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俄羅斯一千年

俄羅斯一千年  


俄羅斯一千年(Russia: A 1, 000-Year Chronicle of the Wild East,Martin Sixsmith)


   雖然上下兩冊實質內容有八百多頁,但相比自西元862年留里克前來諾夫哥羅德奧列格稱基輔大公來的一千一百多年,顯然不做取捨不足以盡述歷史.因此這本雖然以編年的角度書寫,但作者Martin Sixsimth實際上採用了一個隱藏性的主題,即俄羅斯為什麼脫離不了專制政體為主軸來書寫,所以不在這個隱藏性主題的部分或被簡述,或被捨去,好處是焦點集中,對於希望快速粗略了解這個民族國家的讀者是個不錯的開始,從民族神話到戰鬥英雄,只要鎖在能彰顯俄羅斯個性特色的事件或故事,作者即會多加篇幅,反之,它並不把俄羅斯曾經作為一個超級大國的經歷當作重心,所以凡是涉及對外交戰與締約部分都被省略或乾脆不提,持非那件事本身對於俄羅斯的生存曾經產生極度威脅的影響,因此想了解餓土戰爭或是蘇聯為什麼入侵阿富汗這些事件因果的人就很難在書上找到相關內容.而我剛好屬於前者,目的不是為了歷史記誦,而是為未來時間將會陸續上演的普希金,托爾斯泰,或格羅斯曼等劇目做開場.


   俄羅斯是個民族國家?從科學上來說是錯的,實際上是多民族國家.但是從政治上來說,這是它一貫的政治血統,除此外,另兩個政治血統是東正教與專制主義,不過這三個因子放到時間的長河裡,特別是每當俄羅斯遭遇社會危機或外敵入侵時,唯一能長期不滅的只有一個,就是專制主義.廣義的俄羅斯人都願意為了集體,為了國家,國家主義,短暫的犧牲個人來成就集體的生存或榮光的可能.以上即是作者得出結論的俄羅斯人DNA,或者說這是他主觀假設的一種鋪陳背景,但DNA也好,背景也好,照作者的說法這些正是俄羅斯人體內的東方因子與西方因子相互撞擊,彼此牽制融合的結果.


    比起專制政體,集權統治等帶來的貧窮,腐敗,守舊,不平等各種問題,個人其實最不喜蜂國家隊巢思維式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大量渲染;那種宣揚認為個人能為集體存在或生存而犧牲一切是一種高尚價值的思想對我而言簡直不可思議,然而儘管不喜,整個亞洲地區確實長期都被這種不知該怎麼歸類的觀念綁架,也似乎成了專制統治的合理化藉口之一,甚至是生存其中者的唯一目標,而很多人物,政黨,乃至統治階級特別喜歡以此作為宣揚精神的工具武器,北韓金正恩祖孫三代不過是一種最極端的例子,其他地區的狀態也不過稍好而已,即使民主思維與政體早已上身,但那種舊有的觀點也並沒有因此衰退多少,特別是當集體面對外來或外在的危機時,這種愛國主義式的價值總能戰勝一切,那怕犧牲也不例外,也因此給了獨裁政體或獨裁者藉口或理由,也給了人民個體對自我犧牲正當性的催眠.在這本俄羅斯一千年中,Sixsmith就是以這種觀點來述說俄羅斯的歷史,民族生存與社會穩定是這些所有因子外在包裝的最高藉口.


   因為那些莊嚴神聖的理由,自由主義在俄羅斯曾經幾次萌芽,曾經偶見火苗,但最終的結局都一樣,全部遭到撲滅.而其中最大的理由就是秩序,管理,安定.從留里克的出現,伊凡四世,彼得大帝,尼古拉一世,亞歷山大三世,列寧史達林,到今日有人戲稱的普丁沙皇.這些歷史上出現的威權甚至極權統治者,都曾經試著在它們任內為了解決前任自由開放的政策帶來的混亂問題而收緊施政寬容度,或加強嚴格的等級制度,而相對的凱薩琳大帝,亞歷山大二世,尼古拉二世,戈巴契夫不論是從歐洲化的角度,開明思想與制度的引進,解放農奴,還是設立類似西歐議會的體制,引進市場經濟等,原來都該是有助於俄羅斯邁向現代化的關鍵人物,但以上的這些開放措施往往觸碰到舊有統治集團勢力或統治君主個人的權威與利益時,就會產生開放者對自身利益的維護與價值矛盾的碰撞,以至於若不是出現上層權力的爭奪就是發生底層階級的叛亂,而這兩者所引發的連鎖效應往往形成社會動盪,經濟衰退,人民生活倒退,也讓一些垂涎權力者有了可趁之機,而這種上下混亂的局面也恰是引誘專制主義復活的誘餌.那怕專制帶來是慢性毒藥,人們卻很願意在短期間內避開立即死亡的劇毒.


   它的結果就形成了一個獨特的俄羅斯,它想要面向歐洲,卻一直拋不開亞洲的大門,作者跟大多數書寫俄羅斯史的人長期以來都以為的觀點就是認為俄羅斯的專制主義,是它的亞洲因子,是蒙古人統治時期所留下來,殘酷的威權獨裁統治才能創造長期的社會穩定與秩序.自由放任與鬆散的個體只會引起外敵入侵與社會失序,因此即便歷代的統治者中已經有人看到了西歐,英,美,法,德等國所採取自由政策的優點,也曾嘗試仿效,但只要發生不如己意的結果或是影響原有統治者的利益時,這些自由政策立刻就會被取消,當然這種角度是西方的,作者Sixsmith不是歷史學者,而是記者出身,因此書寫的特徵是事件的記事,對於大歷史的分析不是他的專長,原來也非是本書的特點,所以本書的上冊主要是以布爾什維克革命前的俄羅斯歷史,採取抓大放小的節奏來達成或舖陳前面所提的隱藏性主題,為什麼俄羅斯無發脫離專制主義與政體,而下冊的內容繼續延續這個主題,不過因為時序進入了二十世紀,各種記載已較過去能更事無巨細的被記錄下來,所以更像是記者在寫事件報導,而非對歷史的書寫.


    作者雖然沒有對於大歷史提出特別的觀點,但是從全書的內容中,Sixsimth一再重複的一個觀點,托克維爾在他的舊制度與大革命ㄧ書中曾經表示過.當一個獨裁者或ㄧ個專制政體想為人民開啟一點自由大門,願意鬆綁絕對的威權極權統治時,往往會引起人民對於更多更大自由需求的渴望,因此一旦極權統治者願意撕開一點門縫時,往往就是它自己滅亡或遭致自身權力喪失乃至失去生命的開口.作者以為俄羅斯的歷史恰恰是托克維爾觀點的最佳證明.雖然這種想法牽涉到關鍵可能不只其ㄧ,但難免讓人思考像普丁,金正恩之流是不是正因為知道這種觀點的必然性,所以才會寧可緊上加緊,絲毫不肯放鬆對於權力的掌控也正因為有戈巴契夫或是亞歷山大三世那樣的結果高掛在歷史的長流中讓這些人警惕著.


    雖然這ㄧ個被塑造成集體主義國家思維高於其它的民族國家,但個人認為作者忽略了ㄧ個面向,那怕他在這兩冊書中大量引用那個面向卻沒有把它列作是俄羅斯歷史裡的ㄧ個重要成分,那就是Sixsmith從俄羅斯歷來的詩歌,戲劇,小說中引述了大量文本內容來說明證實某些歷史觀點或現象,也應該能反映這些個體本身所具備的特質展現在詩歌,小說,音樂,戲劇,電影,建築等所有的藝術領域上,而那些大量又精采的各類作品,又是來自於甚麼樣的民族因子,這應該是後面的閱讀中該找尋的面向之ㄧ,以上.


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自由的基因:我們現代世界的由來

自由的基因:我們現代世界的由來  


自由的基因:我們現代世界的由來(How We Invented Freedom & Why It Matters ,Daniel Hannan)


    英國將於今年6月舉辦脫歐公投.隔壁市的市長可能對永春都更案啟動強拆條款.以上兩件事看來似乎沒甚麼關聯的.


    單看這書名是猜不到它想說的是什麼,是本意想不到的歷史論述,它不是建立在一個傳統的主題上,非以地域,時間,或某個歷史事件作為標的或主題.作者Daniel Hannan提出了一個名詞,Anglosphere,中文版以"盎格魯圈"譯之,一個融合了語言,宗教,政治制度,文化,現代貿易商業的綜合性名詞,簡化來說就是以英語為母語擁有類似的民主議會,宗教包容,個人主義,財產權制度的幾個國家包括英國,美國,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為主所構成的一個集合體,就是作者所謂的盎格魯圈.


   Daniel Hannan除了是歷史學者外,他也是個政治人物,英國保守黨員,連任兩屆歐洲議會議員,但他在政治上卻是個本地主義與強烈的反歐倡導者,即他是主張英國應該脫離歐盟的政治人物.理解了這個成分,再來看這本書可能會理解為什麼要寫一本暢談盎格魯圈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影響或從中產生的制度與價值的目的,顯然是為了宣揚盎格魯圈優於歐盟的各種理由,英國應該脫離歐盟的羈絆,回到盎格魯圈,並聯合圈內的國家形成另類的經貿與軍事聯盟.


   當然基於那種宣傳的目的未必是作者本意,但是若不從這方面解釋,很難說明書中的某些觀點顯見的自以為是,或說過分自大於強勢文化,殖民國家的優越性.不過身為讀者也不會就此全面否定它的價值,只能說明顯然從英語白種男人的角度是看不出這裏面的優越狂傲的.但即使如此,作者基於盎格魯圈歷史的起源,形成與發展做了不錯且有條理的敘述,對於由此產生的議會制度,非經同意不得加稅,個人主義,財產權,普通法,小政府,新教,資本主義等產物的連結與各地的發展都有涉及,雖然他將歷史發展的結果歸論在一千多年前日耳曼蠻族入侵英格蘭帶來的部落自由基因所衍生的過於牽強外,但這些被複製在英格蘭衍生的自由觀念如何片及英倫三島,又如何隨著人口的遷移而創造出盎格魯圈確實有它值得考據的部分. 


   Hannan認為屬於盎格魯圈的國家,他們的經濟社會發展明顯高於其他地區正是因為英國的自由價值觀的作用.這種價值觀深植於英國早期文化中,不僅可以上溯到1688年的權利法案和1215年的大憲章,更可以遠溯至日耳曼蠻族時期的部落傳統,它將光榮革命視作是盎格魯圈的第一次內戰,而將美國獨立戰爭視作盎格魯圈的第二次內戰,將北美殖民地的獨立視為英國人自由精神的延續傳承.而英國政府吸取了這次戰爭的教訓,在後來處理殖民地自治和獨立問題時避免了類似的衝突,這其中包括盎格魯圈的三個核心價值:首先是個人自治的觀念,包含在契約與財產權中;其次是集體決定由代表做出,代表則向選出他們的共同體負責,無代表不納稅;最後,法律不是具體某人或某組織之法,法律對君主和臣民具有同等的約束效力,是人民固有的權利與義務.基於對上述價值的認同,普通法,新教改革,代議制政府,財產安全以及個人自由在盎格魯圈得以確立,並成為這些國家此後數百年領先全球的優勢.


   這本書所談的觀點價值的優越性大多是與個人原先所喜好的概念是接近的,其實就是同一回事,只是對自由主義偏好程度的差別而已,因此不會特別推崇或表揚作者的思想,畢竟他本來就是英國保守黨,是佘契爾夫人的追隨者,難免都會被掛上新自由主義者的惡名或善名,完全依靠閱評者自身的價值觀點而定,但是個人認為從自由主義的立場來看,推翻歐盟的選擇,改以建立一個所謂的盎格魯圈聯合的概念,是否符合保守黨所堅持的小政府,自由貿易,或是個人主義的思維是值得懷疑的.這難道不是另一種歐盟的替代性思考.Hannan在書中表達對於歐盟現況的不信任,如中央決定地方的行動,限制區域的發展,還要讓遠在千里外的英國人為希臘人的任性買單等諸多不滿外,更疑心歐盟這種實質上已成為大政府主義的根本價值會傷害英國長期來的傳統.但是是否現世真如他所觀察的那般,羅馬法語撲通法的差異,個人主義與社專制集權的差別,都是是國境之間的問題,不是國境之內的問題,殊堪懷疑!光是最近出現的川普現象可能就不在他可能的想像與記憶中,何況英國本地的問題可能更比美國複雜得多,想要形成這種盎格魯圈的聯盟恐怕也不是走掉一個歐巴馬就能達成的,它們的背後自然有一批不屬於作者價值觀的選民,且遠遠不在他的論述觀點裡,這是值得讀者另外觀察思考的面向.


    除卻以上這些個人價值偏好的論斷外,本書對於蠻族入侵英國千年來歷史的發展,特別是斯圖亞特王朝的政權輪替與政治觀念的演化過程都有不錯的簡述交代,單從閱讀部分的英國政黨發展過程,王權更替運作背後的因素這些面向,讀者也能有所收穫,只是作者保守黨的政治信仰語言過度可能會讓原來偏左者感到不愉快就是了,當然這也包括可能動用強拆條款的市長,畢竟習慣少數服從多數,甚至將這種觀念延伸到公眾利益可能傷害財產權的意義上,可能是黑格爾或盧梭的價值延伸,但不太可能是盎格魯圈的,以上.


2016年3月13日 星期日

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二)

rgrgrgrgrg  


Learning From Data(Yaser Abu-Mostafa )


課程使用書籍 Learning from data(線上閱讀pdf版) 作者:Yaser Abu-Mostafa  即為課程講者


影片中使用的投影片連結


第一集:學習問題


第二集:學習的可行性


第三集 線性模型


第四集 誤差與噪音


第五集 訓練與與測試


第六集 MAPA泛化理論


第七集 VC維


第八集 偏見方差均衡


第九集 線性模型II


第十集 神經網路


 


參考書目


1.機器學習, Tom Mitchell(線上閱讀pdf版)


gggggggdff  


 


2.統計學習方法, 李航(線上閱讀pdf版)


 hththr  


 


3.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Christopher M. Bishop (線上閱讀pdf版)


iiuyefefefe  


 


 


 


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

加州理工大學課程 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 共十八集 目前線上公開課已出十集  


課程介紹 這是涵蓋機器學習基本理論 算法和應用的基礎課程,結合理論和實踐. 介紹機器學習如何使運算系統得以根據獲取的數據改善其表現,並將這些成果運用到工程,科技,金融商業等活動中.專業理論將包括線性模型,VC維,神經網絡,支持向量機,數據探測法


講師:Yaser Abu-Mostafa 加州理工學院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機器學習和計算金融學.IEEE神經網絡協會創始人之一.第二屆和第四屆國際資本市場中的神經網絡會議主席.第六屆國際計算金融學會議主席,目前是多個科學咨詢委員會成員,已擔任花旗銀行機器學習技術顧問達9年.


 


第一集:學習問題


1


 


第二集:學習的可行性



 


第三集 線性模型



 


第四集 誤差與噪音



 


第五集 訓練與與測試



 


第六集 MAPA泛化理論



 


第七集 VC維



 


第八集 偏見方差均衡



 


第九集 線性模型II



 


第十集 神經網路



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為何知識分子不熱衷自由主義

fghjkkkkkkkgg    


 


為何知識分子不熱衷自由主義(Pourquoi les intellectuels n'aiment pas le libéralisme,Raymond Boudon)


     唸書的時候,學校裡修MBA的所在叫管理科學所,很多年後改名叫經營管理所.這並非隨意而為,應當是主事者思考過這樣的一個問題,"管理究竟算不算是一種科學?",那怕它確實在某些領域裡有使用系統性,物理性,數學性思考的必要,但即使如此,它究竟能否就因此加以科學之名?畢竟管理分析上得出的因果關係,分析與數學,物理等那類科學分析的性質不同.從同樣的視角延伸出去,如果管理有這種疑問,那被通稱的社會科學,或是人文社會科學是不是也有一樣的問題?.而一個更有趣的問題是即使多數的社科學者或人文知識分子不認為自己是科學家,但其實他們的社會形象與或對外話語的姿態往往有高度自認科學性而不自知,即他們可能以為自己如同科學家一樣所言所述皆是真理或有必然性,公理性,與絕對解釋性,並因此表現出一種超越大眾智識的優越心態與行為.但是假若社會科學並不是科學,或是有附帶條件的類科學,那麼這些自以為的知識不就該有被懷疑檢驗的必要,或是退位於只能參考不具必然性的感知,甚至只是一種倫理觀點而已.


    以上的論述看似與本書無關,但其實正是本書所述內容的主要目的,對於人文知識份子普遍思想行為狀態的揭露,以及這種特性對世界的影響.為什麼本質不是科學卻以科學面貌出現的社科領域觀念能夠比科學性的數學物理知識更廣為大眾所認同與接受,而這種現象有什麼影響呢?不妨去瀏覽一下網路書店的書目,尤其是社科人文類的書籍排行或編輯推薦,正義之後有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不公平的代價,全球化的矛盾到資本社會的十七個矛盾,這些書籍雖然各有論述不一而足,但論述的主題其實並無太多差異,甚至是重複的內容,它們的目標都在抨擊自由主義,它們批評的論點無非是來自馬克思主義,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尼采的哲學論點或是由以上這些所衍生出的如傅柯,李維史陀等相對主義,解構主義,結構主義等,而這些反自由主義出發的論點它們共同的特性就是不具備像數學物理那般的絕對科學性,可是當他們成書時,或被社科學者,作家,人文主義者,政治人物引用或者主張時,卻像一種推不倒的真理卻實際上解決不了大多數現況問題的面貌,而為什麼如馬克思主義的實體早已敗亡,卻仍然有一大堆人前仆後繼的需要他的主張,並以為為基礎做延伸,難道真的如政治人物的宣傳口後一般"這世界可能沒有烏托邦,卻永遠有嚮往烏托邦的人",這些主張的存在只是為了滿足某些心理需要而已?還是有甚麼其他的東西造成這種現象?. 


   知識分子對於左派主張要比自由主義更為熱衷,首先在於於知識分子的批判傳統,這決定了他們必需與主流秩序保持距離.而社會裡確實存在合於他們定義的不公正不平等的事情,這堅定了他們反對自由主義的思想與立場,並產生需要反對者將其約束回原來的軌道.其次引起反對的原因在於自由主義墮落效應.知識分子認為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以效率為名招來了社會上的不公正與不平等,並使民主社會庸眾化同質化,藝術,學術,文化等層面也因為市場而導致實用化媚俗化.早期的自由主義者如托克維爾就意識到這一點,但墮落效應在其他型態的社會同樣存在.他們反對自由主義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知識分子與思想市場的關係.知識分子的思想處在一種由需求決定的生產關係上,而產生思想的動機包括三種方式,分別是對真理的渴求,政治經濟上的某種信念,與尋求個人的知名度與利益.這就產生了Raymond引用委韋伯所說研究者在選擇研究對象的時候從來都不是中立的,這種選擇都是在一種價值關聯的預兆下進行的.而當知識分子試圖研究解釋某種現象的時候,他所做出的觀察和分析都應該嚴格地遵守價值哲學的無涉原則,否則就違背了科學的本質.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知識分子都能堅持價值中立原則,在分析這個過程的最初點,社會歷史背景和局勢產生了一些被大眾看來很突出的事實.於是這樣的情況造成了一種需求,引來了服從信念倫理的知識分子,特別是那些有機知識分子試圖去開發它. 


   從認識論的角度,自由主義堅認為人是理性的,人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推動人類進步的是一些可以理解的情感和理由,而非一些個人毫無所知的動機,而社會科學研究者將人類的行為和信仰視為可以理解的.但包括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等人則認為人也受自己不能理解未知的事物構建的.如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信仰和行動產生於一個無意識的機制,為了加強自己的有效性,無意識需要瞞過主體的眼睛施展自己的策略.當這些學說的後繼者將這些學說推至極致,導致了理性思維的理解被消解,人只是被他毫無所知的一堆符號或文化的支配物.個體完全是其所處環境的奴隸,在強大的社會力量的作用下,他變成了承載幻象的主體.人類由此認識到他所特有的信仰,那個他被告知必須堅持的信仰,其實從本質上就是錯的,在此基礎上許多知識份子認為人類純粹是一件周圍文化環境的產物.他相信自己的信念,僅僅是因為這是他周圍的別人都相信的,這是大家所教給他的.由此,他只不過是一個承載虛幻的主體.他錯誤的認為他所相信的事物是客觀上有根據的. 


  Raymond指出既然人的理性出局,個人完全是被他所處環境所塑造,陰謀論思維便顯而易見的成為替代品.知識分子於是開始論述道德倫理的階級性,透過此種標準將人分類,從他們的角度來看自由主義價值觀表面看上去是好的,但內涵卻是偽善虛假的,是資產階級的陰謀,是資本家對於普通人民的欺騙,政府的權力是被這些人控制,因此它是一種陰謀.而在這種陰謀論的思維統治下,機會平等,程序正義被形容成虛假毫無價值的存在,法治與制衡被說成是資產階級統治的工具,並不能真正服務於人民.陰謀論思維導致的是一個簡單化的世界,這個世界中非此即彼,不存在多樣性.主觀主義偽裝成客觀性出現在學術界,文化相對論,文化決定論,文化建構論,女權主義,後殖民主義,等那些晦澀枯燥不易被人了解的理論成了知識份子向大眾傳播表達的主要背景.但是陰謀論的結果限制了人們認識世界多種途徑的可能,將世界框定在一個或多個教條中.因為這些教條推導出無數的政治正確觀點,知識分子也因論述中的政治正確成為衛道人士或正義之士,Raymond正是這樣的發展結果將客觀審慎的思考方式被我們扼殺.衛道者的道德主義不但沒有維護他想要維護的利益,反而毀滅了真實,造成了學術上生活上思想上的不寬容. 


   Raymond對於知識份子觀點與行為的觀察批評不少已見於前人,但是其中一短對於物實行的體會應當最能說明現況.他所指的務實性是源自於公平或平等主義的發揚.Raymond以教育為例,因為要讓大眾受教的機會均等,於是各國政府無不大開方便之門,表面上似乎是達成了目標,機會讓高等教育無門檻,但實際上並不能改變原來的階級結構,反而因為門檻降低而不利那些貧困但勤奮又聰明的學生,產生劣幣逐良幣的效果,因為不論好壞都能輕鬆入門取得學位,而這種平庸化與低劣化的結果正是造成高智識或複雜性的東西無法進入一般人思想中的源頭之一,因為這種大量的平庸需求,所以那些不需經過檢視又擺著複雜的各種主義就能輕易進入人心,雖然個人不願意像作者那般認為見識庸思維俗低能化是大眾能幾乎不用思考就接受了相對主義,或什麼都可以的思想的根本因素,但恐怕他說的也正是理之所在,想想看看為什麼有人說30歲前不是左派就是沒有良心?這其實還是有一定原因的,只是怕Raymond有點過於簡化了這種現象的可能,他的這種論述有點像前面那種批評的下半句,30歲以後還是左派就是沒有大腦,個人覺得都是太過簡化的說法. 


   本書是出版社法國當代思潮中的一本,這出版社過去有一些刪節翻譯書內容的紀錄,當然都是為了符合當地政治正確所為.未料,本書除內文外還有一篇徐賁的序,這篇序文算批評政治箝制與威權有點越界的文章,只差沒把政黨的名字寫上去而已,算是有點意外,不知甚麼原因沒被刪掉.書的前半部非自由主義思想的起源寫的還不錯,後半部寫它何以傳播就顯得有些乏力勉強.甚至有點唯心.是缺憾所在.以上.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