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8日 星期四

WTF(什麼鬼)?!一趟不可思議的經濟學之旅

showLargeImage111.jpg



WTF(什麼鬼)?!一趟不可思議的經濟學之旅(WTF?!:An Economic Tour Of The Weird,Peter T. Leeson)



   兩本小說之間夾一本輕鬆的經濟類書籍.What the Fuck!?經濟類書籍輕鬆嗎?當然可以.這本可能真的比小說看得還快,除了文字輕鬆,例子荒誕但有趣外,其實是從搞怪的例子中引導出經濟學上的觀念如何被運用在過去的生活中.當然不要倒果為因,不是因為先引入了那些觀點才產生這些例子,而是這些過去社會發展中曾經出現的制度,習慣,習俗等例子在不知不覺或融合有意識導向而產生了那些合乎經濟觀點的現象與結果.



  the weird應該是指怪誕,怪異的事物.本書共談七個怪誕的事物,包括神判法,吉普賽人的羅姆尼亞,僧侶的詛咒,非洲人的本奇毒藥,與歐洲的審判蟲鼠害蟲這五項怪誕的行為是利用迷信來協助當發生刑案或產瘸糾紛一般法律無法判定時,所採用的怪異替代方式.而拍賣妻子,土地糾紛的比武決鬥兩項則是當離婚與土地交易的交易成本過高時所採用的替代手段.作者Lesson以這些荒誕的例子來說明其中隱含的經濟學基本常識.,不過這裡還是要殺風景一下,這七件怪誕的事物其實多數都與"裁決"有關,是法律經濟學的一部,也多數涉及誘因,即如何降低交易成本讓資源流向它最需要的人手中,或是透過外部成本內部化來達成某些結果或阻礙某接結果的可能.



   神判法可以做為那五項利用迷信來解決問題的代表.它是這樣運作的,在古代如果發生了如竊盜或殺人事件,逮到了可能的嫌疑犯,但已經找不到明確的事證人證證明他確實為罪犯.教會的力量在這時候就能介入,即司法單位可以配合教會牧師讓嫌疑犯選擇,一是他自動認罪,一是他可以選擇進入神判,用神的力量來決定他是否犯罪,神判法常用的手段是將嫌犯的手放進沸騰的水中,或是讓嫌犯去握一顆燒紅的鐵球.經過以上的程序,如果嫌犯沒有受傷,就代表神認為他沒犯罪,所以保護他不讓他受傷,反之若嫌犯受傷就代表他是神認定的罪犯.從現代的眼光看來,神判法簡直是荒謬的.但是它的運作邏輯並非我們直覺所想的,這種方式所隱含的設定是越是無辜的嫌疑犯,如果他恰好信神,那麼比起無辜者認罪受罰,他可能會更願意接受神判法,因為他相信神不會讓他受傷.而當一個嫌犯願意接受神判法時,當時司法人員的思考其實是偏向嫌犯是無辜的可能性很高,所以在實際執行神判法的過程中,司法人員會採作弊偷換水讓嫌犯不受傷.當然如果這成了固定模式還是會被投機的人猜中而變得無效.所以神判法下仍會有真的無罪卻受傷被判刑的人,這當然仍是荒謬的.因次現代人可能會對這種神判嗤之以鼻,但是Lesson立即就提出一種大多數人沒想過的質疑,他指出現代的測謊機其實就是另一種神判法的變形,如何確定測謊機有百分之百的能力能夠測出嫌犯所說的一切是合理或說謊?所以當嫌犯願意接受測謊並不能說明真相,但是拒絕接受測謊的嫌犯很可能就是罪犯,這就是一種變相的神判法.而它就是利用人類的迷信提供簡便裁判的一種方式.在古代刑案偵查技術不足以查明真相,或交易成本過高不易查出真相時,神判法就是一種替代方式.利用迷信,吉普賽人羅姆尼亞,僧侶的詛咒,與歐洲的審判蟲鼠就能來維持安穩的秩序,或是收到該有的租金與稅額的方式.本奇毒藥則是解決社會糾紛的手段,這些本質上都與神判法類似.



  至於拍賣妻子與土地產權決鬥兩者都是因為交易成本過高.使得某些正常社會功能不能執行的替代法.也就是斯科定理(Coase Theorem)因為社會制度法律禁絕受到阻礙下不能發揮作用時產生的另類異想.古代的英國婦女一旦結婚,法律規定她就喪失了擁有財產的權利.問題來了.當夫婦生活不和諧,需要離婚時,已婚婦女沒有財產權就不能分禪產,所以一旦離婚,婦女將立即陷入經濟困難的悲慘狀態.但是不離婚難道要不和諧整日吵架的夫婦在一起.這時候就有了妻子提議丈夫拍賣自己,此時妻子有了後家,就能脫離前段婚姻,同時也不會立即陷入經濟困境.智育為了土地產權的糾紛而雇用武士以決鬥勝負來決定土地歸誰所有的方式是因為當時的英國仍處於封建制度時期,土地的所有權複雜,買賣交易成本過高.所以才產生這種替代的方式,否則在原有制度下是不可能產生土地所有權因為交易而轉移的現象,兩個產生糾紛的對象間更重視糾紛土地產權的那一方會更有願意付出最大的金錢徵求最好的武士來幫他打鬥,相對的若只是想藉此投機者可能不願付出較大的金錢,何況付出較大的金錢找到最好的武士也不證就能贏得戰鬥,所以只有真正的所有者才會願意參與這種決鬥決定產權的方式.以上兩種怪異的社會現象產生都是基於社會原有的法律或是制度製造出高額的交易成本,當然就現代而言,因為有更好的低交易成本的制度或法律,或是更好的偵防手段,所以拍賣妻子或是神判法就自然不再採用了.



   Coase Theorem在本書被翻成高斯定理,我則仍用科斯定理,維基百科是用寇斯定理.畢竟翻成高斯會以為是統計學上的Gauss,翻譯除此之外沒有太大問題.書很輕鬆,其實就是另類的成本效益分析,或是提高內部成本來杜絕某些事情,搞怪娛樂內容含有嚴肅的議題.只是若像我這樣寫就太無聊沒人看了.沒辦法,這年頭搞應科學的就是沒有搞娛樂的人受歡迎.以上.



2018年6月22日 星期五

大河灣

showLargeImage.jpg



大河灣(A Bend in the River,V. S. Naipaul)



   接著幾本都是英籍作家.雖是英籍,寫的東西未必跟英國有關.跟世界或是某個角落裡的個人更有相關.Naipaul是印度裔千里達人,後移居英國.移民的身分無關寫作,卻也與寫作內容相關.大河灣主角沙林就是出身印度移居東非的家族一員.Naipaul的情感生活複雜,經常出軌,召妓,婚姻不忠還涉家暴,主角沙林也是這樣的一種型態的設定.,所以這雖是本小說,卻很有作者自身的反射.



   沙林家族移居的非洲東部海岸地區是個非洲人,阿拉伯人,印度人,歐洲人混居的地區.族群複雜,加上殖民者撤離後,政治動盪不安.雖然沙林家族移居此處後經營小型商貿由貧戶邁進中產,但感於未來存在的政治風險,家族的長輩起了讓小輩們各自移民避禍的計畫.沙林就是在這種情形下,一個人向西移居到非洲中部的城鎮,一個緊鄰大河灣的城鎮.沙林到了大河灣結識了一位女商販賈貝絲,賈貝絲是一位住在叢林裡的人,因為從事商業而開了眼界.他將自己的兒子費迪南託付給沙林,請他代為管教.混血的費迪南來到大河灣後進入了學校接受教育.沙林也在他東非海岸家族所豢養奴隸梅弟到來協助下將自身的經銷商店經營得有聲有色.儘管如此,但沙林始終覺得大河灣不是他人生理想的終極目標,甚至非洲也不是他希望與成就的幻想所在,他是在沒有其他選擇出路下才到此處的.特別是當他把觀察的重點放在他周圍身邊的人身上時,這種沒有目標,空虛,與生活如嚼蠟乏味單調的感覺更加嚴重.在這種無趣的生活裡,突然迎來了一位他舊時的朋友,跟他一樣曾居住在非洲東岸,但家底更殷實的英達爾.英達爾後來到英國唸書.在沙林心中英達爾的移居經歷正是他一直艷羨期盼的.然而實情是在英國混得不如意的英達爾藉由一項英國外交部的計畫被派到大河灣.協助這裡的"國家園區"裡的教育活動."國家園區"是由一批歐洲人協助"元首"成立的,這個國家的許多地區都設立了這樣的機構,目的是教授學生,產生屬於非洲自己的知識份子與官僚的來源.曾經是"元首"身邊最受器重的白人幕僚雷孟德與依薇夫婦此刻正遭貶抑派駐在大河灣的國家園區.藉由英達爾,沙林不但認識了雷孟德夫婦,與依薇有了長期的婚外情,還經由雷蒙德夫婦開始了解了"國家園區","元首"的真面貌,了解了他長期居住的這個非洲國家的真相.獨裁者,獨裁者假借民族,國家復興之名玩的把戲.撈錢,把權,培養一些沒有個人思維,只信只服從'元首"的學生,未來的官僚,體制的忠實擁護者,而費迪南就是這個政策目標下的改造對象.在逐漸了解真相之後,沙林在失望之餘接受了納茲魯丁將女兒許配給他的玩笑建議,去了一趟英國倫敦,在毫無感情基礎下訂了婚約,也趁此看清了那些流浪在倫敦街頭阿拉伯,印度等移民者所展現的貧苦真相,帶著這樣失落他回到非洲,.但是政情已經發生變化了.民族解放游擊隊的暴力活動越演越烈,國家已經進入緊急狀態,元首宣布將外國人的資產全數變為國營企業,因此沙林的店鋪也被沒收,他還因為沒如梅弟的金錢願望被他告發私販象牙而遭警察逮捕嘞索金錢.好在費迪南此時被任命為大河灣地區的行政長官,他從監獄裡救出了沙林,但能做的也只此而已,費迪南也挽不回國加混亂的情勢,甚至連自保都有困難,沙林只能聽他的建議偷偷買了船票,趁著夜色.逃離大河灣,拋下他在非洲的一切.



   首先能看到的可能是一部後殖民小說.小說裡影射的是剛果,而"元首"就是它曾經的獨裁者蒙博托(Mobutu).當殖民者離去,耗竭掉了被殖民國家的資源.新起的非洲本地的政治人物,或權力者如何運行這些根本尚未進入現代文明,卻已遭文明被棄的國家.小說中的元首試圖建造的就是空有表象,虛假的宗教,虛假的儀式,虛假的服飾,虛假的儀態.一切都是仿造西方卻又顯得不倫不類,既非根源於非洲,也非根植於非洲的樣板,像是上演的丑角巨人遊戲,.但如果只把它政治影射看,似乎又小了,政治算甚麼呢!真正與讀者連結相關是談"變".自然環境的變化,身分的變化,政治的變化,時空的變化,以及人們面對變化時的反應,包括身心焦慮與角色扮演的適應,而如果只有變,人又該如何安然自處?.



   大河灣以第一人稱來講這個變化的故事,沙林感到世界正在改變而自己的家族已經落伍,,他選擇駕馭自己命運,接收位在非洲內陸河灣小鎮上小店,但是除了出逃,沙林對於未來其實並沒有太多計畫,他只是順應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試圖做一條適應環境的變色龍,對人對事對情感態度的不斷搖擺變換.因為這種態度與眼光,接受現代教育的費迪南,大河灣鎮民的生活,雷孟德夫婦,乃至所謂非洲復興的真相被一一揭發出來.沙林原曾經以為費迪南是個一個謎,可是逐步接觸後發現他不過就是一個叢林裡的土包子試圖學習成為城裡人,再後來更理解費迪南的多變空無一物.,對於元首的國家園區,沙林一開始以為它是騙局,但當英達爾帶他去參觀時,他又被新的生活方式吸引,並迷戀上依薇,以為自己與依薇的偷情中找到全新的自己.但是當他發現依薇與雷孟德的政治苦惱時,不但藉此發現了真相,也理解了與依薇感情中的虛無性,他以為自己贏取了一個得勢的白種女人,贏得了元首身邊最受寵幕僚的青睞,從此可以超越了非洲人身分對他的限制,家族的限制,而攀上如意的道路時.最終卻發現這一切只是表面風光等著衰敗的末路.於是他轉而投身倫敦之旅,期望能有所改變,卻發現自己的複製品早就悽慘悲切忙忙碌碌的走在倫敦街頭,他又失望了.等他看過經歷了倫敦的繁華,首都與大河灣的一切就更加顯得微不足道.但此時他已沒了選擇,財產遭沒收,身心被監禁.除了逃出去外,也只有逃了.



    Naipaul把沙林塑造成了一個無根的漂泊者,他一個觀察者卻對周遭事是無能為力,他看著他周遭的人如浮光掠影般來去,他卻只能選擇去當虛無的守護者,或許他還有經濟力,還有愛,但他就是改變不了,只能接受順服.外部環境使他憂鬱,但他也只能明哲保身.對於明顯的不公義只能冷漠視之,無法批判,更無從批判,他沒有信仰更沒有忠誠,對於情感,宗教,政治,乃至於事業都是一樣.而沙林只是一個代表性角色,反射的是其他人也是默默的上演著一樣類似的人生.這一點Naipaul刻劃顯的第一人稱然頗為到位,整部小說充滿著那種陰鬱,隔離,冷靜,荒謬的描寫語言,就像這是沙林以自己親見撰寫的回憶錄.值得一讀.以上.



2018年6月8日 星期五

八月之光(上)(下)

showLargeImage.jpgshowLargeImage1.jpg



八月之光(上下)(Light in August,William Faulkner)



   又一本福克納的小說.八月之光內容比前一本通俗,故事線性發展較簡單,不過依舊保持福克納的特色,一是時間軸跳躍,後面發生的事可能先寫在前面,而敘事的當下又插入回憶,可能令人眼花撩亂,但已有前一本的經歷,這本的難度瞬間降低.其次,這也是一個以美國南方廢奴之後的時代為背景的故事,種族歧視與宗教環境是兩大變量.三是依舊有著體人物大量意識流的心理表現手法.



   密西西比的小鎮傑弗森是故事發生地.這是一個依舊存在著反廢奴觀念的傳統南方小鎮.幾個主要人物因為他們自身的理由在不同的時間到達此處.阿拉巴馬的孤女莉娜被人搞大肚子後,經多方打聽知道男友盧卡斯.伯屈可能在傑佛森鎮,於是帶著僅有的錢來此,她的男友伯屈其實是個渣男,此時化名布朗,與一位可能有黑人血統的男人喬.聖誕在傑佛森鎮做販售私酒的勾當.而莉娜到達傑佛森鎮的當天遠遠目睹鎮上的一棟房子著火冒出的黑煙.原來當天聖誕與布朗租住的波登小姐家的房子著火了.火勢撲滅後,波登小姐被發現死在家裡.而布朗出面指認是聖誕把波登小姐殺死的,歧途領取千元的追兇賞金.雖然波登小姐慘死,但鎮上不少人卻很高興,因為她是一個支持廢奴主義家族的後代,本來就不見容於當地的白人種族主義觀念.可是當人們知道嫌疑犯聖誕可能有黑人血統時,除了依舊痛恨波登,還認為應該把殺死白人波登的黑人聖誕立即逮捕判死.莉娜到達鎮上先遇見布朗之前的同事拜倫.邦屈.拜倫對於莉娜有一見鍾情的感覺,無奈她一心只想找尋伯屈.為了拖住莉娜,邦屈假意讓她住到自己的住處,並找到鎮上已經被廢除職務的高塔牧師商量如何解決.高塔牧師很快地就看穿了拜倫的企圖,雖然他勸拜倫道出實情,但也知道這是徒勞的勸解.可能有黑人血統的聖誕其實是個可憐人,他媽媽與莉娜一樣都是遭人誘拐懷孕,他的外祖父懷疑聖誕的父親疑似有黑人血緣,於是殺了這名誘拐他女兒的男人.聖誕很小的時候就被外祖父丟到孤兒院,直到五歲被一對牧場夫婦領養,但仍過著被虐待的悲慘生活.而他的黑人血統的秘密卻一直帶給他厄運,不斷的被人唾棄,情感拋棄.直到他到了傑佛森,遇見了波登小姐.波登不但供他食宿,連自己的身體都給了這個可能有黑人血統的年輕人.至於高登牧師的祖父曾在南北戰爭中進入南方的部隊,高登承襲了祖父的蓄奴觀與南方榮耀的精神在他的生活裡,但是虛幻的精神掩蓋了真實生活的苦悶,他的老婆出軌自殺,他被認為不再適合當牧師而被拔除職務,從此一個人孤單的在傑佛森生活了二十年,直到拜倫的出現.在警方的追緝下,聖誕終於自首被捕,並在小鎮的私刑下被處死.執行死刑的當天,莉納產下了一個小孩,化名布朗的伯屈被帶去見了莉娜,這個渣男一見到被他玩弄過的女人竟產下一子,嚇得又藉口跳窗跑走,不見蹤影.此後拜倫帶著莉納沿著公路尋找伯屈之旅.



    故事的主角其實是聖誕與高登牧師.但此二人皆是小說裡的悲劇人物.整個故事從頭到尾並沒有真的指出聖誕就是黑人生的小孩,作者將其取名聖誕固然是因為聖誕節,但也有隱含處女受孕父不詳的意思.只是聖誕的外祖父聽說,又加上他自己根深蒂固的仇恨觀,於是乎聖誕被送進白人育幼院裡,在那裏聖誕因為不經意的得知了管理員的私密,因此被人誣指為有黑人的血統,而轉送到其他的育幼院後被依對年輕的牧場夫婦收養.但是牧場男主人是個徒具古板道德外衣的宗教虔信者,總是以他自以為是的偏激教育觀點來對待聖誕,常常虐待,甚至毆打聖誕.聖誕成年後與一名酒女相戀,並準備脫離養父家庭與酒女私奔.可是當酒女知道這個與她發生過關係的男人可能有黑人血統時,她後悔了.於是聖誕殺了她,開始了流亡的生活,才到了傑佛森鎮,遇上了波登小姐.無奈當波登小姐知道了聖誕的祕密後,也要求分手,聖誕在氣憤中殺了她.可以說聖誕的悲劇與其說是來自於"疑似'有黑人血統,還不如說作者安排是美國南方長期潛伏存在的種族偏見氛圍下殺了這個聖誕,既然名叫聖誕,又怎會成為十惡不赦人見人恨的壞人?就因為它是黑人?!而這裡除了有種族外,作者更藉著聖誕之名,藉著牧師,與藉著徒具形式的宗教儀典,聖經聖言的僵固化酸了當時的南方社會裡宗教觀與道德觀.當時的社會的精神支柱只要是來自於宗教教義所帶來的清規戒律,要求每個人按它的規範行事.因此任何偏離準則的言行都會遭到唾棄與譴責.高登牧師自幼即活在擁有南方蓄奴主義與榮耀的祖父陰影裡.,她只記得祖父的光榮與死亡,所以他一心選擇祖父陣亡的地方傑佛森鎮來做為他牧師傳到生涯的長駐點.但是除了懷念過去外,他對現實生活冷漠,無視教區信眾,甚至也無心家庭生活.所以導致妻子出軌跳樓,並被解除職務.但儘管如此,他寧願當一個無職務的獨居老人,只是為了留在傑佛森,守住他心心念念的祖父榮光.從聖誕與高登牧師兩人的遭遇,顯示出儘管已經廢奴,但在當時人們守舊的依循宗教觀建立起僵固保守教條形式主義下,產生的必然是排外,封閉,保守容易產生歧視偏見,缺乏個人自我思考的社會,正是這樣社會的盛會造成他倆的悲劇.



   不過小說取名"八月之光"就應該有'光",光是指光明,希望,甚至更進一步的指出善良,美好的可能.這個人應該就是莉娜了.故事的開始莉那就成了孤女後做女工,然後被騙懷孕,然後偷偷離開大哥家踏上尋"夫"旅程.這一路上孤身一人,始終懷抱沉靜平和的獨行,沒有抱怨自抑.而路上遇見的人不論是讓他搭便車的大叔,大叔的妻子,小店裡的客人,馬車伕無一不是與人方便和善,並沒有半個具備歹毒之心,都在能力的範圍內給了莉娜協助,大家一眼都能看出大腹便便的莉娜可能的遭遇,雖然都不看好他的前路.而後他遇了拜倫,牧師,盡管他門各有所苦,卻還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給允這個女孩最大的協助,幫他找到了伯屈,而伯屈雖然表現出極端渣男的行為,莉娜卻依然對未來充滿希望與樂觀.而後拜倫又跟著她離開傑佛森踏上繼續尋找伯屈之旅,儘管拜倫對莉娜心懷愛意,卻仍在他最大可行的範圍裡,協助著她持續的光明之行.而聖誕被執行死刑的當天也恰是莉娜生產的日子,也有一種黑暗死亡,光明新生的寓意.而莉娜與那些善待他的路人,鎮民不也是恰好在諷刺南方社會充滿種族歧視與僵化宗教主義之外的另一種風景,一個充滿自然純樸,寬厚仁愛,堅韌不拔與樂觀自在的南方社會,莉娜與那群人代表的就是那八月之光,與故事的主角形成了一種對比,聖誕與高登牧師的悲劇固然有很大的部分是屬於社會層面的,但也有部分他們的悲劇應該歸罪於他們自己,他倆都缺乏對於自我真正的了解,甚至對於當時的社會也缺乏裡解,而只是單純的陷溺在自己生長背景帶來的扭曲裡,於是他倆人生停滯不前,而莉娜充滿希望的繼續的行走在路上.



   本書篇幅雖然較長,但筆法與結構已較"喧嘩與騷動"簡潔多了,應該會是比較容易讀懂得福克納作品.當然還是有大量主角人物意識流的描寫,可能這部分對現代讀者是較不容易忍受的部分.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