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30日 星期二

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

showThumbnail.jpg



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Días y noches de amor y de guerra,Eduardo Galeano)



   書看的是"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劇剛看完"白色強人"改追"長安十二時辰".香港持續反送中,本地則正抓閹黨,不對,是抓菸黨.一黨伴隨一黨新生而崩解.時間,空間,結構不同.但看來差異不大.戲劇在時間上跳躍,十二時辰內呈現內裡腐蝕的朝廷,盛世的權鬥假象,小說則是作者在不同的獨裁國家間逃亡來回的行進,零碎小故事拚成時代人物樣本.本書寫出獨裁專制下異議流亡者所面臨的種種狀況與面貌,有那千千萬萬人的可能,反抗與順從,幫兇與被害,莫名消失與突然豁免,但都是戰戰兢兢,以致日日夜夜不能有一刻暫歇鬆弛,.



   在以前,於我而言,本書毫無疑問,真實深刻,用了131則的過往記事,來寫下Galeano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流亡時的生活感想,以及在此時期他致力從事出版反對烏拉圭獨裁者雜誌的工作期間的種種事件.作者的感受與文字皆上乘.不過,可能是看太多本地荒謬文人,作家.公知,教師,教授,媒體人,新聞人,藝人,網紅的各種論點,各類胡說八道,與從最年輕到最年老政客的各類言行相悖的好笑場面,以致已慣性壓迫自己只能認知這是個好作品,但實際如何那是另一回事.我都已經不知道說的好寫得好的文人,乃至流亡多年的人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尤其當他取得權力後.就記憶所及,居然沒半個好的,不過,本書就是控訴獨裁權力者,從這一點來看對以上的本地悖論者一樣適用.



   關於本書,是一個異議流亡者,作者Galeano自身經歷的自述.他是一個記者,一位作家,一位出版人,奈何需要流亡?自然是作品或言論內容觸怒當政者.中南美洲在20世紀以來的歷史我們並不絕對清楚,印象裡常常發生軍事政變,每隔幾年就一次.似乎沒有一個國家例外,每一個國家都不知出現過多少軍事領袖專政,或是獨裁者,即使有短暫的民選政府,不是腐敗就是另一位獨裁者.Galeano在烏拉圭發生軍事政變後流亡到阿根廷,等到阿根廷也發生政變他又渡過大洋到西班牙避居.本書的內容就記述在阿根廷這段時間內Galeano所見所聞所想所思,主要是他眼裡的周遭的演變,以一種短文方式,不脫想述說小故事的主旨,又不長篇大論的寫下獨裁者恐怖追殺的前後景象,因為這是一本寫情感上心理層面對於流亡的各種感知,而不在寫獨裁或流亡者本身故事的細瑣,儘管裏頭也充滿了作者認識其他流亡的小說家,詩人,畫家.記者的故事,可以當成歷史的一部分來看,但這應該不是主體.



  不過正如我前面說的,對這種政治傾向對錯沒半點好感,作者他們痛恨的右翼國家主義者固然手段殘酷,可是他們認同的左翼民族主義者也非善類.布希與美國確實在中美洲這些獨裁政府中發揮作用,但是卡斯楚,查維斯,切格瓦拉就沒做同樣暴力屠殺無辜農民的事?或他們沒有暗殺,誣陷,或是亂入人於罪?顯然只有那些還來不及做太多壞事被就暗殺的領導人才能在還沒有變壞之前,在他筆下留下一點讓文人以為似可能為烏托邦可能的執政者,但真的如此嗎?我以為上古神獸的美好居然連政治界評價也用上了.所以我只單純著重在他文字情感與整體呈現出的壓迫感表現上.



   系統,零件與美國資本主義是這裡控訴的惡者.我以為這少這點是沒有錯,對於任何一位獨裁者,不管他所信仰的主義是甚麼,其實滿肚子只剩生意.這本說用了不少的"系統"當成小標,他的意思就是指獨裁者的國家機器.龐大的國家體制,有一個或一群人控制著絕大多數的權力.獨裁者要掌控一切,無論甚麼名義,包括最常用的愛國,叛國的罪名來區分獨裁者能讓他禁言,與必須剷除的分別.如以色列在加薩做的"恐懼能帶來安寧與和平',所以軍政府擁有對抗其他武裝力量的能耐,但對於不是拿槍而是拿鋼筆,畫筆,攝影機與相機的人,他就只能用其他方式.一個明顯的集體屠殺可能會引起國際非議,但是採取默默進行的讓想剷除的人一個個突然消失在公眾眼中,是獨裁者的最好選擇.於是就有了這131責的故事.這些作家,記者,出版人,詩人,畫家,導演,他們間共通的一點並不是政治信仰的一致性,而是對於言論,創作的自由自主與不願受權力控制與制約的個體性.



   在這種隨時面對可能的自我消失間的選擇,是要選擇消失自己的聲音?抑或選擇被消失自己的身體生命?,這些人雖無猶豫,卻也沒有自我選擇的權利.如作者所寫"沉默,抑或是加入?抹去他人,抑或是招喚他們?"."我要像駱駝一樣吞食自己的嘔吐物嗎?手淫的人會有甚麼風險?至多也只是手腕僵直",所以從中看來是死在活中,是個能夠隨時作樂,把酒言歡,隨處遊戲,隨興所至,因為並不知道下一刻自己是否還在,表面上危險沒有立即加身,但看著旁邊的同事友朋剛平安喜樂的道過晚安,不過一夜,對方可能就躺在某個荒野,街邊,垃圾堆裡,消失了,而這是以武力暴力血腥殺戮讓人噤言老手段就傳統的延續.



   系統不用自己動手,自有它千萬個零件來執行這些'讓人"銷聲匿跡"的血腥活動.但更聰明的是這部國家機器的權力並不太在意你的生命,卻更在意你的聲音,不想當個播放器,起碼別做大喇叭.在當時,""掌權者鼓勵大學針對酷刑手段,謀殺人類思想的技術,培育沉默,繁殖無能,播種恐懼等方面的進步有所貢獻".但是今天的新式獨裁者更進化了,因為殺光異議者太麻煩也會惹起爭議,所以他不再禁止你聽你看.而是採用手段讓你在千萬種聲音中選擇他要的那種來麻痺你,讓你聽從,讓你不做大喇叭並不高明,反過來能讓你當她獨裁宣傳的大喇叭才更高明.所以不再暗殺文人,作家,公知,教授,記者,要讓它們成為你系統的一部分,成為一個零件,為獨裁者所用,讓這些具備影響力的文人公知作家主掌意見的聲音,創造議題帶領風向,那麼獨裁者就能不費力的掌控一切輿論,思想,與新聞,而一些還殘存著普世價值不願為掌權這控制的少數人不用逃了,但也不用再發聲了,異議者不被禁聲.不被禁錮,卻也不被接受,沒有功效,螳臂擋車,只好自己閉口不言避寫避論,因為他們發現獨裁者大範圍洗腦比狙殺少數異見者更能掌控群眾心理,公知公眾於倫的價值目標既已消失無用,餘下的異議也就不重要,狗吠火車而已,何況獨裁者也會用一些不殺戮的小手段,讓你過不好過不舒服,可能仍能在布宜諾斯街頭優游但會變得束縛不自在,因此比起白色恐怖,這種新型態的獨裁者不以武力仍能達成一樣的效果箝制言論效果,豈不是一種獨裁統治術的進化?l所以Galeano與一干文人命運發展若改在今時今日究竟會有如何結果,實在不得而知,畢竟能一以貫之主張保障任何一種言論與出版內容傾向的自由,與權力者站對立面不受引誘不具恐嚇者幾希矣!



   所以在街市,山頂,海邊,異域與監獄裡,都有著作者的足跡,或是他聽說過的前人,友朋的足跡,描述那些被莫名消失,關押,或是流亡的其他人的故事,也寫著與他們遭遇接觸的人的經歷故事,有現實,有傳說,有鄉野,也有原生民族,都會雅痞的各種生活型態.是看來快樂卻夾著悲傷背景的,傳達了一個黑暗社會裡的陰霾故事,儘管中南美洲人外在看來是如此樂天閒散,但他們實際的生活威脅是隨時能夠脫是他們的一切的.因此就情感來說,這應該是作者擅長的,也是本書成功的地方.但是正如我前面質疑的,其實Galeano.不擅於說理.且已有固定的政治價值取向與意識形態.所以本書的最後一部分作者說了許多道理,關於寫作的功能作用,文化的意義,與傳統,少數民族文化的優越性,作家存在的理由,與如何恢復中南美傳統民族文化的再生,摒棄美國主導的現代消費主義文化的侵蝕,很顯然反映出他的左派共黨思想與反美心態.以為只要能將美國勢力,資本主義所帶來粗俗消費制約給踢出中南美,就能改善當地的經濟,就能回復當地人的優良文化傳統,過著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而不被糜爛的全球化觀點給腐蝕.



   但我必須說,這大段的說理非但顯出了菁英人士過度自信的姿態外,也充滿了太多對於意識形態堅持所帶來的問題,雖然他自言看不起菁英統治的傲慢,也不贊成作家的身分須高於他人,但他卻以為憑著文學作品能夠來改造或拯救大眾失落的東西.何況,我不認為他真的理解那些他信仰的經濟制度上的問題,在我看來他以為的解決經濟問題的方式,早已過時失效,只是他選擇性的未見,最好的例子就是他的推崇者委內瑞拉查維斯的經濟政策,媒體政策,那可是沒有一點比他控訴的獨裁者更寬容,更清廉,更能對人民帶來福祉.古巴,結果也是一樣,所以就說描寫異議流亡者的生活心靈,遭遇與日日夜夜,這絕對是佳作,但是要談解決實際問題,原本就不擅長規劃算計經濟金融的人怎麼又可能突然成為專家而企圖指導他人?無非都是一種個人政治信仰的表彰而已,而這正是獨裁者產生最初源頭,不以普世價值來做為衡量根本,卻陷入某種階級,民族,或是特定方式來區分眾人,以致引發對立仇恨,排除異己,然後自然有流亡者產生,以上.



2019年7月27日 星期六

通膨的真相:透視物價漲跌、利率升降背後,你我誤解最深的經濟現象

showThumbnailQ717CZNQ.jpg



通膨的真相:透視物價漲跌、利率升降背後,你我誤解最深的經濟現象(The Inflation Myth and the Wonderful World of Deflation,Mark Mobius)



    國際上有一種特別的投資機構,這種機構的專注只在"放空"股票這件事.放空股票比起常見的做多投資限制多,困難度高,且有各種禁空,強制回補規定都阻礙了它的便利性,因此它並不適合一般人作為投機股票的主要活動,更關鍵的是做空某股票就等於是跟某個公司的經營者或大股東做對,除了不可能受經營者歡迎外,想要在股市中打敗大股東或經營者也就是打敗這檔股票的莊家,機率當然是不高.



    既然先天的條件如此不利,為何還會有這種機構出現?.所謂的做空,沽空就是預測股價將會下跌,甚至是大幅下跌,所以先賣出它待它下跌到低點在回補.但股價的漲跌不是單靠瞎猜或是有神明附體.這些機構存在的命脈或關鍵在於"揭露真相","誠實",他們操作的方式就在於找出那些說謊,造假的企業,尤其是那些在財報搞鬼,隱瞞事實,業績造假,或是專做假交易假消息的企業,因為有不誠實隱瞞真相的行為,甚至藉假消息炒高自身股價的企業.這就給了放空機構存在的空間.在亞洲這類機構大多設於香港,一方面固然是因為香港的金融自由化程度能夠接受它們,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中國很多企業喜歡去香港上市,偏偏這些企業的財報常常不透明,造假機率高於其他地區的企業,因此給了這些機構機會.比如Gotham City Research,Bonitas Researc,FG Alpha Management,Glaucus Research Group等都在放空事業上有所斬獲,甚至包括李嘉誠旗下的企業都被他們放空賺過一大筆.在傳統的教育傳播裡,這些機構會被當成是禿鷹,狙擊者,不受歡迎,可是換個角度,若以誠信利益為本,這種放空機構做的才是合乎正義的事,他們要的就是合乎法律與會計,金融等準則的真相,揭露那些造假的企業面目.



   個別企業的經營真相可以如此被作假.那麼整體國家經濟數據的真相可能或可曾被造假嗎?如果真的有,會有怎樣的影響?這本書就是以這個角度來看通膨數據.企圖很好,不過前面七章占了一半內容主要是一段現代貨幣發展史,後面三章才是主體.所以能夠有的深入硬貨不多,但是可以提供思考的切入點不少,我們就已簡化的方式來提出自己對於通膨真相的看法與猜想.



   作者先是在貨幣發展史中列出通膨數據的運用歷史,指出了它在央行貨幣政策,國家的財政福利政策上的角色,也簡述了它在私人企業中加薪或給予調整價格的依據角色,因此做為一個重要的因子,首先必先懷疑的是用以決定通膨與否的物價指數計算編排是否是正確合理的?如若不是,那麼人們是可能因為錯誤的數據而白忙一場,或實際上誤解了甚麼東西.Mobius作為一個交易人的角度來質疑數據絕對是正確的.首先物價指數是個一籃子商品物價的加權指數,要如何選擇商品,選擇幾樣商品放進籃子,選出的商品該如何決定它在指數中佔有的權重,被選中商品的價格該如何取用,都是一門很大的現實學問.選1000種商品還是5000種,被選的商品價格ˊ是用零售價批發價還是網路銷售價,是選餅乾還是大餅,這些因素都再再影響它的結果.而每樣商品的權重該如何決定,20年前的手機價格與今天手機價格的權重會一樣嗎?如果不一樣,那麼這種指數算出來又有甚麼意義,豈非騙局一場?



   數據上的選用已經是一個問題,另一個問題是造假.Mobius也列出了一些國家試圖在計算物價指數時剔除那些會反映惡性通膨數據的資料,或是乾脆使用強制手段逼迫廠商,零售商不可以漲價.我們在Dalio書中看到了他列出了48個案例中,那些一再發生嚴重金融危機的國家如阿根廷,巴西,俄羅斯等都有這樣造假數據,與強迫民眾不得漲價的國家暴力存在.以上這種造假是刻意的,還有一種與我們相關,就是非故意的技術性遺漏或說此曲較保守的心態方式.以現實來說,如果你去查閱國家統計局2000年後的逐年CPI,與央行的M1數據發展,你會發現基本上本地根本已經完全屬於通縮狀態的可能性很大,但若去問題民眾一定得不到這樣感受的答案.這19年的CPI竟然只有2年高過2%,卻有5年是負值.這種狀況一則是國內的CPI在租金的權重上一直用的不高,但是隨著M1的擴張倍增,這樣的CPI卻一直沒有起色,但是國內租金的上漲又豈是這種低成長狀況?顯然CPI有明顯的失真問題,而既然它可能失真,那麼根據它做經濟政策的調整,國民福利或民間薪資年度調整的依據也就失去了參考價值,那麼我們是否能說它是一樣已經不太有參考價值的現實模型?,未來可能需要一些新的調整.?



   在數據之外,作者重新來闡釋通縮與通膨現象.在這裡比較特別的是通縮.Mobius指出通縮是指物價下跌,一般以為是供給超過需求,因此可以造成廠商調整減產讓價格回升,但卻這種減產作法會讓就業與經濟數據變壞,這種說法就是傳統通縮可能會引起經濟衰退或蕭條的常見解釋.但作者認為通縮另外還有一種表示法,他以為通縮指的其實是"進步",因為科技,技術進步,以至於廠商能更有效率的生產,或以更低的成本大批量生產,所以自然能夠降價.這種技術進步一邊創造價格向下,卻又能提高相關就業者的收入,因此只要收入的成長高過物價的成長,生活的相對水準就會提高,而這正是他認為通縮其實帶來的更好的生活.進步的生活,所以通縮非但不是絕對壞事,反而反映了人類的進步.因此,當前很多國家一再因為害怕通縮帶來的蕭條而採取2%的年度通膨目標,在他看來是一種武斷沒有任何道理的事情,也沒有任何絕對必要,因為沒有任何科學的研究證明這是一項有意義的措施,他認為對於經濟發展,只有提高生產力才是更重要的關鍵,進步才能帶來更好的生活.但是我以為作者在這邊漏了一些要點,因為提高生產力卻可能不能完全顧及經濟的四大目標的滿足:貨幣穩定,經濟成長,就業水準,貿易餘額,從本地的現象中,我以為至少充分就業一定會受生產力提高而有所損傷暫時很難兩種目標都顧及,而這是經濟政策制定與執行者必然需要去考量的問題.



   以前我就懷疑過通膨目標的必要性,也質疑過CPI的正確性,但是一直沒又能理出一個系統性的想法,這一本書立論雖然有點單薄,但能提供這方面想法一些思考上的突破,雖然不多,但應該都算切在點上.因此,我們該知道,雖然國家耗費了很多經費在做這方面的數據蒐集與維護,但實際上能否完全適用在每一個年代,或說需不需要經常性調整,或是調整後是否還有比較意義都是值得去探索的.這與最前面提出的對於真相的質疑是一致的,只是我們千萬不要武斷以此就去放空指數了,因為思考上那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以上.



2019年7月24日 星期三

屈辱

showLargeImage.jpg



 "恐懼"可以帶來和平.這句話看來是有問題的,上本書的作者認為以色列在加薩就試圖這麼做.不過,即使有看似和平狀態,那也是暫時的表面假象,裏頭的真相可以臭不可聞,或是非常殘忍令人恐懼,讓人卑膝屈辱的活著.小說"屈辱"寫的就是這樣狀態下的南非故事,它成於1999年,但它所描繪的情景根本就是今天南非的真實寫照,因此不得不佩服作者Coetzee的洞察預見力,他未侷限民粹推波描繪的假平和,直指包藏人心醜惡的真價值才是真的人文精神.



   52歲的大衛.魯睿是一個教授詩集的大學老師.他已離婚,獨居開普敦大學城,有一個同志女兒在遠方的小鎮開墾一個農莊.有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上他課的女學生梅蘭妮梅蘭有姣好的面貌與身形吸引了他,原始的慾望驅動了魯睿,他上前搭訕,展開了與對方的往來,最初只是師生間的情誼,但後來雙方突破了底線,發生了性關係.由於雙方在年齡,身分,權力的差異,這段不正當交往關係究竟該歸類是甚麼並不清楚.直到梅蘭妮的男友與家人都知道了他有這麼一段後,魯睿被學校指控以不正當的權力強迫女學生發生性關係而踢出學校.失去工作與退休金的魯睿只好暫時到女兒露西的農莊裡生活.他到了農莊協助露西開墾,餵養動物旅館的狗,販賣收成品,,假日並在鎮上的動物醫院協助動物安樂死,並從事一齣歌劇的創作.,有一天有三個黑人闖進露西的農莊打傷魯睿,射殺了動物旅館的狗,搶劫莊園財物,並強暴了露西.事後,雖然報警,但是露西選擇隱瞞被強暴的情節,但這魯睿不滿,他覺得應該如實的向警察說明真相,把犯人繩之以法.魯睿懷疑露西的黑人鄰居貝德路斯在案發當天不在家,其中一定有些牽連,果然後來在貝德路斯家舉行晚宴上,露西認出了強暴他的其中一個人,但是她仍堅不報警,父女兩人此吵架,而魯睿選擇暫時離開農莊,他先轉赴到梅蘭妮的家,上門去向梅蘭妮的父母就自己的過失下跪磕頭道歉,對方以宗教之盟原諒了他,接著他回到大學城,但在那邊所有關於他的過往遺跡都已抹去,認識他的人看到他都帶著奇怪鄙夷的眼光,令他非常難堪,當他知道梅蘭妮在戲院有演出時,他偷偷在黑暗中前進戲院想看他一眼,卻被他的男友奚落落荒而逃,至此他也明白自己想寫的歌劇可能最終會寫不出來,於是懷著失望的情緒會到農莊,這時一個更不幸的消息在等著他,露西懷孕了,她堅持要生下小孩,而那個強暴露西的小男孩也搬到貝德路斯家,這個智能有問題的小男孩經常跑去偷窺露西,但露西並不以為意,魯睿跑去找貝德路斯算帳,貝德路斯卻表示男孩是他親戚,貝德路斯自己願意娶露西,但她要付出代價,就是必須把農莊過戶給他,而露西得知後同意土地過戶但保留房子,得知這個結果的魯睿轉住到鎮上,每天只負責在動物醫院裡焚毀安樂死動物的工作,他也只能這這樣一直過到終了了.



   這是篇隱喻與意識極強的小說.若單看以上的內容會不知所云,其實它是以魯睿對於梅蘭妮以權力不對等發展出的性關係,或稱為另一種型態的強暴來代表南非白人所施行的不對等的種族隔離統治.而以魯睿女兒露西被黑人強暴,來代表這種體制被翻轉後的情況,長期不公平的白人統治後,現在輪到白人的子女後代要來接受黑人的統治,或說接受黑人的報復統治,這是另一種暴力不對等的統治.她被強暴了,懷孕了,連誰是孩子的父親都不清楚,但梅蘭妮選擇沉默不報案,並不是因為法律不能公道施行,而是因為她仍要住在這裡.那些多數人隨時都能再找到她,為了活下去,只能選擇屈辱的活著,甚至連隔壁的黑人鄰居霸佔了土地還想強索財產強娶梅蘭妮,她也只能忍氣吞聲,只能選擇被融入,被黑人化.魯睿不理解,因為屬於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他沒有意識到向施暴者尋求協助是一種"屈辱"的活著方式,因為他正是這樣的向梅蘭妮伸出手的,可是在他的角度那是一種慾望,一種發洩,一種生活,一種浪漫.他沒有意識到他與那個黑人鄰居是一樣的動物.



   所以,在小說裡有一大部分以拜倫為主角的歌劇場景,看起來與整個故事無關,內容只是從事詩集教授的魯睿個人創作的一個過程.我以為實際上並非如此,作者Coetzee以詩集"拜倫在義大利"的德雷莎與拜倫的不倫等內容,以一種浪漫的情慾,或是各種被激發出來的原始的激情,無關乎道德的內容表現,正是在直指這樣的白人統治的狀態,是他們白人認知到的,他們眼裡所見,所自我催眠的他們白人的統治就是一種夾著征服各式女人征,含著女性自願的被自己無與倫比風采所吸引所餵養,的崇拜,,女人對於拜倫的迷戀,一如被殖民者理當對於白人的迷戀.所以魯睿最終是不可能完成這樣的歌劇.因為現實已經被摧毀或說反轉了,而這與小說裡魯睿一開始的經常性召妓索拉雅,勾引學生梅蘭妮,在路上與陌生人一夜情,在動物醫院桌上跟醜女碧芙激情,或是隨便一個妓女上床皆是同樣的暗示,魯睿自以為的吸引力正如白人自以為的統治.



   而相對於歌劇了浪漫.這小說裡的另一個元素則表達了真實權力.那就是無所不在的"狗".最初莊園的動物旅館有著幾隻狗.不知作者是否有意,我發現這幾隻狗的品種杜賓,獵獅,挪威納都是凶猛的種類,有那幾隻狗在,莊園就是露西的,直到那三個黑人闖入拿著槍射擊,狗不是死了就是殘了,除了領點保險金,伴隨著主人外,已經沒有任何用處,不能逞凶也無實際的保護力量,而最終魯睿在動物醫院裡處理那些臨終的犬隻,"這狗搞不懂的是,怎麼會走進一間這樣平平常常的屋子就永遠不再出來了?這屋中有甚麼事發生?有甚麼不能提的發生?",就這樣權力經過這間屋子就不見了.所以當魯睿抱起最後一隻狗要手術時,碧芙說"你連牠也放下了","是,我連牠也放下了",連最終的一點權力也放下了.個人以為這種暗喻寫的挺好的,只是不意察覺就是了.



  文字輕鬆簡單,很快便能讀完.沒有特別的說教,只是呈現出一種狀態,一種悲慘屈辱的現在與未來,露西的生活就是現在南非的生活,而魯睿的生活與魯睿的思想早就被拋到歷史的洪流裡,不能再逞威了,一如動物醫院裡的狗兒.如果有關心近年南非白人的生活與社會狀態,就知道這本小說實在太真實犀利了.以上.



2019年7月17日 星期三

加薩戰火:以色列的侵略,與巴勒斯坦無解的悲劇

showThumbnail.jpg



加薩戰火:以色列的侵略,與巴勒斯坦無解的悲劇(GAZA: An Inquest into Its Martyrdom,Norman Finkelstein)ˊ泰人



   前面我們看過小說"芬克勒問題",主角之一的芬克勒是個居住在倫敦的猶太人,但他本人卻反對猶太復國主義.理由是因為以色列在加薩走廊屠殺阿拉伯人.這本"加薩戰火"談的就是現實裡這個問題.我們曾讀過漢娜鄂蘭的"平凡的邪惡",那書被歸在哲學類,它的道理當不是單向被納粹屠殺的猶太人視角,反過來道理也該一體適用.因此猶太人轉而屠殺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逞凶,或南非黑人轉而欺凌南非白人,強佔財產,這已不是回復正義,而是假正義之名行不正義的行來報復.因此若我等無視,不就正是漢娜鄂蘭控訴的對象.



   戰爭的是非常常不易立即釐清,這本書加薩戰火是以2008年以色列展開對於巴勒斯坦加薩地區的哈瑪斯的武裝攻擊為起點,這次行動稱為鑄鉛行動(Cast Lead Operation).在這次的攻擊中,以色列採取無差別,不對稱武裝力量的攻擊,交戰雙方人員的犧牲與財產損失相差巨大.事後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派出調查團,而後有了關於此次交戰調查的2009年戈德史東報告(Goldstone Report),這位前法官戈德史東曾參與過南斯拉夫與盧安達屠殺事件的調查.他自身是一個猶太人,且是一個猶太復國主義者.不過戈德史東報告一出,卻引起以色列舉國上下的不滿,因為雙方的死亡戰損高度不對稱,且有大量的巴勒斯坦平民死亡,所以這戈德史東報告隱隱的指出以色列在加薩犯下了戰爭罪,侵害人類罪,並且暗指以色列在此做並非單純的戰爭,而是企圖毀滅掉加薩一切的生活與經濟機能,去經濟化,讓當地巴勒斯坦居民無法再獨立生存下去,必須仰賴補助才能生存.



  本書作者Finkestein就是從這個戈德史東報告為起點寫出另一段故事與觀點.雖然戈德史東報告對以色列不利,又是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所委託的調查,但其實類似的報告有上百個,以色列人何以會特別對此生氣?原因就在於戈德史東是猶太人,又主張猶太復國主義.從這些身分與立場,他理應要滿足或信仰以色列的普世價值,那就是只有反猶太,或是否認犯下屠殺猶太人的罪犯才會認為以色列是加害者.因為猶太人以色列歷來都以受害人的角色展現在世人面前.戈德史東顯然另有信仰在順序上比他猶太人的信仰更前.戈德史東是一個自由派,他相信一些西方所講求的人權基本普世價值.於是當他的自由派主張與復國主義主張衝突時,他優先選擇了前者.,這下不得了,包括以色列,美國的猶太人與猶太人組織都起而攻擊戈德史東,甚至連他以前在南非種族隔離時期做過的裁決都被挖出來,並且有許多人聲稱要對其家人不利.不過在戈德史東的結論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要求以,巴兩國必須各自進行更進一步的調查,但無人當一回事.以色列與美國強烈的質疑戈德史東報告,質疑它偏頗有政治目的,或私人慾望.根本不遵從聯合國的決議.



  直到2011年4月,發生了一件令眾人傻眼的事,戈德史東不知出於甚麼原因,登報公開宣布他所做的針對鑄鉛行動所做的調查是錯誤的,他改變原先報告裡的說法,重新指出以色列並沒有刻意屠殺巴勒斯坦平民,也沒有進行對加薩大規模的基礎設施的破壞.他表示在加薩發生的戰火,以色列與哈馬斯雙方都負有共同大的罪責,並沒有以色列人傷亡較輕,損失較小這種不對稱現象,所以他要收回對於戈東史東報告的結論.這樣一來,以色列人很高興,但是與他一起參與調查的調查員,與聯合國人權相關組織的成員人人皆不同意他轉換立場的新觀點,仍舊堅持以色列對於加薩的悲劇負有不可推託的主要責任.



  因為戈德史東前後的立場不一,於是便有了Finkestein他想探索,究竟戈德史東報告的內容是不是符合2008年在加薩所發生鑄鉛行動的真相?結果如何呢?其實可以翻閱一下本書的作者簡介就能猜到."Finkestein主要研究領域是以色列 - 巴勒斯坦衝突和國際間發生的大屠殺.他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並曾於布魯克林大學,紐約大學,和帝博大學任教.二○○七年,他因為與著名法律學者,著名以阿衝突評論員艾倫.德肖維茨(Alan Dershowitz)之間的論爭遭帝博大學不續聘處分;二○○八年,他因批評以色列政策被禁止進入以色列十年".一個被以色列宣布禁止入境的人寫的書的論點應該不是以色列喜歡的.



   於是,這本書展開了作者一連串的強烈"證明"以色列犯下戰爭罪與侵害人類罪的內容.在戈德史東推翻自己的報告前的2010年5月31日,在加薩的海域發生了一件衝突事件,一批來自土耳其的船隻宣稱載著救援物資要到加薩,以色列國防軍在夜間派出突擊隊強行登船,與這些船上號稱人道救援工作的人發生衝突,致使9名乘客死亡,被稱作藍色加爾瑪拉號事件.以色列宣稱這些人是帶著武器彈藥要支援哈馬斯,所以他們才會動手,但事後從船上只搜到彈弓,棍棒,小刀等非現代武器.於是這又成了另一次被調查的事件,以色列自行調查發布"圖可報告",指稱這次事件全是伊斯蘭的恐怖份子在背後策畫,聯合國派遣的調查團雖然沒有得到伊斯蘭在背後運作的證據,但它們卻支持以色列有權對於鄰近加薩海域的可疑船隻進行自衛搜查.而這樣的結果似乎更加刺激了Finkestein,於是這本書的後半部分.作者寫下了自藍色加爾瑪拉號事件後,再度發生的加薩交戰件,但他的筆調與文字重心有了大幅的改變,我們也才真正的理解了作者的目的.



   因為隨後2012的雲柱行動,2014年的保護邊緣行動.都是以色列對加薩地區的哈馬斯採取砲彈,火箭,飛彈射擊,然後哈馬斯還擊,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害,造成加薩地區建築物大量毀損,工廠生產機構成了瓦礫,大量人員失業.作者在這兩部分也是描繪了大量的交戰行動,並且根據他自己對於資料與新聞的見解得出了他的結論,而這個結論又隱隱的導向了本書最後所附的j附錄的目的.有了2008,2010兩次的經驗後,以色列開始留心對於加薩動手時戰場外的活動,主要是的公關宣傳與新聞控制,試圖減少國際對他的注目與指責,同時掩蓋他攻擊加薩的真正目的,那就是讓戰時的占領加薩成為永久是事實,而這些正是者本書後半部用了大量篇幅,試圖論證與解釋的真相,也是作者Finkestain的認定或相信的真相.



   在作者的論述裡,雙方那些大量的交戰理由,或試圖攻擊的各種宣告的解釋看來頗為複雜,把一些冠冕堂皇的東西解釋了半天.但其實他試圖表達的內容很簡單.就是他以為以色列看穿了巴勒斯坦政府裡的兩大勢力,法塔與哈馬斯的爭鬥,想藉此從中取的有利於己的狀態.由於以色列早年與阿拉法特交手交往多年,所以以色列能夠接受法塔,比較起來哈馬斯更難掌控,但當阿拉法特死後,哈馬斯透過了選舉掌握住巴勒斯坦政府.這在以色列看來是無法接受的.於是他們屢次的襲擊加薩,有它表面上能夠解釋給國際的國家生存理由,但實際目的只有二個,一是藉由交戰讓哈馬斯坐實是一個武裝恐怖份子團體的名聲,並非合乎常態的政治團體.二則是在摧毀加薩,讓哈馬斯無法藉此獲得經濟利益來壯大它的軍事力量,而弱化的加薩將不得不依賴國際救援,這將使得以色列佔領加薩的"暫時"狀態,成功的賣慢偷渡成合理合法的永久佔領,而這才是以色列的根本目標.而這兩點便是Finkestain試圖在這本書揭露他認為的真相.



    所以這本書的後半部顯得非常細索.從邊緣報護行動開始,到對國際特赦組織,人權組織的檢討,到對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檢討.分別都各花一章長篇幅的探討,主要是對於到底誰的武器破壞較大.,誰該對加薩的毀滅富有主要的責任?以前國際組織對於兩國交戰的調查與結果.書中很明顯的對於加薩的摧毀,包括絕大多數的建築房舍,工廠設施,學校,醫院的毀損,不論是源自飛彈,砲彈,還是火箭炮的各種兵器損害的大部分責任都歸咎於以色列,且作者指出以色列的攻擊對象不分哈馬斯或平民,平民的死傷人數不少,但作者以以色列國防科技武器的精準為原則,來說明這種粗野的殺傷絕非來自下級軍士的主動所為,而是一開始即有計畫地做這樣大規模無差別式的攻擊,畢竟以以色列武器精準度的精良是不可能出現大數量偏差的射擊轟炸,除非有意為之,怎可能誤射?所以作者完全鎖住了戰爭罪,傷害人類罪這樣的名義來指控以色列作為.但是,比起單純的軍事力量傷害破壞,更讓作者感到震驚無力的是大量的國際組織的調查報告的結論.



   針對保護邊境行動,國際特赦組織至少有三份報告針對攻擊的"非法與致命",針對空中攻擊的"瓦礫下的家庭",還有針對其中的拉法戰役所出的"黑色星期五",ˊ這三分報告被作者逐一的拆解分析,以軍如何攻擊醫院,學校,工廠,住宅地區的人民與建物,根據作者的觀察他指出國際特赦組織的抱抱採取了技術上的真實與法律上的虛假來協助以色列脫除戰爭的責任.也就是說這些報告裡所寫的戰事與殺戮的內容詳盡且真實度是可信,但國際特赦組織卻認為這是以色列擁有的法律責任,因為他們遭受哈馬斯攻擊,所以他們擁有權利反擊,即使誤傷人民也是前中必然的結果,不能單純的罪咎以色列,應該是以色列與哈馬斯各負一半責任.而跟隨其後的聯合國人權組織也發布了自己針對邊境保護行動的調查結果,而他報告的內容形式與結論與特赦組織所得幾乎無二致,這使得Finekstein轉而探索何以連這些國際組織的態度都轉向支持以色列.而這正是最前面所提的戈德史東報告結果如出一轍,作者指出以色列動用了他能夠使用的力量全力的軟逼硬架那些人權組織與聯合國的調查人員,敢做出不利以色列的報告就會有不好的下場,果然聯合國的調查人員威廉.夏巴斯,溫默夏特都遭到如戈德史東一樣的結果,從此以後的職涯變得不順向下.他們的遭遇也使得其他人不敢再做出對與以色列不利的報告.



   因此,這本書的目的表面上是看加薩戰火所帶來的悲慘狀況,實際上作者在後半段幾乎都在控訴以色列在軍事,政治,外交,新聞,公關各方面竭盡全力來掩蓋加薩的事情,他以為以色列的最終目的在於從暫時的占領加薩變成永遠的占有加薩.對作者而言,如果以色列的佔領是合法的,那他對於人民的攻擊就是不合法,而如果能合理的解釋以色列發動攻擊是合理的,唯一的解釋就是它佔領加薩是非法的,Finkestein認為以色列無權佔領加薩,應該立即撤離.他以南非非法占有納米比亞為例,後經過國際組織,聯合國干預而撤離,但是以色列在加薩卻沒有同樣標準被國際組織或聯合國處理,反而因為以色列軍事政治外交力量結合了美國主導的國際社會輿論而為所欲為,所以目前加薩是看步到未來光明的,且沒有任何改變的可能.即使如作者建議的加薩人民不合作運動,恐怕最後仍然無效,因為這已非單純的法律問題,有太太的政治的或國族的私慾考量在其間主導,並非單純的所謂自由價值就能贏得一切.以上.



2019年7月12日 星期五

凱利幫

showThumbnail.jpg



凱利幫(True History of the Kelly Gang,Peter Philip Carey)



   凱利幫說的是澳洲有名的大盜奈德.凱利(Edward  Ned Kelly)的故事.這人只活了26歲.從1855到1880短暫的歲月.雖是大盜,在澳洲卻是個傳奇人物,以他為題材的影視作品重拍不斷,1906澳洲第一部長片電影就是以他為主角,知名的藝人至少有1970年Mick Jagger,2003年Heath Ledger都在電影中扮演過奈德.凱利.這次看的這本Peter Carey作品已在2018年翻拍成電影,由George Mackay飾演Ned Kelly,Russel Crowe則扮演教導Ned Kelly如何做一個大盜的師父Harry Power,電影應該今年下半年會上映吧.



   小說是第一人稱視角.即以奈德.凱利把自己的生平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出,比較特別的這個第一人稱敘述有個對象,這個對象是奈德尚未出生的小女兒,他留下這些文字讓他的女兒知道自己父親的生平,他不是一個天生的大盜,是有許多不得已的經歷造成的.小說一開始沒幾段,發現這個翻譯似乎不太好,很多句子重複,不通順,又大量使用倒裝句,覺得連編輯都沒發現這個嚴重問題.但後來才體認到,這是故意的.不,或者說,這樣的文句才是正確的.雖然大盜奈德.凱利不是特別的粗俗,但他終究是一個自幼輟學的人,即使不能說是文盲,但以文字書寫來說,這非他的強項,所以,他在警方通緝的流竄期間內寫下了13包的紙張留書自然不可能是甚麼文字精煉或是抒己順暢的作品,那種不通順,倒裝句,前後重疊的文字必然是作者刻意的安排,讓一個大盜既合情的寫出自己的內心,又合理的以合乎他角色的文句來表達,顯然譯者跟編輯是考慮到的了.



    "True History",英文書名用了真實歷史這個意思.不過,有趣的是歷史上的Ned Kelly根本沒有後代,遑論女兒.那以女兒為對象寫一段自己的生平如何稱為'True History"?我以為這要放回到文本,把對象由女兒換成澳洲人,這就說得通了.



    整本小說用了過大半的篇幅詳盡描述奈德.凱利的成長,他從一個搶救溺水孩童獲得表揚的好人,變成警方通緝的搶劫犯.奈德.凱利原本是個好青年,全部心思都放在照顧家人,協助母親開墾農場,只求三餐溫飽度日,並沒有太多物慾或是邪惡的想法或心靈.,但澳洲在那個黑暗的年代,只是一個英國掌管偏遠的殖民地,很多的住民農民不過是英國流放的囚犯,或是他們的後代.像凱利家這樣貧窮的愛爾蘭天主教家庭罪犯的孩子,註定了經常受到警察的注目與懷疑,除了犯罪後代的事實,還夾著新教徒與天主教徒的宗教互相歧視,而有錢的大牧場主經常與官方警方聯合來霸佔這些窮人的土地,或是隨意攀誣他們偷盜竊占他人財物.使得他的童年是不幸與悲哀的,永遠沒有飽餐,沒有新衣或新鞋,還要每天擔心警察來找麻煩.奈德.凱利12歲時喪父,為了維持家裡開支他只好輟學.後來因為母親再婚,把奈德交給了當時著名的強盜哈利.包爾,包爾教會他如何在維多利亞這塊殖民地山河中穿梭躲藏,避開警方的追擊,也教會了他如何打劫搜索被藏起來的貴重物品.他打劫偷馬,被抓坐牢,但即使如此,他並不希望自己像包爾一樣過流亡生活,仍然盼望能回家養馬牧羊開農場.卻被警察一再誣陷,甚至還以他的家人威脅他逼他到無路可退.為了家人,為了尊嚴,他和弟弟丹.凱利,喬.波恩,斯蒂夫.哈爾特合謀槍殺了三名警察,他們這夥人自此被稱為凱利幫,走上了搶劫銀行的犯罪之路.雖然如此,奈德最初的目的只是想藉此告訴大眾,他是被官方逼得無路可走才出此下策,因此他雖搶劫卻盡力救濟貧窮,對於無辜者並不加害,而在流竄做案的期間,他寫下了自己的生平經歷,也就是我們看到這本小說主體.當時一般的農民對他佩服毫不害怕,因為它們知道官方的統治壓迫,與各種不合理執行面問題對人民生活起到了悲慘作用,即使有人支持掩護,卻仍然無法避免遭奸人出賣,凱利幫在格倫洛溫火車站被警方圍困奈德被捕.最終被送上了絞刑架,而拿了他13包文字的告密者湯瑪斯.柯諾在幾年後,修改了奈德部分文字敘述出版了他的遺作.



    這故事就是典型的官逼民反.也就是"True History"的所在,也就是說表面上這一本關於傳奇人物Ned Kelly的又一創作,還不如說小說的重心是藉著這一個知名人物,來顯出澳洲在那個時代的真實樣貌,"真實歷史".那樣的年代裡行政司法體系紊亂,地方官或警方濫抓無辜,濫訴爛判盛行,官方公告就是法律,警察一句話你就是罪犯,法律毫無尊嚴,法治令人啼笑.怎麽的刑.警察任意打人,侵產,逼婚,強姦婦女不在話下.大地主永遠是利益鏈的頂端,只要它們出錢與官警和謀,政府法律就會為他們護航.底層農民牧民沒有自由,即使畫好的土地也可能被人奪走,更別提言論表達,參政權,媒體只為政府喉舌巧飾.議員的親民是一種假象是骯髒的政治伎倆.,這是一個虛偽變相的極權統治.有權力的人是利益的分享者.窮苦農民只是他們的祭品,任它們宰割,汙衊,驅殺.



   小說裡大量地呈現了奈德.凱利的心理變化,在整個敘述裡存在著一種感覺不到的悲涼,與灰色.從他父親死後,他母親一再地依附在路過或是有企圖的男人身上,並沒有顯出一點堅毅,或是所謂的女性氣概,或貞潔,反而只要能吸引到一個男人願意為她的農莊多打一根樁,多養一匹馬,她就能毫不猶豫地委身.而不能接受她的新男人的人,即使是她的兒子奈德,她也要把他騙去當大盜包爾的徒弟.而奈德的女人瑪莉.赫恩則在他第一次成功的搶劫銀行後,不願與他過這種顛沛流亡生活,而在身懷六甲之下偷走他的錢跑去了美國.因此,雖然奈德的行為被很多農民暗中支持或協助,但是他始終並沒有得到他的家人,她愛的人的真摯支持.這一方面固然顯出了生活的艱難地步,也顯出了他注定的悲劇.而最終柯諾的出場可能也表示這種真實歷史裡的若干官方不真實的英雄虛飾,虛飾的是一整個殖民實地的悲哀.



   也許是因為我看過Heath Ledger的那部片,所以看完這本小說一直都感覺有那種美國西部片的情境,與類似電影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結局那種淡淡的哀傷,且不知道它改編的電影到時會如何呈現.以上.



2019年7月7日 星期日

維農少年

showLargeImage.jpg



維農少年(Vernon God Little,DBC.Pierre)



   接著兩本澳洲籍作家的小說.DBC.Pierre的維農少年,Peter Carey的凱利幫.



   維農少年,Vernon God Little似乎應該是維儂小上帝的意思,上帝這個詞在小說裡其實有它的意涵.憑小說主角維儂是16歲,所以書名代以維農少年雖無不可,但這裡可能會引發誤解,誤以為這是本單純的青少年成長小說.我原也以為它是談青少年成長問題,直到我看到將近結尾時,恰好瞄到網路新聞說某個女明星復出拍公益片.我突然恍然大悟,小說維農少年不單是虛構的德州小鎮男孩的故事,它的故事原原本本真在台灣發生過.



   小說裡呈現的一切小鎮現象,不就是那位復出女星的小孩開玩笑要在學校槍擊被捕後,我們所看到一切本地社會,媒體,輿論,社交軟體的各種光怪陸離的猜測一直到今天完整呈現的真實事件.所以我以為維農少年不單是青少年成長小說,它根本就是來批判現代社會的.不單是美國那個社會,幸虧我在這小說出版十多年後的今天才看,才發現作者DBC竟然精準的預言的未來社會怪象.



   一個的德州小鎮馬提里歐的中學發生了槍擊案件,16名學生被槍殺身亡,包括開槍殺人的學生耶穌在做案後飲彈自戕,耶穌因為長期被班上同學霸凌,又被兩個戀童癖卻假裝正經的男人一個是心理醫生鵠森斯,一位是學校的老師拿扣斯雞姦拍照,這一天耶穌又被同學取笑後,在忍無可忍之下拔槍向他的同學射擊,但不小心也射死唯一對他好的女同學,羞憤之下跟著自盡了.小說主角維農在槍案當時不在教室內幸免於難.但因他平日素行平平,所以被小鎮的警方列為是兇案的可疑共犯.而遭傳訊,懷疑.由於他說不出離開教室後去的確切地點,而唯一能證明他無辜地拿扣斯老師陷入昏迷不醒.所以,在屢次傳遞問案不順下,小鎮的人包括維農自己的母親與朋友都認為他就是殺人兇手.這時一個假冒CNN記者叫拉利的男人來到小鎮,他想藉著這個槍擊案件來牟利,於是他假意與維農相識,並與維農的母親與她的閨密成了密友,且像個花蝴蝶般穿梭在這批老女人間騙財騙色,並藉著出入維農家的機會收集許多證明維農是兇手的證據,維農看出他的騙局,但揭發拉利真實身分的動作並不成功,且又不可能立刻找到證據證明自己清白,於是趁著黑夜逃離小鎮,他先到休士頓企圖向他暗戀的女孩黛勒表白並勸說對方與自己去墨西哥過生活,但發現不能如願.於是他自己一人透過賄絡偷渡到墨西哥,德州警方對他發布通緝,此時很多人都知道有一個槍殺了16的人少年嫌犯在逃亡了.身無分文的維農打電話向黛勒求助.黛勒假意答應支助他金錢.卻私下接受拉利的安排,偷拍下了維農自己承認是為了引起黛勒注意才犯下槍殺16條人命的案子的畫面,維農隨後被接著來的警察逮捕送返休士頓受審.



   到了休士頓,維農才知道在他逃亡期間各地又有18條人命遇害,所有案件的目擊者都指認維農就是兇手.似乎透過媒體不斷播放追緝維農的資訊,讓許多人直覺地以為現在發生任何的槍擊殺人都是他做的.很快的開庭了,雖然後來的案子有不在場證明.但維農無法說出他在學校槍擊發生時在做甚麼實情,所以他最終被判死刑.在等待執行的時間裡,他認識了一位牧師拉薩爾,拉薩爾跟他說想要搞定這個世界,在這裡如魚得水,就要想弄清楚別人的需求.這牧師向他表明這世界沒有上帝,只有匱乏,受到挫折的匱乏則成了需求.所以需要做的事就是承諾別人的需要.只要能服侍那一團需要,自己的需要就能得到滿足."人們要甚麼你就提供他甚麼".這位牧師騎士也是個死囚,後來被執行死刑.他死後,維農似有所悟,於是他在獄中打電話去滿足那些想藉著他的案件達到需要的人.他告訴拉利自己家裡的那把槍放在哪裡,他告訴黛勒有一則大新聞會在某天某地發生,他告訴警長哪天會有個瘋狂的殺人犯.於是在他要執行那天,拉利跑到他家去了鑰匙與一瓶榮有毒品的飲料,當他喝下飲料迷迷糊糊到指定地點去取槍後,神智迷糊的他亂開槍,此時警長趕到立即瞄準拉利,終結了他.而黛勒則是乘著直升機拍下這一則重要的新聞.而在最後一刻維農的律師找到了那張在學校槍案當天維農上廁所後擦屁股的紙,化驗過後證明是維農用過的,而有了不在場證明獲釋,此後他終能重返小鎮回到家庭生活.



   為什麼說這是一個諷刺社會的小說.作者以一種幽默,充滿三字經,年輕人語言的口吻,第一人稱,以維農的視角來敘述自己.讓這充滿青少年語彙的敘述來揭開他所居的小鎮.一個世界的縮影.諷刺現在社會的虛偽性,作者透過維農來彰顯學校教的那套東西太虛無,現實生活用不上,被人欺負凌辱學校也拿人沒辦法,事實上連老師都在欺負人,教育已經崩壞.叫耶穌的幹下了大屠殺,獄中的牧師卻是個斧頭殺人犯,連牧師自己都說上帝是騙人的,信仰已經虛無.維農的母親桃莉絲一天到晚擔心她訂的雙門冰箱怎麼還沒送到,桃莉絲的閨密門不是沉溺於物質的追逐,就是指關注在特定的事情,如總擔心飯要吃甚麼阿帕,總是想炫耀自己有錢的里歐娜,這群女人間沒有一個不假掰,連維農也受到感染總以腳上穿的鞋子品牌來對人分類.這群女人還把一個騙子拉利當成香脖脖,輪番成為片的女人,物化的朱追逐,從金錢到名聲,拉利到黛勒.尤其到了獄中那段簡直荒唐.為了搏收視,獄方竟然為了籌資竟答應電視台要求依網友票選票數多寡來決定那位死囚應該先被執行,連司法體制都崩壞了,一一切物質,一切金錢,一切網紅.所以說Vernon God Little在這裡有它內在的意思,既然上帝都死了,人只好來充當上帝,自己救贖自己,從一個還是16歲的少年開始,但不幸的,他用的是滿足其他人的需求,也是這本小說所想諷刺的那一切.而這不也就是我前面所提到的女星小孩的幾句話背後所引發的一切荒謬社會現象的路勁與結果,幾乎是一樣的,問題並不在維農,也不在女星之子.因為維農之所以不願清楚的講出他當時所在的地點,是因為那裏真的有一把槍,他家的槍,他爸爸失蹤當天所藏的,槍上有他媽媽的指紋,而這雖然沒又交代甚麼,讀者應該可以猜測這裡面可能隱藏著一場家庭槍擊的秘密,而那不過是在宗教,教育,社會,法治,文化之外,又多了一個家庭典範的崩壞而已,所以我說這不單是青少年成長,裏頭有著許多暗樁,值得多思考一下,起碼裡頭的媒體網紅資本商業現象描述,竟然成了我們今天正在發生的事,隨著維農的冤屈洗刷,新聞人黛勒或警長也因此得到它們想要的.



   文筆輕鬆,故事簡單,雖然充滿三字經,但是繁體版已經自動用"歪語"的方式取代了不雅,唯一的問題是最終的轉折太離奇,整個300多頁的作品竟然在最後5頁讓結局大翻轉,可能略嫌轉硬了點.以上.



2019年7月4日 星期四

經典導讀:論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

showThumbnail.jpg



經典導讀:論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Le 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 parmi les hommes de Jean-Jacques Rousseau,Blaise Bachofen)



   查閱中文版的維基百科,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條目裡,簡短的解釋"私有制是所有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但是,讀過這本法國學者Bachofen所寫的"論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後,就大約知道中文維基的這個條目可能因為過於簡潔而是錯誤的,偏頗的.我們無法知道編寫維基這條目的人是錯誤的解讀了盧梭的意思.還是有意識的這樣寫,畢竟"不平等"這個題目後來有了馬克思等人的衍生探索,從馬克思這派出發,"私有制"成了討伐對象,雖然共產制的實踐在20世紀歷史上破產了,但是至今仍有很多人不斷的從資本論裡挑選他們認為可能對的論點,持續剝離原著並單獨衍生闡釋,想要為共產或社會主義奮力一搏,因此就算有人有意識的曲解也並不令人意外.



  在Bachofen導讀解釋裡,盧梭以為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基礎是來自"自尊",而後出現的"土地財產權"則加重這種不平等狀態.而"自尊"與"財產權"的觀念都是一個"社會人"才會有的心理與狀態,當人類還是個"自然人"階段時,是不會有以上兩種"人的行為".自然人等於是人的野獸狀態,那時人像野生動物一樣活著,沒有相互比較的心靈認知,而自然人是相對於社會人,當人由"自然人"轉為"社會人"時,就會產生相互比較的各類自尊的認知,因此就有了不平等想法的產生.在此,我換一個說法,當人由散居互不統屬的自然人轉為共居的社會人而形成社會時,不平等就產生了.所以不平等是伴隨著社會的出現而產生的.我以為這裡有兩層意思值得更白話的說出來,一是最早產生不平等的來源是自尊,或簡單說是一種心理狀態,或說它是一種嫉妒心理,其二是社會與不平等是共生的,因此,沒有形成社會而在自然狀態下的自然人是沒有不平等的問題,因為自然人沒有這種'不平等"的認知.



  這本書顯出盧梭的犀利.他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這本書把人類社會的邪惡本質給揭露出來.盧梭先把人類存在宇宙的時間分成兩個階段,他稱之為自然人,與人為人二階段(也稱社會人或文明人),藉由比較兩者的差異.他得出一個看來對現在大多數人來看是個荒謬的推論.就是當人還是自然人階段,獨自散居在原野,像動物一樣的生活時,是人類最平等的時代,也是最自由的時代.反而進入了人為人,社會人階段,人脫離了單純的感官開始有了比較的心理,有要求被尊重的意圖時,不平等就因此而產生了,因為這種"自尊"的想法會催動比較的心理,有了比較誰較高,較快,較能捕食,那就會產生了"不平等"的心理,並且為了"取勝",各種卑劣的手段就會紛紛出籠,形成了卑劣的個體充斥,隨著分工的需要,而讓一些專力從事農業的人取得了土地,形成了土地財產權,與隨後的各類財產權,繼而加重了社會的不平等.因此從盧梭的論述中,我們看了他筆下對人類社會的悲哀性的一種預期,因為若按他的觀點發展,那社會越進步,人的不平等不就越來越大!.



   Bachofen在這本導論理集中在兩個部分解釋,一個是"自然人"與"人為人"之間的斷點.自然人的需要不多,通常只需填飽肚子,再滿足一下性生理的需求.因此每個自然人都不需要別人的幫助就能過活,自給自足.,所以人與人之間就不會特別建立穩定的聯繫關係.這就像動物,每個都是孤立的個體,沒有組成社會,也就自然沒有社會關係.自然人沒有像人為人一樣有美德,競爭,壓迫,比較的概念.他指出盧梭論述自然狀態下的人只有兩種情感:自利與憐憫.所謂自利,是為保存自己生命,維護自身的生存的本能,而憐憫則是不願無故傷害同類的情感.在盧梭看來,自然人不是惡人也非善人,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麽是善,什麼是惡.能夠阻止自然人為惡的,既非智力的限制,也非法律的約束,而是憐憫與無知.因此,盧梭證明了自然人不存在不平等的現象是因為它們不知道什摩是""不平等,他們有的只是自利與憐憫,所以過著自給自足,悠閑自在的生活.但是,當他們生理所能行的距離範圍內的食物或資源變少時,他們就必須面對競爭搶奪的可能,自然人可能是在某種偶然的狀態下,發現自己能夠比其他動物更懂得利用環境,或腦袋而搶捕到食物,或獲得交配的權力,而出現了懂得比較的心理,隨著與動物比較,慢慢的演化出讓這種優勢自我完善的能力,從而由自然人與自然人的比較,發現了在比較之外,有些事聯合他人更能有利,比如獵捕或建屋,於是而有了聚居的現象.隨著聚居與比較,人開始形成社會,並且有了多種比較現象,比如最美的人,最善於歌舞的人,最靈巧的人,最有利的人,因為這些特質可能會受人尊重,所以因此就產生了"自尊"這種特質,要求別人尊重自己,這是不平等的第一步,也是走向邪惡的第一步.在自尊中產生了虛榮與輕蔑,也產生了羞慚與羨慕.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有被尊重的權利,而一個人不被尊重也不會覺得怎麼樣已經不在可能,由此產生了禮教義務,一切的傷害都被視為是凌辱,因此跟在曠野中受到動物傷害比較,人反而開始覺得人格受到蔑視比傷害更無法忍受.而隨著聚居與比較,人們發現了採掘獵捕以外的共同需求,比如製造工具,或從事冶煉打鐵,分工出現.從那時起就需要有另一批人來養活這些人,於是有了農業的出現.為了抱持地利與耕種,佔據土地與捕戶土地成了必要,且具有正當性,土地成了財富的來源.



    從此人類失去了自己原本"天生自由",成了自尊心的奴隸,受制於了他人眼神,共種意見與偏見.又因為經濟上的依賴為自己套上第二層枷鎖,土地財產權必然形成地主壓迫非地主.為了搶奪土地資源,同時為了脫離他人眼神控制,人與人之間就產生了各種爭戰,而有了暴力與掠奪,形成了統治與奴役.從此成了一個不平等的體系,社會豢養著不平等,也被不平等豢養著.所以盧梭以為造成不平等根本理由的並不是經濟因素,而是源於"自尊",至於財產權,土地,資本財只是為不平等賦予了新工具,加重後果.而從此本是自由的人為了各種不同的需求,而不得不受同類的支配,作為他的奴隸,但也成為他的主人,導致所有的人都生成了加害的習性,而產生了戰爭的可能.



   而為了保障財產權,政府必定立法保護之,所以法律的存在反而提供了不平等的保障.於是這裡就衍生出後來那些議論要取消私有制,財產權等主張的黨派或思想,但對盧梭來說,財富不平等是文明的必然現實,也是文明發展的關鍵因素.雖然財產權造成了不平等,但他從來沒有提議要求國家來取消對於財產權的保障.但是若要搶回部分的自由,不受自尊與財產權的宰制,找尋類似動物與自然人那種心靈的齊一性,盧梭以為答案在"理性"與"法律".既然社會制度一定會產生不平等,他便從自然法的狀態出發思索怎樣能讓文明社會裡的人也享有自由的可能.於是他得到理性才是文明狀態下人類得到自由的基礎,因為理性可以讓人冷卻激情,消除那些因為自尊所衍生出的各種惡念邪行.而另一個克制這些邪惡手段的工具就是法律,因此我們大致可以將整本書簡化成:人會形成社會,社會必定不平等,且有各種邪惡暴行,所以需要理性與法律來做制約,來剷除暴行與特權.而在盧梭的討論裡有了最終的結論.貴族制度不平等,不公平,不合法;經濟不平等必須節制在一定範圍,一個公正國家的法律要有司法公平性,國家的成員每一位都應該臣服在法律之下,人人守法.而這是不平等社會裡要達到自然人狀態的明確手段.



   這本書雖然約200頁,但是64開的小冊子,雖然有點嚴肅,卻是理解不平等這個概念的某些觀點的好入口.比想像中好消化.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