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在世界與我之間

showLargeImageCAZWXG3X.jpg



在世界與我之間(Between the World and Me,Ta-Nehisi Coates)



   在紐約布魯克林街頭,一個混混搶走了11歲少年的鴿子,並當著少年面把鴿子摔死.憤怒的少年身旁無他助,只能掄起拳頭,跨步上前,開打了.單憑打架當然要不回鴿子,只是從此他知道了自己拳下能討回一點自信與道理.從此後除了打架,搶劫,吸毒嗑藥進入了他的生活,隨之而來的則是不斷進出警局,拘留所.30多年後,他搬去拉斯維加斯居住,因為那裏沒有限制居民養鴿數目的城市法規,他目有3000多隻鴿子,但已經沒有打架,嗑藥了,不過偶爾在電影中能看到他露兩手.



   拘留所管理員看出他拳頭不凡,把16歲的他介紹給一個拳擊經理,訓練師,訓練師日後也成為他的法定監護人,少年開始了正式拳擊訓練,不再是街頭混混.他的拳力驚人一出道即連勝不止,現在youtube上仍能看過去他出賽的畫面,對拳擊欣賞沒水準的我看來,他沒有太多花俏的技巧,真正厲害的是正面迎戰對手,往往對手幾拳過來沒能讓他吃虧,不知是不是街頭經歷讓他不怕挨打,冷不防他一擊重拳就出現在對方無效出拳轉過身的肩頭,然後只見對手面部或下巴中拳就是倒下.有太多開賽一分鐘內就擊倒對手的比賽,隨著對手倒下,財富則快速大量向上累積.但他沒能留下顯赫戰績帶來的龐大金錢,今日的生活也只是比一般人好些而已.



  他的訓練員,法定監護人在他初成名不久就過世了.可能因為如此,失去一個能指導人生的人,擂台下的生活,他只能不自主的回到街頭習慣.在布魯克林的家庭,他的母親經營一家應召站,他的父親是一個皮條客,甚至按他自己的說法,他都不確定那名皮條客是不是他父親,光是這樣大致能明白這位少年為何會混跡街頭,事實上,當初那隻被混混搶走的鴿子也是他剛剛從別人那裏偷來的



  20歲拿下第一個頭銜,隔年一統江湖.隨著台上戰績高升,台下生活卻陷入混亂,打架,鬧事,狎妓,浪擲,家暴,躁鬱,離婚,然後被控強姦一名選美小姐.雖然他未認罪,但還是被判入獄,服刑三年.出獄後重返拳壇,雖然很快的又奪回了頭銜,但台下的生活依然不變,過度的浪擲加上周遭友朋的覬覦,大家都想從他身上撈錢,他賺的錢很快就消耗光了.隨著年紀漸增身材走樣,他的拳力已逐漸衰退不敵後起之秀,此時他才發現自己的銀行帳上的錢都沒了,破產了狐朋狗友自然就走了,從一位賺進的4億美元的拳王變成一位負債五千萬的人落魄拳手.為了還債,他跑去賭場當人肉沙包,人肉看板,遊客跟他合照一張只要25美元,還可以跟他對打,或是在電影中跑龍套.巡迴各地進行表演性質的拳賽,哪裡能撈錢就有他的身影.他的強拳,暴躁,令人窒息的恐怖彷彿一夕間都沒了,即使左臉的獸形刺青也已經顯不出任何戾氣. 除了生活上的經歷讓他收斂,出獄後在一位老拳手的帶領下,他轉信仰伊斯蘭教,宗教也影響了他的心境.



   老拳手12歲的時候被偷了一台腳踏車,他去找警察希望能找到竊賊打他一頓,那位警察告訴他不如先練好拳擊,他是這樣的展開拳擊生涯.先拿了奧運金牌,轉入職業後也快速地取得頭銜.老拳手自小生活在路易斯維爾,那時是個有種族隔離的時代,連吃飯都不能在同一個餐廳.可能是看遍了這種不平,拿到頭銜後,他宣布改信伊斯蘭教並改名,他將由幾個北美殖民主名字組合的原名改成一個穆斯林的名字.後來因為他拒絕入伍服役,被吊銷拳擊資格,三年沒有出賽."越南人沒有叫我黑鬼,他們從未吊死我,他們沒有放狗咬我,它們沒有殺害強姦我的父母,我為什麼要射殺他們","我想要自由,你們是反對者,我想要正義,你們是反對者,我想要平等,你們是反對者.在美國你們甚至不會為了我的宗教信仰挺身而出,你要我替你作戰.但在國內你卻不願為我挺身而出","我的敵人是白人,不是越共",台上的王者,台下的鬥士,但他不是以拳頭征服台下的人,而是令人無法反駁的人性真理,三年的禁令也令他衰退,不過憑藉著傲人的毅力,他還是重新奪回頭銜,直到力衰退休,他在今年6月過世.



   以上兩位拳手有著相同的條件經歷,他們都是黑人,都是重量級拳王,都曾三年中斷生涯,都以令人害怕的拳頭征服一個又一個挑戰者.但是在擂台下,一個受制於暴力難以自拔,一個則能在將暴力轉化成令人尊敬的動力.他倆是拳王泰森(Michael Tyson)與阿里(Muhammad Ali-Haj).







   所以要寫這一大段,其實是不知道這本書的心得該如何寫.Ta-Nehisi Coates以一個父親的角色寫下這本書給他兒子,寫出的是兒子對於警察無故射殺黑人的失望與恐懼.基本上這是一篇略帶憤恨激動與憂慮的篇章,對於屢見不顯美國警察對於黑人施加的暴力帶著點仇恨激進的態度,作者傳達了一種白人至上的地界精神不只是白人,甚至許多黑人自己也以這種白人視角的心態來約束自己,限制自己,把一種無形的枷鎖當成安居美國的防護裝備,他不滿於黑人必須要符合白人價值的安全安靜才能被視為是一個成功中產階級"另類白人"的心態,更恐懼於陷於貧窮黑人的家庭總部是不斷的生養出街頭混混下一代的循環.更不滿於即使黑人總統都上任了,為了所謂國家安定,歧視黑人的問題就要被當成不存在,就要一切依照白人的價值利益行事,所以他提醒兒子,對於黑人一直以來的遭遇,要一直不斷的質問與掙扎,因為他對所謂的希望,要白人良知浮現已經不抱任何幻想,他認為白人至上的觀念會一直維持下去,身為黑人如果還依賴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企盼時間能帶來平等的一切,將會一場空的夢想,只有依賴自己,不斷的向白人質問,甚至壓迫,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爭取到黑人應該有的平等權利.而我恰好想起了這兩個拳擊手,覺得正好能說明跟作者一樣採取反抗立場的阿里,與對於陷在以階級追求包裝的種族不平等上,泰森的布魯克林經驗正是作者所寫的巴爾的摩西區或是芝加哥南區的街頭景象.更深層的是白人至上的觀點不是從白人來,而是從黑人的身上映照出來,這是作者Coates最深層的憂慮.而這一點,非但在作者所觀察的人物與地區,事實上在我們的周邊其實也常常看到這種映照,但明明我們的周圍沒有白人,那這又是怎麼來的?實在是一個令人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瞧不起看不上心裡歧視的他族他人的心理也許比白人還嚴重呢,還不如多多自省,是以不知道該怎麼寫這種心得.以上.



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

超智慧:出現途徑、可能危機,與我們的因應對策

showLargeImage.jpg



超智慧:出現途徑、可能危機,與我們的因應對策(Superintelligence: Paths, Dangers, Strategies,Nick Bostrom)



     在前面超級預測那本裡,我們點出風險報酬的不對稱可能造成大膽預測傷害民眾的可能,之後沒幾天就有了颱風放半天假的的真實案例.那麼有沒有那種同屬大膽預測,它的風險報酬是對大眾有利或至少無害的事呢?也許這一本超智慧就能列入這個領域,這是一本對於未來可能出現的技術預見,對於預言技術的可能影響作出推論.既然是建立在預測上,就可能有準確的部分,與偏差可能,但個人認為,即使這本書裡的預見全錯,它仍是一本值得去翻閱的書籍,讀者至少可以看一下國外的人對一個未知議題的思考路徑與方法,何況作者Nick Bostrom對於超智慧出現的影響是有他深刻憂慮的一面,值得受到人們重視.至於預見的對錯也許在我們死前都尚未有得出驗證的跡象或機會,如果要說這書有甚麼問題,就是內容"乾"了點,比較像以前讀國外期刊的感覺,相比之下可能以電影"機器戰警"來描述超智慧的影響比較容易吸引一般人,只不過看完電影可能會反對發展超智慧,但閱讀完這本書對超智慧發展的想法可能又不一樣了.



    超智慧,以作者的定義就是超出人類水準的常態智慧.當然這種類學術名詞解釋有點難以了解,他更進一步說超智慧就是在任何一種關注領域上,都實質且大幅超越人類認知表現的智慧.將它轉換成當前實際的對比直接想法可能就是人工智慧,本書裡所指的人工智慧遠勝當前人工智慧.不過在Bostrom的想像裡能夠在未來有望發展成超智慧個體的路徑有三條,從軟體工程看是人工智慧,從硬體工程看則是全腦仿真(whole brain emulator),從生物路徑看則是DNA遺傳工程生物認知,並且他更大膽的想像裡認為這三種路徑也能彼此融合相互補益,比如腦機介面.不論它以上列何種型態出現,超智慧最後都將發展出遠遠超出人類水準的智慧.當然如果只是如此就沒有必要寫一本書來介紹,事實上本書的重點其實必須結合它的副標題,超智慧發展的路徑,風險,策略.簡單說就是如果出現一種智慧遠遠超出人類的個體,它會不會對人類生存產生威脅,如果可以預見會對人類生存有高度威脅性,那麼處在當下這個時刻該以何種策略與態度來發展超智慧技術,並且該用那些方法路徑來防範這種風險的產生.



    本書共十五章,個人以為Bestrom從第八章起到結尾的內容全部只在談一件事情,那就是"控制"."控制"超智慧的發展,不使其發展出影響人類生存風險的可能,簡單書就是超智慧個體可能反過來控制人類的生活與生存,甚至消滅人類.從這樣的比例布局可以猜測作者對於超智慧發展出現的可能是抱持相對樂觀的,也正因為如此,作者預見這種"新個體"確實可能對人類生存產生威脅.這種融合樂觀與悲觀小心的心態與霍金頗為類似,霍金曾警告外星人出現可能會威脅人類,所以人類應避免與外星人見面,但他另一方面又與祖克伯斥資尋找外星人,為的是探尋可能適合人居的外星球,即Proxima b.同理,超智慧的發展確實可能威脅到人類生存,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有遠超當前人類智慧的個體出現,也可能有機會解決人類目前所面臨的困境,比如氣候暖化威脅人類生活環境的問題也可能由超智慧新個體找出解決的方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顯然作者的理想是讓超智慧不至於脫離人類的掌控,只是這可能不能如他所想,確實是個有趣也值得懷疑的問題.



    早期的人工智慧大都未致力於學習,不確定與資訊概念上,這也是它當時技術發展不全的因素,Bostrom以生物演化的觀點重述了圖靈的想法,與其製造一個模擬成人心智的程式,何不製造一個模仿孩子心智的程式,但給它一個適當的教育課程,這程式將可獲得成人的大腦.何況生戶的演化是無方向的都能產生人類水準的常態智慧,那若是預先有方向的演化,也就是由有智慧的人類程式設計者設計指揮的遺傳程式,應該能以遠高於自然演化的效率,達成類似的成果.相較之下,全腦仿真以掃描與模仿生物腦的計算結構來產生智慧軟體.這種做法首先需對人腦做足夠詳細的掃描,然後再將掃描數據送至電腦做自動影像處理,接著將生成的圖像將與不同類型的神經元運算檔案庫合併,藉此模仿出腦部基本運算的功能性.與人工智慧相比,全腦仿真雖不需要太深的理論洞見,但卻很仰賴技術能力.而攸關的技術如腦組織掃瞄所需的解析度與偵測能力充足的高通顯微鏡,或是將原始掃描數據轉化為3D神經元運算模型並且將之模擬的硬體,以當前的水準還遠遠答達不到標準,至於想透過加強收物腦的功能運作一途.至需要得是人擇繁殖,面臨政治與道德困境的挑戰遠比技術困難,繁衍所需時間更長也是挑戰.而腦機介面可能會出現醫療風險比如植入物感染,電擊位移,出血,認知下降等問題,相比之下,以人工智慧為主力的超智慧發展必然會是主軸.



    若以區分不同能力類別來看超智慧可以分成三種,一個能完全做到人類智慧所做的事,但數速上快很多的系統,定義成數度超智慧.而由大量的較小型置會構成的系統,它整體表現在各領域裡大幅超越現有的制之系統則是群體超智慧.第三種形式則是一種至少跟人類心智一樣快的系統,但品質上聰明太多,屬於品質超智慧.不過隨著時間的過去,不論是以哪一種形式出發,最後都能發展出其他兩種的超智慧技術,重點是只要其中的一種形式獲得突破,超智慧就可以自己之外快速的發展出另外兩種.所ˇ對於超智慧的發展,作者在本書中所偏重的不是它的形式,而是它發展成功的速度與時間.作者定義了一個起飛點,這個起飛點是指機器智慧約略接近人類智慧的底線,只有過了起飛點,超智慧才能稱為真正的發展起飛,起飛之後會經歷一個黃金交叉點,黃金交叉點的意思是此點之前超智慧的發展是由人力主導,黃金交叉點之後超智慧的發展將由超智慧系統或個體主導自身的發展,用通俗的說法就是黃金交叉後它有自己的生命力,與心智,能夠替自己作主了.所以一旦過了黃金交叉,超智慧發展爬升角度會陡升,於是乎就有了這本書一半以上的內容,如果過了黃金交叉,超智慧會不會是人類生活風險的來源之一.



    從現在到起飛點是一段時間,從起飛點到黃金交叉又是另一段時間,個人看法是Bostrom為這兩段時間各自提出了一個可能的人類社會問題作探索,第一個問題是單極化(singlton)與多極化(multipolar)的問題.用最簡單的例子就像是1945年美國擁有原子彈的情況,形成一個單極化,其他國家在當時對製造技術上遠遠落後,因此美國是有可能在其他國家成功之前先將技術封鎖獨佔或是毀滅.單極化就是起飛點時只有一個團隊或國家成功捯到起飛點,多極化就是同時有數個團隊或國家在約略同時再起飛點附近.至於會形成單極化或多極化,那就要看從現在開始到起飛點的技術發展,國際合作,或是國際情勢,各國需求.畢竟即便現在最先進的人工智慧系統,不管從常態智慧面向或角度來看,都還遠低於人類底線.雖然說多極能夠造成穩定,但以作者的想法這種穩定恐怕也不是永久的,它還是可能進行二次轉型的可能,是以雖然作者沒有明言,超智慧體出現的情況可是最後仍是單極化掌控著全球政治經濟.



   關於起飛後的第二個問題就是黃金交叉之後,這種超智慧體有不會有一天終於將反過來取代人類,或至少危及人類生存.作者也沒有明言,但後半部主要內容大談兩個關鍵命題,一個是能力控制,另一個是動機選擇.可以看出Bostrom對於超智慧發展謹慎的一面,能力控制與動機選擇都是概略的兩個大範圍議題,能力控制簡言之就是藉由限制超智慧能做甚麼,來防止不想要的結果,系統被限制只能透過一些受阻且運先允許的管道旯影響外在世界,或是系痛被安置在一個提供適當誘因的環境中,或是強加限制於系統的認知中,或是在影響關鍵內在流程的能力上加強限制,並於系統上進行診斷測試,當偵測到它有危險的活動時可以關閉它.動機選擇則是企圖藉由型塑超智慧想做的事來預防不想要的結果,比如設計一套直接特利化的動機系統,來限縮代理人的超智慧的行為,或是限縮它的企圖心與活動視野.或是從一個本質上已經具備人類動機或善良動機的系統開始,強化它的認知能力.除此種種技術面的控制外,最後關於建置超智慧的策略發展,動機選擇,價值擷取等最後三章也是大範圍的在談如何讓超智慧擁有一個有利於人類生存發展的心智,基本上都略偏泛道德選擇,雖是不得不然,但不能不說這也是人類要發展超智慧的最基本理由.雖說有些隱憂與悲觀,總不可能發展一個超智慧個體最後竟是要消滅人類吧.



   近來關於人工智慧的書籍出了不少,但大都集於眼前所見,無人工廠,自動駕駛,或是家用機器人這一本超智慧應該是其中比較不一樣的,談得更遠,更荒誕,也許更真實,因此個人認為即便這書裡所寫的狀態在我們一生未必能見到,也可能書中預見是全錯的,但作者有那麼多想像與探索的努力,也許看這本書還不算浪費時間.以上



權力與無知

)showLargeImageSJ9EVNC7.jpg



權力與無知:羅洛.梅經典(Power and Innocence : A Search for the Sources of Violence,Rollo May)



  電影女人香裡三個惡作劇的學生讓兩個目擊學生間的道德拉扯其實有點刻板,其中一名目擊者被塑造成有錢人家的紈褲媽寶,相對的則是一位靠打工與領獎學金賺學費的正派學生.有了富與窮,耽於享樂與勤奮自立的對比,似乎就有了善與惡的對比與答案.然而若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個在世俗常態性的標準下被忽視的部分,善與惡的分野就不是那麼清楚了.那三個學生惡作劇所質疑的是甚麼?如果還記得劇情,那是質疑新任校監的權力為何能買一輛Jaguar?除了汙水弄髒了新車的外觀,在權力者眼中,這三個人真正的問題是對權力的挑戰,竟然公然地在全校師生面前讓有權者丟臉,滿身汙水泡泡.這三個學生的惡其實有著一個對於正義的質疑.這從氣球破掉噴灑出來的大量泡泡水中夾雜著學生們鼓掌歡呼可以得到認同的證明,惡作劇者只是說出了不少人的質疑.劇情從此就開始了權力與無能,無知間的對抗.要不要說出惡作劇元兇成了兩個學生與舍監權力間的拉扯.電影中的結果是說出元兇者沒有獎賞,而拒絕透露著也沒有受懲罰,正顯出一種善與惡同存世界的真相,只是電影習慣於善惡分明的傳統處置而已.當然以上的推論並非當年看電影時就有的感想,而是閱讀完這本權力與無知後的聯想.



  原來以為這是一本社科之作,可惜一開始就誤會了,這是一本從近於哲學,信仰,倫理學出發探討暴力現象的心理學書籍.當然書的產生是有它年代因素的,Rollo May這本書創作時期的美國正經歷過反越戰與黑人民權運動高潮時期,社會上確實存在著基於反戰與反種族歧視的個體暴力行為,乃至於集體式暴力.從對於社會現象的觀察所導出的現象推論,在融合了作者個人對於宗教,神話,典籍,心理學的知識彙總出的結果,對於暴力的源起,心理成因,與如何與暴力共處提出他的看法與呼籲.所以這不是原以為的社科因果推論性解決社會問題的書籍,反而以較像充滿著道德反省,心靈解放的勸世箴言.May主張將暴力視為人類原始生命力的一部份,由於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無視自身的存在,迴避自身的權力,處於無知的境地,才會導致暴力橫行.所以他主張一種成長倫理的生活方式,要每個人覺知本心,正視當下,為自己的行動承擔責任,過一種與惡共存的向善生活,"人生不是脫離惡,才能成就善,而是儘管有惡,依然為善".畢竟May是個心理學者,這種從心理分析出來的結論,還是有著一定的個體適用性,但若要把它當成一種普遍解決社會暴力問題的方式,我懷疑可能相對顯得天真單純了點.



  為什麼社會上的人會使用暴力?作者對於他那個年代的觀察中,得出一個簡單粗淺的結論,因為無能.若是個人的價值感普遍喪失,一種內心覺得無能的喪失,太多人覺得自己沒有權力,也無法擁有權力,甚至連自我肯定也被否決,再也沒有任何事物質得她們去肯定,於是除了宣洩暴力,別無他途,比如被強迫徵兵的年輕人,必須對學生黑人開槍的國民兵.作者以為權力與價值感是交織再一起的,分別是同一項經驗的客觀形式與主觀形式,能力能夠外顯,價值感則絕無法外顯,只能藉冥想,或其他內傾的主觀的方式來顯現,因此當自己不受重視時,個人往往會把注意力轉移到變態與神經症的權力形式去,已獲得某種價值的替代品.



  May指出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潛藏著種五個層次的權力,存在的權力,自我肯定,自我堅持,侵略性,與暴力.從這五個層次包括暴力來看,明顯作者沒有否認人類存在以暴力展現權力的可能.但是,作者特別論述,權力的這五個層次有它的進路,一個人如何找到自己的權力並運用它,並成為自己,首先就是一種存在權力的表現,像嬰兒的哭泣就是一種存在權力的表現.而每個生命不是只有存在的需要,更有肯定自己的需要,能夠以某種自尊的型態活著,不至於動物一般.自我堅持比自我肯定更為強烈,只要是自我肯定受到阻礙時,人們會更努力,會為自己的立足點賦予力量,確定自己的身分認同與信念,使得人們不得不正視一個人的吶喊.如若當自我堅持受阻,得不到認同時,侵略性的反應就會出現.而當所有針對侵略所做的努力都宣告無效的時候,暴力就會發生了.簡言之,作者的觀點就是當一個人的權力主張無法通過呈現的方式得到伸張,確認自我,就有可能產生以暴力替代遠言做為陳述自我的方式.



   對於與本書1972年出版同代的那些人們,不論是黑人還是被迫從軍的青年,存在著疏離與痛苦的日子,讓它們對生活產生無力感,無能的感受.於是不少人採用的是將無能變成虛假的美德,來面對自是己得無能,May稱這種刻意剝奪自己權力的作為是無知.而這種無知是不同於藝術家或詩人那類想像的無知.他稱之為虛假的無知,是一種與邪惡共謀的態度,那是避免承認與運用自己權力.這種虛假的無知會導致烏托邦主義,逃避了真實的危險,帶著無意識的目的,閉著眼睛看不清現實,這種無知不是真正的無知,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自欺欺人.因此由權力的層次與當它無法獲得伸張時,暴力將會與人們刻意的否認權力與伴隨的無知產生關聯.無知成了面對權力真相的防衛,包括戰爭機器的外在權力形式,或是身分特權的內在權力形式,無知被用來解決無知以外的目的,被當作免除責任或阻擋成長的盾牌.相對於暴力者,非暴力者的無知就是他們權力的來源,May指出非暴力者不會造成自覺受阻,非暴力者也無涉於放棄責任,非暴力的目的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社群整體..



  政治學意義上的權力意味著一種強制力,能夠迫使別人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很多時候也被理解成一種武力或暴力形式.這本書意義上的權力,含義要廣泛得多,剝削的權力,操縱的權力,競爭的權力,滋養的權力與整合的權力,而這五種不同的權力顯然會在不同時間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人格光譜中的該怎麼分配是個重要的道德問題,沒有人能夠不經驗這五種權力型態,人類發展的標竿就在於依照情勢的發展,合宜的運用各種權力.權力這個詞源於拉丁語posse,意思是“能夠……”,更多的是一種原始生命力.,人類很多東西比如好奇心,愛,創造力都與權力有關,一個人內在要有力量,才談得上是有愛的能力,而這項事實最能證明權力與愛的相互關連.



   無能的人喪失了權力感,可能會變得非常溫順,但他忍受到一定程度後,可能會以歇斯底里的方式釋放出來,形成暴力洪流.他們的無能伴隨著一種持續的焦慮,焦慮既是無能的原因,又是無能造成的結果.很多無能的人堅定地認為自己是無足輕重的,甚至接受了這是與生俱來和不可逆轉的.不過一旦獲取了權力感,卻可能走向某種瘋狂,當他們對別人施展權力之時,很多時候不過是一種虛假的權力,是無能的另一種表現,之所以會以某種極端的方式釋放出來,是因為他正在尋求意義感,建立起自尊.一如漢娜鄂蘭所說“暴力是無能的表現".既然暴力源於無能,無能是因為自我價值被剝奪所致.所以要減少暴力,需要幫助無能者建立自尊與意義感.因此,以暴制暴往往適得其反,多數時候只會觸怒對方.



   當下舒緩暴力成效不彰的原因是人們經常性忽略了暴力帶來"狂喜"的吸引力特質,人們心理否認祕密的喜歡暴力,而暴力又正是權力表現的最後層次,在人們運用暴力時,它其實就以某種秘密型態存在於我們心中,如果人們承認這種秘密,就必須面對它所引起的種種深刻情緒,因此壓抑事實的察覺,成了人類必然的防衛.基於人們根本不可能單純的從身上剝離暴力.於是作者提出了建設性的侵略與建設性的暴力這兩種觀點.它們分屬於侵略與暴力兩種權力形式的表現部分,他認為這兩者可以提升人類心理與靈性的存在層次,使人們察覺到心識的底層,使未開化的人提升到全人層次,使團體打破冷漠,成功的扭轉社會的改革.簡言之,作者認為惡無法除盡,暴力其實一職存在在人們權力層次中,與其想盡辦法去避免,不如運用它能產生的正面效益,建設性的面向,針對社會上的革新來發揮它本質上的作用,如此非但不是單純的破壞傷害,還有可能從改革中創造人類進步的面向.因此應該將無知轉化為行動,與社會的不義奮戰為目標,做一個反叛者,這樣的反叛者是反抗權威壓制的人,也是打破現有習俗與傳統的人.而反叛者真正的意義在唾棄權威,它追求的不是政治系統的更替,他的反叛是為了實踐大眾肯定的人生與社會願景.正如作者所說"殺死主人的奴隸是革命家,它只能取代主人的位置,等待被後起的革命家殺害,反叛者卻能了解,主人就算不如奴隸痛苦,它也同樣困在奴隸制度中,他反叛的是造就主奴關係的體系".



   反叛者的人道精神就在於他們的行為促進了文明,撼動僵固的習俗與文明秩序,這種撼動雖有痛苦,確有其必要,如此社會才能免於沉悶與冷漠.社會對於習俗,法律與現有秩序的威脅容忍有它的限度,但是文明如果只有習俗與現況,沒有注入新的成分灌溉成長,就只會有既定的秩序,只可能代來消極的停滯與落後.人類的發展不是單向必然地朝向日新月異,而是一種正反的動態辯證過程,它會向上生長也會向下伸展,所以反叛的結果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辯證的互動.因此越來越強調更高的道德完美,反而抑制了人類潛能,隨時行善並不一定能成為倫理巨人,作者呼籲我們對於善惡兩性應兼具敏銳,道德生活是善與惡之間的辯證.人們身上善惡兼具的事實使我們不會墮入道德傲慢,沒有人能堅持自己的道德優越感,出於這種限制,諒解與和諧才有可能出現.



   理性上來說,這種善惡並存,暴力隨身的觀點其實不難理解,雖然同意作者的觀念,但也明白實際的生活中要一般人有這種高度宗教精神的信仰態度其實不容易,這也許就是作者所談我們無知的部分,也許人們就是習慣被僵固在一個安全的時空與習俗裡享受它的安穩吧.以上 . 



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

天工開物‧栩栩如真

天工開物‧栩栩如真  



天工開物‧栩栩如真(董啟章)



  天工開物栩栩如真,一個怪異的書名.不知道的人會以為這是介紹天工開物裡那些物品的書籍,實際上是本小說.比書名更怪的是小說結構,共分十二部,每部份各由兩篇構成,第一篇是以第三人稱寫董富家族移居香港三代的故事,第二篇則以董富孫子為第一人稱以栩栩為書信或傾訴對象的文字.董富孫子職業是作家,而栩栩是他創作小說裡的人物,所以這個傾訴對象栩栩是虛擬人物,虛擬想像的是他現實生活裡沒有追求成功的女學生如真.光是這樣就已經夠怪了,更怪異的是這故事究竟要說甚麼?可能要到書末部分才隱約有說理的敘述與質疑,或許才能略知作者的心意,而在這之前恐怕是看了一段真實與想像交錯的內容,故事裡套著另一段故事.



  實際上可以說這是部家族史,個人史,乃至香港史的交錯書寫,到了最後透露出他終中學時代一個叫顯文的朋友,"顯文"這個對仗的名字,就是相對於"啟章",雖然董富孫子的名字始終沒有寫出來,從這裡大概可以推估故事的來源可能就是作者自己.而董富孫子與栩栩展開對話,讓作者跟自己創作的人物可以面對面說話不知該稱是創意無比,還是無病呻吟.寫實與虛幻交錯,讀者不太可能一下就弄清楚,相對於"啟章","顯文"顯然就是想像中另一面的作者.本來不是太推這種手法交錯眼花撩亂令人難解.想一想有點像電影"決戰猩球"(Planet of the Apes),主角對最後是回到地球還是別的星球露出惶恐的神色,大概就是閱讀完後最大的未知處.



  說這篇小說難懂,就是我們能夠用幾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它.首先讀者很快會發現小說是作者描述董家三代人的故事,從清末明初到中日戰爭,一直到1997年之後的香港,是一家三代人的故事.在講述家族與個人生活史的同時,它又是一個香港的歷史,100多年來,香港這個地方發生了什麽事.其次,這也是一個物件跟人之間的歷史.雖然小說談三代人物董富,董銑,董富孫子的過往,但作者捨棄了傳統以個別人經歷或心境為主軸,而以許多的生活器物對應於主人翁當下的生活狀態,從另一種角度看就是物件跟人類生活關係.傳統上小說作者就直接寫發生的事件或人物,包括大環境或個人皆如此,直接去看人物是怎樣的?,他的性格遭遇?會不會有什麽奇遇或磨難,或是整個集體社會的狀態與起伏如何.但這本小說特別的地方是,它透過一件接著一件的物品來寫三代故事,寫香港歷史.這本小說里面是充滿了不同的物品跟物件如卡帶,隨身聽,老式的縫紉機,這些物品跟物件,都被寫成是一種隱喻,象徵著歷史的變遷.解由這些回顧殖民時期的香港到當前香港的生活與變化,十二件代表性的物收音機,發報機,車床,衣車,電視機,汽車,遊戲機,錶,打字機,相機,卡式錄音機,書.將百年香港變化收錄其中.通過具體物質世界的變化,表現香港這個城市高低起落.這一部分是由實物與實境構成,是小說中真實世界裡的一部.



   而與栩栩對話的部分則是完全虛構的人物社會,董富孫子在創作中模仿人類社會創造出一個特別的世界,栩栩生活的世界,這世界中每個人物被定義成一種物化的外在表現,有人是剪刀手,有人士唇膏手,有人則有獨特的鏡眼,這些人的思維不會成長,對自己的沒有變化沒有認知,只能在預設功能中循環往複的生活.而栩栩正是董富孫子這名創作者在人類社會通過文字工廠的想象創造的人物,栩栩的心是一個音樂盒,單從表面上無法看出其人物特徵,所以在人物世界成了另類,最終為了尋找小冬,栩栩翻越了人物與人類世界的邊界在人類世界找到了作者董富孫子,董富孫子與栩栩的世界在此會合,但最終也因為小冬正是他自身創造的人物而失去了自身的存在.在一個每個人都被設定了特定功能的世界中,如何找到突破口衝出人物的世界變成栩栩執迷不悟的追尋.董富孫子只能通過文字工廠不斷創造可能的世界,甚至以失去的前女友如真的形象創造了栩栩,讓栩栩來到他的世界,但他最終意識到做為一個作家,他可以創造可能的世界,但是這個可能的世界不會是另一個可能的世界,更可悲的是他只能通過文字的形式來追索往事,而無法改變過去的已經發生的狀態,所以當他偶然發現如真其實並不是單純寄還了一捲舊錄音帶,而是習慣性的在反面錄下可能回應的話語,而這些錄音終究因為時間遠去在不能原音重現,他也就永遠不知道如真當時的想法,但即使知道又如何,正如逝去的聲音,找不回來了.



   其實這個本子裡有太多打破式的質問,比如一個陰性的男性特質.比如對於性別的質疑,比如有這樣的懷疑當一個女人沒了"物品"的功能性,那他跟一個男人有何差異?蘑菇人的比喻.比如人物與人的不同,在於人物有人的部分,同時又有物的部分,比如香港的發展或是人類歷史的變遷,董富那一代以為科學,新技術是未來世界的重心,但他們實際上並沒有繼續堅持,牽絆在對單一個物品的堅持裡,多少也是隱喻著香港發展的物質唯一的面向.再也難找到龍金玉那種的自然感知力.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