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歷史的運用與濫用:你讀的是真相還是假象?八堂移除理解偏誤的史學課

showLargeImage63Z7XLA1.jpg



歷史的運用與濫用:你讀的是真相還是假象?八堂移除理解偏誤的史學課(The Uses and Abuses of History,Margaret MacMillan)



   小時候看野史,知道隋朝有一種"任意車",是由何稠發明的.這種車富有精巧的機械機制,描述中一個童女上了任意車躺下,立即便被機械給鎖住動彈不得.正當女童掙扎想掙脫機制時,楊廣,也就是隋煬帝就出現了.無可掙脫的女童只能讓皇帝為所欲為.何稠造任意車,迷樓,聚集大量童女供隋煬帝姦淫,不只童女,楊廣連他父親隋文帝留下的許多妃子都一併"烝"了.野史裡的隋煬帝跟你想的一樣,荒淫無道.但是,直到長大後又看到另一種關於隋煬帝的評價,這種評價是說其實他是一個有才華,頭腦清晰,能文能武,是個有進取心的皇帝,甚至連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無法與其相提並論.而他現在普遍的歷史名聲之所以如此臭的原因,是因為後來唐朝的史觀刻意汙衊他的.因為如果有一位這樣荒淫的皇帝,李唐推翻他取代他就是天經地義,名正言順的.



   這裡用了"烝"這個字,雖然音同蒸,但它有特別的意思,現在幾乎沒人在用,不過在蔡東藩歷朝通演義裡卻常見它.客氣的說法裡"烝"是指一個人娶了父親或兄弟的妻妾,但娶在這裡明顯應該等同於"姦",因為古代會做這種事必定要有某種權力,才能讓"姦"合法令女子不能反抗還要順從.隋煬帝評價既是那樣,唐高宗李治烝唐太宗妃子武媚,他倆的歷史評價卻又不一樣.可見歷史這種事,遠比人們以為的要複雜.只是一般人既不能靠它獲利,也不覺得它在生活裡有甚麼重要的,頂多以為就是一些故事的線性集合,以至於如果出現異於常見說法的觀點非但不能接受,懷疑過往,反而要認為新起的觀點別有用心,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前幾年出版張戎寫的慈禧,裡面的那位皇太后根本跟一般人想的完全不一樣,既不昏庸也非保守頑固還相對開明有見地,多數人只會懷疑張戎試圖替慈禧翻案博取眼球而亂寫,卻很少人懷疑過自己認知裡的那個慈禧形象,很可能只是民國政府替她塑造的,透過課文與戲劇,長期渲染的結果?.



  那麼歷史的作用,或說我們研讀歷史的目的在哪裡?這本"歷史的運用與濫用'試圖告訴我們,如果研讀歷史能讓我們學習謙卑,存疑與反省自己,那麼這將是一門有用的科目.我們必須持續的檢視自己與他人的結論,提出問題,檢視證據,對於任何人或自己所提出的結論都必須謹慎待之.但是真實的世界裡,卻不是這樣在處理對待歷史.它主要被視為是一種權力展現的工具,一種政治上的手段,透過這項工具與特定的手段,統治者可以將其所想達到的目的以軟性的方式注入到受眾者的心靈或腦海中,使他們依照統治所期望的方式方向思考,做為,生活.並藉此發展出與政體緊密相連的依附關係,從而能夠達到統治者期望的一種穩定的統治者被統治者間的聯合.



  這本書從幾個面向上來討論歷史的作用與它如何被塑造與傳播.誰擁有歷史?誰撰寫歷史?這些都決定了歷史會有怎樣的樣貌?固然在現在這個時點已不是只有官方的機構或從屬的個體能夠撰寫歷史,任單一個個體都能藉由本身的意願與能力來書寫關於歷史的故事,內容,片段或研討.但不可否認,影像力最大範圍最普及的還是"官方說法".特別是現代的民族國家出現後,這種以想像的,虛擬血緣等條件所組成的共同體,想要找尋一個最簡易匯集同眾的工具就是訴諸情感,而情感的來源通常以共同的歷史為主體.身分認同與國族情感的創造是凝聚的重要催化劑.本書裡用的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以色列的成立.猶太人在巴勒斯坦這的地區所建立的國家事實上早就亡國千年了,那些當代的猶太人根本上已經是蘇聯人,美國人,東歐人,使用的語言或生活習慣早已隨著他們遷徙後定居的地點有所改變.但透過所謂的"歷史"來宣稱,這是一個他們擁有權力的地方,他們"猶太人"這個種族唯一合乎天道該定居在這個地區的人,其他人不可以擁有該地區同樣的權力.很明顯,這是一個濫用,是透過所謂的強權與武力強制達到的,而無視於這塊地上早以居住的其他民族的權力.同樣的在東歐,在中亞,也出現許多類似但沒有那麼明顯的例子.如曾經為南斯拉夫裡分裂出來的國家,也是居於同樣對於歷史的訴求而來.然而伴隨這些歷史訴求來的除了新國家的誕生,也出現的新的流血衝突,而受害者當然就是底層被灌輸那樣歷史觀點的一般平民.過去歷史的傷痛,戰爭可以提供安慰,團結,卻也能創造仇恨.對立與更多的戰爭.這是歷史所提供人類不好的一面.相對的,歷史也能提供人類一種經驗紀錄,當人面臨一件衝突,一個新的關係,或是新的變革不知道如何處理時,回頭看歷史,從過往的教訓,比如從對慕尼黑的姑息經驗裡學到的教訓,以致西方國家在後來會對韓戰,越戰採取主動的態勢,而越戰的教訓也影響了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但是第二次波斯灣戰爭沒能記取以前的教訓,以至於美國再次陷入一個尷尬的小型泥淖,而這也影響了他們後來對於敘利亞問題處理的規模與方向.這便是歷史扮演正面功能的角色演出.



  從書中所述的幾個例子中可以推論人們在書上看到的歷史片段可能沒有太多的絕對真實性,而即使到了今日,這種狀況也不會改變太多.我們都能在本地出版物中觀察到有明顯意識的統派史觀與獨派史觀的出版社,各自為他們所信仰的價值或觀點出版了許多書籍,歷史人文社科不一而足.其實閱讀這些書籍本身並不會產生問題.只要讀者堅持閱讀多面多元多種的書籍與觀點,自然能夠產生屬於自己的意識.而重複閱讀價值觀點一致的書籍,除了加強固有自己的信仰或偏見外,其實並沒有好處,在歷史這領域也不是讀得越多就越好,這裡面還是該謹慎的選擇,與,謹慎的判斷,不做一個濫用歷史的幫兇.以上.



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波克夏大學:巴菲特與窮查理30年的投資備忘錄

showLargeImageRJEEO0S0.jpg



波克夏大學:巴菲特與窮查理30年的投資備忘錄(University of Berkshire Hathaway: 30 Years of Lessons Learned from Warren Buffett & Charlie Munger at the Annual Shareholders Meeting,Daniel Pecaut &Corey Wrenn)



    University of Berkshire Hathaway,巴菲特的投資觀點,兩位作者從1986到2015年波克夏股東大會上巴菲特與查理對股東提問的回覆與例行報告中,逐年摘錄出值得思考的投資想法來解析的書.市場上談巴菲特投資法的書很多,看的過多需要留心三件事,一是淪為投資雞湯,二是被第三者做為無切膚之痛的獲利工具,三是被誤解或不解其意的人混入無關的投資想法形成另一種投資稻草人而誤導讀者.個人覺得這一本還可以,作者中的Wrenn曾任職波克夏.



    取得波克夏大學學位的關鍵核心:就是自己.巴菲特不只一次的強調他認為世界上最好的投資對象,就是自己;但他又說所有關於投資上會遇到的最大風險,也是自己.自己既是最好投資的對象,也是投資風險的來源.當然,以上不單是無聊的套套邏輯,只是告訴我們"自己"在投資上的角色."投資護城河"這觀念是巴菲特與查理在波克夏股東大會上提出的,指的是一個擁有越大市場獨佔特性,商標,專利特許,或越多技術上屬於領先支配地位的企業就越拉大與競爭對手的距離,這距離就是護城河,護城河越大,投資這樣的企業長期持續獲利的機會就越高風險也能得到控制,巴菲特對投資標的基本想法就是尋找具備投資護城河的企業,若將投資標的轉換為自己,那就是一個具有寬廣投資護城河的自己.從這樣的觀點看,他指得是一個願意不斷學習,找尋自己所愛知識,並培養自己那方面的技巧.從而成就一個不隨意從眾,獨特的自己.個人可以透過大量的閱讀,同時在實際的工作裡建築起來,但不論個人或企業都必須具備良好的品德才能夠實現具備穩定建立有助社會發展的護城河.



    這三十次的股東會化身的30課,除了討論當年的盈餘與獲利狀態,主要內容集中在對於新投資標的物的探討,產業發展的看法,及個別企業的發展上,也大部分的敘述了波克夏的經營狀態,讀者參照經濟發展的過程,應該能夠看到一位優秀投資者對於世事的看看法與預期狀態.當然只有關注方法沒有留意心法可能不容易對於巴菲特真正成功的內涵有深刻理解,但是只有心法卻沒有方法,也容易淪為投資心靈雞湯.但我們不得不說,雖然巴菲特與柴裡都把他們所用的價值投資法形容得相當簡單,但實際上從方法論上,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我們知道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法上關鍵在於內在價值(x)的評估,而所謂的內在價值是有懸念的問號,按巴菲特他們的說法一家企業的內在價值就是它未來現金流入的折現值.這裡有兩大困難,一是如何估計未來的現金流?一個是要採用那一個標準來選擇貼現率?.所以即使讀者能看完所有關於巴菲特投資觀點的書,知道了他倆的目標是要選擇能夠創造較多現金流入的企業,也能按他們所說找到具有寬廣投資護城河,具有市場優勢或是心智佔有率的企業,同時也知道選擇的企業未來五到十年的狀態,但是要如何估計現金流與折現率卻是摩有交代的空白.或者因為困難,或者因為有所保留,但這未解的部分應該就是往往人們並不能選擇下手的原因,因為按價值法的買如原則就是最好能夠以內在價值的一半(0.5x)做為切入點是最佳的,或者說如果沒有這樣的價位可以買入,我們還是希望所算出的內在價值是貼近現實,而非單純一廂情願樂觀的估計值.



   從估計內在價值的困境這一點約略可以知道坊間許多專家,投資顧問宣稱按照巴菲特價投資法所選擇的投資標的都是有疑問的.除了我們幾乎不曾看過他們對於內在價值的推論與計算外,最重要的是,那些書籍通常是以歷史回顧的方式假設過去財報的成績在未來能複製,所以他們往往著重的並不是現金流,而是成長率或營利率的增長或持續.或是在高eps,高股利等巴菲特較不重視的事務上.其實這本書很重要的釐清一點,投資看的是未來的現金流,而不是重複一張目前看似優良的財報.或有人以為這兩件事是同一件,其實完全錯了,那些高eps高資本資出的企業,比如科技股,網路股,就不是巴菲特它們的目標,除了對於產業的熟悉度或是未來較難預測外,現金回收油波克夏再投資與現金流存由企業再資本投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觀點,所以基本上不是波克夏而號稱也採用價值投資法的人往往都是創造了一個類似權完全不是價值法的稻草人.



  這本書的內容幾乎每一章都會一再重複的談"會計"這議題.從現有因應環境改變的會計原則,或是從事會計審計工作的狀態,到企業應用會計的心態.作者呈現巴菲特它們對於這個領域發展的戒心,一如他們對衍生性商品發展過度的戒心.並不是單純因應世事改變有甚麼不好,而是人心跟不上.因為個人正是學會計的,很早便認為會計服務是一個極端的買方市場,為了"業務收入",只有那些願意配合企業需求的執業者較有機會取得較多的業務.而只有那些擁有正直心態的企業敢於雇用具備真正公正第三者心態與專業的會計人,所以當人心難以掌控下又過度開放隨著市場而變的會計原則,這種制度終究會淪為災難的源頭.所以,保守的,fair value,傳統的會計方式與原則才是巴菲特推崇的.相對的那些新穎配合市價的花招並不受他的歡迎.除了專業上外,巴菲特也建議投資人一定要真正深入的掌握會計的內涵與它的用途,因為這是評估企業的一個基本工具,比如在這本書提的保險浮存金,或是遞延項目,都是負債科目,但是從巴菲特的觀點這些都是保險公司未來可以真正收到的部分,只是暫掛負債科目,而沒有對企業經營與會計制度的了解,應該是不可能這樣大膽的去做財報運用,.



   這本書也釐清一些刻板印象.雖然巴菲特嚴厲批評衍生性商品市場的擴張,但波克夏旗下的企業其實擁有不少衍生性商品,有選擇權,也有賣CDS,也做選擇權賣方.不過波克夏在保證金上有優惠,而它旗下所有保險公司能夠創造的浮存金已達近600億,這些低利或免利的現金或是低保證金,免保證金等優惠,我們一般人是不可能得到的,所以,雖然巴菲特投資觀點可以推廣,但現實上,一個普通人除非真的願意跟他們一樣花費大量的心力時間去關注企業,否則還不如直接去買波克夏比較簡單,因為那才是真的巴菲特投資法則的實現,而不是一個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符合價值法內涵的瞎猜物.



    其實讀者應該關注本書裡所談的巴菲特投資在各種領域企業時所釋放的觀點.從最早的波克夏併購,到喜思糖果,可口可樂等具高心智佔有率的公司,到如何運用收購夠累保險公司取得低利的浮存金,再利用這些浮存金尋求好投資.如何控制旗下保險公司所面臨的風險,比如地震,風災的現金防備.而在波克夏規模越來越大後,如何在找不到更好投資標的下,退而求其次找尋公用事業,中美能源,BNSF,與高資本密企業,比亞迪,而他們已經預估未來股票市場的投報率將不回如以前那麼好.雖然如此,只要利率依舊很低,則持有股票就是比債券好.儘管未來經濟是難以預期的,但從人類發展的角度只會一代比一代好.而這種樂觀對於世界發展,全球化,資本主義,對於能源耗用的觀點,對於公平與忌妒問題,其實有一些觀點是不太同於普遍流行的認知,不要把它當作名人傳記,而當作一個連續50年持續成功的投資家的看法,想要從事投資的人應該能從中體驗到一些精華,而不需造神.以上.



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狼廳

showLargeImageKSWDUWGU.jpg



狼廳(Wolf Hall,Hilary Mantel)



  狼廳,基本上是英國版軍師聯盟與延禧宮略的綜合體.不過狗血性只有它倆的十分之一不到,相比之下少了戲劇性.或說沒那麼誇張.所以狼廳在2016被BBC翻拍成六集的電視劇,也是很平穩沉靜壓抑,比以上兩劇多了催眠效果,對於不熟英國那段歷史的人,會有看不懂的可能,Wolf Hall,狼廳是一個特定的地名,但讀過後也可以認為它是一群狼聚集的地方,英國司馬懿們交戰所在地.



  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與皇后凱瑟琳結縭20年,除了生下一個瑪麗公主外,別無他出.此時國王想要一位男性的子嗣來當王位繼承人,他認為年紀已大的凱瑟琳不可能再生育,看上了原來是皇后侍女的安妮.博林.所以想要跟元配離婚,另娶安妮.但是英格蘭國王不是平民,不是自己想離婚就能離婚,必須得到羅馬教廷的同意才行.不過當時的教廷受神聖羅馬帝國攻擊而被控制,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是同時也兼任西班牙國王的查理五世,而查理是凱瑟琳的姪子.所以亨利離婚案必然會被查理五世反對而不可能實現.



  正常的說詞必然行不通,於是有人打起了凱瑟琳貞操問題試圖突破.原來西班牙當年將凱瑟琳公主遠嫁英格蘭原本的結婚對象是亨利八世的哥哥亞瑟王子.只不過亞瑟英年早逝,所以來到英格蘭未久的凱瑟琳在亞瑟逝世後改嫁了亨利.於是亨利的佞臣們宣稱凱瑟琳嫁給亨利前早跟亞瑟有過關係,實際非處女,指控凱瑟琳以假處女身分欺騙國王的婚約,所以教廷必須宣布亨利與凱瑟琳的婚姻無效.只要教廷能宣布這段婚姻無效,凱瑟琳將從皇后變成太妃,亨利恢復單身就能迎娶安妮.



  負責操作與教廷聯繫交涉的是大主教兼樞密大臣沃爾西,權傾一時的渥爾西沒能立即達成亨利交付的使命,引起國王與安妮的不耐不滿.而以湯瑪斯.摩爾為首的沃爾西政敵們與博林家族聯手藉機獻饞扳倒了沃爾西,瓜分了他的權力,職務與財產.於是這本小說的主角湯瑪斯.克倫威爾上場了.克倫威爾原是沃爾西的法律顧問,取得他的信任,為他處理正要的事務.沃爾西下台身亡後,他假意先與安妮.博林家族交好,宣稱自己能夠說服羅馬教廷,解決她的婚姻問題,這樣克羅威爾就取得了一個能在國王前幫他說話的人,掌握安妮,這個正與國王打得火熱的女人.克倫威爾不但成為了國王的顧問,還一步步的削弱了以前沃爾西政敵包括摩爾,克蘭登公爵,諾蘭登公爵等人在國王前的地位,最終成了國王的樞密大臣,他的好友克雷希則擔任大主教,可以說是完全掌控了朝政.其中除了分化,刺探,與勾結串謀外,最重要的還是得幫安妮與亨利停滯的婚事找出一條出路.而他採用的方式卻不是真的與教廷協商,或賄絡.因為這些都毫不濟事.而是順著時代潮流,順著國王的意圖.為什麼英格蘭國王的婚姻需要羅馬同意?難道國王不該是英格蘭最有權力,一切政務的最高決定者?這個觀念一面在亨利腦海中模糊的發酵,一面也挑動著英格蘭舊貴族的神經.當國王認為自己就該是英格蘭最有權力者,坎特伯雷大主教應該聽的是赤幾而非教宗,教宗充其量只是羅馬主教.王權法案宣示了國王的絕對權力不容其上再有干涉,那麼自行宣布與凱瑟琳婚姻無效,另娶安妮,也就是名正言順的事而已.同時藉著女巫的預言案,他拉下了幾個政敵,而不承認羅馬主教的權威又槓上了摩爾,摩爾不願宣誓效忠王權法案,他有自己的信仰觀點,偏偏這時的亨利已信仰了自己的王權才是絕對權威的決定者,而不願更改的摩爾只能被砍下頭,諾蘭登,布蘭登則早已為了保持權勢改站在吃持克倫威爾的一邊.完成了從罪臣到位極人臣的克倫威爾則將展開一段全國的巡行,預估在某一天他們會到達狼廳,一個叫珍.西摩的女孩所在地,這是一位克倫威爾暗中留戀的女孩,也將是亨利第三任的皇后.因為安妮婚後先生下了一名公主,伊莉莎白,國王本已有些失望,等再次懷孕後卻不幸誕下一個死胎,這自然令國王不滿,加上安妮本來就不是個乖乖牌,在與國王結婚前早已許多不同的男性交往過,因此沒能誕下新的王位繼承人,亨利自然又將希望轉到別的女人身上,畢竟他是一個結過六次婚的國王.當然這是續集會交代的故事.



   雖然這是本歷史小說,但作者選擇了克羅威爾,也就選擇了一種敘述觀點.雖然前面先行看過狄更斯的英國史,但畢竟沒那麼多細節,很多的人物未必全然理解.都鐸王朝亨利八世時代裡的人物,其實原先只知道一位,那就是寫出自由論,烏托邦的摩爾.他的形象應該算是正面,光明的,但這本小說裡作為政敵,他是被黑化的,不論是開篇要整肅沃爾西,或是其中多次想要扳倒克倫威爾,他都不遺餘力,毫不容情,且對妻子冷漠,不是善予之人.而沒有太多歷史敘述的克倫威爾,原被視為只是奉命的佞臣,則被寫成了具多面性既具邪惡又具智慧,耐力,能洞察人心,知曉世事,運籌帷幄,既能容人也能恐嚇人,穿梭在男女,貴族平民間毫無窒礙.這與歷史上將它寫成只是奉命執行亨利八世那些殘酷無理又絕對權威命令執行者的角色大異其趣.那麼,為什麼要這樣寫?是單純因為作者有新的發現,想來為克倫威爾翻案?還是另有所圖?個人以為,單是這利用婚姻之事,挑戰基督教傳統,羅馬教廷的權威,拿下屬於國王自己絕對的權力,便是一件歷史大事.且有顯著重大意義,這代表著現代化集權國家的出現可能,而這種集權國家首先是捨掉舊式君權神授觀念做為出發的第一步.作者想利用這段時間寫出一個可能開啟開明時代的到來.而克倫威爾做為這樣的一個代表,有一種他利用了宗教革命來達成任務,或是宗教革命給予他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兩者間的模糊界線正是因為他的紀錄不多,他的形象模糊,沒有甚麼必然絕對的善惡留在人間遭非議,反而可以利用那些模糊來塑造,來表達時代風起雲湧變換與個人命運之間的關係,讓一個從小屢被父親家暴的鐵匠之子成為樞密大臣,一個沒有貴族身份平民,一個流浪商人,一個去國外充當傭兵的流浪漢能夠改瑱他自己的命運,這是一種方式.固然有其優點,但也有明顯的問題.



   狼廳裡在寫個人心理狀態,轉折時用了許多篇幅,特別是對克倫威爾,其實看完後也不清楚這究竟算不算是一個正派或是正面者.因為,角色的許多回應除了對話,充斥著大量的回顧想像,夢囈,夢境,或是蒙太奇跳躍.也許作者是想表現主人公的特質,但是關於故事本身,克倫威爾逐步解除困境向上的過程其實寫的模糊不清,因此也許我們弄清楚了克倫威爾這個人的特質,卻會奇怪那些政敵們為什麼要放克倫威爾與安妮見面?為什麼又容許他能踏入國王的議事廳?為什麼其中幾乎沒有阻擋?而國王也十分安心的使用這位沃爾西的錢法律顧問?,儘管這些人彼此都埋了暗樁到對方家裡臥底,或是反反臥底,打探情報刺探消息,卻似乎都很君子的只當作是訊息收集,而沒又採用任何詭計,暴力,來阻止敵人幕僚的前途,其實不需要太過細節,只要有些合理的轉折交代即可,可這本小說的這部分不強.除此之外,這本中譯本的文體有些問題,可能譯者與編輯都得負責,這個第三人稱的故事,文中用了許多的"他",然而常常會讓人誤解這個"他"所指實際人物,你必須上下文對照,才突然發現這個他是指另一個人,而不是前一行剛剛用過的"他"所指的那個人,所以看到中後段會有點難以為繼的感覺,因為敘述實在有點混亂.



   比起軍師聯盟與延禧宮略來說這本顯然比較不賣陰險詭計或賣聰明,畢竟安妮那種級數除了勾引國王的風情手段外談不上攻略,作者也不太強調克羅威爾的策略智謀,只著重刻劃他的遠見與思慮,是著重在心理變化與人物的性格上.所以,通俗性比不上前兩者,以上.



 



2018年11月3日 星期六

不對稱陷阱︰當別人的風險變成你的風險,如何解決隱藏在生活中的不對等困境

showLargeImage.jpg



不對稱陷阱︰當別人的風險變成你的風險,如何解決隱藏在生活中的不對等困境(Skin in the Game: Hidden Asymmetries in Daily Life,Nassim Nicholas Taleb)



     前不久有一個受害者抗議的新聞,說的是今年2月6日,股市行情發生大震盪.以至於有些期指選擇權交易者慘遭強制平倉抗議的事件.引發事件的原因是前一晚道瓊指數大跌1175點,通常美股發生暴跌狀況時,國內指數期貨玩家中少數具有鯊魚本性又極度投機的人會在台股期指開盤前掛出跌停板價的買單,他們賭的是有些操作者會在盤前因為恐慌或技術性原因掛市價單賣出(特別在程式交易盛行後,像這種因外部市場震盪誘發系統賣出往往為了快速逃離,程式都設計為市價單賣出).這種對應的情況下是有可能會發生期指開盤即以跌停價搓合成交,而這些鯊魚隨後便可以當天盤中指數反彈回到消化了恐慌因素後的正常價位時平倉.但是指數仍大跌且震盪引發盤中期指選擇權瞬間漲停,因此造成選擇權的賣方不管call或put都因為突然暴漲權利金被追繳保證金,而遭經紀商斷頭,抗議瑱由此而來.選擇權賣方的特色,可能操作10次中能輕易成功獲利9次,但只賠的那1次,不但之前9次賺的全都吐回去,還可能賠到脫褲.除了今年的2月6日,在sars,在319槍擊,在2008的金融風暴,已經看過了好幾次這種狀況.但即使如此,國內的經紀商還是很喜歡推薦客戶賣出價外選擇權的策略,因此永遠都有自認聰明且受高勝率吸引的人,覺得自己不會那麼倒楣碰上那少數的肥尾事件,當然也有人是壓根不知道會有這種態況的人來操作這種策略.何況2月6日事件前指數才剛創近年新高的11270,當時說sell put會大賠又有幾個會相信.這就是脆弱性,避免這種狀況的方式就是不做選擇權賣方.脆弱反脆弱是看過塔雷伯的書習得的概念,但不做選擇權賣方則是遠在sars時期的個人經驗.



    不對稱陷阱,基本上是本"談美德"的倫理書.因此看到作者是塔雷伯而誤認它是本談投資的書的人可以不用看了.當然書的內容依然包括談風險與投資,不過這裡風險的作用是用來解釋會有怎樣的倫理問題,與塔雷伯前三本作品"隨機致富的陷阱","黑天鵝效應","反脆弱"的角色不太相同."美德不可以沒有風險","沒有甚麼事情是可以沒有切膚之痛",以上兩句是本書最終作者所寫的29條否定法式箴言中的兩條,亦即美德也是需要透過切膚之痛才能實踐,才有意義,不是言語文字的擺設空口白牙.那麼這本書所說的美德是甚麼?塔雷伯稱它為白銀定律,或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這兩說法都太模糊.白話說來就是不要把自己為了獲利做某些事所該承擔的風險轉嫁給人,或是收取利益提供別人建議但自己不需要負擔責任風險的事,或是代別人執行事務獲利自己卻不需要負擔任何責任與風險的事,換句話說就是不要幫別人或建議別人做自己沒有切膚之痛而能得利的事,沒有切膚之痛的事就是具備不對稱風險的事,即做一件有上檔利潤卻沒有下檔風險的行為,做對有賞做錯無傷的,所以稱作不對稱陷阱.



     以上關於此書所述美德的敘述,會直覺的以為那不就是投資顧問!或是如2008年賣給一般人次貸商品的人.因為他們都提供客戶投資標的但自身又沒承擔投資標的的暴跌風險.這麼想雖然不錯,不過塔雷伯顯然比我們想得寬多了.他以為這種風險不對稱的事物充斥在我們周圍空間甚至我們的生命時間中,即使我們自己不那麼做,但已經有很多人事物已經呈現出它沒有切膚之痛的特性,所以也需要學會辨認它.從職業上看,顧問,代理就是兩個大宗,而代理又可以聯想出代議士,即政府施政,政客.往更寬大的範圍看信仰,宗教也是另一種型態的顧問,關於以上兩種行為的執行者往往做的就是有上檔利潤,卻沒有下檔風險的事.從性質來看,理財顧問與你向他告解的神父本質上沒有差別,他們都提供你建議但本身不用冒風險,卻能獲得有形或無形的利潤.大型國家政策的推手也是做著同樣的事,是作者筆下最大的不對稱陷阱的產生者,甚至是在選舉中公開宣稱支持候選人呼籲人們投票給他的公眾人物,本質上做的也是沒有切膚之痛的建議,因為以後他會隨著推薦候選人的當選獲得在政府機構裡"尋租"獲利的地位,但若他推薦的人貪汙擺爛受害的卻是大多數人.



     為什麼人需要顧問或代理?因為蒙昧,因為集體.於是乎就構成了這本書大部分的內容,而且是容易被陷在內文裡的人誤解的區域,因為蒙昧需要開蒙者協助解惑,而開蒙者可能是號稱某一領域的"專家",或是被人認為或宣稱以某種理性,科學思維解決問題的人.至於解決集體的事物則需要少數的代理人,一般就是統治階級的權力者,從金融上看代理人就從投資顧問一路升級到本書所稱促成鮑伯魯賓交易的人,即指那些主張用政府的錢去救因為金融風暴頻臨倒閉的機構的人.因此不對稱陷阱根本就掌控了我們的世界.而從專家與科學或管理思維代理人的行為上,塔雷伯又回到了他這本書的核心Skin in the Game,他要論述所謂的經濟學家,社會學者,或是以機率從事改社會或企業現象的專家,他們的思維,他們採取的手法都欠缺"切膚之痛".因此讀者可能在此眼花撩亂,以為他在炫技,或是賣弄知識,從玉米基因到生技醫藥,從亞伯拉罕宗教儀式到寇斯的公司理論.其實他舉那些專家號稱用科學來解決問題的例子,不過是想證明幾件事,這幾件事就寫在前言第一頁上.1.知識的不確定與可靠性沒有你以為的那麼高或那樣穩定不變.2人類事務的對稱性比你以為的範圍大得多影響大得多.3.交易時的資訊分享比你以為的要少多了.4複雜系統與真實世界的理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比你以為的小的多.而就此他提醒人們要注意專家或代理人可能藉著提供看似複雜性高的系統,或是號稱最理性最科學的思維的解決方案,實際上是完全沒有接受過任何考驗,沒有受過挫折或以嘗試錯誤的方式付出過代價的,即以無切膚之痛的方式來幫世界解決問題提供建議,於是可能未必能解決問題,還會造成災難.這是因為專家們不懂風險,尤其是社會,經濟領域的專家除了不懂風險,更不懂事物在變動情況下的時間風險,按他的說法這些專家懂得事務部具備遍歷性,即以過去事務為主的猜測不能預測未來,他們懂得集群機率卻不能解決時間機率,即試圖以集體的結果預期作為個體未來的猜測絕對只有失敗的一途.



    從塔雷伯的推論中,我們應該能看出他對於科學,理性這些被公認為現代性思維的基礎保持著警覺與疑問.一方面他指出大眾所指的科學往往只是一種科學主義的窠臼,裏頭並沒有太多真的科學思考.統計學的誤用或是轉基因作物的運用是他以為的範例之一,另一方面不去討論理性的理性,而將理性當作必然根本就與信仰一種神祕的儀式的宗教無異.因為這些科學與理性裡都沒有切膚之痛,所以書裡大談常見的社會議題討論比如分配問題,比如企業勞工的奴隸性問題,醫療用藥等的目的都不在於探究其為針或為假做核心,而是透過這些例子試圖告訴讀者生活裡是如何包裝這些不對稱風險的事物,而我們不能一眼就看穿其中的把戲,因為這些專家自己是完全沒有冒任何風險的,但是因為他們的權力很大控管的範圍廣泛,掌握的權力很高,一旦所採用的方式判斷出現問題,造成系統性的崩解,也許就是一場大戰,一場金融風暴,一場瘟疫,都是可能造成人類世界毀滅的.除此之外,他塔雷伯對於專家主義抱著相當輕蔑懷疑的態度,特別是關於社會科學上的專家,不論是心理學者,行為經濟學者,甚至是新聞記者都有相對高度的不信任,我以為作者將它們都視為是被科學與理性愚弄的對象,卻反過來要愚弄別人讓別人受害,卻又沒有任何切膚之痛,實在是比一些真正的科學家更令他感到厭惡.



    因此形成了一個少數具有僵固性的統治者在主導我們的政治,不具遍歷性與切膚之痛,它們不理解集體與個體規模上的不同,也妄想以人造的模型仿稱是合乎科學的社會工程術來改變世界.它們沒有了解到現實與系統的差異,於是崩潰與毀滅就發生了.而作者給了我們解決面臨切膚之痛問題的建議.首先在尋找通過林迪效應的事物或東西.而所謂的林迪效應就是指已經在人類歷史中存活很久的東西未來必然可以繼續再存活下去的機率會很高.意思就是讓人們向歷史,傳統,自然找尋出口,存在未必合理,但存在必有裡有.而在這裡他發現了一個大的關鍵因素,那就是承受風險.從歷史的觀察中我們知道人類世界的演進或進步是由那些敢冒風險,敢於行動執行的人帶動的創造的,而不是由那些白癡知識分子或專家構成,因為很可能並沒有甚麼理性的東西,一切不過是選擇性偏好的差異而已,理性是你做的事而非你所想或所相信的事,但是承擔風險裡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是先求生存,套句廣告詞"先講不傷身體,再講究療效".理性是一種風險管理,理性是避開產生系統性風險的事.



     個人以為美德這事有幾個前提必須先清楚.首先美德是"我很高興你這樣做,但我無權強迫你這樣做",其次是"美德只能求己,不能求人"也就是它是個人要不要做的問題,不能強制他人要一起做,因為強求的就成了宗教或律法,其三美德只能說明,不能證明.所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能說明,不能得證,否則若世事"惡有惡報,善有大惡報"將很難讓人從善,價值的選擇隨人信仰,即使包裝了科學用語仍只能說明宣傳價值的可能,無法證明其為必然.其四美德本身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是一種需要切膚之痛才能向他人宣揚,因為宣揚美德也是一種建議或顧問,所以本書所談美德一樣適用ˊ本書的作者與其推薦者.亦即能說得出美德,說明美德的人,自己卻未必做得到.要推薦這本書起碼得先看過這本書.



     關於這本書,作者在許多原則上都與我個人的認知是接近的.這一點可能使我較為同意這本書.比如認為承受風險的經營者要比隨意攀談公平正義無切膚之痛的學者文化人更理解這個世界,更能幫助這個世界發展,畢竟"文化人尋租者"或是"魚子醬左派學者"都是令我們厭惡的,但是一般人不容易真的發現他們,除非要經過很長的時間.不過這本書還是用了很多無法證明的價值來談他的觀點,加上因為書看來被寫得有點複雜,有點像是被各類知識包裝成的複雜系統,我相信這樣的寫法應該會讓很多讀者聚焦在批評那些枝節的知識案例與價值觀點論述的問題上,而沒有真的弄清這其實只是一本美德書的意圖而已.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