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

showLargeImage.jpg



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The Second year of JIANFENG:An Alernative History of Nes China,陳冠中)



  蔣經國,字建豐,1978年首次出任總統,因此建豐二年是直指1979年,而採用古代皇帝紀元的方式當書名,多少有暗喻專制的意思.為什麼要用建豐二年,而不是建豐元年,建豐三年?因為當年發生了一件影響島內民主發展的關鍵事件,美麗島事件.1979年12月10日.



 以上簡單的說明看來,以為這是本禁忌書籍,但用腳底板想也知道不可能,現在哪還有甚麼禁忌?,不過這是從我們的角度,這本書在對岸是禁書.書完全沒有直接指名任何一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或是以共產黨為目標進行批評,但它還是被禁了.建豐二年是一本架.空歷史小說.架空歷史小說並非歷史小說,相反的,架空歷史寫的就是虛構的歷史故事.但為什麼虛構的歷史小說,又隱指蔣經國專制會被中國禁呢?因為這本小說非但不是批評蔣經國與國民黨的專制統治,反而是一種緬懷與推崇.當然光憑如此是不足以被禁的.



  妙就妙在作者陳冠中架空了歷史,他假設1949年的國共戰爭是國民黨戰勝,共產黨高層不是被逮就是逃到俄羅斯,成功逃出者隨後卻又被史達林流放到克里米亞半島.而後中華民國以南京為首都展開新的架空歷史.但所謂新的架空歷史就是完全複製真實世界裡台灣在1949到1979年的歷史.蔣介石在南京一樣五連任總統,國民黨一黨專政,一樣以黨領政領軍,以各類特務機構或黑機關來監控其他政黨或人民,政治上是專制獨裁軍事控制.一樣的進行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一樣的以發展經濟為現實要務,設立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發展輕工業進口替代,鼓勵出口,經濟方面有大幅成長並重視自由市場價值.蔣介石一樣培養他的兒子蔣經國繼承他的位子,國民黨是唯一的執政黨.在陳冠中架空的歷史裡就是蔣介石贏得國共內戰後,把中國治理的跟台灣過去政治與經濟發展結果完全一樣.經濟高速成長,但民主制度受到壓制.簡單說作者並不完全否定這種"開明專制'的統治方式,雖然沒有民主,但起碼在經濟發展有成果,技術官僚大幅增加,人民教育水準提高.政治自由上雖有限制,但是能夠維持基本國家法治與經濟的運行.小說內容光是如此應該也不足以被禁.



  重點來了,真實世界裡台灣在1979年發生美麗島事件,應該算是台灣民主重要的里程碑.這本架空歷史小說是以1979年12月10日位在北平的美麗台客情食堂召開的民主人士集會開始.小說裡這場集會的邀請發起人是叫胡平.胡平是甚麼人?恰好現實世界裡有一位叫胡平的人在1979年投入北京西單民主牆運動,這位胡平後來到美國唸書,投入到中國之春,北京之春等雜誌的編務,是一個反對北京共黨政權的異議人士.一個叫美麗的台籍女士因為跟著先生到北平唸書所以開了家台菜餐館,而一個叫胡平的人召集了中國各地的民主人士要到這家台菜館吃台菜並集會討論國民黨與蔣經國專制統治的問題.這豈不是暗喻台灣的民主口味被湖平等吃下並延續的意思.所以表面上是批評國民黨與蔣經國,實際上罵的卻是另一批人.你說這書能不引起敏感嗎?最近連鏘鏘三人行這種軟性微突破的電視節目都被叫停下課了,何況這本簡直都已經是明示暗喻分不清的架空小說,在1979年共產黨在經濟發展的成績上遠遠落後於國民黨,但國民黨還要被民主風潮所襲擊而必須有所改動甚至下台一鞠躬.那麼今日的共產黨即使經濟改革成績空前是否也該來那麼一場屬於他們的美麗島事件?



  這本小說是以個人小傳的方式來構成.七篇七個人的小傳.分別是東蓀,立人,慶豐,浩雲,平晉,樹森與歐梵,麥師奶與麥阿斗.除了最後一組麥師奶與麥阿斗是虛構人物外.其他在現實世界裡都真有其人.從美麗台客風情食堂開始,這本小說有一個基調,就是它以鼓吹台灣制度與經歷在中國複製為根本,不論是經濟上或是政治上皆同.事實上中國正是部分的複製了台灣的經濟經驗才有今日的發展.而這本小說便想從政治切入.它一面的以張東蓀與孫立人的過往來痛陳蔣介石到蔣經國在政治治理上的獨裁殘忍與狹隘心態,卻也藉著蔣慶豐與平措晉旺來歌頌國民黨曾經的經濟發展與少數民族自治上的成績,至於董浩雲篇則暗示著經濟發展中個人企業經營與官方資本的曖昧性,間接指出著政商勾結的黑影.至於鄭樹森與李歐梵篇對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奇想表面上是文學內容與形式的探索,實際上意味著中國強大後所帶來的文化全球效應.至於麥師奶與麥阿斗則是這本小說中唯一虛構的人物,找不到同名的歷史對應者,也是小說裡唯二的小人物,意味著小人物的生活需求,小人物對於歷史印象感知都是片段畫面的連結,並不能如麥阿斗的電影特效從子彈發射後一路到抵達目標完全連續部漏掉任何一閃即逝的片段.也意味著普通人對歷史了解的殘缺不堪的真實性,而歷史的這些發展與他們的悲歡離合關係未必在他們所能見到的鏡頭裡.



  這小說的遊戲是架空歷史,目標也很明確,是本有點意思的小玩意.但若論到內容,個人以為大量拼貼的歷史文獻語調似乎降低它的創作性.比如立人那篇,絕大多數的關於孫立人生平的敘述內容與我以前看過介紹孫立人將軍的傳記書籍內容幾乎一致.建豐那篇更是如此.是以這本小說它的企圖比它的實踐要更超越一點.但這樣就稍微流於網路"酸"性文章,小說的結局也與台灣歷史事件完全一致.看起來是個開放的結果,因為被抓捕之後可能如台灣入後的發展也可能再生出另一個六四,因為時代隨時在變,或許再晚個幾年,作者不會完全這樣以台灣為尊來寫吧.書開頭王德威寫的不知算是序文或介紹文裡寫得好,他說這慶豐二年12月10日代表陳冠中小說對台灣的禮敬,因為台灣的民主人士早已改換身分在朝執政,而中國的民主人士或被關,被殺,被流亡放海外.不過王德威也客氣的指出這些年台灣當代文壇似乎馴順了些,缺少大開大闔之作.還暗指唯一值得稱讚作品是外來的.我個人以為時代的荒謬是本地作家現在雖然能夠大膽自由無顧忌地寫出1967年代的獨裁專制與各類恐怖悲慘事件,卻反而不能或不敢對於2007年出現的新世紀貪汙總統與此前此後所出現的各種不合民主怪現象,或對荒謬的法律判決提出質疑或創作,甚至反而正是這些怪現象的來源.王德威沒有直指的話,應該就是本地民主在倒退,此外就是創作者或許沒有全面依附政黨,但他們懼怕政治,政黨,而這些政黨還是些所謂的民主政黨,所以才更顯時代的荒謬.作者陳冠中是香港人,他可能以為本地的民主已經足夠當指標了,但是我們在其中的人體會到的可能又與他完全不同.以上.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秦腔

s3700923.jpg



秦腔(賈平凹)



    近年底來看幾本小說,賈平凹"秦腔",陳冠中"建豐二年",駱以軍"西夏旅館",蘇童"黃雀計",李永平"大河盡頭",白先勇的"台北人",甘耀明的"邦查女孩".其中黃雀記,建豐二年,台北人較短,其餘都算大長篇,所以不會一口氣連續看下來,中間會穿插一些其他類書籍緩和.



    經濟部日前公布違章工廠地取得用地申請辦法.一般農地將可變更為丁等建築用地,而特殊農地若變更為一般農地也能比照辦理.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工業問題,為當前的違章工廠取得合法出路.但是從本質上來說,這卻是一個農業問題.它主要為現有近700家的農地違建工廠解套,不過新法也相對為更多工廠移到農地提供誘因,畢竟農地較工業園區土地便宜.如果照此發展,島內將面臨農地面積縮減.農業產量與農業人口將隨之減少,但這是問題嗎?事實上自1997年起,政府每年支出100億提供給休耕的農民補助,獎勵他們休耕,目前已經有超過20萬公頃的農地是處在長期休耕狀態,咱們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成左右.不耕作,農民要做甚麼?那些土地要做什麼?農地的繼承人要做什麼?這就成了經濟問題,農業問題,也引發社會問題,最後甚至會是文化問題,然後又衍生為世代問題的爭議.



   單純的一本小說"秦腔"的心得,也會以這麼枯燥乏味的新聞當開端!?這是因為相比起來,本地作品對這類問題處理很公式.反正資本主義不是好東西,各種病灶或問題都賴它,往它身上栽就是了,寫作路徑只剩如此.秦腔寫的就是類似於農地解放的問題.只不過它談得更多更大些,從農業生活型態轉換到現代工業社會,從傳統戲曲秦腔直接被現代流行歌曲擊垮,到各種傳統的觀念,制度,生活,乃至個人思維面對新時代帶來新花樣所替代衝擊下的各種光怪陸離問題,怪象,從大家庭結構與關係的崩解到集體制度的碎裂,到政治體系的統治問題,一切的一切.



  仁義禮智是什麼?在秦腔裡那是夏天仁,夏天義,夏天禮,夏天智四兄弟.這四人組成的夏家是陝西一個叫春風街的小村裡的大家族.因為連續兩代都任職村書記,主任,所以算是村里的頭面家族,鄉里農民不只將他們當做村幹部,還會把他們當尊長,族長班敬重.除了配合國家政策需要聽村領導的話,生活裡的各種迷惑也需要尊族長的建議.秦腔以夏家作為農村生活,傳統觀念的主角縮影,來看經濟改革開放後農村的變化,這本小說看似沒有甚麼,吃喝拉撒喜怒哀樂的流水生活日記裡反映了農村的裂解,隨著四兄弟的逐步過世,這也暗喻了仁義禮智全部消亡,隱藏了對傳統價值逝去的喟嘆.



  有農地為何不耕作?最簡單的答案就是賺不到錢.一個幾乎全員從事農業生產的地區,受到外部變動的影響,受著這種外部吸引力,有的人去了外地從事非農業工作,或打小工,或倒賣貨物,或是乾脆偷搶拐騙,或出賣肉體維生.而留在小村裡則有部份的人開著小店,或承包原有鄉村集體企業或土地.小說情節不複雜,故事正是夏家變遷的歷史,而夏家就是了清風街就是中國現代農村的象徵,農村劇變的縮影.秦腔以瘋子張引生做為第一人稱,深刻而詳實粗放的地描繪清風街的農村生活與村民們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小說的劇情在荒誕無稽中透露著深沉悲涼,,平實的語言還原了一個時代的農村史,捕捉到農村轉型的變化,赤裸裸凸顯農村原生態被城市化沖擊後的扭曲,寫出了中國農村發生的千年未有的巨大變化,而貫穿全書的除了瘋子引生的奇怪異想外,就是不間斷的秦腔段子.



   秦腔裡主要描寫的是農民雞零狗碎的煩惱生活的日子,從枝微末節,雞毛蒜皮的日常事切入,而看似日常瑣碎的素描也透露出一種堅韌和淡定,也存在著滿滿的隱喻.農村生活枯燥無聊,除了長時間的耕種,其他時間就是打打麻將,喝個酩酊抽幾支菸,或是找鄰家女人偷情.商業不發達,三角債很平常.沒有經濟活動就已互相幫忙的替工進行.你需要蓋房我來幫忙砌磚上樑,等下次我有需要你也能來幫忙,人情經濟提袋貨幣經濟,有多的娛樂就是唱秦腔,婚喪喜慶要秦腔,秦腔就是生活.你要正因為賈平凹對農村生活的細膩詳細描寫,描繪出一幅巨大的農村人物原生態風情畫,給讀者完完全全地展示出農村的真實面,反映了當下中國農村的面貌和變遷. 賈平凹透過夏家父子間的價值矛盾,表現出農村在市場經濟,商業文明的衝擊下而逐漸出現的道德淪喪.原來的農民是淳樸的,但經濟利益為先的觀念進入農村後,連父子關係都成了著利益關係的計算.夏天義五個兒子對夏天義忤逆,為了經濟利益,連孝順父親都根據利益而斤斤計算.他老婆不小心打破了小兒子的三個碗,而小兒子竟然大喊大叫的抗議"說好五個兒子一起贍養爹娘的,憑啥就打爛我家的碗,這些損失憑啥就我一家出".小說裡充滿著無數這類的橋段,反映了傳統價值的消逝.不過與此對比的是作者輔以大量農村風俗現象.如趙宏聲的對聯,夏天智,白雪,甚至人都能來上一段的秦腔段子,葬禮習俗,婚禮儀式.透過無明顯故事大量鋪排日常片段式向讀者展示出當代中國農村的文化社會風情變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化的進程也讓農村發生了前逤未有的變化.農耕方式已不再滿足新社會的發展,於是商業經濟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小農經濟,這讓原來鄉村生活的形態分崩離析.鄉土文化與城市文明的對抗,商業與農業間的矛盾是整部小說表現出來的主題,同時也隨著經濟而進一步影響了政治權力的發展.夏天義是清風街退休的老主任,一個典型的傳統農民代表.他擔任村主任時,帶領村民修路開荒,為清風街2摘下了貧困帽子.而退休後,他也一直維護著農耕經濟.從這看來,他是傳統農耕文化的守護者,也是作者塑造的土地意識的代表性人物.另一方面,他一切為集體著想,大公無私,從而樹立了一個高尚的農民人格,則符合主旋律的政治意識典型. 夏天義是清風街村民心中敬重的長者,他的權威一方面來自政治權力,另一方面來自於他對土地的珍視.但當商業經濟的發展,對農耕經濟造成衝擊,出於對農地的維護,他便成為反對過度商業經濟的代表.他的反對者就是他姪子夏君亭的商業改革.夏君亭是新的村書記,主張興建農貿市場,農地外包.夏天義為了維護農地經濟而不惜與侄子反目,獨自帶著瘋子引生和孫子啞巴到七里溝淤地,為清風街人們開拓新農地.另外一條線則是夏天智,他是個秦腔的愛好者,對流行歌曲無感,時不時就在村裡的高音喇叭裡播放秦腔段子,也讓自己的大兒子夏風娶了秦腔女演員白雪.秦風做為春風街最具名聲的知識份子,在省府裡任職.娶了秦腔藝人也有個愛唱秦腔的父親,但秦腔只是夏風的政治工具.他骨子裡其實並不喜歡這種傳統戲曲,白雪秦腔唱得好,人漂亮,性格也很好,她與秦腔是一種理想農村生活的代表,.而夏風卻是新一代商業文化的代言人,因此他們的結合意味著農業經濟與商業經濟的關係糾結.而兩人生下畸形的嬰兒,加上白雪被拋棄,都暗示著農耕經濟與商業經濟的不可調和性,並預示著農村文化最終的結局.



   夏天義對土地執著,有傳統農耕文化思想觀念.思想觀念使他執著的守護自己熱愛的土地,反對以犧牲農耕轉變新型商業化.但是他個人的能力無法阻擋現代化發展的潮流,面對著農村人口的流失,他只能以鄉愿的心態採取抵抗.夏君亭代表著新時代的潮流,有先進思想的改革者.他接替夏天義的位置後,力排眾議甚至不擇手段的建立了區域市場集散地,為了清風街帶新的發展機會,老百姓有錢了,村里收的租金和管理費也多了,新市場成了清風街的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不過他確實也帶來了對清風街農耕經濟的侵蝕.秦腔在此表現的是一種無奈和仿徨.熱愛土地而又無法守住土地,一步步從土地出走的農民成了迷失的一群人.      



    時代變動有多大呢?以前人說"沒吃過豬肉,難道沒看過豬走路?",但今天沒吃過豬肉的可能比看過豬走路的人還少.原來的話雖還能用,但已經失去創造它的社會.剛才在電視上看到以前的同事在主持介紹汽車的節目,感覺雖有點怪.但在這個爆料公社取代路透社,法新社,美聯社成為新聞主要來源,經長財長還不如"館長"更為人知的年代,不播報新聞改介紹汽車也似乎才有前途.我在本書末看到作者註明在2003年已經寫完初稿,但竟然又在花了近兩年修改成第二,甚至第三稿才完成這本近45萬字的小說,相比現在流行5分鐘看完一部電影介紹,不知道寫作這種行業以後的面貌會如何?不知會不會作家也跑去介紹汽車了?以上.



2017年9月11日 星期一

古蘭似海:用生活見證伊斯蘭聖典的真諦

showLargeImage.jpg



古蘭似海:用生活見證伊斯蘭聖典的真諦(If the Oceans Were Ink: An Unlikely Friendship and a Journey to the Heart of the Quran,Carla Power)



   當葡萄牙人繞過好望角抵達印度西岸之初,他們以為那裡的印度教徒就是尋找中的東方基督教徒,很長一段時間,他們都認為對方有與他們一致的宗教理解,試圖以教宗之命來聯合對方共同對抗伊斯蘭教徒,直到後來才發現是自己誤解.其實在那之前,歐洲人是不太清楚東方有一個印度教存在的,更別說對於異教教義的理解.



   "假如以海水為墨汁,來記載我的主的言辭,那麼,海水必當用盡,而我的主的言辭尚未窮盡,即便以等量的水補充之.",以上這段節錄自古蘭經(Quran)第十八章.本書的中文書名"古蘭似海"大概就是這麼來的.但讀完這本書,可以說書名是對的,也能說是錯的.正如葡萄牙人的自以為,如果我們採取以理解基督,佛教的經典的方式來看古蘭經可能陷入個人理解上的偏見,雖然我們也能以寬闊之名來解釋,但那可能並不是原教原典的本意.古海似蘭是以一名無宗教信仰的記者Carla Power與他的朋友Mohammad Akram Nadwi以一年的時間學習古蘭經的紀錄.包括對於經文理解的不解處的澄清,見解歧異處的爭辯,或是對於不能同意處的各種說法看法.Mohammad Akram Nadwi是一位印度裔的伊斯蘭教徒,也是一位在牛津大學開設伊斯蘭課程的教師,同時也是伊斯蘭教裡有權力能力講解古蘭經,聖訓,先知言行的謝赫.Power雖是美國人,但幼時隨父母遷徙於阿富汗,伊朗,埃及等地,而Akram則是一位在印度長大後移居英國生活的穆斯林.因此除了那些對於古蘭經的討論與辯解外,書籍中也穿插這兩人經歷或觀察的本國與跨國穆斯林生活經驗,使本書除了在經文探討外,還增添對於伊斯蘭實際底層社會的了解.所以這本書的目的無非是想藉由一些穆斯林的生活實況與古蘭經文間交叉應證來澄清外界對於伊斯蘭世界刻板固定印象的誤解與認知.



   個人認為這本書的目的是好的.但我以為作者Calra以世俗性,現代性,科學性,人性,人權等角度試圖引導謝赫的言辭或經歷來呈現或包裝古蘭經的寬闊包容性世界性予世人,恰落入操控原典意旨的盲區.他想解決某些問題,卻沒想到解決的方式本身就是當前問題的根源,在他的眼中,他可能以為只有聖戰組織,基地組織,伊斯蘭國等那些極端份子曲解或某種超譯古蘭經的詮釋是錯的,有問題,邪惡的.他以為他個人所秉持的那些已經普遍化被認知的從歐美為起點的現代性,人權,人性為善的觀點融入解釋古然經中是從善行善性出發是對的好的,殊不知,他以為的善與那些極端份子以為的善可能根本上不同,甚至毫不相干.他欠缺的正是對於極端主義論證的觀察與辯證,他以為只要能以寬容性解釋,讓世人認為伊斯蘭的原教旨是寬容適合於全世界即可.很明顯,這種想法是人文的,但也是單純的.一廂情願的.因為在伊斯蘭傳統保守者眼中Calra以為的種種善觀點可能只是西方觀點,可能又會視為是西方觀點再次以另一種包裝手法試圖侵略,從原先對土地,資源,政治的侵占,這次甚至入侵宗教典籍的解釋上.一如葡萄牙人的印度教初體驗.因此即使他拉上Akram與倫敦一些伊斯蘭開明移民者的說法與觀點,從南亞或西亞社會的角度可能根本不會得到認同,雖然我同意寬容世俗化解釋經文能招來歐美西方社會的一些認同者,或解釋一些誤會,但要創造宗教見解一致的解釋以致於能有所改變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其次,關於經文.有以本書為主的開明化,現代化,乃至略顯世俗化的解釋,比如伊斯蘭教徒可以打老婆,娶多妻,反同性戀,都被謝赫Akram以偷換概念的方式嫁接了某些前提,比如怎樣的情況可以動手打老婆,娶多妻來解釋,看似是勉強能被自我解釋,但恐怕很難通過西方開明社會的界線,而Akram以伊斯蘭地區的文化長期以來凌駕掌控了古蘭經的解釋方向,是伊斯蘭社會對宗教對先知虔敬表層現象的淪陷,他認為這是有問題的,不好的.所以他表示那些被西方視為有問題的經文解釋不是先知的原意,而是在伊斯蘭國家統治者為了權力需要置入到經文解釋裡.所以Akram解釋並非古蘭經歧視女性,而是阿拉伯社會在先知降臨之前就存在歧視女性的習慣與文化存在,權力承接者只是讓這種習俗融入到宗教經文中,這非原典的意旨.所以他以為西方在後911起對於伊斯蘭教的憤恨與認知,不該被認為是從宗教典籍導引的而至西方社會敵視穆斯林,他以為那些引起仇恨的行為都是那些有權者利用解釋經文是徒達成目的手段.但個人以為,這樣的解釋或能對一些平和理性者產生影響,但恐怕很難睡說服多數人,畢竟現實生活裡世界比以往以縮小很多,女性不能單獨到沙烏地阿拉伯旅行,甚至不能單獨上街,新聞裡常有穆斯林女性被亂石砸死,或隨意的以不貞被處刑的事件,絕非開明解經者以先知基於保護女性的立場才設立或講述那些關於婦女的經文能說服大眾.更重要的一點是看這本古蘭似海的讀者應該多數都非教徒,甚至完全沒有讀過古蘭經,藉著Calra提供的一些片段來呈現宗教的芬芳是不錯的,但是全古蘭經的內容都是如此嗎?難道極端主義的恐怖份子都毫無來由就能輕易成為那些令人顫慄的人肉炸彈?純粹以他們被人為操控洗腦來說明夠說服世人嗎?恐怖份子不讀經文嗎?選擇性的摘錄能讓人初解教意是好事,然而那將失去自行觀察全貌的可能,因為非教徒又看過古蘭經全譯文的人可能得到的感想與Calra與Akram想的可能並不一樣,個人以為甚至是會得到完全相反的宗教認知,因為裡面的某些恐怖段落對非信徒來說很嚇人.



   不過這本古蘭似海有一個觀察點是精確的.極端教義與組織出現的問題根源便在這裡,即是政治問題.Akram與Clara從分析那些參與聖戰組織的成員背景上,看到這樣的現象.就是這些人大多都受西方高等教育,了解西方的技術,科學,文化等優勢.與其說他們仇視西方,還不如說他們嫉妒西方,從骨子他們也想像美國西歐一樣擁有主宰世界的能力,從資本,科技,武力,權力,到土地無所不包.只不過他們想的是用伊斯蘭為主體的世界模式.而啟發他們開動這種模式的不是別人,當然也不是古蘭經,正是西方自己,古蘭經不過是做了這些人的一塊踏板而已.我認為作者點出了關鍵,也在這部分做了不錯的觀察表述,很值得讚許.只是這部分不是他原來寫作這本書的主要目標,所以也沒法成為書籍的主體.至於書籍的主體,除了對於經文辯解的互動外,可以透過穆斯林Akram家族在牛津與印度兩地家庭生活裡的差異與變動來看出在古蘭經文下會創造出如何不同的文化與家庭差異.或許也算是這本書的重點吧.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