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銀線:十九世紀的世界與中國

showThumbnailBMHOHK2Y.jpg



銀線:十九世紀的世界與中國(China Upside Down: Currency, Society, and Ideologies, 1808-1856,林滿紅)



    林則徐主張禁煙嗎?是的,教課書裡都是這麼說的,但其實林則徐曾向清廷建議由國內自行栽種罌粟生產鴉片替代進口鴉片.知道這事的人可就不多了.教科書也不會提,但他為什麼要做這種建議?!這就涉及到這本書"銀線"討論的主題.今年最後一本,選擇學術作品.雖然是十多年前出版的書,不過主題是歷史書裡缺少的一角.切入的觀點與隨後的討論有顛覆過往認知的意思.而以貨幣議題來討論清代興衰是少見的.



    大多數人都被教導林則徐是因為煙害於民於國不利才要禁煙.但其實禁煙的真正目標是防止銀元外流.鴉片進口產生貿易,支付這些輸入品的貨幣就是銀元,如果能讓國人買國產鴉片,這些銀元就不會外流,所以真正的問題應該不是鴉片,而是銀元的外流一定產生甚麼樣對國家嚴重負面影響才讓林則徐有此建議.清朝使用的貨幣有三類,中央收稅大額交易用的銀錠,小額交易所用的銅錢,民間票號所用的替代鈔紙.但對於前代銅錢或西洋使用的銀元也不禁止.實際上清官方認定常用的貨幣是銀錠.收稅或給官員俸祿都是銀兩為單位,而銅錢與銀錠會有一個官定的交換價位.清初一兩銀兌800銅錢,清中期後一兩銀兌100銅錢.



    這樣問題就來了.其實中國自身並沒有大量的銀礦.限制了能夠製造銀錠的數量,所以使用銀作為貨幣基礎一直存在問題.在日本鎖國後,日本銀無法輸入中國,更增加了明代以來銀貨幣的問題,那就是市面上銀錠銅錢的兌換價比官定價格要高.比如收稅一兩,按官價百姓只要交1000銅錢,但實際上可能要1200或更多銅錢才能換一兩銀來繳稅,加重了百姓負擔,直到西方國家開始向清朝購買茶葉,絲織品後,西方的銀元流入清朝,西方的銀元主要是來自中美洲的墨西哥,以西班牙銀元為主.這樣暫時穩住的銀可能產生的問題,一方面清不禁銀元使用,再則可把銀元鎔化改製成銀錠.直到墨西哥革命發生..



    墨西哥革命發生,造成殖民國西班牙銀元斷流,連西方國家自己都無法取得,這就產生了一種全球性的缺銀狀態.英國沒有銀元來交割購自中國的茶葉與絲織品.,但他們很聰明地看到了一個三角貿易的可能,用殖民地印度種植生產的鴉片輸入中國,而以自家的棉輸入印度,交換印度在鴉片銷售上取得的銀元.所以自1808開始逐步發生,但因為還有對於茶葉與絲織品的需求,所以中英之間仍處於清朝順差,直到1826年終於出現逆轉,白銀開始外流.清朝自1808到1856總共淨流出3.6億銀元.銀的外流.這也就是前面林則徐禁煙的最大理由.大量外流的白銀致使民間的商業活動成本大幅增加,人民在銀為基礎的計價稅額,差額成本負擔甚大,用現代的用語,這段期間貨幣供給額減少了約18%,貨幣緊縮的效果顯著,加上因為銅錢重不利遠方交易,讓大額的,遠方的商貿活動更加受限,所以白銀流出的危害被認為比菸害大,即使不抽鴉片的平民也會受害,而這是一般歷史教科書比較部會列為重點的面向.



    但自行種植生產鴉片就能阻撓白銀外流?白銀外流的主因是因為鴉片進口?作者在這裡又給了我們一個驚奇的答案.事實上在1856年到1886年白銀回流中國了.共有6.9億銀元流入,但當時輸入的鴉片數額是1826到1856的一倍.為什麼鴉片輸入倍增,貿易反由逆差轉為順差,銀元回流中國?那一定是清朝有某些東西輸出國外的價值超國鴉片,實際上那些輸出品主要仍是茶葉與絲織品.既然內容物一樣,那為何1808到1856卻是逆差,因為當時茶葉與絲品的國際需求低,價格不高,以致他的輸出總值不能逆轉鴉片貿易的逆差,而後期剛好相反,即使鴉片進口倍增,源源不絕茶葉織品的出口創造了貿易戰的逆轉.而此時恰好墨西哥獨立自製的銀元再度能夠輸出海外,所以銀漏的現象就被終止了.



    建議自栽自製鴉片取代進口當然不是聰明的作法.討論完銀漏的原因,與它產生的現象後.這本書後半全部的內容只在討論一件事.就是除了自製鴉片外,清朝還有哪些人從對於銀漏產生的銀貴錢賤現象提出看法與建議.在這裡作者林滿紅用上兩個20世紀的經濟學者,海耶克與凱因斯.這兩個名字一出現,就是自由放任與政府主導,就是市場與政府的一切相對應的經濟觀點.當然在1808到1856還沒有現代經濟學的學科,清朝更是只有讀經文的傳統仕子.作者按當時的仕子曾對銀貴錢賤的現象提出看法建議的人做過分析,將其分成兩種派別,一是自由放任派,以許楣,龔自珍,賀長齡,林則徐,許源,包世臣為主,一是干預主義派,以王瑬,沈壵,吳嘉賓等為主,發現年齡,籍貫,官位高低並不是區分兩派的因素,林滿紅找出形成它們兩派的原因在於所追求的古文學理論目標的差異.自由放任派的仕子主張市場有其自動調整的功能,非人為能掌控,對於銀貴錢賤的解決之道,他們主張以商人發行貴金屬來補充國家的貴金屬貨幣,同時它們認為商業流動與市場競爭會帶來技術進步,市場自會解決它的暫時失靈問題,這些仕子主要出自陽湖學派,以研究金文經文主體.而干預主義的仕子主張自私貪婪引發危機,造成貪腐與混亂,所以國家必須介入鹽館商業活動,對於銀貴錢賤的問題,他們主張發行紙鈔或面值大於本身價值的銅錢,這些人主要出自桐城學派,以研究古文經為主.今文經與古文經的差別,一個重技巧,一個重義里.因此也直接的影響了它們對於經世問題的看法.



    現實的世界裡在1808到1850年段期間是以放任主義為主的仕子取得了有利的地位,事實上歷史證明要到1856到1886這段期間茶葉與織品的出口價值大增,才能引證市場力量,貿易分工的好處,讓銀貴錢賤的現象消失,後到近1900年自製的銀元或以後出現有貨幣準備的紙鈔才真正地解除了這個困境.但是干預派也沒有輸,在太平天國之亂興起後,單靠市場力量不能完全的解決民生困境,只有政府出現才能統籌,此後的各項專賣國營企業的出現,便是這種現象的延伸.而作者除了以上的內容外,真正想表達的是一件事.即在現代經濟學出現的20世紀初之前,即使中國並沒有產生或興起過這門學問,最多只是關於鹽鐵論那些粗陋的經世學問下,其實依舊有自行產生資本主義的可能,也同時能產生類似海耶克凱因斯之爭的那種經濟論戰,那怕它只是一些職位不高的官員或仕子所主張,它仍舊是從傳統經文,文化里衍生出來的.而作者想告訴我們傳統思想不單是硬梆梆的鐵板一塊,內裡也存在著多元思維與權威.只是我們很少去關注這一塊而已.



   其實銀線從貨幣供給減少這個點出發探額討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對於國家經濟的影響,雖然是常見的經濟觀念,但這個存在的貨幣供給緊縮是一個隱藏沒有被發現的現象,這就算是有突破性的觀察,而後續以亞洲主要貨幣供給者的地位讓位於日本,來講述中日地緣政治地位的轉變,也是一個還可以的論點,但是,探索所謂的干預主義與放任主義的對抗,只能算是一個有趣的現象,能否因此斷言清朝中期之前真的已經出現這種現代經濟學的爭論不無疑問.雖然個人還是尊重作者看法,但兩岸近年的史學作品都有一個現象,想告訴人"其實我們也曾有這些東西,並不亞於西方或亞於對方"這樣作品,但是個體現象與一股風氣間還是有差異,能否就桐城陽湖,今文經古文經的爭論現象推測出確曾有放任自由之爭其實不無疑問,對於歷史研究我不是專業不敢說,但就社會科學來說,比較像是個案,而非是一種通盤的現象,這也就是我比較不能完全同意的一部分.以上.



 



2018年12月23日 星期日

在自由的國度

showThumbnail.jpg



在自由的國度(In a free state,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



     在自由的國度,由一篇長篇,四篇中短篇構成的小說集,在自由的國度正是其中唯一的長篇的篇名..雖然這五篇各自獨立,但其實它們都有著共同的意向主題.



     有一個現象可能是這樣的,一個皮膚黑色的人,與一個皮膚黃色的東亞人.他們之間會不會有一方會有歧視對方的心態,而欺負對方,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刻板關係?其中一種狀況裡那位黑人是非洲原民,而那位亞洲人是中國派去非洲援建工程的工人.另一種狀況裡的黑人是美國黑人社區裡的人與剛剛移民到美國的中產亞裔.兩種狀況裡可能都有歧視,也可能沒有.但若有歧視,可能在第一個狀態裡有歧視眼光的是援建工人,而在後面的狀態卻是社區裡的黑人.明明兩個案例中彼此眼中看到的膚色是一樣的,但歧視的指向卻剛好相反,這分別看來挺有趣.但比起歧視眼光的主角不同,這兩狀態裡更有趣的共同處是,他們的歧視眼光可能都不是天生自發的,而是第一世界白人在他們兩種人身上創造出來的,或是潛移默化裡被存在世界的觀點所形塑出來的..



     以上並非揣度,而是延續著這本小說的脈絡尋出的.常人自以為聰明,能不受他人控制揉捏,但實情真是如此?事實是我們被形塑的世界再掌控,從思想,行為到所謂的眼界與世界觀.所謂的世界那是別人給你的,給你的一個空間的幻想,再給你一個自思妤其中的位置,角色.當你尚未進到這樣被形塑的空間裡時,你原來也有一個,是另一批人形塑的空間與對它的想像.當那個新的世界尙未來到,或是不曾知道時,你就會為自己在空間裡尋找一個舒適的位置,但也許想找找不到,也許有機會知道另一個世界,不論哪一種,至少在現在的空間裡沒有屬於你的舒適.於是你出發去找尋這個新的世界,以為那裡有你要的舒適.於是乎一個孟買的家庭佣人桑托希跟著他的"老爺"到了美國,尋找屬於他的舒適,這便是"小民",而大尤與他的哥哥則去了應該,大尤求學,他哥哥則在工廠做事,這是"告訴我,要去殺誰",而英國人巴比與琳達則去了非洲,巴比與琳達的老公都是當地殖民政府的官員,這便是"在自由的國境",而其他不以長期定居改善生活,單以獵奇探險或短期商貿理由地進入另一個世界裡的,則是去埃及的"比雷埃夫斯的流浪漢"與"魯克索的馬戲班",



    雖然"魯克索的馬戲班"是終曲篇,也是五篇中最短的一篇.描寫的場景卻是我們這些人,大概只能以遊客身分去到一個新的空間裡,最常見到的景象.那就是第三世界旅遊地區或大街上常見的乞丐,孩童乞丐.乞食與餵食鏡頭的上演,彷彿那是一場戲,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場景與演員,你同時是演員與觀眾.既扮演了餵食者也是一個旁觀的人物.你看到了產生了憐憫與同樣程度得憤怒心情,但是那些被鞭笞的孩童,一再的演出真正心意與理由是你不知道的.,於是在非洲某個正在發政變小國的道路上,一個男同志巴比與他同僚的老婆琳達開著車要從首都返回駐在地.這兩位雖然都是英國白人,但巴比同情看重他的非洲友人或路人,琳達則是一個標準的殖民官員者的眼光,嫌棄害怕卻又無時不想在這個小國裡尋找屬於他的舒適.他倆一路上彼此試探挑釁也挑逗,車外是危險的,一方面因為天氣驟變道路泥濘不利駕駛,道路兩旁一是未知的山水河谷,或坍塌或陷落,另一方面他們要經過未知人物的路段,就是那些琳達眼中肥胖油膩骯髒的黑人給他們的車加油,幫他們服務進餐,甚至要住宿服務員與村落成員全是黑人的小鎮.而外頭陣在政變,總統的軍隊在追捕國王.一路的亂象,緊張與可能的衝突,生命可能遭遇的危險,那兩個追尋自由離該英國束縛的人,各有所思所感,或對立.琳達原來對黑人表現出優越冷漠,與無情,相對的巴比似乎能和善的對待那些人.但滿眼肥胖悿著大肚子的黑人士兵,警察,像奴卑樣屈膝的僕人,像個毫無自我意識的加油站經理,讓他們各自看未曾想過的一面,那些畫面或人物,固然有著殖民者帶來的問題,也有著非洲人自己的問題.哪裡都有好人與壞人,他們都只是非洲黑人.因為他們都是黑人,所以它們就該都一樣壞?還是都一樣奇怪?隨時可見的欺騙,或是因為習慣性懷疑警戒而自我驚恐,竟竟是真實還是只是想像.當巴比在遭逢士兵毆打後,他已經有所改變,連他自己慣用的童僕,也打算解雇.這是一趟改變它們雙方觀點的旅程,而這注定是個尋不到他們想要自由的國境..



   那麼反過來呢?桑托希原來很滿意他的生活.他在孟買跟對了人,覺得自己的生活比起同樣的印度人要好得多.有點錢,也有人尊敬他,不把他看成是街上流浪的流民.但他服務的老爺要去美國工作.惶惶擔心可能失去現況美好的人桑托希很幸運的被老爺選中帶去美國.他睡在老爺安排的櫥櫃裡,換上新的衣服,領著比以前多的錢.以為美國真的是天堂.可是當他開始到外頭接觸人群,見了更大的世面.他逃離了老爺到家餐館當廚師,領著對他來說天文數字的薪水,其實這才是正常的薪水,他心中原來很好的老爺一直給他微薄的錢,他開始學著這個自由世界的遊戲規則,懂得勾引女人,開始知道身價與老闆談價碼,開始欺騙,當他走投無路時,也虛情假意的利用了美國女黑人,跟他結婚,成了美國公民.而當初那個簡單滿足的桑托希拋棄了他在印度的妻女,得到了他要的"自由".但他真的自由了?可能是,但她已經沒了他的靈魂,而是自由的支配了自己服從了著個新的空間給他該有的角色.而跟他一樣想的還有大尤的哥哥.他們來自是一個的貧窮家族,因為恰好有親友去國外唸書,讓他們看到了"新世界"的可能.於是哥哥伴著大尤到英國唸書,他以工廠工人的收入養著大尤,但是生活的壓力不單在金錢,一個失去自我自由寄予厚望的哥哥,看不到自己的未來,當他發現大尤表面上唸著書實際上也淪為一個毫無目的的遊魂時,他困住了.,荒誕的演繹了一段人性背後的故事..大尤的哥哥作為一個失敗者,他找不到失敗的原因,他不知道打倒他打倒他弟弟的人是誰,不知道自己的不滿憤怒該向哪裡消除發洩?他找不到敵人,他損失了所有錢,他的生活毀了,他既不能回國,也無法在英國生存,但他找不到原因與發怒的對象.所以如果他想要把憤怒換成殺意來殺一個人消除一切,那個被殺的人只能是他自己,這樣的命運幾乎與桑托希是一樣,但桑托希沒有憤怒,他是接受了且被同化於這個"自由的國境",而當我們以這樣的心情會到開篇,應該可以體會那個備受攻擊和虐待的英國流浪漢,敢於大膽放肆宣稱“我認為自己是世界公民”之後,而正是這個原因其他人差點要殺掉他.



    奈保爾在這幾篇中依舊保留了他對於第三世界的關愛與觀察.這雖然是五篇各自獨立的篇章,但可能更像是一個主題下的相互串聯,互向呼應,,除了那些對第三世界的想像.也有反向地的想像.而現實也許不見得是人們喜歡看的真相,一個人心中想像的自由的國境可能完全不是想像如此,甚至剛好相反.以上.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一匹馬走進酒吧

showThumbnail.jpg



一匹馬走進酒吧(A Horse Walks into a Bar,David Grossman)



   一匹馬走進酒吧,先點了杯啤酒,再來杯威士忌,如果還行再追加一杯伏特加.以上純屬荒謬.我並不知道馬能不能喝酒,牠喝了酒會如何?跟人一樣嗎?除非我們真的找一匹馬灌牠酒,才能看到結果.但即使如此,我不是馬,也不能知道馬對酒的感覺是不是跟人對酒一樣,頂多是人以為馬會如何感覺.



   小說作者葛羅斯曼(David Grossman)是以色列人.是猶太人?恩,難道以色列有阿拉伯人嗎?可能有,只是我們不太知道而已.猶太人的題材好像只有關於大屠殺,種族歧視.這本基本也是從這個大歷史衍生而出.而這也點出問題,難道我們對於以色列,猶太人的唯一能了解的主題就只有這個?可能未來可以找其他題材.但關於大屠殺也可以有許多面向,或是可能性.葛羅斯曼寫的正是其中某一種.



   一個脫口秀演員多瓦萊赫.格林斯坦寫信給以色列退休法官阿維夏.拉札爾願意付費請他兩星期後到濱海小鎮內坦亞的酒吧來看他的演出,只要表演節結束後法官能夠告訴他看到的是怎樣的多瓦萊赫即可.這本小說敘述的就是格林斯坦這兩個小時的演出內容.把一場脫口秀內容也成一本小說算特別的吧.小說是第一人稱,但有兩個"我",在台下觀賞的拉札爾為小說主述者.從他的角度寫下所見,所思,所回憶.但台上表演的是單人脫口秀,另一個主述者就是表演中的格林斯坦,他的表演就是講出他生平的所見,所思,所想,所回憶.兩個我構成這本小說彼此穿插跳躍.原來,四十多年前拉札爾與格林斯坦曾經在同一個家庭教師那裏補習,雖然兩人不同校,但因為坐同路公車回家的關係而有了較多往來.兩人後來也進了同一個軍訓營接受訓練.後來因為格林斯坦遭逢家變突然匆匆離開軍訓營,兩人自此未再見面.直到拉札爾收到邀約信時,還是想不起這位格林斯坦到底是誰?格林斯坦透過脫口秀演出的內容,講述自己的家庭,家庭變故,與自小到大的遭遇,透過這場表演,找回填補了拉札爾失去的過往記憶,也表述把一個遭遇過殘忍屠殺的受害母親的傷痛記憶透過血緣與家庭暴力往下傳達進幼童流進下一代的心靈的悲慘過程.故事當然是悲慘的,但要在酒吧表演脫口秀,內容必須是歡樂的.所以插科打諢自我嘲諷,格林斯坦用各類笑料,黑的,黃的,紅的,白的來講自己的悲慘故事.



   格林斯坦的母親因為逃避大屠殺而躲在一輛火車上好幾個月,雖然作者並沒有講述內容,但我們約略可以想像出來這種生存是一種"充當性奴"的角色才免於被屠 "她經歷了大屠殺,連續六個月一直待在同一節火車車廂里.他們把她藏了半年,三個波蘭火車技師把她藏在一節小車廂里,車子來來回回地在同一條軌道上行駛.他們輪流看著她;這事她對我講過一次,當時她露出扭曲的笑容,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我當時肯定在十二歲上下,家裡就我和她兩個人,我給她表演,她突然制止我,一口氣對我講述了這整件事情,她的嘴角扭曲著,好幾秒鐘都恢複不過來,整個臉部都擰到了一邊.六個月後他們覺得折騰夠了,也不知怎麽的,不知發生了什麽.某個晴朗的日子,當他們抵達最後一站後,這些卑鄙的傢伙就把她直接丟在了門房那里".這樣的描述沒有看到暴力,血腥,更沒有任何不堪的字眼,可你能想像那種連續遭遇性侵幾個月的狀態,而這在受害者身上會有怎樣的後遺症?是,格林斯坦的母親精神偶有失常,常常擔心害怕,為了不讓旁人注意到母親的怪異,格林斯坦學會了倒立行走,只要它與母親走在街上旁邊有人在注目他們時,他只要把這項絕技拿出來,群眾注目的焦點立即轉到他身上,而不會去看手上有許多受殘刀痕的母親.他哦怪異行為固然收到效果,但也有後遺症.不論在學校還是軍訓營裡同儕都當是怪人,隨時隨地的想作弄他,欺負他,他的身材瘦小經常都只能是被欺負受挨打的對象.他的父親雖然也能夠以溫柔態度對待妻子,但是他把這種無處抒發的壓抑都轉發在格林斯坦身上,嚴格的限制他的各種活動,而對此格林斯坦也只能以倒立行走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我以為酒吧這場演出可以說是可能已經身染沉苛格林斯坦對自己的一個交代.原來在軍訓營受訓的某天,格林斯坦接到通知要趕去參加一場葬禮.但誰也沒告訴他到底時誰過世了.只是透過軍訓營的士官,好心運送他的司機,司機的姊姊隱約透露出斷斷訊訓的資訊,他猜測可能是自己的父親或母親.在赴葬禮的一路車程上,他不斷的回想著跟父親與母親生活的過往.找出了他們家生活裡遭遇可能困境的種種,與父母子女間的相處情況.但開車了司機為了不讓小男孩太過陷於悲傷的情緒冗照.一路不斷的講各種笑話.他宣稱是要參加國防部主辦的講笑話大賽,於是小男孩就在時而沮喪的猜想可能的葬禮,時而又在各色笑話中不能自已間來回擺盪.直到終於進了喪禮地點,在莫名的催促與恐懼下得知了她母親的過世.而就在他父親追索著要與他互像安慰時,小男孩一個倒立,快速地跑出了葬禮會場.所以這場脫口秀根本就是那場他缺席的母親葬禮的延續,他要給自己一個交代,在他自己可能的終點.他插科打諢不斷的噴出各色笑話,正如四十年多前那位司機所做的鋪墊形式的延續,他講述著自家的悲劇,但是用一種試探的方式,跟當年的司機,士官一樣唯恐立即傷害了小男孩,台上的他也怕一下子嚇走了所有的台下觀眾,所以他說想的家族故事自己的事是一種切割分段循序方式插入那些笑話裡.直到最後,連他避無可避,非得把一樁樁的敘事班上檯面,下面的觀眾因為各自對於大屠殺的理解或情感,或走或留,而最後能聽到結束的雖然只有十多位,包括他自己,代表的是給自己對於那場葬禮缺席的補遺,所以脫口秀一開始他就說過了參加一場葬禮的事,獨到這時回想到最前面的鋪墊,原來一開篇即交代了將完成的事項.這是一場遲到的葬禮,觸及他內心深處隱秘的悲傷,是段他不忍啟齒又不吐不快的訴說,是他拼盡全力對奮力做出的最後一次抗爭,是他對自己,對媽媽和那些未能訴說的人的一個交代.



   但是,大多數的脫口秀觀眾還是在中途走了.當他們發現原來為了放鬆一下的目的才來聽段脫口秀,卻又再次陷入要聆聽一個大屠殺下的創傷症候群的受害家族故事時,或許可以指責他們冷漠,或無感.但那裏是以色列,人們隨時都必須面臨突發的攻擊或各種危機狀態.對於大屠殺,戰爭,霸淩的故事的冷漠回憶,可能是因為早已深沈的烙印在以色列歷代人心中,卻又顯的難以言說其中的是非對錯,因為我被人殺,人也被我殺,所以格林斯坦母親不但記憶著大屠殺的過往,也看著電視上畫面以色列攻擊巴勒斯坦的畫面感到心驚,事實上那也是另一種屠殺.以上.



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

盲目

showThumbnailNOVP8OA8.jpg



盲目(Ensaio sobre a Cegueira,Jose Saramago)



     接著看三本中長篇小說,薩拉馬戈的"盲目",格羅斯曼的"一匹馬走進酒吧",奈波爾的"在自由的國度".



     盲目原文是葡萄牙文.一個荒誕卻絕對驚悚的故事,驚悚的故事卻未必等於大眾以為的那種有趣好看的故事,它的驚悚也不在虛擬劇情,而在赤裸裸未被看見的事實.在卡夫卡的"變形記"裡,一個人一早起來發現自己成了隻甲蟲,由此透視出的關係權力間的真相.而"盲目"則是一個開車的男人在等紅燈時,突然失明了,陷入了一片全白的世界.但故事的展開於一個好心的路人協助男人開車送他回家.但這失明的症狀似乎會傳染,這個好心路人,幫開車男人檢查眼睛的眼科醫生先後都跟著失明了.然後是男人的老婆,路人的老婆,眼科醫生的病患,逐一蔓延到全市全國,幾乎人人都瞎了,眼前一片白,這個失明的傳染病被稱為"白症".唯一沒有失明的就是眼科醫生的老婆.這醫生非常警覺的在一發現失明可能是一種傳染病時就通報了高層,政府派人將最先染病與疑似感感的人都關進一個精神病院隔離.300位目不能視的人被關進了精神病院,沒有充足的食物補給,也沒有後充足的衛浴廁所,所以被隔離的患者不單因為強奪食物與爭奪空間而陷入混亂,也因為廁所不足行動不辨不能盥洗,而隨地大小便,外面看守的軍人也害怕被傳染不敢進入室內,也對任何試圖接近大門的人都開槍射殺.這一群人等於是陷在一個無法逃離又骯髒惡臭的監獄.有監獄就該有監獄老大,300中的一小群男人不知從哪裡弄來一把手槍幾根鐵棍,憑藉武器成了隔離所的黑老大,他們強佔所有配給的食物.規定所有失明者必須把財物交出來才能分到食物,等到失明者財物都進了這幫人手裡再也沒錢買食物時,他們就強令每一間病房裡的女性必須先讓他們強姦後,那個病房的所有人才能分配食物.這時監獄不僅成了禁地,更是人間煉獄,為了食物,即使是丈夫,父親,也得送上他們的妻子,女兒..



    在這300人中有幾個不甘於作為被困受迫害的囚徒,他們想要打破壞人壟斷食物配給的權力,其實更單純的說,他們只是想求吃口食物活下去的人.那就是白症爆發初期最先被隔離的七個人,第一個盲眼的男人,他的妻子,,眼科醫生,戴墨鏡的女孩,斜眼男孩,戴眼罩的老人.與唯一沒有失明去假裝失明的眼科醫生太太.由於醫生太太是其中唯一看得到的人.她利用壞人在強姦其他病房女性時混入其中,殺掉了壞人的頭目.不但報了強暴污辱之仇,還激起了其他女性反抗的心理,一個女人以自身為武器,點燃了壞人所在病房的床單,引起了大火,燒死了壞人.也把病院燒坍了大部分.這時才發現看手他們的軍人不知何時已經不見了.於是這些人陸陸續續地開始離開隔離病院.在醫生太太的帶領指引下,這七人小組興起了要回家看看的計畫.但他們沿路所見,路上除了偶見成隊的盲人外,就是已經路倒餓死的人.整個社會已經失序了,沒水電,沒有運行的車,連食物都沒有,商店被槍破門窗,貨架上能夠吃的食物都被偷光了.盲人間為了找到的一點點臭酸食物大打出手,路邊的流浪貓狗在啃食人的屍體.



    起先,隔離病患的精神病院裡人數還不多時,盲人們還能自行組成有紀律的組織,但當病患的人數暴增,院內擁擠不堪時,組織便崩潰了,廁所形同虛設,食物補給開始變得不定,資源分配不均和不安情緒糾纏,暴力組織悄悄形成了.這場白症所引起的災難,是想像中難的一見的可怕的惡夢,人類文明瓦解,人性被推至懸崖邊緣顯現出猙獰面目,地獄中最痛苦的刑罰,其實是人性中駭人的惡臭.逃離精神病院封鎖後,盲目的世界禮,人們再也找不到自己家,活著的人返回蠻荒時代生食肉類的境況,滿是糞便的人行道上,成群的狗自屍堆中挖出內臟和人肉來啃噬.就算這七個人找到了自己的家,但那不過已是相同的房子卻不能稱為家的地方.人們隨即毫無選擇的面對生存的現實,該如何適應盲眼的不便,如何爭奪有限的食糧?如何運用生物本能?維持最低限度的生理需求.為了生存,殺人,欺騙,虛偽,乃至忘掉自己的親人,所有能見的人性醜陋.



    秩序的崩解是可見的災難.人們以為理所當然的東西不見了.從一開始紅綠燈的不見就有著這樣的隱喻.號誌是一個引領交通秩序的樞紐.人類文明發展今天這般龐大必需依賴秩序而生.只要秩序遭到擾亂或棄毀,世界即使不會馬上進入蠻荒時代,也一定令人無所適從.白症中的這七人小組是唯一曾顯露出人性光輝,作者並藉由他們的"眼光"來透視災難中他人人性中為生存而使出的惡型與偶爾能見的善念."我認為我們本來就是盲目的,盲目卻又看得見,看得見卻不願看見的盲人",作者的這段結論很清楚,盲目是一種隱喻,人類文明的裡的一切並沒有人們自以為的那麼理所當然,而我們竟會如此覺得,原因正是因為"盲目".,對於他人,對於社會對的視而不見.這些才是秩序崩解的開端,結果是整個社會完全無法繼續運作.因為目光中無人,無物.所以每一個人,在這本小說裡的人物,都沒有名字.他或她只是依附著他或她的工作或曾經的行為或外在的飾物而取的.比如醫生夫人,斜眼男孩,戴墨鏡的女孩,戴眼罩的老人.盲人不需要名字,人的存在是透過他人的目光中的自己而成立.問題是如果眼中無他人,或這些事務或飾物不再有意義,那麼那個名字還有甚麼意義?最直觀的諷刺是身為眼科醫生卻不能幫人治療白症,連自己也盲了,那麼稱他為"眼科醫生",不就是諷刺著一個文明系統的崩潰下,連一個個體都無法確定自己是不是自己.如小說裡墨鏡女孩所說"我們的內在,也就是真正的自己,其實是沒有名字的",是依附著他人.所以人類文明的各種社會組織,私有制,資本主義,消費市場,貨幣流通,政府,軍隊,社福制度,慈善機構,學校,宗教組織等等本身不該成為社會目的,文明的目的是為了人類本身,當人無法以其自身的意義存在,那些所謂的文明創建自然也就無用.



   秩序毀滅的時刻間還是有一絲光明的.醫生太太在整個故事里,一直身為眾多盲人的引路人與照護者,也是唯一能親眼目睹各類悲劇發生的"明眼人".而她除了不得已以剪刀刺向施暴者外,無時不以"善"出發來引導所見悲劇或兇殘或自私行為的合乎人性讀觀點.那怕是依些極端的惡,她仍夠幫它找尋一條合乎人性需要的觀點.因此他的明眼不在肉體,而在心靈.之所以會如此,可能因為正在面臨一個生死存亡的時刻,讓那些惡看來沒這麼惡,或者說,其實任何事物都沒有它表面看來的這麼容易直接判斷結論,只是因為我們"目盲".比如不能靠自己老婆被強姦來取得食物,但為甚麼就能靠別人老婆被強姦來取的食物而不表異議?正因為目盲,戴眼罩老人與戴墨鏡女孩才能無視雙方的齡差異與外貌成就一段戀情.這裡仍存有的愛與善或許是後來大家又無原因復明的理由.



   因為作者不愛複雜的標點符號,全文只有逗號與句號兩種.但小說比然充斥大量的對話.沒有引號的又不分行的對話結構考驗讀者的耐心與觀察力,很容易一下子失去對話主人,這是閱讀的難點.以上.



2018年12月8日 星期六

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showLargeImageO3VL8F7T.jpg



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DESTINED FOR WAR: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 Trap?,Graham Allison)



      "President Donald Trump said on Tuesday it would be a mistake if the Federal Reserve raises interest rates when it meets next week, as it is expected to do, continuing his criticism of the U.S. central bank","I think that would be foolish, but what can I say?".以上是路透社12/12的原稿,下周一聯準會要開理事會.如果決定再升息,川普可就要氣瘋了,因為他正與中國開戰,升息意味就是扯他後腿,減少他能用策略的靈活度.事實上還有另一個個體能逼美國升息.那就是因為貿易順差累積外匯而持有大量美國國債的中國,只要它狂賣美債,一樣能逼瘋川普.這個招數有點財經背景的人都知道,而它也被寫在這本原文2017年出版的"注定一戰"模擬的經濟戰中.或許能說作者睿智已經模擬設想到了,也能說或許川普與他的幕僚就是按照這本書所說的思路在做,書中提出若中美進行貿易戰美國可以對中國貨物進口關稅提高到50%,同時選擇報復華為與美的.預想都發生了,只不過50%降到25%,美的換成中興.書中Grahan Allison說中美間的戰爭不是不可能,但現實是戰事正在發生,只是程度的差異會不會擴大到不可收拾,它可能是貿易戰,或區域衝突,或是毀滅性的核武大戰.很明顯,中國還沒想要賣美債,可能因為自知當前實力還不敵不需動,避免浪費武器,也可能知道川普最多6年後下台,它們可以以拖等待變局,下一個美國總統未必會延續戰事.不管如何,中國避戰的意思是清楚的.



   選書不如撞書.原則上有關中國威脅,中國崩潰論臆測的書因為臆測過度,沒怎模引起個人興趣.這一本部分雖仍不脫臆測,但作者從過往歷史找尋新崛起勢力與當前勢力之間爆發衝突戰前脈絡事因與分析,對照今日所發生的事,確實不能說是完全沒有可參考處.而找這一本實是在閱讀波克夏大學裡提到,巴菲特在2004年股東會上推薦Graham Allison的Nuclear Terrorism時記下了這個作者名字,就這麼巧剛好有他的新中文書,找來看看.書被我列在歷史觀點類是勉強的,當初開這部落時,沒想過會看到國際關係或戰略類型的書籍,既然當初沒開這個分類了,現在也就懶的加改了.



   Destines for war?這裡所謂的戰爭並不是單純因為意外而起的.作者的前提是因為修昔底德陷阱所引發的戰爭,意外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環.修昔底德寫伯羅奔尼薩戰爭,講的是希臘當時的統治強權斯巴達與新起強權雅典間的戰爭.修昔底德陷阱就是指新起強權與統治強權的戰爭,當一個崛起的強權力量足以威脅到目前佔據主宰地位的統治強權時,會因為舊的關係力量與結構的破壞失衡而形成對峙進而引發戰爭的狀態.當然不只伯羅奔尼薩,Allison從15世紀起的近500年中,找到了16段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大國間或國家間的狀態,其中12次最終發生戰爭,而僅有4次沒有衍生出戰爭.這四次分別是15世紀末葡萄牙與西班牙的貿易海權之爭,本世紀初美國在西半球的崛起與英國間的海權之爭,美蘇冷戰,與德國統一後與英法間對歐洲權力的主導之爭.這意思可不是說有發生修昔抵德陷阱時會有75%導致戰爭的機率,畢竟每一次關係都是獨立特別的,而是從這些事件中能否找到發生戰爭的相關條件,與如何才能同那4次一樣,以另一種型態過渡這種國際關係避免戰爭.



   那麼這種修昔抵德陷阱為何會演變成戰爭?.在那些引發戰事的案例中都可以明顯地看到兩種病灶."崛起強權症候群"與"統治強權症候群".前者指得是一個崛起的強國日漸高張的自我認同,期待巨大的利益,與被承認的尊重與需求.而後者就是前者的鏡像.是既有統治強權對崛起強權影響力放大的恐懼與不安,對於自我有陷入可能要'衰落"而惶惶不安.這兩種症候群交互作用在國際間,一個越來越希望得到尊重承認,甚至要求更大影響力,話語權.而既有統治強權將視之為不安分,挑釁.膨脹的傲慢遇上非理性的恐懼,最後終於一發不可收拾.首先是產生過渡期摩擦(transitional friction),這是因為崛起強權會開始要求在現有的國際機構,制度,與關係,組織佔有更重要的地位來反映權力不斷變化的平衡.但通常他們會發現或認為國際機構全面調整它權力分配反映現況的速度不夠快,並認為這就是當前統治強權扼殺打壓它的證據.但是主宰的統治強權則認為崛起強權的要求既非它應得,也無異於共同安全,不過是貪得無厭的需求.而應對這種狀態,容易轉變成一種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一個強權即使採取防禦性的行動,在他對手的眼中卻是一種攻擊型態.崛起者以為自己是善意的,卻低估了統治強權的恐懼,不安.它甚至會誤解將立意良善的提議視之為威脅.



   分析了修昔抵德困境後,接下來就作者花了篇幅寫了美國的崛起歷史,從門羅主義到海權擴張,從美西戰爭到介入委內瑞拉,巴拿馬內戰.敘述逐步形成獨霸美洲大陸唯一強權的歷史內容的目的只有一個.其實是暗示這些全是不合公理道義只有國家威望權力為唯一目標的發展史.因此如果中國會因為霸權而展開任何不合理的行為,作者試圖告訴讀者,這些不合理的強權行為,美國人全部早都幹過了.接著他講述中國近40年的發展,從經濟逐步到軍事,教育,文化,與美國的相比差距越來越小,甚至有些領域形成黃金死亡交叉.後習近平上場後的中國現況.兩者面臨交錯問題之後,修昔底德陷阱於是成形.這其中固然有形成新起強權後崛起強權症候群,更有它的歷史情結因素,文化因素.而作者以三個因素為主論及崛起中國必須要面對與美國衝突.一是中國傳統思維論,二是國恥民族復興論,三是引用杭廷頓的"文明衝突"論.這一段寫的簡明但精闢,不打算重複其中內容,只能說作者從外觀察中國的核心價值與他所產生的行為有一定的認識,先不論內容對錯或急著找稻草人,單是民族復興論與文明衝突論就很精準的描述拱黨當前統治的核心手段與問題.領導人試圖隱隱的想恢復那個以"中"為立國名稱的心態,我為中,餘皆蠻夷.宇宙中心儒家思想,和諧階級秩序,威權政府,永世不朽,更不可能接受西方普世價值自由,民主,平等,於是這一戰非但只關乎立國,甚至是思想與觀念的戰鬥.



    接著Allison模擬了各種可能的狀態,從經濟到局部,主要是在南海的軍事衝突的可能狀態.如開篇我們所說的貿易報復只是其中的一點,雖然這些案例都是假想與模擬,但作者想說的其實是中美兩國之間的戰事可能會在任何一種極其無聊荒謬的狀態衍生出來,也許只是一個命令沒有得到覆核.這摩說的目的是表達戰事是有可能的.從貿易戰,網路戰,到衍生出區域性水面戰爭,乃至核報復毀滅.可能因為網路戰.可能是因為金正恩垮台,南韓要趁亂向北,可能是台海的衝突.然而此刻與1996年不同,美國航母依然可以通過台灣海峽,但是中國陸基型的反艦飛彈早可以從不同方面多面的摧毀這些航母,如國航木被炸毀,美國是否要進攻?,美國內民眾是否會同越戰般掣肘?諸如此類的假想,除了提供戰爭的非不可能外,主要還是為了引出如何避免戰爭.從前面提到4次沒有引發戰事的修昔底德陷阱找出了12調和平線索:



   1.更高的權威有助於不以戰爭為手段解決競爭,各種國際組織協商.



   2.國家可以融入更大的經濟,政治,和安全機構,限制歷史上的"正常"行為,以區域合作替代對抗.



   3.順應時勢,知所進退,區分想要與需要的分別,我們需要精明的政治家.



   4.時機至關重要,特別是適時預防性的干預避免戰事擴大



   5.鈄過共同的文化調和預防衝突



   6.太陽底下無新鮮事,除了'核子武器".利用核武的水晶球效應來限制戰事的可能



   7."相互保證毀滅"讓全面戰爭瘋狂的令人不敢發動.核武庫不能廢除



   8.核超級大國之間的熱戰不再是一個合理的選擇.都有何核武庫,熱戰不需要了,各退一步,並限制盟友的可能危險行為.



   9.即使這場核武超級戰爭沒有真正的勝者,但雙方仍然必須為無法獲勝的戰爭做準備,這意味軍備的發展競爭不能中斷或落後.



   10.緊密的經濟相互一類提高了戰爭成本,卻降低了戰爭的可能.



   11.同盟的吸引力可能致致命.你可能為了必須履行對同盟的諾言而加入到戰爭衝突中,審慎簽訂同盟條約.



   12.國內的政績具決定性.經濟規模越好,國防軍備就越佳,因為經濟佳,政府更有能力,人民會構愛戴國家,自然對國家的選擇有較高的認同.



    在找尋了歷史必然,與它可能結果,或是尋求通向和平的一些線索後.Allison最後要給予美國政府建議,在過去那種"交往但避險(engage but hedge)"的對中國外交的策略下可能會逐步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困境,應該同時試著調適美國政府面對中國在國際間的越來越大影響力的心態,但也可以同步加強在其周遭日,韓,台,菲的關係影響力或是利用新疆西藏香港台灣獨立運動的連結來破壞中國史ˋ其內亂.或者找出一種類似冷戰的型態關係與中國談判出一段較長的和平期間.或是根本性的重新定義兩國關係,暫時放下對抗的可能,而攜手在防止核子末日戰爭,核武擴散,全球恐怖主義,氣候邊謙等議題上合作,畢竟雙方的敵人可能會是火星人,終也必有合作的可能.所以辨明美國的核心利益,了解中國的國家目標,擬定戰略,讓雙方各自回頭去優先解決自己國內的問題,或許才是可能化解中美間可能一戰的一些實質性做法.



     這本雖有點繁瑣,附註又占了四分之三的篇幅,但是分析立論還算有些條理,也頗符合作者的身分立論,就是盡量避免戰爭,但是對於無可避或無法免得戰爭,是做好規劃與準備的,也就沒有正當或不正當的思想,一切就是以贏為目標.以上.



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狼廳二部曲:血季

showLargeImage.jpg



狼廳二部曲:血季(BRING UP THE BODIES,Hilary Mantel)



    在前一部裡克倫威爾與安妮彼此利用勾串,一個終於登上亨利八世的王后位置,一個則成了國王的寵臣,這是狼廳的結束.但事情並沒有結束,畢竟亨利需要的是一位王位繼承人,若是取代凱瑟琳的安妮沒辦法順利生出男性繼承人,一樣的問題就又來了.血季,就是延續這個問題的再發展.比起前部這本文意通俗了,譯文好多了,迷霧沒有了,一切鬥爭完全赤裸裸,故事清晰,所以應該更適合影視化.不過總體來說,如果兩部能結合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更好,甚至,我個人的認為,應該再出個第三部曲,把克倫威爾個人的終局給寫結,才算完整,畢竟他才是主角,而且亨利的婚姻接下來還有好幾次,不知會如何發展.不過個人不成熟的願望只能等作者來完成了.



    安妮如願地當上了王后,先生了一個伊莉莎白公主,公主,沒有不好,但這不是國王要的答案,他早已經有了瑪麗公主,與沒有繼承權的私生子里奇蒙公爵,他要的是一個擁有合法繼承權的男性繼承人.安妮當然知道這一點,所以她處心積慮,拼命地想懷上龍種.雖然都有如願,但連續兩次都流產.這不但使得國王失望,安妮博林自己有開始緊張疑神疑鬼.所以她一方面逼迫國王與克倫威爾快把凱瑟琳給解決掉,也時時想把瑪麗給消除.當然另一方面最重要的還是子嗣.終於,她又第四次的懷孕了,但是國王早已開始懷疑她能否誕下皇子,從天命到道德,他懷疑安妮的一再流產是否是上天給他的懲罰,此時國王在狼廳邂逅了王后的侍女.珍.西摩.早已變了心的國王,一方面偷偷在遠離皇宮的地方與珍約會.另一方面也算計著安妮的肚子.而克倫威爾則被安妮逼著要"處理掉"凱瑟琳.終於凱瑟琳因病銷亡,安妮的心腹大患解除了大半.但卻因為聽到國王因比武陷入昏迷有死亡的可能而再度流產.再度失望卻不動聲色的國王卻暗示著克倫威爾他的心願,"他要離婚",與安妮離婚.這一次他們又用了對付凱瑟琳的同一招"失貞不倫".安妮是眾人皆知的花蝴蝶,所以國王宣稱安妮欺騙了他,在他倆結婚之前就已經與他人有過婚約,同時婚後也不守婦道,與皇宮裡的男性侍衛,奴僕,侍臣有了不倫行為,甚至與王后自己的弟弟喬治博林亂倫通姦.當然國王只能暗示,實際要執行這事幫助國王離婚的只能是克倫威爾,畢竟他早有了經驗教訓,他的前教父沃爾西就是因為不能達成國王與凱瑟琳離婚的願望失勢下台鬱鬱而亡,他不能也不想重蹈覆轍於是他蒐集一些王后侍女的證言證詞,挾制了國王身邊寵侍的讓他們承認自己與王后有苟且,同時搭上了反博林家族的貴族勢力,聯合了新起可能是新王后珍的西摩家族.完全不費力的就把安妮捕捉下獄,且把克倫威爾在皇宮內的幾個敵人都打上與王后通姦的罪名,不過與王后通姦不是通姦,而是"叛國罪",於是安妮與喬治博林,諾里斯,韋士敦,布雷勒頓,馬克全部被斬首.克倫威爾不但保住了自己的權勢地位,還把當初陷害沃爾西與污辱他的人全部打入地獄.



    這一部從頭到尾就是無情的厚黑.無恥的國王,狠心殘酷的王臣,私心狹隘的王后,還有數不清的利益算計貴族.比起前一部帶著大量朦朧,隱晦,或是行事小心的意思.這一本的人物在做事說話思考上都明明白白地讓人知道,不再遮遮掩掩.國王的無恥在於他滿腦子私慾,卻總要裝著一副壞事與已無關,都是人家蒙蔽我,欺騙我,我無辜.但是一旦不能達到他的願望,他都會給予臣子恐嚇教訓,連克倫威爾都不例外,即使他此使已經最受寵的臣子,國王也會教訓他給其他人看,展現他絕對的王權,你不可能蒙蔽我,而安妮問斬10天後,他就能與珍來完婚,比前次與凱瑟琳離婚更無情無義.而讀者也看到了不同於狼廳的克倫威爾,他開始步入奢糜生活下的腐蝕,也算計這些生活資費的來源,想著當博林,珀西等人死亡後要如何沒收他的產業莊園,哪些分給國王,哪些留給自己兒子葛雷哥利.但這些私心自用的想法只能在自己宅邸裡偷偷算計,他呈獻給國王都是如何發展經濟,徵稅,創造工作機會,,救助貧民,作者在這裡似乎要給克倫威爾部分正面的歷史形象,就是雖然他幫著國王做了一些壞事,但也幹了些正事,是有助於國民生計的.而且與其說克倫威爾要幫助國王達成願望,還不如說他要把他的權位繼續握在手中,因為當時安妮已經再逼迫他,其他的人也當他是博林家族一黨,事實上雖然他不喜歡博林家族,卻知道這是他權力的來源,所以必需穩固與這家族的關係.但他一知道了國王的新的心意,與意圖.知道博林家族不久將會失勢,他也立刻轉變了戰略,而且是毫不猶豫地,因為他震得的權力來源是亨利,而非安妮.為了權力這些原沒有甚麼,但是他的心胸顯然也不太大,連馬克.史彌頓這種彈琴的下級樂師不過是偶爾的講了句閒話,他竟會用那種最毒辣手段來除掉他,汙衊他與王后有私,實在不是一個國之重臣該有的作為.



    除了那些卑劣的手段,下流的算計,血季似乎是衝著喬治博林,諾里斯,韋士敦與,布雷勒頓四人,在第一部時他們四人合演了一齣諷刺沃爾西的舞台劇,恰好被克倫威爾看到,沒想到當時看似沒有特別激動的克倫威爾,到了這一部在倫敦塔分別審問這四人時,回想的竟是他們毀謗沃爾西的那一幕.可見此人的深沉實在恐怖,他要復仇或是幫沃爾西討回公道竟能忍這些目中無人的國王或王后侍衛這麼久.但一旦發動卻又叫人毫無招架之力.而亨利為了擺脫安妮,竟然也打起可以跟羅馬教廷和解商量的算盤,當然,這也是虛招,他根本不想要天主教,他其實也未必想要新教,他要的只是這些教會的權力在自己的掌控中,至於宣稱信仰哪種,只有政治與利益考量,或是只要能幫助他解除當下的婚姻困境而已.所以比起來,這本有著更戲劇性的人設與劇情,比起前一部是較為通俗近人的.唯一有疑問的是bring up the bodies為什麼一翻成血季,有點怪.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