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

許三觀賣血記

showLargeImage.jpg



許三觀賣血記(余華)



   有趣的故事,讀者應該從頭笑到尾,可明明說的是段苦難.這就是許三觀賣血記.



    許三觀是江南地區某小鎮絲廠的送繭工,這小說從他20多歲一路寫到他兒子成家有了孫子共約40年,不過時間在此是被模糊化的,只有特殊的政治運動來臨被提及時,讀者才會知道大約到了某個時空裡,所以從大躍進,大煉鋼到人民公社出現,或是接著之後的大饑荒,還是到了文革運動,與之後的青年下鄉運動,只要運動牽涉到許三觀與他的家人大約就是許三觀需要賣血的時候了.



    許三觀每次賣血彷彿是在進行一種宗教儀式.從阿方與根龍那裏知道賣血的門道,每一次許三觀都要依樣畫葫蘆.賣血前先要猛喝水,一大碗,爾大碗,一路喝到八大碗,喝到身體頻臨憋不住的臨界點,他才會走進醫院,原因只是因為以為水喝多了血就多了,每次賣兩碗血可拿到35塊,水喝得多血的虧蝕就少了.賣完血之後身體虛浮腳步無力,一定要去飯館裡點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還要先溫一溫.點這三樣東西時必須裝出一副是飯館裡識途老馬,口袋充裕,點菜的時候聲音需要宏亮,擺出是花得起錢的大爺.這麼有趣的賣血儀式,儘管後來阿方因為賣血前水喝太多憋不住導致膀胱爆裂弄壞身體,根龍賣血後因為腦溢血死掉了,許三觀依舊維持著這樣賣血習慣與伴隨的儀式.只是因為他太窮了,生活總是有著意想不到需要用錢的時候.這樣的儀式甚至到了許三觀六十多歲,經濟情況變好了,不用賣血了,卻因為想吃炒豬肝,喝黃酒,而特地跑去賣血被拒絕,因為新的血頭認為許三觀年紀大了血不好用不讓賣血,許三觀因為不賣血不能吃炒豬肝喝黃酒而沮喪的在鎮上繞圈子.從為了錢賣血到為了吃炒豬肝賣血這種儀式僵化的諷刺劇情簡直讓人發笑,太有趣了.



   許三觀要結婚,賣血.一樂打破方鐵匠兒子的頭,許三觀賣血,強姦林芬芳要買禮,賣血.許三觀全家餓得沒東西,賣血.請二樂的隊長吃飯,賣血.給一樂治肝病,沿著到上海的路上一路連續賣血四次,一次賣血的收入35塊在當時算是鉅額的收入.許三觀可以說是靠賣血來成就他的家庭,即使他是一個絲廠的工人,政治血源正確,卻還是窮到必須一再賣血來維護家庭.即使一樂似乎不是他親生兒子,與他沒有血緣關係,但是卻靠著賣血維護了這個沒血緣的血源兒子.許三觀有三個兒子,儘管老大可能不是親生的,也曾經因此而有差別對待,老婆許玉蘭也因為此而面對許三觀一再的嘲諷,但這些都是正常人性的表現,余華並沒有在此塑造一個人格完美的人物,許三觀有著正常人的情慾與喜怒,也有著一般人的善與惡,而每次總是許三觀心裡的善讓生活繼續順暢的過下去,儘管這樣的過程總是悲苦的.但略帶幽默的情節與總是能想到最重要的是生活的繼續性是牽引著這個小說的主軸.



    個人以為這本小說有一點特點是遠脫離同時代的其他作品,就是整個故事的敘述線把大環境的背景給模糊化了,甚至刻意不去提外在世界的樣貌,即使我們知道線在外頭正在大煉鋼,許三觀自稱已經是個煉鋼工,可故事卻沒有更進一步的描寫當時運動相關的樣貌,只是著重許三觀與他的家人,因此大饑荒來臨時,除了看到許玉蘭如何重複製作玉米糊,家裡的人是如何喝下每日越來越稀的玉米糊,甚至搞笑的設計出由許三觀說出每人想吃的食物然後口述作法畫餅充飢假滿足的橋段,作者對於大饑荒的諷刺與破壞不是魚直接對於飢荒的描述,而是從這些日常飲食與娛樂活動裡找到他的幽默酸性盡情的挖苦,徹底的讓生活物質的貧乏躍上檯面.作者這種擺脫對大時代大環境吶喊控訴,轉而以表達這些政治運動或當時的物質缺乏如何的在一個人與一個家庭間產生影響的現實狀態的描寫,與這些人物對於生活艱困的應對,意味作者擺脫了教條或道德形式的憐憫,轉而以現況"我們當時是這樣生活的"來講述苦難.



   整篇小說也沒有過度使用主角喊天搶地怨天怨人的廠請,而是以"該如何解決眼前的困難,"來表現所遇到困境與危機的惡劣程度.而始終帶著樸實真誠的人味與人心去面對困境與問題.這種手法必然產生兩極評論的結果,若非是被批評臣服於權力,向當政者屈膝,或是以為這純粹只是執著集中於人性中對善心堅持的一種表揚.但即使後者,可能仍有人會認為是有過度隱惡揚善的虛偽性的存在,但個人認為作者不過是想表達一個人一個家庭並無力改變大環境,或與時代潮流逆向衝撞.一個人能做的就是在逆流中生存而已,也許只是一個卑微不足道的人,他也有屬於他最低級生存的方式與態度,對許三觀而言,那就是賣血.以上.



2017年4月10日 星期一

播磨丸

 



showLargeImage.jpg



播磨丸(李旺台)



   播磨丸是艘船,1946年4月載著7000多人自海南島榆林航行到高雄港.這7000多人絕大多數是殖民時代日本企業招募到海南島工作的台灣職工,這趟航行是戰後返鄉的旅程.所以這種題材發展成歷史小說似乎是可以的.播磨丸是本小說是毫無問題的,寫著戰後待遣返回國的日本人與回台的職工,等待的歲月與返國航行的歷程自然有著他可以發揮之處,但要說這是本歷史小說,個人其實不那麼確定了,如果這本能入列,那之前看過的海神家族,旋風不也都該算是歷史小說了,甚至殺鬼這樣的奇幻作品還有更多的歷史味.原因是播磨丸這故事後設的部分太多,僅一個台籍日軍上尉是真有其人,其牠人物全是虛擬,感覺小說裡的故事情節與人物設計比較偏向符合當前價值思維後設的.跟小說真正時空的概似的連結其實有點偏低.



   當然,要小說脫離創作者的思維是不可能的,播磨丸這故事設計了三個台灣職工主角,黃榮華,陳宏仁,李玉仁,三個人的分別是黃榮華崇敬日本人,喜愛並學日本文化與職工精神,陳宏仁則是一個有醫學院程度傾慕國民政府的擁護者,至於李玉仁在滿州國與台灣總督府皆任過職,卻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而同情共產黨.小說安排黃榮華妻子遭日本職工強姦後不幸死亡,陳宏仁則目睹海南地區的國民黨官僚貪汙,軍隊軍紀不佳,至於地主家庭大少爺李玉仁則是想要推動共產黨的主張革自己家庭的命.在這樣的背景下,在1945年七月日本宣布投降後到1946年三月底離開海南這段期間的遭遇為一段落,而自海南啟航到底捯高雄港為另一段來寫這群台灣職工,如何面對新來乍到的國民黨官僚的政權,如何處理與原來屬於統治者日本人的關係,而那些對於未來權力傾向不同者之間又該如何相處,除此之外那裏有著日本人,閩南人,客家人,海南原民,廣東人,朝鮮人,台灣原民各族群之間原本存在的隔閡與衝突,甚至包含了慰安婦的角色.小說試圖以海上漂流驚魂來凝聚不同人的根本心理消除歧見與歧視偏見,促進融合與削減異同這樣的設想並無所謂好壞,以船暗喻島嶼現況也無不可,但問題是這是1946年代人思考與行為,或是當時的歷史嗎?因此個人才有了那樣的疑問,這是小說,但能算得上是歷史小說嗎?



   個人能接受小說作者提出的主觀意識,在一般的小說裡要怎麼做都行,該如何後設把個人的主觀架接進歷史裡也都不是問題,我的疑問是如果歷史小說的比賽徵選都能這樣容忍幾近完全後設的內容,那麼把這個歷史小說徵選改成小說徵選是不是也可以說得通?反正不需顧慮後設所占有的比率與成分即可.於是乎這樣一篇明顯是對於當前政治現況反射的故事嫁接在一段並不明顯為人所知的歷史事件與虛擬人物身上,那麼歷史小說的徵選意義與範圍與一般小說徵選的差別到底在哪裡?是只要符合評審的心證與意識形態即可,還是只要是關於歷史的小說即可即使完全丟掉歷史背景也能被接受?



   歷史的書寫都有其特別的視角,對於讀者來說,文字書寫下來的歷史,除了其中的歷史事實外,還包含着一個重要的訊息,歷史書寫者的立場和他所處的時代,歷史的記錄以及當代或後代讀者對它的接受所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過去,也許也能同時告訴我們歷史記錄者所身處的現在和讀者所身處的現在.立場和角度表明一個社會體或者個人的局限.唯一能夠超越這種局限的做法,就是意識到這種局限的存在,同時也意識到其它立場,角度的存在.在文史研究中最有趣的事情之一是比較同一歷史事件或人物的不同記載,任何的增刪修改,甚至只是一個字的不同,都會在人物的塑造,對事件的評價造成不同的效果.這讓我們知道使用單一的方法來看一段歷史書寫,只不過是這段歷史翻譯的一個譯本,如果我們把真實的歷史事件當作原著來看,那麼所有對這個歷史事件的記載都是譯本,譯本有不同的譯者,不同的版本.自然就有不同的翻譯風格.做一個讀者,我們不總是要去同意或反對某一種敘事的立場,更可能是要試圖去看看這一敘事立場的面紗.以上.



樂土

showLargeImage.jpg



樂土(朱和之)



   花蓮秀林有個地方舊名叫塔比多,現在叫做天祥.天祥裡有一個文天祥公園,公園的前身是日本神社,佐久間神社.文天祥跟這個地方沒有關係.佐久間左太郎是日本殖民時期駐台灣第五任總督.塔比多是原民語.要如何取名,三方各有它的來源,同意某種命者總是能找到他自己的理由.不過不同命者間有一個共同的條件,那就是"權力",命名就是當下權力意志的展現,有排他性.



   接著兩本被歸類在歷史小說,因為是兩個歷史小說獎徵選的得獎作品,不過,看完後,我反而有點混淆,甚麼樣的小說能稱為歷史小說?是要大多數內容與歷史相關,還是只要有個背景外殼就夠了?樂土這個故事沒太多問題,以前看陳舜臣還是司馬遼太郎寫的差不多結構也是這樣.樂土以1914.年的太魯閣戰爭為主題,在主題之下有著相應的歷史人物佐久間佐馬太,野呂寧,內田嘉吉,龜山里平太等當時台灣總督府下的各層官員與征討相關的軍警高層,當然也有虛擬的小說人物,比如太魯閣諸部落的頭目,族長,到個人.有一個遵循基本歷史過往的背景,最重要的是作者並不試圖去創造歷史,或改動它.所謂的改動或創造並不單指歷史事件,還包括人物,虛擬人物,它們的思維,行為,態度,還是與人的互動必須是屬於那個時代該有的樣子,而不是一個披著古代服裝的現代人.



   樂土是佐久間佐馬太五年理蕃計畫最後一年解決花蓮,南投間的太魯閣族太魯閣戰爭的故事,故事的主軸就是征服.這個故事本身沒有太多意外,有高科技文明的征服者與原民部落的戰場對抗,有血腥,有情感,有省思傳統也兼顧時代潮流,不過作者在一片看似只有兩種可能的對抗中,為雙方各自打開了一層思路.日方除了佐久間佐馬太主剿原民的主張外,也有著主張剿撫並重,甚至認為一味的以武力征服台灣原民是件徒勞無效的策略的關鍵大臣.而征服與撫蕃兩種策略的背後,除了藏有在來官員與外來官員間權力對抗外,也涉及了當時日本文人,政黨人士與軍方間權力的爭奪的呼應,從時代感來說,這種牽連影射遊走在真實與架空之間雖然會有一點牽強,但並不影響故事發展的主題,且深深的反映了當時日本在擴張過程中權力變化的現象.



   相對的,日本軍隊與太魯閣戰士間對抗,作者試圖將原民的觀點轉以祖靈與科學間的對抗,傳統與現代文明的戰爭.而沒有將它轉成部落族群之間的戰爭,沒有刻意分別高大雨低下的對抗,而且避開了所有關於種族民族優劣或知識差異間的高下,作者使用"不同"來說明差異,也不特意塑造好壞這種單純的二元分野,可以說原民迷信"獵頭",為了爭奪地域與獵場而以暴力與出草來決定高下,反之佐久間佐馬太的思維,大日本帝國殖民政府的思惟本質上不恰與原民一致,只不過獵物或地域改成樟樹樟腦,原始林木而已.對日本而言,大砲是武器,機槍是武器,這些都是原民感到驚奇的,但是真正的武器是地圖的測繪.真正揭開了所有深藏的迷霧,打破了樂土的不單是那些煙硝重武,還有精確到不在能再令人隱居桃花源的地圖.於是鍋,鹽,到十五連發槍,原民在便利中雖然不服與武力征服,卻被外在的物資給征服了,而他們並未自知.



   是以,回到一開始所述命名的"權力",那怕是最原始的部落,不論是以現代民主還是古老部落的特有方式,那都是成為佔有領域,形成團體排除它者的依據,科學也好祖靈也罷,部落有祖訓現代有法律,名頭不一本質卻相似,任何一種族群間只要有異見不能化解,那麼就不可能存有樂土.因此有著這樣的衝突長期上演著卻相安無事,在台灣百岳中的太魯閣大山北方有那麼一座山,這山正是以征服他們部落的總督命名,佐久間山,這個打敗太魯閣族令他們繳槍臣服的征服者山頭與以被他征服部落為名的山頭遙相對望著,卻沒有人要去砍對方的山頭來示威,不知如此算不算是樂土.以上.



財富之城:威尼斯共和國的海洋霸權

showLargeImage.jpg



財富之城:威尼斯共和國的海洋霸權(City of Fortune: How Venice Ruled the Seas,Roger Crowley)



  Y=C+I+G+X-M.



  簡單的公式,修過經濟學的人都看過,學總經的可能一整年大半時間都在這公式裡打轉.如果想在Y不變的條件下,降低對貿易的依存(X-M)擴大內需,那麼勢必得想辦法增加C,I,G.數學式子很難被用來表達競選政見.因為透過數字加減推算會讓人太快知道增加C,I,G來彌補降低的X-M遠比說的困難太多,一下子就被識破政見是騙人的.這三個項目涉及的基礎條件不少.人口少,資源缺,土地貧脊,技術落後,財政困難等都是可能原因.而這些都是現代國家經濟發展上可能面臨的問題.



 這本財富之城談的是一個瀉湖上的小島城市國,威尼斯共和國.它的興衰.這個小島在它國力最盛時,從經控制著八分之三的拜占庭帝國,佔領了君士坦丁堡,海上的勢力範圍從威尼斯向東向南遠及亞得里亞海,愛琴海,地中海東半部,甚至及於黑海北岸.掌控了對阿拉伯,金帳汗國,俄羅斯,東南亞,中國的貿易樞紐關卡.威尼斯是由幾個瀉湖上小島構成,沒有耕地,缺少糧食,沒有天然資源,城市建構在泥灘上發展受限,人口有限.因此,向外發展某求生路,發展貿易就是它突破困境的唯一選擇,透過X-M的擴張,增加了人口,擴大了消費基礎,C,I,G也跟著發展起來.也迎來了城市建設的新發展,這就是財富之城的由來,一個連糧食都需要外購的城市公社是如何崛起成為據有大半的東方通路的共和國.



  Roger Crowley地中海三部曲中,本書被列在第三本.不過個人認為從時間上閱讀這本應該是第一本,其後是1453,最後才是中文版出在最前面的海洋帝國.個人甚至最想讀的就是這一本,最不急著讀的就是1453.果然,不失所望,這本前半部故事寫得好淺顯生動,後半論理稍嫌生硬.事實上這三本書雖然稱之為地中海三部曲,但我們可以從中一窺伊斯蘭勢力如何的逐步西進,直逼到巴爾半島,最後阿拉伯的戰艦在地中海與基督教的戰艦對抗,搶奪地中海的勢力為止的種種.財富之城從1202第四次十字軍東征談起寫威尼斯共和國的興衰,其中夾雜了拜占庭帝國的衰弱,與土耳其人在此間的逐步西進的背景.因此到了下一本1453,土耳其人兵臨君士坦丁堡,徹底讓它由基督教的都城轉變成為伊斯蘭教都城.到了第三本海洋帝國則是1520年起基督教的海軍如何在地中海阻遏了伊斯蘭的艦隊向西歐發展侵略,阻遏達到伊斯蘭勢力發展到最高的臨界點再擴張的可能.雖然這三本沒有絕對的必要需按這種時間序來看,但隱藏在三段故事裡的其實是伊斯蘭世界如何從中亞黎凡特然後越過中亞細亞到達巴爾幹的這段歷史,威尼斯共和國在這段的關鍵是在1204年攻下君士坦丁堡,建立了拉丁帝國,拉丁帝國壽命不到60年卻直接弱化了拜占庭帝國,拜占庭於1261年重新奪回君士坦丁,但勢力已大不如前只能殘喘的面臨土耳其人的西進,終至於1453被取代.



  簡單說,威尼斯共和國的興起與十字軍東征息息相關,因為威尼斯擁有海上航行運兵需要的漿帆船,水手,有大兵團與龐大物資運送能力,而海運是教皇號召歐洲十字軍東征最快速方便到達聖地戰場的方式.威尼斯就是藉著這種條件,從歐洲各諸侯與教皇那裏明討暗索了許多金錢,這些金錢創造了威尼斯的財富增長,海運帶來的是貨物的流通,貿易商業的發展,是以威尼斯是個資本高度發達的共和國.透過貿易與軍事,他在亞得里亞海,東地中海,愛琴海,至黎凡特建立了許多港口殖民根據地.威尼斯本身雖稱為共和國,實際是由約2000位的貴族作為統治階級,並以十人大議會選出的執政官最為首領.是一個講究經濟利益以經商冒險為主要活動的國家.從人力,土地,軍力等實體面而言實在不是一個大國,但他卻能在1380年之後,一躍成為歐洲的海洋帝國,即使強大的時間並不長,但其中興衰的原因倒是頗值得探究與學習.



  威尼斯是個經濟利益為大的國家,雖然也信仰基督,但卻不是個非常虔誠的信徒,雖然它也支持十字軍東征,但那只是話術,自西元1000年教皇號召十字軍東征以來,威尼斯就憑藉著自身海運船隻之利收取金錢運送十字軍到聖地.第一個讓威尼斯強大的轉折點發生在1204年,原因是教皇英諾森三世籌不出給威尼斯的運兵費,於是東征的騎士貴族只好在瞞騙教廷的情況下,讓威尼斯去劫掠札拉,但這樣仍不能滿足威尼斯的貪婪.於是它們又瞞著教廷直接開去了君士坦丁堡,此時拜占庭正面臨著皇位承繼的紊亂糾紛,威尼斯與眾十字軍們雖然知道攻打同是基督信仰的國家是不對的,但他們還是動手了,不但火燒君士坦丁堡攻下它,且在這裡建立貴族騎士建立的拉丁帝國,威尼斯取得了約定該得金錢,並藉由掌控君士坦丁堡逐步地向黑海與愛琴海擴張,建立了數量龐大的殖民根據地.



  在取得向東方的航路與殖民據點時,威尼斯前後面對著兩批敵對者.第一個起來與威尼斯對抗的就是同為義大利的航海國家熱那亞,比薩,只要的敵手是熱內亞,在1251,1294,1352先後發生了三次威尼斯熱內亞戰爭.雙方互有勝負,直到1381年熱那亞的艦隊大批殺向威尼斯,被威尼斯以巧計將熱那亞艦隊鎖在威尼斯瀉湖內進退不得,糧盡援絕而投降,這就是基奧賈戰役.經此一役,威尼斯正式成為橫跨東地中海海洋帝國.但是藉由兩國間的鬥爭,有一個民族悄悄的接近了歐洲,那就是鄂圖曼,其實在1352第三次熱內亞威尼斯戰爭時,熱內亞就藉由引進鄂圖曼的部隊來協助自己,土耳其人在當時就越過了博斯普魯斯海峽而在色雷斯建立的根據地,並逐步佔領了原屬於君士坦丁,希臘的地塊,所以100年後1453年攻打君士坦丁堡時,鄂圖曼也不過是順勢殲滅掌中獵物而已,只是威尼斯的這個第二個敵人要到1416年雙方首次發生海戰之後才正式擺上檯面.



   1416年威尼斯與鄂圖曼正式在博斯普魯斯海上遭遇了,儘管鄂圖曼戰艦初試啼聲,不似威尼斯對海戰的嫻熟,但憑藉著徵集的資源,與熱那亞的幫助,還是給予了威尼斯相當大的威脅,鄂圖曼甚至把戰艦抬到陸地上將船班到海灣的另一側想夾擊威尼斯,但終究還是被威尼斯打退.但這應該是威尼斯海洋帝國的迴光返照而已.1453年鄂圖曼攻下君士坦丁堡後,已能將目光全部瞄向歐洲,1467年取得內格羅蓬特,1477攻入義大利北部的弗留利平原,讓義大利個邦國感到威脅與震動,雖然1481年穆罕默德二世逝世暫緩了鄂圖曼的擴張,但1499年在新蘇丹巴耶濟德二世主導下在伯羅奔尼薩的宗奇奧大破威尼斯遠征軍艦隊,雙方並於1503年簽訂合約,威尼斯主動稱臣,從此後威尼斯在東地中海的優勢逐步讓位給鄂圖曼,而自知不擅海事的鄂圖曼轉以經營陸地替代的方式逐步吞併了威尼斯在希臘阿爾巴尼亞上大多數的殖民地,有著八分之三羅馬帝國的威尼斯領地就此縮小,加上葡萄牙人取道非洲南岸發現航向東南亞的新航路取代了威尼斯在香料上獨佔的生意,威尼斯就此就只好回到義大利戰爭的紛擾中,最後喪失去了自我的獨立性,當然這已經是16世紀以後的事情了,而不論威尼斯或鄂圖曼也因為新航路的發現而逐步退出主導世界貿易的舞台.



   從漫長三百年濃縮出的本書來看,威尼斯的政府是高度商業化的,它沒有世襲君主,而是一個由貴族寡頭統治的共和國.威尼斯的貴族不是封建地主,而是商人.他們對土地沒有興趣,只熱衷於貿易.所以威尼斯的政府管理同時也是商業,經濟和財政管理.威尼斯是當時唯一將整個政府政策完全配合經濟目標的國家.它的商人階層和政治階層之間沒有隔閡,權力的三大中心政府,貿易和軍事,由同一個統治集團管理.威尼斯比任何人都更早了解到一系列基本的商業規則,包括供給和需求原則,消費者選擇原則,穩定貨幣,準時交貨,理性的法律和稅收的需求,這一切,在中世紀歐洲都顯得非常現代,可以說威尼斯是一個最早沒有實體經濟的國家,無耕地,無眾多人口,無實業,立國靠的就是商貿,海軍,有效率的制度,集體主義與利益共存,透過這些條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瀉湖海洋帝國.同時,因為沒有實體,人口稀少,必須仰賴移民,貴族又分享了多數的經貿與擴張利得,經過200年後,新生的人口既不充當水手,貴族也因為財富積累而降低了對外擴張的雄心,只能用錢來雇用忠誠度不高的雇傭兵.所以威尼斯在16世紀後沒落,除了有全球化,新的殖民地國興起,與新航路發現的效應外,還是有著它體質內在的弱化因素.從此點看,Crowley顯然寫出了一段不能錯過的歷史階段.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