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第二十二條軍規

  第二十二條軍規qqv  


第二十二條軍規(catch-22,Joseph Heller)


   只有瘋子才能免除執行轟炸任務,不過必須由瘋子本人提出申請免除轟炸任務.


   這是一個圈套,瘋子不可能提出申請,能親自申請就證明人沒瘋,人沒瘋就必須繼續執行轟炸任務,這就是第二十二條軍規.小說成於1961年,Joseph Heller以極其幽默怪異又奇幻的手法來嘲諷世間的荒誕,一如第二十二條軍規,遍地存在這種表面看似有理實質卻荒謬的事情,可能是小說中架空的第二次大戰,是對戰爭的反思,對權力爭奪的挖苦,是戳破道德主義的虛假面,是對效忠國家信條的質疑與否定,甚至根本就是調侃人類社會運作邏輯的一切既成價值觀點.


   "我要保住生命,活下去"是這個小說的主角人物約塞連的目標,也是作者企圖傳達他對於戰爭乃至於人生質問的一部分.故事虛擬在二戰時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皮亞諾薩,島上有一支美軍的轟炸機中隊,在此服役的軍士官原本只要參與轟炸任務達30次即可退役回國,但新的主官上任後不斷提高可回國的任務次數,一路攀升到50次,60次.每次參與任務,就是對軍士官兵的生命考驗,隨時有被敵方高射砲火擊落的可能,約塞連目睹身旁的戰友陸續的陣亡,甚至就在他眼前搶救無效,血肉噴滿全身,於是興起了對於戰爭的質疑,有了保命的念頭,而能夠超越任務次數讓軍士兵回國的方法只剩一個,就是第二十二條軍規.故事在這個背景由第三人稱的角度來寫回國期待一再落空,唯一解答卻是圈套的荒謬狀態下的軍士官,與他們周遭的人.小說分42篇,每一篇都用一個人物或地點作為主軸,寫出個別人所遭遇的荒唐,困惑,乃至於莫名其妙,因為作者打破了時間軸,解放了空間,所以這個小說看似沒有一般意義上的故事,起碼它的演進不是線性的,到處充滿著回放,穿越,蒙太奇,加上作者Heller以顛覆現實,不按牌理,無厘頭,不合常規,乃至各種莫名奇妙的事物與人物行為交錯其間,顯然在解構破碎的故事行進間埋下更多出其不意與荒唐絕倫的內容,是以這其實不是本容易閱讀的小說,起碼就一般性的讀者而言可能會有不知所措感..


   1961年1月,正好是美國新總統宣示上任的日子,在甘迺迪就職演說中有一段日後廣為流傳的名言"別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問問你自己能為國家做什麼".同年出現的第二十二條軍規簡直就像是對這句話的質疑嘲諷.主角約塞連則是負責執行這個問號任務,質疑軍隊,國家,乃至於更大的集體,為了這種集體的運作順暢,個人必須在其間有所犧牲,有所制約,有所壓抑,甚至個體於完全就是工具化,即使所謂的"幫助",也不過是為了那種號稱的集體利益,或者是於為了集體的荒謬,個人也要荒謬的執行不可能的任務.而軍隊正是很好被做為表達的場景,如果有一個戰爭的時空,像二次大戰這種時空,有著明確的正義與邪惡分野的時空,更能來讓集體順暢的正確做徹底表現,為了讓邪惡勢力消退,把邪惡德軍消滅,軍隊的高層用這種符合人類精神標準的說詞為所欲為,究竟是正義與邪惡間需要一場戰爭,還是軍隊高層們與國家高官們需要一場戰爭?而從對這場戰爭中,從對第二十二條軍規的質疑與跳脫,看到不同的小人物以他們僅見不能與軍隊國家對抗的力量各自尋找出路,裝病,假瘋,諂媚,陰險,乃至絕望沉淪縱慾,不斷對人性底線的試煉,從荒唐中才露出的一點曙光與自問,我們活著究竟是來為國家做什麼,還是只是為了那幾個統治者?難道我們不該為了自己而活著?.


   在這樣的疑問下,作者以諷刺有趣故事的呈現了官僚體制的黑暗,與對權力的嘲諷,德里德爾將軍以為只要能有轟炸成績,它就能升官.卻不知道佩克姆將暈雖時都將取而代之,可等到佩克姆真的取得轟炸部隊的指揮權時,他又得聽從一個原來只是上校的沙伊斯科普夫將軍,而這名新的將軍唯一的專長竟然是"閱兵".因為高層喜歡他閱兵的能力.卡斯卡特上校所以一直提高讓誤次數不就是因為上級需要,而他自己也有想升將軍的慾望,等到新的指揮官上任,知道佩克姆喜歡自己的名字出現在報紙上,所以他與科恩中校極力說服約塞連連回國,已轟炸中對戰鬥英雄的名義,這樣不僅能阻止約塞連企圖揭發他提高任務次數的可能,還能幫助新的長官贏得上報紙的機會.雖然這種長官姿態與交鋒在內文中點綴不多,不過這些內容已足以顯出這個小說想表達的,在一個集體中的上位者權力擁有者才是絕定的標準,說你瘋你就得瘋,要你死,活著就是不愛國,然而權力爭奪間起伏跌宕,今天的標準也未必保證明天還是,這形成了另一個有意思的圈套,遵從一個絕對標準固然恐怖,但是天天順著情勢遵從不同的標準,那也是人間悲劇,是小丑演出.


   而權力的力量不僅是官僚體制的,小說中最特別的人物莫過於司務長米洛,主管隊中的伙食與軍中生活器物,不過是一名下士,但是米特有商人的頭腦,極擅長囤積居奇低買高賣,甚至有高操的投機技巧,知道如何套利,憑著小小的特權他組織了一個軍中獨佔企業,這個企業買賣各種可見的商品,棉花,橘子,番茄,麵包,從價低的地方批貨與高價之地交換缺乏的身品,他利用這樣的方式不但累積的大量金錢,贏得了長官給他特權,就是可以不用參加轟炸任務,他讓長官知道失去他的損失比他出任務所得的獲利為大,以致於即使他假意要出任務,長官也不允許.更荒唐的是,在部隊中米洛只是一名下士,卻是歐洲一些地區的市長,族長,酋長,乃至於國王,因為它能將便宜的商品賣給沒有出產那些身品的地區或國家,贏得了當地人的尊敬,自動的將這些職務負與給他.以米洛的角色間接的對於資本社會重構的階級與權力關係做了有趣的諷刺,這是相對於官僚體制裡荒唐劇中對權力的另一種嘲諷.軍人的團體,除了男人,就是女人,特別是妓女.故事裡也用了這個顯示了對於權力與性別的另類顛覆.在獲得妓女的青睞中官階高者未必有利,有錢的也只有在交易時間之內才有他們的權力,當你沒錢,女孩自然就離開你,沙伊斯科普夫的老婆跟部隊中的每一個都有染,就是她丈夫對她興趣不高,一天到晚只想著要如何精進閱兵的方式,部也恰好是這一種嘲諷,沒錯,他就是最後權力最大的一位,而那位汲汲於增加轟炸飛行任務次數的卡斯卡特上校只在書末遮遮掩掩的被透露其實自己只參與過四次任務,但是卻要他的部下一再出任務.


    小說一定要看到最末,那個跟約塞連同住,一直在擺弄棄械,做出各種裝置,飛行時總是被砲彈打中的普爾,本來已經被認為是陣亡了.卻出奇不意的傳出他已經逃到瑞典,在他再次的被擊落後,划著黃色的橡皮艇,一路從地中海划過直布羅陀,到達瑞典.原來這個在約塞連眼中單純的有些純頓愚笨的傢伙其實早就計畫這麼做,只有這樣才能免除任務,而過去他在營中所做得一切愚笨的行為,其實就是為了順利出逃做準備練習,恐怖的低飛迫降,海中求生吃生鱈魚片,都是為了逃到瑞典做準備.這給了曾經幻想要飛過瑞士被擊落能過較好的俘虜生活卻沒有實行的約塞連一個教訓與警醒,光想是沒用的,一定要付諸實行,於是終於下定決心要逃跑了.


    故事是開放的結局,並不知道約塞連成功與否.作者也透過最後的敘述否定了約塞連行為的自私,當你拿掉生活裡不斷可見的第二十二條軍規,那就是合理的.約塞連不以犧牲他人達到自己逃亡的目的,他只是要活下去,保住生命.相對於權力結構裡的諸位將軍,還是米洛軍士,妓院老鴇,雖然約塞連的諸多行徑一樣荒唐,充滿不道德,滑稽可笑.但相較於權力結構中無所不在的殘暴專橫,讓人必須永遠臣服在它絕對'對"的壓迫下無法逾越,那些根本微不足道,民族戰爭官僚體制的鬥爭都是人類本身的問題,有組織的混亂與制度化的瘋狂其實比起任何一個瘋子還瘋狂恐佈得多,只是一般人不曾這樣想過而已,或者就是視而不見的繼續為遵從組織裡第二十岸條軍規的限制.以上.


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黑暗之心

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Joseph Conrad)  


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Joseph Conrad)


   黑暗之心是個短篇,雖然篇幅不大,也似乎沒有完整的故事,卻是個厲害的本子,喻大於小,以個體呼應總體,可能不是個好看的作品,通篇充滿喃喃自我的低語,或幽暗或興奮,一會低述轉而又吶喊痛苦,是第一人稱又似自我對話,文字或飄或離卻也隱藏寫實,有時難解如叢林轉而突如清晰河灘重現交錯.


   故事講述馬羅接受了一份船長的職務前往非洲,他受命要去找一個傳奇人物庫茲.小說主要就是寫馬羅到達庫茲所在地前,途中遇到了各式景物,各樣的人物,以及非洲環境.Conrad對人物和環境的描寫刻畫都深入,不過這些內容並不是真的主角,黑暗之心的主角是人,人的心,以歐洲人到黑暗大陸的所作所為成就一種表面的探索,但去掉歐洲人,白人,非洲,黑人,交易象牙,或是恐怖殖民黑人.這絕對不單是一本反映種族殖民問題的小說.他寫的人心,黑暗之心,真正的黑暗都不是那些外在呈現出來的,所以文字似要從心裡被剖開來一般,那樣的低訴,或那樣深沉的吶喊.終於他尋到庫茲,奄奄一息的,只能帶回他的軀體與最後的隻言片語給他的未婚妻.


   隨著水上旅程的深入,馬羅一行人經歷了來自叢林的窺伺與攻擊,但這何嘗不是一種反面手法,其實是馬羅他這批歐洲人對叢林的的窺伺探索與掠奪,受鐐銬的黑人們,成堆的象牙運輸,貿易,成堆於心裡可見的富庶豪奢.一本破舊的航海書籍,一個被放逐的俄國代辦,還有把庫茲當神般崇敬的土人.馬羅一路上聽到人人都在誇耀庫茲,不過誇耀背後隱藏的各種惡毒也隱隱可見.與其說是羨慕,還不如是一種對貪婪的艷羨與禍心.等真的見到庫茲,反而覺得他是一個擁有一切卻缺少道德人性的人.直至經過一場突然的襲擊,目睹夥伴的慘死,信仰崇拜者的瘋狂,一個個叛亂者被懸置的頭顱透露著死亡氣味.他把病重的庫茲帶離了那塊土地,讓他脫離了瘋狂.在回英國的途中,庫茲死了,庫茲死前最後說的是"可怕啊,可怕",但當庫茲未婚妻問及馬羅時,馬洛表示他死前最後說的是未婚妻名字.庫茲在他生死關頭的最終腦中又一次重溫過去那充滿欲望,誘惑沈淪的生活.他已經離不開這樣的生活,死前發出了如同喘息般的吶喊.因為這樣的生活能帶給他需要的財富,這是他在文明歐洲世界時最渴盼擁有的,但同時最後時刻也對在非洲曾經做下的壞行為,對那些暴斂殘忍的過往流露出悔恨.馬羅的謊言是因為想給這個女人一個活下去的希望,他穿過了黑暗殘忍回到了文明有序裡繼續扮演著虛偽,而庫茲的靈魂已在黑暗大陸腐朽,再也不需要那樣文明來假扮.馬羅說了謊話,於是也成了自己所看不起的那種人.因為一次謊言,一次虛偽,文明得以繼續存在下去,而庫茲將在這個世界裡被人記起後再被遺忘.他的未婚妻說要永遠記住庫茲,靠他活下去時,實際上真正要被記住的東西已經溜走了.馬羅當然不可能與她談論庫茲黑暗過往的事情,因為真的太黑暗了,當馬羅向憐憫屈服的時候,他就成了黑暗的一部分,流入一片廣闊無邊的黑暗的心中.


    這本絕對不只是表面上看到非洲殖民,黑人殖民,象牙掠奪這些,除以上外,Conrad主要想顯出的是人類的貪婪,偽善與自私.而這些特質無關膚色,亦無管種族,管它基因的共同體或是想像的共同體組成,人類的心才是作者探索的根源.小說中的庫茲顯出的就是標準續為的文明人,明明是貪婪邪惡,不時想利用各種人心的膽怯與投機冒進間藉機牟利,可以為了利益而拋卻未婚妻的溫情,卻還不時矯情做作地懷舊.庫茲不時藉由偶然透露的宏論來掩蓋住他心中的空洞無物的黑暗,假裝高尚的情操有時正可以藉這些宏論偶然的吐露.但真正庫茲黑暗心靈早已長駐這虛假,空洞的身體裡.這個心靈所曾探索過的種種神秘,既引起魔的熱愛,也引起了所有的仇恨情緒,愛與恨都企圖占領這浸透各種原始情緒,熱衷於虛假的名聲,不光彩的榮譽,和各種徒有其表的成功和權勢的心靈.


    Conrad沒有試圖引導出某種價值觀,小說中沒有出現過任何對比原始人與殖民者的評價,他只是在回憶,他構造了這樣的回憶,而不是解釋它.有點像是一次探索,問題是他在尋找什麼?Conrad沒有給出答案,或者根本沒有答案,在某種意義上,作者說出了生命虛無的本質,或許讀後難免有悵然若失的感覺,卻也不知失的究竟是什麼.以上.


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超級預測:洞悉思考的藝術與科學,在不確定的世界預見未來優勢

超級預測:洞悉思考的藝術與科學,在不確定的世界預見未來優勢(Superforecasting: The Art and Science of Prediction,Philip E. Tetlock & Dan Gardner)  


超級預測:洞悉思考的藝術與科學,在不確定的世界預見未來優勢(Superforecasting: The Art and Science of Prediction,Philip E. Tetlock &  Dan Gardner)


   假設有三個城市裡的速食店都是獨佔的,東京是摩斯漢堡,香港是麥當勞,上海是德克士.有人分別針對當地來客做了滿意度調查,滿意度分別是30%,50%,90%,那是否可以推論德克士的滿意度領先其它速食店,並依此推論他的食物,服務,管理各項的優越性都高於其他?很明顯這是荒謬的,沒有意義的.但若你把速食店改成市長,變成市長的滿意度調查,居然成了菁英份子閱讀的雜誌主題.且這種統計排名居然存在多年卻沒甚麼人質疑過.實際上這種排行只是顯出有數學未必表示就有科學,可能只是沒有意義的花俏玩意,不過能長期騙倒多數的菁英份子.


   "預測"這件事與"騙"的連結就更多了.比如與投機有關的金融風暴的發生,股市飆股到颱風路徑預測,地震發生時間,乃至各類的命理預測八卦星座易經塔羅不一而足.所以被重視被算計大概都是因為"利"與"名",預測神準的股市大師能招募一堆會員或客戶,預測準的氣象主播有收視率,預測地震的宮廟萬一正確可以贏得名聲,而算準名人成就的命理師更是受到追捧,這些被封為"神"者最終還是能以金錢形式回饋,所以世上充斥著以預測為名實際上是做銷售賣商品的大師,名嘴,或是半仙.超級預測這本書的目的,按作者的說法就是創造出一個能提升預測能力的方法,當然對從事投機活動的人而言有絕對的吸引力,相對的也會以嚴厲的角度來看看它是否具備詐騙性或為科學可行性,


   所以寫以上這些便是知道這本書從封面到封底背書叫好的名人很多,但究竟有沒有用還是須看實際的內容,千萬不要太過衝動.基本上書的內容是來自一個被取名做GJR(good judgement project)實驗的結果,兩位作者招募了一群人組成的團隊參加美國的情報先進研究計畫局(IARPA)的競賽,參賽者要在2011年到2015年內就500項的事件包括政治,經濟,金融等特定事件做預測,最終GJR的團隊與個人所得的正確率高於參加IARPA競賽的官方組與其他大學團隊,第一年GJR較其他團隊好了60%,第二年則比其他團隊更好了72%,其他的團隊更包括MIT,密西根大學,兩年之後因為GJP表現太好,主辦單位主動淘汰了其他參賽團隊.本書是以此勝果為基礎來分解JGP團隊與個人能夠大幅領先的原因所在.


   Tetlock與Gardner書中創造好成績的超級預測者的優勢行為主要幾點,首先預測者要能鑑別事件的可預測性,區分哪些是可以預測哪些不可預測,並能區分哪些是周期變化和線性變化,哪些是隨機事件.有針對性的區分後,才能集中精力處理難度適中的問題.其次要能將一個大問題費米化,將棘手的問題分解為容易處理的幾個子問題,將問題逐層分解為可知和不可知的部分,對未確定答案的部分提出假設與猜想並採行試誤法,從而提高最終預測結果的準確度.其三作者採用了Daniel Kahneman"外部觀點"和"內部觀點"的概念,運用內外視角,與其他視角相融合相平衡的複眼預測,達到提升預測的精確性.第四要能平衡對證據的反應不足和反應過度的心態.要根據即時或新發生的影響事件作相對應的預測調整,但又不宜過度反應.第五項則是尋找出每個問題中發生作用,相互衝突的因果各方.每個出色的預測論證通常伴隨著一個反面論證,將正反論證融合處理才能更好發揮預測效能.第六要能細分問題等級,按照問題特性盡可能分成多個不確定性等級,並根據證據的重要性,持續調整等級,更新預測,第七則是要正確平衡信心不足與過分自信,慎重與果斷.要做到長期預測準確,既需要具備出色的決斷力,又能夠對預測進行合理的校正,過於專斷自信並不是好事.第八項則是能檢討並承認自己的錯誤,不要為失敗尋找藉口,要勇認錯,探尋錯誤背後的問題,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以供日後的調整.第九則要掌握團隊管理藝術,要能換位思考,準確提問和發揮建設性的對抗盡可能的激發團隊潛能.最後則是勤加練習.任何一種技能,只有勤加練習,才能做到熟能生巧.


   對於想藉這本書提升預測能力者,從上面的簡述中可以知道,因為沒有實際的可執行步驟與方法,只有概念式論述,基本上是沒有能讓讀者立即依樣畫葫蘆的解答,只能藉由自行體會後在遇到的實際預測問題上將概念分解成可處理的部分來嘗試錯誤,問題是讀者自行操作能否有GJP團隊所呈現的預測能力改善恐怕是個問題,時間成本也難估計.但這本書最大的問題並不在於此,畢竟學術論說多數都是如此,經營管理書上寫的也都只是觀念.真正的精隨還是來自於創業經營者的實務所得.這個GJP實驗最大的問題在於預測風險,預測率的提升可能是源自於此.


   假設有下列這樣的一條規定,氣象局預報員若錯誤預測降雨量,颱風登陸路徑,或連續幾次預報錯誤將罰俸一年,電視台的氣象主播若不採氣象局資料自行預測颱風威力與路徑登陸位置至錯誤者將入獄服刑一年,會發生甚麼事?那麼一定是禁聲的人變多了,因為預測錯誤的風險太高,會讓預測者望而卻步,不敢再隨便預測,正因為隨便預測的處罰很輕,所以宮廟主委才敢預測大地震要發生,反正錯了也沒甚麼.在GJP實驗中,受測者預測正確能得到100美元禮券,但是預測錯誤呢?沒有處罰,沒有損失,沒有任何風險.也就是若預測的問題是年底是否台股指數能上漲到10000點時,像我們這類的投機客是用自己的金錢財產去證明事件的對錯,風險報酬可能是1200/300,但到了GJP的手裡風險報酬是100/0,如果兩者皆預測錯誤,這兩種人最後的結果是甚麼?很明顯,投機客將有大量的金錢損失,GJP除了喪失一點勝率,是沒有任何損及個人的事發生,這也是其他受測團體都會出現的現象,因為IARPA並沒有給予這些受測者預測錯誤的風險要求.而這是否也是伊拉克出現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訊息被情報單位提出給總統的原因呢?還是純粹只是為了迎合長官的需要!


   因為沒有懲罰,所以預測就變得大膽是壞事還是好事?.這裡就產生兩個有積極意義的東西,個人認為反而是這本書提供價值所在.就投機客而言,風險報酬的評估無時不在建立部位的考量中,因此預測能力也被它隱藏的能力所挾持,必然對不是採取完全機械化操作的人有所影響,這種影響是心理面的,但如果在操作時能把GJP的那種錯了也沒甚麼損失的心態建立起來,頂多時按停損砍掉,不讓賠錢的心理壓垮影響預測的心智,那也算是GJP有問題風險報酬比的正面影響與效益.其二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大問題,所謂的預測雖然被歸類在一本書中,但內容所設的範圍政治,經濟,社會,集體,個體,決策者要考慮的層面很多,有時風險承擔者是決策者,有時是百姓.很難用一套絕對性的標準去做評估,有的風險報酬損失的估計相當大但涉及的是民眾個體的,而這些往往也是政治事件預測時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為這種預測的獲益者通常是尋求連任的政治人物,而非一般民眾,這種時候預測的執行者與決策的執行者恐怕不是站在同一立場,而這也是這本書的未探討點,它強調了高預測力提升的可能,但高預測力換到高明的決策之間還是有一段相當的差距.以上


人鼠之間

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John Steinbeck)  


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John Steinbeck)


  是灰色故事?抑或人間真相?原來人跟老鼠沒有太多分別.


  兩個流浪者,喬治與藍尼.藍尼高大壯碩能做各類粗活,不過他心性單純又有些弱智,常出現不受控制的行為.喬治矮小能言善道,心思也轉得比藍尼快.所以藍尼總是對喬治言聽計從.自藍尼的姨媽去世後,他倆就結伴流浪,或露宿野外,或到農場打工.藍尼在前一個農場打工時不小心摸了女孩的大腿一把,他倆只好被迫往南逃偶走,來到獨孤鎮附近的另一個農場.他倆只有一個簡單的理想,就是賺一筆錢,買塊地建立自己的農場,種田養些牛馬加上,養兔子,期望這些能讓自己脫離流浪困頓的生活.可是在新農場裡他們遇到了一個風騷的女人,農場主人兒子柯利的老婆,農場裡的人為了怕惹禍無不想法避開這個風騷女人.藍尼有個怪僻,喜歡摸柔軟的東西,前面農場亂摸女孩大腿,在逃跑的路上因為要撿回一隻柔軟好摸的死老鼠,都為他帶來禍事差點喪命.這一天藍尼要摸一隻出生不久的小狗卻不小心抓死它正難過不知怎麼辦時,風騷的女人出現了,他要藍尼摸她柔軟的頭髮,藍尼摸著摸著又犯渾了抓住女孩脖子把她掐死.他知道闖了大禍,立刻逃跑到喬治之前告訴過他萬一再闖禍時的躲藏地點,等著喬治來找他.為了不讓人以為他是藍尼的共謀,這一次喬治帶著槍來到約定之地,邊訴說他倆共同的農場夢想邊從藍尼身後開槍解決了這個一直對他言聽計從的夥伴.


   非常短一篇,應該一個下午能讀完.沒太多複雜,一種呈現.人間的真相,對於大多數人,夢想永遠也達不到,買塊地安個農場,是這小說裡幾個雇工的內心願望,這心願就是他們日常舉目所見,一座農場而已,沒有多大,因為那就是他們全部的世界,只不過現在那些都是主人而非自己的.而所有想做的事都事與願違,好的事也做成了壞的,藍尼根本不想做壞事,他就是想養幾隻兔子而已,但他沒辦法,他捏著那隻柔軟的死老鼠,跟捏死那個風騷女孩沒有差別,但他自己也像風騷女孩一樣被不知名的命運掐住了脖子,說不了,也被命運那樣的撫摸著,像被他撫摸的死老鼠一樣.人原是孤獨,所以需要一個伴,但哪有誰能永遠伴著你,姨媽要過世.兄弟要分離,喬治殺死藍尼時的喃喃自語,對未來的幻想,那一槍結束後,倒下的不僅是藍尼的身軀,還有喬治自己的夢,生活,夥伴,還有他的一切.但他只能這樣做.這是他最後能為他的好兄弟所做的事情,留下他的尊嚴.


    小說中的人們都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大蕭條的背景,生命顯出的是痛苦卑微的掙扎,似乎任何小小的錯事便可輕易的結束一切.他們可憐也可悲的.農場的夢想對它們是那樣卑微的期待,但即使如此,若無他人的共鳴,它們寧將這種夢想深藏心中,老糖也好,黑人工人也罷都藏有這種可貴的小秘密,因為那是他們從未得到過的東西,也是與他們相似的人永遠也不可能得到的東西.於是便陷溺其中不可自拔.藍尼抓住柔軟的東西的異常反應也是這種期望的暗示.看到他人受到驚嚇,常人的條件反射的都會趕快放手.可是這個大個子,不論是受驚嚇女孩還是柯利受傷的手臂,或者風騷女人的頭髮,都被他牢牢抓住不得掙脫.只因為他單純的喜愛這一切,他不想失去.他們,從未在這個世上贏得勝者的地位與尊嚴,命運像一隻死掉的老鼠,柔軟無力反抗.人鼠之間沒有差別.


   John Steinbeck的短篇,故事雖通俗,但媚俗性不多,比較適合深思,不適合拿來娛樂消遣.造化弄人,人的選擇與解困法則都比想像中稀少,甚至無解,是以略顯灰暗.以上.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梅岡城故事

梅岡城故事  


梅岡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 ,Harper Lee)


   發條橘子提醒對個體道德選擇權自由的思考,梅岡城的故事則是一些原則性的堅持與探討,包括對教育,階級,性別,種族,法律,不過可能太像通俗的好萊塢電影,要展現正義,平等,現代觀,雖然是深刻又具正面意義,不過最怕的就是看是一回事,反身又是另一件事,所以先寫下小說中最值得記住的一段:.


   9歲的小女孩思葛芬鵸在學校上時事課時,老師蓋茲小姐批評希特勒對猶太人施行的恐怖行動,並強調美國的民主政治,權利平等.9歲的斯葛則向傑姆提出她的日常生活觀察,在法院審判當天她聽到蓋茲小姐對克勞馥說,"是該有人給他們教訓了,他們越來越自以為是,下一回他們就以為能來娶我們了",蓋茲小姐口裡的他們是黑人,我們則是白人.思葛質疑"你那麼討厭希特勒,怎麼可以那樣反過來對家鄉人".作者Harper Lee以女童思葛第一人稱寫下這本小說,正是以純真來抵抗成人的複雜虛偽,這一小段顯得尤為諷刺,也是個人以為讀者看這本,會宣揚這本的意義,推崇這故事主角的膽識堅持,但是那又如何,回到現實可能就是蓋茲小姐而已,這絕非懷疑,因為這是社會現勢.


   故事是簡單的,在梅岡這個小鎮一位黑人湯姆羅賓森被控強姦白人女孩梅薏拉艾薇,事實上羅賓森是被誣陷的,梅薏拉與他的父親鮑伯做假口供,羅賓斯的辯護律師亞惕芬鵸是個正直有理想的人,也是故事裡的兩個兄妹主角妹妹思葛,與哥哥傑姆的父親,他為羅賓森做無罪辯護,儘管小鎮裡很多人都知道羅賓森犯罪證據薄弱,只是所謂被害者的口頭證詞而已,不論是法官或是警官都試圖運用個人的力量來幫助亞惕,並當庭戳穿了艾薇父女的謊言,但是因為羅賓森是黑人,依據習慣與先入為主的觀念,多數的梅岡人依然認為他是罪無可赦的,經過12位白人陪審員的討論後羅賓森被判有罪關押起來,亞惕當然還想為羅賓森上訴,但此時卻傳來羅賓森因為試圖越獄身中17槍被當場格斃.其後鮑伯艾薇為了報復律師,法官,警官在法庭上對他的羞辱,屢次試圖暗中傷害他們,而最後正當他想趁黑夜中殺死傑姆時,卻意外地被自己所帶的廚刀捅死.


    這個故事裡談了許多"正確"的價值觀,當然所謂的正確不過是因時流變的答案.比如思葛這個不愛穿裙子當大家閨秀的女孩,對比他的姑估與鄰家的老太太所呈現的女性角色的變異,思葛不愛穿裙,同時不愛從事家務或當時被認位的女性日常活動,甚至還跑到法庭旁聽或夜間出門探險.又比如亞惕的教育觀裡呈現的容忍度與體諒度,這說小說裡的對於種族觀點,宗教倫理,乃至階級觀點,比如因為梅岡白人所選擇居住的地方而清楚的顯出他們財富上的不同,也同時產生對於學校教育渴望程度的差異而鑽進了思葛對人階級的初步印象,相對的卡布妮雅這名家中黑人女幫傭的角色則是另一個亞惕,一個黑人,一個女人,一名幫傭,他被設定成較差的種族,較弱的性別,較低下的職業,可是卻是另一名明理懂事開明又具博愛姿態的人,於是你會得到這樣的衍生想法,作者要讓人知道那些正面被歌頌的人間美德不是只有白種男人才會有,一切只在於你能否看得見,分辨得清楚,其實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特質.人們在多數時刻對於旁人只能從一些根本得不到徵象的表面去猜測,如芬鵸家的鄰居芮德家,一路被設定成神祕足不出戶的怪家族,可能家裡沒有一個正常人,然而事實發展到最後,正是這個內向害羞怕見日光的芮德先生救了傑姆芬鵸,只因從來沒有人真正的觀察了解,但是亞惕知道,連警長,醫生也知道真正的芮德先生是怎樣的人.


   以上種種不論所謂的正確是甚麼,個人以為不太重要,不管多複雜的議題只要有一些最根本的人權與道德觀點作為支撐即可.問題還是在於人們在多數時間對這些所謂根本觀點的立場是搖擺的,是條件式的,是有前提的.是有其他更優先的東西必須先考慮時,才會認為那些階級觀,倫理觀或是法律條文是正確的,比如"他是一個白人或黑人"這種前提.另外,這本小說也不該單純看成是對種族歧視議題的探討,或是純粹討論法律平等的問題,它有很強的教育引導性,儘管個人不是很喜歡這種太強調陽光教育正面的方式,可能太好萊塢,太樂觀,太簡單粗暴的道理,恰恰與這個複雜的世界不太一樣,儘管Lee讓羅賓森慘死獄中確實比較像現實世界,但要像作者試圖呈現的孩童勇氣,現實中實在很不可能,也單純化了團體內的影響力,雖然殺死一隻模仿鳥,殺一個無辜的人有罪,但要做一隻模仿鳥,可能也只有剩下孩童了,原因倒是簡單,要在這個世界尋找到芬鵸太困難,偶爾在youtube看到陸戰隊員嚇斥一個騷擾穆斯林店員試圖挑起宗教對抗的無賴已是不易,很多時候那些偽裝成芬鵸家的蓋茲小姐們才是讓正直有血性的人發現到的真實結果.


   簡單的故事與簡潔的敘述,沒有太多花俏,一個有些說教卻也不太令人厭煩的作品,作為對比發條橘子的自由度各有其理.不過兩部都有轉拍成電影,還算是閱讀之外的另一個選擇,以上.


2016年9月1日 星期四

發條橘子

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Anthony Burgess)  


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Anthony Burgess)


   接著兩本相關又彼此扞格,先是發條橘子,再是梅崗城故事.


   橘子被裝上發條,於是橘子就只能按發條預設的動作行事,安裝發條的可以是橘子,可以是博愛座,乃至一個無甚要緊的標語.不管甚麼,一個訂製的發條安裝上去,那行為或器物型態也就有了標準或定式,一個穿綠制服的女高中生沒讓座,於是,就是相聞看到的那樣,被上了發條可以是那座位,不過.綠制服可能是另一種發條,然所有的人都成了發條橘子.


    故事簡單,一個青少年亞歷克斯與他的同伴壞事幹盡,嗑藥,破壞公物,打架械鬥毆人,搶奪商店,入室盜竊殺人,無惡不做,最終被捕.為了抑制監獄人滿為患並降低報暴力犯罪的發生,當局研發了一種療法路多維哥,經過此療法治療過的人,只要內心發生任何一點想做壞事的意圖都會感到噁心,能克服噁心感強迫身體去做壞事,也完全不可能,有一股從身體內發出的強迫力量,讓人瞬間變成軟弱屈從的小貓主動阻斷了做壞事的可能.經過路多維哥療法後出獄的亞歷克斯,表面上行為符合社會期許表現出溫良恭儉,但內心受不了那種非自由意志的抑制對做壞事渴望的限制,於是選擇跳樓,雖然他自殺沒有成功,但經過換血後由回復到療法前的身體,他又能依憑自己的意志決定自己想做的事,哪怕是壞事..


   道德選擇自由是個非常巨大的議題.發條橘子是以最嚴重的暴力傷害他人身體生命來探討,小說分三部,前兩部寫得好,末端稍嫌爛尾.反烏托的型態,不過既然談的是選擇自由,作者也不可能單純的以二分法,善惡,好壞來看問題.但暴力傷人終究有它邪惡的絕對壓制性,難免會讓人以為替個體選擇暴力加諸他人提供說詞,事實上這也只是內容要旨之一.人為什麼一定要做一個善良好人?不能打人殺人?甚至連一點小壞事都不能做?不遵行這樣長期被體制宣揚的善的道德基調可以嗎?,與前述相同,這種自問不單是要人們思考做惡的合理性或可能性,另一面是要人們思考即使我們已經有一套多數人接受讓生活過得更好的善的價值觀,道德標準,但如果世界採取的是用強制的手段剝奪個人自由意志與選擇自由,強迫每個人都要按照這個善的價值觀下固定的標準與模式去思考,行為,做事,那麼儘管它的目的性看似重高,但是這種強制手段本身就是邪惡的,就是這本小說引發的另一個思考點.人們該對這種強制行為的控制卑躬屈服,毫無個人意志的絕對服從嗎?


   此中有兩個部分值得進一步.首先是"惡",小說用了破壞性最大最明顯的"暴力"呈現惡,書裡的暴力惡沒有隱藏任何可同情的因素,直接有效.所以不讓讀者有任何可以額外思考的地方,不過這種單純的惡不過是社會生活裡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還有幾種惡可能就無法如此讓人單純快意的以為如是,或是輕鬆簡單的就看出來.很多所謂的道德選擇,善與惡,好與壞不過是一些特定時空環境下的現象或標準,其實換個時空根本談不上是惡,或者換個時空後,被認為善惡的對象標的或標準可能剛好相反.可能這些只是一些性別認同,族群或國族認同,比如40年前贊成同性戀的可能被認為是妖怪,惡人,現在則相反,被認為不道德且思維落後的反而是那些反對多元成家,反同性戀的.又比如因為國族認同不一樣或阻止別人的國族認同表達,就要被認為是惡人癡漢,或是處罰試題出對一夫一妻的質疑.實際上這些議題本身可能根本沒有絕對的答案,只是一種流變,但不變的是對道德自由選擇的容忍度極低,並沒有隨時代表改變.而且有無端加諸道德污名之意,畢竟那些事未必與道德有關,但為何會被訴以道德的批判?我認為這才是問題的根源,無關道德何以成為道德問題,有關選擇自由卻沒有選擇性?.


   是的,若只有一個人,怎麼想就怎麼做,這就是自由.但我們不可能創造一個全然是個體無關的世界,因為有了群體.自由選擇就會受到限制,道德就會成為問題,群體才是這些道德問題的根源,也只有群體才會壓迫個人讓個人尊從群體的標準意志.群體想管的範圍越大,個人受限制的就越多,群體管的越嚴格,個體自由也就受制更多.亞歷克斯自認被小伙伴與獄友各出賣一次,何嘗不是對於群體的嘲諷,或是屈服.亞歷克斯可以自由想像別人該如何想如何做,但他實際上控制不了別人的想法.這些是道德選擇的自由.不過故事裡Burgess對於群體壓力自身可能引發的惡較無著墨,充其量不過不同群體間因為道德處理問題的對抗,但不論何者勝出終究是不同的標準答案套在個體上成為唯一答案的爭奪而已,個體多數時無法脫離這種群體的約制,是以當小說結尾亞歷克斯看到昔日玩伴引發要去結婚生子的念頭一方面顯得略帶無厘頭的幸福追求,有點難以連結前文顯的爛尾.另一面又何嘗不是常人難脫他周遭所形成的道德意識型態綁架的結果,說他有選擇自由所以結婚生子,其實裏頭有多少自由意志?結果成就了這副模樣,不是道德也成了道德問題,而且往往還沒太多選擇的自由可言,經常只有一個唯一的答案,一切只是為了團體的運作順暢.荒謬的事由此而生.


   小說裡為了顯出惡的極端性用了暴力表現,但社會裡的運作存在很多惡,這些惡是從很小的事衍生出來的,這些惡剛開始沒甚麼,可能後來還變成社會運作結構的一部分,已經很難將這些東西割離.一個星二代考試作弊,被社會撻伐,但人們為甚麼撻伐他?是因為作弊嗎?不是吧,只怕是忌妒出外演出賺取名利的為多.咱們新任的政務委員,小時候因為不願在考試的時候"罩'別人遭到霸凌.考試作弊算是惡嗎?相當大比例的人以為誰考試沒作過弊,但有沒有自小考試都沒作弊的人?我們可以考試不作弊而取得會計師資格,但在會計師事務所可以不服從任何財報審計查核簽證潛規則就取得業務?不用配合買方?可能嗎?台大醫院有不收紅包的醫生嗎?這可不是一些簡單的問題,這裡說的都是實際進行中社會運作,有相當的一部分是經常潛伏著惡在其中運作的,並保證它的順暢.哪怕多數人都反對暴力,認為人應該有道德選擇權力,但實際上往往我們被迫選擇,被迫行善也被迫為惡.因為要達到絕對自由選擇又希望乾淨的人,可能只能一個人生活,而這些是小說裡沒有的.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