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6日 星期六

紅色巴西

s9063624.jpg



紅色巴西(Rouge Brésil,Jean-Christophe Rufin)



   天主教最近舉行亞馬遜主教會議期間梵諦岡附近的一座教堂內的亞馬遜原民雕像遭人偷竊丟到河裡,教宗方濟各因此事公開道歉,包括衛報等媒體認為這代表教廷內的保守勢力所存的種族歧視,與對教廷在移民,貧窮,環境議題上過度涉入的不滿.會議期間教宗表示未來可能允許在亞馬遜地區受封已婚男性擔任神職.這可能成為天主教1200多年來放寬限制已婚神父的先例.這兩件事表面上獨立,卻能看出天主教既想擁抱大眾更深入影響全球,同時又為全球化帶來的問題影響反噬,新舊兩股勢力交錯,宗教掌權人的既要顧及新市場帶來的新勢力問題又要安撫堅持傳統保守舊勢力需要.,



  同樣是巴西,同樣是天主教,把時間往前調到1556年,Rufin發展出了這個故事."紅色巴西"又是本法文小說.小說故事的時序比前面的"布萊希特的情人"更早,是以16世紀中期一群信仰天主教的法國探險者前往當時屬於葡萄牙殖民勢力範圍巴西的故事,探險帶隊者既有虔誠的信仰,又擁抱著建立極南法蘭西的夢想,想建立海外南方的法國領地.經過艱辛的航程到達目的地,建立小島橋頭堡,他們一方面要探索巴西散布未知敵我難分的野蠻民族,要對付早一步抵達巴西判逃的白人通譯的劫掠,要應付後到的喀爾文宗新教教徒在教義與統治權力的挑戰,基本的故事結構通俗,就算拍成電影也不會意外,如果不是閱讀到其中一段講他們從沈船中找到一隻金屬管子:長笛,並拿來吹奏,我不會發現作者有一些時代錯誤認識的問題,長笛一直被列為木管樂器原本是木製的,要到18世紀末才出現金屬製成的長笛,後由貝姆改良成今日所常見機械按鍵的形式,所以小說幾乎讓金屬長笛提早出現了200年.當然不在意的人可以忽略.



   法國克拉摩根家的一對兄妹朱斯特與可蘭獨自住在自家的城堡中,等待他們許久未歸的父親.其實他們的父親幾年前早已過世.但別有用心想霸佔兄妹家產的議員伯母卻欺騙兄妹說父親到遠方征戰.並宣稱近期有一隊國王派出的遠征船隊能帶他們到父親所在的地方.為了方便尋找父親妹妹可蘭假裝成是一個男孩科隆與朱斯特上到了由維爾嘉農帶領的船隊出任通譯.維爾加農事個身經百戰的騎士,效忠國王,篤信天主教.他帶領的這隻船隊是要到巴西去建立法國在新大陸南方的領地.經過艱苦的航行後,船隊終於抵達,並在鄰近海岸的小島建立根據地:科里尼堡,他們一方面構築加強防禦工事,一方面與大陸上的原住民聯繫試圖交換生活物資,與原民的聯繫初期並不順暢,所幸有一些比他們更早就到了這個地方的白人通譯充當雙方交易的中介,白人通譯以禿鼻烏鴉為首.但是禿鼻烏鴉充滿著野心,並不滿足於仲介商品的利潤,還私下中介帶著印地安女人偷偷給新移民性交易.由於維爾加農篤信教義不准他的部下有任何奸私荒淫的行為導致許多人不滿,又因為管理過於嚴苛遭致許多人乾脆從小島偷溜到大陸上.為了懲治防治外逃現象,維爾加農用計殺了禿鼻烏鴉,並告訴克拉摩根兄妹他們的父親幾年前就已身亡的事實,這讓兄妹了解到他們不可能在此尋到父親的可能,卻也自願繼續留下,禿鼻烏鴉死後部下逃島的問題並沒有解決問題,一個在船上與兄妹結為好友的青年馬但就是受不了這種枯燥嚴肅生活不但逃了出去,還接下了禿鼻烏鴉的地位成了最大的勢力.可蘭則為了成為通譯而深入原民部落與杜卡族巴拉瓜秋成了好友,她被他們視為"太陽眼",並理解到當地有一個在16世紀初期就來到當地的法國長者伯羅,不但深受原民敬重,還完全的理解融入到當地生活.因為陷入困境又怕後繼無援,維爾加農派一隻船載著部份的物資回國並帶訊向國王與喀爾文求助.在隨後的幾年,維爾加農傳授朱斯特劍法並鼓勵他大量閱讀.而可蘭則長期在小島與杜卡族間來往不但越來越熟悉原民生活與語言,也逐漸的喜歡上這種自然的生活.終於有一天來了新的船隻,原來是當年維爾加農向外求助的喀爾文派他的部下來了.由杜邦率領.本來這群人帶了新生力量與資源,卻不料他們的新教主張與遵守天主教傳統的維爾加農格格不入,從教義解釋到宗教儀式過程,以至一個小島分裂成兩群人.雪上加霜的是早在維爾加農從法國出發時,多事的威尼斯人在船上安插了奸細,為了防堵法國人在新世界的勢力擴張,威尼斯人悄悄的與葡萄牙人聯繫上,駐紮在巴西的葡萄牙殖民者派出使者暗中與馬但結盟共同對付科里尼堡的法國人.維爾加農一分面要應付新教派系對他統治權的挑戰,又要面對可能的外敵,可謂是內外交迫.



   在一場新教徒主持的婚禮上,雙方又為了新人是否要塗抹上聖油再度鬧翻,維爾加農下了最後通牒,新教徒必須在十五天內離開小島.杜邦帶著他的人馬離開小島投入馬但陣營,朱斯特則因為拒絕對他施展媚術的新教女子歐德慫恿他殺了維爾加濃的建議而被她用刀刺傷.加入馬但陣營卻得不到尊重與利益,又無法對成功的將雞低教義傳給原住民下,杜邦決定率領新教徒搭船回國.而杜爾加農知道了杜邦的去向後,害怕他們回國向國王搬弄是非,於是決定自己也啟程回國,將碉堡的統治權力轉給朱斯特.朱斯特本就不適任,加上又無敵人可供對抗,於是任意散漫下小島遭到瘟疫侵襲,傷亡了大半,這時有艘船隻因為迷航跑到了小島附近,帶來了葡萄牙龐大的艦隊正對著科里尼堡而來,自忖不敵的朱斯特只好向原民求助,於是跑到了可蘭所在伯羅部落,此時伯羅已身亡,由可蘭接任部落統治大權.可蘭已在勒多雷的告知下得知自己的身世,原來勒多雷早年曾跟隨在克拉摩根麾下征戰,可蘭便是他們在義大利的一個山嶺村莊救下的遺孤,他與朱斯特並非親兄妹,而克拉摩根當年是因為不願遵從法王的命令發動不必要的戰爭破壞和平的命令而遭法王派人暗殺.所以可蘭嶼朱斯特的這次相見,打破了他倆長期以來異樣的兄妹情,而攤開心扉成了情侶.此時曼德沙率領的艦隊已抵達小島,一陣狂轟猛射後他們興奮的攻入城堡,卻只抓到一個活人,此人就是當初威尼斯人埋下的奸細維多里歐,當得知城堡裡的人早就隨著朱斯特撤退到原民部落,曼德沙非常生氣,把前來邀功封賞的馬但給槍殺了,此時四周想起砲聲,在朱斯特的指導下,原民利用他們帶來的炮像海灣射擊,雖然葡萄牙人清除了法國的殖民企圖,卻從此開始要遭原民的反撲了.那些提早回國的杜邦,維爾加農,自然還需要政治,宗教上有一翻浮沉,可蘭與朱斯特則從此長居在這塊與自然結合的土地上.



   小說的企圖很清楚,想透過自然的力量,以生物互相吞食獵捕的現象來傳達一種觀點,不同於文明人類,他寫出了一個表面以宗教教義提倡善良更各種美德的人類社會,實際上卻非如此,光是一個宗教儀式中麵包所代表的意義就能產生分歧而讓信仰同一宗教的人相互砍殺,這些教士門面上滿口聖經道德美德箴言,卻動不動就要吊死人,淹死人,槍殺人.這是一個人吞人的世界.相對的自然以他莫大的力量賦予各種生物,石,山,星,雲有著各種力量與神靈.自然也吞食著彼此,但是這種吞食卻不僅止於消滅對方,還讓對方的能量靈魂透過脫離死亡繼續延續下去,這是一種讓生靈生生不息的吞食,有別於文明社會那種人吃人的吞食.這以伯羅的50年原民生活與臨終前救下巴拉瓜秋的情人將因為是不同部落人將被杜卡人殺死的橋段來演出,他以自己在此居住了50年已經被這裡的生活,水草空氣雨露食物及各種生靈吞食了,他宣稱自己早己被這個外人視為"食人族"的原住民給吞食了,就是從這樣的角度,你知道了作者的企圖.除此之外,一個對於國家信仰的荒謬也在這裡展現,仍然是相對於巴西叢林中的那些印地安人,杜斯特一直崇敬著維爾加農,以他的信仰為信仰,學習他的騎士精神與武術,並追隨著接下了極南法蘭西的重責大任,然而實際上是他的天主信仰困惑了他的情慾與情感表達,他的騎士精神與武術只能拿來構築無謂的防禦工事,卻無法抵禦一個女子的偷襲,更諷刺的是他接下的守城任務,法王所賦予的崇高的責任,卻是他的父親當年所不願遵循追隨的,因為那裏除了殘忍屠殺,無意義的戰爭外,還讓所有的人失去自由.相比於可蘭拋開了歐洲文明加在身上的一切,他以自己隻身延續克拉摩根拯救她時所期盼的和平自由的精神,也回頭來又救了克拉摩根家的傳人朱斯特.這一切都對比整本小說裡呈現出歐洲殖民主的貪婪與國家主義的殘忍殘酷的現象.



   基本上這本算是通俗性的作品,整體讀來輕鬆無礙,但是相對的故事感略嫌薄弱,愈通俗話語來說就是不夠狗血,新教與天主教的對抗,或是歐德嶼朱斯特的曖昧情感,還是朱斯特與可蘭間那種超過兄妹之情的兄妹之情,抑或勒多雷突然的受維爾加農懲離開又能交代他與克拉摩根的往事,都有點顯得不太連貫且突兀感,使得整體有點重重拿起卻輕輕放下的感覺,讓人讀來總決還不夠味,這點顯然是有些可惜的.以上.



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永久檔案

s33485066.jpg



永久檔案(Permanent Record , Edward Snowden)



   "永久檔案"是表述一種狀態,是屬於這個資料數位儲存年代的新生現象,可能也將是永久現象.隨著紀錄方式的數位化,一個人自出生到死亡間的聽說讀寫生活動態食衣住行活動全都透過數位工具來執行,紀錄,於是自然而然形成一個個人一生的龐大資料紀錄散居各地.今天如果有人能夠透過科技的方式將這些資料全部集中紀錄且保存那麼自然能形成一塊個人檔案,因為電子資料的簡易複製性,這檔案有可能成為永久檔案.但是誰有權能集中,能調度,能利用這些資料呢?理論上除了資料主個人外應該不存在哪個人或單位擁有這種權力.但實際上卻真的有單位在做這種事,利用科技監控蒐集全民與他們懷疑為敵人的所有數位資料.那就是美國它的情報與國安機構,所謂的稜鏡計畫(PRISM),這本書就是揭發這件事情的美國情報單位技術人員史諾登(Snowden)寫下的自傳,主要還是關於對於國家監督民眾竊取資料的想法與看法..



    史諾登的自傳.通俗價值上,此人並沒有屬於成功學的特別事蹟成就,或是創造改變歷史轉折的發現來做為名人傳記基礎.他只是做到一件觀念上正確但多數人做不到的事,就是揭露國家違法大規模侵害人類基本權利的行為.這事的難點在所謂正確的事往往是與其他的事相比呈現的.如果相比的是個人最大利益,公司最大利益,到國家最大利益時而發生價值衝突,一個人會如何選擇作為其實不易判斷,不易評論.人類安全與國家安全何者為大?又如何定義國家安全,誰來定義,這都遠比它字面上的意義難多了.因為五年前我們就讀過"斯諾登計畫"這本書,所以並不打算重複探索整個事件始末,只集中在那些數位採集產生對於人類社會國家的影響與問題.



    明明知道正確但人們寧可選擇無視的事並不少見.我們前面在"鯨吞億萬"中看到的國際五大會計師事務所,跨國投資銀行的劣行,儘管早在許多金融詐騙案中都見到他們違背職業道德規範的行為,但他們依舊死性不改,為什麼?或許"違規"本身早已成為要當個成功行業老大的必備準則,難道行業裡沒有願意挺身而出者?有,但與他個人利益與職場發展相比,正確就改變了.又比如新聞媒體本來是第四權應該來監督政府執政,可本地的媒體產業卻只有立場完全投效政黨的媒體,於是形成了一個怪異現象,當一個媒體立場上支持的政黨成了執政,那個媒體就成了政令宣傳機器並反過來監督在野,表現出來的社會整體現象就是隨著政黨輪替,媒體輪流成為監督在野的官方打手.而這明明與我們所知道的第四權背道而馳,難道全國的新聞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嗎?當然不是,但與要保住一份工作,或是真的是只是做一名小螺絲相比,正確當然又被改變了.從實際的例子中可見史諾登的選擇並不容易.即使曾經反抗過國家機器濫權的人也不代表當他成為國家機器時不會濫權.所以看吹哨者的傳記並不求有甚麼改變只能當娛樂,頂多看成對社會現象的狗吠火車.



    所以要提媒體這個第四權,不僅因為剛好符合實節,其實也是Snowden在這本自傳裡提出的橋段,他想要揭發政府大規模入侵人民財產竊取資訊的真相光憑個人是不可能的,很可能為成事之前就被秘密逮捕下獄或祕密被做掉了.而在網路媒體發發達的今天,史諾登依舊了選擇了像"衛報","華盛頓郵報"這種傳統媒體為揭密合作對象,並不單是因為傳播特性差異,或品牌信譽大小,而是這種傳統媒體還存在真正的新聞人願意與濫權的國家權勢抗衡.這些人有著基本新聞專業能力,強大的人文精神,與身上存在著為一個人最起碼的尊嚴.他們也許老派,卻有一定的價值信仰,最重要是在美國過往的歷史上,新聞人曾經不只一次勇於揭露政府執行濫權未經發法律許可的行為.有這個傳統,自然就有著延續這種傳統的人.沒有這些人的堅持,要單憑吹哨者或是駭客小孩是不能成事的,而史諾登正是看準被國安單位討厭或監視警告的新聞人才會真正的協助他揭發陰謀,因此有了這樣的老新聞人監督者才有了史諾登能夠成功的揭發並逃離美國.而本地並沒有這種優良的傳統,反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過去習慣為黨國服務的新聞人仍占據多數媒體新聞主管,而年輕的一代多為技術型工作者,本身沒有自覺也容易在管理系統下被同化,當然也存在只求名利或想嫁豪門的新聞人,所以遙控器逐一按下只發現各新聞台內容的差別只在他們各自黨國定義不同而為不同黨派的執政者服務不同,更誇張的竟然有長年都在監都在野的新聞人,誰執政她就支持誰,顯然也是個有趣現象,新聞人與新聞業為黨國服務成了另種傳統.而這也是本地有太多的不為一般人理解的詭異案件真相通常都不能為人所知的一種結構上的必然,所以對極有權位者有任何長年詐騙虛偽事件在這個結構下應該也不會有媒體膽敢揭露,並不意外,要知道在"鯨吞億萬"裡,連馬來西亞那樣的國家都還有"the edge"這樣的媒體勇與揭露首相納吉的醜聞,但自認為更先進的我們,卻沒有這樣的新聞人與媒體,豈不可笑.



    通常對於這些電子紀錄的蒐集與監視可能會在一個人身上衍生出兩種相悖的觀點,只是多數人不自覺.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知道對岸有一個天網工程,就是在大街小巷架設高清監視器,隨時可以來監視是否有不利社會安全的事,現代科技這些監視器即時掃下的人臉可以透過AI的人臉對比找出街上可能的嫌犯,或是他們的政府蒐集人民的指紋與DNA等生物數位訊息,於是就有人會單向思考這是獨裁國家在監視人民的惡劣手段,取笑他們這種政府獨裁作為.但反過來當咱們街上也是滿大街監視器,或是想在身分證中掃描指紋被人提出異議時,就有人會說你不做壞事為什麼怕被蒐錄這些資料.顯然,人們對於工具技術的信任會因主管者而異,但這樣對嗎?,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國家安全".許多人常以"國家安全"為名來進行許多法律不容許的行為,戒嚴時期曾經如此,但以國安之名進行某些必要的手段也不可或卻,因此法律在其間將辦驗重要的權衡判決角色.畢竟誰能保證我們永遠不會出現一個濫用權力的執政者?萬一出現了豈不就跟對岸完全一樣了!何況,這個世界絕對存在一個高於以國家之名忽略個人身體財產權的普世價值,那就是人類基本的生存權,工具能否存在是一個命題,而誰該取用該如何使用,就是個嚴肅的法律問題,其間包括的條件與思考面向遠比我們直覺反應與權威價值更重要,只可惜就與前面媒體的墮落現象一樣,一個人對於人究竟是為什麼生活在這個世界缺少自覺,缺乏個體的自我意識.而讓集體的魔鬼統治了人心,於是人們一方面希望自由民主,卻又不排斥極權控制,如此現象豈不矛盾.何況以國家安全之名扣人帽子整肅他人的現象時至今日仍然不絕,並不是一個少見的現象.



    為什麼我們會提出法律,而不在主管者.因為我們不能刪除自己的權力.在電磁紀錄裡並沒有真的刪除這件事,它的刪除只是把人類不想要的資料移到某個區塊隱藏起來.是的,隨然很多人並不在意別人如何取用他的數位資料,反而很高興能因被廣泛的使用而獲利,但那也只是在大家都是和平善意的基礎上所發展出來的認知,但人類的自由與平等是不能建立在這主善意上的.更不能隱藏這種權力,因為我們不知道何時會出現一個獨裁濫權的人,即使我們是號稱民主社會,實際上當第四權幾乎完全崩壞,又沒有任何制衡或自覺時,若連最終的法律這一層也丟失了.那麼就將淪為我們曾經看過的一本書名的狀態:"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沒了自由法治民主,那麼就算叫超級宇宙國也是失敗的,但沒有意識到這點的恐怕很多.



    這一本自傳行文尚可,但如我前面說的它旨在揭露美國政府違法監控竊取全球人民的電磁紀錄,包括德國總理的電話都被監聽等的非法行為,傳主書寫關於它如何思考行動,規劃行動,與執行的部分尚可一看,他思考數位資料的所有權與運用權有一定的看法.但除此之外,畢竟都是個人做為國家安全局或CIA成員的生活情況描述,其實並無秘辛也有點冗瑣.對於不想思考那些數位資料監控影響只想看背叛CIA故事的人或許看看電影Snowden即可.以上.



2019年10月19日 星期六

布萊希特的情人

s2990284.jpg



布萊希特的情人(La Maîtresse de Brecht,Jacques-Pierre Amette)



  依舊是本法文小說中譯本,但"布萊希特的情人"奇在作者Amette明明是個法國人卻寫的是1950年代的東德,且是與法國完全無關的東德國家安全局(stasi)監視人民活動的一則故事,這就好像讓我們本地作家用中文寫篇菲律賓反政府游擊隊的故事一樣,非常跳tone,但顯然必需有相當的信心能力才敢寫它國題材吧.Amette發展出的這故事並非全然虛構.小說的主角人物布萊希特(Eugen Bertholt Friedrich Brecht)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他是一名劇作家,曾任劇院編導,信仰馬克思,與無政府主義,參與過德國工人運動.1933年納粹執政後屠殺共黨,布萊希特被迫流亡到瑞士,丹麥,芬蘭等國,二戰時他跑去美國.戰後美國壟罩反共的麥卡錫主義,布萊希特因此又被懷疑與共黨活動有關遭FBI長期監視.他在1947年返回東德,定居東柏林."布萊希特的情人"就是以他返回東柏林後被東德國家安全局監視所發展起來的虛構故事.小說架構出東德高層認為他早已習慣美國的資本主義生活,此時跑回東德必有可疑,甚至背負情報任務.



   布萊希特中學時曾取笑當時德國的口號"為祖國犧牲是美好榮耀的'是一種宣傳,只有笨蛋才會相信,這固然反映了他很小就有無政府主義的概念,也可以對比他何以一再被他定居的國家政府懷疑忠誠."真理是時間的孩子,不是威權的孩子"這是他的名言.我們把他過去的言論在此表達並不是要討論他是善良或邪惡的人.而是要給人一個對這人物在真實世界裡的主張與虛構故事裡的那位"布萊希特"做個對照.不必因為他去了東德就必然認為此人如何如何?!也可只是單純因為他的左派思想才讓他去了東德.他在東柏林出任國家劇團要職,所以真實世界裡布萊希特是否曾被東德監視不得而知,但監控人民活動確實是東德共黨的日常活動,如家常便飯,拿布萊希特做切口並無不可.小說裡國家安全局的官員漢斯.特洛招募了一名女性,女演員瑪莉亞.艾希進入了布萊希特所掌管的柏林人劇團,她負責接近布萊希特成了他的情婦,利用在他身邊的機會隨時蒐證找出布萊伊特私下發表不利政府的言論或是為敵人工作的證據.



   整個故事是簡單的.瑪莉亞進入了劇團,排演,演出,聚餐,巡迴,與布萊希特調情,激情,偷情,偷拍,翻找,與漢斯秘密聯絡,交付蒐集資料的底片,然後偶爾閒聊.她的演出並不特別,也沒有引起大眾的注目.她不想與布萊希特來往,遑論發展關係,更厭惡劇團必須的公關酬酢,無聊的宴會.她喜歡上漢斯,漢斯也對她有情,但他們只能是監視者,國安局官員,與情蒐者的角色,但千萬別把"布萊特希的情人看成色戒.".因為個人不以為它要表達是通俗情節裡的男女情感.當然也沒太多感受到這是本嘲諷時代愚蠢的作品意圖,或說對那個人人受監控社會乖離的表述.正當我這麼想時,一段故事情節突然跑出來,就是小說中布萊希特要向瑪莉亞解釋甚麼叫"疏離效果"時,用了一對夫妻的相處當例子,一個自我中心的妻子想要強迫他的丈夫去勞動,但丈夫並不想受他影響,於是呢一個成熟的丈夫若想擺脫妻子的決定,便要越會強迫自己想到妻子的好,越發以客觀的態度處之,不但不能發火,反而要強迫自己明白這一點,接受這點."沒甚麼比不貶低某人就離開某人更難了".然後小說劇情就讓瑪莉亞從布可夫回到東柏林,接下來便是在漢斯的安排下轉赴西柏林,後經過一連串的政治甄別從此在西德生活下來.



   "疏離效果"主動自小說裡的布萊希特口中跑了出來,這絕對是異常的,而我突然有了這是作者在運用這位劇作家的手法與思想在向他致敬的想法.如果今天我們知道這是一篇關於東德國家安全局監控對象的一段故事,那麼我們很快了就有了必然的投射與想法,以為這故事內容,結構,劇情該是如何.可是布萊希特偏偏對這種傳統的劇情演出不以為然.他提出的疏離效果就是讓演員與角色,觀眾與劇情保持距離,他不提倡那種觀眾與劇情共情的劇目,反而主張刻意地打破情節,避免共鳴,疏離觀眾的劇情間的情感,而他的目的是要觀眾有機會逃離創作者思維所撒出的包圍壟罩宰制,有機會進行獨立的思考,有機會有一種個人新的觀點與感受.所以,在小說這裡,我們沒有看到一個說著長篇大論指導演員該如何演出的布萊希特,反而常以"不知道"帶過,作者也沒有對於布萊希特在東德生活的日常有著緊張被監視的不安與描寫,反而看到一個自在優游縱橫周旋在各界的名人,或是一個生活小資放縱情慾不絕的男子,沒有半分流露出流亡者該有的驚恐與隨時警覺,因為作者很清楚的知道布萊希特的想法中演員就是演出的人,不是他這個指導者掌控下的魁儡.所以當小說中的他以"疏離效果"指導著瑪莉亞時表面上是指著他做為一個劇場演員的演出能力與方式的窠臼,還不如說實際上他正是以自己的理論拆穿了瑪莉亞這個情婦的特務身分演的太差,以至於他立刻就能知曉她的目的,只是他自始至終未曾言明拆穿而已.所以很早劇情便以"我不在的時候,妳老是到我房裡來;我在的時候倒又走了.下雨的時後妳去散步,陽光普照時,妳又關在房裡.我想要妳的時候,妳扣上襯衫釦子,緊閉雙腿,我早上跟客人一起喝香檳的時候,妳就來文我的床單,看看是否藏著低劣的想法,我不知道你究竟會不會找到你要的東西"來表現出布萊希特的睿智與洞察力.由此可見布萊特希早就猜到了瑪莉亞的身分目的,並沒有拆穿,而作者全文中也順應著沒有拆穿,沒有任何的尷尬,瑪莉亞自己也知道任務的了結,但是讀者必須自己透過這些細節與鋪陳讓自己知道,否則便會顯得意興闌珊.這便是一種"疏離效果".當然作者並未如是表示,甚至可能從來也沒有這樣認為,因為這便是疏離效果讓我自己引領自己這樣想而已,而無關正確與否.



    也因為如此,這是否是描寫二戰後德國蘇佔據區破敗殘缺,政治上的狡詐猜疑,或是人性因互相監視而扭曲對我來說並不重要.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透過了瑪莉亞想與漢斯生活在一個小島的願望破滅,安排了一個從頭到尾都被安排的女演員的卑微心理,來反射時代巨變下小人物無從選擇的困境,她的父親與丈夫都是納粹支持者被迫二戰後流亡他國,最終連死亡的消息傳來都顯得已毫無心悸,而有這種父親納粹把柄下既不能生活在西德,又要被東德國安局拿來強迫做為當特務的籌碼,在劇團內她始終是個被擺佈的演員,既沒有闖出名聲也沒有贏的尊重,因為大家都知道他要來做甚麼心照不宣,舞台上如此,飾演情婦時如此,連布萊希特的老婆都不在意她,與漢斯相處時如此,即便雙方皆有情卻不能突破那一條線,所以縱使最後得以身免的逃到西德,但那終究不是她主動的選擇,而大人物呢?布萊希特一樣不能自我安排,只好盡力的演出下去直到壽寢.以上.



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

三個折不斷的女人

s11095204.jpg



三個折不斷的女人(Trois femmes puissantes,Marie Ndiaye)



   依舊是本法文翻譯小說."三個折不斷的女人"與前面"溫柔之歌"一樣沒有宏大場景情節,沒有曲折故事編排,是在平常生活裡找尋著關鍵時刻與景致,然後可能直指社會醜陋卻又為人裝作不存在而隱蔽現象.作者Ndiaye是位塞內加爾移民法國的第二代,所以小說與溫柔之歌一樣反射出作者個人經歷的同步眼光,.三個折不斷的女人是透過三個女性與他們所處家庭環境空間的現況來寫男性主導架構的社會價值家庭關係對於個人的影響.三個折不斷的女人呈現的就是三個,應該說一個由男性構建出的社會觀家庭觀帶來的生活壓抑或箝制最終造成破壞,而這本小說所寫的焦點之一"跨國婚姻"其實不是個陌生題材,特別是這倆個國在各方面都有相當不同或差距時,問題是潛伏的,原法屬殖民地與法國人民之間的婚姻,本地民眾與東南亞或對岸人民間的婚姻,兩者呈現的風貌看來是沒太多差異的.



   書是以三篇中短篇小說合成,三個聯繫薄弱卻安排巧妙的故事,各自講述三個塞內加爾裔女性的悲慘故事.第一篇的主角是法非混血的諾拉.她出生在非洲,後移民法國.幼年遭父親拋棄,長大後憑借自身努力成為律師. 三十八歲那年,應父親的要求回到非洲故土,卻得知父親破產,繼母被殺,弟弟被控與繼母有染,因愛生恨而掐死她後入獄.然而諾拉探監後才知道實際上是她父親殺死了繼母,弟弟只是頂罪而坐牢,而她回非洲的任務只是為了幫弟弟辯護.如先前所說這小說的敘事性與故事內容不是主軸,每一篇重點都是想描述一種親情間的關係,變態的尷尬的或是冷漠的,第一篇呈現的是一種關於在父親暴君式陰影下成長的兒女與親情狀態.諾拉的父親蔑視女性,也歧視自身所擁有的非洲血統,他一心只想有個白種的子孫,他到了法國遇到了諾拉的母親,最終在此生下兒子而實現夢想,但隨即拋棄了諾拉母女,而在離開法國回非洲時,帶走了諾拉的弟弟索尼.他對諾拉的法籍母親沒有一絲感情,蔑視兩個沒有長成白人模樣的女兒,經常用刻薄言語暴力當面批評她們的長相,舉止.這個暴君回到非洲開創事業賺了大錢後,一再與不同女人性交,卻終究沒有再生下一白色皮膚的小孩.而這個自傲自卑寡情無義的男人多年來將索尼置身於過度的保護下,使他看似經濟生活滿足,又一路順遂,但實際上離開學校後,索尼無所作為,甚至無法離家獨立,開口回應別人時總是帶著一股神祕的笑容,但是笑容裡隱藏卻是毫無精神意志,充滿了悲傷困惑.這次回到非洲的探訪,諾拉意識到她父親早已化身為一個魔鬼,坐在了她們姊弟的肚子上.在父親加諸給她過往的生命經驗,讓她失去了女性的柔軟,失去了愛人的能力.在法國她努力打拼成為一名律師,結婚後生下女兒,但不幸的也離婚了,帶這女兒獨自生活.在這種經歷下她替自己的生活建立了一種刻板秩序與型態的生活模式,她害怕生活再度失軌,因此不允許任何有可能影響或扭曲她生活軌道的人事物.但是一個同樣離婚帶著女兒的德國男人雅各布進駐她的生活,她所能做的,而她能自然回應卻不是從容接納,而是時刻保持著警覺與焦慮,惟恐被他破壞了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秩序與權威,原來她早已成為她所痛恨的父親那樣的人試圖想要掌控當前法國家裡一切. 因此這趟非洲之旅當她回到家鄉,目睹父親的失敗與衰老,得知弟弟入獄真相,雖然她不能擺脫或改變父親的長期習慣態度,但暴君以被生活折磨成了普通人再也不能完全掌控,讓她有了真正的覺悟.她做了弟弟的辯護律師,決心把弟弟帶出監獄不管是那個囚禁他的牢房,或是一直監禁他的暴君家庭,她想讓暴君也有所改變與領悟,她也決定以自然,寬容,自在生活的對待雅各布與女兒.也許的存在也許可以讓生活更好,她要完全擺脫坐在她肚子上的魔鬼.



    第二篇裡"折不斷"的女性主角芳達在整篇小說裡始終未曾以正面示人.關於她的故事與悲劇,Ndiaye是透過描寫她丈夫魯迪的狀態來呈現的.芳達來自非洲嫁給了白人魯迪,後順應魯迪的要求移民來法國.魯迪是個老師教授文學,長相是標準的白人,在非洲著個地方行為舉止充滿自信與活力.芳達愛上這樣的他,跟著他離開自己的國家,選擇來法國生活,本來應該從此過著希冀嚮往的生活.但是魯迪當初向芳達描述的未來生活,在抵達法國後卻始終無法實現,魯迪的工作不順,芳達原先在非洲還能在學校任教,但到了法國卻找不到工作只能當一名家庭主婦在家帶小孩.經濟生活的不順遂讓魯迪的精神狀況不佳,粽是陷入對過去的回想,讓他認為自己的悲劇一定是他父親帶來的.原來魯迪的父親35年前來到非洲做生意,因為懷疑他的非洲合夥人私吞金錢,感覺被騙下就駕車撞死合夥人,後來在監獄裡以手槍自殺了.父親殺害合夥人事件讓魯迪合理化解釋自己得到如此困境的原因.他以為是他的空想和盲目樂觀.帶給芳達來法國的希望,卻也把芳達拖入深淵,這一切正與他小時候的經歷有關,因為他父親一個人在非洲創業時,她母親帶著他在法國生活,但因為父親的遭遇讓她不喜歡非洲,連帶著似乎並不是非常關心他,反而經常照顧一個大他幾歲的男孩,而這個男孩後來還成了他的老闆,因此他一早即感到不受母親疼愛,非洲的父親後來又自殺,他認為是靠著自身努力才能取得學校成績,能夠自我提升到教授文學.小說裡呈現的魯迪是個懦弱,敏感,多疑,神經質.開著一輛破車縱橫小鎮的瘋漢.那天早上他不經意又對妻子芳達說了難聽的話出門後,卻害怕那句話會讓芳達從此不再回家來,但是他性格內在自我的矛盾是想打電話道歉卻又不知該如何說出口,於是絕望的他認為自己總是一事無成,做甚麼事結果都與期望相反,是個不幸的悲劇人.當他在人行道上看到當地的一位藝術家所創作的大型雕像,一個卑身低頭卻長著大型生殖器的男人,他生氣了覺得這個雕像像極了自己:"無能為力卻有個大生殖器".絕望的發現,他的爛車比他自身更能證明他的存在.他隨即想到把自己就是鎮上一座頗具諷刺性的雕像原型,因為他在公司銷售業績最差,替客戶做事漫不經心,犯下嚴重錯誤.但是後來回訪客戶看到了她的花牆時才正視到自己根本沒在這上頭用過心.而他唯一做過的就是逃避.他在兒子面前失去尊嚴,孩子害怕跟他親近,因此他認為他的失敗實在太明顯.明顯到他確信自己將為此失去所有的自信.他原來一直以為自己能過更好的生活有好房好車,也這麽跟芳達承諾,但最終沒一樣實現.他的生陷入泥淖,越是掙紮越是往下陷,而跟他一起陷落的還有芳達與兒子.魯迪因為不得志,遷怒於芳達對苦難表現出來的冷漠.他出言傷害她,又害怕她因此逃走,一次次打電話回家,請鄰居確認她是否還在.這肯定不是芳達夢想中的生活,她曾經是個在非洲學校任教的老師,雖然來自貧困家庭,因為受過教育在非洲這個地方將自己提升到屬於一個教師該有的言行與生活水準上,但到了法國,他成了外來移民,沒有工作,住在破敗的郊區小房.她卻只能選擇忍耐,包括經濟物質上的,也包括對於丈夫因為不順遂而來的各種怪異行為於脾氣.且不是忍耐一時,可能是一直讓這種狀態持續下去.



   第三篇最短,作者創造了一個莫名其妙的歐洲夢,而可以與前兩篇呼應.塞內加爾一個叫嘉蒂.丹巴的女人,因為不能生育,在丈夫死後,被婆婆趕出了家門,讓她去投靠在法國據說生活得不錯的表姐芳達,這位芳達便是第二篇裡那位隱藏的女主角.嘉蒂帶著包袱與一點錢出發,搭別人的車到達海邊,想要乘船偷渡,卻突然反悔跳下船因此受了傷,一個叫拉米納的男人幫助了她,而後這個男人幫她出錢生活買假護照,買通偷渡船隻,再次試圖到法國,她很感動以為遇上了第二個可以依靠的男人,但是在偷渡邊界的過程中,錢被士兵侵吞光了,拉米納也被士兵刺傷了腳.結果,沒錢加上必須繼續偷渡旅程.嘉蒂被迫在小店賣淫,拉米納卻成了吃軟飯的男人,好不容易嘉蒂經受種種折磨終於存夠了一筆錢,想與男人遠走法國.卻不料拉米納先一步偷走了這筆錢,嘉蒂只能繼續在小店痛苦的生活下去,但她依舊想要嘗試,再次地向歐洲闖關,在邊際的鐵絲網上,她好不容易終於攀上了,守衛人員發現了他們而開槍了.嘉蒂就這樣的在夢想的最前緣被自但所阻失去了生命.嘉蒂原先被安排塑造成一個完全接受命運的非洲女孩,她父母自她幼時即棄養她,她由祖父母養大,她的第一男人選擇了她,但她被他的家庭所拒,兩人私奔結婚後只想生個小孩,她倆的日常生活只剩下為了繁殖存在,她沒有名字,沒有知識,未受教育,也沒有教養.老公死後更成了行屍走肉,對於周遭的一都無感,也似乎從不曾活在現實裡.但是從她被告知得去歐洲,她就似乎變成了另一種人,她凱知道自己就是"嘉蒂.丹巴".她是與其他人不一樣的的獨自的存在.即是最終還是被騙,她在生命的最終時刻,依舊確定自己就是嘉蒂.丹巴.



   這三篇小說的共同點是在每篇的最末以:對位.來說明"那個男人"的下場.諾拉的父親雖然是個家庭暴君殘忍無情,卻終究能夠有機會享受子女親情的機會,而芳達在魯迪的突然領悟下,也開始終於有了笑容的可能.至於背棄嘉蒂的拉米納則自在的活在歐洲社會,即使他偶爾也會想在那個可憐被他拋棄的女孩.相對於這些男人的幸運,這三個女子正是以堅強的態度面對一切.三位女性遊移在塞內加爾和法國間,三人的背景從貧窮,未受教育,到失去工作,一個慘過一個,但皆無法擺脫父權社會所佈下的大網,而在社會裡走投無路.加上一個相對的殖民背景,在一個強勢社會中的弱勢體,她們雖然受挫於情感,經濟,與家庭,族群.卻始終存在一絲對生活的希望,相對於三個逃走的男人,顯然這是作者想強調對應的.而這種異國婚姻或說外來移民的婚姻問題,在Ndiaye筆下的呈現其實與我們社會裡的現象並不太遠,甚至完全相同.因此是本觀察點貼近本地的異國作品,引點值得深思.以上



2019年10月9日 星期三

暗池:人工智慧如何顛覆股市生態

showThumbnail.jpg



暗池:人工智慧如何顛覆股市生態(Dark Pools: The Rise of the Machine Traders and the Rigging of the U.S. Stock Market,Scott Patterson)



   "暗池"的原文版在2012年出版,簡體版2014年,所以此時本地出版這本是有點晚了.不過相對於我們之前看過Michael Louis的"快閃大對決"(flash boys), 這本所講關於在金融交易中的電子技術內容廣泛的多,翻譯比簡體版好,不排斥它時間落後的人還是能找來看看,不過必須說這本主要是談資訊技術與數據應用在金融交易發展歷程中所扮演角色的演變,並不是鑽研在人工智慧交易專題,想讀的人應該以英文書名的副標為準.



   這書所談的"池"(pools)是指搓合交易揭露資訊的地方,即所謂的交易池.原本暗池的定義應該是由投資銀行或券商推出集中市場外"場外交易"的地方,由匿名雙方來進行大規模的交易.這種暗池交易的雙方通常都是大型投資機構,期間的運作不透明,委買委賣盤的掛單並不對外揭露.但是用在本書裡,"暗池"已不單純如上這樣定義,它更泛指所有交易不透明不揭露各方真實報價的交易池,要先理解這一點才比較快速進入內文.書根本的基調是最早以電子程序取代人工方式來揭露交易資訊或進行交易搓合是為了打破經紀商壟斷金融交易與與人工搓合的價格舞弊,期望原先的"人工交易暗池"能因價格資訊完全揭露變為交易明池(light pools),殊不知隨著高速網路出現,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功能加入,確實消滅了人工暗池,華爾街經紀商再也不能隨便在報價上動手腳趁機賺買賣盤價差,但它卻沒有把暗池變清,反而變成另一種機械暗池,資訊暗池,擁有強大資訊力的人或企業取代了人工經紀人掌控了交易池,形成了另一種不公平,最終還是回到"暗池".



   本書以一家小型券商Datek Securities的交易部門為起點.這家小型的券商的交易部門在從事股票交易時發現了一個漏洞.當時接近1980年代的末期,雖然個人電腦已經出現,且有逐步擴大勢力與運用範圍的趨勢,但是在股票交易上,一般人想買賣股票還是透過電話由股票經紀商來代為處理買賣事宜,經紀商接單後透過常駐在交易所的交易員來搓合交易,然後回報.不過在納斯達克已經建置了一個SOES系統(Small order excutive system):小額委託單執行系統.委託單在1000股以下的單子可以透過這個系統來下單.系統會即時列出不同券商委託價格的列表.Datek的工作人員發現因為委託價格的呈現是以券商來分別的,因為距離的遠近或是處理的速度不同,SOES可能常出現同一檔股票在A券商委買價格會高於B券商的委賣價格,因此如果交易人可以在B券商以低價買進再於A券商以較高的價格賣出,便能輕鬆的賺到價差.看到這個漏洞的Datek開始瘋狂的使用這個交易方式,雖然都是成交量1000股以下極小的單子,但它們以一個小時進行幾百次甚至幾千次這種套利交易,所以也能夠大量的累積獲利.



   其實Datek發現的漏洞並不稀奇.因為這正是過去一百年多年來紐約華爾街,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中的場內交易人在幹的勾當,外人只能看到集中交易場中的交易人比著手勢報出價格來進行交易搓合,實際上很多交易人私下偷偷高一檔賣給買方,再低一檔來成承接賣單,從中上下其手.這正是掌控資訊不對稱所形成的缺陷漏洞套利,而Daket只不過是在電腦上做這種事.Datek的交易主管馬希勒(Sheldon Meschler)找來了一位高中畢業後不想升學的程式高手Joshua levine,這個怪傑些寫出了一個Watcher程式,它可以連接到SOES並且以程式在某檔股票的產生的套利機會時發出訊號,並利用HOT key模式讓Datek內的交易人只要按下按鍵便能完成交易.現在看來Watvher模式不太稀奇,但在1988年pc還是DOS的年代下簡直是個神器.幾年之後大賺特賺的Datek的行為引起了納斯達克的注意,並指它們為小偷,因為它們損害了場內交易人長期所占有的優勢與利益,加上其他的交易人看到Datek的方式運作成功紛紛仿效,甚至於跟levine買進Watcher程式,因此讓納斯達克揚言要封殺Datek不讓它們再在納斯達克市場交易.



   不過Datek對於納斯達克也沒好感,在交易上超過1000股的委託單還是得送進納斯達克的Selectnet系統,但這個系統只輸單並不搓合交易,實際的交易工作仍是依賴場內的交易人,因此常常被無視是忽略,成交價並不好.Datek認為這是那斯達克在報復呼嚨它們,由於市場上從事SOES的交易員越來越多,那斯達克傳統的造市商貨交易人也改變了它們的交易模式與習慣,特別是大型的投資機構與基金,因為下單量大容易被發現追蹤,因此玩起了拆單成小量股成交的模式,形成了一些演算法出現專門找尋這些大魚的工具.但是當大家都使用類同工具時,就會產生同是Watcher的使用者剛好有對方想要的委託單時卻不能搓合成交的現象,既然許多人對於納斯達克不滿,於是levine就思考是否能讓這些委託單跳過那斯達克的搓合而由另外的機制來協助雙方搓合.於是levine想出了跳躍交易的功能讓wacher使用者能自配對成功後找尋對方交易並取消Selectnet上的委託單,而這功能擴大後在1996年2月轉型成"孤島"(Island),一個新生的能撮合交易的交易池.在levine的想法裡傳統的交易持被人為把持,資訊不透明,根本就是個暗池,對於一般的交易人並不公平,他的孤島就是要打破這種現象,成為明池.



   隨著孤島的出現,標榜不同目的與功能的交易池紛紛出現,大型券商投資銀行也各自設立它們的交易池,但是最大的依舊是孤島與另外一家標榜若無最佳價格時能將客戶委託單轉到其他交易池的"群島"(Archipelago).各類交易池的出現,因為不同交易池間的資訊不對稱出現的套利機會增加,所以比watcher功能更強的程式交易模式與需求就大量的出現,這是股市在這段時間出現一種新現象,但交易池的獲利是靠有人掛單來賺錢與靠投資套利賺價差不同.孤島的交易量初期雖快速成長,但是孤島有一個缺點,就是在此下單的客戶通常都是華爾街與美國各地的投資公司,券商,等聰明的頭腦,而孤島的成交有一個特點就是孤島向享受流動性的委託單收費,但給予提供流動性的委託單紅利,比如吃單收3元而掛單補貼2元,許多聰明的交易商就是累了賺這補貼,即使交易本身不賺不賠,光補貼就能獲利,這就是高頻交易最早產生的原因,大量快速的掛單成交吃單,高頻交易除了需要程式,需要快速網路,還需要笨錢(dumb money),就是一般非法人的散戶,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向納斯達克或NYSE來靠攏.而傳統的交易商也感到他們的市場一方面正被這些電子交易商給侵吞,二方面它們自身也確實老化需要新的電子化,但與其花錢電子化還不如用併購的方式,於是雙方一拍即合,2005年群島與NYSE合併,而孤島先前先是併入Instinet後再與納斯達克合併,電子交易池自此一統江湖,但問題並未就此終結.因為交易池林立,有像孤島與群島這種標榜明池的地方,也有向高盛或城堡這種提供大型客戶的暗池,或商內自我交易池等不透明的交易池.



   一方面因為不透明的交易池依舊存在,另一方面因為大數據,高頻率,程式化,甚至人工智慧的委託單大量出現.這些新工具的出現引發了交易革命,創造了一批新的計量數學金融富豪,卻也讓市場變得與以往不同,價格跳動快速,成交量大增.表面上看似已經沒有人能因為價格的訊息不對稱上取利,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正如前面說的,許多高頻交易城市設計的本質是基於交易池給予的補貼"手續費",本身並不是太過高科技的思維,大家只是想利用些微的速路優勢取勝比如速度上贏一皮秒(picosecond,一皮秒相當於兆分之一秒,完全無法想像是甚麼概念),然後藉機大量快速地下單.但有人憂慮當程式都不下單時市場會產生何種況態.於是2010年5月6日就發生了完全沒有任何市場利空消息下道瓊盤中下跌近千點,蘋果掛出每股10萬美金,寶僑盤中跌到只剩0.1元的怪異現象.一般認為就是高頻交易與人工智慧程式交易闖出的禍,事後有萬筆交易被取消,許多股價被調回原價.但問題不僅於此,因為有的程式交易商自2009年之後即處在虧損的狀態,本來運行良好能賺錢的程式突然間都失效了.Trading Machine的波迪克(Haim Bodek)就是其中之一,他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檢查修改卻沒有找到原因,公司的幾個合夥人紛紛離開,面臨破產,直到有人告訴他"特殊委託單"的事情.因為在2007年公布的Reg NMS(Regulation National Market System全國市場系統管理規則)中某個委託單不能取得最佳價格時將被轉送到其他交易池.這規定雖是良善,但對需要掌控交易所有面向的券商來說卻十分麻煩,於是券商的抱怨得到回報,而出現了一種新的委託單規則,允許高頻交易人能隱藏特定價格的委託單,這種委託單能放在交易佇列的最上方,但一般人看不到,不管市價如何變動,它一直在佇列中不重排也不會被傳送到其他交易池,而波迪克的就是一直被這種單子吃豆腐,一方面要吃單付手續費,二方面搶不到好價格,他終於明白自己不是敗在程式能力,人工智慧,或是任何技術上,而是場外的勢力不及他人不能影響交易規則,而這又回到了這本書一開始想打破的問題,政治權力掌控的華爾街始終還是能擊敗技術權力,只要那種技術能掌控政治,規則自由它來決定,依舊是不能取得levine最早的技術願望,資訊充分公開交易公平的市場.



   書的最後以Rebellion Research的Star系統為例試圖來為電腦資訊人工智慧運用在金融交易上提供一條可能正面坦途的思維,Star是以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的方式從世界各地的經濟數據,財報,新聞或是專業者的blog去搜尋研判出未來市場與股價的可能變動,提出預期與自動下單,2007年以200萬進入市場,2008年績效17%,2009年41%.2011年21%,Relellion的合夥人基本上都是資訊,物理,數學出身,完全不懂經濟,金融,也沒有財務背景,靠的就是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搜索全球網路讓機器去找"它"認為的模式與可能變化.而這與前面所談皆是關於動量上取價差的方式絕然不同.失敗的波迪克則改人人工智慧試圖尋找對於未來10分鐘股價的預期模式與交易方式,顯然作者舉這兩例之意都有脫離分毫之爭取向更大的意味,比如思考花3億美元建專線只是為了網路快3毫秒對於人類的意義何在?,資訊不對稱的原因究竟是因為機器還是人心?既然全球的數據都能有了,那金融交易究竟是在明池還是暗池?.至於人工智慧運用在金融交易上究竟是帶來災難還是坦途仍待考驗,只是這是一個真金白銀與技術至上的領域,對於專講人情關係充滿內線交易的地方似乎過於遙遠了.以上.



2019年10月5日 星期六

鯨吞億萬

s33490084.jpg



鯨吞億萬(Billion Dollar Whale: The Man Who Fooled Wall Street, Hollywood, and the World,Tom Wright & Bradley Hope)



    李奧納多主演的電影"Catch me if you can"本地的片名叫"神鬼傳奇".一個人以假身分行騙各方的故事.最近國內版的"神鬼傳奇"正在上演揭露,以假證出發竟能一步步登上最高位,是電影編劇難以企及的,只是不知30多年假面人生是否更加精彩?!李奧納多做為演員知道自己飾演的是個謎樣的人物,但現實生活中他不是騙子,不可能完全揣摩帶入,而國內版則是把假扮做成破天荒現實,演技實在更勝一籌.雖然李奧納多演技輸了,但真實世界裡李奧納多確實曾經與一位"神鬼傳奇"人物為友,曾數次幫這人慶生,還出演這人出資拍攝的電影"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只是李奧納多要幾年後才知道這個"富豪麻吉'是個騙子,顯然真騙子瞞過了演騙子的人,不過反正他沒損失還曾從這騙子手裡收過超過千萬美元的畫作,海報,儘管東窗事發後還是主動交給美國司法部,但他應該也不會在意"受騙".而這個騙子就是鯨吞億萬故事主角:劉特佐(Jho Low),他的神鬼手法像這本英文原書名的副標,愚弄了華爾街,好萊塢與全世界.最終也像電影"Catch me if you can".確實,對劉特佐與國內的神鬼傳奇兩個真實騙子,有良知的人們與法律居然拿他們毫無辦法.



   "華爾街之狼"的拍攝製作費約1億美金,大家都知它是好萊塢電影,但卻不知這1億美金來自馬來西亞,是劉特佐利用政商勾結關係從馬國的主權基金公司騙取出來的.用詐騙來的錢拍一部股市諞局的電影,這也算空前的.其實劉特佐的詐騙手法卻不算空前.我以為整個亞洲從自我約束與法律較強的日本,到韓國,香港,台灣,乃至一些貪腐極度嚴重的東南亞菲律賓,印尼,越南,中國等國家都能見到類似劉特佐手法的故事,只是名字與故事內容不同而已.這種手法可以用高盛總裁Gary Cohn在金融風暴之後將生意轉向瞄準與新興國家主權基金合作,高盛內部稱這種生意是"Monetizing the stae"成成中文就是"將國家變現"來形容,而更白話的說法,就是電影"黑金"裡梁家輝的台詞"我們的政府很有錢,讓我們一起來分政府的錢",將公共工程或國家資產包裝成商品或貸款擔保,讓它私有化或向銀行借貸,藉著假評估資產價值,或是假交易做假帳,從中套取差價,或是虛偽的盈虧將借入資金移轉入私人帳戶,然後再做虛偽交易來抵平打消缺口.劉特佐從馬來西亞的主權基金公司一馬投資侵吞了超過50億美金.這些錢最終不是被他揮霍就是進入這場邪惡騙局的相關人手中,包括投資銀行,銀行的高層,還有對價交易的政府高官,這裡面所有手法與參與者都並無新意,包括2009年金融風暴後仍然死性不改的投資銀行的高層,私人銀行業務,普通銀行的高層,政府官員,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在這本鯨吞億萬中包括了馬來西亞首相納吉,還有一些金融政治掮客,包括馬來西亞與阿聯的主權基金的掌舵人與他們的代理人,都是一些貪婪到毫無原則的人.而且可以發現政治越是不夠透明,缺乏監管,法律無法獨立遭人操控的地方越容易發生這種政商關係交易黑幕.



   David Ryan是高盛亞洲總裁,他在43歲主動自高盛退休,這並不是因為他海撈一票到能退休,而是他早已看出高盛在亞洲董事經理Tim Leissner引介與一馬公司的交易上是有問題的,可能涉嫌人謀不臧與違法,他向高層提出警告,卻遭到亞洲董事長與總部高層的冷待,因為高層一致認為Leissner引入的交易幫公司賺了大錢,所有的合夥人都賺的缽滿盆滿,同樣六億美元的交易,一般投資銀行僅能抽到400萬到600萬美元的收入,但是與一馬公司的交易,高盛卻能收到1.5億到2億美元的收入,所以一馬絕對是高盛不能放過的金雞.既不想同流合汙共謀,也不願裝作不知,這位選擇提前退休的Ryan先生可以說在劉特佐這個故事裡少數清醒且算正直的金融業高層,只不過人在江湖,正直的人常常死得最快,或起碼為了自保而選擇不能升到被人認為最成功的位置.而這個從馬來西亞政府搬錢的案例之所以能夠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正直履行職務者少,而貪婪怠惰或是願意隨波追逐大筆金錢的人都被聯合攏絡在一起,形成了完美的政商勾結.



   劉特佐成長在一個商人家庭,中學就被送去英國就讀倫敦的貴族富豪子弟就讀的高中,結識了許多更有錢的人,也看到了他們家庭財力的影響力,認識了當時馬來西亞副相納吉的繼子里札.而後在美就讀大學時有機會見識了阿聯富豪的生活,結識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外交新秀歐泰巴(Yousef Al Otaiba),從此就種下了他的艷羨富豪與仿效的心態.畢業後劉特佐主要的搬錢基礎是他找到了兩個極度貪腐的政權與它們主權基金的代理人.一邊是馬哈地下台後繼任馬來西亞首相的納吉,這是透過里札的關係.一個是阿聯酋穆巴達拉主權基金(Mubadala)的代理人物哈爾敦(Khaldoon Khalifa Al Mubarak),靠的便是歐泰巴的關係,並藉此認識阿布達比與阿拉伯的王子,親王包括沙烏地阿拉伯圖爾基王子(Turki Bin Abdulah),後期又攀上阿布達比的主權基金國際投資石油公司(IPIC)的主席卡登,與董事長曼蘇爾親王.納吉與這些阿聯酋與阿拉伯主權基金的代理人本身就有收賄的習慣.因此劉特佐就利用他們的貪婪試圖在兩邊施力,首先與納吉合作設立馬國的主權基金公司一馬公司,假意要跟阿聯酋的主權基金合作,由雙方出資成立公共同對外投資.但是這些錢隨即就被劉特佐與阿聯酋基金的代理人合謀將錢轉入它們私人在岸外金融公司設立在加勒比海或印度洋上的免稅公司,然後再將所吞的錢拿來打點他們需要打點的人,包括銀行,金融業,投資銀行的主經辦人,如此便開始了它們龐大的詐騙歷程.



   這個故事所以能被擴大成為好看的故事,個人以為並不是這些詐騙的包裝手段.而是劉特佐的高調行為.前面已經說過亞洲國家政府普遍都有這種政商勾結私吞國家資產套現貪污的事情,馬來西亞的案子並不特別,貪汙的首相,總理,總統,元首地理上從日韓一路南下台灣,菲律賓,印尼全部都中標過.不過好歹那些協助官員貪污的人都算低調.劉特佐拿了錢,先是在紐約,洛杉磯,等地買了豪宅,然後砸下重金結識高檔夜店的經營者,不惜重金招開各種派對,邀請名模明星出場,動輒就是幾百萬美金,還愛出入賭場一擲千金,先把自己包裝成為億萬富豪.在他身邊跟著玩了都是些國際巨星李奧納多,吉米.福克斯,亞瑟小子,芭莉絲希爾頓,奧蘭多布魯.大批好萊塢的演員製作人編劇.他出資的紅岩電影公司拍攝了一系列電影.人們並不知道他的錢是哪來的,只以為他是一位馬來西亞王子,或是他家祖傳的財富.想像一下這本書裡形容的場景,主角與眾明星在那些造價2億5000萬的遊艇上喝酒狂歡,香檳當水一樣潑來潑去,在蘇富比的拍賣現場與他人比喊價就是要贏,打一底20萬美金的撲克,納吉夫人去名牌包專賣店手指幾個不要之外,店裡其它的她每樣全部要拿一個,她收受的3000多萬美金的22克拉鑽石鍊,紐約的最高價豪宅,瑞士免稅倉庫裡的大批名畫,古董,李奧納多生日收到的300多萬的畢卡索畫作,或是價值80萬美金的一張老電影海報.劉特佐創作出的場面固然有一大半是為了讓人以為他結識的都是名流好幫助他所謂的"生意",但有更多顯示出他就是喜歡過這樣富豪生活的意思.這種好萊塢電影式的包裝人生確實能吸引歐美讀者的眼球,但是對於我們這些亞洲普通人說,我們就能體會這些大量浪擲公關演出的金錢都是我們這些人出錢幫"他們"辦的.



   那麼真是劉特佐厲害才能編出這麼一場大戲嗎?個人以為不是.反而是亞洲國家普遍的監管機制與意識不足的問題才造就了這一切,這裡的所謂的監管機制是一個籠統的說法,詳細的說就是法律擺好看任憑執政者擺弄,反對黨無能或乾脆與貪污執政同流合汙,造成換黨執政不過是換另一批人貪汙,國庫管理銀行管理隨便,會計師投資銀行只顧業務不管道德風險與SOP,低階官僚收賄成習,媒體無用淪為政黨政治人物宣傳工具,知識分子藝人文化人與權力者結盟搬錢,而更根本原因是人民普遍不在乎是否有人從國家搬錢,只要他們喜歡的政治人物能當選執政他們就心滿意足,其它的貪婪弊案並不被他們看在眼裡.



  自2009年搬出第一筆15億美金開始,劉特佐的膽子越來越大.儘管他們的賄絡對象與牽涉進來的人員越來越多,但他們一直處理得很好.直到他門第一筆掏空案的對象公司PSI的一位參與者朱士托(Xavier Justo)想要離開PSI,提出要拿到原先被高層答應650萬美金的分紅被拒絕只拿到400萬後心有不甘,他將預先從PSI下載的50萬筆EMAIL資料埋下了隱憂.而此時劉特佐非常高調,還打進了歐巴馬的公關運作,幫他大選募款,歐巴馬也因此破天荒的到了馬來西亞參訪,而給予納吉支持,納吉在2013年大選再度連任.所以才會再有後續的由高盛主辦讓一馬公司發行債券,或並IPO再度套取現金.但是先前朱士托的不滿索討差額200萬一再被拒絕,所以他將部分資料寄給一個自媒吹哨者"沙勞越報告"盧卡瑟布朗,一馬公司的實情逐步的被一些人事知曉.隨後華爾街日報也開始報導,但它們當時並不知道一馬與劉特佐的關係,但這些介入的媒體終於從"華爾街之狼"拍攝製作費用的神祕來源得知了劉特佐的詭秘資金問題,與他與一馬公司可能有所牽連.媒體的公開讓馬來西亞2015年終爆發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檢察總署打算提告納吉,但納吉先下手為強,下令焚毀一馬公司的許多資料,撤換檢察總長,暗殺副總長,還撤銷了幾名部長的職位,封鎖部分媒體.暫時讓事件被壓制.而劉特佐也同步焚銷許多相關帳戶與資料.但是專制的納吉政權還是抵不主美國的壓力,歐巴馬雖然支持納吉,卻不支持有貪污勒索的政府交易,2016年7月美國正式宣布馬來西亞的一馬公司所涉及的資料可能在美國洗錢,因此展開調查,劉特佐在美國的資產被凍結,所以他只能倉皇的將部分藏在歐洲的畫作變現,並潛逃到中國與泰國藏匿,,或是躲到他的遊艇"平靜號"上.2018年馬國再度大選.納吉終於敗選,馬哈地回任首相,一馬公司的弊案被搬上檯面,納吉被收押,他的家中被搜出一萬兩千件珠寶,567個名牌包,423隻手錶,2700萬美元現金,而相關的涉案者包括替劉特佐處理資金,資產搬錢的銀行高層,政府官員都被抓了,而與一馬公司合夥的阿布達比主權基金從卡登以下全部被撤職,這個案子重傷了馬國與阿布達比的高層信用,一馬虧損的錢相當於馬來西亞GDP總額的2.5%,而高盛的Tim Leissner與高層隨後也追究責任,若非離職就是涉及法律將被起訴.而抓了這許多人之後,主角劉特佐卻神秘失蹤,一說是在香港,上海,台北這些地方來回藏匿,不過從他曾促成中國與納吉關於高鐵建設的交易來替一馬公司填補窟窿來看,儘管這筆交易後來被馬哈地取消,但基於他的到來有助於"一帶一路",他應該藏在中國的可能性最高.



    從這個案子,我們就能看到兩種不同的角度.美國的記者或讀者會鎖定劉特佐那些紙醉金迷或電影場景式的生活,而認為這是一個高端詐騙者的精彩故事,但我們只會看到他明明是利用了馬來西亞,阿布達比等政治與主權基金權責不明,貪汙收賄承襲的漏洞而有了穿梭其間的可能,只不過是亞洲常見的政商交易從國家搬錢無數例子中的一個而已,又利用中國的庇護暫時逃避了法律的制裁.這其實並不特別,最近如本地南北交通最大的BOT案原始股東全數出脫持股免除了責任,不管是基於大到不能倒或是有不能見光的黑交易,令人不解外,包括未來的鐵道前瞻計畫,風電,氣然電,這些涉及金額龐大的大型公共建設案中其實裏頭都不知有多少的分錢窟窿並不為民眾所知的黑洞,但事實是人民也沒太多興趣,貪就貪吧,因此我並不認為劉特佐是特例,他不過是亞洲眾多案子中的一個.而他現在正試圖透過川普想來洗白或回到以前的生活,利用公關公司帶風向,能成功否並不知道,但是比他小咖的涉嫌洗錢的我國前官邸家庭醫生不就在美國生活的很逍遙,且恐怕很多人早就忘了這個人的名字了.而國內版的"神鬼傳奇"應該是沒人敢拍吧.以上



2019年10月1日 星期二

溫柔之歌

s29687070.jpg



溫柔之歌(Chanson douce,Leïla Slimani)



   溫柔之歌由Leila Slimani所作,她是名摩洛哥移居法國的新移民,除了法文,這裡也多屬於作者個人的特質,女性,新移民.雖然作者未必聚焦在這兩特點,但"溫柔之歌"確實包括了這些元素.故事非常簡單,巴黎一位生下二胎打算回到職場的女性,為了兩名孩童的照護需求聘請了一位非洲裔的女保母,這名盡責為受託家庭無所不為的保母最後卻殺死了這兩名孩童.單看故事是沒有驚人之處,單看結構也不新奇,但個人以為這本題材平常,寫作通俗,不究技法的小說卻是本非常好讀的作品,通俗易懂,又發人深省,雖然題材看似不特別,但極端的貼近現實生活,我以為不單是在歐美那樣的社會,這本小說企圖瞄準的焦點問題其實已經能在我們社會裡找到類似的狀況.



   去年看了一本福克納的"八月之光",那本小說與"溫柔之歌"並無關係,但是我的八月之光是在一個特別的地方讀完的:醫院.當時家裡的老人臨時胰臟發炎指數過高需要住院,為了讓產生發炎的膽結石不再是個問題,在降低指數後選擇直接切除膽囊,所以開刀住院了10天,而我也陪著在醫院生活了那段時間.由於大多數人白天都需要工作,所以白天的時候,其他住院病患的照護者幾乎都是外籍護工.或是家裡的越傭印傭.只有到了晚間,少數病患的"家人代表"會來探視一下親人.所以那段期間我看到許多場景,比如老人家生氣,他的印傭卻比他更大聲目的是要阻止老人任性,或是夜半患者休息後,外籍護工偷偷拿著一袋零食大吃特吃,或是從頭到尾沒有家人來只有外傭照顧的患者,或是來的""家人代表"像皇太后似的指揮外傭動作,卻只自顧打電話談公事把家人患者放在一邊,等電話打完了也要離開了,完全不像是個探視照護者.從那段時間的經歷讓我思考著護工或是外傭在那些人的家裡的角色,位置,與他們的心理行為究竟是怎樣的.而雇請這些外傭的家主或家庭又是怎麼看對待這種關係?!



   保母或家傭:一個住在家裡的"外人",或是長時間與家庭成員相處的外人,但說是外人卻又常駐家庭,似親人又不是親人,與家庭某些成員的關係比親人更近.與家庭生活看似在同一階級,其實卻又根本完全不同階級,與家庭成員看似親密卻又沒有家庭成員與鄰人在種族,文化與教育上的共性.融合了血緣,親情,階級,種族,文化多元衝突的問題在其中,看起來已經脫離了單純的勞資問題或雇傭關係,面向更複雜.所以看這本"溫柔之歌"一點也不會陌生,也不會覺得它單純是個女性問題,Slimani以正常接近真實生活的方式來解這個故事,看似不慍不火,但是在綿密生活細節,與角色個體心理變化的描述呈現上,卻展現出一個好的說故事能力,與反應問題的犀利.



   米麗安大學尚未畢業就因懷孕與保羅結婚,米麗安主修法律,保羅則是個音樂工作者.婚後女兒蜜拉誕生,米麗安則成了專職主婦在家帶小孩,幾年後米麗安又生下兒子亞當.多個孩子所增加的生活費需求的壓力,加上已經厭煩當家庭主婦.米麗安在偶遇同學的建議下到他的法律事務所工作.重回職場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兩個小孩該怎麼辦?於是米麗安與保羅必須先找到一名保母.路易絲就是這個家庭招募的適合人選.進入律師事務所後,米麗安很快就進入狀快,熟悉業務,打贏了一些官司,被事務所越發看重,她的職場生涯看來將是前途光明的.而保羅則是承攬到大牌知名歌手的做了他的製作人,收入與名聲不可同日而語.夫妻兩個在工作上之所以能夠全心全力取得成績,是因為他們招募的保母路易絲不但負責認真,且工作內容早已超過了一個領薪保母的範圍,幾乎到了一個對家人照料無微不至的程度.使得這雙薪家庭完全無後顧之.兩個孩子與路易絲關係親暱甚至更甚父母,路易絲也在米麗安夫婦的家庭社交聚會與旅遊中出現,使得兩夫妻的朋友都知道且羨慕他們招募到一個好保母.



   隨著雙方關係的緊密而來的並不是更舒適自在,而是從對方的生活型態習慣與思維中找到了衝突.米麗安經常加班,回家的時候小孩早已入睡,剛開始還會為幸好有保母能夠讓自己無後顧之憂高興,但是隨著孩子黏著保母的情境屢屢的展現,發現自己似乎與保母的角色易位了,保母搶走了自己的角色,再加上她越發感到路易斯的生活價值觀與模式已經隨著她的家務工作不知不覺地進入這個家庭,她為這種瞬間的改變感到恐懼.事實上他們夫妻兩個對於保母私人的家庭生活與社交其實並不真的熟悉,突然感到讓一個懷著多重祕密的陌生人進駐家裡也點欠缺理智,也隱藏著危險,於是開始與保母在商活裡保持距離.相對的,保母路易斯在受到米麗安夫妻與他們朋友鄰里的褒獎下越發盡心,但是這種盡心其實隱藏著秘密.在這樣的一個中產家庭裡,她感到自在安逸,是一個相對於她背地裡真實不幸的婚姻,逃家的女兒,住在簡陋破舊的套房,積欠的債務等一連串生活不如意下的對照,她越發覺得在米麗安的家庭做保母,就越接近自己期盼的那種中產家庭生活,所以在越發自我愉悅的生活裡,她彷彿有了新家,又找到了一個相伴的新男友,一切進行如意.可是當米麗安夫婦疏遠她的意圖被她感覺到後,最初她還力求表現希望能找回雇主夫妻的認同,但是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一方面已經能隱約意識到保母的身分與家人的差異而不再絕對聽命,一方面隨著亞當即將入學,她擔心雇主可能因為不再需要保母而辭退她,加上米麗安夫妻的疏遠.於是他試圖假裝要協助米麗安夫婦能懷上第三個孩子,想讓這個孩子座位讓他延續生活在這個家庭的機會,孰料白忙半天卻空歡喜一場不能成事,這時她的精神狀況已經不太正常,而把這行動的失敗歸咎是因為兩個小孩的存在,於是在某一天拿刀刺向了兩個孩子造成悲劇.



    我們首先便能在者小說裡看到精心布局的階級問題.米麗安夫妻儘管是所謂的中產階級,但他們仍努力於改善生活想往上層階級移動.相對的處於勞到階級的保母,他的生活完全的黑暗,有個到處欠債的老公,不讀書不聽話的女兒,這讓他不但經濟窘迫,在夫亡女兒逃家不知所蹤的情況下,只能居住在郊區一個破爛套房,還積欠房租,每天長時間的待在雇主家享受中產家庭的物資與生活習慣,卻只能在晚上雇主回家後偷偷回到自己的套房,為了避免遇見'房東連電燈也不開.小說中的被塑造成以為自己白天居住在米麗安家庭裡,就彷彿自己已經脫離了那個赤貧悲慘的生活,而他在雇主的家裡常常一個人赤身裸體自由走動,亂用主人的物品,反正家庭裡的亞當還小,並不能判別這樣行為的詭異.因此,這個家庭裡的"外人"居然產生了自己是屬於這個家庭成員的一種遐想錯覺.因此當她的這種夢想或異想被扼殺時,她僅存的一點生存意志打斷了.而米麗安夫妻打從雇用路易絲的第一天起就從不曾真正的看上她,既是因為她的工作階級也是因為她的語言,文化,教育,與思想等等都與他們不同,他們心底根本上祈求的就是花錢找到一位盡責替代母親照護工作的人,卻不是要幫小孩找一個母親或是親人.因此路易斯是絕對的外人,這一點連逐漸長大的小孩都能隱約的理解,但是他們陷得太深或說專職工作放棄父母角色懶惰的太嚴重,以至於當他們想要改變雙方的這種曖昧模糊的關係時,正是在路易絲的低潮上重重的補踢一腳.因為他們讓路易絲幻想脫離她身分,命運,與階級的機會完全喪失了,讓她黑暗的人生繼續地暗下去,那她假裝的中產階級姿態被打回了公園,廣場,打回到鞦韆架的保母群裡,打回她的破套房,甚至連套房都要被收回去,沒有希望了.



  其次我們能看到的是女性與家庭問題.米麗安將她的小孩託給保母,她能專心工作,但是卻幾乎丟掉了她母親的角色.但這一點也同樣的發生在路易絲身上,她勤勞努力在雇主的家中工作,卻完全不能將心力放在家庭上,以至於她的女兒學壞,甚至連前雇主好意幫她女兒找到好學校,卻因為小孩的不懂事被退學,也因為她的暴力處罰讓女兒逃家從此消失.這裡諷刺的事她勤勞於工作正如米麗安致力於成為合夥人,而最終兩個人都失去了小孩.而路易絲能夠對亞當,蜜拉待以無限的耐心,.從不曾以體罰對待,但是卻不能以同樣的態度與心情對待自己的女兒,而明明自己的女兒才是自己的親人.因此成於工作卻失去完整的家庭似乎有那麼點暗示,但我以為作者布置於如此刻板的創造女性角色,她只是要突顯這裏面的問題,與男性除了經濟收入以外消失的家庭責任與角色.



  在一個店裡讀著這本小說的最後幾頁時.有名拿著拐杖的男性老人家慢步的從我桌旁經過,然後聽到他在喊"你進來嘛,有甚麼關係!".我眼睛餘光瞄到一位尷尬的"瑪麗亞"站在廁所門口,老人則在裏頭示意他進去.瑪利亞搖手拒絕了幾次,老人只好把門關上.雖然老先生動作有點緩但看不出有甚麼需要貼身照料上廁所的必要.我突然就想到這畫面不就是這本小說故事的另一種形變,嬰兒換成老人,是個活生生的社會現實問題.所以,從書寫的單純,譯文的流暢,與它故事的現實貼近度,"溫柔之歌"實在是本值得細細了解內涵的作品,切莫以為是種八股.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