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荒人手記

showLargeImage.jpg



荒人手記(朱天文)



   "看什麼書?"."哦...小說...荒人手記!"."作者是誰?"."嗯..朱天....文".旁邊的人看我讀這本,有了這樣對話.但是,如果他沒問,我一直以為作者是朱天心,直到回答問話隨手翻到書的封面,才發現弄錯作者到此刻,雖然他們是姊妹,但終究是不同人.不同在這裡挺重要的.手記共15篇,份量都不多,但是內容卻不易理解,這並不是因為作者用了甚麼難懂的結構,或是特別手法,而是太多不明白的比擬敘事,這些比擬包括使用一些電影作品裡的橋段,對話,導演的影像敘述意義,關於色彩學分類用詞,關於繪畫,雕塑的藝評,關於佛教與其他宗教理用語,或是關於傅柯,李維史陀的主張與作品意涵,如果原來就不懂這些,當然就不可能理解以這些做為比擬手法所想表達的意思,而這是閱讀本書的難點,即使路人我恰好前段時間看過一點傅柯,李維史陀,也未必有把握理解作者某些地方的意思.



   手記是一名叫小韶的男同志,在他染上愛滋病的朋友阿堯的死亡後以此出發回顧他的同志生涯,阿堯是他的"性"啟發者也是自幼玩大的朋友.在這些手記裡顯示著小韶的同志生涯充滿孤獨,游離,無根性,彷彿是活在主流社會外的一個異類,一個活到四十歲的社會邊緣荒人,所以書名叫做荒人手記.雖然小韶是名男同志,他也進行著男同志該有的行為,但是本書從頭到底,小韶其實一路都試圖找尋自己在異性戀社會裡符合主流社會價值的位置,一個兒子,一個男人,一個哥哥,所以他一路其實是質疑著自己的行為卻又不得不進行被啟發的意識,因此而膠著與痛苦,小說裡共有8個與他有關係的男同志,其中主要的是阿堯,初戀的傑,與當前已共同度過七年的伴侶永桔,其他則是一夜情或是不知名的野餐偷吃對象..



   最近對岸的央視正發起封殺"娘炮"男藝人.首先引發的問題是甚麼外型表徵與舉措會被稱為"娘炮"?誰又符合這種條件?誰來認定?但有一個問題卻沒有被列入疑問的前提,那就是為什麼要封殺娘炮?通述的理由是娘炮會誤國,至於如何誤國,不是說不出理由,便是以缺乏男子漢風易淪為東亞病夫等可笑的理由.其實真正誤國的正是這些腦子未開化的迂腐論點.為何人不反對女漢子卻反對陰柔男性,背後真正的原因是娘炮引發了陽剛氣男藝人的恐慌,一位娘炮小鮮肉被人為沒演技沒技能,但演出一部電影拿走一億酬勞,而那些陽剛男藝人只有他收入的十分之一,沒辦法娘炮鮮肉有人看有市場.這可不得了,輩分高陽剛演技好輸給了娘炮資淺演技生澀.這不但大大挑戰了既有的價值,也挑戰了權力結構,決定權力的方式不同選擇也就不同了.套句通俗電影的台詞"黎明不是張國榮",梅蘭芳也不是程蝶衣,他們都演坤旦藝人,這是導演挑人的結果.胡軍,梁家仁可以扮演丐幫蕭峰,但曾幾何時連鍾漢良都能演蕭峰了,而這就是權力的作用,製作者的權力能決定電視劇裡的蕭峰該是怎樣的.而同性戀觀念的興起引起權力的改變在這裡扮演兩種狀態,一種狀態在前面提到傅柯與李維史陀裡,就是小說內文被編號為5的那篇,另外一種角色則是這本內容佔據了大半的女性陰柔權力的提升,權力的作用是gay沒有queer正確,而幾年以後又將讓位給LGBT.



   男同志小韶孤獨又苦悶的反覆自我探尋,既想融入這個異色世界卻又不能不理睬他自身的性語言,這兩種不同的境地的穿梭著,以小堯的死亡帶給他對於同性戀者存在或生活意義的糾結.而李維史陀在這裡獲得了小韶的認同,傅柯則沒有,原因不是因為他贊同,而是他以為他反抗不了."李維史陀終其一生追尋的黃金結構,我心嚮往之,以為它也許只純在於人類集體的夢中".在這裡作者以李維史陀代表的是一種既定的秩序,結構.每個人,每件事,每種出相都有一個他存在於世間既定的位置,有他一定的順序列隊,而血緣,繼嗣,姻親所形成的關係網路是人類區別於自然,屬於人類社會所特有的東西,動物無從區別自己與自然的界線,所以他還沒有從自然脫開來,關係網路於是成了可與自然匹敵的獨立體,與自然繼對立又統一,而李維史陀終其一生就是叫找出暗藏糾結的結構.而小韶的疑問是同志究竟在人類裡的位階是甚麼?它的產生是源於自然?抑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在關係網路上的位置是?在李維史陀調查的巴西原民裡,崇敬祖先的觀念與照應活著的人同樣重要,他們不承認吳子女之人具正式的社會資格,因為得不到後代崇拜的人就不可能擠身於祖先之列.所以孤兒,單身漢都被部落歸類為殘疾人.而同性戀剛好就是當然的失掉了他在血緣,姻親,繼嗣裡的延續作用,所以依照李維史陀的追尋的結構裡,哪可能找到一個合乎於他的位置,除了排除在部落集體認同之外以孤獨,殘疾,邪惡的身分存在著,旦柚並不真的被視為存在.但是傅柯就不一樣.在那個認為同性戀邪靈是源於親屬父母的壓力,屬於自己的一部分的社會,他提出性與權力的關係.大多數的人都活在聯姻機制中,多生育,亂倫禁忌表面上性議題進入了現代後脫離了宗教,道德倫理的制約與束縛,但實際上是新的控制不靠權柄,而轉談技術,不靠禁律,靠讓它看來正常化,不靠懲罰,靠管理,而肉體成為知識,知識成了一種權力,而性與權力的關係就從單純的從屬包裝成複雜多樣的機制,但實際上的本體仍是一樣不變.相反的,性成了公共事務,越來越擴展到事務與肉體外面.表面上看來是如此開明,對於某些被認為違反自然的事情,它用中立的語彙或是科學性的包裝,假裝社會已經能夠容忍,接受,實際上只是採用了更精緻的訓導與調節,看似給予自治權,但實際上仍是掌控,仍要收編.所以表面上同性戀也被新社會收編進更文明社會,表面上同性戀似乎得到允許性自主,性自由,但實際上沒有,因為那是必須在收編於權力的認同之下的,而傅柯以為這是一種假意,所以身為同性戀,傅柯不願被收編,而小韶只能考慮接受,儘管它也未必反對傅柯的觀點,但它沒有反抗的能力,而沒有那個能力也是被挾制在這個約制的結構裡,而他只能一邊苦於靈魂即身體的一元化,甚至只有身體的連結而沒有靈魂連結的伴侶關係,卻有想要正常的社會位置,是以小韶只能向李維史陀求助.



    除了以上的要點,小說對於同性戀躍上了檯面後對於陰性,女性特質與權力的展現寄予著些期待,花了相當多的篇幅描寫著小韶對於這方面的認可.而對於就世界既定契約的衝擊與破壞,這裡也展現了肉體與靈魂一元化的決絕.而我以為更多的是對於現實世界的不滿與脫離,因為既不能改變自身之外的其他,也不可能完全依照自我的身體在群體之間行事,恐怕只能脫離當前結構,隱居,或苟活於暗室陰溝,而沒了致命病毒的侵擾被迫死亡,也處在上無天堂,往下是深淵的地方,那小韶在問就是那個能讓他這樣的特殊個體存在的的社會結構,關係網路在哪裡?而這也是我盡力看了這本能得到的一點心得,其他難以理解的部分,就當掠過風景吧.以上.



2018年9月13日 星期四

恐怖的總合:ISIS洗腦、勒贖心戰的內幕,變化莫測的大恐攻,如何襲捲世界

showLargeImageMX820VPH.jpg



恐怖的總合:ISIS洗腦、勒贖心戰的內幕,變化莫測的大恐攻,如何襲捲世界(ISIS: Inside the Army of Terror,Michael Weiss & Hassan Hassan)



     在幾本女性作品中夾本異類插隊轉圜一下.恐怖的總和,這本書談的是伊斯蘭國(ISIS).殘忍,瘋狂,血腥融合著所有可能恐懼的國度.



     這本書的原文是2015年出版的,當時正是伊斯蘭國勢力範圍最大的時刻.而我們閱讀的此刻,ISIS有效統治勢力範圍約只有2015年的十分之一左右.所以,其間必然有許多事件不在本書的敘事範圍裡.但這並不影響閱讀這本書.因為如果是基於理解ISIS的發展歷史來看本書,個人以為不如就把維基百科看一看就算了.維基的優點是簡化利於人們對名詞或事件最終結論的記憶.但這本書可以讓我們看出,即使ISIS最終被消滅,中東的問題可能也不會有半分解決.表面上ISIS是本書的主角,也是近年中東問題的主角之一,但是縮小來看,ISIS不過是中東許多極端組織中的一個代表而已.今天可以是ISIS成長茁壯,明天也可能出現另一個更強更大的極端組織與思維取而代之,是以,看這本書某種程度等於當成在看中東問題,而中東問題的真正主角既不是ISIS也不是敘利亞,而是由許多不同的宗教宗派,政治,族群等交錯綜合而成的麻亂問題,而問題裡真正令人恐懼的並不是殺人武器而是奸詐邪惡貪婪複雜的人,這正是看本書與維基的不同處.



     看完書首先該思考的是"思考".傳統上或是慣性上,要理解中東的問題可能會從歷史下手,或從由它衍生出的宗派爭議,部族恩怨來作為起始.而我們會以為就是問題的根源,然後因為市面上關於伊斯蘭世界或宗教歷史發展的書籍不少,於是我們就可能直接投入到這個面向去尋找答案..但實際上,以上這接究竟是問題的根源還是問題的藉口或手段,沒有看過這本書前是不太會去思考的,畢竟本地的新聞也很少專注在這個地區的事務上,詳細內容本來就不是一個受人矚目的,人們最多關注的中東屢屢產生的戰事所衍生的暴力與難民問題.但實際上我們原本以為的宗教爭議,其實都是政治爭議,一方面固然是因為這個地區的政治與宗教間間可能並不具備完整的切割性,甚至根本就是一體的兩面,並不能分開來看,再則因為本地的問題是個牽涉到本地之外與世界強權爭奪聯繫裡的一部分,所以本來就是政治問題,就是個國際政治問題.



     講述ISIS的發展是這本分量重多,內容瑣碎偏地區個案,講述中東地區在海珊被處決之後整個地緣政治發展的過程,可能,與影響的總匯.表面上看來缺乏一個目的性,因此龐雜的內容裡枝蔓盤結,反而顯不出重點.但是個人以為作者想要藉這本書闡述或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當海珊,穆巴拉克等中東地區的獨裁強人被暗殺或被處決之後,那些國家是否就脫離專制而邁向民主,自由,和平?答案搭然是否定的,甚至於兩位作者在許多地方都依再表明的,ISIS不過是海珊所掌控的伊拉克復興黨人勢力的重生,是伊拉克遜尼人企圖再奪回政權的一個幽靈,也就是ISIS不過就是企圖重建回到海珊主政時期以遜尼派為統治者的伊拉克,並以此遜尼伊拉克為主體來建立符合伊斯蘭宗教典籍所載的"哈里發"國,而這又隱含著一個問題:就是美國人經過千辛萬苦花盡軍費打了伊拉克戰爭逮捕處死海珊,中東幾國又經過阿拉伯之春茉莉花革命,是不是最終全部的結果都是白費,一切又都回到了海珊,甚至911前的一切狀態,沒有任何改變與進展,獨裁保守勢力依舊霸持一切..



   .而此哈里發國現以它伊斯蘭國之名先據有伊拉克西部,同時藉此向敘利亞東部北部進發,與它周遭的幾個政治體發生多重的政治與衝突糾葛.也與美國在伊拉克扶植的親美政府產生對立與戰事衝突.這些政治對立衝突當然會涉及當量龐大的各種戰場暴力,血腥屠殺,或泯滅人性的作為,同時隨著伊斯蘭國戰事的不利,他們讓許多海外戰士在歐美等地進行自殺攻擊,進一步引起了當地排外與極端政治主張政黨的興起.並兼談所涉及的強權政治問題與國際問題.就以上的內容而言本來應該是一本很好的書籍,但是作者的論述分章較欠缺邏輯連貫性演進,又不是單純的時間線型敘述,所以讀者可能覺得看了許多的暴力衝突,戰事內容的論述,卻不清楚這些戰術性的故事在整體戰略上的意義與價值.加上作者實際上也缺少對於各種勢力間的明確敵我關係的真相資訊,很多時候只能猜測,而這也是了解這個地區問題一定會碰上的,比如敘利亞阿薩德政府與伊斯蘭國究竟有沒有因為要消滅庫德族人而暗中協議,還是兩者真的是純粹的敵對關係,在不清楚的情況下,作者們只能根據戰事結果做推測,而這樣顯然不能滿足讀者的需要.不過,因為作者畢竟採訪了大量的人物包括美國政府,遜尼派人士,敘利亞反抗軍,反正的伊斯蘭國的高層,受難的士兵,婦女,各方勢力從事間諜活動者,就這個面向,可以把它當成是國內缺少的國際新聞的補充.



   書雖分十九章加個後記,不過總的來分是從札卡維(Abu Musab al-Zarqawi)入夥到蓋達組織,到他離開阿富汗經伊朗到伊拉克設立蓋達組織的伊拉克分支開始.但這個時間點很關鍵,也就是第二次伊拉克戰爭,海珊被抓,美國人扶持的伊拉克民主政府成立的時期.作者等人並沒有明言,但讀者可以直接懷疑如若海珊不亡,伊拉克復興黨依舊獨裁專政.那蓋達組織有沒有可能在伊拉克立足可能尚在未定之天.而這個蓋達組織的分支便是後來伊斯蘭國建立的基礎.放大來看,伊斯蘭國雖不能說是由美國所直接創立的,卻是它間接或無意中促成的.札卡維能讓蓋達組織在伊拉克成長壯大,一方面透過血腥暴力,但主要的還是透過宗派間的矛盾與仇很.其實在海珊時期伊拉克復興黨便是佔少數的遜尼派人主政,但伊拉克其實是個什葉派人為主的國家.所以新的民主政府表面上遵循世俗觀念建立新政府,實際上便是多數的什葉派主政,而他們主政後展開對復興黨的追殺報復.札卡維便是這種情況下以相合的遜尼派為主體,加上更為極端的宗教教義主張解釋,蓋達組織一手劍一手經典來擴展組織,酸然如此,當伊斯蘭國成立,又給了人們第二個疑問,札卡維的蓋達組織與留在巴基斯坦的蓋達組織是否已分道揚鑣?進一步說,雖然許多的團體都打者宗教旗幟進行革命,但實際上回到世俗裡,這些人其實並不能在相同的信仰下通力合作,而是各有世俗的目的與慾望.而這又回到我們一開頭的問題,如果研究中東的問題是一頭栽進那些宗教解釋或教義不同進行探索,很可能是緣木求魚,不能得到解答.而當伊斯蘭國開始向著它既定的疆域目挑前進擴張時,在伊拉克本地遇到便是新的民主政府與美國的阻撓,而向西則是遇上了敘利亞,土耳其,而敘利亞本身有內戰,多個反對阿薩德政權的游擊團體,少數民族組織正與敘利亞政府軍作戰,敘利亞阿薩德政權與伊拉克新政府都有著從伊朗什葉派所提供的部隊或協助作戰,或是幫忙做國家維安.但是敘利亞本身卻是個遜尼派為多數的國家,統治者阿薩德卻束少數的阿拉維派.除了少數統治多數必然採用的武力威嚇鎮壓外,阿薩德還是個以地區主角自居性格的狂人.而那些反對政府的反抗軍也可能因教派,種族的不同而彼此並不相合,或只是短暫基於利益合作後又因本質不同而相攻.所以這裡的內戰與伊斯蘭國向西的擴張形成了大麻亂,造成死傷無數,流離失所者往北經土耳其竄入歐洲形成難民問題.而在敘利亞與土而其之間與伊拉克北方又有大批的庫德族人,他們中的部分人本身也正在尋求自治後試圖要建一個庫德族的國家,而這樣的企圖對於土耳其或是敘利亞都不利,於是在宗教的爭議外,這個地利區又夾著民族自決的抗爭,以至形成宗教宗派,民族政治等多元問題交錯雜亂的難解困境.在這種情況下,自居老大哥位置的美國俄羅斯當然不能袖手旁觀,他們一方面本就是伊拉克問題的餐與製造者,另一方面積於地緣政治而不得不介入的.再加上伊朗什葉派透過真主黨在敘利亞,黎巴嫩戰事上都有影子,搭上原來以色列猶太人的問題.使得伊斯蘭國的擴張不僅是一個單一國家的問題,根本就是原來中東各種問題所衍生派發出來的,而本書寫了大量的伊斯蘭國在奪取伊拉克敘利亞城市後的施政方式,洗腦手段,或是大量的恐攻場景,我只舉書中的一個例子,某個伊斯蘭國成員要強姦他認為是異教徒的少女時,對方強烈反抗,這名兵士竟然說自己是真正的伊斯蘭信徒,只有夠過這樣的方式,才能讓對方快速的理解信仰成為真正伊斯蘭信徒.這幾乎已經不是因為信仰而傳播信仰,而是讓印養成為某種暴虐的手段與理由.當然就我們一個非伊斯蘭信的外人來看實在難以理解這種思維究竟是如何傳播的,但它確實在現代化的觀點角度下是一種極度偏頗的不正常行為.所以書中一再提及的伊斯蘭國信仰的根本塔克菲里式政體或是薩拉菲主義可能本身未必是壞的,只是不同於西方建立的的那些廣為人知的普世價值,但是透過伊斯蘭國這些殘忍的手段,可能外界也不會有太多人認為這兩樣信仰根本是好的,只覺得它們是極端思想的產物而已.



     這本書在將伊斯蘭什葉遜尼兩派在中東各國對骯形成的狀態寫得很清楚,也交代了美俄在敘利亞內戰上的各自盤算與困境,也寫了許多關於代理人戰爭的問題,比如在敘利亞跟伊拉克政府內部都存在著伊朗的代理人,美國人將敘利亞的反抗軍與庫德族的部分民兵組織做為代理人,而伊斯蘭國則從海外招募西方戰士做為代理人,這些代理人或伊斯蘭敘利亞地區的許多部族,軍事小團體彼此各有其主,為其打仗,但是又不常存忠誠,往往為了眼前的利益,或是更大的仇怨就反水,很多人逃不出去只能當兵,當兵求自保也求金錢生活.誰能給錢給彈誰就是老大.也就是這裡問題並不單純只有宗教,種族,還有更多更雜亂的問題,而隨著伊斯蘭國逐漸被西方擊敗控制範圍縮小,他們的上層巴格達迪等已經逐漸調整戰略,一方面招募的海外戰士只要留在本國境內進行恐攻即可不必再入伊斯蘭國,另一方面伊斯蘭國本身就是善於利用傳播宣傳的組織,可能會在此再度以另種方式與面貌與世人見面,而這些都不是我們能在戰事上能夠見得的大問題.



     因為內容龐雜,又沒太多的條理,瑣事不少.書的分量又大,能夠讀完就不錯了.如果還要挑毛病,應該是編輯該幫這書附上一張或兩張地圖,將書中出現的的小城鎮或主要城市都標明出來,否則讀者其實根本不知道書中敘事的戰事現在式進行到敘利亞,還是伊拉克境內,或是敘利亞北部與土耳其的邊界穿越路徑.同時應該再幫這本書加個附表,把各國的一些伊斯蘭組織依其的屬性與宗派列出來,這樣讀者可能比較容易進入狀態,不必猜測它究竟是什葉或遜尼,是親美還是親敘,是世俗的馬克思主義還是種族的庫德斯坦,因為這些搞不清楚對地緣政治不清楚者應該不會買來看.以上.



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童女之舞

showLargeImage.jpg



童女之舞(曹麗娟)



    童女之舞是四篇中短篇小說集其中一篇的篇名,這四篇的主題都是同志,當然也可以說LGBT是主角."童女之舞",'斷裂",'在父名之下","關於她的白髮及其他"構成了這本.



    相比鱷魚手記或蒙馬特遺書,這四篇顯得情緒和緩,鏡頭外推.前者若是吶喊,憤怒,求救.惶恐.童女之舞這四篇就有點出脫個體,旁觀的味道,除了"關於她的白髮及其他"尚有點露骨,或許是關於自身的認同,其他幾篇則在內在的認同外也點出屬於外在的認同與疑惑,所謂的外在的認同是指與同志個體無關的外在環境,包括家庭,親屬,事業,生涯以及眾多路人們,第三篇'在父名之下"就是代表.裡面的同志林永泰被家人發現"真相",一個只有姊妹無兄弟的大家族中的獨子,竟然是個男同志而且還是因為這事是被學校查出來寄了通知,通知上寫著"猥褻"兩字,這讓他父親非常生氣痛打了林永泰一頓,自此後林永太離家消失無蹤,也從這短篇中消失,剩下的日子與內容就輪到他的外甥女眼中的第一人稱來寫關於這個家族對"這件事"的反映,十多年後老頭重病去世,長輩關心的是沒有長子來進行傳統喪禮中只有長子才有資格做的事.因此,除了登報尋找外,在那個通訊設備不如今日的年代,找不到長子,就這麼一直停靈著,直到最終沒有辦法經過擲筊才能出殯下葬,直到葬禮結束,外甥女才突然回想起葬禮中某個女裝打扮的人可能就是她失蹤記幾十年的小舅林永泰.



   這一篇是個人覺得唯一不同的.它以傳統的身分,儀典,角色來與同志這個角色對比,衝突,其實是個荒謬的諷刺,獨子長子不回來,人死了也不能下葬?人回來了,卻已經是一個以女裝出現的人,那他還算是"獨子"嗎?畢竟"他"還有五個姊妹,人人都穿女裝呀!?從學校,家庭,到遠系親屬,這短篇以一種絕對不言的手法來表現男同志在非LGBT所構建社會中的角色,地位.讀者並不會看到太多異性戀以"下系下井"的角度公然嘲諷,但人們卻都在不知覺中認同了社會氛圍裡以這事種恥辱的事情而選擇閉口不言來表現,而這樣反而更明白彰顯這是一種"恥辱".而這個非傳統觀念下的獨子正以這樣的姿態裂解了這個傳統,直到傳統的父親角色殞落,他雖然暗中潛回了葬禮會到家族裡,卻仍只能暗中跟著常常的隊伍後頭,只有一兩個開明或是認命的親屬在遠遠的地方默認了他,或是才想起那是他.以這樣黑色幽默的手法來看同志之外的人物,以20多年前的作者而言,也算是的一篇了.



  至於其他幾篇,我看作文藝語言較多,即是事曾拍成影視作品的"童女之舞"也是一樣,雖然可以看,但總覺平平靜靜的,不知是不是因為先看邱妙津,才覺得曹麗娟這本過於清淡了,當然這本太薄,當作一個歇息轉角吧.以上.



2018年9月7日 星期五

我是許涼涼

showLargeImage.jpg



我是許涼涼(李維菁)



   在youtube或一些影音網站偶爾見到的影片.一個穿著外型普通的男子把藍寶堅尼停在附近,然後搭訕經過的女子,邀約被拒絕後男子故意走向超跑讓那女子看見,於是預設的結果來了,那個女孩主動走回超跑旁反搭訕男子,卻遭到男子言語羞辱.其實拍片者很少想過,他拍的影片非但不能彰顯他看不起的價值觀,反而更明確的證明虛榮愛錢的正確性,因為他就是看來有錢來羞辱那個女子的,如果他找的是個比他更有錢的來做實驗,可能受羞辱的就是自己了.



   對這本原沒太期待,正是這樣,所以感覺就還行,畢竟原先只預設是都會女子的囈語,或是羅曼史小說.作者意有有所表,狀態在前面說的那種拍片結果之間,不過比那好些的是小說的自覺意識高得多.當然啦也可以詮釋為自我投射,只是我看的正面些.前面的鱷魚手記這麼寫著一些現代異性戀的擇偶拼湊標準,A的腦袋+B的汽車與房屋+C的臉孔+D的下半身.而小說裡的這些"許涼涼"們就是糾結在以上的標準或其他現代性所帶著的標準與純愛之間的女子.



   李維菁的筆下那些純愛,單純的只因為你而愛,只因你而無關於其他條件的純愛,是屬於少女的.在此就是少女學.小說裡塑造的是女人年紀越大就越容易陷在現實與純愛間的矛盾衝突裡.而這本小說的三個部分首先是女大男十二歲的戀情,第二部分則是男大女二十歲的一段情,第三部分就是少女學的各種面貌為題的短篇小說,我把所謂少女學的分成兩種一種是希冀的,希冀獲得的,另一種是被希冀的,被希冀改變的,這也是整本小說一再反覆糾結痛苦或是希冀盼望的根本.



   少女學是一種對單純美好的想像.不知道是不是偶像劇裡的那套,但總是與現實市街脫離的.問題是,如果是個少女,當然不用學就能自有想像,可許涼涼是個三十八歲的中年女子.於是乎少女學看來成了一種"公主病",你若是個稚齡女童,幻想著要當公主自然不會被人認為有錯,即使有錯也不適你的錯.但已近中年的許涼涼們,在知道了自己的公主病,卻不能認命這輩子沒有"公主命",雖然如何,還想盡力一搏,也許下一個,或是眼前就會出現公主的銀馬車.沒錯,不認命,非常做,非常做作,這可能是一種面向,另一種面向則是關你屁事,那就是一隻貓了,不論你如何配合討好,它只在自己的邏輯與空間.但現實是你也可能碰上另一隻貓,老的貓不想讓你知道過去,年輕的貓不談未來,而其他的貓則是與你有領地衝突,怎麼也不能合你意.於是結果就是一再反覆的一個再一個



   個人並不以為這是本中年女子的抒發或吶喊,其實這種現象裡的"熟公主"早就遍佈在我們周遭,我們周圍裡有大量的這種女人,甚至是男人,搞不好讀者我就是其中之一,只是不自知而已,當然沒有這本集子裡的人這麼的誇張,這麼做,這麼明知自以為是卻又以為理所當然.當然的無理,當然的隨興,當然的沒有理由,然後又需要其他的人事物要合於自己的理由.這是純愛嗎?不知道.許涼涼高興就好,但不幸的許涼涼們一方面必須裝作無事的繼續優雅地展現出別人眼中裡的那個人,卻又無時不在痛恨自己這樣的沒有原則,令別人允取允求.而這是矛盾,糾結,也是自陷困境,但究竟是無人能解,還是不願自救,繼續裝傻白甜的優雅,不知道.於是很多的熟公主就成了隱而不便搓破的現象.



    花了很少時間快速的讀完,雖然預期沒有很高,但覺得少女學裡的兩篇短篇"手指","流浪"是個相當不錯作品,它們內容展其實完全可以做為整本小說想表達的觀點的代表,手指的意象與企圖目標都很清晰.,很具代表性.這也是說其實似乎不需要寫這麼多反覆的內容,不過想想,這是少女學,原來就是這樣的.以上.



2018年9月3日 星期一

鱷魚手記

showLargeImage.jpg



鱷魚手記(邱妙津)



    "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用這話當作是"鱷魚手記"情節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則是"如果世界上有任何人能拯救我,那個人一定會是你.只是可惜,人的自我,僅有自我可以救贖.親密關係再偉大,在個體意識前如此渺小",如果還有第三部分則是"我愛你與你無關",當然,一定有第四部份,應該就是這本小說主角與所有角色的困境與悲哀.



    以上三段話都是我在網上搜尋'吳爾芙"時,從這一些資料上看到的.為什麼搜吳爾芙?近期看太多的翻譯書,想找幾本中文創作中和一下,從自己尚未讀的那堆書裡找了幾本女性作家的作品.邱妙津"鱷魚手記",曹麗娟"童女之舞",李維菁"我是許涼涼",朱天文'荒人手記",張翎"金山",聶華苓"桑青與桃紅".感覺似乎不足,主題也差異很大,於是就轉找外國的女性作家.吳爾芙是這麼來的.而我看到那幾段文字時正好看到"鱷魚手記"一半的地方,腦子一下就亮起來了"bingo",順手又進了"燈塔行","戴洛維夫人".



  鱷魚手記主角"拉子"糾結反覆起伏重複的苦楚,雖沒了"蒙馬特遺書"那種咆嘯吶喊呼救,邱妙津還是展現了他的悲喜,他文字的慣性,比起遺書的直來直往手起刀落,鱷魚手記多了更多的猶豫,不忍,迷茫,以至於個人在密結的文字裡有點閱讀失焦,"鱷魚","拉子"兩線反覆交錯,直到看到了那三段話一下就讓我有了清楚的畫面.當然,這是眾知的女同志小說.如果只是看一些情慾糾葛場面,便顯得太表面.所以表面寫的是女同志拉子與他的情人水伶,小凡,他的社團夥伴至柔,吞吞,他的兩個男同志友人夢生,楚狂的故事.這裡頭所有的感情關係最終都是失敗,分離.實際上是關於認同,自我認同,同志的自我認同.而自我認我遠比我們想的難多了.我是我,我亦非我,這是個奇妙荒謬的世界,雖然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外面的教育還強調個體性,強調每人的與眾不同,但真要與眾不同,結果又不是那麼 一回事,何況這種不同是緣於內生,而非自外招來的.試想著如果你的腦中一直有個聲音,那個聲音不段的干擾你,你覺得困擾,因為你被告知的你是不該有這種情形的,於是你以為只要把比別人靈敏的耳朵拿掉,聽不道那些聲音,也就是"正常"人了,所以梵谷割了一隻耳朵.我們並不知道他有沒有因此恢復"正常",但可以肯定在外人眼中他已經不正常了,而這些無非就是我與我無法和平相處,我不能同意我這個我,我與我正在衝突,對抗,互掐,自我割裂,而他人眼中的我不是真的我,不是我這個我,是他以為的我,所以他以他以為的我來對我.而這種互動注定是走向情感誤區.而這種"異常"的人最好被棄置在正常人看不到的地方"監獄",'精神病院","異常人自己陰暗的小房間",眼不見為淨.但偏巧有時這些異常也沒那麼厲害,從外人看,除了那一點點不同,異常人的其他部分在"正常"人眼中非旦正常,而以常人的價值與行為觀點,這些正常的部分非但正常還頗為優異,優秀.於是那些異常的部分就被忽略,遺忘,視而未見或是因為沒有那種敏捷而不能得見了.



   小說裡拉子等人正是那些不能得見的,卻又正常的不能再優秀的.問題就是他們也是那些懷疑"自己"的自己.知道自己有一個生的天性的"你",有那個隨身別人聽不見的聲音,屬於自己的聲音.卻偏偏要順從或不知覺的以為這個由人為協助搭建的你,聽存那個不是你創造出來似你的聲音.以至於於聰明的拉子不斷的"要使自己成為自己",但卻怎麼也無法自尋,甚至無法自救.當然別人也不可能救,即使是親密的情侶意不可能.因為自我只有自己能拯救,在個體意識前,親密關係變得如此渺小,對方再聰慧,再能感悟,再澄明,或是能通慧達定,終究不能取代或感知他人意識的受體,不能體會到要"割耳朵"的急切困境,只能感到那是荒謬,非正常,或頂多以憐愛,情感,或是交流來緩解,但絕無法替代那痛苦的根源.拉子自己採用的"換別的食物"等三招意終究無用,那些都是源自'自己"之外,所以中就是徒勞.夢生吸毒,而楚狂捅人,即使把人殺了也無解.根源在"你"不在他,而你又只是你自己的你,所以他眼中的你,他愛的你,其實或者完全與你不同.而你也是如此愛著你眼中的他,但聰明的人已經知道這點,卻在做到別人眼中的你與自己的你間來回衝突,他們既想成全別人也想滿足自己,那可能是基於一種愛,可是屢屢嘗試卻屢試屢敗,於是他們既無法成全別人的意象,也滿足不了自己的慾望,因為別人也不是自己眼中的你,他也有他自己的"聲音",那是你無法幫他切除耳朵的,而這也是小說裡隱約不斷傳達的"我愛你與你無關",既然連自己都成為不了,又怎麼可能愛這個愛裡,展現出自己,不是自己的自己的那個愛究竟又算什麼?這是拉子,楚狂,夢生,小凡,乃至於吞吞的疑問,也是他們一再痛苦.



   小說一再反複的是拉子,水伶小凡關係,吞吞至柔或陰或陽的曖昧不明.這種是純粹精神性的感知.即使涉及身體肉慾那還是精神性的.每一個人都不是似我們被教導的不是太陽就是月亮,只能單純的以金烏與玉兔,而是或多或少也有一些"非正常"的成分.因此單純將它看成同志文學小說固然可以,但我以為作者想說的東西涵蓋面更大更多元,不純是性別問題,拉子問題,還有很多是被正常世界的人關在圍牆裡,地溝,或是深谷裡,最好不要讓人看見的地方,因為他們以為讓人看見就會對成常產生傷害.但其實怎麼可能有一種絕對的人形殼去把每隻鱷魚都裝扮出完全一致的樣子,身體上不可能,何況是精神面的東西.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