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狄更斯講英國史

showLargeImage.jpg



狄更斯講英國史(A Child’s History of England,Charles Dickens)



   臨時加讀本英國史.倒不是真的想讀,而是接下來預定要看Hilary Mantel的狼廳與狼廳二部曲這兩本關於都鐸王室的小說,但對英格蘭歷史不熟.所以先惡補一下.不過不想讀一本書看懂英國史那類,也不可能看大衛休謨恐怖的大部頭英國史,卻發現了雙城記的作者寫的這本,英文書名標明孩童看的,或許也能個人滿足臨時性的需要,不過心得應該會很短.



   雖然說叫做英國史,但其實不夠精準,或許稱它為英格蘭王國史比較恰當.畢竟是以撒克遜七國為論述主體後七國透過韋塞克斯合為英格蘭王國,這裡面關於蘇格蘭與愛爾蘭的歷史只是出現重要事件時附帶提出,而敘述的時間以西元899到1689年間,即以韋塞克斯的艾爾弗雷德大帝到光榮革命為止,頂多簡述一下撒克遜七國前高盧人入侵與一些簡短的傳說狀況,而最後再用3頁寫1689到1840年間的概況,而狄更斯的這本英國史是在1850年間出版的.所以這本有明顯的英格蘭主體史觀.因為我要看的兩部狼廳小說年代在1490到1560左右,所以本書大多數部分都簡單的速讀通過.



   所以簡化幾個心得.首先是這是一個移民融合的民族,從早期的來自歐陸的盎格魯與布利吞人,到高盧人,即使是一團混亂或為神話的遠古時代,英格蘭本來就不是一個基於種族血緣一致而集合.公元8世紀時,韋塞克斯從眾小國中脫穎而出.阿爾弗雷德以"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國王"自稱.艾賽斯坦於西元927年攻滅諾森布里亞王國,徹底統一成為了整個英格蘭的第一位統治.其後就是我在維京傳奇里的北歐人,主要是丹麥人的入侵.到了1066年又有征服者威廉取得英格蘭的王權,而他是一個源於諾曼王國的法蘭克人,法國人也在英格蘭的民族熔爐上填上一筆,而這些外來人獲通過武力或透過聯姻不僅融合成英格蘭人,還與英格蘭王室的血緣息息相關.



   其次從英格蘭國的歷史可以看出君主國家的政治問題主要在王權,王權的最大的問題有二,首先是王位繼承權,因為透過血緣與指定二者決定,並沒有一個穩固的政權延續基礎,所以只要出現承繼者的危機,就可能產生國家的困境.在英格蘭王國的歷史上王位承繼問題一再發生比如征服者約翰的來道,蘭開斯特家族與約克家族的爭議,又比如亨利三世透過婚姻解決了以上兩家族的紛爭結束玫瑰戰爭.而亨利八世的三個子女艾德華四世,瑪麗女王,伊莉莎白女王都曾經因為王位繼承人的問題發生各種怪異的政治事件或戰爭.比如英法百年戰爭,與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戰鬥都是與王權繼承相關而衍生出的戰事.王權另一個問題是統治的專制,雖然1215年無地王約翰及簽署了大憲章,向貴族釋放部分的王權,同時貴族也向平民釋權,但總的來說在君權國家中,王室仍有無限的權力,特別是關於收稅,英格蘭國王因為戰事需要,個人奢華,或是其他理由,常常任意地以各種名目向人民收稅如桶稅,磅稅這些不合理的稅項,所以好幾位國王在在位時是非但得不到民眾支持,還往往造成部分受不了壓迫民眾的反叛,只能靠著武力鎮壓.,第三個問題則是教權.最早的時候英格蘭地區的主教任命,教產,教稅,都是事由羅馬的教皇來掌控主導.可是這種權力實在是與逐步形成集權的英格蘭王權衝突,於是王權藉著收回教權而與教皇屢有認知上的衝突,而教廷也憑藉著它們固有的權力從中操縱了許多無意或有意的政治事件,特別是關於王國繼承權上.所以後來的宗教改革發生,不論是愛德華六世,瑪莉女王,伊莉莎白女王都曾為了遂行個人的宗教信仰而樹突排除異己,也造成了王權政局的不穩定.而光榮革命更是直皆源於宗教對抗而來,詹姆士二世還直接被趕下台,不但新教成功的上位,而議會權力終於正式要在歷史上逐漸超越王權的力量,這至為重要.



    關於我們後面要閱讀的小說狼聽的主人公亨利八世,一個結過六次婚的國王.是這本狄更斯談英國史裡唯一用兩章來描述的國王.在狄更斯筆下講述亨利八世開章即言如果要把亨利八世與第一任老婆離婚的事情詳述清楚,那將顯示英國史是很無聊的,然而對於這一位直腸子行為粗魯的胖子國王,幾乎就是許多英格蘭王國史上國王的代表.該有多荒唐,自負,無視他人的生存,貪婪又不滿足,從六次婚姻中的政治婚姻,美色貪慾,就很期待Hilary Matel的小說.而回到這本英國史,基本上比較近似作者以一種嘲諷又挖苦的角度來寫,到處都能看到狄更斯的不以為然.不過因為原就是寫給小孩看的,文本集中在國王的作為與王權的轉換上,自然也不會涉及太多關於當時社會文化,經濟,或是民俗的部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每章後都有大量的附註,是極為重要的參考,補充了主文敘述的不足,延伸了所有敘述中所涉及到故事的人物,時間,地點,算是它的特色.



   因為是臨時補充閱讀,這本應該滿足個人需求,但就找一本英國史來看,可能稍嫌乾了點,一般人想切入的可能會面臨一 些瞌睡問題.以上.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自由主義的未來

getImage.jpg



 



自由主義的未來(The Future of Liberalism,Alan Wolfe)



    在兩年多前"動物莊園"那篇心得中,曾提過本地可能正露出走向極權專政的徵兆.雖然當時只是猜測,不過從今日觀之,似乎不幸言中了.這並不是因為個人有甚麼預言才能,而實在是世間存在的某些普世價值有它一定的樣貌,如果觀察某些人或集體從來不曾具有那樣的信仰或表現出那種樣貌,預言成為事實只是時間問題.所以小說裡豬的反抗成功了,而我們正被豬統治,這是真實世界的動物莊園.而辨識它的憑藉就是自由主義.



    讀過一些自由主義的書籍,海耶克,米塞斯,羅斯巴德等人的作品固然提供我們思考與警醒,但時間終究離現在太遠.而這本"自由主義的未來"原文是2009年出版,中文版是2017年的,時間略近.它一方論述自由主義在小布希主政時期如何遭到破壞,一方面也兼述自由主義在經過保守主義壓抑與金融風暴的震盪後未來該有哪些新的思考.書在這兩個主題間穿插了不少自由主義自古典時期發展以來到當前為止曾經有過的面貌與爭論,並就這些爭論提出可能的思考.以上是本書的主要論述範圍.而今天看這本書,固然可以看到一些關於作者Wlofe對自由主義未來的期望與猜測.但也充滿對當前政治的憂慮與預言(當前是指書出版的2009),因為這本書有著濃濃的替民主黨歐巴馬政策觀點護航與宣傳的味道,同時花了大篇幅在抨擊政治保守主義抬頭對於美國未來發展可能帶來的隱患,雖然從今天來看作者對於民粹主義與極右政治力量發展結果的預測是錯誤的,它以為這些保守主義政治人物將被終結,結果卻剛好相反,因為後來川普的出現正是對作者樂觀的以為自由主義將可再起終結保守主義預言的反證.作者樂觀的以為保守主義白人男性勞工的民粹意向,貿易戰,或封鎖移民等問題會隨歐巴馬的上台而消失,但在今天它們全部發生了,當然預言錯誤可能是因為作者做為一位民主黨與歐巴馬支持者的無條件樂觀,但書不該因為預測失誤而受貶,反而應該要欣賞作者觀察美國社會政治現象所做出的推論與建議.



    首先要釐清的是作者Wlofe所主張的自由主義並不同於海耶克,米塞斯,羅斯巴德,弗里德曼那些人.因為不同,個人以為正是因為不同,所以才有這本書,哪裡不同?其實只要看到歐巴馬這個名字應該能推想的到.歐巴馬主張自由主義嗎?不清楚!? 但我知道歐巴馬推動美國的健保法案,讓4400萬未納入健保的個人加入健保.單憑這一點便可知道這種法案絕對不是前面主張以個人主義,市場主義出發的那幾位自由主義者會提倡的,因為福利主義跟那些人的主張基本相悖.所以如果Wolfe稱歐巴馬與自己是自由主義者,那它絕對與傳統上的認知不同,作者主張的自由主義顯然是比傳統認知上要更向"左"邊多走步.事實上作者在解釋北歐那些福利國家時,是以一個在市場主義架構上實踐平等觀點的自由主義,跟我們一般認為的它是一個建立在平等主義下的實踐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完全不同.也就是他認為北歐制度是自由主義而非社會主義,這也是他認為未來自由主義該有的樣貌與參考標的,因此這本的結論固然與傳統的自由主義觀點略微不同,甚至它錨定的標準原就不一樣的,比如作者所指稱的新自由主義與一般我們在國內常見的認定就不一樣,Wolfe認為它是一種放棄了自由的原則,而傾向讓政府來處理集體的福利或目標為主的一長主張,而在我的認知裡這比較像是社會主義那類的左派思維,但是本地文人常用的新自由主義一詞是一種政府完全被市場主義綁架的觀點,這與Wolfe所提根本上是有差異的.由以上北歐制度,新自由主義定義與傳統的不同,我們必然會有這樣的推測,Wolfe原本就是比較近"左"的,所以論述中才會有歐巴馬,北歐制度都成了有自由主義的基底了,另外一種推測則是,作者故意放大了自由主義的認定寬度,一方面可能是為了讀者數,另一方面則要閱讀完本書才能了解,這個關鍵點就是即使Wolfe認為自由主義應該是從保障個人的權利為出發,它的個體主義勢不可免的,但是面對越來越大的全球化,社會化,任何個體將越來越難以像以前一樣,能夠自外其身,面對越來越緊密的全球化,任何一個個體受社會影響的可能大大超過以前,所以即使自由主義裡對集體社會的義務排序放在很後面,現在也終不免要受社會影響了,所以與其說作者偏左,他可能還比較喜歡我們稱他是傾向於對於社會責任義務不可逃躲的思維正在成長的那種狀態.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作者是個偽自由主義者,偷換概念的把他認為人對社會該有的義務強行植入自由主義,因為當其他的意識型態或多或少的在當前都面臨停滯無法帶領人類未來的方向時,自由主義還是有著它在這方面最後的作用,但是作者又不願意投降於原自由主義的傳統意義裡,所以只好擴張了它的範圍把他的主張比如歐巴馬政策或北歐制度都納入進來.



   如果不想看完一本書又想知道結論的人,以上已經劇透說完,它一方面是對於美國保守主義勢力的抬頭下,自由主義該有怎樣的思考與因應.結論就是向左靠的自由主義就是它的未來,當然包括了自由主義主張的開放社會,自由經貿,國際合作等依然維持它原有的定義而朝向更體貼社會所負有的該當責任.另一方面這種書只看結論價值不高,一如外面的選戰很熱鬧,很多人都還在迷信把那個獨裁爛集團換掉就行了,但卻可能下次選舉他們還要把今天做的再循環一次.從觀察上可知,未來十年可能出任國家領導人的人都已經在檯面上了,如果他們現在都很爛,你怎能預期它們更上一層樓會好?所以失望的人可能看壞未來是在於此,因為拉下壞的讓另一個壞的輪替而已此儘管我不絕對認同作者的結論與推想,但這本的價值不單在結論.看它內裡的邏輯,推測,與哲學思辨也是很重要的,甚至個人以為才是最重要的..



   Wolfe從一個疑問開始.人究竟應該是受自然,他個人還是他的社會來支配?書從in praise of artifice這個怪異的章名切入,為什麼要"禮讚人為"?這是人由自然進入社會必然的結論,因為人最終是處於社會裡,即使是自由主義者也不反對此點,但引發的問題形成了盧梭與康德的不同理解.盧梭詠嘆自然之力驚懼於社會之黑暗.而康德則對於世界之美充滿著樂觀.有了這樣的解析,接著人類社會的社會究竟該如何評價,邊沁的科學還是摩爾的情感?確認了摩爾的情感優於冷冰冰的計算下.帶著情感樂觀發展提供人類生存生活的社會是政府執政的核心目標.這本書開始進入它的論點.自由主義,社會主義,保守主義,種族主義,軍國主義,浪漫主義等等逐一論述他們單純只基於情感而無限制情況下所能引起的問題.但作為一個讀者其實很清楚Wolfe的目標只有一個,對於保守主義的批判,或說對於他認為以小布希為首的共和黨保守份子的批判.指稱他們的倡議一方面削了政治的職能,官吏無能怠惰,官僚群代主義,腐蝕人心.一方面又在世界各地發動不義又沒有國家利益的軍事行動的種種,政府用人中存在不少有嚴重的軍國主義,種族主義主張的人,而他認為保守主義昌盛所帶來反現代,反全球化,甚至是反對政府更大職能的結果只會造成美國國內民粹的興起,不利於國家發展,因此他提出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讓自由主義者來施行他們的主張,比較能夠來因應更加全球化的世界,提供更好的管理機制,調和各類道德觀的鬆綁與傳統宗教保守道德間引發的衝突與社會問題,能夠化解國際恐怖主義的蔓延.



   讀者對於作者推崇自由主義未必會有感覺.畢竟讀者可能會有自己的信仰.我個人的懷疑正跟這本書前言所說的完全一樣,Wolfe自己都知道會被質疑不是傳統上的自由主義者,還會被認為是個左派,跟歐巴馬一樣.不過我覺得即使如此也不影響閱讀這本書,它強調人的社會責任隨著全球化的緊密與人群互動的頻繁而更重要確實是一個必然要面對的問題.它對於以小布希為首的保守主義人士的批評或許不必太過認真看待,但是他看出保守主義的可能抬頭與威脅卻是很有前瞻性眼光的,而且每一則批評論點都切中核心.只是他看得太簡單,以為世界必然朝著他樂觀預期的方向,但隨著歐巴馬的下台.美國新政府的一切做為恰好是他在這本書批評而以為會消失的,不料,它們卻正甚囂塵上,貿易戰,邊界圍牆,還有美國各地剛剛發生的郵包炸單新鮮熱辣,顯然自由主義的路並沒有如此輕鬆簡單,何況,到底是甚麼主義都還沒能定義清楚呢.以上.



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燈塔行

showLargeImage.jpg



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Virginia Woolf)



    毫無疑問,這是本"難看"的小說.或許當著作者的面也是這樣表示,說不定他也不會不高興!



    說"難看"是有兩種可能,一種就是最直覺的,就是難看.因為它不是個有一般意義上情節故事的小說.一群人在一個臨海莊園度過了一天,計畫著隔天到對面小島上的燈塔去看看,但是因為天氣不好,海相不佳,所以沒去成.十年後這些人又聚在同一地點,終於成行了,但是經過十年這些人已經各有不同,甚至有人已不在人世了.以上就是這小說裡的故事.從這個內容就知道,想看甚麼離奇情節,曲折故事的人顯然在這裡是找不到他們想要的那種東西,這不是難看又是甚麼?!另一種難看也是難看的意思.這雖是一本以第三人稱出發的小說,但是大多數的內容是各個角色自我內在所想的意識為主角,正式的對話極少,於是乎經常會有類以下這樣的雜亂:同一段落裡前面的"他在想",與第二次出現的"他在想"竟然不是同一個"他".是以讀者若未集中注意力,或拿出較強的理解力,可能讀過幾頁會完全陷在迷魂陣裡,不知道究竟是在寫甚麼內容,說白了小說就是這一群人在同一空間時間裡面對著同樣的事情各人自意識裡有不同想法的表現,只是這些想法感覺大多數沒通過對話說出來,而是用第三人稱的方式講它們講述出來或說流出來.加上大量的擬人法,用事物或某種實體以象徵性的手法去形容描述時空心理的變化,所以閱讀上的難度是存在的,而這也可以說是另一種難看了.



  因為手法跟當前類型小說根本是完全不同.看起來確實以為充滿著文藝腔,或是莫名其妙的內容.但是這本也有著明顯的結構,就是男女差異所形成對比,以性別而分成就了思維,意識,價值,乃至於使用的詞語,擬態,或是描述各方面的差異.當然因為作者吳爾芙是位女性,這些手法本身就涵蓋著高度的性別啟發的標榜,當然就時間來說作者屬於20世紀初的人物,這種性別啟發的面向絕對有它特別隱藏批判對比於此前世界女性角色的意思.只是這絕對不是它唯一獲主要的目標.



   燈塔行的故事簡單.在哲學領域有些名聲的雷姆塞帶著老婆,八個子女,加上一群受邀的朋友,在雷姆塞臨海的莊園內度假.某天,雷姆塞夫人答應六歲的小兒子詹姆士隔天帶他去海對面小島上的燈塔看看,這承諾引發了小孩強烈的期盼.但雷姆塞認為隔天天氣不會好,應該去不了燈塔,並一再的向賓客提起,這潑冷水的話聽在詹姆斯耳裡讓他非常生氣,而隔天他們果然因為海象差沒能出海成行.隨後的十年中,雷姆塞夫人去世,八個孩子中的安德魯在戰事中陣亡,女兒普璐難產死亡.戰後,雷姆塞再度帶著孩子和老朋友,重新回到海邊莊園,這次他主動帶著詹姆士和另一個女兒康敏出海,這次終於成功的到了燈塔. 故事又被分成了三個獨立部分,第一部分"窗",講述的便是那個九月中的某一天從黃昏到深夜發生的事情,也就是計畫去燈塔前一天所發生的事.其實更明白的說是甚麼事也沒發生,"窗"的內容主要是這個時段中在莊園裡的人物的心理活動.主要人物在這一部分登場,除了雷姆塞夫婦與他們的小孩外,包括科學家班克斯,女畫家莉莉,雷姆塞的追隨者譚斯理,詩人卡米凱爾,還有雷姆塞夫人試圖撮合的一對男女保羅和明黛.故事從雷姆塞夫人答應小兒子詹姆斯明天去燈塔開始,到晚餐後雷姆塞夫婦回到臥室,各自閱讀以及少量的對話結束.從傍晚到夜深,短短的時間,沒有發生任何了不起的事情,但卻占了全書一半的100多頁..這部分之所以以“窗”命名,是因為女畫家看到詹姆士與雷姆塞夫人站在窗前,想像著該如何提筆畫它,卻怎麼也下不了筆,加上其他陸續經過他身邊的人的注視或是諷刺,讓她沒能完成對這個景象的繪畫.第二部分"歲月流逝",以十多頁的篇幅寫著流逝的十年光陰.這一部分描述的以莊園房舍,庭園經過了時間的摧殘為主,"物話"成了這部分主角,所這裡使"物話",這個詞是因為在這部分一道光,一陣風,甚至是一隻蝴蝶,一粒塵埃成了主角,彷彿是一種作畫式的方式,吳爾芙只是簡單的寫了普璐的難產與安德魯的陣亡,甚至都只有一行兩行,卻把這10多頁交給了那十年裡生活在這間主人離去的莊園裡的長住客,他們是風,雨,雲,霧,日升月落,塵埃,讓這些成了莊園的主人,以"他們"不間斷的使用莊園使得房舍老矣,物件朽壞,用此來表示十年的不變與變,而這十年中卡米凱爾出了詩集贏得了名聲,明黛與保羅結婚了,卻沒有迎來幸福.第三部分"燈塔"則是十年後重回莊園及到燈塔去,這次由雷姆塞提議去燈塔,而莉莉則留在莊園繼續他十年前未完的畫作,內容仍以意識推進情節前進,航行途中的雷姆塞,詹姆士,康敏終於得以相互理解登上了燈塔,而莉莉也終於體會中悟出了縈繞心頭多年的景像,而順利的完成畫作.



   前面說過這本有著男女角色時代對比的意思,儘管雷姆塞自認心治智慧高人一等,自以為能夠處理複雜的問題,但是它卻不能致俗務,沒辦法處理50元帳單或生活預算的雜事.而雷姆塞夫人卻精於此道,且能將來訪賓客,八個小孩,所有的僕人相關事務,所有人的期盼,或心理的希冀明白得一清二楚,且能盡力滿足他人的要求.而她最大的能力就是能夠隨時的維護住雷姆塞先生的名聲,說白了就是為了維護雷姆塞不讓他感到一絲受辱不快,維護他的尊嚴.但是雷姆塞先生從小書裡來看卻是個經常讓任性不快掌握住的人,他需要從別人的尊敬眼光中找到自信.,因此當他自己的天賦只能讓他留在Q等級而無法更進一步到R時,常感到憂心.但他希望能達到R.他要向這個目標發起進軍.所以他一方面他心懷不可知的使命感,另一方面卻總是試圖從生活瑣事中尋找安慰.他需要同情,溫暖,安慰,關懷,但又不希望被人視為弱者,在渴求愛的同時卻必須要先肯定他的天才,確保以他為中心.而所有的人中,只有雷姆塞夫人願意這樣做,因此即使面對世間亂局或複雜的社交,或事庭園雜務都能安然以對,他還是願意以符合先生價值的態度對丈夫充滿敬仰,也不在他之前顯露優越的感覺,寧願自我貶抑.然而其實充滿才華創意的她面對這種單向付出的束縛,內心也許早逐漸的感到疲累.而這或許也是小說沒交代她死亡的原因的真正原因.相對於雷姆塞夫人,莉莉就是一個對比全新的的角色,她原來充滿不自信,連在人前繪畫都不園旁人來圍觀,比起美貌的雷姆塞夫人,莉莉有著一雙中國人式的小眼睛,連樣貌都那樣平凡甚至可以說醜陋,比起8個孩子的雷姆塞,莉莉卻是個嫁不掉的老處女.正是這樣強烈的對比,讓毫無自信的她以為畫出來的東西不是被人束之高閣就是丟到沙發底下.加上譚斯理一再的說"你就是畫不出",,缺乏自信又被外界影響又缺發技能,讓她只能半途而廢.但是經過十年的獨立生活,她看破了譚姆斯的真相,也看到人眼中偉大師人卡米凱爾不過是個眼前在室內打盹的糟老頭,而看著雷姆塞父子的出航繼續雷姆塞夫人的期望,她終於悟道解決畫作問題的辦法,只是簡單的加了一條線.她不但終於完成畫作,打破了譚姆斯的嘲諷,她還比雷姆塞夫人更進一步,面對於雷姆塞轉向她渴求的同情與事好,她非但沒有如雷姆塞夫人一般的反映,還以稱讚對方的靴子化解了尷尬,這可以說她毫無自己性別的自覺,也能解釋為其實她有自覺帶她已經不想符合傳統性別角色任之下該有的反射動作,因為她已經脫離了那個時代,那個觀念,更像前過一步了,而相比雷姆塞夫人搓合的明黛與保羅不快的婚姻關係,始終單身的莉莉這樣的人設,應該也有著屬於吳爾芙安排它的意義,而且,非常明顯.



     這絕對是本"難看"的小說,除了以上的理由,這譯本的錯字也太多了,有點妨害閱讀了.所以想讀的最好的辦法是,讀完後再讀一便,當然喜歡的人可能只讀兩便是不夠.以上.



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金山

showLargeImage.jpg



金山(gold mountain blues,張翎)



     連續六本華文女作家的最後,金山,幾本中分量最大,約45萬字,不過文字卻是最直白通俗淺顯的.



     故事簡單,1870年左右,廣東開平縣一個叫自勉村的地方,一個三代都是屠戶的方家因為意外突然成了暴發戶,得了不義之財的方元昌幾年內就把大筆金錢揮霍光後暴斃,他的長子方得法為了守住僅存的祖厝田產,在看到村里有人從海外的金山回來娶媳,排場好不威風.於是隻身一人跟著前輩紅毛同赴加拿大的金山淘金.故事便是從方得法到加拿大後開始從鐵路工人,開辦洗衣店,到開闢農場,辛苦的勞作賺錢,將錢寄回養家買田建築碉樓,然後逐步的第二代,以及在加拿大出身的第三代的人物出現.這本小說便是由第四代的艾米.史密斯在2004年回到自勉村探訪碉樓尋根展開的.可以說它是一本移民移工歷史縮影的小說,不過故事主要集中在個體的經歷與承受感,外在世界與政治的變化只是背景,所以這本並非上反映時代的史詩作品,而是下穿到時代裡聚焦在個人,家族的悲歡離合,而小說封面意外的有個英文書名gold mountain blues,應該也深藏此意.



     小說的結構布局空間分兩線,一線在加拿大溫哥華,一線在廣東自勉村,平行敘述又交叉互相穿梭.加上時間又有2004年與過往的對照.所以這本的結構雖是流水線型.但也不是一根直線通到底,而是來回穿梭在廣東,加拿大,偶爾又會回敘到2004年的艾米短暫訪問的自勉村.雖然有點交錯,但是基本不會搞混方向,算是通俗性高的小說.從方得法隻身一人,到15年後終於存到了一筆錢回鄉,討了妻子六指關淑賢,生下了長子方錦山,再孤身一人回金山,幾年後陸續再回鄉,生下了次子方錦河,女兒方錦繡.接著又陸續將長子,次子接到金山.父子三人雖同在加拿大卻是三條線各自發展,而六指留在自勉村操持家務,在收到金山寄回來的銀票後逐步地買下更多的田地,並築起了鄉下難得一見的六層碉樓.因此地球的兩頭各自有自己遇到的困難與災難.也各自有了不可為對方所知的秘密.兩個兒子也各有奇遇,錦山遇到了紅番女有了短暫的情緣,後娶被賣為妓女的貓眼周氏為妻,而錦河雖在家鄉娶了一房區燕雲,實際上卻在溫哥華私通上方得法的加拿大友人亨德利的老婆.後來錦山的女兒方延齡因為不能忍受自己屢被嘲諷的華人身分,私自逃家與一個白人生下了女兒艾米.史密斯.事業上方得法原以為是去金山採金礦,後來才發現根本沒有金礦,是被叫去幫加拿大蓋太平洋鐵路,因此根本是從事苦力賺錢,幾年後鐵路築成,這些華工也沒用處了,被放牛吃草.方得法只能自尋出路,幾次開洗衣店都失敗,還經歷排華暴動,後開農場,因為不黯市場,最終以賠錢收場,到了晚年其實只能靠著一個不賺錢的燒臘攤維生.隨然父子三人仍時不時能寄錢回鄉,但它們賺的錢其實全是靠勞動力的辛苦而來,方錦河二戰時赴歐參戰戰死,戰後方得法得知真相也跟著死亡.留在家鄉的人也沒有好過,錦河的兒子方耀鎧玩水在河裡淹死,方得法女兒錦繡後嫁給長工墨斗的兒子謝阿元,兩人都受過師範教育,生下謝懷國,謝懷鄉.謝懷國死於日機轟炸,而1951年共黨土改運動開始,方家因為是地方的大地主首先被抄家,為了不受污辱,在眾人上碉樓搬東西時,墨斗用槍殺了關淑賢,方錦繡,謝懷鄉,然後自己跳樓.整個方家可以說完全沒有了.而方錦山活到1971年重逢她的紅番女友後過世.而一直厭惡自己血緣方延齡以洋人方式教導的女兒艾米.直到2004年艾米在因緣際會之下,成了方家60年來唯一回鄉但也只能見到唯一生還的遠親謝阿元的開始.



     這是一個講華人移工,一個移民家族的故事.但小說刻意地避開一些敏感的議題,比如加拿大的排華運動,人頭稅的政治問題,種族歧視,與華人勞工問題.也避開了屬於華人世界的政治問題,比如國共兩黨對抗,或是共黨的政策問題.有可能是作者本來就要這麼寫,也可能是因為作者張翎本來就是對岸在1980年代中期出國後移民的一個代表,所以深知哪些議題不易處理.不過既然她都如此描寫了土改逼人的場景,我想作者的政治考量應該不多,所以應該還是放眼個體的感受.也就是說並不是那些問題或敏感議題不影響個人的命運與家族發展,而是很清楚的,個人在大時代裡顯得非常渺小,從方得法到艾米,儘管他們的階級身分可能有所改變,經濟能力業有不同,但面對世界大戰,或是種族歧視這些困難,其實是無能為力不能改變甚麼的,而個體在這種環境下,除了尋找出路奮力向上求生外,其實根本不能改變甚麼.最明顯的一幕在方錦山在劇院裡被迫剪掉辮子的那一幕,你以為他會是革命黨,與他父親曾經捐錢給保皇黨大異其趣.但是兩個人最後都明白,革命黨保皇黨不過與他們生活無關也不能改變甚麼的騙人東西,至於謝阿元活到老一直恨著方家,他以為是方家的田產害它們被抄家才會發生墨斗槍殺人自戕的悲劇,但他卻未曾思考過他自己一直迷戀的進步思想,才是禍首,須知方家的田產並不是從商所得,根本是他不知道父子三人在洋人地方受盡屈辱苦勞而得.所以,我以為作者雖沒有處理這些問題,卻暗中有那麼一些意思.



    這是一本隱藏女性主義小說,從六指關淑賢的持家,方得法母親麥氏的堅持不斷置產購田地,到貓眼周氏在酒樓工作養著方得法方錦山父子與方延齡,方延齡的大膽出走,懷疑自己血統的意義,到方錦繡在地方辦學堂,社會學教授艾米史密斯獨自回到廣東尋根,方錦山的紅番女人桑丹絲的堅強自立.甚至是亨德森老婆與女兒,者本書裡的每一個女人都顯出獨特個人性,甚至連戲子金山雲都有著個人的主見,不為男人所控.反而是從方元昌起,方得法,方錦山,方錦河等人無一不是任性的難有遠見,更不能從時勢的變化中看出機會,往往只能跟隨命運的擺弄屈服而氣餒,所以表面上這是一個以男性移工為主題的故事,但實際上女性的地位或是她的人設卻是一直都很明白的.當然以上這些可能並沒有被視為重點,卻是我以為在這個時代的故事裡,作者想表現的女性角色的一面,能創出多少固然可喜,但能守住多少才是重點,而這裡既負責創造也負責守成的正是這些女人們.



    當然這樣的小說也有它的問題.前面說過作者將一些可能觸及屬於史詩類的議題都隱藏了.所以一個關於移民絕不可能不觸碰的問題就顯得薄弱了.那個問題就是"認同".雖然方延齡曾經有那麼一點,但那終究是因為或貧窮或樣貌受盡歧視而來的反彈,或自我否定,雖然她將這樣的否定給了自己女兒一個絕對洋化的名字艾米,史密斯,同時自己也常換伴侶,清一色白人來表白,但其實並沒有說的明確,她是否有所質疑,而作者在認同這個議題上顯然是迴避的.最終雖以一場艾米在碉樓裡的婚禮作終,即所謂的歸根,但那多少有點是為了符合未移民者主流價值的趨向,卻不一定是真的世界,否則碉樓又何需等待艾米簽字歸為公產.以上,



2018年10月1日 星期一

桑青與桃紅

showLargeImage.jpg



桑青與桃紅(聶華苓)



    桑青與桃紅,個人沒有這本實體書,看的是"好讀"上的版本,怕長看平板傷眼,所以讀的極快.桑青與桃紅,同樣的諧音就是"喪青與逃紅",只要看過文本應該都能直覺聯想到.



    主角桑青.桑青精神分裂後以為自己是桃紅,桑青即是桃紅.桑青是一名逃家女學生,這本小說寫的就是桑青的一生.但小說並不以常態性的結構來呈現.小說以四封桃紅寫的信與四段桑青日記構成.四段日記分別是1945年桑青船難被困在瞿塘峽的日子,1949年桑青到北平結婚共黨圍城後逃離北平的日子.1957到1959年桑青因為丈夫虧空公款躲避追捕隱居在台北某閣樓裡日子,與1969到1970年桑青移居到美國獨樹鎮的日子.在獨樹鎮時桑青已經精神病發,但她當時正被移民官調查是否具備資格能取得美國居留權.這四封信便是桃紅寫給移民官的,因為移民官想了解調查桑青,但桃紅自稱不認識桑青,不過手邊卻恰好有桑青的舊日記,所以每次寄信時便附上一本日記.而這本小說便是一封信,搭一篇日記交叉構成.所以時間軸是被打亂的,加上因為桑青在獨樹鎮時已經精神分裂,所以第四段日記上的"我",一下是代表桑青,一下代表是桃紅,而不論是信或日記當然都是從第一人稱出發.



     結構固然不同.而日記是私密的,不予旁人所言.信卻是用來告知的,兩種物件的意涵如此不同甚至相悖,這不單在文體,也顯出桑青的兩面,日記是有自我意識不欲與他人言的,而桃紅卻是潛藏在意識內,連主角自己都未能察覺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以桃紅不識桑青,桑青不知有桃紅,就1970年代的華文作品來看,算是別出一格的,當然現在才看的我就比較沒那麼驚奇了.如果單就故事敘述,可能它不如其他的作品那麼引人,但這本小說別出一格的不單在這些,主要是在那個年代,這可是本危險的作品.它講述一個女孩經歷二戰,國共戰爭,逃家,逃亡,一路從恩施到南京,北平,然後輾轉到台北,美國的經歷.作者並沒有放重點在外部大環境戰亂的故事,而是著重於桑青的經歷,不斷的逃離,不斷的受困,受困在家庭,受困在戰爭裡,受困在政治裡,甚至受困在自己的意識裡,困,然後逃,不斷的再重複,彷彿沒有一個安心之所.很明顯可能有著大時代問題的批判疑慮,因此即使沒有.不過看在當權者眼中,實在是根刺,所以這小說在兩岸都曾遭遇一些出版阻礙,一個被叫停,一個被閹割.不過桑青的受困與逃亡顯然不在桃紅的意識裡,她很自在的讓移民官知道自己現在的位置,還能隨心所欲地去到她想去的地方,也找到了一個能夠安心生活的地方,那竟然只是一個破水塔.



     其實是當權者太緊張,怕被推翻慣性控制著他們的行動.個人以為即使這小說有著探討"受困',"逃亡"的大時代下人民的悲苦問題.其實她並沒有太過批判國民黨或共產黨的那些政治作為.依現在的眼光看小說裡頂多是一些牢騷的x話.更多時候小說對於受困,逃亡,離散的抱怨與不解只是一種小人物卑微的疑問而已,特別是對於為何要如此的一個接著一個地方的流轉,然後感到被生活困住了,甚至被追殺追緝,必須立即放棄一個已經生活了一段時間的地方轉赴他處,感到辛苦,驚惶,痛苦,至感到孤獨悲傷到最後是麻木,或受困在自己的意識裡.



    其實這裡有一個應該多數人沒有留心到點,就是大集體從家庭成員到國家間的對抗,分裂創造了對立,撕裂,混亂,破碎,荒誕.不論是大家庭所帶來的倫理困境,大雜院的壓迫,或是國家級數的所謂安全隱患為由的控制.桑青一路都在為著這些不屬於她個人創造的問題而逃難著,相對的桃紅則為了自己,為了自己腹中的小孩而不斷的移動與選擇.桑青是被迫的疑惑的,桃紅則是清楚自由的.而這樣的對比,正是一種個人主義對抗集體主義的意思,有著明顯的自由主義傾向,也是暗中諷刺傳統華人的世界裡根本沒有這種思維,所以桃紅完全不在桑青的認知裡,而桃紅當然也部會認同桑青.至於"喪青逃紅"多少就有點穿鑿附會了,雖然依時代的背景也能這樣樣看,但個人總覺得只是諷刺時局的小說未免把格局寫小了.



    當然也有人看成這是一篇談移民族群的自我認同的小說,不過這應該是後來的人自我想法的投射.依作者的年代,她的生涯經歷,或是她的過往,我以為她試圖將個人價值遇上集體性壓迫環境裡所呈現的種種苦悶與悲劇藉由時代故事顯現出來,畢竟這裡的每一段的移居都不是自願的,是迫於無奈.乃至於桑青都已經接受調查有機會取得美國居留權時,仍然會恐懼著這是另一種集體認同的檢查.所幸,作者安排了桃紅做為桑青相對的比徵,但這裡的問題就是桃紅固然有自我意識,但她卻困在喪青身體裡,而這一體兩面的困境也顯出作者安排的巧妙.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