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黃雀記

showLargeImage.jpg



黃雀記(蘇童)



   說是黃雀記,我以為是螳螂記.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不過黃雀不知彈丸在其下,是以黃雀與螳螂無異.層層疊套,人人都成了螳螂.唯一能為彈丸的就只剩命運,但這麼一來,人人又都成了蟬.根本是蟬記.



   這本小說故事通俗,好了個開頭,後面略顯疲乏,還有點時空錯亂.一場冤案讓三人註定糾葛,被誣告強姦的楊保潤,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仙女,逃過牢獄災卻沒逃過厄運的柳生.保潤為要回80塊的旱冰鞋押金,綁了仙女.柳生趁機強姦的仙女,但她卻誣告是保潤做的.於是保潤入獄坐監.10年後仙女成了酒店公關白小姐懷了台商龐先生的小孩,柳生獨攬井亭醫院伙食供應生意而發達.而保潤出獄了,他要回香椿樹街討回他的公道.



  故事的以保潤的祖父開頭,他是一個失了魂的老者.為了要找回他的魂,他必須要找先回與祖先有關的連結才能叫魂.不過楊家前代曾有的巨大財富,祖先留下的房產,地產,家具物件都被共產充公分配了,連祖墳都已被扒不知去向.唯一剩下的是一支藏有祖先遺骨的手電筒被失憶的祖父埋藏在某顆樹下.於是他整日拿著鐵鍬在香椿樹街挖寶尋手電筒,香椿樹街的人以為他在尋黃金,於人人加入挖寶運動.直到居民發覺真相,挖掘活動才停止,祖父則被送入治療精神病的醫院井亭醫院長住.保潤受父母之命前去看護祖父.在那裏遇到了花匠的養女仙女,並結識了柳生.他對仙女有意,卻屢吃閉門羹,柳生則是遊戲人間的青年人,是他在醫院的水塔房幫保潤創造與仙女約會的機會,卻反而生出了強姦事件.



 其實以上已經完結了故事.祖父這段提供了小說的企圖.作者蘇童想在物質解放帶來的新時代裡重申精神的滅亡的現況.魂丟掉的豈止是祖父,包括保潤,仙女,柳生,到香椿樹街民,或是井亭醫院裡的人,乃至於台商龐先生都失了魂.從保潤的80塊,仙女的答錄機,邵蘭英的手鐲,鄭老闆的香火廟,30萬的馬勝利,到保潤父親封墓的20塊.無一不是對於金錢渴求的明示或隱含意思.而浪蕩虛無的仙女,終日不知所謂的保潤,荒唐遊戲人間的柳生.到井亭醫院的精神病患鄭老闆,也無一不是對失魂嚴刑狂亂無目標荒謬的諷刺.企圖似乎有點老套,結構也沒有特別創新,所以如果故事本身不夠力難免就弱了,而這本似乎是如此.除了祖父的預設與描寫很到位外,三篇主角的人設都頗薄弱,人生似乎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沒了方向,既沒有來由,也毫無目的,當然也能說是作者刻意要塑造這樣的個性,因為如此彷彿才能與失魂的人連結在一起.但一場貼面舞,還是一場車禍,就要吞食螳螂,勾銷十年的怨恨,有那麼輕鬆寫意嗎?.



 當然也許是我多想了,可能黃雀記只是想訴說命運操弄的無理由,無計畫,無因果並隨時吞噬人生的特性.把它純粹當成是一段通俗的故事.三篇之中,保潤的春天裡,柳生做了黃雀.柳生的秋天裡,仙女反成了黃雀.到了白小姐的夏天,保潤似乎即將成為黃雀,但是當他酒後殺死柳生,香椿樹街的人們卻把罪責指向了仙女,於是他落水早產,然後消失不知所蹤,祖父抱著早產兒紅臉怒嬰回到了井亭醫院的水塔房,在這個關押失魂人的地方,關押人類的兔籠,於是就有了我一開始說的,人人都是蟬,這是蟬記.以上.



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不當行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理財、看世界

showLargeImage.jpg



不當行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理財、看世界(Misbehaving: 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RichardH.Thaler)



   看這一本純粹是基於前一本小說太難讀,先用本商管類書籍緩和一下.即使作者Richard.Thaler剛剛拿下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這本原都不在我預計的書單中.因為行為經濟學裡的內容觀點本來就不是我太認同的領域,不當行為是指不符合理性經濟人的行為與思考狀態,行為經濟學是將心理學融入到經濟學領域構成,所以探究的範圍與傳統經濟學有異,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不符合傳統經濟學思維的不當行為[Misbehaving].



   看完之後,我以為想了解經濟行為學的人還是讀作者的另一本書"贏家的詛咒"(The Winner’s Curse: Paradoxes and Anomalies of Economic Life)要好一點.理由有三,一是本書屬於半自傳,部分內容是作者的經歷未必關於主題,而贏家的詛咒是鎖定探討14種不當行為.其二,這本中譯本從頭到尾竟沒有半個英文字,完全沒有接觸過行為經濟學的人是不可能知道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等名詞的原文,那麼以後碰到不同譯名時該如何連結?第三,行為經濟學領域本身結構鬆散,是建立在批評傳統經濟學上,立論與範圍上不夠完整完善,往往從封閉性實驗的結論出發很容易出問題,這本為兼顧通俗普及性所以簡化了一些結構與推論,想看較完整論述或觀點的人還是看贏家的詛咒較合適.儘管如此,只想初略了解一下行為經濟學的人仍可以速讀的方式快速看一下不當行為,而個人將它列入交易心理的範疇,因為它有大半涉及金融市場與金融交易領域,所以也能提供交易人一些例外思維的啟發.



  上面說個人不完全認同此領域,也說封閉性實驗易出問題.我就先以本書第15章以公平遊戲談公共財中,Thale所設定的實驗例子來說明作者的架設實驗的錯誤與反證傳統經濟學的觀點.Thaler首先引用了Paul Samuelson對於公共財的看法"薩繆爾森證明市場經濟對公共財的提供不足是因為沒有人為之付費的動機,他們也可以不花錢就享用到,經濟學家們除非政府主動介入並提供公共財,透過稅收讓每個國民都負擔一部分,否則公共財的問題無法解決".隨後Thaler建構了一項遊戲,他遊戲的目的是試圖證明Samuelson是錯的,理性經濟人是錯的,他以為人們會願意為公共財付費,且會因此得到更多.實驗找10個陌生人,給每人五張一元紙鈔,然後私下把要捐的錢放進空信封袋裡.遊戲的規則是,他們放進公共信封袋裡的總金額會倍增加一倍,然後所有的錢將被均分給每一個實驗對象.也就是假設一個人捐1美元,實驗人員將會把這筆錢倍增為2美元,再均分給10個人,所以每個人拿到0.2元,也就是一個人捐1元他實際是捐0.8元拿回0.2元.作者Thaler指出"按薩繆爾森的邏輯,經濟理論對公共財遊戲的預測是沒人願意貢獻一分一毫",因為某人捐1元你不捐,你就得0.2元,那你就有5.2元.而你自己捐1元別人都沒捐,等於損失0.8元,你就剩下4.2元,因此基於自私立場當然不可能會捐錢.但是作者以這實驗證明若所有人都將5元全部捐出,每一個人最終都會拿回10元[若一個一毛都不捐,其他9人都捐5元,那麼不捐的人最後能保住5+9=14元,而其他九人每人都保有9元,但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都不捐,每個人就是保住原先的5元,反之,若只有一個人捐5元,其他人都不捐,那捐錢的只能保住1元,其他人每人保住5+1=6元],所以Thaler想證明Sameulson是錯的.他想證明經濟學的自利理性論點也是錯的.但我以為這個實驗恰反而證明Sameulson是對的,自利,理性的論點也是對的.



  首先,請注意遊戲設計,遊戲設計一個人捐1元,實驗人員會把錢倍增為2元,再回頭均分給參與人?WHY?這是甚麼?此地倍增再回饋的意義不就代表的就是種誘因,有哪種公共財可以這樣被假設,有倍增利益的誘因?Sameulson指出公共財因為缺乏誘因,才會沒有私人願意支付.現在提供了倍增誘因,根本脫離了他的主張,要漁民們自建燈塔根本不可能.其二,這個遊戲確實是每個人都捐5元,最後每個人都回拿回10元是最佳策略.但這可不是像Thaler所指是基於人們的善心與無私的奉獻,反而是假設每一個參加者都精確的體會到捐5元是對自己最好的策略,是的,這根本就是賽局的一種.最佳解隱含了兩件事,一是參與者都是理性經濟人,要是沒油這種理性思維,參與者可能會隨機捐1元或低於5元或只會一毛不捐,二他們都是基於自利的角度尋求解答的,而非基於善心才捐出5元.根據以上的說明恰好能證明Samuelson是對的,證明傳統經濟學觀點的正確.以及這是一個對於不當行為完全錯誤失敗的實驗設計.因此當後續Thaler再提出溫哥華附近鄉村的自助菜攤成功的就很難複製在其他地方,台灣就不只一次有人實驗過誠實商店,無人商店,但最後都以賠錢告終.而Thaler也忘了一件事,當他假設參與者捐1元,實驗人員可倍增為2元,現實生活裡,如何憑空增加這1元?這就只讓人想到一句Milton Friedman的老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憑空多出來的1元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我想讀者還不致於太白癡,所以公共財還是需要以政府提供才是唯一解答.



  雖然找到論述上關於技術面的錯誤並不容易,但也不至因此全面否定行為經濟學.根據作者的說法他從事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是為了打破規範經濟學以定理規範的原則,他打算發展以描述經濟學來輔助或取代.而我個人是懷疑同這種描述經濟學的普遍性才沒有那麼同意它屬於經濟學領域.不過,以心理學,行為科學切入金融,商業交易,經濟決策乃至政府政策,確實是種更有效了解影響決策行為的心理因素與各種心理效用作用的方式.當然作者或其他的行為經濟學的研究者的目的可不單純只在挑出傳統經濟學的毛病予以修正,其實他們根本上想推翻傳統經濟學.所以從心理帳戶開始,針對就是效用理論,行為經濟學者發現不是每一分錢在人的心中的地位都是相同的,並藉由心理帳戶的探索找到了稟賦效應,即人們會重視他們已經有的東西,如發現若一筆金錢已被明是存款,那麼它被使用的機會將會降低,藉由這些生活中觀察與實驗來質疑效用理論.而如果他們能顛覆效用理論,自然就能在此之外以心理學行為科學逐步來攻破規範經濟學領域.不過目前的發展就是結構鬆散缺乏一體適用的絕對理論或發法,還陷在個案與封閉性實驗裡,是以讀者即使看了這些所有的不當行為,應該還是只能作為原來經濟學的輔助,或是逸趣,很難當做主體.但是,在Thaler的論述裡行為科學在於金融市場中所發現的心理因素確實能夠提供個別決策者參考.比如人有規避損失的自然傾向.會因為害怕風險而喪失其實只是低風險但有報酬的投資,又比如人有賭場營利效應,當交易賺錢時比較容易誤入高風險的投資,因為賺錢時會以為後來參與高風險投資即使賠錢也是輸莊家的錢而不是自己的錢的錯覺,而翻本效應又容易讓一個已經損失的交易人不理性的孤注一擲,狹窄框架則容易讓人忽視長期效果而被懼怕損失的心理所制約.在金融交易這塊是本書寫的最合實際世界的部分,Thaler一方面寫了封閉型基金的套利而大讚行為經濟學的眼光,卻也沒有因為行為經濟學者曾正確預言房市危機的可能而給予高評價,他很清楚的知道Robert Shiller的警告還是提前了兩年,如果依建言執行部位不是損失了賺錢的機會就是早就在下跌前就提早放空破產了.單論這點我以為他對金融交易的時效重要上掌握得很好,不是意識形態盲目者.



  除了以上這些,Thaler將行為經濟學的思維引入NFL美式足球球隊的選秀策略,並實際與球隊管理階層合作找尋最有利的選秀策略,並以荷蘭猜謎遊戲的例子試圖擴大行為科學適用決策的範圍,而作者自己更身體力行的加入英國保守黨所創的行為洞察組織,參與美國退休儲蓄計畫.都是更進一步的想將行為科學融入到政府政策決策裡,Thaler甚至挑戰Posner,試圖把行為科學加入到法律經濟學中,試圖創造行為法律經濟學,由此可以知道這票行為經濟學者的企圖,除了挑戰傳統論述經濟外也想在國計民生的政策決定上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不論認不認同行為經濟學的觀點,這種往卓越前進挑戰權威論述的心態與執行力應該值得推崇.以上.



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

西夏旅館

showLargeImageRPLIZVKY.jpg



西夏旅館(駱以軍)



  如果白話文小說也有看不太懂的,這本即便不排第一也應排前三吧,當然看得數量不夠多這樣說可能略嫌武斷.但難懂是事實.所以原也不確定該如何切入主題,讀完了似又沒有看完.只是出來看到電視正播著介紹河南鄧州的台灣村.說是三百多年前有幾個台灣原住民隨著鄭成功部將黃廷到鄧州屯墾,後就在那裏定居下來.雖然節目的導向是涉及十三代後世來台尋祖成功的連結.但實際上那些操著河南當地土語的後人,完完全全已與當地人無異,連姓氏都已經漢化.哪裡還有一點南島痕跡.除了願意相信那些政治語言的人,在那個範圍外,我們看臺灣村正如這本西夏旅館所想表達的一部分狀態,入漢?,脫漢入胡?尷尬碎亂的是兩者皆非的夢境,神怪,謊言的交錯渾沌.



   既然說看不太懂,但這樣也得寫一篇心得,那應該是夠假的.但事實上這本難懂的倒不是它的某些視角觀點.而是,似乎它沒有一個線性化的情節.以至於似乎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我們稱之為故事的東西.沒有故事?又似乎不是那麼一回事.但劇情是在解剖切割重組,加上魔幻的超現實場景,兼之混在其間的第一與第三人稱交錯,往往會讓人讀不聽現在究竟是誰在說話.紊亂,龐雜,宛如一個精神病患思續分裂不斷的連結不同的場景,時間,空間,蒙太奇.在這種情況下,不是讀不通及早放棄,就是似我這般斷續的連接著,然後看到迷亂處再重頭速讀一次到塞車的地方,懵懵懂懂的讀完又似未完.



   圖尼克的祖父是一個在寧夏從事鐵路測量的官員.國共內戰時經由陝甘迂迴進入青康藏高原躲避共軍追擊.棄車步行穿越高原,歷經千難萬苦,途中圖尼克的祖父遺棄了他兒子,讓他一個人在高山寒雪中獨自求生.圖尼克的父親在艱難環境下穿行於彌佈各種神話傳說的神山聖湖間.恍惚之間似乎受到某種指引順利追上圖尼克的祖父.然後他們經由緬甸抵達印度,在那裏生活了下來.圖尼克的祖父開了家染整廠,生活逐步安定,他因此成為僑界重要的領導人.他們父子兩人都經常光顧某娼妓母女的母親,這對母女也是逃避國共戰爭逃到印度的.擔心兒子迷戀娼妓女兒,圖尼克的父親被送到台灣讀書.他進入師範大學,畢業後前往台東的一家靠近漁港的中學任教.



   寧夏曾是古黨項人的根據地.黨項羌族自李繼遷起逐步躍上檯面,以一遊牧民族的姿態崛起,雖然如此,自唐末到宋始終臣服於中華.直到雄才大略的李元昊出現,整軍經武四向出擊擴張,大敗宋,遼,金,因此成了當時中國西北地區的一霸,甚至於後來成吉思汗攻打西夏興慶府,也被射於馬下亡.除了武功,李元昊也獎勵文化翻譯佛經,並找人花了三年時間以漢字為基礎創出西夏文字.但是遊牧民族有他的軟肋.隨著戰事燒殺姦淫擄掠形成了特別的親族關係.李元昊是個英主,但他的妻子們則是屢屢帶來危難的源頭,他遭遇幾次危害政權的叛變不是來自妻的母族,就是兒子的母舅,這種歷史的不得已讓李元昊成了幾次冷酷的殺妻者,但他仍然需要這些女人這些妻兒才能讓他的國祚延續.後來蒙古大軍再次攻取西夏,有了成吉思汗的前鑑,毫不留情的蒙古軍隊不但滅了西夏,還趕盡殺絕幾乎消滅了黨項全部的人.小說裡有著這麼一隻僥倖逃脫的西夏士兵小隊沿著吐蕃進入青藏迷失在大山深雪中,他們沿途經過了一些吐蕃部落,在恐懼不信任與天性陰騭交錯的殘忍屠殺裡,他們常常殺了部落青壯男力,僅留下部落老人,並以當地的婦女做自己的禁臠與其繁衍後事.就這樣他們一直流亡迷失於山中找不到出路.他們中有一位幼時曾見過李元昊年紀200多歲的老人有一天在混沌中碰到一個小孩,而這個小孩是一家旅館裡的住客.



    圖尼克的老婆過世了.妻子的過世引發圖尼克憂鬱恐慌,乃至於精神渙散迷離,他以為是自己殺了妻子.他以為沒了妻子他就失去了可以生根的可能,何以如此呢?原來圖尼克的祖父在寧夏從事鐵路測繪時,發現自己的樣貌頗有當地人的姿態.他以為自己的先祖必然是黨項人的後裔.受此影響,圖尼克的父親曾根據外國人的著述以西夏文寫下了"如煙消逝的二百年帝國"小說一本.所以圖尼克以為自己正是李元昊的後繼者.但是在現實生活裡,圖尼克是一個生活在台灣的外省人第二代,他認為只有透過婚配繁衍子嗣才有可能進入當地的漢人世界,否則將一輩子被孤立於外.妻子的死亡,正引出了這種潛藏的焦慮,不幸是外頭的世界此時正高喊著"中國豬滾出去",沒有出路的他只能逃,逃到了一家叫西夏的旅館,這家西夏旅館裡的住客多數都與圖尼克有相同的戰亂逃亡胡人背景,偶爾旅館大廳,酒吧,商店街,pub能夠出現一些有影響力的漢人,雖有建物隔閡,但圖尼克可以知道旅館裡每一個人的背景與故事,當然他也遇上了那個小孩.



    夢境對夢境,迷離愈迷離.西夏對中華民國,黨項對外省人."如煙消逝的二百年帝國"豈不暗喻中華民國的滅亡與外省人的滅族.而生為一個外省人的圖尼克無進入漢族,只能滾出去,那脫漢入胡的胡又在哪裡?這是一種身分追尋的書寫.也是大膽挑釁的自問.從流亡者自創自以為的根源,到異國他鄉自建魔幻的神偶遙祭追思幻想,到將這種完全依托神話故事般建立的國家,家族框架造夢的延續.所以這一座西夏旅館在小說裡可能真有其物,也可能不過是圖尼克思想混亂下幻想的產物,是以他可以一個房間接著一個房間的透視,了解,揶揄,或是抗拒.彷彿那個蔣氏政權創造出一種詭異又壯大的美夢透過他的跟隨著把夢延續,直到圖尼克以為自己如李元昊殺妻了,他要找回妻子,找尋妻子的過程中讓他重新的認識了自己夢境創造者的過往,也想到了西夏的故事.也透過了孩子連結了西夏老者.但這樣的夢還要再交給孩子嗎?於是乎,他的先祖在西北建鐵路,他的同輩李雙全在南台灣搞鐵軌出軌殺妻.小說以建鐵路表示DNA的融入,而拆軌則反是,不過正因為拆軌,才發現那些姦淫,亂倫,雜交,殺戮才是種族繁衍與消逝的必然,所以脫漢入胡要問胡在哪裡?也同時問了漢在哪裡?.



    版權頁上寫的是2008年9月初版,相比當時出版關於1949年大逃亡的大批書寫中,別的書都在談從哪來,怎麼來.這小說卻提出了去哪裡的質問?若不是因為太難讀懂,很難推薦給別人看,實在是一本執得讓人花時間思考想想的書籍.至於為什麼寫成這樣散亂跳接,各種囈語,垃圾話或是完全不解其義是令我困惑的.也許這是作者駱以軍的風格,可惜我還沒看過他的其他作品,不知真確否,也可能就像我猜的圖尼克根本就是已經瘋了,精神失常了,所以所有的內容寫成這樣難懂就有解了.但這也只是我的猜測,畢竟自己的程度想像就只能走到這裡.甚至我以上重新編寫故事的線性敘述也是錯的,是個人無意義的連結也說不定.因此書最末一章圖尼克造字,想到了西夏文字,衍自於漢字卻又形成非漢字且ˋ具有現代性的文字型態.這裡的現代性就是自造自解排除或遺忘了它原有的DNA.從文字到種族.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