終寫到1984年左右西班牙社會狀態.與今日相較又過了35年,其實整個世界,歐洲與西班牙的政治環境早已不同,極端主義又興起.西班牙極右政黨又開始恢復在國會的勢力,西班牙的疫情,西班牙的經濟狀態與失業率高企,特別是青年失業率,而這些種種表現與本書所談的長遠歷史形成的特徵根本是完全複製.如果說其中有些甚麼不同,就是宗教的力量已經不如以往,不過這是全球化下的大勢,非獨它一國.不過我們確實能從本書瞭解西班牙的歷史,民族性格,與它歷史上各種動盪不安間的關係與發展.以上.



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

白雪烏鴉

s8970168.jpg



白雪烏鴉(遲子建)



   "白雪烏鴉"是本長篇小說,文字與結構都相對通俗.故事是以1910到1911年間發生在哈爾濱傅家甸地區的一場鼠疫為背景,寫出這場災難中受難者的眾生像.這場鼠疫在歷史上確有其事,並非虛構,雖然在當地只造成了5000多人的死亡,與大範圍傷亡的疫病不能相比.但在科學不開,民情傳統守舊的時代,這場疫病確實對某些人與家族來說是毀滅性的災難.當然這場疫情發生的時間恰好在帝王專制終結的年代,顯然多少存在那方面的聯想隱喻,但這也不算要點,因為小說的內容圍繞的都是生活的,地方的,關於生老病死,關於恩怨情仇等草民的日子而已.



   小說在疫情的描寫,抗疫情的手段是寫實的.至於有多少程度與100多年的那場災難近似並不得而,但是作者在描寫鼠疫確認後的當局處置措施,如分隔地區限制人流,當局與商人聯手製造口罩發放民眾,強制曾接觸患者隔離,限制哈爾濱地區與外界的鐵路運輸與進出.關於以上種種的細節,作者顯然10多年前就寫下今年各地應付病毒的處理手段與樣貌.彷彿今日發生的一切作為都是從小說理搬出來似的.這一點相當寫實,加上寫出的東北地區的生活,民俗,社會現象,本來就是本有相當地方特色的小說,若說有甚麼講不出的部分,就是除了庶民生活,與抗疫救災外,我們很難找到更具意義的弦外之音或特別的人文見解.不過這小說的角色對比用的挺明顯,可以從此看出一些作者用心.



   首先讓我看到對比應用的其實是從結局來的.這小說中的主要女性,包括曾經賣笑的翟芳桂,傳聞中鬍子匪的女人陳雪卿,開點心舖的于晴秀,乃至俄國的歌手謝尼柯娃.出場與日常行為與小說裡其他的男性角色相比毫不猥瑣,舉措自如,沒有過度的極端的心機計算,甚至更為光明,因此它們在疫情之下反而更能安然自若,即使是要死亡,像陳雪卿也要自然不顯跡的把小孩交託給翟芳桂,然後穿著得體在自己的店裡安然離開世界.而于晴秀遭逢丈夫,兒子與公公相繼染上鼠疫身亡,仍能堅守本業,樂觀自持.謝妮可娃雖然明知自己的丈夫出軌不忠,但依然的以光鮮亮麗的姿態出現在人們的眼皮下,直到自己染疫,而不幸被賣入妓院的翟芳桂贖身之後被一個渣男紀永和當成賺錢工具,最後甚至"典妻",把老婆賣給了賀威,紀永和與賀威雙雙染上鼠疫去世,翟芳桂卻反而紀沉了糧棧把當初紀永和企圖囤積的大豆賣上醬油廠而賺了一筆,並有能力協助陳雪卿留下的糖果店與于晴秀的鋪子,這更顯得女性腳色在這裡的對比性.



   於是乎從紀永和的對比面,我們就看到了傅百川.糧棧老板紀永和,買了花名叫"香芝蘭"的翟芳桂做老婆.他眼裡的老婆是部賺錢機器,資金不夠的時候甚至可以典妻給別的男人.翟芳桂多吃一口飯都要被他冷嘲熱諷,出手打罵.因此讓紀永和氣瘋或者是看著他出醜,是翟芳桂最樂意做的事情.紀永和的刁矯與貪婪展現了他趁著鼠疫橫行時竟試圖囤積居奇,想賺災難財.即使因為出現了疫病症狀被送到疫病所,仍然心心念念的想著他的大豆.而傅百川與他不同,疫情一起就運用自己的中藥鋪研製配方試圖以中醫來解救百姓,雖然以科學的觀點知道是徒勞,但座位一名地方的仕紳商賈,他出錢出要出糧的行徑確實是紀永和的對比.所以紀永和死于疫病,而傅百川不但得免于難,他的妻子蘇秀蘭還因此有了身孕,讓他家本來缺一角的春夏秋冬,能夠重新逢"春".而從傅百川的專情妻子,我們也看到了另一對比,便是小說從開頭的到尾一路駕者黑馬車的王春申,這人討了兩個老婆,但妻妾都偷人,不但如此,大老婆偷的男人是個土撥鼠皮貨商,正是這個皮貨商將鼠疫由滿州里帶來哈爾濱,帶到王春申家,讓他假毀人亡,最後只好搭上屋後鄰家丈夫也死于鼠疫的寡婦,但這名寡婦也非良善安于室的女人,所以王春申雖然兔脫于疫病,卻終究困于壞女人之手,他的女人相對于前面所提的那幾位簡直就是這些壞爛男人的對比.而相對於以上這些人物,這小說裡最壞的就是王春申小妾的姘頭翟役生."宅疫生"這名字看來挺可疑,他是一位被逐出宮的太監,在宮裡被大太監豢養成玩物,他的特殊功能室替代宮裡的貓,專門表演抓老鼠給人看.是呀,貓抓老鼠.但是卻抓不了人,因為大太監貪慕的宮女總是與翟役生過於親近擾怒了大太監,他被逐出宮.因為沒了根受到眾人恥笑,欺凌.出宮來又發現自己的親人皆死於火場,投奔自己的親妹翟芳桂,卻發現她淪落風塵,又被丈夫紀永和典妻.不知是否如此,他成了一個壞事做盡的人.但我們多少從此人身上看到影射,從宮裡的落寂,流浪到鼠疫橫行的偏遠地區,象徵的王權衰敗,帝王朝代的終結,也隱喻了專制的惡壞腐愚...



   不過王春申最終選擇對對翟役生諒解.翟役生在宮裡受盡侮辱.出宮後,人們對他是可憐又鄙視,他是一個可以隨意被人輕賤的人,而自己又隨時隨刻做一些輕賤自己的事情. 王春申是最恨翟役生的人.自己的小妾金蘭和翟役生勾搭在一起,兒子出水痘,卻被翟役生舉報是鼠疫,最後白白死了兒子和金蘭.翟役生購買大量的棺材囤貨在三鋪炕客棧中,期望能賺大錢.面對這樣一個鳩佔鵲巢,害子害妻的人,怎能不讓王春申痛恨?他一把火燒了三鋪炕客棧和所有的棺材,把翟役生趕了出去. 但可能疫情中死了太多善良的人,原本期望老天把傅家甸變成地獄的翟役生卻活了下來.在疫情過去後,他體認到在意的金蘭,黃貓都已遠離不可能再回來,他已經再沒活下去的期望.相對的經歷過家破人亡,看淡生死的王春申,在最後還是選擇了原諒他.在酒館相遇的時候,王春申主動邀請翟役生喝酒和解.這也反映了人們的恩怨情仇隨著疫情的退潮一並消解了,他們選擇了看向了明天.而這裡我們又看到了另一對比,就是周慈與周耀祖,喜歲三代先後死於鼠疫,周加一門雖不稱富裕,但他們在疫情中間每日煮食送餐給隔離者,本來是一件好事,卻因為孩子一時的無知好奇,害得三代男丁一夕消亡,所幸于晴秀樂觀苦撐,而終得把"喜歲"再生回來,並沒有依此露出任何的淒苦,不悅,憤懣,或是憂愁中日的心情,彷彿雲淡風輕未曾發生過甚麼,顯然是草民生活裡與自然的另一種自我和解方式.



   至於這小說的官方治理鼠疫的真實故事主角伍連德,個人反而認為它就是交代了歷史,不是作者試圖描寫的地方風物,與人情故事的主軸,但相對也因為可有可無感,才體認到這人大表是現代科學與醫學的角色對比的是傅家甸時空環境裡對於鼠疫的無知,與對疫情的低戒備,輕忽,任意處置的心態與知識觀.也多少呼應了翟役生所表示另種國家衰亡的隱喻.以上.



2020年10月17日 星期六

艱困時代的經濟學思考

showThumbnail (15).jpg



艱困時代的經濟學思考(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Abhijit Banerjee & Esther Duflo)



    "艱困時代的經濟學思考"這個中文書名略不同於它英文書名的原意:應對艱困時代的好經濟學,不過,個人以為中書名是經過編輯思考過的,因此不會覺得有太多問題,畢竟究竟何謂"好的經濟學"實在人言人殊.因此雖然中文書名如此取有失作者原意,但可能比較不易因為引起誤會而失焦.



    就像若問我要如何讓收入分配更均等,我可能無法提供一個標準答案.但若問我如何讓吉尼係數(衡量不均等得一種指標)降低,我卻有一個無聊方式,那就是讓GDP衰退.沒錯這是個無聊的方法,收入衰退時還會要擔心分配不均嗎?但,仔細回想近幾年看過討埨收入不均等不正義的經濟書籍,不論它們採用或提出的建議是甚麼,其實多數的方式中都隱藏了我提出的無聊方式的內涵在其中,就是讓GDP衰退或是完全不看這塊,多數避談或故意忽略這一塊.反正讀者只要看到正義或均等就行了,這本當然存在這個問題.簡單說,書名中的"艱困時代"有兩種意思,一種是大環境的艱困,總體經濟面,就是經濟成長陷入低度成長甚至衰退,另一種是個人的艱困,就是陷入貧窮,而好的經濟學自然是作者提出如何來應對以上這些問題,我先說書籍的結論,就經濟成長來來說,兩位作者認為根本就找尋不到或確認不了一個真正能提升經濟成長的方式,即使是當前眾口一致的"創新"也沒有必然的保證,因此他們主張與其聚焦於無法控管的經濟成長,不如將重點轉到經濟成長無法持續下去時可能受害者的問題上,即既然不能確保技術提升來創造成長,就該改良政府政策來蓋善問題,而就解決個體貧窮困境的方式,及協助窮人脫貧上,雖然有許多種不同方式,本書最推崇的是"全民基本收入法"(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當然光靠給現金不足以解決問題,所以還由其他相關的配套措施旨在提高窮困失業者的兂言語自信,而非間單的靠"乞丐式"給予來改良窮困者的困境.



    我寫以上的例子不在反駁或反對,而在先點出這本書的創作者背景所代表的意義,我們可能因為他們的研究領域不在個人喜好或信仰的範圍而排斥它.Banerjii,Duflo這兩位作者研究領域在發展經濟學,窮人經濟,貧富不均是他們關心的重點,而我竟然要從可能不符合他們價值的觀點來寫對這書的心得,雖然GDP與吉尼係數的相關性被當成因果解釋,而吉尼係數的相對性又被視作完全代表均等衡量的指標,我們以為經濟學上的必然性正是這本書所要探索的,"艱困時代的經濟學思考"表面上是對於艱困時期的經濟政策各種可能面向的探討與分析,但從係向來看它更深入更重要的目標是重塑經濟學的應用內涵與過往被人忽略的一些面向與細節,所以我暫時拋開我個人的喜好,聚焦在這本書的本質與作者的意圖上,到後面我才回提出我個人以為的書中某些觀點盲點度.



    書是從"移民","全球貿易"談起,到"經濟成長","暖化","人工智慧"等可能產生引發的經濟問題為構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則提出作者們以為的解決之道,這兩部分的分法是我個人以為的,不是書籍真的分法.第一部分佔幅頗大,他們談個別的相關議題.就這部分來說可以有兩個標題,一個叫"反川普經濟學",作者試圖在川普所提出的反移民,發動貿易戰,提高關稅等等措施上發表反對的意見與看法.另一個標題就是"修正傳統經濟學",這意思是說作者雖認為移民並不會傷害被移入國家原有人民的薪資水準與就業率,貿易有助經濟成長,但是它們個別細目的主張也不如傳統機濟學者以為的那樣無障礙與有效率..



    作者運用了許多篇幅來談貿易或移民為何不會對於美國的勞動階級的工作機會發生絕對的危脅,主要當然都是指著反川普經濟觀點的論述.但我以為這部分不是把反川普當成重點,它的重點在重新釐清這些傳統經濟學觀點的依舊有用性,並不如政治人物所宣稱的誰是移民或全球貿易的受害者,當然這些外部因素確實會影響到紹數人的生活根本,因此針對這部分作者們也提出了它們的看法,而這些正是這本書真正的重點,在於提出一種個人"身分","品味","喜好"受到外部影響而僵化或僵固的狀態.就經濟思想而言可能從未考量過,但就經濟行為而言,這些僵固性或固化會形成一種"黏性",這樣的黏性是造成經濟政策或市場功能在現實世界中無法達到理論者所預想到的完全效率與效能.比如移民者的條件並不如政治人物所宣稱的皆是勞動階級,可能根本就與宣稱會受害者完全不同階級,又比如在比較利益之下一個國家地區的某種產業住漸衰退消亡,造成工廠外移,當地原來的住民因此失業,工廠或許可以移到外地或外國來繼續求生,但留在當地的失業者可能因維年紀,因為經濟條件因此無法轉移到他處尋求相對應類似職務的工作,也可能因為親族力量而法離開,或者因為移居他處的成本無法負擔,以至於他們不可能鉉則移到其他地方找尋更搞的工作,而在當地因為原來產業的完全移出以致於也不可能捯到與原來薪資程度相同的工作,又無法取得轉業所需職業訓練,因此可能會長期的陷入困境,這就是現實面會發生蛋理論面往往嚕略的"粘性"問題.人們自身的條件使得他根本不可能脫離困境.



   這種"黏性"特色在書中到處可見,因此從受貿易影響而遭致失業者的移動,到吉師因為比較利益而失掉優勢的產業聚落可能因為資源,人力,位置等條件以至於不可能轉型成為另一種或其他種產業聚落,又比如明知全球暖化將會對環境的未來產生影響,但相比個人的財務,企業的生存或國家的經濟等生命生存或政治因素而不可能輕鬆轉型或改善生產環境.這些都是造成未來全球經濟可能發生困境的各種原因的底層為為人所知的真正因素,而這些一班也不會寫在理論刑的探討書籍中.正是這些國家或個體的黏性以至於讓未來的經濟蒙上一層可見的陰影,相對的個體更可能因為自身的條件或是伴隨著聚落的衰落而一併掉入深淵.作者舉了許多各地的例子來表現以上的種種可能,目的並不在單純的替受困者者藉口理由,而是要讓大多數人明白一件事就是有時陷入困境並不是因為個人的惰性,或是被單純指責成為無能力的魯蛇即可解釋的,而是有許多其他相關的問題一併伴隨著一個環境變數的改變而產生連鎖效應.因此讀者們至少在遇到那些陷入貧困者時可以多些寬容與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成敗的結果來推論窮困者身上必然存在失敗者的條件而鄙夷.因為或許移民者或貿易並不如川普所言會完全搶走美國勞工的工作,但受貿易與外移者影響者仍是存在的,更何況,未來可能有一項可能真的會搶走多數勞工,創造較大失業率可能的人工智慧的運用,加上如何推動對於經濟持續成長,或如過去那樣高成長的條件可能再也找不回來了,因此可議預判未來陷入困境的人可能會增加,因此這本書的後段都在對此提出可能的解決之道.



   作者在解決受困者的問題上,最熱衷的應該就是"全民基本收入法".這方式就是無條件的轉移一筆收入給所有民眾,作者認為這種方式可以讓所有人特別是受困者享有一種物質生活所需的收入,可以讓他們在無太多壓力與憂慮之下來過正常生活,這樣才有機會持續的尋找工作,直到自謀生活..當然這種方式唯一不可能執行的就是財務面,基本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負擔吧.因此也不需要太多批評,連作者自己都知道此點.因而在此點之外,他們還提出了丹麥式的"彈性保障"模式,讓公司可以依據需求裁員,但是由政府補貼失業者俾提供他職業訓練,爭取在最短期內重回職場,或者由政府提供補貼給企業讓員工守住工作機會,第四種方式則是設立一些公共利益的工作機會如托育,養老,社區服務等給失業者,第五種模式則是提供補助給需要隨工作機會或企業轉移遷移遷徙到他地謀職者,方便它們能繼續的保有它的工作,但不論是採用如何的協助方式,這本書強調所有的行為都是基於人性尊嚴,合理,不讓受助者產生有自我可憐乞討式的心理狀太,因為尊嚴與面子或許才是許多人陷入困境的另一種背景條件,只是它從來不會在任何理論性的書籍中表現出來..



   從以上解決受困者的方式的各種條件方法中,其實已經隱含了本書的另一個未言明的基調.那就是政府的功能.那五種解決方式,都需要政府出面,可以說是凱因斯主義的延續.談到政府,自然會老生常談的聚焦在效率,與操守問題.我們在此不重複,即使作者們也花了篇幅討論了貪腐,與政府官員或執行者的消極態度,甚至書有明顯的批判川普政府的荒謬,但書終究仍認為解決貧困者問題的主要掌控者仍在政府.這方面他們似乎是樂觀的,即使已那麼多的案例並不愉快,但這就是兩位發展經濟學者的基調,要讓貧窮者運用自身脫困的難度太高,可能真的只有外力推動協助才有可能讓他們離開困境.當然要政府辦事,要全民基本收入,或種種補助措施,第一個需要的就是錢,是"財源".兩位作者提出的自然是增稅,而且主張課徵"財富稅",就是除了輸入所得稅之外,個人的累積財富也要依居依定稅率課徵什一稅,其實這個主張並不特別,我們之前看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所提的年度定率繳納的土地稅也是完全同樣的概念.所以這理問題就來了,這些福利主義所徵稅造成的結果,真的會如他們所想的是徵到最有錢那10%的人,還是最終仍舊是中位數附近的中產階級攬下了大多數的稅額?我個人為是後者,因為連作者都知道是課不到那10%人的稅,因為他們最懂得移轉財富來避稅,所以作者們又主張要設立能調查海外資產的機構或採用電子技術讓他們跑不掉,但回到現實,這能做嗎?顯然答案並不樂觀而且又回到我一開始即說的吉尼係數下降與所得分配的相關性,但真因果性如何呢,恐怕也值得研究.



    基本上這本書所談的內容簡單,雖然需要一些基本經濟雄素養,但應該不是問題.只是論述分布有些散亂,讀者可能找不到重點,我所在用的二部分分法也是個人所見,真的書籍章節間的相關性還是要靠讀者個別去推敲聯想,有興趣的找來看即可.以上.



 



2020年10月5日 星期一

白癡

showThumbnail (13).jpg



白癡(Идиот,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evsky)



    "白癡"的分量約等於"罪與罰""地下室手記"與"死屋手記"三本之合,包括厚度與內容皆是.700多頁本來就需花點時間,加上這本的寫法在寫實中又常常有意外之言.而這種意外之言又不是建構在文字內,而是作者試圖在場景,行為,氛圍與人權集體互動中的個體樣貌所呈現的肢體,情緒,情感乃至意識的描寫中展現出來的,讀者需得開一下腦洞自行聯想,不然覺得這是篇結構鬆散又拖沓的小說故事並不令人意外,個人以為這是一本難讀懂的小說,只能就個人能理解的部分來寫.



    故事挺簡單的,一位在瑞士治療癲癇病的落魄俄國貴族後代米希金王子意外的繼承了一筆財產因此回到俄國,在回國火車上他認識了一位也要回國繼承家產的商人之子羅格辛,並聽到了關於羅格辛追求美女娜塔莎所做瘋狂事蹟.回到聖彼得堡後米西金去拜訪了他的同族人葉芃秦娜,她是葉芃秦將軍的夫人,是位退休的貴族,透過了受人敬重頗有威望將軍的關係,米西金這位過去被人看不起略帶傻氣的落魄前貴族,開始進入了聖彼德堡與莫斯科等地的貴族社交圈,整本小說就在寫這個社交圈中人彼此的交往互動,許多情節看來癡愚呆笨又現實的令人不知該如何解釋,最終羅格辛殺了娜塔莎,米西金成了白癡.



    儘管有簡單的情節,但個人以為這是一本不能簡單看懂的小說.這是指一個人若沒有對背景理解或是看過作者其他作品曾經的表述,直接看這本小說基本是在浪費時間,肯定有不知道自己在看甚麼的想法,當然也不排除個別特別厲害的人能夠立即勘破.先從作者所處的時空,19世紀中期的俄國,一個舊社會舊經濟制度正面臨挑戰,西歐的科學與物質文明入侵的年代,與這種開明對立的其實俄國一直有著集權的傳統,這使得俄國的統治者曾經試圖藉由宗教之名進行更進一步的統治.統治者實則長期藉助的上帝與教會的力量保障他統治力的鞏固.而這種神教,政教彼此攏絡依賴各取所需的型態,面對著新的開明,科學,物質,金融,經濟等新觀念的入侵而逐漸有不守之勢.創造一個有虔誠信仰思想保守的是社會既有利於集權統治,有利於教會地位提升.但若信仰崩解?那是怎麼怎樣的一種社會狀態?!這類似的議題,我們在"罪與罰","地下室手記"中約略見過一部分.也就是當世界不再"被認為"是按照神旨的意思來運作,改以"被認為"由科學所主張的自然律來運行時,會是如何?"地下室手記"的第一篇即是這種表現,一切的事物特別是連宗教都成了無意義,無目的,取而代之是一種機械論式的世界觀.所有發生的事情全都變得沒有意義.因為在信仰領域中有沒有意義是過往人類衡量生命值不值得繼續下去的一種指標,如果一切的事都沒了意義,那我們如何衡量我們是否繼續活下去?那不就基本與其他無信仰的生物一般,只求肉體生命的持續而已.



     在這裡作者他試圖構建一種狀態,即舊社會消逝的價值與影響力在新的風氣與社會形態下呈現了何種的樣貌,呈現宗教或道德教義式微的真實狀態與實況.我們並不知道作者自身是否是虔信者或道德主義者,不能判斷他是否是要支持這些傳統宗教價值或道德信條,但我們知道他要呈現這些價值失落的實況.而這種失落分成兩個層面,一種是這舊式的價值,信仰,或意義本身不再被人為是值得相信的,因為新的價值出現使得原本的意義成了沒有意義的東西,因為一切成了沒有意義,也就沒有人可以憑藉這些已經沒意義的東西為繼續活下去的理由,另一種則是那些舊式的價值,信仰,與意義基本上依舊仍有意義,仍被人相信,但在某些情況下之下它失落了,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自然也就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理由,那麼原來的信仰者該如何呢?或是會變得如何呢?第一種很容易看出,現實主義即是,第二種則是不易與第一種分離,但它是這故事相對重要隱喻的一個部分.亦即如過人們信仰這些價值,意義,鳳池為存活的理由,但是當這些意義價值突然間成了質問的核心,那信者者將會如何?



     上面我將三個看來無意義的字"被認為"給標示起來.其實它正是"信仰"的意思.至於信仰的是甚麼在當代而言或者並不重要,但是在杜斯妥也夫斯基所處的時代中,卻是一個重要關竅.或至少對他與那一代的閱讀者而言很重要.它代表的是一種更高的追求,必須留心的是或許對當代人而言這種所謂"更高"的追求沒有意義,或是表明它是別人的事.但對堅守舊價值又迎接新思維的人,這種衝突便存在,且重要.但循著故事的進展,我們必須一直進行到500多頁罹患肺病不久人世的伊波萊"剖白"段落講述了他對基督信仰信念的可疑與不解處,正式突破了這一層隱而未見的內含.伊波萊是一個重病者,經常的臥病在床,以至於並不能實際的執行許多事,這讓他更加重視對於自我的思考與審視,但他這種審視卻不是對於思想或行為有太多助益,他一方面認為那些不珍惜自己幸運的貴族冷嘲熱諷,可回過頭來卻又看不起不如自己的路邊凍死者與飢者.雖然他自認命運不佳遭受重病卻也願意幫助路邊遺失錢包的醫生找到新作,可這樣的他卻又經常虛偽的以各種假掰的東做來彰顯自己引起他人注意,作者想藉由這個場景表現對於弱者的同情如何在眾人的訕笑與冷漠中被澆熄,也想透露伊波萊偶爾表現出的虛偽,作者透過了這個角色,從原先無賴假裝繼承者身分的騙錢行為,後來又裝模作樣的對道德普遍性的質疑,卻又表現出自身超越他人的前瞻性思想性優約性的假裝自殺,為了就是呈現出一個完全沒有絕對價值信仰,一切都是相對與模糊的比對,而這一切正是價值與信仰毀棄的一種呈現個案的表現,而它對應的是一種理型.



    所謂的理型就是指存在一種最高的價值或目標,在談論這最高價值具體是甚麼之前,先要談到如何理解最高價值.有最高價值,當然就有較低的價值,最高價值是使得較低價值為價值的其中一個條件,即較低價值的實現需要能夠引向最高價值的實現,最高價值被設作成一種典範理型,在宗教意義或信仰的解釋裡實現最高價值才是人生的大方向和終極目標.我們身處的世界不斷流變,所有事物都在變動,而世界只是一些欺人的表象,不是理型的表現,相對於宗教中的理型,我們身處流變世界價值是較低應該透過理性逐步邁向理型世界.在小說理,這個理型的代表就是米西金王子,當然米希金王子最終成了白癡,也大體諭示了小說作者對於信仰價值遭到否定質疑的最終結果,特別是對於那些仍信仰理型者,在外在世界的人看來,就是白癡,就他們自身而言,失掉了信仰價值衡量的基礎,除了瘋癲,就是成了無意識的生物而已.由此可以推知,結局所反射的著作者對於這一思維面對現實的態度,即毫無抵抗的崩潰,小說表現了對於世界的悲觀觀點,對於最高價值理型的質疑態度,即這個世界沒有出路,是糟糕的,是不值得經受與肯定的,但我們必須知道,這是作者藉由米希金的角色來呈現我們前面說過的"被認為"這樣的動作後果,那些信仰被認為這個世界的運作是透過神旨,信仰最高價值,信仰理型的人身處普遍性的信仰被認為這個世界當由自然律,物質,金錢所運作觀點的社會眾人時,他可能的遭遇與結果.這樣的悲劇角色並不表示作者否定理型,否定最高價值,而是要提出一種問題,若一個人知道如此"被認為"可能有的可疑悲劇下,理型信仰者當如何面對?以當時所見,作者悲觀地看待這一時代的眼淚,它最終將創造出一群沒有思想毫無差異的白痴社會.



    小說中的其他角色皆在呈現一個普遍性認為理型不存在者組成社會的各種怪異現象.大致上理型或道德主義者原先預設了一種意義,這種意義往往與一種目的相關聯,當這種意義喪失了,目的自然隨之消失,比如當善有善報在真實現實理並不實現,人們自然就可能放棄從善的可能.而現實可能是善有惡報,可能更進一步的質疑這樣的人生信仰.而最終連帶著會認為整格世界都在崩塌.這就是我們所說這理的討論不在對錯,善惡這種簡單的分野,而是對於一個信任信仰崩潰的探索.



    米希金被塑造成單純且略嫌笨拙,小說裡的"白癡".看似意外地闖入一個早已設定好的社交圈中.剛開始的優雅,高貴逐漸地被一場又一場的飲宴或聚會揭露了真面目.這個白癡最終無法在他人世界存活.他表現出對於每個人的愛,溫和討喜,是個善良與愛的典型,但卻沒有人真正理解他,世界把他這個神奇的人和其他一般人隔開,表面上人們都喜歡他,但最終卻拒他而捨棄他.為什麼他們會這麼做,以致於米希金無法避免要被整個世界,包括他愛的與愛他的人離棄.這是因為白癡的想法和別人不同,不是比較沒有邏輯,也非比較孩子氣,並非如此.這溫和的白癡否認其他人的整個生活,思想,感覺,整個世界和現實.對他而言,真實是是模糊的.他看到想要的是個全新的現實.其中的差異不在其他人重視權力,金錢,家族,國家這一類的價值而他不重視,也不表示他代表精神而他們代表物質的二分法.對米希金而言物質金錢是存在的,他承認這些東西的意義與價值,雖然他覺得這些東西沒那麼重要,但他的理想與觀點並非禁慾.反財富金錢重精神的道德聖人.對於天性和精神兩方的正當性,對於兩邊互相影響的必要性,米希金完全能和別人達成理解與無衝突.米希金和他人的差別在於,他看來癡傻又是癲癇患者,但在屢次的遭遇中卻顯又出非常聰明,極度敏銳,加上偶爾出現的洞見令他對他有一種期待,甚至有人以為他有神奇力量,能感受一切,能理解一切.但者種能認可世上一切,正面負面,好壞善惡都能有所釋然安然的米希金,所有的想法及其反面想法都被當成真的.但這麼不現實的人終究沒有值續下去,他無法解救病伊波萊,也不能讓將軍脫離自殺,至於他的憐憫與情愛於娜塔莎與艾格蕾雅之間的游移不定,或說他根本無法如普善者或虔信者宣稱的以為可以同時讓人同蒙救贖,但實際上根本不可能分割一片愛給兩個人,於是造成了娜塔莎的被害,與艾格蕾雅的出走.最終形成不性的悲劇.而發覺此種理型的主張與行為種並不能實踐在現實生活理,米希金王子自然只能成了無意識的人,也就是沒有任何想法的另類,遭到眾人唾棄或是避之唯恐不及.



    在小說裡有個隱藏的暗示,雖然其他的角色看似活在對物質高度追求的唯物主義者,毫無良心,道德,信仰.而米希金卻不似於以上條件的思想與信仰理型,但實際上,米希金若不是一開始即意外的繼承了一筆龐大的遺產,他能如此自在生活毫無物質憂慮的被人看成是宗教,信仰,高度精神的理型嗎?顯然作者對於金錢掌控未來社會生活,個人地位,精神思維等方面有著巨大影響力的面向不可逆已然清楚,這是一種時代悲哀,卻也是不得不能否認的事實.因此不論米希金是否成因為自覺害死了娜塔莎與艾格蕾雅的悲劇造成對自己價值系統懷疑甚至到崩潰因而成了白癡.他對於物質的影響觀察已然覺察未來必是信仰虛無化的時代.



   劇情結構鬆散,大量的描述行進間的動作,卻經常看來是無意義無助劇情理解的動作攪亂了讀者集中精神閱讀的可能,經常會被拉出到劇情之外,又可能因此不知現在寫這些場景或人物行為的目的究竟是甚麼,這造成小說顯出分量巨大但卻發散龐雜找不到重心之感,因此若有看不出看不懂的地方,恐怕也是沒有辦法,這是個人基本素養欠缺的硬傷,怪不得別人.以上.



 



 



2020年10月2日 星期五

廉價的代價

s29683346.jpg



廉價的代價(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Seven Cheap Things: A Guide to Capitalism, Nature, and the Future of the Planet,Raj Patel & Jason W. Moore)



   本來抱著較大期待,但這本書明顯有標題黨的問題."廉價的代價"怎麼看都是個重要的題目,可以推測應為廉價對於地球自然環境的影響,不過書的內文實際走向並不是如此,有用這個題目包裹作者們主觀意識型態宣傳的嫌疑,它實際上是談七件廉價活動,作者談這幾件廉價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導出"生態"問題的兇手.雖然對七件廉價活動歷史過程敘述可以勉強稱與自然環境利用是相關的,這部分或許可以一讀,但究其根本卻是在談資本主義興起發展對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生態環境間的負向影響,把地球的暖化或社會未來厄運的各種可能全歸咎在萬惡的資本主義這個兇手.從這個面向來看,可以說這本完全算是我選書錯誤了.



   並不是說不能談或不能試圖證明資本主義與氣候暖化或生態系統間的關係.而是必須有基本的功底與方式.首先是若要從生態學,地球氣候變遷開始劃分,起碼需要地球科學論證基礎,但本書基本上是在甚麼論述都沒有的情況下,作者就引用了"全新世","人新世"等地質學名詞開端,並認為此氣候異變當可在未來地質環境中找到相應的證明,但我以為就兩位聯合作者非科學家的身分,這種論斷太過武斷片面,以至於讀者根本切不進去他們隨後敘述邏輯的頻道裡.加上這本又引用了許多經濟學名詞,但是,作者的經濟因果關係實在令我不知該如何去評價,後來去看他們背景,發現他們基本上都是社會學領域的人,儘管研究領域可能涉及環境,或經濟,但顯然不是專長核心,而且讀者可能會沒有發現這本書所談的"生態"體系,並不是單純的指自然環境,而是融合了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所綜合出的"生態",如果一開始沒有理解這個關鍵,會誤以為這書談的氣候暖化的影響,其實它真正談的是對於過度人口爆炸所產生的問題,就是多數人廉價的生命破壞了人類幸福的可能.



   本書的基本邏輯貫與核心觀點穿整本,那就是作者們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生態"的興起是來自於歐洲文明對於邊境自然的探索開發利用而產生的,因為那邊有低成本的自然資源,因為低成本生存條件,所以能以最低的成本生產,製造,與加上奴隸勞動力,透過轉運而將這些廉價產物提供給歐洲母國作為資本投機的對象,因為有了這些就有了創造大幅提高國民生產的可能.隨著新金屬礦的生產提供了新的廉價的貨幣來融通,形成了當代的廉價擴張型的貨幣政策的始祖,資本主義就是在這種廉價的勞力,資金,貨幣下孕育,並形成一種循環,每當成長不足,文明國家就再往更蠻荒更自然的環境開發尋求更廉價的生產循環條件.最終就是一本資本主義高度發展與人類破壞自然的氣候暖化形成絕對一對一關係,同時也帶來社會系統的崩潰,廉價系統影響了多數人的生活,製造了廉價的生命苟活於下層階級,因此作者便推出即資本主義是今日地球生態惡劣的根本原因,雖然作者沒有提供該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的實際答案,但我想從行文中可以讓讀者產生幾乎必有的一個簡單的推測結論,那就是"想終當前地球生態的惡化就得滅絕資本主義",只有改良它或消滅它才能解救自然環境,解救廉價的人類社會環境.當然我推測並不是全憑空想,而是這本書裡有太多馬克思的話語觀點引用,或無產階級戰爭論調,實在太透漏作者們的專長與企圖.不過,我以為七件廉價的活動或事物,從廉價的自然開發開端,產生廉價的貨幣,強迫奴隸廉價的勞動,到產生社會廉價的關懷,廉價的食物,廉價的能源,最終形成廉價的生命其實是可以有更好敘述與邏輯,論證來形成一本好書的,只可惜空有標語與架構,整本書被寫壞了,或說,它基本上就是常見的呼口號社會學作品.



   首先,我認為在歷史時間的敘述上,資本主義的興起與歐洲向外殖民發展約略同期.而現代經濟全球化,貿易化的型態確實與西方殖民所產生的低廉原物料是相關的,但資本主義仍有其內在的發動機,那是工業革命.也就是若要談資本主義,必須多元的談它個各種成因面向與如何綜合成為今日的樣貌,然後在論述個成因與氣候變遷的關係,這或許還有可為.但是本書最大的弊病就是以資本主義就是殖民主義的另一個分身來談一切.彷彿開拓當時歐洲文明的邊疆,獵捕奴隸,罪犯漂洋過海開發新大陸,新島嶼,新世界就完全等同於資本主義,在我看來那明明是帝國殖民主義,是壓榨邊疆少數民族,有色人種勞力的一種霸權政治,但這本書一律將其視作是"資本主義",當然作者也聰明地以資本主義中的私人銀行融資或殖民地新金屬貨幣供給與歐洲統治階級掛上鉤,於是霸權統治者就成了資本主義背後的受益者來解釋為這就是資本主義萬惡的現象之一,完全避開了往殖民主義聯想的可能,也就是這書裡就只有人們破壞自然,利用自然物來生產的方式都是資本主義造成的,至於是誰有權決定哪些人可以在甚麼地方進行"破壞自然"就不是本書關心的,彷彿資本主義就可以對統治者視若無睹的任意進出地球上他們想去的任呵一個地點,即便你想指控它們有能力對統治指指手畫腳,也必須寫出這樣的論點與邏輯,但一切都沒有,只有價值認定罪咎.



   其實第一章就令人瞠目結舌,作者宣稱在文藝復興前,歐洲對於"自然"與"社會"這兩個部分的分野是不明確的.直到理性主義興起,書籍裡宣稱由笛卡爾與培根兩個人的觀點導出作者們稱之為資本主義生態第一定理與第二定理.這裡的第一定理簡單說世界是由回思考的事物統治著延伸性的事物,人類是會是思考的事物,自然則充滿延伸性的事物,而在人類中女人,有色人種,原住民都被看作延伸性的事物.所以本書認為笛卡爾的哲學思想是一種用於統治的實用工具.而第二定理是"歐洲文明必須成為自然的主人與所有者".這兩個定理推論出的結果就是自然與社會是獨立的存在,而自然必須被社會統治,而隸屬統治者中最重要的就是歐洲文明.這段敘述最大的問題是,作者偷換了笛卡爾的概念,或是故意解讀,乃至於過度解讀那些理性主義思維的意見的範圍.我如何也不相信笛卡爾與培根的意思就是歐洲文明統治其他文明,統治其他民族,統治女性,這種意識無意識之間的二分法,社會與自然的二元化,到了就作者們那邊竟推論包括少數民族,女性,有色人種都是笛卡爾等認定的"自然'的一部分,是該被社會統治的,這樣豈不在宣稱笛卡爾門等理性主張者同意奴役黑人,白人權力優於有色人種,女人地位不該如男性.但實際上這些理性主義者根本沒說過這樣的話.即使當時的時空下黑奴,女性地位低下,印地安人不算人類為可見的事實,但並不表示這兩者有必然關係,所以我以為作者的故意延伸解釋簡直令人瞠目結舌,過度詮釋.



    又如作者們談廉價關懷時,是認定婦女從事無現金收入家庭或家事工作是一種廉價的關懷,因為這壓低了家事工作的薪酬,連帶也影響了其他工作的薪資水準,是助長廉價薪酬的元兇之一.個人部分同意這種推論,但是無酬家事工作並不是自資本主義出現才有的現象,這幾乎是有家庭歷史以來就出現的現象,要如何將這種廉價的關懷歸咎玉資本主義呢?顯然除了主觀的立場外,我實在只能眼看作者正經八百的胡說八道.



    雖然我完全不同意作者的諸多舉例與推論,但個人卻認為這原是一個好題目.地球人口到多少才算合理?現在算不算人口過度爆炸?人口爆炸必需讓社會開發更多自然資源,同時有更多人分割被創造出的財富,資金,貨幣,然後就產生本書所談廉價系統下的影響,面對資源不足時該如何面對?這些的答案其實都不簡單,我其實也不同意作者最終提出的認識,賠償,重建,再分配的概略性說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這顯然暗示書籍的最早發起點就是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因為人口過度所產生的影響,在工業革命那個年代人類的主要問題焦點是放在如何解決食物不足,疾病等基本生存能力的困難上,而今日的人口爆炸問題除了可能的食物問題.還包括了現代燃料,家庭生活的舒適,居住問題,與為了收入的過度勞動工時問題,所以作者們很明顯的再看到古老的人口論在新世紀中可能產生新的問題,只不過作者的答案是從馬克思那邊尋求到靈感,以至於本書充斥著階級革命或是價值剩餘,資本榨取等觀念,但又無法真正地搭上自己要提的的問題與現象,以至於無法自答.



   簡單說,這本書不建議拿來看,除非是馬克思信仰者吧,但即使如此,信仰者可能也會被作者飛來的推論給搞得暈頭轉向而覺得不知所云吧.以上.



 



白癡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