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8日 星期三

憂鬱的熱帶

showLargeImage.jpg



憂鬱的熱帶(Tristes Tropiques,Claude Lévi-Strauss)



     憂鬱的熱帶,知名人類學者李維史陀的經典名著.不過呢,這本是因為突然出現在網路書店每日一本六六折的書裡才買的.店家推六六折的書類型多數與我閱讀範圍差太遠,根本不可能去買,難得出現一本,那就捧場吧.憂鬱的熱帶是以李維史陀1935年起到1938這幾年內在南美洲巴西熱帶山野裡田野調查幾個印第安人部落族群後的"產品",以產品形容有點糙,與正式的田野調查報告相比,這本沒那麼官方制式,但它也不像遊記旅行日誌那樣輕鬆寫意,"乾"貨不少,加上篇幅多,其實有一點枯燥.除非對人類學特別有興趣才會特別喜歡那些民族誌的描寫.不過,本書實際上的精華未必單在那些民族風俗,習性,聚落,外觀的陳述上,而存在另一些更深刻意義的部分.



      本地的日本台偶爾會播放一種主題實境秀.就是製作單位去南太平洋的某小島,或是非洲內部某個遠離現代文明的部落裡,邀請其中某戶人家到日本人家裡去生活1到2周的時間.這些被邀請來的人清一色生活在沒有現代工業文明產物的環境中,無電無石化產品無乾淨飲用水,對於外界所知甚少,因為他們從未曾離開部落.也許製作單位要的就是那些因為"不知"而產生的"驚奇"畫面,比如初次搭飛機,搭車的好奇驚訝,乍見都市大樓,高塔,飛馳的電車露出又驚又恐的表情,甚至因此嚇到發抖"漏尿".或是日本家庭向他們展示瓦斯爐,電鍋,電視等電器用品後神奇的火與電帶來喟惑表情.日本人以為是他們在觀察或創造那些原始人"進化"過程.反過來看,日人自己也是被觀察的對象,觀察者包括觀眾,與那些不能以現代方式紀錄的原始人,而從這種異向的角度,觀察與紀錄的行為是一致的,與誰文明較先進無關,差別的只是工具與觀點,而這些則與觀察者自身的社會有關.



     以上的例子或許粗略,但在本書卻是要緊的.至少在1956年出版的這本書裡,李維史陀早就預見或說他已經明白這種差異社會觀察的意義.特別是就一個人類學家的角色.甚至可以認為以上的節目略帶著進步文明視角去觀察一個"所謂的落後"文明.並以"他"者驚訝或恐懼的反應來顯示觀察者自身的優越.而這正是作者寫作這書的結論點之一.也就是時至今日,他以為的那種對人類學家角色與觀察錯誤的認知仍舊存在.名義上書共9章,但我以為它其實可以化簡成四部分,前三章是第一部分,交代了李維史陀離開歐洲,探訪南美洲巴西的前後因緣.第二部分則是對南美洲的進行了地理學上的解釋並指出它與南亞熱帶地區差異的因素,第5章到第8章則是第三部分,分別是對卡都衛歐,波洛洛,南比夸拉,圖皮-卡瓦西普等四個印地安人部族的部落居住環境與生活型態進行描述.第四部分是最後一章,李維史陀以他從這次田野調查的觀察結果提出了對於人類學,社會學觀察中所涉及了人類學的屬性,宗教在人類社會所處的位置,人與他者關係等進行哲學性與相對性的比較.



    如果把他幾年的田野歷程當作觀察不同世界的手段,那麼做這些事究竟有甚麼意義?透過李維史陀自身的敘述,從一個人類學家的角色.他以為首先在於激發思考人類學的目的.人類學家經過千辛萬苦到達平常不易前往地區,一方面要冒著感染不知名疫病的風險,或是因旅途中天降災禍,或是地形險阻的危險,乃至於被不知名的原始民族攻擊等等可致死的因素.難道只是為了向文明地區展現出在遙遠地區存在一個外貌裝束奇特,行為舉止,思考言語與人類學者呈現不同風貌的人事物而已?而人類學的目的就僅止於此?李維史陀以為旅遊,或是探險,並不是只為了理解腳下的沙漠,另一面也是要解開自身腦中的沙漠.從他的論點,雖然前往與觀察的是一個異社會,但真正的目標還是在理解自己出身的那個社會,並藉由這種理解找出自身社會的問題.



     所謂的理解也涉及到一個怪異的人類學家的長期誤區.作者指出人類學家總是嚴苛的看待自身所屬社會的問題,而寬容看待它們去探索的遠方部落,以至於完美化了遠方的原始部落.比如遠方的部落可能存在嗜殺,殘忍或是恐怖的傳統習俗,人類學家總是能以較寬容的態度角度提出合乎當地社會的一種說法,不過相對的同樣行為若發生在自己出身的社會則會毫不容情的批評.而他以為這樣的比較方式首先就會讓人類學失去它的科學一致性,也會因此失去探索異社會來對比觀察自身社會的本意.而且這可能產生一種結果,一種產生沒有一個社會是完美的論點,因此會導致我們不必去參考參考一種值得學習的社會,而這樣的推論是有問題的.但他以為這也不表示我們需要把一張完美無缺證書頒給任何一個社會,不管是過去的或現在的,存於在特定時空之外的任何社會.因為那樣做的話,我們就會覺得那個社會無法忍受,我們會以如同我們譴責自己社會的理由來譴責那個社會.這是不是表示我們因此不得不批判任何形式的社會組織?是不是我們就要轉而歌頌"自然狀態",因為只要是一種社會組織就不免要破壞的自然狀態?而從李維史陀的觀點,只要存在語言就是存在社會,人類無法與語言分開,所以他以為採用這種自然狀態的觀點是違反人類學的.他也以某個原始民族處罰偷盜的方式是沒收他的財產,然後全村的人再以某種一種形式逐次的獎賞逐漸改好的人,也就是它們是以處理"頑童"的方式來逞罰犯人,當他逐步改好時也能得到獎勵,而這種方式與所謂的文明社會單純以監禁或刑法的方式,要更合乎人類社會.甚至比談"人權"的文明社會更具進步性,只是這種社會制度方式並不易被沒有參與其中的人察覺,而這正是作者以為的人類學家的角色所在.



    書的最末,作者以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觀點來談宇宙,人類生存困境與整體社會問題的連結,有他的哲學觀論點.可惜我個人非馬克思信徒,對佛教的觀點也未能贊同,也不喜歡以集體困境來威脅個體的作為,只能說作者清楚的交代他心目中對人類學最終該有的目的與角色比多數人想像中的高大,遠非我這種個人主義能企及.但我以為作者以馬丁尼克蘭姆酒所以較現代工廠製酒香醇,是因為它存在不知明的雜質,而這雜質就是所謂的"熵",而人類學可以改稱為熵類學,也就是解構各層級組織的尋找熵的一個過程.以上.



2018年4月14日 星期六

洛麗塔

s1483347.jpg



洛麗塔(Lolita,Vladimir Nabokov)



   Lolita,洛麗塔,本地一般譯作蘿莉塔.小說名正是次文化裡稱少女為蘿莉的源頭.因為這是一個關於戀童癖的故事.作者納博科夫是個俄國人,俄共革命後流亡經德,法,到美國,Lolita是他改用英語寫作後的作品.關於戀童癖絕不誇張,本書曾在幾個國家列為禁書.1962年導演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將本Lolita改編成電影,一度被列為禁片.1997年Adrian Lyne再度翻拍,當然此時的社會氛圍較早前已不相同,畢竟西方對戀童癖也有一點顧忌,不能純作情色片看待.



  小說的內容其實是故事主角亨伯特(Humbert)的回憶綠.由亨伯特自述他自幼年時期開始的人生,主要是針對他幾段戀情的敘述.亨伯特年幼時喜歡上一個叫安納貝爾的女孩,但在當時的家長態度與社會環境下,不能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後來安納貝爾舉家搬遷,兩個月後就過世了.這成了亨伯特人生中的一大遺憾.隨著年歲長大亨伯特也發展了幾段戀情,一個是一名少女援交式的肉體情感,後來則與一名俄羅斯來的女孩結婚.但這段婚姻以女方有了第三者介入告終.而後亨伯特繼承了一個美國親戚的遺產,因此從法國移民到美國.先是經歷了一段北美冒險的旅程後,他移居到一個一小鎮.在那邊遇到了小說的女主角十二歲的少女洛麗塔.進而展開了一段冒險,悖德,淫邪與罪惡的情慾之旅.



   在這篇略帶瘋狂自言自語或是各種幻想描寫的敘述裡,我們可以有兩種猜測,一是這是一個四十多歲成年大叔亨伯特的回憶錄.另一種可能則是這是一個精神病患亨伯特幻想出來的故事.小說裡只是匆匆交代過亨伯特移居美國的初期曾多次進出過精神病院.但是未曾交代過他發病的原因,從讀者的角度,我只能大致猜測是基於他幼年時期得不到"滿足"的戀情所引發的,當然其間也雜揉著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因為對記憶中的幼女形體的貪戀而不斷的找尋能夠簡單以物質換取需求的少女,或許也包括那段莫名被人介而失敗的婚姻,彷彿他自己才是第三者.因此,我會有這回憶錄是那個精神早已分裂分不清真實虛幻的亨伯特的想像之文,也許根本就沒有蘿麗塔這個少女.一切只是對於失敗情感與殘破人生的心理投射.不過小說開篇的序文交代撰稿人約翰.雷對洛麗塔這本書中人物的調查結果,也雷的序文中知道洛麗塔是亨伯特在獄中的時間所撰寫,因此可以推測即使故事是分裂的亨伯特所寫,人物也當不是他幻想虛構的.這篇序文是一篇時間上的倒置文,預告了小說人物亨伯特,洛麗塔等人的最終結局.只是在沒有讀完這個小說的最後一頁前,是猜測不到這篇序文上的意義,因為當時連人名都還不知道誰是誰.



   序文之後小說以亨伯特第一人稱展開.1910年亨伯特生於巴黎,母親早逝,家境優渥讓讓他能享受幸福的童年.13歲時,亨伯特愛上小他一歲的女孩安納貝爾,然而命運多舛,家庭阻撓加上機遇錯失未等他倆真正在一起,安娜貝爾便死於傷寒.女孩的死成了亨伯特青春歲月裡的心靈障礙,使得他後來養成了一種畸形病態的偏好,特別喜歡9至14歲之間的小女孩,換作今日的用語就是迷戀小蘿莉,時常找一些街上的小蘿莉進行援交.25歲時亨伯特結婚了,或許只是因為這位俄羅斯籍的新娘瓦萊麗亞喜歡模仿小女孩的舉止才讓亨伯特動心.但這婚姻僅維持了四年.瓦萊麗亞突然提出離婚要求,因為他有了第三者.此使恰好亨伯特在美國的叔叔去世,要他繼承財產,於是他從歐洲到了新大陸.亨伯特一面經營叔叔留下的公司,一面為大學生編寫法國文學手冊.但當時亨伯特的健康狀況已經發生問題,除了心臟病,還因精神病而數進出療養院.後來亨伯特邂逅12歲的少女洛麗塔.他似乎從洛麗塔身上看到了安娜貝爾.為了接近洛麗塔,他不但成了洛麗塔家的房客,還娶了洛麗塔的母親夏洛特.與洛麗塔成了父女關係.雖然只是所謂的繼父,但作者刻意義在此填上了不倫的可能.因為同處一屋,亨伯特每天能接觸洛麗塔,並把他對小女孩的愛戀心情如實的寫在日記上.但有一天夏洛特發現了那本日記,勃然大怒且急於想揭穿,卻不料陰錯陽差的死於車禍,因此沒有人知道亨伯特變態的秘密,在旁人眼中他只是一個失去伴侶的鰥夫.帶著繼父的身份接出在夏令營中的洛麗塔.亨伯特計畫了一趟骯髒的旅程,他帶女孩遠離小鎮在一間叫"著魔的獵人"旅館內,兩人發生了肉體關係.在亨伯特看來,其實是洛麗塔勾引他.從那天起亨伯特帶著洛麗塔駕車旅遊全美,各地簡陋的汽車旅館成了他們的日常住所,雖然亨伯特盡力滿足女孩的物質需求,但是他不准女孩與外人多接觸,特別是陌生男人.直到後來亨伯特收入被旅遊費用消耗拖累,便在東部一個小鎮住下來,他在大學兼課賺錢,洛麗塔則進了當地的女子學校.但後來洛麗塔參加學校舞台劇"著魔的獵人"的排演,有機會接觸到外人,疑神疑鬼的亨伯特怕女孩接觸到男人而惶惑不安,於是強迫洛麗塔離開學校又開始了旅行.而就在這次旅程中,洛麗塔不告而別,亨伯特尋找未果後舊病復發再回到精神病院療養. 隨後的時間裡,亨伯特又與一名在酒吧結識的老女人里塔在一起,從里塔的名字與身形,顯然是洛麗塔的某種替代品的意思,後來他和里塔一起走過曾與洛麗塔旅遊過的路線.善良的里塔給了他安慰卻無法替代洛麗塔.1952年,亨伯特意外地收到了洛麗塔來信,信中告知她已結婚,懷孕,並且急需一筆錢.而後在殘破的貧民窟裡,亨伯特找到了洛麗塔,知道了當初拐走她的是劇作家奎爾蒂.奎爾蒂過去曾是夏洛特家的常客,也是一個性變態者,早在亨伯特之前就與洛麗塔有過肉體關係,因為導演"著魔的獵人"而與洛麗塔相遇.但奎爾蒂強迫她拍色情電影,不願過這樣生活的洛麗塔後來離開了奎爾蒂,幾經流浪轉折後嫁給一個貧窮的工人希勒.亨伯特在給了洛麗塔4000元後離開貧民窟,而洛麗塔與希勒則移居阿拉斯加.離開後氣憤的亨伯特找到奎爾蒂,開槍打死了他後被捕,而故事到此結束.此時再重新回想開篇約翰.雷的序文,我們才知道在獄中亨伯特寫下了這本回憶錄,書名取名"洛麗塔"或"一個純潔鰥夫的自白".他堅信,自己的這部作品能使洛麗塔與他倆人能夠共享的惟一的不朽.序文也交代了亨伯特在獄中寫完這本回憶錄後不久即因為心肌梗塞死亡,一個月後洛麗塔難產死亡,並且產下的是一名死嬰.



    從內容看,這是一本簡單通俗的作品,我們甚至可以回憶起在看過的許多關於心理變態性變態為主題電影,或影視劇裡某些橋段的似曾相似性,可能都是由這本來的.但是實際上它沒有那麼好讀.原因倒也不單是因為那些迷離似真又假的臆想場景,而是作者Nabokov大量引用西方作家的詩詞或作品的片段來隱喻某些場景或心境,比如愛倫坡,普魯斯特,但丁的作品,乃至杜斯妥也夫斯基.因為文化差異加上我們的閱讀量與範圍很難企及這些,其實是不易了解這些引用片段的實際含意,往往只能囫圇吞棗的以為自己懂得這些比喻手法.其次雖然這是一本作者改用英文寫作的小說,但小說中夾雜著大量的法文,因為主角亨伯特是法國人,偶爾會以法語對話或自言自語,我看的這個譯本在正文中保留法文,並在當頁底下以中文附註方式表達這些法文的意思,這樣安排很簡潔但有時候會產生一些閱讀上的阻斷,不連貫,或者迷惘.加上這其實是一個戀童癖精神病患的回憶錄,本身就帶著亨伯特思緒裡瘋癲,跳躍,衝突,不連貫,並帶著不知是囈語還是精神分裂不知所云的可能.以上這些原因這些都讓它的可讀性填上了一些難度.當然通俗的讀者可以單純看它是任性少女,自私母親,與戀童癖主角的故事也無妨,因為作者也表示不需要過度的去解讀他作品的意義.以上



2018年4月7日 星期六

玩別人的錢 金融的黑歷史與那些「圈內人」的高風險秘密

showLargeImage.jpg



玩別人的錢 金融的黑歷史與那些「圈內人」的高風險秘密(OTHER PEOPLE’S MONEY MASTERS OF THE UNIVERSE OR SERVANTS OF THE PEOPLE?,John Kay)



    這本跟預想的內容設定不太一樣,我以為它應該是金管會主委看的書吧,普通人速讀過就可以.內容簡略說就是全球高度的金融化後,為了避免再遭遇如次貸風暴這種全球金融災難,金融業該有怎樣的改革與改變.所以主管機構的人比較適合閱讀,其他人讀了也不太有用,除非對金融改革特別有興趣.書有個小缺點,翻譯跟編輯的小失誤很多,錯字漏字還有金融名詞翻譯問題,對金融或經濟背景知識欠缺的人不適合讀.



    應該是大數據的功能吧,youtube首頁裡列出港劇"大時代"第40集,這戲以前看過.愛說歪理的丁蟹跳樓了.大奇蹟日,港股單日上漲3000多點,但丁蟹卻是放空期指,且應該show hand吧,不接受破產還要追繳,就只能跳樓.丁蟹的歪理很具說服力,這是必然的,如果他賺錢而別人賠錢,賠錢的人又怎敢稱自己言之有據來反駁他.所以人事業鼎盛時常常會說跟丁蟹一樣的歪理而沒有人反駁.或許只有破產或金融風暴,一些金融業中老生常談的道理才不會被歪理掩蓋.John Kay基本上就是以次貸風暴所揭露出的金融結構的缺失,組織的問題來做仔細的分析與檢討,並提出他的改革建議.



    銀行跟你借錢,利率約是1.3%,這是定存的利率,但它轉手借給他人,從較高的信貸利率約15%,車貸利率5%,到較低的學貸利率1.55%左右.左手存款進右手貸款出,傳統銀行就是標準玩別人錢的人.賺的就是利差.而你去買投信公司的基金,它的操牌人玩的就是你的錢,不管你賺賠.它都收一定的手續費服務費,投信公司壓根沒有玩自己半毛錢,它玩的就是你的錢.傳統金融業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利差與服務費.但是從1980年代以後,金融業已經逐漸變得大不相同.作者花了相當多的篇幅寫了金融小史,但簡化來說就是銀行或金融業者的角色發生了變化,他們不甘於只是獲取利差與服務收入,也想藉著積極性的投資,與交易來謀求投資收益,因此他們一方面積極地創造與包裝各種新型態的金融商品,將這些商品售予客戶賺取交易費用,另一方面也試圖交易這些新型態的商品,不論是造市,IPO,風險投資或是避險性的衍生性新金融商品,期望從中能夠獲取利差與服務費之外的金融獲利.嘗到甜頭的金融業者發現這種新的獲利方式它的收益遠遠高過傳統的利差與服務費,於是在1980年代以後這種新金融的發展逐漸擴大,金融業同時也綻開大型化的整併,因此到了次貸之前的金融業狀態早就遠不於傳統金融業.



    收入來源的不同,一方面影響了金融機構的組織與發展方向,另一方面也改變了金融的功能.從財產配置到儲蓄管道,投資管道,一般人不再是單純的在銀行存錢借錢.他們隨著金融化的過程採用了新的儲蓄投資方式與工具.而這裡就衍生出一個當世金融業的問題根本.那就是"代理人"的問題.傳統的金融業者可能只是提供簡單的經紀或是顧問服務,只收取這些服務的收益,但是今日的金融業在賣給客戶商品時,可能另外還會涉及該商品的收益問題,因為它本身就是商品的造市或間接的擁有者,於是這裡就出現這樣的問題,當金融業者賣商品給客戶時,可能在收取服務費的同時也賺取了商品的價差收益,於是這個角色就成了矛盾的代理人,金融業者究竟是在幫客戶,還是在幫自己的荷包賺錢?而當金融業者的從業者它的收益來源不在是單純的薪資,也與這些商品銷售的獲利有關時,從業人員能夠嚴守分際不在這些價差中間牟利談何容易?於是隨著新金融化的過程中,金融業者由上到下已經完全改變了它們對於自身角色的傳統認知.



   單是大型化與代理人問題已然如此,而更加重問題的一點在於金融商品複雜度大幅提升.衍生性商品市場的發展,不但創造了許多ㄧ般人根本完全看不懂的新商品,比如交換,cdo,各類的包裝債權證券,隨著這些商品交易數量的增加,整個金融市場的規模經過槓桿化擴張,它的邊際早就超過了大多數人甚至超過了業者與主管機關能想像的範圍,金融化的過程甚至造成了各國央行考慮貨幣政策做為經濟發展時必要得手段工具.因此造成連央行都成為現代金融化擴張的重要推手,改變了政府在施政或面對金融風暴時對金融業該有的立場與角色.是以當次貸風暴發生時,不僅金融業遭受重創,未免損失即及於一般民眾,央行或政府機構也不得不出面拯救一些因為不良金融行為產生危機的金融企業,而以政府的資金去拯救他們,無異對一般勤懇的百姓是不公平的事情.但是與已經複雜到難以理解的金融業與金融風暴相比,大多數政府還是寧可拯救爛金融企業甚至讓它們依然是金融行業的老大而不選擇做對的事情.



    次貸風暴以來,許多提出對於金融業的改革建議首先都是加強管制,但作者Kay卻不主張如此,他認為問題的根源不在加強監管,因為過去的管制已經太多,然雸實際上根本做不到,這是因為代理人角色的衝突使得企業上層傾向監管的可容忍性,而底層的監察人員根本不可能在沒有上層的奧援下獨立行事的可能,何況監管部門的收入不如業務部門,使得從業者傾向視而不見.Kay提出六點的改革方向



    1.仲介鍊應該是簡短且直線的:他指出市場參與者的關係太複雜,儲蓄者與資本使用著的連結太少,造成金融仲介成本過高,且不能達到有效的資源配置.



    2.應該恢復焦點明確專注本業的企業,金融機構與金融服務的使用者應該有直接連結.



    3.與客戶交涉時避免利益衝突.



    4.處裡客戶財富時應秉持高道德標準,並隨時民法與刑法懲罰來落實.



    5.政府對金融業應該像對泰其他產業一樣只針對特定問題處置即可,如存款保護,防止詐欺,侵害消費者權益等即可.至於最終放款者,國家擔保,公共補助等登不應該是政府的角色.



    6.金融部門不應該被當成是經濟政策的工具.



    以上的六點只是簡短的改革目標功能性敘述,Kay其實是用了整本書的內容透過歷史的問題與透露出的缺陷逐步分析推導而得,所以雖然結論簡短,且推論的過程顯得略為瑣碎與無趣,但卻是要看這本書的人必須留心的部分.作者的理想是想恢復人們關係連結大於技術連結的傳統金融業環境,他的目的是希望在下一次金融風暴之前,金融業已經有所改善而不致讓全球再次遭到更大的損傷.雖然這可能只是一廂情願,但確實也是大多數人期望的.以上.



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人面桃花

showLargeImage.jpg



人面桃花(格非)



     這是一個關於做夢的故事.幾個人的烏托邦夢想與幾個人的春夢.人面桃花本來就是感懷人事已非的成語,源自崔護的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從小說來看,人面桃花就是以主人公秀米的父親陸侃離家出走失蹤後,家業甚豐的陸家由盛轉衰乃至家人散亡的故事,秀米歷經艱難雖仍能保留著舊家宅,但過往美好日子卻再也不能回來,隨著秀米死去,徒留一座空宅仍在接受時間摧殘.



     從陸家放大來看,這是一個關於革命,簡單說就是關於農民革命的故事.小說的地點是長江邊的普濟村,發生革命的時間軸從光緒二十三年一路到1911年秀米帶領的農民起義被官軍剿滅失敗,烏托邦幻滅,秀米被捕下獄,其後雖然逃出生天,但也只剩苟延殘喘過活的生物功能而已.個人以為這原不是一個太差的設定,但因為許多段落的前後因果設計的有點突兀,比如秀米父親陸侃的失蹤毫無來由也無交代後續,秀米被歹徒擄至湖中島逃出後前往日本橫濱生活的日常內容缺乏,以至於我們並不知道秀米參與發起農民起義的原因,所以個人以為除了農民起義這點符合政治正確論述外,有幾位關鍵角色如張季元,王觀澄,或是慶生等企圖革命推翻官府的舉動實在缺乏緣由交代,乃至翠蓮背叛,梅云出軌也無任何前因敘述,都讓這整個故事有點空洞.所以我們頂多能說,經過許多革命,戰爭或是瘟疫,蝗災摧殘後,普濟這個村落就是一個大型的陸宅,物逝人非,烏托邦並沒有出現.但要論其他的敘述企圖則並不明顯,以至於有點浪費了設定的那些革命意思.



   小說的主角陸秀米原是個簡單的富戶女子,雖然父親陸侃被罷官失去權力,但基本上仍能夠享受一個地主階級的財富與尊榮,在普濟這個鄉村地區還是頗受人敬重的大戶.父親失蹤後,家裡來了一個名義上的表哥張季元,秀米表面上對這表哥表現出厭惡與害怕,實際上兩人卻暗暗的走到了一起,要不是張季元與夏莊薛舉人革命密謀被清廷密探查獲,張季元因此身亡,兩人可能會有進一步關係.秀米從張季元留下的日記中才得知張季元實際上是自己母親梅云的姘夫,讓他對於這個家庭的生活對於當下與未來有了改變性的看法.後來在他下嫁長洲在迎娶的路上遭土匪搶親,被擄到了一個叫花家舍的地方,這花家舍不論布局家戶裝置幾乎一致,每人分配的耕地面積也大同小異,頗有共產社會烏托邦暗喻的意思,然而這只是表面,花家舍當家的六大匪首彼此猜忌,人人都想當老大,秀米到了這個土匪窩後因為良家不願付贖金導致貞節不保,但為了活下去勉強與匪徒們周旋忍辱求生,後經過反清組織蜩蛄會的密謀,六大匪首全數斃命,秀米不願返鄉而移居到日本.於是這個少女經過這些經歷後成了寡言少語,消瘦淡漠的姑娘,10年後秀米回鄉,表面上開辦學堂,實際上是籌畫軍事行動準備推翻當地政府,後來因為翠蓮被清廷密探收買,秀米被騙走了全數的家產只留下一座老宅,而他的軍事組織也被清廷打下,成員或死或散貨遠遁他鄉.秀米下獄本來是必死,後恰逢清廷被革命推翻,秀米得以回鄉.但從此不在開口說話.也不做其他事情只一昧專注在栽花種樹.其後不論普濟遭遇遭遇乾旱蝗災與一連串天災人禍,他都在默默地與下人喜鵲相伴相依,喜鵲學了識字,大小姐也開始農耕畜養,這似乎與是一種階級平等的暗喻.而秀米最終再一個冬日早上默默逝去,人面逝去,桃花依舊等在春天來臨.



    其實這小說開頭寫的不錯,當我看到普濟孫姑娘被不明人士姦殺,準備出殯.秀米去找他的老師丁樹則時,他正準備要幫孫姑娘寫墓誌銘,這個墓誌銘寫得極其端正,把孫姑娘寫成是個正派守道有裡的女孩.但實際上孫姑娘在普濟是個只要付他幾十文錢就能陪宿的女孩.這個人人稱道丁樹則竟然這樣滿紙荒唐,實在可笑,等到送葬隊伍鄰近了,他老婆把墓誌銘送給孫家要討二十文錢,結果孫家連十文錢也不願意付.氣得丁樹則把寫好的墓誌銘撕掉,這連續的幾幕不僅暗諷了當時的讀書人,還對於世風不古有了很好的描寫,而後還知道丁樹則年輕時與秀米的母親曾有一腿,作者對這個封建酸秀才的面貌寫得非常深刻且不造作.只是像這樣的好料似乎只有這了,後面卻再也不見,徒留一堆謎團,其實有點可惜.



    所以我只能說陸侃,王澄觀,張季元這些隱約做著有桃花源的夢境的人如風吹散雲霧一樣模糊,而秀米也如他們一般的隱藏了未道盡的秘密.至於小說中的金蟬,忘憂釜,鳳凰冰花究竟是有甚麼意思一如故事一般說的不明確反而顯得有點多餘無用的懸念.而我也不希望這淪為純粹只是為了農民革命政治正確的呻吟.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