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0日 星期日

極簡宇宙史

s28453934.jpgs28395617.jpg



極簡宇宙史(The Universe in Your Hand: A Journey Through Space, Time and Beyond,Christophe Galfard)



  上面兩張圖,左邊是簡體版,右邊是繁體版.是的,正是這本由Christophe Galfard寫作的科普書中文版封面.我是看簡體版到快結束,才發現這本書原來有繁體版,繁體版書名是"別管黑洞了 跟著霍金上太空".簡體版書腰上的宣傳語打著"霍金親傳弟子寫給看不懂時間簡史的你".兩本翻譯或許有不同,但都打著霍金的名義.這一方面說明了這本書的內容方向,一方面也顯示出Galfard寫作科普讀物的通俗性目的.



   簡體版翻譯書的缺點在這本還是存在,就是第一次出現學科專有名詞後不附原文名詞,這樣讀者未來可能讀到同樣的東西會不認識,特別是對我們這種中文簡繁書混讀的人,很多名詞兩邊用語不一樣.但即使如此.這本仍顯出他的描述平易,內容廣闊的特性,所以推測繁體版應該也是一樣的.手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your hand)多少表示了這書談的就關於宇宙的過去,現在,未來.但說是宇宙史卻是略顯得托大,尤其是看完本書之後,這本書從宇宙的生成,擴張,到可能的最終結果有著平易近人的敘述,與讓人一看即懂的比喻,將非常複雜的物理學觀念化作具體可見可想像理解的內容.不過即使如此,作者自己都知道他所寫的關於宇宙有關的所有知識,與看法,都是基於人類當前的科技能力能夠解釋想像的結果,這些所謂的結果在當下可能是對的,但可以在可見或不可見的未來被證明是錯的.所以與其說它是宇宙史,還不如說它是人類當前對宇宙從創生到目前為止的看法或推論.因為人類對於宇宙史或說人類對於宇宙知識的認知正是建立在推翻之前既有論點與知識開展的.



   正是基於糾錯,於是有了愛因斯坦的理論來彌補牛頓觀點的不足,有了霍金觀察對現有廣義相對論的補足,人類關於宇宙的認知企圖建立一個能夠解釋一切根本的大統一理論,但截至目前為止,並不能達成,即使本書推測量子引力論可能是它的解答,但是以人類當前的科技是遠遠達不到能證明的能力.但即使涉及這些科學人士高深令常人不解的理論,Garfard前言中即言這本書的目標在於不放棄任何一位讀者,為了這個目標,整本書只有一個公式 E=MC2.而這個公式在本書中也不是拿來計算數量用的,只是來說明質量與能量的方向對應性.就專業人士來說本書或許不難,但像我這種非理工出身的讀者而言,要找本能夠深入淺出弄懂高深理論的科普讀物可不容易,並不是單純理論理解高強的人就能勝任,還必須將這種知識普及化的能力,顯然Garfard這方面是成功的.



   Garfard以一名時空旅者的角度從地球出發飛向遠方,月球,太陽,飛出太陽系,銀河系,星系,到達我們目前所認知的宇宙盡頭,宇宙最後散射面,藉由這段旅程來說明引力,廣義相對論等觀點,與星行,恆星,星系,星團之所以會是當前人類眼中所呈現的景象,與近景觀察所見景象的差異,這些所謂一致性的呈現.然後再將個體縮小將人放到極小的狀態優游極度縮小的由分子,電子,質子,中子,膠子,垮克的世界,進入所謂量子論的領域,最終從而試圖從宇宙最小構成的物質到最遠的最後散射面,甚至是在那堵牆之後的世界與時空來探討形成一個大一統理論來完美解釋這個宇宙的生成的前因後果,所以從宇宙的宇宙,平行宇宙,弦理論,量子引力等目前不能證明事實的各種推論證明人類對於宇宙大部分認知尚屬於無知的程度.



  但人類對於無知的化解,與其說來自科學,還不如說來自想像力.想像力正是本書給我們最大的啟發,這應該可以打破一般人對於科學家的刻板印象.我們對於宇宙的觀察,推論並沒有辦法像醫學,化學般的完全以實證或實體意外得出,往往只能憑藉著從科學家,理論物理學者對於世界的想像出發,逐步的推論而得.簡單說要穿越時空到另一個宇宙可能要靠蟲洞,但是要理解宇宙的生成需要開腦洞.舉個例子,作者以時空彎曲,以薄膜承載球體的方式來解釋引力,即使是文科生也能迅速的理解所謂的引力現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以前物體進速度不能超越光速反向解釋了狹義相對論,也讓我們知道即使光速飛行能讓身在其中者的時間相對於出發點變慢,卻不會改變他的生命長度來呈現狹義相對論.這些都是一般人去google網路或是去看維基百科得到一個答案也不能明白其真實意義的名詞,但是看這本書很容易就理解了名詞的實際意思.又比如他極小世界裡談原子,電子,電子躍遷,中子,膠子與垮克是按佈就班,逐步解釋到最微小粒子,與它們的作用效用與通道,補足了之前對這方面的理解認知落差.而以上這些從最大到最微小的世界,都是從上世紀以來許多優秀的人物憑空想像與思考,再由實際觀察或創造實驗中驗證而得.因此科學家的想像與人文社會學者似乎有了一點很大的不同,就是科學上的想像有機會能夠被證明是空想胡說,還是事實.但是人文社會科學上想像通常沒法被證明,且如果要被證明往往必須產生非常大的社會成本與代價,有時是以整個社會的衰退與破落為代價,所以社會科學領域裡常充滿著胡說八道或意識型態偏執的偽學者,但科學上的疑點若不能被證明就不可能被認為具真實性,頂多是具有議題探索八卦性,而這也是霍金尚未能得到諾貝爾的理由,他提出的黑洞蒸發下可能發生效應畢竟尚不能被證實為真,我們也只能視為是若干種可以參考的理論中的一種而已.暗物質,案能量都還只是推論,尚待後人證實.



   幾年前買了一本Nicolas-Camille Flammarion的大眾天文學,雖然圖片精美,天文知識介紹範圍廣.但可能是因為已經不像小時候那樣喜歡看硬知識的書籍,所以一直都放著.但透過Garfard這本書的前導開啟思考想像,或許有機會能把那本天文學再翻來看看,這應該也算閱讀本書的功效吧.以上.



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

投資最重要的事

showLargeImage.jpg



投資最重要的事(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lluminated: Uncommon Sense for the Thoughtful Investor,Howard Marks)



  在外頭看這本書的某天下午,隔壁桌來了兩個男士,透過他們寒暄的內容,知道這是兩個已經退伍的志願役士兵,有一段時間不見.客套話敘舊近況報告完畢,其中一位轉入主題."外幣高利定存".某些外幣利率高,單從利息看,超過台幣定存,因此常在外面的場合看到所謂保險經紀或理專在推薦這種商品,當然他們會在介紹完畢前順口一提這種定存有匯率風險,但也僅只於此.事實上"外幣高利定存"根本不是單純存款,而是投機,它是賭"存款到期時,外幣不會貶值超過外幣定存與台幣定存間的利差",只要到期外幣貶值超過這個幅度,外幣定存將不如台幣定存.若到期時外幣兌台幣貶值幅度超過外幣定存利率,這項所謂的定存將發生虧損,也就是外幣定存是一種匯率投機.對於不擅投資一般人來說,三個月期的澳幣定存利率2.0%很誘人,可是若告訴你3個月澳幣匯率波動超過10%以上的機率高過50%,你可能就必須考慮你做的是3個月報酬率從 -8.0%~12.0%的匯率投機,所以它實際上不是必然低風險,反而是績效可能性範圍與不確定性的擴大.一般人聽到外匯交易會以為那是高風險的投機交易,而拒絕從事.但是一項匯率投機被包裝成定存,就輕易的被對面的那位男士簽名買單.



  若有人能當場提出質疑,業務員會補上高報酬高風險的話術,但其實高風險高報酬並非因果關係,它只是說明若要讓人承受較多的風險,就需要讓他有機會能獲得較多補償報酬,因此高風險只能說明價格波動幅度增加,投資結果的範圍的擴大,而非必然高報酬.對本書作者Howard Marks而言,想要提高投資可能報酬並降低投資風險只有一途,就是當資產價格相對低廉的時候買入.而這也是這整本書的最根本核心.把概念代換到上面所述的外幣定存,投資人應該買入當下是到期前外幣價格相對低點,預期未來3~6個月內走強或是外幣匯率是處在一個低波動的區間內.於是問題就來了,若3個月台幣定存利率是1.0%,只要三個月後澳幣貶值超過1.0%,這筆定存就不划算.常觀察外幣波動的人應該知道1.0%的匯率貶值一周之內也很常見,甚至是一天之內即可產生,除非有什麼堅固的理由讓人能買在三個月的澳幣匯率低點,否則本交易賺賠基本上靠的就是隨機性,運氣,跟所謂的技術扯不上太多關係.因此有一個現象,就是這類外幣高利定存的商品推出的存款期越來越短,3個月期,6個月期為主,可能是因為長期匯率波動更大,時間拉高了風險,所以銀行良心發現.但也可能是因為波動大怕很快被顧客識破危險所在,所以銀行還不如用短存期誘騙更多人購買.



  套句作者的話"打敗大盤並不等於投資技術好,更高的報酬也一樣".那可能只是代表運氣好,也可能意味著願意承擔較高的風險.在Marks的概念中,願意承擔較高的風險與投資技術無關.當然有買外幣高利定存獲利的人,但是那是他承擔三到六個月期匯率風險而來,跟業務員建議的低風險無風險完全不同,當然不能否認這世間確實存在擅長預估短期匯率走勢的人,不過那樣的人實在太少,少到你在銀行外匯單位裡也未必能找到.



  而以上的這些概念是我們在判斷投資能力上的難點,也是判斷投資方法優劣的難點.因為我們不太能釐清能力強技術好,與運氣好之間的分別.很多時候只是把一個運氣好的傻瓜當成投資高手,或是把某個方式當成必勝聖杯.畢竟我們評估人都是結果論,某個人成功了就把那人做過的事解剖,以為那樣能找到原因.當然我們可能找到原因,也可能找到的只是存活者偏差,運氣好,這是投資認知裡的一種常見現象.是以Marks認為唯一能帶著投資人增加安全邊際與增加報酬的方式就是選擇資產相對低價的時候切入.這裡所謂的低價不是一個絕對價格,而是與資產的價值相比較的結果.簡單說Marks建議的投資方式就是價值投資法的某一種說法.而這裡又埋藏著投資認知裡另種現象,特別是當股市大多頭,甚麼股票都在在漲,自我吹噓股神到處都是的時候,當你採取一個即使被世界股神認可的投資方式,但投資報酬率卻反而遠遠落後其他人時,可能別人只會把你當成傻瓜,把你當成是個看書投資的笨蛋,價值投資法是沒用落後的東西,哪比得上那些追逐漲勢最兇股票的玩家英明有眼光.而以上的這兩種投資認知幾乎不停歇的周而復始一再重複.



  當別人在多頭狂熱期追逐超找最兇的標的,尋找低價或價值低估的人卻要考慮退出市場.這種異於多數人的行為,當然容易被人當作傻瓜.而當市場逆轉向下回落時,尋找價格低估者卻要出動,多數時候的行為反群眾,與大多數人相反.想要達成以上的目標需要的一是理性面的知識,二是心理面的調適認知.理性面的知識可能困難也可能簡單,但基本上能夠明白清楚逐列出項的條件,比如可以去尋找鮮為人知的產業或企業,表面上有爭議有問題的資產標的,或是被認為不屬於正規投資組合的標的,總之都能以尋找資訊的方式旯達到目標.但心理面調適認知卻是困難的,人棄我取可沒想像中的容易,人人搶著要而你卻不跟風,不一窩蜂員笨就不容易,何況跟風者確實賺到錢時,怎麼看不追的人就是個笨蛋時,要如何控制心理?如何調適,堅持認知?而這才是執行上最困難的,也是把書列入投資心理類的原因.



  本書在宣傳上說是巴菲特讀過兩次的書.加上它的內容實質不差,其實可以一看.但是就個人經驗來說,這類攤交易心理或策略書籍能改變投資人的影響力很小.最重要的原因並不是書談的太虛無,理論,或是高不可及.真正的問題是,一個普通的投資人連一個基本能操作的系統方式或策略都沒有,你要他如何遵行在此之外的心理面或客觀觀察面的問題,還要將投資藝術化,這根本就是不可能執行的任務.也因為完全沒有方式,所以那些金融業務或賣系統的人就有了生存空間,是以個人並不總會將這些人當成騙子,總是有少數人能提供好的意見與工具,雖然比例實在很低.當然投資人沒有方式,一方面是懶惰或沒有時間,另一方面則是缺乏知識,無專業的手法.拿價值法,本書所說的價格低估為例,請問作者有提出任何明確科學的標準讓人執行嗎?當然作者會說不可能,因為種種條件限制,根本不可能有一個絕對性的標準,但不也正因為如此,一般人才會以為沒方法而無所適從,要知道單從作者所提留心鐘擺效應,或是景氣循環的轉折點本身就不是容易判斷的事情,如果沒有金融風暴讓我們能從事後判斷1998,2002,2008的轉折,有多少人能從常見的資訊裡面來做判斷,因此,這類書籍看得越多,一方面你越可以知道投資問題在哪裡.但相對的,對沒有方法的人來說,還是如同雲霧一般.



   何況,並沒有人能證明巴菲特本身不就是存活者偏差的代表,也許必須等到波克夏的繼承者能夠再複製那種成績幾十年,我們才比較有可能確認是那個方式的功力.但是,誰能保證21世紀市場的長期走勢會與20世紀相同.這樣說並不在質疑任何一個成功者,而是基本上個人對於篤信單一模式才能成功的質疑,這本身就是該懷疑的,因為投資成功的標準不是單一的.以上.



2017年7月14日 星期五

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

showLargeImageV7LRN1QO.jpg



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それでも、日本人は「戦争」を選んだ,加藤陽子(KatouYouko))



   如果書原來有8分,在翻譯編輯聯手摧殘後,可能只剩5分.也不知該怪誰.國內的出版社,媒體有一共同的現象,就是與產出數量相比,雇用人員嚴重不足,從業人員光粗略處理內容的時間都嫌緊迫,遑論要求品質.何況薪資不誘人,做興趣或是因為沒有其他出路才暫時棲身的人為多.而興趣,收入,處理能力間往往不是相對應的,有能者未必肯屈就那薪資,遞補的有興趣者卻未必有能力,加上人員不足,又能批評甚麼呢?!硬傷不是找不到好譯者與好編輯,而是缺少資本.錢多可能多雇幾人,錢多吸引的人力也會好些.但顯然本地出版或媒體業還是習慣榨取勞力,以不斷的新書換取現金流量,然後期待有一本爆發的暢銷書吸收了其他書籍的虧損,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精緻度不是首選,也可能是精緻反沒人要看.不過這家出版社似乎連續幾本新書都有相同的問題,恰好那幾本都是我以為還不錯打算購買卻發現被搞壞而放棄的書籍,所以才留意上這事



   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看起來當然是本與現在無關的書籍.不過改個書名"印度人為何選擇了戰爭?"台灣人為何選擇了戰爭?"這樣就很有意義了.探討這類事情或閱讀歷史爭議,意識型態是大敵.別人想讓你看到甚麼與你的能力能讓你看到甚麼之間存在差異.作者的意識型態與讀者的意識型態都是問題.但讀者要擺脫的東西顯然比作者多,當然前提必須是讀者不想被特定的意識型態糾纏控制或,而這與閱讀多寡或歷史知識廣淺也沒有必然關係,全賴個人自我覺醒.這名作者加藤陽子顯然然沒有太多這方面的問題,借書末作者引用歷史的謬思女神克麗歐(Clio)的個性,內向,謹慎,很少讓人看到她的臉.如果作者本人真有甚麼特定意識型態,顯然並沒有在這本書的敘述裡表現出來,個人感受到的是謹慎與穩健的面向.



   本書所說的戰爭並不是一場戰爭.而是指日本從1895年開始發動的五場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918事變與日中戰爭,太平洋戰爭.書名是為何選擇了戰爭,指出了本書的關鍵.意味著這並不是專門來檢討指責日本戰爭行為罪惡,或是講述實際戰事進行的歷史書寫.而是書寫大歷史,大環境,大時空下,為什摩日本會發動那5場戰爭.這些戰爭對當時的日本有什麼必要性,可能性,未來性,有怎樣的國際環境與局勢催生這些戰爭,或是影響了這些戰爭的結果.當時國際列強的外交與內政各是如何思維如何應對.日本內閣是如何思維,日本國內的豪族是如何思維,日本軍方又是如何思維.日本的社會各層面在這段期間內有什麼改變或突變以致選擇了這些戰爭,或這些戰爭又如何回饋返回影響了日本社會環境各層面.又有那些人物在發動這些戰爭的決定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有什麼必然性或是否存在哪些偶然性,調整性.也就是這是一本探索日本高層決策者在發動這些戰爭當時的視角,思維,考量,與寄望.除此之外,也談及涉及戰爭其他國家美,英,中,俄,德等國在面臨時局的變化下有怎樣的預備思維,與戰略規劃,及因應各種變化而來的決策調整.所以,它並不是一本單純的歷史書,有更多關於對國際關係,外交事務,與國家危機事件處置手法的啟發,與參考價值.是以前面才說如果將書名改成"印度人為何選擇了戰爭或台灣人為何選擇了戰爭"就很有現代現在的意義.



   本書原則上在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上的寫出了一個關鍵標的.那就是朝鮮.因為朝鮮正是當時1890年代日本政治發展與經濟利益的關鍵.但作者論及這兩場戰爭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甲午戰爭是一場絕對必須發動的主動戰爭.而日俄戰爭則是在外交斡旋溝通無效下被迫進行的一場戰爭.朝鮮所以成為關鍵點.是主導當時日本的豪族,藩閥,大臣,甚至商社,議員共同的理想.有政治目的,也有經濟目的.作者以山縣有朋與福澤諭吉兩人的觀點為代表,以致朝鮮必須是在日本利益線的保護下.在經歷黑船事件,明治維新後,日本的士族實質上思考日本有了與中國相較長短的實力,能夠脫離歷來中國視角下"華夷關係"的傳統.山縣有朋便是這種思維的代表,他認為為要維持日本的政治利益,必須把朝鮮掌控在手.相對於山縣有朋,福澤諭吉則是提出"脫亞論",他認為與西方文明相較,中國與朝鮮的政治陳腐文化守舊難抵西方的入侵,總有一天兩國都會被西方國家瓜分完畢,要改變這種現象就要擺脫中國與朝鮮陳腐的思想觀念,學習西方文明,同時也要採取西方對待中國與朝鮮的方式來對待兩國,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帶領亞洲國家復興力抗西方勢力的危脅.而這樣的說法裡隱藏著以戰爭來解決朝鮮,中國困境的想法,除此之外,將朝鮮納入日本的勢力範圍有助日本農業產品的市場.而在以上種種條件之外,最重要的一個重點便是當時日本多數人已經認定中國是孱弱,不堪一擊,若兩國發生戰爭,日本勝券在握.所以說甲午戰爭是一場必然會發生且在日本預期內的戰爭.但日俄戰爭就不是了,原來日本以為戰勝了中國就能將朝鮮牢牢地握在手裡,但這裡有一個隱藏的對手,那就是俄國.山縣有朋聽取了德國人斯泰因關於俄國西伯利亞鐵路興建的威脅論,始終對於俄國有戒心.而甲午戰後,朝鮮王室內以反日為目標的明成皇后閔妃派加強了朝鮮與俄國的關係,這大大加劇了日本高層的疑慮.此時,俄國內主掌遠東事務的大臣又恰恰換上了對日本的強硬派,他主張與其興建鐵路,還不如直接拿下韓國,才能更簡便的為俄國在朝鮮海峽找到出海口.原本日本還打算以日本承認俄國在中國滿州的獨有權利來交換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有特別權利,但俄國人根本不把日本人的想法看在眼裡,於是乎本不想求戰的日本,被迫採取了以戰爭解決問題的手段,而這兩場戰爭後,朝鮮完全的被日本掌控再無外在威脅.



   經過了以上兩場戰爭,日本的國際地位改變了,迎來了西方國家給予平等條約的回報.也給了日本信心,開始擁有了更多的企圖,而利用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藉此在戰後獲得了德國在東亞與太平洋上的殖民地託管權.包括中國的青島與南太平洋上的幾個島嶼.青島,膠濟鐵路與原有奪取的滿州勢力與交通線形成對於北京的圍攻,同時也建立的一段不需經過韓國就能參與中國內部戰爭的路線.而奪取了德國在南太平洋的幾個島嶼更是直接面對上了由東向西太平洋段發展海軍的美國.



   三場戰事過去,除了擴張了日本的勢力範圍與利益線.這些戰爭還反過來影響了日本社會.甲午戰爭日本大獲全勝,取得了台灣,也迎來了財政收入.但是原來訂約要求的遼東半島權利卻硬生生的俄德法三國攔阻.雖然有賠款補償,但是在許多日本人的眼中卻是戰爭勝利,外交政治的失敗,顯然是政府無能,於是開始要求擴大民眾的選舉權,這是一個社會權力結構的轉變,更多非士族豪閥的商人或專業人士能進入權力中心.而在日俄戰後,俄國根本沒有付款賠償.因此花去的軍費只能透過增加地租或稅額方式向民眾徵收迎來了抗爭,也迎來了"削減不良稅制"的呼籲與施行.至於一次大戰的影響更是全面性的,俄國與德國帝制皆因此結束.美,英,法等實施資本主義的國家成為強權,歐洲有三千萬人死亡更給了日本人有不改良國體,國家可能滅旺的急迫感,因此日本社會廣泛興起了"國家改造論"的論點,其中涉及了11項的改造面向.



  從表面上看,隨著戰爭的進行,日本社會有了更向西方制度靠攏的可能,但隱憂也伴隨而至.主要是在一戰之後發生的全球經濟大恐慌.這場經濟災難讓日本農民的收入銳減,甚至在日本當地無法生存.於是乎政府開始有了將農民移往朝鮮,滿州墾殖的政策,一方面是解決人口過剩經濟不彰的問題,二方面加強對這皆地方的影響與控制.於是原來的日本利益線"朝鮮"變成了新的日本生命線"滿蒙".這些主張主要是出自日本軍方,軍方的宣傳與影響開始在日本各地發酵,甚至逐漸超越了議會議員的影響力.此時最具代表的觀點就是石原莞爾的"最終戰爭論".這個論點翻成白話就是世界最後只會剩下日美兩大橫綱領軍進行東西對抗,所以日本必須拿下滿州讓中國加入東方陣營.而雙方最終決戰的武器將是飛機.是以918有它的源頭性與必然性,目的就是整個滿州.但是與石原莞爾不主張入侵中國不同,雖然在偶然性下最終爆發了日中全面性的對抗,但這也有它國際情勢上的必然性.本書中,特別的指出了胡適提出的"日本切腹中國介錯論",意思是中國是幫日本切腹時執行.斬首減輕日本痛苦的執行者.胡適的論點就是讓日本攻入中國本土,中國沿海全面失守,能堅持三到四年,等歐美國家因為利益回頭加入中國陣營時,日本將會大敗.這個胡適在1932年提出的論點被作者大讚有先見之明..



  918有它的發動的背景與觀點因素,並非隨機.那麼太平洋戰爭呢?事後的觀點當然以為發動此戰愚蠢至極,增加了日本的對敵面,戰線,拖垮了日本,但實際呢?作者的觀點是正因為日本不適合長期持久戰,但中國在太平洋戰爭前竟然能夠獨立堅持四年,它已經變成了持久戰.一方面必須取得印度支那法國殖民地的機場做為切斷中國補給線的基地,一方面又需要南洋的物資來延續補充他的戰爭物資需求,也就是實際上太平洋戰爭的思考原來也是為了縮短戰事,早日結束戰爭而發動的,不是為了持久戰.只是無奈天不從人願,日本第一擊珍珠港雖大勝但是沒有估計到美國全國動員後的能力遠遠的超出了日本的預期,甚至是一個完全不能想像的動員建武速度,是以結果不如日本所期,但該場戰爭的發動確實也是日本當時需要的.



  水野廣德1928年所寫的"無產階級與國防問題"中曾說明日本是一個八成的經濟資源都仰賴對外貿易的國家,只要理性的維持與各國關係,就能正常地向上發展.更進一步地指出日本是一個不適合持久對戰,經濟戰的國家.因為日本根本就沒有進行任何戰爭的條件.水野廣德的論點就是作者加藤陽子提出來對於這些戰爭觀點的最終看法,所以書的最末還是照例地提出日本政府與社會對於發動戰爭的反醒,與檢討不足,閃避,甚至沉默態度奇怪現象的批評,不過作者的言辭也是謹慎而平和的,並不因此而有變,是以我認為從作者的寫作態度來說,這一本很值得一看,當然,必須先忍受那些沒有被處理好日式中文,就是這裡可惜了.以上



長笛小品集: 秋夜吟+船歌+幽默曲+土耳其進行曲+金婚式

p0490104344420-item-7319xf3x0500x0500-m.jpg



 



 



 秋夜吟(Danny boy/James Galway)





 



船歌(Tchaikovsky,june/Cecile Prakken)





 



幽默曲(Humoresque/Marcel Moyse





 



土耳其進行曲(Alla Turca/Ion Bogdan Stefanescu)



 



 



金婚式(La cinquantaine / Takashi Yoshizono) 





2017年7月4日 星期二

北鳶

showLargeImage.jpg



北鳶(葛亮)



  對個人而言,上半年最有意義的新聞原是徐曉東把太極大師雷雷暴打在地.在搏擊散打,拳擊競技比賽者面前,徐曉東連"咖"都不算,他挑釁傳武也有著利益算計,但這些不重要,無名小卒完敗功夫大師也非重點.關鍵是這無名小卒不小心打破了不可言說的文化黑暗面.當然,這事是不可能有後續的,它涉及的利益面太大太廣.連知識份子,文人也不會繼續衝著這面向圍剿下去,再深究,恐怕自身存在的正當性與根基都得自宮.免得人們發現部分的文人只是另一種雷雷大師.



 北鳶這長篇真的有點出乎意外.其一是實在有夠長,大長篇,偏最近又染感冒拖慢了閱讀速度,有點讀後忘前,更覺得整個故事拖沓.其二是這故事的鋪排與文字越到後頭越令人傻眼,讓我有這根本不是一個人的作品的感覺.我原以為作者在以文化裡的雷雷現象發揮.但似乎又不是,終於從主角笙哥兒到天津唸書開始,這個小說故事進入全面鬼打牆的階段,大不同於前半部.包括文字變得矯慥,情節變得劇場化,片斷化,情境轉折與主角心境毫無來由的,既無鋪陳無前因,後續的補述也顯得蒼白,甚至是隨意摘至.與這部講述兩個襄城大家族故事的前半部相比,簡直不是同一個水準,簡言之,這部小說開頭或目的如何的恢弘或龐大,對於軍閥,官宦,商賈的描寫如何細緻,進入中段之後可以說是完全消失了,只剩下零碎場景的連接推移.剩下的感覺就是作者的能力完全掌控不了他的企圖,只覺虎頭蛇尾.



  事實上這本若是整個都這樣毀敗就算了,個人以為他有個非常好的前兩章.寫軍閥妻妾間的相處,寫軍閥之間鬥爭,除了鏡頭推移有味道外,整個題材感立刻就吸引人起來,軍閥,商賈,戲子,妾室,不管算是架空,還是真有考據,它的時代感是在的,也有彷彿民國軍閥混戰的世界就在眼前.然後軍閥突然敗戰被俘,得拿錢贖人,錢還沒到敵人手裡,軍閥就被埋在土裡了.忘恩負義也好,恩怨兩清也罷,顯示著一個政治家族的衰退.一路到這時,小說寫得極好,我都以為看到了本近年難得好作品.可惜,出彩的就那麼一點,後來的故事,就宛如當時的時代,不知秦漢遑論魏晉,紀元淪為無用,人民就是過生活而已,政府宛如並不曾存在,或是小民根本不用關心正在主政的是哪個人?哪個權?因為人民真正感受的日實在的每日的生活,個人的存在,與家族或個體的發展.但是,似乎從此開始整個故事宛如時代失序後也失掉了味道,只看到在一場場被迫進行的活動中進行著一幕幕情節,行禮如儀.先是家族生意的困境,主人亡逝,兄弟分產,女子當家,逃反,土匪,再回襄城.文笙天津唸書,加入游擊隊,戰鬥,回家,到上海做生意.這一切彷彿就只剩下個人與事物個牽絆,人就像隻被線牽住的風箏,看似飛的高遠,其實只是隨風而飄,無風而落,最後還是要回到放風箏的人手上.只是這樣解釋北鳶多少也是沒了意思後的附會了.



  盧家那線固是可惜,馮家姊妹這條線也一樣.本來以為這裡都是新女性的表現,不過終究是傳統包袱下的因循.這裡的敗筆更多更明顯,前面盧家的衰落尚有前後因果的鋪陳.在這裡馮文玨,文楨還是范逸美加入共產革命,還是言秋凰的犧牲處處都呈現著牽強.彷彿人沒有來由,沒有感動,沒有志願,更沒有因緣,就突然變成了隨時能夠犧牲的諜報人員,如果讀者不覺得這些內容荒唐荒謬,我也不知道該如何解釋.彷彿都是為了到故事的分岔點不交代結果不行,可是事件結果之前卻缺乏任何鋪陳,比如馮家家業盛大,為了文玨的罪行,不得不出掌維持會,險落個漢奸頭銜,但除此外,我們實在看不出這文玨,文楨是因為什麼因緣加入共產組織,又比如文楨後來去參加學生遊行也是突兀的,似乎都只是為了交代在民國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這些事情而已.實在與主角人物的設定沒有太過實際的關聯.角色連結太牽強,故事發展不連貫,結果又回頭顯示文字很蒼白,像學生習作.



  我知道北鳶的外界評價不低,然而自己實在的感受卻是不好的,但我也不認為是浪費時間就是了,起碼,自己感受到一個與外界不一樣的感受,知道自己並沒有過度的貶低它,現在很多新的作家作品都有這種傾向,嘗試新的作品也要能接受踩地雷就是了.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