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殺鬼

殺鬼  


殺鬼(甘耀明)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某部電視劇,內容是講述某元帥的生平,先點開第一集看了3分鐘,然後跳到最後一集,第36集,又看了5分鐘,正當確定沒有我想看的內容要關掉時,下面有一行留言說"希望能拍他晚年的事情"引起我的注意,因為那就是我要找的,再往下看,有人留言說"有的,youtube上完整的46集",於是轉到youtube,也真的找到多出來的10集.粗糙的畫面,time code還留在畫面上,沒有字幕,音效也不好,看起來就像是匆忙剪接完不用丟到垃圾桶,被路人偷放到網路上的.不過也可能是故意做成這樣,因為正版不能播的那10集被放到牆外萬一被上頭的人質疑,被盜竊也能當成一種說法,後面10集不脫對主人公歌功頌德,不過那樣就必須批判另一個人,而那個人在該片正版的地區是不能隨便罵的,起碼不能公開批評,也因為這樣這部劇正版只有36集.我看到元帥被囚禁在大學教室裡擊鼓的橋段,聯想到古代衙門前申冤的畫面覺得這暗諷好玩,難怪不能播出.不過一個人生前究竟是是人是鬼有時難以釐清,雖然時間會予給某些真相,但也並非必然,所以很多事情的真相絕對不是一家幾人之言就能有答案的,雖然這兩個人都做鬼很久了,可是鬼魂還一直箝制著一大批人.


  殺鬼,這是一本特別的小說,好的很.我認為的好可能與他人不同,鄉野傳奇或是魔幻文學都不是重點,我以為的好是作者是個真文人,他沒有向集體權力獻媚,而是以純人的態度來表現真實的世界.人都會死,死了成鬼,所有的人最終都成了鬼,他所有過去的一切也成了鬼的部分,人活著是為了不要變成鬼,但鬼卻一直糾纏著人,包含過去的人過去的事,但人活著卻只與當下的人,當下的事,當下的土地發生關係.過去的人事物是我們擺脫不掉的陰魂.但為了前人的夢而丟掉自身的樂土,為了前人的苦而繼續受苦,為了前人設界而限制自己的世界,那麼究竟我們是算是人還是鬼?因此,若想要做人,當然得先要殺鬼,但殺鬼可能這麼容易,想殺鬼就得先看見鬼,知道鬼的習性,也需知道人鬼難以分離,才能找到可行的方式,殺鬼是一途,而小說的答案裡做鬼也是解脫的一途.


   小說的主人公劉興帕生來力大無窮,擁有一雙陰陽眼,受傷能自我修復痊癒,斷臂可重生,既能抓鬼,又能見神,三界中通行無阻.殺鬼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40~1947年的關牛窩,涵蓋了日本殖民時期,太平洋戰爭,國民政府接管,二二八事件.劉興帕在這個時代中出生,不可避免地參與和見證這段歷史的變遷.他的祖父劉金福是臺灣民主國的抗日義士,運動失敗後便在自家山頭自立王國,劉興帕又名鹿野千拔,他的義父是日本軍官鬼中佐,劉與帕對這個鬼中佐既有下級對上級的服從,也有兒子對父親的敬仰.鬼中佐是他們地區的統治者,代表了殖民統治在的兩面性,既是一個壓迫者,同時也是這個村子現代化的推動者.他既向村民強迫推廣皇民化教育,讓村子里的人講日語,習慣日式生活,他也大力發展鐵軌,安裝電燈電話,把收音機帶入村子.而劉金福則是一個絕對的反對殖民統治的清國遺民,是遺民也是廣東移民的第二代.


  劉興帕這個角色本身並非一個普通的人,鬼魅的性格,超人的能力預示了他本身對時代的超越性.劉興帕對歷史的超越顯然不是自覺的,只是一種面對外界沖撞而來的本能反應.他有鬼神一樣的能力,肆無忌憚的破壞,血腥無比的殺戮,人與鬼的性格融.隨著戰事吃緊,日本人要求居民為天皇工作以充實軍資,不工作者就坐牢.而劉金福寧死也不為日本人幹活,因此成為日本人的處理對象.劉興帕趕去阻止卻被祖父灌醉.劉金福抱著必死的決心面對日本人,企圖鞭打自己,關鍵時刻劉興帕趕來哀求祖父.劉金福為孫子的真情打動,停止鞭打,改用自己的血劃出血牢,將自己活活困住.劉興帕為了救祖父,去山里請教鬼王.在鬼王指點下,劉金福才免於一死.


   劉金福為終於等到日本時代結束的時刻,剛接手的國民政府本身就處於混亂.劉金福與幾個一直堅持抗日的老人組成九青團,臨時管理關牛窩.當劉興帕領著在山中收養的小熊回家時,劉金福決定將他關在家中.因為日本人走了,像劉興帕和他的白虎隊員們曾經為天皇效忠的人們,如今不但不再光彩,甚至有被人清算的危險.所幸他驚人的力量被國軍的吳上校看上了,要征召帕加入國軍.劉金福眼見戰爭對劉興帕的摧殘,拒絕帕再次參軍,但國軍並不放過帕.為了表示決心,劉金福狠下心當眾砍下帕的一只胳膊.國軍頭目終於讓步.而劉金福也終於認識到,但凡戰爭就會有傷害,而帕天生是當軍人的材料,不管他為日本人而戰還是為中國人而戰,受到傷害的只有他自己.因此,為了徹底讓劉興帕得到解脫,他帶著劉興帕去了台北.在台北劉興帕被祖父鎖在房子裡,劉金福天天往外跑,卻不許劉興帕出門.有一天,趁著劉金福出門,劉興帕舉著床與自己一起出門開始跟蹤劉金福.他原本以為劉金福是出去吃喝玩樂,沒想到這個在他面前像暴君一樣的老頭,每天都去同一個地方,跟一群人卑躬屈膝的講話,還把從家裡帶來的家畜殺死洗凈奉上.看到祖父這樣,劉興帕感覺自己受到極大侮辱,晚上等劉金福回到家,兩人大吵一架.劉興帕負氣出走,不意在臺北街頭撞上二二八事件的爆發.大混亂來臨,他跟祖父走散,回到租住的房子才發現劉金福留言回關牛窩了.劉興帕立即起程回鄉,然而,因為二二八混亂,道路被破壞,到處都是騷動的人群.他只好步行.終於在南嵌溪邊發現了劉金福的鐵馬.原來劉金福在逃難途中被人抓住,但他不會講閩南語,在被逼問身份時,順說了句我是中國人,以為能保命,但正是這句話讓在堅決抵抗的人把他推落橋下.當劉興帕趕到時,劉金福已經奄奄一息,彌留之際的劉金福還是盡全力阻止他去殺人報仇,並交給他一張死亡證明,原來劉金福遠上台北的求人,是為了給劉興帕辦一張死亡證明,以消除他曾做日本軍官的記錄,從此可以過安穩生活.


  劉興帕因此明白了祖父的苦心,放棄報仇回到關牛窩.而成了鬼的劉金福放心不下劉興帕,半夜出來到看他.劉興帕理解了他的意思便把他引到墳場,這個曾經的鬼王出沒地.鬼王正是劉金福年輕時民主國的抗日首領.劉金福重見首領,得嘗夙願,終於安心的消失離開.而因為無法打敗日本人積怨半世紀不能超生的鬼王,也因此解放了自己.劉興帕在安頓完祖父和鬼王後,從此留在關牛窩安生度日,因為他已經成了紙上的鬼,殺鬼.


    對個人來說,這是同一個故事的重複,劉金福劉興帕都經歷外來的統治者而各自有自己的選擇,其實都非自願的,事實上小說的最後一章才交代了劉家的起源,這是最後的伏筆,甘耀明寫下他鄉即故鄉回到了殺鬼的源頭,人的移動,時代的遷移,是答案也是困惑.而這第三人稱並沒有佯裝全知全能,而是就是一個平民百姓,那些權力者的話語是未曾出現的,也沒有刻意的政治語言與態度.如果說有甚麼困惑的,就是這大量的鄉野傳奇式,或是魔幻式的場景,令人眼花撩亂,初時看真不適應,後來我把他想成是看卡通,不用緊密的讀法而用大略的領會段落的想像,與各種突然出現的幻覺場景,不管他的荒誕還是不夠現實,不管是略為生硬還是突發奇想的精采,精讀不如瀏覽反而覺得比較輕鬆自在,縱然它實在不該產生是一種這樣的心境,但也許這就是主角生活的未來,只是不解為何2009年都已經出現這樣好的作品,後來怎麼還會有人會為自己認定的歷史真相而去命諫,也許多看一本就又不一樣了吧.以上.


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如何做個好法官

如何做個好法官(Reflections on Judging ,Richard A. Posner)  


如何做個好法官(Reflections on Judging ,Richard A. Posner))


   Reflections on Judging 怎麼樣也不可能翻成如何做個好法官.不過能諒解,這種純談審判回響的書籍讀者原本就是小眾,趁著當前大眾存在一股對法官判決不信任的感覺,下個吸引眼球的書名也勉強能接受.


   不信任由何而來?自是期待與實踐的落差,固然普通人民的期待可能是缺乏太多理性意識與意義解釋,可能只是古老觀點的承襲,如殺人償命,報復主義,或是電視劇包黑子狗頭鍘一下人頭分離的大快人心,其中並沒有太多深思與社會意義.不過,就如剛剛身後的電視機傳來的新聞"歹徒闖入,以榔頭敲擊店主頭部,以螺絲起子刺被害人百次,並性侵女主人,致兩人死亡",但法官並不認為這是極度兇殘,所以判無期徒刑定讞.真正讓人困擾的問題未必是這名歹徒是否被判死刑,而是法官對於極度兇殘的認定讓人難以想像,法官想像中的兇殘難道跟一般人不一樣?這種對法官的懷疑以至於不信任,正是Reflections on Judging現象中的一種,因為需不需要教化,能不能教化是不適單純的法律問題可能在兩個群體之間就存在很大的認知差異..


    法官是受過專門法學訓練的人,而一般人即使略通法律,也不過是如我這種在學校裡修過憲法,民法,商事法,公司法少數的課程,那種修課的目的與法學訓練是不一樣的,而在運用的範圍與方法上更是不一樣.從這本書裡,我們大致上可以找出兩者源頭的差異,一般民眾對於法律的期待是生活性的,講究穩定度與安全度,比較可能顧及的社會功能就是判決對於社會安全的保障度,但是法官的思維有了更多考量,除了個人外,還須考慮到判決的社會性,社會意義,與它的成本與效益,還包括保障度以外的東西,所以本質上就會不同,而與美國差異更多的是本地法官的產生全是公務員式的以考試做為擔任司法官的門檻,美國的法官是以遴選為主,是以本地法官更容易受到學術性思維的影響,因為在法官任職前多數的時間是以準備司法考試為主,缺少美國法官那類以職業律師或以法學教學的現實思考經驗.對於現實面的認知度與體會更是付之闕如,以至於比較起來,可能會產生更多的本書中所判決的形式主義法官,受制於司法限制,變成了解釋主義的法律機器,這正是Posner在書中所列出的兩大問題.


     不論是否了解契約論,大多數人大體上應該了解人類從原始的野蠻人進入到部落,族群,國家等人組成的社會是有所犧牲的,一個人身為野蠻人時有它自己的權利意識,而形成聚合體後也依然保有這種權利意識,人類會被教導或暗示從野蠻邁向文明是有所犧牲的,以保障被定義的生命,自由,財產的權利.人為野蠻人時受到外部侵害會自然地反擊,抵抗意識的反應絕對是對一位,而這種反擊的破壞性傷害程度可能遠遠大於法律的懲罰,所隱含的報復主義未必較兇狠,這可能是因為野蠻的世界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生存的動機使得連報復的念頭都未及產生,卻有可能產生過度的阻赫效果.只有進入文明才可能逐步邁入多元的人群思維,也才會考慮比起完全的報復主義更有效,或成本更小的作法.在文明發展逐漸進步的人類社會,才可能會去體會或觀察到某些損害是無可避免的,或嚴格說來是不可避免的,或者無法以比調整損害風險的成本更低的成本加以避免,因此必須對成本效益讓步,對實務考量或廣泛的制度讓步,那些考量正是審判對於損害行為的其他社會回應,成為更合理的規範機制,同時也是遠離報復主義改採社會成本較小的救濟制度.這兩者的差異是如此的巨大,產生的價值衝突自然不是靠宣傳理念或溝通就能解決,一群人認為法律社會必須做到絕對安全不使人有面臨外來侵入損害的理想,另一群人則認為絕對的不侵害是不可能的,於是乎雙方的觀念毅然形成衝突,加之近來法官或法院對於判決理由的解釋過度的趨向於解釋法律文典原旨,忽略了現實,正如剛剛發生的所謂"非極度殘兇殘"的認知,讓一般民眾會認為法官幾乎成了解釋文本的形式主義法官,以至於其中的誤解或對抗將其擴大,所以社會上才會有目前存在許多恐龍法官的印象,活在史前不在現實裡,而現實主義才是作者認為該走的道路.


   難不成多數法官真如蛋頭學者只活在自己的法條世界嗎?Posner引用了Coke的說法,"法律是一種人造理論",在人們迫切需要法律現實主義之際,法律的形式主義正強化它對司法機構的掌控,當我們應該簡化司法程序時,我們反而讓它更複雜化了,並忽略了法律文化之外可能產生的不可避免複雜性.雖然這是一本以美國法庭與法界現況為背景的書籍,但是關於複雜性的描述解釋應耶也是適用在本地的.複雜性的產生有法律內部的外部兩部分,關於外部複雜度很容易理解,因為科技的進步,全球化的興起產生了許多專門的知識並不容易為人了解,包括如數學,統計,科學,乃至外國的語言文化習慣等專門知識,法官所受的教育背景不容易讓它們理解這些,以至於當其不能理解或解決時,又不能自動學習補充下只能淪入司法限制與解釋主義兩大窠臼中,不是基於法官不能自創法律只能遵循法典,就是自以為的以法律的原典文字作為解釋判決的唯一依據,但那些標準的主宰完全只賴法官的主觀性,卻被他以為自稱的客觀性所掩蓋.而內部性複雜度則來自司法體的科層度與大量法律人才的出現,在美國的現象是法官助理的出現協助了法官意見書撰寫的角色,從而弱化了法官自身面對現實案例原發思維的可能,這一點因為國情不同不知是否能運用到解釋國內現象,但司法科層體制的因素確實會影響法官的判決,特別是當較高層級的法官不願意承擔判決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時,可能會樂於接受維持前度法官的判決.於是乎綜合內部與外部複雜度,法官可能拒入科學世界,法官有助理或前面法官的協助,以至於形成法官需要解釋時,以語意學輕巧的取代科學,在需要進行試時發現時,則以外包方式處理,甚至在美國還發生法官將難解的科技議題轉由陪審團解決,因為它們可以由此得到解放,使得文本原旨主義成為判決的一種方式,而沒有去考慮這樣裁判的後果,這絕對是當前人們敵視法官的原因之一.


    直覺,個人信仰與類似的主觀性在司法判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即使某個法官宣稱披上客觀性修辭的外衣也不會改變.即使採用了科學的方式也不會太多改變這個事實,因此真正務實的現實主義必須比現在更加以科學理論與實證瞭解.作者以產品經理的概念來說明法官不是一門科學或藝術,而是一種服務,法律現實主義就是讓法律自可理解性跟現實效用上更親近他應該要服務的人,也就是全體民眾.法律應該可以用一種日常語言加以解釋,並能與一般人預期一致的方法對案件做出裁決,而這需要法官能了解他們所處理的案件實際狀況是如何,而這一點與科技緊密相連,與法官自身的生活經驗也是相連的.


    Posner是美國上訴巡迴法庭的法官,這本書只能說是他的個人看法與如何從事法官例行工作的建議,不太能保證找到如何做個好法官的絕對真理,不過從討論美國司法制度與審判案例的書寫可以對比出那些有價值能夠看出本地判決問題的所在與影響,雖然不那麼絕對,總是有些啟發思考性的,以上.


ps 餐廳門口掛了張"禁止動物入內"的公告.那你會走進去嗎?難道你不是動物?別以為這是笑話,這是書中Posner引述的教學討論,目的當然不是討論該不該入內,而是過度的文本原旨主義引出的問題.作者以此強調法律依賴的是經驗,而非邏輯,那些法條文字並不是讓人拿來那樣字字逐理的,並非法律的核心,而我延伸想的是真相依靠的是事實,而非辯論,價值觀太多難以盡數,所以不要隨便指涉某種東西是普世價值,因為要普世都認同比想像中難得多.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