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手中這本上標註一版第五刷,按那出版時間,平均一個月一刷,看來也算小熱賣,不過這種書不是應該進入長銷書比暢銷書的機率更大才是?個人理解的部份勉強過個六成七成,但書比想像中有意思,也比想像中枯燥許多,有意思可能是因為尼采的某些主張包括強調個人,自由,反耶穌反神反權威反國族主義,質疑理性的功用,對機遇的理解,反它律道德掌控等與個人想法貼近,有較大的認同感.而覺得枯燥大概是許多部分被詩體散文形式的比喻弄得雲山霧罩,沒有譯者的註釋輔助會讓人不知所云,即便如此,還有些即使有註釋協助還是搞不懂那小節講的一個狀態或情境的意義與目的性,整本書有一千多個小註釋,顯然沒有譯者編者的協助是不容易獨自理解尼采的想法,雖然也沒有看過其他版本的譯本,但讀不通的時候翻回前面看譯者錢春綺前言,也能引發些自己想像中連結的可行路徑,或者就稍微多理解一些.


    這是本仿聖經格體的哲學作品,作者尼采在這本書裡要表達的中心觀點就是,人的生命是無限迴圈,神並不存在,人的一切活動和生存意義就要自行掌握,創造,尼采痛恨被道德他論者挾制的生命狀態,因此他宣講超人的觀念,超人就是超越個人,他主張世人如果要從奴隸狀態脫離出來,就必須先成為自己的主人,道德的主人而非道德奴隸.緊緊疊加在這些觀點上的表現,尼采要我們做自己,不是做追隨尼采的人,不是做查拉圖斯特拉的猴子--模仿查拉圖斯特拉的人,也不是用查拉圖斯特拉的言說來包裝自己觀點的人,既然是做自己,這條道路可能是孤獨的,寒冷的,痛苦的,但這不意味尼采思想是出於對世人的憎厭和生命的虛無,相反的,書中透露出他比其他人更愛世人,比其他人更熱烈擁抱著生命,更熱愛生命中的太陽.他提出永恆回歸的思想表達流動的世界和生命循環之道,把時間理解為從起點邁向終點的歷程,那麼永恆回歸意思便是回到起點,自我完成之道便是成為自己的過程,走向死亡不是到達終點,而是邁向重生的起點.


     雖然知道尼采反固定式的條剛與他律道德,這本書也有借用聖經格式反諷的味道,但是這類哲學觀點的表達終究還是難逃一個主觀價值的表述,也就是'我以為它是這麼一回事',而不是存在什麼推導與證明必然性的邏輯與過程,在這個角度上,尼采的主張若被推崇似乎也是有那種聖經化的結果,所以,在此不以全書作為一個標的,而只把自己喜歡的某些觀念作為焦點,比如認同黑格爾的意志論者與認同尼采的超人論者就會各有其主張上的差異.尼采猛烈批判基督教的他律道德和現代理性.在認識論上,尼采是反理性主義者,他對理性哲學進行了徹底的批判,他認為過去歐洲人的精神生活以信仰上帝為核心的,人成了上帝的創造物,附屬品.人生的價值與人的一切都受制於上帝,但基督教倫理約束人的心靈,使人的本能受到壓抑,要使人獲得自由,必須殺死上帝.雖然自啟蒙運動以來,上帝存在的基礎雖已開始瓦解,但人們還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采的名言"上帝已死"是對上帝的無情無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說自己是殺死上帝的兇手,指出上帝是該殺的,尼采認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歷史必然性,它從被壓迫者的宗教,轉化為統治者壓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尼采認為,在沒有上帝的世界上,人們獲得了空前的機會,必須建立新的價值觀,以個人為中心的價值觀.因此要對傳統道德價值進行清除,傳統的道德觀念深深的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腐蝕人們的心靈.尼采自稱是非道德主義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基督教的道德及其所崇尚的美德.



  尼采對理性也持批判態度,他指出哲學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歷史感,凡是經哲學家處理的一切都變成了概念木乃伊.理性所起的作用無非是把流動的歷史僵固化,用一些永恒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現實.結果是扼殺了事物的生滅變化過程,扼殺了生命.他認為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了偶然性的,動蕩不定的,從而無法捉摸的世界.他說,實況是沒有的,一切都是流動的,抓不住的,躲閃的.哲學家的第二個特性是拒絕感官的證據,顛倒了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感性證據是真實的,可信的,只是對它們加工時才塞進了謊言.哲學家的第三個特性是混淆始末,他們否認生長過程,進化過程.哲學家的第四個特性是運用語言中的理性強制人們犯錯誤.是與存在混為一談,弄假成真欺騙無知的人.他認為,從蘇格拉底到現代人都狂熱的訴諸理性是荒謬的,人類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給人帶來自由和幸福,但結果恰恰相反,理性處處與人的本能為敵,造成人世的更大痛苦.


 


    個人很欣賞尼采對於他律道德的批判方式,他將它與一種道德高尚者的報復心連結在一起寫的直接又隱晦,人們去執行自身所認定的公平或正義或是道德判斷時,那個背後隱藏著就是一種莫可告人的的報復心理,可以大也可以小,比如一個受性招待的球員被本國聯盟封殺,這如是一種合理的懲罰,當他要去國外打球時,極端道德主義便會採取同等的封殺態度,但這種高道德他律究竟是為執行正義?還是我們心中的仇恨感?這種仇恨感不好嗎?如果把球員接受性招待換成某人當街砍了路人200刀,那執行最極端的報復主義死刑又不好嗎?以上都是現實面值得讓人探索的問題,但尼采一棒子就把高道德主義者心中最黑暗猥瑣的那種心理揭露出來,卻又不帶極端批判,只能想像出一個外表道貌岸然內心卻滿腔怒火胸中藏刀的聖人畫面,非常有趣.


  對尼采樹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態迥異的哲學,展示自己的哲學思想.他的哲學沒有體系框架,也沒有理論體系,是他對人生痛苦與歡樂的直接感悟.尼采認為在資本社會裡,物質享樂與財富日益增多,人們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機械模式壓抑人的個性,人們失去自由思想與創造能力,文化變得頹廢,這是文明的病癥的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縮.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恢復人的生命本能,賦予它一個新的靈魂,對人生意義做出新的解釋.而他的答案就是超人,但很可惜,雖然他定義了超人,也用整本書來講這個觀點,但要得到一個真正執行的手段,這裡就是沒有了,而我以為,從這四卷的過程中或許能看到一點點他想解釋的方式,就是除非你自己走出山洞,像那未知的路途前進,你才有機會找到正午的陽光,這種陽光世代在山洞裏面看不到的,盡管這個山洞是你美好思想的源起點,那也找不到你要的陽光,大道的陽光不是宣講傳教,不是尋找膜拜的弟子,也非創造新道德典籍,你能夠改變的只有你自己也只有靠自己來找尋這個答案,正如這四卷所呈現的結構一般.以上.


P.S. 關於歷史  以下截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三卷古老的法版和新的法版第11節 概念完全符合現世 犀利又前瞻  


     我對過去的一切表示憐憫 是由於我看到:過去的一切都被轉交---轉交給以後到來的每個世代的寬容,精神和發瘋的想法,他門把過去的一切重新解釋為自己的橋樑. 


     一個大大的暴君一個精明的怪物可能會來 ,憑自己的好惡壓迫和強制一切過去:直到過去成為他的橋樑,先兆,傳令官和報曉雄雞. 


     但也有另一種危險,我的另一種憐憫---賤民出身者,他的記憶只可追溯到他的祖父---到他祖父這一代,時間就停止了. 


     這樣一來,一切的過去都被丟棄了;因為也會有這麼一天,賤民當了主子,一切時間就會在淺水里淹沒了. 


     因此,哦,我的弟兄們,需要有一種新的高貴者,他們是一切賤民和一切暴君的反抗者,在新的法版上新寫著高貴這個詞. 


     因為,為了出現高貴者階層,需要有很多的高貴者和各種各樣的高貴者!或者,正如我以前用比喻所說的那樣:"有諸位神祇,沒有什麼上帝,這正是神道!"


 


 


 


.


 


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落腳城市:最終的人口大遷徙與世界的未來

落腳城市:最終的人口大遷徙與世界的未來  


落腳城市:最終的人口大遷徙與世界的未來 (Arrival City:The Final Migration and Our Next World,Doug Saunders)


    落腳城市,詞挺好的,可以指在城市生活,或是一個城市區塊的代名詞.本書主要談的是農村人移居都市的現象,作者Doug Saunder以不同國家地區的落腳城市做為比較對象,藉由此讓他彙整出一個成功落腳城市所該具有的條件,或是失敗落腳城市的因素.從這個面向來說,作者鼓勵各國政府對於落腳城市提供更多關注,提供更多協助,創造那些與成功相關的條件,讓轉移到落腳城市的農民能成功地轉換身分成為城市中的中產階級,這不但有助於國家政權的穩定,並可以使國民經濟生活提升到較高的一個檔次,從另一個層面看,作者的意圖不單在論述落腳城市的功能,還在提供一個討論城鄉發展互利的一個平衡點,解決社會流動與階級差異產生的對立問題,在書中,落腳城市可能是也可能暫時不是一座城市,但終將會成為一座城市或融入原來的城市中,落腳城市是由農村移民在城市中構建的飛地,它位於城市空間的邊緣,卻是社會變遷的核心地帶,落腳城市有自己的功能,它給新移民提供了工作,提供了自雇勞動或創業的機會,聯繫了移居者的關係網路,同時還維系了鄉村與都市之間的平衡.  


   Saunders提醒城市中的住民應該換位思考,從遷居者的角度來看待落腳城市,從農村移民眼中看落腳城市這個聚落或城區,我們會發現這些落腳城市並非全都是貧民窟,貧民窟往往予人絕望負面的印象,過去政府政策往往以摧毀貧民窟為主,以眼不見為淨的態度來處理農村人口的遷徙問題,這種立場往往加劇貧民窟的暴力和腐敗,它們忽略了在貧民窟的居民中大部份是來自農村的移民,正是他們的遷徙才將這些城鄉邊緣社區形塑成為城市外沿暫時棲居的所在.農村移入者的人脈與其宗族朋友的關係網發揮了經濟作用,落腳城市內的交易活動滋養了這些移民的收入,維繫了這些人對物質生活提高的願景,當生活水準改善到有能力追求更高層次時,他們會搬遷到城市中屬於中產階級的住宅區裡,留下來的空間將讓新一輪農村移民來使用,產生一種良性循環,.這方面顯示出落腳城市的經濟活力來源循環不息的正面效用,它的居民成份處於不斷流變之中,永遠為城市提供經濟發展必須的廉價勞動力,同時為國家厚實大批的中產階級人口,有助政治上的穩定,這正是正向社會流動的一種型態.
  
  這種正向循環說明了遷徙在建構城市上的可能現象,沒有這種人員流動,城市可能無法維持下去,更沒可能被建造起來,因為單純的交通樞紐性質還不足以形成一座城市,要有城市要必須有大規模的勞動人口湧入,即人口遷徙的其中一個結果.這本書最深層的目的是探討社會流動性,從農村遷往都市向來是一種經過精心計算的行為.目的在於提升家庭的生活水準,收入與生活質量,憑藉的主要工具就是落腳城市.城市中的窮人必須忍受擁擠的居住環境與各種羞辱,但生活上還是明顯優於農存的窮人,而且落腳城市的居民都認為貧窮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而建立落腳城市只是農村移民在這段旅程當中的第一步,它們投注了自己的一生,犧牲了一整個世代的收入與平靜生活,絕對不可能只是從一種憑窮轉換到另一種貧窮,落腳城市的居民並不會認為自己是窮人,而是成功的都市人,只是必須先經歷這個貧窮階段,時間也許會長達一個世代.落腳城市若要發揮功能,一定要先創造中產階級的成員,也就是一群擁有相當收入與存款的家庭,能夠創業,雇用員工,購買與裝修房屋,靶子女送進大學,並擁有持續不變的生活品質,讓他們與他們的同鄉鄰居能藉此擺脫純粹只為湖口的生活,落腳城市中的中產階級所以成為關鍵,是在於他們能夠促成社會與政治的安定,把移民地區與都市的制度連接起來,從而開闢一條管道讓居民擁有額外的選擇.在Saunders終極的核心觀點裡
落腳城市中的中產階級可以讓新移民及其子女看到遷徙後不會讓人看到永遠現在不公的環境中,只要努力找尋出路,願意投注心力,就可獲得長久的富足生活,中產階級通常能夠誕生出商業與政治領袖,從而改善社區中所有人的生活品質,就算中產階級的規模不大,也會因為回饋效應產生模仿,使得為子女投資高等教育成為一種常態,且落腳城市依但產生中產階級也有助於改善移民來源農村的生活水準,為農村地區的非農業產業提供資助,並催生平行的農村中產階級,在造成農村與都是的平等化後,即可終結農村人口遷移都市的現象.


   基於上面的這種理想,創造社會流動無異是落腳城市隱含的功能,從本書中的諸多例子中可以看出想要創造落腳城市的中產階級,政府方面必須解放土地的所有權與相關的市場,讓居民能藉此取得銀行的資金或貸款,除此外還需要國家積極的支出與介入,落腳城市需要福利導向的政治意志與力量,因此除了經濟關係的正式化外,真正的安定居住必須受到地方學校與工作機會,醫療機構,供水與下水道服務以及運輸網路的支撐,這些必需品和便利設施構成的綜合體可以為房地產賦予價值,因此作者得出一個對社會主義與自由市場都不討好的結論,要促成社會流動,為貧窮的農村移民開創通往中產階級的道路,就必須對民眾廣泛持有的私人資產開放自由市場,也必須有個強大具決斷力的政府願意重金資助這項轉變,這兩項條件一旦備齊,改變才會有可能發生.  


   雖然這是一本評價不差的書,但是從不同城市發展比較所得出的結論是不是具絕對性,必然性與可複製性,個人還是稍許打上問號的.畢竟開發中國家如孟買,深圳,德黑蘭,伊斯坦堡等地確實是同界限的條件來看社會流動,農民進城是明顯的問題焦點,但是柏林,倫敦,巴黎,馬德里還是多倫多這些都市內的落腳城市所涉及的是跨國界的移動,是低技術或無技術勞動力的需求由短期成為長期問題所致,這裡包括著階級與種族,文化不同程度混合的問題,沒有拿掉族群歧視問題前很難看出階級性的差異問題解決的通路,很難分得出他是農民進城的問題,還是土耳其人在柏林摩洛哥人在西班牙的族群生存問題,畢竟在開發中國家落腳城市的居民是否能夠真的被接受,不單是經濟改變成中產階級的問題而已,還需要那些原來的城市中的居民能夠真心的接受他們才是最根本的.以上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福利國家的矛盾

福利國家的矛盾  


福利國家的矛盾(Contradictions of the Welfare State ,Claus Offe)


    福利國家的矛盾其實是本論文集,不算是計畫性結構的書籍,這11篇是德國學者Claus Offe論文加上最終的一篇對談所討論的正是福利國,值得留心的是這幾篇文章都發表於1970年代末到1980年初期,不是近期的作品,甚至連簡體版都已經10年前的,但是,個人認為這本集子的許多論點既有針對性也有前瞻性,作者的預言在日後成了事實,光是結果論就讓人興起翻閱的念頭,而Offe非但不是傾向右派的經濟學家,反而是研究馬克思思想的一個政治社會學者,他不從經濟為起點,而是從一個政治社會結構,從制度面實務可行與影響等層面出發,這種避開傳統的左右經濟對抗論述,而從政府結構與管理的角度來探討福利國家可能面臨的問題遇困境.


   這本書所談的福利國家並不單指北歐式的,而是泛指世界上施行凱因斯主義福利國家,因此當前包括歐洲東亞北美等資本主義民主國家幾乎都在這個範圍裡,論文所在的背景是1970年代石油危機所引發出的資本主義福利國家的經濟問題所產生的一種探詢,在全球資本經濟體下,當時歐洲的福利國家模式失去活力.當前在歐債危機日益深化,希臘,西班牙等福利國家瀕臨崩潰,頗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這本書或提供一些有趣的見解.Offe在書中解構了資本主義福利國家內部的矛盾,對新社會運動進行分析.他將新社會運動視為非國家主義的社會主義戰略,是一種替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可行方案.他認為新社會運動的成敗,關鍵在於傳統左派,右派與新社會運動三者間的關係,他指出只有新社會運動與左派的聯合才能推進社會的變革.


    Offe認為福利國家的是晚期資本主義社會最顯著的特徵,它的出現是為了舒緩經濟系統內的矛盾.福利資本主義制度有三子系統,經濟系統,政治系統,規範系統.根據Offe的說法,經濟系統缺乏自我調節的能力,存在自我癱瘓因子,容易出現壟斷,貧富差異擴大,和各類經濟危機使失業增加,而對規範系統帶來負面的影響,為了避免制度的瓦解,政治系統必須積極介入,調解經濟系統與規範系統間的衝突,並維繫制度的合法性.表面上看這三個系統能相互協調,但實際上Offe指出福利國家不僅無法解決資本主義的負面回饋,還會帶來了新的問題與矛盾.


    這些矛盾包括三項,首先是福利過度引發財政危機.當國家不斷投入財政資源補貼再商品化過程,國家負擔將越來越重,經過長期的發展後,這些財政支出對經濟貢獻的乘數將逐步遞減,最常見的如全面的社會保障降低了勞動者參與工作的意願,福利國家干預破壞了勞動市場運作,高稅收成了資本沉重負擔,消滅了可能再投資的意圖.其次福利過度會產生政治管理上的缺失,Offe表示一個穩定的政府,有賴於政治系統與環境的分離,內部分工,協調,但福利國家府職能過度擴張,這些彼此制衡的功能都被人為破壞,為了執行政策,政府被將被迫與特定利益集團結成形成共生關係,而福利國家所能產生第三個矛盾便是合法性喪失,基於財政與政治管理上的兩種矛盾,國家的政策越見偏袒特定集團或遷就於民粹,而這將嚴重削弱政策的合法性.


   透過分析作者推論西方福利國家實行平等的代議民主制度,但是人民將無法單憑選票來扭轉政策的不公,他指出了民主制度在此無用.這是因為現代資本政治體系高度分工,沒有單一的決策權力中心擁有完全的控制權,為了掌握對政治精英的控制,反制他們偏向特定利益群體的可能,公民將會透過各種政治手段,特別是採用非正規的政治參與,如社會運動來表達意見.因此,在福利國家裡社會生活中的政治與非政治部分將難以劃分,這不但會出現在政治安排上,還會現在公民的政治行動上,國家與公民社會的明確分工的作用將因此混淆. 



    面對福利國家的矛盾,.新自由主義試圖重新回到沒有國家干預的自由市場,而Offe這位新社會運動的支持者,卻認為新自由主義的替代方案是不可行的.他主張以價值擴展為基礎的新社會運動是解決福利國家矛盾的唯一出路,只有認同公民的政治參與,主張政治化公民社會的不同部分,使它們不再受國家的管制才有可能解決福利國家的矛盾,Offe認為新社會運動是唯一能有效替代福利國家的方案,但是,他並不認為新社會運動的出現必然能帶來社會的革新與進步.他指出當代的新社會運動是不同社會經濟群體因某種特定議題,價值觀念而結合而成的,他們所要求的未必是物質生活的改善,也包括了非物質生活品質的提升,新社會運動者看到了議會制,政黨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民主的缺陷,認為這些制度化管道難以解決現代化過程所帶來的破壞性結果,因而採取了於體制外進行政治抗爭模式,期望約束其它群體的信仰與行為.而新社會運動的訴求並不限於特定階級,運動的概念具有階級意識但非階級覺悟,這是說新社會運動是一個階級的政治,但並非代表特定階級的政治,Offe認為新社會運動的參加者並非普遍認為是單純的社會的邊緣人,他們可能是城市中的新中產階級,或是部分舊中產階級成員,如農場主,商店主,工匠等,或是市場結構以外去商品化的群體,如無業者,學生,婦女,退休人員.Offe指出新社會運動挑戰了原有的社會分層結構.抗爭的團體由過去的單一階級變成許多階級或非階級的社會聯合,訴求的焦點也從特定階級轉變為具有普遍性.


     隨著資本主義福利國家裡的政府控制與剝奪範圍愈加廣泛深入,Offe指出壓迫的廣泛性使工具理性的負面影響不再集中於某一特定階級身上,而是分散在不同階層,而福利國家制度具有強大的衝突轉移能力,故階級緊張可通過轉移成本至外部行動者,同時全球化日漸加深,經濟與政治規範不再單單是個人行為的外在約束,而且透過符號與意義滲透進人們日常生活當,以致福利國家自我癱瘓的傾向將無法通過制度化的管道解決.他認為新社會運動能否成功取決於運動本身能否擺平內部社會結構的分歧,應在政治光譜裡加入新的測量指標,以反對現代化過程的非理性為目的.根據Offe的看法新社會運動的未來發展,有三種可能方向,當右派與新社會運動結合,強調倫理,宗教與美學等社會價值,鼓吹依靠市場機制來實現其保守主義主張,他指出這種做法沒有對舊政治構成挑戰,而是作出協商,妥協;而當左派與傳統右派聯合,邊緣群體對國家與私有財產都持敵對態度,但同時他們也沒有提出可行的替代方案,只是單純的擺脫社會的紀律與規範,而左派與右派拋開分歧組成聯盟,但此聯盟並不能促使就型態轉型,更有可能帶來持續的暴力衝突,而當左派與新社會運動聯合,同時對邊緣群體保持開放與積極的態度,作者對此是高度評價的,他主張不管其可能性如何,左派與新社會運動的結合是唯一可挑戰舊型態制度,推動社會改造的方案. 


    Offe在書中表明了福利國家的內在矛盾是無法調和的,只有傳統左派與新社會運動合流,以新社會運動為基礎的民主社會主義,才能擺脫新自由主義的困境,帶來人類的解放.個人對這個觀點部分是不能認同的,既然作者都同意他主張的方式未必能帶來革新與進步,那麼他又何來信心那一套絕對能夠解決問題?.但是這本書從政治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福利國家矛盾,從權力對抗與結合,社會結構,到政治利益算計等角度來論述,有別於純經濟論述的特別點,而某些紊亂的社會運動事件確實已經是今日常見的現象,確實是符合當初猜想的可能結果之一,由此觀之某些論述是值得推敲看看的.以上.


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

天橋上的魔術師

天橋上的魔術師  


天橋上的魔術師


     電視上出現熟悉畫面,主播說某郵局新整的外觀像酒店,看著昏暗中閃爍不定的燈光,四層樓的建物透出怪異的形貌,這雖是老建物,夾雜在巴洛克與現代間的風格,即使不懂美學,也能感受它與那種閃耀不太合拍.除了郵件或存匯業務外,這一建物其實別有洞天,內部是個中間簍空的廣場,停著郵車郵差摩托車,穿梭著郵差來往,除此外,其實還有另一單位隱身其間,只是從建物內部隔開了,它尤其不適合那新鮮的絢麗色彩.


   單位有部電梯進出,年代不詳,只知道在那之前與那之後就不曾見過年紀比它老的電梯,電梯門舊舊藍色夾著些點點斑駁鐵鏽色,總是要等許久才知道它來到眼前,因為按鍵的燈不亮,只能憑門開啟的轟隆聲辨識.這一天中午休息先去到樓上的研究室放東西,再下來時,三樓已經看不到人,乘著電梯到一樓,既然沒伴同吃午餐,下意識沒有習慣性的走博愛路出口,選擇出忠孝西路一路向西穿過延平南路直到中華路,過不久就到了商場.商場午間的人不多,好些店連門都沒開,跟記憶裡不一樣,雖然說單位離商場頗近,但日常進出的動線都是從郵局的東邊發展,所以也是臨時起意才有這樣的機會,信步在二樓走著,突然眼角瞥見一個玻璃櫃,裡面放著一盤盤的小菜,吸引目光的是那一盤橘紅色糖醋排骨.猶豫了一下,進了小店,叫來了記憶裡的排骨,好像是等了很久,從碟裡夾起一塊,咬下去的那刻不自主的定格了,那是一塊外溫內冰加熱失敗的排骨,當下不知該繼續咀嚼還是吐出來,完全沒了酸甜醬汁裹滿嫩肉夾骨的滋味,也許是傳說中商場要拆遷了,所以味道先走一步,記憶裡除了排骨還有小米粥,鍋貼大王,酸辣湯,還有一排排桌子的點心世界.


    記憶中的美味,是來自於經濟的改善,家裡有了生意,有能力在假日往鬧市消費取樂,新公園,中華商場,西門町,拉大了生活空間,創造出味道比較的可能,而社會添了百業就有了賣皮鞋,西服,小吃,唱片,還是製作錦旗的各色店鋪,商場是這種條件下建起的,商場的拆遷許的則是另一段的發展,正如從商場旁的鐵道,到了那裏它就要轉彎,南下北上不變,只是地上轉到地下,人也失去了火車轉彎的記憶,,只是我欠缺那失去記憶的部分,它隨著建物消失,因此作者吳明益寫下這十篇短篇,而我只能留下片刻的記憶.


     透過商場,天橋,天橋上表演的魔術師,這十篇關於中華商場的故事彼此交錯,故事人物的連結可能如忠棟的男孩與平棟的女孩在20年後的某個讀書會,或是算命師小通天家,或是眼鏡店的小蘭姐,雖然他們彼此未必不識,總是有一個突然跑出來的人,像是國小喜歡讓同學用固定英文名字的音樂老師,第一家陽春麵,而湯姆也就連上了馬克與特莉莎,開西服唐先生家裡的貓咪呀是不是後來重生到賣牛仔褲店裡?但牠們都鍾情於天花板,也許還曾偷吃別家的白文鳥.人與人的關係是這樣,只是沒有現代Facebook能夠一目了然,倒像是日光流連大象裡裝著烏鴉,而烏鴉裡裝著許嘉祺,在那大象裝裡看著熟悉的人漫步接近他然後離去,完全不能接近,又掙扎著想接近,但還不到確認心情燃起就遭到紅燈熄滅,而烏鴉明明跟他父親不睦,卻把那張刻有棋盤的桌子帶到租住處,而即使脫下了大象裝,他也認不出身旁剛剛做愛的女孩其實也曾是商場住戶,即使他們都曾經為在天橋上的魔術師身邊,看著那些令人驚奇的魔術或是購買魔術師彆腳的魔術道具,因為失憶的部分才是小說被連結出現的可能,表面上故事裡的孩子一個個都逃離了,遠離了商場,但實際上他們都還在那裏,並未消失.


    眼見不一定為憑,魔術的手法似乎是這樣,但天橋上的魔術師告訴那些孩子們的是只要你相信,魔術就是真的,只要你相信,你就看得到,而且魔術師在施展魔法的時候一再告誡旁人絕對不能動手干涉,動手就不靈了,出現了也會消失,復活了又會再度逝去,恰如整個城市的魔法,商場早已消失,小黑人已躺下,新的大道鋪起,在進行的同時,城市中其他的部分也開始了解構,郵局前面的路上架起圍籬,消失的淡水鐵道,然後開始把一條條捷運建起,整個城市都不斷的進行一個接一個魔術,商場城牆的消失,讓禁錮的政治防禦被從後門偷偷攻破了一個洞,那些已不存在腦中的建物形象,正這麼多採似幻的變動著,但是即使在那之後吃過無數的糖醋排骨,再也沒有那個時間的滋味了.以上.


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誰在暗中眨眼睛

誰在暗中眨眼睛  


誰在暗中眨眼睛(王定國)


    短篇小說集子,一共25篇.意義是每一篇都很短,少則2000,多則4,000多字,自然沒有那種鬼怪離奇上下穿梭的虛構,好像是一個午後就能有那麼個故事,在以前看沒什麼,現在就特別了,夾雜在大部頭類型小說或是翻譯小說裡顯得極其渺小,故事是沒得比的,在咖啡店坐一下午就能從隔桌的婆媽,男女,還是女閨密間的聊天中一再得知的內容,差別在文字與用文字的感受者,一不小心就會顯得通俗狗血或是老生常談,幸而太短,短成了優點,只要在那幾個轉折上,出的驚奇,結果意想不到或是意猶未盡,那就有點品嚐的樂趣,也不必曲折離奇的套套.


    王定國是家房屋代銷公司的董事長,讀者是個指數期貨的投機客,在咱們這個怪異的國度裡,資本家寫小說與投機客閱讀沒什麼人看的社科書籍應該是不太正常的事,起碼許多正常人的眼中這不太正常.但我以為我們才是正常的,除了職業外,我們日常的生活跟那25短篇也是會存在些相似過程或經歷,事實上我們的職業根本才是再正常不過的,只是不符合通俗話語權社會的某種心態與標準.寫作與閱讀都頗為耗時,除非這是收入來源,名正言順的做來理所當然,但非專職的人來說機會成本高,何況可能連機會也沒有,因為未必有時間,精力來從事看似休閒活動或另一個興趣,不過既然有再正常不過,實際面對世界的生活,看重這本小書也很正常,變心的男女,突來的惡疾,無所謂的堅持,還是莫名的忌妒心,報復心,執念,一再而現,柴米油鹽,貪嗔癡恨,都有那麼一點或幾點的聚集融合,作者的文字當然是先跳出來,起碼沒有明明是中文小說卻以為是看翻譯小說的尷尬,所以需要慢讀,心急的一下就失去了焦點,沒了意義,沒有異議,便如嚼蠟,絕對的不知所云,好似某年那個季節剛剛微涼的日子,去看一部得大獎的電影,正黑的夜色裡擠進黑壓壓的男女老幼,人人興奮,戲院氣氛卻不太舒服,可能人多讓空氣透支,擁擠的人群讓空間也窒息,還不到一個小時,斜眼與正眼都見不少人正離座遠去,離開戲院,黑暗翁撇界嘴角似乎吐露一致的不以為然,螢幕上的重複的長鏡頭讓人昏睡,沒睡著的都走了或意識朦朧迷糊,霎那間不知是誰導了誰還是誤導了誰?,其實只是換了說故事的方式,不是常人習慣的那種,不過,習慣就是經常重複的事,那重複就要看意願與感受能否在自己對的時刻.


   當然,沒有驚奇的內容,是寫實的畫面,少了高度戲劇感,有一種冷眼觀看的餘韻,似乎他的文字就是這樣,拿來寫這種題材正好,沒有過度造景還是添油加醋的龐雜,剪節簡潔,有的單篇結局破題就是,不意期待的轉換,理所當然的變成了意外缺憾,缺憾在心的結局,看來沒有影響到結果,但世人不欲為外人探詢的秘密不正是如此,結果看起來是表面的如此,實際上隱藏的東西,只有當事人自己才知,幾個單篇的結局就要跌破眼鏡,敗者勝者沒那麼清楚,生活不也是一個結局搭著另一個,所以25篇可能不夠,但是足以表示他的意思,以上.


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親歷林肯

親歷林肯  


親歷林肯(Herndon's Lincoln: The True Story of a Great Lif,William Herndon)


    雖然被歸類在傳記,我以為它只是William Herndon個人對於林肯的觀察描述,所以書名是Herndon's Lincoln,William Herndon與林肯是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有著18年的情誼與交情,在林肯前往華盛頓任職前,長期與主角人物接觸,因此這本書雖然列出了許多信件,與文件來證明某些交往的言行,觀點,與真相,但顯然這本書的目的性還是明顯的,我沒有當它是對歷史的一種全面的交代,甚至有那麼點協助主角登上神壇的氣味,書寫於1888年,看來年代久遠,理論上接近歷史事件的真實時間應該能夠反映真相,但似乎不全是如此,畢竟它閃避了頗為重要的議題,起碼對現代人來說美國內戰真實的起因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它的答案仍舊比較接近本地教科書,在廢奴這個議題上著力,以至於高大尚的林肯還是最終的結論,就好像幼兒小學教育喜歡吹捧愛迪生,但實際上這個發明大王市儈愛錢又刻薄,並不適合教育人的美德標準,純粹只是因為沒有全面探索,他們不知,只擷取自己想傳達的觀點,所以我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本書的價值的,將那些政治上的論述放在一邊,單純著重在這個人的特質上,得出得模樣可能與眾所以為的林肯大不相同.


    雖然從這本書沒法得到那些關鍵要點,但是對於1861年出任總統前的林肯還是有不少有可看的小故事,特別是他的私人生活,從這本書呈現的是林肯的家庭生活遠不如他的政治生活,與他的政治神話名聲大不相同,也許真的可以顯出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不知道該說是誰的問題,在這方面主角表現出一個陰鬱,怪異,神經質,或是頗有冷峻無情的特質.首先當林肯的父親臨終前,林肯接到訊息,家人請他盡快返回印度安納,但身在伊利諾的他只回了一封信,表達若自己返家,父親能痊癒當然是件美事,但是若返家無助於病情,那麼他寧可期待他父親先到另一個寧靜的世界,等到來日林肯自會在那個世界與他再相見,當時的林肯正忙於從事地方級公職的競選中,寧可到各地巡迴講,參加與競爭對手的辯論,卻留下了這格無情的畫面,從作者的角度,他想藉由這個事件來說明他對於早年生活的經驗,家庭之事總是三緘其口,不願讓人知道,可能懷有一種對幼年貧窮多遷移生活的厭惡,非但如此,因為父親不能負擔完全的教育費用,林肯的上學路總是走走停停,一遇上家裡繳不起錢,他就只能待在家裡從事勞動,偏他天生身材高大壯碩,力量驚人,總是被賦予帶頭做粗活的工作,但他實在不是一個真心喜愛這些的人,以致於偶爾會有偷懶的事情發生,甚至因為如此經常與輕蔑他的同村人打架,這種故事內容實在一般的認知不太相同,而前段生活的描述中直指她與父親的關係不佳,反而是與繼母能和諧相處,或許正是如此,他一待到了能外出工作的年紀就不願與家人同住,而寧可遠遠轉到伊利諾生活,且一直到幾十年後當選總統,才真正的願意主動走進位在印第安那舊家門與繼母相見,顯然是他不欲為人所知的黑暗部分.


    而他的家庭生活也沒有因為離開原生家庭而變得更好,因為出身不佳,林肯選擇了一個與他當時身份背景,財富,地位都不對稱的富家女作為最終伴侶,從作者批露的林肯信件,可以發現相當有趣的現象,主角似乎是有意識的結的婚姻,可能是社會,政治,或是關於地位,財富這類現實條件的考量,在林肯信中所透漏的文字裡,他後來的妻子Mary Todd被林肯描述成一個粗鄙,肥棒,醜態盡露的女人,看到這些信件的內容實在覺得非常有趣,且Mary Todd對林肯的印象一樣不好,何況當時還有另一個男人Stephen Arnold Douglas也在追求她,這位Stephen Arnold Douglas與林肯非常有緣,從追求女孩,到競爭參議員,乃至總統大位都是一路的對手,儘管如此,林肯還是決定要與這個一個自己評價不高的女子結婚,若沒有其它現實想法,實在不容易讓讀者同意這期間有什麼特別原因,而在他們新婚典禮當天,林肯失蹤,留下了信給作者,表示他已經承受不住壓力,林肯逃婚去了,雖然一年之後,林肯與Todd還是結婚了,但是從Herndon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大略可以判斷這是一段結合的怪異性,作者形容每天到了傍晚下班時候,律師事務所的員工都快樂的走出辦公室,只有林肯拖拖拉拉的要不是到隔壁找法官或律師朋友聊天,就是寧可在大街上閒晃,跟孩童談天,一直要到夜深人靜,街上幾乎沒有行人,他才會躡手躡腳的溜進他自己的家中,似乎是在避免遇見什麼,這個絕對不符合常理的行為,透漏著這段婚姻的實質內容,而以上的描寫與此後在書中出現的林肯對於妻子的任何要求幾乎完全接受,絕對的予以滿足的情節又呈現極端衝突,實在不得不讓人對這個情節感到猜疑,他的妻子在政治立場上跟他不同,她是個認同南方的蓄奴主義者,因此,我們就不得不懷疑Herndon對林肯日常家庭生活的描寫若是真的,顯示的是他婚姻呈現的假面正是林肯出現窘迫精神壓力的來源,同時也顯示這段婚姻的政治性高於真愛,以至於他只能逃避到政治與法律事業上,但若是這種描述是有意假造的,顯然就是為了區隔出兩人的立場差異,好讓主人功能登上神壇,接受歡呼,表示即使身旁的反對,也改變不了林肯的決心.因此,這本書雖然不能夠完全顯出林肯的一切,卻有很多呈現是比較接近人性的一面.


    林肯家有條小黃狗,總是在他偷溜出去時亂吠,林肯很討厭小黃狗告狀,因此有一次特意帶著小狗去獵浣熊,當他打下一隻浣熊後,將浣熊皮割下然後將皮縫在小黃狗周身,帶著它回家,村里其他的大狗看到這隻披著浣熊皮的狗時,以為它是一隻真的浣熊,於是圍了上來將小狗咬死,林肯雖因此被父親罰站在寒冬裡一夜,卻很高興告密者再也不能干擾他了.這麼一個簡短的小故事,不會刻意一定要塑造出那種高不可攀的偉人,至少在本書的前半不屢見不顯,但是後半部就能難以避免了,進入了政治領域,Herndon雖然沒有刻意,但因為他採用了許多信件採訪認證,以信件的方式詢問了那些曾經與林肯在特定事件有過的交集的大部份對象,因此引用了他人的書信話語,超級偉大的林肯還是不出現了,不過是透過那些遍及美國不同地方的政治人物,律師或林肯幼年時的朋友,我猜測這是因為寫作的1888年離林肯過世已有23年,他許多的評價已經在社會上有定論,所以多年後的信件採訪難免有主述者忘記真相或故意添油加醋的部份,很容易就讓眾人認為偉大的林肯這一定論更得到證明,所以個人認為書的前半還是比較符合親歷林肯這個概念. 


   林肯不是一個廢奴的激進派,這個觀點作者沒說,但是這本書不只一次述說了他在密友的小圈中提出分裂之家的說法時,被他的朋友提醒如果他還想繼續政治這條路,那以後千萬不要在公開場合中提出這個觀點,而Herndon明白的指出林肯確實聽從了這個建議,且對廢奴的主張是在於維持現有的範圍,而非立即性的絕對毀棄..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Foxconned: Imaginary Jobs, Bulldozed Homes, and the Sacking of Local Government,Lawrence Tabak)                "富士坑...

網誌存檔

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