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1日 星期四

喧嘩與騷動

s27978095.jpg



喧嘩與騷動(The Sound and the Fury,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



    The Sound and the Fury,中文繁體版翻為"憤怒與聲音",不過絕版了,我去找二手也沒有,只有一本同名中文書說的卻是另一件事,很多人看過反手又賣出來,而這本福克納小說卻看不到一本,只好買簡體版,書名成了"喧嘩與騷動".手邊這本買好幾年了,一直擺在書堆中沒翻過.幸虧也是留到現在,要以前可能真的未必有能力看,也許這是很少人買這本小說的原因.它根本是一座高山,難啃的小說.我先看了前30頁,對情節內容的理解模糊,越往下看就越混亂.偶然翻到書末譯者寫的譯後記才知道這小說1929出版後,Faulkner在1945年又添加了附錄篇,附錄篇名"康普森家族",並建議出版商將這附錄篇放到小說最前面.順著作者修正,譯者也建議了一個先讀附錄,再讀第3,4章,然後才回頭看第1,2章的投機閱讀順序,我依譯者的建議改成這樣看,居然真的把由4篇情節彼此相關的短篇小說構成的小說看完了.



    附註"康普森家族:1699-1945"之是個關鍵,它寫的是這本小說康普森家族的發源,過往,與小說人物的結局簡述,附註不必看成是劇透,它在講述'興衰',康普森家族過去曾出現過一位州長,一位將軍,有過豪邸,有超過一平方英里土地,大莊園,豢養的許多黑奴,是如此顯赫富貴.但到了小說的這兩代約1890-1933時,絕大部分土地已售出做為高爾夫球場,只剩其中的一小塊地由傑森三世,他老婆卡羅琳,帶著他們四個小孩昆廷,凱蒂,傑森,班吉生活著,而陪伴這個康普森家族共同生活的是一家黑人,黑人一家負擔康普生家族吃喝拉撒睡所有一切的粗重工作,儘管這時黑奴早已解放,但這個破落美國南方家族還保留著與殖民時代差不多的生活形式,傑森三世表面上是個律師,但除了塵封的文件,他就是個整天喝著酒做著恢復家族地位大夢的老頭.本文由註明時間的四篇短篇小說構成,第一篇1928年4月7日,以33歲的班吉做為第一人稱主角,這天是他生日.第二篇1910年6月2 日,以昆廷為第一人稱主角,這天他投水自殺,第三篇1928年4月6日,以傑森為第一人稱主角,這天他經歷了倒楣事,因為追查姪女錯失股票賺錢機會,還被姪女偷走了所有的錢.第四篇1928年4月8日,以第三人稱的方式講述黑人女傭迪爾西眼中的康普森家族生活,這天是復活節.



   1928年,班吉33歲,但與3歲無異,他是個天生的智障,言行都還停留在3歲.也是這個原因讓這小說一開始就看不懂.智障第一人稱的角度該是怎樣的?可能某一段是他33歲生日當天下午在溝邊撿球,下一段跳去5歲時外婆過世的時空,再下一段是他13歲時幫舅舅送信的情節.每一個時間內的發生故事的場景都被拆成許多段落,然後不同時間的段落彼此交雜.作者又沒有刻意畫分出界線,所以讀者可能根本不知道現在讀的這個段落是他幾歲時的事.而這個家族又習慣取重名,傑森三世的一個兒子也叫傑森,而另一個昆廷與他的外孫女又同名,所以當書中出現這些人物時,可能一下不知道究竟是指誰,加上時空錯落,所以搞得混亂似乎在情理中了.而後是哈佛生昆亭投水自殺前的情節與回憶,在這一段作者用了大量的無標點符號段落,經常整整兩頁,三頁沒標點符號,不斷句.是手法,也是自殺前心緒表現.加上回憶的蒙太奇,再次讓時空順序混亂.至於傑森則是一面恐懼家族汙點歷史再次發生被整得心神不寧,不斷在過去的悲劇與現在可能再次發生的場景中跳躍,這三篇之"亂"則與第四篇由第三人稱通俗小說般的直白平敘恰成對比,白人與黑人也是對比,而女傭迪爾西的忠誠,慈愛,與易於滿足自樂恰好與前三篇變態性的主角性格形成另一種對比.



     故事發生在美國南方小鎮傑弗遜的康普森家,儘管是顯赫一時的望族,如今卻只剩一幢破敗的老宅,傭人也只有迪爾西和她的外孫拉斯特.傑森先生在世時雖是一名律師,但從不見他接洽業務,鎮日醉酒外就是發些不切實際的豪語空論.康普森的老婆卡羅琳自私冷酷,總覺自己在家吃虧受氣,卻又時時不忘自己豪門閏秀的血統,以致她驕傲無情,家人並不能從她那兒得到母愛與關懷.女兒凱蒂與鎮里的男子發生關係有了身孕,但卻迫於家族的期望不得不與另一個上流社會人士結婚.但婚後夫家發現隱情,抛棄了她.她只能得把女兒昆廷寄養在娘家,自己到大城市去闖盪.凱蒂的哥哥昆廷和凱蒂自幼感情即好.而昆廷雖身爲莊園主貴族的沒落後代,但在父母親豪門貴族身分的教養下,仍抱持著要守住家族名聲的使命.所以他把妹妹的貞操與門第榮譽問題聯繫在一起.凱蒂的遭遇使他失去了精神平衡,他一方面宣稱私生女昆廷是他與妹妹亂倫的結果,另一方面就在妹妹結婚一個多月後投河自盡,因為這樣才能保住妹妹的名聲,同時保住家族的名聲,因為在傳統世俗的眼光中,男性的守貞是該被恥笑的,所以他只能採取結束自己生命的辦法,免得事態朝他不喜歡的方向發展.表面上他是爲妹妹而死,實際上則是爲家庭而亡.至於傑森雖然繼承了他父親的名字,也是父親看中在孩子中最有前途的人,但隨著資本主義的駕臨,他顺應潮流成爲一個實利主義者.因為凱蒂的婚姻失敗使他無法藉姊夫的地位進入銀行工作,又因為家裡將牧場變賣所得的錢都給了大哥昆廷上哈佛的學費,沒有錢又沒有學位又沒有體面工作的傑森只能委身在鎮上的農具店當夥計,仇恨加上絕望使他成爲一個瘋狂,不理性的仇恨者.虐待狂.傑森對凱蒂有恨.他認爲凱蒂的失貞行爲使他失去了原可到手的銀行工作.恨凱蒂也連帶着恨她的女兒昆廷,恨關心凱蒂母女的迪爾西.除了錢,他什麼都不愛.連自己的情婦也僅僅看作是做買賣交易的對手,處處防備.傑森偷偷的把凱蒂歷年來寄來的贍養昆廷的費用爲己有,但是在第三篇故事的那天他發現姪女昆廷走上了與她母親一樣的路跟來鎮上表演的男藝人私奔了,還把自己辛苦偷來的贍養費又偷走了,使得他成了一個一無所有的人,又因為追逐姪女錯失股票上的獲利更加憤恨,差一點就命喪外地.



   書中並沒有針對卡羅琳,凱蒂,與女昆廷的各自主述,但從各篇內容來看這三位恰是作者想諷刺的美國南方舊社會保守思維的犧牲品.從宗教觀,奴隸制到女性的角色.從昆廷到哈佛求學.他要去自殺的路途上.作者刻意讓昆廷見識了開朗前進,西裝革履,或是有詭有謀的各色黑人畢竟哈佛在波士頓在北方,還讓資本主義的利效,與他同學所識毫不扭捏做作的北方都市女性出場.因此昆廷的自殺除了對於家族名譽的維護外,可能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意義,就是這個北方,資本主義,性別平等,廢奴,新興宗教觀創造出的新時代讓他體悟,他的家族已經不可能再回到從前,在這種新制度社會下,他們家族所固守的一切傳統與榮譽不過是等待進入墳墓的渣仔,再也回不來了.而傑森的完全臣服於這個新來的世界,他拋棄了貴族思維,卻也喪失了人性.相比之下.老黑僕迪爾西耐心平和且始終忠誠地守住了他原有的價值觀與世界,她的這種愛應該是這個故事裡相比他人的一個重點,也是這個時代悲劇裡留存的一點希望.



   這本小說非常不易讀,按照譯者建議的跳躍方式勉強讀完後,最好的動作應該是很快的從頭到尾再順看一次,也許能聯想出更多的意義也說不定.以上.



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解放的悲劇:中國革命史1945-1957

showTakeLook.jpg



解放的悲劇:中國革命史1945-1957(The Tragedy of Liberation: A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1945–1957,Frank Dikötter)



   馮客(Frank Dikötter)三部曲包括"毛澤東的大饑荒","文化大革命","解放的悲劇",前兩本過去幾年已見繁體中文版,"解放的悲劇"中文版是最近出版的.



   前兩本已讀過,而延續風格的解放的悲劇自然不難讀,也沒太多意外故事.很多內容在它處已看過,不打算在就此寫重複的東西.那種專制政體本來就會形成這種歷史進行,只不過解放的悲劇是從一個舊政權轉換到新政權的第一時期,既要控制也要穩定,壓迫是慢慢來不能一蹴可及.至於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計畫理想性完全不顧現實的悲劇也已如呈現.而這本應該留意的是原被寄予希望為人民服務的革命者是如何一步步的掀開他的假面面紗,露出獨裁者面貌.



   馮客是不可能單靠想像寫出這三部曲.首先得有這些故事.實實在在發生,而在當時的人無法清晰知道,或不能表達,而表達出來的人卻都已遭毒手,以至於後繼者馮客有了書寫這個題材的時空.從這觀點看,現在是個非常美好時代,對於新一代創作者而言,絕對是個大好時代.畢竟當下絕對的專制獨裁很罕見,這年頭進化的獨裁者不是在鐵幕,而是在號稱民主社會裡,在這種社會下,他們很簡單的就能隱藏真面目,既不用暴力暗殺,也不是槍桿子出政權.他們都是人們一票票投出來的,是討好收買選民出來的.獨裁的手法可也是禮貌的,比如是投票選個校長被檢方叫去禮貌問話.幫想出去唸書的學生寫推薦信,也被調查局禮貌關切.當然被叫去問話的人事後得表達出"感謝",只是我們都能知道他們心裏面隱藏著恐懼."假民主,分化,收編"是新獨裁者的特色,表面禮貌,但是法治,人民基本權利都遭到侵蝕毀壞,異見者一樣遭到整肅與控制,與那些極拳專政的獨裁狀態並無二致,.



   既然如此那我何以說現在是美好時代,對於創作者尤其如此.因為如果前一代的作家,導演,紀錄片工作者,名嘴,媒體人,出版人,甚至學者都被收編進獨裁者的體系裡成了魔鬼代言人,這不就好自動創造了一個具備故事題材的時空背景.不單是進化的獨裁者,還包括這麼多進化的捍衛獨裁的創作者.這不恰就給了新一代創作者最好的時代.送上門的題材與人物.加上社群媒體如此發達,一個人做過甚麼,說過甚麼,寫過甚麼幾乎全攤在人群前,於是又可以看到在獨裁外各種變色投機貪婪的人物,行為在搶占權力,財富,名望,地位,兼排除異已的各色文人名仕.而有如此的社會狀態,能說它對新一代的創作人不是一個美好時代?



    當然要辨識人,理解人心其實很難.往往不到最後一刻,或完全不能扳回的時候,才會知道真相與真面如何.毛澤東的引蛇出動是赤裸裸的無恥厚黑.從敵方的公務員,資本家,到知識份子,先整肅的是與自己意見思想不同方的人,然後整肅梁漱溟,彭一湖,羅隆基等反對自己的人,最後連自己的同志王明,高岡,劉少奇也被整肅.最後就是一人的專政了.其他人若不是被整就是在肅殺的氣氛下默不作聲,而唯一能夠大鳴大放肆無忌憚的,就剩下獨裁者收編的爪牙利齒.而那不就是本地當下正在形成的社會寫照.以上.



2018年5月10日 星期四

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

showLargeImage.jpg



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Vietnam,Christopher Goscha)



     一本越南史.不是通史,沒有冗長神怪的古朝故事,或是民族英雄誌,雖也是跨度2000多年的歷史敘述,但主要集中在1802年以後的現代越南史.作者Goscha不是越南人,所以不需要滿足當下越南的需要,不是一本從國族主義出發或滿足"民族"情感政治正確的歷史書.



     從"越南"兩字認知開始,就會理解為何重心放在現代.因為"它"是在那個時期後才出現的名詞,在名詞出現前的17世紀才有了今天普遍認知的越南這個狹長S形國度,而直到1802年阮朝嘉隆帝開始才名義上有了一統的國家型態.而這以前,實際上今日越南國境上是包含至少2個甚至多個彼此敵對攻訐的政治實體,除了越人,也參雜著占人,高棉人.所以越南並不是想像中的越南國,它既非單一民族也非有共同歷史的古老國家Goscha筆下的越南是一個殖民與被殖民不斷交錯衍生的多民族國家,是隨著北方皇權興衰,西方勢力的介入,加上經歷共產革命形成的.傳統的越南史是以形成今日越南的主要權力的"越族"擴張方向時代線性前進.是一個由2000多年前北方越人為主軸的封建政權向南逐步擴張而形成,從李朝,陳朝,黎朝到阮朝.後迎來西方勢力,從大越到到越南民主共和國到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但是Goscha不同意這種線性敘述,因為這種敘述隱含了種族不平等,是以"越族"的觀點角度來行進,而將兩千多年內生活在這塊S形地區的其他民族忽視與省略,而那種傳統的敘述恰好符合今日現代越南國家統治者利益,與它的權力神話,獨尊"越族"與大越正統延續性.其他包括泰,占,高棉,孟,華人等少數民族不但被這種傳統敘述忽視,甚至於這種敘述就是掩蓋2000多年來越族人對這些人壓迫屠殺殖民的真相.歷史上越南雖受制北方中國與西方法國而視為被殖民的國度,但實際上越人也以殖民主的角色來殖民南部的占人,高棉人.隨著殖民勢力進入,從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等西方社會,文化,經濟,到教育各方面新觀念的侵入,讓它逐漸衍生成今日的越南.所以說與其認知越南是個古老的國家,還不如說越南是一個被殖民國逼出來現代國家.雖然1802年之後就有了大致國土的形式與最高皇權,但實際上不過是東京,安南,交趾支那的鬆散聯合體.現代的越南是西方掠奪式殖民統治與冷戰衝突後的產物,越南是這樣產生,相同的它旁邊的寮國,高棉也是越南做為另類殖民主與西方價值國際共產主義輸入者的角色所創造出來的,因此,這本書除了敘述越南的被殖民,也同樣表明了越南的殖民他人的歷史.



    這本歷史書,與越南這個國家.恰好是當代民族國家與民族國家歷史記述的一個典型.也是個人看完這本書後最重要的感想.現在標榜的民族國家,或說國家.其實絕大多數並沒有那個"民族".這裡的民族已經不是血緣的聯繫,而是想像的共和體,讓這共和體"想像"得到凝聚成形的來源一是情感,一是強力權力的制約.民族國家的當權者一方面需要喚醒與塑造某種一致性的情感認同,一方面需要用權力來幫助這種情感認同升溫擴大並排除有害這種認同的任何可能"毒素".而國家歷史的記述在這裡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既是一致性情感的來源,也可以是權力者排除毒素的工具.想像共和體的優點是可以打破古人血緣族裔為主可能產生的悲劇與不公,但同樣的,想像的創造最終仍受制於一種同質性的意識型態.至於這意識型態是來自血緣,制度,還是地域並不要緊.但同質性意識型態在實務上要人人同意,符合標準根本很難.那些不在同質性範圍裡的想法,概念,與記述並不受歡迎,易遭取締或是消滅.因此,現代民族國家的歷史記述,特別是那些由本國人,自家人寫出來東西,可能有意無意中不知不覺的配合創造這種想像塑造的進行,或是乾脆明目張膽的創造出為權力者排除雜音維護權力制約力量基礎想要的內容,民族史學工作者很容易就跟權力站在同一邊,這種現象到今天也是一直存在.Goscha這本越南史就是遠離了這種敘述結構,他既不需要為"越南國"服務,也沒有民族想像的情感認同因素.有的就是史家的簡單純粹的心態,而這是難得的,至少對那些認為不該把歷史敘述當成權力掌控的工具的人來說是如此.



    從作者的敘述,我們大約可以知道,在法國人殖民之前,那種越南民族主義概念並不是普及或是這個多民族地區共同的想像.而在法國人殖民之後才誘發了"越南"想像的產生,但其實那個"越南"與今日的越南也是不一樣的.那個"越南"在法國人眼裡是印度支那聯邦,包括越南,寮國,高棉.而在越南民族主義者眼裡則是一個融合了東京,安南,交趾支那,高棉,寮國的印度支那大越南.所以在二戰結束後,自1945年開啟了三次戰爭,通稱為印度支那戰爭,而不單純的越戰稱之.第一次次印度支那戰爭是越南與法國交戰,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則是越南民主共和國與美國人交戰,而這才是一般人認知上狹義的越戰,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則是越南與中國間的交戰.在Goscha寫法中這三次戰事都由越南獲勝,即使是中越之間的交戰一般的認知可能對勝負認知不太一樣.正因為越南獲勝,所以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這個現代民族國家成立,高棉的波布政權被越南趕走並掌控,至於寮國的共黨政權也是由越共派人指導成立.可以說越南人打敗了三個大國,民族國家出現.從戰場上的成就來看絕對是塑造想像共同共同體的良好材料,並且也確實如此付諸實行.不過,從本書的敘述我們很清楚的知道,這不過是種存活者偏差的結果,因為自20世紀以來,阮朝的保王派,共和派,無產階級國際主義都利用民族主義作為他們宣傳的工具與手法,只不過最後是由勝者越南共產黨來取得話語權,與國家歷史的敘述權而已.



    從另一個角度更可以看出這種越南民族主義隱藏的偏狹恐怖性.作者以"紅河外的越南"專章講述自北方高地到中央高地的非越少數民族如何在這種民族主義,殖民主義夾縫生存的概況,不論法國,共產黨的越南民主共和國,或是吳廷琰的越南共和國對待少數民族的方式都相當一致.當權力者政權不穩,或暫時弱勢,或是迫於時勢需要支援或暫緩時,就拉攏,寬待,強調與少數民族共存共榮,並申明保護少數民族在地固有的權利,傳統,與文化.可一旦達到了穩固政權,擴張地域的目的時,強迫性的同化政策就會出現.我們並不知道越南是不是世界史的失語者,但是經過這種寬容後強迫同化往復循環的操作,少數民族肯定成了越南民族主義歷史下的失語者.因此Gsocha在書末花了一些篇幅從更大空間的角度,自遠古3000多年前源自台灣的南島語系民族,與南亞語系民族的遷移,互動,融合等面向來分別敘述這些少數民族,乃至於越族的來源,交流與歷史發展線性,然後就在歷史的長河裡看這這些啟源相同的部族各自畫地或衝突交戰,或屠殺滅族,其目的無非就是想告訴讀者不管甚麼種族,源頭可能根本是一致的.但現代國家民族主義的政策裡仍會因為這些後設不同對不同族裔有差異對待,或是試圖效滅不同後設創造單一的民族主義國家,這些事情本身就是荒誕的.但是作者也知道這種荒誕並非說消滅就能消滅的,它還是與權力有關..以越南為例,當少數族裔自決或自治的聲音集中放大就可能威脅到當權者,如果當權者又恰是一黨專政,這種聲音會遭到壓制就不奇怪了,而比武力壓制更有效的做法就是開頭所寫的創造單一民族共同體的想像,而這也是某些當權者要控制歷史教科書或國史話語權的背後原因.



    除了以上,本書在冷戰時期的越,中,蘇,美間彼此為因應國際關係,地緣政治,假想敵,或是國內政治等的變化而在外交策略上調整轉變有清楚簡單的敘述,對於越南自20初興起西方思想進入對於越人傳統價值,文化,與制度衝擊,引發的改革或制度論戰也有深刻的敘述,也盡量還原許多重要歷史人物的真面貌,除卻他們的神話性.從各層面看這都是一本引人多面深思的歷史讀物.而不是僅僅做為一本流水線越南史或是官方權力認證的史誌而已.以上.,



2018年5月4日 星期五

軍備及其影響

s29724332.jpg



軍備及其影響(Arms and influence,Thomas Schelling)



    軍備及其影響,從書名看,列入經濟觀點的分類似乎是怪異的,這種書名不是列在國際關係就是地緣政治類的書籍.有這種錯覺的可能因素有二.首先,書的作者Thomas Schelling是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似乎不太可能寫出離經濟議題太遠的題材.其次,從書名看,讀者可能會以為這是一本從軍備數量,質量來看軍備效果的書籍,但這真不是本書的主題,本書完全沒有關於軍備質量,競賽的內容,而是從賽局觀點出發對於軍備在外交,與地緣政治競爭功能上的分析性書籍.



    Schelling這位經濟學家的專長領域是博弈,賽局理論.他認為從博弈論進入能夠重新產生研究人類行為交互作用的分析模式,並發現從不合作賽局的模式分析上可以得到許多關於社會行為的解釋,並進一步推演個體面對這種總體狀態變動時可以有的思考路徑.而將這樣的概念引入許多領域,比如商場議價,地緣衝突,以致它能在企業競爭,與政治角力決策上產生輔助的作用.這本軍備及其影響在1966年出版,冷戰的時代背景,核武器的出現,美蘇競爭,這些條件恰就陷入不合作賽局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以軍事力量的功能或作用為發想,寫出美蘇或東方西方,鐵幕與自由,等對立的個體在面對可能因為突發性地域性衝突進一步衍生成全球大戰,或是轉而平息無事風平浪靜的這寫可能結果前該有的態度,思考,與各種思考路徑提供一些觀點,作為個體選擇上的參考依據.,同時,書也進一步闡述"軍備"這事在國際關係,地緣外交上的功能與利害關係.



   簡單說,Schelling的書寫的就是一個大主題"選擇與結果".搭上賽局就是幾個參與賽局的人各自的選擇,將產生怎麼樣的競爭結果.用在這本書上可能就是美蘇兩大強權在全球各地盟國中軍備布局是和是戰是僵持等可能結果的各種抉擇考量範圍與條件.Schelling首先以軍備是一種另類的外交開始,這種另類外交與一般外交有著相同的功能就是"討價還價",但是這另類討價還價也存在一個異質的功能,那就是"暴力",簡單說軍備就是一種暴力外交.他以為這種軍事的暴力有兩個主要的目的,一是削弱對方的軍事力量,一則是讓對方產生痛苦.而能夠產生討價還價的效用的功能主要是軍備可能產生的"痛苦"的部分,雖然削弱對手軍事力量也能夠擁有討價還價的效用,但在戰場外對平民或對非戰鬥人員產生痛苦的軍備功能,才是造成敵對雙方在交戰選擇戰或不戰時,考量的重要因素,因為重大的痛苦可以阻遏可能交戰的雙方彼此顧忌,而走向和解或僵持,特別是新型態毀滅性武器核彈的出現,因為它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帶給對手"超級痛苦",而隨著核武單極,雙極,到多極的出現,核武器讓軍備在國際關係與外交上的功能與影響力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比如最近幾年的北韓的核試與遠程飛彈的一再表態,就有著它在外交關係上的實質功能,簡單說軍備的"痛苦"功能就是透過武力來震攝對方,達到某種自己的企圖,這種企圖包括一是讓對方不能做某種特定的外交或軍事選擇,二則是企圖讓對手方只能做某統特定政治軍事的選擇,當然此兩種目的都是讓自己能夠得到較多的利益,至於對方可能因此也能獲取某些利益,而選擇合作,所以說此書是談藉著軍備來達到影響外交,國際關係目的的功能.而以上這種不合作賽局最中不願碰到的狀態就是我方最大的快樂就是對方最大的痛苦,而當反過來也是如此時,那麼雙方除了戰場廝殺外,就不可能有其他的選擇.然而軍備強大的國家早已發現,靠戰場決戰消滅對手勢力固然快又直接,但殺敵一百,自損三千,決戰未必是划算的,所以軍備作用的最高目的轉而放在威攝對方,靠著自身少量的損失或完全沒有損失,就能達成讓對方行為控制在自己期望的道路上.



   想要達到軍備上的威攝目的,必須先理解兩個表現因素,一是意圖,二是承諾.這裡的意圖就是指"暴力外交"真正想要達到的目標,而承諾則是為了實踐或表達"意圖"對外界所使用的"語言","語言'包括了文字或行為.本書的第二章"承諾的藝術'就是花了大篇幅來討論這兩件事,作者從非理性,瘋狂,甚至不合常態的歷史事件說起,比如赫魯雪夫瘋狂的言詞,在聯合國拿鞋敲桌發言,或是古巴飛彈事件中甘迺迪暗示將有不理性的行為,表面上是虛張聲勢,無非是想提出一個重要卻隱而不顯的關鍵,那就"模糊".模糊的意圖,模糊的承諾,讓對手不知道紅線就在腳下,還是一公尺外的地方,不知道此刻繼續行動會不會遭到攻擊或反擊.就是因為一切模糊.因此習慣於正常現象的人,常會以為在地緣政治衝突上出現的衝動,非理性,與自動機制是無意義的,甚至以為某些狂人歇斯底里不自量力的顏行好笑,但在Schelling眼中那些都可能是有意義'表演',虛張聲勢或是假意示弱都可能只是一種障眼法則,創造模糊,一則是讓對手不易猜測,再則可讓運作的空間增加,於己也有利.不論是被動或假意被動,Schelling指出在可能的衝突中,如果雙方都厭惡發生衝突,那個擁有"最後明顯機會"常被認為有負擔避免衝突的責任,因此聰明的做法是擁有優勢的一方,將"最後明顯機會"留給對方.而這可以透過trip wire 或是plate glass window,就是設置一條紅線,然後發出"承諾".如果對方越過紅線,"我方將如何..".但即使如此設置紅線的行為,或承諾也未必然是真實的.前面說過模糊的好處,一則因為如果承諾的界定是模糊的,對手可能會預期我們會因為強烈的誘因做出體面的撤退,而不採取行動.或是雖然設了紅線看似把承諾界定清楚,但實際上承諾的內容卻不確定,以至於對手無法清楚的判斷.為了加強自身承諾表面的可靠性,可以透過大國政治力的介入或宣示加強,反過來也可透過"切義大利香腸"式的漸進策略逐步破壞對手的承諾,漸進策略包括了臨界點短線的騷擾,破壞,或是偷襲,還可以在防禦性的威攝性威脅外再加上進攻性的脅迫性威脅.雖然威攝性的威脅常是被動的,防禦的,而脅迫性威脅是攻擊的,主動的.但是戰爭本身就包括攝止與脅迫的意圖,有進攻與防禦的功能,一場雙方都可以彼此傷害,但任何一方都無法強行達成目的的戰爭,可以對一方是脅迫的而對另一方是威攝的,但一旦交戰開始,威攝與脅迫之間的區別就消失了,且當威攝性威脅失敗後,改採痛苦力大的脅迫性威脅甚至可以扭轉形勢,此時脅迫性威脅也會有威攝性威脅的某些靜態特質,因此連最終的"行動"都可能存在模糊,可攻可守,那麼之前的承諾也就沒有必要清楚的鐵板一塊,而這才是"承諾'裡高明不變的原則.



   該如何管理因脅迫性威脅而造成戰爭的可能呢?答案在於風險控管.在雙方的邊緣管理上可能是設置紅線,將雙方可能發生衝突的所有地界,行為舉措等都規定出明顯的界線與方式,仍然可能因為某種意外而擦槍走火,意外可能只是某個邊界的瘋子士兵突發行為,加上所謂的紅線也不可能完全清楚界定所有狀態,所以小規模或區域性的衝突會因此發生.所以一方面脅迫性的威脅可能有助於威攝性的目標達成.但是,同樣基於風險,區域性小規模的衝突,也可能轉身成為全面性的大戰,所以脅迫性的威脅是兩面刃,特別是當核武器作為一種戰場可能時,即使是所謂戰術性的核武,只要當它被使用,即使原本只是區域性的小規模衝突,都會被當成嚴重的全面大戰的一種訊號,因為核武本身就超過了戰術用途,是創造恐怖痛苦的心理利器.所以邊緣管理的風險控管是行走在產生大戰與謀求己利的一種艱難藝術.而脅迫性的威脅就如同在玩兩車對衝誰先讓開的"懦夫遊戲",這種遊戲有兩種特徵,一是當對方邀請你參加懦夫遊戲時,只要你拒絕,就算是一種參加了.特徵之二懦夫遊戲關注的不是當下,而是對於參與者為來行為的預期.表面上遊戲是一種勇氣的檢驗.但是這裡的'勇氣",包含著兩種元素,對立與合作,所以參與者該把對方解讀為有共同利益的對手還是單純懷有欺騙邪惡的夥伴就相當重要.這可不是單純的勇氣或面子問題.即使懦夫遊戲的考驗能代表所謂的面子,但Schelling以為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很多國家常把錯誤的自尊當做面子,因此選擇參與遊戲以證明非懦夫,但他以為有一種更嚴肅的"面子",就是其他對自己國家的信任,也就是關係到國家行為的聲譽,因此在面臨決策時,除了迫不得已的考量因素外,看的就是國家軍備的主導人想要選擇對立或是合作而已,而若雙方有智慧,可能一開始就不會讓懦夫遊戲有機會發生,而選擇合作.



   那麼當雙方互不相讓,使得邊緣挑釁轉成一場大規模的戰爭,這個時候也有一些慣例與門檻讓戰事不致超越限制,當軍事與危機擴大到一方決定越過門檻,另一方可以有兩種影響因素決定是否要隨之擴張.一是戰術影響,二是外交影響.前者純粹是一種軍事成果的考量,主在壓制傷害.對手,因此可能因此擴大戰事,而外交因素則是另有利益所圖,所以可以對戰事的規模形成某種約制.但是不論如何約制,存在一種門檻稱為最後限制門檻,只要越過此限就是難以再煞車的大戰.,當然大戰也不意外是全為威嚇的,而可能是為了生存的最終外交手段,本書的後半部的主旨就在於新武器,主要是核武器,火箭,衛星等出現對於最後限制門檻產生的效果.首先,這些武器提高的使用提高的一場邊緣的糾紛轉成大戰的可能,因此使得衝突的雙方將更為謹慎的判斷,主要是以美蘇雙方在朝鮮與東歐,古巴,金門等地因為衝突而產生危機時,雙方高層的主要考量,真正意圖與承諾間的差異與模糊.而隨著這種大型殺傷武器的發展,它的影響力最終不需要佈署到特定的臨戰區或紅線區,因為核武器的傷害當量之大或是威攝範圍之遠,使得只要它被製造出來,就是另類的最後限制門檻.因此在這種競相發展核武的軍備競賽上,為了避免形成憾事,就有了雙方約定限制核武裁減軍備,或是核武檢查的產生,然而,我們很清楚的知道,這種基於對對方軍備狀態毫無所知的前提下所展開的限制,裁減,檢查,其實根本無意義.過去很間單的就能夠過隱密,移轉來避開.以至於它的效果最終無效.不過作者以為雖然如此,但是美蘇雙方基於防範意外的觸發而設立的熱線是個很好的開始.因為對話比對立要有助於安全,而傾聽比述說更有助於了解對方的需要.



   這本書內容雖然不錯,但Schelling的文字未免太過囉嗦,我看的簡體譯本翻譯的問題不小.國內其實也有繁體版"武備及其影響",出版的單位竟是國防部,翻譯如何不得而知,但可以猜測國內的某些將領應該讀過吧.所以,從書上的內容來看.儘管書出版之後的50年國際局勢已大不同,美國也經過越戰與911的挫敗,本書所述的觀點已不一定能完全適用現在,但其中根本的觀點與方向應該還是值得參照的.以上.



2018年5月1日 星期二

吶喊+徬徨

showLargeImage.jpgshowLargeImageXZKDEJS2.jpg



吶喊+徬徨(魯迅)



   勞動節,趁放假沒事回看一下舊書.吶喊與徬徨兩本皆是魯迅的短篇小說集.1918年5月,魯迅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到今天剛好100年.吶喊14篇短篇包刮"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等較知名與"藥","端午節","頭髮的故事"等有趣但名氣沒那麼大的短篇,至於後續出的徬徨則有11篇短篇,其中也有"在酒樓上","高老夫子","肥皂"等有意喻的幾篇



   不打算寫個對別篇的想法.而是覺得此時此刻再看100年前的小說,或說再看魯迅也是頗有意思的.有人說魯迅一定是個偏激刻薄心胸狹小黑暗的人,因為者有如此才能寫下這許多諷刺的酸文.但今日的我以為,這兩本集子分別叫做"吶喊"與"徬徨"其實頗有意思.恰好能夠反映另一種情境.也許是陷入一種無法掙脫的困境,連"吶喊"也不能改變或是只剩徬徨無助毫無突破可能,除了留下毒辣陰刻的文字來表達那種困惑,困境,與無助的極致外,他還能有甚麼改變的辦法?



   革命成了,皇帝下台了.但是問題解決了嗎?沒有!沒有!沒有!以為禮教約防,封建荼毒都將被打破,可惜,並沒有,社會繼續衰敗,國家繼續沉淪.如果只是以為那是廣大鄉村的問題,那就錯了,圍堵狂人的人到處都有.或以為那是老八股糟老頭才是問題,錯了,"孔乙己","高老夫子",還有那些裝模作樣的革命者更是問題的來源,真革命或假革命也不重要,只要符合當時"潮"的條件,按著大家都正在做的事,說的話,依樣畫葫蘆,就以為可能是走在人前的先知,殊不知裝模作樣,表裡不一,或是實際骯髒齷齪的人多了,以至於除了顢頇不知道大眾外,確實能夠有許多具備阿Q精神的人穿梭於官道,走向權力,並藉此翻轉金錢餘額.而一般的小老百姓以為這就像是沾了革命者"血"的饅頭,只要吃了就能進化成為高人一等,能夠引領新世界的頂尖人物,殊不知那只是一個全民交相賊或是裝聾作啞的時代.



   所以與其怪作者太刻薄尖酸或是狹隘,還不如說他可能真的對那種現象改變的可能太過悲觀,以至於無任何正面的語言.只能酸.除了如此,還能如何?他既非革命者,也不是有權力作實際社會改革的人,就算是一個文人,也只是一個人,一枝筆,一種聲音,單薄的,乏力的,除了少數外,誰會理你.然而,即使在100年那種政體紊亂,軍閥當道,刁矯者出頭,君子懷憂尚不能狗吠火車,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暗殺的年代.還有一些像魯迅的人物,不管他是否理想尖刻還是純粹烏托邦幻覺,起馬上能存有一點點知識份子的純心,當然也可能有功利成分,只是不可能遮掩那種單純的吶喊徬徨的呼籲,因為他可能對於於未來還存有那麼一丁點希望.



   相比之下100年後,我們連吶喊也都懶得做了,因為這個時代的魯迅已經進入體制內成了"孔老夫子",而這時代魯迅的追隨者已經吃了"藥",打了思想上的雞血,看來精神奕奕,在藥效的助威下滿懷著新時代的精神勝利法,因為只要支持的魯迅們掌握著權力對他來說就是勝利,就是進入迷幻享樂的情境,至於其他,則不是他在意的,甚至,只要不是願吃"血"饅頭的人就是他們眼中該除之而後快的渣仔,而且還必須沾對血,只要血元不對,輕則不能出任校長,重責連公平正義都不配擁有了,所以除了徬徨,真的連吶喊也不需要了.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