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9日 星期四

追風箏的孩子

showThumbnail.jpg



追風箏的孩子(The Kite Runner,Khaled Hosseini)



   這是一本比較通俗的作品,我以為的通俗是指很多人會去看,三觀與正能量價值觀呈現符合多數人社會集體認可的那種,無關乎作品好與壞的一種說法.在看到小說中描述塔利班神學士在球場上對男女執行石刑的橋段時,有種似曾相似的感覺,才發現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似乎曾經看過,不過我以為小說寫得會讓人印象更深刻些.



   這是一個多難的國家,蘇聯入侵,塔利班與北方聯盟內戰,經年的戰亂,家園殘破,經濟凋敝.這是一個宗教嚴謹的地方,有許多異於歐美價值觀的教義需要遵守,稍有不慎便致身死.所以,看這樣或寫這樣的題材本身是有難度.牆內的人恐怕是難寫出來,畢竟很難通過無形的心理審查,成長在那樣環境與教育下,必然有既定的意識難以突破或無自覺,最恐怖的是可能會被有形的掌權者入罪.作者Hosseini這種幼年移民美國的阿富汗人果然能夠稍無顧忌寫出部分的真實,但也難免把自身所處環境的美國價值帶入而有所曲解.這是一本說愛的小說固然不錯,這是一本談懦弱,謊言,忠誠也是它擁有的內涵,那也是必然,但有沒有其他的含意與可能並沒有進入大眾眼光的部分?!.



    小說是以阿米爾第一人稱自述.阿米爾是一個喀布爾商人的小孩,他們家族在阿富汗過往曾經有顯赫的地位.阿米爾有位玩伴哈山,哈山他的父親阿里是阿米爾家庭的僕人,因為阿米爾的爸爸並不將阿里當作僕人,而是以朋友或家人的地位對待.所以相差一歲的阿米爾與哈山自幼即是玩伴,阿米爾父親也對哈山極好.不過,因威阿里是屬於在阿富汗的少數民族哈札拉族人,哈山因此常遭到掌權多數的普什圖族小孩欺負,而阿米爾雖然喜歡與哈山相處,卻也不喜歡因此被其他普什圖人的貴族小孩嘲笑跟哈拉人交往.1975年的冬天,阿米爾12歲生日前,喀布爾要舉辦由史以來最大的鬥風箏大賽,鬥風箏是等風箏升天空後將事先製作鋒利線繩與其他人的風箏線相鬥切割,風箏線先斷讓風箏飄落的則出局,比賽直到天空中剩下最後一隻風箏,那就是贏家.而阿米爾與哈山的風箏非常幸運的逐一殺敵,在讓最後一隻藍風箏掉下後,贏得冠軍,而當哈山靠著直覺想去遠處拾取他們的戰利品落下的藍風箏時,卻遭到也是貴族小孩阿塞夫的攔阻,並對他進行性侵.而隨後才趕到的阿米爾雖然全程目睹哈山遭到性侵欺負,卻完全沒有出面阻攔,只是躲在暗處任它發生.事後非常懊悔的阿米爾並沒有將這件事說出來,在受不了心理的罪咎下,他索性誣賴哈山偷竊了他的生日禮物,雖然阿米爾的爸爸與阿里都不相信,但是天性善良的哈山卻自己承認幹了偷竊的事.就因此,阿里帶著哈山離開了阿米爾家.過了幾年蘇聯軍隊入侵阿富汗,阿米爾的爸爸帶著他經過千辛萬難先逃到巴基斯坦的柏夏瓦,再轉赴美國舊金山.



    過去衣食無憂但現在失去財富的阿米爾爸爸在這裡找了份加油站的工作,阿米爾則在高中畢業線進專科學校再打算進入大學,他的志願是唸文學,將來要做一個作家.除了加油工作,阿米爾他們還在假日經營舊貨買賣,因此在舊貨市場認識了一個女孩索拉雅,索拉雅也是阿富汗人,但是曾有不符合伊斯蘭禮教的性行為而被人議論,但阿米爾不在乎,他想追求索拉雅.此時,阿米爾爸爸被診斷出肺癌,不願化療的他在身命的最終階段,促成了阿米爾索拉亞的婚事後過世.婚後,阿米爾的事件進展順利成了作家,也出版的幾本著作,索拉雅則在學校任教,都是他們始終沒有小孩,儘管兩人都身體健康,這樣一直到2001年的某天,阿米爾接到了他小時候的心靈導師,他父親的友人拉辛汗的電話,要他赴柏夏瓦一趟,阿米爾在柏夏瓦知道了一個震驚的消息.哈山已經在內戰中被神學士打死了,留下了一個男孩索拉博流盪到孤兒院,拉辛汗希望阿米爾能找到他然後帶到巴基三坦讓別人收養他,但阿富汗當時仍在內戰,阿米爾考慮危險並不願去.此時拉辛汗只能把天的秘密說出來,原來哈山並非阿里的兒子,而是阿米爾的爸爸與阿里的老婆有了私情生下的,哈山其實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而索拉博就是他的姪子.儘管如此,阿米爾仍有猶豫,拉辛汗進更進一步地說出了當年阿米爾當年誣賴哈山的事,原來哈山早就將這件事告訴拉辛汗,指是拉辛汗從未揭露,他看過阿米爾在哈山離開後那幾年的痛苦,直指找到索拉博是阿米爾償還欠哈山一個公道必需做的事.阿米爾在震驚之餘也體悟到必須找到索拉博.



   好不容易來到喀布爾破落的孤兒院,索拉博卻不在其間.院長透露自己為了籌措院童生計的金錢,不得已將索拉博讓給一位塔利班有著大鬍子的軍官.在喀布爾的足球場阿米爾親眼見到在比賽中場下令對犯姦淫罪的男女執行石刑殘忍手段的大鬍子,儘管如此他還是直接找上大鬍子要人.沒想到這位大鬍子竟是位故人.他就是當年性侵哈山的阿塞夫.與爸爸一樣,索拉博也遭到阿塞夫的性侵,這位信仰希特勒的納粹後裔多年的戀童癖習性未變,他提出要與阿米爾決鬥,能勝他就能帶走小孩,打鬥危急中,索拉博拿起彈弓打瞎了阿塞夫的一隻眼,他與阿米爾奪路而逃回到巴基斯坦,重傷後阿米爾經過醫治再經過一些波折後帶著索拉博回到美國,雖然已經逃離危險,但是索拉博因為種種遭遇經歷已經變得自閉而鮮少說話開口,直到一年後,在一次阿富汗人的集會上,阿米爾買到了一隻風箏,踉踉蹌蹌地想將它放到天上,卻已經有點生疏,而這引起了旁邊索拉博的注意,加上阿米爾對於哈山過往放風箏的回述,終於讓這小男孩動手拿過風箏,慢慢地將它放到天上.而終於打開了他封閉的世界.



   已經解釋過自己認為通俗的意思.毫無疑問這是大眾喜愛看的作品.這裡有遜尼與什葉的對比,有納粹血統的阿塞夫,有普什圖與哈札拉,有了這些就有了對立,與血腥屠殺好戰的殘忍基因.於是便可以發展出一段結構愛的情節,塑造出一個天性善良逆來順受且毫不背棄主人的"哈山".若沒有這樣一個角色,這整個故事就欠缺了讓人陷溺於暢銷品推崇愛的偉大讓人感動的理由,以阿米爾的贖罪,最終終於大破自幼懦弱的性格挺身與阿薩夫一戰.然後他終於得到領養一個小孩就此能過得幸福的結局來告終.但是太過輕易,一個美國人裝扮成符合塔利班政權標準樣貌的人混進了喀布爾,能夠堂而皇之的傷了阿塞夫,又毫無艱難的逃離當地,這本身就太過夢幻,阿米爾的心理折磨並沒有任何的事件誘發促碰轉發,只憑拉辛汗的一個故事.然後便能大義凜然的成為美國英雄深入虎穴,棒打壞人,救出受困的小孩.其實這根本是原原本本美國英雄大片包裝的橋段與手法,只是少了驚人的槍戰或是戰爭場面,而代之以溫馨的童年往事,與親情相交替,有趣的鬥風箏場景,而這正是這小說吸引人之處,畢竟情感與愛才是大眾最能體會的,所以其實並不深刻的普什圖人的種族歧視對立,在實則塔利班也反對普什圖人情況下,我個人就有些疑惑於阿塞夫能夠取得的權力,與這個角色在整個背景下的真實可能性,而以哈山身世說了一生謊言的阿米爾爸爸,與隱瞞真相的拉辛汗間沒有太多對這個謊言的交代,或是阿塞夫性侵男童與宗教教義箱被行為卻能不受舉發懲罰等說不通處,就只能隨眾人當作無視了.



   不過若是單純看一本通俗的小說,描寫親情,愛與忠誠,想取得被感動心靈的內容與文字,這應該算是一本不錯的作品,起碼水準以上,只是人物過於扁平而讓影像化的情節風箏給帶著上升到另一個位置了.以上.



2019年8月25日 星期日

經濟學的終極基礎:經濟學方法論

1D2G.gif



經濟學的終極基礎:經濟學方法論(The Ultimat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Science: An Essay on Method,Ludwig von Mises)



  經濟學的終極基礎就是了解人的行為.這裡頭人的行為是構成經濟活動的關鍵,而經濟學的研究就是要去"了解"這些行為.



  這是一本米塞斯的書籍,將它夾在這波小說閱讀的中間.它寫的是米塞斯認為當時主流經濟學發展方向的問題或錯誤,而米塞斯是從方法論這個角度切入分析我們今日的經濟學之所以發展成目前這個樣貌比如以國家所得計算為基礎,充斥大量統計的計量經濟或是以為政府為主體的思考模式的種種可能問題錯誤,這本書指出因為方法論發展錯誤,就會產生錯誤思考的經濟學觀點與架構錯誤的經濟政策.但實務的錯誤非本書重點.米塞斯將重心放在方法論的問題上.米塞斯藉此提出他認為的經濟學該是如何,基於何種基礎?!而這個基礎就是由了解人的行為所構成.這本書是過渡到米塞斯的兩本大作"人的行為"與"理論與歷史:對社會與經濟演變的一個解讀"的一本初階,也是對於"人的行為"中關於經濟學方法論的論述內容補充.對想理解米塞斯主張的人是本相對輕薄簡單的選擇.本書中也對於一元唯物論,與它對社會主義等當時流行的經濟學主張的方法論與邏輯性提出質疑批評,從此角度這書也可以做為資本論讀者的延伸閱讀,當然它是站在資本論的對立面,這需事先了解.書初看是難的,這本的解說法與譯文雖比想像中通俗,勉強能讀懂,但是因為談的是方法論上的問題,所以米塞斯用了不少邏輯書籍的用語與語句,他的方法論辯證論述又太過學術味道,增加了書的困難度,對於普通讀者其實是較難進入的,但千萬莫被這些用語給誤導了以為這是本困難的哲學書籍.其實它就只是一本單純來討論經濟學"方法論"的書籍,以至於甚至沒有太多關於經濟議題與觀點的內容..



  這本書是在1963年出版.當時的經濟學有兩個明顯的區塊.一個就是以西方斯密,李嘉圖到效用理論逐步形成的經濟學主體,而以此為主體由Samuelson所寫的現代經濟學教科書原型已經出現,它與我們今日說所讀的經濟學教材內容幾乎一致,也就是西方的經濟學理論在當時已經初具完備.另一個主體則是以蘇聯等共黨國家所遵行的馬克思主張.而這兩個主角看似論述內容的發展與觀點大不相同.但是米塞斯發現其中有一點是它們倆共通的.做為西方經濟學的主體,快速地翻閱一下Samuelson或近代的經濟學教材的書籍會發現,做為一門的新的學科,經濟學已經有了一個非常"科學"化的樣貌,就像數學,物理,化學那樣,許多章節都有了許多的式子,算式,圖表.甚至是微積分,統計方程式.而蘇聯為主發展的馬克思主張,則以物的觀點來對經濟進行分析論述.做為一個物理化學數學的類似體,經濟學的論述被看成是一種經驗上的因果關係的理解.而這種因果關係只與純粹的數字出相有關,而不涉及任何與之相關的人的因素.而馬克思主張則更進一步,他把物當成是具有心靈特質的東西,因此他以物的發展來看成人心的同步的基本想法,就米塞斯的看法,他認為這兩者發展的基礎共同元素就是經濟學方法上看到的就是數學與各種自然科學方法的研究與論述法,完全將其視為是一個以物做為觀測分析的基礎,也就是本書所說的一元論,而在物之外的部分,比如人心或其他主張,就被從這樣分析中給排除了.自然科學化與數理物化就是當時流行經濟學的重心.米塞斯以為這些經濟觀點論述方法的根本就是忽略或否定了人的存在,不是以無法處理就是認為科學方法能夠完全應用在全領域,包括人的思維與行為,因此他另闢蹊徑從人的行為這個角度切入創造出他以為的經濟學該是如何.



   米塞斯首先指出我們所在的這個宇宙,有一些事情並不是自然科學所能描述與分析的.在適合採取自然科學的研究步驟予以觀察與描述之外,還有一個值得研究的領域,那就是人的行為.自然科學所描述的一切就是變化,宇宙中的萬事萬物也莫不在變化.但是有一件事或說狀態是不變的,那就是人心的思考邏輯,行為邏輯結構,與人類的各種感知能力.自季萬年前人類進入智人這樣的狀態後,人心始終是形成獨特與萬物不同的最特殊關鍵,這一點我們從前面讀過盧梭的論不平等時,他也有類似的主張觀點,就是忌妒比較的心理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因此探討探索人心,,也就是探索人類怎樣思考與行為.但是探逤這些與研究自然科學不同,自然科學的結果通常是經驗的,也就是實際碰上了看到了,然後再從所累積過往的事件上找到規律性,並結出因果關係.但是人的行為卻沒有這樣的一種經驗特性,人的行為的啟動是先驗的,這句話或類似的意思充斥在本書,也是人們不理解的主因.其實作者的意思是人會去做某一個行為,是因為他要是沒去做這個行為去干預他所關切的事態發展,結果將可能會變得令他不滿意.人之所以行為是他不可像神一樣有那種使情況變得令他完全滿意的能力,於是他必須是當的手段,希望使情況變得令他比較滿意.而這就產生了一個這樣的行為的先驗邏輯,為了尋求更好的結果才去行為了邏輯.而這個先驗的觀點與自然科學那種完全不同,它是一個必然的完整清楚的呈現在心中的的自明之理,有這樣自明之理行為的動物才能稱之為人.即人的行為都是有意的,有追求某些目的的.人是行為的動物,因此自然科學找尋的是因果觀,而人的行為則是存在目的因,這是兩者中極大的差異,因果觀成立的前提是規律性,它並不存在甚麼更高理想目的或意義,但人的行為除了因果觀與規律性,它還存有目的論的,米塞斯將關於人的行為的研究稱為人的行為科學,並不是因為他相信這是一種科學研究法的部分,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更好的代用名詞不得已為之,而在他所述的這個行為科學領域包括兩部門,一是行為學,一是歷史,而經濟學便是行為學中的一個部分.行為學是先驗的,它所有的定理都是從"行為"這個先驗概念推演出來的,所以行為學中的每一個定理都存在必然性.而歷史卻是經驗的,但是歷史的經驗與自然課薛所講的精液是不同的,自然事件的經驗有規律必然性,但是歷史沒有規律必然性.



    米塞斯借用情理學的方式來替研究人的行為找到研究方式.情理學原來是從歷史學的一個分支來的,主題是研究人的行為的心思活動.它研究甚麼樣的心思活動引發某個人的一定反應,或研究人對環境情況變化的反應,這種研究的主要方法在於"了解"(Verstehen)..這簡述就是他推論出經濟學的終極基礎:人們認為他所們所處的環境的情況具有一定的意義,它們評估這個情況,它們受到價值這些價值判斷的的激勵,採取一定的手段,試圖達到一定的情況,這個情況不同於他們放棄採取任何有目的的反應,那個勢力到來的狀況."了解"處理人們的價值判斷,處理目的的選擇,處裡為達目的的手段的選擇,以處理行為完後人們對結果的評價."了解"這個行為就預設了人心的邏輯結構,以及人心所有的先驗概念.了解這法是從研究歷史來的,表示著洞燭過去,是為了因應未來.但不同於自然科學的對比未來的必然狀態,行為科學上的了解旨在預料人的觀念,價值判斷,與行為如何影響未來狀態.



     看到了解之法,其實作者所述關於人的行為的方法論已經大致結束.但我們可以從這裡可以分出二路思考,一個是米塞斯主張的經濟學究竟長怎樣?那就是他的另一本大作"人的行為"的全部內容.但在進入人的行為這本書之前,還得需理解除非對於可能的將來有所了解,否則我們不可能計畫或執行任何行為.因此所謂的了解行為也包括了隱含他本人對於自己未來的價值判斷有一定的了解.就此而言,我們可以說行為取決行為人對於自身的了解.因此行為的本身具備強烈的"投機"(speculate)性質.你也能視作行為結果的隨機性.每一次行為,就是一次投機,因此從米塞斯的論點來看,投機一詞非但不是大逆不道的壞事,還是人們隨時在做的一件事.也是我看過對於經濟學理解貼近現實的一種說法.其次是咧解這件事除了行為人自身,還包括懷竟與周邊的一切,因此研究經濟學的人固然不避菜用自然科學的那套方式來研究,但對於數學,物理,歷史等種種與所謂經濟無關的領域也要大量多方的學習理解,否則便無法再了解終得出一個較為合適的行為參考,自然也不就不能理解經濟學.



     第二條思路則構成了這本書的後半部.米塞斯借用了歷史研究中的情理學主要是它相對於實證學,相對於當時其他的經濟學派採用的研究法則.他逐一提出這些學派背後使用研究的方法論的問題.比如他對於計量經濟統計方式蒐集資料的見解,斥責它是一種錯將歷史當未來的方式.因為前面已經說過他認為經濟學屬於行為學,而不是歷史重複這種自然規律性的謬誤.又如他指責動機研究是視人心多變於無物.經濟人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某種固定心態的幽靈.接著他批評總體經濟學研究的問題在於只是想以國家為基礎做為社會學者'分配"財富主張的一種假象.而這些也間接的替集體主義,集體利益為藉口的專制統治所用,排斥個人主義,提倡犧牲個人成就群體,但最終只是成就了主張群體主義的少數統治者,或者給予完能政府宣傳者的藉口.或是給於那些企圖以社會工程術台計劃控制統治人的一條捷徑.讓個人利益,心思,主張必須完全的符合集體主張的一切,最終失去了一個活性有創造力的社會而成了暴力與獨裁的集體國度,而有效率與能力的經營者最終被靠關係無效率的威權效忠所替代.而最後佐者花了2個章節談一元論,實證論對於世界的傷害.所謂的一元論就是指這個宇宙要本質是由物所構成,除了物以外並無其他,或是宇宙的構城是由精神所創的唯心論.而實證論則是自然科學的實驗方式是適合處理相關問題的一切方式,因此若實證論與一元論中的全是"物"觀念結合,它不就成了唯物論,也就是馬可思等共產主義思想方法論的根源,而實證論若以一元論中的"神"觀念結合,卻又成了玄學神學淪為荒謬無稽的可能.因此,他以為經濟學對於方法論使用的錯誤,可能會導致人們對於宇宙有所誤解,對於人的處境有所誤解,甚至陷入完全的崇拜科學,或是完全的迷信宗教,然後崇尚尊敬集權主義消滅個人特性,最後只是讓少數以宗教意識形態教主身分出現的政治獨裁者隨意亂搞而已,這對西方乃至世界都是嚴重的傷害.



    如前所述,因為用了大量的方法論,邏輯學用語讓這本書看起來非常難懂,加上他的章節分法看似並無邏輯上的連貫性,閱讀者必須自己去想去連結去拼湊與重組才能理解的多一點,因此一般讀者恐怕難以進入,我認為這是米塞斯所有著作共有的毛病,也是許多著作明明很好卻乏人問津的理由之一,不過這也沒辦法,不是什麼學問都能以娛樂至死以最綜藝簡單的包裝表達方式讓大眾了解,何況大眾恐怕也不太需了解這個東西,除非它能換錢吧.以上.



2019年8月19日 星期一

夕霧花園

showThumbnail.jpg



夕霧花園(The Garden of Evening Mists,陳團英TAN TWAN ENG)



  夕霧花園,作者陳團英,小說在去年開拍成電影,由張艾嘉,阿部寬,李心潔出演.目前尚未上映.故事關馬來西亞,馬籍華人,戰俘營慰安婦,戰爭創傷,包括心靈與身體的,與神秘的寶藏.因此若不閱讀而選擇看電影的方式來了解或許也行.就像我常舉例的電影橋段.一個假裝真武大帝附身的人,與一名號稱白蓮轉世的人在神壇上大戰,下面的一夥人努力喊著"神功護體!神功護體!",神壇後立著一個拿著手槍的人默默看著一切倉皇的喊著"沒救了".此時一名身著鐵板衣的孩童向前,"我有神功護體,不怕你的鬼槍".槍聲一響,孩童倒地,男子射擊後也倒地.這橋段可是可以拿來解釋很多常見的東西,只是想到的人不多.為了辨識神壇上兩個假東西,不變成那一夥神功護體群眾,我們嘗試閱讀,閱聽聞.以為這樣我們就有機會養成足夠的智慧,眼光成為在後面冷眼拿槍的人?!但我以為,我們看得再多,最多也只是減慢讓自己變成那個穿鐵板衣的小孩數度,因為他被賦予的神功不是穿在身上,而是腦中.或者我們有機會在單一領域成為拿槍者,比如勤練通曉健身搏擊,就能看出武術神壇上的兩個假神佛,但是換成其他領域,比如政治,可能眼光明晰者反而變成那些假神佛,或是神功護堤群眾,或根本就是鐵板衣小孩,以上道理明白粗淺,是看電影來的.這樣來說看電影也是有極大好處的.



  夕霧花園是一座建築在馬來西亞山林間的日式園林.這樣寫的意思是,熱帶地區天然叢林裏的一座人工園林.從景物來看這樣多此一舉,人工雕琢的林園被大自然的林園包圍了,如水滴入大海,淹沒其中.它由一位日本皇家園林師中村有朋所設計建成,他設計的主要觀點就是借景,鄰借,俯借,仰借,向周遭向鄰景借景讓它成為整個園林的一部分,從這設計觀點來看,中村就是向夕霧周遭的馬來西亞山林來借景,而構成整座夕霧花園.,隱含的意思是個人包含在大環境裡,環境影響著個人,個人也反映出整個大景.1951年一位海峽華人,剛從對日軍戰爭罪行法庭離職的女檢察官張雲林,她想向中村有朋學習皇家園林的設計技術,為的是紀念她在二戰中身亡的姊姊張雲紅,希望能以習得的造園技術來為她喜歡日式園林的姐姐張雲紅來打造一座純日式園林.他們姊妹兩人在日軍入侵馬來西亞後被俘獲在日軍拘留營,姊姊張雲紅成了慰安婦,張雲林則慘遭日軍懲罰被切掉了左手的兩根指頭.在戰爭中身心受創的張雲林卻要跟一個日本皇家園林師學習,這無疑是個陰鬱衝突的場景,加上學習期間恰逢馬共猖獗到處流竄或暗殺或槍殺各地白人種植園主或侵擾當地住民,馬來西亞進入緊急狀態,這給予了在金馬崙高原上生活的華人,白人,馬來人生活上的壓力.由張雲林也曾起訴過馬共,所以她是這些人的眼中釘,須隨時提防馬共報復,特別是個人獨居在山中.在這一年的學習期間,他確實遭遇馬共入室侵襲大難不死,也習得了許多關於造園的觀念技術,並與中村有朋有了同居關係,中村有朋並以她的背部為底,創造了一幅大型的日式紋身圖案,事實上中村不僅是園林師,還集浮世繪畫,紋身刺青等技術於一身,是個受日人尊重的大師.在紋身圖案完成後的某一天傍晚,中村進行例行的散步,卻在叢林中消失,一去不回.事後,而張雲林離開金馬崙高原到吉隆坡參加法官考試,成了馬來西亞第二位女法官.



   34年後,張雲林法官剛剛退休.一位日本的歷史學者吉川達治為了要寫一本關於日本園林師中村有朋的書籍到訪,他希望能從張雲林手中取得關於中村生前創作浮世繪作品的使用權.張雲林恰在此時重修荒廢多時的夕霧.吉川在二戰期間是日本海軍的飛行員,戰爭末期奉命加入神風特攻隊,卻陰錯陽差因為機械故障而沒有執行最後任務,因此躲過一死.在兩人多次的交談下,在中村有朋這個共同話題中,他們發現了一名叫富永昇的人在中村的生命中占有重要角色,他不但是害中村離開皇室園林師的關鍵人物,卻也與中村是好友,更重要的是張雲林曾在拘留營中做過他的傳譯.張雲林從吉川的口中得知富勇當年南下馬來西亞是為了執行一個叫"金百合"的任務這個任務就是要將日軍在南洋搜刮的珍寶財物黃金等祕密地掩埋起來,為的是戰敗後這些財物可能會被聯軍沒收,所以他們預先掩埋待日後取出,而張雲林當初被關的拘留營的囚犯就是負責挖洞,但囚犯本身並不知道這些洞穴要做甚麼的.透過吉川的敘述,她才想起了這層連結,更進一步的吉川推論中村當年長居馬來西亞也是為了執行金百合任務.這批神秘的寶物不但讓拘留營包括張雲紅等全部被生埋,也埋藏這張雲林曾經是拘留營日軍的密報者的秘密.也是日後張雲林好友麥格納斯被馬共逼問射殺的原因,更可能是中村34年前失蹤的主要因素.更詭異的是當張雲林同意將她身上的紋身展示給吉川時,他們從中猜疑出這幅圖案可能隱藏了關於拘留營或是寶藏地點的訊息,只是隨著時間的流淌,他們已經無法藉此來找出這個地點,更要緊的的是張雲林已經悟出了時間消逝已經改變了過往的記憶與失落在他心中的意義,於是當時正面臨失語症困擾的他最終決定未來要這座園林開放,並讓張雲紅的事蹟讓人知曉,從此,她再也不用壓抑與困頓的藏住任何秘密.



   借景.是這本小說的核心.我們開頭說到的水滴入海是一種,但小說解開紋身的秘密卻剛好相反,要從遠方從園林上方的山巔俯視,吉川他們得出了這個秘密,這讓夕霧從一個小景變成一個大景,這樣才能夠找出那幾個連接的物品.而借景的比喻在書中俯拾即是,紋身即是,當作者以吉川的口吻說出中國對於刺青的污名最早源於罪犯,它標住了一個罪犯特性,後來的人想辦法要遮蓋這個標記,就是用一個更大的紋身創作遮蓋或是想辦法融入這個既存的小汙點.那麼這個令人心醉的新創作就是將原本被視做汙點的東西給借景了.不但遮蔽了原來的缺失,還顯出另一番面貌.這樣的說法也形成一種暗喻,在這個以戰爭摧殘為背景的時代故事裡,有著許多被大環境給遮掩起來的小景,美麗戰機的飛翔下有著摧人心肝的家族悲劇,正義法官岸然法袍底下有著一幅不相符的紋身,甚至他是一個曾經出賣拘留營同伴的抓耙仔,這一切明明想忘記卻一直存在的記憶此可反而因為失語症的侵擾更加清晰.而表面看來這是一段關於戰爭記憶,悲劇,乃至女主角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嫌疑的故事,可能根本就是一個大型的借景,它的目的或不在談戰爭創傷,日軍殘酷,暴虐,不人道,或是不在談馬共的各種無名又冷血的殺人手法與目標,而只是把這個當作一個大環境的景物,一個靜謐的園林卻被有著出現各種莫名殺人恐怖手段罪行的自然山林所包圍,那麼究竟是由外向裡看,或是從將目光所在園林內,這便是腳色個人的選擇,選擇他要記憶或是掩蓋某一部分,張雲林對二戰遭遇的掩蓋,中村對金百合任務的掩蓋,或是張雲林對於家族厭惡的掩蓋,相比吉川家族的秘密,這些私人的記憶與遺忘被選擇拼貼在二戰以來的馬來西亞匙間與空間裡,這裡面固然有戰爭祕聞的獵奇,但顯然它不是重點,只是被拿來借景呈現出當代人面對這些外加事務的侵擾時應對手段與結果的記憶.或者也包括它們遺忘其中的,只是需要有等到某一個把關鍵鑰匙來豈隱藏其中的真相.



   如果要將它視為是戰爭中的另一種觀察,那麼顯然你看出關於戰爭或即使是主張反戰,中村或吉川的視角是內向的.即便他們可能生出反戰的心理,那也是基於戰爭的過程與結果與已有害,有損,有傷,他們的目光是不及於他們加害之人.這便是一種選擇記憶於遺忘.而張雲林等馬來華人所面對的環境卻是外在的,他與那位曾經做過慰安婦的尼姑,戰後他們被排除在家人認同之外,甚至是社會之外,必須避免他們的遭遇為外人知曉太過詳細,因為外人的眼光才是它們一直受戰爭傷害不停的真正原因,但這樣的傷卻是外來的,即是他們身體受了敵軍的污辱傷害,但是時空過去,它們能夠漸漸地淡忘,肉體也能痊癒.唯有所在的環境的異樣眼光才是他們無法逃躲的夢靨.不過這些應該不算是小說主想表達的,畢竟它不算是戰爭時代小說.只是藉此背景借景.



   小說的氛圍準,果然充滿著謎團陰鬱與緩慢進展的時間,在以張雲林為第一人稱的主述上在1951,1941,1985 等三個時間,在夕霧,拘留營,馬久巴茶園跳躍.彷彿正如察覺失語症已經影響生活,甚至影響記憶表達力的張雲林在書寫時對於時間空間的混淆,遺忘,與顛倒.而為了預防萬一,她願先寫下自己記憶中的東西 萬一真的有那完全忘記的一天,也能藉此重新借回那些記憶,重新打開與過往的通道.但是小說的故事結局陷入謎團,沒有追求寶藏或拘留營真相的後續,對於想看通俗故事的人,能會略感失望.以上,



2019年8月12日 星期一

美傷

showLargeImage.jpg



美傷(Beauty is a wound,Eka Kurniawan)



   "美傷"是本以魔幻手法寫出的印尼家族史,家族史中藏著大印尼史,以一個荷蘭殖民者種植園主的後代黛維艾玉為主角,講述從荷蘭殖民末期到二戰後印尼獨立與隨後的政治紊亂,屠殺政變與專制統治期間發生的事件,類似於馬奎斯的"百年孤寂".情節看似並不繁複,初看魔幻手法是點綴還不到荒誕無稽令人無法忍受的地步,反而較偏向現實,但是到了最後會有大驚,結構布局似浪,後一章能給前一章賦予意義與意外走向,環環相扣,譯文簡明流暢,是本易讀的作品,小說共18章,收尾初看的有點匆促,感覺有些部分交代不清,但是當讀者仔細看最後一章,它不斷在不同時空跳躍,終於出現了這本小說潛伏的大魔王,而霎那間讀者就能將故事連結回第一章,連結出整本小說,而作者潛藏的企圖就非常清楚.



   就個人而言,看到一半的時候,我以為這是印尼人版的宋家三姊妹.雖然這小說是一個妓女與她的四個女兒的婚姻愛情作故事的主軸.但這四姊妹婚姻所衍生的政治關係變化與故事情節確實和宋家三姊妹相似,當然表達的東西卻不太一樣,而且越到後面越得用心,因為書末時空跳躍快速,一個不留心,反而不知道這個故事再說甚麼了.



    黛維艾玉是為印尼殖民時期哈里蒙達地區荷蘭種植園主的孫女,擁有無憂富裕的生活,天生美麗.她美好的生活因為第二次大戰破碎了,日軍進逼印尼,急於逃離印尼的祖母姑姑死於沈船,他的祖父則戰死,日軍攻佔哈里蒙德.選擇留下固守家業的黛維艾玉則與其他的荷蘭女性被俘,關入監獄.不久,日軍在監獄中選擇年輕貌美的女孩出獄,這並非要釋放他們,而是要當他們充任日軍慰安婦.儘管千萬個不願意,這些婦女在武力強暴下也不得不屈服,從最初的無望到絕望,到乾脆毫不出聲的接受了自己的充任妓女的命運.有個人主張的黛維艾玉知道在這種環境下要生存下去,所以她開始結交日軍高階軍官,善待同伴,也與妓院的老闆娘卡隆媽媽交好,因此成了招待所最紅的妓女.但不幸的是她懷孕了,不過懷孕的人可以不接客,因此她得以較清閒的度過一段時間,後來她生下了一女嬰,取名叫阿拉曼達,父不詳.不久後日軍投降.想要回到林園豪邸取回離開時所藏金飾的黛維艾玉發現自己的家已經被當地印尼人給霸佔了.不得已的她只好向卡隆媽媽借錢買回老宅,卻始終找不回他戰前藏匿的金飾,沒了收入來源又欠卡隆媽媽錢的她不得已重新下海.由於她的美貌與手腕,她成了當地最紅收費最高的妓女,當地的男人只要有錢就希望能夠到妓院與他風流一次,這段時間黛維艾玉又生下兩名女嬰,阿汀妲,與馬雅戴維,她的三個女兒都繼承了她的美麗.但戰後的印尼是一個論亂的狀態,有當初反叛日軍的轉型成主張脫離殖民獨立建國的游擊隊,也有共黨的武裝力量.這些軍人彼此交戰,但他們到了哈里蒙德都聽說了黛維艾玉的大名,也相想一親芳澤.ˊ這包括了建國後由游擊隊轉為當地駐軍最高指揮官的"排長",共黨在當地的最高領導人"克里旺",於從北方輾轉流落到哈里蒙德因為善於打架而為當地黑社會老大的"馬曼根登",除了克里旺外,排長與馬曼根登都曾與戴維艾玉有過關係.



   克里旺後來遇見了阿拉曼達驚為天人,雙方互有好感,卻沒有說出口.直到排長也看到了阿拉曼達,他也看上了她,並藉由不當的手段強暴了阿拉曼達,排長以抓捕槍殺共黨分子克里旺要脅阿拉曼達,所以阿拉曼妲被迫嫁給了排長.不知情的克里旺因此誤會阿拉曼達以為她水性楊花只想跟高官在一起.加上他共黨領導人的身分本來就與排長是敵對身分.在一次意外中他救下了阿汀妲,兩人後來情感發展快速也成婚了.至於馬曼根登本來是戴維艾玉的入幕之賓,但是戴維艾玉券建議他娶自己的三女兒馬雅戴維.因此這三個人,當地軍方的最高領導人,當地共黨的最高領導人,當地黑社會最大的流氓頭三人成了連襟.這不就是宋家三姊妹!?三對夫妻後來在1965年搜捕共黨的時期各生下一名小孩,努魯艾妮,倫嘉妮斯,與男孩克利桑.搜捕運動後,克里旺被捕入獄,哈里蒙德則在大屠殺後籠罩出一片鬼魂壓陣的氛圍許久不散.14年後克里旺被釋放,排長因為遠征東帝汶失利受傷回鄉後面臨退休精神狀態不佳,克里旺知道後去見了阿拉曼達,兩人發生關係後,克里旺自殺,而倫嘉妮斯在學校的廁所裡被強暴生下一小孩.後出走失蹤 與倫嘉妮斯長期相伴的努魯艾妮著急的情況下不幸去世了,嬰兒夭折後回家的倫嘉妮斯卻被當初強暴她的克利桑勒死了.克利桑盜走了努魯艾妮的屍體,又將倫嘉妮斯到海底,兩個女孩的失蹤引起了排長與馬曼根登的瘋狂搜尋,馬曼根登又回復他黑社會的行徑,想以不正當的手段比如攻擊警局想找出女兒,因此造成當局的警戒,排長與他的部隊開始搜捕馬曼根登與大量殺戮他的流氓同伴,他逃入荒涼山野後,而排長在兩個連襟與自己的女兒死亡後被阿拉曼達趕出家門,他跑到以前游擊隊時的山林小屋養狗,卻不料體衰老的他被自己養的狗給咬死了.而將他的屍體帶回來的卻是他多年未見的岳母黛維艾玉,在這之前她已經悟通了為何她的家族她的女兒會屢屢遭遇不幸的命運,這三個女兒跟他一樣都很年輕就成了寡婦.其後,黛維艾玉又生下一名極其醜陋的女嬰,但取名美麗,他這個女兒與其他不同,黑臉,朝天鼻,長得像個惡魔,虛弱的黛維艾玉在生下女娃12天後過世,而這是這本小說所埋的伏筆,也是小說一開頭的魔幻景象.



   死後21年,有一天黛維艾玉的墓突然炸裂,她復活了.她復活的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她的第四個女兒"美麗".原來早在1965年追剿共黨時期,她就領悟到自己的家族被一個惡魔給詛咒追殺了.這個惡魔就是黛薇艾玉的前夫"格迪克".格迪克原來是一位印尼原民車夫,他愛上了一個叫"伊楊"的女人.打算與她結婚,但是美麗的伊楊被一個荷蘭殖民主人看上了,強娶他做小老婆.伊楊與格迪克有16年之約,16年後格迪克來找伊楊,但伊楊覺得自己早被領主玷汙渾身骯髒已經配不上格迪克,所以她從山上跳涯自殺死了.這位荷蘭殖民主人就是戴維艾玉的祖父.長大後的黛薇艾玉知道了自己家族有這樣的醜聞,感到非常難過.於是她當家後找來格迪克,強迫格迪克要娶她.,格迪克其實不知道這其中的緣由,且兩人年齡差距過大,婚姻有名無實,因為格迪克是屬於伊楊的.所以專情的他最終選擇了伊楊跳涯的地方殉情了.伊格迪克死後就化身成惡魔,在暗中操控了黛薇艾玉家族的不幸,排長被狗咬死,克里旺與阿拉曼達發生關係,克利桑強姦倫嘉妮斯,並把他殺死,這背後都有惡魔在作祟,惡魔就是格迪克.當黛維艾玉領悟到這一點,知道自己當時無能力對抗惡魔.所以她以人為的力量讓自己先死亡,經過21年他有了靈力,他要來保護美麗.因為格迪克要對美麗下手了.因為魅力長得醜陋,他的傭人不讓他出門,但是卻有一個天使從小跟在他身邊教育他,指導他學會世間的大多數知識,這個天使就是格迪克假扮的.除了美麗,其他人是看不見天使的.這時天使這幫美麗介紹一個王子,慫恿美麗與王子談戀愛,做愛.當黛維艾玉復活後發現了美麗行跡詭異,知道惡魔已經開始動手,於是她現身出來,拿著排長下的刀,叫守墓人之子欽欽作法叫喚惡魔現身,她趁機殺死了惡魔,惡魔死前說出了你能殺死我,卻不能擺脫我的詛咒.惡魔死後,黛維艾玉再次消失.欽欽以為自己終於擺脫了讓他不報倫嘉妮斯之仇的惡魔的糾纏,原來欽欽一直喜歡倫嘉妮斯.高興惡魔遠走的他做法招喚倫嘉妮斯鬼魂,本來想要表現自己功勞,卻被倫嘉妮斯訓斥,因為強姦他殺死她的人是克利桑,欽欽應該去找克利桑幫她報仇.而當年將倫嘉妮斯沉入海底時,一個惡魔的聲音告訴克利桑,他可以試著改去找長相醜陋的女孩戀愛.而此時的克利桑正是假扮王子與美麗做愛的人,所以當欽欽知道真相後,就去把克利桑給殺了,而這一切的一切其實都是惡魔"格迪克"長久布局的結果,即使黛維艾玉已經殺了惡魔,果真仍不能阻斷悲劇.其後美麗生子,但不久也夭折,在克利桑的喪禮上,那四個姊妹,阿拉曼達,阿汀妲,馬雅黛維,美麗終於第一次的相聚了.



   重新排列組合將整個故事以上述的方式敘述,就能很清楚這裏面假託的意涵.一個被外來殖民主欺負的原民車伕的復仇.這種對殖民者的壓迫型態換成各種形式力量在印尼的歷史上出現,以日本人入侵屠殺的方式,以游擊隊濫殺強姦的方式,以共黨革命鬧事罷市方式,或是軍方的鎮壓異己的方式,流氓黑社會的侵擾方式,都可以被視為是殖民主人鬼魂,幽靈的延續,而任何的復仇型態最終也只是流血而已.這也算小說以為是整個印尼仍陷入悲哀貧窮或是落後無知的最大因素.至少,我們從這本小說的企圖裡看到的是這樣的一個發展.當然,若最終不能拼湊出整個完整的故事,也會以為它是一個國家或家族的暴亂歷史.若是以書名與情節發展來看,正如克利桑所說的愛美麗的也好愛醜陋的也好,最終就是操它.以此比喻成印尼,不管它是美麗或醜陋,最終不是要不要愛,而是要怎麼愛,而小說裡的愛的方式實在太恐怖殘忍與一廂情願.以美貌比喻一個國土國度,也應該是說得通了.至於那些大屠殺共黨,或大屠殺華人等事件的想法應該不是小說的重點.因為惡魔雖死,但詛咒繼續,而這是作者的意圖.以上.



2019年8月7日 星期三

逃犯

showThumbnail.jpg



逃犯(Perburuan,Pramoedya Ananta Toer)



   接下來鎖定幾本小說來讀,暫時訂個主題叫"國境之南以南".目前準備讀的有印尼作家Perburuan,Pramoedya Toer"逃犯",Eka Kurniawan的"美傷",馬來西亞陳團英的"夕霧花園",伊朗Gina B. Nahai的"天使飛走的夜晚",阿富汗Khaled Hosseini的"追風箏的孩子","燦爛千陽",印度 Arundhati Roy"微物之神", Gregory David Roberts的"項塔蘭",魯西迪的"羞恥"以上都是東南亞,南亞,的作家.本來對馬來西亞選定的還有歐大旭的"五星富豪",不過沒買到,連二手也沒有.陳團英與歐大旭都是馬籍華人,但是他們沒走華文創作,升學就業發展異於馬華文學作家,他們是往西方走英國路線後以英文寫作,或值得單獨一看.依照我個人習慣,不會一路看小說,中間還是會穿插一些別類的書籍.但包括菲律賓,越南,孟加拉,泰國,緬甸,巴基斯坦等都沒有選,主要是我根本不知道這些國家有那些作品值得一看,這是個人資訊閉塞所致,無關地域與好壞.書單很長,不知要看到何時,只能一本本來.



   '逃犯"應該是書單裡最輕薄的一本吧.算起來是中篇小說,分成四章,雖是一個故事,可以把它看成是由四篇短篇小說構成.簡單的故事,二戰時日軍佔領了印尼爪哇,一位離家多年反抗軍的領袖哈多趁夜扮成乞丐逃回家鄉,想見未婚妻玲曦一面,卻被他的準岳父卡里萬崗村長給阻攔了,非但如此,村長一面虛與委蛇顧左右言他,不讓哈多知道玲曦的確切所在,一方面偷偷向日軍報告.日軍派出大隊全力搜捕,哈多躲到一間田間小屋,卻在此處與他的父親相遇.自從哈多離家加入反抗軍後,他的家庭就破碎了,他的父親原是受人尊敬的區長,但兒子加入叛軍,他被日軍拔掉區長職務,隨後妻子病亡,他失去了生存希望,渾渾噩噩過日子迷上賭博,欠了大批債務遭人追債.哈多逃入前區長避難的小屋後,雖否認自己是他兒子,但區長還是從雙方的對話內容與聲音中猜出了他的身分,他雖然憂慮兒子可能被日軍逮捕,卻很慶幸目前他還活著.日軍的搜捕大隊很快找上這間屋子,哈多趁著父親與日軍談話拖延破草牆而出.逃過一劫的哈多躲到火車站附近一座橋下,在這裡遇到反抗軍的同志狄坡,他們討論了反抗軍的背叛者卡敏,因為他的背叛才導致整個反抗武裝力量的瓦解,正是卡敏帶著日軍在搜捕哈多,所以狄坡主張要去殺了卡敏,但與卡敏自小長大哈多則認為他是因為自身情感失落導致一時走錯路,所以應該找到卡敏原諒他讓他的軍事領導能力能夠繼續發揮對抗日軍.在小屋搜捕不到哈多,日軍軍官非常生氣,以生命威脅村長,村長不得已只能交代哈多可能去找自己的女兒玲曦.卡敏的帶領下,日軍一面在橋下偵查大批乞丐,一面到玲曦的住處搜捕,在卡敏的掩護下,玲曦躲過日軍為難,但是哈多與卡敏卻在此時被捕後帶來玲曦住處對質,當此危機時刻,卻傳來日軍已經正式向盟軍投降的消息.街上到處出現了歡欣的叫喊慶祝聲音,這激怒了日軍軍官,已經因為投降消息不知所措的他們開槍亂射,雖然很快地遭人制止捆綁繳械,子彈卻意外了射中了幾個民眾包括玲曦.於是日軍投降了,印尼自由了,哈多,狄坡,卡敏因為勝利而有所的所歡喜,卻也因為親人喪命而失落惆悵.



   表面上這是一本印尼抗日的故事.我們會以為它會探索國仇家恨,或是戰事殘酷血腥的一面,或是以為隱藏著民族主義,階級差異等問題.實際上這本寫的是戰爭對於個人或個人相關的家人間的親情,友情的考驗,簡言之就是面對敵人或異族統治在選擇卑膝苟存或是與敵對抗那些對於人性考驗的問題.問題在於,若人只是一個無關他人的個體時,該如何選擇相對簡單,因為他並太不會考慮到周邊的親人友朋會因為自己的選擇而受到影響的可能.所以便能決絕的做出自己的選擇,但是,一但有了牽掛有了情感有了摯愛,也就因此有了窒礙.所以小說的故事本身是簡潔的.但卻形成了多重的比較套路.因為感情失落而迷失選擇以致暫時趨附日軍的卡敏,與感情堅實後盾而堅持選擇抗日的哈多.唯哈多雖對抗日軍,卻不像他人一樣認定卡敏絕對背叛,因為他們堅長期的友情而相信卡敏只是一時的迷失.相對的卡敏其實內心也是一樣的思想,雖然趨附敵營,卻總在找機會協助哈多與哈多的親人.所以他們間的友情並未因此斷離.只是因為各自的狀況而有了不同的抉擇.而這一點在村長表現得最為明確,或說最具現實性.當哈多是區長之子他就是最好的女婿,但他淪為通緝,他父親又丟掉區長的工作,這時哈多在村長眼中就是條件不如跟著日軍混的卡敏.所以村長才能有意無意地暗示卡敏因為時空的變化與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情感選擇.相比無情現實的父親,玲曦則自始至終相信著自己的選擇,也堅定它,即使日軍搜捕上門,卡敏好心掩護,始終未變,最終也以性命交代.對於村長來說,他本來想藉趨附日軍保全家人,卻不料以悲劇告終,相對的選擇對抗的哈多卻也沒有比較自在,母親病亡,父親被拔職務迷上賭博丟掉家產,雖然他有逾軍投降的喜悅,卻一樣得在戰後重新面對自家劫難的後果.而這些都在講述戰爭對於人性,家庭,情感間考驗.



   我以為這四章短篇有個共通的結構,都是存在一個寧靜的場景突然被一個外人闖入破壞影響而有了新狀態.第一章在準備上演皮影戲的準備過程中,一群乞丐闖進了村長家的準備場所,由此帶受追捕逃犯進入了故事,打破了村里的寧靜,挑起了村長的壞心思.在第二章中寧靜的農舍多藏著哈多,卻被一群討債的人闖入,而迎來了他父親,打破了他父親自棄的狀態,有了雙方多年不見各自經歷的探索.第三章則是一群乞丐渡夜的橋下,闖入的哈多與他的同袍訊息的交流而有了自各對外界的了解,也因為日軍的搜捕打破了哈多狄坡的隱藏狀態.第四章則在玲曦的住處,先是卡敏,然後是日軍,接著是哈多等伴隨著日軍投降訊息打破了這個身處寧靜生活女教師的時空.而這些正與戰爭日軍的入侵打破了這群印尼人原先的生活狀態是完全一致的對稱.



   Pramoedya Ananta Toer是個反荷蘭統治的對抗者,所以這一篇小說多少有點呈現藉著這些政治外力事故影響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影射,但個人覺得似乎篇幅短了些,雖然它的情境與人物處理尚可,但覺得其間的個人情感多少有點疏離,而缺少了深刻性.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