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決斷的演算:預測、分析與好決定的11堂邏輯課

showLargeImage.jpg



決斷的演算:預測、分析與好決定的11堂邏輯課(Algorithms to Live By: The Computer Science of Human Decisions,Brian Christian &   Tom Griffiths)



   軟體公司Evernote執行長Phil Libin為了讓員工多休假,提出1000美元的獎金來鼓勵主動休假的員工.這看來似乎是好的,但是考慮到個別員工私人利益的角度,從囚徒困境的角度切入,員工最好的選擇應該是都不請假.因為休假固然誘人,但比起其他因素如公司長官的評價與前途,可能主動休假就不是個人好選擇,於是在有人不請假下,彼此攀比的結果可能就是大家都不請假(這點類似辦公室員工下班總是不準點,明明沒事可下班卻還要讓老闆看到人還在,員工之間的關係也類似囚徒困境),因為個人的選擇絕對是從己利考量.在這種情況下,Libin該如何達到他的目的呢?正確的手段不是可能不是胡蘿蔔而是棒子,不是給獎金而是規定最低休假天數,強迫員工休假.相同的,法定一例一休是為了解決勞動者過勞問題,強迫休假應該能達到施政者的目的,但為何它在勞動者的評價卻不高?那是因為當前勞動者面臨的問題不是單純的過勞而已,而是勞動者過勞且收入低,且勞動者同時面對兩問題時可能更在意收入過低勝於過勞,於是當一例一休可以休假卻又降低收入時,它自然不會受到歡迎.單純的強迫方式在這裡又變成不是好的解決問題方式.



  尋求以上所述解決問題的解答未必困難,而所謂的答案也未必是最對最好的,因為相關的條件略有變動,答案就會完全不一樣,何況我們可能只是把問題簡化成個人最直覺的想法來想未必是真實問題所在.因此比起尋求解答,也許把真正的問題弄清楚可能才是最難的.當然有些問題並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在某些時空的限制下也不可能找到最佳解,而是當時的最適解.這本書副標The Computer Science of  Human Decision它表明只是探討以電腦科學能提供的答案.而電腦提供給決策問題的解決方案就是演算法



  看到演算法或以為這本書會鑽進演算法計算的技術細節裡,其實並非如此.固然它需要講述一些演算法的基本算法邏輯思維或數學導式.但本書主要的重心應該是在於對於決策問題的釐清上,主要是以生活面可能遇到的問題為例來說明.比如我們開頭所提的員工休假是一種賽局理論的問題,但同時也涉及遞迴,與最佳停止的問題.為什麼一個賽局理論囚徒困境最後還會涉及遞迴,最佳停止的問題.兩位作者Christian與Griffiths將賽局與囚徒困境解釋成我猜測你會怎麼想來決定怎麼做而我在猜測你會怎麼作的基礎上來決定我該怎麼做.換成文字有點繞口,其實就是我以為你可能的做法來決定我自己怎麼做,但同時你也會猜測我的做法來決定你自己怎麼做,於是就形成雙方之間的無限遞迴狀態,而就需要一個最佳停止原則來決定遞迴何時該結束.作者正是以舉例生活中會碰到的問題,比如拍賣來講述這種賽局理論,囚徒困境,遞迴狀態,最佳停止法,書的目的倒不在提供讀者一個怎樣的標準答案,而是讓讀者學習如何拆除問題的旁支直接面對問題核心,這算是本書的優點,比較類似於演算法下漫談,對於沒有Computer Science或計量,數學,統計背景的人也能輕鬆的學習到一些演算法的觀念,同時學習到某些已經被成熟發展能解決人類問題的演算法與它的解法理念.



   有優點自然有缺點,這本書缺乏對於實體解決問題的演算,對於進階需求的人是不足的.包括排程,路徑規劃,隨機性裡的蒙地卡羅法,甚至線性規劃等都使以前在商管學院裡的作業研究或數量方法這兩種課程裡會見到的課題.但差異很大的是學校課程裡太重視計算,很多人修完課卻不知道那些計算要用到生活中的哪裡?而這本書的寫作方向恰好彌補了這個面向的一部分.其實是很值得推崇的.但問題就是沒了那些計算又顯不出它的功能性大小.當然這也是兩難,舉例來說我自己寫論文用過蒙地卡羅法來模擬企業的獲利與股價,知道其實並不像作者說的那麼簡易,因為不是你想到的東西都能這樣模擬,細節所涉及的東西不少.沒實際經驗的人體會不到那層,想求精進解的人卻也同時找不到更深的內容.



  本書第六章的貝氏法則大概是少數對於這個方式解釋得明白又清楚的書籍,舉例平易簡單卻能讓人一目了然.至於最佳停止,開發與善用,過度配適,鬆弛,隨機性,貝氏法則等章節是從事投機交易,特別是開發程式交易,人工智慧交易者會碰到的問題範圍,只是本書談得太淺太浮面而顯得有點乏力無法幫助有需要的人精進實際操作的成果,但還能發揮一點提醒須注意上的效果就是了.以上(以下三本書pdf) .



z1.jpgz4.jpg



z5.png



Python machine learning pdf



Getting started with TensorFlow pdf



Mastering Python for Finance pdf



 



2017年8月26日 星期六

邊緣人紀事:幾個問題小人物的悲劇故事

s28397857.jpg



邊緣人紀事:幾個問題小人物的悲劇故事(楊奎松)



   杜聿明,范漢傑,黃維,廖耀湘,宋希廉等在國共戰爭裡被俘的將領曾共同被關在北京的功德林監獄進行所謂的改造,雖然個人命運結果各異,但總體上以被俘的將領來看,他們中有的後來還能名義上掛名部長,政協委員,得以善終,甚至有人還能移居美國生活,其實已經不錯.可能因為他們有政治上的宣傳效果才能得到如此的對待.相對的有一批人沒有名氣的人就沒這麼幸運了,他們在舊政權裡職位低可能只是軍隊裡的班長,排長,連長,衛生兵,警員,縣府的秘書,辦事員,或只是精通無線電發報技術的職工,或者根本未曾在舊政府任職只是曾對新政權有點牢騷說些氣話,或可能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被新的政府另眼相看,只要新政權懷疑某個人可能與舊政權仍有聯繫可能從事顛覆活動,或是懷疑他們過往曾經迫害或殺害共黨成員就可能遭到特別對待,然而一群小人物被特別對待顯然不是好事,這本邊緣人紀事就是挑了8個這樣的小人物,講述他們的生平,焦點集中在1949以後所面臨的悲慘歲月.



  小人物有多少?如果只佔0.1%,那相當於100多萬人,如果是1%那就是千萬人,何況他們還有相關的親戚朋友同事,怎麼說也換涉及到幾千萬到上億人.只說8個人的故事似乎是少的.可以說是不得已,但也能看成是作者楊奎松聰明的地方,如果要把小人物依某種性質或條件歸類然後談某種人物的故事,難免不被專制統治者看成是一種對抗,挑釁,顛覆,毒素,甚至危險因子.但是單以個案個別人的故事來寫,這就少了集體裡的代表性或威脅性,人們只會當成某些時期出現的特別故事.



  "秋後算帳"大體能說明這些故事的背景,當然比起算帳更重要的是鞏固新政權的穩定性,與絕對的權力掌控.套用作者的說法這些小人物基本上是一種社會史的研究素材,而他並不去嘗試還原個別人物歷史的全部真相,只是希望藉這些人的經歷,來透視那個時代社會基層的生態,近距離觀察人性社會的千姿百態.這些故事的主角們都出生在中共建國前,他們與舊政權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或單憑被新政權懷疑可能有聯繫的聯想成為他們後半生悲劇的原因.這些身份上的質疑讓他們歷經土改,鎮反,三反,五反,肅反,四清,文革一連串政治運動的整肅,勞教或是監視.儘管個性殊異,有的人奸巧投機圓滑,有的人耿直單純,但無一例外都受到政治運動不同程度的衝擊.共產黨政權發動的每一次政治運動,猶如把人當過篩的麵粉,不合網眼的顆粒被挑出,擊碎,再過篩,直到把一個人整治成政權想要他們成為的樣子,才有可能回歸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但實際上當權者根本不太可能完全放心,於是新政權對這些人始終存有懷疑,那怕只是一點點,都足以讓那個人活在一種必需長期言不由己配合他人的生活方式,因為如果採取不服從的態度,只會遭到一再重複的整肅,而一個再堅持個人主義的人,也會因為需要回歸生活或親人朋友需要過正常生活的考量被迫妥協屈服.處在這種為塑造符合新政權思想的清洗運動裡,個體的結果也不盡相同,有的人真的把自己完完全全塑造成了共產革命裡的新人類,把個人付出奉獻共產社會內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是一種另類的重生,比如廖學昌.當然也有人則像遲尉榮一樣仍舊我行我素,只單純的以個人生活的好壞來判斷新政權的價值與對錯,但因此他也只有悲慘的結果.



   這本書首先有趣的地方就是作者楊奎松,他過去的著作包括中共黨史,中國社會主義思想史,中國革命與共產國際關係史,國共關係史等,這一看就是個非常"主流"的學者作家.可是這一本邊緣人紀事跟他以前的著作可以說是差異極大.為什麼會有這種轉變?其實可能並不是轉變,而是回歸真正的本我.書的前言就是一段故事開展,是作者自己的坐牢經驗.他在1970年代曾經短暫的被關在北京的一所監獄裡,羈押在當時號稱"王八樓"的建物裡專門關的就是反革命份子.但所謂的反革命不過是像作者這樣寫了一首詩.或是像另一位同獄則是因為竊盜被關進來,最後卻依反革命罪被槍決了,難道只是偷東西也能說成是反革命?.也是這樣的緣由才有了這本書籍的產生,為什麼明明是一個典型的小人物邊緣人卻會被某些不明的原因或某種歷史緣由牽絆而遭大難?那麼這樣的人有多少?他們各自獲罪的原因又是甚麼?而當極權強人死亡社會在逐步恢復秩序後,如作者這樣的人或被平反或開釋.一方面他們要在主流社會裡討生活,求學就業生活升遷,一方面他也還記得當年的種種怪誕,也有了這樣的一個題材起源.從這方面來說作者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邊緣人,他要生活在主流卻留存著他邊緣人的記憶,甚至連這本書都算是他寫作生涯裡的邊緣書.以作者過去的作品去猜想可能會以為這本書會充斥一些為官方辯護開脫的可能,哪裡想到這書連連這樣的一句話也沒有,甚至各種疑問明指按指不少,當然他也不會苯到直接明示某人或某黨為名決策的荒謬,殘酷,或說意識形態的問題,他也不會說為了安定,團結必須如何這種屁話,他只是不停的以小人物自身的生活經歷,輔助以他所蒐集到各種"地富反壞右"等問題人物的官方評估表,來顯出一個極端的統治下是如何得實際來進行對一個"有疑慮的背叛者"的考察,清洗,政治再教育,或我們能說是某種洗腦的方式來重塑或來毀滅一個人.而除了故事外,他也沒有其他評論,甚至沒有所謂的結論,當第8個小人物的故事結束,書也就結束了,價值對錯該如何判斷就留與讀者了.



   除了小人物故事本身外,這裡附註了大量的監督或監控小人物主管者的文字或官方紀錄,所以當作者在講述一般生活時,偶會插入這些上級討論的結論與處置方式,使得文本略顯無聊瑣碎,不過那些也算是很重要的說理證據,很難被捨棄不用.加上因為這些或那些的原因理由,還存活著的小人物或他們的親朋同事不願意受訪.多少也讓故事的精彩度真實度打了點折扣,因為有一兩位人物的最終結果是不明的,一直到今日,這是一種缺憾.以上.



2017年8月23日 星期三

靈魂不歸法律管︰給現代公民的第一堂法律思辨課

showLargeImage.jpg



靈魂不歸法律管︰給現代公民的第一堂法律思辨課(黃榮堅)



   誤買了這本書.誤買的原因有二種可能,一是誤解書名的意思.二是書名根本就是標題黨.不過誤買也是能看的.



   書名是"靈魂不歸法律管",正是衝著這個標題買的,看一本叫"靈魂不歸法律管"的書.法律管不到靈魂嗎?個人以為現況現實似乎不是這樣的!?比如法律考慮犯者可教化而選擇較輕的懲罰,正是一種拯救靈魂的考量.因此此時若有人以"靈魂不歸法律管"為題當然必得找來看看,且看它如何說分明.但本書實際的論述是靈魂不僅可能影響法律制訂與判決,反過來最好法律審判還得兼顧靈魂的差異與不同.於是回頭想想書名"靈魂不歸法律管"的意思只能幫它解釋為大眾想當然的認為"靈魂不歸法律管",但作者想翻轉這種既定窠臼.因為不這樣解釋,我就只能當書名是標題黨了.



   或有人問難道不翻書單看書名就買?沒錯,正是如此.因為是在網路書店買的,沒有太多參照.不必奇怪,新的商業模式可能會出現的新的生活型態,不一定會更好或更壞,可能因此買對或買錯書.同理,法律在一般人的觀念裡該是齊一的,一致的對待所有人,正所謂平等.但根本很難找到完全一致的兩個或多個靈魂.既然能出現新的買書模式與結果.當然若要兼顧不同的靈魂要在一致性的法律處理下,該如何達到所謂"公平"或多數人滿意的結果自然也有更好或更壞的可能.生活型態不斷在變,人類價值,文化,道德,也隨之而變,那麼法律該怎麼變?或怎麼不變?才能讓人類的生活更好,我想就是這本書本來的目標之一.只是這樣一來,它就不是我原來預定要看的那本書"靈魂不歸法律管".



   不過既然書都收了,閱讀也是很自然.個人的經驗與認知裡法律是犧牲部分自由的交換而來,也是人類脫離野生個體轉而群聚生活的規範,在原始野蠻的個體生活裡想怎樣就怎樣,除了自然法則,防範他人的攻擊外,並沒有其他約束,既無法律也不考慮道德.這樣一來個體生活固然自在卻也有它遭逢他人攻擊的風險問題,要避免這種風險轉而群聚自然就有群聚面對的新問題與新風險,因此才有了法律,也形成了對道德的認識.這個認知裡隱含了所謂的自然法論,即道德與法律是一致不可分的.然而事實上讀自然法論外還有社會法論與分析法論主張道德與法律必須分開.雖然對於該採用自然法論還是分析法論目前尚無定論,但是因為兩者本質不同,所以論述上自然也會大異其趣.我們知道法律盡可能的是以客觀為前提,但是道德涉及較多主觀的認知.權利是透過法律所能實現的目標,也就是達成某種自由的可能性,但是道德不是多談什麼是可能的,而是談什麼是必要的.因此這本書作者在探討關於法律的生成,審判,與運作時有一個前提,就是法律最好能以考量或達成"人類社會對於真善美的追求,個人生活對於快樂的追求".



  於是問題就來了.把涉及主觀,涉及必要性的道德放在以客觀,可能性的法律上.該採取哪個人的主觀,哪個人的必要來探討呢?甲說的真善美與乙主張的真善美會一樣嗎?比如甲認為殺人償命下地獄是真善美,而乙認為教化殺人者回歸正途上天堂是真善美.有了這樣的認知再回到書裡.本書是提供一般人認識法律價值問題,作者先介紹法律在人們心中該有的樣子,接著提及現實與想像中的法律落差,第三部分則是針對當前的一些社會常見法理問題如通姦,殺人,吸毒,娼妓裡的法條,判決都是基於哪些原則與觀點提出的,且有哪些可疑的問題待討論,最後兩部分則是作者黃榮堅對於他認為的法律該有的內涵與目標提出個人的看法與經驗,當然在這裡作者所提的內涵是真善美,是快樂,是道德式的出發的.帶有這樣的前提或隱含價值論述出發或有人不以為然,但即使如此,這本書關於法律思想是怎麼想的部分還是值得去看一遍的,比如什麼是比列原則,責任分配,應報理論,預防理論.當然作者可以有自己的解釋,讀者也會有自己的思維,不必然會一致,比如作者認為"殺人者死"的說法是一種說理上的跳躍,個人卻以為這是習俗的延續,習俗也是形成法律的源頭,你可以說習俗有問題,但沒有必要以直接以平等,公平續論之,先將它嫁接在設定的道德情境裡.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篇幅太少,不可能全數詳盡,畢竟這是設定給大眾讀者看的不得以簡化,只是啟發大眾有些初步的興趣或想法而已.



  雖然這本書是誤買的,了解一下一個法學教授的想法與一些法律起源的觀點還是不錯的,看一下加上從道德或其他非物性,利益性的考量下法律的法律面貌.至於能否達成作者的理想當然是不容易的.書中所透露出作者的法律主張見解是鮮明的: 廢死,通姦除罪,娼妓合法,吸毒不是罪而是病,反對陪審團制,以上這些主張跟當前的社會大眾價值差異頗大,並不易被接受.但讀者也不要因為這些價值的不同就否定了書籍探索的根本"靈魂不歸法律管"的課題.以上..



 



2017年8月18日 星期五

征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

showLargeImage.jpg



征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Conquerors: How Portugal Forged the First Global Empire,Roger Crowley)



  1512年1月26日,葡萄牙駐印度總督阿爾布開克率領剛剛征服麻六甲的軍隊返航印度西岸的果阿途中遭遇暴風雨,長年航行船身早已腐朽的旗艦"海洋之花"抵擋不住狂風暴雨的侵襲終於被迫棄艦.船上的葡萄牙貴族與士兵多數轉移他艦逃出生天,唯獨一批印度奴隸與剛剛從麻六甲皇宮與有12萬人居住的麻六甲城內擄掠搶來的大批財物珍奇寶物隨著沈船消失在海面.這艘沉船至尚未被發現打撈,根據當年葡萄牙經略印度與東方殖民的文獻表明,這批財寶是葡萄牙在印度麻六甲多年經略參與者所見過最大的一批財富.



  征服者是地中海三部曲後又一本Roger Crowley的作品.從文風與譯筆都延續三部曲風格.選擇葡萄牙有它絕對的意義,甚至是很重要的一段,即使以今日來看葡萄牙實在是一個已經稱不上太值得關注的國家.但是500年前的葡萄牙可不是如此.前面的地中海三部曲是以東方的鄂圖曼與西方間宗教與發展上展開的歷史.而葡萄牙則代表了另一類國家的故事源頭,即是大航海時代海洋國家的興起,包括式現今第三世界被殖民歷史的濫觴.這本書跟三部曲最大的不同是讀者不需要太多的歷史知識背景,它的故事性,劇場性更強更明顯,但是歷史敘事的線性很清楚,只要配合書附的兩張地圖便能輕鬆的了解為何明明是個不起眼的葡萄牙,卻能以Global Empire來作為書名,.而且還是First.



  這本書的歷史時間集中在1487~1520年,其實不長.主角除了當政的葡萄牙國王,就是四位領導葡萄牙海外探索的領導人物,他們是狄亞士,達伽馬,阿爾梅達,阿爾布開克四位.其中狄亞士與達伽馬在中學的歷史教本有記載,一個發現好望角,一個越過印度洋到達印度.但是比較起來建立葡萄牙在東方殖民帝國開展的其實是後面的這兩位,特別是阿布爾開克,他不但絕對掌握對印度西岸地區的幾個貿易港的控制,還設立堅固的葡萄牙人碉堡,利用政治衝突與宗教對立關係在印度洋周邊國家找尋同盟攻取共同的敵人,以少勝多建立葡萄牙帝國的勢力範圍,同時向東到達麻六甲控制了亞洲香料到歐洲的貿易航路,甚至北上波斯灣,深入鴻海,掌控亞丁與霍爾木茲等海灣要地,幾乎達成從背後侵擾馬穆魯克王朝,甚至攻取開羅,收復耶路撒冷的可能..



   葡萄牙人海外成果不是意外.雖然其中可能有機遇的成分,但是從一開始海外探索的目的就是為了國家的生存發展.前面我們讀過的地中海三部曲,個有一個值得記憶的要點,一是航海技術與國家勢力擴張,二是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之間的對抗,三是新興商業城邦的興起.向葡萄牙這種在15世紀還屬於歐洲邊區毫不值得注意的國家,一樣的也要面對.但它們有甚麼呢?一張從猶太人得來的神祕地圖,一個關於黃金國度基督教祭司王約翰的傳說,使得他們以為只要探索非洲就會找到新的天地,可以找到祭司王約翰,並從他那裏取得黃金.而現實是他們正與海峽對岸的摩洛哥進行聖戰,且眼睜睜的看著威尼斯與馬穆魯克偷來暗去的取得了大量的東方香料而創造了舉國的財富,所以葡萄牙必需另外想辦法找到對抗馬穆魯克,同時能夠取得便宜香料的方式.



    經過數十年對西非海岸的探索和試圖通過非洲內陸大河直達印度的嘗試錯誤,葡萄牙終於在15世紀末到達突破西非海岸臨界點.加上一點點運氣,偶來的"季風"航行嘗試,與曾經到印度西岸,紅海,東非海岸探險的旅者所提供的圖象對接,葡萄牙人終於實現了繞過非洲南部到達意度洋,甚至跨洋轉到印度的旅程,且因此更精進了對於利用季風航行的知識.接下來就是藉助由伊斯蘭世界裡對於印度洋航行知識和資源來探索駕馭印度,利用印度貿易地的獨斷切斷了馬穆魯克的香料貿易來源.當然葡萄牙的突破也並隨意的機遇,此前他們從地中海區域學習關於海上商貿和作戰的經驗,從威尼斯等義大利城邦借鑒到國家資本主義結構與型態,以及對摩洛哥伊斯蘭勢力進行聖戰所練就戰術模式,甚至包括與西班牙的競爭所帶來的壓力,都是成就了葡萄牙的東方霸業的原因與條件.也就是說葡萄牙是在對整個歐洲交流往來甚至交戰的基礎上實現跨洋帝國夢的.



   這本書數續了大量的征戰過程.尤其凸顯葡萄牙貴族與遠征人物的個性,特色,決斷力.特別是大量美化葡萄牙騎士或士兵戰鬥畫面,不畏難不怕犧牲寧願戰死也要不辱戰士名聲勇往向前的精神.看起來似是本書的缺點,其實它恰是優點.畢竟葡萄牙,印度,伊斯蘭世界與我們關係甚遠,當作者以葡萄牙為主角描述在1487年開展的這一系列探索歷史時,不恰就是從西方國家的角度來看是開拓發展史,卻是對應地區的被殖民史.當書裡描述的英雄場景接連不段的以各類砲擊,方陣,火攻,箭雨加諸在葡萄牙人初次遇見的新民族時,我們正是看到了這些殖民帝國是如何對待他們想征服的人,起碼在殖民展開的初期就是如此.現在螢幕上出現"阿拉花瓜"伴隨的恐攻場景,恰好對應的是500年前葡萄牙人高喊"聖地牙哥"的持槍衝鋒場景,而IS的斬首畫面對應的則是葡萄牙將領將伊斯蘭商人倒吊,口塞豬肉以木封嘴.現世慘況通常自有其歷史原由,因果,只是不為多數人所知,互相羞辱,只是時空不同而已.如果這些故事是以我們做為殖民或被殖民的歷史敘述,多少會有偏見的概念,恰是因為這段故事的絕大部分並不直接涉及我們,才能更清楚的看到真相,哪怕他實際上是一個西方視角.



   雖然今日的葡萄牙已經算不上是所謂的強國,但它500年進行的這一段海外開拓還是為人類帶來一些影響,首先是透過不段的嘗試,了解了大西洋,與印度洋的季風周期,在機動力船隻尚未出現前,了解季風運用它是人類後來能夠航行環球發現更大世界的重要發現.而這些航行與探索為測量,地圖繪製增添更多的世界真相,也讓人類更了解地球的樣貌.其三,雖然這本書是以葡萄牙與他的探險者為主角,但是實際上包括哥倫布,麥哲倫都曾親自參與葡萄牙的這些探索,或利用葡國探險所得的地圖,資訊,數據,與海外異域民族的風俗知識來進行他們後續的海外探險,只是不再以葡萄牙,而是西班牙的資金出航,也就此開啟了大航海時代讓西歐的荷英法等國競相效仿,帝國的殖民史也因此有了源頭,整也才有了世界史的可能.



   以葡萄牙這種處在歐洲邊陲地區的國家能夠以一己之力形成跨洋帝國,縱使時間即短,很快因為後繼者缺乏開拓意志,加上國力財力限制,又沒有前代國王在信仰堅實下的雄圖意志,慢慢的就從開拓轉為重視實際商貿物質享受為主的殖民地榨取制度,也就被後來興起的新海權所取代.但是從葡萄牙與威尼斯這種小國的過往,我們還是能從中學習到一些小國發展必要的靈活性與務實性思維,實在不可小覷.以上.



2017年8月12日 星期六

血疫

s28387236.jpgshowLargeImageCAONLOPH.jpg



血疫(The hot zone,Richard Preston)



  血疫說的是關於伊波拉病毒的故事,簡體版.20年前已有繁體版伊波拉浩劫.把它放在科普類是簡化,畢竟比較像紀實,或小說,關於生物專業的部分很少.不過電影危機總動員(outbreak)裡達斯汀霍夫曼跟小古巴尼汀開著直升機躲避追擊,又在空中與企圖投彈毀滅小鎮的飛機對峙畫面還記憶猶新,因此我們對於伊波拉可能未必真的了解,但透過電影畫面都知道了它隱藏毀滅人體強大的破壞能力,不過,電影跟紀實的科普書一比顯然又太弱了,這隻小小的病毒可以在幾天之內將一個大活人折磨成只剩軀殼包裹的一攤肉泥.



  暑假才開始就病了,原以為是感冒,按慣例讓它自己好,怎奈躺著也覺得全身發痛,只好去附近的診所.醫生要求張嘴檢查,隨即輕露微笑吐出"流感"兩字.顯然不知是在哪個公共場所中被傳染了,因為平常去的地方沒甚麼特別,很難查出來是那個時間的甚麼地點經由何種方式被傳染的.比起來一個少年在非洲一個叫kitum的洞穴中探險,回來之後沒多久就病倒了,幾天內就成了一攤肉泥,人們在他體內找到了伊波拉病毒.我的流感吃的是法國生產的流感藥,很快就好了,但是少年的伊波拉,至今沒有解藥.我看完這本書的故事,直接聯想到射鵰英雄傳裡歐陽鋒殺鯊魚的方式,先抓住一條鯊魚,用帶蛇毒的刀刺進魚體,再把受傷鯊魚丟回海中,不多久海裡滿是鯊魚死屍,伊波拉傳播的威力正如歐陽鋒的蛇毒.



  這是一本好看的書,不論是從非洲大陸的幾場危機,有名或無名者在廣大的非洲熱帶雨林裡旅遊,經過太多不為人所知的路徑與險景.還是不知名的村莊,與文明遠處的人們或動植物打交道,可能是一次不經意的觸摸,還是一個大笑,吐唾的飛濺.可能是蝙蝠糞便,猴子吐唾,還是不經意的水晶刮擦,只要有一個人得病,幾乎就是整個家庭或村莊的消失.在醫療落後,後勤支援不上,連針頭都不換的叢林診所裡,人們就這樣一個個被注進了伊波拉,管你是黑人主著或是白人教士修女,伊波拉沒有種族歧視,沒有文明或落後的分別,你是醫生只要沒留心一樣得喪命,你是土著只要遠離危區一樣沒事,但當時,人們並不知道伊波拉來自何處,它如何傳播,只知道無藥可醫,無知識者當是上天的懲罰,有知識者也是一團迷離.西方世界在這裡,只能找尋病人,從他們身上搜集病株,然後得到一個接著一個絲狀病毒(filovirus),各種馬爾堡,各種伊波拉,原來伊波拉病毒有好幾個種類,而且它還能變種,其中致死率最高的便是薩依伊波拉病毒,九成的感染者會死亡.但這種恐怖致死悲劇只發生在非洲,他們不幸,但美國人幸運.



  美國人的幸運故事涵蓋了這本書三分之二的內容,1989年華盛頓附近的一個猴子基地發生群猴死亡事件,這個叫雷斯頓(reston)的建築物裡關了近500隻從菲律賓進口要提供做醫療實驗用的猴子.美國軍方生物病毒防治機構在猴體內發現了新的絲狀病毒,一種伊波拉病毒,當下如臨大敵,The hot zone說的就是以消滅這500隻猴子所展開的核行行動的整個過程.這個過程宛如一場標準的好來塢電影,展現出美國軍方果斷的決策力,美國軍人視死無懼的精神,縱使面對可能死亡的病毒感染也要達成任務,從將軍到小兵每一名成員都展現出他們對應任務的專業能力與精神,所以他們最終消滅了那500隻猴子,免除了華盛頓附近一場可能引起浩劫的生物災難.而更幸運的是這個被命名為雷斯頓伊波拉病毒的品種屬性奇特,雖然它在薩依伊波拉病毒檢測下得到陽性反應,但與薩依伊波拉病毒不同,它只會殺死猴子,不能殺死人類,核平行動中受病毒感染的美國人至今都還活著沒有人因此死亡.但是雷斯頓有一項新特性是危機,這項危機與薩伊伊波拉病毒不同,雷斯頓伊波拉病毒與流感相同可以透過空氣傳染,所以它的傳染能力要遠遠大於薩依伊波拉,而科學家一方面高興它不會讓人死亡,卻一方面擔心,萬一它能產生變種,若新的變種病毒既能繼續透過空氣傳染又能像薩伊伊波拉一樣有九成的致死率.那將會是人類世界的浩劫,到時候甚麼黑死病,愛滋病都算小兒科了,所以說碰到雷斯頓的華盛頓是幸運的.



 這是一本好看的書,但是,我以為好萊塢式的情節畫面多少打亂了對病毒該有的尊重.現在人常說"沒畫面沒真相",所以對於非洲那些因為伊波拉病毒集體毀村毀家的畫面,我們幾乎從未見過,也很難真的想像這些病毒的恐怖,我光是查看一下那些發病者身體出現的丘疹圖片,就寒毛直豎彷彿看了那些密集恐懼症嚇人的圖片,相對的美國世界警察的形象並不足以解救華盛頓以外的世界,至今我們對於伊波拉還是束手無策,也不知道會不會真的出現以空氣傳染有九成致命率新種病毒.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