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維京傳奇:來自海上的戰狼

showLargeImage.jpg



維京傳奇:來自海上的戰狼(The Sea Wolves: A History of the Vikings Historia,Lars Brownworth)



    挪威,丹麥,瑞典,芬蘭,冰島等五國的國旗有共同性,都以十字架為旗幟的主體,只差顏色與分割比例不同.而這五個十字架代表的卻是同一事物,就是指基督教.



    這本維京傳奇鎖定的是在西元800到1100年位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一群部族發展的歷史,雖然世俗上通稱為維京人,或維京海盜.但維京人原本只是屬於北歐斯堪第納維亞半島上一個維克區的小部族,只是後來人們用維京人通稱當時從斯堪地那維亞去劫掠歐洲其他地區的人,事實上除了維京人,半島上還充斥著其他不同的部族,有從事農漁耕種的,也有從事海上征服劫掠的,而維京人就被用來做為這群從事劫掠者通稱,當時的人稱為他們為"海狼",也是這本書的書名.而本書所述的故事,就是這個地區從事海上劫掠的部族三百年的興衰,如何由信仰"海狼"轉變成信仰"十字架"為他們的生活的核心價值.



    基本上本書不是純線型敘述.意思是它並不完全按照時間軸的先後順序來寫,而是以維京人出航到歐洲不同地區的發展經過分頭敘述,也就是先方向再時間.前面說過所謂的維京人是個通稱,它可以代挪威人,也可以是丹麥人,或者是瑞典人,乃至於羅斯人,是北歐地區的不同部族,他們都曾經營對外劫掠.因為部族根據地不同,每個部族對外發展的方向也不一樣.在歐洲各處劫掠形成的結果,與後來生活的發展也各自不同,書籍的布局從維京人在南邊英法地區的劫掠擄人勒索,發展到向西面尋求新的長駐地冰島格陵蘭的探索,到東路從俄羅斯南下與地中海地區從事商貿活動,不同方向不同地區在當時都有維京人發展的故事,同時藉由交流反饋影響了原北歐地區部族的生活,文化,信仰等事物上.



    居住在北歐地區有著先天嚴寒天氣,農耕面積與方式受限,所以當地人們從事漁獵或是從事強健身體的活動是有它先天的因素.造就北歐人好武鬥,講究發揮男性英武精神的習性.至於北歐人向外的發展並非只有西元800到1100年.但是造成這三百年維京人橫掃歐洲起因除了馬爾薩斯人口論,氣候的循環,或是社會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是造船技術.維京人發明了以龍骨為基底的龍形船,能在龍骨基架上主桅造就大型風帆的使用,能以較快的速度航行到較遠地方.加上它採用輕薄的材質結構,能夠將船輕易的抬上岸行路,吃水淺能夠進入陸河上行.所以維京海盜能夠輕易的入侵內陸,攻入教堂修道院搶走聖物或是擄走傳教士勒索金錢,或是突襲城鎮進行劫掠,以此與當地的政府談判界取得金錢,也就是維京人的出擊最初都是基於"金錢",他們對於擴張領地或成立一個新政府並沒有興趣,一方面是初期出擊的維京人以部落為主,裝備人員武器數量有限,並不能從事大規模大範圍的陣地戰,且他們原來就不是靠著農耕定居為生的人,而有限的人數更不可能構成有效的統治機構.所以維京人早期造成的影響是對歐洲其他地區,特別是英格蘭與法蘭西地區,造成的是恐懼,是人民,僧侶,與統治者的恐懼.



   如果只有金錢,只有武鬥,勒索,血腥殘暴.那麼就是看了持續三百年重複的故事,還不如去看動漫"北海小英雄".所以我們將重心放在維京人對於世界與後世帶來的影響.它影響的第一點首推政治面的.它促成了法蘭克王國的崩解,並促成一個英格蘭王國的生成.羅馬帝國在五世紀時滅亡,跟著生成了一個法蘭克王國,這個王國的主要領地包括今日的法國,德國.是一個幅員大的中央極權政府.但是維京人的劫掠突襲城鎮,如神出鬼沒,當地的政府完全沒有辦法消除或消滅維京人的威脅,甚至以國王的身分親自付出贖金,這種行為可以說完全的摧毀王權的權威.於是法蘭克王國被分成三份,而後形成今日的德國,法國,比利時等國.而當時的英格蘭共分為七個小國,維京人的出現先是消滅的七國中的六國,僅存活的威賽克斯形成了未來英格蘭王國的基礎,而在11世紀1017年,維京人克努特還成為英格蘭國王,雖然後來仍舊被薩克遜人奪回王權,但是維京人的出現促成英格蘭概念的出現.西路的維京人誘發了英法德等成為單一國家的可能.而東路的維京人則直接成樂俄羅斯的行成.因為最早的羅斯人建立的基輔羅斯就是一個以維京人為留里克主王的國家,只是在後來的演進中維京人逐步讓位給斯拉夫人,才形成今日的俄羅斯.但是從歷史上看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它們共同的起源都有留里克,也就是維京人的影子.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酸然維京人並沒有直接創立新的大帝國,但是它的入侵卻是形成現代歐洲國家的重要因素.



    第二個影響在地理發現.維京人或許沒有更高明的航行科技或技術,但是他們與環境對抗或適應的能力,擁有的堅持力量,卻引領著他們不斷的勇敢的向未知的地區探索.他們先是發現了冰島,又在不經意的迷航中找到格陵蘭.而在後來往來尋找在格陵蘭建立的根據的過程又意外地到達北美的巴芬島跟紐芬蘭.不過似乎這段歷史沒被主流歷史觀點承認,可能是因為只是幾篇少數人的航行紀錄,沒有真正有公信的文獻記載,否則發現美洲新世界的人應該算是北歐的維京人,而不是南歐的西班牙人,而且也提早了至少四百年.



    第三項的影響是經貿的.維京人在英格蘭與法蘭克地區持續不斷的擄人勒索,攻打城鎮或是修道院,逼迫教會修士乃至城鎮國家獻出金錢.因此獲取了大量的銀幣.而在東路的維京人除了採取劫掠當地的少數部落獲取財產外,還去充任拜占庭帝國的瓦蘭金衛隊,都讓他們荷包滿滿的回到了家鄉.而一個人擁有了大筆的金錢之後,就容易產生安逸之心,會覺得再赴海外從事冒險的風險太高,並不值得.人們可能會思考轉往更安全的行業進行發展,而那些搜羅來的銀幣就是他們從事商貿生意的最大基礎.



    第四項的影響就是第三項的延伸.一個充滿散亂部落的地區可能常常見到彼此衝突,最好最快速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決鬥,比拳頭.特別是在北歐這麼一個尚武的地區.可是當這些武士都荷包滿滿準備安享餘生,或經商,或是從事其他活動.它們可能更願意擁有一個有法治能夠掌控協調的中央集權政府.一方面事務成北歐民族國家的誕生.另一個影響是在南向侵略的這三百年裡,不論是在英格蘭,法蘭克,還是在拜占庭帝國,被維京人侵略的國家有時會願意接受付出維京人要求的"丹麥錢"贖金來換取維京人退兵或是釋放人質,卻往往會附帶要求入侵的維京人改信基督教,而這個基督教的信仰也伴隨著出征者的回鄉或開拓帶回瑞典,挪威,丹麥,冰島,格陵蘭,也就是我們一開頭說的,五面十字架的國旗的原由.



    由Lars Brownworth所寫的歐洲中世紀三部曲"維京傳說","諾曼風雲","十字軍聖戰"三本出了中文版.不過只會看這本,因為只對這個主題有興趣.可能是時間相隔太久,加上維京人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有中央集權的民族國家,所以關於維京人歷史能參考的史料似乎不多.因此書的敘述雖然頗為有趣,但有許多歷史內情其實是存在不詳的狀態,連作者也需自承,當然這不是作者的問題,而是史料本來就沒有那麼詳細明確,所以個人覺得看得有點不夠過癮.以上.



2018年8月26日 星期日

紅字

1195385883_s.jpg



紅字(The Scarlet Letter: A Romance,Nathaniel Hawthorne)



    紅字,作者霍桑1850年出版的小說,曾多次被改編成成電影電視劇,最近的就有1995,2015的電影版本.所以它有文學性,但在影視製作者的眼中顯然也夠通俗吧.



    因此,個人以為小說透露的可能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面向.一種是表面能看到的,通俗的,傳統的,關於兩個犯下通姦罪行的男女,在罪行遭揭發後,兩人在不同的懲罰下,各自面臨的心理,精神,乃至現實生活的問題與痛苦,與這事在充滿宗教約束社會中的各種道德意象,符合宗教觀點下的祥和社會情景.但另一種層面,則是較為隱含的,較具現代性,甚至是現代人才會有的觀點,就此面向而言這根本就是一本諷刺宗教旨意,宗教道德條框完全控制社會禮儀,制度,乃至法律而希冀回歸個人,自然為社會主角的小說.



    殖民時代的17世紀中期,位在波士頓附近的小鎮,有位單身的女孩赫絲脫被指控犯下通姦罪.根據當時律法,她必須在公開場合中接受大眾公審三小時,隨後還須將一個屈辱性標誌,一塊紅布做成代表通姦象徵的字母A,掛在胸前且永遠不能拿掉作為處罰.公審當天她抱著剛出生三個月的女兒珠兒被推上刑台,此時台下早已聚滿了群眾.但不論如何威嚇勸說赫絲脫始終不肯將讓她受孕的男人名字說出來.最後教區新來的牧師丁米斯兌爾被派上台去勸說,他提出了只要赫絲脫說出男人的名字,就可以不用在衣服上掛上那個紅色的字母A擺脫屈辱,但赫絲脫不為所動.於是她被還押監獄.出獄後她在小鎮生活下來.赫絲脫有好的縫紉手藝,靠著幫富人達官製作新衣,她不但能維持生計,也博得一些名聲.但是那個拿不掉的紅字A始終掛在她的胸前,時刻的提醒鎮上的人她曾有怎樣的罪惡,提醒鎮民跟她保持距離.她幫女兒珠兒做了一件紅色的外衣,珠兒是個活潑且精靈鬼怪的女孩,整天隨著赫斯脫在鎮上走動,但在鎮民眼裡珠兒卻活像一個可以自由活動的紅字.在赫斯脫公審當時,鎮上來了一個走方醫生乞林渥斯,這個神秘的乞林渥斯知道了丁米斯兌爾牧師的身體狀況不好,主動前去幫他診治,同時因為通曉的知識與牧師有了經常討論交流的機會而成了熟識的朋友.其實牧師正是珠兒的親生父親,那個與赫斯脫犯下通姦罪刑的男人.而這位乞林渥斯則是從歐洲過來找尋他出軌的妻子的,他正是赫斯脫的合法丈夫.其實乞林渥斯斯隱藏他的身分故意靠近牧師有目的,他想要對牧師報復,但是他報復的方式並不是一刀殺死牧師,而是用心理戰的方式讓牧師時時刻刻記得自己犯下的通姦罪,與曾懦弱讓赫斯脫獨自一人在刑台上面對公審而不敢出面自承.乞林渥斯的存在不但讓赫絲脫如芒刺在背日日不安深恐秘密被洩漏,他詭異的行動與試探也讓牧師查覺到他可能知道自己的秘密.這樣惶恐的日子直過了七年,赫絲脫偶然得知有艘西班牙船要回歐陸,在牧師的身體已贏弱到幾乎活不下去時,她提議與牧師帶著珠兒偷偷逃離小鎮回到歐洲.不料這秘密卻被乞林渥斯得知,他威脅著要與他們一同回歐.在牧師發亢奮的發表完"祝賀選舉演說"後,眼看逃離的機會沒有了,牧師精神崩潰了,他帶著赫絲脫珠兒登上刑台,在眾人的注視下說出了自己的罪惡,而最終衰弱的死在刑台上.



    以傳統的觀點來看,赫絲脫不但站上刑台接受公審,還日日戴著那個象徵罪行的紅字,讓人時時刻刻記住她是個道德罪人,包括他自己也時時的記著有虧的德行.傳了隱瞞他的姦夫外,他並沒有其他更大的奸惡,如此過了七年.在人們眼中固然還記得那個紅字的意思,但是人們更清楚的知道自己七年來所見到的這個女人不但端莊恭謹,未曾有任何過錯疏失惡行.所以人人心裡早已原諒他了,而那個紅字也有了另一種意義,就在人們對於赫絲脫的另眼相看間換了它的意義.相反的,那位不敢出頭的牧師,表面上受到了所有鎮民的景仰與尊敬,但卻日日受到心理的折磨,精神上的ˊ罪疚,以至於連帶身體也跟著敗壞下來,所以哪怕他在預備逃亡前提振了精神,還是得被這個罪折磨至死.至於那位暗中在無人知曉的情形下進行報復的乞林渥斯也並沒有從復仇的行動中得到快感,或是美好德生活,他的復仇只是加速毀滅了自己而已.因此三位主人公各自獲得了他們在罪行中該有的必然回饋.



    但個人以為若是到了2018年還這麼從以上觀點來看,未免顯得單純,何況作者霍桑的本意可能根本不是如此的.如果我們將信仰一詞從宗教或從當時的殖民地的清教主義移開發散其他層面.那不妨思索一下,在赫絲脫與牧師兩人間,誰是更虔信的信仰者?那位牧師不但熟悉典籍,能隨時開導鎮民,還在大眾間以平白動人的言語宣講道義,表面上看是個虔信者.實則上他沒有真情,對於他的情人,乃至於他的女兒,都沒有顯示出真的情愛.他也沒有道義,看到因為與他同罪而遭到重人唾棄的人,他只能束手無策視若無睹.只有在那個沒有第四人的幽暗深林中,曾能顯出他的原形,才能露出一絲陽光.而情愛,道義這些不該正是宗教裡教義的核心嗎?難不成教義的核心只是那些宣講於眾的典籍,訓詁,故事?只是一種形式主義?相反的,赫絲脫不但公開的認罪,其實也是認愛.承認了他犯下了"愛"的罪行,包包庇了同案犯的"義",戴著那個象徵的紅字,時刻警醒著自己,犯下了那個"罪".但是一個人跟隨著自己的心去愛,這又算是哪一門罪呢?至少赫絲脫表現的是忠於他心理信仰的虔信者,他的真實情感所在,南到鎮不該是宗教真的原旨嗎?她該有他的自由,而這也該是宗教原旨所應賦予的,只是這樣的自由透過了他紅字上金色刺繡,他的女兒精緻的紅衣打扮表現出來,他或許屈服於清教主義所形成社會的規範,律法,但是並沒有放棄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愛,而這種行為難道還不是真正的虔信者?至於那位復仇的醫生,他的苦苦追逼於他的仇人,這七年裡沒有一刻想過"愛"這件事,而當仇人都死了,連仇人的身體都消滅於無形,他卻仍執著在那個仇裡?而沒有愛的他很快也就隨之死亡,不正是一個毫無信仰的失根者.至於那個建構在教義典籍制約下形成的小鎮,簡直就像一個令人喘不過氣的無形牢籠,是怎樣的社會世界,能讓一個人配戴象徵罪惡的標誌七年以至於到身歿都不能放下?這小鎮與恐怖地獄簡直毫無二致!.所以從現代性裡去思考,這根本是在諷刺宗教主義全面宰制社會風氣,行為規範的一本消說,就更現代的意義來說,不也意味著通姦雖被是罪,但不愛了究竟算是哪一種罪呢?所以小說末安排赫絲脫摘下紅字恢復了他的自由後再回小鎮.而這紅字與它的簡短記載就留在鎮上,等到200年後霍桑偶然發現才重新的以他所在地方的風情習俗來重構故事,所以我相信作者絕對不只是要寫一段通姦罪則下的復仇故事,也必有其對時代價值的探索與省思.



    我手中的紅字翻譯版本比較老,說實話譯文簡直是場災難,差不多每一句都能重改寫成更流暢的語句,有點糟蹋了這個經典,只能說自己是勉強看完的.以上,



 



2018年8月16日 星期四

老師的謊言:美國高中課本不教的歷史

showLargeImage.jpg



老師的謊言:美國高中課本不教的歷史(Lies My Teacher Told Me: Everything Your American History Textbook Got Wrong,James W. Loewen)



    老師的謊言,如果能改書名,我會改為"國家的謊言"或"國家善意謊言".這不單是這本書對教材內容的啟發,更是涉及中小學生"歷史"教育的目的究竟是甚麼而來.給這問題一個簡單卻又粗略的答案,它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熟悉那些滿足官方設定愛國意識形態的各種基礎,包括情感,文化,與思想.也就是說中小學的歷史教育就是另類的思想教育.說是"善意謊言"那是從國家的角度,在凝聚人心或是塑造一致性的國家認同情感.但是謊言也不可能因為是善意就不算謊言了,從個人主義的角度,它就是一種"反智"教育.引用這本書的內容來說,歷史教材編寫的目標在於"創造讓國家現今的一切狀態合理化的解釋,而不在於解釋形成現今狀態的原因".轉成通俗的說法它的最終目標在於創造效忠國家的人民,最好是無條件相信國家的愚忠者,而這種結果將不單是創造"反智",同時也可能是反民主的根源.



    讓"國家現今的一切狀態合理化的解釋"是個關鍵.但要讓人覺得合理必然需要某些條件.首先必讓人覺得國家是值得去愛的.所以課本的內容有幾個必要觀點不斷的傳達刺激.透過本書的內容將它轉換成這幾點:偉大的傳統,幸福的現在,進步的未來,光榮的國家.這四點這可不是隨意亂寫,從作者Loewen分析了18套不同的美國高中的歷史教材,他從歷史各種爭議事件的分析中得到各種可能的說法中,個人將它整理成這四點隱藏的目標.當然實際的內容是不會簡單直接的把偉大,幸福,進步,光榮這些字眼往臉上貼金,實際的做法是用故事,透過對比,隱藏,曲解,漠視,或是選擇性編排與說法,讓讀者,也就是高中生在潛移默化間將這些引導式內容記下,,最終達成教科書所想創造的思想狀態與結果,一個忠於國家有愛國心的人,在這樣的狀態下,才能把教材的內容都視為是合理的說法..



   當然愛國因素下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合.首先是權力.教課書的讀者是學生,但是出版商眼裡學生並不是他們關注的標的,因為學生並沒有決定使用哪本教課書的權力,擁有決定權力的意識觀點便是出版商必須配合的方向,它門至少能決定哪些內容可以納入到課本內.但是這便是教材可能發生謬誤的來源之一.其次是編排,為了簡化,迎合時代需要的大量的圖表,照片等包裝精美的編排方式,看似可以引起學生興趣好奇,卻在不知不覺中刪減了可以提供多方討論有爭議的議題.因為圖表等型態最需要的本質就是確定性,然而歷史並不能提供這種必然的答案,這是謬誤可能的來源之一.其三是出版商利益.為了追尋最大利益或最大銷售量,出版商勢必將內容導向於受到最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內容,因此爭議性,敏感性的內容往往就遭省略,特殊性的議題,易遭政治工商教育團體質有有特定傾向的內容也會因為利益的自我省查而被放棄,要賺錢便不能冒犯人.其四是作者與編輯問題,教材內容一般較為龐雜,不可能是一位或兩位作者單獨完成,但是混合的編寫人員本身可能產生的價值不一致的問題外,這些編寫人員通常都不是歷史專業,於是乎抄襲,或是完全沒有專業性的內容充斥,而具有歷史專業的人往往掛名審查或編輯者,實際上因為現實不可能有時間詳加探查除錯,而這也是謬誤的來源之一,最後是教學問題.因為大多數的教學人員都不希望在課堂出現爭議或爭辯的情形,或是不希望某種內容出現比如暴力,色情的事件,或是希望學生學習某種價值觀點與目標,這些教學上的問題也是造成謬誤的來源的一種可能.



   融合了以上的種種可能.於是乎本書的主要內容所述課本有可能錯誤的美國里史如形象單面英雄化個哥倫布,以歐洲中心論為根本的感恩節,將所有不同種族函化成單一的美國白人,於是原住民的歷史背消失了,或是擺明了以"紅眼"即有色目光來看待在歷史正全失敗的人,比如將原住民,西班牙,黑人等種族的文化宗教被上帝所選的子民的宗教文化習俗所完全覆蓋的種族中心主義.或是堂而皇之的假設問題的不再,或是是蔑視依舊存在的舊問題:種族歧視,或是以國家正面光明英雄老大哥形象,為了拯救世界的不公義而有偏頗的越戰史,或為了消滅罪惡實則重在掠奪對外的用兵史.不是以片面或單一,或去少數化,去原民化,或乾脆不讓民眾知道國家對外用兵所發生的醜事,血腥而乾脆屏蔽內容的一切.



   這樣的教材或教授最後的的結果,就是產生"笨"學生,或是討厭歷史的學生,或是利用這些內容的人.於是歷史教育既帶動不了情感,也只會讓人覺得乏味無聊."我不想我不想的事".但"笨","反智"未必與教育程度有關.作者Loewen就以戰爭,特別是美國對外用兵為例.他指出學歷越高的人越認同美國對外用兵.其中有兩個理由.一是忠誠,二是社會化的結果.而忠誠是源於教育程度高者通常事業成功率較高,就會較認同那些課本對於用兵的解釋,因為他們自身去當兵的機率低,反而比較信任那套基於忠誠愛國出發的歷史觀點.而社會化是指對於基本社會規則的學習與內化過程.,這是一種追隨社會要求不得不為的行為.而一個教育程度高,社經程度高者較容易同意要以美國為榮,社會化越深者,越容易做出美國是美好的結論,所以美國所做出的就一定是為了美好而做得最好的行為.



    這本書其實內容很多,但觀點重複的也不少.而作者以實例作為篇章分別的方式雖利於講故事,但卻不是個很好論述主題的方式,因為那無法簡單的讓讀者一目了然於歷史課本可能產生謊言的原因.反而過於著重在個案的說法上,容易失去焦點.當然可能作者的目的與我看本書的目的不一樣.他要釐清問題,而我希望更進一步清晰了解這些問題的產生根源.此外作者明顯的左派觀點,酸然不致於防愛閱讀,但實在有點多,甚至部分陷入意識形態的論點理,畢竟這也是作者個人一家之言而已.



     開頭我們便談到了以"愛國"為目的歷史課本.但個人卻沒有對此批評,原因很簡單,因為你根本不可能要一個國家對他高中生,乃至中小學生不施以愛國教育,即使是美國或其他先進國家也是一樣做不到,所以歷史課本充滿謊言與其說是天經地義,還不如說是無可奈何,不信可以去查查本國課綱所列的教學目標目的,"愛國"絕對是其中重要的目的之一,甚至是唯一.而我們唯一還能對此容忍就引用本書第10章開頭Johannes Rau的話"唯有在種族主義與民族主義無法生存之處,愛國心才能奮起,我們不應該把愛國心誤認為民族主義,愛國志士是熱愛祖國的人,而民族主義是蔑視其他人的祖國".也就是卑微的個人只能謹守不讓愛國變成民族主義而已,雖然知道那根本不是個人能阻擋的洪水猛獸,最終也只能在不同的民族主義謊言裡生存假裝自己是愛國.而對此唯一的紓解方式就是盡可能多閱讀歷史課本以外的歷史書籍.以上



2018年8月12日 星期日

變形記

showLargeImage.jpg



變形記(Die Verwandlung,Franz Kafka)



    一個男人一早醒來,發現自己竟然變身成了隻甲蟲.這隻甲蟲並沒有就此展開奇遇冒險的旅程,也沒有波濤洶湧的經歷,自然不會有勾人好奇曲折離奇的情節."變形記",比短篇略長,說中篇卻覺太短.不是一個故事為主軸的小說.



    故事的奧妙在於葛雷戈在發現自己成了甲蟲後的反應.他沒有立即發狂追問為什麼?這是怎麼啦?他首先想到的竟不是奇怪,著魔,或是憤怒,無助害怕這些瞬間的反應.他只是一心的想從床上起來,想趕上每天固定搭的那班車,想著萬一上班遲到了,該有甚麼說詞,怎麼應對經理,老闆.無奈甲蟲的身軀不聽他使喚,或是說他還沒學習如何操控它背殼肚腹六腳細長的新體態,他一試再試卻怎麼翻也起不了身.等過了他平常出門的時間,家人發現他還未出門疑心是否生病了來到房門前催促他時.他想的竟不是向家人求救.而是擔心自己變成了這樣的"東西"被發現,可能會丟了工作,因為不能工作沒有收入,會影響了家裡的經濟生活,影響了父母與妹妹,會給家裡帶來部幸.好不容易葛雷戈終於從床上起身,翻過房間終於將房門開啟時,變了模樣的成了怪物"甲蟲"的葛雷戈出現在他的家人父母,妹妹眼前,這模樣嚇跑了探視來的經理,家人也震驚的不知所措.成了甲蟲不能言語的葛雷戈只得回到他的房間,不是躲在床底便是試著使用的他的新身體,從地上爬到牆壁,似乎慢慢地已經習慣於當一隻甲蟲,儘管如此,他還是因為家人對他的態度感到失落,因為他已經不是家人眼裡中葛雷戈,而是一個累贅,一個沒有能力只能拖類家人的禍害,雖然他依舊想著家裡的債務,妹妹的音樂之夢.為了生活,失掉了葛雷戈收入的家庭必須重新打算,爸爸媽媽與妹妹都必須出外工作,而這份負擔終於讓他們受不了,妹妹提議要將給葛雷戈送走,但是那時的葛蕾戈早因為缺乏家人的照顧顯得又疲又餓加上受傷,再這麼一折騰,連他自己已經認同自己不屬於這個家,在午夜裡悄悄的嚥下了最後一口氣



   變成甲蟲看似荒誕無稽,但這裡有兩種猜想.一是生活在社會群體關係裡的人不就是被迫成了一隻隻甲蟲,身著各式裝甲盔殼,早已不是原樣.其二是"變身"本身預示著小人物無法掌握自己命運.“變形"身不由己,就是人生真相,沒有人是局外人.葛里戈外在雖然變成了甲蟲,但依然保留著人的心理,能感知,判斷,思考.他知道丟了工作.沒錢養家.家人嫌棄.從而給家人造成不幸.自己雖然仍與家人共同生活.卻只感到親情淡漠,家再也沒有特殊溫暖的感覺了,所以最終在苦悶和悲哀中死亡.甲蟲意識著資本社會中人成了為非人的本質,葛里戈醒來後對於現狀改變的思路只能透出人性扭曲.人格喪失和生存的痛苦,處處是以"物","價值"來衡量人與人間的關係與作用,即使使家人,親情亦如此.變形記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孤獨感與陌生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物質競爭激化下呈現感情淡化,再惡化.葛雷戈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甲蟲.雖然還有人的情感與心理,但甲蟲的外形讓他逐漸化為異類,當他發現自己的"功能"已經不在被社會,家庭需要,被世界遺棄是他的心境極度悲涼,幾度試圖與親人以及外界溝通失敗後,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可知這小說折射了作者卡夫卡觀察到當時社會真實的生存狀態.因為資本社會環境的經濟重擔和勞動本質上具備僵化,機械,無聊繁瑣的特質.使得絕大多數人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逐漸變得麻木,防禦,萎縮,似是成了另一種"工具",也就為了非人.人變甲蟲雖是荒誕的事情,但甲蟲就是這種非人現況的隱喻.而當葛里戈格成了甲蟲,他與社會的關係,家人關係.父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反轉,原來他是一個受家人感激能夠支撐家庭經濟讓父提早退休,讓妹妹能夠學習音樂的強人,轉身一變竟成了無功能的廢人,不,是非人.當妹妹葛蕾特痛哭著向父親請求"我們必須設法擺脫他"."他必須離開這兒"”.葛里戈並沒有感到憤怒與驚訝,而是用一種平和沈靜的心態.接受了這種事實,回到他的房間,回到他成了怪物被拋棄的空間裡悄悄死去.他的死讓一家如釋重負轉身便出外郊遊去了,彷彿世界不曾有過這麼一個人似的,而這也是作者筆下社會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真相,維持人際,甚至家庭,社會關係的是金錢,利益.而這種利益連結一旦斷裂,人與人之間就只剩了對立,淡漠,衝突,猜忌,與假面.



    小說表現了對人本性的揭示,在現實世界中人已經難以保全自己的本性,也可能根本未出現過本性,因為一出生起便在前人規制的社會下生活,所以人一出生就"甲蟲"化了.即便還有意識,思想和情感.但身體已變為動物,或是另一種機械,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有本真嗎?喪失自我的悲哀和尋找自我的失敗,葛里戈在工作和生活的重壓下,已經完全失掉了自我,他想找回生活樂趣,自我價值.但徹底失敗了,算然這表示卑微的小人物是無力與現實抗衡的,但既便如此,面對不可能,小人物還是得迎上前,雖然狹路相逢未必勇者勝,但要通過就得"亮劍",雖然早知道亮劍也不能通過而這或許就是最大的悲哀.以上.



2018年8月4日 星期六

美國的反智傳統:宗教、民主、商業與教育如何形塑美國人對知識的態度?

showLargeImageV4MH45NQ.jpg



美國的反智傳統:宗教、民主、商業與教育如何形塑美國人對知識的態度?(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Richard Hofstadter)



    最近有幾本由不同出版集團出的新書議題看似不同,但個人以為它們彼此間具有內在的聯繫性.這幾本書分別是"反民主"(Against Democracy),"專業之死"(The Death of Expertise),"老師的謊言"(Lies My Teacher Told Me),以及這一本"美國的反智傳統".因為不可能每本都找來看,所以先選了這本,這幾本分別來聚焦於當前全球性的普遍社會現象,分別是反民主,反專業,反事實,與反智識,這些趨勢看似各不相關,但其實可能彼此互為因果,而這些現象也跟人類生活背景的轉變息息相關.



    這一本書原文是1963年出版的.雖然說當前本地出版社可能是因為探索讓川普,杜特蒂與歐洲極右派政黨上位的民粹主義緣由來出中文版,不過與此刻相比,作者Hofstadter以美國殖民時期到1960年代為止的歷史發展來說明反智現象時,雖也擁有類似的政治民粹現象,基本上本書是反麥卡錫主義的產物.不過,書中並沒有探索民粹與反智兩者間的因果關係,所以,個人就不該自以為地將它們掛上必然的連結.只把重心放在反智現象如何從美國發展的歷程中出現,以及反智現象下知識分子可能的幾種樣貌與他們可能的表現.



    Hofstadter分別從幾個面向來呈現美國反智現象形成的過程.首先,這絕對不是透過某一場事件或某一種政策創造出來的社會現象.本書所探討的反智現象是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由美國社會的不同層面,不同的群體所交互激盪作用產生的,所以才用"美國生活裡的反智主義",反智從生活而來.這裡的反智是指反智識,反理性,反科學,反知識分子.當然從以上反智的定義中可能會感到混淆,印象裡美國不該是一個擁有高度科學,理性,同時尊重知識分子的地方嗎?事實上這便是觀察謬誤的差異所在,一個擁有菁英主義的地方自然不可能出現反智,但是如果菁英代表的少數,那麼其他非菁英主義的人如何來面對生活裡智識該有的分量與角色舊式本書的重心.用最簡單核心的幾個概念來描述造成美國反智傳統的因素包括三項:生活裡的實用主義,人生目標的功利主義,民主裡的平等主義,這三項是個人對於本書的最終結論,但在這本書裡應該是找不到明白的字眼做這種分類.



    Hofstadter從四個面向的歷史發展分別來看反智現象的產生.包括宗教,政治,社會,教育.每一個面向的篇章與份量都不少,主要是論述歷史事件或運動發展的過程與相關人物的言行及觀點.以宗教為例,為什麼會有反智現象產生?原因單純,就是實用主義被背後作用.大家都知道從五月花號起移民美國的人一方面是尋求更好的物質生活,另一方則是由於宗教原因.脫離了羅馬教會與英國國教的系統中心的掌控,來到一個新天地,幅員廣大,要如何讓這些新移民加入教會成了一個重要的課題.從源頭上說,福音教派與天主教合力塑形了美國反智主義的意識根源.對於一群受教程度不高的開墾民眾,想要以講道講經的方式讓他們加入教會是有困難的,於是有人開始以激發民眾對於信仰的熱情替代講經傳播的方式來講道,牧師以平民的語言帶有煽動性能激起人們熱情的方式佐以詩歌吟唱來替代講解聖經.這裡面的實用主義很明顯,就是能讓最多人加入信仰基督宗教的方式就是好方式,至於這個方式是否合乎傳統的宗教禮儀典禮方式不在這群新移民的考量中,或至少放在較後面的位置,就這樣宗教傳播勝利之處,理性與智識開始衰退.而這些宗教上傳播的力量鑿成許多新加入的信徒都成為右翼政壇上的活躍主導力量.因此對知識的貶義與憎恨就這樣從宗教場所過渡到了政治領域.當然教義的傳播固然是影響了政治反智,但其實政治上反智成為主流的因素,還是"實用主義".如果說宗教上的實用主義是吸引更多人的來信仰,那麼政治上的實用主義就是"取得政權".為了取得政權,透過指責舊政權是貴族的,守舊的,保守的,同時指責這些都保守傳統的貴族人物都是受過教育只會運用書本毫無改良生活能力的蠢蛋.而這種訴求的方式就是相對於大多數未受教育的農工階級,因為他們有選票,基於平等主義,這些壟斷的貴族應該讓位,讓從廣大土地上的農工出身的人取得政權,這便是利用平等主義下擁有多數選票的平民情緒與喜好來取得政權的基本模式,本書中作者用了太多的案例從傑克森主義一路到老羅斯福,艾森豪,甘迺迪利用民粹情緒,貶抑具有高度智識對手使其成為對實務無能,無戰鬥力的娘娘腔形象,創造自身源自生活,土地,戰鬥,男子氣概的形象來贏得多數選票,一方面是利用民眾的反智心理,一方面也因此創造了政治上反智的傳統.



   至於社會面分成三項,商業,農業,工業來敘述.隨著政壇上的反智政策推動著對知識分子的各種憎恨.,使的人們視知識分子是不切實際的,不負責任,心懷不軌的惡人,而隨著商業現代企業的興起,受過教養擁有品味學識的傳統生意人漸漸的被白手起家新興的商業人士取代,這些新一代的企業家經營者的發跡總是與受教程度無關,他們鄙視那些傳統的貴族生意人.認為那些人虛榮又輕佻.而在農業與工業領域,反智的農工一方面擔心有智識的農工搶走了它們的生意或職務,但另一方面用有知識的人在這個領域顯得格格不如,比如知識分子在工會的運作上就是一例.他總想將工人運動視作達到什麽社會企圖,社會建構的運動,但最終不得不攀附於工人運動的領導人.他們在工人世界里受憎恨的程度之深,就如他們被需要的程度一樣.因此這兩個領域也成了反智的區域.



   至於於教育領域也會出現反智?這也是實用主義的結果,原因是"平等主義".以上的論點可以簡述為因為要讓教育解放,一方面讓受教者不在是少數,為了讓多數人能受教,教授的內容必須平民化,讓所有願意接受教育的人都能理解,因此,所有困難的,艱深的,難以理解的內容都必須排除在教學之外.第二在於實用性,人們開始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生活需要,而不是為了追求較高的心靈與智識狀態,所以除了傳統的智識教學外,一些生活性的內容或職業教育等被引進使得智識的價值被貶抑道教地的位置.而另外造成教育內容反智的因素在於杜威的"民主與教育",因它他主張教育的目的在於引發兒童自己的心靈,因此不需要傳授兒童不想要的內容,教育的目的只在引導它們發現自己的需要,並不需要成人價值的介入來指定,以至於那些屬於傳統的智識內容很容易便被新型的教育思想所排除,以至於形成反智的現象.



   描述了歷史上的反智的四個領域後,作者用了大篇幅來寫知識分子在反智的社會裡的命運,只有兩種,"疏離"或"同化".所謂的同化就是隨波逐流,知識分子也加入了追求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平均主義的道路,在社會上求取功名,利益,權力,而丟掉了具有智識該有的建言角色.與同化相反的就是"疏離",則是指與這個反智的社會保持距離,繼續著自己的角色,但也因為疏離,不跟權力掛勾固然能保持自身的純潔性,但實際上也不能產生對於反智社會有任何影響力,也無法實現他個人的理想,於是作者提出了一些同時具備"前衛知識分子"與"入世知識分子"概念的混合型人物,既能與時代脈動同步作為帶領人,也能保持精采絕倫的創造力與原始動力,可以極端疏離但也能具備調處能力的知識分子才是可能的理想狀態.



  就以上的論述美國出現反智傳統的過程,與它造成社會更層面的影響,與知識分子的角色.作者當時對於未來是抱持較悲觀的態度(1963),他認為反智將形成未來文化將由思想價值只具單一向度的人來掌控,雖然目前未必如此,但在本地顯然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平等主義還是主宰,還是造成了我們今天所見的新聞人,名嘴,教授等本該是疏離於權力的知識分子角色卻幾乎無一例外的擁抱權力,金錢,名利,與反智社會完全同化在一起,也是本地與其他社會的共有現象.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